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33: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煤炭行業的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行業定義及特征
1.定義。政府對煤炭行業的定義是:“主要從事煤田地質勘測、基本建設、生產、設備制造、采購銷售以及其他與煤炭相關的科研、教育、檢測鑒定等活動的企事業單位。
2.特征。該行業的主要特征為:主要以一些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為主體,重點建設大型煤炭基地,通過煤炭工業科技進步和改革創新,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建設煤炭過剩產能企業創業載體。
3.分類。按行業生命周期分類:它屬于成熟階段。按經濟周期的反應分類:屬于周期性特征較為強烈的行業。按傳統的三次產業分類法:煤炭行業屬于第二產業。
二、宏觀分析
1.指標分析。
(1)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據顯示,2015-201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萬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萬億元,增長6%,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但是煤炭行業的發展并不景氣。以下是2010--2015年間,原煤的生產總量以及比上年增長的比率。
近年各項工業指標的下降,煤炭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基礎能源,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煤炭消費占能源總消費的比重下降到了64%左右。由此可見,GDP增長是支撐煤炭需求量增長的最主要的因素。
(2)就業率。由于化解產能過剩將會造成一部分職工下崗,據中國財經報報道指出,對兼并重組后新企業吸納分流人員達到30%以上的,以及其他企業吸收化解產能企業分流失業人員且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可從就業專項資金中按每人1000元的標準給予企業一次性吸納就業補助。
(3)煤炭消費量。2015-2016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4%,2015年1-5月據統計電力、鋼鐵、建材、化工四大行業煤炭消費量分別為1.51億噸、0.55億噸、0.49億噸、0.22億噸,同比增幅分別為-2.9%、-2.7%、-9.8%、8.2%,全國累計商品煤消費量15.58億噸。
(4)煤炭庫存量。截至2015年7月,煤炭企業庫存量為1.07噸,同比增加534萬噸,增長5.25%,比年初增加2043萬噸,全國主要煤炭發運港口的煤炭庫存量為3735萬噸,同比減少692萬噸,下降15.6%。
2.趨勢分析。
(1)煤炭行業領先指標。火電增速是動力煤價格變化的領先指標,領先時滯也在1-2個月之間,
(2)煤炭行業同步指標。例如在指標分析中提到的GDP、煤炭消費量和基礎建設投資增速等等。
(3)煤炭行業滯后指標。包括煤炭板塊指數以及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煤炭板塊指數在2016年5月下跌10.7%,而2011到2014年間,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由26%快速回落至-10%。2015年1月至9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16.5%,創歷史新低。
(4)經濟周期性特征。宏觀經濟景氣是支撐煤炭行業高景氣的基礎,煤炭消費受宏觀經濟調整的影響較大。
3.政策分析。
(1)貨幣政策。由于國際油價及大宗商品下降及總需求繼續回落使得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個月有陷入通縮的風險,但上半年經濟下調也意味著政策繼續寬松將顯得非常有必要。貨幣政策的寬松會繼續刺激需求的恢復。
(2)財政政策。由于煤炭是典型的下游需求推動能源行業,因此在鐵路大力建設,以及隨著鐵路的大力建設,對煤炭下游行業鋼鐵、水泥行業的發展將有著直接的刺激作用,將在總體上增加對煤炭的需求與消費。因此,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對于煤炭的需求與有效供給兩方面都將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為了解決能源緊缺問題,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女政策,擬對煤礦收取“資源占用費”,遏制煤礦“透支”,這將其也產生消極的影響。
三、公司分析。
1.企業簡介:大同煤業股份有限公司(SH:601001)是傳統能源行業,在早期的煤炭生產和技術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如今其整體盈利水平每況愈下,前景堪憂,亟待尋找突破口走出行業困境。
2. PEST分析
(1)政策環境。我國能源改革將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將進行去產能,兼并重組,有待建立優質大型煤炭集團,電力行業仍將成為用電大戶,政府采取措施安置退休人員并推動技術變革。
(2)經濟環境。受清潔能源等替代品的威脅,同煤集團近年的盈利水平較差,而且整體經濟環境并不景氣。
(3)社會環境。效益不穩定導致的員工收入水平較低,對于一些被迫停產的行業,如何安置失業礦工也是一大難題。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4)技術環境。煤礦瓦斯治理有較為明顯的改進,通風區采用進口設備,加強監控,但是對煤質的改進仍需提高
3.SWOT分析
(1)優勢。同煤集團采煤歷史悠久,所以在人才隊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體系,而且煤儲較多。
(2)劣勢。融資渠道不暢,缺乏高新技術人才,集團稅負也較為嚴重,而且物流環節在近幾年表現出一定的問題。
(3)機遇。得益于國家的政策,同煤集團成功兼并重組等多家小煤礦,
(一)確立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制度和實施原則
按照自治區政府《關于自治區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工傷保險實行省級行業統籌管理的通知》(內政辦字[2005]335號),2006年全區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全部參加了工傷保險自治區級統籌。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為順利開展工傷保險各項工作,自治區制定并陸續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政策,如《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工傷保險業務管理規程(試行)》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臺規范了業務經辦行為,為自治區煤炭行業工傷保險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平穩運行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構建多層次工傷保險框架體
以維護企業職工權益為宗旨,在不斷夯實基礎、完善配套制度、規范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以工傷保險為主體,職工意外傷害和其他互助形式為補充的多層次工傷保險框架體系,在充分發揮工傷保險主體作用的同時,借助行業和社會的力量,最大程度的保障工傷職工和工亡遺屬利益,使這些弱勢群體在遭遇不幸后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救治和較多的經濟賠償。
(四)工傷保險保障范圍和待遇水平不斷提高
2006年參保人數為10萬人,2006-2009年企業政策性破產2.4萬人,通過加大工作力度,2013年參保人數為10.48萬人;在保障范圍不斷擴大的同時,工傷保險基金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加。2013年煤炭行業工傷保險基金收入16356萬元,比2006年的4311萬元,增收12045萬元,基金規模擴大近4倍。
(五)完成“老工傷”納入統籌管理工作
從2011年開始,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布置和要求,在確保穩定的前提下,積極穩步開展老工傷實名登記、待遇核定和支付工作。截至2013年,自治區國有重點煤炭企業43949名老工傷人員登記入庫納入了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同時在自治區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爭取到中央和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政策7667萬元。
(六)建設工傷保險信息平臺
針對自治區煤炭企業分布于我區各盟市,點多面廣、路途遠,企業經辦工傷業務不方便、待遇賠付速度慢的實際情況,2008年開始建設統一高效的煤炭行業工傷保險系統業務管理和信息服務平臺,2009年11月煤炭行業工傷保險信息系統正式啟動運行。目前自治區勞動部門、煤炭社保局與參統煤炭企業之間通過信息平臺,實現網上工傷認定、登記、繳費、審核、支付等功能,起到了方便企業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
(七)煤炭行業工傷保險存在的問題
工傷保險制度在我區煤炭行業啟動并實施9年來,對于確保煤礦安全生產、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工傷職工合法權益和礦區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參保擴面工作難度大,擴面范圍有限。由于各地區工傷保險啟動時間不同,造成同一煤炭企業(集團)跨統籌區域參保或選擇性參保。二是老工傷納入基金統籌管理,制度建設仍不完善,對基金支撐和平穩運行影響較大。三是基金支出結構和結余水平不盡合理。四是業務經辦專業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當前,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和制約我區煤炭行業工傷保險事業的發展。
二、促進我區煤炭行業工傷保險事業續健康發展的幾點思考
(1)堅持以維護職工權益為宗旨,努力讓工傷保險制度惠及更多的煤炭企業職工,必須不斷擴大煤炭企業工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覆蓋面。工傷保險制度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在保障勞動者權益、分散企業用工風險、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方面越來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促進工傷保險事業健康發展,核心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關愛人的生命安全健康為本,維護好企業職工的切身利益,是我們做好工傷保險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方面,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將企業勞動合同用工和臨時雇傭工作為參保稽核重點,全部納入煤炭行業工傷保險制度保障范圍;二是要將企業跨注冊地或行政區域,在異地生產經營的煤炭企業職工采取相對集中方式參加自治區統籌,使工傷保險選擇性參保問題得到解決;三是將2006年工傷保險啟動以前,已在屬地參保的煤炭企業職工轉回自治區參保;四是鼓勵煤炭企業為職工在參加工傷保險的基礎上,積極辦理意外傷害險,逐步擴大意外險保障實施范圍,研究意外險和工傷保險協調發展的問題,強化意外險和工傷保險的互補性,真正發揮意外傷害補充保險的作用;五是研究全區重點煤炭企業和地方煤礦統籌管理模式,逐步提高這些煤炭企業工傷保險統籌層次,不斷擴大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工傷保險統籌覆蓋面。
任何一個經濟行業的發展都會面臨各種挑戰和機遇,煤炭行業大發展和運作也同樣遵循一樣的道理。所以,國家應該針對煤炭行業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和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引導,以科學、合理的方式來確保煤炭行業的穩定發展。
一、我國煤炭行業目前的形勢探究
中國作為世界上資源種類多、使用量大的國家之一,煤炭能源具有儲量大、價格低、范圍廣等特點。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加劇、科學技術的提高、專業煤炭從業者的加入及新型行業對能源的依賴,煤炭行業在過去的時間中有了明顯地發展和進步。通過對我國煤炭行業當前形勢的探究,總結出幾個有利方面。
1.煤炭行業的創利潤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從整體上進行總結、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的煤炭企業的獲利時間大概從21世紀初開始,然后持續到今天,在這個時間段中,我國的煤炭行業的盈利有過持平、緩增,快增等不同的發展趨勢。眾多的煤炭企業在經過幾年的發展、運營之后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現在我國煤炭行業的創利潤能力逐漸趨于穩定增長,獲利能力較強。
2.料顯示,我國的煤炭企業在2009年前后開采的原煤的總產量同比增加了約10%左右,其創造的煤炭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大支柱,為我國的整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個國家的經濟要想有序、穩定、持續地發展,就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我國政府在煤炭企業的發展中,不斷地推出相適應的措施和政策,使得我國的煤炭行業有了快速、良好的發展,雖然現在國家政策和措施更新速度與煤炭企業問題的出現頻率有一些不協調,但是最后終究會在不斷地探究中找到最合適的管理、獎懲方法。
3.我國煤炭企業的產業結構得到完善和優化。在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我國的煤炭行業處在摸索時期,發展目標比較模糊,管理方面比較的松散,這就使得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動力不足。此外,因為一些煤炭企業的經營管理不細致、不合理,我國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水源、大氣被污染,妨礙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些污染嚴重的地區,人們不得不采取搬遷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生活處在正常狀態,我國政府面對環境污染問題和生態破壞問題,及時出臺了相關規定和補償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
4.從事煤炭行業工作人員的酬勞有了增加,工作效率也有了提升。隨著物價不斷攀升和人們需求的增加,煤炭從業人員的報酬有了新的標準,工資和福利同時有了大幅度提高。以前煤炭企業的從業人員面對的高風險、低收入的現象已經有了很大改善,煤炭從業者的住房、保險漸漸都會趨于完善,生活質量會有質的改變。
5.我國煤炭行業的安全問題已經引起關注,并有了很好的對應措施。煤炭的開采工作一般在地下進行,少則十幾米多則幾十米,地下的通風和照明都非常有限,加上局限的工作空間,使得其安全難以得到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愈來愈多的科學技術和科學人員投入到煤炭開采設備的研究當中,一些智能的開采設備應運而生,并逐漸投入到具體的開采過程中,加上煤炭工作人員不斷強化安全意識、加強開采技術,我國的煤炭行業的礦難事件發生率和工作人員死亡率都有了明顯的下降。此外,救援技術和救援設備也不斷的強化、優化,使得在出現礦難后,能盡快開展全面、可靠地救援,從而將傷亡和損失降到最低。
二、我國煤炭行業所面臨的不利因素
1.我國的煤炭資源儲量有限,不足以供應長時間的大量開采。我國地大物博,能源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的多,尤其是煤的儲量更是驚人,但隨著開采量不斷攀開,再多的煤炭資源也會被開采一空。隨著社會的發展,煤炭的需求量在快速增加,供求之間呈現了一個反比增長的趨勢,不利于長期發展,此外,煤炭的利用還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一些煤炭被隨意棄置,或是燃燒不充分,這就使得能源利用率偏低。
2.我國雖然出臺了一些環保策略和措施,但是煤炭企業對環境和生態的危害依然存在。煤炭處在地底深處,要想開采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態環境,由于社會的需求,無法停止能源的開采,也就無法停止對環境的影響。有些污染嚴重的礦區出現了地面塌陷、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還有一些礦區在開采過程中隨意存放煤炭,管理不當造成了煤炭資源的浪費,怎樣才能將這種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成為了目前備受關注的問題。
3.我國的煤炭行業沒有明確的價格規定,市場經濟表現的比較混亂。煤炭行業隨著改革的春風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局勢比較的明朗,但是受供求關系的影響比較大,煤炭的價格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統一標準。煤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市場價格,而不同的企業在進行煤炭交易時所支付的價款也不一致,這是使得煤炭的整體價格沒有可比性和參考性。面對這種狀況,國家也采取了一些政治策略進行管理、規劃、調節,但是收效甚微,煤炭企業之間因競爭也打起了價格戰,滋生了市場不良競爭行為。有些區域企業的煤炭價格偏低,使得這些企業的發展受到限制,市場供應積極度也逐漸的下降,或者是囤聚等待漲價,造成了資源的閑置、甚至是浪費。
三、解決煤炭行業問題的策略
1.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在大的前提下確保煤炭行業的有序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從實際出發,國家在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時,要從經濟體制、市場供求關系、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出發,才能最大力度地保障我國煤炭行業的產業結構和運營模式得到改變和提升。要想從根本上對煤炭行業進行管理和規劃,就不能一味地做善意地提示和軟弱地管理,要勇于下狠手,按照制定的規則、策略,嚴格執行,對一些不達標的小型煤礦堅決抵制,根據具體的情況關閉、合并等,絕不手軟、姑息。對于一些積極進行改造的煤炭企業,要進行合理的引導和評估,使這類煤炭企業順利完成轉型,或是幫扶一些有前景,但運轉困難的煤炭企業,使其快速的走出困境,為社會創造財富、貢獻力量。
2.不斷調整煤炭企業的內部改革,提高煤炭企業的競爭能力。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就要不斷地優化自身,讓自己從內部到外部都得到提升,煤炭企業要想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就要創建出一套符合自身、符合社會的管理體制。逐漸擺脫掉地域、局部供需對企業發展的限制,在企業能力允許的范圍內,將生產線和供應線擴寬、加長,使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市場控制力迅速提高,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活力,提高企業的創效益能力。
四、結語
雖然我國的煤炭行業和煤炭企業在過去的幾年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就目前來說煤炭行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我們要及時轉變思想,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從而促進煤炭行業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永紅,高良敏,文輝.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初探[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03).
[2]陳小毅,周德群.中國煤炭行業市場結構與經濟績效實證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04).
一、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
借鑒國內外煤炭行業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領域應包括促進煤炭資源回收率、轉化率和利用率的提高,煤炭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廢棄物排放的減少,礦區及社會生態環境的改善。
(一)小循環――煤炭企業
從煤炭的生產開發上就要節能、使用可再循環的原材料、提高資源回收率。在建井設計之初就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考慮礦井在生產期間可能出現大量的廢棄物,配套建設洗煤廠、煤矸石熱電廠、礦井水處理站、建材廠等。從整體設計規劃上,按“輸入―過程―輸出”進行全過程物質循環利用,由整個生產系統構成工業性的“生態”平衡。
1.集約化生產、提高資源回收率
我國已利用煤炭資源量3469億噸,其中鄉鎮小煤礦占用資源達2200多億噸,而且很多是優質資源,礦井的平均規模只有1萬噸/年左右,回采率只有10―15%。小煤礦點多面廣,資源占有量大,浪費非常嚴重。因此,必須從煤炭開發的源頭提高資源的回收率,節約煤炭。
實施大公司大集團戰略,建設高產高效集約化礦井,依據資源條件,合理確定新建礦井規模,重點建設大中型礦井,限制小型礦井,從源頭減少煤炭占用量,減少浪費。從工藝、技術、裝備等方面實質性改變小煤炭的生產狀況,提升小煤礦的生產能力和回采率,最大限度地開發出已動用的資源。尋求適合我國國情和煤炭資源條件的開采方式,提升煤炭資源的開采范圍,制定新的煤炭資源回采率標準和管理制度,限制采用落后生產方式和資源回收率低的礦井生產。
2.清潔開采
清潔開采是立足于煤炭開采的生產過程,通過對采煤方法和工藝、巖層控制以及相關技術、實驗研究平臺等的開發和建設,改變傳統開采工藝造成的生態與環境破壞問題。減少煤矸石排放。改革開拓巷道布置方式,優化采區巷道布置,選擇合適的采煤方法和生產工藝,減少煤矸石的產生。同時,要大力推行井下煤矸石處理技術,從根本上消除煤矸石污染的危害。減輕地表沉陷。根據資源條件和地質情況,采用充填、聯合、協調、條帶、房柱式開采和離層區注漿等適當的開采方法,控制地表沉陷。減少瓦斯排放。推廣高效瓦斯抽放技術,實現綜合抽放,提高抽放量和抽放效率。研究低濃度瓦斯的回收、濃縮技術,減少瓦斯直接排放量。減少水資源破壞。開展采礦與排水對環境的影響研究,加強保水采煤技術的研究與工業性試驗,限制和降低煤炭開采過程對水資源的破壞。同時,應采取“清污分流”或“分質分流”等措施,將未被污染的干凈地下水用管道排到地面,減少污水的排放量。減少材料消耗。煤炭企業在生產能源的過程中,不僅消耗大量電力,也要消耗大量的鋼材、建工材料、火工材料、油脂及木材等。加之煤礦大多為地下作業,浪費現象時而有之。為此,應在煤炭企業大力推廣節能裝備、節能工藝與技術,減少生產能源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3.污染物控制與資源化
瓦斯利用。研究瓦斯地面開發和井下抽放兩種方式的適用性與經濟性。研究生產適合我國瓦斯地質條件的鉆井、壓裂和排采工藝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瓦斯發電、瓦斯生產炭黑及瓦斯民用等。研究采煤塌陷土地的土壤特性變異分布規律,塌陷地不同復墾工程方法的復墾土壤重構技術,塌陷地復墾土壤改良技術研究,塌陷區復墾耕地土壤特性的時空變化規律,確定開采塌陷后土地復墾的最佳時機及土壤重構、改良的方法技術,形成適應煤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開采工藝和采煤塌陷地復墾土壤重構技術。煤矸石綜合利用,主要領域是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復墾、煤矸石生產建筑材料及制品及煤矸石制造肥料和提取化工產品,重點應是煤矸石發電和生產建筑材料及制品。礦井水凈化。研究礦井水資源化處理技術,大力推廣應用電滲析和反滲透技術,使高礦化度、高硬度礦井水資源化。
4.其他共伴生礦物的綜合開發
我國很多煤礦都伴生高嶺土(巖)、膨潤土、油母頁巖、蒙脫石、石膏、硫鐵礦、硅藻土、耐火粘土等礦物,加強這些共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可以減少資源浪費,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二)中循環――大型煤炭生產基地或城市
以煤炭企業為核心,在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生態企業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建設與現有企業配套互補的企業和項目,努力實現企業間資源的循環利用與園區內廢物的零排放。并通過產業、企業間的協調合作,逐步形成產品或廢物加工鏈,謀求工業群落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具體地說,在園區內設計一個產業關聯度高、協調發展的產業鏈,實現產業鏈延伸。
1.潔凈燃煤
以提高效率、減少污染為宗旨的潔凈燃煤技術已成為世界煤炭利用技術發展的熱點,是國際高科技競爭的重要領域之一。因此,推廣先進、潔凈燃煤技術是提高燃煤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手段。
應用先進發電技術。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和可用率、發電效率、單位煤耗、環保性能、投資和成本等因素,應在全國電力行業大力推廣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推廣煙氣凈化技術。應加大力度,推廣煙氣脫硫技術、煙氣除塵技術、煙氣脫硝技術和脫硫脫硝一體化技術,減少電廠的煙氣污染。粉煤灰綜合利用,主要領域是粉煤灰制作建筑材料、粉煤灰井下回填和充填礦井塌陷區、粉煤灰筑路和從粉煤灰中提取化工原料。推廣循環流化床鍋爐。針對我國鍋爐煤種供應多變、原煤直接燃燒比例高等特點,用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改造熱電聯產和小機組。
2.煤炭轉化
地面氣化。逐步改造和淘汰中小規模和落后的煤氣化工藝,發展先進的加壓固定床、加壓流化床和加壓氣流床技術。同時,應將大規模高效煤炭氣化工藝作為今后的發展和應用方向。地下氣化。加強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的研究,將氣化遺留地煤柱、采用常規方法不宜開采的煤和限制開采的高硫煤為主要方向,以達到回收煤炭資源的目的。多聯產技術是煤化工的發展方向。它將多種煤炭轉化技術通過優化集成組合在一起,可同時生產各種化學品、液體燃料以及燃氣、電、熱等潔凈二次能源,實現了煤炭價值的梯級利用,使煤炭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得到優化。
(三)大循環――社會
要變末端治理為源頭控制、變分散治理為集中控制,減少煤炭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污染,實現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1.使用清潔能源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城鎮應發展和使用二次能源和可再生產能源,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推廣應用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并形成優質能源優先供應商業和民用的能源供應機制。改變煤炭消費結構,大力推廣煤炭洗選加工技術,將大量的原煤直接利用,轉變為利用洗煤、型煤、水煤漿等,以提高消費過程中的能源效率,減少環境污染。
2.清潔貯運
建立封閉貯煤倉,減少露天煤炭堆放量,減少貯煤區的環境污染。建立封閉運煤系統,減少煤炭運輸沿線的環境污染。
二、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建議采取以下政策
(一) 產業技術政策
要把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煤炭產業政策的核心標準,建立科學的儲量管理體系,避免企業為追求產量和經濟效益,而破壞了煤炭資源的整體可采性,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加大推進高產高效、集約化生產政策的力度,加快大型煤炭生產基地的建設。加強中小煤礦的管理,強化中小煤礦的技術改造政策,促進煤炭行業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新建煤炭礦區要規劃、設計入手,既規劃設計煤炭、洗選、發電、建材等的能源生產主線,也要配套規劃設計土地復墾、礦井水利用等的資源開發副線,選擇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與裝備,提高資源回收率、減少煤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形成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模式。打破行業、部門的界限,實現煤電、煤化工的有機聯合,實行相關產業聯營,推動坑口大機組火電、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的發展。延長煤炭產業鏈,將煤炭轉化成電能、氣體燃料、液體燃料等潔凈能源和化工原料,實現煤炭資源價值的梯級利用,能量轉化率。綜合開采。鼓勵煤炭企業在開采煤炭的同時,對共伴生的礦產品、煤層氣、礦井水等多種資源及廢棄物統籌規劃,綜合開采,加工利用,拓展企業的生產鏈,減少資源浪費。
(二)技術政策
加強環保手段與潔凈煤技術的銜接,推動以煤炭洗選取為源頭、以煤炭高效潔凈燃燒與發電為核心、以加大煤炭轉化、優化終端能源結構和控制污染為主要內容的潔凈煤技術的發展。制定嚴格的能效計劃,堅決摒棄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技術,鼓勵節能、環保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的開發和使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
加大污染物控制與資源化再利用技術、工藝、設備的研究和開發,并強制執行。
(三) 投資政策
中圖分類號:F426.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在我國的能源產業中,占據主導的無疑是煤炭行業,這和我國的具體國情密切相關。如持續發展被廣泛認可、普及,煤炭企業都在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不斷探索、實踐,推出新模式,謀求新發展。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該模式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應用措施,具體如下:
一、煤炭行業的概念
所謂煤炭行業是指從事煤田地質勘探、設計、基本建設、生產、設備制造、采購銷售以及其他與煤炭相關的科研、教育、檢測鑒定等活動的企事業單位的統稱。我國煤炭資源豐富,能源需求很大,為此,煤炭行業將在很長時間內作為重點行業,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加強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通過上述概念我們可知,煤炭行業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內容,在當前的煤炭行業實踐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幾個方面:
1.生產循環模式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要實現循環發展,我們要考慮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當前的生態閥值,另一個方面就是地區、全國的資源儲量。在把握這兩個方面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完善、系統的生產循環體系,其中各個要素獨立而協同,構成了一個統一整體。生產循環模式不僅僅局限于企業的清潔生產,還和其他各個部門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2.基地循環模式
在煤炭行業的循環模式中,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環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利用化工基地,可以聚集諸多的園區,整合、匯聚這些生產群體的力量,利用政府的政策、優惠等實現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在設定的基地范圍內,有政策、制度、戰略、規劃等方面的保證,對相關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很強,能夠實現集中、循環發展,通過科學的規劃,提高生產效率、彼此互助互惠、創造額外收入,減輕污染,減少資源浪費。
3.礦區循環模式
礦區產業循環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這個循環模式的實現的關鍵就在于推動產業轉型、能源結構調整。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礦區的工業生產不但投入高、污染大,而且會消耗大量的能源,這和現代產業發展目標不符,需要積極推進轉型、改革。
三、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應用措施
在煤炭行業的探索、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應用的經驗,筆者進行簡單的總結和歸納,具體如下:
1.生產循環模式應用措施
具體來說,涉及到三個層次:其一,引入清潔生產的理念。為了實現循環生產模式,就要引入清潔生產的理論、理念,并將其轉化為煤炭企業上下都可以接受的知識、“道理”,這樣才能真正將其融入到生產的各個環節、管理的各個方面。企業要做好循環生產的規劃,積極引入清潔煤炭開采技術,并不斷更新工藝、技術,與時俱進。其二,綜合開采,避免污染、浪費。在煤炭資源開發中,要依托企業引入的先進裝備、技術、工藝,進行資源的綜合開發。具體來說,在開采煤炭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資源和廢棄物,而這些有很多都可以轉化為產品,產生新的效益,為此,企業生產部門應該依托新技術、工藝,對這些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建立完善的資源開發體系。在生產過程中,要優選技術,在確保煤炭產業質量的基礎上,盡量減少污染、浪費的情況,真正做到清潔生產、循環發展、生態保護。其三,綜合利用。在實際的加工過程中,一方面要盡量將煤炭進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將產生的諸多“廢棄物”綜合利用,讓其進入新的“生產循環”,創造新的價值,實現礦區環境、生產的和諧,真正做到循環、可持續。
2.基地循環模式應用措施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聚集了了大量的園區、產群體,有大量的石化、冶煉以及相關的服務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十分明顯,內部資本流通便利,各個環節的風險大為下降。結合以往的經驗來看,在循環模式上主要是選取聯系密切的園區實現循環,現在多采取的是煤炭、發電兩個行業,將其納入一個循環體系。將其建立循環,不但可以為電力企業節約成本,還能將工業肥料轉化、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產生更多的中間產品,創造額外收入。此外,我們還需要看到的是,因榛地內有大量的制造、服務企業,所以生產要素的供給有保障,為產物、廢棄物的流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減少了相應的成本,提高了循環效率和質量。
3.礦區循環模式應用措施
具體來說,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與共生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實現協調發展。循環發展的一個關鍵就在于讓更多的產品、中間產品、廢棄物以“資源”的形式再諸多的單位配置、流動,充分發揮其價值,并且實現生態影響最小化、資源利用充分化,以此來構建循環網絡和生態。其二,煤炭企業更新生產觀念。煤炭企業是這個行業的核心主體,為了應用礦區循環模式,就需要其制定長期的發展、開發規劃,并且積極引入新技術、工藝、設備,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推進礦區生產方式和生態轉型。
四、結語
我國煤炭資源多,但是總能源少,綜合利用率低,效能差,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積極應用十分必要。本文對煤炭行業的概念及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模式應用的對策,以期對煤炭周邊企業、利益相關者有所幫助,實現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長龍.探討對煤礦發展循環經濟的認識[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5(2).
[2]栗少卿.煤礦循環經濟園區低碳化經濟分析[J].煤,2013(4).
[3]中國建成首個煤炭循環經濟園區[J].電力建設,2009(11).
[4]姚俊義.對煤礦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J].山東煤炭科技,2014(11).
循環經濟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維護自然生態系統良性運行的基礎上,注重低消耗、低廢棄和高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開發和利用資源,實現經濟活動向自然生態循環的方向發展,由此建立一種以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為特征的經濟,從而達到實現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目標,即:在環境不退化和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情況下,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目前,我國煤炭工業正處于傳統經濟向循環經濟發展的過渡階段,在思想意識、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等方面離成熟的循環經濟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政府對于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制定激勵性的財稅政策,以促進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一、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我國煤炭供給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國以來,我國煤炭生產能力快速提高,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來,煤炭產量的快速增長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發展趨勢看,在未來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國經濟還將會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對能源的需求也將會不斷增長。從目前我國已經探明的化石能源資源儲量來看,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較少,煤炭儲量占到95%以上,未來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提高我國的能源自給能力意義重大,它不僅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而且也對我國的能源安全有重要影響。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煤炭工業在許多方面還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煤炭的有效供給仍面臨下列諸多問題:一是人均年消費量迅速增加而人均可采儲量比較少;二是我國煤炭資源賦存條件較差,開采難度大;三是我國大部分煤炭資源富集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相對較低,煤炭資源的自然稟賦條件對煤炭的長期穩定供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生態脆弱地區的煤炭資源開發強度。因此,我國必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盡可能地增加煤炭資源的持續供給能力,這不僅是促進我國煤炭行業良性發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國能源長期穩定供給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煤炭行業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大部分與煤共伴生的固體和液體礦物質都是能夠利用的礦產資源。例如,煤層氣不僅是一種清潔能源,也是用來制取炭黑、甲醛等重要化工產品的原料;黃鐵礦是用于生產硫磺和制取硫酸的重要原料,等等。長期以來,我國煤炭工業生產方式落后,煤炭企業主要以開采煤炭、銷售原煤為主,產品比較單一,生產過程中把與煤共伴生的大量礦產資源當作廢棄物直接排放掉,浪費巨大。按照目前我國煤炭的生產量估算,煤礦每年通風排放掉的煤層氣大約有一百億立方米,目前的利用量只占四分之一左右;排放煤矸石和煤泥大約有四億噸,利用與無害化處理的數量約有三分之一;排放礦井水總量大約有五十億立方米,能被利用的量不到一半。發展循環經濟,將與煤共伴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不僅可以大量減少礦產資源的浪費,而且能夠顯著地提高煤炭資源的回收率。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根本轉變煤炭行業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煤炭工業一直按照從資源開發到生產加工、再到廢物排放的單向物質流動模式生產,這種傳統模式不僅廢棄了大量可以再利用的資源,而且使煤炭行業的進一步增長缺乏動力,同時也使一些“因煤而生,因煤而興”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在煤炭資源開采完畢之后走向沒落。煤炭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是從資源開發到煤炭生產,再到資源再生利用,最突出的特點是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這種模式不僅使煤炭生產向電力、焦化等下游延伸,而且還能大量減少廢物產生。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能以最少的資源和環境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煤碳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轉變煤炭行業的經濟增長方式。
二、財稅政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
(一)財稅政策與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市場失靈”
市場機制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有效率的配置資源方式,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市場能夠對資源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然而,市場機制本身也存在著缺陷。在“市場失靈”的領域,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令人滿意,因此需要政府干預,以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政府干預的手段有多種,針對發展循環經濟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政策支持體系;二是建立技術保障體系;三是建立法律法規體系;四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在政策支持體系中,財稅政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國家通過宏觀調控來引導微觀主體經濟行為的重要手段。循環經濟能夠帶來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改善,發展循環經濟對企業來說存在著正的外部性,市場機制本身難以引導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進行足夠的投入,因此,通過財稅政策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不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財稅政策對循環經濟公共性的調節
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最主要目標,環境和資源在本質上也是公共產品,具有一般公共產品的特性,這意味著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必然是政府部門。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第一,財稅政策是政府實施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市場主體的有限理性和環境資源的公共性導致了市場機制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失靈,通過稅收政策或補貼政策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可以使市場主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和外部收益內部化,從而激勵市場主體積極進行環境保護。第二,財稅政策也是政府實現資源節約的一項有效舉措。財稅政策通過影響生產者或者消費者的自身利益來引導他們的資源開發行為或消費行為,從而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第三,財稅政策能夠引導循環經濟生產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一方面,循環經濟的生產技術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研發成本比較高而復制成本比較低;另一方面,循環經濟生產技術的研發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技術研發的收益不確定。上述兩個方面導致通過市場機制難以使循環經濟生產技術的研發者獲得正常的收益,財稅政策的介入則可以將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由政府承擔一部分因企業研發循環經濟技術所帶來的成本與風險,同時也能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良性激勵機制。
(三)財稅政策對循環經濟外部性的調節
在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方面,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場機制難以有效地引導足夠的資源配置到環境保護和資源節領域。優美的自然環境是一種公共產品,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能夠保護環境和提高環境質量,但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不能有效地排除其他人在不付費的情況下消費環境改善的成果,因而發展循環經濟具有正的正外部性,因此,僅在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下提供環境保護的供給是不足的。環境污染具有負的外部性,排污的生產者或者消費者將經濟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強加給其他人,因此,市場機制下會導致污染性產品的過量供給。外部性的存在要求政府必須發揮彌補市場機制缺陷的作用,其中財稅政策就是一種重要的途徑。
總之,對于循環經濟的發展,僅靠市場機制是不夠的,還必須發揮政府的作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企業來說,發展循環經濟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成本高、收益低,成本和收益的不協調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僅僅依靠企業的自覺行為是難以見效的;對于消費者而言,循環經濟產品的高成本帶來的高價格使他們難以承受,消費者往往傾向于購買價格低廉的傳統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采取有效的財稅政策,使企業的外部收益內部化,降低環境友好型產品的價格。對于那些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通過補貼或減稅的形式,彌補因發展循環經濟而增加的額外成本,從而增加他們的收益;對于生產污染性產品的企業,通過增加稅收的方式,提高他們的生產成本,進而減少這類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有效的財稅政策能夠使那些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從而調動起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
三、促進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促進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
一是財政補貼政策。對于投資者來說,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投資大、獲利少,有些項目可以盈利,有些項目甚至會虧損,但是由于這樣的項目對社會來說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就需要經常性的財政補貼來激勵這類項目的投資。結合我國國情,國家對煤炭行業應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主要應包括國有煤礦安全欠賬補貼、國有煤礦生產系統配套工程補貼、行業重點科技攻關補貼、關閉破產及由于國家需要而在一定時期內保留下來的部分礦井的非經營性虧損補貼。對上述的這些補貼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根據各自特點分期分批加以解決。二是設立專項資金,為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優惠貸款。發展循環經濟對煤炭行業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性產業,該產業需要的投資大、建設周期也較長,因此,國家應設立專項基金,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項目提供優惠貸款,以促使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促進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
一是調整煤炭資源稅。嚴格來說,我國現行的煤炭資源稅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源稅,而僅僅是一種級差調節手段。級差性資源稅的目的是調節煤炭企業之間的盈利水平,使煤炭企業在比較公平的基礎上開展競爭。目前的稅制不僅無法充分體現國家保護煤炭資源和提高煤炭開采率的意圖,而且不能將煤炭資源開采的社會成本內在化,因而無法遏制煤炭資源被掠奪和浪費的現狀。因此,需要對煤炭資源稅進行調整,促進煤炭企業綜合利用煤炭資源。二是調整所得稅的稅前扣除。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社會性系統工程。為了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就要依靠科技進步。對于煤炭企業在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方面的研發投入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在稅前全額扣除的情況下,各項費用增長幅度超過一定比例的部分,應該適當擴大實際發生額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的比例,從而鼓勵企業不斷增加對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投入。三是改排污費為排污稅。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將排污費改為排污稅,稅基以污染物的排放濃度和數量為標準,這一改革有助于激勵煤炭企業增加防污設備或改進生產方式,使落后的企業和技術自行淘汰。四是推廣采用“消費型”增值稅。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增值稅稅制都是“生產型”,企業固定資產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不能抵扣,這一稅制規定抑制了企業投資環保設備的積極性。為促進煤炭企業購置用于除塵、污水處理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方面的環保設備,需要增加對這些設備的增值稅進項稅額進行抵扣的規定。
【參考文獻】
[1] 楊中林,湯鵬,毛曉歌.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析[J].中州煤炭,2008(6):36-37.
可持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它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煤炭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是世界第一產煤大國,全行業年煤炭開采量達到近10億噸。因此,就煤炭行業來說,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筆者就淺析一下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有效分析。
一、影響我國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30年來,我國煤炭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長足發展,保證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對煤炭的需求。但是,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國煤炭行業在整體發展上還處于一個層次低、水平低、效率低的階段,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
1、我國煤炭行業現行狀況
我國是煤炭資源大國,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占世界煤炭儲量總數的33.8%,煤炭可采儲量,我國次于美國(25.1%)、俄羅斯(15.9%),居世界第三位(11.6%),達1145億噸。我國的煤炭行業在過去的50多年里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煤炭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
2、煤炭的供求差距在擴大,出現“煤荒”現象
20世紀80年代,由于小煤窯的發展,我國的煤炭產量增長較快。后因煤礦安全等因素,小煤窯一直處于整頓、關停狀態,產量有所減少。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我國的能源缺口在逐漸拉大,其中,煤炭在2003的可供求量為15.2億噸,而消費量卻達16.5億噸,供求差達到了1.3億噸。預計2004年供求差將增加1000萬噸,缺口達到1.4億噸。作為煤炭行業的下游用戶,電力、冶金行業的迅速發展,加上國際煤價的上漲,對煤炭需求開始加大;同時,煤電之爭、鐵路運力矛盾等問題,造成近期煤炭需求量增加,引發“煤荒”現象。
3、煤炭安全生產形勢嚴峻
與其他國家相比,由于我國一些老煤炭企業由于年限長,現場條件差,設備嚴重老化;小煤礦點多面廣,技術設施落后,違章違規操作屢禁不止,事故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世界其他產煤國家煤礦事故死亡總數。
4、煤炭開采加重環境壓力
煤炭開采過程中,破壞了地下含水層原始徑流,采煤區域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水利工程破壞,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因采煤沉陷需要搬遷的村莊越來越多,煤矸石占用土地已超過5萬畝,煤炭洗選加工、清潔燃燒和污染排放技術發展緩慢,煤礦抽放的瓦斯85%以上直接排空。
5、煤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煤礦辦電、煤化工、煤炭液化等戰略性工作進展較慢,煤炭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還遠遠不夠,大部分煤炭企業至今尚未擺脫單一產業、單一經營和粗放型經濟增長的老路。
二、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困境
1、受傳統行業限制,發展空間有限
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轉產經營是所有煤炭企業遲早要面臨的問題。相對于其他新興產業,煤炭行業是一個成熟行業,其成長性受到限制;在“新經濟”背景下,煤炭行業的主營業務獲利空間面臨增長性不足的問題,需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構;企業要維持再生產就必須拓寬經營領域,培養出新的利潤增長點,以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2、煤炭行業市場集中度低,面臨著規模效益問題
煤炭行業因本身進入壁壘低、退出障礙高的特點而成為一個分散型行業,即沒有一家企業占有顯著的市場份額,也沒有一家企業能對整個產業的發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煤炭行業這種市場集中度低的特點,導致了行業內部的過度競爭,企業無法形成規模效益,生產資源浪費較大。
3、煤炭企業的組織分布跨度大,對管理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許多煤炭企業的注冊地和生產基地相分離,業務組織的分布跨度較大,勢必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保證業務有序發展,并使企業管理層能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需要企業建立健全并完善高效的內部組織管理結構。
4、涉足全新領域,面對新的挑戰
從行業的長期發展戰略看,煤炭業必將逐步實施多元化經營,涉足一些全新領域。由于涉足全新領域面對的是新市場、新環境,煤炭企業應對項目深入調研,以減小項目的投資風險,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多元化經營雖有利于降低企業的市場風險,但也會給企業帶來一定問題,因此,需要企業完善機制,強化管理,盡量避免新領域、多元化經營帶來的新的經營風險。
5、加大煤炭運輸業的投資力度,解決生產瓶頸問題
從全國范圍看,運輸是煤炭銷售的瓶頸,對煤炭銷售形成制約。煤炭企業應加大煤炭運輸業的投資力度,在解決生產瓶頸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公司的贏利能力。充分依托資本市場,加大資本運作力度,通過證券市場實施兼并、收購、資產重組,快速吸收優質資產,提高公司資產質量,將公司塑造成為以煤炭生產加工、物流服務、電力生產等為主業的綜合類集團公司。
三、解決影響我國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深化煤炭行業改革,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國煤炭行業出現的問題,幾乎都與價格機制以及投融資體制有關。煤炭行業改革已走過了10多年的漫長路程,投資和定價卻仍沿襲著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模式,這已成為問題的核心,也是煤炭行業利益失衡的癥結所在。應當說,國家在煤炭資源管理與供應體制上的不合理性是導致“煤荒”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國煤炭行業需要繼續深化改革,從價格到市場準入實行全方位的放開,通過深化改革來徹底解決煤炭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我國是用煤和產煤大國,但在煤炭的利用上,很多還是原始的直接燃燒,煤炭的綜合利用、進出口以及整個煤炭能源的戰略規劃,均應提到議事日程。要由國家宏觀調控部門來統籌安排煤炭發展規劃,同時,協調各個能源行業的發展與規劃,以實現煤炭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2、通過兼并收購中小煤礦擴大產能、儲備資源,提升主業規模
為改變我國煤炭行業集中度低的問題,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國家的產業政策應是鼓勵大型煤礦集團實施跨行業、跨地區重組,通過收購、兼并,形成特大企業集團。煤炭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于占有資源。由于目前大規模的新建礦井很少,因此很多企業都在超能力生產,以緩解市場煤炭緊張的狀況。同時,要通過兼并和收購小煤礦的辦法,加緊擴張生產能力,為市場競爭儲備資源。
3、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煤炭銷售收入是煤炭采選類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一些煤炭類上市公司,通過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這也是煤炭行業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徑。特別是要增加洗精煤的產量,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4、實施有限多元化戰略,延長產業鏈條
我國煤炭企業跨行業發展起步晚,速度慢,步履維難,大多數煤炭企業仍是單一產業和生產單一產品,而國外大型煤礦一般均采取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同步經營,綜合開發的發展路子,企業效益好,競爭力強。因此,要想在能源領域具備國際競爭力,煤、電、油以及天然氣的混業經營是較好的選擇。因此,利用煤炭的資源優勢,延長煤炭產業鏈的戰略,已成為煤炭企業的共識。目前,我國煤炭類上市公司主要是通過煤--電、煤--煉焦--化工等方式來實現產業鏈的延伸。
5、加大煤炭運輸業的投資力度,解決生產瓶頸問題
一、耗散結構理論基礎
(一)耗散結構的定義
耗散潔構是由比利時物理學家伊利亞?普利高津20世紀60年代末研究提出的理論,它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當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無序的狀態轉變為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有序狀態。
(二)耗散結構形成的條件
要形成耗散結構必須達到四個條件:
1、開放系統。由熱力學第二定律可知,在一個孤立系統中,熵值的變化總是由小變大,系統的狀態由有序趨向無序,直到系統熵值最大或無序程度最大的熱力學平衡態。
2、遠離平衡態。遠離平衡態并不是絕對的,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孤立系統從某種有序狀態向無序狀態發展是系統自我演替的過程,最終達到最無序的平衡態;而當系統處于衡態(離平衡狀態不遠的區域),盡管外界的物質和能量不斷的與系統內部進行交換,其發展趨勢也要回到平衡態的。因此,只要使開放系統超出平衡態或衡態的線性區域,達到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域,就可以形成耗散結構。
3、非線性相互作用。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了耗散結構內部動力學機制,在臨界點處,由于非線性機制的放大功能把微漲落作用為巨漲落,熱力學分支達到非穩定狀態,在控制參數越過交界點時,非線性機制對漲落產生調控,使系統穩定到新的耗散結構分支上。
4、漲落作用。一個復雜的大系統總是由眾多子系統構成,而在通常情況下,多個子系統的統計平均效應可以觀測的變量,但系統在任一時刻的實際觀測量都在平均值附近輕微波動,有些許誤差,這些偏差就叫漲落,漲落是不確定的、隨機的、雜亂的。
二、基于耗散結構的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探討
(一)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產業是一個開放系統
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產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大系統,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賴于整個大系統環境。煤炭的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以及分解者企業相互作用形成了循環經濟產業。煤炭循環經濟產業的穩定運行,必須建立健全生產資源能源輸入系統,以及生產的煤炭產品的輸出系統。
(二)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產業處于遠離平衡的狀態
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是構成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外部環境、市場機制、法規政策等諸多因素在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響應國家節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煤炭生產必須調整原有的生產工藝,從而改變原來的產業鏈。由此看來,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中各環節、各企業間的關系并非靜止不動的,是發展變化的,是不平衡的。因此煤炭行業循環經濟處于遠離平衡的狀態。
(三)煤炭行業循環經濟具有非線性的特征
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組建模式是“煤炭資源―煤產品―再生資源”,其中存在多個非線性表現形式。在產業鏈中存在著采購設備、生產煤產品、物資循環再生、系統信息管理等非線性要素;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新的價值增值。
(四)煤炭行業循環經濟存在漲落
煤炭循環經濟發展存在漲落主要是由于產業結構的開放性、非平衡性、非線性等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資源總量、技術創新、市場機制等因素對于循環經濟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因素隨時都可能成為發生漲落的力量。盡管從總體上來看在一段時間內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產業是穩定的,但是這種微漲落現象在系統中從未終止過。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是具有耗散結構特性的,滿足耗散結構形成所必需的條件。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耗散結構理論具有可行性的。
三、耗散結構理論對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
(一)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具有開放性思維模式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在系統發展的過程中,組織外部環境條件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能量、物質、信息在系統內部間不斷的交換,漲落形成突變,通過系統內非線性動力學形成平衡、有序的耗散結構。
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管理者要具有開放性的思維模式,要認識到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創新技術,注重研發技術、原料循環再生技術、廢物再利用技術、能量的階梯利用技術的開發與創新,保持技術、人員的開放。再次,通過企業間、企業內的合作,實現要素和資源配置的最佳結合,推動區域規模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實行對內開放,加強內部各個子系統、各個環節、各個部門的協調發展,增強內部動力。
(二)實施非平衡發展戰略推動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
長久以來,在大多數人們的腦中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平衡總是好的,一旦破壞了平衡,原有的規律會崩潰;原有的秩序會混亂。也就是說,不平衡就會引起混亂,所以人們想方設法的保持固有的平衡。然而,實際上,這種看似表面上的平衡往往使煤炭循環經濟陷入泥潭中,停滯不前。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需擺脫這種平衡狀態進入遠離平衡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耗散結構。因此,就要打破這種僵化的單一生產模式,引入循環經濟,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改變生產工藝,引入技術人才,開啟煤炭行業新局面。
(三)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非線性組織系統
在一個開放的大系統中,各個子系統間的各要素存在著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正是由于這種非線性機制的作用,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才是多種形式,多種結果的過程,不是單一的線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煤炭行業基本上是單一的開采活動,忽視了系統內部的協調發展,忽視了資源社會的循環發展。因此發展煤炭行業循環經濟必須要強化企業內部各要素職能的協同,解放思想,開闊眼界,從多維視角來看待煤炭行業的循環發展,注重各個產業的聯系,實現多元全方位發展。
(四)漲落推動煤炭循環經濟的發展
在一個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不會孤立、對稱的存在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會導致平衡系統發生微小波動。在平衡狀態和衡狀態,系統的排干擾能力特別大,會導致漲落造成的偏離不斷減弱直到消失,而系統仍保持常態不是穩定。然而,在非平衡的非線性區,各種微漲落會不斷被放大,從而使系統達到非平衡性、演化并跨越到一個嶄新的有序平衡態。如果把這種漲落機制運用到煤炭行業的循環經濟中,應在煤炭開采、運輸等過程中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制造一些漲落,利用漲落對實現耗散結構的“觸發”和“激化”的作用,使系統產生突變,促使煤炭循環經濟躍遷到一種生機勃勃的有序狀態,形成新的穩定有序結構。
四、結論
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論是對一般系統論的重大發展,并且對于任何動態系統的轉型發展都具有切實的指導作用。在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中,我們要把握循環經濟“耗散結構”的客觀規律,創造發展條件;努力實施非平衡戰略,發展煤炭行業的新的制高點;強化形成非線性思維模式,推動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多元化發展;利用漲落的思想,切實推動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旗.礦區社會經濟系統的非平衡態及其耗散結構模式研究[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2] 周秋蓉.對耗散結構理論的思考[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06).
鑒于世界性的能源緊缺狀況和煤炭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探討煤炭行業特別是國有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有特殊意義。。
一、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我國幾位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專家認為,可持續發展一詞比較完整的定義是:“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力的、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別的國家的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見,可持續發展是指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的協調發展。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將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理解為:在法制的管理和宏觀經濟調控下,運用科學的手段,盡可能合理、有限、科學、節約、環保地開采和利用煤炭資源,使其對社會和環境的負效應降到最低程度,確保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制約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一)煤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煤炭行業生產的對象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的煤炭資源,它在地球上的賦存量是有限的。據估計,按目前消費水平,煤炭最多夠用300年左右。根據2002年國土資源部《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煤炭基礎儲量3340.88億噸,資源量6860.62億噸,居世界第一;開采儲量達2040億噸,居世界第二,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人均占有量就僅有145噸,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說煤炭資源不可再生性的特點嚴重的制約著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煤炭資源浪費嚴重
中國經濟時報曾在報道中指出,我國煤炭開采浪費驚人,采1噸扔2噸現象普遍存在。目前,我國的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一半,煤炭在我國能源產業和消費結構中占70%左右,是我國首屈一指的戰略性能源。 雖然我國煤炭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還是相對貧乏。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煤炭資源浪費卻是驚人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原局長張寶明曾痛心地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我國從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間,煤炭資源就浪費了280億噸。” 據了解,目前全國擁有各類煤礦2.8萬座,其中國有大型煤礦2000多座,產量約占全國煤炭產量的65%,礦井回采率(開采出來的煤量和可采儲量之比)平均只有45%左右;產量約占全國煤炭產量的35%的鄉鎮和個體小型煤礦2.6萬座,這些煤礦的回采率平均只有15%-20%。
(三)污染嚴重
據不完全調查顯示,我國因煤炭開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積達40萬公頃,平均每開采萬噸煤地表塌陷達0.2公頃。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礦井水、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等未經完善凈化就被直接排放,對周圍水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煤炭開采過程中所釋放的礦井瓦斯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是CO2 的21倍,使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元兇之一。 此外, 矸石能自燃釋放出的大量SO2 、CO2 、CO等有毒氣體,據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統計我國目前國有煤礦共有矸石山1500余座,其中長期自燃矸石山389座,嚴重污染了礦區和周邊地區的大氣環境,影響著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 據國家環保局統計,目前中國SO2污染產生的酸雨危害面積已達到國土總面積的30%,全國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城市地區已占全國面積的70.6%,我國已成為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
(四)人才結構不合理
目前國有煤炭企業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大有存在,職工素質普遍偏低,有相當一部分職工根本就是文盲,而且人才總量少,具有自主開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極其匱乏。而目前我國國有煤炭企業的經營者又都基本上是由主管部門任命的,這些任命的經營管理人員也大多出自煤炭行業,對煤炭的開采技術流程較為熟悉但缺少管理經驗,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總體來說國有煤炭企業對人才的管理還基本處于“人事出納”式的管理狀態,人力資源的競爭機制不健全,人員招聘與市場機制不適應。
三、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煤炭企業要想長期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必須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產品結構升級,對原煤進行深加工。煤炭的產業鏈很多很長,如煤-電-高能載體產業鏈,煤-焦(氣)-化產業鏈,煤-油-化產業鏈,煤-路-港-航產業鏈。可以做成:以煤炭產業為龍頭,形成以煤為主,電力、焦炭化工、建材建筑、機電修造、商貿服務等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建成“煤-電-材"高耗能產業鏈”;“煤-焦-化”高附加值產業鏈;“資源-產品-廢物利用”的環保型循環經濟鏈,實現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二)推進資源回收利用
在做大做強煤炭主干產業的同時,還可以圍繞煤炭來生產各種配套產品和服務,如錨桿、重介質粉、浮選劑、油脂、膠帶、大量消耗性產品以及機電修配、機械加工等行業。同時對整個生產和生活循環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以及垃圾進行科學回收利用,興辦廢物和垃圾資源利用的工廠,真正實現“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低的程度。真正實現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積極探索發展接續產業
接續產業是煤炭企業的二次創業。依靠市場機制推進老企業技術更新、振興和發展新興的電子、制藥、畜牧、糧食深加工、綠色食品開發等接續產業。同時,要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研究政策,統籌謀劃,加快實施鐵、剛才和煤氣發電、礦渣水泥、煤矸石發電和發展綠色農業等循環經濟項目。
(四)制定合理的人才聘用辦法
企業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今后經濟的發展必將對煤炭等重要資源有一個很高的要求,因此“拉長資源產業鏈條”、提高煤炭附加值、吸引優秀人才、發展技術創新應是煤炭企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重點。當前應立足于現有的基礎和條件,加快采礦設備更新改造,增加原煤入洗率,實現采礦的現代化。變賣原煤為賣精煤,提高產品附加值,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提高有效貨運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 強化生態環境與安全建設
要堅持持續性煤炭開采就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煤炭行業要大力倡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建立生態小區,綠化礦區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要堅持“安全大于天”的思想,在安全上要加大投入,減少礦井事故發生率。此外,還需進一步整頓礦業秩序,堅決取締非法的小礦,為大型礦山企業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
總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創新。因此煤炭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上面的幾點內容外,還要不斷的在科技的創新、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思想的現代化、企業文化的創建等各個方面下功夫,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和水平,才能實現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宋洋洋. 淺談國有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6): 66.
21世紀以來,煤炭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由于煤炭行業的特殊性,以及煤炭行業的發展歷史等原因,目前煤炭行業的發展并不平衡,存在著許多問題和深層次矛盾,致使大型礦難事故時有發生。在影響煤炭工業發展的諸多因素中,人才問題是關鍵因素。我國煤炭行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還遠遠不能滿足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因此,建立一整套合理的規章制度、法規、政策,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是落實中央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努力開創煤炭行業人才工作新局面的要求,也是促進煤炭行業科技人才隊伍持續發展、保障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就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人才源不斷、流不盡,人才在源流上始終可滿足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人才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持續性和人才資源的管理及使用的科學性。人才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發展的要求,是知識經濟和科學技術進步的要求,是以人才為根本內容的國際競爭和科技、教育優先發展的基礎。[1]煤炭行業人才可持續發展就是滿足煤炭行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建立一支為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科技人才隊伍。
二、煤炭行業科技人才隊伍現狀分析
受煤炭行業特點及歷史因素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煤炭行業出現人才危機,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煤炭行業發展趨勢的好轉,人才問題有所改觀,但人才斷檔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學歷的工程技術人才短缺。由于煤礦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待遇低,各類大中專院校學生及其它高層次人才一般不愿在煤礦工作,致使煤礦企業高學歷的工程技術人才短缺。以河南省為例,目前煤礦從業人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約7000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4%;具有大專學歷的約2.3萬人, 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6;具有高中、中專及技校文化程度的有近16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32%;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1 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62%。[2]在各類煤礦企業一線生產中,真正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的采煤、機電、地質、測量、通風、安全等工程技術人員的學歷以大中專畢業生為主,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相對較少。[3]煤炭企業人才斷流,不利于人才隊伍的新陳代謝和梯隊建設,加劇了煤炭企業科技、管理人才隊伍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的不合理性,而且造成了人才隊伍的不穩定[4]。
(2)煤炭行業院校的相關專業日見萎縮,人才培養數量減少。各煤炭院校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普遍地對傳統的地礦類專業進行了調整、改造、拓寬和轉向,由原來單純為煤炭行業服務改為社會通用的寬口徑專業。原煤炭院校地礦類專業的逐年萎縮,使煤炭行業專門人才成為無源之水。據對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統計,1999~2002年共有畢業生37931人,到煤炭行業就業的只有3538人,占9.3%,其中地礦類專業畢業生1454人,到煤炭行業就業的768人,除了到各級煤炭機關和事業單位就職的,到煤礦一線工作的屈指可數。
(3)煤炭企業一線職工隊伍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井下職工絕大多數是農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甚至文盲、半文盲的占多數,他們的技術水平和安全意識較差。
(4)地方國有煤礦人才情況總體上與國有重點煤礦差距較大。某礦務局2004年全局產量182萬噸,有職工7000人,工程技術人員只占職工的1.5%,全局從1999年后就沒有進過大中專畢業生。實際情況是有些鄉鎮煤礦只有1~2名中專以上的工程技術人員。
科技人才的缺乏和整體素質的有待提高,影響了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煤礦再招不到大學生將面臨“滅頂之災”!這是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說的話。就在煤炭行業近來得到長足發展的時候,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我們必須強化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煤。全面加強對煤炭行業人才特別是緊缺人才培訓教育工作,為最終實現人才強煤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煤炭行業科技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
煤炭行業科技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在人才領域的具體體現,對煤炭行業這一特殊行業來說更具有時代特征,是指導煤炭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煤炭行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立足于從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人才培養政策、煤炭行業人員工資待遇、企業用人機制、教育機構教育改革等多方面做起。
(1)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是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的基礎。煤炭行業人才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是為煤炭行業服務的,所以首先要明確煤炭行業的發展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有關研究單位和大型煤炭企業編制了《煤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在總結分析煤炭工業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和面臨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煤炭工業的發展方針、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國務院通過的《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年)》提出堅持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發展格局,可見煤炭行業在一定時間內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戰略目標不會改變,這為人才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提高煤炭行業相關機構的人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識。煤炭行業人才短缺問題已給煤炭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帶來重大影響,人才需求矛盾的顯現和逐步加劇,給煤炭企業敲響了警鐘。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煤炭企業要給予高度重視,增強人才問題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要切實把人才規劃納入到企業整體發展規則中,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各煤炭企業應根據各自實際,研究制訂緩解當前人才短缺的應急措施和保證人才長遠需求的長效措施。要以超前的、戰略的眼光,制訂本單位吸引人才、穩定人才,提高職工素質的規劃措施。從現在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幾年的努力,這種困難局面將會得到轉變,務必克服在人才問題上的短視行為和臨時思想,切不可效益好了就抓,效益不好就放在一邊,因為人才可持續培養需要一個過程[4]。
(3)實施煤炭行業科技人才的素質教育工程。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于培養和造就我國二十一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對于煤炭行業來說,全面推進煤炭行業相關專業人才素質教育,必須是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煤炭行業相關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的要求[5]。推進素質教育工程是煤炭行業科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4)積極推進煤炭行業人才培養政策改革,為人才發展提供保障和政治基礎。煤炭行業的人才隊伍是煤炭工業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煤炭行業的人才培養,從政策上加以傾斜,給予支持,促進煤炭系統人才隊伍的開發、培養、發展和壯大,為煤炭工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比如在教育制度中設立政府專項經費,對采礦、礦建通風安全、地質測量等煤炭行業特有專業學生減免學費,同時加大獎學金發放力度;在招生政策上,給報考煤炭行業特有專業的考生更大的加分優惠;在分配上實行國家包保的特殊政策; 對愿意到企業和邊遠地區煤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實行國家補助工資和發放安家費等措施;對在煤礦一線工作的煤炭行業特有專業的技術人員發放政府專項津貼;積極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崗位培訓與繼續教育,全面提高煤炭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人才素質的提高,不僅需要依賴專門人才的外在補充,同時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斷加強培訓和繼續教育[6]。
(5)提高煤炭行業人才待遇,這是煤炭行業科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煤炭行業安全生產形勢嚴峻,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傷亡人數居高不下,嚴重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煤炭行業人才要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必須提高他們的待遇。物質利益是煤礦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近幾年,煤炭價格上升,經濟效益普遍好轉,因此煤礦企業要從工資、獎勵、住房等多方面,通過一系列優厚的待遇驅動,為煤炭行業留住人才,為實現煤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6)大力實施企業用人機制改革,按市場規律配置人力資源。為了留住人才,要建立優秀科技人員獎勵機制,對在煤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科技人員實行重獎制度。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在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的同時,增設相當數量、較有力度的崗位津貼。要改善環境和條件,搞活系統內人才,吸引系統外人才。通過高校招聘、社會引進、企業內部選拔和培養等多種方式吸收培養人才[6]。
(7)推進教育機構教學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教育體制。大中專院校是培養煤炭行業科技人才的主力,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煤炭行業院校相關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比如采礦工程專業,由于對傳統專業的調整、改造和拓寬, 對專業課學時大量縮減、實習情況達不到要求等因素,致使畢業生培養質量下降,很難達到采礦工程專業人才素質教育[5]的要求,很難在短時間內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另外,煤炭行業發展中遇到一些新問題,比如開采深度逐年增加的深井開采問題、煤與瓦斯共采問題,許多問題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沒有體現,煤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設置上不能滿足煤炭行業目前發展的需要,需要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煤炭行業相關專業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需要調整,以適應目前對人才的培養要求。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單憑正規的普通高校教育很難解決目前煤炭行業人才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對煤炭行業人才采用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緊缺人才班教育、安培中心、集團培訓等多種教育模式,多渠道提高人才數量和質量。
四、結論
煤炭工業的發展,急需我們正視煤炭行業人才問題,加大煤炭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為我國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們要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努力實現煤炭工業安全狀況的根本好轉[7],切實加強煤炭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合理的規章制度、法規、政策,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落實中央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努力開創煤炭行業人才工作新局面,促進煤炭行業科技人才隊伍持續發展,保障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萬忠.樹立人才可持續發展觀[J].中國人才,2005,10.
[2]孔留安,張文勇,李武.河南省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狀況透析[J].煤炭科學技術,2006,34(1):16-22.
[3]劉法根謝康興.從河南省看煤炭行業人才需求[J].中國煤炭,2005,31(7).
[4]中國煤炭教育協會課題組.煤炭行業人才需求狀況及對策研究報告[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