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現狀分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7 15:44: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耕地利用現狀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耕地利用現狀分析

篇(1)

引言

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主要是為了“掌握全縣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利用其特點和其發展規律,總結出土地利用的基本經驗和存在問題,貫徹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根據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目標、途徑和潛力,為強化土地管理、編制規劃提供依據。

1 理論基礎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由計算機軟件、硬件、地理數據和用戶四個部分組成的,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采集、輸入、存儲、檢索、操作、分析,生成并輸出各種地理信息。

2 數據提取與整理

在做縣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時,前期需要有很多工作,需要對阜蒙縣的數據庫進行整理,計算,分析。對數據庫的整理就是個很大的工程,阜蒙縣數據庫共有兩萬余個數據,需要對其整理和分類[3]。

2.1數據加載

2.2數據提取

打開地類圖斑屬性表,如圖2-2。

2.3數據整理

整理結果,如表2-1,圖2-5,圖2-6:

3 縣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3.1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計算公式為:

(1)

3.2土地利用均勻度指數與優勢度指數

均勻度E計算公式為:

(2)

優勢度D計算公式為:

D=1-E (3)

計算結果,

3.3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4 結論

土地類型多樣,以耕地和林地為主:

由于受到研究區域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全縣土地資源類型多樣,低山、丘陵、坑塘、水庫、平原、內陸灘涂、湖泊、河流等等均有。由統計數據可知,2011年阜蒙縣的耕地、林地、草地、園地、其他農用地、建設用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未利用土地分別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3.41%、24.79%、10.91%、2.06%、0.11%、0.53%、6.22%和1.97%。阜蒙縣多樣化的土地自然類型不僅有利于農林牧的全面發展,還能夠為土地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提供方便,大大促進土地利用綜合效益的提高。

篇(2)

中圖分類號:TV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173-04

1引言

位于濟南市邢家渡的引黃灌溉為灌區內農田灌溉、抗御干旱、農業生產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條件。灌區在促進兩縣一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同時,也補給了灌區內地下水源,改善了城鄉飲水條件,改造了鹽堿澇洼,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但是由于灌區沉沙池已運行近30多年并于2002年停止使用,因此節水改造規劃采取“加大比降、縮小斷面、提高流速”達到沖淤平衡、攜沙入田的方案,致使灌區沉沙池約200hm2土地徹底廢棄,多年來淤積的泥沙成為當地沙患的主要源頭,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和居民生活環境。進行廢棄沉沙池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研究,將為灌區沉沙池土地制定合理的利用定位,為改善當地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提供理論基礎,對于當地生態環境建設,區域氣候調節,增加生物多樣性,生態旅游功能,對開發、利用、保護與建設廢棄沉沙池等多個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區概況

邢家渡引黃灌區位于濟南市北部,黃河以北,濟南市天橋區小部分,濟陽縣、商河縣大部,地處東經116°52′~117°27′,北緯36°47′~37°32′之間,含濟陽縣、商河縣及天橋區的29個鄉鎮,998個自然村。灌區總面積177.6萬畝,其中設計灌溉耕地面積93萬畝。引黃灌區的廢棄沉沙池位于黃河下游左岸,濟南市區的東北方向,是濟南市最大的引黃灌區,也是山東省6大灌區之一,受益范圍包括濟陽、商河、天橋兩縣一區29個鄉鎮,1052個自然村,總人口81萬人,年平均引用黃河水2.3億m3,為灌區內農田灌溉、抗御干旱、農業生產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條件。其地貌類型為黃河沖積平原,全灌區地勢平坦,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平均坡降1/7000左右。由于黃河歷次改道沉積物質較多,形成地形起伏,崗坡洼相間,微地貌差異明顯。邢家渡灌區位于黃河下游右岸,濟南市區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和冬季受西北高壓控制,氣候干燥多風,風沙大。夏秋季節受東南季風影響,炎熱多雨,災害頻繁。冬季干冷。春旱、秋澇、晚秋又旱是本區氣候的主要特點。

2.2研究方法

在實地調查、資料收集處理和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的基礎上基于ArcGIS9.3平臺構建沉沙池地區空間數據庫,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最后通過構建的評價模型對沉沙池地區土地進行適宜性評價[7](圖1)。

3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3.1數據源的獲取

影像圖的來源主要是利用Googlemap圖像截獲器工具獲得google earth上的沉沙池地區的影像資料。得到縮放級別為19級的沉沙池影像圖。對照各級比例尺及空間分辨率列表得知,數據為分辨率為0.54m的沉沙池影像,根據沉沙池內地類情況,此影像完全可以幫助本文分辨地物[6]。

3.2數據處理

利用arcgis9.3加載影像數據,分別建立點線面的圖層并對影像數據進行數字化,得到廢棄沉沙池數字化圖。對數字化圖建立拓撲關系并進行拓撲檢查,確保數字畫圖準確無誤。再對點線面的數字化圖進行屬性表的編輯,將已準備好的數據錄入屬性數據庫。最終得到沉沙池地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圖2),GPS測點的點狀分布圖,河流分布圖,地形圖等數據。

3.3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表1沉沙池土地利用現狀面積統計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圖(圖2)以及用地類型面積表(表1)得出,研究區的總面積為204萬m2。其中林地面積為118.21萬m2,占總面積的57.95%,在廢棄沉沙池中面積最大,比重最高。結合實地考察資料,林地面積雖多,但砍伐現象嚴重,林地內植物種類比較單一,依然存在嚴重的生態安全。耕地面積為31.36萬m2,占總面積的15.37%,但是由于當地土壤質地以及周邊環境的影響,農作物欠收,經濟效益不明顯,影響到農民耕種的積極性。沙地面積為31.92萬m2,占總面積的15.65%,沙地面積僅次于林地面積,是沉沙池內部面積第二大的土地利用類型,對廢棄沉沙池中的環境有很大影響,因此對沉沙池的治理刻不容緩。大面積沙地直接給廢棄沉沙池以及周邊環境帶來危害,如耕地面積減少、池區生態環境惡化、濟南城區空氣污染等。

4土地適宜性評價

4.1評價單元的劃分

評價單元是按照土地質量均勻一致的原則劃分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本單位,是由對土地質量具有關鍵影響的各土地要素組成的空間實體,是土地評價的基礎圖斑晰[2]。各評價單元要盡可能保證單元內土地質量、土地屬性的相對一致性,不同評價單元之間可有差異性和可比性。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土地利用祥查圖斑法,是將原有的土地利用祥查圖經逐年變更訂正得到評價年份的現狀圖,作為工作底圖,選取評價區域的土地,用與統計臺帳相對應的圖斑作為評價單元[3]。

4.2指標體系的建立

4.2.1確定評價因子

濟南市廢棄沉沙池的地類不是很豐富,每一塊地類圖斑內地形較為單一,土壤特性均為黃河泥沙,所以本文只選擇海拔高度、土地現狀、灌溉條件和表土質地四個評價因子,來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

4.2.2確定權重

本文主要采取主觀賦權法,通過對相關專家咨詢,結合沉沙池的特性,得出權重表。其中灌溉條件與表土質地對適宜性評價影響比較小,所以權重相對于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現狀來說比較小。

4.2.3建立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所得建立系統的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表2),為適宜性評價做好準備。

4.3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

4.3.1評價單元得分的計算

將評價因子輸入屬性數據庫中,根據其屬性,算出每一個圖斑的得分值,轉換成raster。利用累加模型計算出土地綜合評價分值[1]:

S=∑ni=1WiAi

式中,S為綜合分數,W為第i個因素的權重;A為第i個因素加權前的單因素分值;n為參評因子數。

4.3.2將單元得分進行分等

得到綜合分值之后,利用重分類進行等級劃分。本文把每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適宜性分為三等,分別為:一等(最適宜)、二等(中等適宜)、三等(不適宜)一等土地適宜性最強,一等土地是最適合的土地利用類型,二等土地為適宜性中等的土地,三等土地為適宜性最差的土地,不適合規劃為該土地利用類型。。得出林地、耕地以及濕地的適宜性分布圖(圖3、圖4、圖5)。

4.4適宜性評價結果分析

4.4.1林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分析

利用arcgis統計分析功能得出林地適宜性分等面積表(表3),結合林地適宜性分等圖可以看出林地最適宜分布在廢棄沉沙池的中部以及邊緣地區。其中林地一等適宜性土地的面積為116.42m2,占總面積的 57.07%。二等土地面積為56.20m2,占總面積的比重為27.46 %。其特點為一等類型的土地比重比較大,但是不適宜種植林地的土地也比較多。但是結合沉沙池土地利用現狀,由于砍伐現象嚴重以及林地內種類單一,還是會帶來一定的生態危險。

4.4.2耕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耕地適宜性評價圖與耕地適宜性分等土地面積表(表4),耕地最適宜性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廢棄沉沙池的北部地區。其中耕地一等適宜性土地的面積為36.03m2,占總面積的 17.66%。二等土地面積為134.88m2,占總面積的比重為 66.12%。根據耕地適宜性圖,適合種植的耕地面積比較小,不適宜種植的耕地面積與不適宜植樹的林地面積比重相當。由于當地土壤以及外界環境條件的限制,使廢棄沉沙池耕地種植的難度加大,同時也有一定的風險,打擊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造成不良的影響。

4.4.3濕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濕地適宜性評價圖與濕地適宜性分等土地面積表(表5),濕地最適宜性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廢棄沉沙池的中部以及南部地區。其中濕地一等適宜性土地的面積為91.07m2,占總面積的44.64 %。二等土地面積為109.63m2,占總面積的比重為53.74 %。不適宜規劃為濕地的三等土地所占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作為濕地。由于靠近引黃灌區引水比較方便而且受當地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約,將濟南市廢棄沉沙池當作濕地來進行生態修復的可行性是比較大的。

5結語

本文通過對濟南廢棄沉沙池土地適宜性評價分析得出的結論有:耕地適宜性最強的土地面積比較少,大部分分布在沉沙池北部地區,受土壤因素的制約很大一部分土地不適合種植種作物。根據耕地適宜性圖可以看出,適合種植的耕地面積比較小,不適宜種植的耕地面積與不適宜植樹的林地面積比重相當。由于當地土壤以及外界環境條件的限制,使廢棄沉沙池耕地種植的難度加大,同時也有一定的風險,打擊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造成不良的影響。林地適宜性最強的土地分布在沉沙池中部以及西南部。其特點為一等類型的土地比重比較大,但是不適宜種植林地的土地也比較多。但是結合沉沙池土地利用現狀,由于砍伐現象嚴重以及林地內種類單一,還是會帶來一定的生態危險。濕地適宜性最強的土地分布在沉沙池的東南部,不適宜規劃為濕地的三等土地所占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作為濕地。由于靠近引黃灌區引水比較方便而且受當地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約,將濟南市廢棄沉沙池當作濕地來進行生態修復的可行性是比較大的。

參考文獻:

[1] 周建飛,曾光明,黃國和,等.基于不確定性的城市擴展用地生態適宜性 評價[J].生態學報,2007,27(2):774~783.

[2] 俊英,胡遠滿,閆紅偉,等.基于景觀視覺敏感度的棋盤山生態旅游適宜性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25(5):194~98.

[3] 郎根棟,郭俊理.太自山風景區生態環境質量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1(5):431~433.

[4] 海輝.王鵬謹,張麗麗.廬山風景區生態旅游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44~46.

篇(3)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物質保障,是影響一國發展乃至社會文明的基本要素,它將決定著區域內的經濟、科技、城鎮化、現代化等領域的改革方向。隨著現代社會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人類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不斷加大,對土地資源不合理的利用,最終會導致一系列的土地利用問題。因此要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一、研究區概況

北京市我國的首都,其位于華北平原西北隅,東與天津市相鄰,北、西、南被河北省包圍。緯度位置為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東西寬160公里,南北最長170公里,東南距渤海約150公里。北京的山地面積約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3,平原面積約占1/3,地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

北京市土地總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占全國總土地面積的0.17%。全市總計16個區縣。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截止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1.6萬人,城鎮人口1859萬人,鄉村人口292.6萬人,常住人口密度為1311人/平方公里,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二、北京市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一)土地利用數量分析

據2014年北京市土地變更調查資料,北京市土地總面積為1641054公頃,其中耕地219948.76公頃、園地135103.71公頃、林地737542.89公頃、草地85139.49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8378.65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02939.1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47006.28公頃、其他土地 34557.11公頃。農用地所占面積最大,是以林地和耕地為主,其中林地占到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4.96%,但是耕地面積僅占全市總面積的13.41%,可耕種的面積并不大;建設用地以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18.46%,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次之;其他土地面積不多,僅占2.10%,可利用的土地面積較少。

(二)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由表1可知,2009-2014年間北京市土地利用變化主要體現在2種土地類型(即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用地近5年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014年較2009年面積增加18147.38公頃,年變化率達到1.27%,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交通運輸用地2009年末面積是44446.42公頃,至2014年末達到47006.28公頃,年變化率為1.15%,說明了北京市加大了對交通建設的力度。此外,耕地、園地、林地及水域等面積不同程度的減少了,說明在伴隨著城鎮化擴張的同時,耕地被占用以及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自然災害等原因可能減少了其數量,從而導致了比重下降。

(三)土地利用空間分析

北京市土地利用的空間分布可分為4個區域,即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

1、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土地面積約為9215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56%,是四區中占地面積最小的區域,其主要以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為主。

2、城市功能拓展區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76%,是北京現代經濟與國際交往功能的重要區域。用地類型以城鎮建設用地為主,城市化水平較高。

3、城市發展新區農用地占比較大,其中以耕地為主,約占全區的22.97%,是北京基本農田保護的重點地區。其他土地面積比例也較高,是四區中面積最大的區域,說明了該區存在著較大的土地潛力。

4、生態涵養發展區占全市最多的土地面積,約為66.23%。土地利用以農用地為主,是北京林地和園地面積最大的地區。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所占比例是4區中最高的,達到 49.90%。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二者矛盾日益突出

由前文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北京市建設用地持續增加,且其年變化率相對較大,新增用地一部分是由耕地轉入,建設用地的增加導致耕地面積的減少,致使造成了人地關系日益緊張。

(二)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不足

經過多年的開墾,北京市后備土地資源的數量越來越有限,質量也越來越差,且后備土地資源大多分布在邊遠地區,開墾難度大。在考慮到生態保護的要求下,土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今后北京市通過后備資源開發補充耕地會十分有限。

(三)土地環境污染

隨著北京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工業“三廢”和城市垃圾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而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還比較滯后,土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壞了農業生產環境。

四、對策及建議

(一)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切實保護耕地

北京市應該嚴格保護耕地和農用地,按照不占或少占的原則,嚴格控制各類建設用地占用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規模,深入耕地保護的經濟補償政策研究,并且加強耕地的綜合治理,積極推進耕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強對建設用地的需求引導和供給控制,推進建設用地走集約化用地模式。鼓勵開發利用地下地上空間,優先開發啊廢棄、低效、閑置的土地,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二)充分利用土地的后備資源,促進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生態安全、科學規劃的原則,在保護和改善正態環境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試圖將房山、延慶和評估等區縣的未利用土地轉化為耕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三)改善土地的生態環境

進一步規范工業的發展,鼓勵企業更新、引進先進的污染處理設備與技術,最大程度地實現清潔生產。同時加強對城市環境設施的改造,提高城市綠地覆蓋,完善生活垃圾回收、處理設施,從而降低城市化帶來的不利土地生態環境結果。(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冀曉燕.太原市土地利用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22(4).

[2] 牛蘭蘭,丁國棟.北京市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

篇(4)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開設本門課程。上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教育工作者在該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教材建設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編教材,1983年由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規劃學》全國統編教材。隨后,面向21世紀土地資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土地科學叢書等都有《土地利用規劃學》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探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并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建設與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關系等等,部分學校根據自身厚實的專業背景形成了獨特優勢,許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規劃學》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其學科定位、培養目標等為我們提供了有利借鑒。但作為地理科學一級學科下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不同的背景和知識結構,《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模式。因此,根據培養具有特色的創新型和實踐型的規劃人才的迫切要求,適時優化和組合國土規劃的教學內容,構建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框架,并在實踐中檢驗其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為資環專業的高效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教學內容改革設計思路

《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研究型教學思路是以培養具有科學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型規劃人才為目標,緊密結合學科研究前沿與課程基礎理論,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重組,探討探究案例式、“親驗式”等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同時結合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研發思維,促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形成;探討“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其結合時機、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規劃設計技能,增強學生的工作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其教學改革設計思路主要體現在:

第一,突破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推動環節,以師生互動、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與學生互動為通道,以實踐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第二,突破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思想,強調教學、實訓、創新思維一體化,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規劃人才;

第三,提出“學生進入企業、社會,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進入課堂”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培養機制;提出“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實現的時機、途徑與措施。

2 理論教學改革內容的篩選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龐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復的原則進行了各部分內容的精選,明確和突出授課的內容重點難點,詳略得當,減少了與其他課程不必要的重復,并增加新知識點,適當拓寬講課內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現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前期研究工作各專題等內容,介紹新的學術觀點如在土地供需預測課程講述中加強對新方法的運用的論述,加強實踐環節和土地利用規劃知識的綜合運用如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體系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潛力分析專題研究相結合等,開闊了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提高了綜合歸納分析的能力。

具體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導論: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評價、土地管理的有關概念、內涵等

課堂討論:土地與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國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問題?

第二章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土地評價程序;我國5個土地利用分類體系

課堂討論:結合生活實例討論土地評價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規劃的數學基礎:坐標系、投影、標準分幅等內容的講解

作業與討論:請將H-49-84-(45)舊編碼按《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GB/T139 89-92》新標準進行轉化后的編碼,并寫出過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與原則:本部分內容安排一次課時間查閱資料,準備課件;然后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理論的課堂講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概念、性質、目標、任務、編制程序

布置作業,準備下次課討論: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演變歷史?現在正在進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解決的問題?

第六章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重點與創新:從宏觀層次概述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課堂討論:所在家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

講座:計劃請校外或基層國土資源部門的一個專家給學生做一個次講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預測:基礎數據預測,土地利用現狀、潛力分析,土地供給量預測案例;耕地、基本農田、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土地供給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預測案例;

布置作業并討論:以武漢市或所在家鄉城市為對象,闡述城市建設用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那些途徑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糧食安全法進行耕地需求量預測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土地利用結構概念、土地利用結構空間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結構、擬定方法結構與布局調整地要求、步驟,土地利用分區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及大綱等講解、展示:實施評價、適宜性評價、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等專題,潛江、鶴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成果

作業與討論:根據各專題研究的需要,以家鄉所在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某一個專題為研究對象,制定一個資料收集清單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點用地規劃:居民點和居民點用地,城鎮化問題、城鎮體系規劃,居民點規模及其預測,居民點布局,村鎮用地規劃

第十章耕地規劃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耕地規劃的基本理論方法、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編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主要結合基本農田土地整理規劃編制的要求講解(整體框架、水資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塊規劃、土方工程量計算與調配、田間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設計與布局、規劃設計預算編制)

課堂討論: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藝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規劃方法與實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GIS、LLIS)、土地利用規劃論證方法,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管理

課堂討論: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對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許多土地利用問題有什么作用?

3 實踐教學改革內容的確定

改革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在實驗課引入研究試驗學術氣氛,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研究方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試驗技能;同時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結合單位GIS等實驗室的條件,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具體操作,其考核結果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實驗報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個實驗報告和相關成果圖件。根據實驗課時的限制,針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特點,擬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教學內容。

實驗一:土地利用規劃基數轉換

熟練掌握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及其編碼,將某某縣土地現狀分類(二調,2009)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過渡期,2005)均轉化到土地規劃基數分類體系中,并借助ArcGIS將一幅分幅圖的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空間數據基數轉換。

實驗二: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預測為基礎,列舉耕地需求量預測所需要的資料清單,并以某某縣為例,采用糧食安全法預測規劃期間(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礎上,撰寫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提綱。重點掌握借助Excel實現趨勢回歸、灰色預測等方法預測人口、各行業用地需求等。

實驗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控制指標間的關系

學習某某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指標分解的數據表,試提出對某某縣指標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資料清單。

實驗四: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

篇(5)

關鍵詞:

準格爾旗;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問題與對策

1.研究區概況

準格爾旗位于西南部,鄂爾多斯市東端,地處共和國蒙、晉、陜和內蒙古呼、包、鄂兩個“金山角”核心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10°05′~111°27′,北緯39°16′~40°20′,旗境南北長116.5公里,東西寬115.2公里,總面積7544.666平方公里。全旗共轄1個蘇木,2個鄉,6個鎮,3個嘎查,156個村,20個社區,設1個省級開發區,1個新區。總人口約37.5萬。

2.研究區土地利用分析

2.1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根據2013年準格爾旗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準格爾旗土地總面積為755078公頃。全旗耕地面積約為76100公頃,人均耕地0.25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10.1%;園地總面積約為303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0.04%;林的總面積約為220447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9%;草地總面積約為393679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52.1%;建設用地總面積約為18540,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5%;交通用地總面積約為8780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1.2%;水域總面積約為19273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6%;其他土地的總面積約為17954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4%。

2.2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2.2.1土地利用的數量變化土地利用動態度可定量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它對描述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和預測未來土地利用變化趨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可反映區域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公式表達為:k=(Ub-Ua)/Ua×1/T×100%式中: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段長。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的年變化率。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準格爾旗土地利用8種類型的年變化率如表2,10年間各類用地變化率分別耕地-3.2%、園地-7.5%、牧草地-0.2%、交通用地7.9%、林地5.2%、建設用地7.2%、其他土地-5.9%、水域-2.5%。土地利用類型在數量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化最明顯的是隨著其他土地的減少,林地地面積快速增加,耕地的面積不斷減少,而且仍有持續減少的趨勢。

2.2.2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分析土地利用結構系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是各種用地按照構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結構是客觀存在的,它伴隨著土地利用活動而產生,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問題在于分析其合理性。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性集中表現為其綜合效益最大化。準格爾旗2003~2013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如表3,分析表3,10年間耕地、其他土地、園地、牧草地、水域都有減少,其中耕地減少量最大,其它土地利用類型占比均有增加,尤其是林地,共增加了10.5百分點。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其他土地比例由2003年41.8∶1∶3.2變為2013年的38∶1.5∶1,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10年間農業用地總體上有所減少,而其他土地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利用。農林牧用地比例由2003年的1∶1.2∶3.4變為2013年的1∶2.9∶5.2,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重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研究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后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準格爾旗屬典型的丘陵山區,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土地利用率低,其他土地質量相對較差,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同時,若從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防洪安全的角度考慮,在開發利用條件較好的土地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不適宜開發利用。因此,就耕地后備資源而言,準格爾旗沒有多少可利用的土地。與此同時,準格爾旗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歷來比較突出。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類工業項目建設占用了部分耕地,加上生態環境的建設,特別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梁峁地區的農民從事單一農業生產已遠遠不能滿生產生活的需要,所以造成一部分采礦區、山區的農民棄耕現象比較嚴重,造成全旗耕地面積的減少。

3.2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需適度調整近年來通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生態建設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林牧用地結構由2003年的1∶1.2∶3.4變為2013年的1∶2.9∶5.2,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但仍然存在耕地減少現象,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覆蓋率僅為29.2%;在非農業用地中,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小,僅為1.16%,不能滿足經濟日益發展的需要。

3.3農業用地集約化水平較低,生產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準格爾旗的農業雖然從傳統的低產、低質、低效農業逐漸轉變為高產、高質、高效的“三高”農業,并逐步向規模經營、專業化發展,但由于受比較效益的影響,農民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高、投入不多、集約利用程度不高,真正實現高效開發、集約經營的還不多。對農業用地,尤其是耕地、牧草地和林地的利用主要仍是分戶零星經營,人工勞作、機械化水平不高,存在經營分散、粗放和現代化水平低等問題。土地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和發揮,土地的生產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農用地的生產水平與開發效益上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4土地自然生產潛力下降,土地環境污染較嚴重在農業用地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土地使用者缺乏長遠意識,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重產出、輕投入,重利用、輕保護等現象比較突出。同時,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大,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工礦企業的興起,廢氣、廢水、廢渣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土地利用環境,加上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對當地的大氣、水、土壤等土地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增多,也給周圍的土地環境帶來壓力。所有這些,均危及當地的資源與環境安全,對全旗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一定的威脅。

4.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4.1保障科學合理的建設用地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客觀需求,合理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并做出總體安排,進一步強化規劃的整體調控作用。建立和完善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激勵機制,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合理調控城鎮工礦用地增長規模和時序,引導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安排、科學配置各類基礎設施用地。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政策,穩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不斷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改變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用地現狀,提高建設用地整體配置與保障能力。

4.2統籌各業各類用地確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積極開展基本農田整理,提高耕地質量,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統籌林地、園地、牧草地及其他農用地,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合理城鄉建設用地,按照扎實穩步地推進城鎮化新農村建設,保障城鄉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優化建設布局,不斷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適度開發未利用地資源,拓展建設用地空間,保障農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3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堅持內涵挖潛為主,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引導農村居民點、產業用地相對集中布局,規范發展,促進基礎設施的優化整合與區域共享。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各類廢棄地再利用,實施“低效、高耗能”產業的優化升級與限制供地政策,完善土地利用評價體系。鼓勵農村居民點內閑置建設用地的使用權依法流轉,大力推進城區改造,盤活各類閑置土地,提高城鎮土地再利用率。規范建設用地的置換,促進建設用地內部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形成合理的用地規模、結構與布局,實現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

4.4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統籌土地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效控制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損害,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效益,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態功能,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敏感區域非農業建設的用地開發強度。在生態環境有重大缺失和生態敏感區域,有針對性地安排生態建設工程用地,促進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通過開展土地復墾、優先安排生態建設和移民搬遷用地,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加強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和治理。促進以灌草為主、灌草喬相結合的生態防護體系建設。減少形成污染源的工業活動用地,預防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內蒙古準格爾旗全國第二次土地調差成果報告書2011.

[2]王萬茂.《土地利用規劃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9-1165.

[3]歐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1-5.

[4]蔡運龍.土地結構分析的方法與應用.地理學報.

篇(6)

[中圖分類號] F205 [HT5H][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4738(2012)05-0083-04

一、引言

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編制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區劃》,這是我國第一個土地利用綜合分區[1]。《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區劃》把全國分為了4個一級區,反映了全國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地域差異,12個二級區反映了農林牧等部門不同的地域組合和生產水平的差別,54個三級區和 128個四級區 , 反映了作物組合或牧畜組合、種植方式或放牧方式,以及存在的關鍵問題等方面的差異性。20世紀 80年代初 ,中國科學院綜考會在 《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 》的編制過程中提出9大土地資源潛力區劃思想[2]; 80年代后期,中科院地理所編制了1∶400萬土地合理利用區劃圖[3];這是我們土地利用分區實施的開始,具有重要的意義。80年代以來,省市縣級土地利用綜合分區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隨著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也開始進行調研和編制。

二、基于茅箭區的實例研究

(一)十堰市茅箭區概況

茅箭區地處湖北省十堰市城區東部,位于武當山的西北麓,屬秦嶺、大巴山的東延余脈,處于北緯32°20′—32°40′,東經110°10′—110°30′;東與丹江口市毗鄰,西與張灣區相連,南與房縣接壤,北與鄖縣搭界;東西長31公里,南北寬30公里,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茅箭區建立于1984年,現轄1個鄉,1個鎮,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3個街道辦事處,2個經濟技術開發區,轄區國土面積536平方公里

十堰市茅箭區林業資源豐富,林地面積占87.62%。由于豐富的林地資源,十堰市在2007年湖北省土地利用綜合分區被劃分在鄂西北林業生態協調發展區[4]。筆者認為這種分區是以全省的角度宏觀分區,充考慮了十堰市獨特自然資源條件,但對于十堰市在全省的功能定位和社會經濟條件考慮較少,忽視了其工業城市的定位。

(二)土地利用綜合分區的原則 [5][6]

1.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利用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發展造成危害[7]。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對土地利用也提出了可持續利用的要求,也就是土地利用綜合分區必須要以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為前提,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相似性原則

茅箭區林地廣布,山大谷狹,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其中河谷平地和山間盆地是本市農業生產特別是糧油生產的重要區域。自然條件的區域差異制約著土地利用的分區,所以,自然條件的相似性是決定土地利用綜合分區的主導因素。

社會經濟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地利用結果的體現,并制約著土地利用的內容、方式和程度。人口、勞動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深刻地影響著土地利用的布局。所以社會經濟條件也是決定土地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土地利用結構的類似性原則

土地利用結構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綜合影響下的產物,它既受土地屬性的制約,又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從十堰市土地利用現狀可以看出,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地勢低平,人口密度較大,耕地在土地結構中的比重也大;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則恰好相反。因此,作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集中反映的土地利用結構,也是進行土地利用分區的重要因素。同樣,任何一種土地利用結構,都有它適應自然規律的一面和不適應自然規律的一面,存在著不同的問題,就應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分區時,就應將問題類似的區域劃分到同樣的地塊,以利于針對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和具普遍性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開發利用好土地。

4.土地開發利用方向的共同性原則

土地利用分區,不僅要反映土地利用現狀,還要反映土地開發利用的方向。因為土地利用現狀,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和人們認識自然、發揮生產力水平綜合作用的結果。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發展目標的調整,土地利用的方向也要不斷地調整,在土地利用分區時,就必須根據土地利用的程度和利用潛力、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規劃土地宏觀調控和開發利用方向,從而將土地利用方向的一致性作為分區的原則之一。

5.行政村界線的完整性原則

土地利用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其開發利用、經營管理,都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實施的。保持村級界線在土地利用綜合分區中的完整性,有利于政府利用分區成果合理進行村莊發展定位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

6.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

定性與定量分析的方法作為土地管理學重要研究方法,從宏觀和微觀的層次為土地利用綜合分區提供重要的分析工具,定性可以判別土地的主導利用方式,定量可以對同一利用方式土地分等定級。

(三)主導土地方式布局分析

1.耕地資源布局

茅箭區耕地目前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十堰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開發區和南部的大川鎮和茅塔鄉。由于所轄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開發區地處十堰市中心城區,作為十堰市工業區,主要發展汽車及其他相關工業產業,所以這兩個開發區內的耕地逐步退出,耕地主要集中布局在大川鎮和茅塔鄉。賽武當自然保護區主要作為十堰市生態保護區,主導土地利用為生態林用地,所以可以保持少部分耕地,不作為耕地的主要布局分區。十堰市茅箭區耕地布局圖見圖1:

2.林地資源布局

十堰市茅箭區林業資源豐富,林地面積占在87.62%(布局圖見圖2),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的

茅塔鄉、大川鎮、賽武當自然保護區。賽武當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在國有賽武當林場、國有五條嶺林場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生態林地遍布全區,是十堰市的“綠肺”。保護區地處北亞熱帶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優越,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植物178科1316種。由于中低山生態林資源豐富,賽武當保護區主要作為為生態林保護區。茅塔鄉和大川鎮主要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山勢較緩和,海拔600米以下,加之環境質量良好,生物多樣性較豐富,是開展生態文化旅游和休閑產業開發的重要區域。

3.建設用地布局(布局圖見圖3)

茅箭區建設用地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二堰街辦、五堰街辦、武當路街辦、東城開發區、十堰市經濟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形方面,北部區域屬于低山丘陵,地勢相對比較平坦,適宜于建設。水利資源方面,百二河、馬家河、茅塔河貫穿其中,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把中心城區分為三部分。本區域處于十堰市中心城區,發展方向為茅箭區的工業區。

(四)對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土地利用分區的評價

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即《茅箭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在土地分區一章中把茅箭區劃分為農業用地區、園地區、林業用地區、城鎮建設用地區、村鎮建設用地區、獨立工礦區等6個分區,這種分區只是做了土地用途分區的劃分,而沒有提出具體土地利用綜合分區,這對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不完備的。十堰市農業部門在80年代編制的《十堰市農業區劃》中有關于十堰市茅箭區土地利用分區的研究,但是當時由于技術力量與地理信息技術的相對落后,而且論述較為粗略,顯然不能滿足目前土地資源管理的要求。所以在本輪規劃修編中對十堰市茅箭區進行土地利用綜合分區研究可為十堰市茅箭區的土地資源利用提供重要參考,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十堰市茅箭區土地利用分區方案

根據對十堰市茅箭區耕地、林地、建設用地主導土地利用方式的研究,結合十堰市茅箭區國民經濟規劃、城市發展規劃、農業區劃成果,將十堰市茅箭區分為北部建設用地區、中部低山丘陵生態農業區、南部森林生態保護區三個土地利用綜合分區(見圖4):

1.北部建設用地區

區域范圍:屬市城區,涉及武當路沿線及以北區域(百二河下游、馬家河流域,茅塔河流域下游),包括五堰街辦、二堰街辦、武當路街辦的部分地區和東城經濟開發區。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該地區是茅箭區的城區,地形相對平坦,起伏較小,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是十堰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主導功能與拓展方向:進一步提高城市土地集約程度,本區除武當路街辦門神溝保留工業企業外,現有工業企業逐步向東風工業園區集中。依托東風公司的國際合作和戰略重組,做大做強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把東風工業園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一定位置、具有一定影響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和專用車生產基地,完善火車站商貿經濟圈、城市商貿消費服務網,以北京路為軸線,加強行政集中區、高校園區和精品文化區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區交通網,為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中心和生態城鎮提供良好的服務。

2.中部低山丘陵生態農業區

區域范圍:屬于低山丘陵,涉及百二河中上段、唐家河、浪溪河、黃家河流域,馬家河流域,茅塔河流域中段,包括二堰街辦的百二河村、武當路街辦的馬家河村、茅塔鄉的王家村、廖家村、康家村、臺子村、莫家溝村、大坪村以及大川鎮的大川村、浪溪村、段家村、卡子村、唐家村,共13個村。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該處屬低山丘陵,山勢較緩和,海拔600米以下。環境質量良好,生態涵養,水土流失較輕,植被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為主,生物多樣性較豐富,是開展生態農業、生態文化旅游和休閑產業開發的重要區域。

主導功能與拓展方向:通過村莊環境整治、新農村建設等環境友好建設,加快規模養殖小區發展步伐,使畜牧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保護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加強生態林、景觀林建設,合理開發并優化配置水資源,把水利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效整合,達到資源高效利用;做好各景區主干路和幾條溝的旅游路和溝域的護坡工程,保障游客和村民安全。

3.南部森林生態保護區

區域范圍:該功能區地處賽武當自然保護區范圍,是百二河流域,馬家河流域,茅塔河流域上游,以中低山為主,峰嶺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海拔(普陀峰)1722米,該區由賽武當自然保護區的小川村、營子村、鍋廠村、黃家村、陽坡村,茅塔鄉的東溝村、坪子村、大溝村、巖屋村,共9個村組成。總面積約21203公頃,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區位優勢),獨特的地質、地貌特征,過渡性氣候和有效地保護,使保護區內自然環境良好,生態涵養,水土流失較輕,植被發育良好,海拔基帶的植被保持了很明顯的地帶性特征,同時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主導功能與拓展方向:堅持保護好過渡地帶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物種多樣性,特別重視瀕危物種及林間保護;嚴格管理區內森林和河流,保護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庫前水源涵養地;要以保護為主,與資源持續利用相結合,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為目的,充分考慮自然保護與經濟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系,合理利用區內的森林資源和土地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文化旅游等。

三、結語

作為湖北省工業重鎮,茅箭區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于編制倉促,未能對土地利用綜合分區進行闡述,本輪土地利用規劃中在GIS技術支持下,充分利用全國土地資源調查二調成果,以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思想指導,綜合考慮了十堰市茅箭區工業用地時空拓展的要求,對十堰市茅箭區土地進行科學分區,目的在于為土地的集約利用與可持續利用提供區域土地功能定位參考。

[參考文獻]

[1] 郭煥成.中國農業經濟區劃[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1-10.

[2] 黃秉維.論中國綜合自然區劃草案[J].科學通報, 1959(18):594-602.

[3] 羅開富.中國自然地理分區草案[J].地理學報, 1954(4):379-394.

[4] 吳勝軍,洪 松,任憲友,等.湖北省土地利用綜合分區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38-142.

[5] 王萬茂,韓桐魁.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111-116.

篇(7)

米易縣是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的城鎮,隨著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米易縣的土地利用出現了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劇,土地利用粗放等問題。

一、米易縣概況

米易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東北部,安寧河與雅礱江交匯區。位于北緯26°42至27°10,東經101°44至102°15之間。東連會理縣,南接鹽邊縣,西以雅礱江為界,北鄰德昌縣。平均海拔1836.2m,屬于“島狀”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和亞熱帶干熱河谷季風性氣候,具有獨特的光熱資源。

二、米易縣土地利用現狀及特點

(一)土地利用結構現狀

根據米易縣2008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匯總資料,全縣土地總面積為213655.01hm2,共有9個一級地類,52個二級地類。

1.農用地現狀

2008年末,米易縣農用地總面積1170712.32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9.90%。全縣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8.29%,園地總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77%,林地總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4.09%,牧草地總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其他農用地總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75%。

2.建設用地現狀

2008年末,米易縣建設用地總面積5476.70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2.56%。全縣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1.76%,交通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0.64%,水利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0.16%。

3.未利用地現狀

2008年末,米易縣未利用土地總面積面積37465.97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7.54%。(以上數據來源:米易縣國土局)

(二)土地利用的特點

一個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決定著該地區生產力的高低,只有與土地資源相適宜的土地利用結構,才能用最少的土地資源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而數據分析表明,目前米易縣土地利用是一種典型的小城鎮大農村、農業用地占有絕對比重的用地結構。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土地利用現狀呈現出以下特點:

1.土地利用率較低

米易縣的土地利用率為82.46%,未利用土地占17.54%,境內裸土地和裸巖石礫占未利用地的3.23%,河流水面和灘涂占未利用地的9.05%,荒草地面積占未利用土地的87.72%,但由于本縣屬于高原中山山地地形,坡度陡且零星分布,可墾價值不高,即全縣土地開發潛力較低。

米易縣的土地利用率為82.46%,低于攀枝花市的93.82%和四川省的88.46%。未利用土地占17.54%,其中只有13061.8hm2左右的土地可開發為耕地、牧地等,僅占未利用地的34.86%,這對人多地少的米易縣來講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后備土地資

源少。

米易縣森林覆蓋率58.90%,遠遠高于四川省的森林覆蓋率。但經營管理粗放,疏林地和幼林地面積大,林木質量差,全縣林地林種結構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偏大,經濟林比例過小,林木蓄積量低,另外,全縣還有768.67hm2的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跡地。由此可見米易縣林地利用率低,待開發潛力大,同時開發難度大。

2.用地分散、規模小

土地的利用應滿足社會上具有可接受性、經濟上具有可行性,并且保護資源環境的生產潛力不被破壞。米易縣復雜的地形地貌造成了氣候和植被的多樣化,使米易縣農業發展難以形成規模化。經長期的土地資源開發,逐步形成了以耕地為主的,布局較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其中耕地面積17713.21hm2,占土地總面積8.29%,主要分布于安寧河及其支流沿岸,如攀蓮鎮、丙谷鎮、白馬鎮和草場鄉等地耕地面積占米易縣耕地總面積55%以上。

三、米易縣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中低產土地數量多

米易縣中低產田類型主要為干旱灌溉型、坡地梯改型、貧瘠培肥型等類型。耕地以緩坡(5~15°)為主,占耕地總面積的74.31%;其次為平坡(0~5°),占耕地總面積的25.68%。而根據調查,全縣糧食畝產量低于251kg的低產田土占35.5%,年產量為251~400kg的中產田土占46.1%,中低產田土合計占耕地總面積的81.6%;低產園地占園地總面積的8.9%。

由于片面追求提高糧食種植面積及復種指數,缺少對土壤肥力的保養,農膜殘留土壤,難以降解,形成白色污染,造成土壤結構破壞、肥力下降,造成農作物生長不良。同時農戶沒有科學合理的施用農藥、化肥的習慣,農藥、化肥對土壤產生較大污染;隨著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增加,地膜覆蓋技術的推廣,土地中農膜殘留增加。加上土壤自身重金屬污染和每年自然災害導致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耕層被剝蝕減薄,同時帶走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使土壤肥力下降,都加劇了縣內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土壤板結,降低耕地生產能力。

(二)建設用地和保護耕地矛盾突出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是農業生產不可替代的重要生產資料,同時也是保持社會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相對耕地而言,土地的商業化能帶給農戶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因此造成許多農村非農建設用地現象發生,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正在被大片的工廠和住宅占據。由于米易縣耕地分布的地域差異性明顯,高產耕地大部分都分布河谷平壩地區,而這些地方又是米易縣人口、城鎮、工礦及其它建設項目集中配置的地區。建設用地和耕地集中分布在同一地域內,使建設占用地和保護耕地之間的矛盾特別突出。

(三)用地粗放,效益不高

米易縣農業人口186131人,12個鄉(鎮),88個行政村(其中有38個少數民族村),826個村民小組,農村居民點數量多、分布散,土地利用方式粗放,主要表現為:第一,沒有詳細的村鎮建設規劃和宅基地審批程序;第二,承包土地零散;第三,非農產業的發展使勞動力發生轉移;第四,土地流轉難的問題比較突出。第五,農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基地規模小,零星分布,標準化水平低,特別是晚熟芒果產業。

四、針對米易縣土地利用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一)進行農業綜合開發

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中心,以建設排灌渠系為重點,配套農業和科技措施,對山、水、田、林、路、氣進行綜合治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妥善處理建設用地和耕地保護關系

土地資源是土地數量和質量的統一體。米易縣城鎮用地建成區功能紊亂,嚴重制約了土地效益的發揮,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減少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比例,減緩城鎮化發展對耕地壓力,實現非農業建設用地由外延增量為主轉向內涵挖潛為主,在科學進行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將補充耕地數量、質量與被占用耕地等級掛鉤并進行折算,實行耕地占補數量和質量平衡。

(三)集約利用土地

針對米易縣農村居民點多、分布散的特點,對農村房屋建設進行統一規劃,統籌考慮,通過引導和鼓勵,將新建和改造的房屋向居民點進行集中,通過原宅基地還田,改變土地零星、分散的狀況;同時加強土地細碎化整理,改善水利基礎設施狀況,統籌安排土地開發整理,為土地集中連片產業化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針對農業用地結構現狀,推廣先進科學技術,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和作物布局,擴大復種面積;將土地治理與多種經營的有機結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大面積推廣“稻―菜”、“稻―玉”、“蔗―菜”等種植模式,進一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對于產業基地規模小、零星分布的情況則及時做規劃,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建立適度規模的生產基地,實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四)加大引導力度

篇(8)

總結評價上一輪規劃的實施情況,開展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中土地利用的重大戰略問題研究,分析全縣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開發利用潛力,核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開展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提出規劃期間土地利用的目標和原則,按照上級下達的規劃控制指標,確定全縣土地利用結構,科學劃分土地利用區域,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產業空間布局;確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用地;提出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

規劃修編以年為規劃基期年,2010年為近期目標年,2020年為規劃目標年。規劃范圍為本縣行政管轄范圍內的全部土地。

二、資料收集

收集具有真實性、現實性和權威性的資料,是做好規劃編制工作的前提條件。

(一)基本要求

1.資料應采用政府統計部門和主管部門核準的資料,以確保資料的可靠性。

2.資料數據統一采用國際標準單位,小數點后保留2位小數。

3.收集從年至今能滿足近10年有關分析評價所需資料。

(二)主要內容

1.經濟社會基礎資料

在縣發改局、統計局、國土資源局、建設局、交通局、水利局、林業局、農業局、規劃局、計生委、旅游局等相關部門收集經濟社會發展資料。

2.現狀資料

收集各有關部門行業土地利用、區域劃分、產業空間布局的現狀資料及現狀圖。

3.規劃及專項調查資料

收集人口發展預測、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年年各部門中長期規劃及行業用地、區域劃分、空間布局的規劃資料,尤其注意收集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的規劃資料和相關的規劃圖件。

三、分析與預測

(一)資料整理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分析資料的真實性、現實性和權威性,對主要的綜合性數據,要形成電子版本,便于參與專項規劃編制的各單位互通信息、數據共享。

(二)用地現狀分析評價

1.分析評價自年以來土地利用的總規模、結構布局、重點項目建設與實施和用地總量增減變化情況。分析效益增量與用地增量之間關系,年均用地增加量等。

2.分析土地利用投資強度、土地利用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單位面積產量、產能、產值與稅收效益,以及各類型用地單位產值占地面積,并與國內外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對建國以來的歷史數據進行縱向對比分析。

3.從土地利用現狀情況,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在投資強度、利用率、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

(三)指標預測

1.分析趨勢

根據規劃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狀況,預測規劃期內用地的規模及遠景發展趨勢。

2.預測依據

指標預測的依據包括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上級相關規劃目標、相關行業“十一五”規劃、各部門專業性建設項目用地定額標準等。

3.預測原則

規劃指標的預測要依據定額標準進行。采用標準要充分考慮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在同一取值范圍內盡可能取下限值。

行業用地指標預測應充分與其他相關部門行業規劃相協調,避免重復建設項目用地。對多部門共同利用、可能產生重復統計的面積,要提出協調的意見和建議。

4.預測方法

(1)人口預測。人口規模的預測主要有自然增長法和回歸分析法;城鎮人口預測主要有勞動力平衡法和單因素分析法。

(2)用地預測。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預測主要有總體平衡法、人均定額指標控制法和回歸分析法;獨立工礦用地預測主要有用地定額法;交通、水利用地預測根據其行業標準,采用用地定額指標法;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要根據《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修訂〈建設用地定額〉指標(試行)的通知》(湘國土資發〔〕26號)的相關規定和行業標準進行。

(3)其他預測方法。指標預測還應進行縱向和橫向對比分析。縱向為對本行業用地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找出用地變化趨勢規律,測算規劃期間的用地需求;橫向與國內相似縣份進行比較,分析在同等經濟水平下的用地需求量。

5.預測結果可行性分析

要對規劃指標預測結果進行可行性分析,從資金保障、區位條件、資源容量、生態保護等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

四、專題研究與專項規劃

(一)專題研究

1.專題設置

根據工作方案要求,本次總體規劃共設置4個重大問題專題研究:

(1)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實施評價;

(2)縣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研究;

(3)縣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研究;

(4)縣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研究。

以上專題均由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承擔。

2.專題研究內容

專題研究內容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和市國土資源局有關文件要求確定。

3.專題研究成果

專題研究成果由專題研究報告、圖件、附表組成。

(二)專項規劃

1.專項規劃及承擔單位

根據縣實際情況,共設置12個專項規劃:

(1)縣開發園區用地規劃,由縣發改局、工業園負責;

(2)縣城鎮建設用地規劃,由縣規劃局負責;

(3)縣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規劃,由縣規劃局、新村辦負責;

(4)縣交通用地規劃,由縣交通局、公路局負責;

(5)縣水利設施用地規劃,由縣水利局負責;

(6)縣電力行業用地規劃,由水電責任公司和郴電國際分公司負責;

(7)縣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由縣國土資源局負責;

(8)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由縣國土資源局負責;

(9)縣農業用地規劃,由縣農業局、畜牧局負責;

(10)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由縣林業局負責;

(11)縣自然保護區規劃,由縣林業局負責;

(12)縣旅游用地規劃,由縣旅游局負責。

2.專項規劃的內容要求

(1)基本要求

各專項規劃主要內容:①明確規劃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規劃原則;②對用地數量和結構在全縣各鄉鎮進行分解;③結合部門“十一五”規劃的相關內容,確定土地利用區域及空間布局,明確土地用途管制要求;④提出行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目標和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措施;⑤明確本行業用地生態保護及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措施和辦法;⑥明確重點項目的數量、各項目的用地面積、結構和空間布局;⑦提出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2)其他要求

①縣城鎮建設用地規劃應分析全縣城鎮體系發展歷史、布局和區域基礎,剖析全縣城鎮用地現狀及存在問題;按照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要求,確定全縣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和空間分布,預測確定縣城及其他建制鎮和重點集鎮建設用地控制規模,提出城鎮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主要途徑,制定規劃的實施保障措施。②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規劃應把握全縣城鎮體系規劃要點,明確城鎮村各級用地總規模,以大比例尺圖件明確縣城及其他建制鎮和重點集鎮建設用地控制規模和空間布局,提出建設新農村用地調整的原則、方針、步驟和優化村莊布局方案。③水利設施用地規劃應對全縣水土流失現狀和演變的趨勢進行分析,對預防整治水土流失的任務做出安排,明確水土保持監管和保護的地區和項目。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應對上輪規劃實施以來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取得的效果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對耕地后備資源及開發整理潛力進行分析;對各地區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能力和異地補充平衡提出方案。⑤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應提出全縣在規劃期內的生態退耕目標與地區分布,劃分林業用地功能區,提出林業用地各功能區的管制規則;⑥農業用地規劃應提出規劃期內畜牧、水產、園地的用地總規模與地區分布,提出園地、養殖水面、牧草地的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及區域布局,制定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3.專項規劃成果要求

專項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規劃說明、規劃圖件和規劃數據集。

專項規劃文本一般采用章節格式,要求語言精練,表述清楚,依據充分,分析透徹,重點突出,資料準確,數據齊全,方案可行;各專項規劃的基本內容應當有準確的現狀分析,明確的指導思想,合理的規劃目標和指標,有切實可行的結構調整方案、用地布局方案及切實的保障措施。

專項規劃說明一般采用章節格式,內容包括規劃編制的工作過程、規劃采用基礎數據的來源、規劃中重大問題的解決辦法、規劃用地指標的預測方法和依據、規劃目標確定的依據、上級規劃落實情況、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確定的原則與依據和與其他規劃協調的情況等內容。

規劃圖件一般應包括行業土地利用現狀圖件和行業土地利用規劃圖,必要時可補充相關專題圖件。規劃圖件編制應達到行業技術規范標準并符合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圖件的要求。

規劃數據集主要由行業發展現狀數據、相關基礎數據、規劃成果數據等構成。

五、總體規劃大綱編制

(一)編制要求

1.綜合專題研究的成果。將前期工作階段中重大問題的研究結論進行匯總和綜合,作為編制規劃大綱的基礎和依據,在此基礎上結合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形成全縣土地利用戰略的總體思路。

2.匯總專項規劃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對各行業、各部門的用地需求進行協調平衡,形成土地利用規劃初步方案。

3.初步落實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指標。根據郴州市規劃要求,對分配到我縣的各項指標進行分解并具體落實。

4.落實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特別是需要在土地利用方面實施的約束性、預期性目標。

5.初步劃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用途區域。以各專項規劃的要求為基礎,以保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為原則,開展區域劃分工作。

規劃大綱初步方案要采用多方案篩選和比較,按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求進行取舍。

鄉鎮規劃大綱在縣級規劃大綱和控制指標指導下,結合各鄉鎮具體情況,參照以上方法編制。

(二)大綱文本內容

規劃大綱格式要求為篇章式結構。要求用詞精煉,重點突出,文字規范,措辭準確,有理有據。內容應包括:1.引言,主要介紹規劃大綱的內容;2.總則,主要包括規劃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依據、規劃期限和范圍;3.對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評價結論;4.土地利用現狀及潛力分析;5.土地利用戰略;6.規劃方針、主要目標、主要控制指標和本輪規劃與上輪規劃的銜接等;7.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重點簡述規劃對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和對土地利用布局的安排;8.規劃分區和空間管制;9.規劃方案的可行性、效益和環境影響評價;10.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和機制創新。

(三)大綱說明編制要求

規劃大綱說明應明確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及重點;總結規劃大綱編制的流程;說明規劃大綱編制的技術路線;對基礎數據的采用進行說明;列出主要規劃指標的預測方法和依據;說明規劃分區的方法和依據;分析規劃大綱編制過程中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法;說明規劃大綱編制階段完成的主要規劃成果。

(四)規劃大綱成果

包括規劃大綱文本、說明、圖件三部分。規劃大綱圖件中要有專題研究與專項規劃的現狀圖、分析預測圖,專項規劃的規劃設想及示意圖,總體規劃圖。

六、規劃協調與平衡

(一)協調的原則

1.以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用地需求為準則;

2.落實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分配給我縣的約束性指標;

3.堅持《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原則。

(二)協調的內容

1.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統一采用國土資源部門確定的土地利用分類、總面積、結構等標準。

2.人口與經濟發展主要指標。現狀數據應采用統計部門的法定數據,規劃數據應主要采用發改委確定的各項指標,其他有關數據應采用專業部門的權威數據。

3.專項規劃用地指標。專項用地規劃指標的協調以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下達給我縣的約束性指標及有關用地定額標準為基礎進行協調。

4.空間布局的協調。依據我縣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有關發展戰略,對全縣范圍的用地空間布局進行協調。

(三)綜合平衡

以全縣國土總面積和上級下達給我縣土地利用的約束性規劃指標為依據,以確保我縣社會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為準則進行綜合平衡。

各項規劃指標應分解落實到鄉鎮,并作為編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本依據。

(四)協調平衡的方法

主要是召開專家、領導、部門和鄉鎮負責人參加的咨詢會議,協調部門之間和鄉鎮之間規劃出現的問題,形成處理意見和建議報縣規劃領導小組審定。

七、用地布局與重點項目

(一)產業用地布局與用地分區相結合。各專項規劃根據本行業用地分區的要求,凡涉及“分區”和“區域保護”等方面內容的,應編制分區規劃圖,并在規劃中對不同區域用地提出相應的管制規則和用地措施。

(二)用地空間布局與相關規劃相協調。各專項規劃進行產業用地分區時,應考慮相關規劃的分區,避免造成沖突。如在基本農田保護規劃中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地域不能再設置為建設用地區。

(三)應突出重點項目和重點工程。各專項規劃應以重點項目表的形式進行匯總,表中應體現重點項目的投資額度、用地規模(特別是占用農用地和耕地的數量)、用地選址、用地時序和占用耕地的補充及占用基本農田的補劃等內容。

重點項目安排應符合“十一五”規劃,符合產業發展規劃,投資應達到一定的額度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選址應符合相關限制性規劃的要求,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凡是在城鎮規劃圈內的重點項目用地,不列入重點項目表,主要統計獨立選址的重點用地項目,以避免與城鎮規劃用地相沖突,造成用地的重復計算。總體規劃應根據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篩選各專項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合理安排重點項目用地。

八、總體規劃成果

(一)總體規劃成果組成

縣級總體規劃成果由主件和附件兩部分組成。主件包括總體規劃文本、總體規劃編制說明、數據集和規劃圖件;附件包括專項規劃、專題研究報告及其他相關成果。

鄉級規劃成果由總體規劃文本、總體規劃說明、規劃圖件構成。

(二)總體規劃文本

總體規劃文本應采用條文格式,做到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思路正確、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措辭規范。文本內容應達到以下要求:

1.最大限度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在指標控制下,確保建設用地布局合理。對不同條件下各鄉鎮的土地利用指標進行分類控制,提出與之相應的用地要求。

2.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明確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現狀指標和規劃指標,明確規劃期內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潛力和規劃目標。

3.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明確對耕地的保護,特別是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合理確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的保護面積,并把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分解到各鄉鎮,制定合理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措施。

4.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定土地用途管理規劃政策。實行用地區域性重點控制,建制鎮建設用地規模逐個控制,集鎮和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總量控制,對基本農田、各類園區、各類保護區等要按區域進行用地規劃控制。

5.實行用地指標控制。耕地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耕地開發、土地復墾、土地整理等指標要分解落實到鄉鎮。

6.落實用地項目。確定重點建設項目布局、用地規模及耕地占補平衡方案。

(三)總體規劃文本說明

“說明”是針對總體規劃文本的說明,一般采用章節式結構。在對上一輪規劃實施情況及存在問題、規劃修編的必要性、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編制規劃的工作過程、基礎資料的來源、指標分析、方案的形成、規劃方案論證修改、協調與平衡、公示與聽證的過程、成果圖件的編制方法等進行說明的同時,應著重對規劃主要內容的說明。

規劃主要內容的說明,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現狀;人口分析預測;規劃期間土地供需狀況;規劃目標確定的依據和指標落實的情況、反饋協調情況;各類用地結構與布局調整指標確定的方法和依據;土地用途分區及其管制規則、管制用途確定的方法和依據;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安排的依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用地安排的依據;規劃供選方案的論證和評價;與其它相關規劃的協調情況;擬定規劃實施措施的依據。

(四)總體規劃圖件

包括縣及各鄉鎮土地利用現狀圖()、縣及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06—2020)、縣重點建設項目布局圖(2006—2020)、縣及各鄉鎮土地利用分區圖(2006—2020)。

1.土地利用現狀圖

現狀圖應準確反映土地利用現狀的分類、面積和分布范圍,其它內容應適當綜合,各地類的現狀面積應為經過核定的年10月31日止的數據。成圖制作中,按比例尺調整的技術要求進行各要素的綜合處理。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規劃類圖件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重點建設項目布局圖、土地利用分區圖等。應主要反映各類土地利用區,重點項目,城鎮、集鎮、交通、水域、水利工程等用地規劃的位置、面積及范圍。要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地反映規劃期內不同時段的土地利用信息。要以核定后的現狀圖為工作底圖,將土地利用分區、基本農田保護區、重點建設項目、重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位置和范圍等主要規劃內容準確地標示在圖面上。成圖制作中,以保證定位準確為原則,增、減底圖地物信息,同時按圖面信息負載能力,附以標準詳細的文字注記。

(五)總體規劃成果的公示

總體規劃成果形成后應組織專家咨詢委員會進行審查,對主要規劃指標的方案實行聽證、公示制度,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技術單位根據公示期間收集的意見,經過篩選整理后,選擇合理的意見修改完善成果。

九、規劃數據庫建設

規劃數據庫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實現規劃信息化管理的基礎,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要成果內容。本輪規劃要求建立覆蓋全縣的1:1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

(一)成果內容

1.圖件成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縣、鄉圖及國際標準分幅圖)、城鎮規模控制圖、基本農田保護圖及其它專題圖件。

2.數據成果:含數據庫體、標準分幅數據、指標數據。

3.表格成果:各類指標表及通過數據庫輸出的成果表格。

4.文字成果:技術設計書、技術報告、工作報告、自檢報告。

5.部分建庫中間成果:作業情況記錄等。

(二)數據庫建設成果要求

數據成果:文件命名、屬性結構符合國家和省相關標準規范要求;關鍵字段值不為空且字段數據正確、內容齊全;要素采集誤差和接邊誤差符合精度要求,無圖形錯誤和矢量化丟漏現象;要素分層正確;圖形拓樸關系正確;數據庫運行正常,查詢、統計、分析結果正確;圖形、屬性不重不漏,數量齊全。

圖件成果:符合國家及省里相關標準規范要求,圖內要素描述正確,圖外整飾規范。

篇(9)

1 引言

土地規劃整理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對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對于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土地規劃整理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 實施山、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保護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3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規劃原則與目標

3.1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 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 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 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規劃的規劃原則

為了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如下規劃方針: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 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規劃的規劃目標

土地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項目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4 土地規劃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4.1 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采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土地復墾的,以土壤類型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類型為相關因子進行綜合評價。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4.2.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面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筑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4.2.2 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于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5 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布局以及其技術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涂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面寬,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

5.2 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確定項目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5.3 道路工程

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田間道多沿等高線進行布線,田間道路縱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5.4 農田防護工程

本項工程內容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進行生態林建設,并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護林工程

為了減少風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項目區沿田間路布置防護林帶,以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結合當地經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6 規劃效益分析

6.1 社會與經濟效益

土地規劃平整有利于促進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可以充分吸引農村閑散勞力參與土地開發整理,帶動建筑、建材、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道路及灌排經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產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進一步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滿足建設用地占補平衡的需要,實現耕地保護的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的統一; 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搞好土地資源配置,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也有利于農作物布局的調整,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6.2 生態效益

土地規劃實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蓋面積,防止旱澇災害影響,減少水分蒸發和水土流失,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荒坡開發以后,耕地質量得到提高,土壤結構得到改良,可以相應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輕化學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環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護林帶不僅可以有效固結土壤,而且長年落葉成肥,還可以相應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實施開發整理,可以形成樹成蔭、田成梯、路通達的良好的生態區域。

篇(10)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傳統的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一般包括規劃編制和規劃實施管理兩個方面,利用信息系統對土地利用規劃輔助編制涉及到的應用分析模型是一個十分值得單獨研究的系統工程。要研究開發一個土地規劃輔助決策信息系統,須分解土地利用規劃模型群為切入點形成系統的輔助決策功能。

對土地的利用規劃進行輔助決策的模型群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結構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分析模型以及土地需求預測模型。

二、基礎數據預測

(一)人口預測。

人口預測有人口自然增長法和勞動平衡法。人口自然增長法是根據基期年的人口數直接推算未來時期人口數。使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規劃區域的人口數基本上是按照一定比例增長,并假定該地區人口今后仍然按此平均增長率繼續增長下去。而勞動平衡法是以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力為基礎,按基本人口、服務人口、被撫養人口三者之間比例關系預測未來人口(適用于城市和城鎮居民點的人口預測)。

(二)城市化水平預測。

1、城市化水平的測度。

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標法和復合指數法。復合指標法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個方面指標,即:規劃區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區域總人口的比例、人口密度即單位城市土地面積的人口數、城市(建成區)的大小、城市(建成區)之間的平均距離。

2、城市化水平預測模型。

城市化水平的預測方法主要有: 商品糧供應率預測法,理論依據是:變農村人口為城鎮人口、農業人口為非農業人口的規模和速度取決于農業生產水平和糧食商品率;國民生產總值預測法;基建投資規模預測法;農村人口轉化預測法,根據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機械遷移人口數、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數進行推算;多指標綜合預測法,常采用農業生產發展水平預測(商品量增長預測、農業勞動力轉移數量預測)、國民收入增長率預測、基建投資數額預測等多指標綜合預測法,根據預測結果加以綜合得高、中、低三種方案,再結合其它相關因素,最終預測城市化水平。

三、土地利用結構分析

(一)各類用地比例。

面積比是指某一區域內各土地類型的面積占其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即:

Ki=ai/A*100% (3-1)

式中:K,為第i種土地類型的面積比;a,為第i種土地類型的面積;A為區.域土地總面積。其計算結果多用直方圖、餅狀圖表示。

(二)土地數量結構多樣化。

根據吉布斯―馬丁的多樣化指數來度量,其模型為:

(3-2)

式中GM為多樣化指數,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若某一地區只有一種土地類型,則多樣化指數為0;若土地均勻地分布在各種類型中,則多樣化指數為1。

(三)土地數量結構區位意義。

利用區位指數分析區域土地的意義在于這一指數可反映某一地區各種土地相對于高層次區域空間的相對聚集程度,區位指數是綜合性指標,計算公式為:

(3-3)

式中Qi為區位指數,fi為區域內第i種土地的面積,Fi為高層次區域內第i種土地的面積。若Qi大于1,則該種土地具有區位意義,若Qi小于1,則不具有區位意義。

(四)土地利用空間布局。

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的多樣性指數、優勢度指數、均勻度指數和破碎度指數作為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指數,對規劃地區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進行定量分析。

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H)反映了土地利用類型的多少和各種類型所占的比例,當土地利用各種類型所占比例差異減小時,多樣性上升。土地利用優勢度指數(D)用于測度土地利用結構中一種或幾種類型支配整個土地利用的程度,與多樣性指數成反比。多樣性指數和優勢度可以用來描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分配方式,反映土地利用是否以某種或某幾種方式為主。土地利用均勻度指數(E)是描述土地利用類型的分配均勻程度,可用Romme相對均勻度計算。土地利用破碎度指數(C)用于測度土地被分割的破碎程度。空間格局指數的大小反映了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的干擾程度,隨干擾強度增加,土地利用的多樣性、均勻度、破碎度提高,優勢度減少。

四、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分析

(一)土地利用數量變化。

1、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K)表達的是某研究區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這一指數的意義在于可以直觀地反映類型變化的幅度與速度,同時可以比較不同類型間變化的差異,從而探究其變化的驅動力和約束因素。

2、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LC)反映區域內某一研究樣區各種土地利用類型動態變化及其轉換程度,著重變化的過程而非變化的結果,意義在于反映出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劇烈程度。可以應用于局部與全區的對比以及區域之間土地利用變化程度的對比。

(二)土地利用變化區域差異。

我們可以用各區域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相對變化率及各區域土地利用動態度(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的不同來反映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

(三)土地利用類型空間變化。

土地利用的空間變化,可以用土地資源分布重心變化情況來反映。其方法為:把一個大區域分為若干個小區,在大比例尺地圖上根據居民點的分布及地形特點確定每個小區幾何中心的地理坐標,然后再乘以該小區該項土地資源的面積,最后把乘積累加后除以全區域該項土地資源總面積。重心坐標可以用地圖經緯度表示,也可以用大地直角坐標表示。

五、土地需求量預測模型

(一)土地需求量預測數學模型。

1、年平均變化率法:此法依此式計算土地需求量:an=a0(1r)n,其中,an為預測期末土地的面積; a0為預測期初土地的面積;r為預測期土地面積的年變化率(增加為正,減少為負);n為預測年期。

2、趨勢預測法:研究區域的土地面積變化是在時間序列上展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得到一系列依賴于時間的數據Y=f(t),以時間為參數的數列成為時間序列。

3、回歸預測法:城市土地的變化與許多因素都有關系,如經濟發展速度、人口、城市化率等等。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Y=f(x1,x2,…xn)表示。

(二)耕地需求量預測。

l、糧食安全條件下的最小耕地需求量是糧食自給率、食物消費水平、食物綜合生產能力等因子的函數。

2、基于耕地社會保障功能的需求量預測耕地,對于城市而言主要表現為耕地是城市農業人口及“兩棲人口”的重要生活保障,因此,城市耕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定位為滿足農業人口及“兩棲人口”的糧食自給自足,其需求量為達到這一條件的耕地需求量

(三)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

l、城鎮、農村居民點用地需求預測。通常采用城市規劃中確定城市建設用地的方法:人均建設用地指標法。

2、獨立工礦用地需求預測。通過區域經濟發展、生產要素享賦、土地集約利用發展趨勢的研究,確定單位土地的工業產值,在分析預測經濟發展規模的基礎上確定產業用地總需求,在總需求的基礎上扣除城鎮內部合理的產業用地需求,即為獨立工礦用地需求。

3、交通用地需求預測。城市交通用地需求中,公路交通的需求是其研究和考慮的重點。公路交通用地取決于其長度和寬度。其長度依據選線方案在圖上量取。公路的寬度與其技術等級有關。依據公路技術等級即可確定公路的路面寬度和路基寬度,從而計算得到公路的占地面積。

4、水利設施用地需求預測。水利設施包括水庫水面和水工建筑物用地,其中水工建筑物的用地需求根據長度和其斷面要素計算;水庫水面用地可依據水位――庫容關系曲線和水位面積曲線估算。

六、輔助決策功能模塊實現

(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通過提取土地利用現狀圖中的各種用地類型的屬性信息,將屬于同一大地類的用地類型的面積字段值進行加和匯總,并將匯總的結果賦到土地利用現狀表的面積字段位置。將各種土地利用的現狀地類數據匯總之后,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各個地類占規劃區域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從而有效的進行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分析比較;同時系統也提供了生成統計圖表的功能,來更形象直觀的對各類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進行分析。

(二)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分析。

主要是根據選定的規劃方案,將各種地類的用地情況信息錄入系統之后,系統可實現對這些規劃用地信息的計算分析功能,自動的計算規劃近期、遠期與現狀地類的面積增減數值;同時也可以采用生成統計圖表的方式來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分析,以得出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合理與否,并進行相應地類用地情況的調整。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數量變化分析、土地利用變化區域差異分析以及土地利用類型空間變化分析。

(三)人口預測。

在人口預測子模塊中,可以完成總人口和城鎮人口的數量預測,總人口預測中可以用自然平均增長法和回歸預測法來完成總人口的數量預測,當選擇相應的預測方法之后,系統會顯示此方法所對應的預測公式,在文本框中輸入公式所對應的各數據項后,點擊計算按鈕,系統就會自動計算規劃目標年的總人口數;城鎮人口的計算設計了勞動平衡法和單因素分析法兩種預測方法,其計算方法與總人口的計算方法類似。

(四)土地需求量預測。

本模塊在人口預測的基礎上進行各類用地的需求量預測,然后將各類用地的預測數據信息錄入相應的位置,并進行規劃近期面積和規劃遠期面積預測結果與現狀數值的分析比較,從而得出預測結果合理與否,以輔助規劃預測方案的擬定。

七、結束語

土地利用規劃修編需要建立土地利用結構分析、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分析、土地供需預測、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土地利用分區等模型,這些模型可以用來分析土地的供需關系以及土地的合理布局,是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中輔助決策模塊的建立的基礎,是編制與實施規劃的基礎。

(作者:華中農業大學土地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試行,2001

[2]國土資源部.縣(市)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2002

[3]尹君.多目標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法論的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6

上一篇: 護理教育研究 下一篇: 財會隊伍建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首页 | 亚洲国产专区校园欧美 | 永久在线亚洲观看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99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