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學常識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7 15:44: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外文學常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課外文學常識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49

一、正確認識課外閱讀輔導的作用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語文字詞句語修邏的基礎知識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精準地把握,只有把語文基礎知識融入到閱讀教學中才能理解透徹,做到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在于熟練地駕馭基礎知識,通過閱讀才能真正理解知識內涵,界定知識外延,語文課外閱讀可以加深對課堂語文教學理解,把文章置于相關背景中,才能準確認識作者思想,反映文章的時代主題。例如:筆者教學李白《靜夜思》,引導學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詩句,同樣是月夜,反映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有動感美,也有靜態美,同時閱讀李白《望廬山瀑布》,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學生對作者有個全面的認識,延展課堂的視野,彌補課堂的不足。

二、課外閱讀的基本原則

課外閱讀不是隨意閱讀,要突出課外閱讀效果,必須規范課外閱讀的行為,只對課堂語文知識的再認識、再理解,拓展課堂視野,一句話課外閱讀是為課堂服務的,不能脫離這個目的。

1. 服務課堂教學目的

我們的語文課本由于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閱讀范圍不廣泛,由于篇幅的限制,背景資料也比較少,對作者的生平介紹只是一筆帶過,常常這些材料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有“遍插茱萸少一人”,對茱萸是什么?山東有什么風俗習慣?通過課外閱讀才能有所了解,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在預習階段,主要要求閱讀作者生平,認識作者的寫作背景,在課后把與課文相關篇目讓學生閱讀,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提高閱讀技能技巧,把相近風格作品進行比較閱讀,體味它們的細致區別,這是閱讀精髓。

2. 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原則

興趣可以促進學生在閱讀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把課外閱讀進行到底,集中精力,保持旺盛的閱讀欲望,激發探索閱讀能力,我認為在課外閱讀指導上,一定要推薦好課外閱讀書目,小學生處于兒童時期,推薦的書目一定要適合兒童心理特點,形象、生動、富有兒童語言特色的讀物,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會明快、清晰、流暢的表達能力,適合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兒童文學作品、寓言、童話最適合,比如冰心《寄給小讀者》《湯姆歷險記》《魯濱遜漂游記》《葉君健作品集》和鄭淵潔兒童文學作品。這些大師有著豐富的兒童心理知識,筆觸細膩,描繪了兒童心理的一片藍天,讓學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同時積累豐富的寫作語言。

3. 結合學生德育教育的原則

語文的學習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不斷滲透德育思想的過程。“文以載道,文以樹德”就是這個道理,通過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心智的成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輔導學生課外閱讀是常常選用一些勵志方面的書讓學生來讀,給學生強大的精神動力,講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筆者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蘇叔陽寫《大地的兒子》,學生對整個一生有全面的了解,對超級的人格魅力、博大的胸懷、豐富睿智十分佩服,對學生有一種巨大的潛在影響力,使學生有種“見賢思齊”的內心向往。

三、課外閱讀的具體實施

課外閱讀的是建立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之上的,要讓課外閱讀不流于形式,要落到實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閱讀經典文章。課外閱讀由于時間有限,要想課外閱讀取得實質的收獲,選文要經典,這些文章都是大師們匠心獨運的力作,不管從語言風格、表達手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都有自己獨到之處。俗話說:“取道其上,得到其中,取道其中,得到其下”,閱讀經典文章大師們給學生的影響力是深遠的,輔佐學生走向成功路,規范寫作思路,筆者要求對書中的佳詞好句,要進行摘錄,日積月累,學生語言也豐富起來了,逐步運用到作文中來,這就是課外閱讀的效果。

2. 練習寫隨筆

篇(2)

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習語文再也不能局限于課堂。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教材要開放,教學方法要開放,課堂教學也要開放,要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立足課本對教材進行加工、整合,把課本知識有意識向課外拓展,以此來打破語文教學課內和課外的界限。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探索,在探索中,去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想象力,以此來獲得語文實踐能力。本人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摸索,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引導質疑,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要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教學時要精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我在講授《愚公移山》一文時,課后我留給學生這樣兩個問題:愚公真的不愚嗎?他的愚有哪些表現?這兩個問題很顯然超出語文教材中的教學要求,給學生卻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間,有力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把課堂教學向課外拓展,為學生的課外探索指出了方向。

第二天課堂上同學們將思考的結果拿出來進行討論,有的說愚公的做法不切現實,若無外力幫助,他絕無實現可能;有的說愚公是個頑固派,一意孤行,不聽勸言;有的說愚公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犯了決策上的錯誤,他應選擇打洞或搬家;還有的說愚公移山是自私自利的行為, 因為他這樣做嚴重的破壞了生態環境。……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爭相發言,各抒己見。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這時有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站起來問:“既然愚公這么愚,那么愚公精神我們怎么理解?”于是一堂課堂辯論會就此拉開序幕……

立足課本,跳出課堂,通過質疑把學生思維引向課外,然后再把學生思考的成果帶到課堂共同分享。這一放一收就把課堂內外緊密地聯系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促進了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自主向課外要知識的情趣,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二.情節延伸,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內容加以適當延伸來激發學生想象力,讓學生通過課內課外、古今中外、超越時空的聯想想象,閱盡知識美景,增長見識信息。

在《丑小鴨》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丑小鴨變成美麗的白天鵝后會做些什么?同學們立刻興奮起來,有的說它采取了報復行為,不再理睬它的同伴;有的說它原諒了它的同伴并和它們一起開始了新的生活;有的說丑小鴨遇到了與自己有同樣經歷的丑小雞,丑小鴨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它,幫助丑小雞鼓起了勇氣頑強的生活下去……。這種“續編”活動,實際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機延伸,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做合情合理的推想,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賞析《天上的街市》一課時,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想象“街市”上陳列了哪些物品、你打算購買哪些、送給誰……。同學們聽說要到天堂購物,個個喜氣洋洋,異常興奮,他們的想象力很快被充分調動起來。有的說要坐飛機去,有的說要坐宇宙飛船去,還有的說要安上一對神翅自由自在地飛上去。有的要買機器人送給媽媽,有的要買手提電腦送給老師,有的要買幾粒長生不老丸送給自己最親密的人……。學生的想象力馳騁千里,自由揮灑,愉悅中學生即鍛煉了口才,又獲取了知識。

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意識的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想辦法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讓語文課堂充滿歡樂,充滿笑聲。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自由聯想中,獲得個性發展,養成創造性的思維習慣。

三.學科滲透,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

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的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所以語文學習不一定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本學科,完全可以和其他學科相互滲透有機結合,通過交叉學習,共同獲得進步。

在學習《死海不死》一文時,課后我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嗎?咸度為多少時人才會上浮?這兩個問題用語文知識是很難解決的,我們可以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通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引導幫助學生去解決。課外可以組織學生查閱資料,請教物理老師,甚至和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性實驗。在探索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努力地去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活動空間,要有意識地為培養學生的科普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提供廣闊的活動天地。

在學習《趙州橋》一文時,我就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中提供的數據求出趙州橋的弧形半徑是多少,圓心在什么位置,并要求學生通過計算對中國造橋技術發表自己的感想。這種做法加強了語文學科和數學學科之間的聯系,把語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在課外探索中,既訓練了學生計算能力,又為學生深刻全面認識趙州橋提供了科學依據,真可謂一舉兩得。學生在課外學習的廣闊空間里獲得了知識,獲得了快樂,綜合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得提高。

四.類比點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類似的情節在不同的學生心中會有不同的看法,同樣的主題,一樣的題材在不同的作家筆下往往會演繹出不同的風貌,如果教師能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進行類比點撥,指導學生收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比較分析,討論思考,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更能加深教材的理解。

篇(3)

教師在校外科技場館(實驗室)進行教學準備和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出現兩種誤差,一種是將此類課程視為校外課外活動,主要表現為課程過程設計松散,學生活動過多,缺乏教師引導等;另一種是直接照搬校內課堂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為忽視了學生在校外場館學習時,普遍表現出的興奮、放松,渴望了解新場地、新教具的心理,以及校外場館與教室在空間上的差異性。

這種誤差最顯著的表現多集中于教案與學案,視為校外課外活動的教師在撰寫教案的時候,多忽視三維目標的應用,取消了板書設計,教學過程設計的較少,多采用活動式方案設計,弱化了教師在知識建構中的引導作用;照搬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師則在教案設計中忽視了場地大小、封閉性(許多場館為開放或半開放環境)以及課桌椅的差異性對學生注意力、教學響應速度上的影響,使得同樣教學時間單元下,在校外場地往往無法完成相同的教學內容。而在學案上,則多表現為沒有學案,或者設計的學案開型過大,根本無法在沒有相應課桌椅的開放環境使用,使得學案使用起來非常困難,甚至形同虛設。

二、校外科技場館(實驗室)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活動設計

使用校外科技場館(實驗室)的初衷主要在于實驗設備、教學資源的使用。因此,活動或實驗的設計往往是其中的重點,需要在備課和教案設計中著重考慮。其中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校外場館資源(區域)圈定。

校外科技場館(實驗室)不是為基礎教育專門設置的,設備、資源、展教具的空間擺放,課程所需資源之間的距離等因素將對課程的實施、學生的位置以及教學環節間隔的時間造成很大影響。

2.學生行走路線的設計。

許多資源(設備)是固定擺放的,特別是精密儀器或大型展教具,無法為一次教學活動調整位置。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它們之間的距離,以及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行走路線。

哪些位置需要學生駐足,哪些需要學生經過,哪些是在同一教學單元使用,行走路線是否重復或交叉,行走路線所需時間在每個教學單元的比例,是否影響到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等。

3.教學過程的節奏把握。

校外科技場館(實驗室)不同于教室,它們往往場地更加開闊,甚至本身就是一個小型廣場(如科技館、博物館),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注意力、興奮點甚至視覺的游離頻率都會不同于普通教室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應該避免長時間講授或長時間分組活動環節的設計,而是讓各環節更緊湊,避免節奏松散拖沓,更要避免將大時間塊的學生活動內容放在整個教學活動的中間環節,一方面會造成課時的不好把控,另一方面,學生的注意力會過于分散,不利于學生進入教學情景。

三、實施教學活動中的教(學)案設計

1.學案開型設計。

學校教室開展教學活動時的學案,往往是采用8開或16開設計,一方面此種開型設計簡便,另一方面也與各學校一體機印制試卷多采用8開紙型相關。但是校外場地往往無法為學生提供常規的課桌椅,甚至在一些開放場地,并不具備50套以上的學生座椅。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8開或16開紙型的學案不方便學生的使用,特別是在書寫方面,造成很大困難。

在不增加學校印制成本的前提下,筆者建議使用16開紙型,3段式設計(如圖所示):

這種樣式的好處在于,一方面還是16開紙型,便于文印室印制,節省成本;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折疊使用,16開三分后,學生可以相對輕松地單手握持,便于在沒有課桌或只有小桌板的情況下使用,特別是在學生需要在場館中觀察、調研時,隨手記錄。當然這樣對于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4)

學校班級:3班、5 班 學科:語文 填報人:填報日期:2021年7月1 日

班級

193195

人數

82

平均分

及格率

優秀率

學生考得較好的題目

1

2

3

4

6

7-3

8

10

12

13

16

18

20

21

23

學生掌握得較好的知識點

一、學生選擇題得分率比較高,因為是傳統題型,因為不用寫字。

二、古詩文默寫考得比較好。老師重視,復習花時間多。

三、課內文言文解釋詞語、翻譯句子,理解文章主旨,答題情況好,得分率高。

四、作文審題有沒有難度,大部分同學能寫夠700字,均分也有35分左右。

學生考得不夠好的題目

5

7-1

7-2

9

11

14-2

15

17

19

22

學生掌握得不夠好的知識點及原因分析

一、觀點論述這道題賦分四分,得分平均分才1.5分,觀點缺少主語,結論重復觀點。二、字音字形一直是我們這些薄弱學校的軟肋,需要加強。三、對于較少出現在口語中的成語是不解其意,這說明了學生的詞語積累不足。四、文學文化常識這塊知識點是學生的薄弱之處。五、這次語文的失分大多跟不閱讀名著有關。六、古詩賞析文字題失分很多,因為有文字題。七、課外文言斷句題,學生讀不懂大意,不知道劃分停頓。八、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失分多,特別是最后一道文字題。看得出來,學生沒有認真看材料,也許是時間不夠

對試題的評價意見

篇(5)

近年來中考文言文閱讀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課內文言文閱讀,課外文言文閱讀,課內文言文比較閱讀,課內、課外文言文比較閱讀,題型主要有:填空題;選擇題;斷句題;文言今譯題;理解運用題。文言文閱讀題的考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順暢朗讀,掌握文言的句讀;理解常用的實詞和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和翻譯句子;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了解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和表達技巧;能結合作品內容進行評價,談出感受;借助注釋閱讀理解淺易課外文言文。

《語文課程標準》在繼承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增加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能力;這一理念反映在考試評價方式上,就必須打破傳統的“封閉題”,增加“開放性探究題”。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近年來文言文閱讀的命題形式有所改變,出現了文言文比較閱讀題,并漸成時尚。其命題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向:一是在文本材料的選擇上,由單一文言篇段變為兩個有所關聯或類似題材的文言篇段;二是由于文本材料的變化,考查內容也有所變化,出現了思想內容、藝術特色、表現手法等方面的比較分析試題;二是打破了以往文言文閱讀試題為“封閉性”客觀性試題的常規,出現了不少能激發學生思維的主觀性的開放性探究題。開放性探究試題立意新穎.內容豐富多樣,答案多元化,解法富有創意,給中考文言文試題帶來了勃勃生機。

考點解析

1.文言實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各地考試大綱及近年來的中考試卷分析,今年及今后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將呈現這樣幾個不變的趨勢:一是對文言實詞的考查將更加注重理解和運用的趨勢不變;二是考查對象為常見的實詞的趨勢不變;三是題型重具體釋義(含句子翻譯),輕選擇、判斷的趨勢不變:四是命題的文本材料由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趨勢不變(但考查的知識點仍是課內文本材料中的知識點)。文言實詞的考查是中考的重點,其中主要是對常見的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理解時必須結合具體語境,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根據上下文”來理解詞義。進行文言實詞的復習,應重點注意以下四種情況:一是古字通假現象;二是古今異義現象;三是一詞多義現象;四是詞類活用現象。

2.文言虛詞。在中考試題中,雖沒有把文言虛詞作為重點,但對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的考查還是很普遍的。隨著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將更加注重理解和運用,不再考查那些繁瑣的詞法、句法等古漢語知識。縱觀近幾年各地中考試題,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二是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譯。前兩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顯性考查,后一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隱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㈩識記常用文言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②結合語句翻譯確定該文言虛詞在句中的含義:③根據文言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來替代;④先多朗讀,體會語氣,再進行判斷。還有一點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一個虛詞有多種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虛詞來表示。在平時的學習中應注意打好基礎,勤練多思,把握規律,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初中階段常用的文言虛詞大致有四類:第一類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類是起組合作用的,如“以”、“于”、“為”;第三類是起連接作用的,如“而”、“則”、“乃”;第四類是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于”。

3.文言文翻譯。中考文言語句翻譯題考查的題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選擇題,另一種是書面表達題。文言語句的翻譯要做到三點:一是要務必準確,要忠實于原文,符合原文文意,力求字字落實。要想做到這一點.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注重積累,分門別類地牢記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的活用義和通假字,翻譯時盡量使用直譯的方式,文中涉及到的名、號、朝代等不必譯出。二是譯文語句要通順。對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裝句、后置句、前置句)要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對文言文的省略成分,要根據上下文的語意補齊;直譯后如果行文不是很連貫,應增加必要的詞語,使譯文文意貫通,語言流暢。三是譯文語言應得體、生動、優美。值得注意的是,翻譯文言文切不可不辨句式,望文生義,也不可詞義含混,只求大概。

4.內容理解。要求能在對文言文的基本內容正確領會的基礎上,進行初步分析。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時需要根據文段內容作進一步的延伸,即針對文段內容談體會、感悟、認識和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緊扣文段內容,進行開放式的回答。

備考策略

1.立足課內,注重積累。

篇(6)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現今的高中畢業生語文學科要經歷會考和高考兩次考試,兩次考試雖然在同一大綱指導下,但測試的要求卻頗不相同。會考語文的測試內容以課本為主,高考語文以測試課外內容為主。前者重基礎,后者重能力。學生感覺兩者要求不同,似乎不好兼顧,教師感覺一學期內面臨兩次考試,時間太緊,課時不夠,或則早早結束講授課文,投身于題海之中,或則增加課外練習時間,加重師生負擔。其實只要處理好教材與考試的關系,即課內文與課外文的關系,上述矛盾并不難解決。教材是基礎,課文是范例,課外文是基礎的擴展和延伸。不切切實實打好基礎,就談不到培養能力。基礎是不變的,能力是靈活的,兩者輔車相依。再說考教材也好,不考教材內容也好,都離不開考試的“憲法”——教學大綱,和依據教學大綱所制定的考試說明。

    文言文的測試體現基礎與能力的關系尤為明顯,以1998年試題為例,在釋詞、譯句的各題選項中詞語多為課文中所出現過的。如“覲”(《譚嗣同》“乃扶病入覲”),“故事”(《六國論》“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譚嗣同》“康熙、乾隆、咸豐三朝有開懋勤殿故事”),“有司”(《出師表》“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遽”(《察今》“遽契其舟”,《促織》“遽撲之”),虛詞“以”也是常見的介詞(憑、用義)和連詞(表順承關系)的用法。又如“何子平世居會稽,少有志行,見稱于鄉曲。事母至孝。揚州刺史辟從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這短短幾句話中就有八個常用詞見于教材。所以如果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理解常見的四種詞的活用現象,理解常見的文言特殊句式,遇到淺易的課外文,基本上是可以看懂的,回答試卷中提出的問題就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文言文的總復習可以采取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用一課帶多課的方式,即選取幾課在詞語、句式比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識面較廣的文章。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第一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就可以聯系其它課文中與之相同或不同的判斷句。相同的如“亞父者,范增也”“子瑜者,亮兄瑾也”。不同的如:“陳涉,陽城人也”,“人為刀俎”“劉備天下梟雄”以及“所以……者……也”等。其后如“伐齊”的“伐”(攻伐義)與其相同的如:“大興師伐秦”“舉兵伐徐”等;不同的有“伐檀”“伐山取材”(砍伐義),“此五伯之伐也”(功業義),“平伐其功”(夸耀義)。“使人遺趙王書”的“遺(贈、送義)相同的有“先以書遺操”,“諸生歲有裘葛之遺”“留待作遺施”“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中的“遺”等,不同音、義有“小學而大遺”(丟棄義),“吾遺恨也”(遺留)中的“遺”等。“趙惠文王十六年”從“趙惠文王”就可以聯系其它課中國君、諸侯、大臣的謚號。這樣通過幾課書就可以復習常用實、虛詞句式,文學常識,文化知識諸多方面的問題。用時少而見效快。

    另一種方法是重點復習課本后面常用詞表中的常用詞。(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首先要積累詞匯,作為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文言文也是如此)但是課本中文言常用實詞表有三個缺點,一是所確定的詞是否常用有的沒有科學依據;二是既無例句,又無義項;三是本來在教材中出現頻率較多的常用詞,如上文所舉的“遺”,在詞表中卻未列入。因此在復習時先要明確某個詞在課文中的意義,再聯系其它課文中的同樣意義,然后回憶其它課文中出現這個詞的不同義項。例如

    書:①書信  使人遺趙王書(《廉藺列傳》)

                先以書遺操(《赤壁之戰》)

篇(7)

1.在目標確立上,實施“兩手抓”策略

曾經有人把文言文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學的“本”,筆者無意去論辯孰“本”孰“末”的問題,但始終覺得學生學習文言文,一要對文章詞、句的含義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對文章能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一味強調前者,放棄后者,則是放棄了文言文教學的文學性。作為語文教師,要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授漁”策略

首先,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從而觸類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師要“講”的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直述規律時,例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提賓句、判斷句、狀語后置句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么說”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再次,學會摘錄。“不動筆墨不看書”,課標要求學生“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尤其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礎上反復朗讀,并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3.在教學手段上,實施“誦讀”策略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作品的特定要求,給學生以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的指點;每次讀都要有不同的明確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清句子,還是讀出語氣、讀出語勢;是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還是在讀中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這些要求都要具體給學生以明確的導向。每次誦讀,要求學生要邊誦讀邊意會,力求學生沉浸在文中所創設的意境中,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養上,實施“遷移”策略

篇(8)

在這方面,我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我的指導思想是:語文課程目標要求課外閱讀400萬字以上,讀什么呢?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啊。語文課本有課外名著導讀,畢竟名著是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心聲,是這個時代千姿百態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晶。傳達著人類的憧憬和理想,凝聚著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大量地閱讀名著,不僅能增長人的知識,也能豐富人的感情。但是學校課表一天只有一節語文課,還有那么多教學內容,時間不夠啊。常規情況下,學校根本沒有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專門的課外閱讀的。我只有想辦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想辦法來進行有效的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開展語文活動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以下是我具體實施的主要內容和方法步驟:首先打開書,看看本學期的名著導讀書目。第一周先到圖書館借5本名著來,借給班級里幾個語好者讀;第二周用一節語文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們學習了解該名著的一些文學常識,欣賞一下該名著的電影電視音樂作品的精彩片段,布置全班同學進行閱讀;宣布第三周作文《我覺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該書中的一個人物),全部作文訂成一本班級作文集;宣布第四周舉行辯論賽(辯論題根據學生讀后意見決定)。根據同伴教育的效應,有人讀就會帶動其他同學讀;根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說法,看到一些精彩的文段和電影電視音樂作品片段,也會激發同學的閱讀興趣;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舉行辯論賽也將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閱讀。最重要的是教師對文學名著的閱讀進行了有效地安排和引導、檢查和落實。

篇(9)

語文課開展“走近名著”活動,請接著甲同學的發言,也講述一個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要求:說出書名、人名和有關情節,在敘述中至少運用一個成語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學甲:《水滸傳》中,嫉惡如仇的魯提轄聽了金氏父女的哭訴,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見義勇為的英雄。

你的講述:--------------------------------------------------------------------------------------------

(選自江蘇常州市2004年中考語文試題)

【解題指導】

從2000年起《語文教學大綱》已經明確將古典名著納入中學生課外必讀篇目。名著閱讀是對學生閱讀狀態的一種考查。《語文教學大綱》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了解課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識。據此,常州市2004年中考考試說明中明確了這方面的要求:“能答出《大綱》或《課標》推薦的文學名著的有關常識或情節,積累一定的名句和格言。”

本題雖然名為“名著閱讀”,但又不停留在一般文學常識的識記上,而是設定一個語言環境,把它與學生的語文活動聯系了起來。在答題要求上,需要考生閱讀過作品,對人物、情節都比較熟悉,同時對人物形象特點有具體的理解,且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這道題目看似簡單,沒有過多的限制,但想答好又有一定的難度,屬于“跳一跳才能摘到蘋果”的題目。

回答這一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自己要介紹哪一部(篇)名著,然后確定介紹這一名著中的哪一個人物。這兩步都不是很難,考生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即可。接下來必須考慮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能體現這個人物性格的一件事情。最后還要注意必須用上至少一個成語或名言、警句、格言。這兩步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題的評分要求是:不設標準答案,內容正確,符合要求即可給分。這就給了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參考答案:《西游記》中,孫悟空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次次識別了變化多端的白骨精,幫助唐僧渡過了劫難。

【相關鏈接】

讀一定數量的課外文學名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但讀書除了積累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師的指導下讀了不少好的課外書。下面請你做一個簡要的讀書札記。

書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該人物形象給你的人生啟示-------------------

(選自江蘇無錫市2004年中考語文試題)

【模擬練習】

1.按照示例,請寫出源于《水滸傳》或《西游記》的一個成語,并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的主要內容。

示例: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人物:諸葛亮、周瑜;故事:周瑜定計火攻曹軍。

成語:-------------------;人物:-------------------;故事:-------------------

------------------- 。

2.《水滸傳》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卻同樣義薄云天,請你舉出兩位能體現這種“義氣”的英雄人物及其相應事例簡單作答。

(1)-------------------

(2)-------------------

【參考答案】

篇(10)

新課標強調“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形成不了閱讀能力。對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培養語感,注意積累顯得更為重要。中考中文言文閱讀文章我們平時大多沒見過,但需要解釋的詞語一定都是我們見過的,那么平時在講解課內文言文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做一些常用字詞的翻譯,并記住這些字詞的用法,特別是下列幾類詞:1.常見虛詞“之”“以”“而”“者”“乎”等。2.一詞多義的詞,即同一個詞在不同句中有不同意思,如《捕蛇者說》,“歲”在① “歲賦其二”。歲意思為“每年”;在 ② “積于今六十歲矣”。意思為“年”。3.古今異義的詞,如(《桃花源記》)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絕境 ”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再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中“交通 ” 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主要用于稱謂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4.活用的詞,顧名思義 ,即是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在中考中很常見。例如:“吾射不亦精乎”的”“射”字,“射” 原是動詞用推力或彈力送出子彈;氣體或液體等受到壓力迅速流出,在這句話中活用為名詞“射箭的本領”。5.還有一些通假字也值得平時總結、記憶。另外,了解一點古文化知識、特殊句式,也有助于理解文意,翻譯句子。這些古文化知識、特殊句式,課內文言文注釋上基本都有,重要內容老師也會反復強調。比如文言文涉及的有關古代人、事、名物、官職、稱謂等一般古文化常識,常見的倒裝、反問、疑問等句式。

二、整體閱讀,了解大意

要做好課外文言文閱讀。首要的是對閱讀材料進行整體閱讀感知,把握其要點。課外文言文在閱讀過程中會有詞、句搞不懂,這是很正常的,不必糾纏于此,放一放,跳過去讀完全文,就像做英語閱讀一樣 總會遇到自己不認識的單詞,先不去管它 把整篇文章讀懂了,這個詞的意思大概就出來了。讀完后,若是以議論為主的文章,就要弄清楚談論的話題、作者的觀點、選用的材料、論證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就要明確所寫何人,人物之間的關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寫何事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文中流露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等。文言文不會像現代文那樣意義深刻 、含蓄,一般道理比較明顯,人物性格比較鮮明,大多考生在讀完全文情況下都能弄清楚這些問題。而弄明白這些問題就為后面深入理解原文、正確答題指明了方向。

三、精讀原文,抓住重點

精讀就是要“細嚼慢咽”,要多動腦筋,要反反復復地讀,精讀就是在通讀的基礎上,有選擇、有重點地閱讀找出解答試題的某些線索。中考試題中選用文言文大多篇幅不長,我們在解題時可以多讀幾遍,通過反復讀,具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表現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或思想傾向。具體做法是:(1)結合課內文言文,口頭翻譯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文言文翻譯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 (2)結合語境,從句子結構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3)結合原文,分析試題中的題目答題要點。分析要全面、不丟點。 (4)再讀原文,以求深入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點和答偏。

上一篇: 個人風險點排查及防控措施 下一篇: 稅收征管的意義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日本 | 在线视频欧美二区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专区 |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 | 一区二区無碼在線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