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發展制度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01 20:07: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旅游業發展制度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旅游業發展制度

篇(1)

旅游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其發展速度和持續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制度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本文以天津市為例,從國際商業規則與國內運作模式、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旅游法律法規等三個方面研究了旅游業發展的制度環境,探討了制度環境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國際商業規則與國內運作模式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2001年11月,我國政府正式加入包括服務貿易總協定在內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達成了包括旅游業在內的入世承諾。今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商業規則和慣例將對我國旅游業的制度環境產生影響。加入wto后進一步的對外開放對天津市旅游業產生的沖擊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兩個層次:一是對旅行社業等開放度不足部分的沖擊。外商投資旅行社的進入使得行業競爭加劇,利潤率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客源和支付渠道,進而影響行業發展。二是對飯店業等開放較充分部分的沖擊。外資飯店的總量進一步擴張,增加了飯店業的對外依存度。另外,外資飯店還通過高薪等利益誘導機制廣攬人才,形成人才優勢。

除了加入wto后對天津市旅游業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之外,成文法律、司法途徑和包括仲裁制內在的法律與司法方面的制度創新也將影響天津市旅游業制度環境的走向。首先,我國作為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簽署國,必將根據gats的基本原則,履行相關的條約義務。這一基本國策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中國現行法律和政府行業性文件所確認。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必將對中國旅游業現有的法律規范進行必要的修訂、補充,使之達到gats要求的水平。其次,隨著天津市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與旅游企業之間的糾紛時有發生。近年來旅游者尋求民事司法途徑解決與旅游企業之間的服務質量、人身財產安全、精神賠償等方面的案例不斷增多。2005年天津市旅游質量監督管理所接受旅游投訴數量較2004年增長幅度為10.90%。特別是出境游投訴案件大幅增加,2005年出境游投訴數量較2004年增長幅度為100%。當旅游者的正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法律規定有五種維權方式可供選擇:旅游者與旅游經營者協商和解;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投訴或申訴;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根據與旅游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目前大多數旅游維權案例都是采用前三種方式解決,尤其是第二種方式,無論在機制上還是在實際中都已成為最主要的一種維權形式。另外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天津市旅游業的發展,出現了旅游制、旅游特約監督制、旅游先行賠付制等新的維權方式,對旅游業的制度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

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對天津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一)宏觀環境

天津市旅游業的發展必須以中國旅游業的發展為依托,在大的宏觀環境背景下,開創自身發展的新局面。目前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鼓勵旅游業發展,如制定中國旅游發展2020年遠景綱要,實行共三周的全國假日制度,開展海外旅游促銷活動開拓國際市場等。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wttc)2005年《旅游及旅行業對就業和國民經濟的影響—中國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報告中指出,2002年,中國被世界旅游組織(wto/omt)評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同時,中國大陸還被wto/omt選入世界十大國際出境旅游消費國和地區(不包括交通支出)之列。據wttc估計,中國旅游業這種強勁增長勢頭還將繼續保持下去。當然旅游業的短期發展也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美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世界各地頻發的恐怖襲擊都會給中國旅游業帶來消極影響;另外,中國旅游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限制其發展的因素之一,如旅游市場信息不透明、定價機制混亂等。wttc的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中國旅游及旅行業將快速發展,各種發展初期的問題將在短期而非中期之內得到解決。

(二)微觀環境

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平穩、健康發展為天津市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微觀環境。2005年,天津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完成366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4.5%,連續10個季度增長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增長1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制定出臺了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決定”和“實施綱要”,啟動了一批旅游重點項目,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4%;投資結構優化,港口、公路、地鐵等交通投資增長60%;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整修風貌建筑60座;對外交流進一步加強,成功舉辦了亞歐財長會議、意大利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等活動,擴大了天津的影響。這些都使得天津市旅游業得以在健康、穩定的微觀環境中迅速發展。

就近期的情況來看,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將會給天津市旅游業的制度環境帶來一些可以預期的影響。

首先,天津市旅游行政復議工作辦法的出臺以及旅游行政復議機構的設立。2005年5月25日天津市了《天津市旅游行政復議工作辦法》以及《關于設立旅游行政復議機構的決定》,規定了申請復議的期限、條件、方式、內容等,并規定天津市旅游行政復議機構是天津市旅游行政復議委員會及其辦公室。行政復議是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有效解決行政爭議、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它與訴訟、仲裁共同構成我國的救濟法律制度體系。天津市旅游行政復議委員會的成員由天津市旅游局的領導直接擔任,避免了在我國其他一些省區旅游行政復議機構規格低、人員少、素質差等問題,使得天津市旅游業能夠在日臻完善的制度環境中健康、穩定發展。

其次,各種優惠政策的實施。2005年3月1日天津市的《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為加快旅游業發展應實施各種優惠政策。例如在旅游規劃主題板塊內新開辦的旅游開發項目企業,可比照享受海河綜合開發改造的有關財稅優惠政策;對星級酒店實行與一般工商企業同等的用電、用氣、用水價格等。天津市為旅游業提供的各種優惠措施對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將為天津市旅游業創造一個更為有利的制度環境。

再次,天津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旅游業的領導加強。實行政府主導型戰略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經驗之一,也是有中國特色的旅游業發展模式。天津市《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成立由市長親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和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有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風貌建筑保護領導小組,研究決策全市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的重大事項;市旅游發展委員會統籌指導、協調解決旅游業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市旅游局強化對旅游業規劃、管理和促進全市旅游業發展的職能;各區縣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管理機構;進一步完善市區(縣)“兩級政府、兩級管理”的旅游管理體制。通過分工及細化管理,天津市各級政府在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旅游業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旅游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旅游法律法規對天津旅游業發展影響

天津市旅游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的數量和類型相對較少,并且以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主,缺乏由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頒布的正式的天津市地方旅游法律法規。天津市出臺的旅游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如表1所示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旅游業制度環境總體健康良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證。當然,旅游法律法規方面是目前天津市旅游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中國旅游業的進一步開放,制度環境對天津市旅游業的運作模式將會起到越來越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旅游業與金融業同屬現代服務業,是金融業的戰略支持產業,而且旅游業發展面臨旅游投入不足、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加快旅游業與金融業的融合發展是適應旅游業、金融業發展新形勢,謀求雙贏發展的應有之舉。

一、金融是旅游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快旅游業與金融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共同促進國民經濟總體目標的實現

我國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更是國民經濟的綜合性產業,涉及29個經濟部門,直接和間接影響細分行業109個。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經得到充分認識。旅游業對擴大內需、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應加強戰略合作,共同加大金融支持旅游產業發展的力度。

(二)可以有力促進旅游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我國旅游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以及云南旅游經濟強省和“中國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等發展目標都為金融業帶來發展機遇,也創新旅游投融資機制。利用金融手段還可以有針對性的促進旅游各行業的發展,使產業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整。旅游業發展面臨長期制約瓶頸就是資金問題,但當前涉旅企業貸款難、融資渠道不暢等問題比較突出,旅游業與金融業合作可以發揮行業監管職能,督促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加大信貸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支持。

(三)支持金融業發展機遇和金融創新

旅游業具有廣泛的資源,金融業可抓住旅游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機遇,積極擴大融資渠道,進一步開拓旅游產業與銀行在投融資方面的渠道,實現旅游與金融的投資互動,培育金融業增長點,創造銀旅、銀政的雙贏和多贏。

二、旅游業與金融業融合發展的模式

主要有政策性融合、商業性融合兩大類。前者是由政府或政策性金融機構牽頭實施,例如《關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旅游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后者是由旅游主管部門或企業與商業性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如《湖北省旅游局與中國銀行湖北分行簽署旅游金融戰略合作協議》。在這些合作模式中,雙方均表達了共同促進的意愿,按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方針,配合財政、交通、商務等相關配套政策,為旅游業融資提供良好服務,共同支持旅游企業發展和提高旅游者服務水平,實現合作多贏的重要舉措。

(一)旅游業的角色

旅游業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組織、協調和推動落實有利于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創造有利于銀行、企業加強合作的政策環境和服務平臺。積極支持金融機構為國內各類旅游企業和旅游者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在推動旅游產業發展、促進金融參與旅游項目等方面與金融進行全面合作。

(二)金融業的角色

金融業主管部門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金融政策和市場化原則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全產品、全平臺、全方位”整體優勢,共同探討支持旅游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機制,積極探索構建旅游項目評價標準體系,建立了金融支持旅游行業監測制度和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報告制度,會同當地旅游等部門對支持旅游行業的貸款對象、投向、用途、利率等進行持續監測,就信貸支持提出有針對性的信貸政策指導意見,將旅游業信貸支持納入評估范疇,鼓勵和引導各級金融機構積極創新信貸產品,大力支持旅游資源開發,扶持旅游基礎旅游完善,為旅游發展提供良好金融服務環境,推動旅游業與金融業的深度融合。

三、旅游業與金融業融合發展的主要內容

(一)從旅游方面來看

以游客需要和提升旅游綜合服務能力為導向,圍繞旅游城市發展目標和重點培育的特色旅游產品,針對游客去旅行游覽中面臨的進入難、出去難、停車難、就餐難、如廁難等問題,推出旅游設施建設、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的金融服務需求,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和休閑度假旅游區開發建設。具體來看:

一是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旅游項目、旅游名鎮名村建設。梳理旅游資源,研究可以上市的旅游資源并與金融機構進行接觸。對旅游項目好(包括項目前景、包裝等方面)、資本金到位、企業信譽度良好,重點推薦獲得貸款。對基礎設施和景區進行高標準的硬件設施建設。建設大型生態停車場,購置觀光巴土,在景區全面實施了數字化景區建設工程。

二是扶持餐飲、家庭旅館、旅行社、旅游商場等各類旅游經營戶(特別是農家樂經營戶)等中小旅游企業發展,提供公司金融服務。解決旅游企業貸款困難、刷卡POS機手續費高等問題,切實改善景區支付環境。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涉農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鄉村旅游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旅游商品開發、土特產品種植加工以及旅游產品的開發等特色農業的發展。支持大型旅游企業“走出去”。

三是為各類旅游者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推出旅游消費貸款業務,繼續加大旅游消費券發放力度,增強銀行卡在境內外的旅游服務功能,完善旅游者個人的便利的金融服務。培育和發展旅游業保險市場、創辦旅游意外保險,為外地游客提供滿意的旅游氛圍。增加旅游者個人保證金的形式。

四是做好旅游資金管理。做好資產抵押、擔保、資本金和還款能力等放貸條件工作,可以采用保證人擔保的方式提供貸款,同時降低旅游企業的貸款難度。各金融機構要加強與為旅游產業提供服務的擔保公司的業務合作,形成旅游信貸支持與金融風險控制相結合的長效機制。推動旅游資產證券化,積極發展旅游信托基金、旅游租賃服務公司。共同向各級政府爭取到更多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產業扶持資金,或組織企業共同設立基金,作為蹺板來吸引金融機構給予旅游企業和項目更大的支持。做好旅游業發展專項基金和旅行社質量保證金存儲服務。

五是推動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注重采取了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市場運作、政策性金融推動、最后實現多方共贏的全新合作模式。通過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整合政策性金融以及優質企業的各方優勢,實現優質資源的有效對接,與當地政府合作共同打造強有力的旅游投資集團,全力支持旅游目的地建設。

(二)從金融方面來看

制度上要增強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責任意識、加強信貸支持、強化金融服務、加強協調努力營造支持旅游業發展良好金融生態環境。要明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給旅游業提供授信和融資的總額。進一步加大傳統商業性信貸支持,積極尋求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多種形式的融資授信支持。引進和創新旅游產業的創業投資引導機制,調整旅游業授信管理制度,引進和創立旅游銀行。金融創新方案還可以使旅游行業企業可通過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發行基金等渠道融資。

服務上要調整和優化網點結構布局,創新技術手段,為旅游景區、飯店、游客提供便捷金融服務。主動為各主要旅游企業安裝刷卡和自動取款機,大力發展上門收款和保管箱業務,主動在三星級別上酒店設立外幣兌換點。發揮專業優勢做好旅游項目的包裝、策劃評估和可行性研究,吸引銀行等金融機構給予更多的信貸支持。為旅游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優先審批、優先發放。

產品上要開發適合旅游業的特色金融服務、努力拓寬旅游業多元化融資渠道、創新適合旅游業的特色金融服務。積極探索景區經營權和門票質押貸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質押等新型信貸產品。根據不同旅游產品特點,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出相應的融資產品和非融資服務,積極支持旅游創意企業的融資需求,如湖北省旅游局與中國銀行湖北省分行關于“靈秀湖北”信用卡發卡合作協議,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綜合性的服務。

投向上要增加在旅游交通建設、景區建設、接待能力、農家樂鄉村旅游等方面的信貸投入力度,加大對外向型經濟、農牧業、特色旅游業、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推出旅游文化國際化貸款、國際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國際會展服務設施建設貸款和出口基地建設貸款。

四、旅游業與金融業加快融合發展的法律制度保障

要取得黨委政府和立法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在有關法規中明確國家采取措施促進旅游業發展,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安排資金,促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公共服務和旅游形象宣傳。宏觀部門幫助牽頭召開旅游與金融機構座談會,加強旅游與銀行機構的合作,加大金融機構對旅游工作的支持力度等問題進行研究。為確保融合發展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等,應向各級旅游主管部門、有關旅游景區、旅行社代表及金融界代表進行廣泛征求意見。

要建立長期、穩定、良好、高效的合作關系和定期溝通聯系制度。在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等方面建立長期合作協調機制,對雙方合作扶持企業和項目相關情況進行跟蹤。要明確具體的對接協調單位,負責具體事務處理和協調解決合作備忘錄執行中的重大問題。推動積極開展政企對話、銀企對接等活動,搭建投融資平臺,向各金融機構推介旅游項目。

要加強金融法律、政策和旅游企業信息溝通和培訓。當前旅游信貸困難主要是信貸雙方信息不對稱、信貸機構專業化項目主動服務不夠、旅游項目研究不深入、旅游企業和項目信貸資本金不足以及信用缺失等問題造成。由于一些地區的旅游企業的不良貸款率遠高于一般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率,因此更應加強合作和交流,強化信息的互通有無。要加強對農家樂經營戶的管理、指導和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其服務水平和誠信意識,使鄉村旅游市場更加規范化、秩序化。要進一步豐富旅游企業負責人財稅金融工作知識。

要保持旅游業的發展勢頭。不斷拓展合作的層次和領域,建立和提升雙方的戰略合作關系。旅游局、旅游企業和旅游經營戶應抓住旅游金融全面戰略合作的重大契機,進一步加快開發建設步伐,以項目為載體,建立旅游項目庫常態化對接機制,加大對旅游項目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①國家旅游局,中國銀行,《支持旅游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2010年12月29日

篇(3)

隨著不同層級旅游消費的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工業旅游已經成為一支新的生力軍。把傳統的旅游觀光與參觀考察、休閑娛樂相結合的工業游,正是為適應多元化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旅游產品,也成為一種更具內涵、更深層次的旅游項目。

作為2002年即被評為“青島市工業旅游示范點”的雙星,自興辦工業旅游以來,工旅游產業展現出勃勃生機,年接待游客幾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年一季度,僅雙星旅游服務公司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

擁有80多年發展歷史的雙星集團是我國重要的鞋業生產基地之一,也是國內工業旅游開展得較早的企業之一。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投資建起集游樂、餐飲、購物于一體的觀光區“雙星城”,之后又成立了旅游服務公司,并率先提出工業旅游概念。近年來,為適應工業旅游的大環境,雙星全力打造旅游產業,規劃了專門的參觀路線,配備了專門的講解員。目前雙星已形成了鞋業、輪胎、機械、服裝、熱電五大支柱產業及包括印刷、繡品、三產配套在內的行業,雙星的發展業績的知名度、美譽度為發展工業旅游奠定了基礎。

走進雙星總部的鞋文化博覽中心,可以看到從遠古、商周、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鞋文化發展史。有人類最原始的木鞋、草鞋、樹皮鞋,古代仕女穿的綿緞繡花鞋,古代戰場上士兵穿的“鐵鞋”,外國荷蘭人穿的鞋,現代工藝制作的水晶鞋……,應有盡有。另外,展示了雙星從1983年進市場以來,最早的產品以及現在最先進的納米鞋、隨“神六”遨游太空的“雙星航天返回用鞋”,其中有很多是剛剛研制出的精品鞋,囊括了雙星硫化鞋、冷粘鞋、皮鞋、專業運動鞋、布鞋、注射鞋六大系列鞋類的最新樣品。除了展示給人做的鞋,還展示了給車做的鞋(雙星輪胎),堪稱一個“鞋”的“萬國博覽會”。在這里,鞋成了展現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載體。使前來參觀的人們充分領略到“鞋”文化的精髓,增長了知識。初次進入這個鞋的“王國”的人,無不驚嘆雙星人的創造精神。

雙星發展史展室,被原化工部命名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很多宣傳圖片和雙星發展的歷程、雙星取得的榮譽的資料、圖片,體現著濃厚的雙星文化氣氛。

雙星假山曲徑迂回,被稱為“企業第一山”。假山高18米,設計巧奪天工,渾體透出一股豪邁之氣。假山內不僅曲徑回環,而且建有會議室、休息廳,構思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

篇(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從結構上看,經濟增長過多的依賴出口和外需。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增速較快,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高。據測算,2007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高達71.7%這種發展模式勢必給我國的經濟運行帶來巨大風險。如何破解我國內需不旺、尤其是消費乏力的頑癥,有效啟動內需是當前特殊時期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發展旅游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

2008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向深度和廣度上發展,并逐漸從虛擬經濟蔓延至實體經濟。受此影響,美國、歐盟及日本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趨勢,全球經濟增速減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近期的報告中也指出,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顯著低迷時期,全球增長預期將從2007年的5.0%減緩至2009年的3.0%,為2002年以來的最慢增長步伐。中國作為世界經濟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難以在危機中獨善其身。在“美歐消費——中國制造”的產業鏈條中,受美歐消費需求下降的拖累,中國的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所弱化。同時,近年來,“防過熱”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資的過快增長。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增長率也連續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降至6.8%,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增加。可見,調整投資和消費、外需和內需的關系是現階段中國實現“保增長”目標的迫切要求。在投資放緩、出口受阻的情況下,積極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是防止經濟“硬著陸”的重要舉措。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的消費率仍不到50%,而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費率已達77%左右。這說明中國進一步擴大消費的潛力巨大。因此,未來如何進一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用內需來彌補外需所受影響是當前“保增長”要積極思考的問題。擴大內需必須找準突破口,尋求有力的支撐點。我們認為,發展旅游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

(一)旅游業是一個消費需求潛力很大的朝陽產業,旅游消費的性質決定了旅游業在擴大內需中具有獨特優勢

首先,旅游消費包括“游、行、住、吃、購、娛”等一系列活動,涵蓋高、中、低三個不同的檔次,涉及交通運輸業、餐飲服務業、商業、房地產業、保險業等諸多行業,可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是一個綜合性的消費,具有較強的消費關聯性。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勢必帶動多個相關行業的發展,起到“一業帶百業”的作用,從而推動內需成倍擴大。據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會的統計,2007年世界旅游業的直接增加值為18510億美元,而帶動的全部增加值(包括直接和間接)則達53910億美元。其次,旅游消費是最終消費并具有多次重復性的特點,旅游消費的增長將帶動中間消費的擴大,提高消費的總體水平。一方面,旅游產品屬于服務業中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最終產品”,不僅具有生產和消費同一性,對經濟作用更為直接,而且作為最終產品消費,旅游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為明顯。另一方面,旅游消費不像工業耐用消費品一次購買長期使用,而是具有服務消費特有的多次重復性,對擴大內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次,旅游業還是“無煙工業”,健康有序的旅游消費可促進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擴大內需的質量。

(二)我國消費結構的升級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明顯提高。2007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長近10倍(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8.6%,已超過2000美元。同時,居民消費支出大幅增長,2007年全國居民消費水平比1978年增長37.5倍,年均增長13.4%。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2007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36.3%和43.1%。消費結構中發展性和享受性消費比重逐步提高,在住、行條件的改善及工作之余的休閑旅游等方面的支出也在大幅增加。可見,我國居民消費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消費結構的升級將開始顯現。美國《幸福》雜志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曾提出,消費者集中追求的5個目標是時間、質量、健康、環境與家庭,能同時滿足這5個目標的最佳消費領域就是旅游活動。可以預見,我國消費結構的轉型將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空間,也使旅游業逐漸成為擴大內需的支撐點。

(三)我國旅游業發展相對落后,發展潛力巨大

旅游業是當今發展最快、前景最廣闊、規模最大的新型產業之一。雖然我國已進入世界10個旅游大國的行列,但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還不夠高,在發展水平和競爭力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從旅游業發展規模看,2007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雖然達1.09萬億元人民幣,僅相當于GDP的4.5%左右。而根據國家旅游產業規劃,到2020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將超過3.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要超過8%。從旅游業發展能力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2008年中國旅游競爭力在130個國家中位居中游,排名第62位(見表1)。其中,我國旅游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等排名居于前列,具有旅游業發展的良好基礎。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我國接待過夜旅游者人數將占世界市場份額高達8.6%,將成為世界第一位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可見,我國旅游行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未來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發揮旅游業對擴大內需作用的對策

基于旅游業在刺激消費方面自身特有的屬性、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給旅游業發展帶來的廣闊空間及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巨大潛力,旅游業能成為擴大內需和穩定增長的有力支撐。在當前的特殊時期,發揮旅游業在擴大內需、穩定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不僅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制度保障,且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旅游消費能力,還要發展與規范并重,使旅游業有效滿足消費者需求。具體講,需要采取以下六方面舉措:

(一)制定旅游業促進法,完善并落實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使旅游業成為擴大內需的支柱產業

從表1可看出,盡管2008年我國旅游競爭力排名第62位,位居中游,但在“旅游業發展監管體系”、“經營環境和基礎設施”、“旅游業資源”三個一級指標中,“旅游業發展監管體系”排名較為靠后。其中,“優先考慮旅游發展”一項排名靠前至36位,而“政策法規和條例”一項排名卻落后至89位。這說明我國已充分認識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政策相對滯后。在地方經濟發展中,許多地區提出“旅游立縣”、“旅游立市”的口號,但缺乏具體的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政策。針對這種狀況,當前可借鑒韓國、英國及美國的立法經驗,適時制定我國的旅游業促進法。最近,國家六部委聯合《關于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并提出了促進旅游就業的相關舉措。該《指導意見》對發展旅游業意義重大。旅游業促進法就是要從旅游業自身的行業發展到鼓勵消費者進行旅游消費、從旅游交通的改善到旅游設施的建設、從旅游業的投資機制到旅游產品的開發、從旅游用地的審批到旅游企業稅費的優惠等等方面,建立相對完善的促進旅游業的政策扶持體系,使旅游業的促進政策更加系統、完備,從法律上對旅游業的發展給予支持。同時,要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的職責,保證旅游業政策的有效執行,防止將發展旅游業停留在口號上、紙面上。

(二)強力推行帶薪休假制度,保證職工的休假時間,拓展旅游業的市場空間

帶薪休假制度在國外是一種常見的制度。實踐證明,實行帶薪休假制度可有效解決旅游消費需要與閑暇時間不足的矛盾。我國“十五”規劃綱要提出:“推行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合理調整居民工作和閑暇時間,擴大服務供給,鼓勵居民服務性消費”。2008年也開始執行2007年新頒布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但帶薪休假制度的執行較差,除一些實力雄厚、經營規范的企業外,很多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幾乎沒有很好落實這一制度,職工的休假權利難以得到保障。為此,需要強制執行公務員帶薪休假制度,做好監督管理,保障帶薪休假制度實施的有效性與穩定性;要轉變休假旅游的觀念,使企業認識到休息權是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給職工安排合理、適度的休假是互利雙贏的;要降低帶薪休假的門檻,適當增加帶薪休假的天數,擴大帶薪休假的范圍,增強職工帶薪休假的靈活性,并通過大力宣傳,提高勞動者自身帶薪休假的維權意識。

(三)改進稅收制度,提高居民收入,發展個人旅游消費信貸,有效增加旅游消費需求

首先,要改革稅收制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放寬稅前扣除范圍,降低邊際稅率并減少級距,取消紅利稅。其次,要建立收入增長機制,增加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會保障措施,刺激消費需求。再次,要發展個人旅游消費信貸,引導旅游消費者轉變觀念,倡導適度負債和超前消費的新觀念;更新銀行的經營理念,簡化銀行信貸手續,探索適合旅游消費的個人信貸模式;建立個人信用等級評價體系并發揮旅行社在旅游消費信貸市場中的作用。

(四)加大旅游業的投入,對旅游資源開發進行合理規劃,提高旅游產品開發的層次,有效滿足旅游消費需求

首先,要創新投資方式,積極吸引多方投資。在政府加大對旅游業投入的同時,要鼓勵旅游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引導社會民間資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旅游業的建設和發展,并進一步擴大旅游業的對外開放力度,積極引進外資。通過積極引導、多方籌措等措施加大對旅游景區配套的道路、污水處理設施、供水供電設施、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設施等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景區公共設施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其次,要整合區域范圍內的旅游資源。按照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對旅游資源的開發進行合理規劃,處理好開發、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竭力避免盲目開發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項目。再次,要提高旅游產品層次。要改變以往旅游產品單一、檔次不高、精品較少的狀況。一方面要對已開發的旅游產品進行整合優化,提升其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娛樂含量,使之由粗放開發、粗放經營向精品集約化發展。另一方面要創新開發旅游產品,通過新項目的策劃和建設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引導新的旅游消費理念,開拓新的客源市場,以創新帶動需求,引導旅游消費,從而豐富旅游產品類型,提高傳統產品的檔次,滿足多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

(五)健全旅游業管理體制,完善旅游業自律機制,加強旅游業誠信建設

篇(5)

一、金融支持咸寧旅游業發展現狀

咸寧處于武漢、長沙、南昌三省會城市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間地帶,擁有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和107國道等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同時,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經過多年的開發和探索,已經形成以“溫泉”為中心,以“赤壁和通山”為重點,以“溫泉商務療養旅游區、陸水湖度假休閑旅游區、赤壁文物古跡旅游區、九宮山避暑旅游區、嘉魚現代農業旅游區和青山水庫體育健身旅游區”為框架的旅游格局。數據資料顯示,近幾年來,咸寧旅游業發展迅速,2010年4A級景區達7個,旅行社41家,星級酒店41家(其中五星級1家),共接待游客1157.08萬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達1.1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59.41億元,創匯522.65萬美元,旅游總收入占咸寧當年GDP的11.42%,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如表1。

盡管如此,咸寧市旅游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卻已然顯現,迄今為止,金融支持咸寧旅游業發展僅限于銀行貸款,受我國資本市場體系不完善的影響,地方資本市場未能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調查資料顯示,2010年咸寧旅游業投資規模繼續不斷擴大,資金來源于政府投資、招商引資、民間投資和金融機構貸款等四個主要渠道,但金融機構貸款在咸寧旅游業資金投入中所占比重甚小;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貸款主要提供給景區特色小商品經營戶,對旅游項目的貸款僅占其中很小一部分。除此之外,2010年末全市貸款余額226.88億元,旅游業貸款余額所占比例極低,與旅游業收入占當年當地GDP11.42%的比例不相匹配,金融對咸寧旅游業發展的支持嚴重不足。金融供給的不足使得旅游項目規模擴大化的后勁不足,從而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二、金融支持咸寧旅游業發展力度不夠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制度缺位,政策保障程度低

作為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并非某一個部門或旅游企業力所能及的,有必要由地方政府統領全局,頒布實施相應的規章制度并制定持續規范的金融支持策略,為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然而,事實證明,迄今為止咸寧金融業支持旅游業發展在現實層面存在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現為:政府指導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思路不清晰、政策性金融步履艱難、商業性金融缺乏活力、合作性金融發展緩慢、非正規金融發育不規范。在咸寧旅游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金融支持體系存在著的顯著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與束縛了咸寧旅游經濟的發展。

(二)旅游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后勁不足

一方面,在當前旅游形式從“慢旅快游”到“快旅慢游”的轉變中,咸寧旅游業還沒跟上節拍,其原因在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旅游要素未能協調發展,產業鏈條不夠健全。在整個旅游產業鏈中,觀光游比例過大,休閑消費項目明顯不足,現已開發的旅游產品不能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咸寧旅游業發展方式粗放,支撐旅游業發展的動力主要依賴于資源開發與規模擴張,文化元素、科技支撐在提升旅游競爭力上的作用不明顯。在上述諸多因素的共同制約下,咸寧旅游業在近幾年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謀求持續快速發展的后勁明顯不足。

(三)金融支持渠道單一,支持力度較小

統計資料顯示,咸寧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獲得的金融支持渠道單一。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咸寧旅游業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導致銀行無法準確、客觀地對信貸資產的風險進行量化判斷,從而影響了銀行對企業申請貸款的支持;同時,旅游相關企業的經營規模及盈利能力總體上處于低水平,無法通過上市進行股權融資或發行債券融資,更無法與大企業競爭有限的證券市場融資份額。二是銀行風險意識增強,信貸準入門檻高。長期以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銀行為了規避不良貸款的風險而對企業貸款慎之又慎。三是資本市場不完善,直接融資渠道少。直接融資渠道的缺乏,使得咸寧旅游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資金瓶頸。

三、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咸寧旅游業發展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注重政策傾斜,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旅游業是戰略性產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對于拉動第三產業、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拓展就業空間、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政策上要加大傾斜力度,在制度上要加大創新力度,強化地方政府主導,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一是改進銀行信貸政策。地方政府應從可持續發展和加強環境保護的戰略角度出發,制定專門針對地方旅游業開發的信貸政策,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對于市場前景好的新型旅游項目要放寬貸款限制條件。二是開拓多樣化融資渠道。通過制定有效的激勵政策和措施,廣泛調動各方資金的投資積極性,鼓勵民間資本依法開發旅游資源,投資建設旅游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地方金融機構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旅游企業和項目的融資力度。三是優化金融生態環境。通過將金融生態環境納入對基層政府部門的考核內容,并加大監管執法力度,進而加強地方政府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二)金融市場方面:合理細分市場,開展多元化融資支持模式

篇(6)

旅游業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國民經濟大產業。世界一些國家紛紛提出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引領和帶動經濟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對旅游業在國民經濟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認識,制定和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努力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我國綜合性的大產業,建設世界旅游強國,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旅游業正在成為最具活力的綜合性大產業

當今世界旅游業迅猛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就超過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旅游業經濟總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業人數占全球就業總數的8%以上。現在已進入大眾化和全球化旅游時代,旅游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成為國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為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

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旅游業發展,美國、法國、西班牙等發達國家都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重要戰略,日本更是響亮提出了“觀光立國”戰略,韓國也提出了“全體國民觀光職業化,全部國土觀光資源化,觀光設施國際標準化”的口號。隨著我國出境旅游人數的快速增加,港澳臺地區、世界許多國家都把爭取我國旅游客源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許多吸引措施。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不少國家也把發展振興旅游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計劃。美國制定旅游促進法,設立旅游促進基金,以帶動經濟增長。西班牙政府通過旅游促進計劃,決定每年投入15億歐元用于促進旅游業發展。韓國提出到2012年訪韓游客達到1000萬人次,實現韓國成為旅游先進國家的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和閑暇時間大量增加,旅游消費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西班牙、法國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亞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國,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全國許多地方都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提出建設“旅游大省”、“旅游強省”的目標。

旅游業作為快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帶動力強,覆蓋范圍廣,消費潛力大,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國旅游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旅游業直接從業人數達到1000萬人以上,間接從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旅游業,對擴大內需、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對拉動經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的總體思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樹立大旅游的發展理念,整合全部旅游資源,加快旅游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步伐,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我國綜合性的大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增長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建設世界旅游強國,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進一步提高對旅游業戰略地位的認識,實施旅游業發展國家戰略。旅游業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須從全局的和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旅游業,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改革創新發展模式,研究制定和實施我國旅游業發展國家戰略,以此推動我國旅游業快速、全面、健康、協調發展。

第二,樹立大旅游的發展理念,制定發展大旅游的規劃,建立大旅游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大旅游的發展格局。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旅游業的范圍,廣泛涉及并交叉滲透到許多相關行業和產業。據統計,與旅游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包括民航、鐵路、公路、餐飲、住宿、商業、通信、會展、博覽、娛樂、文化、體育等,隨著眾多新的旅游形態的出現,旅游又廣泛擴展到工業、農業、教育、醫療、科技、生態、環境、建筑、海洋等領域。旅游業涉及幾乎所有行業和領域,具有無窮無盡的發展空間,比如像航天領域,也開始有太空旅游的出現。從一定意義上說,旅游業是創造出來的,旅游消費是創造出來的。正像美國創造出的迪斯尼樂園一樣,創造了一個旅游的大市場,創造出無數的消費商機。所謂大旅游,就是要把旅游業作為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一個綜合性大產業,作為與各個行業和產業密切相關的一個產業集群來看待。以新的思路研究制定發展大旅游的規劃,建立健全發展大旅游的體制機制,形成我國大旅游的發展格局。

第三,加快旅游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我國綜合性的大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增長點。要不斷擴大旅游產業規模,加快完善旅游自身產業體系,發展旅游相關產業和交叉產業,延長旅游產業鏈,打造旅游產業集群,進一步培育和壯大旅游產業實力,引領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場體系,緊緊圍繞旅游市場需求,創新和豐富旅游產品,更大程度地擴大旅游對外開放,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快與國際旅游市場接軌步伐,全面提高我國旅游業對外開放水平。

第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建設世界旅游大國和旅游強國。促進國內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協調發展,形成三大旅游市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按照“增加供給,優化結構”的要求,發展創造更大規模、多層次、多元化的旅游產品,滿足旅游市場需求。優化旅游區域發展布局,加快形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統一規范有序的旅游區域發展新局面。

加快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戰略定位

在新的發展階段,根據我國乃至國際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我國旅游業發展總的戰略定位應該是:大旅游、大產業、大戰略。樹立大旅游的發展理念,把旅游業定位為我國要優先發展的綜合性大產業,實施旅游業發展國家戰略。

把旅游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所謂支柱產業,就是對國民經濟發展起重要支撐作用的產業。從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產業關聯度和產業帶動力等方面看,它應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要按照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這一定位,來加快發展旅游業,進一步提高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把旅游業發展成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引領產業。旅游業作為快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由于其產業的綜合性、交叉性和廣泛滲透性,影響到許多相關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旅游業在現代服務業中占據著突出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成為擴大消費的重要引擎。要高度重視旅游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通過加快發展旅游業,引領和帶動其他相關服務業的大發展。要高度重視旅游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視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一樣,把促進旅游消費作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旅游消費,帶動整個社會消費發展。

把旅游業發展成為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產業。旅游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無煙產業”和“綠色產業”,要通過加快發展旅游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快發展旅游業,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市場空間和就業機會,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旅游業不僅作為國民經濟的綜合性大產業發揮著重要的經濟功能,而且具有多方面綜合性的重要社會功能、文化功能、民生功能和外交功能。概括起來說,旅游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是民生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是開展民間外交、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把旅游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作為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充實和豐富旅游的文化之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在不斷滿足人們旅游消費需要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旅游消費的層次和品位,把旅游注入文化之魄,深入發掘和創新旅游的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和創建社會精神文明。

第二,把旅游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實施旅游民生工程,發展國民旅游,建設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把旅游作為民生的重要內容,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鼓勵和支持國民旅游,實施國民旅游休閑計劃,使旅游成為國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

第三,把旅游作為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定位為我國民間外交的重要內容,加快發展國際旅游,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積極發展入境旅游,鼓勵發展出境旅游,通過旅游交流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學習和借鑒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建設一個更加開放的現代化中國。

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建設世界旅游強國,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考慮和謀劃,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廣泛研究和借鑒國外旅游大國把旅游業作為國家戰略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深入總結我國各地發展旅游業的成功經驗,作為我國制定旅游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依據,力爭形成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旅游發展國家戰略規劃,以指導我國旅游業全面發展。

實施國際旅游宣傳推廣計劃。為鼓勵居民旅游消費,吸引國外游客來中國觀光,要加大旅游宣傳力度,研究制定“旅游宣傳推廣方案”。每年9月27日為世界旅游日,可以考慮在國內設立中國旅游節,舉辦宣傳推介活動。中央電視臺可以設立旅游頻道或旅游欄目,向國內外廣泛深入地推介中國旅游。還可以建立專門的中國旅游網,宣傳和服務中外游客。

廣泛開展國民旅游休閑行動。我國1995年實行雙休日制度,促進了旅游消費的發展。2000年實行“五一”、“十一”長假制度,帶來了“旅游黃金周”現象。現在,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要進一步啟動旅游消費,研究制定國民旅游休閑計劃。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所有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都要根據國家規定,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合理安排職工休假時間。實行彈性休假制度,職工的年假可以在一年內靈活安排,錯開集中休假時間,發展常年性旅游消費。高度重視旅游黃金周的作用,做好一年中幾個黃金周的旅游工作,這對擴大消費效果明顯,老百姓和社會各方面都有熱切期盼。

加快旅游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當前擴大內需、增加投資的情況下,要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投資的重要方面。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旅游線路、旅游景區以及相關交通餐飲、住宿、購物等設施建設。在全國建設一批旅游重點景區、大型旅游項目,以及旅游綜合服務設施。

積極開發適合大眾化消費需求的旅游產品。針對城市居民雙休日的特點,著力開發建設城市周邊旅游,形成鄉村旅游發展帶。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的多樣化需求,加快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購物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多種旅游形態。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特點,發展老年旅游、學生旅游、農民旅游等旅游類型。要通過創造旅游需求刺激和拉動旅游消費發展。

加快形成旅游產業體系。適應旅游便利化、舒適化的要求,緊緊圍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大力發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餐飲、住宿、交通、游覽、購物、娛樂等旅游產業,針對城鄉、國內外不同旅游消費者,滿足不同層次的多樣化需求。按照發展大旅游的理念,加快發展旅游相關產業,積極探索發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的交叉產業。當前尤其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體育休閑產業、娛樂業和會展業,促進旅游業與這些產業的融合發展。

全面提高旅游對外開放水平。加快發展國際旅游,促進旅游業對外開放。與更多國家簽訂雙向旅游協議,相互提供旅游便利。積極組織國際旅游推介活動,針對國外客人需求和特點,開發和創造更多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吸引國(境)外游客到國內旅游。同時,積極開展我國居民出國游活動,發展旅游配套服務產業,鼓勵有條件的旅游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旅游市場。

進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政策和服務體系。制定鼓勵旅游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對旅游企業、旅行社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扶持中小型旅游企業發展。鼓勵社會投資建設旅游休閑度假設施和開發旅游產品,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為吸引城鄉居民旅游消費,有必要采取更多的鼓勵消費政策,如降低旅游景區門票價格,減免博物館、紀念館、公園等門票。加強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發展旅游服務網絡,方便居民旅游消費。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加強質量監督管理,全面提高旅游服務水平。(作者為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研究員)

延伸閱讀

篇(7)

2012年的中秋、國慶黃金周尤其引人關注。引人關注的其中一件事是高速路免收費,這引發了出行車輛暴增;而另一件事就是旅游人數創歷年新高,這件事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噠8006億元,比2011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增長了15%左右,以及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共接待游客3424.56萬人次。除此之外,很多熱門景點的接客數都超過其最佳容量,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國民的旅游需求是十分旺盛的。

我國的旅游業發展起步于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旅游業起步是很晚的,因此它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旅游需求與日俱增。通過查閱《2012中國統計年鑒》,1994年至2011年的十八年間的國內游客人次數是一直在增加的,且旅游總花費和人均花費都是在不斷上升的。這也表明了國人的旅游需求正以難以遏制之勢迸發出來。然而,之所以會出現2012國慶黃金周那種旅游現象,這就表明我國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1.缺乏旅游市場營銷

一些知名景點的游客爆滿,而一些很少在人們口中提起的景點的游客卻寥寥。如此大的反差就是那些景點缺乏市場營銷導致的。營銷對于區域旅游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宣傳旅游當地的文化,并且還可以將去當地旅游的價值傳播以及傳遞給游客,由此建立品牌價值。然而,當一個地方缺乏旅游營銷時,人們對于當地的印象不會太深刻,那么當地的旅游業發展就會比較緩慢。

2.旅游產業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僅是旅游這一行業的發展,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旅游產業鏈是以旅游產品為紐帶實現鏈接的。從整個旅游過程來看,提供旅游產品的不同行業組成了一個鏈狀結構,游客從旅游過程的始端到終端,需要眾多的產業部門向其提品和服務來滿足他的各種需求。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忽視了它的放大效應,僅著眼于門票經濟和景點經濟,還處在旅游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3.缺乏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的意識

我國目前正處于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中,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大力發展工業,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較弱。旅游業是第三產業中較核心的行業,在國際上被譽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也被稱為綠色產業,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我國近幾年一直將房地產業當做支柱產業,國民生產總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與房地產相關的部門創造的。然而,2011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達26.4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1.93萬億元,增長23.6%;出境旅游人數6900萬人次,增長20%;全國旅游業總收入2.25萬億元,增長20.8%,與旅游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比房地產的帶動力強很多,旅游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4.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制度和公共政策不完善

人們要出門旅游都是選擇在假期出去,而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我國是公共假期最少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的帶薪休假制度名存實亡。因此,緊靠“黃金周”等集中式的休假是難以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的,不僅如此這還帶來了旅游景區管理山的難題和旅游安全問題。此外,我國在其它發展旅游業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上也是乏善可陳的。

為了使我國旅游業更加健康地發展,發揮它在國民經濟中應有的作用,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我國應該做實大旅游概念,盡快脫離旅游產業鏈發展的初級階段,向更高的階段邁進。由于目前我國的旅游業發展主要依靠門票經濟和景點經濟,忽視了相關行業的協調發展,所以我國的旅游業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因此,我國應該把重點放在相關行業的發展上,降低景點的門票獲完全免費對外開放,由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促進餐飲、酒店、交通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最終使得整個產業鏈的各個行業協調發展,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2.增加對旅游業的投資,改善景區的旅游管理,提高服務質量。“黃金周”期間,很多景區都是超負荷運轉的,甚至連景區的駱駝都被累死,這是極其荒唐的。大家出去旅游也不是在享受,而是在受罪,長此以往,大家也不敢出行,中國旅游業很可能在黃金的發展期面臨夭折。因此,應增加對景區的投資,加強景區建設,以增加游客接待量,從而盡量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尤其是當黃金周來臨時,景區應該有能力接待比較大的客流量。

3.政府應完善帶薪休假制度以及相應的公共政策,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做好制度準備。由于人們往往只能選擇在公共假期去旅游,所以結果就是各景區在假期超負荷運轉,而在平常就沒什么人光顧。中國勞動法對帶薪年休假作了原則性規定,但沒有規定帶薪年休假的休假時間及具體操作辦法,而是指定由國務院制定相應的具體辦法。因此,我國應將帶薪休假制度落到實處,使得各個時期的旅游人數均衡分布,避免造成旅游擁堵現象。對于國人的旅游需求,公共政策一定要及時回應,及早告別“集中式”的旅游和休假,回歸旅游的常態,使旅游業真正成為帶動我國實現綠色增長的第一支柱產業。(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靜,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商場現代化,2006年 35期

篇(8)

關于生態文明的書法作品圖片1

關于生態文明的書法作品圖片2

關于生態文明的書法作品圖片3

關于生態文明的書法作品圖片4

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怎樣實現相互促進

《“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全面提出旅游業發展如何“既保護好綠水青山,同時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理念、行為與機制,這是旅游業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綱領,將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正循環發展。

旅游法第四條規定:旅游業發展應當遵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顯然,對旅游者、旅游企業、旅游政府主管部門而言,旅游業發展必須遵循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要求。

事實上,旅游業的發展高度依賴良好的空氣質量、優美的自然景色、純凈的江河湖海、整潔的周邊環境。因此,生態環境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旅游業的健康發展也可以培養人們熱愛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并籌集資金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我們需要努力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理念、行為與機制。

《規劃》從倡導綠色旅游消費、實施綠色旅游開發、加強旅游環境保護、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加強宣傳教育等5個方面提出了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正循環發展的要求。為更好地落實《規劃》提出的“綠色發展、提升旅游生態文明價值”,我們需要切實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理念與機制,需要依據旅游法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深入研究與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主要目標,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主要任務和方式,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有哪些標桿,如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責任體系等問題。

1

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主要目標

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旅游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樣性下降勢頭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主要指標,可參照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的包括生態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總量、生態保護修復3大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結合各地旅游業發展的特點制定。

2

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主要任務和方式

其一是強化源頭防控,夯實綠色發展基礎,包括強化生態空間管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綠色科技創新引領、推動區域綠色協調發展;其二是深化質量管理,大力實施三大行動計劃,包括分區施策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精準發力提升水環境質量、分類防治土壤環境污染;其三是實施專項治理,全面推進達標排放與污染減排,包括深入推進重點污染物減排、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旅游景區點與其他旅游企業環境綜合治理;其四是實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環境風險,包括完善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體系、提高危險廢物處置水平;其五是加大保護力度,強化生態修復,包括管護重點生態區域、保護重要生態系統、提升生態系統功能、修復生態退化地區、擴大生態產品供給、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六是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包括健全法制體系、完善市場機制、落實地方責任、加強企業監管、實施全民行動、提升治理能力;其七是實施一批國家與地方的旅游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其八是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包括明確任務分工、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國際合作、推進試點示范、嚴格評估考核。

3

學習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標桿國家的經驗

標桿之一是新加坡。雖然新加坡的面積只有718.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46.97萬,但是,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16年9月統計,2015年新加坡接待的入境過夜旅游者達到了121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達到了167億美元。這是與新加坡政府、旅游部門、旅游企業和全體居民建立保護生態環境與旅游業發展相互促進的理念和機制的努力分不開的。新加坡的主要經驗是:綠化建設全面細致,營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嚴格執法形成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新加坡城市內幾乎看不到交警和城管隊員在現場執勤管理,但是市容整潔、交通暢通,街道上看不到亂停放和擺設攤點,幾乎沒有亂扔垃圾的現象。整座城市日常運行十分規范有序。

篇(9)

產業結構升級一直是經濟學領域研究的重點課題。近年來中國提出產業結構升級的構想,通過調整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比例,把一些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強行關閉或者進行技術上的升級;不斷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扶持經濟附加值高、能耗低的產業,進而推動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已有部分學者從可持續發展視角對產業結構升級與低碳經濟的關系展開了探討,但產業結構升級是否真的能夠推動低碳經濟的增長?這也是本文接下來探討的重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得中國旅游業快速成長[5]。旅游業碳排放量比較低,數據顯示,全球旅游業的碳排放量只占排放總量的3%左右[6]。因此,在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時期,應該倡導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尤其是旅游業這種低排放的產業。中國把旅游業定性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這是從國家層面給予旅游業的重要肯定。當前,關于旅游業與低碳經濟之間關系的研究很少,旅游業的發展是否能夠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目前還不得而知。產業結構升級意味著一二產業所占比重會逐漸下降,而第三產業則會上升[7]。在低碳經濟的視角下,研究旅游業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不僅能得出它們之間的內在機理,還能為中國進行政策調整提供理論依據。因此,針對這些熱點問題的研究就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1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3卷第1期

楊莎莎,等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機理探討:低碳經濟視角

綜上分析可知,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是時代的要求。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軟著陸,單純看GDP增速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還要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接下來先進行文獻回顧,然后探討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互動作用,并從低碳經濟視角出發,探討三者之間的內在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以中國各省市(區)為實證研究對象,揭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中旅游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性。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說

(一)文獻回顧

第一,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互動探討。Lanza A等[8]對旅游業展開研究,發現旅游業是一個產業關聯程度比較高的行業,而且其產業波及的范圍比較大,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一定的作用關系。關于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互動關系,從目前已有的文獻看,數量并不是很多,研究者較少,且研究的重點是旅游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及旅游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麻學鋒[9]通過構建旅游經濟增長指數、地位指數和產業結構升級指數,揭示了張家界地區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且演變的規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這說明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張家界產業結構正不斷轉型。慈斌[10]以中部六省?檠芯慷韻螅?通過詳細的理論闡述和計量分析,得出了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有促進作用的結論。柴壽升等[11]以青島市為例,分析了旅游業發展對區域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格蘭杰因果顯示旅游業發展是區域產業結構變動的重要原因。麻學鋒等[12]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并結合VAR模型,經過計算檢驗得出,二者具有長期均衡的關系。

第二,旅游業發展對低碳經濟的影響。目前從已有文獻看,研究旅游業發展與低碳經濟的還不多,大多數學者是從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角度去研究的。例如國外學者Balaguer等[13]、Oh[14]、Hatemi-J[15]、Ditsakis[16]、Kim等[17]和國內學者劉長生等[18]、瞿華等[19]、王良健等[20]、張攀等[21]都是選取某一地區,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二者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的結論。王凱等[22]在估算了中國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二氧化碳排放構成旅游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查建平等[23]通過構建碳排放分解模型,實證分析發現碳排放對旅游經濟存在正面效應,且旅游經濟增長大部分是以毀壞環境為前提的。

第三,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影響。對二者之間的研究國外學者要早于國內學者,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等,代表人物有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等[24]、Michael Dalton等[25]、Ramakrishnan Ramanathan[26]、Ugur Soytas等[27],他們得到的較為一致結論是不同行業之間的碳排放存在顯著差異,碳排放會隨產業結構的改變而改變。在國內學者方面,付允等[28]、莊貴陽等[29]專家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重點闡述了低碳經濟的概念、重要性、模式等。這些先進的理念當然也為國內其他學者進行低碳經濟研究做了很好的鋪墊。在定量分析方面,楊會香等[30]研究發現技術進步對廣東省發展低碳經濟影響很大,對產業結構變動影響較小,但是工業部門對低碳經濟發展影響很明顯。馬艷等[31]通過實證檢驗證明了技術類型、產業結構是影響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假說

第一,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互動探討。旅游業產業關聯度高,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角度看,旅游業所帶來的旅游消費擴張會拉動第三產業中的住宿、餐飲等部門經濟發展,進而推動服務業進步。站在廣義的角度看,旅游業擁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條,因此,在除了滿足游客在旅途中對服務和貨物等需求外,還可以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促進包括運輸、觀光、文娛等行業的發展。不難看出,旅游業除了可以直接拉動第三產業發展外,還可以通過帶動一二產業中的關聯產業發展,使產業鏈條擴展,覆蓋面拓寬,帶動產業結構的改變。隨著旅游業發展,旅游消費不斷升級,其對商業、餐飲、金融服務、文化娛樂等要求越來越高,對第三產業現有的行業產生了重要的沖擊,客觀上要求從業者提升產品質量,在擴張第三產業的同時,也可以通過金融服務、娛樂等部門實現內部產業結構升級。隨著旅游規模化的發展,旅游業勢必會對第一二產業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使一二產業通過自身調整推動產業內部的結構轉變。當旅游產業規模足夠大時,原有的產業結構很難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因此,產業結構勢必要作出適當調整,以滿足旅游業發展。

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特征表現為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上升,相對應的一二產業的比重會慢慢降低。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的類型也會不斷發生轉變,主要表現為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會大力發展,生產的高級產品會增多。隨著產業結構的動態變化,服務業會逐漸發展起來,所需勞動力也會增加,在這種就業競爭的壓力之下,提供的服務更加完善,能夠體現服務的多層次、多樣化,同時基礎設施建設等會更加完善。產業結構升級所帶來的這些改變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保障,滿足旅游業快速發展所提出的新需求。但是在低碳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是否真的存在互動關系?區域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的差別?基于上述對二者關系的探討,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在低碳經濟視角下,快速發展旅游業可以提升第三產業比例,因而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由于東中西部發展差異巨大,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作用呈現逐步減弱的趨勢。

H2:在低碳經濟視角下,產業結構升級對旅游業發展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由于東中西部發展存在著明顯的梯度差異,產業結構升級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也會呈現逐步減弱的趨勢。

第二,旅游業發展對低碳經濟的影響。旅游業被稱為無煙工業,主要通過勞動服務的形式為社會提供使用價值。旅游業相較于以消耗化石能源為主的第二產業,對環境的破壞程度要小得多,而且碳排放量也大大少于第二產業所產生的碳排放。隨著低碳旅游的興起,旅游業將會成為低碳行業。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旅游業作為中國戰略性支柱產業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應該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特點,讓其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作出更大的貢獻。但旅游業發展是否真能促進低碳經濟,需要利用科學的數據做進一步的分析。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在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將有助于發展低碳經濟,對低碳經濟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同時,由于東中西部在收入、交通等基礎設施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旅游業發展對低碳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逐步減弱的趨勢。

第三,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影響。產業結構不合理是造成平均能耗高的重要原因,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可以有效防止能源過度消耗。當前要想更好地促進低碳經濟的進步,就要對國民經濟結構作進一步調整,利用制度的保障發展服務業,減少重化工產業的發展,引導資金流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第二產業的內部行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要適當調整,原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性已經嚴重阻礙了低碳經濟發展,要通過構建節能降耗的工業體系,采取必要措施控制高排放企業的發展,利用技術的更新建立低能耗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體系,在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同時降低能耗水平。重化工業是消耗能源最多的行業,第二產業相較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碳排放量也高很多,因此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隨著產業結構的層次變高,碳排放量會不斷降低。產業結構升級是否真的能促進低碳經濟的增長?這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例如中國東部的工廠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這種空間上的轉移并不一定能夠促進中國低碳經濟的增?L。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落后的高能耗產業會被慢慢取代,第三產業比重會漸漸上升,產業結構升級將有利于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同時,由于東中西部在技術、制度、政策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也會呈現不同。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互動關系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在于探討旅游業發展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以及旅游產業結構的變化。雖然國內個別學者對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進行了研究,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樣本量偏少以及地域說服力不強,且沒有對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探討。在旅游業發展對低碳經濟影響的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關注較多的是旅游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而涉及低碳經濟的研究非常少,且重點探討的是如何構建碳排放的模型以及分析影響因素,更偏重于研究旅游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影響的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普遍從某一行業或者技術類型入手,研究能源消費對低碳經濟的影響,或者是驗證某一產業部門對碳排放的影響,鮮有學者從構建產業結構升級的模型角度去研究其對低碳經濟的影響。通過對文獻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述評可知,上述學者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從本文的選題出發,還存在一些改進的空間。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從低碳經濟視角出發,把低碳經濟納入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互動關系框架下,在深入探討旅游業發展與低碳經濟互動關系的基礎上,又對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低碳經濟三者之間內在關系進行了探討,這也是本文的創新所在。之前,大多數學者采用單方程模型對上述三者進行檢驗,但這容易忽視它們之間的內生性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模型異方差的問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通過建立實證模型,利用中國省域面板數據來驗證它們之間的作用關系,由此來檢驗理論分析的可靠性和科學性。為了更直觀地展現三者之間的假設關系,特繪制假設關系圖如圖1。

三、實證研究設計

樣本選擇方面。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將中國劃分為東、中和西三大經濟地區(表1)。西藏數據缺失比較嚴重,所以予以省略,另外港澳臺地區由于經濟制度、統計口徑等差異,也不包括在內。

數據選擇方面。本文所需要的數據大部分來源于1998-201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省的統計年鑒。為了保證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對于缺失的數據,本文主要利用每個地區的統計公報的數據作補充,例如天津市旅游總收入。為了保證數據的科學性,本文利用1997年的不變價格對部分數據進行縮減。各個變量所運用的數據會在下文說明。由于版面原因,本文所用數據就不在文中一一呈現,如果有讀者需要原始數據,請聯系本文的通信作者。

變量選取方面。可分為主要變量和控制變量。其中主要變量為旅游業發展(td)、產業結構升級(r)、低碳經濟(lceg)。為了防止變量遺漏所造成的結果偏差,本文選取如下控制變量:科技進步(rd)、金融發展(fin)、市場化程度(mar)、旅游資本投入(tci)、勞動力投入(lab)、國民收入(ni)。

各變量的解釋如下。

旅游業發展(td)。衡量旅游業發展的指標有多種,例如年旅游人數(國內和入境游人數)、旅游投資額以及旅游收入等,本文選取旅游業總收入來衡量。

產業結構升級(r)。由配第-克拉克定理知,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和一二產業比重的下降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特征,本文參照李逢春[32]的研究方法對產業結構升級系數進行測度,公式如下:

式中,yi是第i產業所占比重,r為產業結構升級系數,r越接近1,說明產業結構的層次越低,r越接近3,說明產業結構的層次越高。

低碳經濟(lceg)。目前中國還沒有公布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多數學者都是通過構建模型對碳排放量進行測度。因為化石燃料是主要的碳源,本文參照學者王修華等[33]對低碳經濟的研究方法,對碳排放進行了估算,公式為:

式中,et為碳排放總量,ec、eo、eg為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氣的消耗量,α、β、λ為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得出系數α、β、λ的值分別為0747 6、0582 5、0443 5,進而通過計算得到碳排放量。本文選擇單位GDP碳排放量作為衡量低碳經濟的指標,根據上述算得的數據,把兩者相除就可以得到衡量低碳經濟的指標。

交互項(td*r)。交互乘積項(td*r)主要用來說明二者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以及消除變量間的內生性問題。

科技進步(rd)。用各個省份的R&D投入經費表示。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可以為科學進步提供重要的支撐,同時技術進步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34],其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專業化程度的提升,并通過研發或者更新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在促進產業升級過程中降低能耗,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金融發展(fin)。本文用地區金融資產價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衡量,這可以彌補用M2/GDP來衡量金融發展的缺陷。發達的金融業可以為行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可以催生一批低能耗的現代服務業,這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金融市場發達地區的相應配套設施也比較完善,可以為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后備支持[35]。

市場化程度(mar)。用各省非國有企業職工與國有企業職工之比來衡量。市場化是一個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個人經濟權利自由化的過程,同時,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性和優勝劣汰?C制可以推動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36]。

旅游資本投入(tci)。旅游資本投入是促進旅游業快速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主要用旅游物質資本投入來衡量旅游資本投入,物質資本投入用星級酒店數量和旅行社數量來衡量[37]。

勞動力投入(lab)。人力資本投入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本文用星級飯店從業人數、旅行社從業人數和旅游景區從業人數近似替代旅游勞動力投入[38]。

國民收入(ni)。國民收入是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經濟的共同影響因素,反映了國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本文用人均GDP來衡量。

數據預處理方面。為了消除異方差所帶來的影響,對各變量進行取對數處理。描述性統計見表2。

實證模型建立方面。因為各個經濟變量之間往往是雙向或多項的互動關系,所以在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低碳經濟三者之間建立聯立方程模型,以此來彌補單一的計量方程式單項因果檢驗的缺陷。因此,為了更加科學地解釋各個變量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往往需要建立多個方程組成方程組來解釋,這就是計量經濟學當中常用的聯立方程組模型(SEM),Takashi Washio等[39]都曾使用此方法來解決問題。

四、實證模型檢驗

(一)基本回歸結果

中國每個地區的資源稟賦、技術條件以及政府政策等存在很大的差異,導致地域之間存在非均衡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率先把優惠的政策和資源等投向東部地區,所以東部地區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中西部地區發展嚴重滯后,這導致中國的經濟發展由東到西呈現明顯的梯度差異。由于存在這種差異,各地區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為了更為科學具體地研究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影響,本文將對不同地區的結果進行具體分析,并且對回歸結果進行比較。同時,使用面板的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模型得出的結果不同,考慮到這種因素的影響,本文首先利用豪斯曼檢驗來斷定使用哪種模型比較適合。結果顯示,在隨機效應條件下,模型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了原假設,即接受了固定效應模型。因此,接下來選用固定效應來分析。回歸結果見表3。

從旅游業發展的回歸結果看,產業結構升級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產業結構升級伴隨著一二三產業比重的不斷變化,表現為農林牧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開始減小,重化工企業不斷轉型,而服務業會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相關配套設施更加完善,這也為旅游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控制變量市場化程度對旅游業發展也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主要是因為原來的計劃經濟在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相關的資源要素都會被調動起來,能夠為企業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它們之間的競爭,同時企業效益變好也會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使其收入增加,這就為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證。旅游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投入對旅游業發展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且在1%的檢驗水平下顯著,這說明旅游資本投入可以為旅游業發展提供資金保證,促進旅游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投入則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另外國民收入對旅游業發展也呈現正向的促進作用,這進一步印證了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旅游業會逐步成為人們消費的重要方式。

從產業結構升級的回歸結果看,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控制變量科技進步、金融發展與市場化程度對產業結構升級也有正向促進作用。伴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眾多勞動力前來工作;同時旅游消費升級帶來的附加值也在不斷攀升,相應的配套設施不斷發展完善,這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科技進步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保證,社會化、專業化水平也不斷提升,從而引起產業內部比重的調整。金融業的發展可以為很多企業提供信貸支撐,尤其對服務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市場化促進企業的活躍發展,使不同生產性或服務性的企業競爭壓力增大,在這種優勝劣汰機制下,企業會不斷實現創新發展,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國民收入對產業結構升級也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國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為市場提供更多的資金,為企業更新換代提供資金支持。

從低碳經濟的回歸結果看,td*r、td、r對低碳經濟的回歸結果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且都在1%的檢驗水平下通過檢驗。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部門,在能源消耗方面,比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企業要低得多。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越來越大,由于其本身對能源的消耗相對較少,因而更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第三產業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同時會減少碳排放量,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重化工企業要實現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就要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逐步淘汰落后的產能。市場化水平提高會刺激企業創新,實現優勝劣汰,這對于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作用。從回歸結果看,國民收入對低碳經濟呈現正向的促進作用,且在1%的檢驗水平下顯著,國民收入的提高會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使人們的生活行為越來越低碳化。同時,發展新興產業也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2007年中國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為了能夠反映這些文件對各地區的影響,本文在實證部分設計了兩期截面檢驗。從回歸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這些文件頒布之后的檢驗結果比頒布之前的檢驗結果更加顯著。這說明頒布這些文件之后,中國對低碳經濟發展、節能減排以及再生能源開發更加重視,積極發展服務業,這些措施對發展低碳經濟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表4可以看出,東部省域的回歸結果和全國省域回歸結果基本一致,全部通過了回歸檢驗。

從旅游業發展的回歸結果看,產業結構升級對旅游業發展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控制變量市場化程度、旅游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國民收入對旅游業發展也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且都在1%的檢驗水平下通過檢驗。東部經濟發達,在激烈的競爭中,一些傳統型的企業勢必會被新興產業的企業替代,使得產業實現更新換代,產業升級速度加快,相應的服務配套措施也更加完善,從而為推動旅游業發展創造了必備條件。

從產業結構升級的回歸結果看,旅游業發展對產業升級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另外控制變量科技進步、金融發展、市場化程度和國民收入也都通過了檢驗。東部地區收入高,人們率先進入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另外,東部地區的技術優勢在新舊設備更新以及企業發展轉型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東部地區金融發展程度高,可以?樾灤瞬?業發展和落后產業轉型提供信貸支撐;東部市場競爭激烈,落后耗能的產業逐步被淘汰,從而促進產業轉型,進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從低碳經濟的回歸結果看,td*r、td、r對低碳經濟的回歸結果都顯著為正,說明旅游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對其具有促進作用。各控制變量對低碳經濟的回歸結果也通過了檢驗,顯著為正,說明各控制變量對發展低碳經濟同樣具有促進作用,所得結論與全國省域回歸結果基本相同。東部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不論在旅游業發展還是產業結構升級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旅游業相比第二產業具有相對低碳的特點,產業結構升級,相應第三產業比重也會上升,這對發展低碳經濟都具有促進作用,實證檢驗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表5為中部地區回歸結果,從結果看,中部有部分假設關系沒有通過實證檢驗。

從旅游業發展的回歸結果看,產業結構升級和市場化都對旅游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考慮到中部地區相對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及市場化程度都相對較弱,但是還會出現顯著的結果,足以說明市場化的推進方向的正確。

從產業結構升級的回歸結果看,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回歸結果并不顯著,金融發展和市場化程度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幫助也不大,但科技進步的幫助相對來講比較大。這個問題可以從下面的角度來理解:中部地區長期以第二產業為主,產業升級的壓力比較大,金融發展與市場化程度對其影響均不大,但科技進步可以為中部地區的企業提供新技術的支持,淘汰一些落后的設備,有助于產業轉型,所以其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從低碳經濟的回歸結果看,td*r、td對低碳經濟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r對低碳經濟的作用不明顯。究其原因,中部產業結構升級緩慢,所以其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也有限,科技進步雖然對促進工業企業轉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中部地區而言,其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還是有限,因而產業結構對低碳經濟回歸結果不顯著就顯而易見了。

表6為西部省域的回歸結果,從回歸結果看,西部有部分假設關系沒有通過實證檢驗。

從旅游業發展的回歸結果看,產業結構升級對旅游業發展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并且在1%的檢驗水平下通過檢驗,控制變量市場化程度、旅游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國民收入也通過了回歸檢驗,這表明西部地區市場化進程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產業結構升級的回歸結果看,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但是金融發展和市場化程度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作用不顯著,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金融業本身并不發達,發展相對滯后,而市場化相對落后,其對產業結構升級作用不顯著。國民收入指標通過了回歸檢驗,且在1%的檢驗水平下顯著,說明國民收入在西部地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依然較大。從低碳經濟發展的回歸結果看,td*r、td、r對低碳經濟發展都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說明西部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技術進步、市場化改革推進、金融業發展和以及國民收入提高都有利于促進低碳經濟的增長。

(二)內生性檢驗

模型中的內生性問題是制約檢驗結果合理性的重要影響因素,選取合理的方式對上述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非常重要。目前國內外學者通行的做法是尋找工具變量,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工具變量的外生性檢驗。一般情況下,當存在遺漏變量、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和測量誤差時,需要利用工具變量對模型進行重新檢驗,以便考察結論的穩健性。使用固定效應模型能夠對地區未觀測的個體效應進行控制,并得到參數的一致估計,這有利于彌補變量遺漏問題。在研究旅游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影響時,雖然我們控制了眾多的變量,但仍然可能存在變量遺漏問題,以及核心解釋變量旅游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存在聯立性偏誤問題,這將會導致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計有偏和非一致(利用豪斯曼檢驗進行內生性檢驗,得到的卡方值為-1518,統計量小于0,說明存在較強的內生性問題)。本文在充分考慮了以上問題的基礎上,為了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克服內生性問題帶來的估計偏誤,故采用工具變量法(IV)來解決模型中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兩階段回歸法來獲得一致的估計量。

工具變量之所以比較難選擇,是因為它有比較嚴格的條件,一定要考慮所選擇工具變量的有效性問題,即所選取的工具變量與內生解釋變量相關,與隨機擾動項無關。國內學者趙磊[40]利用客源市場接近度(TMA)作為旅游業發展的工具變量,具體的構造方法為采用各省省會城市到3大經濟圈(環渤海、長三角與珠三角)內最近省份省會城市距離的倒數再乘以100表示。此種做法體現了地理因素對旅游發展的影響,且這種因素不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動,即使交通條件發達,也無法消除此種影響;另外,客源市場接近度主要參考的地區為中國最發達的三個經濟區,其經濟基礎好,居民出行能力強,且旅游管理經驗豐富,接近國際旅游市場。綜合分析,客源市場接近度應該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工具變量。產業結構升級作為核心解釋變量之一,對低碳經濟也有著重要影響。根據上述分析,為尋找產業結構升級的工具變量,需要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性質進行剖析,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產業結構升級必然伴隨著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在碳排放方面,雖然第三產業排放量要明顯少很多,但是也會對低碳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本文選用第三產業所占比重(TI)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工具變量。

表8展示了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回歸結果,基本結構類似于表3。表8還呈現了弱工具變量檢驗,該檢驗的主要作用是說明所選用的工具變量是否合適,原則上一般認為值大于16時,表明工具變量與內生解釋變量相關。本文的弱工具變量檢驗統計量的值都大于25,這說明本文選取的工具變量有效。從表8可以看出,第一階段的回歸結果中客源市場接近度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與被解釋變量旅游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分別呈正相關關系,這說明本文所選取的工具變量是合理的。從第二階段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解釋變量旅游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指標,其相應的符號、顯著性和表3的估計結果基本保持一致,這也說明了控制了潛在的內生性問題后,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正向促進作用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也再一次驗證了本文的主要觀點。

五、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上述分析與檢驗結果的整理,得出了如下結論:整體看,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它們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但是旅游業對低碳經濟的影響要小于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影響。在全國層面和東部省域下,實證檢驗的結果全部通過,進一步驗證了研究假設。在實際的檢驗中,為了彌補在變量選取上的不足,考慮到控制變量對主要變量的影響,全國層面和東部省域的科技進步、金融發展、市場化程度以及國民收入對低碳經濟的影響明顯大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部分檢驗沒通過。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不顯著,西部地區科技進步對低碳經濟的影響也不顯著。

目前,本文已經從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兩方面驗證了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低碳經濟之間的關系,接下來就針對上述檢驗得出的結果進行討論。從文獻回歸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只是用實證檢驗的方法來驗證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且大多使用全國數據。大部分學者認為,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當然本文在對全國層面和東部省域進行檢驗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但是對中部省域進行檢驗時卻發現,旅游業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回歸不顯著,產業結構升級對低碳經濟的回歸也不顯著。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中部地區長期以第二產業為主,而且長期以來就以重化工業為支撐,其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非常大,中部地區又是中國產煤的重要地區,能源消耗長期以煤炭為主,所以導致中部地區產業轉型難度非常高。本文通過實證檢驗發現,旅游業發展對低碳經濟具有促進作用,雖然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碳排放,但是旅游業相對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來說卻屬于低碳型產業。從聯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看,產業結構升級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大于旅游業發展,旅游業相對于第二產業來講雖然是低能耗的產業,但是旅游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相比卻很小,所以在當前調整產業結構,促進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產業逐步轉型比旅游業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大。

六、政策含義與建議

通過研究從理論上梳理了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低碳經濟之間的內在關系,然后利用回歸分析驗證了假設關系。從總體上看,旅游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且二者都對發展低碳經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分地區檢驗中,卻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這些研究結果具有十分明?@的政策含義。

一方面,回答了旅游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低碳經濟的內在作用機制,尤其是在旅游業發展與低碳經濟的研究方面,很多學者側重研究低碳旅游,但整個旅游業發展對低碳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明顯呈現出東中西部梯度發展的狀況,在此過程中,東部率先發展起來,但經濟發展的質量并不高。雖然這個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人們收入增加,消費層次也發生改變,旅游業也開始出現繁榮景象,但是長期形成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模式卻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中西部地區由于受歷史、資源稟賦、政策等影響,發展明顯慢于東部,再加上中部長期以重工業為主,這就要求國家要及時調整政策以改善中西部發展條件,在技術、資金等方面進行扶持。

另一方面,揭示了近年?碇泄?頒布的一系列文件的必要性。結合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對近年來的一些政策或法律法規進行整理,例如:2005年12月頒布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就明確指出,在經濟發展中要規劃好,不能隨意投資,要優先發展具有先進技術的產業;2007年12月頒布的《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提出,中國要創建新型能源體系,不再以煤炭為主;2011年12月《“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頒布,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總體要求,這也標志著中國在進行低碳經濟發展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09年12月《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頒布,明確了旅游業的發展地位;2014年8月《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旅游發展改革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成為兩大主題;2015年10月《十三五年規劃建議》頒布,明確中國要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根據以上理論以及政策含義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篇(10)

一、前言

旅游業作為一項產業,其根本目的在于發展和創造旅游經濟。當今旅游業的發展蒸蒸日上,而在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也需要我們關注并且采取相應的對策。本文以沈陽市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為題,從不同方面論述了沈陽市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目的在于使旅游業能夠成為一項能帶動總體經濟的重要產業,未來向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二、沈陽市旅游業發展現狀

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近年來遼寧省旅游業在發展上取得了巨大成績,同時也在促進社會發展以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沈陽市作為遼寧省省會城市,其旅游經濟的發展影響以及帶動著遼寧省經濟的發展。從以下幾方面對沈陽市旅游業現狀進行分析。

(一)從經濟發展水平分析發展現狀。

沈陽市作為遼寧省省會城市,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占據著顯著優勢。旅游是一個娛樂的過程,要達到旅游主體、旅游客體以及旅游中介間的高度統一。吃、住、行、游、購、娛是構成旅游業的六大要素,而對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城市可以更好的滿足旅游者在這些方面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選擇這些城市的景點。

(二)從交通運輸看發展現狀。

沈陽位于遼寧省中部,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陽是東北最大的交通中心和交通樞紐。高速公路與鐵路運輸四通八達,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條件,東北最大的航空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也為入境游創造了優越條件。

(三)從人們消費水平以及消費觀念分析現狀。

居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很多調查結果都顯示,一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大大超出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限度時,人們的消費觀念就會發生變化,消費也不僅僅局限于基本狀態,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外出旅游便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人們的消費水平也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

(四)從歷史古跡以及民族文化分析發展現狀。

沈陽是一座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城,其發展中所產生的文化和歷史古跡也一直流傳至今。沈陽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滿漢為主體的,由多民族組成的聚居地,每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也使沈陽的文化更具有多樣性的特色,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國內外游客的參觀游覽。

三、沈陽市旅游業發展趨勢

隨著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沈陽市旅游業發展勢頭也明顯增快。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增加,社會地位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在調整產業結構,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維持社會和諧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沈陽市旅游業的發展趨勢也發生了變化。

(一)旅游人數增加,旅游方式多樣化。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提高,選擇出行旅游的人數也會隨之增多,旅游方式也逐步多樣化,自駕游、低碳游、團購游、候鳥游、高鐵游等方式可以為不同的群體提供最適合的出行旅游選擇。

(二)旅游服務設施更加完善,旅游業發展迅速。

沈陽市的繁榮發展使旅游服務設施的完善性得到了保障,而旅游服務和服務設施是完美旅游的橋梁,是典型的中介體,賓館、飯店、旅行社、交通的快速發展也會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墊腳石,為旅游業乃至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旅游活動更具特色,國際地位提升。

沈陽國際旅游節的舉辦向國內外游客和來賓展示活力之都沈陽市的魅力,提升了沈陽在國內外知名度,在實現旅游經濟與社會文化等產業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為沈陽增添了一個世界級的旅游精品,大大改善了旅游服務環境,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動會在未來沈陽旅游業的發展上增添亮麗的光環。

四、沈陽市旅游業發展對策

立足于沈陽市旅游業發展的基本狀況和整體環境,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對促進沈陽市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把旅游業培育成沈陽經濟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具有重要特殊的意義。

(一)發揮地方特色,發展區域特色旅游。

沈陽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為發展區域特色的旅游項目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沈陽市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遺留的歷史賦存物表現著一個時代的特征,包括古遺跡、古建筑、民族禮儀以及生活習俗等,旅游價值尤為明顯。

(二)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提高綜合接待能力。

在沈陽市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制定相關的旅游發展戰略和條例,管理體制不夠完善以及建設重點不夠明確的問題都是旅游業發展的阻力,而政府的相關政策會使旅游業在合理的機制下進行,提高發展的效率和總體水平。

(三)培養旅游方面專業人才,提高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

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旅游從事人員的學歷較低會很難適應迅速發展的旅游業市場的需求,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會隨之明顯和嚴重,加強旅游方面人才的培養,提高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在旅游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總結

旅游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通過旅游這種形式,不僅可以讓人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傳遞。隨著管理的完善和制度的確立,旅游業將會成為沈陽市經濟產業中的領軍者,為沈陽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更好的保障。

(指導老師:于桐)

上一篇: 質檢報告 下一篇: 子宮肌瘤手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原创Av在线 | 午夜看大片在线观看视频 |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熟女女同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 日本新一二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