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44: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學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運動生物力學;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我國現代運動生物力學出現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開始階段只有少數幾個體育學院開了運動生物力學講座或選修課,國家體委科研所成立了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組。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運動生物力學在這一時期發展緩慢,到現在雖然有了質的飛躍,但是不能忽視這門學科本身還是有待完善的。本文就運動生物力學在我國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和方向及發展趨勢進行簡單的闡述和分析,并對我國的運動生物力學作出一些展望。
一、我國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現狀
1.研究方法
(1)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儀器。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和原國家體委科教司的支持下,運動生物力學分會組織國內多名本學科的專家、教授討論、撰寫成的《運動生物力學測量方法》一書編入了當前運動生物力學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儀器。包括運動學方法中的平面定機、平面跟蹤、立體定機攝影攝像測量方法;動力學方法中的三維測力臺測試方法、等速測力儀測試方法;生物學方法中的人體形態學測量方法、人體重心測量方法、肌電測量方法等。另外還收入了一些國內使用尚不普及和少量國外新近使用的測量方法,包括運動學方法中的立體跟蹤攝影攝像測量方法、紅外光點攝像、激光測試儀、分段計時測量方法;動力學方法中的A.K.M 和B.K.M 測力儀測力方法、T.K.K 測力儀測力方法、賽艇多參數遙測分析系統測試方法、動態力的應變測試方法、人體運動能量測量方法。此外,還有多機同步測量方法、神經網絡模型分析方法、數學模型與計算機仿真方法以及運動生物力學測試資料的統計處理與分析方法等[1]。
(2)新的研究方法及儀器。高精度的高速攝像測量系統的應用: 高清晰度、高速度(100~200 場/s以上) 的攝機和錄像解析系統。圖像自動識別儀器開始應用。高精度的紅外光點遙測分析系統已用于研究實踐。運動專項的測試儀器和運動器材的研制。磁感應測量儀器研制成功。數學力學模型和人體運動仿真在體育運動技術研究中的應用。運動技術分析的“專家系統”與神經網絡模型已經應用于人體運動技術研究。肌電圖測試分析向定量化邁進[2]。
2.目前我國的研究領域
(1)優化運動技術。針對某一特定運動項目( 如田徑、球類、速滑等)進行分析,改善運動技術的表現。如《對我國4名優秀短道女運動員彎道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用力學原理分析直道滑跑技術》、《排球前后排扣球運動學分析》等[3]。這些研究以使運動員訓練科學化,符合力學原理,符合人體規律,從而獲得最佳的技能表現。
(2)改進人體基礎運動如走、跑、跳、推、拉等,除此之外,還包括區別于競技運動項目動作、動作系的研究。如《走步運動轉變為跑步動作下肢和骨盤之運動學變化分析》、《步態生物力學研究進展》等[4]。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受到的重視遠遜于競技體育,實際上,這些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技術研究只有專業的運動員和教練員才會用得上,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充分體現“ 民本思想”,改善人體基礎運動、改善健康的研究才是真正需要的。
(3)數學模式與模擬。這類數學模式模擬及電腦模擬的研究針對運動技術及人體運動進行分析,此類研究有別于一般儀器進行測量的方法,所以單分為一類[5]。
(4)運動器材設備開發設計。主要關于運動器材設計及力學特征分析,如網球拍、運動鞋、訓練器材等。這方面的研究如《不同勁度網球拍對恢復系數的影響》、《不同質地泳衣對速度的影響分析》等。
(5)運動傷害的研究。主要對運動傷害機制及運動護具進行研究,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如《體能動力損傷機制理論研究分析》。這類研究主要是在研究的過程中部分借助于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方法、測試方法來分析造成傷害的動作規律,與人體結構結合總結得出預防運動傷害的方法[6]。
(6)人體測量學的研究由清華大學、白求恩醫大和國家體科所合作,采用CT測試方法結合計算機圖像處理分析系統,于1995年正式完成了中國成年人人體慣性參數的測定。
二、我國運動生物力學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第六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和第十八屆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年會的對比分析,可以大致看出我國運動生物力學的發展趨勢。
(1) 計算機是運動生物力學發展的核心。運動生物力學的理論研究將偏重于計算方法的準確和簡煉、理論研究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借助電子計算機實現快速精確的測量和實時處理人體運動的各種力學參數,實現綜合分析和聯機分析,以及實現自動化控制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
(2) 競技體育方面的研究更加依賴高新技術。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將更加注重訓練實踐,研究成果要能為競技體育服務,運動測試儀器的專項化以及高新技術和高新材料和儀器的創新和發展是這一發展方向的具體體現。
(3)運動損傷康復的研究將更加深入,而且與運動專項結合更加緊密,肌肉生物力學已成為熱門課題,對預防運動損傷的研究也將是一個熱門課題,但對于分子生物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還很少,今后,應廣泛結合運動生物力學和生物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等學科中的研究方法,共同解決人體運動中的有關問題。
(4)研究對象更加廣泛,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除繼續對競技體育進行研究外,還應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的體育運動、軍事技術動作以及與人體有關的一些設備。
三、運動生物力學的展望
從以上運動生物力學學科體系現狀的分析,不難看出運動生物力學的發展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科可以研究的內容很多,任務也不盡相同,但為適應生物力學的發展和體育科學的發展,現在運動生物力學的發展應有所側重。運動生物力學還有許多有待于解決的問題,它的實用價值也只剛剛顯露初紅。
(1)提高動作技術不再局限于表層研究分析動作技術,更多應著手于研究并提出技術訓練的具體方案(有關如何實現優化動作結構);研制設計專用或通用的輔助訓練動作、設施及器械。
(2)基礎理論的建設將為運動生物力學發展鞏固根基,開拓視野,擴展研究與應用領域。
(3)深入研究運動損傷機制,模擬分析運動損傷過程,設計合理的運動設備(器材、服裝、鞋等)以防止運動損傷。
(4)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是運動生物力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云南;昆明;650031)
參考文獻:
[1] 王向東.運動生物力學方法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2):15-23
[2] 洪友廉.第18 屆國際運動生物力學會議論文集[C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3] 李毅均.排球后排扣球空中擊球動作的三維高速錄像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9):105-108.
本文就其目前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討論。
生物醫學工程在國際上做為一個學科出現,始于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隨著宇航技術的進步、人類實現了登月計劃以來,生物醫學工程有了快速的發展。在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做為一個專門學科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原院校長、我國著名的醫學家黃家駟院士是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最早的倡導者。1977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物 醫學工程專業的創建、1980年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的成立,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科研單位均設有生物醫學工程機構,從事著生物醫學的科研 教學工作,在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科學事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顯微鏡的發明
“解剖”一詞由希臘語“anatomia”轉譯而來,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觀察研究人體結構。17世紀lee wenhock發明了光學顯微鏡,推動了解剖學向微觀層次發展,使人們不但可以了解人體大體解剖的變化,而且可以進一步觀察研究其細胞 形態結構的變化。隨著光學顯微鏡的出現,醫學領域相繼誕生了細胞學、組織學、細胞病理 學,從而將醫學研究提高到細胞形態學水平。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只能達到微米(μm)級水平,難以分辨病毒及細胞的超微細結構、核結構、dna等大分子結構。而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電子顯微鏡,使人們能觀察到納米(nm)級的微小個體,研究細胞的超微結構。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發明都是醫學工程研究的成果,它們對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影像學診斷飛躍進步
影像學診斷是20世紀醫學診斷最重要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50年代x光透視和攝片是臨床最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而今天由于x線ct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影像學診斷水平發生了飛躍,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臨床診斷水平。即計算機體斷層 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人體組織器官的切面顯像。x線ct片提供給醫生的信息量,遠遠大于普通x線照片觀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經問世,能快速掃描和重建圖像,在臨床應用中取代了多數傳統的ct,提高了診斷準確率。
醫學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組織中氫、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成像系統(mri),它不僅 可分辨病理解剖結構形態的變化,還能做到早期識別組織生化功能變化的信息,顯示某些疾病在早期價段的改變,有利于臨床早期診斷。可以認為mri工程的進步,促進了醫學診斷學向功能與形態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向超快速成像、準實時動態mri、mra、fmri、mrs發展。根據核醫學示蹤,利用正電子發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創造 的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是目前最先進的影像診斷技術。美國新聞媒體把pet列為十大醫學生物技術的榜首。pet問世不過30年歷史,但它已顯示出對腫瘤學、心臟病學、神經病學、器官移植,新藥開發等研究領域的重要價值。影像學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與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三、介入醫學問世
介入醫學是一種微創傷的診療技術。dotter和judkin(1964 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術治療疾病的創始人,他們用導管對下肢動脈阻塞性病變進行擴張治療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過介入放射學,這是醫學文獻出現“介入”一詞的最早記載。1977年 gruenzing成功地進行了首例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獲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診療技術由于其創傷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臨床歡迎。20世紀80年代隨著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高精度計算機化影像診查儀器、數字減影血管造 影(dsa)、射頻消融技術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術用的各種導管相繼問世,使介入性診療技術發生了飛速進步,臨床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從心血管、腦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惡性腫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診療的適應證,并使診療效果明顯提高,患者可減免許多大手術之苦。有人把介入診療技術視為與藥物診療、手術診療并列的臨床三大診療技術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診療技術稱之為20世紀發展起來的臨床醫學新領域--介入醫學。
四、人工器官的應用
當人體器官因病傷已不能用常規方法救治時,現代臨床醫療技術有可能使用一種人工制造的裝置來替代病損器官或補償其生理功能,人們稱這種裝置為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如20世紀50年代以前,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的治療,除了應用抗風濕藥物、強心藥物對癥治療外,對病損的瓣膜很難修復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應用人工心肺機體外循環技術,在心臟停跳狀態下切開心臟,進行更換人工瓣膜或進行房、室間隔缺損的修補,使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恢復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機的問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術的結果。
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腎血液透析技術已挽救了大量腎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腎病治療學也因此有了很大進步。
現代生物醫學工程中人工器官的發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關節、人工心臟起搏器、人工心臟、人工肝、人工肺等在臨床都得到應用,使千千萬萬的患者恢復了健康。可以說,人體各種器官除大腦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醫學、超聲醫學、激光醫學、核醫學、醫用電子技術、計算機遠程醫療技術等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儀器設備都是現代醫學工程研究開發的成果,綜上可見,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顯著提高了醫學診斷和治療水平,有力地推動著醫學科學的進步。
五、生物醫學工程展望
縱觀醫學新技術誕生和發展的 歷史,從倫琴發現x線到今天x射線診療技術的發展,從朗茲萬發現超聲波到今天b超診斷的廣泛應用,從布洛赫和伯塞爾發現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問世,從赫斯費爾德發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統的應用,都是以物理學工程技術為基礎、醫學需求為前提發展起來的醫學新技術。
(一)各種診療儀器、實驗裝置趨向計算機化、智能化,遠程醫療信息網絡化,診療用機器人將被廣泛應用。
(二)介入性微創,無創診療技術在臨床醫療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術,納米技術和植入型超微機器人將在醫療各領域里發揮重要作用。
(三)醫療實踐發現單一形態影像診查儀器不能滿足疾病早期診斷的需要。隨著pet的問世和應用,形態和功能相結合的新型檢測系統將有大發展。非影像增顯劑型心血管、腦血管影像診查系統將在21世紀問世。
(四)生物材料和組織工程將有較大發展,生物機械結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將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將在臨床醫療中廣泛應用。
引言
生物醫學材料是一種毒副作用較小,生物相容性比較好的具有特殊性能和特殊功能的一種醫用材料,它對人的生命,組織器官是無害的。它的發展是以提升人類衛生健康水品,疾病治療,醫療保健為目的一種生物材料。生物醫學材料主要以生物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材料,生物醫學復合材料及生物金屬材料和生物醫學衍生材料為主。現如今生物醫學而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和科研領域。
一、生物醫學材料的分類
1、醫用高分子材料
所謂生物醫學材料領域中發展最好的領域,醫用高分子材料自改革開放以來就發展非常迅速,現如今醫用高分子材料已經研究出了許多性能量好,應用廣泛的制成品。醫用高分子材料有很大的便利之處是原材料比較容易獲取,加工制成品比較簡單,而且研究發現人體大部分組織器官的軟組織部位,比如血管,呼吸道等都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這一特點使得醫用高分子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2、生物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也可以因為其化學組成而被叫做生物無機非金屬材料,它也是具有大部分生物醫學材料共有的生物特性,它是一種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與醫用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陶瓷材料化學性質極其穩定。從性能上來講,生物陶瓷材料與生物體具有高度親和性,毒副作用非常小,也很少與生物體產生免疫排斥反應。由于生物陶瓷材料的這些良好特性,近年來也逐漸被研究開發,現已經普遍受到關注。生物陶瓷材料可以分為惰性生物陶瓷和生物活性生物陶瓷。每類生物陶瓷材料都逐漸被廣泛利用。
3、醫用金屬材料
生物金屬材料顧名思義具有很強的機械強度,因為這種材料的組成主要是金屬或者合金,它的化學組成決定了此種材料具有很好的抗疲勞特性。鈦合金和鈷合金就是被廣泛使用在臨床上為人所熟知的醫用類金屬材料,另外還有不銹鋼。它們三者常作為植入材料,主要運用于骨和牙等硬組織的替換。比較常用在臨床上的是貴重金屬例如金,銀和鉑,當然一些常見材料比如鐵、鎂及銅等都有應用于臨床試驗上,只是這些金屬的生物特性不是很好,因此尚未受到專家認可。
4、生物醫學復合材料
生物醫學復合材料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材料混合而成,比如現運用于臨床的一些生物傳感器就是由高分子材料結合生物高分子形成的。另外,人工骨頭也可以有碳和鈦復合而成。
5、生物醫學衍生材料
生物醫學衍生材料是將生物組織進行特殊處理形成的,雖然它已經不具有生物活性,但是由于它有著天然生物相同的構型因而在人體修復和替換的過程中成功率比較高。
二、生物醫學材料的應用現狀
生物醫學材料作為一項發展迅速的高新技術產業,它的發展已經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關注。現如今隨著分子材料和人造器官的廣泛使用,生物醫學材料交叉著諸多學科成為創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醫學材料的運用雖然在亞洲地區發展較快,但目前還主要在經濟發達國家具有競爭優勢。發達國家現已逐步形成生物材料工業體系,創新材料制成產品比較多,每年的銷售額也非常巨大,甚至可以達到藥物市場的銷售額。目前,主要的生物材料產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人工器官、人工關節、人工股骨頭都是運用生物醫學材料來替代的。
三、生物醫學材料的發展前景
生物醫學材料作為新技術革命中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就我國而言,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交通擁擠及衛生醫療狀況需要改善的國情來講,人們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對醫療保健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行業創新的提升具有迫切需求。生物醫學材料工業體系解決了眾多疾病難題,促進了醫療水平和提高了疾病治療成功率。現如今,國家已經充分認識生物醫學材料的V大發展前景,并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技術研究、仿制到創新。在全區,如今生物醫學材料的發展已經能夠與汽車行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相比,銷售市場和銷售額大幅度擴增。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物醫學材料具有如此強大的經濟競爭實力,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我國這場新技術革命中不僅面臨國內設施條件的制約,而且被發達國家的材料工業體系所發展的巨大市場所沖擊著。我國爭取在新技術革命中能夠占一席之地,必須加大對生物材料的研究和運用,從仿制到創新,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同時也要積極向發達國家學習,迅速轉化成產業成果,重點突破,追蹤生物材料的前沿,形成競爭優勢。在國家的重點關注和支持的情況下,生物醫學材料這種高新技術產業即將在中國迅猛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天白,胡漢杰.功能高分子與新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95~98.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為教師教學和學生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環境和學習工具”,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成為大多數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手段。然而,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CAI課件的廣泛使用,其固化性強、開放性差及互動性不足等缺點日益顯現,極大地制約現代教學的發展。
1997年3月,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尋求適合中國教育特色與課程教學的CAI發展道路,即第二代教學軟件――CAI積件的開發[1]。同年,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系統闡述了“積件”的概念:是師生根據教學需要自主組合運用的教學信息和教學處理策略庫與工作平臺,由積件庫和組合平臺構成,能充分發揮師生的創造力,拓展CAI資源的通用性和實用性[2]。因此,積件即積件系統[3]開始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掀起一系列研究熱潮。
本文梳理了近10年我國有關積件系統的研究文獻,期望通過分析研究現狀、發現研究問題、總結研究經驗,為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發展提供參考。
1.積件系統研究文獻統計及分析
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對有關積件系統的學術論文進行跨庫檢索,檢索主題設定為“積件”,檢索范圍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碩士、國內會議、國際會議、報紙、專利、成果、學術輯刊”等10個數據庫,發表時間為2006―2015年,結果共檢索得到1282篇相關文獻(截止2015年8月16日)。對這些文獻進行閱讀、分析和篩選得出與積件系統密切相關(以積件系統為文章主旨)的426篇文獻,并對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1、2)。由此可以看出:
表1 2006―2015年積件系統相關文獻數量統計
注:括號內的數字代表文獻數量中的碩士論文篇數。
表2 2006―2015年積件系統相關文獻年占比統計
首先,有關積件系統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理論探討、技術開發、教育應用及研究反思等四個方向。其中有關積件系統理論探討的文獻總占比29%,內容包括積件系統的起源、定義、特點、組成、開發的必要性及原則、開發軟件簡介等,均為期刊類文獻,其間2006―2010年文獻量大,為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說明學者對純理論的積件系統探討已逐步成熟。積件系統技術開發的文獻總占比21%,主要涉及積件庫的建構、積件制作軟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的應用、積件的存放與管理、積件組合平臺的開發等,此類研究年占比不高,但2007―2009年文獻中的碩士學位論文數量較多,有一定參考意義。積件系統教育應用(與具體學科教學的結合研究)的文獻總占比最大,為48%,且呈逐步上升態勢。本文將該領域文獻進一步細分為應用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研究,其中應用理論研究包含積件系統介紹、與具體學科結合的基礎、開發軟件的選擇等,占31%,應用實踐研究涉及積件制作、積件系統建構、教育實驗研究等,占17%。由此可知,積件系統的教育應用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積件或積件系統建構及實踐應用研究并不多。積件系統的研究反思是學者對當下積件系統理論及建設方面的現狀和問題的思考,僅占2%,卻對積件系統發展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積件系統研究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從純理論介紹向教育教學實際應用轉變。但大部分教育教學實際應用文獻(理論類)并未把握住研究的核心思想,而是直接套用積件系統理論,用大量篇幅介紹其起源、特點和組成部分。盡管如此,有關實踐研究的文獻占比還是呈逐年上升趨勢,碩士學位論文數量增加,由此體現出學者對積件系統實用研究的期待和努力。
第三,由年文獻量對比可知,我國積件系統的研究態勢呈下滑趨勢,表明積件系統研究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后,因開發難度較大,致使有實際成效的研究不多。
第四,進一步對積件系統教育應用研究文獻在不同學科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結果見表3)可知:積件系統的教育應用研究在各學科中的發展極不平衡,其中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在整個教育領域中處于中等水平,但較大地落后于同是自然科學的物理、化學,且近四年均未有相關文獻報道。
表3 各學科積件系統教育應用文獻數量統計
2.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現狀
結合文獻統計及分析結果,進一步對我國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展開分析,總結如下。
2.1研究內容
積件系統由積件庫與積件組合平臺構成。積件庫是教學資源的集合,包括五種類型: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微教學單元庫、虛擬積件資源庫、資料呈現方式庫和教與學策略庫。其中多媒體教學資源庫是目前積件庫建設的重要對象,該資源庫中的內容就是積件,包括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及視頻等六種形式[4]。
(1)積件系統開發平臺選擇
積件開發軟件有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3DStudioMax等,其中Flash因操作控制方便、處理能力強和兼容性高等優點成為最常使用的動畫類積件開發軟件,圖片處理軟件有Photoshop、Coreldarw等,視頻處理軟件有會聲會影等。積件的存放平臺可依托校園網,使師生能通過網絡訪問對積件素材進行下載、修改和上傳等操作,以豐富積件庫。而積件的組合可選用PowerPoint作為平臺進行操作。
(2)積件的制作與整合
中學生物學積件的獲取有兩種方式:已有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教師動手制作。目前,已有資源的優化整合是中學生物學積件的主要來源,如收集、整理科普及教學光盤中的動畫、視頻素材,對其進行分割、合并,獲取積件;或將網絡上已有的不同版本的Flash課件、圖片、動畫、元件優化整合到一個Flash文檔中,制作成積件,此方式只是簡單地對已有資源進行分割整合。而教師動手制作則要求教師在確定積件開發的相關學科知識點后搜集素材、制定腳本進行原創式積件制作,該方式對教師軟件操作技能要求較高,難度較大,故資源較少。
2.2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根據分析可知,大部分文獻強調的是積件系統開發的必要性、與學科結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積件系統開發和建構的具體案例并不多。在積件制作中,大多只是對已有資源進行簡單的分割、組合,沒有較大規模的原創式制作,也沒有對新建積件進行教育實驗研究以檢測其教學效果。所以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積件系統開發不完善,教師對開發軟件不熟悉,致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出現停滯,研究步入瓶頸期。
3.發展我國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研究的策略
積件系統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方向,針對我國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研究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注重實踐研究
積件系統從1997年發展至今在理論上已趨于成熟,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在實踐中取得一定成效。中學生物學應將研究重點從理論探討轉向實踐應用,在平臺選擇的同時,結合實例介紹平臺的使用步驟和積件的制作方法,將新建積件切實應用于教學實踐,檢驗其教學效果,以豐富多媒體教學資源庫,真正做到積件系統與生物學教學的完美結合,推動中學生物學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
3.2完善積件系統開發的技術路線
積件系統的開發不僅是平臺的選擇,還要有規范的開發流程。本文結合當前各學科積件系統的開發步驟,設計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開發的技術路線,主要包括知識點篩選、積件制作、積件庫建構、積件組合平臺選擇、積件系統教育實驗研究、研究數據反饋、積件系統再修改等步驟(見圖1)。
圖1 積件系統開發技術路線圖
3.3提高教師的軟件操作能力
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開發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一線教師對開發軟件的利用能力,且生命活動過程復雜,對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效提高一線教師和在校師范生的軟件操作能力極為重要。對于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可增設Flash、Authorware等軟件操作培訓課,并組織與計算機專業學生多交流,共同舉辦和參與積件制作競賽等;對于在職教師可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集中進行專業培訓、競賽和交流等。
4.結語
積件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的研究進入瓶頸期,究其原因在于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際開發應用不多。因此,應將研究重點集中在積件和積件系統的具體實踐開發上,注重積件技術與教學實踐的密切結合,同時積極提高教師的軟件操作能力,吸納跨專業人才的加入,共同促進中學生物學積件系統研究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瑩.以基于積件思想的內接資源包改進高中思想政治課件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3.
[2]黎加厚.從課件到積件: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1997(4):50-53.
[3]劉曉雪,李遠蓉.重新認識積件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4(5):23-27.
[4]袁倩,陳迪.我國積件系統建設過程中的反思[J].網絡教育,2007(7):47-50.
[5]崔緒昌.淺談積件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08,33(8):30-31.
[6]徐瑩.積件問題研究現狀淺析[J].天中學刊,2012,27(5):139-140.
[7]王揚.師范生物教學中關于課件向積件發展的必要性[J].考試周刊,2007(49):99-100.
[8]趙玉柱.如何實現flash課件整合[J].中學生物教學,2008(6):48-49.
[9]劉甜.化學Flash課件的開發與積件庫的建立[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4.
[10]袁倩.積件系統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思考[J].中小學電教,2006(9):56-58.
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型生物醫學材料被研制出來,并在醫學領域中得應用。到2000年為止,在全世界高達1600億美元的醫療市場中,醫用生物材料所占比率已經達到了一半,且以20%的增長速度遞增。二十世紀80年代是新型生物醫學材料輩出的時代,進入到二十世紀90年代,以珊瑚為原材料的骨移植材料、人工皮膚、豬心臟瓣膜在醫學領域中得以應用。二十世紀,美國采用新型聚氨酯材料研制出人造血管。中國在生物醫學材料的研制方面起步較晚,但是應醫學領域需要而對各種生物醫學材料有所應用。隨著國家對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的重視,國家開始啟動醫學生物材料項目,并將生物醫學材料納入到優先發展的產業當中[3]。在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中,還特別指出要將重點發展新型口腔植、人工關節、新型人工血管、人工心瓣膜以及各種人工修復材料等等生物醫學材料。
一、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現狀
(一)金屬生物材料
在醫學領域中,醫學金屬材料是較早采用的,且應用材料非常廣泛,包括不銹鋼材料、鈦合金材料等等。其中,不銹鋼材料具有較強的耐腐蝕性,因此應用效果非常好。由于人體內為較為復雜的電解環境,隨著316L不銹鋼的應用,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卻不具備生物相容性。鈦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一定的生物材料強度。鈦合金的抗拉強度介于500兆帕至1100兆帕之間,使鈦合金的彈性與人體的骨骼彈性更為接近,以使材料植入到人體后,與人的骨骼更為匹配。
(二)高分子生物材料
醫用高分子材料的出現,使得醫用材料可以用于對損傷的人體器官以修復,以增強器官的恢復功能。目前所使用的醫用高分子材料分為可生物降解和非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植入人體后,可以降解被為對人體無毒無害的CO2、H2O等對人體不會產生刺激性的物質。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可以是膠原蛋白或者纖維蛋白等等天然材料,也可以是聚乳酸等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非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屬于是惰性的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在醫學生用于外科縫合線和藥物釋放的載體。由于其具有可降解性能,當傷口愈合后,就會被人體組織吸收。聚乳酸可以在降解的過程中,將藥物釋放到人體中,使藥物發揮作用。
(三)禿仙物材料
復合生物材料用于醫學領域中已經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由于材料植入人體后,會對人體的生理環境產生抵抗力,因此會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醫學領域中所采用的復合生物材料包括有三類,即生物陶瓷復合材料、金屬基醫用復合材料和高分子復合材料。生物陶瓷復合材料植入到生理環境中后,并不會產生毒性反應,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理環境相容性。金屬基醫用復合材料在醫學領域中應用,金屬具有單一的生物活性,可以采用生物涂層技術,以提高金屬表面的耐磨性和生物相融合。高分子復合材料是一種接近人體自然骨骼的高分子復合材料。人體骨骼本身就是一種層狀的復合材料,采用這種復合材料替代,雖然可以起到治療作用,但是其韌性明顯要低于人體自然骨骼。
(四)無機非金屬生物材料
無機非金屬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主要包括生物活性陶瓷和惰性的無機材料。生物活性陶瓷材料主要用于關節、牙齒等等的硬組織修復。但是,該種材料不會與人體的活體組織結合,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惰性的無機材料以醫用碳素材料為主。該種材料具有較高的耐磨性,韌性和強度都非常高,特別是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可以與人體自然骨骼相匹配。骨骼損傷者選擇這種材料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2]。此外,醫用碳素材料在人體的生理環境中并不會產生毒副作用,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人體親和性,且具有抗血栓性和抗溶血性。如果對患者執行人工心臟瓣膜手術,醫用碳素材料是優先選擇的材料。
二、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的發展趨勢
生物醫用材料的發展進程中,從簡單的結構模仿發展為組織誘導再生,使生物醫用材料的單一性能逐漸向綜合性能發展。簡單的結構與外觀的仿制,向智能化仿生發展,使材料的應用已經與現代的醫療技術融合,并共同發展。根據目前醫學領域的發展程度,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空間還很大,并會涉及到多種學科,包括材料學、工程學、控制論以及生物技術等等,這些學科都會對生物醫學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特別是各種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將生物技術引入到智能化發展的思路,使生物材料不再局限于實驗室研究,而會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以為醫療做出貢獻。
結論
綜上所述,生物醫學材料屬于是交叉學科,為材料學和醫學等等多種學科相互結合而形成。作為一門應用于醫學領域的新興學科,所研制的是用于醫學組織工程領域的各種新型的人工材料。根據技術含量的不同,生物醫學材料可以被劃分為金屬生物、高分析生物、復合生物和無機非金屬生物材料。隨著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的發展,使得生物醫用材料智能化發展。
0 前言
武術具有增強身體的作用,提高防身自衛能力,磨練意志,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作用,高校武術社團是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承形式之一,能夠為喜好武術的高校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參與學習的平臺,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活躍學校校園文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了解武術精神文化,高校武術社團的發展最大的直接受益者當屬于學生,武術不僅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技術的多樣性和技術水平,還能通過武術社團這一平臺很好的提高大學生的工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質,有利于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昆明市高校武術社團的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 以昆明市高校――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西南林業大學、昆明學院、云南農業大學、云南財經大學等7所高校的武術社團的會員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收集我國體育院校學報、體育專業雜志中,有關競技武術現狀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并從網上查詢相關資料進行研究。
1.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如下表1所示。
表1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統計情況
1.2.3 統計法
對所得數據利用Excel2003和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整理與分析。
1.2.4 訪談法
根據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訪談,訪談主要對高校武術社團的社長進行訪談。其中對社長的訪談包括武術社團內部組織,社團活動內容,社團發展理念,包括武術社團的會員人數、社團會員會費、拳種,武術文化等方面。
2 結果與分析
2.1 昆明市高校武術社團項目開展的現狀
表2 7所高校武術社團具體開展項目統計情況
中華武術獨有的審美情趣也給武術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套路運動的動靜疾徐、起伏跌宕美,散打運動的巧妙方法、激烈對抗美,不僅能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給人以美的教育,還能在節慶集會時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同時,以武會友,切磋技藝,還能擴大交往,交流思想,增進友誼,能為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在表2中可以看出,拳術套路占30%;器械套路占30%;格斗技藝占20%;傳統拳種占12%。由此可以看出昆明市武術社團的項目設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普遍存在項目種類少而且不夠精細的現象.雖然有的社團種類多但是水平較低,大部分社團在器械套路、太極拳和拳術套路開展的較好,而中國傳統的拳種中開展的較少,多集中在太極上,當然這種傳統拳種的開展情況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2.2 昆明市高校大學生參加武術社團的動機
表3 昆明市高校大學生參加武術社團動機調查表
隨著武術運動的不斷發展,更加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武術運動逐漸受大學生喜愛。學生參加社團原因動機主要是武術運動給自己帶來的運動樂趣,其次是為了更好的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再次部分同學為了擴大自己的交際圈以及緩解學習壓力豐富業余生活等。
從表3中可以看出,昆明市高校武術社團參加武術社團活動的動機呈多元趨勢,期中“體驗武術的運動樂趣”為首要因素,中選頻數為66.5%;其次為“增強體質”中選頻數為57.4%;擴大社交,提高自衛能力,緩解學習生活壓力,所致也有很大的因素,中選頻數為44.2%、39.1%和35.0%,另外其他中選頻數為18.8%。
2.3 武術社團對大學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本研究對昆明市高校――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西南林業大學、昆明學院、云南農業大學、云南財經大學等7所昆明市高校的210名參加武術社團會員為調查對象,選取反應人體的消化系統、運動系統、各項體育成績(如立定跳遠、50米、800/1000米)、肺活量、握力、食欲、抵抗力、免疫力等進行分析。
表4 昆明市高校大學生參加武術社團后對身體體質變化調查表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昆明市高校大學生參加武(下轉第173頁)(上接第126頁)術社團后對自身的肺活量、各項體育成績(如 50.800.1000米)、握力、抵抗力提高等身體素質都有明顯的提高,這說明武術社團對大學生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2.3.1 對食欲和消化系統影響
適宜的武術運動對消化系統能產生良好的作用。進行武術體育運動要消耗較多的能量物質,人體的能量主要來自食物,就必須攝取食物,同時增加食欲,其次為反射地促進腸胃的消化和吸收,同時增加食欲。
2.3.2 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武術運動對骨骼,肌肉關節和韌帶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經常參加武術運動可以使肌肉保持正常的張力,并通過肌肉活動給骨組織以刺激促進骨骼中鈣的儲存,預防骨質疏松,同時使關節保持較好的靈活性,韌帶保較佳的彈性,武術運動可以增強遠動系統的準確性和協調性,保持手腳的靈敏,可以使人輕松自如,有條不絮的完成各種復雜的動作。
2.3.3 對免疫力的影響
體育運動能增強自身免疫力.體育運動可以增加血液系統中的白細胞。白細胞的增多可在運動后幾分鐘和運動后2―3小時兩個時段達到高峰,對預防病菌的傳播有重要作用。
2.4 武術社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本研究對反應自身性格、人際交往、心理素質等因子進行分析。
2.4.1 武術社團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大學生參加武術社團后變得更活潑開朗,大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地域,入校前相互都是陌生人,普遍存在自我獨立過程中的人格不完善心理不成熟的特點,使人與人交往受到一定的局限,通過參加大學生武術社團活動,能幫助大學生在無任何心理負擔,心情愉快的環境中交往相識從而產生良好的人際關系。
2.4.2 昆明市高校大學生參加武術社團后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參加武術社團活動能調節大學生的情緒,練習武術能直接地使人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了人的情緒,改善了心理健康。通過練習武術,使身體各環節適當伸展,練習適度釋放身體力量等拳術的協調動作,能幫助排解壓力和緩解情緒。提高自我調控的能力和意志力,調節自己的行為。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昆明市7所高校的武術社團都建有自己的規章制度與章程,運作方面由學生自主管理,并且能定時開展社團活動。
3.1.2 各社團活動的場地、器材、資金等得不到很好的保證。
3.1.3 高校武術社團還缺少專業的、高水平的教練員。
3.1.4 大學生參加武術社團對自身的身體健康有積極的作用。
3.1.5 大學生參加武術社團對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作用。
3.2 建議
3.2.1 走出校園,擴大影響力。
3.2.2 制定長遠發展計劃。
3.2.3 學校應加大對社團的扶持力度。
【參考文獻】
高校教育是一種全面的、系統的和科學的教育事業,藝術教育尤其是舞蹈藝術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置和開展有利于豐富大學生對生命、社會和世界的審美體驗和感知能力,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然而,由于歷史因素和現實諸多條件的共同制約,當前我國高校舞蹈藝術教育的發展仍然遠遠落后于大學生對舞蹈藝術和自身發展的強烈需求。本文結合徐州某應用型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發展狀況,對此展開具體分析。
一、舞蹈藝術教育的基本內涵與特性
舞蹈藝術是以提煉“加工”的人體動作為基本表現手段,綜合運用舞蹈語言、節奏、表情和構圖等多種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感的舞蹈形象,借以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構成中的特殊形式,有利于培養受教育者對舞蹈藝術的興趣,以此引發對其他藝術的廣泛興趣和愛好,促進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個性心理;有利于強化受教育者的觀察力、記憶力、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對于受教育者的智力開發、心靈培育和審美取向等都有較強的教化和塑造功能。舞蹈藝術教育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性:
第一,在教育形式上,舞蹈藝術具有生動的形象性、互動的愉悅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因此,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的問題上,以舞蹈為媒介的教育形式要明顯優越于空洞抽象的理論說教,更能提高受教育者對事物的直接觀感,使之更好地接受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舞蹈藝術教育還具有“說理移植”功能,可以將思想道德教育的具體內涵進行生動而形象的移植與轉化,促進道德內容的抽象灌輸轉化為人性美的形象化展示,從而利于有效喚醒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與生命認知,促進他們的心理意向明朗化,實現道德知行的有機統一。
第二,在教育效果上,從藝術實踐上來看,舞蹈藝術教育是追求身心和諧、團隊協作的教育形式。在這種強化密切協作的教育模式下,通過激發參與者的表現訴求,有利于塑造和培養受教育者的動作協調能力與生命感知能力,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責任感、認同感和集體榮譽感與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對舞蹈作品的體悟和感知,能夠有效緩解壓力、愉悅身心,并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真、善、美的藝術熏陶與感染,全面提升與發展自我。
二、舞蹈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原因探析
應用型高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為擴大高等教育內涵,適應市場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多方面要求而產生的,主要是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促進知識、技能和職業的結合,直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高校。本文以徐州某應用型高校為例,分析并總結目前我國應用型高校大學生舞蹈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的舞蹈課程和訓練場所,舞蹈教育覆蓋面不大。目前,舞蹈藝術教育僅限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過參加各類演出和比賽來學習舞蹈作品,多為短期集訓形式,沒有固定成系統的舞蹈訓練,校園普及的軟硬件基礎都不具備。突出表現在學校舞蹈藝術社團規模較小,只能覆蓋到有一定舞蹈基礎的學生,對于大多數普通學生,雖然他們內心向往,但缺乏足夠的組織容量,特別是理工科專業學生,能接觸并被納入到舞蹈藝術社團的更少。據調查,徐州某高校在校學生中,有9%的學生喜歡不同種類的舞蹈藝術形式,其中,有5%的學生對舞蹈藝術非常感興趣,希望接觸并學習舞蹈。然而,該校大學生(不包括藝術學院音教系的藝術生)中,在入校前接觸過舞蹈藝術或者曾有過舞蹈學習經歷的學生僅占0.1%。雖然該高校已于2001年成立了校大學生舞蹈團,但是至今都沒有專業的舞蹈課程設置和專門的舞蹈訓練場所。學校只是以選修課程的形式在體育學院和藝術學院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體育舞蹈形體課、健美操和舞蹈形體等5門相關課程,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舞蹈藝術的追求。
2.舞蹈藝術的內容定位不夠準確,形式單一,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貫通度不高。目前,我國非藝術類高校的舞蹈藝術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多以舞蹈形體課、健美操課程為主,鮮有開設舞蹈欣賞課程,更少有開設中國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在教育形式上多以選修課為主,這種課程選修體制又以任選課和限選課為基本方式,因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據調查,徐州某高校從未開設過舞蹈欣賞課程,其所開設的舞蹈課程都是體育舞蹈類和其他舞種(國標、瑜伽、肚皮舞等),更沒有開設中國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缺乏對傳統舞蹈藝術的正確認知和準確定位。舞蹈藝術不僅是肢體動作的形象展示,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種情感表達的基本方式,是一種情感構造、抒發和情感體認的過程,是一種教育主體雙方有效互動的藝術欣賞過程。因此,舞蹈藝術的教育應該與美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建筑學等融合貫通,綜合轉化為獨特的藝術感受力,進而促使大學生將自己的獨特感受拓展和延伸到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達到豐富和完善藝術素質教育的目的。在這方面,我們的工作還有差距,突出表現在舞蹈藝術教育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脫節的現象比較明顯,活動組織過于獨立,活動實施過于分散,活動效果不高。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思想上看,對舞蹈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受傳統“知識教育”觀念的限制,高校在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更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一定程度上輕視了舞蹈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至今很多應用型高校還沒有正式成立大學生藝術教育中心,這必將影響和制約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藝術修養的提升。
第二,從條件上看,缺乏有力的資源支持和制度保障。當前,各應用型高校的現有資源很難滿足舞蹈藝術教育的發展需要,其現有的文藝團體普遍缺乏專業的舞蹈師資隊伍和舞蹈設施。以徐州某應用型高校為例,該校僅有舞蹈教師1人,沒有專門的舞蹈訓練場所和舞蹈訓練器材。此外,由于課程設置等制度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導致了舞蹈藝術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氛圍的匱乏。
三、高校發展舞蹈藝術教育的措施選擇
1.統一思想認識,加大舞蹈藝術教育宣傳普及力度
要端正舞蹈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加強教育宣傳力度,統一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思想認知,促進師生同心協力、校社共建,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教育觀,共同營造舞蹈藝術教育的良好氛圍。具體到高校自身,要在校園內通過各種方式營造舞蹈藝術的學習氛圍,做到講座與交流融合、活動與演出并舉、比賽與學習同步,加強并支持新聞宣傳報道,最大程度地激發理工科學生對舞蹈藝術的熱情和參與度。
2.構建“三位一體”的舞蹈藝術教育驅動機制
21世紀的藝術教育尤其是舞蹈藝術會被提升到與語文、數學、歷史等核心課程同等的地位,不僅如此,舞蹈藝術課程將從單一的舞蹈教學演變成綜合的藝術欣賞課程。為此,需要構建一種以學校管理為前提、以培育師資隊伍為核心、以培養藝術骨干為關鍵的“三位一體”的長效機制。一是學校領導思想重視。領導重視并給予制度保障是舞蹈藝術教育發展的前提。二是充實舞蹈師資力量。挖掘高校內對舞蹈藝術感興趣,并有較豐富的舞蹈活動經驗的教師,鼓勵他們承擔起舞蹈藝術教育的重任,發展舞蹈藝術教師隊伍。三是注重骨干培養。在普及舞蹈藝術教育的同時,選拔并培養有一定舞蹈藝術特長的學生,對其進行素質拓展與能力開發,培育強勁的學生舞蹈力量。
3.在舞蹈藝術教育的實施上堅持“三步走”戰略
根據徐州某應用型高校舞蹈藝術教育現狀,“三位一體”的長效驅動機制需要分階段進行,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分三步實施:
第一,“請進來”戰略。引進國家、省、市級高水平的各類舞蹈藝術團體來校演出,有組織、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舞蹈審美教育。邀請專家學者講解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普及舞蹈藝術欣賞,將舞蹈藝術請進校園,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愛好。
第二,“深扎根”戰略。一方面,鼓勵專業的舞蹈教師與其他教師通力合作,采用各種方式和渠道,在校園內普及舞蹈藝術教育;另一方面,調整課程結構,把舞蹈藝術課程納入學校總體教學計劃。在文科學院的全體學生當中,開設舞蹈形體基礎必修課程,逐步推廣為理科學院乃至全校的舞蹈形體必修課程;在全校范圍內開設舞蹈欣賞選修課,尤其是中國舞和民族民間舞的選修課。
第三,“走出去”戰略。鼓勵師生多與社會進行文化交流,形成以進校園為主、學校和社會互動的“舞蹈藝術審美教育”新格局。要加強舞蹈藝術教師的隊伍建設,將具有一定舞蹈基礎的教師外送學習和深造。此外,要將愛好舞蹈的學生與有基礎的學生糅和在一起,加強日常訓練,提高舞蹈隊整體水平。積極創造登臺表演的機會,在更高的平臺上展示藝術特長,拓展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審美心理[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1.前言
目前,隨著我國高校籃球運動的蓬勃發展,高校也逐漸成為培養優秀籃球裁判員的重要基地。石家莊市在高校籃球運動的發展上也存在全國高校學生籃球裁判隊伍發展的共同矛盾和河北省高校籃球運動開展的現實問題,本文針對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進行研究,調查目前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隊伍發展現狀,探索適合石家莊高校籃球裁判員隊伍建設發展的新方向,推動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隊伍發展走上正規、專業的道路。[1]
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開展學生籃球裁判員培養活動的石家莊市六所高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根據所研究的目的和內容,收集與本文有關的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分析、歸納和整合。
2.2.2 專家訪談法
與河北省和石家莊市籃球裁判管理者、籃球裁判導師進行了溝通與交流,對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培養情況等指標等進行咨詢,從而進一步明確本文研究思路與注意事項等。
2.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總量和指導教師總量,發放學生裁判員問卷270份,回收259份,有效問卷257份,問卷的回收率95.2%;裁判指導教師問卷20份,回收20份,問卷的回收率為100%。
3 研究與分析
3.1 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隊伍發展現狀及分析
3.1.1 石家莊市高校開展學生籃球裁判培養情況
通過調查,石家莊市的高校中,僅有六所本科院校開展了學生籃球裁判員的培養活動,分別是: 河北體育學院、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石家莊鐵道大學和石家莊學院。沒有發現石家莊市專科院校開展學生籃球裁判員的培養活動。
3.1.2 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所學專業及性別統計分析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石家莊市高校男性學生裁判員占問卷調查總人數的77%,而女性學生裁判員占此次問卷被調查總數的23%;在學生專業方面,體育專業的學生占此次被調查者的48.4%,而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占此次被調查者的51.6%。由此可知,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多為男性學生,但是從學生所學專業上看,籃球裁判的學習開展在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中也具有很深的群眾基礎。[2]
3.1.3 石家莊市高校對學生籃球裁判員培養的支持現狀調查
此次調查中只有0.8%的學生籃球裁判認為學校沒有在實踐機會方面提供支持,89.5%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提供了裁判學習所需要的場地。而在資金方面,高校所提供的資源卻又相當有限。僅有45.1%的被調查者認為高校提供了裁判學習課程所需的資金。因此在“資金投入”方面,當前石家莊高校對學生籃球裁判員培養上稍欠不足。
3.1.4 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級別狀況統計分析
在此次的問卷調查的257人中,有159人即62.1%的被調查對象沒有裁判級別,在被調查的對象中,僅有7人具備籃球國家一級籃球裁判資格,而具備籃球國家二級籃球裁判資格的僅36人,具備籃球國家一級和二級籃球裁判員資格的累計僅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6.7%。
3.2 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隊伍發展的限制條件
3.2.1經驗不足、閱歷有限
在對籃球運動的理解方面,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對于籃球技戰術的理解和規則的理解普遍不夠透徹,由于比賽場次的累積較少,接觸籃球裁判的時間不長,因此作為裁判員,對于場上問題的預見性普遍較差,特殊情況及復雜情況的處理缺乏經驗。[3]
3.2.2專業差異、特點鮮明
在籃球裁判的學習中,學生往往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來自體育專業的學生裁判對于籃球的理解較為深刻,在臨場吹罰方面,體育專業的學生裁判具有相對準確的吹罰意識和預判,但是由于文化基礎薄弱,在規則理論的學習方面明顯不夠;而來自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在理論規則的學習上往往更為扎實,但是由于接觸籃球的層次不深,在對尺度的理解和臨場的預判上,來自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具有明顯的缺陷。[4]
3.2.3就業困難、前途未知
在大學階段的初期,高校學生具有相對充裕的閑暇時間從事籃球裁判工作,但是隨著畢業的臨近,各種就業壓力和實習安排接踵而來。在學生畢業后,受到工作地點和工作性質的制約,許多學生裁判將不再接觸或從事籃球裁判工作,因此,當前巨大的就業壓力和不確定性也成為如今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限制條件。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培養的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高校的師資水平以及對學生籃球裁判的培養態度是影響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培養的重要因素。
4.1.2石家莊市高校學生籃球裁判員通常具有經驗不足、缺乏自信、尺度不一等問題,眾多的自身短板使得許多在校學生籃球裁判員不具備完成比賽、控制比賽的能力。
4.2建議
4.2.1通過學校的學生籃球裁判組織形成學生裁判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競爭、不斷傳承的良性發展,同時借助高校的師資以及學生的自治逐步發展完善并形成學生籃球裁判培養體系。
4.2.2籃球裁判管理部門針對高校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建立裁判員注冊制度,給予有培養價值的學生裁判更多的學習機會,并讓更多高校的籃球裁判愛好者參與到石家莊市籃球裁判隊伍當中去。[5]
參考文獻:
[1]裴益民.對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籃球裁判員培養問題的探討[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2,(1):51-53.
[作者簡介]王兵(1980- ),男,新疆昌吉人,西安工業大學體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眾健身、大眾體育文化傳播。(陜西 西安 71003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0年西安工業大學校長科研基金項目“陜西省高校體育教師現狀調查與分析”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XAGDXJJ1034)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1-0082-02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陜西省獨立學院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成為陜西省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作為高等教育培養體系當中的基礎教學科目,一直以來都受到高校的重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也成為學校師資培養當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但是在獨立學院和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就這些問題展開研究,并就存在問題探討解決措施。
一、陜西省獨立學院體育師資隊伍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師資資源嚴重不足
目前陜西省在冊的獨立學院共有12所,在校學生已超過10萬人,但是獨立學院自身的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并沒有跟上學校發展和社會潮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12所獨立學院當中,主要擔任體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延安大學創新學院除外)依然是母體學校的體育教師,獨立學院的體育師資力量非常薄弱,甚至一些學校還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編制的體育教師。
從師生比例來看,獨立學院體育學科的師生比在1∶200左右。獨立學院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本身就是超負荷的,他們中大多數還要承擔母體學校的體育教學和科研工作,負擔就更加重。從性別來看,獨立學院任課教師當中,女性體育教師不足1/3。教師性別比例的差異對于項目的開展和學生體育審美能力的培養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年齡來看,獨立學院的體育教師主要以中青年為主,其中35歲以下的體育教師占55%。從職稱來看,職稱為講師的占40%左右,副教授的占25%左右,教授的僅占5%左右。從學歷來看,主要以碩士和在讀碩士為主,這主要是因為目前高校人才引進的最低標準即是研究生學歷。同時,大多數體育教師并不具備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校園傷害事故的緊急處理方面、體育衛生教育等方面也缺乏經驗,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容易處理不及時、不到位,從而釀成嚴重后果。此外,還有一些體育教師不注意教學方法的把握,使得學生對體育教學失去興趣。體育教師的匱乏和結構的不合理,一方面嚴重影響了獨立學院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體育教師少有精力從事科研等其他工作,從而導致學校其他體育工作停滯不前。
(二)激勵制度不完善
獨立學院在師資管理上主要還是依靠母體學校的政策。這主要是因為獨立學院的大多數教師都屬于母體學校,獨立學院本身也沒有切實可行的政策來支持體育師資隊伍建設。被調查的十二所獨立學院當中,擁有自己人事編制(包括人事)的體育教師平均只有五人,其他體育教師全部采取外聘方式。體育教師往往只是承擔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而其他體育工作如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科研活動、群體活動等,則受限于獨立學院的師資力量而無法順利展開。同時,由于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都是市場化辦學,在考慮收益和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在獎勵機制方面沒有得力措施。調查發現,除個別學校之外,大多數獨立學院的體育教師除了正常的工資和課時酬金之外,再沒有任何的績效獎勵,所以他們在授課之外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職稱晉升方面,12所獨立學院中,與母體學校存在職稱晉升差異的有9所,與母體學校職稱晉升保持一致的有3所。獨立學院基本上是把體育教師的職稱晉升掛靠在基礎教學部,在職位競聘方面也沒有優勢和相應的政策支持。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選擇中,本科生把進入獨立學院擔任體育教師作為首選的大約占到被調查學生的39%,碩士研究生把進入獨立學院擔任體育教師作為首選的大約只有6%。由此可見,激勵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師資隊伍的建設。
(三)體育工作環境相對較差
獨立學院大都是母體學校自身建設或與企業、社會共同建設而創辦的,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獨立學院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母體學校而言更加滯后,而體育教學環境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調查發現,12所獨立學院中,有4所有比較完整的體育場館,有3所短期內有建設場館的計劃,有5所短期內沒有場館建設的計劃。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如果工作環境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其教學積極性勢必會受到影響,更別提師資隊伍建設了。
二、陜西省獨立學院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發展策略研究
(一)外部策略
1.做好宣傳工作。做好對外宣傳工作是改善和提高學校形象的基礎,獨立學院本身在發展中就受到社會上很多人的質疑,尤其是學生家長對于獨立學院辦學能力的質疑一直沒有間斷過,在這種社會的質疑聲中,優秀畢業生在擇業方面也會非常慎重,對于今后自己的發展是目前大多數畢業生考慮的首要問題,所以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優惠政策是吸引人才的必要條件,當然,宣傳不能夸夸其談,而是需要有實際的行為和政策來支持。
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工作環境。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只是獨立學院吸引學生的基本條件,更是吸引師資的必要條件。為體育教師改善工作環境,一方面可以愉悅教師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師的工作質量,促進各項體育活動的開展,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生活。
(二)內部策略
1.吸收優秀體育人才,補充體育師資資源。獨立學院也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制訂合理的體育教師引進計劃,只有這樣才能為體育教師隊伍不斷注入新的力量,也只有這樣才能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教師隊伍中;同時,必須注重青年體育教師的培養,青年體育教師是學校未來體育事業發展的動力,學校必須制訂長遠的體育師資培養計劃,防止出現體育師資“斷層”的現象。大力引進高學歷的體育教師,尤其是具有博士學歷和副教授職稱的體育教師,一方面可以帶動學校體育科研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利于體育教學團隊的形成。同時,要在師資培養方面給予照顧,鼓勵體育教師外出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2.改善學校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體育師資結構。首先,獨立學院的領導要重視體育學科建設和體育教師培養,要摒除對體育學科的偏見,充分重視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其次,在體育教師的晉升、晉級和薪酬方面應該更加人性化、科學化和合理化,要采取各種措施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積極宣傳體育師資團隊的協作精神和奉獻精神。最后,要不斷對管理人員進行體育價值觀教育,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和體育素養。
3.估計體育教師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學校和部門應該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種長期和短期的理論與技能培訓班,鼓勵教師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并積極開展各種對外學術交流,讓體育教師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從而提升整個體育師資隊伍的實力。同時,體育教師也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中能夠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這樣一方面能提高教師的工作責任心,另一方面也通過教師的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
4.鼓勵體育教師創新。創新是民族的希望,沒有創新的教學是枯燥乏味的,體育也不例外。因此,要鼓勵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大膽應用新技術、新理念,并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2 我國模擬聯合國大會發展和參與現狀
模擬聯合國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該活動源于美國,1927年由哈佛大學舉辦的模擬國際聯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模擬聯合國雛形,也是模擬聯合國的前身。模擬聯合國活動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歡迎,目前,世界上大約100多個國家,超過四百萬人的師生參與模擬聯合國,全世界每年有近四百個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召開,分布在五大洲的50多個國家。
我國的模擬聯合國活動發展比較晚,一直到了90年代這項活動才進入中國。我國最早的模擬聯合國活動可以追溯到北京順義國際學校。1995年的外交學院為紀念聯合國成立50周年,舉辦的模擬聯合國會議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高校首次模擬聯合國會議。總得來說,模擬聯合國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被引進到2003年左右,第二個階段是2003年-2008年,第三個階段是2008年至今。
第一階段是模擬聯合國活動的起步期,2001年北京大學組建北京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同年外交學院和西北工業大學相繼成立了模擬聯合國團隊,這三所學校成為我國最早組建模擬聯合國協會的高校。此時學生主要以外出參加國際性的模擬聯合國會議為主,形式較單一,進行經驗積累。并開始嘗試舉辦會議,試圖在國內推廣。
第二階段模擬聯合國活動開始得到明顯發展,這一階段,會議和數量增多,規模逐漸變大,參會代表來源地覆蓋面變廣,最重要的是高校日益重視并將其納入學生社團或學生會的活動,甚至建立了專門的模擬聯合國學生組織,將其制度規范化。
第三個階段是飛速發展時期。模擬聯合國的范圍開始向全國擴張,各地區高校紛紛建立本校模擬聯合國社團,開辦自己的會議。
以武漢地區為例,武漢的模擬聯合國活動大都發展于2000年后,七所211高校及中南民族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均先后建立了模擬聯合國社團,且將一年一會常規化,每年武漢地區舉辦的校際模擬聯合國大會高達9-10場,是我國舉辦模聯會議次數最多的城市之一,有的學校還會在當年既舉辦校際會又舉辦校內會。截止2016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已經舉辦了九屆校際模擬聯合國大會,武漢大學和華中師范、中南財經政法和華中農業分別為六屆。會議規模增大,委員會數量增多,如2014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辦的江城模擬聯合國大會大會設置了經社會,主新聞中心等四個委員會,相比上一年增設兩個委員會。會議人數增加,前來參會的學校數量龐大,由華中農業大學舉辦的華中地區模擬聯合國大會,每次會議代表數量可達近兩百人,吸引二十余所全國各地的學校學生參加。此外,武漢其他高校的模擬聯合國社團仍在快速發展中,以中南民族大學為,該校在2014年舉辦了首場校內會,經過交流學習,次年成功舉辦校際會。此外,武漢各高校也積極派代表去外地參會,模擬聯合國活動在武漢地區發展迅速,在學生中有相當的影響力。
3 模擬聯合國活動對大學生學術能力的培養
模擬聯合國大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活動,在培養大學生的學術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使大學生直接、主動的接觸到大量的知識,模擬聯合國大會有不同的委員會設置,最常見的聯合國大會、經濟社會歷史會、安理會、主新聞中心,其設置的議題涉及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無論是會前準備還是會中討論,都能使大學生主動的去吸收相關的知識,了解相關的政治現實問題,會中可以通過實踐來掌握談判流程等知識。以2015年中南民族大學模擬聯合國大會為例,設置了聯合國大會、經社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主新聞中心,聯合國大會的議題為通過消除種族歧視來促進基本自由,這就需要代表了解種族主義、種族歧視的歷史根源和現狀。而經社會的議題是擴大生產性就業與降低失業率,需要對全球經濟環境、國家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一些有可能對不發達國家進行發展性援助的國際組織等相關知識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