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課堂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8 15:53: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特殊教育課堂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特殊教育課堂

篇(1)

游戲教學法把游戲和教學相融合,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穿插游戲,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和歡快的活動中,甚至在激烈的競爭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教材中的內容,或者學到必須掌握的課外知識。游戲教學法將游戲與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在特殊教育課堂上進行游戲教學的原因

 

曾經的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都是老師教,學生學,教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坐在課桌旁,這樣的課堂不僅氣氛沉悶,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增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學效率低,而且長此以往會令很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愿意到學校,不愿意上課,甚至有的學生一看到老師上課就喊“肚子疼”等。

 

智障兒童由于身心發展受限,他們的注意力分散,抽象思維欠缺,對所學知識應用和遷移能力差。如果按照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來授課,往往事倍功半。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游戲是兒童活動的中心。他認為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孩子們從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獲得學習。因此,選擇那些學生感興趣,能吸引學生注意的游戲來進行教學,便成了特殊教育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式,由此我開始嘗試給學生上游戲教學課。

 

二、怎樣組織與設計特殊教育課堂上的游戲教學

 

1.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時機

 

游戲教學作為眾多教學方法之一,要想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就要注意時機的選擇。如果學生沒有及時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這時可以把游戲教學法運用在課前;為了鞏固之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緩解之前學習給學生帶來的疲憊,可以在課堂中間穿插游戲教學;為了泛化所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游戲教學也可以放到課后進行。

 

2.教師在游戲教學中扮演的角色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游戲教學也要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規律。教師不僅要懂教育學相關理論,也要了解兒童心理學,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適時適當組織和設計游戲教學;教師備課要充分,每個單元每節課都要給學生預留出游戲的空間,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游戲中;教師要確保隨時隨地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地做好游戲前材料和場地的準備;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游戲教學的組織與設計,鼓勵所有學生參與教學;教師要通過講述或演示,使學生明白游戲規則;教師要參與到游戲教學中,并及時調控;教師要在游戲教學結束后及時總結游戲情況,對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

 

3.注重游戲教學內容的選擇

 

游戲是教學的一種方法,教學是游戲的目的,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游戲內容的選擇要圍繞教學的最終目的進行設計與組織,游戲內容一定要與學生當前所具備的實際知識與能力水平相符合,要揚長避短,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

 

三、在特殊教育課堂上進行游戲教學的方法

 

1.游戲氣氛要濃

 

為避免游戲教學出現枯燥的現象,可以伴有音樂,可以戴上事先準備好的頭飾,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學具或玩具,可以分組進行,激發學生游戲的熱情。

 

2.游戲準備要充分

 

比如音樂、頭飾等。

 

3.游戲規則要講清

 

弄清規則是玩好游戲的前提,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辦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游戲規則。

 

4.游戲要有一定的獎勵機制

 

為使游戲教學長期有效,建立一套獎勵機制是很必要的。同時,獎勵機制要注重全面,要能挖掘每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5.在特殊教育課堂上進行游戲教學的注意事項

 

通過對特殊教育課堂上游戲教學的不斷觀察、摸索和實踐,我總結了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游戲的設計一定要符合智障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一定要選擇孩子感興趣、易理解、容易進行的游戲項目。智障兒童意志力薄弱,不能持續做一件事情,所以游戲項目設計一定要貼合學生實際,貼合學生發展需要。另外,智障兒童行為動機偏低,容易產生自卑感,簡單些的游戲項目更容易使學生建立自信。比如拋接球、傳球、擊鼓傳花等,這些游戲簡單易學,深受學生喜愛,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穿插在教學任務里。

 

第二,游戲的設計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我之前帶領學生做過一個“跳房子”的游戲,結果學生積極性雖然很高,但是由于學生不具備單腳跳的能力,所以游戲不歡而散,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游戲教學要注意時間的安排。由于智障兒童能力有限,他們的學習持續時間較短,記憶力較差,應用能力較低,所以游戲教學作為眾多教學方法之一,其用法要以完成教學目標為宗旨。

 

第四,游戲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要在生活中游戲,同時游戲也要為生活服務,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或為學生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礎。智障兒童缺乏辨認的能力,分不清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借由游戲教學正好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生活的技巧和解決生活中難題的方法。

 

第五,游戲一定要具備某種教育目標,或促進學生生理發展,如手眼協調、身體平衡、語言發展等,或促進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增加學生情感體驗和生活經驗等,最終通過游戲,為其走向社會,回歸主流奠定基礎。智障的孩子與人溝通有障礙,包括語言上的障礙及非語言上的障礙,游戲教學必須注意這一點。

 

第六,游戲前一定要講清楚、說明白游戲的規則、任務的分配、具體玩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玩此項游戲。對智障兒童來說,有時說得越多越適得其反,所以教師不妨多做些示范,一定要教會。

 

第七,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最大化地激發學生游戲的興趣。智障兒童存在注意力分散現象,思維缺乏獨立性,但是如果有老師和他們一起,效果會好很多。

 

第八,游戲要在不同情境中多次泛化。學生掌握方法以后,要經常變換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分配,以便學生真正掌握游戲的玩法。智障兒童缺乏后設認知,抽象思維能力差,遷移能力差,所以一個游戲要反復多次。另外,智障兒童思維刻板,不會變通,所以要經常變換場景、角色來進行鞏固。

 

第九,不要為了游戲而游戲,不要單純追求游戲的效果而忽略游戲的作用。游戲雖好,但是如果一味玩耍,就失去了其教育意義。比如,在復習新學的生字時,我設計了“摘蘋果”的游戲:在黑板上畫上一棵大的蘋果樹,把寫有生字的小蘋果粘到上面,然后告訴學生:誰能讀對蘋果上的字,蘋果就送給他,蘋果后面更有神秘禮物。學生紛紛舉手,躍躍欲試。最后每名學生都得到了自己喜歡的小粘貼。這種游戲的目的性很強,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練習也較充分,放在復習單元里也是順理成章的。

 

第十,游戲教學要注意分組的技巧,要使學生優勢互補,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游戲帶來的樂趣。比如,在初學拋接球時,我讓有拍球基礎的學生帶著拍球基礎稍差一點的同學,這樣他們的注意力就都在拋接球上,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第十一,游戲教學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多樣性、可應用性等原則。

 

四、游戲教學的具體案例

 

感統教學“拋接球”單元,學生熟練掌握拋接球技巧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給學生加上了一個“石頭、剪子、布”的游戲。游戲之前,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老師手里拿著一個球,誰想和老師玩拋接球?”同學們都舉手時,我說:“大家都想和老師玩拋接球,誰先玩?誰后玩?今天老師就教你們一個幫助大家做決定的小游戲。”首先,我給學生介紹了什么是“石頭、剪子、布”;其次,我又給學生講解了游戲規則,學生兩兩一組,采用車輪戰,最終誰贏誰先玩;再次,我找程度好的學生和我配合進行示范表演,然后讓生生間嘗試表演,老師從旁指導。當學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我又教學生多人之間玩這個游戲的方法,最后再把游戲放到生活情境中反復應用。比如,大家都想聽一首歌,意見不統一時;再如,班級就一架電子琴,都想彈,誰先彈……經過反復,學生基本掌握了這個游戲,并能用它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效果很好,成功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也教會了學生一些生活的技巧。

 

篇(2)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育思想,一方面宏觀審視了教育的價值取向問題,明確提出了要“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目的論,另一方面深入探討了直接影響教育效果的教育方法這一重要問題,具體闡述了“在生活里找教育”的教育方法論。

 

他認為,生活不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

 

那么,如何將培智班的課程生活化呢?目前,筆者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幾種方法,現將其中最為常用可行的三種方法列舉出來,與同行們交流探討。

 

一、深入了解學生,搜集生活化素材

 

智障學生大多比較封閉,與外界接觸較少,生活經驗相對不足。許多教師認為很好的事例、材料在他們的眼中卻是完全陌生的,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為了尋找課程生活化的切入點,我們必須從多方面深入了解學生。

 

在教學《10以內的減法》時,筆者每次都帶一些學生喜歡吃的包裝精美的零食進教室,把這些零食作為教具兼獎品。第一次教學2減幾時,筆者把茅某喊到講臺上,對他說:“聽說你很喜歡弟弟,有好東西總是和他分享。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和他人分享是一種美德,于老師獎勵你兩塊棒棒糖!”然后筆者轉向對全班學生說:“希望大家向茅某學習這種分享的精神。”茅某興高采烈,其他學生眼露羨慕。這時,筆者問茅某:“今天你拿到了兩塊棒棒糖,想和班上的哪個同學分享呢?”茅某把目光投向平時和他最要好的邢某,跑過去送了一塊棒棒糖給邢某,邢某開心地說了聲謝謝。

 

然后,筆者問全班同學:“于老師剛才獎勵給茅某幾塊糖?”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2塊!”筆者把2板書在黑板上。

 

再問:“他送了幾塊糖給邢某?”“1塊!”板書1。

 

再問:“現在他手里還剩幾塊?”“1塊!”再板書一個1。

 

歸納:“剛才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算式進行表示。”將黑板上的2、1、1補充成2-1=1這個算式,接下去進行教學。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大家走進了生活,進入了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意志得以調動,教學目標的實現也就水到渠成。

 

二、研究教材,創設生活化情境

 

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與教材內容相應的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生活化情境,可以提前不露痕跡地進行創設,使創設的情境在教學之前就潛移默化地深入學生心中。

 

有一次開學初的黑板報上,筆者畫了一幅春景圖:小河邊,垂柳下,河岸上兩只小鴨,河里三只小鴨追著兩條小魚盡情嬉戲。樹上,一對小鳥,空中兩只小鳥,遠處五只小鳥自由翱翔。河的對岸,開滿了各種彩色的小花。出板報的時候,學生們圍在筆者身邊觀看,一邊看一邊和筆者聊天,筆者隨意問他們一些問題,例如“圖上畫了些什么?”“小鴨有幾只?”“小鳥有幾只?”“小鴨和小鳥一共有幾只?”“這些小花好看嗎?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幾朵?如果再畫上一朵黃花,現在它們一共有幾朵?”等等。學生們興趣盎然,有幾個智力殘疾程度較輕的學生,也學著筆者的樣子提出類似的問題。學生們學得很輕松,課后還有人在黑板報前觀察,希望編出更多的連加應用題。回過頭來看書上的例題,多數學生一目了然。

 

三、加強實踐,在生活化中引導

 

在教學中讓學生做一做,親身感受、嘗試、體驗一下生活,獲得初步的體會,學會邁出第一步,這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課上讓學生多動手動腦,課后作業的布置也大有學問。每教完一部分內容,提出一些可以運用所教知識來解決的學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將其作為作業或者把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已學知識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引導學生用新知識和舊知識共同解決。

 

教完《年月日》一課,筆者布置學生回去把家人的生日記下來,并在日歷表上圈出來。教學《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一課,筆者布置學生課后尋找身邊的軸對稱物品,比一比誰找得多、找得對。

 

去年學校組織我們去南通軍山秋游,回來以后筆者布置了一道應用題讓他們解答:“今天,我們全校師生坐汽車去軍山游玩。第一輛車上坐了40個人,第二輛車上坐了39個人,一共去了多少人?”除C類生沒做出來外,其余學生都順利做出來了。2015年育才中學某班學生來我校獻愛心,送給每個學生一副手套、一本筆記本、兩支圓珠筆。利用這些贈品,筆者出了一些題目幫助學生復習了一下分類的知識:“育才中學的哥哥姐姐一共送了幾樣東西給我們?”“這些手套共有幾種顏色?把它們按照不同的顏色分一分。”“這些筆記本封面上的圖案真好看!有的是景物,有的是漫畫人物,有的是花草,你們能把它們按照圖案內容分一分嗎?”只有少部分學生分錯了。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深深地體會到:在培智班的學科教學過程中,只有讓智障學生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發現、感知、體驗和實踐,領悟其中的道理,入腦動心,效果才會明顯。

 

篇(3)

關鍵詞 體育特殊教育 課堂教學 實踐 創新

開展體育文化活動不但能夠讓殘疾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且還使得殘疾學生與人交流和溝通。殘疾學生在體育方面的興趣得到了培養、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一、課堂教學實踐

在部分特殊學校的體育教學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聾生與盲生相比,他們更加熱愛參加體育運動以及上體育課。在同學中有42.1%覺得上體育課能夠讓他們更加愉快,在聾生中有36.8%覺得體育運動還可以讓他們更加自信。盲生的行動不如聾生方便,唯恐別人嘲笑,沒有合適的運動器材,害怕在運動過程中受傷。盲生需要在別人更多的幫助下才能進行體育活動等。與聾生相比,盲生不喜愛上體育課的原因也在于此。如果使得盲生得到過分的關注,從而聾生又被忽略在一邊,這樣聾生在諸如排球、山羊等許多運動上就被限制了。

將盲生和聾生融合在一起上體育課,學生的數量比較大。在班級管理和課堂的組織方面比較困難,部分的教材使用不對就會引起一些安全事故。盲生不能看見,而聾生不能聽到,這就可能導致發展突如其來的危險時,未能及時地將其處理。

但是從少數單項的運動來看,盲生和聾生融合在一起上體育課又是個特比好的方式。例如每種關于跑方面的訓練、跳繩比賽等一些體育項目都可以結合訓練。聾和盲生結合在一起可以相互幫助和相互提高,這樣還可以為教練節省很多精力。如果長期配合,可以為比賽引跑打下很好的基礎。

在所有調查的學校中,僅有30%的城市學校和17.6%農村學校有較齊全的體育教學大綱。體育教學大綱部分得到實施的狀況為城市學校的90%和農村學校的70.6%。在特教學校中的體育教材并不是系統完整的,而且,普通學校的體育教材在部分特殊學校也得到沿用。城市中學校的30%和農村學校中的11.8%是自己編寫體育的教材。采用普通學校的體育教材和自編體育教材相結合的學校中,城市的學校占40%、農村的學校占35.3%,無體育教材的學校則是農村學校的23.5%。盡管如此,從整體看各學校體育課的開設情況還是比較理想的,只有11.8%的農村學校下雨的情況下不上課以外,其他學校體育課的課時每個星期都至少安排2學時之上。各學校在體育成績考核的標準方面,有較強的自主性,普通學校的標準被一些學校作為參考標準進行考核,而大多數學校的考試內容和標準都是自定的,自定標準的在城市學校中占55%,在農村學校中占52.9%。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農村學生的疏于養成體育活動的習慣、社會各界宣傳的力度和范圍沒有涉及、器材的缺乏、場地的局限、體育文化氛圍不夠等因素。

二、創新之處

(一)教學活動的多樣性

將盲生和聾生融合在一起上體育課的時候,在聾生的幫助下盲生都可以開心、踴躍地加到聾生所參與的運動,例如:接力跑、越野跑自然、地形跑、短跑等體育項目。而籃球、門球、乒乓球、足球這些球類運動也可以參與。還能基本完成投擲和技巧這些項目項目。像“大魚網”、“找朋友”、“丟手絹”這些需要合作的體育項目和游戲是盲生最熱愛的。從游戲中他們體驗到了歡樂和自信,同時合作性和創新性得到了培養。

(二)盲、聾融合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性

要提高將盲生和聾生融合在一起上體育課的教學模式更加成效,我們要在原先的基礎模式上、在組織形式上去想辦法開展出更加適合盲聾合一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在既使聾生學習不受到影響,同時也能使盲生得到進步。例如在跑的教學過程中,就有8種引導方法可以去采用。鼓聲、掌聲、哨聲三種引導可以運用在短跑中。長繩、皮筋、短繩、自行車牽拉這四種可以在中長跑中加以運用。為了讓盲生清楚地區別隊友的目標,在跑的項目中可以運用不同的樂器發出不同的聲音,以此使盲生在區分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例如,當一隊用笛聲來指引時一隊則運用鼓聲來指引。運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各種素質,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愉悅了學生身心。

(三)體育課堂教學融合盲與聾的所得

不管是盲還是聾缺陷的學生對于課堂表現內容之上,經過一年多的交流學習與合作,身體上的素質和技能、學生的意志與品質、人際交往、各種良好的素質與品格都得到了全面的發揮。尤其是對于全盲的學生們這種上課的效果最為明顯,過去,通常上體育課都是站課,而如今,這些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帶領之下,積極主動地去聯系跑步和球類的活動。而對于聾的學生們,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學生們有了更加強烈的責任感,體育課能夠親自教盲的學生們各種體育動作,并且能夠給及時地傳達教師的教學教育意圖,從而能夠糾正盲生們在體育動作上的錯誤,并且能夠及時地解除存在的安全隱患。因此,盲生們在動作之上的協調性與技術性都體現出來非常大的進步。克服了盲生們的自卑感,自信心有了較大地提升,品質與意志也變得堅強。

(四)盲、聾的充分融合的形式

使得體育課課堂教育的模式,體現出較多的優點,例如:如此能夠培養起聾學生們的責任感,使得盲學生們的體育水平與運動水平都有所提高,提高了盲學生們在課程上的負荷以及體育鍛煉的密度。使得他們的畏懼之類的心理得到了較好的服,學習到了非常多得活動技巧,例如籃球、足球以及各種游戲,而這些都是平時的課程中所不能夠學習到的。

(五)提升起殘疾學生們在運動方面的意識

學校在特殊教育方面開發出了較多途徑。在學校的體育教學和健康教育之中,不斷地去向學生們灌輸學生們在體育鍛煉意識,為學生們營造出濃厚的運動的氛圍。感召所有的學生們,使他們能夠形成充分和全面的體育運動意識。不少學校也積極地組織體育活動興趣小組以及各種體育活動俱樂部。各個學校還在各個季節開展運動會以及體育節日,并且邀請學生的家長們、社區領導。部分學校還邀請體育界的重要人士前去參加,從而能夠形成大家都熱愛體育、都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的氛圍。并且定期地對殘疾學生們的身體素質以及機能進行檢驗,開設特定的體育活動方面的理論課程與保健課程。并且將前述幾門課程同體育解剖學和生理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使得學生們對他們的身體在結構以及功能,甚至殘疾的狀況方面有著更加清晰和明確的認識。如此使用科學和豐富的理論知識來指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比較正確地掌握在體育鍛煉方面的良好方法。進而促使學生們能夠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從而將學生們殘損的程度減到最低程度,最后能夠為實現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

(六)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課就可以運用盲生和聾生融合在一起上體育課的教學模式

這可以使盲生和聾生在體育水平方面得到提高、身體素質得到好地鍛煉、運動的興趣得到好地培養、身體健康也能得到保證、終身體育的發展得到比較大的促進。這個教學模式既適合只有全盲的學生的學校選用,也適合生源較少、師資力量比較缺乏的一些學校選用。并且個別化的體育教學,例如田徑中的長跑、短跑和越野這樣的項目選用也比較合適。

三、總結

在特殊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盡管存在著諸多困難,但很多教師仍能結合學生情況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殘疾學生形成了體育鍛煉意識,增強了身體素質,掌握了體育鍛煉的技巧。

參考文獻:

篇(4)

到現在為止,班級學生已達到20人,這也是所有在校學生數。由于學生個體的特殊性,教師吃的苦,自然不必多說,學生打、罵、踢、咬老師的事兒更是屢見不鮮。教學中我擔班主任及生活語文這一課程。

 

起初,那根本不算課堂,只能說是一個特殊的“收容所”:多動癥學生滿教室、滿院子亂跑,推倒桌椅聽響聲,摔得越響,笑的越歡,稍不注意踩椅子、上桌子、上窗臺;自閉癥學生邊拍手邊笑,嘴里不停的哼哼唧唧;比較嚴重的帶有自殘傾向的自閉癥學生稍不順心便使勁兒咬自己的手指、手掌,嚎啕大哭,教師若上前安慰,不是被咬就是被踢……面對這樣一群特殊的學生我一邊彷徨、迷茫著,一邊像盲人般在黑暗的道路上,摸索、思考怎樣實施教學。

 

一、首先,也只能——從課堂紀律入手。

 

最初的課堂目標:時間2分鐘,要求:每個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安靜地坐2分鐘。過程中發現,這些要求對腦癱,癲癇類兒童似乎不高,對于多動癥兒童就很難了。據我分析,坐不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注意力太差,于是我絞盡腦汁想吸引他們注意力的辦法。

 

有一天,一個家長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家長說:“聽話上學,媽媽給你買好吃的去。”對呀,對于這種特殊情況的孩子,“好吃的”是最直接吸引他們的東西。當天下午,我從包里抓出五顏六色的糖塊,然后召集在院子里玩耍、班里亂跑的學生:“快來,看老師手里拿著什么?”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跑到我周圍喊著:“糖——糖——”,并伸手向我要。

 

我順勢問:“想吃嗎?”會說話的喊:“想吃”,不會說話的點頭,甚至好幾個孩子直接伸手搶。我順勢把糖果全部放進包里,拉上拉鏈,并大聲說:“聽老師的話,就給糖吃!很簡單,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師就給發糖。”于是,在我的提醒下,十多分鐘的時間,孩子們基本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就這樣,第一次,孩子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相對安靜”的品著嘴里的糖果,當時的我,心里也像吃了糖一樣。

 

我個人認為,特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課堂和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別。如果要求我們特殊學生的課堂像小學生的課堂一樣,那是一分鐘也不會有的,至于傳授知識,在當時想都不敢想。那時的課堂標準仿佛就是看住這些孩子,不出事就行。可我想改變這種現狀,有所突破。

 

在這里,很明顯,如果采用“個化教學”“一對一”效果肯定會很好,可現實條件只能迫使老師們想辦法,動腦筋:在40分鐘課堂內,對學生分類,盡最大程度復式教學。現在回想總結,孩子們對漢字的會認、會讀、會寫,完全歸功于美術在課堂上的應用。

 

二、美術教育在課堂中的應用

 

有時,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在開始時是無意的,也未預料到有如此大的效果。為了能讓孩子們拿著筆,穩穩地坐那兒,我課前準備了白紙,在每張紙上勾勒了一個蘋果,準備好了油畫棒。課堂上,我先示范:用紅色油畫棒一筆一筆涂出一個紅紅的蘋果,孩子們興奮極了,迫不及待的效仿。

 

到后來,我又帶上食物“蘋果”“梨”“桔子”等進行教學。穿插對“大”“小”“顏色”、數字“1、2、3”的逐一認識。涂染后,再把水果獎勵給每個學生。學生們帶著自己的作品,讓我打了分,再領取一份水果,美美地分享著“酸”“甜”的味道,想必內心不光是這些水果的味道,更多的是“大有成就”的喜悅!

 

正是美術課程在課堂中的合理應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們都能安靜的坐穩了,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上進欲望,還爭快爭好。圖畫越涂越細致,手越來越靈巧,語言表達也有了很大提高,從一個個“無知嬰兒”變成了能說會道“相對聰明”的孩童。

 

三、音樂律動在課堂中的應用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又開始了新的嘗試。這些學生們的共同特征是記憶力特別差,動作很不協調。有一半口齒吐字不清,尤其是腦癱類學生,除了有一個女孩語言情況比較好外,另三個說話吐字很不清楚,而且一說話就流口水,但我發現都比剛來上學時有進步,于是我就想能不能進行嘴唇、舌頭等口部練習。拼音字母在特殊教育教學里是選學內容,因為對于大部分學生,學拼音無異于更增加了認字的難度,不如直接記字效果好,但我覺得這些拼音字母對于鍛煉口型發音效果真的很好。

 

于是我在課堂上每天用三到五分鐘教一個發音,并且找相對應的漢字來輔助練習。學生口部唇、舌、牙齒相互配合,用力程度都做了相應的要求。過程中發現,結合手指語教學效果更好,學習一個拼音,用手表示一個相應的指語,這樣手部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還發現這種口,手同步訓練,記憶效果明顯增強,動作協調能力大有提高。

 

2013年,學校有了一臺電視,于是我充分利用這唯一的先進教學設備,我用U盤從網上下載很多簡單兒童舞蹈,配上孩子們能跳的簡單動作,動作有了音樂節拍,孩子們當然很喜歡,有了好聽的音樂,舞蹈動作協調了很多。我把歌詞抄在黑板上,先教孩子們把歌詞讀熟,再學唱歌,再邊唱邊跳。最終還會繼續學一到兩個歌詞里的生字,完成“生活語文”中生字的教學。

 

四、游戲體育在課堂中的應用

 

孩子們的共同特征是必須不斷的有新鮮的事物刺激到視覺、感覺、聽覺,才有興趣,才配合老師。所以,后我在課堂里又應用到體育課的內容。如拍球,投球,傳球,跳繩,跳遠,跑步,在這里孩子們的相互配合協作能力有所提高。腦癱兒童大肢體粗動作協調性、精細動作如手眼協調能力等有了明顯提升。團隊精神,榮譽感,互幫互助等情感認知、表達也有了提高。

 

篇(5)

一、營造恰當語境,激發學員研究興趣

興趣,對于激勵智障兒童的學習欲望、帶動智障兒童的學習主動性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智障兒童思維發展特別傳統,生活閱歷十分欠缺,對于事物的了解在某種層面上受直觀語境的影響。想要激勵學員的表述欲望,訓練學員的語言溝通能力,可以采納多數模式的直觀培訓策略。直觀培訓,即為對智障兒童的感觀采取多路刺激,能在培訓環節中營造兒童活潑有趣、輕松愉快的教育環境,提升學習內容的吸引力及生動性,進而合理調動學員的學習主動性,使課堂步入“快樂”的境界,促使學員在充滿趣味的氛圍中學習,取得極佳的成效。總之,直觀培訓為智障兒童語文教育創造了契機,適當地在教育過程中采納直觀渠道,能實現將樂趣性與知識性彼此融合的教育目標。

二、回歸生活實際,引導學員切身體會

重度以及輕度智障兒童,在學習完成后,最終會回歸社會,獨立在社會中生存。為了使他們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需要讓他們了解社會,并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具備獨立生活需要的生活知識,并獲得生存本領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和關鍵。教育過程中,可以在踐行“源自生活,應用于生活”的理念下,將學員的生活本身作為核心的培訓資源,選用學員生活當中最基本的、與生活存在緊密關聯的內容,將智障兒童的生活和教學培訓融為一體。諸如:教《水果》課題時,正處于夏末秋初的時間段,正趕上吃西瓜的時節。借助這一便利性,筆者將學員熟悉的西瓜實物帶到課堂,作為學習素材。讓學員結合生活實際,在課堂上通過觀察、分析,了解西瓜的構成及生長特點,知道吃西瓜的注意事項,并進一步引導學員展開實踐活動。

三、開展趣味活動,激活整個學習過程

智障兒童聯想力及感知力欠佳,注意力無法完全集中,概述、總結能力不強,僅僅可以進行單一的形象思維活動。他們往往對其工作特別有興趣,此類工作有益于訓練學員的動腦及動手能力,調動其學習主動性,通過“做中學”,促使學員從社會實踐中獲取有益的知識。所以,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趣味活動,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活學員思維,讓學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保持愉悅感、新鮮感。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員主動參與,增加他們的關注度,還可以實現輕松學習。如《西瓜》教學時,在以生為本理念下,筆者設計了動手實踐教學環節。組織學員通過說、嘗、摸、看等行為,在調動學員全身心感官的情況下,讓學員對西瓜獲得直觀了解。在學員品嘗、觸摸、觀察學習活動后,再引導他們想象、表達,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激發了學員興趣,學員樂于參與表達與交流活動。學員興致勃勃地表述西瓜的口味與形狀及各個部分的色調,發展了學員的學習能力。

四、踐行以生為本,真正落實因材施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員樂于學習,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習質量。而如何讓學員樂于學習語文呢?首先,要創設恰當的語境,激活學員“言”與“思”的興趣。在教學前,教師科學預設,創設生活化語境、實驗語境、圖片語境等,結合教師生動形象,學員易于理解的肢體語言與口頭語言,營造學員感興趣的學習氛圍,帶領學員身臨其境,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如此能很好地讓學員“言”與“思”(針對特教學員而言,是指肢體方面的語言)。其次,還需要分層教學。學員個性差異大,能力差別、性格差別,教學也應該因材施教。根據學員興趣、能力差異,設計難度不同、條件不同的話題。課堂教學時,根據學員的表現,巧妙抓住契機,在調動積極性與啟發思維的情況下,鼓勵學員“言”與“思”。雖然他們不能像正常孩童那樣進行非常完整的語言溝通,但他們有其獨特的溝通模式與個性化的思維習慣,表現出的活躍課堂也是千變萬化的。

五、注重授課藝術,提升學員審美情趣

課堂培訓質量的好與壞主要取決于講課的藝術(包括語言藝術以及組織教育藝術),高質量的藝術性課堂可以調動學員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習質量。那么,如何提升授課藝術呢?筆者認為,應該精心預設,做好備課工作,并側重于語言藝術性及傳授技巧的實施。筆者在授課時,認為抽象化的理論知識更應該注重授課的藝術性。如教學時,筆者先提供一類有誤的推斷,即“鳥屬于卵生動物范疇,雞屬于卵生動物范疇,因而雞與鳥一樣”。當范例推出以后,他們持質疑的態度,“老師是否講錯了。”據此,筆者通過肢體語言將剛才的論斷“讀”了一遍,瞬間教室內“笑”聲一片。“推斷是否有誤呢?假如真的有誤,則它究竟哪里有誤?”頓時學員將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話題中來,對于“知其所以然”的話題特別有興趣,后來,讓學員再通過相應規程進行溝通、分析,最后讓一位學員回答以上問題。之后發現經過好奇—自學—溝通—答復活動環節,在興趣帶動下,不少學員對所講授的規則有了很深的了解。教學的藝術主要表現在激勵及啟發方面,激發學員內心深處的情感,并啟發學員創新思維。如此,語文課堂會更有趣、活潑和高效。

篇(6)

如果從培養目標上來考慮,特殊教育學校同普通學校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目的是讓特教學生可以做到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同正常人一樣共同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特教學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屬于聽力有問題,聽力障礙則又會導致語言障礙與心理障礙,會極大地抑制兒童智力與潛能發展。通常所說的因聾致啞、因聾而癡便是此意。語文是交流工具,更是是思維發展的基石,只有使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語文水平更高,才有可能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特殊教育語文課堂同現實生活的必然聯系

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論中曾經指出:生活和教育從來都是一而二、二而一、密不可分的。教育來源于生活,新課改也一定要以生活為基礎。在新課改觀念帶動下,我認為需要使學生的課堂教學活動同生活實踐相互結合,以提升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言及文字本來都是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別是語言是極其講求內在神韻的,如果失去了生活中的形象感知,是無法得到字句中情感的真實體會的;沒有字句中情感的真實體會,學生又如何可以享受好作品帶來的閱讀,怎么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文字寫出好文章。在對特殊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很多聾生因為聽力方面的障礙,要依賴視覺、味覺、觸覺等其他感知器官實現同外界事物的交流,這就更加強調了生活的學習源泉作用,強調了其對課堂教學產生的延伸效果。可以得出結果:舊有的講解與灌輸型教學對于特教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很不利的。學習活動必須要因人而異、以人為本,將教科書、課堂、學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處,給學生以感知自然、感知社會的機會,讓學生在事實、人物、過程的交流中得到更廣泛的學習機會。讓學生能夠自發、主動地習得知識。必須使特教語文回歸到多彩的現實世界里面去,以現實激發衍生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欲望,與此同時把教學目標內化成學生主體需要,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自覺地當成一種精神追求。

二、生活實踐對于特殊教育語文課堂的影響方略

(一)認真觀察生活細節

在特教語文教材里面,很多課文都是基于生活實際而編寫的,常常使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為例子,但因為特教學生因為身體原因而未能養成留意觀察的習慣,往往無法認識到教材同生活的聯系。所以教師需要在平日便關注學生生活積累的問題,認真指引學生留意生活細節、指導其做好觀察筆記。如此一來,學生便可以用觀察過程與觀察筆記來發現生活里面的現象及深層次規律,繼而給描述生活現象的能力打下基礎。比如在筆者的要求下,學生對下雨之前各類小動物的特殊活動情況加以觀察,并對所觀察到的細節做以記錄,在學習到“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回憶自己所記錄的觀察內容,大家都可以體驗到觀察與學習的成就感。這種做法,使學生不但可以在課堂上能夠輕松應對,而且也能養成特別優良的學習習慣,切實提升其觀察力與理解力。

(二)進入生活中加強體驗感覺

毫無疑問,教學要讓學生能夠發現驚奇與值得自豪的知識內容,在使求知欲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提升歡樂體驗,這樣教學才能變成一種活力與激情的展演。對于很多特教學生來說,可能在學習能力欠缺的時候,卻更富于一種表演精神,而教材里面又恰好提供了這樣的情節平臺。在教授童話、寓言、歷史故事時,可以使特教學生動起來、活起來,改編故事情境、創設故事情節,這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是很有幫助的。

(三)課堂上的生活經驗提醒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詞句明顯同學生經驗有共通之處,教師在進行這些課文的講解時,應當有意以各類教學方法實現場景描繪,把課文里面所描繪的情景同現象情景結合起來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加深理解課文的程度。當講到低年級看圖學詞“春天”這節課時,可以預先做好準備,給學生展現出春天的圖畫,讓圖畫帶動學生的生活化聯想,也可以用踏青、郊游并拍照的辦法整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在課堂上欣賞到自己活動的現實場景,促進學生在多個角度理解春天來了的內涵。在朗讀訓練環節,雖然句子不多,但是學生們便依然可以讀得很認真,在沉醉表情里面可以發現,學生真正在課堂同生活的結合中感受到了美的意韻。

三、多媒體教學手段對于特殊教育語文課堂的價值

(一)改變普通多媒體教學模式

特殊教育所面對的對象與教學方法畢竟同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別,在多媒體教學中也應當重視這種差別,而加以適當的方法轉變。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以在聲音選擇、圖片襯托、視頻補充等方面加以強化,提高整體教學效果。比如在講到“烏鴉喝水”這部分內容時,除了準備常規課件以外,教師還可以將烏鴉喝水的動畫視頻引入其中,視頻內容越豐富越真實所起到的效果就會越好,如果感覺學生對此有很大興味,還可以重復播放視頻,以使學生加深印象。

(二)注意多媒體技術對特教學生理解能力的恢復作用

特教學生存在先天身體機能缺陷,但是卻同時擁有正常孩子所不具備的優勢,比如視覺缺陷學生,聽力一般很強,語言組織能力差的學生,模仿水平較高。按照補償缺陷的教育理論,當對這些有障礙學生實施教學時,必須充分調動其強項因素,培養其學習情感,使學生可以將生活想象同教材中心思想結合起來,培養理解能力恢復水平,在這方面,多媒體教學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學習“小貓釣魚”這篇課文時,可以先在課前給學生播放多媒體動畫片。學生對于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有的邊看邊跟說臺詞,有的則會不自覺地做出相應動作,課堂氣氛就這樣被調動起來。在欣賞完動畫片后,教師可以馬上發問:大家在動畫片里看到了什么動物?動物們都在什么位置?動物們都在做什么?學生對于這些問題反響積極、表現熱烈。教師按照學生回答的先后順序,將小貓、蝴蝶、蜻蜓、魚等圖片依次粘貼到黑板上面,再在圖片旁邊標出相應的漢字,教學生認讀。學生對于故事情節有了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再繼續提問更深層次的問題如:小貓釣沒釣到魚?小貓對媽媽講了什么話?貓媽媽怎么告訴小貓的?學生可以按照座位順序組成小組,對動畫片進行欣賞性討論,并尋求相關問題的答案。用多媒體技術豐富的直觀展示效果,再加上關系密切的板書設計,可以使學生的聽覺、視覺、感覺等系統得到充分激發,繼而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并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總結:在特殊教育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不同的教學方法,盡量使學生達到動腦、動手、動口、動身的全面協調學習,給學生更加寬廣的適應社會的溝通平臺,為其繼續學習奠定扎實基礎。教師是神圣的,特教教師的神圣光環下又添加了辛苦兩個字,但是只要學生能夠在自己的指導下完成學習、認知生活,教師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杜國勝.多媒體在聾校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4).

[2]郝良霞.小步子細分課堂,多練習強化鞏固:培智語文《寄信》教學案例[J].現代特殊教育,2012(09).

[3]張蔚.低年級趣味課堂培養聾生學習語文的興趣[J].新課程:教研版,2011(12).

[4]王春來.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1(17).

篇(7)

一、教師不僅要備好課,還要寫好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聽一個歷史教師上課時沒有記錄一個字,因為那節課精彩得很。課后,他問老師備課花費了多少時間。老師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間接地說:“我這堂課直接時間是15分鐘,但是我一輩子都在備這堂課。”

用一生的時間備課。達到這種備課境界的老師怎能不優秀呢?我想:只要我們努力著,實踐著,我們也會走進“用一輩子去備課”的那種境界。其實,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做到:學生缺少什么給什么,不懂什么講什么,不會什么教什么,以學定教。

教師還要有反思的習慣,從反思身邊最熟悉的教育現象做起,關注身邊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與得失。“每天從問題出發,把自己的行動拿出來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剛開始(反思、研究)“同樣很累,但這種累解決著以前工作中的問題,它正在促進我的成長,它能讓我體驗到快樂,并看到希望,我不斷感覺到因為自己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不斷提升,我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從容,也越來越輕松了”。

處在新課改下的特教教師,要具備很強的課堂調控能力,去駕馭課堂,駕馭學生的學情,駕馭學生的思維活動——用一輩子去備課、去反思。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

研究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看來,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教師若能運用各種手段、方式和方法來調動聾生,感染聾生,創造出教學的生動氛圍,使教學進入較高的境界,那么教學就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才能使聾生自覺培養起語文學習興趣、自覺調動起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于教材的特點,我采取了多種形式的教學環節設計,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朗讀、討論、交流、表演、辯論等形式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投入課堂,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活潑、有趣、富有活力。學生喜歡新奇的事物,形象思維比較發達,教師可以運用一些比較適宜的多媒體課件實物、圖片輔助教學,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他們的思維,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本領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是把我們的內心調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教師可利用評書、讀書、藏書等活動讓學生口、手、腦動起來。

一個失敗的老師只能用一種方法教育一百個學生,但一個成功的老師可以用一百種方法教育同一個學生。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本領為目標,通過學生喜歡的活動改變其消極的心態,讓教育不再常態化。

四、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篇(8)

我國對特殊教育中語文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專著和論文大部分都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對特殊教育大專語文教學的借鑒指導意義有限。對于涵蓋所有殘疾類型學生的大專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學情特點的基礎上才能摸索出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授課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語文為特殊教育職業類院校學生的專業、就業和生活服務,讓他們擁有盡可能多的機會平等地參與到社會中去。

一、尊重學情揚長避短

1.內容選取

農民要“因地制宜”,醫生要“對癥下藥”,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特點。對視障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要盡量避免講授視覺效果明顯的內容,避免將學生思維引入自身的缺陷處,傷害他們自尊的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授課內容的選取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1)內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來講道理;從年齡上看,學生已經處于成人階段,但受身體條件限制,心智發育遲緩,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點。積極陽光的文章有助于驅散心中的陰霾,加之授課中情感目標的完成,能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修正畸形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高處著眼,低處落腳;我校學生語文水平整體低下,尤其是分層教學中低層次的學生,對于正常大專院校的語文授課內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選取難度系數低的授課內容便會引起學生反感,他們會認為教師對自己的認知水平評估過低。對于此類學生,應該選取正常的大專語文授課內容,但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降低標準,知識目標著眼拓展字詞及基本文學常識的積累;能力目標設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難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標,語文課上要實現部分德育目標。

2.能力要求結合實際

鑒于學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學生并不具備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以視障學生為例,他們普遍視力嚴重低下,聽、說能力偏強,讀、寫能力嚴重不足。由于身體條件限制只能引導學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口語溝通、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同時教學目標的完成要真正能為專業學習和就業服務。班級內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差異大,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單獨設置教學目標,一步步穩中提升,避免為了追進度而拔苗助長式的教學。

二、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

義務教育階段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特殊教育大專院校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門便意味著步入社會,如今社會這張試卷考察的重點不是學歷,而是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學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課堂,而語文課堂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選取授課模式和教學方法時要摒棄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模式,變教師主導為教師引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避免教師課堂上只顧講解忽視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將授課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啟發學生思考,教師在總結學生答案基礎上進行講授;提問前,教師先將學生按接受能力分為不同小組,每組安排組織能力較強的兩名學生,課堂討論和課后作業盡量以小組形式完成,在鍛煉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同時加強相互學習;在授課內容可選的前提下要充分結合學生所學專業,材料內容和能力提升要體現有用性,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為專業、就業和生活服務。

三、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運用

在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作用,這一點在聽障生體現最為明顯。藝術系學生70%以上都是聽障生,語文教師授課基本靠手語,限于授課教師并非專業手語教師,且手語表達有限,很大程度上影響授課效果。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普遍應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這一難題。聽障學生可以進行正常的影視欣賞,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強調教學重點,使授課內容一目了然,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聽力薄弱但觀察能力很強,觀察視角也有別于普通學生同時想象力也非常豐富。通過展現圖片及視頻,引導學生用手語進行表達,并付諸于文字,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現空間。鑒于手語中對于具有情感態度的詞匯表現力不強的特點,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圖片和視頻輔助手語完成教學。

四、適時而動及時調整

目前學界并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職語文教學大綱,教師上課還處于摸索階段。即便我校部分大專學生有高中院校的學習經歷,但由于他們的特殊性,教學很難按照普通大專院校的授課進程開展。在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上要結合所學專業,謹記語文為專業和就業服務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學情在教學過程中的影響非常之大,原有設置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可能會在進行中暴露缺點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遇到不當之處及時調整授課的各個方面甚至是教學大綱,充分發揮學生長處,重點提高學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學大綱。

五、結語

特殊教育類院校大專階段的語文教學既有別于普通院校的大專語文又不同于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它在知識結構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又體現了自身的特點,這對特教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對已有知識框架做適當的調整,結合特殊學情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摒棄義務教育階段考試導向下的授課模式,充分尊重學情,課堂上時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不斷嘗試,不斷調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課模式。

作者:李春艷 單位: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鄧猛.我國特殊教育教師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初探.現代特殊教育,2009.

[2]杜國勝.多媒體在聾校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

篇(9)

為了能夠更好地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這就必須要在課堂設計環節中,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在進行“談活動感受”課程中,利用下午休息時間,組織學生對校園內的雜草進行清除,并且,通過兩個小時的勞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或者是可以通過各種課堂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的服務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逐漸增強,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升特教課程的教學效果。

1.2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語言的節奏

在課堂教學當中,特教教師運用的教學語言應當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設計,采用具有韻律感的語言不僅體現語言的魅力,高低起伏的語言節奏會給吸引學生,跌宕起伏的語氣更能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而蒼白的教學語言不僅不會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有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減少對學習的積極性。特教教師在講授優美的文章的過程中,充分調整語氣,進而促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解讀文章。

1.3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投入豐富的情感

喜怒哀樂是人們的一種正常情緒,對于不同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那么特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情感相協調,飽滿的情感可以感染學生的心情,并且還會引人入勝。這樣一來,讓學生產生共鳴,真正感受其中的深刻內涵。

1.4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精煉

特殊需要的學生接受能力本來就是不強,復雜的教學語言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因此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重點,為了幫助特殊學生理解和學習,他們應當采用簡潔的話語,將教學重點給學生進行講解。同時特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準確的詞語,沒有邏輯錯誤,運用標準的普通話才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

1.5特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也會更加樂意去學,這比任何的教學方法都好,但是要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教教師應當要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比方說,學生基本上都比較喜歡動畫,那么特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入學生感興趣的動漫,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此同時,特教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啟發性較強的教學語言,逐漸帶領學生走入學習的海洋,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學生促使對學習知識產生好奇心。

篇(10)

對于特殊教育學校而言,由于學生的特殊性,其課堂教學組織、提問方式等都有著與正常普通學校不同的地方。要在特殊教育學校取得教學的成功,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其中,搞好與學生的教學交往顯得尤為必要。所謂教學交往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以具有一定意義的語言和非語言為中介,相互交流信息、傳遞情感、領悟思想的雙向互動、雙方共享的活動過程。教學交往即教學本身,教學過程實質就是教學主體間的特殊的交往過程,兩者是內在統一的。教學交往是一種特殊的交往形式,是交往和教學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也有學生與學生的交往。那么,在特殊教育學校課堂,如何進行教學交往呢?

一、創設適宜的交往條件

首先,創造溫馨的教室文化。教室作為師生共同生活學習的場地,其布局和設置直接影響師生的身心健康、師生交往的情緒和交往的效果。寬敞、明亮的生活學習場所可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其次, 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就是要綜合運用多種形式,靈活創設各種情境,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處在快樂的情緒狀態下從事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開發學生的潛能,優化教學效果。最后,鼓勵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態度。建立教師期望,鼓勵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態度。教師期望是指在教學交往過程中展開的,教師內心深處蘊含著的對于教學活動如何進行、教學質量達到何種目標的態度與信念。教師期望常隱藏在教師的心中不被察覺,它一般通過無意識的方式暗示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圓滿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也可以使學生獲得學習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從而有利于學生積極心態和良好教學氛圍的形成。此外,教師還要注意不斷強調努力學習的意義以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獲取成功的意識。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要盡可能去理解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感到愛與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這樣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和學習動力,有利于個體的自我實現。

二、運用靈活的教學交往技藝

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只有適合教師和學生不同組合的方法。教學沒有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只有教師在不同背景下,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內容而進行的生命創造。教無定法,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提高教師的交往技藝,從細節中收獲碩果。

(一)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下,學生與教師、學生的交往對學生學習的重要作用。筆者在對學生訪談中,關于“課堂上,你愿意多與老師溝通、交流嗎? ”的回答,一半以上同學回答愿意,并認為能夠和老師交談有趣的問題是最開心最快樂的事情。在彼此的對話中,學生理解的不僅僅是對句子的理解,還有對現實的思考。如果課堂教學能成為學生自主交往的活動,那么學習將成為輕松快樂的事情,學生也更容易學好。

(二)利用即時生成性資源

交往教學論強調教學過程就是交往的過程,交往即對話。后現代知識觀強調,知識是不確定的,是在對話交往過程中相互構建、生成的。課堂上,師生在互動、交往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是很珍貴的,它是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創造,有時是教學的最佳切入點,教師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并巧妙、有效地加以利用。

案例:(“大不一樣”讀錯了)

師:他剛才讀的對嗎?

生:不對。應該是“大不一樣”,他讀成“不大一樣” 了。

師:這樣可以嗎?為什么?

生:不可以,兩個詞意思不同。

生:前者是說差別很大,后者只是有差別,差別不大。

師:閱讀課文,想想這兩座山差別大不大?

生:它們差別很大。一個是“那么溫柔”,一個是“那么險峻”。

師:誰到黑板上來畫畫,看看它們各自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在黑板上作畫)

師:(指黑板上畫好的圖)一個險峻,一個溫柔,看來,二者確實是……

生:大不一樣。

(三)采取怡當的表揚批評

教師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表揚批評,其出發點都是希望學生做得更好,不要再犯錯誤。但是,當前中學生性格異,個性突出,課堂教學中不恰當的表揚與批評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要講究藝術技巧采取恰當的表揚批評。

首先,表揚要適度。凡事過猶不及,過多的表揚會讓學生感覺廉價的表揚要不要無所謂,從而失去表揚原有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功效。其次,表揚要因人而異。對于“低成就感”和“力求避免失敗”的學生而言,教師的表揚容易肯定他們獲得的成績,對他們很重要;對于“高成就感”的學生而言,過多的表揚可能會使他們滋生驕傲自滿的不良情緒。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對學生的表揚要做到因人而異。再次,教師批評學生時應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替代嚴厲斥責。在傳統教學中,許多師生都對批評認識不到位。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犯了錯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不是由于他們犯了錯,而是要使他們日后不去犯錯,?這樣會使學生明白教師的批評實質是為了他們自己好。批評的最終目的不是損害學生的人格尊嚴,讓他們難過、痛苦,而是讓他們能夠改正缺點和錯誤。

(針對課堂上有學生睡覺現象)

教師:現在啊,我們班上有學生昏昏欲睡的表現讓我想起了一句詩,你們知道是哪一句嗎?

學生:不知道。(全班同學打起精神,互相看看,眼神中充滿疑惑和期待)

教師接著說:是“春眠不覺曉”。

(原先昏昏欲睡的學生或許好奇或許感到愧,重新打起精神投入課堂學習中)

不難看出,教師采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巧妙地處理了該課堂事件,既幫助了學生,又調節了課堂氣氛,還能輕松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交往。所以,批評學生時,教師要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替代嚴厲斥責。似應該注意的是,教師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是以有效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為目的的,而不應該損傷學生的人格尊嚴,否則它會比直接的言語批評更易傷害學生。

上一篇: 稅務局作風建設 下一篇: 網絡規劃流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小片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码在线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sm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