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44: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風險與合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財務風險的基本類型
1.籌資風險
籌資風險指的是由于資金供需市場、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籌集資金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
2.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指企業投入一定資金后,因市場需求變化而影響最終收益與預期收益偏離的風險。企業對外投資主要有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兩種形式。
3.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又稱營業風險,是指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供、產、銷各個環節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所導致企業資金運動的遲滯,產生企業價值的變動。經營風險主要包括采購風險、生產風險、存貨變現風險、應收賬款變現風險等。
4.存貨管理風險
企業保持一定量的存貨對于其進行正常生產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如何確定最優庫存量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存貨太多會導致產品積壓,占用企業資金,風險較高;存貨太少又可能導致原料供應不及時,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嚴重時可能造成對客戶的違約,影響企業的信譽。
5.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企業資產不能正常和確定性地轉移現金或企業債務和付現責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把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從企業的變現力和償付能力兩方面分析與評價。由于企業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發生的問題,稱為現金不足及現金不能清償風險。由于企業資產不能確定性地轉移為現金而發生的問題則稱為變現力風險。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
1.企業財務管理系統適應宏觀環境的滯后性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于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礎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體表現在對外部環境的不利變化不能進行科學的預見,反應滯后,措施不力,由此產生財務風險。
2.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
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只要管好用好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風險意識的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
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目前,我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及主觀決策現象,由此導致的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
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是我國企業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及企業與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規避
1.提高企業財務風險意識
財務風險客觀存在與財務管理的各個工作環節,要提高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培養財務人員對風險的判斷和應對能力,準確及時的發現潛在的財務風險。
2.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設置一些敏感性和可靠性高的財務指標,并構建指標體系,通過觀察這些財務指標的變化,企業可以對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進行預測和預報。財務預警系統是以企業信息化為基礎,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潛在的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并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預警系統依賴于對企業信息全面而精確的搜集,包括財務報表、經營計劃及相關財務資料,利用財會、企業管理、金融等理論,采用數學模型的方法,發現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并向經營者示警。
3.完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
管理的職能分為決策、計劃和控制,財務管理的職能包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和財務控制。在財務管理的各個職能中,必須及時的識別、分析和測試財務風險,采取科學方法防范和化解風險,并對財務管理的效果作出客觀評價。
4.強化企業內審制度
內部審計制度的健全有利于實現良好的內部控制。通過強化審計監督,能夠及時發現并改善會計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改善會計控制系統的措施,并將審計結果報告給公司高層。在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下,才能保證財務信息的全面、準確和及時,為做出正確的財務決策和識別風險創造良好條件。
5.建立合理的資本結構
企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負債規模,并審時度勢,把握借款時機,同時應預測負債籌資的使用效果,權衡收益成本。對于不同期限的債務,做到合理搭配,以減少償還債務的壓力。企業還應當提高自身資本積累的能力,不斷充實資本。
6.建立科學的投資決策機制
在進行長期投資決策時,既要對投資項目未來收益進行比較和評估,同時,為確保資本投資決策的正確性,必須認真分析風險因素,并反映在項目的評估之中。投資決策的前提是企業投資目標,明確了投資目標之后,可以擬定具體的投資方向,制定多個投資方案,對投資方案進行評價,最后選擇最優的投資項目。對企業的投資方案進行評價時,運用一些定量的評價指標,如凈現值、內部報酬率等,切忌主觀臆斷。
7.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股東為企業提供了財務資源,但是他們處在企業之外,而經營者即管理當局在企業里直接從事管理工作。企業是所有者即股東的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也就是股東的目標。股東委托經營者代表他們管理企業,為實現他們的目標而努力,但經營者與股東的目標并不完全一致,這就出現了委托-問題。為了防止經營者背離股東目標,可以建立激勵機制,是經營者分享企業增加的財富,鼓勵他們采取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行動。例如,給與經營者股票期權。
人力資本的形成源于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既有與其它資本投資形式所共有的資本投資特性,又有著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為:
(一)投資主體的多元性
在現代社會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公共支出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是對教育、健康設施或服務的支出,這使政府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投資主體。如果再考慮企業,人力資本的投資主體必然具有多元性的特征。
(二)投資客體的不確定性
人力資本的投資客體是人。由于人力資本與其承載者不可分離,因此,相對于物質資本而言,人力資本效能的發揮更具有不確定性,所有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人力資本效能的發揮。
(三)投資行為的長期性
人力資本投資屬于一種周期較長的投資。投資周期長本身就意味著不確定因素增多,使投資的風險加大。短期看來,較好的投資項目有可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除去一般性的市場風險外,還有來自投資客體的風險。
(四)投資收益的間接性
人力資本投資的直接結果是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它必須通過與物質資本存量的有機結合,才能產生經濟與社會效益。因此,人力資本投資并不直接作用于生產過程,也不直接生產物質財富,投資收益也不能通過物質生產過程直接反映出來。而且,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不是全部以使用價值的形式體現出來的,有相當一部分表現在非經濟方面。投資收益的間接性與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并存,使建立明晰的人力資本產權結構成為困難,有可能加劇投資風險。
二、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的類型
(一)道德風險
這種風險是由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和投資者與收益者的不一致性引發的。人是有主體意識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個人目標。因此,當人力資本外流時,作為凝結在勞動者體內的知識、技能及其表現出來的能力的人力資本與其具有不可剝離的特性,從而使投資者遭受損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投資風險就是道德風險。
(二)中斷風險
這種風險是由投資的不連續性引發的。人力資本投資的連續性體現為在生命歷程的各階段上都要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一個人在完成一定的正規教育之后,即進入社會從事生產勞動,需要接受各種在職培訓,退出勞動過程還要參與多種繼續教育,不能因為處于生命歷程中的某個階段而中斷人力資本投資,中斷即是人力資本的貶值。
(三)產出風險
這種風險是由投資的長期性引發的。同樣的人力資本投資。其回報往往差異很大,這與物質資本投資結果有著根本不同。人力資本投資是漸進性分階段進行,而且屬于一種周期較長的投資。投資周期長本身就意味著不確定因素增多,使投資的市場風險加大。
(四)折舊風險
這種風險是由投資效益的滯后性引發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商品價值中來自直接勞動的部分成為從屬要素,相反,商品價值的高低卻主要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中的運用。因此,科技進步導致的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的損失是驚人的。
三、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的規避
從人力資本投資的特點出發,并結合不同的風險類型,減少人力資本的投資風險應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通過劃分人力資本的投資領域,減少由于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所引起的風險
盡管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具有間接性和不易精確計量的特點,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投資目的不同,通過對投資領域的劃分,在最大程度上使人力資本的產權得以明晰,從而化解由于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可能引發的在未來利益分配中的矛盾,以減少投資風險。企業作為盈利性組織,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員工知識的更新來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企業的投資對象主要是企業內部的員工,投資的領域是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專業性勞動技能。由于人力資本是存在于人體之內、與人不可分割的。因此,人力資本的承載者也就成為人力資本的天然所有者,也理應成為最主要的投資主體和風險承擔者,這也是使產權關系簡單化的根本途徑。
(二)通過對企業外部和內部環境的把握與調整,減少投資客體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1 把握外部環境變化趨勢,降低投資行為的盲目性
企業要仔細研究國家政治傾向和政府的產業政策,制定企業中長期的人力資本投資計劃,保證企業在未來政策環境變化中對人力資本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要求,使企業和個人得到長遠發展。與此同時,企業也要加強市場調查研究,預測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價格水平等不確定因素,確定企業對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的風險。
2 優化內部環境,降低投資載體的流動性
(1)建立或完善考評激勵機制,調動投資客體的積極性。投資主體必須根據員工需求的多樣性、層次性制定或完善科學合理的、全方位的考評及激勵機制。首先,讓績效考核思想深入員工,讓員工明白考核是實事求是地發現員工的長處、短處,以使其揚長避短,不斷改進。其次,建立完整的績效管理體系。企業在進行績效考核時,應該建立一套關于績效考核的管理流程,使其成為解決績效考核的依據。再次,考核要有個性化。個性化就是根據每個員工的不同工作環境:結合公司的發展遠景,而實施的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目的。
(2)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通過文化建設使員工與企業目標、價值觀和企業精神相一致,從而盡量縮小企業與員工之間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分歧,進而使投資收益能達到最大化。企業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之后,則會對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使企業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可以增強勞動者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從而減少人力資本投資風險。
任何一個企業,當單純依靠自身的資源與能力無法有效應對市場競爭、無法實現自身發展的戰略目標時,有可能尋求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無論是強強聯合、抑或是優勢互補,當兩個企業以自身擁有的全部或者部分資金、技術、人才或者其他資源進行合作時,必然意味著雙方需要共享彼此提供的資源,在一個共有的平臺上開展業務活動,伙伴企業對于雙方合作所施加的影響和給予的控制力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無疑會帶來其中的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面對自己對原先固有的資源的控制力的減弱甚至喪失的局面。從這層意義上講,在中國企業的國際合作中,無論是在境內合作,還是在境外合作,控制力的減弱或喪失都是合作本身的應有之意。
因此,不能籠統地認為合作中控制力減弱或者失去一定是負面的,有些控制力的失去是合作中必須付出的,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例如,為了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改變“一股獨大”的格局,在國有企業中形成規范、科學的領導體制和決策機制,在一些國有企業中吸引國外投資者入股,在保持國有控股地位的同時適度吸引外國投資者,這些措施不僅充裕了企業的資本金,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企業的改革。在這一過程中,盡管國有資本對企業的控制力在減弱,但是,這種減弱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再如,出于獲得領先技術和管理知識的考慮,國內企業與領先的跨國公司合作,以旗下現有的子公司與外方進行合作,雙方共同組建合資企業。通過合資企業的運行,國內企業收回了初始投資,掌握了一些行業領先技術或者技術訣竅,獲得了管理現代企業的手段和方法。在這種情形下,國內企業在合資過程中雖然失去了對自身原有下屬企業的全面控制,但是,控制力的讓渡帶來了自身競爭力的全面提升,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由此可見,在國內企業和海外企業的國際合作中,并非只要存在著控制力的減弱或者喪失,就一定存在著控制力問題。在某些情形下,控制力的減弱或者喪失是企業選擇并落實合作戰略本身包含的重要內容。國內企業真正遇到的控制力問題,實際上是指由于不適當地讓渡控制力,從而給中國企業的發展、國民經濟建設等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效應。例如,一些企業原本寄希望通過與跨國公司的合作獲得領先的技術,結果卻是外方在合作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且外方拒絕向國內企業提供任何學習領先技術的機會,外方甚至借助內部關聯交易向其海外其他分支機構轉移和中方企業組建的合資企業的利潤收益,導致中方在合作中沒有獲得預期的技術和管理知識,也沒有得到應該歸自己所有的投資回報,雙方的合作只是成就了外方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在這種情形下,控制力的喪失給國內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再如,一些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簽訂了非常不平等的委托加工合同,如受委托企業不得生產和銷售自有品牌的產品、不得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等,結果導致國內企業淪為跨國公司附屬工廠,其成長受到嚴重制約。還有,一些企業為了獲得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管理等資源,或者為戰略轉型而逐步剝離現有的一些業務,以旗下已有企業和國外公司進行合作,結果卻導致國外企業進入了關系我國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要害經濟部門,危及到國家未來的長遠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這樣的國際合作雖然對參與合作的國內企業未必造成直接的損失,但是,為整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潛在損失。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國際合作中的控制力問題,從根本上講,不是指所有因國際合作所帶來的對原本擁有的企業或者資源控制力的減弱和喪失,而是專指存在著對我國企業、產業甚至國家發展具有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不適當的控制力讓渡,是指我國在我國企業本應該擁有控制力的國際合作中,由于制度設計、力量對比等原因導致失去全部或者部分控制力的情形。
二、我國企業國際合作中所面對的主要控制力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在境內外大量開展合作??傮w來看,中國企業在合作中遭遇了以下四種挑戰:
(一) 在股權安排上和實際控制方面,我國企業都喪失了控制力。
這一情形主要發生在被外資企業并購、且外方居于控股地位的企業中,或者發生在中外雙方組建的外方為大股東的合資企業中。外國企業出于對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廉價的勞動力與原材料等因素的考慮,立足自身的全球擴張戰略,選擇在我國境內收購已有企業,或者和我國的企業組建合資企業,以此克服進入中國市場的各種障礙,在我國獲得快速發展的機會。在合作過程中,為了保證自身的戰略控制力,外方特別強調要達到絕對控股的地位。以絕對控股為基礎,外方進一步控制了被并購企業(或合資企業)的戰略決策、關鍵崗位的人事任免、重大財務審批等,進而達到對被并購企業(或合資企業)進行全面控制的目的。在這種情形下,被外方所控股的企業,轉變成為外國公司在中國的一個分支機構,服從外國公司全球戰略布局的要求。在其中擁有股份的中方企業或者投資者,轉變為單純的策略投資者,即主要是借助未來向其他投資者轉讓被收購企業(或合資企業)的股權以及獲得利潤分紅等方式獲取投資收益,中方投資者的影響力已經非常有限,中方已經無法通過被收購企業(或合資企業)貫徹自身的戰略意圖。例如,在娃哈哈集團和達能集團的合作中,達能集團是娃哈哈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東,且合作雙方約定“娃哈哈”的商標權歸娃哈哈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決定了娃哈哈集團無法借助娃哈哈股份有限公司來貫徹自身的發展戰略,而當娃哈哈集團獨自使用娃哈哈的商標發展出一些新的業務時,達能集團和娃哈哈集團之間出現了嚴重的沖突。再如,德國公司與西北軸承集團的合作中,雙方組建了股權結構為51:49的合資企業,在其后的運作中,由于合資企業連續虧損,西北軸承集團最后不得不將自己所擁有的49%的股權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轉讓給了德方。
(二) 在股權上雙方處于地位平等,但我國企業失去了實際控制力。
這一情形主要出現在中方與外方建立的股權結構為50:50的中外合資企業中。受到國家政策限制,企業在合作之初對于合資企業的身份和地位的認知等方面的影響,一些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組建了50:50的中外合資企業。單純從股權結構來看,合作雙方地位平等,雙方需要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共同決定涉及合資企業未來發展的重大事項,如人事安排、戰略定位、項目投資等。然而,在企業的實際運行中,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合資企業自身的發展,中外雙方在合資企業中的地位發生變化,在一些合資企業中,外方逐步居于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中方和外方對合資企業的最終收益享有同樣的分配權,但是,在實際經營中,中方失去了對合資企業應有的控制力。例如,上汽和德國大眾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組建了50:50的合資企業,然而,在其后一直到21世紀初的這段時間里,大眾在上海大眾的重大決策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上汽對上海大眾的實際影響力非常有限。最終,在上汽與通用合資建立的上海通用投產之后,特別是在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加強自主創新之后,上汽對上海大眾的影響力才有所上升,才對合資企業擁有了與股權相一致的控制力。
(三) 在股權安排上享有較大的控制權,但我國企業實際并未擁有相應的控制力。
這種情形主要出現在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組建由我國企業控股的合資企業,或者我國企業收購他國企業的過程中。通常的情況是,根據雙方達成的出資或者收購協議,國內企業處于控股地位,從法律地位上講,擁有對合資企業或者被收購企業的主要控制權。然而,由于國內企業缺乏合格的經營管理人才,或者缺乏相應的管理知識和經驗,無法對被收購企業或者合資企業實施有效的控制,最終導致控制權旁落到外方手中。例如,2004年,TCL與阿爾卡特合作,TCL以現金入股,阿爾卡特以旗下的手機業務入股,雙方共同組成股權結構為55:45的合資企業T&A。依據這一股權結構,TCL向合資企業派出4名董事,阿爾卡特派出3名,且TCL派出人員擔任合資企業的董事長和CEO。顯然,股權和人事安排都確保了TCL對雙方組建的合資企業擁有很強的控制力,在關系T&A發展的重大事項的決策上擁有主導權。然而,在實踐運行中,由于TCL缺乏合格的跨國管理人員,T&A在法國的一個由360人組成的研發機構處于失控狀態,TCL向T&A派出的管理人員無法有效判斷這一研發機構提出的資金使用方案是否適當,幾乎一概放行。最終,T&A在法國的研發機構成為公司虧損的重要源頭,在短短兩個季度的時間里,為公司帶來了數億元的虧損,并迫使TCL重組T&A。
(四) 雙方的合作不涉及股權安排,但我國企業在合作中實際受制于國外企業。
大量的企業間國際合作往往并不涉及股權安排,更多地表現為單純的契約型合作,如國外企業委托我國企業進行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市場開拓,國外企業與我國企業在相互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共同開發和生產產品,我國企業委托國外企業進行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當雙方簽訂的合作條款存在著明顯的有利于國外企業的不平等條款時,當我國企業對國外合作企業的行為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時,都有可能出現合作失控。例如,從2001年7月開始,長虹和美國的APEX公司合作,向美國大規模出口彩電。然而APEX公司總是以產品質量有問題、長虹發出的貨沒有收到等為借口,拒付或拖欠貨款,最多時拖欠貨款高達40億元。雖然長虹最終采取了法律等手段,并收回了部分貨款,但是從整體效果來看,長虹對這一合作過程的控制力非常有限,并最終導致了數十億元的損失。
三、我國企業規避控制力風險的主要途徑
在國際合作中,有效控制力的喪失將給企業帶來嚴重損失,也會影響到我國某些產業的發展前景,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民經濟的未來發展,為此,在境內以及境外尋求與他國企業開展合作的過程中,我國企業必須注意避免陷入不適當失去控制力的困境之中,努力使合作不偏離自身的戰略構想。為此,我國企業需要做好如下幾點。
(一) 嚴格區分戰略性合作與策略性合作。
戰略性合作,又稱戰略聯盟,是指合作期限長、企業投入資源多、合作結果對企業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重要合作,如共同組建合資企業,與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等。策略型合作是指合作期限短、投入資源少、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合作,如企業之間在一般性的原材料采購、技術開發、委托加工、經銷渠道選擇等方面所進行的合作。對于和國外企業進行的戰略性合作,企業必須高度重視控制力問題,要特別注意不能輕易在控股權方面進行讓步,要充分關注與股權安排無關的實際控制力,要對雙方合作的運行機制進行周密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保持對合作擁有適度控制或影響力所需要的人才基礎和自身的現實狀況,要選擇忠誠于本企業且能力出眾的優秀人才代表本企業處理雙方的合作事項,要對合作過程保持及時的監控等。對于策略性合作,在控制力方面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
(二) 努力規避合同條款陷阱。
在國際合作中,有些控制力的讓渡是企業在權衡了雙方合作所能帶來的利益和損失之后做出的權衡的結果,或者說,是企業主動放棄了一些控制力,以保證雙方能夠達成合作,并借此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但是,有些控制力的喪失卻表現為自身并無意愿,而是中了合作方的圈套,最終被迫放棄對雙方合作的控制力。在對各個國家的法律法規不熟悉、對國際合作過程中的商業準則不了解、對行業未來發展前景把握不夠準確的情況下,一些合同條款表面看來是公平的、是企業認可的,但實際上是有損企業利益的,而企業自身并不能洞察這些條款的作用,結果認同并簽訂了包含類似條款的合約。為了避免出現這一情形,我國企業需要仔細研究雙方合作的每一條款,吃透條款發生作用的條件和由此可能帶來的結果,必要時請國內外專業的中介組織給予咨詢和幫助。
(三) 特別關注涉及重要經濟部門、核心技術的國際合作。
通常來說,越是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經濟部門,越能夠保持長遠的持續發展,擁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越是能夠把握行業的核心技術,越能夠保持長期的持續競爭優勢。因此,除了看重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等之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努力掌握行業的核心技術、占領中國各個行業的制高點,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努力依據WTO原則與中國政府的承諾進軍中國的一些重要經濟部門。但是,在我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過程中,他國政府和企業往往努力避免縮小我國企業和國際領先企業的技術差距,設法阻止我國企業在其重要經濟部門擁有很強的影響力。面對這一格局,我國企業一方面要應對在國內來自跨國公司大力進入經濟部門和全面控制行業核心技術的壓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進入國際高端市場的重重障礙。
(四)高度關注合作方的能力及合作誠信記錄。
我國企業除了需要關注由于股權結構安排、合同條款等本身帶來的不適當的控制力減弱或者喪失之外,還要關注可能由于國外企業未能完全履約所帶來的控制力問題。也就是說,對于某些國際合作,我國企業對雙方依照合同所達成的合作協議中規定的合作控制力的分配是滿意的,如果對方能夠很好地履約,則合作中不會出現控制力問題。但是,如果合作伙伴不肯履約,或者無力履約,則可能帶來控制力問題。因此,我國企業不僅要看到合作方在合約中給出的承諾,而且需要仔細分析對方是否有能力實現承諾,另外還要調查對方以往的國際合作誠信記錄,了解對方是否會存在故意違約的先例。
(五) 不僅重視合作時的控制力安排,更要重視控制的動態變化。
企業間國際合作的外部環境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每個伙伴企業自身的資源與能力狀況、戰略目標與戰略重點也在不斷演化和調整之中,受此影響,伙伴企業對于雙方合作進程施加影響的意愿和施加影響的能力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因此,隨著雙方合作進程的不斷演進,雙方對合作影響和控制的力量對比關系可能會在動態中發生變化。因此,我國企業在進行國際合作時,需要盡可能對未來雙方控制力變化的各種可能結果進行預測,并提前給出相應的對策。
本世紀初以來,以不確定性為基本研究對象的企業風險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ERM)理論逐漸進入我國實業界和研究者的視野。2006年6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實施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下稱《指引》),該《指引》的頒行,可以看成是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在我國大規模本土化的開始。
一、企業風險管理理論概要及在我國的規范化實施
1.企業風險管理(ERM)理論的一般框架。企業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終形成,是由美國發起人組織委員會(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標志文書是《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下稱《整合框架》),這個框架是迄今為至企業風險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論概括。COSO認為,企業風險管理是經由企業當局廣泛參與,對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進行多要點掌控,以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業風險管理的8個核心要素,即,目標設定、內部環境、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回應、信息溝通、控制活動和持續監督,這8個要素組成了一個有機體系。企業風險管理有4個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理想的ERM框架是通過對不確定性的管理增加股東價值,以共同的語言和要素安排,落實企業的上述4項目標。企業風險管理的要素與目標之間是一種緊密的支持與保證關系。
2.企業風險管理在我國中央企業的初步實踐。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國資委根據《中a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頒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對中央企業實施風險管理的總體原則、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進行了系統規范,成為中央企業風險管理的權威指導文書。之后,一些省市區也出臺了很多相關文件,對《指引》的實際操作進行具體化?!吨敢匪Q企業風險,包括純粹風險(只有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體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
《指引》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流程描述,與《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體相同。它將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設定為五個方面:一是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并可承受的范圍內;二是確保企業內外部實現真實、可靠的信息溝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規;四是通過企業制度安排降低實現經營目標的不確定性;五是建立針對重大風險發生后的危機處理計劃。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提出的4個目標。它將企業風險管理流程區劃為收集初始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實施解決方案和監督改進等5個階段,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中的企業風險管理8大基本要素。二、企業風險管理理論本土化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找到切合實際的本土化切入點
一方面,通過對《指引》的解讀可知,與國資委以往出臺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過去國資委頒行的大多數文件都是在對企業大量實踐經驗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實踐的過程。而《指引》則正好相反,它來自于成熟的理論,而且主要是國外的成熟理論,先于國內企業的管理實踐。另一方面,每一個中央企業都有其特殊的行業特點、既有體制、歷史傳承、文化特色和企業員工隊伍、管理當局的素質水平等,這決定了不同的企業在實施風險管理時應有不同的切入點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騖遠,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找準影響各自企業主要經營管理領域的不確定性來源,有針對性地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實踐。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組織規范
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都是針對企業所面臨的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各類風險提出的,都只是一個理論框架和方向指引,沒有統一具體的模式。它要求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各個管理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營造風險管理的氛圍,建設風險管理體系,等等??梢姡瑹o論企業風險管理理論還是《指引》,都沒有為中央企業的現實經營管理給出一個具體的、可以搬來即用的藥方,所以,將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具體化為每一個中央企業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是當前我國中央企業需要下大力氣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氣氛和合格主體
一般講,一個良好的適合于特定企業的ERM氛圍,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將企業的風險偏好與企業戰略有機聯系;二是能夠保證企業的風險管理戰略、企業的發展戰略與企業的股東價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鑒別和評估風險的工具,并有強大的企業輿論支持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業各層面有統一的風險語言,和暢通的溝通管道。任何一個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圍中由具體的企業成員最終實施的,沒有良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氛圍,得不到企業各層面人員的支持,再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和《指引》都會流于口號和形式。
參考文獻: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業風險管理的8個核心要素,即,目標設定、內部環境、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回應、信息溝通、控制活動和持續監督,這8個要素組成了一個有機體系。企業風險管理有4個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理想的ERM框架是通過對不確定性的管理增加股東價值,以共同的語言和要素安排,落實企業的上述4項目標。企業風險管理的要素與目標之間是一種緊密的支持與保證關系。
2.企業風險管理在我國中央企業的初步實踐。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國資委根據《中a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頒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對中央企業實施風險管理的總體原則、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進行了系統規范,成為中央企業風險管理的權威指導文書。之后,一些省市區也出臺了很多相關文件,對《指引》的實際操作進行具體化?!吨敢匪Q企業風險,包括純粹風險(只有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體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
《指引》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流程描述,與《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體相同。它將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設定為五個方面:一是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并可承受的范圍內;二是確保企業內外部實現真實、可靠的信息溝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規;四是通過企業制度安排降低實現經營目標的不確定性;五是建立針對重大風險發生后的危機處理計劃。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提出的4個目標。它將企業風險管理流程區劃為收集初始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實施解決方案和監督改進等5個階段,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中的企業風險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業風險管理理論本土化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找到切合實際的本土化切入點
一方面,通過對《指引》的解讀可知,與國資委以往出臺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過去國資委頒行的大多數文件都是在對企業大量實踐經驗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實踐的過程。而《指引》則正好相反,它來自于成熟的理論,而且主要是國外的成熟理論,先于國內企業的管理實踐。另一方面,每一個中央企業都有其特殊的行業特點、既有體制、歷史傳承、文化特色和企業員工隊伍、管理當局的素質水平等,這決定了不同的企業在實施風險管理時應有不同的切入點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騖遠,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找準影響各自企業主要經營管理領域的不確定性來源,有針對性地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實踐。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組織規范
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都是針對企業所面臨的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各類風險提出的,都只是一個理論框架和方向指引,沒有統一具體的模式。它要求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各個管理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營造風險管理的氛圍,建設風險管理體系,等等??梢姡瑹o論企業風險管理理論還是《指引》,都沒有為中央企業的現實經營管理給出一個具體的、可以搬來即用的藥方,所以,將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具體化為每一個中央企業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是當前我國中央企業需要下大力氣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氣氛和合格主體
一般講,一個良好的適合于特定企業的ERM氛圍,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將企業的風險偏好與企業戰略有機聯系;二是能夠保證企業的風險管理戰略、企業的發展戰略與企業的股東價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鑒別和評估風險的工具,并有強大的企業輿論支持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業各層面有統一的風險語言,和暢通的溝通管道。任何一個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圍中由具體的企業成員最終實施的,沒有良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氛圍,得不到企業各層面人員的支持,再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和《指引》都會流于口號和形式。
參考文獻:
[1]滕青:我國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構建[J].經濟管理,2007,(3):45~48
[2]陳穎杰趙陽:談企業整體風險管理[J].商業經濟研究,2007,(28):44~45
一、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概念比較
美國COSO委員會1992年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是用于指導企業進行內部控制的指導文件。2004年,COSO委員會出臺了新的COSO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拓寬了內部控制的含義,同時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中對企業風險管理的定義為“由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共同參與,應用于企業戰略制定和企業內部各個層次和部門的,貫穿整個企業旨在識別影響組織的潛在事件,為組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將內部控制定義為“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營運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大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在這兩個《框架》的基礎上,可以從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概念的定義、主要目標以及構成要素等幾方面做如下比較:
(一)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定義
比較二者的定義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點有: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實施主體相同,都需要企業的決策、管理以及執行各方階層的參與,而不是企業某一層級的特權;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企業的平穩運行保駕護航,為企業戰略目標實現提供合理保障。細分之下,二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處:內部控制更強調財務方面的可靠性以及企業管理的效率提升,而風險管理除了主要財務報告的可靠性之外更一步確保企業非財務信息的準確真實;內部控制只針對企業內部,風險管理則同時兼顧內部和外部風險。
(二)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主要目標
《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中指出風險管理服務的目標為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以及合規目標;《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則提到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為經營目標,財務報告目標,合規目標[1]??梢钥闯?,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最終目標基本相近,二者間最明顯的區別是風險管理比內部控制多了一個戰略目標。內部控制注重在經營過程中為了實現目標采取的一種控制的管理職能,保障日?;顒硬幻撾x目標軌跡,而風險管理更側重事前預測和發現,但也不忽略事后采取相應的措施,使損失降到最低;企業風險管理是包括內外風險的全面管理,既關心由于組織結構、制度變革、人員變換等導致的內部風險,又關心由于外部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引起的外部風險,而內部控制則是在企業內部環境的基礎上進行風險的評估和監控,范圍相對狹窄。
(三)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構成要素
內部控制包括五個組成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而風險管理的構成要素為八個: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檢查。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企業風險管理拓展了內部控制中的“風險評估”要素,將其演化為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及風險應對。這四個要素是圍繞企業戰略目標而增加的內容。
(四)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實現方法
內部控制主要對公司內部管理制度進行定性分析,設計指導性的對策,而風險管理則是側重量的分析,通過定量分析來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和對企業影響程度大小。內部控制和企業風險管理從不同的兩個方面對企業經營進行管理,相對內部控制評定的方法,企業風險管理會更加準確地判斷出風險的大小。
二、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關系
(一)傳統理論觀點
從上一節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概念十分相似,二者的目標與構成要素也有很大部分的重疊,在理論應用中十分容易出現混淆。剖析過去對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關系的研究,目前對二者的關系問題有以下三種主流觀點:1.內部控制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中明確指出:“內部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框架》是定義企業風險管理的權威參考之一,因此在理論研究中,將內部控制劃入風險管理范圍內的觀點被廣泛接受;2.內部控制包括風險管理:不同于美國COSO委員會,加拿大COSO委員會在其報告中指出:“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的關鍵要素”;3.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本質上是相同的:英國特恩布爾報告認為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必須建立在對公司所面臨風險全面、綜合分析的基礎上。
(二)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關系
具體到在理論實踐應用中,常更傾向于實踐第三種觀點:即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本質相同,二者在指導企業管理中相輔相成,共同為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服務。如今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控制機制在實踐中已經得到普遍認可,有力的說明了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可兼容性。1.風險管理體系是內部控制的前提:不同于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是管理活動,設定企業的戰略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對環境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是其開展管理過程的前提。而內部控制框架中沒有企業戰略目標這一要素,風險評估的標準沒有明確與企業戰略目標掛鉤,其特定目標是維護企業的經營和效率、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及經營活動的合法合規性,這些目標服務于實現價值創造和企業戰略的終極目標。2.內部控制體系依賴于風險管理體系:內部控制體系的關注重點在財務方面,在實現內部控制的過程中,自身的風險需要其他管理體系加以識別和評估。風險管理體系除關注財務外,同時強調其他方面的管理,并且可以對內部控制體系自身的風險進行防范,建立完善的風險應對體系。3.內部控制與企業風險管理是有機的整體:二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企業的平穩健康發展,二者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在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方面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部控制與企業風險管理是公司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兩個方面管控風險的不同框架。企業所處的市場及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面對的風險是一個動態概念,經常處于變化之中,只有把握風險管理先機,才能收到實效,及時掌握盡可能真實、準確的經濟動態信息。而動態風險管理過程的順利實現必須依賴于內部控制,在內部控制的有效框架下對企業內部存在的風險進行治理,而對于內部控制無法掌握的外部環境,應在風險管理的框架下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內外雙管齊下,避免企業運行偏離原定目標。
三、建立基于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的內部控制體系
建立基于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的內部控制體系,即在風險管理的基礎上,科學設計內部控制制度,為實現企業目標提供合理的保障。首先,所有的經營活動必須在不觸犯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將兩者管理方法結合應用,使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其次,為了實現企業目標,內部控制必須確保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的順利進行,有效地執行每個業務環節。最后,內部控制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評估、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管理過程中將兩者進行融合。以啟明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例[3],通過生產生活中經驗的積累,啟明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完備的基于企業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體系:一方面在實施風險控制時,通過將風險管理工作落實到內部控制制度上,來提高企業風險評估的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內部控制來優化企業的管理功能,從而更好的進行風險管理,分析制定風險管理方案。通過將企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相結合,企業最大化的實現了對風險的防范,提高了經營管理效率。在新的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面臨巨大的內外部各類風險,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控制管理模式會更利于企業的發展。內部控制和企業風險管理在企業管理中起著等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從而使企業更好地實現企業目標,以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將是未來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融合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外貿企業風險 內部控制 風險管理 控制對策
一、外貿企業核心業務和關鍵風險
外貿企業是指專門從事對外貿易(進出口)的企業,在國家規定的注冊地,這些企業對產品和服務有合法的進出口經營權。它的業務往來重點在國外,通過市場調研,把國外商品進口到國內來銷售,或者收購國內商品銷售到國外,從中賺取差價。外貿企業的核心業務主要由出口和進口兩部分組成,簡稱進出口業務。筆者認為,外貿企業風險是指外貿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經濟主體,在存續期間內受所面臨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其真實業績與企業目標發生偏離的可能性。關于外貿企業風險,現有文獻的梳理如表1所示。
由此可見,外貿企業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經營風險,二是財務風險。
(一)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指外貿企業經營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經營風險的極端形式是經營失敗。從廣義上分析,外貿企業經營風險包括:(1)戰略層面風險。是指外貿企業在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其戰略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包括政治風險、貿易壁壘風險、政策風險、投資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等。(2)經營環節風險。即狹義上的經營風險,它是指外貿企業經營環節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包括信用風險、結算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等。
(二)財務風險。董峰(1996)認為,外貿企業財務風險按其財務活動的基本內容來劃分,可分為籌資風險、匯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與收益分配風險。朱威(2005)認為,我國外貿企業財務風險主要包括籌資決策風險、投資決策風險、股利決策風險、外匯風險(交易風險、折算風險、經濟風險)、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企業重組風險等。吳曉慶(2010)認為,外貿業務財務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外匯風險、結算風險、現金流風險、反傾銷風險。葛維璐(2012)認為,外貿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主要有信用風險、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非關稅壁壘風險。張小宇、王慶敏(2016)認為,中小外貿企業財務風險包括信用風險、融資風險、流動資金不足風險、匯率風險等。筆者認為,從狹義上理解,外貿企業財務風險是指外貿企業由于負債融資而形成的風險,或稱資不抵債風險。而從廣義理解,外貿企業財務風險是指外貿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它包括資不抵債風險、壞賬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現金流風險等。 除此之外,外貿企業風險還可以區分為系統風險(市場風險)和非系統風險(企業特有風險)。外貿企業風險的存在往往會給外貿企業各項目標的實現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如何基于內部控制有效性視角,加強外貿企業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研究非常重要。
二、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和要素
(一)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涵義和目標。關于內部控制理念的演變,經歷了內部牽制(20世紀40年代以前)、內部控制制度(20世紀40―70年代)、內部控制結構(1988―1991年)、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2年至今)等階段(宋夏云,2003)。1992年,美國反欺詐財務報告全國委員會下屬發起機構委員會(COSO)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并指出:企業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旨在為達成以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1)財務報告的可靠(可靠性);(2)經營的效率、效果(效率效果性);(3)法律和法規的遵循(合規性)。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08)指出,企業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以下目標的過程:(1)企I經營管理的合法合規;(2)資產的安全;(3)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的真實完整;(4)提高經營效率、效果;(5)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目標是指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預期效果或理想狀態,是構建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的邏輯起點。筆者認為,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可以定義為受外貿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員工的影響,旨在實現以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一種過程:(1)外貿企業財務報告等經濟信息的真實、完整;(2)外貿企業戰略和經營活動的效率、效果;(3)外貿企業財務收支活動的合法、合規;(4)外貿企業各項資產的安全;(5)促進外貿企業實現其發展戰略。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體系。
(二)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要素。COSO(1992 & 2013)指出,企業內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08)指出,企業內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以下筆者分別對其進行討論。
1.內部環境。內部環境設定了外貿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調,直接影響到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對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功能定位。良好的內部環境是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行的基礎。外貿企業內部環境包括治理結構與權責分配、管理層的理念和經營風格、治理層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對誠信和道德價值觀的溝通與落實、對專業勝任能力的強調以及企業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等。
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指外貿企業選用定量和定性指標,在風險預警模型構建和優化基礎上,對外貿企業所面臨的戰略層面風險、經營環節風險和財務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和科學評估,并及時外貿企業風險的預警信息。即風險評估過程的作用是識別、評估和管理影響外貿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
3.控制活動??刂苹顒邮侵竿赓Q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取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的措施和方法,努力將外貿企業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圍之內。控制活動有助于合理保證外貿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提出的風險管控指令得到充分執行,其內容包括授權、職責分離、業績評價、信息處理和實物控制等。
4.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是外貿企業及時、準確地收集、整理、加工、匯總和傳遞與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有關的信息,確保各種控制指令在企業內外部之間進行有效傳播和溝通。其中與外貿企業財務報告等信息可靠、相關的信息系統通常包括以下職能:(1)識別與記錄所有的有效交易;(2)及時、詳細地描述交易;(3)恰當地計量交易;(4)正確確定交易生成的會計期間;(5)在財務報表中恰當地列報交易的結果等。
5.內部監督。內部監督是對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與實施情況實施監督檢查,評價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有效性。外貿企業可以授權內部審計機構等職能部門對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進行專門的評價,找出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優勢和缺陷,并提出補救建議。
三、基于內部控制有效性視角的外貿企業風險的控制對策
(一)優化內部環境。外貿企業內部環境直接影響到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有效性以及企業戰略目標、經營環節目標和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外貿企業風險管理的核心環節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理想的風險管理模式,需要外貿企業按照風險發生的輕重緩急進行有效排序。例如,對于戰略層面的風險,外貿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應該高度關注,一旦決策失誤,其前景堪憂。對于經營環節風險和財務風險,企業管理層應該高度重視內部環境的優化,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及時找出關鍵風險因素,按照風險程度高低進行正確處理。筆者認為,內部環境屬于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要素,是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行的關鍵影響因素。因此,外貿企業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斷優化內部環境,其內容包括治理結構與權責分配、治理層對內部環境的重視、管理層的理念和經營風格、對誠信和道德價值觀的溝通與落實、對專業勝任能力的強調、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等,并確保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得到有效運行,進而合理控制其風險。
(二)加強風險評估。在日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環境下,我國外貿企業風險不斷凸現,時刻威脅著外貿企業的安全。對于戰略層面風險,應該引起外貿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的共同關注。外貿企業可以采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Porter五力分析法,對外貿企業的戰略及其潛在的風險進行診斷與分析;對于經營環節風險,外貿企業各個職能部門可以采用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構建不同經營環節的風險預警模型,對其風險進行評估和應對;對于財務風險,外貿企業可以采用財務指標為主、非財務指標為輔的評估模式,在指標選取和指標賦權基礎上,合理構建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對外貿企業財務風險進行動態、精準評估。筆者認為,風險評估是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核心環節,是外貿企業風險有效應對的關鍵。在條件允許情形下,外貿企業可以成立專門的風險管控機構,對外貿企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及時提交高質量的風險預警報告,以最大可能減少外貿企業的損失。
(三)健全控制活動??刂苹顒邮侵竿赓Q企業對其風險進行正確識別和評估后,制定科學的風險應對政策、程序、機制和措施,對其風險進行有效應對,其最終目的在于將外貿企業風險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例如,對于外貿企業的系統風險,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應該事前評估和科學應對。對于系統風險或市場風險,必須承受的,堅決承受,不能承受的,可以選擇放棄,或者退出戰略;而對于外貿企業的非系統風險或企業特有風險,外貿企業管理層可以考慮事先設定一個合理的風險承受水平,選擇風險分擔或者風險轉移策略。筆者認為,控制活動屬于外貿企業風險應對的重要機制,其關鍵要素包括授權、職責分離、業績評價、信息處理、實物控制等。為了有效降低外貿企業風險,企業可以考慮建立以下控制機制:(1)對于重大投資活動,應該由企業治理層和管理層共同做出科學、民主的決策;對于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可以由企業管理層進行自主決策;(2)對于企業各項業務活動,外貿企業應堅持責分離的原則,盡量避免出現失誤,甚至欺詐行為;(3)為了避免出現人才流失、業務流失等風險,外貿企業可以建立科學的員工激勵機制。外貿企業可以適時構建合理可行的業績評價體系,對外貿企業業務人員進行定期考核,做到賞罰分明,并努力留住人才;(4)對于外貿企業,尤其是外貿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等信息披露,其管理層應該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5)外貿企業應該建立、健全實物資產的有限接觸制度,以確保外貿企業重要資產的安全、完整。
(四)強化信息與溝通。良好的信息與溝通機制是外貿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有效運行的重要條件。在外貿企業的風險管理中,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員工應該精誠團結,共同肩負著各自的職責。為了有效識別、評估和應對外貿企業風險,企業應該強化信息與溝通過程,做到企業各個層次的人員都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包括對戰略層面目標、經營環節目標、財務管理目標及其潛在的風險進行有效識別,了解與認識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各個構成要素及其相應的功能,并能夠積極參與到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活動中。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尤其需要外貿企業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員工清晰地認識與理解企業風險控制活動的目的、機制、模式和方法,而如何強化外貿企業的信息與溝通能力,是實現企業風險控制目標的關鍵。
(五)完善內部監督。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企業戰略層面目標、經營環節目標、財務管理目標及其風險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調整,這要求外貿企業的治理層和管理層及時監控企業風險管理的運行狀況。內部監督是內部控制的必要環節,外貿企業應設置獨立的機構,配備專門人員,科學、有效地評估內部控制機制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和報告內部控制機制運行的重大缺陷,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修補。外貿企業的內部監督包括主管部門的監督、外部審計的監督和內部審計的監督。其中內部審計監督在整個內部控制系統中發揮著基石作用。內部審計可以合理保證外貿企業遵循國家的政策與法規、財務報告的真實性、企業投資和經營管理活動的效率效果性,以及企業戰略目標、經營環節目標和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等。正因為如此,外貿企業應當不斷拓展和強化內部審計職能,增強其獨立性,提升專業勝任能力,督促外貿企業優化內部控制的運行機制,以合理保證外貿企業的健康、高效發展。X
參考文獻:
[1]胡通海.試論外貿企業經營風險類型及內部控制的建立[J].國際商務財會,2013,(10).
[2]劉永澤,張亮.我國政府部門內部控制框架體系的構建研究[J].會計研究,2012,(1).
[3]錢劍婉.外貿企業風險控制與全面預算管理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0,(2).
[4]宋夏云.芻議內部控制的運作機制[J].審計與理財,2003,(9).
[5]吳曉慶.我國企業外貿業務的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徐芳.外貿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基于寧波地區的研究[D].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徐珂.基于企業財務視角的外貿經營風險防范研究[D].東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8]袁玉霞,張璐,王霞.外貿企業風險管理與控制[J].國際商務財會,2010,(10).
我國內部控制建設工作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展了幾年,筆者結合在企業和咨詢公司的工作經驗,針對企業對于內部控制法規和體系建設的疑問,對我國內部控制法規的現狀進行解讀和比較,以及如何應用這些法規體系,建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的整合。
一、我國內部控制法規的現狀
(一) 我國內部控制法規的多樣化
我國內部控制法規存在多樣化,一是頒發的機構不同,二是法規的內容針對性不同,三是法規適用的主體不同。
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未出臺前,都是各監管部門自行制定的,并且有些對內部控制的要求并不是以單獨的法規的形式體現,而在融合在其他法規中?!镀髽I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是由五部委共同出臺的,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有了統一的規定和執行要求,以后所有與內部控制建設和執行有關的法規規章都依據兩項法規執行。
畢竟我國企業行業、類型、經營管理等存在多樣化,《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規定的內容不能面面俱到,加之不同的監管法規的存在,企業在建設和企業內部控制時,除了依據最基本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也要執行與企業相關的監管部門的規定,才能確保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全面性和重要性。
(二) 風險管理法規現狀
對于風險管理的要求,除國資委出臺《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專門的風險管理的法規外,其他法規對風險管理要求都是也體現在與內部控制相關的法規體系里。因此,對于企業在建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整合的體系時,需要借鑒國資委出臺《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在對風險信息收集、識別、評估、應對等進行遵循和參與。
因此,我國內部控制法規包含多種類型,一是對對所有企業都適用,二是針對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頒布的監管機構包括了財政部、國資委、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深交所、上市所。
二、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整合應對
(一)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關系
我國內部控制建設融合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兩種理念。
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不是獨立兩個體系,內部控制的基礎是基于對企業風險的識別,內部控制建設的目的是防范和控制風險;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是依賴于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所以兩者相互協調、統一的整體,其最終的目的都是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目標。
基于風險管理為基礎的內部控制整合體系,是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和實施的方向,規范和指引各種類型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
(二)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整合體系
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整合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組建風險及內部管理架構
確認企業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管理的目標、原則,組建風險及內部管理(以下簡稱“風控”)架構,明確治理層、管理層的管理層級、權限、職責,以及具體風控實施的部門、職能、人員構成、任職要求、匯報層級等,要保證風控部門的權威性和一定條件的參與權、處置建議權。
第二步:風險信息收集及整理
企業治理層確認企業風險管理目標,明確風險管理的重點和原則。
由風控部門牽頭,各職能部門、業務部門共同參與,以風險管理目標為基礎,對企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收集,之后進行信息的整理、篩選和匯總工作,形成的風險信息因素要有普遍性、針對性、行業特性。
在此基礎上,共同討論形成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的初步業務循環。
第三步:風險評估及分析
由風控部門,或由風控部門牽頭,業務骨干參與組成風險評估小組,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按循環、部門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明確企業目前重要的業務經營單元有哪些,這些業務經營單元由哪些業務流程構成。
流程梳理后,企業將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分別對每個流程進行分析,同時結合整理后的風險信息因素進行對比,這些流程中目前是否存在風險,存在哪些類別的風險,風險在什么情況下會發生,風險對企業的影響是否在企業承受范圍之內,目前企業針對該風險的防控措施有哪些,是否還有效運轉,實施了這些防控措施后風險的影響是否有所降低,經有效防控后的風險影響是否符合企業目前的風險偏好和企業目前的承受范圍內等。
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重新的界定和劃分,循環劃分的詳細程度,依據業務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不同而定,以達到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全面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則。
第四步:缺陷的確認與整改
風控部門在評估檢查后風險,對企業目前確實已經發生且存在的,編制缺陷匯總,包括可能產生的風險及形成原因、可能造成的風險損失、重要性程度、責任部門等,與缺陷發生的部門討論確認,按審批權限審批后,下發整改執行。
第五步:制定風險應對方案
在上一步驟基礎上,結合企業的風險偏好,確認針對風險的控制措施。
第六步:編寫風險數據庫
企業風控部門組織各部門編寫風險數據庫,依據劃分的流程,說明企業可能會面臨的風險、所屬的循環、風險可能產生的后果、風險影響的程度、風險的應對政策、風險的責任部門等。
企業在風險數據庫編寫的要結合風險信息收集和評估的內容,有針對性進行編寫,不是風險信息的內容越多越好,而是要體現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發展周期、經營規模、人員狀況等。
企業風險數據庫,要定期進行重新的識別、評估,進行更新,以符合企業的狀況。
第七步:編寫內部控制體系文件
企業在風險和流程梳理完成后,依據識別出的風險、企業的風險應對策略,對現有的控制活動的控制措施進行修改或完善,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控制措施的體現載體為企業風險和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文件。
企業修改或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文件時,首先要對現有的評估的風險與現有體系文件中規定的控制措施進行一一核對,找出體系文件存在遺漏、不完整、不規范之處,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
企業在編寫內部控制體系文件時,要結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五要素的要求,并且企業在編寫內部控制體系文件時,要結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監督部門特殊要求。
第八步:編寫評價文件
企業編寫評價文件,主要是為了內部監督部門對風險和內部控制管理實施情況進行評價。
編寫的依據是企業完善后的內部控制體系文件,針對每一項業務活動、控制措施,制定評價的方法、頻率、文件抽查名稱、抽查的數量、缺陷定義的依據等。
評價手冊的編寫,要使實施評價活動的人員,在實施評價活動過程有依有據,填寫的評價手冊底稿內容,要能如實反應企業的存在的問題,所以評價手冊的編寫的要素要完整,格式要簡練,操作性強。
第九步:實施評價活動
企業在實施評價活動之前,要先確認評價的重點、評價的頻率。
企業對風險的承受度、企業經營管理的復雜程度、人力資源素質、實施成本,決定企業實施評價的頻率,企業至少每年要實施一次評價活動。
實施評價活動的頻率,也與每次進行評價的內容相關,如果企業在一個年度內,進行數次的評價活動,考慮成本的原則,每次可以選擇不同的重點內容進行評價,如果每年度只進行一次評價活動,就是進行全面性的評價活動。
風險投資主要投資于具有良好市場潛力,預期能夠在風險投資介入期內快速成長,能帶來較大經濟效益的項目。在現階段,風險投資的大部分項目都聚集在科技企業項目。但是從高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到最終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比如說在技術、市場、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稍有不慎,所有的投資就會毀于一旦。風險資本所投資的項目都是經過非常專業的風險投資家篩選和評價之后,具有巨大潛在市場和發展前景的項目。近些年來,大多數的風險資本投資的對象是處于信息科技、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領域的企業。
1.2風險投資是一種權益投資
風險資本是一種權益資本,而不是一種借貸資本,因此其著眼點并不在于其投資對象當前的盈虧,而在于他們的發展前景和資產的增值,以便資金退出市場后取得高額回報。這有別于傳統的貸富不貸貧的信貸原則。風險投資選定企業或項目后,通常要進行投資結構和方式的設計,同時要取得被投資企業的股份。這樣風險資本和被投資企業可以很好地結合到一起,信息相對來說比較對稱。
1.3風險資本具有再循環的特點
風險資本以投入、回收、再投入的資金運行方式為宗旨,是一個循環的投資過程。投資者把著眼點放在風險企業的開拓階段而不是成熟階段,一旦創業成功,風險投資家即在風險市場上拋售股票,收回資本,獲得巨額利潤,風險資本退出。風險資本退出后,便會帶著新的更大的投資能力去尋找新的風險投資機會,使科技企業不斷涌現,從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進程,帶來經濟繁榮。
2科技企業風險投資的策略
2.1建立完善的財務信息披露機制
在加強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中,應當通過政府和科技企業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風險投資項目管理體系,合理控制和規避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中的風險。首先,進行政府采購,提供政府擔保??萍计髽I在其建設發展的初期,其貸款行為受到商業銀行的嚴格限制,進而導致其融資能力不足,因此科技企業的風險投資項目迫切需要一個擔保人為其擔保,以獲取商業銀行的貸款。由政府作為企業擔保人為風險投資項目進行貸款,可以大大提高貸款速度,因此,政府可以針對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設立科技貸款擔?;鸬炔呗詾榭萍计髽I風險投資項目提供貸款擔保。此外,對于國家直接控制或參與,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風險投資項目,可以直接通過政府投資或政府采購予以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為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提供擔保。其次,制定相應的地方法律、法規予以支持。相關司法部門應當根據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發展狀況制定支持其發展與技術創新有關的地方法律、法規??萍计髽I是地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但是由于科技企業發展較發達地區起步較晚,因此其基礎稍顯薄弱,這樣就減緩了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發展。同時,相關司法部門應當進一步規范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運作的法律、法規,完善風險投資的法律體系,使風險投資行為權責明確,對風險投資保證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正常運營,合理避免其操作與運營風險,推動地區科技企業風險投資的長遠發展。最后,將風險投資項目納入政府創新體系。風險投資項目是促進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新技術的發展對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前的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資源,因此,地區的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應將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納入政府創新體系中,對其制定統一的推行計劃。同時進一步完善地區的創新體系,提升地區創新體系層次,以此改變當前科技企業創新工作的現狀,保證其風險投資項目的順利進行。
2.2積極培養科技企業復合型風險投資人才
在風險投資項目過程中,對風險投資項目的運行不但需要熟練掌握高新技術,且具有創新精神、敢于冒險、富有進取精神的技術人員,更需要具有金融知識并有較強風險意識的風險投資管理者。就目前來看,地區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相關復合型風險投資人才較少,而近年來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與日俱增,所以復合型投資人才難以滿足當前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發展。科技企業在發展其風險項目的同時應當積極培養復合型的風險投資人才。一方面,科技企業可以利用高新技術開發區內高校等優勢資源,通過與高校或相關科研機構合作,開設相關風險人才培養專業,以此滿足市場對相關復合型風險投資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外風險投資人才的學習力度,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的風險投資項目管理經驗,同時相關管理部門應當積極鼓勵國內外優秀的風險投資者進入,以此提高復合型投資人才的質量。
2.3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
科技企業在進行風險投資項目的過程中,資金、技術、人員、市場等相關信息還存在著溝通不暢,甚至是無法溝通的狀況,這樣的現實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風險投資項目的資金脫節、人員溝通障礙以及市場信息滯后等不良影響,這些都會影響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正常運行,使其風險投資項目因為信息溝通不暢而遭受不必要的風險,使本來就短缺的風險投資資金也不能正常發揮其作用。所以政府應當根據科技企業的實際需要,由政府牽頭,企業參與,組織和建立暢通、便捷、高效的信息溝通渠道,通過局域網或者是互聯網等方式進行連接,使科技企業能夠及時掌握國內外最新專利、技術等技術市場的行情信息,并獲取風險投資資金的信息,保證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量,這樣既可以為相關的風險投資者提供適合的風險投資項目,也可以為科技企業的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渠道,進而保證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資金的充裕,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科技企業異軍突起,社會對科技企業的關注逐步成為熱點,一些企業家與投資商紛紛把目光集中在我國科技企業之上,而風險投資行業的迅速發展,愈加促發了科技企業風險投資的熱潮,而風險投資作為一種現代新型的企業投資機制,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點,科技企業以其巨大的發展空間成為風險投資的對象,但是任何投資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文章對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
[
關鍵詞 ]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風險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63
1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速度逐步加快,國內風險投資事業蓬勃,大量民間資本涌入,國外資本也不斷進入我國風險投資市場,經過將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逐步走向正軌,并向著國際化迅速邁進,因此,如何推動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健康、快速地發展成為企業與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但是,科技企業在實施風險投資項目的過程中,都會受到諸多消極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失敗,因此對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存在的問題
2.1風險投資主體過于單一
當前,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投資主體主要依賴政府,科研機構與企業自身,且政府作為投資主體的風險投資項目占絕大多數,而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作為投資的主體的情況較少,而甚少是通過民間資金募集,我國范圍內有關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社會資金募集機制尚未建立。在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中,雖然大部分項目都是政府作為投資主體,但是對于科技企業而言,政府投資的資金規模不大,且投資的科技領域有一定的政策傾向,風險投資項目資金都具有較強的流向性,顯然這樣的投資模式必然導致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投資主體單一化,難以通過社會其他渠道募集到投資資金,這就會阻礙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發展,而另一方面,由于風險投資項目的投資主體過于單一化且大多投資主體為政府或者國企事業單位,這就會是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資金運作權集中在政府層面,由政府等單一作為投資主體的風險投資項目也會因為運作權的高度集中產生道德風險。
2.2風險投資項目中的信息不對稱
古典經濟學中,充分、完全的信息是一個假定的前提,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經濟學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這一假定,著名的經濟學家詹姆斯·莫利斯把信息的非對稱性引入了經濟學中,這就大大拓寬了經濟學研究的范圍與領域,而信息的不對稱是普遍存在于現實的經濟活動之中的,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引發了“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等諸多問題,這些大大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效率,而從這一方面來看,在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中,信息的不對稱會給投資項目帶來一定的風險。由于科技企業與風險資本的持有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這就導致兩者之間產生決策上的偏差,不能共同促使資金的有效利用,促使企業風險投資活動的健康發展,這就客觀要求二者之間必須建立有效的、能起到良好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的融資機制來確保信息的充分披露,以保證科技企業的經營活動不損害風險資本家的利益,并更好地將兩者的利益集合起來。風險投資在投資過程要直接參與到被投資企業的具體運作中去,風險投資者要積極地參與到科技企業的管理工作中去,對企業風險投資項目進行管理與監督,保證投資的有合理性與有效性。
2.3風險投資專業人員匱乏
在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運營與管理中,企業不但需要具有較強金融管理能力的風險投資人才,更需要會技術、懂管理的專業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高技術的科學家、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這些人才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知識,同時具有豐富的科技研發經驗,他們能夠準確地分析當前科技企業開展項目的商業價值與技術價值,預測當前項目未來的發展前途,使風險投資資金與項目進行有效結合,進而提高企業風險投資的有效性,為企業創造豐厚利潤。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缺乏這樣的專業人才,這就導致科技企業風險投資發展緩慢。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科技企業雖然完成風險投資項目的前期工作,但是隨著項目發展的不斷深入,由于風險投資人才與高技術核心人才的匱乏,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發展就會出現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問題與風險,而這些勢必會導致效率下降,最終影響整個項目的運行,甚至也會導致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失敗。
2.4政策引導力度欠佳
從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的支援體系上看,由于我國風險投資起步較晚,尤其是針對科技企業的風險投資的引導,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扶持與相應的法律法規,而且政府對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扶植也僅限于部分領域,扶植具有較強的政策傾向性,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國長期實行科研經費由行政主管部門分配管理體制或者政府財政部門逐級分配的管理體制,科研成果商品化程度較低,而且關于科技企業風險投資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對科技企業風險投資缺乏明確的發展計劃、規范化的管理方、有效的激勵、嚴格的監督作用,這就很難促進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發展。
3降低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風險措施
3.1培養多元化的風險投資主體
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資金短缺是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而風險投資資金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風險投資主體較少引起的,所以發展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就必須引入更多的風險資本,培養多元化的風險投資主體。當前科技企業發展風險投資項目的主要任務是建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運營機制,用良好的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投資主體,逐步提高風險投資的資金量,增加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資金的有效供給,從而構建多元化的風險投資機構。在構建的過程中,要從我國科技企業的實際出發,根據當前我國科技企業的基本情況,創建符合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模式,使科技與資本完美結合。這不但有利于扶持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也能拓寬新的合作渠道,幫助企業產品順利進入市場。與此同時,要逐步創立風險投資公司,以高新技術項目、企業生產銷售條件以及銀行貸款聯合創辦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風險投資公司可以從成功企業的股份升值中較快地收回風險投資,用成功項目的收益來彌補失敗項目的損失,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和合理運用。
3.2建立發達的信息溝通渠道
在風險投資過程中,如果各個風險投資公司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聯系,每個風險投資項目從確定到運作到最終退出都是風險投資公司獨自進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處理,那么不僅投資成本偏高,而且投資決策也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因此,除風險投資公司建立健全自己的信息網絡即專家庫之外,企業根據實際需要,由政府或行業協會牽頭,企業參與,組織和建立暢通、便捷、高效的信息溝通渠道,通過局域網或者是互聯網等方式聯接,使科技企業能夠及時掌握國內外最新專利、技術等技術市場的行情信息,并獲取風險投資資金的信息,保證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量,這樣既可以為相關的風險投資者提供適合的風險投資項目,也可以為科技企業的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渠道,進而保證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資金的充裕,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3.3積極培養復合型風險投資人才
在風險投資項目過程中,對風險投資項目的運行不但需要熟練掌握高新技術,且具有創新精神、敢于冒險、富有進取精神的技術人員,更需要具有金融知識并有較強風險意識的風險投資管理者。就目前來看,我國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的相關復合型風險投資人才較少,而近年來科技企業風險投資項目與日俱增,所以復合型投資人才難以滿足當前風險投資項目的發展。我國科技企業在發展其風險項目的同時應當積極培養復合型的風險投資人才。一方面科技企業可以通過與科研機構或相關高校合作,開設相關風險人才培養專業,以此滿足市場對相關復合型風險投資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外風險投資人才的學習力度,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的風險投資項目管理經驗,以此提高大慶復合型投資人才的質量。
3.4采取優惠的稅收政策
我國政府在解決風險投資稅收問題上是大有可為的。由于我國目前對風險投資公司沒有給予明確的法律界定,導致風險投資公司一方面像普通公司一樣繳納公司稅,另一方面在風險投資公司將利益分配給投資者后還有繳納所得稅。這種沉重的負稅必將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制定或修改法規時,一方面對風險投資公司做出明確的法律界定,另一方面切實解決雙重征稅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國際經驗,對風險投資公司股東所得投資收益上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實現以政府出資為主進行風險投資向引導民間資本進行風險投資的轉變,這樣才能真正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到風險投資領域。
參考文獻:
[1]王玉翠,薛曉芬.我國高額現金持有上市公司的財務特征分析[J].價值工程,2012(2).
[2]張敏,王成方,姜付秀.我國的信貸資源配置是有效的嗎——基于我國上市公司投資效率視角的經驗證據[J].南方經濟,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