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44: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風險評估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8.017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194(2009)18-0050-03
一、戰略風險與戰略審計解析
戰略風險是一種綜合性風險,所有對企業價值或發展路徑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或趨勢,都可謂企業的戰略風險。其影響因素可能來自于外部,如自然災害和經濟危機;也可能源自于內部,如企業轉型和盲目并購。
基于風險控制的戰略審計是將企業置于一個大的經濟環境中,運用立體觀察的理論來判斷影響因素,從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經營方式、管理機制等方面來評估企業戰略制定、實施過程的科學合理性,并把被審計單位的戰略風險評估納入審計程序中去。
二、戰略審計實施中的風險評估探索
在實施戰略風險評估中,審計人員需要對初步識別出的風險點進行進一步的綜合評估,從而對企業戰略管理過程中的風險狀況做出合理、準確的判斷,并參考其他審計內容的有關因素和對戰略風險的影響程度,對審計結果做出調整。
對戰略風險的評估可采用單體風險評分法。其中,固有風險是假設企業沒有對這一風險進行管控所面臨的狀態,固有風險越高說明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越高。剩余風險是結合了企業的管控有效性之后所面臨的風險,也就是企業實際的狀況。固有風險和剩余風險的概念差體現的就是企業的管理水平。單一風險評分法分別對固有風險、剩余風險打分,以各自的評分維度作為打分標準。分為5個等級:很高(5分)、高(4分)、中(3分)、低(2分)、很低(1分)。固有風險、剩余風險內各個維度的評分結束后,將得分加權平均,可得固有風險及剩余風險的總評分。
(一) 固有風險及剩余風險的評分維度剖析
對于固有風險的個別維度不適用的情況,直接在“很低”一欄填寫“不適用”即可;剩余風險不存在“不適用”的打分,若是個別維度體現不明顯,則直接選擇“很低”。評級盡可能先做定量判斷;在很難定量的情況下,再進行定性判斷。固有風險及剩余風險的評分維度如表1、表2所示。
對固有風險評分表的分析:
(1)財務影響。該維度是假設沒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況下,近一年該戰略風險對公司凈利潤或現金流量的直接影響。財務影響的分級數據可利用公司年度稅后凈利潤或現金流量乘以重要性水平得到。
(2)聲譽。該維度是假設沒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況下,戰略風險導致的后果所引發的社會責任以及對公司聲譽的影響程度。其可從負面消息流傳的范圍及關注程度考慮,“很高”,是在世界范圍流傳;“很低”,是在企業內部流傳;“中”是在全國流傳。
(3)合法合規性。該維度是假設沒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況下,公司違反相關法規的程度或金額。可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是違規的程度,反映在調查機關的級別高低上,“很高”是引起中央機關的調查,“中”是導致地方政府的調查,“很低”是輕微的違反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是引起訴訟和罰款的金額。
(4)客戶。該維度是假設沒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況下,與公司的銷售終端——客戶的關系受影響的程度,可用客戶的訂單量為參考依據。“很高”是客戶停止采購或取消80%以上訂單;“高”是客戶尋找其他供應商或取消部分訂單;“中”是對客戶訂單基本無影響,但未來的業務發展受到限制;“低”是有部分投訴或發生補救費用;“很低”是對客戶影響很小,僅發生最少的投訴及補救費用。
(5)員工的流失。該維度是假設在不對該風險進行管控的情況下公司全體員工的流失程度。可從兩方面進行評價:一是關鍵員工的流失比率;二是普通員工的流失比率。員工流失的越多,級別越高。
(6)運營。該維度結合了對企業整體業務影響的時間、人力、成本等定量指標,即指挽回對運營造成的影響所需付出的成本、人力等。從“很高”到“很低”,對企業的業務的影響程度依次是:影響重大業務能力、影響部分業務能力、影響日常運作、有一定影響但不影響日常運作、影響微弱等,無法定量判斷時就采用定性判斷。
(7)其他利益相關者。這里是指除了客戶和員工以外的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和社會機構。其反映為對企業股價的影響,可以用消息是否外傳或公布來幫助理解。“很高”到“很低”依次對應:股價連續大幅震蕩、股價數日大幅震蕩、股價非正常震蕩、股價單日漲(跌)停、不會實質性導致股票波動。
(8)發作速度。該維度假設在沒有管控或管控不力的情況下,從隱性不利跡象到風險導致實質損失的時間、非常迅速到很少或沒有預警時間。“很高”到“很低”依次對應:在一到幾天以內就發作、經過數天到數周才發作、潛伏期已達數月、潛伏期在數月以上到數年。
對剩余風險評分表的分析:
(1)響應速度。該維度衡量風險事件發生以后企業采取補救措施的速度,響應速度越快風險越低。
(2)控制效果和效率:控制/整改。該維度衡量風險事件發生之后企業是否針對原有流程進行優化與整改:“很高”是沒有整改計劃,“高”是計劃不完善,“中”是有計劃但沒有例行測試,“低”是有計劃有定期測試,“很低”是將計劃和測試嵌入企業的整個流程,作為部門的長效管理機制。
(3)控制效果和效率:監測和報告。該維度衡量有關風險的報告,“很高”和“高”的差別是有沒有分析風險,有沒有報告;“高”和“中”的差別是有沒有識別風險源頭,是口頭報告還是正式報告;“中”和“低”的差別是有沒有報告的時間表;“低”和“很低”的差別是有沒有風險指標。
(4)近一年的風險數據:違規成本或造成的損失。該維度衡量近一年內該風險發生造成的實際損失的相關數據。
(5)風險管理能力:人/技能/知識。該維度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員工本身的管理戰略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員工獲取外部資源的途徑是否充分,即有助于戰略風險管理的渠道、信息、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等。員工的風險管理能力越強、能夠獲取的外部資源越多風險越低。
(6)風險管理能力:第三方。該維度衡量企業在進行戰略風險管理時與第三方的關系。對第三方的依賴程度越高,風險越高。第三方包括:客戶、商、供應商。
(7)風險管理能力:流程。對流程的影響是指改變流程的走向。主要看對關鍵流程的影響:影響多個關鍵流程對應“很高”;影響一個關鍵流程對應“高”;對關鍵流程沒有影響對應“中”。
(8)風險管理能力:系統/數據/信息系統/安全。該維度衡量對企業關鍵信息系統的依賴和影響程度。依賴和影響的程度越大,風險程度就越高。如果信息系統出現問題,考慮是否能夠由手工替代,若完全無法替代,則剩余風險較高。
(9)擴張或收縮。該維度是指未來12個月或更長的時間內管理這個風險的業務、人員、流程和系統發生變革的程度。發生變革的程度越大,則剩余風險越高。
(二)戰略風險分布圖評估
通過對識別出的各個戰略風險的評分,我們可以得到有關單體風險的一個分值(X,Y),固有風險一個分
數(X)、剩余風險一個分數(Y),據此可以得到四象限矩陣的戰略風險分布圖,如圖1所示。
戰略風險分布圖清晰地展示了企業目前面臨的戰略風險的現狀,固有風險展示的是戰略風險原生態的狀況,是該戰略風險的重要性的體現;剩余風險展示的是管理層施加管理控制措施后的風險水平,其實質上反映了企業的管控水平及能力。戰略風險分布圖可以讓管理層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戰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即哪些程序、哪些環節仍需進一步的調整與控制。
戰略風險分布圖已成為審計人員提出審計意見及改進建議的依據。針對第一象限的戰略風險(雙高風險),審計人員應建議管理層改善現有的管理措施,提升業務流程及人員的管理水平,加強對該風險事件的監測與控制;針對第二象限內的戰略風險(固有風險高,剩余風險低),表明企業針對重大風險事件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仍需繼續關注,建議管理層定期評審相關流程的內部控制執行效力;針對第三象限內的戰略風險(雙低風險),審計人員應建議管理層重新部署有限的管理資源,將人力、時間投入到需要管控的其他流程上;針對位于第四象限的戰略風險(固有風險低,剩余風險高),因其剩余風險是風險事件長期積累的結果,審計人員應進一步測量該風險的累積影響。
三、結束語
本文將戰略風險管理與企業戰略審計有機地融合,通過對基于風險控制的戰略審計評估技術的探討,并融合企業環環相扣的戰略管理活動,使其真正能夠起到改善并控制企業戰略風險的功效,以此促進我國審計事業的良性發展。同時,基于風險控制的戰略審計評估能促使企業內部控制系統不斷實施、執行、評價和完善,趨于持續動態改進。
關鍵詞:
證券投資;風險評估;熵權;AHP
對證券投資的事前風險評估是保證投資決策最優化,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的有效路徑。在此過程中,先決經驗和市場信息是進行決策的主要參考源。因而根據先決經驗進行定性分析和根據市場信息作出定量判斷是決定證券投資收益的關鍵。郭存芝等建立了基于主觀賦權方法的AHP模型[1]和基于客觀賦權方法的熵權模型[2],對證券投資組合分別作了定性和定量風險估值,其方法為證券投資風險評估的量化帶來重要參考。在文獻[1]評估指標體系和數據基礎上,提出一種集成定性和定量分析過程,耦合主觀賦權權重價值和客觀賦權權重信息的評價方法———集成熵權—AHP法對證券投資風險進行評估,結果顯示,集成方法耦合發揮了證券投資風險評估指標的價值和信息功能。
一、集成熵權—AHP法的基本步驟
(一)定量權重的計算證券投資風險根據其成因可以歸納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這兩類風險是證券投資過程中內外生變量的共同作用。一般認為,證券投資風險具有一定的模糊性[3],因而證券投資組合定量分析結果的穩定性將受到顯著影響。熵是數據無序程度的一種度量方式,熵越大則相應數據的無序程度越高。證券投資風險的評估數據本身由于其量綱等影響,可以看作一系列無序數據。熵權法在證券投資風險評價中的應用將有助于消除無序數據帶來的噪聲影響,得到一組基于定量方法的證券投資風險權重指標。1.評價指標標準化證券投資風險評價指標數值可以看作一個含有m個評價單位,n個評價指標的評價矩陣。其中,公式(1)適用于指標值越大越好的指標,即收益性指標;公式(2)適用于指標值越小越好的指標,即成本性指標。2.熵值的計算第j個評價指標的熵值是該指標重要程度的衡量,且是負相關關系。3.熵權的計算指標的熵權與其熵值呈反比關系,因而引入差異系數來表示該關系。定義第j個評價指標的熵權為:
(二)定性權重的計算根據風險的可預測性,證券投資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一般認為,系統風險可測,而非系統風險則依賴于先決經驗判斷,這個判斷過程往往是一種定性分析過程。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基于定性評價分值的簡易決策方法[6],該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得出評價指標權重并對評價單位進行排序,設基于AHP法的證券投資評價指標權重為ωj2,該權重是證券投資風險的經驗性主觀判斷的量化。
(三)集成熵權-AHP權重的計算證券投資是一種基于主觀經驗和客觀事實的綜合決策。主觀判斷體現了指標的價值量,而客觀分析則包含了指標的信息量[3]。文獻[1]從證券投資的主觀賦權方法入手研究投資的定性風險,文獻[2]則研究了證券投資的定量風險。而集成熵權-AHP方法則兼顧了主觀和客觀賦權,該方法在獲取指標價值量的同時耦合了指標的信息量,對于證券投資風險量化更加接近事實。基于客觀賦權法指標權重ωj1和基于主觀賦權法的指標權重ωj2可以看作n維空間中的兩個向量,這兩個向量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也就是一定程度的信息重疊,但又有部分變異。因此同時與這兩個向量擁有最小距離的新向量ω*j則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這兩個向量的共同信息。基于這個分析,集成的熵權-AHP權重計算可以表示為如下的線性規劃問題。
二、集成熵權—AHP法的實證研究
文獻[1]和[2]用同一組數據分別研究了定性和定量證券投資風險,本文引用這組數據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結合的研究,并把研究結果與文獻[1]和[2]作比較來說明本文方法的優越性。
(一)集成熵權-AHP權重計算把ωj1、ωj2和yij代入公式(5),通過MATLAB7編程計算可得基于集成的熵權-AHP權重算法的證券投資風險評價指標權重ω*j,表1是基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定性分析結合的證券投資風險評價指標權重比較表。從表1可以看出,ω*j的值介于ωj1和ωj2之間,縮小了ωj2因為來源于主觀賦權而帶來的較大標準差,也就是說弱化了評價指標之間的價值量變異影響;與此同時也擴大ωj1數值之間的差距,為評價指標信息量的度量提供區分度。為說明集成熵權-AHP權重算法的相對優越性,進行了SPEARMAN相關系數的計算,計算結果見表2。表2顯示,ωj1和ωj2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說明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本身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證券投資的風險評價指標權重;但是ω*j與ωj1和ωj2的相關系數則大幅度提升,這個現象表明基于集成熵權-AHP權重算法所得的權重更好地解釋了事實。
(二)證券投資組合風險評估證券投資組合風險估值可以表示為證券投資風險評價矩陣和評價指標權重的線性組合。
三、結語
集成的熵權-AHP算法所得的證券風險估值在考慮先驗經驗的前提下修正了AHP算法的主觀影響,同時耦合了客觀信息的參考價值,為相關人員的證券投資決策提供了一種更接近事實的經驗性判斷方法。
參考文獻:
[1]郭存芝,凌亢,劉容華.證券投資風險評估的AHP結構模型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8):28.
[2]郭存芝,陳紅兵.證券投資風險熵權系數評價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5):41-42.
[3]宗蔚,吳鳳平.基于熵權的證券投資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方法[J].商場現代化,2009,576(5):212.
[4]朱雪龍.應用信息論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邱菀華.管理決策與應用熵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一、引言
財務風險是指在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不可預知的、不可控因素引起的不確定的財務狀況而導致資產損失的可能性(這里指單風險)。財務風險是商業風險的貨幣化表現,根據其形成過程可分為:融資風險、投資風險、信用風險。
一般情況下,財務風險評價指標包括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償債能力、發展潛力。將企業短期財務指標與發展潛力指標相結合,從而使企業短期財務指標與發展潛力指數相結合,達到互補的效果。但是,研究表明:基于現金流的財務預警指標,應該集中于兩種類型的指標——現金盈利能力和現金增值。這對定量分析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財務風險是復雜的、動態的,基本的財務風險評估指標應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開發能力、現金流動能力,所有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企業的財務事務。沒有足夠的利潤,企業無法生存;企業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將宣告破產;資產運用的低效率將會影響企業利潤;沒有利潤的增長,企業將不能繼續生存。此外,企業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立相關定性指標,如專業級別和財務人員的流動性、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等。因為這些因素不僅反映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基本風險狀況,也會影響企業融資活動和企業決策。
由于存在大量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因素,并且這些因素錯綜復雜,因此只能選擇少數主要指標進行分析評價,并且,有些被選擇的評價指標數據是已知的,有些卻是未知的。1982年,鄧聚龍教授創立的灰色系統理論,是一種研究少數據、貧信息不確定性問題的新方法。灰色系統理論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對“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行為、演化規律的正確描述和有效監控。為此,評估和監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灰色”的信息特點,存在一個灰色系統。
二、灰色系統理論
灰色系統理論是由鄧聚龍最初提出(《灰色系統理論教程》1982)。灰色預測模型是灰色系統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經成功應用于財務、物理控制、工程、經濟學等領域。灰色預測模型的優點包括:(1)可用于小樣本:低至四個觀測值就能估計出一個未知系統的結果;(2)它可用一個一階微分方程來描述系統。因此,只用少數離散數據就足以描述一個未知的系統。從這點可以看出,灰色預測系統適合在決策者只有有限的歷史數據的競爭環境條件下進行預測。灰色系統理論是基于如下假設:系統是不確定的,并且用已知的系統信息無法進行相關分析或建立描述系統的模型。灰色系統把每一個隨機變量作為一個灰色數,放入一個給定的值域中。在此值域中,不依賴于統計方法處理這些灰色數,而是直接處理原始數據,找到內在數據規律。灰色系統理論包括以下方面:灰色生成;灰色關聯分析;灰色預測;灰色決策;灰色控制。下面介紹灰色關聯分析與灰色預測的基本思想,這兩種方法直接與本文所研究的問題相關。灰色關聯分析是用來在灰色系統中確定兩組隨機序列關系的分析方法。該分析可能具有與模型識別系統相似的特點。一序列的數據被稱為“參考序列”或“比較序列”,其他序列與該參考序列的關系將是要被鑒別的。
對于兩個系統之間的因子,在不同時間或對象變化的相關測度被稱為關聯度。在系統開發過程中,如果兩個因子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即有高度的同步變化,就可以看作這兩個因素有高度的相關性;反之則為低相關。因此,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一種通過因子之間發展趨勢的相似或差異程度來衡量因子之間相關度的方法,也就是“灰色關聯度”。
灰色關聯分析的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一)確定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參考序列和影響系統行為的比較序列
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數據序列被稱為參考序列,影響系統行為因素組成的數據序列被稱為比較序列。
其中,k指第k個評價指標的序列號;i指第i個評價單元的序列號;vik指第i個評價單元中第k個評價指標的內容。用每個指標的最優值v0k作為參考序列x0的集合。將一個具有m個評估單元,n個評估指標的的系統記為矩陣A(0)。
(二)對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進行無綱量化處理
由于各種因素在系統中有不同的意義,數據不一定有相同的量綱,這使得它不方便比較或者難以在比較中得出準確的結論。因此,在進行灰色關聯分析時,一般采用無量綱化處理數據,即標準化處理。標準化公式為:
(三)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灰色關聯系數ik的計算
所謂的關聯程度實際上指的是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差異程度。因此,曲線之間大小的差異可以用來作為相關度的測度。參考序列Xi和比較序列X0的相關系數是:
(四)關聯度ri的計算
因為相關系數代表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在不同時刻的相關程度,因此它存在不止一個數值,并且由于信息過于分散,很難整體比較,所以,必須使不同時刻的相關系數中心化,即計算出平均值作為定量表示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之間的相關性程度。計算關聯度ri的公式是:
(五)對關聯度進行排序
因素之間的相關度主要是由關聯順序來描述,而不是關聯度的大小。依照關聯度ri的大小進行排序,關聯度的排序反映了在管理企業時參考序列的優先級。
三、實證分析
因子分析可以解決關聯度概念中存在的計算問題。本文以5個醫療行業的創業板上市公司(V1—V5)為例闡述關聯模型的應用。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見 表1。該系統包含三個層次的指標,即第一層:目標層,財務風險(A);第二層:元素層,包括利潤率(B1)、償債能力(B2)、經營能力(B3)、成長能力(B4)、現金流動性(B5)和非財務因素(B6);第三層:指標層,包括18個指標(C1—C18)。參考序列為:
四、結論
本文介紹了灰色系統理論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將它應用到評價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結果基本上符合實際情況,進一步表明灰色系統理論在現實應用中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未來的研究應集中于由灰色關聯分析為主要模型,并由DEA模型輔助進行不同指標權重的計算,并且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更優的相關性計算,更客觀評價各種指標次序的優先級。
【參考文獻】
[1] Deng J. L. The gray system theory tutorial[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0:5-8.
[2] Deng J. L. Introduction to Grey System Theory[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1989,1(1):1-24 .
[3] Deng J. L.Properties of Multivariable Grey Model GM (1, N)[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1989,1(1):125-141.
[4] Deng J. L.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J].System and Control Letters,1989,1(1):288-294.
[5] Shih, N. Z., and Liou, D. K.An Evaluation Study of Future Indexes Hedging Strategies in Grey System Applied on Volume Weighted Index and Future Index[C].1997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aiwan),1997:16-33.
[6] Chen, J. Y., and Lin, Y. H.Design of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with Grey Predictor[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1996,8(2):147-164 .
[7] Chiao, J. H.,Wang,W. Y., and Lu,M. J.A Study for Applying Grey Forecasting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Product[J]. 1997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aiwan),1997:202-206.
[8] Homg, C.M., Chiang, C. T., and Lin, S. C.Design ofGrey Prediction Controller Based on Fuzzy Reasoning[C].The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aiwan):n of Four Kinds of Prediction Methods: ARIMA, Fuzzy Time Series, Fuzzy Regression Time Series and Grey Forecasting—An Example of the Production Value Forecast of Machinery Industry in Taiwan, 1997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aiwan),1997:53-68 .
[9] Huang, Y. P., Huang, C. C., and Hung, C. H.Determination of the Preferred Fuzzy Variables and Applications to the Prediction Control by the Grey Modeling[C].The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aiwan),1994:406-409 .
[10] Deng, J. L.Grey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6.
中圖分類號S165+.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739(2009)14-0269-02
風險分析在近20~30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并已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環境、技術應用和工程等領域。但針對某種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研究較少,現有的成果也不很完善。今后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應該向哪個方面發展,是從事這一方面研究的工作者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筆者對前人研究的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找出其優缺點,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揚長避短,少走彎路,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
1風險評估研究現狀
1.1國內研究現狀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國內研究,有李世奎、霍治國、王道龍等[1]主編的《中國農業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一書,此書以風險分析技術為核心,探討了農業自然災害分析的理論、概念、方法和模型。但是,有關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理論的基礎研究仍相當薄弱。鄧國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線法估計糧食產量序列的風險概率,對中國糧食產量不同風險類型進行了分區研究。薛昌穎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區1949~2001年的冬小麥實際產量資料,選取歷年減產率的變異系數、歷年平均減產率和減產率風險概率作為評價指標,估算了干旱氣候條件下河北及京津地區歷年冬小麥產量災損的風險水平。黃崇福等[4]針對湖南省各縣市1979~1993年的災情資料時間序列短、數量少的情況,引入模糊數學方法,對干旱等農業自然災害進行了風險估算,并通過專題圖直觀地展示了風險的分布及其空間變化趨勢。經文獻檢索,在風險評估方面,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標準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和實踐檢驗,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風險評價模型甚少。
朱自璽等[5]做了小麥干旱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的研究,他們從降水資料出發,先按降水負距平絕對值的大小不同劃分為不同的干旱等級,再求出不同干旱等級發生的概率,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小麥氣候干旱風險指數模型Ic=α1Is+α2Ie,式中Is為全生育期風險指數,Ie為小麥拔節期風險指數,α1、α2分別為其權重系數。然后又從作物需水量和供水量出發,按作物缺水程度不同劃分為不同的干旱等級,算出不同干旱等級出現的概率,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作物干旱風險指數模型Id=α1Is+α2Ie+α3Im,其中Is、Ie和Im分別為小麥全生育期、拔節期和灌漿期的作物干旱風險指數,α1、α2和α3分別為其權重系數。最后在氣候干旱模型和作物干旱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綜合干旱風險指數模型I=(Ic+Id)/2,其中Ic為氣候干旱風險指數,Id為作物干旱風險指數,并在此基礎上對華北平原冬小麥干旱風險進行了評估和區劃。中國農業大學的王素艷[6]做了北方冬小麥干旱風險評估及風險區劃研究,對北方冬小麥干旱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以此為基礎對北方地區的光溫和氣候生產力進行了評估,建立了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并進一步做了北方冬小麥干旱災損風險區劃,這是對小麥干旱風險評估和區劃的一次系統和詳細的研究。
1.2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的風險評估研究中,往往根據研究的側重點將模型分為社會風險、經濟風險、環境風險、潛在風險及綜合風險等類型,各個類型內部又包含應用于不同領域的多個估算模型。以社會風險為例,所謂社會風險是指相對于某一給定的區域,或某一給定的人群,由某種災害所引起的受損害的人數與其發生頻率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常用FN傷亡頻率圖表示。至于其評估模型,有Piers提出的AWR模型[7],Carter提出的SRI模型[8]及HSE提出的COMAH模型[9]等,其中COMAH模型主要應用于土地利用與規劃方面。美英等國是國際上最先提出風險理論和應用的國家。美國學者WilliamJ.Petak和ArthurA.Atkisson在《自然災害風險評價與減災對策》一書中對美國主要自然災害的風險分析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該書總結了美國主要自然災害的風險與損失期望值,并在風險決策,特別是災害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減災效益分析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但針對農業災害的風險評估技術基本沒有涉及[10]。日本繼美英之后也比較注重風險評估和區劃的研究,其針對強,注重實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日本于1998年建立了風險分析協會,其研究重點在環境和環境惡化方面。他們認識到,由于使用了現代科學技術,使原本脆弱的環境更加惡化,原本復雜的世界帶來更多不確定性[10]。總體上,國外學者在風險分析研究方面多側重于經濟領域,對具體的某一種農業災害風險分析的研究還不多見。
2風險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2.1風險評估指標中存在的問題
經文獻檢索,在國內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風險評估、澇洪風險評估、凍害風險評估等。但在風險評估指標上,尤其是在干旱風險評估指標方面,雖然指標很多,但在評估中實用的指標很少,幾乎所有關于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文獻中,都用降水負距平作為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指標,即從某地某一時段(作物一個生長周期、某一生長段、年、季、月、旬、周或規定的天數內)的降雨量(觀測值或預報值)與該地區該時段內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相比較而確定作物干旱程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作物產量災損程度、作物干旱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和區劃等一系列工作。用降水負距平作為作物干旱評估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作物干旱災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作物田地土壤墑情的好壞、土壤性質、當地地下水位的高低、某一時期大氣降水量的多少、人為水分補給量的多少、作物當時的表現癥狀等。其中跟作物干旱有最直接、最大關系的就是土壤墑情是否適宜,即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在短期內,某一時段降水偏少,如果前期降水量偏多,則土壤墑情也會較好,作物并不一定發生干旱;或者地下水位較高,或者人為進行了灌溉,作物地塊土壤墑情也不會差,作物也不會發生干旱。長時期的干旱,是由于大氣環流的影響,導致降水量偏少所致,才有可能導致土壤干旱。因此用降水負距平作為作物干旱災害評估指標,干旱時期越長,評估結果才會越準確。而對于短期干旱或干旱期間采取了灌溉措施,用降水負距平作為作物干旱評估指標評估的結果準確性較低,缺乏科學性。特別是近些年,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提高,灌溉面積的增大,再單純的用降水負距平來評估作物干旱發生的風險情況,則不但短期干旱評估不準確,恐怕連長期干旱評估的結果都不可靠了。用土壤墑情作為作物干旱評估指標,因為作物根系直接生活在土壤中,是從土壤中而不是從大氣中吸收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土壤墑情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物的生長狀況。土壤墑情良好,作物生長順利,表現較好;土壤墑情較差,作物生長不良,表現出干旱癥狀,并進而影響產量。不管用何種方式補充土壤水分,只要土壤墑情較好,作物就不受干旱影響。因此,用土壤墑情作為作物干旱災害評估指標,既克服了用降水負距平作為干旱評估指標的缺點,又克服了農業生產水平的影響,無論是對短期干旱或長期干旱評估都會較為準確。
2.2風險評估及區劃中存在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1-0025-02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就是建設更加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統的保障,因此本文分析信息安全風險評估關鍵技術具有很強烈的現實意義。
1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概念及流程
1.1 風險評估概念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主要指的是對網絡環境和信息系統中所面臨的威脅以及信息系統資產和系統的脆弱性采取針對性的安全控制措施,對風險的判斷需要從信息系統的管理和技術兩個層面入手。
1.2 風險評估流程
風險評估需要經v一個完整的過程:1)準備階段,此階段需要確定風險評估的范圍、目標以及方法等;2)實施階段,分別對資產、威脅和脆弱性等展開一系列的評估;3)分析階段,包含量化分析和對風險的計算。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出風險評估的實施階段和對風險的分析階段所起的作用比較重要,其中包含了幾項比較關鍵的技術。
2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的關鍵技術
風險評估和控制軟件主要包含6個方面的主要內容,而安全風險評估流程則是分為4個主要的模塊,漏洞管理、風險分析和評估、威脅分析、漏洞管理和檢測等。在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包含以下幾方面的關鍵技術。
2.1 資產管理技術分析
資產評估主要是對具有價值的資源和信息開展的評估,這些資產包含有形的文檔、硬件等也包含悟性的形象和服務等。風險評估中的第一項任務就是進行資產評估。評估過程中應該確保資產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兼顧威脅。具體評估方法為:1)對資產進行分類,資產往往來源于不同的網絡和業務管理系統。所以需要對資產按照形態和具體的用途進行相應的分類;2)對資產進行賦值,對所有的資產進行分類之后,需要為每一項資產進行賦值,將資產的權重分為5個不同的級別,從1到5分別代表不同的資產等級。資產評估并不是需要根據賬面的價格進行衡量而是以相對價值作為衡量的標準,需要考慮到資產的成本價值,更應該明確資產評估對組織業務發展的重要性。在實際的資產評估過程中,商業利益、信譽影響、系統安全、系統破壞等都會對資產賦值產生影響。
2.2 威脅分析技術分析
威脅是客觀存在的,可能會對組織或者資產構成潛在的破壞,它可以通過途徑、動機、資源和主體等多種途徑來實現,威脅可以分為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環境因素分為不可抗因素和物理因素,人為因素可以分為非惡意和惡意因素。威脅評估步驟如下:1)威脅識別過程,需要根據資產所處的實際環境,按照自身的實際經驗評估資產可能會面對的威脅,威脅的類型十分多樣化,包含篡改、泄密、物理攻擊、網絡攻擊、惡意代碼、管理問題等。2)威脅評估,在威脅識別完成之后就需要對威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威脅評估句式需要根據威脅的種類和來源形成一個類別,在列表中對威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定義,現將威脅的等級分為五級,威脅等級越高,發生的可能性越大。表1為威脅賦值表格。
2.3 脆弱性識別技術分析
脆弱性識別包含管理和技術兩個層面,涉及到各個層面中的安全問題,而漏洞掃描則是對主機和網絡設備等開展掃描檢查。針對需要保護的資產進行脆弱性識別,找出所有威脅可以利用的脆弱性,再根據脆弱性的程度,及可能會被威脅利用的機會展開相應的評估。對于漏洞掃描大都需要依賴掃描軟件,當前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強大的掃描工具,可以掃描出絕大多數當前已經公開的絕大多數系統漏洞。可以使用Nessus客戶端對系統的漏洞情況進行掃描,此種掃描工具包含了比較強大的安全漏洞數據庫,可以對系統漏洞進行高效、可靠安全的檢測,在結束掃描之后,Nessus將會對收集到的信息和數據進行分析,輸出信息。輸出的信息包含存在的漏洞情況,漏洞的詳細信息和處理漏洞的建立等。
2.4 風險分析和評估技術分析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的過程中除了進行資產評估、危險評估和脆弱性識別之后需要對風險進行相應的計算。采用科學可行的工具和方法評估威脅發生的可能性,并根據資產的重要性評估安全事件發生之后所產生的影響,即安全風險。風險值的計算需要考慮到資產因素、脆弱性因素和威脅因素等,在進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再計算最終的風險值。
風險值的計算公式為R=F(A.T.V)=F=(Ia,G(T,Va)),公式中風險值為R,安全風險計算函數為F,資產為A,脆弱性為V,威脅為T,資產的重要程度為Ia,資產的脆弱性程度為Va,脆弱性被威脅利用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為L。將公式中的各項指標進行模型化轉換,可以得到圖1。
2.4.1 評估要素量化方法
本文論述兩種量化評估要素的方法:1)權重法,根據評估要素中重要程度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權限值,在經過加權治療后得出最終的量化值。2)最高法,評估要素的量化值就是評估要素的最高等級值,公式為S=Max(Sj)
2.4.2 計算風險值的方法
根據計算風險值的模型,采用矩陣算法來計算風險值。分別計算風險事件的發生值、影響值和最終的風險值。風險事件發生值=L(資產的脆弱性,威脅值)=L(V,T),風險事件影響值I=(Ia,Va)。
2.4.3 風險評估結果
在綜合分析完成之后的評估結果就是風險評估結果,這項結果將會成為風險評估機構開展風險管理的主要依據,風險評估結果包含:風險計算和風險分析。風險計算是對資產的重要程度及風險事件發生值等進行判定;進而得出判定結果;風險分析是總結系統的風險評估過程,進而得出殘余風險和系統的風險狀況。
3 結論
1引言
醫療會計報表承載著醫院重要的財務與經營信息,是醫院會計核算的總結與歸納,能夠為醫院的整體發展與管理層對管理方法的改善提供重要的依據與信息[1]。對醫療會計報表進行審計,對于醫院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在醫療會計報表的審計過程中履行實質性的內部測試與控制程序,即實施風險評估,能夠有效避免發生法律訴訟與審計失敗問題,對于強化審計報表的有效性,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環節[2]。對于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的研究,國外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影響醫療會計審計風險的因素具體包括被審計的醫療單位管理層的實際道德水平、出具審計報告之后該單位發生財務困難情況的可能性、外部財務報告使用者信任財務報告的程度、該單位實際存在的經營風險以及顯著性水平等方面。還有學者基于該研究結果提出一種云計算技術下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國內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分析了影響醫療會計審計風險的因素,并提出了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3-4]。由于以上方法存在風險評估準確性較低與風險預警能力較差的問題,因此,提出一種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對醫療會計審計風險進行更加準確的評估。
2基于大數據的審計風險評估方法
2.1風險評估指標選取
基于大數據技術對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指標進行選取,選取審計風險評估指標時遵循以下原則:可比性、獨立性、可操作性、科學性以及全面性[5]。對醫療會計審計風險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以選取醫療會計審計風險因素指標,所選取的一級指標為重大錯報風險指標、檢查風險指標。根據選取的一級指標對其對應的二級指標與三級指標進行選取[6-7]。
2.2構建審計風險評估指標模型
根據選取的風險評估指標構建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指標模型[8]。構建的重大錯報風險指標所對應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指標模型具體如表1所示。檢查風險指標所對應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指標模型具體如表2所示。
3風險評估實例研究
3.1醫療企業概況
利用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對某醫療企業實施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實驗。該醫療企業的股權結構具體如圖1所示。實驗醫療企業主要經營以下業務:工業設備及醫院設備,液體消毒劑、化學滅菌指示物、清洗消毒液,病房護理器具及設備、超聲類設備及儀器、口腔類器具及設備、診療室、急救室、手術室器具及設備、X線類設備及儀器、滅菌和消毒器具及設備等,屬于醫療器械經營企業,企業定位為醫療醫藥服務、制藥裝備服務、醫療器械服務這三個板塊。實驗醫療企業近幾年的固定資產額度與占比情況具體如表7所示。在對該醫療企業實施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分析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的風險評估準確性與風險預警能力。為增強實驗結果的對比性與可信性,將現有的兩種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作為實驗中的對比結果進行對比實驗。現有的兩種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包括云計算技術下、基于深度學習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同樣獲取兩種方法的風險評估準確性與風險預警能力實驗數據,比較三種實驗方法的性能。
3.2研究結果
3.2.1風險評估準確性研究結果測試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云計算技術下、基于深度學習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的風險評估準確性數據,獲取的實驗結果具體如圖2所示。根據圖2的風險評估準確性實驗結果可知,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的風險評估準確率最高可達95.36%,一直高于云計算技術下、基于深度學習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的風險評估準確率,實現了風險評估性能的提升。3.2.2風險預警能力研究結果測試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與兩種對比方法的風險預警能力,實驗結果具體如圖3所示。圖3的風險預警能力實驗結果表明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的風險預警能力高于云計算技術下、基于深度學習的醫療會計審計風險評估方法的風險預警能力,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得益于美國食品安全組織機構和聯合監管制度,因此其食品安全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國負責食品安全的主要監管機構有設置在衛生部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設置在農業部下的食品安全檢驗署和動植物衛生檢驗署及環保署。2003年,由衛生部、農業部、環保署成立了一個跨機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聯盟(RAC)。
(一)RAC構成概況
RAC由來自衛生部、農業部、商務部、環保署、國防部以及食品安全與應用營養聯合研究所的17個成員構成。衛生部食品藥品管理局的食品安全與應用營養中心是風險評估聯盟的領導機構,因此RAC的主席由食品安全與應用營養中心派員擔任。RAC下設政策委員會和多個工作組,政策委員會負責對聯盟進行指導監督。執行美聯邦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各部門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二)RAC基本任務
RAC通過確定風險評估的優先領域,提供實施風險評估的技術指導活動,促進管理機構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水平,并為各機構提供一個得以共享風險評估方法、數據、研究成果、法規、政策、進展等信息,交換相關策略與觀點的平臺。具體來說,RAC的主要任務一是確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欠缺數據和關鍵的研究需求;二是通過減少重復性研究和鼓勵多學科參與來促進與風險評估相關的研究;三是審定風險評估報告、方法、模型、數據集并加以分類,向食品安全與應用營養聯合研究所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信息總匯(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Clearing House)提供信息;四是作為成員機構的技術資源,提供建議和服務。需要強調的是,RAC只是將涉及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機構有機聯系在一起,但具體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仍由各機構執行,因此其功能重在協調與交流,農業部、衛生部、環保署作為美國最主要的3個食品安全機構,它們各自的食品安全職責清晰,不存在交叉重疊,在風險評估領域有側重地開展工作。
圖1 美國風險評估系統組織結構圖
二、日本
食品安全是日本極為敏感的問題。起因于日本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2001年日本發現瘋牛病后,又出現全國農業協會惡意欺騙消費者、使用虛假標識、以進口肉類冒充國產肉等事件。由此導致日本國民對政府原有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失去信心,要求改變以往片面強調生產者利益的做法,真正地把消費者權益放在首位。強調必須打破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將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職能分開,由單獨設立的上層監督機構統一負責風險評估。
2003年7月1日,日本全國食品安全委員會正式成立,由7名委員組成,是全日本食品安全最高權威和決策機構。委員全部來自民間專家,由首相任命,國會批準。該委員會每屆任期3年。
該委員會下設專門調查委員會和事務局。專門調查委員會負責風險評估事宜,分為三個評估專家組:化學評估組主要負責評估食品添加劑、農藥、動物用醫藥品、器具及容器包裝、化學物質、污染物質等項安全事宜;生物評估組主要負責微生物、病毒、霉菌及自然毒素等項評估工作;新食品評估組主要負責轉基因食品、飼料肥料、新開發食品風險的檢查評估工作。事務局由農水省和厚生省改組建立,主要負責風險管理工作。
日本全國食品安全委員會的主要職責:
第一,做好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這是日本全國食品安全委員會的最主要職能。它要組織專家通過科學分析的方法,對食品安全實施風險評估和檢查,確定安全風險的程度和等級。同時,它還要承擔行政執法部門如農水省、厚生省等負責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具體監管部門的咨詢,解答各種技術問題。
第二,監督和指導風險監管部門的業務活動。根據風險評估的結論,對于存在安全風險的企業,要求風險監管部門采取應對措施,并監督其實施情況,防止行政執法不作為、失職和行為不當。
第三,建立風險信息的公開、交流與溝通網絡。信息的完全是食品安全的必要條件。為了保證信息的通暢,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建立起由相關政府機構、消費者、生產者等廣泛參與的風險信息公開與交流、溝通網絡,并對風險信息網絡實行綜合管理。
三、歐盟
為了確保歐盟各國"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歐盟各國不僅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而且還根據歐盟范圍內統一食品法的基本原則與要求,成立了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是歐盟進行風險評估的主要機構,其評估結果直接影響歐盟成員國的食品安全政策、立法。目前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主要是應歐洲委員會的請求進行風險評估,同時根據新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開展一些項目研究。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由管理委員會、行政主任、咨詢論壇、科學委員會和8個專家小組組成。
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與美國的食品與藥物管理局不同。雖然歐盟是多國組織,不能行使國家,其食品安全管理局沒有制定規章制度的權限,但可以對整個食品鏈進行監控,再根據科學的證據做出風險評估,為政治家制定政策和法規提供信息依據。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的職責范圍很廣,主要任務是提供政策建議,建立各成員國食品安全機構之間密切合作的信息網絡,評估食品安全風險,向公眾相關信息。具體說,一是根據歐盟理事會、歐盟議會和成員國的要求,為風險管理決策提供有關食品安全和其他相關事宜(如動物衛生、植物衛生、轉基因生物、營養等)的政策建議;二是為制定有關食品鏈方面的政策與法規提供技術性建議;三是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潛在風險的信息,監控歐盟整個食品鏈的安全狀況;確認和預報食品安全風險;四是在其權限范圍之內向公眾提供有關信息。
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還在風險管理方面向其成員國提供必要的支援。在食品安全危機發生時,歐盟理事會將成立一個危機處置小組,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將為該小組提供必要的科學技術和政策建議。危機處置小組會收集相關信息,提出防止和消除風險的辦法。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還承擔著快速報警的任務。各成員國的食品安全機構有責任將本國有關食品和飼料存在的安全風險及其限制措施的信息,迅速通報給歐盟快速報警體系。歐盟理事會將收到的通報信息轉發給各成員國和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
參考文獻:
一、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概念界定
(一)外來物種入侵及其危害
1.外來物種入侵的含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國際社會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不斷關注與重視,外來物種入侵成為關注的熱點與重點。其實,所謂的外來物種入侵就是兼具外來物種與入侵性兩個特點。也就是說,所研究或指向的物種并非一國或一地區本土化的產物,在此基礎上該物種通過自然力的作用或人為因素的干預從原有的生態環境進入到另外一個全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的總和。由于該外來物種在全新的生態環境中不斷的進行繁殖與擴散,使得原有的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并對當地的生物的多樣性形成直接或間接的排擠、壓制等不良影響的狀態。究其實質而言,即物種突破了自己原有的自然分布范圍和分布位置,加入到另一自然分布區域的生態環境的過程。
2.我國外來物種入侵的環境危害:我國地大物博,受外來物種入侵的影響,對于環境會產生重大的危害,具體來講,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外來物種的入侵破壞了原始生態環境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原始生態環境的形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外來物種入侵勢必會對這種原本的相對穩定造成很大影響,其本身具備的自然性和完整性也難以維系。其次,外來物種的入侵對于整個的生態系統形成了挑戰。外來物種的入侵,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其不斷地對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的占用,加劇了生態系統的可承受度。再次,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動植物的多樣性受到危害,嚴重影響并阻礙了物種間多樣性的遺傳。同時,外來物種還具有改變和破壞本地物種生物進化的潛在威脅。
(二)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界定
1.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內涵: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又被稱作環境風險評價制度,通過對外來物種傳入到造成不確定影響、結果的過程中對不特定事件所進行的識別認證、評估預測、突發處理等,以最低的成本將外來物種入侵的不利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由于外來物種入侵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鏈式發展過程,從風險評估制度的初衷來講,在外來物種傳入、定居、繁殖、潛伏、異變、擴散等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時間段確立不同的外來物種檢疫控制階段,在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圍內形成對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的識別、防范、預警,甚至是直接采取對應的解決措施。簡單來說,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是當前解決和應對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風險程序啟動、產生危害識別、具體風險評價、應對風險管理等重要環節。
2.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必要性:結合當前外來物種入侵的現狀,總的來講,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具體來講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家對于外來物種入侵對我國現有專家學者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意識,避免由于不合理的集體行為或個人偏好影響甚至破壞既有的生物生存系統。其次,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是對外來物種進行檢驗檢疫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執行依據,是屏蔽或抵御不可控制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產生的必要制度建設。最后,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是我們保護本土生物、定居、繁殖和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屏障,是當地生態環境可控、生物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維系的保障。
二、我國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完善的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立法
1.立法存在漏洞,現行規定不完整:盡管我國現存有一些關于外來物種入侵的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也多見于動植物衛生檢疫、環境資源保護等相關規范中,對于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總的來講,對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并未形成很好的控制效果,究其實質而言,是由于目前的法律規范體系中尚不存在專門針對和有效防范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的規范性法律制度。具體來說,在動植物衛生檢疫方面的法律規定目前也僅停留在1992年修訂的《植物檢疫條例》、1995年版《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1996年版年版《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這些法律規范形成時間相對久遠,對新近這些年出現的外來物種入侵鮮有涉及。另外,對于環境資源保護相關的規范中,也只限于1993年版《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1997年版《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9年版《海洋環境保護法》、2006年版《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等,就其規范內容而言也不夠完整。
2.立法原則未體現風險預防原則:目前我國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規范只是散見于動植物衛生檢疫、環境資源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而且尚不存在專門的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規范,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立法依據就更加無從談起。故對于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原則尚不明確。就前述動植物衛生檢疫、環境資源保護等相關規范的立法原則而言,通常注重在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等層面進行原則設立,不可否認這些原則對于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原則確實存在影響,但基于我國尚未建立對外來物種風險評估的機制建設、綜合管理機制建設、追蹤檢測機制建設等配套的其他機制建設。因此,對于主張損害原則為主的立法原則存在不完善的設計,在未來構建我國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項法律規范制度中加以明確風險預防原則,以確保日后具體的外來物種風險評估機制運行得以實現。
3.引種責任不明確,處罰制度未健全:就當前我國現存的對于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規制多由《植物檢疫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加以保障實施。這些法律中涉及到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的相關責任并沒有被具體定位化,所以因涉及外來物種入侵所引起的侵害后果主張相關人員或相關單位的責任的時候,引入的責任不明確。同時,正是由于該外來物種入侵責任規定不夠明確,因此,由此規則產生的處罰制度同樣沒有明確的劃分,具體的處罰也尚未得到健全的制度,這樣就難以保障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原有生態環境破壞而主張的合法利益難以得到有效救濟和保障。
(二)缺乏專門的風險評估機構
1.風險評估機構不明確:按照環境風險評估制度來講,對由于人為和自然因素影響所產生的可預測性的事件對人身安全和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或損害評估后提出預測、應急和減緩的措施,在整個過程中,由國家專門的環境負責機構進行評估。而早在2004年,我國已建立了由農業部牽頭,原國家環保總局(現環境保護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林業局、科技部、海關總署、國家海洋局等相關部門參加的全國外來生物防治協作組,成立了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主要負責研究建立風險評估機制。農業部也成立了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為外來入侵生物防治提供組織和技術保障。但這種“九龍治水”式的多部門共同管轄,各自在管轄領域工作,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各部門之間存在“縫隙”,覆蓋面有重復、有遺漏。但是至今仍未有一個確定的專門的外來物種風險評估機構,此問題亟待解決。
2.風險評估機構組織體系不完善:由于外來物種風險評估機構尚不明確,對于現有法律規制制度下的風險評估機構組織體系也難以清晰的界定。目前外來物種風險評估組織機構相對分散,與之管理最接近的組織體系建設是環境資源保護風險評估制度的組織體系,由于外來物種入侵是環境資源保護工作內容的一部分,其具有自身風險評估的特點,直接將環境保護風險評估制度的組織體系加以適用顯然不妥,而當前我國對于外來物種風險評估機構的組織體系建設需要加快速度。
三、我國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立法
1.以風險預防原則為立法原則:完善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立法,對完善我國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具有指導意義。相對一般環境風險事件的產生和發展,外來物種入侵風險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更大,需要將以風險預防為主的立法原則加以確定,同時輔助原始生態環境優先保護原則、公眾參與原則、環境信用原則等相關的基礎原則建設。如此,對于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構建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就具有立法的指導意義。
2.制定專門的外來物種入侵立法:結合國外其他國家對于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規范而言,我國很有必要建立國家層面上的專門的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這部專門性的立法規范的出臺對于完善我國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是我們將外來物種風險的立法指導思想和立法實踐結合的重要成果,也是未來處理外來物種風險的有效執行依據。
3.明確引入責任,建立獎懲制度:明確引入外來物種風險責任,擴大公眾參與的程度,建立對外來物種入侵的獎懲制度是落實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外來物種入侵固然存在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破壞的可能,但也存在有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可能性。所以,對于外來物種的入侵所產生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效果,因此,在制定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的時候分別制定不同標準的獎懲制度。
(二)完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制度立法
1.建立專門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機構:建立專門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機構是保障完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制度立法的重要實現途徑,只有具備了相對應的管理機構,才能保證外來物種入侵法律制度得以有效踐行。具體來講,可以參照環境風險評估機構的設計進行,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結合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有效管控的自身特點進行,不能盲目復制。
2.明確風險評估機構的系統組成、責任范圍:結合我國行政體系和實際國情,明確外來物種風險評估機構的系統組成與責任范圍,是有效落實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制度建設的重要基礎。由于經濟全球化發展,各國相互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為了保障風險評估機構職能的有效實現,對于該機構建設的系統構成要有明確的劃分,同時確立對應的責任范圍,防止對于外來物種風險事件責任的相互推諉和相互爭取現象出現,有效保證機構間對于外來物種風險防范、評估與治理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汪勁.抵御外來物種入侵:我國立法模式的合理選擇——基于國際社會與外國法律規制模式的比較分析.現代法學.2007,29(2).
[2]劉文燕、荊華.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對策研究.法制與社會.2014,1(中).
[3]劉欣慶、李景明、孫玉芳.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研究.農業科技管理.2012,31(6).
[4]于輝、王旭靜.淺談外來物種入侵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防護林科技.2014(8).
[5]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淺議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及其防治對策.生物安全學報.2012(21).
[6]王豐年.外來物種入侵的歷史、影響及對策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1(1).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 A
現階段,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城市建設各個方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尤其是橋梁的長度、承受能力等方面,致使其建設開始像復雜化和大跨度方向發展。除此之外,根據交通的建設方向不斷發生變化,使橋梁的建設環境更加復雜,同時施工難度也隨著增大,施工風險和安全施工也逐漸變多。所以,對橋梁施工風險評估與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多種評估工作和評估方法進行分析,總結出橋梁施工過程采用的風險評估方法,以便相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運用和分析。
一、橋梁施工風險評估的概念
西方經濟學研究領域是風險評估的發源地,出現以后已經被各個領域廣泛運用,在橋梁的施工過程中,風險評估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首先,一件事情出現危險的概率和造成失敗的可能性是風險的含義,然后,另一含義是指事件風險造成的問題和其對周邊的影響[1]。現階段,在橋梁施工領域中,風險的意義是事故發生的概率和造成事故結果的乘積。而工作人員運用的橋梁施工中的風險是指,在建設橋梁的過程中,橋梁可能會產生的破損程度和造成不良結果的可能性。
二、橋梁施工風險評估
橋梁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事故的概率以及還會造成的后果和損失是風險評估和評價。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定性和定向兩個方面評價風險,所以首先要對橋梁施工階段的風險進行定性分析,然后找出其評價方向和關注點,并以此為依據找出定量評價,并提供有用的參考和基礎,險評估的相關內容總結如下。
(一)風險評估的事故分析
橋梁施工過程中,橋梁事故是其風險主體,風險評估的基礎是收集橋梁事故的相關資料并進行總結。在施工中可以根據連續橋梁懸臂澆筑的施工特色、文獻資料、媒體播報和專家調查研究,并對一系列橋梁施工的事故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事故風險類型[2]。對事故的出現原因和發展方向進行事故致因理論的分析研究中,統計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失,這些做法奠定了風險評估工作和風險事件的分析的基礎。
(二)風險評估的模型分析
因為事故的造成原因和影響因素是很復雜的,所以有關于風險評估的邏輯關系也是很難分析的。風險評估的具體構成有五個方面:基本事件(最簡單的原始事件);初始事件(關于正常系統功能的偏離);后果(初始事件發生變化的結果);損失(事故發生后,可能會造成的影響);費用(損失的具體價值)。根據對這個模型的程序進行分析,簡單的原始事件可以當作是模型中的基本事件,模型中的初始事件其實是上一次的事故事件,具體模型如下圖,在風險評估中,需要對系統可能產生和各組事件和總損失進行考慮。
(三)風險評估的綜合分析
在對橋梁施工進行劃分是,要運用橋梁施工的風險識別,表上作業法的運用,可以對整個工程施工的風險情況進行識別,找出風險評估的研究主體[3]。如今以懸臂梁澆筑施工為例,分析和說明風險評估,該施工階段模板施工、鋼筋施工和混凝土養生和澆筑是其主要工作。
(四)風險評估的結構分析
橋梁的受力狀態可以通過風險評估的結構進行分析,結構的受力特點可以根據針對性的改善措施來保障。在大型的橋梁施工過程中,要想對整個施工過程的結構受力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可以對工程進行有限元結構分析,支持風險事件的識別工作。例如,預應力筋張拉時底板崩裂的風險事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識別,如果工程的過早脫落底板、預應力偏位和混凝土強度不足等事件,都可能使底板崩裂的現象發生。
(五)風險評估的管理分析
要想將風險的影響降低,風險回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不用比較其他事件的風險和獲利情況,但是這種風險回避的方法,使工程失去了獲得大量利益的機會。在風險識別階段,目標的發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同時管理者很難采用合理的方式進行風險的控制,造成財產和人才的大量損失。所以在運用風險回避這個方法之前,需要對風險的影響因素有一定的認識。回避風險這種普通的、有效的方法,擁有一定局限性,因為不能一直回避風險,而且在回避風險的過程中,很難防止新的風險產生。
三、橋梁施工風險評估方法
德爾菲法、模糊綜合評定法和層次分析法時當前橋梁施工風險評估的主要方法,下面對這三種方法的作用和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4]。
(一)德爾菲
專家給出的意見,被稱為德爾菲法,通常情況,通過一個專門的專家,一般有4-8個施工經驗非常豐富的專家構成。然后開展專家會議,并在會議中盡可能的對工程施工環境和施工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然后各個專家都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總結,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在進行意見討論時離散程度過高的情況出現。施工單位通過與專家小組的合作,項目負責人能夠在施工中避免很多風險,并且將施工中風險因素的定義類型、風險范圍進行總結,作為下一次專家小組討論的基礎[5]。在對各個風險因素進行影響評估時,每個專家都應該提出自己獨到的想法,并將有問題的風險因素作為討論點,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和說明,但是這個過程中不能提出對別人的意見,可以運用匿名的方式,在這個環節中,公開討論的方法也經常被采用。最后將小組內所有專家的意見進行整合和記錄,得出對橋梁建設有利的結果。
(二)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利用數學方法處理模糊性的現象的方式就是模糊數學的概念,主要是指對事件的不確定性,并且從根本上講,客觀事物之間存在差異的不確定性是模糊性的來源[6]。這種模糊性還能運用在數學中,發展模糊數學,其擁有非常嚴格的理論體系,所以對橋梁施工風險評估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解決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種利用牧戶數學的理論體系對橋梁施工建設的多個方向記性綜合評價的方式就是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其普遍以模糊集為建立基礎,還能夠同時滿足多個方面,多個等級體系的要求。
(三)層次分析法
AHP是層次分析法的簡稱,這是根據國外學者根據決策分析的方法,提出的一種用于系統分析的手段。在運用中不斷發展,如今層次分析法已經被廣泛運用到政治、技術等方面,并擁有了很好的成效,層次分析法能在對橋梁風險評估和決策的過程中,這種方法能夠滿足風險決策的施工需求。層次分析法的基本程序是,找出施工過程中問題涉及的主要影響條件,然后將這些條件按照一定規律組建成模型形式,然后運用這個模型對在橋梁施工中實際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各個條件的相對重要性。
結束語:
本文對橋梁施工風險評估與方法的研究,使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對施工工作產生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方便在施工中進行各種問題的處理,并在實踐中,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使橋梁施工建設質量能夠得到評估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李俊松.基于影響分區的大型基坑近接建筑物施工安全風險管理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2012(6):234-236.
[2]楊獨.懸臂澆筑連續剛構橋施工控制和風險評估[J].北京交通大學,2010(6):103-104.
[3]付彥超.大型橋梁工程施工風險管理研究[J].鄭州大學,2012(4):145-146.
1 概述
電力物資作為電網公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面臨的風險對電網安全、平穩高效運行起到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由于電力物資具有質量和安全性要求較高、專業性強、種類繁多等特點,對電力物資的管理要求更加嚴格。及時準確、保質保量的物資供應是確保電力物資有效性的前提。在電力物資供應鏈流程中,風險評估與應對是其中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環節,其目的是確定電力物資供應過程中所面臨的威脅、存在的弱點、造成的影響,并對三者綜合作用所帶來風險的可能性進行評估,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幫助企業建立應對預案。
2 電力物資風險管理現狀
電網行業涉及物資種類多,管理難度大。在國家電網公司的物資分類標準中,涉及到輸變電物資十三大類,兩千多小類。與此同時,由于各省和自治區的自然條件、地理狀況不一,電網企業不可避免地使用非國網標準的物料。如此種類繁多的物資供應基本都是由各電網企業的物資分公司負責。在物資供應的實際工作中,需要面對種類繁多的物資需求,資質各異的供應商,供應過程也采用不同的采購、配送、倉儲等方式,不但容易導致各種風險的發生,也給電力物資供應鏈風險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風險管理流程一般包含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幾個環節。電力物資供應存在很多主要問題:管理流程方面,風險管理體系目前還不夠完整;供應商管理方面,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缺乏對供應鏈上游的管理等問題;風險評估方面,研究多流于理論,缺乏切實可行的評估方法;風險提示方面,缺乏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其中亟待解決的是風險評估與應對問題。進行風險評估的前提是風險識別。一般而言,電力物資供應風險可以分為五個方面,分別是:控制風險、供應風險、需求風險、信息風險和財務風險。文章在這一分類前提下,運用相應的方法對風險進行評估,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3 風險評估方法研究
電力物資供應風險評估方法的優劣將直接會對評估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產生影響,甚至可能改變最終評估效果。因此,在電力物資供應鏈運行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風險評估方法。
3.1 定量評估方法
定量評估方法是指運用可以賦予具體量化值的某些指標,對風險進行量化評估。這種方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科學、客觀的數量分析法,其評估結果直觀、具體。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聚類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多目標決策法、線性與非線性回歸模型等。
3.2 定性評估方法
定性的評估方法是指對事物的特性描述和分析之后,制定出定性的評估標準。定性評估往往比較全面,但是由于主要依靠評估者的知識、技能等,主觀性比較強,要求評估者有較高的技能和素質。定性評估方法一般包括:因素分析法、歷史比較法等。
3.3 基于AHP的風險評估模型
單一的定性或定量評估方法有其自身不可消除的缺陷,在實際風險評估運作流程中,將定性、定量評估方法的優點融合,組成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風險評估方法,應用到電力物資供應風險管理中。
在定性定量組合的風險評估方法中較為常見的是層次分析法,這一方法廣泛應用于多目標、多準則、多要素、多層次的非結構化的復雜決策問題,特別是戰略決策問題。它的基本思路是將復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分為若干個相互聯系的組合因素,然后根據一定的主觀判斷把各種因素劃分為有序的層次結構,將一層次各元素之間兩兩比較進行定量描述,從而確定出相對重要的因素,利用數學指標計算相應的權值。
在電力物資供應鏈流程中,做出風險識別之后,需要依據大量的風險識別信息,并運用數量化的方法,對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風險發生后造成的損失進行評預測和估計,最終確定風險水平,為決策是否采取該措施提供一定的保障。
風險值的衡量可以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與風險造成的損失度的乘積大小來表示。這一理論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其常見表述為:R=P×L,其中,R表示對風險度量值,P表示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一般用風險發生的概率大小來表示,L表示風險造成的損失度,一般用經濟損失來表示。由于供電業務的特殊性,僅用電網企業自身的經濟損失來衡量電力物資供應風險是不夠的,還應考慮人員可能違規、電網穩定等因素。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以及各種因素的考慮,應從人員違規、電網穩定、經濟損失和社會形象四個角度進行評估。在具體的評估過程中,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可以采用分級評價方法,即將其分為極低、低等、中等、高等、極高五個等級。同樣,對風險造成的損失可以分為極小、較小、中等、較大、嚴重五個等級。
4 風險應對策略研究
在對電力物資供應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后,應當及時作出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來減少風險的發生。企業應當從自身實際出發,對其面臨的供應風險選擇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實施不同的處理方式。從電力物資供應鏈運作流程角度分析,文章提出四種風險應對策略:(1)風險轉移。電力物資供應風險轉移,是針對在供應鏈流程中存在的不可避免或無法消除的風險,對于此類風險,一般采用保險、分散兩種方式。風險分散是將供應鏈中的某一節點轉移到另一節點的過程,而保險轉移往往是講風險轉移到企業外部。由于供應鏈本身具有傳遞性,而電力物資的特殊性要求其風險必須轉移到外部才能解決問題。當發生不可預見因素導致的損失,且風險造成損失較大、涉及面較小,采用保險轉移的策略比較合適。(2)風險規避。風險規避是指企業發生損失之前采取一定措施避開風險的發生。一般情況下,物資供應風險具有涉及范圍廣、發生概率高、風險類型復雜的特點,只有規避風險產生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使風險隔離在供應鏈流程外,才能有效的規避風險。(3)風險控制。風險控制主要指企業內部的控制,內部因素除了有關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有關的因素外,還包括企業內部人員導致的風險因素。在實際物資供應鏈流程中,企業采取一定措施,對內部的人員、設備、資金等的控制,從而達到減少風險的目的。當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小、損失較小的情況下,在內部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應對物資供應風險是相對較容易的。(4)風險自留。企業出現風險無法規避而又不好轉移的情況下,企業直接承擔風險時,就發生了風險自留。這種情況下,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小,并且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很小,在電力物資供應鏈運作流程中涉及的范圍較小,企業可以選擇忽略。
5 結束語
強化和規范好電力物資供應風險管理,把握好物資采購和供應,直接關系到整個電力行業供電安全、電力工程建設的優質性以及高效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對電力物資供應風險加以科學分析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實現對電力物資供應過程的有效監管。文章關注于物資供應鏈的運作流程,通過風險評估與應對對電網物資供應鏈風險進行全面管理,從而為電網公司在對電力物資進行科學管理時提供了一種風險管理視角和實用的內部控制措施。
參考文獻
[1]安姝羽.電力行業物資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