科研能力的評價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1 09:23: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研能力的評價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研能力的評價

篇(1)

一、 引言

科研作為高校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科技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開發高層次人才資源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校作為國家科研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的基地,又是科研成果產出的基地。高校科研一直是我國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整個科研系統及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增長。

科研能力是高校的核心能力,其高低已成為衡量一所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科研能力的高低不僅影響高校自身的發展,對高校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如何準確評價高校的科研能力已成為擺在政府、企業和高校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影響科研能力的因素很多,且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無法用確定的數學模型描述。目前,高校科研能力評價方法很多,但普遍存在工作繁瑣、時間滯后等缺點,且人為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有很多的影響。如何快速、準確地對眾多高校的科研能力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這是一個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 高校科研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高校科研能力由靜態能力和動態能力合成。高校靜態科研能力是高校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所固有的、潛在的能力,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基礎,包括5個方面:科技隊伍,它是構成高校科研勢能的人力因素,是最積極也是最活躍的因素,由人員素質、知識結構和梯隊組織結構構成;科研基地,它包括科研機構、儀器設備、建筑設施等;科技學識深度、廣度及其相應的載體;科研經費,它是構成高校科研勢能的財力因素;科研管理,它是保證科技活動正常順利進行的充分條件。

高校動態科研能力是一種科技顯現能力,包括6個方面:(1)信息接收加工能力。高校必須具有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學的方法在浩瀚如海的知識庫中接收、分析和加工各種信息的能力,以及汲取最需要最準確的信息內容的能力,以力求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其他信息,把握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2)學識積累與技術儲備能力,包括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和將新知識新技術理論化系統化重新加工的能力。(3)科技創新能力。事物的發展在于創新,科技的發展更需要創新。(4)知識釋放能力。科研是復雜而繁重的腦力勞動,它具有探索性和創造性。在科研中需要深人的鉆研、探索和創新,攻克理論與技術上的難關,創造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新軟件等,所有這些都存在一個知識釋放的過程。(5)自適應調節能力。高校科研面向社會、面向經濟建設,應與社會和經濟建設緊密聯系,不斷根據社會的發展調整高校的知識結構、科研隊伍結構以及科研主攻方向等。同時,高校內部各學科之間、各科研機構之間和管理部門之間等也存在互相適應和調節的問題。(6)科學決策能力。高校科研的各環節,從科研方向的確定、優勢的發揮、特色的形成、政策的制定,到課題的選擇與實施、科研人員梯隊組成等無一不需要科學決策。這6方面并不相互獨立,而是互相交叉、互相影響。

總之,靜態科研能力是進行科研活動的基礎和條件,必須通過動態科研能力來釋放;動態科研能力是加工本領、實干技巧。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影響高校科研能力的因素很多,筆者僅以較為重要的11個影響因素作為評價指標:科研隊伍(a)、科研基地(b)、科技學識及其相應的載體(c)、科研經費(d)、科研管理(e)、信息接收加工能力(f)、學識積累與技術儲備能力(g)、科研技術創新能力(h)、知識釋放能力(i)、自適應調節能力(j)、科學決策能力(k)。高校科研能力(l)用5個等級來評價:很強、較強、一般、較差和很差,分別取值5、4、3、2、1。

三、 關聯規則的apriori算法

關聯規則是要找出在某一時間或數據中會同時出現的東西:如果item a是某一事件的一部分,則item b也出現在該事件中的概率為x%。關聯規則將特定的結論與一系列條件聯系在一起。關聯規則算法自動尋找那些可通過可視化技術手段找到的關聯,如web節點,其優點是關聯可存在于數據的任何屬性中,它試圖尋找出多條規則,每條規則都可得出一個相應的結論;其缺點是它試圖在一個可能非常龐大的搜索空間中尋找模型,將耗費很長時間。它運用一種生成—檢驗的方法去尋找規則——最初生成簡單的規則,并被數據集證明是有效的。好的規則被存儲,所有的規則都受到不同的制約,然后被專門化。專門化是一個將條件加入規則的過程。這些新規則接著被數據證實是有效的,而后這個過程反復地存儲尋找到的最佳或最有意義的規則。用戶常對規則中可能的前提數目提出一些限制。基于信息論或有效索引機制基礎上的各種技術,常被用于壓縮存在眾多規則的搜索空間。該過程生成的最佳規則由圖展示出來,但這套規則不能直接用于預測,這是因為規則中有許多不同的結論。由關聯算法得到的關聯規則稱為未精煉的模型。

設i={i1,i2,…,im}為所有項目的集合,d為事務數據庫事務t是一個項目子集(t?哿i)。每一個事務具有唯一的事務標識tid。設a是一個由項目構成的集合,稱為項集。事務t包含項集a,當且僅當a?哿t。最小支持度minsup即用戶規定的關聯規則必須滿足的最小支持度,它表示了一組物品集在統計意義上的需滿足的最低程度。最小置信度minconf即用戶規定的關聯規則必須滿足的最小置信度,它反應了關聯規則的最低可靠度。關聯規則的挖掘就是在事務數據庫d中找出具有用戶給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和最小置信度minconf的關聯規則。如果項集的支持度超過用戶給定的最小支持度閾值(minsup),就稱該項集是頻繁項集或大項集。關聯規則有兩個步驟:根據最小支持度閾值找出數據集d中所有頻繁項目集;根據頻繁項目集和最小置信度閾值產生所有關聯規則。關聯規則有多種算法。

apriori算法只可處理字符型自變量和結果變量。由于其只用字符屬性,可利用智能型子集技術加快搜索速度。它提供五種選擇規則的方法,使用一種復雜的指數方案以有效處理大型數據集。在執行節點前,字段類型必須充分實例化。它對可保留規則數量沒有專門的限制,可處理有多達32個前提的規則。apriori算法使用層次順序搜索的循環方法(又稱作逐層搜索的迭代方法)產生頻繁項集,即用頻繁k-項集探索產生(k+1)-項集。首先,找出長度為1的頻繁項集,記為l1,l1用于產生頻繁2-項集l2的集合,而用于產生頻繁3-項集l3的,如此循環下去,直到不能找到新的頻繁k-項集。找每個lk需要掃描數據庫一次。利用如下公式來計算所獲關聯規則的置信度。

其中,support_count(a∪b)是包含項集a∪b的交易記錄數目,support_count(a)是包含項集a的交易記錄數目。利用頻繁項集生成規則的算法描述如下:

for all頻繁k項集lk,k?叟2 do begin

h1={lk中規則的后件,該規則的后件中只有一個項目};

call ap_genrules(lk,h1);

end;

procedure ap_genrules(lk:頻繁項集,hm:m個項目的后件的集合)

if(k>m+1)then begin

hm+1=apriori_gen(hm)

for all hm+1∈hm+1 do begin

conf=support(lk)/support(lk-hm+1);

if(conf?叟minconf) then

output規則lk-hm+1hm+1 with confidence=conf and support=support(lk)。

對于存在大量頻繁模式、長模式或者最小支持度閉值較小時,apriori算法將面臨以下不足:算法將花費較大的開銷來處理數目特別巨大的候選項集;多次掃描事務數據庫,需要很大的i/o負載。

四、 實證分析

數據來源于某機構對高校科研能力的調查(見表1),每個指標得分越高,說明該項科研能力越強。由表1可知,30所高校中,科研能力很強的7所,較強的6所,一般的6所,較差的5所,很差的5所。由于關聯規則的apriori算法需要對字符型變量來提取規則,所以需要對原始數據離散化,離散化的標準是將得分劃分為0-19;20-39;40-59;60-79;80-100五等,見表2。采用apriori算法,令最低支持度為17%,最小規則置信度為80%,最大前項數為1,得到8條關聯規則,見表3。

五、 結論

由規則1可知,高校科學決策能力較差(20-39)時,該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差(1);由規則2可知,高校知識釋放能力較差(20-39)時,該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差(1);由規則3可知,高校科研經費較少(20-39)時,該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差(1);由規則4可知,高校科研隊伍很強(80-90)時,該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強(5);由規則5可知,高校科學決策能力較強(60-79時,該高校的科研能力一般(3);由規則6可知,高校知識釋放能力較強(60-79)時,該高校的科研能力較強(4);由規則7可知,高校科研基地一般(40-59)時,該高校的科研能力較差(4);由規則8可知,高校科研隊伍較差(20-39)時,該高校的科研能力很差(1)。由此可知,決定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是:科研隊伍、科研基地、科研經費、知識釋放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各高校應努力提高這些方面的科研能力,以提高其整體科研實力。

參考文獻:

1. 劉薇薇.國防工業高校科研能力趨勢評價研究.價值工程,2010,(3).

2. 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評價.安徽科技工程學院學報,2003,(9).

3. 謝邦昌.數據挖掘clementine應用實務.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 彭珍.一種新的關聯規則挖掘方法.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27).

5. 史峰.matlab神經網絡30個案例分析.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0.

6. 劉兵,王雪蓮,戴景新,孟憲春.高等學校科研能力評估方法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12):85- 87.

7. 馬凌芳.高校科研管理創新之探討.煤炭經濟研究,2003,(7):49.

篇(2)

關鍵詞:高校 科技創新 模糊積分 能力評價

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指高校創新系統的主體,通過整合高校內外的一切可用資源,不斷促進高校基礎理論研究和新興科學理論發展的綜合能力。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基礎研究和高科技前沿領域原始性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衡量高校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高校科技創新是高校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研究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對于提高高校的競爭力和推動高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對于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國外的學者主要反映在院校評估與績效評估中,如Mc Guire等人對科研型高校生產效率與信譽的研究。國內學者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如王章豹、徐樅巍等在剖析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及其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構建了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量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提出了綜合評價的模型與方法;王光平、金浩建立了高校科技創新評價的指標,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實證分析。國內外學者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可謂碩果累累。

一、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多約束、多元化和多層次的復雜結構。而增強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對我國目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有一個客觀而科學的評價。因此,要構建科學、實用的結構評價決策指標,就必須堅持以下原則:整體性與科學性相結合原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穩定性與動態適應性相結合原則,可測性與可比性相結合的原則,獨立性與相關性相結合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2.高校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構建

高校創新能力包含著諸多構成因素,涉及的問題較多,與諸因素之間有著緊密或疏松、間接或直接的關聯性,需要對相關因素與具體定位的影響、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做出科學分析。本文嘗試應用模糊積分評價法,將主要因素按照相互關聯的方式、緊密性以及重要程度給予分層,最終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找出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影響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進行較為科學的描述,力求得出一些有利于評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結論。我們將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為“目標層-準則層-約束層-指標層”四個層次的框架結構。見表1。

二、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方法

美國控制論專家L.A.Zdahe于1965年首先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論(fuzzy set theory),1978年又進一步提出了與模糊集合理論相輔相成的可能性理論,隨后模糊理論迅速發展,并在數理、經濟、人文、工程等方面有了廣泛應用。本文根據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問題的特點和要求,借鑒已有研究成果,使用模糊積分評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模糊積分綜合評價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模糊積分評價指標值的確定

(1)人力資源流。人力資源流包括教師流量以及高校科研吸引人才的能力兩個方面:高校教師資源流量QM,指高校獲得的師資數量;高校科研吸引力FM,指高校吸引人才的能力。

(2)財力資源流。財力資源流包括流入高校的資金總量以及高校對資金的吸引力兩個方面:財力資源流量QY。指高校吸引的投資總額;財力資源吸引力FY。指高校吸引資金投資的能力。

(3)物力資源流。物力資源流包括流入高校的設備等物質總量以及高校對物力的吸引力兩個方面:物力資源流量QR。指高校吸引各種設備、儀器、圖書等投資總量或總額;物力資源吸引力FR。指高校吸引教育教學設備、儀器、圖書等物質的能力。

(4)人才培養流。人才培養流包括高校向社會培養輸送的各級各類人才以及高校人才培養對社會的吸引力兩個方面:人才培養流量QP。指高校人才培養總流量;人才培養吸引力FP。指高校人才培養對社會的吸引力。

(5)科研成果流。科研成果流包括高校輸入輸出的科研成果總量及其吸引力兩個方面:科研成果流量QA。指高校科研成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科研成果吸引力FA。指高校科研成果對社會的吸引力。

(6)社會服務流。社會服務流包括高校為社會經濟服務所做出的貢獻以及由高校的貢獻作用所產生的吸引力兩個方面:社會服務流量QT。指高校通過人才培養和科技推廣為社會經濟各個領域提供的所有服務;社會服務吸引力FT。指高校人才培養對社會的吸引力。

2.基于模糊積分評價法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估算

在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中存在吸引力和模糊熵流,運用模糊積分評價法可以估算吸引力參數,然后根據流場理論,根據吸引力與模糊熵流的關系,解得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相關流,最后計算由此產生的負熵流。本文以人力資源流為例進行估算:

(1)高校教師變動的估算。高校教師的變動包括專任教師的自然增長率(主要是反映教師離退休的負增長率)和流入與流出。設 為在一年內從高校外流入系統內的教師數量, 為在一年內從高校內流出系統外的教師數量,πi為高校教師自然增長率,Ti為高校教師總數量。則有高校教師數量的變化為dQMi:

(1)

(2)高校教師資源吸引力參數的估算。設FMij為高校對社會系統人力資源(教師)的吸引力,FMji為社會系統對高校人力資源(教師)的吸引力, 為社會系統對所有人力資源的吸引力之和。由于吸引力和流量(密度)成線形關系,因此,從高校外流入系統內人力資源(教師)QMij為:

(2)

由于高校教師數量的變化為dQMi是已知的,社會和高校可能提供的人力資源年變化量 、 己知,高校教師總數量Ti已知,剩下的未知數只有吸引力的待定參數,以及與人力資源吸引力相關的模糊熵流 ,然后通過計算機編程模擬對這些參數進行求解。

(3)高校教師負熵流的估算。根據已被廣泛用于社會經濟領域的熵變的原理,熵流變化可以通過力與流的乘積表示,可得從高校外流入系統內的人力資源(教師)帶來的負熵 :

(3)

根據以上分析,運用同樣的方法可以求得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中的財力資源流、物力資源流、人才培養流、科研成果流、社會服務流。對于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不同發展階段,需要運用模糊積分方法分別估算各自的負熵流及其對應的吸引力。而吸引力參數通常采用學校橫截面數據獲得。然后,可求得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值Hs。

三、結論

本文構建了一套系統、量化、適用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高校科技創新的實際情況,結合模糊積分評價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積分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方法。認為高校應建立有利于連接主客體的科技創新環境,立足地方科技發展,增強科技創新人財物支持能力、人才培養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社會服務能力,并通過機制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增強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章豹,徐樅巍等.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原則、指標、模型與方法[J].中國科技論壇,2005,2:55-59

篇(3)

一、引言

研究生是當前科技創新的重要承擔者和未來的主力軍,研究生教育是實施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和國家發展的迫切要求。[1]

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生不僅是國家科技發展綜合素質提高的依托力量,而且是國家未來創新發展的精英。[2]研究生評價體系的科學化有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進一步增強國家競爭力。構建科學嚴謹的評價體系是研究生教育的當務之急,是研究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保障,理應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也是國家競爭力和綜合素質穩健提高的迫切要求。[3]

二、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

分析中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研究生擴招后教育資源短缺、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師責任感降低、教育理念落后等因素,已成為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原因。[4]對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如下。

(一)研究生創新意識缺乏

創新是一種實踐能力,而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先導。創新意識是人類意識活動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動機和意識,是激勵和發揮人們所蘊含的潛在力量的思維活動。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即為創新能力,其形成基于對各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然而,創新能力作為一種精神狀態和綜合素質更是一個人思想品德和知識智力兩方面融合后的產物。[5]因此,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生應當具有的創新意識是多方面的,比如明確的問題意識,發現問題的敏銳洞察力,而不只是簡單重復和驗證前人已有的研究。很多高校研究生理論知識扎實、但習慣于接受、掌握現成的理論知識,缺乏質疑、探究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研究生創新思維欠缺

個體發揮創造力的前提條件是具備創新思維。人只有具備了創新思維,才有可能進行創造性實踐。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保守性和“以過去為定向”的特征,是一種經驗主義文化模式。[6]在這種文化模式下浸潤的中國研究生,必然會有創新思維不足的缺陷。目前我國高校依然采用陳舊僵化的培養方式,缺少訓練研究生創新思維的載體和基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視研究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切實提高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

(三)研究生創新成果不足

研究生創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研究生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等學術科研成果。我國研究生學術的成果在數量(SCI檢索)和質量(被引用次數)上都與國際高水平研究大學相差甚遠。很多研究生傾向于將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簡單地重復或移植,卻很少對論文課題有獨到的見解和做出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導致論文的創新性嚴重不足。

以上分析的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諸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現行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不科學。因此,構建科學嚴謹的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是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重要舉措。

三、構建科學嚴謹的評價體系的對策

針對上述分析,為更好地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對構建科學嚴謹的評價體系提出如下建議。

(一)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

以研究生學科特色為依托,凝練學科專業方向并結合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學和科研的緊密結合中促進研究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高層次的創造性人才。

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應以科技發展和增強國家經濟增長為導向,大膽吸收和借鑒國外成功的研究生培養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加以吸收運用,以堅實的理論功底為基礎增強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滿足社會發展對各類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強化學位論文研究過程的管理及評價

創新實踐作為創新能力的體現形式,包括了創新實踐過程和創新實踐成果。但在學位評價實踐中,多數學校只重視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對學位論文研究過程的評價。導師要加強對學生研究過程的管理,同時學校還要定期召開專業內的開題報告會、研究階段性報告會等對學生的研究過程進行評價。

(三)協調評價的導向性和判斷性相統一

目前各高校的各種評優、獎勵制度依然采取“成績第一、品德第二”這一硬一軟兩大條件,卻極少明確提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高等學校厚此薄彼的導向性作用下,教師、學生相應地把獲取知識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創造能力的培養。

因此,學校應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項要求融入制定各種評優、獎勵制度中去,使之成為優秀人才的一種素質特征,從而起到導向性的引領作用。同時,評價要與導向相適應,使得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獎勵和表彰。

四、結語

創新能力培養成為當今研究生教育的主題,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成果,高校作為擔負最高學歷層次教育的研究生教育的創新基地,應挑起創新知識、構建知識創新體系并培養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歷史重任。本文對現行研究生教育中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以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導向,提出了構建科學嚴謹的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創新是長期實踐與積累的結果,因此,為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獲得長遠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該領域的研究還有待繼續深化和細化完善相關研究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高水平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霍晶,葛巖.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40-42.

[2]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7):253-255.

[3]張茂林,董澤芳.論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基本特征.煤炭高等教育,2010(6).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6-0065-02

2014年5月,教育部明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600多所高校將轉向職業教育。本次高校改革調整的重點是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率先轉作職業教育。依據此政策,新建本科院校必然都要轉型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重心要向職業化轉變,并重視學生培養與企業需要的對接。這對轉型后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特點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師資力量大多比較薄弱,職業能力與那些“老資格”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歸納起來,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的職業能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第一,年輕教師較多,教學經驗缺乏。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升本過程中,都會招聘一大批高學歷的研究生,其中有許多年輕的專任教師就是在此過程中走上工作崗位的,他們大多從學校直接進入學校,教學經驗很少,專業理論知識也很有限。

第二,實踐能力不足,鍛煉機會有限。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大都只擁有一定的理論和書本知識,缺少專業技能以及實際動手演練的機會,缺乏操作技能,無法滿足向職業教育轉型的需要。

第三,科研能力有限。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缺少實踐及科研基地,使得相關科研課題不容易研究和突破。同時,受原來高職高專科研、文化氛圍的影響,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對待科研的態度也不積極,難以提升科研能力。

2 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構成

職業能力是人們在從事某種職業過程中多種能力的綜合,是勝任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基于職業能力的涵義,以及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主要特征,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2.1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的基本能力,該能力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方面來反映。教師的教學態度可以從其平時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的認真程度及對學生的關心、愛護情況來判斷。教學方法可以從其上課時具體采用的各種方式(如案例教學、學生討論等)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等方面來看出。教學手段可以從教師是否能熟練應用計算機、多媒體及信息化工具等先進的高科技設備來輔助教學方面體現。教學效果可以從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生評教成績來反映。

2.2實踐能力

由于與企業的密切關系,以及應用型本科院校職業化轉型的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必須不斷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才能教育出符合企業和國家需要的專業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可以從考取相關資格(職稱)證書、在職培訓、下廠實習等方面來反映。一般來說,考取相關資格(職稱)證書的級別越高、數量越多,在職培訓和下廠實習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教師的實踐能力就越強。

2.3知識掌握能力

知識掌握能力是指專任教師正確、熟練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教師的專業知識一方面是在上大學或研究生期間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是在工作以后通過自學或參加繼續教育更新的專業知識。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必須有足夠的知識掌握能力,才能勝任教學崗位。知識掌握能力可以從教師的學歷層次、職稱級別、自學能力上來反映。一般來說,教師的學歷層次越高,學習的理論知識越深,掌握知識的能力會越強。職稱級別越高,其研究的相關理論和課題也會越精,對知識的把握也會越準確。自學能力可以從教師工作以后對專業知識的更新能力來考察,自學能力強的教師可以在短時間內準確把握新知識和理論精髓。

2.4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師的必備能力。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大都擁有先進、豐富的專業知識,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也肩負著為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而進行科研創新的責任。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的科研能力可以從科研基礎、科研意識、科研水平和科研環境方面來考察。科研基礎是指教師已有一定結論,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的基礎性成果,可以從教師以前從事的科研工作狀況來判斷。科研意識是指教師參與科研課題的想法和思路,可以從教師每年申報課題的積極、主動性及相關想法等情況來判斷。科研水平可以從教師主持或參與科研課題的級別、結項或獲獎情況來反映。科研環境可以從新建本科院校教師從事科研所需的必要條件是否齊備、科研氛圍及科研情緒等方面來表現。

2.5職業道德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任教師應具備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包括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和為人師表。在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的職業道德越高,其職業能力越強。

3 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五個: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知識掌握能力、科研能力和職業道德,每個要素又都有他們各自的評價指標,這些評價指標就形成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此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從“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知識掌握能力、科研能力和職業道德”五個方面重手提升專任教師的職業能力,這五個方面都有其具體的評價指標和評價內容,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針對每個評價指標設置一定的分值或采用合理、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專任教師的職業能力進行評價,以激勵專任教師從多方面綜合提升自己的職業水平和任職能力,最終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順利轉型。

4 結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的職業能力對教師本人和學校的發展都很重要,本文在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特點及構成要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其職業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專任教師的職業能力提供了方法和建議。

應用型本科院校專任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相對較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專任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各種任職能力,同時學校也應為專任教師提供各種有利條件,比如鼓勵下廠鍛煉、科學研究,為專任教師提供繼續教育、出國培訓的機會等,使專任教師提高思想認識,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創造良好的職業前景,最終取得職業成功。

參考文獻:

[1]席磊.新建本科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培養[J].中國農業教育,2014(3):79-82.

[2]孫偉,王琳,宋慧玲.新建本科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11):291-296.

[3]王吉春.談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適應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 2012(12):108-110.

篇(5)

一、引言

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創新要素的主要集聚地,而科技創新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專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專利的擁有量既能反映出該區域科技成果的原始創新能力,又能折射出這些成果的市場應用潛能。一個城市擁有專利權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運用專利制度的能力與水平,是城市綜合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關于以專利信息為核心的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研究,國內學者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和方法對其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諸多有益的研究結論。本文依據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有效量等指標,對包含太原市在內的6個中部六省會城市2009~2014年公開的中國專利相關信息進行整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從而對這些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現狀,然后得出提高太原市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

二、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實證研究

(一)專利視角下城市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本文通過對國內有關專利評價指標體系文獻資料的調研,以城市科技創新體系構成要素為基點,在遵循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和指導性原則的基礎上,立足于專利數量、質量和價值層面,構建專利視角下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見表1)。

選取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為樣本進行研究,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相關專利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統計局、省會城市科技局和知識產權局,具有準確性。

(三)對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表2的樣本數據進行計算,打開“因子分析”對話框,選擇專利申請量、專利申請量增長率、發明專利申請量等全部指標作為分析變量,單擊“描述”按鈕,選擇輸出原始分析結果與原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單擊“抽取”按鈕,選擇“主成分”提取因子方法,.由于各變量計量單位不同,選擇“相關性矩陣”進行主成分分析,選擇輸出“未旋轉的因子解”和“碎石圖”復選框,基于特征值大于1抽取主成分。單擊“旋轉”按鈕,選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并且輸出旋轉結果及因子負荷散點圖。單擊“得分”按鈕,選擇為“保存為變量”和“顯示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復選框,方法為“回歸法”。單擊“確定”按鈕,輸出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通過因子分析可以看出,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四個因子,就可以很好地代表17項二級指標。

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有效量、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每億元GDP發明專利擁有量這7個指標在第一個因子上載荷比較大,可以將第一個因子命名為科技創新意識因子,即F1代表著科技創新意識因子;

專利申請量增長率、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率、專利授權量增長率、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率這4個指標在第二個因子上載荷比較大,可以將第二個因子命名城市科技創新發展速度因子,即F2代表著城市科技創新發展速度因子;

專利授權率、發明專利授權率、發明專利占比重和發明專利有效率這4個指標在第三個因子上載荷比較大,可以將第三個因子命名為科技創新潛力因子,即F3代表著科技創新潛力因子;

簽訂技術項目數量和簽訂技術金額這2個指標在第四個因子上載荷比較大,可以將第四個因子命名為市場價值因子,即F4代表著市場價值因子。

各個因子計算公式如下:

(四)綜合評價分析

綜上所述,根據所得結果,然后加上四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得表達式:(45.071*FAC1-1+19.352*FAC2-1+10.835*FAC3-1+ 9.980*FAC4-1)/85.237

就可以得到綜合評分,外加上四項因子的得分,見表6。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排名可知,合肥市以總分0.32的得分排在了第一位,這說明合肥市在中部六省會城市中的科技創新能力最強,其次是長沙市、武漢市、鄭州市、南昌市、太原市。太原市以總得分為-0.84的排名排在了第六位,這說明太原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中部六省會城市中是最差的,這主要跟以下幾個方面有關系。

(一)科技創新意識

F1是反映城市科技創新意識的因子,F1由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有效量、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每億元GDP發明專利擁有量這7個指標組成。科技創新意識排名由強到弱依次為武漢市、長沙、鄭州、合肥市、太原市、南昌市。其中太原市專利申請量在37626件,而科技創新意識排名第一的武漢市近六年專利申請總量為129111件,是太原市的3倍多,這間接說明太原市的科技創新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科技創新發展速度

專利申請量增長率、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率、專利授權量增長率、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率反映的是城市科技創新發展速度因子,?太原市在這一項上排名第六,說明太原市的專利發展速度較慢,進而影響著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速度。近六年太原市專利申請增長率為7.11%,這在中部六省會城市中發展最慢的,因此,太原市要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就必須提高專利申請量增長率等指標。

(三)科技創新潛力

專利授權率、發明專利授權率、發明專利占比重和發明專利有效率這4個指標反映的是科技創新潛力因子。太原市排名第六,專利授權率和發明專利授權率為41.23%和27.43%,排名分別為第六和第五,挺靠后,這說明太原市科技創新潛力不足,需要加強。

(四)市場價值

簽訂技術項目數量和簽訂技術金額這2個指標反映著市場價值,代表著專利成果轉化價值,而太原市的這項排名排在了中部六省份的最后一名,可見太原市專利轉化成果還需要加強。

通過以上結論可以就如何提高太原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出相應的建議:1.太原市應該加大投資力度,提高太原市的科研機構、高校以及高新企業進行專利申請工作的重視,還要鼓勵在校大學生進行專利的申請,進而提高專利的申請意識;2.政府應該通過設立獎金的方式來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率,使得更多的專利技術應用到社會中去,從而創造社會價值,進而促進太原市的科技創新能力;3.政府應該鼓勵發展專利中介服務機構,并搭建新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對專利技術項目給予信貸支持,這樣就更能促進太原市科技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吳自斌.科學技術是政治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J].學海,2005(2).

[2]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3]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楊華峰,邱丹,余艷.創新型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J].統計與決策,2007,(6).

[5]金吾倫,李敬德,顏振軍.北京如何率先成為創新型城市[J].前線,2006,(2).

[6]楊冬梅,趙黎明,閆凌州.創新型城市:概念模型與發展模式[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8).

[7]王仁祥,鄧平.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工業技術經濟,2008(1).

[8]石憶邵,卡海燕.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比較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8(1).

[9]惠寧,謝攀,霍麗.創新型城市指標評價體系研究[J].經濟學家,2009(2).l

[10]吳二嬌,劉Z.廣東省科技創新效率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15-217.

[11]徐小欽,黃馨,梁彭勇.基于DEA與Malmquist指數法的區域科技創新效率評價-以重慶市為例[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8(6):974-985.

篇(6)

一、研究意義

科技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要素,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民眾的安居樂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方法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探尋北部灣經濟區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潛力和發展方向,為北部灣經濟區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更好地動力源泉。

二、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分別從區域科技創新基礎,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投入能力、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產出、區域科技創新貢獻能力等四個方面來構建北部灣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對于具體指標的選擇,(1)科技創新能力子體系選擇普通高等學校師生比(V11)每萬人中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V12)每萬人中互聯網上網人數(V13)每萬人擁有圖書館數(V21)科技機構數(V22)培養研究生學校數(V23)等指標;(2)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投入子體系選擇R&D活動人員全時當量(X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活動人員數(X12)政府部門R&D活動人員數(X13)科學研究固定資產投資比重(X21)科學技術財政支出比重(X22)R&D活動經費內部支出(X23);(3)區域科技產出能力字體系選擇國內發明專利(Y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數(Y12)科學論文數(Y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Y21)技術市場成交額(Y22)每噸能源消費實現(Y23)等指標;(4)區域科技創新貢獻能力字體系選擇人均GDP(Z22)工業廢水治理率(Z13)工業廢水處理排放達標率(Z12)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Z21)GDP綜合能耗(Z11)等指標來構建。

三、北部灣經濟區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

模糊評價法建模步驟:

(一)建立因素集

因素集就是指標集U=[vxyz]

V=[v1v2v3v4v5v6]

X=[x1x2x3x4x5x6]

Y=[y1y2y3y4y5y6]

Z=[z1z2z3z4z5z6]

(二)建立權重集

采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A=(a1,a2,a3,a4)

W1=[w11w12w13w14w15w16]

W2=[w21w22w23w24w25w26]

W3=[w31w32w33w34w35w36]

W4=[w41w42w43w44w45w46]

W5=[w1w2w3w4]

1.建立評語集V。V=(v1,v2,v3,v4,v5),評價等級和相應評價分值如表所示:

V評判等級分值v1很強95v2較強80v3一般65v4較弱50v5很弱352.由隸屬度函數建立模糊評價矩陣

本文通過調查的方法的建立隸屬度函數,通過邀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研究方面的專家對北部灣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體系的各指標進行評分,根據評價結果隸屬于某個評語的程度建立模糊矩陣。即對于某一指標u,有p,q,s,t,v位專家對其作出很強,較強,一般,較弱,很弱的評價,很強的隸屬度為p/(p+q+s+t+v)。同理較強的隸屬度為q/(p+q+s+t+v)從而對每一個指標建立隸屬度矩陣M。

3.計算北部灣區域各個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

R=A*M

綜合評價結果矩陣:

南寧:C=0.1790.4920.3030.0180.000

0.3530.3520.2950.0000.000

0.1200.4470.3970.0000.000

0.1910.3820.3470.0750.000

玉林:C=0.0000.0260.2340.6190.120

0.0000.2990.3830.2270.085

0.0840.3400.4240.1510.000

0.1750.2110.4830.1270.049

防城港:C=0.0000.0410.3690.4720.118

0.1450.3180.3840.1540.000

0.0630.2450.2900.0000.000

0.0000.0000.2730.2510.064

欽州:C=0.0000.0100.2560.3730.060

0.0000.0000.3650.5230.108

0.0000.0070.5050.3990.143

0.0000.1070.4610.3660.096

崇左:C=0.0000.0250.2400.5220.208

0.0000.0520.4120.4750.060

0.0000.0510.3820.5200.046

0.0000.0000.4820.4280.030

北海:C=0.0000.0440.3060.4970.153

0.0000.0070.3170.6200.056

0.0000.1710.3690.3900.071

0.0000.1130.3740.5090.004

北部灣區域各個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得分:

從北部灣各地區科技創新得分來看,南寧的科技創新的分在北部灣六個省市中排名第一,科技創新能力的分73.21,證明南寧市科技創新能力中最強。其次是玉林市創新科技的分市68.917,創新科技能力在北部灣中排名靠前,僅與第一名南寧相差4分左右。第三名是旅游觀光城市北海,創新得分時68.664.欽州,貴港,防城港分別居于第四,第五,第六,得分情況分別是61.475,58.245和38.459.貴港,防城港兩市在北部灣中科技創新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

參考文獻:

[1]虞震.泛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與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2011(11)

[2]李治國,于燕.黃河三角洲高校生態經濟區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與提升[N].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2(4)

[3]呂蔚,王新峰,孫智信.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N].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08(3)

篇(7)

    一、對國外各種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介紹和述評

    科學探究的教育理念發源于國外,其科學探究能力評價的成功經驗值得引進和借鑒。國內研究者對國外各種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關注度比較高,尤其是關于美、英兩國和三大國際著名的學業評價項目中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介紹性文章非常多,主要有對英國的GCE、英國的APU、美國的PADI和國際三大學業評價項目中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介紹和述評,另外還有一些具體的評價案例介紹等。

    1.對英國GCE物理課程考試中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介紹

    趙保剛教授對英國GCE物理課程考試中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進行了介紹和分析[2]。英國GCE物理課程考試中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采用了筆試和實驗操作相結合的形式。筆試的題目是開放性的密切結合生活實際的情境性問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驗操作考試又分兩種:一種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它包括實驗設計、實施、分析論證和得出結論、評估程序和證據,由教師評分,考試中心復核;另一種是由考試中心組織的統考,它又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學生就一個給定的問題情境設計探究方案。第二部分要求學生根據問題中給出的具體要求進行實驗探究,包括調整實驗裝置、測量、制作圖表、評估與解釋探究過程等。

    2.對英國APU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述評

    鐘媚博士對英國的APU科學探究能力測評試題的命題模型和思路進行了述評[3]。APU采用紙筆測驗和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開發了一整套用于科學探究能力評價的量化評價工具和質性評價工具。APU的命題模型要同時考慮探究技能、探究內容、情境三個維度。

    鐘媚博士還提出了英國的APU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對我國的兩點啟示:第一,綜合表現性評價和紙筆測驗的優勢,使兩者優勢互補;第二,應借鑒APU關于探究技能、探究內容、情境三者相結合的評價理念,開境性試題。

    3.對美國PADI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介紹

    周仕東、王書偉等對美國的PADI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產生的背景、核心要素、原則和結構等進行了介紹[4]。PADI是由美國的羅伯特·密斯里教授開發的一種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PADI評價模式的三個核心要素是:與探究有關的知識、技能;關于證據的各種觀察;任務的顯著特征。PADI評價模式的核心原則就是靈活性原則,如“評價方案可以但不一定與科學探究標準相一致”等就是靈活性原則的體現。PADI評價方案的結構一般包括題目、概要、知識技能、可能的工作成果、顯著特征等共20個要素。

    4.對三種著名國際學業評價項目中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介紹和分析

    朱行健對三種著名的國際學業評價項目TIMSS、PISA和NAEP中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框架和評價標準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在此基礎上對三種評價模式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分析[5]。

    這三種評價模式的特點有:(1)從評價目標看,都以相應的目標分類理論為基礎;(2)從評價的方式看,TIMSS和PISA采用的是紙筆測驗,而NAEP既有紙筆測驗也有實驗操作技能的考查;(3)從評價的指導思想看,三者都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考查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5.其他的一些介紹或述評性文章

    對國外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介紹或述評性文章還有羅國忠研究員的《第三次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體系及其啟示》[6]、《美國俄勒岡州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7]、《美國密蘇里州的科學探究能力另類評價及其啟示》[8]、《美國紐約州科學課程學生探究能力評價例析》[9]和杜秀芳教授的《國外評價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兩種不同視角》[10]等。羅國忠研究員的這4篇文章分別介紹了第三次國際數學、科學學業評價項目(TIMSS)和美國這3個州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案例,具體包括對這些案例的評價目標、評價工具、評分標準、實施策略的介紹和分析等,也提出了一些對我國的啟示和建議。而杜秀芳教授的這篇文章歸納了國外對科學探究能力評價的兩種不同視角,一種視角是把科學探究能力看作過程技能的集合,另一種視角是把科學探究能力當作一種思維和推理能力。在這兩種視角下采取的評價方式也不同。杜秀芳教授認為這兩種視角都有失偏頗,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將兩者進行綜合。

    總之,國內研究者對國外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介紹性文章較多,這些文章對于國內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實踐與研究具有很好的參考、借鑒意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國外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模式的描述和介紹多,但進行深入分析與評價的較少,不太注重與我國科學探究能力評價具體實踐的結合。

    二、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方法的自主探索

    評價方法是科學探究能力評價中的核心問題,它關注科學探究能力“怎么評價”的問題。國內目前關于這方面的原創性研究成果還比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進行了這方面的自主探索,具代表性的有溫盛偉、邱寶蘭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量規的設計研究和李雪梅、范春玲的“探究日志”評價方法的探索。

    1.科學探究能力評價量規的設計

    溫盛偉、邱寶蘭設計了一種基于科學探究七要素模型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量規[11]。該評價量規分別按照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7個要素進行設計,每個要素的分值為4個等級。量規中對每一種能力要素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和量化,并對該量規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原則性建議。

    該評價量規的設計立足我國基礎教育科學探究能力評價的實際,針對性強。但該評價量規還缺乏關于其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實證研究,這些問題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2.“探究日志”評價方法的探索

    探究日志是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中的活動和思考的記錄,其內容一般包括探究計劃、探究過程中的活動、對探究過程的反思等。李雪梅和范春玲研究了運用“探究日志”評價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方法[12],詳細探討了“探究日志”的結構、評價過程及其注意事項,并按照新課標中提出的科學探究七要素設計了詳細的評分標準。

    “探究日志”是一種屬于形成性評價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方法。它全面詳細地記錄了學生的探究過程及探究過程中的反思,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探究過程,及時發現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今后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關于“探究日志”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實證研究。

    三、科學探究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

    國內目前關于科學探究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數量還非常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在這方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這些實證研究有羅國忠研究員關于各種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方式的有效性或公平性研究和張軍朋、許桂清關于教師對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方式的認識、態度研究。

    1.對三種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方式的實證研究

    紙筆測驗、工作單和現場觀察是國外評價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常用評價方式。羅國忠研究員對這三種評價方式進行了實證研究,這些實證研究涉及紙筆測驗和工作單的有效性研究以及三種評價方式的公平性研究。

篇(8)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

WU Zejiu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School of Scienc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Following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principles, we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evaluation and conduc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using the grey model. And we find the key factors which control ability promo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when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grey system theory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研究生作為科技創新的人才的“儲備庫”, 其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如何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各大高校關注的焦點。本文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指標體系,利用灰色理論模型,對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以找出制約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供高校管理者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作一定參考。

1 高校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是多因素、多指標的綜合反映。充分借鑒多元智能理論,結合社會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學性原則,對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進行分解,咨詢十多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經反復篩選與整合,最終構建了由 5個評價模塊(一級指標)、14個評價指標(二級指標)構成的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高校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2 高校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灰色評價模型

2.1 確定參評數據序列和標準數據序列

對于高校碩士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本文選用的評價指標體系由5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組成,每所高校所對應的14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數據形成一個參評數據序列。設有所學校,則參評數據序列描述為:

= {(1), (2),…, (), ()}

其中()表示第所學校的第個指標。以參評序列中的最優值作為標準數據,構成一個標準數據序列,記為:

= {(1), (2),…, (), ()}

2.2 初始化處理

評價過程中,由于評價指標的量綱不同,數據在數量上差異性很大,無法進行關聯評價計算,需對各指標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歸一化處理模型為:①

()= , = 1, …, , = 1, …,

2.3 計算灰色關聯系數

定義標準數據序列中的任一指標數據()與參評數據序列中對應的指標數據()的灰色關聯程度,即灰色關聯系數()為:②

其中為分辨系數,為提高灰色關聯系數間的差異顯著性而人為給定,取值范圍為0.1~1.0,一般取0.5。

2.4 計算灰色關聯度

因為關聯系數()數目較多,信息不集中,不能夠進行單元比較,為此將對其取平均值,定義此平均值為與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即 = ()。

3 高校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實證分析

3.1 建立原始數據表

筆者選取南昌市5所高校A,B,C,D,E,并邀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在校碩士生進行打分和測評,所得數據取平均值,見表2。

表2 高校碩士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及其數據

3.2 對定性指標量化處理及初始化處理

采用以下賦值將定性數據轉換為定量數據,由于主要討論的是各評價學校的相對創新能力,因此轉換不會改變評價結果。其中轉換公式為:

對相關指標進行定量轉換及初始化,可得到新參評的序列數據,見表3。

表3 新參評的序列數據

表4 相關序列數據結果

3.3 確定標準數據序列并計算極差數據

以參評序列中的最優值做作為標準數據,計算出一個標準數據序列為:

= {1,0.75,0,75,1,1,0.75,1,1,1,1,1,1,1,1}

利用標準數據,及公式()= ()(),分別計算(),()(),()()()(),()(),計算結果見表4。

3.4 計算關聯系數

利用表4,得到關聯系數,見表5。

表5 關聯系數

3.5 計算關聯度及排序結果

根據公式 = (),得 = 0.646, = 0.805, = 0.855, = 0.593, = 0.575,關聯度排序為>>>>。可以看出,科技創新能力最好的是C學校,其次是B學校,A學校一般,D學校較差,E學校最差。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12JYW01、12YJW01);江西省高等學校教改課題(項目編號:JXJG-12-5-6)

篇(9)

0引言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1]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 “皖江城市帶”主要是針對“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示范型創新區,區域范圍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開展,會有利于整個皖江城市帶的房地產開發。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王潤良、楊芳、劉志強(2009)[1]從社會、經濟、環境、資源四個方面選取了20個指標作為評價指標,定量的分析了城市房地產可持續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華中科技大學的鄭國明(2004)[2]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從社會、住房區域特色、政府政策、政治、人口五個方面做出了定性的分析。廈門大學林素珊(2006)[3]在碩士論文中又提出了科教因素的影響。鄭應亨[4]通過對經濟、資源、環境、人口與社會等的分析,從宏觀角度分析了這些因素對房地產業的影響,創建了房地產業指標評價體系,共包括四大指標體系:經濟指標體系,包括經濟水平、經濟結構、經濟效益、經濟能力等二級指標;資源利用的指標體系,包括水、土地、大氣、飛舞、噪聲、環境保護等二級指標;人口與社會指標體系,包括人口、就業、人民生活、公共安全、滿意度;制度與科教指標體系,包括科教投入、科教發展程度、科教產出、制度等二級指標。并介紹了利用層次分析方法進行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的方法。

尹子民、初明暢[5]根據全面性、實用性、相關性和前瞻性相結合的原則,創建了城市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它包括經濟評價因子、人口評價因子、社會評價因子和環境評價因子5個方面。其中,經濟評價因子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具名人均消費性支出、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率、房地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口評價因子博愛擴城市人口密度、城鎮人口增長率;社會評價因子包括城市化水平、房地產業就業率、城市用氣普及率、房地產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增長率、環境評價因子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資源評價因子包括土地開發面積增長率、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積、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房屋建筑竣工率。并利用這些指標建立了功效函數,得出評估值,并將結果劃為5個檔次。

從指標選取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則出發,綜上所述,結合安徽省的具體情況,從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科教五個方面建立如下指標體系:

表1 安徽省房地產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準則

指標

單位

社會評價因子

城市人口密度(C1)

人/平方公里

自來水人均日生活用水量(C2)

自來水普及率(C3)

%

房地產業在崗職工增長率(C4)

%

人均GDP(C5)

元/人

經濟評價因子

房地產在崗職工平均工資(C6)

(元)

城市維護費(C7)

萬元

城鎮居民平均年居住支出(C8)

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C9)

%

環境評價因子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C10)

%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C11)

平方米

空氣質量良好率(C12)

%

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C13)

(%)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C14)

(%)

資源資源評價因子

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C15)

萬立方米/日

液化石油氣供氣量(C16)

土地開發面積增長率(C17)

%

房屋建筑竣工率(C18)

%

人均住房使用面積(C19)

平方米

科教環境評價因子

教育經費占GDP比重(C20)

篇(10)

【分類號】G642;TU204-4

由勞動部和中國工程圖學學會舉辦的全國CAD技能等級考試已進行了八年共十六期,作為考試的組織者,我校一直將CAD技能等考試與制圖教學改革聯系在一起,每次考試后都要組織相關院校制圖教師對成績進行分析總結,改進教學。CAD技能等考試對我校的制圖教學改革起了積極地推動作用。但是,我們也清醒的意識到:

一方面,各校對制圖教學改革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梳理,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推廣性的模式,對制圖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也沒有一套較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就萌發了我們研究職業資格證書對制圖教學改革的影響和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陷入了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另一方面企業認為職業院校并沒有教給學生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而以往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開發過于籠統,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很少涉及技術操作層面,其成果難以真正用于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實踐。

將工程制圖教學改革放在不同的參照系中研究,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傳統制圖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和專業這一層面,在課程層面,關注點在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教學方法的探索;在專業層面,認為制圖是專業基礎課,主要研究目標是制圖課如何為后續專業課服務。在這樣的視野中研究問題,制圖教學改革內容、教學模式及評價方式都難以取得真正的突破。要解決制圖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必須在一個更大的視野下進行研究和思考。我們研究和思考主要依據三條線:

第一,以行業標準和社會需求來確定制圖教學的目標。課程目標不能按照制圖課程的知識體系確定,應以滿足社會行業的標準和需求為目標。

第二,高等職業教育制圖課程的教學模式應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特點,借鑒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研究的新理論,構建以實踐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制圖課程體系。

第三,圖學技術的發展對制圖教學的教學熱鶯徒萄Х絞降母母鍰峁┝酥С牌教ǎ將技術的最新成果嵌入到制圖課程中,提高課程效率。

應用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工程制圖教學體系,明確了職業資格鑒定對教學內容改革的指導性,更新了制圖課程傳統的封閉式評價方式,對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

具體研究成果:

1、梳理制圖教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總的發展趨勢是:總學時減少,調整和精減畫法幾何,教學內容通過職業資格鑒定,體現社會和崗位需求,逐漸融入和加強有現代特色的內容,課程內容體系呈現出多種模式,教學環境和手段計算機信息化。

多種模式的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現狀:

①三種思路:a)從內容改革角度:精減傳統內容,增加具有現代特色的內容(計算機繪圖、創造構型、徒手繪圖技術等)。b)從圖學本身內容體系角度:加強三維和計算機繪圖,有的主張畫法幾何應從三維入手,且突出三維,有的主張從計算機三維造型理論改造畫法幾何內容體系。c)從課群角度:有的將圖學模塊化,與相關課程協調分段安排,有的將部分內容與相關課程融合;有的將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和相關課程(機械基礎)全部融合。

②四種模式:a)模塊化:分投影基礎、制圖基礎、機械圖、計算機繪圖等模塊。b)兩段式:將計算機繪圖融合全過程,分投影制圖和機械制圖兩段。C)課群融合式:將機械基礎、機械制圖融為一體。從機械基礎概念入手,爾后講授投影制圖和計算機繪圖基礎,將機械制圖和機械基礎融為一體d)圖學基礎全校統一:投影制圖和計算機繪圖全校統一,專業圖部分結合相關課程的內容講授。

2、教學內容調整的思路:

(1)依據《制圖員國家職業標準》,制定教學大綱,減少畫法幾何內容。

(2)弱化除尺寸標注以外的技術標準的教學內容。

(3)引入三維造型“旋轉”“拉伸”“除料”等有關概念,為后續三維建模的學習打基礎。

3、教學方式和模式改革:

根據建構理論,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1)將計算機制圖和制圖教學融合,用計算機來繪圖,減少手工繪圖的習題量。

(2)引入“單列形體遞進表達法”,建立教學內容的微觀聯系,減少內容之間的干擾。

單列形體遞進表達法:傳統的制圖講授繼承的是系統法,即畫法幾何---基本體---組合體----剖視圖等等。這種方法是以知識結構為框架,其知識點的組合在宏觀上具有系統性、連續性,但在知識點的微觀上并不具有連續性。使得學生在某一知識點上還沒有弄懂弄透就有進入了新的一頁。

上一篇: 高標準農田建設簡報 下一篇: 金融項目可行性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福利97野狼第一精品 |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 最新亚洲综合久久久 | 思思久久99精品久久中文 | 日本一道久久精品国产 | 一久道免费高清日本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