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23: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簡報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縣里成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縣領導擔任組長,縣農發辦主任和、鎮黨委書記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對項目實施全過程的重要方案、重大事項和重要舉措等進行決策管理,協調部門之間關系,形成全縣一盤棋,共同合力搞開發的良好氛圍;二是建立項目庫。年初組織人員深入全縣各鄉鎮調查摸底,實地勘察,掌握第一手資料,建立項目庫,搞好項目儲備,及時組織人員到省、市跑項目、爭資金。2012年爭取到國家立項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項目中央財政資金930萬元;三是在項目實施前,派出工作人員深入到項目區村組,召開群眾座談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使項目建設盡可能滿足群眾意愿,并取得群眾的支持;四是在項目建設上,實行分工負責制,縣農發辦主任負總責,兩個副主任負主責,所分管的項目實行“包項目建設、包進度質量、包檔案建設、包驗收過關”的四包責任制。在嚴格質量方面,除我辦工作人員和監理人員監督外,我們還邀請了村、組的老黨員、老干部進行監督,確保每個標段工程都達到技術設計要求;五是注重開發項目的規模化水平。為了凸顯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效益,首先,項目安排要求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其次,開發效果達到高標準農田要求,即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排灌自如、旱澇保收,便于機械耕作。
三、2013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準備情況和下一步打算
我縣2013年度計劃沂江鄉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開發任務為建設高標準農田10500畝,財政總投資133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平整土方89萬方,襯砌渠道34公里,新建電灌站7座,維修電灌站8座,營造防護林8公里等。項目實施方案已得到上級批復,目前完成工程招投標,并與中標人簽訂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計劃11月10日動工新建,爭取年底前完成所有標段工程土方任務,明年2月14日全面竣工,3月份縣級竣工驗收,4月份確保以優良工程迎接市級檢查驗收。同時,著手做好2012年度項目計劃編制的各項工作。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前期工作(8分,自評8分)。
1、任務分解(2分,自評2分)
根據省農業農村廳下達XXX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皖農建設〔2019〕154號),按照農田建設管理辦法,在專家評審基礎上,我區建立了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庫,并將年度建設任務具體落實到項目,并按時上報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共6個項目,任務4萬畝,計劃投資6110萬元,其中財政投資6070,自籌40萬元。
2、項目審批及備份(4分,自評4分)
市局在完成了項目評審和現場審批后,下達了各個項目的設計批復;按照批復內容,我區編報了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省農業農村廳下達了實施計劃批復(皖農建設〔2020〕104號);我區同步在國家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填報備份。
3、項目儲備(2分,自評2分)
根據項目規劃,我區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選項入庫工作的通知》(裕農〔2019〕143號)文件,建立了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級項目庫,項目庫總規模7.05萬畝,計劃總投資10675萬元,滿足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儲備需求。
二、建設進度與質量(35分,自評35分)。
1、建設面積及工程(20分,自評20分)
我區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4萬畝按計劃完成,于7月初完成市級驗收,通過第三方檢測,各項工程建設質量達到設計標準,質量合格,效益發揮明顯。2020年6個項目10月初全部進場開工,開工率100%,項目進展順利,施工進度較快,區組織了項目督促和第三方質量跟蹤檢測,工程質量較好。2019和2020年,市政府組織了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分別觀摩了我區江家店鎮龍門、分路口鎮楊集和分路口鎮新河項目區,其中省廳孔少林局長親臨分路口新河項目區指導工作。
2、年度任務完成比例(10分,自評10分)
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包括江家店鎮龍門、永興,分路口鎮楊集、新溝以及徐集棠樹等8個項目,于7月初完成市級驗收。2020年,我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6個,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含高效節水灌溉任務0.35萬畝)。在省廳下達計劃批復后,我區開展項目招投標工作,于9月中下旬完成了6個項目,總計10個標段的招標,并在9月底全部進場施工,當年立項且當年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年度任務的100%,目前,各工程項目建設進度較快,12月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3、耕地質量提升(5分,自評5分)
為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提高耕地質量,我區制定了《XXX2020年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提升與等級調查評價工作實施方案》,在高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中針對性地采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措施來加以改善和提升項目區耕地質量。通過土地平整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層厚度、和質地;通過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疏浚渠道和新修灌排渠系工程加快項目區排水,調節土壤酸堿度,提高了項目區耕地灌溉保證率。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穩步提升,根據第三方調查評價報告,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耕地質量等級由建設前的3.22提升至3.17,項目區耕地質量等級平均提升了0.05。
三、資金投入(25分,自評25分)。
1、財政資金(23分,自評23分)
我區2020年農田建設區級配套資金為2439.1萬元(其中高標準農田575萬元,最后一公里1864.1萬元),實際到位4311.175萬元,占應配套資金176.8%萬元。在資金管理上,我區實行區級財政報賬,國庫支付中心支付,目前2019年項目審計后報賬進度在92%。
2、社會資本(2分,自評2分)
2020年XXX順河鎮華順牧草合作社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10萬元,其中華順牧草合作社自籌資金40萬元。通過項目扶持,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1000畝,支持華好奶牛養殖飼料基地建設。目前,合作社自籌資金40萬元已足額匯繳到區財政賬戶。
四、竣工驗收和上圖入庫(12分,自評12分)。
1、竣工驗收(6分,自評6分)
根據省廳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驗收規程,我區按時對2019年度8個高標項目進行了區級自驗,綜合驗收評價合格。
2、上圖入庫(4分,自評4分)
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圖入庫要求,我區在申報項目時主動與區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聯系,做好項目申報前置把關,2019、2020年項目均符合上圖入庫條件。其次,2019和2020年項目在建設中和竣工驗收后也在全國農田建設監管平臺上圖入庫,建設面積符合要求。
3、新增耕地(2分,自評2分)
在項目規劃設計中,我區做好四個結合工作創新試點,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組印發了《XXX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創新試點工作方案》。在建設2019年高標項目完工后,根據區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以及項目鎮村上報,其中江家店鎮龍門、永興,羅集鄉云水和分路口鎮楊集村通過填埋廢棄塘壩、溝堰及老莊基還耕,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積342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面積占項目區的比例0.86%,上述項目新增耕地正在按程序辦理。此外,我區在江家店龍門、永興和羅集云水3個項目中,整合實施了自然資源部門土地復墾項目,根據省自然資源廳備案文件,目前先期批復新增耕地面積約8.7公頃。
五、建設管護和制度建設(10分,自評10分)。
1、落實管護資金(7分,自評7分)
2019年高標準項目,我區在初步設計中落實工程管護經費60.43萬元。區財政預算每年安排190萬元,專項用于全區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
2、制定管護制度(3分,自評3分)
為加強建成工程的管護,長遠發揮工程效益,我區制定了農田建設管護辦法,工程管護制度和長效管護機制。在項目建成后,區主管部門將完工項目工程移交項目鄉鎮,由項目鄉鎮、項目村負責管理并訂立管護責任書。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
我區2020年省級下達高標準農田任務6.3萬畝,總投資7950萬元。項目涉及6個鄉鎮、12個村屯,建設內容包括明渠襯砌、涵閘、泵站、輸電線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預計11月末陸續竣工結算。
2021年對上爭取高標準農田任務6.92萬畝,項目總投資8900萬元。項目涉及7鄉鎮、8村屯,建設內容包括田間路、橋涵、渠道襯砌、泵站等,目前已經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結轉工程量),計劃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產業發展情況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2)042-0193-01
今年以來,在區、市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有關廳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區、市《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和水利工作會議精神,嚴格按照市委、政府及市農建指揮部的統一部署,本著“規模更大、投入更多、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要求,搶抓機遇,千方百計整合項目資金,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責任落實,廣泛發動群眾,高標準、高質量實施田、林、路、渠綜合整治。全縣累計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各類資金6.78億元,投入義務工163.2萬人次,出動機械1.75萬臺班,完成土石方793.12萬立方米;秋季植樹10.2萬株;秋覆膜7萬畝;整治村社84個(其中重點整治40個)。主要做法如下。
1緊盯目標,加大力度,全面超額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務
1)堅持不懈地狠抓揚黃灌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圍繞揚黃灌區節水灌溉總要求,突出抓好砌護渠道、平田整地和修農路、打小畦等工作,累計完成玉米秸稈清收27.43萬噸,機深翻28.9萬畝;畦田建設16.8萬畝,占吳忠市下達計劃的112%;清淤支斗農渠453條1 015公里,占吳忠市下達計劃的166.3%;整修農路675條705.1公里,占吳忠市下達計劃的149%;砌護渠道296條328公里,占吳忠市下達計劃的105.8%;完成配套建筑物7845座,占吳忠市下達計劃的234.7%。
2)千方百計用重點水利骨干工程支撐起同心治水、治土和民生水利的主框架。一是投資9 444.16萬元,完成東部引水擴建工程,解決了東部6個鄉鎮12.85萬人的飲水困難(其中今年完成1.1萬戶4.95萬人的自來水入戶)。投資10 380萬元、鋪設輸水管道800公里、新建泵站4座和凈化水廠1處的西部農村飲水安全供水工程全面開工建設。目前,泵站主體工程已完工,支管線開挖112公里,安裝管道16公里,入戶1萬多戶。工程完成后,可有效解決揚黃灌區6個鄉鎮57個行政村175個自然社9.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投資1 633萬元,全面完成了固海揚水七干渠改造工程,砌護渠道16.52公里、翻建及加固各類建筑物45座。此項工程極大地改善了我縣及周邊地區20萬畝的農田灌溉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作為縣一級,首次實施干渠改造工程,得到了自治區水利廳和吳忠市的大力支持和認可;三是投資1 697.17萬元,實施了“三個萬畝”坡改梯工程,目前,下馬關鎮鄭兒莊項目區和申家灘項目區分別完成坡改梯面積9 600畝和8 750畝,石獅開發區余家梁項目區完成坡改梯面積12 000畝,工程完成后,可新增旱作基本農田3.055萬畝。四是投資3 893萬元,實施了清水河二期治理工程,完成土方190萬立方米,形成景觀水面2 000畝。
3)舉全縣之力,唱響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主旋律。繼下馬關以色列高效節水補灌工程發揮效益后,我縣依托土地整理項目及靠近水源地實施的坡改梯項目,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為特色種植提供支撐。一是投資1.15億元,實施重大土地整理工程下馬關項目區(7.8萬畝),目前已完成7.35萬畝,新增高效節灌面積7.35萬畝,已發揮效益5.7萬畝;二是投資1 111萬元的興隆鄉王大套高效節水補灌工程全面完工,新建泵站2座、高位調蓄池2座,配套首部樞紐系統6套,鋪設輸水管道32.85公里,配套建設各類建筑物131座,修建道路3.3公里,發展高效節灌面積1萬畝;三是開工建設投資1 312萬元的余家梁高效節水補灌工程,發展高效節灌面積1萬畝;四是自籌資金500萬元,聘請新疆建設兵團水利設計院,對下馬關一期節水工程進行改造,覆蓋4.8萬畝節灌土地。項目一次性設計到位,爭取資金分步實施;五是引進中石化寧夏易捷莊園枸杞開發公司,在下馬關生態移民村通過反租倒包的形式,發展節水有機枸杞2萬畝,目前已完成節水、整地、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2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確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進度和質量
1)明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思路,突出主題,制定全面建設方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是事關全縣農業經濟發展的大事、要事,9月初,全市秋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動員會召開后,我縣把農建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一是明確全縣水利工作思路,即揚黃灌區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主,節灌區以節水增效為主,旱作區以覆膜保墑增產為主,水土流失區堅持小流域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做到“一次性謀劃到位”。今年抽調涉農部門專業技術人員200余人組成農建技術組,在深入各鄉鎮了解農田水利設施現狀,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科學、實事求是地制定了工作方案,制定了全縣2011年秋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總體規劃、重點治理區域、重點工程布置、田林路渠治理規劃及鄉鎮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片區規劃;二是確定了“三個突出”、“六看”和“兩個不讓步”的工作思路。即:在總的方向上,突出節水,突出區域特點,突出發動群眾;在具體工作上,看規模,看進度,看質量,看內業資料,看機制及產生的成效,看人力、機械投入;在目標要求上,不按時完成任務的不讓步,達不到區、市、縣驗收標準的不讓步,為統籌今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掌好舵。
2)抓住要害,全面發動群眾。一是以宣傳促發動。堅持把宣傳作為壯大聲勢、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專門制定今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宣傳方案,在縣廣播電視臺開辟了“農建專欄”,廣泛宣傳中央和區、市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決定、中央和自治區水利工作會議精神及加快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意義;多次召開縣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部署今秋農建工作。同時利用報刊、電視、簡報、標語、傳單等形式加大農建宣傳力度。制作了農田水利建設宣傳冊,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萬余份,寧夏廣播電視總臺和吳忠電視臺報道3次,吳忠日報報道6次(其中專版1次),地方電視臺報道40余次,編寫農建簡報50期,在各鄉鎮制作農田水利建設永久性標語110條。通過廣泛深入的學習宣傳、精心的準備、周密的部署,徹底打破了過去“干部干、群眾看”的被動局面,在全社會營造了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支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的良好氛圍;二是以行政問責促發動。由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牽頭,對各鄉鎮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進度實地督查、統計進度,并對進展情況通過縣電視臺“農建專欄”每3天通報一次。對進度快,質量好的鄉鎮由縣委、政府給予通報表揚,并以以獎代補的形式兌現了獎勵資金。各鄉鎮出臺了發動義務工與村干部業績掛鉤制度,對出工不力的村干部給予誡勉談話、警告及免職的處罰措施,全縣共對5名村干部進行了誡勉談話,發揮了警示作用,推動了工作;三是以政策促發動。出臺了《同心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籌資籌勞實施意見》,對籌資籌勞的范圍、對象、標準、程序等進行了明確規定,支持各村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今年群眾出義務工、籌資籌勞的形勢明顯好于往年。義務勞動是每個公民的法定義務已逐步在群眾中樹立,經過幾年的扭轉,群眾出義務工正走上了正規渠道。
3)捆綁項目,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將水利、扶貧、農牧、“一事一議”、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圍繞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總體規劃,在確保項目資金渠道不變、使用途徑不變的情況下,統攬全縣水利工程,全面推進農建工作上臺階。今年以來,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累計投入資金6.78億元。其中:“一事一議”項目21個,完成投資0.16億元;農業綜合開發項目4個,完成投資0.34億元;農村公路項目9個,完成投資0.55億元;土地整理項目2個,完成投資1.96億元;水利工程12個,完成投資2.31億元;農牧項目7個,完成投資0.6億元;林業項目13個,完成投資0.85億元;縣政府投資2 000萬元,主要用于以獎代補及基礎設施改造。是歷年投入資金最大、實施項目最多的一年。
3結論
通過幾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們不但鍛煉了干部,也鍛煉了群眾,使全縣上下從不會干到學著干、從學著干到創新干。要想使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斷深入人心,取得實效,必須在各級領導層面不斷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必須堅持不懈地發動干部群眾;必須著力突出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必須整合涉農項目,捆綁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必須著眼長遠,建立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耕地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資源,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目前耕地資源緊張、保住耕地紅線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是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保障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與蘇、魯、豫3省11個市縣接壤,是淮海經濟區和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之一,轄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埇橋區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面積9787hm2,總人口535萬人,耕地面積544000hm2,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和水果生產基地。
1 當前宿州市耕地質量現狀
宿州市現有耕地544000hm2,其中中低產田342667 hm2,占耕地面積的63%,雖然優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卻是嚴重制約全市糧食高產的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積僅有176667hm2,旱澇保收面積149333hm2,灌溉以小白龍和大水漫灌為主,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小,實施范圍小,由于灌溉條件受限,加上自然災害頻繁,旱災澇災頻發;耕地土壤障礙因子多,地力支撐產量絕大部分在450~600kg之間。與第二次全國普查相比,全市土壤有機質(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上升幅度在40%~80%,速效磷上升幅度在80%~120%,速效鉀持平,堿解氮略有上升,土壤容重下降,質地變優,這些因素顯示土壤是呈優化發展。但土壤pH值(酸堿度)卻在迅速下降,下降幅度在0.5%~1.0%。機械化整地質量差,耕層變淺;部分土壤存在污染或有污染風險;人為破壞耕地質量的現象時有發生;耕地質量改善狀況不容樂觀。土壤肥力已成為限制市農業繼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2 宿州市耕地質量建設工作開展情況
2.1 開展耕地地力定位監測和土壤墑情監測,及時掌握耕地養分和墑情變化動態
根據農業部《全國耕地土壤監測規程》的規定,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國家近年來通過標準良田建設等有關項目,在我市的產糧大縣靈璧縣建立了耕地質量區域監測站(全省15個),同時在四縣一區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耕地地力長期定位監測點173個,采集定位監測點土壤樣品173個, 分析化驗2249項次。通過耕地地力定位監測,掌握了全市耕地土壤類型的養分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對策和建議,促進了耕地質量建設工作的開展。
我市旱耕地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季節性干旱明顯,旱澇時常成為耕地質量提升的障礙因子。針對這些特點,我市根據農業部《全國土壤墑情監測規程》的規定,開展了土壤墑情監測。2012年,農業部在我市設立了4個國家級墑情標準監測站,每站分設10個標準監測點,定期開展監測工作,分層采集土樣點位2960個共8880個土樣,發送墑情簡報74期。墑情的監測,為抗旱排澇提供了技術依據,有效地降低了因旱澇對耕地質量建設的影響。
2.2 開展耕地地力評價,為耕地質量建設提供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定級劃分》(NY/309-1996),我市耕地分為平原潮土、砂姜黑土耕地類型區。2005年蕭縣成為農業部首批測土配方施肥試點縣,2006年碭山縣、埇橋區、2007年靈璧縣、2008年泗縣相繼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工作。隨著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的不斷推進,2006年耕地地力評價被納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內容。目前我市5個縣、區已全部完成耕地地力評價工作,查清了耕地地力等級、分布及低產障礙因素,建立了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和海量數據庫,耕地質量保護工作也因此實現信息化、高科技化的管理,目前我市各縣都配備了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觸摸屏及掌上電腦,30%的鄉鎮將在今明兩年配備觸摸屏,農民可以隨時查到各自耕地的相關信息、質量情況及施肥配方和施肥指導意見,土壤肥料工作實現了部、省、市、縣四級網上辦公平臺,極大地促進了我市耕地質量建設的發展。
2.3 加強中低產田改造,不斷提高耕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利用20世紀80年代的土壤普查結果和近年來的地力監測、測土配方施肥等成果,針對各類中低產田的特性特征,我市因地制宜地開展改造治理和培肥,有效地改善了中低產田分布區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條件,不同程度地消除了低產障礙因素,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提高了土壤肥力。全市高、中、低產田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低產田面積由2005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65%左右。中低產田面積不斷縮小,2012年,高產田有179333 hm2,比2011年增加667 hm2;中產田有240000 hm2,比2011年增加1333 hm2;低產田10266hm2,比11年減少2000hm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定級劃分》(NY/309-1996)全市耕地質量等級劃分,我市耕地已由2005年的三至九等一躍上升為二至六等,質量等級也由最高級三級上升為二級,消除了七、八、九三個低等級,耕地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2.4 大力實施地力提升,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近年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耕地質量建設。我市農業部門搶抓這一機遇,大力實施地力提升,積極推廣科學施肥技術,促進耕地質量不斷提高。
2.4.1 開展標準糧田建設
與發改等部門一起,繼續組織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規劃》的標準糧田建設項目,在泗縣、埇橋區等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累計建設面積26667 hm2,基本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溝)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標準。
2.4.2 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行動,培肥土壤
我市各級農業部門主動作為,在沒有任何專項資金的情況下,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覆蓋還田、堆腐還田等各類秸稈還田技術,推廣應用面積333333hm2以上,恢復綠肥種植面積3333333hm2,還田總量30000t,商品有機肥應用20000t,應用面積53333 hm2。通過有機質提升行動的實施, 夯實了全市耕地質量建設基礎。2012年底,全市土壤有機質提升0.03%,土壤各類理化指標逐步優化,肥力水平顯著提高,有效地增強了我市糧食生產的后勁,使農作物產量逐年增加.
2.4.3推廣科學施肥技術
針對耕地土壤養分特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733333hm2,實現了平均毎667㎡節本增效56元,總節本增效達6億元,同時還減少了濫施化肥對土壤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地保護了耕地質量。
2.5 農業結構調整趨于合理
我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適當調整了種植結構,大豆、棉花面積略有減少,小麥、玉米、水果、高效蔬菜面積有所增加。其中設施栽培如日光溫室、中小拱棚等面積增加3333hm2。
3 存在的問題
3.1 南部砂姜黑土耕地土壤酸化現象加劇
酸性土壤(pH值5.5~6.5)面積已有6667hm2,pH值低于5.5的強酸性土壤面積達1333hm2,已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
3.2 農業機械化程度雖高,但機械化水平低
一是耕作深度不夠,作物賴以生存的耕層變淺,根系生活環境受限。二是旋耕質量差,耙地不透不勻,耕后不鎮壓或鎮壓不到位,造成機械化整地質量差。三是收獲時留茬太高,焚燒秸稈帶來耕層土壤有益微生物死亡。這些都不利于耕地質量的改善。
3.3 農田污染及污染風險在加大
隨著城市工業化發展壯大,農業生產中化學品的應用不斷增加,農田污染風險越來越大。
3.4 補充耕地質量不容樂觀
農業部門不了解補充耕地的相關信息,不知道補充耕地的具置,而且缺乏監測與評定資金,因此監測和監管不到位。
3.5 土壤肥力與當前糧食生產中優質、高產要求不相適應
4 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對策
(1)酸化問題,可通過對已形成的酸性及強化性土壤進行改良。限制高氯復混肥的使用,同時施肥時注意施入堿性肥料。對于強酸性土壤,政府給予資金支持,啟動酸性土壤改良措施。
(2)提高機械化水平。一是加強對農機手的培訓教育,技術培訓和素質教育相結合,提高機械化操作水平。二是結合農業項目或采取政府補貼的形式鼓勵農機手操作到位。同時國家啟動焚燒相關法律、條例或辦法,加大秸稈禁燒的力度。
(3)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監管力度,防止污染。對已污染的農田,政府投入資金實施污染改良。
(4)對補充耕地進行質量監管。政府出面協調,國土與農業部門配合共同協作,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農業部門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改良而使之符合要求。
(5)農業部門結合農業各類項目的實施,或政府投入專項資金,加大土壤培肥的力度,提高土壤質量等級,增強土地生產潛力,使之充分發揮增產、優質、高效、生態作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158-02
一、在棉花高產創建活動中取得的基本經驗
1.在播前準備工作中高度重視破雪工作,為棉花適期早播創造良好條件
兵團第六師一五團紅粘土地塊面積大。針對紅粘土地塊,在二月下旬,也就是最低氣溫在-10℃左右,采用重型缺口耙破雪,消除春季積雪融化時產生的鏡面效應,促使積雪早化,延長土壤凍融交替時間,增加土壤風化層,促使地表水分快速揮發,有利于早整地早播種,實現抓早苗。
這項措施在我團已經實施十年。在實施這項措施前,都是沙土地播完以后,再播紅粘土地,等到紅粘土地能機車了,已經是四月下旬,適期早播無從談起。自從實施這項措施后,只要溫度適宜,就可以播種,打破了紅粘土地難以早播的瓶頸。
2.在適期早播的基礎上,狠抓一個“快”字
“快”字要體現在滴灌安裝和滴水上。快速安裝地面管件,快速滴出苗水。團場要求各連隊做到邊播種邊安裝,播完一塊安裝一塊,時間不超過2天。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早一天滴水就能早一天出苗,真正達到適期早播的目的。在播種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必須要做,那就是地埋管道的試壓工作,檢查管道是否正常。秋翻整地時有可能損壞管道出水立管,或是秋季管道排水不徹底,造成地埋管道凍裂,一旦播完種準備滴水才發現管道不正常,即便維修再及時,也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這樣就難以體現出“快”字。
3.棉花苗期管理強調一個“早”字
苗期各項工作突出“早”字,早定苗、早中耕、早化調,嚴格落實各項植保措施。
3.1早定苗:兩片子葉展平后開始定苗,1片真葉結束,質量要求去弱苗留壯苗、去病苗留健苗、一穴一株,嚴禁留雙株。
3.2早中耕:當全田80%的棉苗出土即可進行,深度14―16厘米,護苗帶8―10厘米,中耕深度要一次到位,做到不鏟苗、不埋苗、不拉溝、不留隔墻、不起大土塊,達到行間平、松、碎的質量要求。
3.3早化調:堅持促控結合、因苗調控和“早、輕、勤”的原則,促進棉花根系下扎,降低果枝始節高度。苗期化調2次,兩片子葉展平進行第一次化調,縮節胺畝用量0.5―0.8克;3―4真葉進行第二次化調,縮節胺用畝量1―1.5克。每次化調可配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促苗早發,壯而不旺。機采棉第一次化調在2片真葉開始。
3.4及時蹲苗:5月中下旬,根據棉花長勢及時進行蹲苗,時間20―30天,個別棉田因長勢情況靈活掌握,長勢較差的棉田可適當縮短蹲苗期。
4.棉花蕾期管理主要是做好“穩”字
棉花進入蕾期后,尤其是株高稍矮棉田,有些種植戶沉不住氣,開始水肥齊攻,極易造成棉花徒長,難以塑造理想株型。
這個時期的“穩”字主要體現在管理者的心態上。只要棉花長勢長相正常,在蹲苗期結束,開始滴水時,只滴清水,促進棉花生長穩健,促使早現蕾,現大蕾。進入初花期后,可酌情滴施1―2公斤棉花滴灌專用肥。對長勢偏弱棉田,每次滴水時結合根外追肥,再滴施棉花滴灌專用肥1―2公斤,促弱苗升級。
5.重施花鈴肥
打頂后棉花很快進入盛花結鈴期,這個時期是棉花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是需水需肥高峰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從7月5日打頂結束到8月上旬這一個月的時間,施肥量要占到全部追肥量的70―80%。我團棉花追肥主要以棉花滴灌專用肥為主,每畝平均追肥量在50公斤以上,也就是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每畝追肥量在35公斤以上。
此外,在重施花鈴肥的基礎上,為了防止棉株早衰,還要看苗補施蓋頂肥,以爭取多結一些蓋頂桃。通常對缺肥而有早衰趨勢的棉田,或者中下部棉鈴嚴重脫落的棉田,應早施蓋頂肥,力爭多結蓋頂桃;對長勢好,肥力足,后勁大的棉田,則應少施或不施,以免貪青晚熟。蓋頂肥不宜施得太遲,一般在立秋前后施用,早衰棉田應適當提前,同時還應根據棉株生長情況和秋后的天氣變化嚴格控制用量,如用量過多,反而會引起“二次生長”,不利于棉鈴的充實成長,使鈴重減輕,品質也會變劣。一般畝施專用肥5―8公斤。
6.重視綜合植保工作
棉花植保工作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把著力點放在預防工作上。根據預測預報,制定預防措施,定期下發《農業簡報》,對植保工作進行指導。通過植保工作檢查,確保預防措施落到實處,使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始終控制在可控階段。
7.因地制宜,科學決策,強化管理,抓好各項技術措施的到位率和時效性
在棉花田管工作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決策。田管關鍵時期,團場農業技術人員按照包片片區下連蹲點,督促、檢查和指導連隊田管各項工作,先后對全團農作物整地播種、中耕、滴水、施肥、植保等關鍵性工作進行綜合性大檢查9次,提高了各項關鍵性技術措施的到位率和時效性,作物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高產條田的創建,在回頭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在棉花管理工作當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1.職工群眾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部分職工群眾思想保守,接受能力較弱;
2.各項技術措施的到位率和時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3.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今后打算
1.加大對職工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的綜合素質。首先利用“科技之冬”活動對職工進行培訓,變冬閑為冬忙,提高職工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其次在田管不同階段召開現場會,對職工進行現場培訓。三是利用廣播、電視、開展科技講座、下發各種資料等多種途徑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的綜合素質。
縣位于省西北部、州東北部,地處三省交界處和西部旅游黃金路線的中心位置,全縣幅員面積8486平方公里,縣城海拔2850米,轄17個鄉鎮、122個村(社區),總人口7.6萬余人,是以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長江、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紀念地、藏漢和親見證地、茶馬互市集散地、民族團結和諧地,境內有世界自然遺產景區、古城等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景區,建設中的成蘭(西)鐵路縱貫全縣,機場落戶境內,素有“”和“”美譽。
二、縣發展現狀
面對“8·8”九寨溝地震、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和年年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的連續沖擊,縣委、縣政府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全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2020年前三季度,全縣實現地方生產總17.52億元,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47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28億元,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231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53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15元,同比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893元,同比增長4.9%,接待旅游人數356.24萬人次,同比增長23.9%;實現旅游總收入34.89億元,同比增長10.7%,經濟發展呈穩中有進、回升上行態勢。
三、2020年助農增收工作開展情況
(一)全面落實農民增收縣委書記和縣長負責制。
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委常委為第一副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助農增收工作領導小組。與此同時,各鄉(鎮)、村也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助農增收機制。
縣始終堅持農牧民增收“旬研判、月例會、季匯報”工作方式,及時掌握并解決農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堅持每季度召開增收現場會,以現場觀摩學習的方式,促進各鄉鎮、部門之間交流互動、取長補短、務實舉措。
以目標管理責任制形式把助農增收工作納入各鄉(鎮)、縣級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并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各鄉(鎮)、縣級相關部門落實確保助農增收進行督查,確保了助農增收穩步有序推進。
(二)全方位籌措資金,持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
1.不斷加大財政投入。今年以來,我縣克服肺炎和“8.20”自然災害雙重影響,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積極籌措資金,加大“三農”工作投入力度。據統計,全年本級財政投入“三農”資金?萬元,同比增加???萬元,同比增長???。
2.強化惠農政策落地落實。一是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農民補助政策,通過“一卡通”方式,及時向全縣17個鄉鎮112個村10592戶種植戶兌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713.758578萬元;二是為全縣17個鄉鎮110個村15483戶牧戶兌付農牧民獎勵政策資金1846.625萬元;三是為12860戶退耕還林戶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14萬元,為14000戶農牧民兌現集體公益林資金1071.06萬元,做到政策落實不打折、不走樣、不縮水,讓廣大農牧民在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中實現增收。四是按照“政府組織推動、農戶自愿參保、保險公司市場運作”的原則,在全縣實施牦牛、生豬、能繁母豬和萵筍等政策性保險,為農牧民群眾減少經濟損失1076萬元。五是主動承接生態扶貧戰略部署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要求,注重脫貧攻堅“當務之急”和生態保護“長久之計”有機融合,建立17個鄉鎮造林合作社和112個行政村生態管護專合社,整合開發公益性崗位3965個,安置貧困群眾3965名。
(三)壯大“10+3”現代農業產業,增加農牧民經營性收入。
1.夯實農業園區發展基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提質增效。制定縣1+5產業規劃,為松貝、臧紅花椒、高原蔬菜、藏香豬、牦牛、休閑農業,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
一是發展藏花椒3450畝,年產藏花椒224.3噸,實現產值達2691.6萬元,目前臧紅花椒產業園正在申報州級農業產業園區。二是整合各類資金6000萬元,引進通利融松、牦之牛等9家涉農企業落地,推動形成了以農畜產品加工集中區為核心的“1+5”農業園區新格局。
2.狠抓生豬穩產保供,產能恢復有序推進。一是投入浙江對口援建資金25萬元,在白羊鄉下河壩村、燕子坪村改擴建生豬規模養殖場2個,建設完成圈舍300平方米,飼養生豬220頭。二是投入浙江對口援建資金100萬元,在紅土鎮建設藏香豬養殖場1個,建設完成圈舍1768.9平方米,飼養藏香豬226頭,其中能繁母豬86頭,種公豬4頭。三是全面落實《省促進恢復生豬生產八條措施》,通過實施能繁母豬補貼等一系列扶持生豬生產措施,調動了廣大養殖戶發展生豬產業積極性。據預測,全年出欄生豬2.5萬頭,幫助農牧民人均增收82元。
3.土地擴面,糧食增產。我縣采取撂荒地復墾復種,在白羊鄉、小河鎮擴種玉米101畝,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1%;采取林下套種方式,在鎮坪鄉、岷江鄉擴種馬鈴薯202畝,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1%。
4.著力臧紅花椒產業發展。立足多樣化生態特點、立體式空間布局、差異性氣候特點和鎮坪鄉、鎮江關鎮產業發展基礎,按照“最適、最優、最特”的原則,加快藏紅花椒產業園建設,新增花椒面積1000畝,實現花椒產量1100噸,幫助農牧民人均增收248元。
5.突出錯季節蔬菜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我縣環境優良、空氣、水質、土壤潔凈這一優勢,按照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理念,加快了蔬菜產業發展,圍繞成都等大中城市和本地市場對蔬菜需求,通過規范流轉土地和土地入股的方式,集成要素集聚,加快了萵筍、大白菜等錯季節蔬菜產業發展,在全縣推廣種植各類適銷對路蔬菜3.5萬畝,實現產量12.6萬噸,幫助農牧民人均增收1528元。
6.狠抓新品種試驗示范和新技術推廣。一是投入資金200萬元,從外地引進12個品種的藜麥,在縣進安鎮牟尼村,安宏鄉煙囪村、川主寺鎮川盤村進行藜麥試驗示范種植,種植面積達740畝,最大畝產達789斤,藜麥種植推廣不僅調整了我縣高半山區產業結構,也為高半山區農牧民增收培植了新的增長點,農牧豐收節當日,藜麥豐收情況在央視新聞聯播進行了播出;二是投入資金75萬元,在安宏、紅土等鄉鎮開展種草養畜新技術示范推廣,套種大豆-玉米1200畝,畝產青儲飼料5噸,畝產實現增收1500元。
7.夯實道地中藥材產業基礎。按照“生命、生態、生產、生活”并重的內涵式發展路徑,不斷突破中藥材發展要素和瓶頸制約,努力把地標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環境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全面加快了以松貝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發展,種植松貝1500畝,種植羌活5000畝、種植大黃等其他中藥材25000余畝,幫助農牧民年人均增收435元。
8.擴大銷售半徑,增加農牧民收人。依托“凈土”區域品牌,加大與省內外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產銷對接,組織“凈土”商標使用權企業、專業合作社參加省內外各種農產品展銷會,暢通了市場渠道。立足服務農村、便捷農戶、加快網銷物流渠道下沉,建成牧場村電子商務示范村1個,電子商務O2O特色產品體驗館1個,縣級電子商務中心1個,鄉鎮電商配送服務站12個,村級電商終端服務站點18個,有效挖掘了農業新的增值空間,實現農產品簡單包裝銷售額達1.3億元,幫助農牧民年人均增收510元。
9.著力技能培訓,增強造血能力。聚焦休閑農業、種養殖業等實用技能,通過請進專家講、送到院校學、本土專家帶等方式,推行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累計開展勞務品牌、職業技能、創業培訓、中長期深度異地培訓104期,累計培訓農牧民1.2萬人次,確保農牧民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培育職業農民熊天忠為“全國百優農民先鋒”。
10.實施休閑農業工程,增強農牧民增收續航力。依托特殊的地理優勢及濃郁的民俗風情,帶動110個行政村農牧民從事旅游業服務,實現人均增收3700余元。構建“休閑農業+整村推進”模式,建成旅游綜合服務站10處,生態農業體驗園14個,思源閣藏家樂和毛兒蓋紅色農莊等一批旅游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帶動項目所在村群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11.抓產業精準扶貧,建立貧困農牧民穩定增收機制。一是2020年投入到戶產業扶貧資金6.3萬元,引導剩余4戶17名貧困人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殖業。二是切實將“一社兩園三基地”建設作為臺松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特色產業培育重點,打造浙川東西協作對口支援產業園和藏紅花椒產業園,帶動6500余名農牧民創業增收、300余名貧困群眾脫貧。大力推廣“三城十店、雙線運行”模式,推動萵筍、耗牛、野生菌等特色農畜產品銷售、精深加工合作,銷售扶貧大禮包5.8萬份1800余萬元,帶動全縣種、養、采貧困戶增收1000余元。
12.抓實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立足勞動力市場需求,始終不渝地把非農產業增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有組織地拓寬農牧民轉移渠道,促進了勞務經濟發展。一是緊扣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契機,創新實施“千人技能培訓、百戶勞務輸出”工程,舉辦線上線下就業扶貧招聘會11期,提供縣內外就業崗位3萬余個,轉移貧困勞動力7661人次,帶動年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二是在野生中藥材采挖和野生菌類采摘季節,按照“資源永續利用”的原則,有序組織農牧民采挖蟲草、貝母等野生中藥材和各類野生菌。全年采集野生中藥材和各類野生菌800噸,幫助農牧民人均增收3200元。三是圍繞旅游業服務,擴展了農牧民收入路徑,全年,共轉移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1.18萬余人,幫助農牧民人均增收688元。四是抓住成西鐵路、劍科電站、繞城路建設、七藏溝旅游景區開發等重大項目建設機遇,引導、支持、鼓勵農牧民就近就地務工,全年就近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0.6萬人,幫助農牧民人均增收338元。
(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增加農牧民財產性收入。
1.圍繞新業態培育,加強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充分抓住“天府旅游名縣”創建及“州熊貓級標桿酒店和州熊貓級標桿民宿”評選的機遇,大力培育“光和云朵”、“古道牧風”等休閑農業發展個體,積極爭取州“創新孵化園”落戶。
2.圍繞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專家服務建設力度。繼續保持全縣科技工作走在全州前列,鞏固新品種試驗、示范工作成果,積極探索新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建成花椒、種草養畜2個專家大院,和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簽訂地校戰略合作協議,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平。
3.圍繞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一是開展縣農業創意園產業產地環境分析,為我縣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的用地規劃依據。二是正定萵筍、洋芋、大白菜、花椒、大蒜、胡豆等作物標準,從產前、產中、產后按標準生產,提高產品競爭力。三是積極推廣農產品合格證檢驗制度,積極為合格農產品開拓市場,嚴防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4.圍繞溯源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加快“溯源”農業追溯體系建設進度,現已建設完成。保證農資店溯源全覆蓋,積極動員種養大戶加入監管,實現農業從種到餐桌的質量全程監控,農業種養殖科學化水平實現歷史性飛躍。
5.圍繞品牌創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一是充分運用好“扶貧832”平臺、“扶貧”等公益品牌,“凈土”、“山珍”等區域品牌加大農特產品的營銷力度。二是以“三品一標”創建為抓手,積極申報地標、綠標、有機品牌。繼續保持“松貝”的核心優勢,加大大蒜的地標申報力度,確保“萵筍”“花椒”地標入庫并啟動相應申報程序。
6.圍繞“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提升群眾幸福感。建立土地經營權出讓、轉讓管理機制,依托成都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統一掛牌轉讓、出讓集體資產,努力壯大村級經濟組織,盤活村級集體資產。
7.圍繞示范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一是制定出臺《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辦法》和《縣2020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試點示范建設實施方案》。二是在全縣開展數據摸底,對全縣110個行政村按照《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辦法》的要求,開展自查和督查,按照成熟一個申報一個的原則,提高我縣在省、州鄉村振興戰略考評的競爭力。對標對表《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評激勵辦法》分類開展強弱項補短板工作,不斷壯大候備隊伍,形成梯隊發展模型,確保申創成功率。今年力爭創建省級先進鄉鎮1個,州級先進鄉鎮1個,省州示范村2-3個。
8.圍繞做強做大特色產業為目標,持續改進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激勵辦法。一是持續抓好《縣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激勵辦法2019-2021》的實施。二是認真開展調研修訂完善《縣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激勵辦法》,努力實現從產前補助到產后補助的模式轉變,逐步減少對傳統農機的補助,加強對冷鏈物流等短板弱項補助,減少資源閑置浪費,不斷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9.做好鄉鎮區劃調整的后半篇文章,建全鄉鎮農技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鄉鎮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辦公室等事業服務機構,加強縣、鄉農技服務人員培訓,不斷加強鄉鎮服務“三農”水平,不斷改進縣農技隊伍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能。
10.創新工作載體,不斷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創建“農投”公司,改變農業沒有強大市場主體的現狀。持續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農投”公司承接實驗示范性的農業項目,減輕新品種推廣中群眾承擔的風險,。
1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期不變,按照中央部署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勇于承擔試點責任,全力完成試點任務,縣自覺主動承擔了全州村兩委換屆試點工作,正在有序開展村支部書記換屆選舉工作,下一步將全力以赴完成好村主任一肩挑試點工作任務。
(五)延伸農業綜合效益鏈,促進農民多層次增收。
1.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一是組織實施總投資75萬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在全縣種養殖新型經營主體安裝農產品追溯體系終端設備,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的監督服務。二是投入資金200余萬,對縣獸醫實驗室、農產品檢測室進行提升改造,進一步增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技術投入。三是為17個鄉鎮購置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設備17臺(套),從技術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四是嚴厲打擊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對非法運輸未經檢疫牛肉行為進行了依法查處,從人防上確保了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嚴厲打擊違規經營農畜產品事件在“川觀新聞”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
2.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率。依托農牧民群眾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本年度全縣新增旋耕機、收割機、噴藥機等農業機械152臺(套),使農業機耕、機播、機收率較去年提高9%,幫助農牧民節省勞務資金600余萬元。
3.抓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引領產業發展。一是以培育省、州示范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加快了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農牧業新型經濟體發展,創建3家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州級農業專業合作社,滿山紅臧紅花椒專業合作社正在申創國家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是全力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培育30畝以上規模種植戶124戶。探索“大基地+小業主”運作模式,培育科技示范戶1428戶,帶動了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