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學科導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4 09:43: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商管理學科導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商管理學科導論

篇(1)

畢業論文(設計)作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但近年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備受爭議,“正經受著廢除與續存的輿論煎熬”。當前很多高校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在新形勢下,如何改進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1 本科生導師制的內涵及實施

 

本科生導師制最初起源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在牛津大學的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學者們研究發現牛津大學本科生導師制內涵的精髓在于: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合作,關注學生個體優長,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國,21世紀初本科生導師制首先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高校進行試點, 隨后各高校開始逐漸引進與實施。我校在2010年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剛開始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時,主要是在第三學期根據學生的專業,將本科生分配到相應專業的指導老師名下,2012年開始調整在第二學期對大一的學生就分配指導老師,無特殊情況,指導老師大學期間不會變動,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指導教師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本科生導師制下,我校師生雙方在課余時間就學業學習、專業選擇、論文撰寫、各級各類專業競賽、職業生涯發展等內容進行溝通交流,還可參與指導老師的研究課題設計、實地調研,進入實驗室嘗試開放式研究型實驗等,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團隊學習、競爭合作、鉆研創新的氛圍,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2 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可知,本科畢業論文是大學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側重應用性和實踐性。近幾年,通過對本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師生進行調研和訪談,結果表明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論文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畢業論文教學的時間和精力缺乏保證。畢業論文通常安排在大四,這個時間正好也是學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務員考試、考證等,精力分散,很多學生往往是在未經充分收集資料和調查基礎上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集中寫作。我校畢業論文教學過程分為選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開題報告、正文的寫作、修改等幾個部分,學生必須正確地分配時間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寫作任務。另外,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師生比持續攀升,1個專業教師往往指導7-8個本科畢業生,大多數教師還帶研究生或函授學生畢業論文,再加上其他較多的教學科研任務,使得以往的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無法保證論文指導質量。

 

其次,對畢業論文工作不夠重視。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學生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單位對學生畢業論文也無較多要求,導致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不夠重視。另一方面有些老師對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往往也是能放則放,紀律不嚴明,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過于寬松,缺乏量化標準,學生也易敷衍了事,畢業論文教學不能提升到一個應有的高度。

 

再者,學生缺乏論文寫作基礎知識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訓練。從課程體系上看,本科教學中幾乎沒有畢業論文相關的基礎課程訓練,致使學生到撰寫畢業論文時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閱、引用、歸納、梳理、運用相關文獻資料。畢業論文寫作時,出現書寫格式不規范,選題大而空、缺乏實用性和創新性,甚至出現抄襲和引用不當等學術不端行為。

 

最后,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煩瑣,論文答辯流于形式。畢業論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指導老師都需要填寫大量表格, 評審環節多而煩瑣。然而答辯和考核環節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過于寬松,缺乏量化標準,對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什么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出現嚴重滑坡趨勢。

 

3 本科生導師制下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的優勢

 

(1)師生互動相對頻繁,畢業論文教學時間充足。當指導老師與學生的指導關系確立以后,通過多次、方式多樣的交流溝通,有利于導師熟悉學生,發現學生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有組織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個性優勢。同時指導活動與畢業論文進行結合,可以將畢業論文工作前移,學生在第三學年甚至更早, 就可開始有意識關注論文寫作、論文選題等。因此,實行導師制后,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由第四學年集中指導變為分段指導,在平時進行文獻資料查閱、實踐調研、寫作等訓練,畢業論文撰寫就輕車熟路了。

 

(2)激發學生科研意識,提高創新實踐能力。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是具有科研性質的論文,體現了學生的科研潛能、創新實踐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導師制下,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導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具有學術權威的科研專著和論文,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學術講座,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專業競賽、技能大賽,申報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引導學生去思考、 質疑、探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從而為畢業論文教學進行思維訓練。

 

(3)培養寫作與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寫作和表達能力直接影響畢業論文的成績,也會直接影響未來就業、職位晉升與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導師制實施后, 師生之間有了更多溝通的機會。導師可以合理安排學生參加論文寫作相關的活動, 進行適度的寫作訓練。進入高年級后,可結合所學專業課程,增加有關文獻綜述、調研報告和期刊論文的寫作練習,掌握論文寫作規范。同時,學生可以在小組了進行口頭匯報,鍛煉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這是畢業論文寫作和表達的演練和基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4 本科生導師制下實施工商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導師制下工商管理類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學校及教學單位對本科導師制教學模式的實施應給予高度的重視,提供本科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的相關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學院試行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管理辦法,其中提出“結合我院學科及專業特點,我院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成果形式為學術論文、調研報告、商業策劃、參加科研訓練和學科競賽取得的成績、在報刊雜志發表的優秀文章。”這一新的嘗試,可發揮學生的特長,選擇合適畢業論文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實踐創新的熱情和動力。為提高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實施的可行性,同期還試行了工商管理學院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對畢業論文成果形式、基本規范和要求、考核認定辦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除傳統形式的畢業論文寫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應要求的“調研報告、商業策劃、參加科研訓練和學科競賽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可申請免于開題。

 

4.2 本科生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運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改革要想順利進行,需要師生的共同協作。首先,導師的管理涉及學校人事處、教務處等職能部門以及導師所在院系。學校應明確指導教師的畢業論文教學任務,根據專業要求,確定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的人數以及如何考核評價等基本要求。各教學單位根據專業情況,制定具體的操作規程與管理措施,加強過程管理。其次,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也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及配合。對學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務處、學生處和所在院系等相關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時間、地點以及方式的規范,如可以規定每月面談幾次,或者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通過短信、QQ群、電子郵件、微信和飛信等多種方式和學生交流補充,盡量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得到應有的指導。對于學生在享受被指導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按時完成導師布置的任務,并積極參加導師組織的各項活動,主動與導師交流,可要求學生填寫指導記錄進行約束。

 

4.3 完善本科生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評價與激勵機制

 

本科生導師制下畢業論文教學需要一套完善的評價機制。管理機構需不斷完善考核機制,根據畢業論文教學過程,把考核指標具體化、定量化,考核結果應當記入教師的業務檔案,考核業績與年度績效、崗位聘任、晉職晉級掛鉤。如指導學生完成一個挑戰杯項目,并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就可以給予導師獎勵;如學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或者第一申請人身份申請一項專利,導師都應當獲得指導獎勵。對學生參與畢業論文教學的評價也應要有一套嚴格的辦法,圍繞培養目標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對畢業論文教學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在學分折算、評優、免開題、畢業論文替代、推薦就業等方面給予不同程度的激勵。

 

5 結語

 

篇(2)

通過對檢索到的所有論文進行整理,發現有關"信息人才培養模式〃的文獻多以運用文字來描述現象的定性研究為主,研究對象主要是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例及經驗總結等理論性研究。

1.1關于信息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

1998年,魏曉敏提到信息社會對信息人才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各種信息系統的組織與管理,信息情報事業的發展,信息服務質量的好壞,人才是關鍵。趙立軍強調建立政府主導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宏觀管理體制,完善國際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系統,對人才培養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效果評估,制定和實施高端人才引進戰略,營造有利于國際化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機制和環境等。管媛輝、肖月認為當前必須大力培養具有雙重專業和多元知識結構的新型的科技信息專門人才,以適應大系統時展的要求。丁獻峰指出新的信息環境已經對社會公共信息部門提出挑戰,為滿足社會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三種人才培養模式:厚基礎+寬口徑培養模式、本碩直讀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知識+能力+素質的多元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m趙靜杰等談到信息資源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分三大模塊:教育培養模塊、實踐模塊以及綜合運用模塊,三個模塊和諧統一,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楊善林提出〃一寬一厚兩注重〃模式“兩注重〃一是注重實踐,二是注重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一寬"就是拓寬專業口徑,進行通識教育,深化專業內涵,拓寬專業范圍;"一厚"則是增強對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加大對教學計劃的優化,及時調整課程內容,以增強專業發展后勁。此外,這些研究還大致分析了我國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模式,模式的弊端以及對傳統教育觀念的反思和改進等。

1.2關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研究者對國際化人才的描述較為冗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丁進提到國際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做出積極貢獻的人才。p]周紅等認為國際化人才不僅是一個地理層面上的概念,也是一個心理和文化層面上的概念。國際化教育內容應力求培養學生在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下生存、工作和發展的能力,必須有科學合理的、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銜接或實現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趙波強調企業國際化發展離不開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應該體現開放性,培養規格應該是組合式,人才培養體系應該是模塊化。縱觀前人研究,國際化人才的素質包括兩大部分:一類是知識和技能;另_類是態度和意識。所以國際化人才可以這樣定義:堅持本土文化,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意識,掌握國際科學知識、專業技能,溝通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把握機會、勇于創新的高級人才。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培養信息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的探索和研究較多,但很少將二者結合起來。國際化信息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在培養信息人才和培養國際化人才兩者的基礎上協調統_、有機組合,信息人才國際化,既符合當今世界對人才的渴求,也順應當前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現階段國內信息人才培養主要領域涉及高等學校,而且大多是采用以本科為主的學科本位模式培養,再加上信息專業人才層次結構和知識結構具有嚴重缺陷,造成了信息人才的浪費。比如我國高校信息人才的培養,從重點院校到普通院校,再到一般的專科學校,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基本相同,培養目標也區別不大,人才培養方面缺乏層次性,直接導致我國信息人才結構不合理。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國際化功能、方式、目標等不斷拓展或轉變,大學國際化的概念具有新的詮釋維度和更廣的涉及面[11—12]。面對新時代信息人才的大規模需求,世界各國積極探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養方式,尤其是國外圖書情報學科,在培養信息人才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國際上有許多大學將圖書館學院易名為圖書館學情報學院或信息研究學院。2003年,美國7所著名的圖書館學情報學院的院長齊聚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圖書館情報學院,共同提出〃信息學院運動"(iSchoo丨運動),后來組建iSchool聯盟,致力于以信息、技術和人的關系為中心的研究與實踐,培養信息人才。所以,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例,對國內外著名大學信息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研,對培養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對于我國當前信息人才的培養具有指導意義。文章著眼于采集國內外5所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對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基本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據此得出有益借鑒,提出國內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

2國內外信息人才培養的比較分析

   2.1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對人才的特定需要在培養活動中的具體化,它將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落實并體現于培養客體,是整個培養活動的指向性規定。

表1國外大學信管專業培養目標

如表1所示,在國外3所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培養目標中,都提出要掌握信息相關的技能或能力,尤其是雪城大學強調用寬廣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隨時代變化的技能,基本符合培養國際化信息人才的需求,其他2所大學則在這方面內容上有所欠缺。

在表2中,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都提到培養"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從事工作”可見其對學生就業能力和信息應用能力很重視。

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的培養目標雖然差異不大,但是根據其呈現的特點,存在某些局限性的認識:首先,過于重視培養的結果和目標,缺乏對培養過程的設定。對于培養目標的說明可以看出其主要有兩個部分,其中前一個部分表示的是信息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體現的是培養結果;后一個部分表示的是具體的對信息人才規格要求,是表現性的特征體現,此二元表述格局包括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研究能力,與原來灌輸式教育是存在顯著不同的。但是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沒有在培養目標或課程目標中展現"過程性"或者"體驗性"目標,這對培養學生國際化水平來說缺乏應有的空間。其次,更多地從提高學生就業適應性的角度來拓寬知識面,對學生的創新素質以及國際化視野的全面培養不夠重視。國內2所大學的培養目標都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方便找工作,對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知識領域等大面的培養有待進一步提高。再次,過于強調學習知識和鍛煉能力,而關于學生的人格、品格、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很少涉及,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不能滿足信息人才的需要。所以對國內大學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來說,需要對培

養目標進行研究,并對其更加明晰、準確和合理的表達。

   2.2課程設置

    2.2.1課程結構

表3國內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結構

在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課程結構中,劃分類型和每類的學分各不一樣,如表3所示。不過其課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版塊:學校通識教育課程或者公共課、專業核心課或者專業基礎課、選修課、畢業論文與社會實踐。學校通識教育課或公共課,學校規定是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的必修課程,此類課程通常按全校統一要求進行考核;專業核心課或者專業基礎課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對于選修課,則是要求學生在一定的課程范圍內選修的課程,需要在畢業前修滿足夠的學分;畢業論文和社會實踐是學生在畢業前必須修習的課程,是高校對其畢業生質量的最后把關。

美國匹茲堡大學信息科學學院要求學生至少修滿120學分,其中要在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三大領域內修滿15個學分,包括文學,音樂和藝術,交流,社會學,歷史和文化,心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的一些分支學科。雪城大學信息研究院則是要求學生必須修滿120學分,包括32學分的核心課程,24學分的序列課程,13學分的數學基礎,9學分的溝通技能,39學分的藝術科學,3學分的自由選修。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有選擇性地修讀第二專業。比如學生可以選修Newhouse公共傳播學院的專業,修滿128-141學分,或選修Whitman管理學院的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二專業,修滿135-139學分,畢業學位由兩個學院授予。

    2.2.2課程內容

(1)國內大學。通識課程的特點在于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通融,處理問題時能夠使學生從比較開闊的、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思考,與人交流合作,以達到不同文化和不同專業之間的溝通融合。從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本科生通識課程的設置可以看出,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也有利于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使其接受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

在專業核心課程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國內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主干課程,課程內容有著一定的相同,包括數據庫原理課程、信息管理概論課程、程序設計語言課程、信息檢索課程、數據結構課程、信息組織課程等,這些課程都是學科基礎課程。

表4國內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主干課程

在選修課程方面,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專業、課程、教師,并且自由安排學習進程。國內外各大學都設有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哲學與心理學類、歷史學類、語言、文學、藝術等大類選修課,還有專業選修課。

(2)國外大學。雪城大學[13]在課程設置方面,核心課程由信息組織導論、信息系統分析、信息系統項目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課組成和計算機入門、計算機科學導論、數據結構、計算機系統設計原理、軟欠件規格和設計、軟欠件實現等計算核心課組成。序列課程包括數據庫管理、網絡、安全管理、系統和網絡設計和管理。數學基礎,包括微積分基礎、邏輯導論、離散數學、統計推理與實踐。溝通技巧,包括學術寫作的實踐;研究和書評寫作,包括撰寫信息報告和簡報。藝術與科學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數學。自由選修課程,任何課程都可滿足這一要求。

匹茲堡大學課程主要有:信息系統與社會導論,面向對象編程信息科學、數據庫管理系統、通信和網絡導論、信息系統和分析等核心課程。英語寫作,包括書評寫作、研究寫作。數學,包括商務微積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離散數學結構。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術合作項目,如與匹茲堡大學格林斯堡校區合作,使其學生主修信息科學,并授予信息科學學位;在信息科學學院的學生可以在藝術和科學或其他的學院修讀雙學位或與工商管理學院聯合開設的學位課程。

倫敦大學學院為研究院,但為本科生提供有關信息和計算主題的選修課程,包括編程、信息系統、網絡技術、用戶與管理、數據庫系統、語義網等。這些課程也是商務信息管理的核心課程,由計算機系、管理科學與創新系和信息科學系共同開設。此外,其還提供三年的跨學科學習選擇計劃,整合人文、藝術、社會和工程科學。

    2.3國內外大學信息人才培養比較分析

國內外5所大學在信息人才的培養上體現著不同的特點。在信息社會對信息人才需求的推動下,歐美擁有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職業教育三個層次的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已經趨于完善。尤其是美國的信息人才培養方面實施正規學院教育、公共學院教育、私立學院教育、商業機構認證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除了要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信息技術,而且要讓學生掌握信息獲取、分析和處理能力,并緊貼社會的現實問題,比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需要對學生進行信息法律與信息道德的教育。ns]在信息人才的培養上,形成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重跨學科培養、聯合培養,使其成為懂技術、通實踐的信息人才。

匹茲堡大學信息科學學院的特點在于本科導師制的實施。學生通過前兩年的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根據自己興趣來決定是否選擇信息科學來繼續學習和研究。一旦有學生被信息科學項目所接納,他們就可以選擇導師來幫助完成項目,通常學生和導師之間要進行學術討論和互動,導師檢查學生的項目進度,學生應選修一些課程來協助完成項目。學院也支持雙學位學生的培養。

倫敦大學學院信息研究系在英國范圍內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學科教育,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電子通訊和出版學。主要針對研究生進行授課,但同時開設了本科生教育課程,如與計算機科學系、管理科學系聯合培養商學士,講授商業信息管理等。該系的本科生教育沒有開設圖書館學、檔案學、編輯出版學的課程,只涉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但其十分重視計算機技術教育,開設了一系列的編程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課程,為以后深入開展研究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雪城大學信息學院以"信息擴展人類能力"為使命,它提供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信息科學課程及相關項目教學科研的服務,根據用戶需求幫助用戶整合信息,提供技術支持,形成了偏重技術并擁有技術優勢的課程體系。

武漢大學在信息管理學院開設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沿自1978年創建的科技情報專業,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教學研究項目組結合1998年專業目錄調整,通過對國內外同類專業的廣泛調研和比較,提出〃專業素質鏈"和〃專業課程鏈"的理念及結構模式和基于〃專業素質鏈"的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出由9門課程(《信息管理學基礎》、《信息組織》、《信息構建》、《信息檢索》、《信息分析與預測》、《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服務與用戶》、《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信息經濟學》)組成的完整的具有緊密邏輯結構的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鏈"體系。可見武漢大學的培養模式遵循"認知一理解一應用一創新"這一路徑。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1992年設立,其前身是情報學。該專業在通識教育上,注重培養學生跨學科和專業的思維模式。核心課程方面從信息處理加工的流程出發,將此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知識按照邏輯順序進行整理,從信息的生產、流通,到信息的檢索、組織、分析和評價,最后到信息服務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強調將信息技術領域最新成果吸收到信息資源管理領域中。網絡信息資源、數字圖書館、電子商務、圖象處理、元數據、語義網等反映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均列入課程體系中。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入iSchool,積極與國外著名大學諸如德國洪堡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等開展學生交換和學術交流活動,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國際化信息人才。

    3國內信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3.1面向社會需求,強化通識理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培養信息人才,首先必須以國際化的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當今社會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勞動分工密集和職業細化,在教育領域的表現則是學科的高度專門化和技術化。社會需求馴化專業學習,專業學習已經不能起到塑造自由人格的作用。[17]正是針對專業教育工具化、市場化與教條化的這些弊端,近年來,通識教育成為大學改革和高等教育發展的焦點。通識教育延續古典時期的自由教育,旨在培養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保證學生將來成為各行各業專家的同時,仍然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應對復雜社會在專業領域之外提出的各種挑戰。通識教育不僅僅要拯救專業分工帶來的知識碎片化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當今日益多元復雜和全球化的時代,主動承擔起凝聚社會共識、培養合格公民的時代使命。

3.2開放互動教學,培養數據素養

培養信息人才,課堂教學應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和單一的教學手段,推廣互動式、研討式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以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自主開展學習,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比如案例課程和研討課程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研究為主,訓練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學思結合,知行合使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創意訓練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著力提高其創新素質,提高信息人才的培養質量。

3.3校企合作,注重信息應用

信息行業知識技術更新換代迅速,市場競爭激烈,高校培養信息人才,應該與信息產業發展產生的實際需求同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里,課程內容重理論,卻輕實踐;重視系統性,卻缺乏針對性,這樣導致了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的不同步。因此,信息人才的培養途徑應該靈活多樣。比如采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作為區別于學校本位模式、企業本位模式和社會本位模式的第四種教育發展模式。其是高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模式,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整合雙方優勢資源,進行交換和合作。校企聯合培養是培養信息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學校培養向企業后延、企業人力資源向學校前伸的聯合培養模式。學校和企業共同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產學合作教育的成功經驗,發掘雙方的共同需求,從具體項目入手,以實質性的互利共贏成果激發雙方合作的積極性,深化產學教學內容。校企共建教育平臺,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共同建設課程體系,通過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考核培養質量。學校在培養過程中密切結合企業生產實際,以培養面向信息行業的人才為目標,把信息企業作為教學場所的一部分,從而培養出具有獨立從事信息系統領域內設計與運行、分析與集成、研究與開發、管理與決策等能力,以適應未來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成為未來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的信息人才。

3.4面向國際,推動交流與合作

培養信息人才,國際合作辦學也必不可少。國際合作辦學在引進境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材、課程體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嘗試。

上一篇: 創客教育教案 下一篇: 道路施工報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日本有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 污网站上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