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教育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7 15:44: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護理教育研究

篇(1)

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災難事件。根據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2006年世界災難報告》[1],過去10年內災難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數為12萬人。各種災難所致大規模傷亡事件(masscasualtyincident,MCI)的威脅已成為健康保健系統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作為健康保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人員應在災難救援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目前國內外學者和學術團體均已認識到,開展災難護理教育對于提高和普及護理人員的災難護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災難護理相關教育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國外災難護理教育研究現狀

1.1災難護理教育內容的構建研究

1.1.1基于勝任力構建教育內容

一些研究者認為,應基于健康保健人員參與災難救援時的勝任力構建突發事件應急準備的教育目標,并以此基礎來確定災難護理教育內容[2]。國外此方面的研究較多是在專業學術團體的支持下完成的,如國際大規模傷亡事件護理教育聯合會(INCMCE)與全國護理聯盟(NLN)合作[3-4]、美國急診醫師學會(ACEP)與美國護士協會(ANA)及急診護士協會(ENA)合作[5]、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與哥倫比亞大學護理學院合作[6-7]、美國健康研究與質量機構(AHBQ)委托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循證實踐中心[8]進行的研究中均提出了健康保健人員參與災難救援工作時的勝任力,其中也包含部分護士群體的核心勝任力。這些研究提出的勝任力成為相關災難救援教育內容的構建基礎。但有護理教育者[2]認為,以上研究提出的勝任力對護理專業人員聚焦不夠,研究視角也集中于核、化學、生物武器所致的MCI,較少涉及更廣義上的災難,如爆炸、放射性事件或自然災難等,以此為基礎構建的教育內容不能涵蓋災難護理教育的廣泛領域。

1.1.2基于災難護理模型構建教育內容

除基于勝任力構建災難護理教育內容外,尚有學者提出根據目前已有的災難護理模型的研究成果構建教學內容。Jennings-Saunders構建的“災難管理模型”[9]原用于指導社區護士制訂災難護理計劃。該模型將災難管理分為4個階段,分別關注災難不同階段的護理內容,即災難計劃的目標和資源配置、災難中的護士角色、健康需求評估和災難后患者及人群的健康反應。Veenema構建了關于護士在災難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后3個不同階段的特殊作用的模型[10]。Wynd[11]在整合前兩位研究者的理論模型后形成了軍隊災難護理的模型。以上模型均已被研究者用作開發災難護理課程的工具。

1.1.3目前國外災難護理教育內容

國外學者對于災難護理教育內容的構建雖然還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任何導致MCI的事件均應歸入災難范疇,所有執業護士均應參加有關災難護理的教育,以獲得處置災難所致MCI的基本知識和技能[2]。然而災難是不可預測的,將災難應急準備的全部內容納入災難護理課程是不現實的。ANA和美國護理學院學會(AACN)建議,面向護士的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均應設置災難護理相關內容,但未規定具體的教育內容。目前國外災難護理相關課程的名稱、內容、學時及是否頒發證書等均呈現多樣化態勢,常見的課程名稱包括突發事件或災難管理及計劃、突發事件或災難應急反應、恐怖襲擊和國家安全管理、災難應急準備和災難救援保健、災難護理中的領導力等等。有教育者提出災難護理教育應包含5方面基本內容[12-14]:(1)檢測和報告異常表現;(2)傷病員護理;(3)護理實施的控制;(4)資源和應急準備計劃;(5)公眾管理。而另一項在威斯康辛州開展的重要研究[15]則認為8個基本內容應納入災難護理教育,即傷員分類和現場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發的癥狀檢測、重要資源的評估、事件干預指揮系統、檢疫和洗消、現場心理援助、流行病學知識、臨床決策和溝通交流。

1.2災難護理教育項目的類型

國外開展的災難護理教育項目可分為正式的院校課程和繼續教育課程。一些醫學和護理專業學術團體協作設計并開發了災難救援相關教育項目,其中部分項目的對象包括護理人員。這些課程一般屬于繼續教育性質,可提供學分或認證,如美國醫學會[16]、美國紅十字和紅新月會、CDC[17]、突發事件護理教育協會(NEPEC)與全國護士突發事件準備協會(NNEPI)[18]等。一些護理院校也開發和提供了相關的繼續教育項目[19-23]。在正式的院校課程方面,美國Rochester大學護理學院率先提供了為期兩年的災難應急準備護理碩士課程[24],此后美國、英國、芬蘭等國家的護理院校陸續開設了突發事件護理和災難救援相關的研究生項目和研究生后證書項目,其中有些授予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25]提供了亞專業課程,作為護理研究生的專業選修課。Vanderbilt大學[26]還提供了突發事件應急反應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護理博士項目。

1.3災難護理教育項目的實施情況

Weiner[3]的調查發現,2001-2003年,在美國護理院校中災難應急準備相關教育的平均學時數約為4h,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網絡和期刊文章,其次是教科書或專家講座,錄像通常作為補充資源。大多數護理院校會利用以上資源中的2-3種輔助教學。教學方法較為單調,教師最常應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較少使用研討法、遠程或在線學習、野外實習、自主學習或其他方法。到2003年,幾乎所有護理教育層次均開設了災難護理相關內容的教學,在本科課程中整合了學時不等的教育內容,在研究生層次則有相關選修課、認證課程或學位課程,以及職后繼續教育項目,根據課程性質不同,學時有所不同,但學時數遠較2003年前增多。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遠程或在線學習成為教學實施方法的主流,較多的認證課程和部分學位課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線學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線的虛擬教室、電子郵件、電話等輔助教學方法。在校內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也較多地關注學生作為成人學習者的特點,使用了以學生為中心、自我導向和同伴分享的教學策略,如自主學習、研討會、野外實習、模擬演練等方法。

1.4災難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災難護理教育在國外護理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專家一致認為,在災難多發國應開展災難護理教育,災難護理教育應面向所有護士,災難護理教育的全部內容均應實施教學。與這個目標相比,目前的災難護理教育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較多問題。

1.4.1尚無具有普適性的災難護理勝任力模型指導教育內容的構建

雖然相關專業團體均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每個報告適用的災難類型不相同,適用的對象也不全是針對所有的護理人員,推出時間均在2003年以前,因此無法滿足目前所有護理人員均需具備災難護理核心勝任力的教育要求。

1.4.2缺乏具有普適性的災難護理教育體系

由于各國均無強制規定在正式的護理課程中加入災難護理教育內容,而且目前的護理院校教育課程已近飽和,很難再增加新的課程,護理教育者現在采取的折衷辦法就是整合一部分教學內容到現有的課程體系中,或者是開發任職后的繼續教育課程。也有教育者認為,災難護理課程應選擇最基本、最需要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但目前無論是從基于勝任力還是基于災難護理模型的角度構建的教學內容,尚不具有普適性。

1.4.3災難護理教育的有效性缺乏研究支持

現行以勝任力為基礎開發的災難護理課程,其課程內容是否真正反映出勝任力的要求,尚缺乏研究報告支持,因此教育內容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

1.4.4災難護理教育項目的開發較為困難

災難護理教育項目的開發研究工作復雜,關于災難護理的報道較少是以研究為基礎的成果,而公開發表的相關教育培訓文獻也較為匱乏,因此研究者可資利用的文獻一定程度上需依賴于原始的甚至是零次文獻,如會議報告等。在教育項目開發過程中,較難找到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災難護理專家,這也是影響相關研究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目前對于災難護理教材、教學策略和評價手段的研究尚不系統,已經開發的課程、教材及在線資源存在不能及時更新的問題[3]。

2國內災難護理教育研究現狀

篇(2)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體現了學科的基本知識規范和知識體系。護理教育學作為護理學專業的重要課程,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護理教育理念,掌握護理教學技能方法,為畢業后從事護理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因此,《護理教育學》教材知識體系的優化與完善,對護理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影響。

1《護理教育學》教材建設現狀與問題分析

選取目前國內較為通用的4版《護理教育學》教材,通過目錄內容的對比,得知現有《護理教育學》教材的知識體系如下。詳見表1。通過對國內《護理教育學》教材比較得知,其知識體系包括了護理教育的目標體系、護理教育課程、護理教育心理學基礎、護理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方式方法等。雖然教材理論體系全面,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存在不足。(1)學生學習獲得感不強。護理教育學是一門運用教育學規律、理論與方法研究護理教育現象與問題、發現護理教育規律的學科。對于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其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其中包含的教育哲學、教育倫理學、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較難掌握與理解,學習難度高,獲得感不強。(2)學生對課程認同度不高。《護理教育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教材的知識體系有著明顯的教育學痕跡,多借用教育學理論與方法為來闡釋護理教育,護理教育理論特質凸顯不足,學生對課程認同度不高。“選課初衷是想多了解醫學教育理論或護理教育理論,開闊學科視野,但學習后覺得和教育學原理或概論課程中有太多的交叉重疊,未實現學習目標”。(3)教學內容存在交叉重疊。心理學是教育學的重要學科支撐,在教育學理論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與作用。現有《護理教育學》的主要教材中,大多設置了“護理教育心理學基礎”的課程單元,包含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理論。但在教學實踐中,這些理論知識與《護理心理學》存在交叉與重疊。重復性的理論講授降低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熱情,削弱了護理教育學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2《護理教育學》教材優化的原則

2.1堅持立德樹人

體現尊師重道教材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高校教材必須體現黨和國家意志。堅持指導地位,體現中國化要求,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5]。《護理教育學》教材知識體系在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因此,新時期《護理教育學》教材知識體系優化,要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履行教書育人使命。充分利用教材這一重要傳遞載體,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現鑄魂育人。“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新時期尊師文化的民族根基。”[6]“尊師重道”是中華精神文明中師道文化的精髓,《護理教育學》教材建設中,以“尊師重道”為立德樹人著力點,確立課程思政的育人主線。通過對護理教育經典思想的解讀、護理教育家榜樣引領、護理教育熱點問題分析等,引導學生尊重護理教育規律、熱愛護理教育學科、崇尚護理教師職業。

2.2對接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凸顯護理教育特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是教材建設的重要遵循。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規定了護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應具有“初步的教學能力”,特別是“臨床教學能力”[7]。護理教育學課程作為支撐人才培養目標的直接關聯性的課程,需要按照國家要求,科學設置教材體系與內容,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初步教學能力”的培養目標設定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初步”作為程度副詞相對于高級、高深而言,對于本科專業學生來說,掌握護理教育最基本的理論與技能,為畢業后從事臨床教學提供保障,為研究生階段護理教育的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教學能力”則是明確了本科階段護理教育學課程以傳授教學理論與培養教學技能為主,確保學生畢業后能夠獨立從事教學組織、實施與評價等活動。因此,對照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護理教育學》在教材知識體系優化中,應以護理教學的理論、技能方法作為教材建設的主體內容,特別是鑒于目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要關注臨床護理教學的組織實施、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習效果的評價等,既契合教學國家質量標準要求,又凸顯了護理教育的學科特質。

2.3運用信息技術

構建立體化教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給中國高等教育“變軌超車”提供了重大機遇[8]。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為了更好地適應青年學生的認知特點,滿足微課、翻轉課堂等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需要,《護理教育學》應建立配套的立體化教材資源。這種資源不僅限于紙質教材的數字化轉化,更應該豐富數字教材元素,開發融文字、音頻、視頻為一體的數字資源,使護理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有利于師生互動交流。利用二維碼、信息鏈接等方式,提高知識容量,及時為學生推送護理教育的新理論、新成果,滿足不同學生發展需要。針對教師教學實踐需要,編寫輔助教學的教案、課件、案例庫、素材庫、試題庫等,為教師提供有力的教學支撐,彌補由于教育學學科背景缺乏所造成的能力短板。

3《護理教育學》編寫體例與知識體系

3.1教材編寫體例

教材編寫體例不僅是知識呈現方式,更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導引索。依據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與原則,《護理教育學》應進一步豐富學習資源,完善知識結構,設立“學習目標、關鍵術語、思維導圖、問題情境、實踐活動、問題思考、內容小結、拓展學習、自我評價”等欄目,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在單元教學前,設置“學習目標、關鍵術語、思維導圖”欄目。“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學習活動,也是課程教學目標的依據;“關鍵術語”提煉單元教學的核心詞匯,發揮提綱挈領作用;“思維導圖”運用結構圖明確單元知識理論的邏輯關系,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結構,加深理解與識記。在單元教學中設計了“問題情境、實踐活動、問題思考”欄目。“問題情境”作為單元教學的導語,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的護理教育熱點現象與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為課程教學創設情境;“實踐活動”則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如觀察、調查、閱讀、資料收集、討論等方式,主動地參與教學;“問題思考”是在課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部分,通過設置問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在單元教學后設置“內容小結、拓展學習、自我評價”欄目。“單元小結”是總結單元學習內容,及時幫助學生復習回憶,加深知識記憶;“拓展學習”為學生推送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讀本,拓寬視野;“自我評價”分為學習收獲與學習不足,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實現自我激勵、自我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篇(3)

1國內外循證設計研究概況、水平及發展趨勢

1.1循證設計的歷史溯源

循證設計是一種基于環境心理學和循證醫學的設計思想,通過嚴謹的統計數據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證實環境和建筑對患者產生的影響[1-2]。循證設計由循證醫學發展而來,最早是以美國建筑學者Roger在80年表的《窗外景觀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論文為典型代表[3],而此后Roger本人也被視為循證設計的鼻祖和奠基人,由此,相關的循證設計論文相繼出現,發展迅速。90年代,美國健康設計中心成立,隨后與多家衛生機構發起名為“卵石工程”的研究項目,為在此領域有豐富實踐與理論經驗的專家推出了循證設計認證。2009年,《循證設計理論指導下的多種建筑》一書的出版將循證設計由醫療衛生建筑設計理論擴大到教育領域。

1.2循證設計的核心觀點

循證設計定義:“為達到最優結果的設計結果而制訂的遵循證據的建筑環境的有根據的決策過程。”其最初的核心內容是經循證設計保障患者住院安全,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2在高校護理教育中進行循證設計研究

依據循證設計理論,循證設計過程:(1)明確循證目標與目的;(2)查找有關證據的來源,有選擇地解讀研究證據;(3)提出概念及假設;(4)收集基線數據;(5)督導循證設計過程;(6)在高校護理教育中進行循證設計后開展效果評價。要求高校教師對其他高校相關循證設計案例的研究成果進行科學選擇后,提出準確的循證設計概念和有關假設。護理教學空間的設計旨在突破基于傳統經驗和感覺以及傳統主觀臆斷設計。其目的是為護生提供最佳的學習環境,同時也為管理者和護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最優的工作環境,組成一個交叉學科的團隊,應用仿真研究方法,通過建立實物模型來了解高校護理教學的真實情況。研究分為簡單模型、仿真模型及功能性模型3個階段。

2.1簡單模型階段

在建立簡單模型之前,護理教師就已經花費了一定時間做前期準備與研究,簡單模型是用簡單材料組成,以方便隨時調整。這一階段由護理教師、教學辦人員、高校管理者和專案經理共同參與研究,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征求其對于模型護理教學空間內相關活動的有關意見,如:護生對病房功能區的使用、病房空間、相關護理記錄、患者轉診、病房病床的可達性、藥物配給、護理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以及護理設備的使用和配置等。征求被調查者對于護理教學空間的效率、安全性和護理服務質量的意見和建議。最后,被調查者對護理教學空間進行親臨體會,對護理教學病房模型進行深入體驗與思考[4-5]。

2.2仿真模型階段

在第一階段簡單模型建立以后,護理教師根據被調查者的意見和建議負責督導第二階段仿真模型的建造,進行護理教學實驗室場景測試。行動小組對前一階段得出的成果進行歸納,用于指導仿真模型在護理病房各種常見場景的測試。這些病房場景包括:對患者進行搶救、患者移動、各項基礎護理操作與藥物配制等。經過模擬這些不同的病房情景以評測護生在真實病房環境的反應,這樣可以評價護理設備的使用以及護理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性。

2.3功能性模型階段

這一階段在醫院病房中完成,由護理帶教教師和護生共同參與完成。帶教教師將隨機抽取的護生安排在相鄰的真實病房中,同時讓同一組護理人員護理同一組護生,以方便進行對比研究。帶教教師對護生進行定期調查,包括護生對護理教學空間的環境以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6-7]。

3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實證研究及其證據分級

本研究采取規范實證研究,步驟如下: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形成計劃、計劃的實施、評價結果。

3.1行動小組及研究現場

本次行動研究是護理教師與教學管理者一起參與的合作式研究。因此,首先要建立穩定的行動小組。本次研究中,行動小組中的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析護理教學中的問題,以此共同規劃、監測方案。在此期間,他們學習參觀高校護理實驗室,成立行動小組,通過問卷反饋信息,資料收集方法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資料收集方法有:(1)訪談法:使用目的抽樣法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結合前期文獻循證研究,準備好訪談提綱,通過追問訪談者的方式收集數據及資料。(2)觀察法:采用參與式觀察,對護理帶教教師、校領導以及教學辦人員等進行觀察,收集資料。(3)專家論證:德爾菲法專家意見咨詢,針對系統建模及流程設計等問題,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咨詢,為真實了解各領域專家對基于循證設計理論護理教學空間的建議與意見,邀請相關領域專家:計算機專家2名、心理學專家1名、護理學專家3名、人居建筑學專家2名、社會學專家2名共10人,設計專家咨詢表,對循證設計理論護理教學空間方案進行論證。專家論證分4輪進行,第一輪:向專家提供研究內容的背景資料;第二輪:專家將對咨詢表中所列的問題做出判斷并提出意見;第三輪:根據第二輪專家對咨詢表的意見進行修改和判斷;第四輪:基于第三輪,各專家反復論證,或仍保留第三輪意見或提出意見。

3.2實證研究

隨著心理學、社會學等技術科學和自然科學方法的介入,開啟了護理領域的實證研究。護理教學空間的實證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影響護理教學效果的因素,先假設結果后探尋原因;(2)研究自然體驗產生的護理教育效果,先假設原因后探尋結果;(3)研究護理教育與自然體驗之間的因果機制。

3.3研究證據的分級

陳耀龍等[8]提出,將信息預先分類,再根據標準將同類信息進行分級,這是遴選大量信息的技巧。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實證證據來源于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因為研究的質量存在差異,應該按照國際統一的標準和證據分級[9],再結合護理教學空間特點,將其研究證據分為4級。

3.4護理教學空間的循證設計過程

護理教學空間的循證設計過程為“尋找教學證據—使用教學證據—總結教學成果”。在分析護理教學空間循證設計優劣的基礎上,結合有關文獻,制作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證據分級流程圖

3.5教學證據的探尋

首先,行動小組對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重點進行研討,在這一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例如,有關大學生教育需求的假設等。其次,通過系統文獻回顧的方法,收集針對研究假設的資料,若收集的文獻不能解決問題,行動小組及時召開專家論證會展開相關研究對研究假設進行證明。文獻查找的步驟一是計算機的初步檢索,應使用較多的有關詞匯和詞匯的組合在幾個權威的數據庫檢索,保證檢索到全面的數據;步驟二是對預檢結果通過查看文章題目、關鍵詞、摘要等進行人工手動篩選,根據文獻的納入排除標準,納入符合條件的文獻;最后一步是通讀文獻和根據證據分級的標準歸類文獻。

4結語

綜上所述,循證設計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教學建筑和護理教學空間設計的一大趨勢,其以最佳證據為中心的理性設計思路的優勢,給我國護理教學空間的設計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可使我國高校護理教學空間和建筑向更舒適、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發展。我國對基于循證設計的高校護理教學空間投資較少,因此在高校教學空間建設設計最初階段,采用循證科學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針對大學生特殊的教學環境需求和個體行為特點,較好地發揮其教育方面的作用,為我國高校大學生護理教學空間設計提供一種有價值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值得高校相關院、系參考。

參考文獻:

[1]格倫,羅璇.基于循證設計理念的護理單元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14(22):25-27.

[2]孫振寧,楊傳貴,賈梅.美國癡呆癥康復花園設計綜述[J].中國園林,2015,31(9):75-79.

[3]呂志鵬,朱雪梅.循證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2,13(10):24-29.

[4]史蒂芬,魏德勃,葛一,等.當今美國醫療建筑發展的十大趨勢[J].城市建筑,2012(5):66-73.

[5]舒平,張曉頔,汪麗君.基于循證理念的建筑設計過程解析[J].城市建筑,2014(18):45-46.

[6]龍灝,況毅.基于循證設計理論的住院病房設計新趨勢———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療中心為例[J].城市建筑,2014(22):28-31.

[7]魯本•M.雷尼,羅曼.花園重歸美國高科技醫療場所[J].中國園林,2015,31(1):6-11.

篇(4)

在傳統的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的護理方式主要是進行功能制的護理。功能制的護理模式十分被動,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工作中只重視任務的完成,而忽視了患者的個體差異以及疾病所含的社會因素,對患者的心理感受更是缺乏重視,導致患者對醫院產生了恐懼感和陌生感,這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

1.2整體護理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護理逐漸向整體護理方向轉變。整體護理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護理工作是以患者為中心,護理過程中重視對患者身心需求的滿足,并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作用,從而有計劃地采取合理的措施解決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主要是采用1名護士對幾個患者進行固定管理,通過長時間的接觸和溝通交流,培養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恐懼感和陌生感,使患者能身心放松,從而積極地配合治療,這對患者的恢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護理人人員也由傳統的護理給予者轉變成為了集服務、觀察、交流溝通、管理、教育為一身的綜合性的專業技術人員。這對護理人員的綜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除了要具備精湛、豐富的專業知識,掌握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預防醫學以及康復醫學等多學科知識,還應具備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宣傳教育的能力等。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各類醫療機構均采用了這種以護理程序作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大量實踐證明這種護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醫院的護理質量,改善了醫院及護理團隊的整體形象,更好地體現出了護理的價值。由此可見,推廣應用整體護理模式十分必要,是現代醫療護理學科的必然發展趨勢川。

二、護理教育現狀

護理模式的轉變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醫學模式和護理模式的轉變。

2.1護理專業課程缺乏專業特色護理學與醫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內容又具有其特殊性。目前,很多護理專業的醫學課程設置與醫學專業類似,多為醫學專業課程的縮小或者翻版,缺乏專業特色,護理學專業知識以及技能訓練方面的特色未得到很好的體現。

2.2缺乏職業道德教育目前,很多院校關于職業道德以及行為規范等方面的課程還比較缺乏,有的學校甚至根本沒有開設,導致學生在從業過程中缺乏責任心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而很多的護患矛盾都是由于護理人員的態度冷漠、缺乏責任心或者操作馬虎等造成的。醫護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能夠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從身心上給予患者幫助。

2.3缺乏禮儀教育和人文知識相關課程護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服務性的工作,工作內容比較繁瑣,不僅要幫助患者康復,還需要給予患者各種周到的服務。因此,護理人員除了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還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以及較好的禮儀和涵養。目前,我國護理專業關于禮儀和人文知識相關專業的課程開設還不夠,很多畢業生在工作過程中,對醫囑的理解不準確,在進行護理時與患者的溝通不好,在交際中的禮儀、心理、服飾、藝術欣賞以及語言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都還比較欠缺,而這些都有可能加重護患矛盾。

2.4臨床見習不足護理學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醫護教育必須加強臨床實習和見習。由于很多見習或實習基地的場地、患者、設備設施以及師資等都還比較缺乏,學生見習實習安排較為困難,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僅通過教學很難讓學生切實地掌握操作技能,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難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在解決問題方面缺乏靈活性和高效性。

三、加強護理教育改革的對策

3.1改革教育理念教育直接關系著社會與人的發展,改革和創新教育觀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的必然途徑。傳統的護理教育嚴重存在著重理論輕臨床、重知識教育輕人文和素質教育的現象,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模式陳舊,教育效果不好。因此,必須進行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等的改革,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

3.2加速課程改革改變傳統的以醫學教育為向導的課程體系,加強護理專業的特色建設,突出護理專業特色,加強人文教育和禮儀教育,全面建設新課程體系。護理教育應合理地改變并完善教學目標,以體現專業需求和護理教育價值觀。尤其應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潛力,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崗位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課程安排上,可以借鑒和學習國外護理專業的安排,適當地加設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美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及經濟學等課程。

篇(5)

1.1災害救護理論知識①災害一般知識:包括災害的定義、種類、特點、各種災害對人體的傷害及救治技巧,災害流行病學等。②現場救護知識:包括護士的主要任務、傷情判斷、檢傷分類、傷員轉運、登記統計、護理文書等。③急癥護理知識:包括各類燒傷、顱腦傷、胸部傷、腹部傷、骨折、休克、大血管損傷、擠壓綜合征等。④災害護理系統評估及制訂災害應對計劃。⑤心理護理知識:包括對災后傷員及護理人員的心理疏導等。⑥自我防護知識:包括環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護知識。

1.2災害現場常用的急救技術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心肺腦復蘇、氣管切開和插管及常見毒物的解毒等。其課程至少涉及急救護理學、危重監護學、健康評估等科目[8]。

1.3災害救援人員身體素質健康的身體是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災害發生時,環境危險,生活條件艱苦,醫療條件較差,工作負荷過重,對護理人員的身體是嚴峻的考驗,因此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應平時注意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9]。

1.4人力物力的準備今后災害救援將會變得很平常,面對災害需要準備充分[10]。平時應注意培養救災意識,時刻處于備戰狀態。做好物質和人員的準備,隨時準備搶救。如常用藥品準備,包括外傷藥、消化系統疾病用藥、皮膚病用藥、感冒藥等[9]。

1.5災害護理教育培訓方式對于災害護理教育培訓方式各院校及醫院基本相同,現總結如下。①災害理論知識學習:主要是講授災害護理救援的理論知識,災害醫療護理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不同類型災害救護設施的特點、準備及保障,災害護理倫理學、心理學的知識[11]。②情景模擬災害救護演練:模擬演練可以訓練護士幫助災民盡快盡快脫離危險區域,并能迅速對傷員進行分類,使其具備反應敏捷、判斷準確、處置安全迅速的能力[12]。③觀看視頻:組織觀看相關災害救援視頻,再針對視頻中出現的錯誤組織討論,并重點提出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13]。

2國外災害護理教育及培訓現況

2.1災害護理教育培訓對象

2.1.1在校護理專業學生日本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部分護理大學認識到災害護理教育的必要性,于課程設置中加入災害護理學。以庫兵縣立大學的山本教授為學科帶頭人,致力于災害護理的基礎教育及繼續教育教學大綱的系統性開發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0]。美國災害護理課程多為選修課,且授課內容及方法仍沒有實現標準化和統一化[14]。美國Rochester大學護理學院率先提供了為期2年的災害應急準備護理碩士課程[15]。美國、英國、芬蘭等國家的護理院校陸續開設了突發事件護理和災害救援的研究生項目和研究生后證書項目,其中有些授予碩士學位[16]。哥倫比亞大學提供了亞專業課程,作為護理研究生的專業選修課[17]。Vanderbilt大學還提供了突發事件應急反應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護理博士項目[18]。WHO于2008年提出要將應急準備能力整合到本科護理課程教育中,建議要以災害護理能力為基礎設置課程[16]。

2.1.2在崗專業人員除了在高等護理基礎教育中開設災害護理學外,日本急救醫學會護理分會護理分會還為培養急救護理專家開設了總計810時學時的急救教育課程,為日本培養了大批的急救護理專家[19]。在美國,一些護理學院也開發和提供了相關的繼續教育項目[20]。歐洲一些國家及澳大利亞也相繼以不同的形式開展了函授護理教育課程培訓,但是基礎教育中尚未將災害護理學納入課程設置[16]。

2.2災害護理培訓內容日本學者指出災害繼續教育的內容有:①優先治療的方法、急救醫療和急救護理;②物品和床位管理;③受災者和救護者的心理保健;④醫療隊伍的編制;⑤康復等[4]。美國護士協會(ANA)和美國護理學院學會(AACN)建議,面向護士的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均應設置災害護理相關內容,但未規定具體的教育內容。常見的課程名稱包括突發事件或災難管理及計劃、突發事件或災難應急反應、恐怖襲擊和國際救援管理、災難應急準備和災難救援保健、災難護理中的領導力等等。有研究提出,災難護理教育應包括監測和報告異常表現、傷病員護理、護理實施的控制、資源和應急準備計劃、公眾管理5方面基本內容[21]。另一項在威斯康辛州開展的重要研究[22]則認為應把傷員分類和現場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發的癥狀檢測、重要資源的評估、事件干預指揮系統、檢疫和洗消、現場心理救援、流行病學知識、臨床決策和溝通8個基本內容納入災害護理教育。

2.3災害護理教育培訓方式日本宮城大學和庫兵縣立大學護理學科聯合進行了21世紀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該項目的方法包括:①使用CD自學;②召開研討會,討論從CD學到的知識,并評價自己單位災害準備的狀況;③在工作場所實際準備;④比賽[4]。災害繼續教育方式通常為在職人員進修、崗前培訓、參加院外會議、管理人員進修等[4]。在美國,較多的認證課程和部分學位課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在線學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在線的虛擬教室、電子郵件、電話等輔助教學方法。

篇(6)

中醫護理是指按照中醫基本理論開展護理工作。中醫護理的基本內容包括病情觀察、起居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護理、體質調護等。中醫護理的核心理念為辯證統一施護。中醫護理十分重視人體的統一性和完整性,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協調的,一旦某個器官出現病變將會影響其他器官,造成病理上的影響。除此之外,中醫護理還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認為人體的運行和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系,人的病理和生理狀態都受到了自然界影響[2]。病情觀察依靠辯證施護,在進行辯證施護之前首先要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診斷。與現代護理中的儀器檢測不同,中醫護理診斷病情靠的是“望、聞、問、切”四診手段,同時結合病史詢問、個體狀況等信息,運用中醫八綱辯證的方法加以分析、歸納(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中醫八綱辯證可根據病變的部位、性質以及病變過程中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初步診斷病人的證型及潛在的健康問題,從而提出護理措施[3]。起居護理指的是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環境適宜。《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中醫學認為保持情志舒暢有利于抵御疾病,飲食調護也能治療疾病,因此,中醫護理可根據辯證施護原則對病人進行膳食和營養方面的護理指導。中醫護理還具有豐富多樣的護理方式,包括針灸、撥罐、按摩、刮痧、耳針、梅花針、中藥熏洗等二十余種傳統技術,同時運用內治和外治進行整體綜合調節和治療。以上護理方法不僅操作簡單,并且效果較好,尤其適用于家庭護理。

二、中醫護理與現代護理關系

中醫護理與現代護理之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隨著現代護理學的不斷發展,護理模式更加注重以病人為中心,提倡“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進入整體護理階段。這一點與中醫護理中“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謀而合。現代預防醫學的發展也和中醫護理注重養生防病的理論相一致。中醫護理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與積累形成了非常完整的養生護理理論和獨特的方法,對于現代護理學的發展有很高的借鑒意義。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疾病發生,如何預防老年慢性病,如何更好地護理老年慢性病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而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加適合中醫護理方法,運用中醫護理的整體觀進行護理,能夠有效調理老年病人的機體,增強病人的抵抗力,對合并多種老年疾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療效,避免了服用西藥副作用多的弊端,并且可以減少服藥次數[5]。

篇(7)

1國外失智癥護理教育現狀

1.1全球失智癥護理教育現狀

日本推出的全國性“失智癥之友”計劃目前已經招募與培訓400萬名失智癥志愿者;英國為公民提供免費的失智癥護理訓練課程,全國已有160萬名一線社會護理工作者在居家護理與養老機構中負責對失智癥患者提供大部分護理服務[6],同時“英國國家失智癥戰略”提出所有的醫療護理人員都應該接受失智癥專業培訓[7];澳大利亞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包括“失智癥認識周”、“失智癥合唱團”、“與喪失的記憶共存”、“肩并肩”等一系列失智癥教育活動[8];歐洲的許多醫學院失智癥教育已經成為了義務教育[9];挪威“2015年國家失智工作癥計劃”明確指出開展對志愿者、護理工作者及患者家屬的教育項目,并加大高等教育院校對老年醫學專業及失智癥專業人才的培養[10]。失智癥研究組針對失智癥照料者進行的“幫助照料者進行照料”的干預計劃在印度、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俄羅斯等國家開展[11]。失智癥相關培訓可以幫助護理工作者掌握失智癥的基本知識,學會照料患者,使失智癥患者獲得更好的照料,最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2美國失智癥護理教育

1.2.1失智癥護理政策支持

美國失智癥協會于2007年提出“國家失智癥策略”;2009年7月第一次于國會提出“國家失智癥計劃法案”;2011年1月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國家失智癥計劃法案”。另外,美國政府撥款2600萬美元發展失智癥教育事業[12]。截止到2004年,美國36個州均對失智癥護理機構工作人員接受失智癥護理教育與培訓出臺了相關規定。例如,馬里蘭州規定護理機構經理必須接受不少于12小時的失智癥護理培訓,包括精神健康與行為管理方面的培訓,所有工作人員在入職3個月內必須接受至少8小時的失智癥專業培訓[13]。

1.2.2護理教育現狀

美國失智癥教育與培訓項目很多。RELATE為醫護工作者與非正式護理工作者提供“以人為本護理”的失智癥專業培訓[13]。許多美國老年人居家護理服務機構為了滿足越來越多失智老人的照護需求,增加了對護理人員有關失智癥專業護理的培訓內容。STAR項目主要是針對失智癥長期照料機構員工進行例如失智癥的癥狀控制、有效溝通及減少并發癥等方面的職業培訓項目[14]。“失智癥友好型醫院”項目(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旨在為醫護人員及在醫院工作的社會工作者提供各種信息及資源,以提高他們對失智癥患者的護理質量[15]。佐治亞西南州立大學的“明智護理者項目”(TheSavvyCaregiverProgram)為患者家屬及專業護理人員提供失智癥基本知識、照料技能及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培養[16]。

2中國失智癥護理教育現狀

2.1相關政策與教育體系

中國目前沒有出臺正式的失智癥應對相關政策或戰略計劃,無國家級或者政府級失智癥專業教育課程。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衛生部對護理專業的課程結構做了調整,增加了老年護理學課程,但失智癥的相關護理知識內容很少,缺乏完整的教育體系。2002年,我國頒布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17],但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常常訓練不足,薪資太低,缺乏專業發展的機會,同時還要面對繁重的工作,造成護理人員高流動率與低護理質量。

2.2失智癥護理教育現狀

我國目前尚無專門從事失智癥教育的政府組織與機構,但近幾年也發起了許多與失智癥相關的社會活動。2012年9月,央視等多家媒體呼吁消除社會歧視,發起為“老年癡呆癥”正名的活動,取得了一定的公眾反響。北京、山東、廣州、寧波等地陸續推出失智癥老人關愛項目,為患者家屬和照護者安排各類講座、聯誼活動。其中,北大六院舉辦的失智癥“醫患聯誼會”為醫護人員與失智癥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和分享的平臺。然而,社會對失智癥的認識仍有待提高。相對而言,港澳臺地區的失智癥應對行動先于內地。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設有老年護理學專業,其施行的“流金頌培訓計劃”旨在為社會大眾、非正規及家庭照顧者和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的醫護人員提供一般性及專業性的老年學教育,其中失智癥預防與護理是主要課程之一。澳門的“仁•愛晚晴”項目是專門應對老齡化挑戰的社會教育系統工程,其中也包含專門的失智癥護理教育[18]。臺灣的醫學院設有失智癥中心,其附屬醫院也為工作人員免費提供失智癥教育訓練課程。目前最需要關注的還是失智癥患者的生存狀態以及生活質量。中國內地有必要加快失智癥應對行動步伐,加強教育,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3對發展我國失智癥護理教育的啟示

3.1政策與財政支持,教科研全面發展

迅速制訂國家級失智癥預防與保健戰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設立失智癥專項教育基金;鼓勵醫療衛生、教育學術、社會福利及非政府機構、專業人士、志愿者等的合作,加大對失智癥的研究力度,為失智癥教育和疾病預防保健提供參考數據;支持并鼓勵家庭照顧者的非專業護理,給予他們現金福利,安排有彈性的工作,并給予照護者支持、教育和訓練,從而更好地整合與協調醫療和社會照護資源,完善照護機構監管機制和照護品質評估系統,以提升照護質量。

3.2完善教育體系,強化職業培訓

在醫學院校開設老年護理專業,突出失智癥照料知識與技能訓練,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課程包含老年護理的多方面內容,例如人際溝通、營養與飲食、臨終關懷、異常行為應對、常見癥狀處理等。對養老護理從業人員進行崗前及在職培訓,加強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嚴格持證上崗,通過崗位補貼、職稱考試晉升、參加社會養老保障等獎酬機制來保證護理人員得到適當的經濟報酬和職業認同,同時招募并留住更多的專業護理人員。

3.3倡導全民教育,促進觀念轉變

在學校和社區通過發放印刷材料、播放音像制品、舉辦健康知識講座等形式進行疾病宣傳。經過專業培訓的社區醫務人員與社會工作者可以定期對患者進行家庭訪視,對患者家屬及護理者進行專業護理指導。全社會招募和培訓醫療服務專業志愿者,通過可持續的志愿服務,讓老年人尤其是失智癥患者享受到持久的專業服務,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為了消除社會偏見,使失智癥患者得到盡可能有尊嚴的護理,護理人員與整個社會都需要了解何謂失智癥及如何照顧失智癥患者。因此,為了確保護理鏈上的所有參與者具備基本護理知識、勝任護理工作,凡是健康、社會福利及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在職業繼續教育中都應該接受有關失智癥的教育。普及失智癥相關知識,有利于對該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與治療;培養失智癥專業醫療護理人才,對于提高醫護人員及其他照護者專業服務技能、增強工作成就感、減少護理人員的流動與流失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需要充分考慮國內的具體情況,并借鑒國際失智癥護理教育的經驗,構建一套適合中國的失智癥護理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mentia:apublichealthpriority[M].Switzerland: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

[2]LillquistPP.ChallengesinsurveillanceofdementiasinNewYorkState[J].PrevChronicDis,2004(1):8.

[3]何伋.老年腦科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李帆,黃玉玲.老年癡呆癥的現狀分析和健康教育[J].當代醫學,2012,18(22):159.

[5]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THEGLOBALVOICEONDE-MENTIA,PolicyBriefforHeadsofGovernment:TheGlobalImpactofDementia2013—2050[EB/OL].http://alz.co.uk/research/GlobalImpactDementia2013.pdf.

[6]WorldAlzheimerReport2013.JourneyofCaringANANALYSISOFLONG-TERMCAREFORDEMENTIA[EB/OL].http://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3.

[7]DepartmentofHealth.Improvingcareforpeoplewithdementia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

[8]Alzheimer’sAustralia.DementiaFriendlySocieties:TheWayForward[EB/OL].au.

[9]SGHasselbalch,SBaloyannis.EducationandtrainingofEuropeanneurologistsindementia[J].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2007(14):505-509.

[10]Norwegia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ServicesDistributionServices.Makingthemostofthegooddays:SubplanofCarePlan2015[M].Nor-wegian:NorwegianMinistryofHealthandCareServices,2015.

[11]GavrilovaSI,FerriCP.Helpingcarerstocare--the10/66dementiaresearchgroup'srandomizedcontroltrialofacaregiverinterventioninRussia[J].IntJGeriatrPsychiatry,2009,24(4):347-354.

[12]AllanS,Vann.TheNationalAlzheimer'sProjectAct…MissedOppor-tunitiesfromaCaregiver'sPerspective[J].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2014,62(5):966-967.

[13]TawnyaL,Dennis.DementiaEducationforFormalCaregivers:Rec-ommendedCurriculum[D].NewJersey:WilmingtonUniversity,2010.

[14]MartinOrrellBC,JudithGoydera.Asystematicreviewofstafftrain-inginterventionstoreducethebehaviou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J].AgeingResearchReviews,2013(12):354-364.

[15]GalvinJE,KuntemeierB."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CarenotCrisis":AnEducationalProgramDesignedtoImprovetheCareoftheHospitalizedPatientWithDementia[J].AlzheimerDisease&AssociatedDisorders,2010,24(4):372-379.

[16]HepburnKW,LewisM.Thesavvycaregiverprogram:developingandtestingatransportabledementiafamilycaregivertrainingprogram[J].Gerontologist,2003,43(6):908-915.

篇(8)

據最新統計,到2015年末,全國注冊護士總數達到286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為2.07,全國執業(助理)醫師與注冊護士比達到1:1—1:1.2。據中華護理學會披露,目前中國護士短缺至少達一百萬人。以浙江省為例:目前該省有注冊護士10.13萬人,和醫生人數相當。根據1978年國家制定的“醫生與護理人員1∶2配比”來計算浙江省護士缺口至少達到10萬。

一、目前中職護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護理專業被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給予重點扶持。目前全國護理教育院校數量、辦學層次和辦學規模迅速擴大,但是由于體制、編制的制約,各醫院能提供的護士崗位數量嚴重不足[崗位的學歷要求也逐年提高,導致中職、高職等低學歷層次的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就業形勢嚴峻。但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職護理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部分邊緣地區貧困地區,就業環境差收入低,很難吸引本科護理畢業生就業,中職高職的存在能夠緩解這些地區醫務人員不足的壓力。還有很多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診所等地方的從業人員也多以中職護理畢業生為主,中職護理的存在完善了護士人才結構,緩解了護理人員不足的壓力,在現階段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中職護理課程開設情況,及病理學的開課現狀

按照國家人才培養的需求,我國現行的中等醫學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是以學科為中心的三段式課程體系即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臨床課。中職學生年紀小,底子薄,文化課不能丟,思想課不能少,身體鍛煉很重要,中職課程設置時必須開始相當數量的文化課、思想課、體育課等等課程[同時要參加護士執照考試還必須有不下于十個月的臨床實習,而中職學制只有三年,這就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臨床課的課時壓縮了很多。護士最終的工作是走向臨床,所以專業臨床課的課時也不能少,最終導致包括病理學在內的專業基礎課課時大量壓縮。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合為一本教材,同時很多學校的病理課課時由原來的一百多節減少到幾十節。當前中職學生,在應試教育中成績大多數并不突出,學習基礎較差。而病理學中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抽象思維應用廣泛。課時的減少,難點知識沒有時間和空間展開講解,病理學變得更加“枯燥無味”,導致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不想學習、不會學習,“60分萬歲”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市場。專業基礎課沒有學好,專業臨床課理解起來就困難,學生學習能力不能提高,無法真正掌握全部的學習要點。這樣的畢業生參加工作以后,對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較差,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受限,醫療水平無法提高。怎樣利用有限的課時開設好病理課,優化病理學教學,提高中職護理畢業生的專業水平,成為了病理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三、中職護理中病理學教學該如何開展

3.1根據中職護理特點制定教學計劃,選取合適教材,優化教學效果

制定教學計劃時突出總論,精簡各論。病理學總論后期專業臨床課中學習的疾病的基礎,總論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病理變化及對機體的影響等都應作為重點內容講清講透。在各論教學時應將重點放在病因和病理臨床聯系上,為疾病的預防和護理奠定理論基礎,改變傳統病理學側重病理變化及發病機制的教學理念,做到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底子薄、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實際情況。教材是教學工作的依托,選取合適的教材對于教學效果提升顯得尤為重要。病理學的很多教材基本都是為臨床專業編寫的,側重于病理變化,發病機制等內容的闡述,內容深,難度大。適合護理專業的教材較少,適合中職護理的簡單易懂的病理教材就更加難得,所以在選取教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中職護理的專業需求,同時在講解時做適當的內容取舍。

3.2學會多媒體技術,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生機制、發展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課程。病理學注重講授病變器官的形態變化,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在課堂展示大量的病理圖片,使學生對于病變器官的形態有更加形象的認識。而flas的使用可將抽象的概念、理論、病理過程及疾病的發生機制等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動態展現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加入可案例法,PBL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中職學生年紀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這就要求教師講課時語調不能過于平淡一致,講解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情,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同時要選取學生熟悉的內容多舉例,幫助學生類比記憶。病理學是醫學教育中十分重要一門橋梁課。病理課教學效果提升能夠中提升職護理畢業生專業能力,幫助中職護理畢業生更好的適應臨床需求改善就業。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護理畢業生,是病理學教師們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篇(9)

對于艾滋病患者的護理,不僅要注重管理、技術,還應重視心理方面的護理。由于艾滋病護理時間長,患者更適合家庭護理,因此,以家庭為基礎的護理對艾滋病患者尤為重要。

一、艾滋病患者家庭護理的意義

家庭護理對艾滋病患者不僅有減輕病痛的作用,往往還能給予患者強大的心里安慰。目前,醫學上還沒有研究出有效中止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或HIV)感染者病情發展的辦法,也就意味著總有一天HIV感染者發展成艾滋病給患者。這種過程十分痛苦,因此,需要充分考慮艾滋病患者強烈的情感要求,也應使用正確的情感與態度面對HIV感染者。隨著近年來HIV感染者與艾滋病患者數地增加,家庭護理工作變得更加重要。面對這種難以治療的疾病時,患者及其家屬因缺乏對這種疾病的了解,常常會感到十分困惑,從而讓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陷入絕望的境地,時常抱怨家人或拒絕治療。艾滋病除了是公共衛生問題外,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不僅是患者的心理負擔,面對數量越來越多的艾滋病患者,醫院方面的負擔也越來越沉重。對艾滋病患者進行家庭護理,有利于分擔醫院的壓力,因此成為艾滋病患者護理中重要的一項決策。在此情況下,便需要大力宣傳教育,以消除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擔心和誤解,并對家屬進行培訓,使其了解該類疾病的知識。指導家屬給予患者高營養的食物、幫助患者清洗鵝口瘡、用香蕉葉使患者的床鋪保持干燥等簡單有用的護理方式,從而使艾滋病患者在家庭護理中得到較好的照顧。

二、艾滋病患者家庭護理的教育進展

艾滋病患者家庭護理的主要文獻是我國2010年發行的《艾滋病家庭護理手冊》。其中主要介紹了艾滋病患者的常見癥狀護理、舒適護理等護理方法以及患者治療、心理安慰,普及艾滋病知識教育等,標志著我國艾滋病患者家庭護理更加深入與普及。

三、艾滋病患者家庭護理技巧

根據《艾滋病家庭護理手冊》對患者進行護理,因注意以下幾點:①對艾滋病患者進行家庭護理時,一定要保持室內通風、定期消毒,使房間保持干凈清新;避免嘈雜噪音、保持室內干燥溫暖。②密切注意患者的生活規律以及身體變化情況(如呼吸道、口腔、皮膚等異常);觀察并做好記錄其每天的大小便次數以及傷口變化,及時向醫生反饋;給予營養支持,適量做些運動,以保證日常體征觀察護理。③保持皮膚干爽清潔,可以采用洗浴或濕布擦拭的方法降低患者皮膚溫度;涂抹保護性藥膏,以防皮膚發干,以減輕患者痛苦;給予發燒患者大量水、果汁等清淡營養的飲品;④多補充含鹽分的液體,不合糖性果汁飲料、咖啡、茶水等,預防身體脫水;進食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可以是谷物、蛋類、奶制品等,少吃多餐。⑤通過按摩或拍背,清除肺部粘液;大量喝水,霧化,使痰液稀釋;飲用蜂蜜茶或加糖水,減輕患者咳嗽痛苦等;避免一些惡心、具有特殊氣味的氣體傳給患者。⑥協助病人有規律的呼吸、使其放松;給予輕柔按摩;可以引導患者大聲讀書、輕奏歌曲、回憶美好的事物等,使患者轉移注意力,減輕痛苦。⑦幫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緒,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通過對HIV感染者與艾滋病患者觸摸、擁抱等身體接觸方式表達理解安慰之情;多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尊重和理解。⑧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采取安全的示愛方式(如安全或其他等)給予患者愛的表達;對患者體貼照顧并給予鼓勵,多多陪伴交流(如可以與患者商討家庭發展計劃或治療方面的建議),以提高患者自信以及生活的勇氣;多考慮患者的感受,從適當的角度引導患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協助患者融入社會,與社會保持聯系與交流。⑨艾滋病患者需要通過自我關懷的態度使自己以及身邊人群的身體健康得到保證與改善,進行一些護理手段;艾滋病患者可隨時注意自己的病情變化,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積累健康經驗;注重自己的個人衛生以及營養,多多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延緩病情發展;正確安全的生活,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患者自我關懷容易造成自閉,從而缺乏與外界的聯系與交流,使自我管理受到局限性。⑩輕微烹制水果和蔬菜,保持其維生素,煮烹水果蔬菜的水富有營養,可以作為營養湯使用;針對有惡心嘔吐等癥狀的患者,盡量食軟食或糊狀物更佳;避免抽煙喝酒,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幫助禁食困難的患者或體重體力保持困難的患者,宜少吃多餐,或服用維生素、大量飲水,嚴禁脫水。

四、結語

家庭護理能夠在減輕醫院負擔的情況下,使患者得到有效的護理,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家庭護理能夠給予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良好的營養支持,并對其生活環境進行適當調節,使患者在生病期間得到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家庭護理中,如遇到疑難問題及時咨詢醫生或尋求醫務人員幫助,以家庭為基礎給予患者精神支持與關懷。引導他們積極與社會聯系和交流,促使患者戰勝病魔,樂觀地生活。

參考文獻

篇(10)

整體護理模式已經逐漸成為當前公認的最佳護理模式,在這個模式中,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三者都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才是健康的基本標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調節方式會對人的健康產生較為巨大的影響。心理護理作為整體護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對系統化的整體護理模式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是該模式的核心和重點所在,集中體現了該模式的優勢。通過心理護理,能夠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到身體素質的健康情況。當前職業技術教育工作需要針對心理護理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有所重視,逐步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護理能力。

一、心理護理的內涵

心理護理主要是指護理工作人員,使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與服務對象進行充分的溝通和對話,從而改善或者解決服務對象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心理護理,還能夠對服務對象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了解,從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務對象的不良行為和心理狀態。心理護理的主要目的是逐漸提高服務對象的適應能力,增強服務對象的主動性,預防和處理服務對象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所說的心理護理就是心理護理人員在對服務對象開展各項心理輔導工作時所必備的各項理論知識和業務經驗。一般情況下,心理護理人員需要能夠充分掌握心理護理方面的知識,并擁有較高的語言溝通能力、心理評估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和援助能力等。

二、高職護理教育中開展心理護理訓練的必要性

1.心理護理能力的訓練是推廣整體護理模式的內在要求

高職護理教育專業的學生都需要掌握心理護理的能力和技巧,這是進行護理學習過程中的必備技能之一。高職學生掌握良好的心理護理能力,將會對護理專業的發展,護理模式的有效轉變以及社會的穩定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傳統醫學模式的影響下,現代護理教育的理念得不到良好的發展,一些醫院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對于心理護理的應用程度不高,不利于病人的良好復原,無法對病人和服務對象的心理進行全面的護理,這主要是整體護理模式得不到全面推廣造成的。在高職護理教育中賈占心理護理能力的訓練活動,能夠促進整體護理模式得以全面推廣,從而促使更多醫療實踐單位能夠使用心理護理方式對服務對象進行充分護理。

2.心理護理能力的訓練是學生內在發展的需要

高職護理教育專業的學生,需要有較高的心理護理技能,需要能夠積極應對服務對象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并能夠有針對性的采用有效的措施緩解和解決服務對象的心理問題。因而,高職院校進行心理護理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活動,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而設置的。當前,一些高職院校在進行護理教育課程的設置時,對于心理護理還不夠重視,影響到了學生心理護理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需要加強心理護理能力的訓練工作。

三、高職護理教育中心理護理能力的訓練途徑

1.建立起全面的心理護理訓練體系

高職院校護理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護理能力的訓練時,需要建立起以心理護理為核心的良好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校對于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心理護理課程為重點和核心,便于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加強自身對于該項課程的重視,從而更加自覺主動的進行這方面的學習。學生在逐漸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心理護理課程的重點知識和內涵意義,從而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掌握專業的技巧和能力。高職院校護理教育專業在設置心理護理的課程時,需要包括《護理心理學》《心理學基礎》《心理咨詢和治療》《禮儀》與《心理健康教育》等。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的過程中,能夠掌握到基本的溝通技巧,并且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情況、心理上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充分理解。

2.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式

適應學生發展情況的教學手段,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積極在心理護理課程的學習中導入情景式教學的方式,將臨床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和情景進行再現,為學生們創造全新的情境,讓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教師需要對角色的設置進行充分考慮,盡可能的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擔任心理護理護士的角色,參與到實際的課程學習當中。教師還能夠積極開展一些心理護理方面的知識競賽,讓學生們事前進行充分的準備,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競爭意識。選取具有現實性的辯題,開展與心理護理相關的辯論賽,給學生們提供自由表達觀點的機會。

3.開展實踐活動

心理護理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理論是不能夠完全應對臨床中的所有問題的,因而高職院校護理教育中在培養學生心理護理的能力時,需要為學生們提供較多的實踐實訓機會。使用在校學習和臨床學習兩種訓練方式,能夠全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心理護理能力。實踐實訓活動,是學生應用理論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良好途徑,通過實訓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用知識理論指導實際的工作,將理論聯系實際的優勢作用充分發揮。高職院校進行實訓活動,需要增加學生的實訓課時數,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增強技能,同時,還能夠在學校中開放實驗室,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進行學習。另外,高職院校需要和相關的醫院或者醫療機構進行合作,利用寒暑假為學生們提供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們在臨床崗位的實際鍛煉中學習心理護理方面的知識,并且掌握良好的臨床經驗。高職院校可以讓學生們提供實習報告,實習報告中應該記錄學生們每天的實習心得,其中主要包括服務對象接受心理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高職院校還能夠將學生的實習當做考評的依據,從而督促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心理護理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四、結語

心理護理能力的訓練,是學生內在發展的需要,是推廣整體護理模式的內在要求,是促進護理教育的重要舉措,同時還是保護人們心理健康狀態的有效手段。高職院校在進行護理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側重于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心理護理能力,可以通過建立起全面的心理護理訓練體系,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式,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等途徑進行。

參考文獻:

[1]林旭星.《臨床護理思維訓練》課程對在校高職護生臨床決策能力的影響[J].延安大學學報,2015,(04):75-77.

[2]劉軍,楊愛紅,尹娜.NLP培訓法在護理高職生臨床溝通能力訓練中的應用初探[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6):138-139.

[3]黃弋冰,汪洪杰,王萬榮.基于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的高職高專護理教育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23):3544-3547.

[4]王恩漫,張濤.高職護理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項目化教學研究[J].品牌,2014,(08):238.

上一篇: 金融工程和財務管理 下一篇: 耕地利用現狀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中文乱系列 | 亚洲美女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亚洲动漫精品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殴美在线播放 | 精品人成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