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課題研究的意義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8 15:53: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研課題研究的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研課題研究的意義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223-03

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至關重要。高等院校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一體,所以探索依托科研課題,與科研的基礎平臺:畢業論文、創新杯、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培養生命科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高師院校學生參加科研的重要性

當前不少地方高師院校對學生參與科研不夠重視,認為高師院校的任務是以培養中學教師為主,而中學教師的教學不需要科研,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因為隨著專業開設的多元化,不少高師院校都不同程度開設了非師范專業;同時,隨著學生就業的多元化,不少學生畢業后不一定從事教師工作。因此,在校學習期間,學生學會進行科研工作,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綜合能力是重要的。由于對學生參與科研認識不足,措施不當,導致這些院校的學生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創新意識,畢業論文工作和質量受到影響。高校教學所傳授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系統、深、專、精的特點。因此,有必要把科學研究因素引入教學研究中,使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學生科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提高畢業論文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科學研究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其他人打交道中,學會了處理多種關系,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依托生命科學科研課題類型,多樣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生物學專業與其他理科專業一樣,是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但又具有學科基礎廣泛,學科交叉、傳遞信息量大等特點,所涉及的科研課題,有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又有農業生產的研究;有微觀方面的研究又有宏觀方面的研究。因此根據生命科學科研課題類型和特點,我們多樣化地從如下幾方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立項科研課題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畢業論文是高師院校學生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措施之一。為此,學院在畢業論文的教學中,鼓勵教師依據其承擔的科研課題和內容,劃分為若干小課題,由專家審定后面向學生,由學生選擇承擔開展論文工作。如周歧海教授、博士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廣西基金的“黑葉猴的覓食生物學與棲息地選擇的研究”課題,從中抽取部分內容,劃分為“黑葉猴理毛行為觀察”、“黑葉猴食物選擇及食物量研究”、“黑葉猴活動時間分配的研究”等小項目,面向學生,由學生自由選題。實踐證明,這種參與重大課題研究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也有利于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基礎。不少同學考取碩士研究生后仍師從導師從事研究工作,如2000級的黃中豪、韋顯盛同學本科時畢業論文由黃乘明教授指導,本科畢業后仍師從黃乘明教授讀碩,開展“弄崗黑葉猴的覓食生態學”和“扶綏黑葉猴的活動時間分配及其棲息地利用”研究;另唐紹清、秦新民、鄧業成、周善義教授等也將自己承擔國家資助自然基金項目和區課題中的部分內容作為小課題給學生研究,這種依托科研課題開展畢業論文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自主課題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依托科研課題開展畢業論文,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研課題的深入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在目前實際情況下,承擔國家、區級等項目的教師畢竟是少數,多數教師從事的僅僅是校級項目、自選項目或探究性項目的課題。因此,將這些項目和課題作為學生課外小科研的內容與畢業論文相結合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助于發揮教師指導畢業論文的積極性,從而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途徑之一。多年來,僅石貴玉教授就指導學生從事諸如“復合多效唑對、水仙花的矮化效應”、“重金屬對植物的毒害效應”、“環境脅迫對植物的影響”等幾方面的課題,近35人的畢業論文,10人次獲得了優秀論文,其中有的研究成果經重復實驗和整理,發表在“生物物理學報”、“廣西植物”和“廣西師范大學學報”等雜志上。

3.地方特色資源研究課題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我院生物學專業涉及的研究課題廣泛。因此在開設畢業論文選題上也根據廣西地方特色資源開設這類的選題供學生選擇。這樣既擴大了畢業論文的選題范圍,又結合地方特色資源的研究開發,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增強深入研究地方特色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特色資源的思想意識。

4.課外科技活動與“創新杯”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依托科研課題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和老師一道開展研究,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極為重要。同時依托科研課題開展各類科技競賽,以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極為重要。“創新杯”、“挑戰杯”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科學能力。為此每年學院領導積極動員學生參加以學院和學校“創新杯”,繼而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和創業為載體的活動,學生積極性高、參與面大,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幾年來,梁士楚教授、薛躍規教授、馬姜明教授、石貴玉教授、謝強副教授等老師指導的學生課題組開展研究,成果參加學校、全國的“創新杯”、“挑戰杯”比賽均獲得了好成績。如薛躍規教授指導的“湘西洛塔植物區系開發利用研究”獲全國第六屆“挑戰杯”二等獎;“大石圍及其周圍地區植物區系組成及特征”獲第七屆全國“挑戰杯”三等獎;近幾年來,我院學生獲校“創新杯”一等獎6名,二等獎11名,三等獎13名,賈金生同學獲二項國家發明獎,這些成績給學校、學院增添光彩,又使學生從中得到鍛煉,開拓了創新精神,培養了自主創新能力。

5.中學課改研究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部分是將來的中學教師,而與中學廣大教育工作密切相關的課程改革現正在我國中學開展,因此,在大學期間讓學生接受相關中學課程改革的信息,開展課程改革的探討和與畢業論文相結合是很必要的。幾年來,依據所承擔的各種教學研究課題,我們有針對性地設置這方面的畢業論文課題,供學生選擇。如楊華副教授指導的“試論研究性學習”、“廣西中學生物教師探究教學能力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等;肖邦裕副教授指導的“新課程的生物學課程設計與實踐研究”、“中學生生物學學習態度的探討”等。這些是楊華副教授等承擔的國家、區課題所開設的畢業論文選題,是和中學課程改革緊密相關的研究。這種做法一是擴大了選題范圍,提高了學生興趣;二是增強了學生的改革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課程改革的基礎。

6.加強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的指導。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的指導是逐步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方向發展,從而實現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在指導上,導師工作應重在“導”字上,讓學生主動去學習,積極思考,綜合分析,完成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的實驗過程和撰寫工作。所以加強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是提高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措施之一。為此,我們在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指導中,除要求具有講師以上職稱,在教學和科研上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才能擔任指導教師外,同時要求指導教師精心悉意、手把手地指導學生。要求學生自己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另在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進行期間,定期檢查各位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保證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工作的如期進行。

三、實驗教學改革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相結合

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實驗內容大多是驗證性實驗、傳授操作技能實驗和一些較簡單的綜合性實驗;實驗是在教師和實驗員準備就緒的情況下,學生按實驗步驟“藥方抓藥”樣機械進行實驗,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后繼課程畢業論文的教學。為此我們對實驗課進行了改革,開設了設計性試驗。具體做法是教師根據實驗教學內容提出試驗題目,由學生查資料、設計試驗方案,然后開放實驗室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撰寫實驗論文,討論發言,評分等。如2002~2004級生物科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的遺傳學實驗中,學生對“果蠅一對因子的雜交”實驗、“果蠅二對因子的雜交”實驗、“紅眼果蠅與白眼果蠅的雜交”實驗進行了實驗設計,然后獨立進行實驗,最后整理實驗結果撰寫每個實驗的小論文,在課堂上宣讀論文和討論實驗結果。由于實驗是綜合性的實驗,實驗的準備、藥品配制、實驗操作、數據整理、論文撰寫都是獨立完成,同時論文的撰寫與畢業論文撰寫格式大體相同,這不僅培養學生包括文獻查閱、方案設計、方案實施、實驗操作、結果整理和分析的綜合能力,培養了學生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也為畢業論文工作的開展和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進行設計性實驗教學的課程還有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等。

總之,課外科研、畢業論文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是高等教育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多年來我們在制定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相關文件,加強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工作的領導,加大經費投入的基礎上,依據各學科專業的特點,依托科研課題,多樣化地開設課外科研和畢業論文選題,使得本科課外科研、畢業論文與科研課題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緊密結合,增強了學生的興致,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了高師院校生命科學專業學生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蔣述興.提高本科院校學生畢業論文質量芻議[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9(3):91-94.

[2]張鵬.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5,(3):50-53.

[3]聶麥茜,蔣欣,吳蔓莉.畢業論文與科研能力培養相關問題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版),2006,25(3):45.

[4]喬海曙.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科學,2008,(1).

[5]張國梁,朱泓.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與機制[J].中國大學教學,2003,(6).

[6]王任翔,侯美珍,謝強.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1):216.

篇(2)

[作者簡介]于濂清(1979- ),男,吉林梨樹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材料學、教育創新。(山東 青島 266580)黃翠翠(1982- ),女,山東青島人,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山東 青島 266404)郭文躍(1965- ),男,安徽桐城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材料學。(山東 青島 266580)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自主創新科研計劃項目“磁各向異性球形氧化鋁載體制備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11CX05013A)和自主創新科研計劃項目“重建特殊晶界相法制備高耐熱磁體研究”(課題編號:10CX02012A)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4-0190-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研究生教育也步入快車道,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研究生 教育大國行列。但是,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相比,我國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上還存在很大差距。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態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勢在必行。本文在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發現總結出一種較好的有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法――多方位體驗式科研,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現有研究生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過程中,我國的研究生教學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形成了獨特的導師帶學生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研究生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新成果的交流學習、跨專業融合、與現實對接、學生主體地位落實上有待進一步完善,具體體現在:

1.相同專業的研究生之間缺少新學術成果交流學習,導致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限制研究生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科學研究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而沒有新學術成果介入,科學研究通常會失去研究的參照點,從而陷入重復研究的窠臼。這不僅影響知識的創新,還可能導致學術崇拜現象的盛行,更重要的是會導致研究生研究角度受限,接觸領域狹窄,思想固化,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下降。

2.不同專業和學科之間缺少跨專業、跨學科的融合體驗,導致研究生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難有突破。不同專業和學科之間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不盡相同,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我們當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缺少跨專業、跨學科成果的融合體驗,研究生從事研究的內容和方法相對匱乏,從而影響創新成果的產生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最終導致了我們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與國際差距的拉大。

3.缺少實踐鍛煉,科學研究與現實需求容易脫節,創新動力不足。實踐是創新的土壤,然而大多數研究生是應屆生,他們一直待在“象牙塔”里,對現實的生產和生活需要了解較少,學校教育又缺少相應的實踐鍛煉機制,導致研究生科學研究脫離現實需要,影響科學研究的實效性和創新性。

4.研究生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研究生教學既要發揮導師的主導性,也要發揮研究生的主體性。在我國的研究生教學實踐中,管得太多太細,固然不行,同樣對學生要求不嚴、放手不管,表面上看似乎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質上由于大多數學生缺少應有的指導,學習過程無的放矢,走了許多不必要的彎路,也是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長成才的。

針對上述問題,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引入多方位體驗式科研,嘗試從不同學科、不同方法、不同專長、不同情境上發散研究思路,多角度思考、多方位體驗,對于嘗試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二、教學模式的改革――多方位體驗式科研

篇(3)

 

關鍵詞:小殼體;鑄件毛料;加工余量

中圖分類號:03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對于一些小殼體零件,由于鑄造毛料,結構復雜,在以往,合格率低至30%左右,零件的設計要求很難得以保證,高投入低產出的日子持續了很長時間,為徹底解決這一瓶頸問題,能提高產品合格率,減少廢品損失,完成現場的生產任務,我們對該系列零件的加工進行了工藝攻關研究。

 

2 零件的設計要求及加工難點

小殼體是油門桿操縱機構中的零件,內配滑輪,和鋼索聯合起傳動作用。該零件結構復雜,毛料為ct7級精度熔模鑄件,零件上多處需機械加工,部位間相互均有位置要求,加工時裝夾困難,毛料與機加之間的同軸問題矛盾突出,因此零件上各部分同時保證裝配位置,這對零件加工提高了難度。

 

加工難點:

如毛料圖所示,圖上2-ф17圓柱位置即要求加工出m14外螺紋,設計考慮到零件結構復雜,零件背面有一個內圓球狀形面相連,四方與圓柱面相接,后空刀槽不必機加,m14螺紋機加出即可,直接鑄造到位,但在m14圓柱內部要求鉆、擴、鉸通孔,這一步機械加工與原始鑄造圓心造成客觀偏移,使退刀槽部分最終壁厚偏薄,這一項目難以滿足設計要求,也是小殼體零件中易超差部位,難點所在。

 

3 零件超差的原因分析

由于零件結構復雜特殊,鑄件毛料在成形后熱處理釋放應力過程中變形機率極大,隨之自然變形,其中兩項變形為主要影響因素。

毛料圖如下:

其一是首道工序基準b面與ф14圓柱面不垂直,定位面不準確,直接導致加工從開始就脫離原始中心線,其后的多道工序再傳遞加積累定位誤差,致使最后一個工序機加中心與毛料原始中心越偏越遠,而機械加工m14同時在原中心鉆通孔,在沒有余量的ф12小圓柱段的壁厚差最為明顯,薄處超出極限者因此而報廢。同時定位不準的毛料,劃線檢查余量的結果也不可靠,垂直度需限制大0.3mm以內。

 

其二的變形情況是如圖所示,毛料螺紋圓柱中心直接變形偏離原始中心線,這類毛料由于退刀槽外無余量,中心偏離超過0.5mm以上者就沒有挽救的希望了。

另外,原機械加工的方法為直接領料按工藝規程加工,而由于零件結構復雜,前幾個工序加工中并不能反映出最后工序(加工螺紋柱和內孔工序)的可能結果,而偏偏這最后工序還必須得其它部位加工完才得到定位面,才可實施加工。這樣,前面的大部分工序一切正常,以至最后的半成品就不得不半途成廢品,因為帶有機加表面的半成品不能再進行毛料校正了,因而失去了挽救的機會,這個結果讓人感到婉惜,無奈,大家決心一定要把廢品率降下來。

 

3 針對影響因素而采取的改進措施增加加工余量經與設計協調,允許將非加工表面的退刀槽加一些余量,然后機械加工,因為形狀復雜,是方形與圓柱形相接,所以要求加工余量限制在1至1.5mm左右才可。這樣才能 挽救偏移不超過1mm的零件。

 

增加提前劃線工序

根據該零件的具體情況,力求降低廢品率,采取提前預防措施,我廠和鑄造廠共同商定,毛料在出廠前在鑄造廠先按我機加廠要求劃線篩選,覺得有把握的毛料發出來,由于毛料廠劃線條件有限,我們機械加工工節中也增加劃線檢查余量的工序,現采用領料后逐個毛料劃線法,首先檢查定位面,垂直度限制在0.35以內,超范圍的毛料返修至定位面符合要求。然后再次回來劃線檢查中心偏移量,在單面1mm以內者留下加工。中心偏移量大于1mm的毛料在機加前再退回毛料廠,給他校正機會,予以挽救,盡可能的降低超差機率。

 

調整機械加工工藝尺寸

在加工第二道工序時,針對劃線時發現的圓柱中心偏離方向統一性,在公差范圍內調整兩個避免公差積累的工藝尺寸,將4±0.15調整為3.85~4,將7±0.61調整為7.3~7.61,就避免了安裝誤差和毛料變形對零件尺寸的影響,因此零件的各項要求均可以得到有效保證。

 

調整后的尺寸如下:

應用措施后取得的成果

接下來的8個月左右 ,我廠先后領取了5個批次的小殼體毛料,雖然件號不都相同,但結構相同,我們均采用了上述方法,并作了細致的跟產記錄,并制表如下:

以上五批毛料加工的平均合格率為88.3%。

結語

通過以上113件毛料的加工跟產記錄看出,改進后的合格率由原30%提高到88.3%,該零件在加工中產生的壁厚不均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說明此工藝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篇(4)

2.課堂提問要面對全體,又要因人而異。教師的提問在實際操作時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盯住幾個活躍生,提高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只讓活躍生答問,時間久了,其他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這樣是有悖于啟發性原則的。因此,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全體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同時,真誠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全面的、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根據不同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分層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獲取成功的可能,讓每個主體的作用都得以發揮。針對表達能力差一點的學生,換個角度設計這些問題,降低問題的難度,使學生也能夠完整的回答出來。同時,也達到了同樣的教學效果。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我預想設計問題時,難度稍微調高。比如“你讀了有什么體會?有什么感受?等等”

3.課堂提問要切中要害,啟迪思維。 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斑羚飛渡》一文時,我抓住這篇文章思想內容深刻、語言鮮明準確的特點,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故事的發展中,鐮刀頭羊是這場飛渡的組織者,文中重點寫了它的哪些表現?由此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這個問題學生是感興趣的。于是,我抓核心內容,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懂得再次體會作者塑造斑羚形象的意義。并且把課堂教學由課內遷移到課外。可見,聯系實際的啟迪性提問,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他們心靈的門戶。

篇(5)

在學校教育中,教學與科研是兩個重要的功能,不能偏廢一方。學校調整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促進兩者協調發展,把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教研人員的科研成果實現有效轉化,充分應用于教學,從而實現教學科研的一體化,促使學校教育健康發展。

一、學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現狀

在新技術革命到來,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各國都開始重視學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國大學幾乎沒有不搞科研的教師和不搞教學的科研人員;美國則將絕大部分國家科研機構設在大學,交由大學管理。而我國學校教育正面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環境壓力,學校教學與科研被賦予新的內涵,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進一步復雜化。

目前我國部分學校和教師在對待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上存在著誤區,即重科研輕教學。部分學校為了自己學校的榮譽和社會地位,過分重視科研工作而忽視了教學工作;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業績,獲得他人與社會的認可,就極為重視科研工作的參與,而相對忽視了教學。這樣就導致了學校或院系教學第一線的力量難與科研第一線的力量相提并論,有些專業基礎課則交給年輕教師甚至是研究生來教學。這對培養合格的高質量高層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對此加以調整。

二、學校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必要性

學校教學與科研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然而,目前部分學校和教師卻過分地重視科研而相對輕視了教學工作。如果想扭轉這種局面,調整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更好地促使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相統一,就有必要把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實現教學科研的綜合化、一體化。

1.教學科研一體化是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

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促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學校教育發展中,教學是中心工作,科研是重要工作,教學與科研同等重要,不能偏廢一方,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是推進學校教育發展的長效措施。而要想更好地促使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就有必要把教學與科研統一起來,努力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推動科研。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對學校評估既要包括教學工作又要包括科研工作,注重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兩方面的考核。通過相應標準的制訂,促進教學、科研的健康發展;通過硬性標準的實施,形成學校教學上質量、科研上水平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從而促使學校教育健康發展。

2.教學科研一體化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

教師不教課,就不是教師;教師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科研是教師自我增長知識的過程,它包括專業科學研究和教學科學研究,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相輔相成。教師掌握了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教技,就能在教學過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過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所需自我學習、自我深造,將所學的新知識、所研究的新成果再用于教學。這種“科研―教學―再科研―再教學”就構成了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從而使科研帶動教學,教學促進科研。對一個稱職、合格的教師來說,科研和教學二者缺一不可。要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就必須促使教師既重視科研又重視教學,在教學和科研的領域都有所發展,這樣可以使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更有助于教師職責的履行與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學校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可操作性

1.更新觀念,加強認識

學校應堅持教學科研一體化。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深化學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目前,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方式越來越多,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機制也越來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標準仍具有很大的趨同性,科研成果仍處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評價的唯一標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不斷積累與沉淀的過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舉措都可能影響到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學校領導應樹立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指導思想。目前,大多數學校對科研活動的獎勵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學校對教學活動采取的激勵措施大多是設置教學成果獎,評選優秀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但二者在勞動付出與收益所得方面的差別也是存在的。學校領導應樹立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指導思想,認識到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對學校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廢一方,讓教學與科研享受同等待遇,從而促使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兩者協調發展。

教師應堅持教學科研一體化。學校教師的工作同一般教師的工作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學校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教學工作,為國家培養高級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學校是科學技術的孵化器,在教學之外,學校教師必然要承擔起科學研究的重任。教師應堅持教學科研一體化,既包括科研工作又包括教學工作。作為教師,重點毫無疑問要放在教學上,對教師的獎懲、職稱評定等應該側重于其教學成績。在教師評價體系中必須充分體現教學工作應占的分量,聯系實際的情況,在教學與科研之間形成一個恰如其分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關系,促進教師教學科研雙豐收。

2.建立教學科研綜合評價體系

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科研有助于革新舊的學科,催生新的學科,提高教學的知識覆蓋面,而教學是對科研成果的傳播和驗證,學校及其教師既要重視科研又要重視教學,不可偏廢一方。學校建立教學科研綜合評價體系,通過各項評價指標,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在教學科研活動中付出的勞動,給出一個合乎公平的客觀評價。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是促使教學、科研兩者協調發展,推進學校教育健康發展的長效措施。

篇(6)

結果:提取工藝為:取處方藥材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即得。

結論:該提取工藝科學可靠,穩定性好,適合工業生產。

關鍵詞:傷科跌打片 提取工藝 試驗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42

【中圖分類號】R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466-02

傷科跌打片主要由三七、大黃、木香等中藥組成。具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傷筋動骨、瘀血腫痛、閃腰岔氣。[1]為了更好的控制產品的提取工藝,現對傷科跌打片提取工藝進行研究。

1 材料與儀器

制川烏、三棱(制)、莪術(制)、香附(醋制)、當歸、續斷、牡丹皮、蒲黃、防風、五靈脂(制)、紅花、烏藥、柴胡、地黃(購自安徽省亳州市藥材總公司),柴胡皂苷a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含量測定用,編號765-200104),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HPLC(島津公司);C18柱(250mm×4.6mm)。柴胡皂苷α對照品購自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甲醇為色譜醇;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 方法與結果

2.1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的選擇。

2.2 樣品提取。稱取制川烏15g、三棱(制)15g、莪術(制)15g、香附(醋制)15g、當歸15g、續斷15g、牡丹皮15g、蒲黃15g、防風15g、五靈脂(制)15g、紅花15g、烏藥11.25g、柴胡11.25g、地黃22.5g,共計210g,計9份,按L9(34)正交試驗設計表格,加水煎煮,濾過,合并濾液,濃縮至適量,加水定容至1000ml,即得。

2.3 樣品測定。

2.3.1 供試品溶液制備。精密吸取樣品液25ml,置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75℃)和醋酸乙酯各振搖提取3次,每次30ml,棄去石油醚層和醋酸乙酯層,用水飽和正丁醇振搖提取3次,每次3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正丁醇飽和的氨試液洗滌2次,每次30ml,棄去洗液,分取正丁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殘渣加甲醇使溶解,并定量轉移至2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

2.3.2 對照品溶液制備。精密稱取柴胡皂苷a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柴胡皂苷a 45ug作為對照品溶液。

2.3.3 色譜條件。以乙腈-水(40∶60)為流動相,C18色譜柱250mm×4.6mm,5um,柱溫:35℃,檢測波長為210nm,流速1.0ml/min。

2.3.4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u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計算柴胡皂苷a的含量。結果見下表2。

2.4 結果分析。根據方差分析和極差分析的結果,各因素影響程度依次為B>C>A,因此優選出理論最佳條件為A3B3C3,因素C無顯著性影響,且水平2和水平3之間的差距較小,并考慮縮短生產流程、降低成本的因素,將提取次數定為二次,即將處方藥材加12倍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測定柴胡皂苷a的煎出量,并進行三批驗證,其驗證試驗及結果如下表4。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驗證結果與正交試驗結果基本一致,故提取工藝為:取處方藥材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即得。該提取工藝科學可靠,穩定性好,適合工業生產。

篇(7)

中圖分類號:G8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6)04-0056-04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s, web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queried the source journals included by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an important retrieval evaluation tool, and then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data of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terms of dynamic changes, publication frequency, research horizons, subject categories and so on. It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ports discipline in survival mode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research group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sports scientific literature, with a view to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ideas for Chinese spor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 研究目的

在體育科學研究評價領域,權威期刊的遴選,以及科研成果學術影響力等,一直是學者們關注和討論的問題。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歷來被公認為世界范圍最權威的科學技術文獻的索引工具,能夠提供科學技術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中國,南京大學于2000年5月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成為我國公認最權威的社會科學發展科技文獻索引之一,亦成為評價我國體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探討CSSCI與SCI體育類期刊的異同,有助于認識中國體育科學研究與世界體育科學前沿之間的區別與差距。國內外不同機構對各學科核心期刊的認定有不同的序列和數量,篩選出的核心期刊的品種和數量便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各體系大多采用的公認度較高的以下指標中部分作為評價依據: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總被引頻次、被引頻次累積量、被引用期刊總數、期刊累計數、獲獎或被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引用該刊的期刊數、期刊半衰期、他引影響因子、二次文獻轉載或收錄、被索量、被摘量、被摘率、他引量等。在SCI與CSSCI的諸多相關信息中,存在著評價機構、學術文化、學科歷史、科研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兩者并不在一個學術平臺上。

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進步與發展,不能無視世界體育學術水平、前沿領域的狀況。對國內體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盡管CSSCI的科研水平較高,反映出我國體育學科最新成果以及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水平,基本滿足了體育學科的科研信息需求。對于世界體育科研的前沿與動態,我們卻知之甚少。將代表中國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的CSSCI,與世界公認的科學論文索引權威SCI相提并論,有助于更為清晰和深刻地認知中國體育科研正在行走和將要行走的道路。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的光盤版(SCI-CDE)與擴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SCIE)。及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主持評選出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ses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 (2010-2011年版)。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網絡調查和統計分析等方法,查詢了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檢索評價工具,《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中所收錄SCI體育類來源期刊和背景資料,與中國CSSCI體育類來源期刊數據進行統計、對比和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對比:CSSCI與SCI體育類期刊的差異

SCI是根據加菲爾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和布拉德福的文獻分散定律編制而成。80/20定律表明:大約20%的期刊收錄了某學科80%的重大的、值得關注的科研成果。SCI最大限度地收錄了世界上各學科的主要期刊和文獻,其信息平臺提供的信息囊括了可回溯到1900年的涉及到100個學科的全世界8 700份領先的學術、科學期刊中的當前和回溯性的文獻信息、作者摘要、及引用參考。SCI國際學術期刊,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服務,其收錄的6 037種來源期刊(其中含光盤版期刊3 764種)為對象,將期刊所屬的170個主題范疇歸并為21大類。

CSSCI是由南京大學開發、香港科技大學加盟,被教育部列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以中文社會科學期刊登載的文獻為數據源,按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從全國3 500種社科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期刊質量高、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其來源期刊。CSSCI評價系統以引文指標對學術期刊進行定量評價后再聘請專家進行定性評審,遴選出其來源期刊。單指標量化評價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單純用被引指數來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基礎研究類論文的學術影響力,應用類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則很難反映出來[2]。2014年更新的數據庫中,CSSCI來源期刊目錄共533種,學科分類為25類,其中體育類期刊有10種。

3.1.1 來源期刊動態的比較

美國ISI公司自1975年起,在SCI基礎上每年發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圍內的檢索工具《期刊引證報告》,JCR在其期刊分類體系中專門列出了體育類期刊(Sport Sciences)。ISI網()的查詢結果顯示,1999年SCI體育類期刊共60種。[3]

SCI對入選的刊物進行動態管理,每年評出有前景的新刊,淘汰利用率不高的舊刊。2014年查詢到的體育類期刊(Sport Sciences)共56種,與1999年相比,美國《運動醫學標準與不當療法報告》(SPORTS MEDICIN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4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意大利《運動創傷及相關研究雜志》(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S TRAUMATOLOGY AND RELATED RESEARCH)2005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美國《運動標準與不當療法報告》(EXERCIS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5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美國《醫師與體育醫學》(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2006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英國《人類活動研究雜志》(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2007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美國《體育哲學雜志》(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8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新增期刊有:德國《運動免疫學評論》(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為2005新收編;新加坡《運動科學與健康雜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為2007新收編。十多年來,SCI體育類來源期刊在減少6種的同時,僅新增2種。

2000年CSSCI收錄體育類來源期刊為7種,分別為:《體育科學》《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體育與科學》;2006年新增《中國體育科技》和《體育學刊》為來源期刊。2010年新增《西安體育學院學報》。CSSCI體育類期刊從2005年7種增加到2010年的10種,增長率高達43%,而SCI此間的體育類期刊總數基本沒有變化,期刊遴選則是有進有出。SCI的常換常新與CSSCI的有增無減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中西方文化在流動性方面的較大差異。

3.1.2 出版頻率的比較

期刊的出版頻率是指期刊出版的周期或間隔時間長短的頻率。60種SCI體育期刊的出版頻率,月刊(Monthly)僅7種,比例為11.7 %;雙月刊(Bimonthly)共16種,占26.7%。一年四期的季刊(Quarterly)共31種,比例為51.7%。其中出版頻率為一年三期(Tri-annual)的期刊有2種:美國《探索》(QUEST);美國《運動管理學雜志》(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出版頻率為一年兩期(Semiannual)的有3種:英國《運動生物力學》(SPORTS BIOMECHANICS);英國《體育教育和社會》(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新加坡《運動科學與健康雜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而德國《運動免疫學評論》(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則為一年一期(Annual)。

CSSCI的10種期刊,出版頻率為月刊有3種,占30%;雙月刊的有7種,占70%。兩相比較,中國的權威期刊明顯較國際權威期刊出刊頻繁。在中國,權威期刊一年僅出一期或兩期的頻率幾乎不可想象。對于科研成果的出版頻率而言,科研是否嚴謹、成果是否真實,不能簡單用學術周期來評判學術成就的高低。但國際公認權威期刊超過半數的季刊及更長周期的出版頻率,應該引起中國“又好又快”發展道路上,對“短、平、快”方式的重新權衡。

3.2 分析:中美體育科研工作的差異

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發展,需要公正、健全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手段和標準,關系著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更影響到良好的學術環境的生成,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激發,乃至國家體育科研整體水平的提升。因此,對于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的正確認知,有助于針對性地認識SCI與CSSCI的“數量”分析的局限性,避免產生盲目、片面、甚至錯誤的崇拜和追逐。在對比SCI與CSSCI表象上的“知其為何”之后,更需要深入分析二者背后的“何以如是”。

3.2.1 學科生存方式的不同

中國的體育大學和體育學院,是當前體育學科發展的主力軍;而美國的專業體育大學非常罕見,使得體育學科生存的背景存在巨大差異。期刊名稱能反映出學科文化格局的基本構造。SCI的美國《體力與訓練研究雜志》(J STRENGTH COND RES);美國《適應性體育活動季刊》(ADAPT PHYS ACT Q);美國《運動行為雜志》(J MOTOR BEHAV)此類期刊名稱,與中國CSSCI的《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的期刊名稱,體現出不同的體育學科生存方式。《體育科學》與《中國體育科技》由國家體育總局主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體育與科學》由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更體現出強烈的“中國特色”。

CSSCI的體育期刊名,無一例外屬于“體育科學理論綜合類”,其100%的占有率與SCI僅10%的“綜合類”期刊比例相比,顯現出完全不同的學科格局。中國體育學科話語權的掌控機構,代表著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權威,以“大雜燴”的形式統攬著體育科研的方方面面。這與SCI注重期刊專業領域的指標大相徑庭。CSSCI體育類期刊的學科重點和學科優勢,埋沒在“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大綜合學科背景中,需要引起重視。未來發展對于專業不斷分化、細化的趨勢,必將挑戰中國的“壟斷綜合”式權威期刊。

SCI體育類期刊的類別分為:運動醫學類31種,占51.67%,運動生理學類13種,占21.67%;體育科學理論綜合類6種,占10%;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5種,占8.33%;體育哲學社會科學類3種,占5%;運動心理學2種,占3.33%[3]。在國際通用的期刊類別劃分中,運動醫學類的雜志被歸類的主題范疇為體育科學。被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組織評定為核心期刊的《中國運動醫學雜志》,并不在體育類期刊之列。表現出我國體育科學分類方式,與世界公認的分類方式存在較大差異。與此同時,《中國運動醫學雜志》亦不在CSSCI的來源期刊之中,即CSSCI中的運動醫學類期刊為空白。中國有關運動醫學和運動生理學的相關研究,分散在各種體育核心期刊中的運動醫學欄目中,尚未到達“自立門戶”的專業水平。SCI體育類期刊的運動醫學和運動生理學期刊共占73.4%的比例,此種期刊遴選與分類的方式,傳遞出體育科學前沿的研究領域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顯然,運動醫學在“體育學”或“醫學”的學科歸屬問題以及學科獨立等問題上,國內外學術期刊并不同步。

美國體育科研的目的非常明確,主要服務于重大比賽。其課題多由奧委會的科研機構和有條件的大學研究機構共同承擔,研究成果直接用于運動訓練實踐,科研信息的反饋迅速[4]。與之相比的中國體育科研,則顯現出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科研信息更新不及時,理論成果如何與運動訓練實踐合理對接等,是今后體育科研價值轉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3.2.2 科研群體背景的不同

在美國的大學中,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絕大部分的體育課教師和課外體育健身指導員一般不屬于大學體育部固定配置人員。校運動代表隊的教練員都是采用合同聘任制方式聘用的,這些教練員專門從事運動隊的訓練與管理工作,不承擔體育課教學任務;絕大部分體育教師都是采用外聘的方式來聘用的,一名被外聘的體育教師一般都是同時在幾所大學擔任某個運動項目課的體育課教學工作,這些被外聘的體育教師有的是具有教師資格的體育教師,有的是具有職業運動員資格的運動員,他們一般都沒有什么所謂的專業職稱,都是按照課次的數量給予報酬。[5]

美國體育科研成果有許多都來自于其他學科的教育科研人員對體育領域和體育問題的研究。例如杰?科克利(Jay J.Coakley),作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在體育社會學、閑暇、大眾文化、種族關系與社會心理學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他倡導并創辦了《體育社會學雜志》(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多年來一直擔任該雜志主編,其專著《體育社會學――議題與爭議》成為世界暢銷的體育產業MBA教材。在美國,經濟學教授出版《體育經濟學》專著;管理學專家撰寫《運動管理學》教材,此種早已形成常態的學術現象,是體育科學與其他學科高度綜合的有力佐證。體育科研工作者的學科背景和專業身份,無疑為體育科學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奠定了基礎。

有學者對2003年中國體育核心期刊中2 633篇論文的高校教師進行項群統計,結果顯示:專業體育院、系教師1 809篇,占68.71%,大學公共體育教師占24.0%,大學非體育專業教師發表的論文僅占7.29%。反映出我國體育科研主要集中于體育院、系[6]。大學體育教師和體育院系的專業教師,成為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最主要群體,這與中國大學體育教師職稱評聘的指標與方式不無關系。CSSCI的10種期刊這一事實說明,中國體育科研的核心力量,來自專業體育院校,以及國家體科所。究其學術背景,均以體育為起點,用體育的視角探討社會學問題、經濟學問題、管理學問題等。對我國尚不完善的體育學科語言體系而言,美國學者用社會學的知識探討體育現象;用經濟學的理性分析體育事件;用管理學的統籌協調體育事務等;此類眼光、視野,甚至立場、方式,與中國大相徑庭。

兩相比較,中國大學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在科研方面的壓力較大,大學對體育教師與教練進行職稱評聘的首要評價指標,是科研成果而非課堂教學或競賽訓練。美國的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可以脫離大學教師職稱評聘的學術壓力,完全依靠其授課能力和訓練水平獲取報酬。這種采用合同聘用制,使體育教師和教練流動于大學體育教學與訓練崗位的方式,在中國公立高校主導的高等教育體制下,至少目前不具備可行性。中國參與學術競爭的體育科研群體,大多成長于體育專項技術技能的常年訓練,甚至是專業運動員出身的教練員、體育教師。基于此種背景生成的體育科研成果,在國內學術界獲取評價認同和學科話語權,尚需時日。中國體育科研走向世界的夢想,在改變學科生存方式的同時,亦需重新認知科研群體的學科背景、科研能力、文化底蘊的重要性。

4 結論與建議

2000年研發的CSSCI與始自20世紀60年代初的SCI相比較,不能僅用簡單的差異和距離來評判優劣。由于我國的科學評價機制起步較晚,SCI亦成為我國科學評價事業的基礎,以及中國科技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CSSCI在中國所取得的權威地位和社會關注度,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根基。觀察與分析兩者間的異同點,是為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去向探尋更為清晰的發展思路。從世界權威科學技術文獻索引工具受到的啟發,使我們將目光不只局限于CSSCI的期刊數量、文章數量,或被引頻次,更將視野置于體育科技文獻的專業細化、新興學科等科研領域的前沿,以免產生對SCI與CSSCI的認識偏誤和功能曲解。

任何一種科研成果評價標準都會有利有弊,簡單絕對地使用SCI或CSSCI作為科研成果的主導性評價標準,必然存在諸多局限性,并生成一些并不可靠的評價結論。在未來推動體育科學良性發展的評價體系中,定量指標和同行評議相結合,根據各學科和期刊不同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綜合指標進行評價的方式將得到發展和完善。因此,學會有效使用SCI、CSSCI此類文獻檢索工具,快捷方便地獲取體育學科發展前沿的最新信息,使其更好服務于體育科研的各個領域,才能真正體現文獻檢索工具的價值,為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學術競爭力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文娟,等.SCI、SSCI收錄我國體育科技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4):37-39.

[2]劉文娟,盧石.我國5種體育類核心期刊遴選體系的比較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70-72.

[3]盧石,等.SCI體育期刊評價指標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4):440-442.

篇(8)

[關鍵詞] 體驗營銷 顧客滿意 品牌體驗

一、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的市場經濟逐步走向完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營銷理論指導下的營銷實踐活動越來越難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為了走出傳統營銷的陷阱,更好地搶占市場,贏得顧客的忠誠,使企業的產品和品牌在顧客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成為顧客的首選,企業迫切需要新的營銷理論的指導企業的品牌建設。而擁有連貫的、一致的、積極的品牌體驗是顧客保持忠誠的最主要原因,這種品牌體驗的前提是顧客對品牌完全滿意。

二、體驗營銷的策略

體驗營銷是站在顧客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五個方面,重新定義、設計營銷的思考方式。體驗會涉及到顧客的感官、情感、情緒等感性因素,也會包括知識、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同時也可包括身體的一些活動。在體驗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營銷戰略也應有相應轉變,主要是以體驗為基礎,開發新產品、新活動;強調與顧客的溝通,并觸動其內在的情感和情緒。以創造體驗吸引顧客,并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以建立品牌、商標、標語及整體意象塑造等方式,取得顧客的認同感。

三、顧客滿意與品牌體驗概述

品牌體驗是顧客個體對品牌的某些經歷(包括經營者在顧客消費過程中以及品牌產品或服務購買前后所做的營銷努力)產生回應的個別化感受。一個品牌的知名度只是眾多維度中的一個而已,真正打造品牌的品牌戰略家,其眼光是聚焦于品牌的內涵,而這種內涵集中體現于品牌的核心價值。顧客滿意是業務中僅次于凈利潤以外的最便于檢測的指標之一。借助品牌凝聚體驗,品牌不但是提品或服務的標志,品牌還是對人們心理和精神上的表達。在體驗營銷者看來,品牌就是“顧客對一種產品或服務的總體體驗”。

四、基于體驗營銷的顧客滿意與品牌體驗實施策略

品牌經營的目標是促使保持顧客的滿意,顧客的品牌體驗決定對某品牌滿意以及滿意度高低的因素,所以積極的品牌體驗將直接增加顧客對品牌的滿意度。

1.品牌體驗的核心是重視產品與顧客的互動

企業管理者都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但如何使品牌融入顧客真實性的生活體驗,卻是個挑戰性的關鍵問題,它涉及到上述各個層面的顧客體驗,同時它也是一個完整的周期,一個包含各種關聯的完整過程。顧客重復購買同品牌的產品的可能性,是與他們遇到產品的積極的體驗成正比。因此,產品與顧客之間良好而且周到的互動有助于創造這些積極的體驗,并進而定義可記憶的品牌內涵和印象。

2.全面顧客體驗營銷

全面顧客體驗營銷是一種基于顧客價值創造的營銷模式,它通過對顧客需求的深入與全面理解,借助全面接觸點理論,確定顧客體驗的關鍵時刻或關鍵點來滿足顧客體驗需要的活動過程。例如,惠普的口號是“全面顧客體驗”,即通過提供服務體驗、購買體驗、使用體驗及應用體驗,讓顧客感受到一種個性化的與眾不同的體驗,并圍繞以顧客為中心和為顧客提供全面體驗的思想構筑相應的運營模式,目的是讓顧客得到全面、優質的服務。企業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型為“以顧客為中心”,從而保證企業能夠找到有價值的顧客和踏上快速成長的戰略和運營管理路徑。

3.創新塑造和傳遞品牌體驗的方式

品牌體驗的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它也要應運而成長,不斷創新。創新的方式很多,例如,增加顧客購買商品的支付方式、提供具有選擇性的包裝、為某地區的現有顧客或潛在顧客制作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禮品等等。創新塑造和傳遞品牌體驗的方式需要打破既定規則與突破思維定勢的勇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我們的品牌與時俱進,煥發品牌的青春,使品牌體驗真正具有時代氣息,不斷使顧客滿意。

4.進行品牌體驗管理,創造顧客滿意

企業在各種場合所給予顧客的承諾,必須很好地履行“言必行”,這關系到企業的信譽。所以,企業應樹立的經營觀念是,一切經營活動的起點和中心是顧客,企業使命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其生產經營過程就是不斷滿足顧客需要的過程,利潤只是顧客對企業的獎賞和回報,創造高度的顧客滿意是市場營銷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很多成功的企業都在推行顧客滿意戰略,如摩托羅拉的完全顧客滿意戰略。要使顧客有良好的品牌體驗,企業必須推行顧客滿意戰略。

參考文獻:

篇(9)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炎性病變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損害的一種疾病,也是我國當前流行最為廣泛、危害性最嚴重的一種疾病。中醫藥是我國的特色和寶庫,在治療病毒性肝炎方面發現了不少有效的單方和復方制劑。

乙肝寧顆粒是基于理論研究和臨床觀察,將黃芪、黨參、白花蛇舌草、綿茵陳等13味中藥按君、臣、佐、使進行配伍而制成的復方顆粒劑。具有補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1]。文獻報道[2-8]臨床上應用乙肝寧顆粒治療慢性乙肝療效較好。伍一文[9]等對其保肝、降酶、抗鴨乙肝病毒及免疫功能等作用進行了實驗研究。為探討乙肝寧顆粒抗乙肝病毒作用,本文用HepG⒉⒉15細胞株為模型,考察了用藥后細胞培養上清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改變,并采用熒光定量PCR法考察其對HBV DNA的抑制效果,評價其抗HBV活性。

1 材料

⒈1試藥 HepG⒉⒉15細胞株 (購自上海細胞所),乙肝寧顆粒(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購于東方大藥房,批號130124),拉米夫定(3TC,葛蘭素史克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3020027),HBeAg診斷試劑盒(批號201304035)和HBsAg診斷試劑盒(批號201307009)(上海華泰生物工程公司)、HBVDNA熒光定量PCR檢測試劑盒 (批號20130617)(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甲基偶氮唑鹽(Sigma USA),MEM培養基粉、丙酮酸鈉、胎牛血清(上海韻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418(Gibco,USA),Tryple express(Invitrogen,USA),

⒈2儀器 熒光定量PCR儀(ABl7500,ABI,USA),CO2恒溫培養箱(Thermo Fisher,USA),-80℃冰箱,酶標儀,倒置顯微鏡(德國Leica公司),生物安全柜(上海振梓創空氣凈化設備有限公司)。

2 方法

⒉1細胞模型[10] HepG⒉⒉15細胞株(購自上海細胞所),細胞用MEM培養液(含10%胎牛血清,500 mg?L-1G418),置37℃,5%CO2恒溫培養箱中培養,隔3d換液,6d傳代1次。待HBV DNA表達穩定后開始實驗。

2.2乙肝寧顆粒溶液與3TC溶液的配制 將乙肝寧顆粒研細,準確稱取乙肝寧顆粒粉末,3TC適量,溶解于無菌雙蒸水中,按每次用量分裝成若干份,保存于-20℃冰箱中,用時取出一份,用含2%胎牛血清,500mg?L-1 G418的培養基稀釋制備成質量濃度分別為25mg?L-1,50mg?L-1,100mg?L-1,200mg?L-1,400mg?L-1的乙肝寧顆粒溶液,以及質量濃度分別為100mg?L-1,10mg?L-1,1mg?L-1,0.1 mg?L-1,0.01mg?L-13TC的溶液。

⒉3藥物細胞毒性實驗 參照Mosmann建立的四甲基偶氮唑鹽法(MTT)[11],檢測藥物對HepG⒉⒉15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具體方法為HepG2.2.15細胞1瓶,用胰酶消化后制備成單細胞懸液,計數后調整細胞濃度至3.0×106cells?mL-1。加入96孔培養板中,每孔100μL。培養板置于細胞培養箱中,37℃、5%CO2培養過夜待貼壁。吸去上清后分別加入乙肝寧顆粒供試品溶液和3TC溶液的DMEM培養基(含10%胎牛血清,pH 7.2),每孔100皿,每個濃度3復孔。同時設不加藥物的細胞對照組。同條件下繼續培養,每天收取上清液(-80℃冰箱保存)并更換原濃度新鮮藥液,共加藥培養9d。9d后,采用MTT法,測定570nm的吸光度(A),觀察藥物對細胞的毒性。實驗重復3次,計算細胞存活率,按Reed-Meuench法[12]計算半數有毒濃度Tc50和最大無毒濃度TC0。TC50即細胞存活率為50%時的藥物濃度;一般認為在藥物作用下若細胞存活率>95%,此藥物濃度即為TC0,對培養細胞無毒性,為藥物作用的安全無毒性[13]。公式如下:細胞存活率%A570(樣品)/A570(對照)×100%

TC50Anti log[logB+(50-B)的抑制百分率/(A-B)的抑制百分率×C]×100%

其中A570(樣品)為加入乙肝寧顆粒供試品或3TC后的細胞吸光度,A570 (對照)為空白對照的細胞吸光度,A≥抑制50%藥物濃度,B≤抑制50%藥物濃度,C=log稀釋倍數。

⒉4藥物抗HBV實驗 HepG⒉⒉15細胞用胰酶消化后制成單細胞懸液,調整細胞濃度至3.0×104cells?mL-1加入到96孔細胞培養板中,每孔1mL,37℃、飽和濕度,5%CO2培養過夜,于48h后換入不同濃度的乙肝寧顆粒和3TC的DMEM混合培養液培養9d,9d后將細胞消化凍存于液氮罐中。實驗同時設3孔無藥物細胞對照,并重復3次。第9d收集各孔上清液至1.5 mL離心管中-20℃凍存,待檢測HBsAg、HBeAg的水平和HBV DNA的含量。

⒉5HBsAg,HBeAg的檢測 采用ELISA法檢測上清液中HBsAg,HBeAg,實驗操作按試劑盒說明書執行。每個樣品平行3次,實驗重復3次。結果按下列公式計算抑制率。抑制率%=(A對照組-A用藥組)/A對照組×100%

⒉6 HBV DNA的檢測 采用FQ-PCR法檢測上清液中細胞外和細胞內HBV DNA的含量,實驗操作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每個樣品平行3次,實驗重復3次,結果取平均值。結果按下式計算抑制率:抑制率=(對照組HBV DNA量-用藥組HBV DNA量)/對照組HBV DNA量×100%

⒉7藥物效果評價 藥物抗HBV活性用選擇指數(Selectivity Index,SI)進行評價[14]。SI=TC50/IC50。IC50(半數有效濃度)表示抑制率為50%時的藥物濃度。當SI>2時,表明藥物有效低毒;當1≤SI≤2時,提示藥物低效低毒;當SI

⒉8統計學處理 結果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P

3 結果

⒊1乙肝寧顆粒和3TC對HepG⒉⒉15細胞毒性作用 不同濃度的乙肝寧顆粒和3TC對HepG⒉⒉15細胞的毒性作用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乙肝寧顆粒在200mg?L-1濃度下,細胞存活率>95%,即TC0=200mg?L-1,可認為乙肝寧顆粒在此濃度下對HepG⒉⒉15細胞基本無毒性,而3TC只有在0.01mg?L-1濃度下細胞存活率>95%。同時可以知道,乙肝寧顆粒在400mg?L-1 濃度下,3TC在100mg?L-1濃度下對細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均小于10%,說明在此濃度下,乙肝寧顆粒和3TC均無明顯細胞毒性,可用于觀察藥物對細胞中HBV復制的抑制作用。

⒊2乙肝寧顆粒和3TC對Hep G⒉⒉15細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響 根據藥物細胞毒性實驗確定了藥物濃度范圍。選擇1,3,5,7,9 d加藥后收集的細胞上清液作為樣品,用ELISA法檢測其中HBsAg,HBeAg分泌情況(見表2~5)。

由結果可知,不同濃度的乙肝寧顆粒溶液與3TC溶液對HepG⒉⒉5細胞分泌HBeAg,HBsAg均有抑制作用,且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其抑制率也逐漸增加。在同一濃度下,乙肝寧顆粒對HBeAg的抑制作用均強于HBsAg,作用9d后,質量濃度為400mg?L-1乙肝寧顆粒溶液對HBeAg,HBsAg的抑制率分別為25.93%和45.44%,而質量濃度為100 mg?L-13TC溶液對HBeAg,HBsAg的抑制率分別為25.93%和19.86%,說明乙肝寧顆粒對HepG⒉⒉5細胞分泌HBeAg,HBsAg的抑制作用強于3TC。

⒊3乙肝寧顆粒和3TC對HBV DNA的抑制效果 選擇最后一次得到的上清液和藥物處理的細胞作為樣品,通過實時定量PCR檢測細胞上清液中病毒載量, 考察乙肝寧顆粒和3TC對HBV DNA的抑制效果(見表6)。

由結果可知,乙肝寧顆粒對HepG⒉⒉5細胞分泌的HBV DNA有較為顯著的抑制作用,隨著藥物濃度增加,其抑制作用亦增強,除藥物濃度為25mg?L-1的乙肝寧顆粒組外,其余組別與細胞對照組比較P

3.4藥物效果評價結果 乙肝寧顆粒對HBeAg 的SI為>20,對HBsAg 的SI為>24,表明乙肝寧顆粒能夠顯著抑制對HepG⒉⒉5細胞分泌HBeAg,HbsAg,具有較強的體外抑制HepG⒉⒉5細胞表達HBV抗原的作用,提示乙肝寧顆粒在體外實驗中有抑制HBV的作用。

4 討論

乙型肝炎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國每年約有35萬人死于慢性乙肝相關的疾病[15-16]。目前治療乙型肝炎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療,其藥物主要包括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兩類,亦取得了一定療效。但由于其毒副作用導致應用受到較大的限制,因此積極開發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療程短,費用低的抗HBV藥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中醫藥是我國的特色和優勢,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發現了不少有效的單方或者是復方,為篩選理想的抗HBV藥物提供了思路和希望。

本實驗采用HepG⒉⒉15細胞株體外培養方法,觀察受試藥物對乙型肝炎病毒的HBsAg、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以及對病毒核酸的抑制作用。HepG⒉⒉15細胞是帶有G418抗性基因片段與含HBV DN重組質粒轉染人肝癌細胞系( HepG2)的2.2.15細胞系,能在體外長期培養,穩定、高水平地分泌HBV顆粒( Dane顆粒)、HBsAg,HBeAg以及 HBVDNA,并能產生大量復制中間體,再現 HBV 在肝細胞中的復制和表達[17]。用該細胞系進行抗HBV藥物篩選,結果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藥物在人體內的作用,是目前國內外公認和常用的體外評價HBV藥物的細胞模型,現已成為申報抗新藥必須做的體外實驗模型[18-21]。

實驗中以拉米夫定(3TC)為陽性實驗對照藥物,是目前治療病毒性肝炎的常用藥物[22-23]。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進入細胞內后磷酸化成拉米夫定三磷酸鹽(L-TP),與脫氧胞苷三磷酸(dCTP)競爭結合位點,抑制HBV逆轉錄酶的活性,阻斷合成新HBV DNA的鏈化,達到抑制HBV復制的目的[24]。但存在治療乙肝時用時長,易產生耐藥性,毒副作用大,停藥后易反彈等問題。實驗結果表明,3TC抗HBV病毒的效果雖然優于乙肝寧顆粒,但其細胞毒性亦比乙肝寧顆粒強得多。乙肝寧顆粒由黃芪、白花蛇舌草、茵陳、首烏、丹參、茯苓、白芍、黨參等組成。黃芪補氣升陽、利水消腫;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茵陳清熱利濕、退黃;金錢草清利濕熱,利水通淋,除濕退黃;首烏養血滋陰、解毒通便;黨參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白芍平肝柔肝、緩急止痛;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丹參活血祛瘀、清心除煩。此方共成調氣健脾、滋養肝腎、利膽清熱、活血化瘀之法則,在抑制病毒復制的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藥物對機體的損傷,并可促進正常肝細胞的恢復與再生。

采用HepG⒉⒉15細胞株體外培養方法,實驗條件易于控制、研究結果均衡性較好。但離體體外實驗不能完全反映體內所特有的免疫調節和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情況。因此,此實驗研究雖顯示乙肝寧顆粒具有較好的對HBsAg、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以及對病毒核酸的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I部[M].北京:化工業出版社,2010:403-404.

[2]田夏元,喻長遠. 乙肝寧顆粒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觀察[J]. 中成藥,1999,07:27-28.

[3]張立慧,倫志新,溫秀艷.乙肝寧顆粒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120例臨床觀察[J]. 承德醫學院學報,1999,02:34.

[4]張健,宣世英,吳樹華,等.乙肝寧顆粒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4例療效分析[J]. 湖南中醫雜志,1999,01:19.

[5]楊志賢,張國朝.乙肝寧顆粒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8例[J]. 湖南中醫雜志,1999,02:15

[6]王聯生,陳新平,李翠香,等.乙肝寧顆粒劑聯合左旋咪唑涂布劑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觀察[J]. 傳染病藥學,1999,02:8-10.

[7]慢性肝病的良藥―乙肝寧顆粒劑[J]. 湖南醫學,2001,01:12.

[8]戴慶,何杰.乙肝寧顆粒劑治療慢性肝炎效果臨床觀察[J]. 傳染病藥學,2003,01:20-21.

[9]伍一文,張登科,喻長遠.乙肝寧顆粒對肝損傷動物模型的保肝降酶及免疫調節作用的研究[J]. 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1,02:14-15.

[10]任衍菊,張玉萍,金敏,等.氧化苦參堿體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4):175-179.

[11]Mosmann T.Rapid colorimetric assay for cellular growth and survival:application to proliferation and cytotoxicity assays[J].J Immunol Methods,1983,65(1-2):55-63.

[12]唐民科,徐秋萍.益腦沖劑抗實驗性腦缺血損傷的機制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6,12(2):29-31.

[13]蔣學英,張均田,石成璋.人參皂甙Rb1降低細胞內Ca2+作用的機制[J].藥學學報,1996,31(5):321-325.

[14]湛孝東,王克霞,李朝品.蝸牛多糖體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08,14⑶:66-72.

[15]翁水旺,沈詩景.治療乙肝新藥物的研究進展與評價[J].海峽藥學,2010,22(12):101-102.

[16]農朝贊,王麗.中醫藥抗乙肝病毒的研究進展[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2⑸ ,769-770.

[17]Sells M A, Chen M L, Acs G, et al.Produ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particles in HepG2 cells transfected with cloned hepatitis B virus DNA[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7,84: 1005.

[18]Fu Xiao zhong,Jiang Sai hong,Li Chuan,et al.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bis(L-amino acid) ester prodrugs of 9-[2-(phosphonomethoxy)ethyl] adenine ( PMEA )with improved anti-HBV activity[J].Bioorg Med Chem Let, 2007,17:465.

[19]Zheng Zi rui,Li Jun yan,Jing Sund,et al.Inhibition of HBV replication by theophylline[J].Antiviral Res,2011,89:149.

[20]Jia Wei, Zhao Yan-fang, Li Rong-dong,et al.Synthesis and in-vitro anti-hepatitis-B virus activity of 6H-[1]benzothiopyrano[4,3-b] quinolin-10-ols[J].Arch Pharm Chem Life Sci,2009,342:507.

[21]Olbert P, Weber J, Hegele A, et al. Combining lithoclast and ultrasound power in one device for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in vitro results of a novel and highly effective technology[J].J Urol,2003,61⑴:55-59.

篇(10)

1,關愛性評價

每個孩子的家庭出身、經濟條件、生活環境、本身智質等會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我注意了解清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把自己無私的愛獻給每一位學生,不搞任何特殊化,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師關注的目光,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愛。

2,鼓勵性評價。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抓住學生思想上的“閃光點”,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在閱讀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我總是給予及時的表揚,使他們懂得閱讀也不難。從而使他們擁有用心讀書,蹋下心來與文本對話。

3,激發性評價

在批改作業時,我盡量采用面批的方法,對他們做得好的地方我帶上放大鏡夸大表揚,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對錯誤的地方及時指出,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及時掌握,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厭閱讀變為好閱讀。

二、適時適度的制定符合學生實情的評價量表、調查問卷

我從課堂的實際和學生的情況出發,做了學生評價量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開學初我協助學生制訂了“我的預期目標,我會努力達到”的語文學習目標表,用它時時激勵學生,鞭策學生。

(2)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的閱讀實際情況,每接一屆學生我都會先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認真的調查學生的閱讀實際情況,以便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目標,更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語文越來越活的閱讀習題。

(3)在2013年5月教科研課題視導時,我們做了《評改作文,增添文章色彩》的課例,教學目標是通過自評、互評方式,在評改作文中運用所學知識,學生明確例文存在的問題,學習詳略、細節描寫的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運用分組合作方式,調動學困生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的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我認真的進行過思考,學習了馬蘭的《掌握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若干比較》和《比較教育研究》,進而進行了反思:光靠教師獨角戲般的講是不夠的,用“一幫一”形式?這時我想到了分組合作學習嘗試,這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怎樣開展合作學習?

首先,分組。我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依據現有的思維能力進行分組,使每一組的實力大致相當。

其次,提出要求。為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學期初我就設計了《小組成員自評量規》《學生課堂表現評價量規》兩個評價表,將內容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也好有一個努力地方向。學期末先自評、再組內互評,以評價量規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再者,分組競爭。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都以小組活動為核心。各小組成員都必須視小組的成功為個人的成功,從而使每一個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獲得成功。要求學生互助合作嘗試探索知識,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促進了組內成員的互助與合作。

四、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進生轉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的過程。教師的期待,可以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對學習成績的期待。它是激發學習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響著學生個人行為的選擇。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怎樣通過心理期待促進學習后進生的轉化呢?

上一篇: 安全風險及防范 下一篇: 廣告網站設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精品一二区性爱片 |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 在线观看片免费观看不卡 | 欧美17禁网站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