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43: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暴力的案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2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12)03-0109-02
當前我國的地理信息產業正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地理信息要想發展,必須依靠數字化生產的地理信息數據的支撐。數字化生產是一個較為繁瑣的工序,主要包括:數據加密、描繪和編輯以及前期的外業調繪等。但是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數據產生,工序的銜接對整個數據流都有關系,因此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而且這些數據作為國家的保密數據,做好數據的保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做好數據管理工作至關重要。
1 數據管理現狀以及管理經驗
當前,比較大的數字化生產單位,主要是依靠人工的方法進行空間數據的管理。原始的數據都是先經過在數據管理部門進行備案,然后才會發放到各個生產科室進行相應的操作,最后相關科室要向管理部門提交得出的成果數據。
1.1 相關的設備以及設施要符合有關的保密規定
測繪得出的成果數據,其存放設備必須遵循有關的保密規定。在數據管理中心,要做到僅僅在內部局域網的連通外,與外部網絡的絕對的物理隔離,對設備USB端口數據的進出做好備案以及審核工作,不可將私人的存儲設備帶入,并且將所有設備統一標識,若出現設備損壞情況,及時做好嚴格格式化工作后,銷毀。維修設備不得私自帶出管理中心,并在有關人員監督下進行維修,總之,要制定好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
1.2 保管數據的有關人員要符合規定
所有相關的人員都要經過嚴格的保密資格審查,制訂數據管理的規章制度,經常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增強這些人員高度的保密意識和責任感,培養他們嚴謹的工作作風,否則有好的存儲設備以及健全的制度,也很難保證這些管理人員不會出現違反嘗試性錯誤。只有這樣做了,才能避免管理人員不會在不知情以及無知的情況下犯錯誤,盡可能減少對國家造成的損失。同時也要建立和健全監督機制,對人員在數據管理過程中,有任何的偏差或違反行為,便于及時糾正和查處,挽回損失。
1.3 健全保密組織機構,同時明確相關保密管理責任
為了確保數據保密工作的完成,應該成立數據安全小組,并制定嚴格的組織紀律,選出小組組長,且要有詳細的分工,將工作細分到個人,且定期召開數據保密會議,嚴密部署相關工作,落實責任制。我國航測遙感院多年來從未出過差錯,主要就是制度完善,責任明確。
2 當前的管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般在較小的數字化生產單位,較適用人工管理,相關的數據管理、備份以及數據的訪問權限等要求并不是很嚴格。但是規模較大的單位總是會面對比較多的訪問用戶,必須要有嚴格的訪問機制、完善的數據備份策略以及先進的網絡管理方案,只有這樣才會防患于未然,才不會出現重大失誤而造成重大損失。
2.1 并發訪問容易發生網絡癱瘓
對于大規模的數字化生產,所包含的數據量是很大的,往往一批數據就有幾個TB大小,同時網絡的訪問量也較大,但是網絡的帶寬是有限的,所以當并發訪問量較大,且每個用戶所訪問的數據量也較大時,就易造成網絡的癱瘓或計算機的死機。這種情況很常見,有時用戶需要在網絡上拷貝一張圖片,一張圖片數據就有1 G大,這時就會出現上述情況。
2.2 設備容易出現物理損壞
數據一般會存在一塊塊的硬盤上,其中可能是一個測區或者是一個項目,同時會出現多次拔插接線的情況,但是硬盤不是熱拔插性設備,如果相關人員不夠專業,則容易造成硬盤損壞。一般當系統癱瘓時,重啟或維修需要時間較長,這種情況就會造成無法恢復的數據丟失以及設備損壞。
2.3 管理對人工的依賴性很強
對于數據的管理工作,人工的工作量很大,比較依賴人工,但是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效率也不高,且易出現錯誤,尤其是在數據匯總時,如果出現新舊數據的覆蓋,就會出現將歷史數據傳送給顧客的情況。
3 測繪檔案管理的網絡化保護
數據作為數字化生產中的重要資源,數據備份不僅僅是簡單的拷貝,也不是永久歸檔。備份主要是為了降低丟失數據帶來的損失,因此,備份工作是生產環節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系統化管理可以幫助我們在系統出現問題時盡快恢復,也只有這樣才會使網絡運行更加流暢,數據成果也會更加可靠、安全。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以及軟件,提高數據管理效率的同時,提高了數據安全系數以及自動化程度,減少數據與人的接觸,維修人員要登記后,在相關人員監督下進入管理中心機房。
4 網絡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當前網絡化存儲管理設備已非常先進,計算機處理能力飛速提高,硬件價格的降低,對于一個大單位來說,建立高效的網絡化管理已成為可能,同時可以購買對應的軟件,根據需求開發管理平臺,已有成功案例,對企業管理來講也有深遠意義。
5 結束語
手工管理作為原始的方法,已不能滿足需求,通過現代化設備以及手段,進行管理勢在必行。尤其對于一個大單位來講,不僅可以提高效率,也可避免失誤,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作為測繪檔案的網絡化管理,對其測繪數據信息的保護和安全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李培.測繪科技檔案發展戰略的思考[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4.
[2]余旭,鄧躍進,邵全琴.測繪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和開發[J].測繪技術裝備,2005. (編輯:王平)
The Exploration of Internetization and Protection for Mapping File Management
近年來,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檔案管理部門而言,檔案的存儲以及收發工作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能夠更加高效快捷的進行。目前,電子化檔案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檔案管理部門通過將檔案存放在云端來拓展檔案的傳播空間,讓需求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快速的檢索到自己想要的檔案。然而,正是這種快捷性,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機會。網絡本身具有開放性以及虛擬性的特點,一些惡意軟件或是黑客很容易利用這種漏洞來對檔案進行攻擊或是惡意讀取、修改。因此,檔案的網絡化管理成為了檔案工作的重點內容。
一、網絡檔案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管理人員思想上不夠重視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檔案被存放至互聯網上。這些檔案不僅是個人信息的檔案,還包括一些工程或是國家級別的安全信息問題。因此檔案面臨的安全威脅級別并不低,并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種威脅已經呈現出頻繁并且向著更高技術性的趨勢發展。然而,在這種狀況下,檔案部門的管理人員在安全管理這一方面的重視程度仍舊不足,只關心檔案有沒有適應現代化的管理需求進行了電子化,仍不去加強對這些電子檔案的安全管理。
(二)傳輸手段的不安全
檔案的收集與管理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利用檔案,而不是說在收集之后就置之不管。因此檔案是要經常被移出與收錄的。在交接過程中,傳輸方式主要是以軟件為主。目前我國使用最為廣泛的傳輸軟件無非就是MSN與騰訊QQ,這類軟件雖然會在數據傳輸時進行加密認證,但認證級別并不高,一些技術較強的黑客能夠輕易將數據截獲,讀取之后再釋放,讓檔案傳輸雙方都無法察覺。
(三)管理人員自身能力不達標
電子檔案數量龐大,涉及到的范圍也越來越廣,網絡中對檔案的管理人員在一開始接受培訓合格后上崗,在當時的條件下是能夠保障檔案安全的。但是由于互聯網絡發展迅速,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就深入到生活學習的各個角落,因此檔案在管理技術上也要隨之提高。但是,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檔案管理工作者往往會疏于對自身能力的提高,對計算機網絡并不能有效了解,為管理工作帶來弊端。
二、優化網絡環境下檔案管理與加密的措施
(一)做好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同步管理
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紙質文件是必不可少的。紙質檔案相當于一份證明的“原件”,而這類原件的電子化就是將其掃描之后的文件形式。對于一份檔案來說,若是需要經常性的被查閱或是移交,這個過程中檔案比較容易受到損壞或是遺失。因此檔案若是要進行轉移,可以使用電子檔案。同時,對于紙質原件也應該妥善保存,盡管已經有了電子檔案,但由于網絡環境的不安全,一旦電子檔案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因此紙質檔案一來可以提供原件,二來能夠保障電子檔案遭到損壞之后能夠及時彌補。
(二)合理選擇文件格式
檔案的電子化有多種格式可以選擇,對于不同用途的檔案應該選擇不同的格式來保存。對于檔案管理部門而言,每年都應該對電子檔案進行至少一次的讀取,保證其有效性。在發現文件損壞或是無法讀取的情況時,應該及時與檔案建設部門聯系,保障檔案的完整性。
對于一些需要編輯的文件,像是人事檔案或是工作檔案,可以采用word格式進行存儲,以便于在檔案信息需要更新時能夠方便的進行修改;對于一些像是工程的管理材料檔案或是合同等檔案,可以使用pdf格式來存儲,這種圖片文件的格式更有利于檔案的安全保存。
(三)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
網絡環境需要有效的制度去完善,對于一項信息系統,其政策法規是對運行中各項機制有機整合的標準,也是網絡信息建設的原則。完善法律法規的建設首先就是要建立好一個管理目標,要求能夠有效反映當下網絡環境的特點,并根據現有法規的漏洞來進行優化。
完善的規定不僅是針對網絡安全管理而言的,也還要加強對信息人才、信息技術以及信息投資的培養。網絡是一個開放性的環境,應該具備綜合性較強管理條文。在信息安全方面,管理者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條例,每個網絡中的成員都應遵守,這樣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安全和諧的網絡環境。
(四)做好檔案保密工作
在網絡中,一些檔案是可以供人們瀏覽的,例如人事檔案、個人簡歷等,而一些檔案是不能夠任意下載的,就像是工程或是國家檔案。按照我國《保密法》及其實施細則,對檔案的管理應該要分為保密檔案與非保密檔案。并且像是具有保密年限的檔案,一旦時間到了就應馬上解密,供人們瀏覽。對檔案的保密程度劃分要嚴密,過于貴重的保密應慎重入網。按照保密程度的不同,采取的安全協議標準也不一樣。
(五)完善檔案保密技術
1、對稱型加密技術
使用單獨的密鑰對文件進行加密,在解密時也運用同一密鑰。這種保密方法的計算量比較小,系統響應速度快,比較適合一般檔案的管理。
2、不對稱加密技術
不對稱加密使用的是公共秘鑰,需要傳輸雙方用公密與私密結合來完成。這種方式適合于分布式系統中的加密,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密鑰的妥善保存。
3、不可逆加密
這種加密技術指的是數據一旦被加密,就無法進行解密,只有在輸入相同數據并且經過相同加密算法之后才能夠得到相同的加密數據。這種技術適用于數據量不大的情況,例如合同檔案或是工程招標投標檔案。
三、結語
網絡倫理理論和實踐規范體系的構建,有利于網絡倫理建設的科學化,可以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建立和諧的網絡人際關系,實現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和諧發展,進而保證信息與網絡的安全,為企業信息化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信息網絡安全建設提供倫理學基礎。
1、網絡倫理對信息與網絡安全的影響
網絡倫理對維護信息網絡安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作為一種規范,網絡倫理可以引導和制約人們的信息行為;作為一種措施,網絡倫理對維護網絡信息安全的法律措施和技術手段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
(1)網絡倫理可以規范人們的信息行為
網絡倫理在人們的信息行為實施之前,為將要實施的信息行為指明了方向,從而引導信息行為向合法的、道德的方向發展。這種規范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鼓勵合乎道德的信息行為的實施;另一方面限制不道德的信息行為。網絡倫理激勵有利于信息安全的行為,將不利于信息安全的行為控制在實施之前,這對維護信息網絡安全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網絡倫理道德可以制約人們的信息行為
網絡倫理作為網絡世界的道德規范,既能夠對人們的信息行為提供判斷的標準,又可以對人們的信息行為加以限制和約束。它對不利于信息網絡安全的行為形成一種外在和內在的壓力,以阻止這種行為的實施,并有可能迫使行為主體放棄或改變這種行為。
(3) 網絡倫理建設有利于加快信息安全立法的進程
網絡倫理可以規范和制約人們的信息行為,但僅僅依靠網絡倫理不能解決信息網絡安全面臨的所有問題,信息網絡安全問題的解決最終離不開法律的支持。通過宣傳和教育,有利于形成一種人人了解信息網絡安全,自覺維護信息網絡安全的良好社會風尚,從而減少信息網絡安全立法的阻力。
(4) 網絡倫理建設有利于發揮信息安全技術的作用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技術都是維護信息網絡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法律不健全、倫理道德不成熟、管理不得力的情況下,技術手段更成為維護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但單純的技術手段是脆弱的,因為信息安全的破壞者手中同樣掌握著先進的技術武器。而技術方面的諸多問題是不能通過技術本身來解決的,必須通過技術以外的因素來解決。加強網絡倫理建設,對于更好地發揮信息安全技術的力量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策略和途徑
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構建將有助于信息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中國要想在21世紀跟上世界發展潮流,必須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隨著網絡社會不斷發展,法制和倫理規范的健全,網絡社會教育的日益合理,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就一定能夠建立起來。
(1)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策略
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建設既需要網絡本身的技術因素的防范,也需要經濟杠桿的調節,還有政策、法律法規等社會因素的引導。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應當從網絡倫理環境建設、制度建設、技術完善和網絡道德建設四方面入手。
①網絡倫理環境建設
加強網絡倫理建設,就必須加強與我國信息網絡技術發展和應用相適應的倫理文化環境建設。首先,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計算機網絡倫理委員會,加強對計算機網絡行為的引導與監督。其次,強化輿論監督,加強對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和大學生的計算機網絡倫理教育,將網絡倫理教育引進課堂。特別要重視對網絡熱點問題的引導,積極開展輿論監督,弘揚社會正氣,鞭撻不良行為。
②網絡制度建設
網絡行為控制既需要自律,也離不開他律,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約束網絡行為者的行為,規范網絡世界的秩序,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必須依靠各種規章制度,特別是法律法規的外在約束和他律。加快網絡立法步伐,減少網絡世界存在的法律真空,積極使用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的網上行為,倡導文明上網,合理使用網絡信息資源,使各種網絡犯罪行為受到應有的懲處,盡可能地抑制網絡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
③網絡技術的完善
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就要完善和改進當前的網絡技術,研究新的技術手段,積極跟蹤、研究網絡安全防范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技術標準,建立多路由的物理承載保護網絡,加快開發防止病毒、黑客攻擊的信息安全技術,進一步加大網絡安全方面的技術研發、網絡升級改造力度,提高安全保障技術應用水平,對那些新技術的網上違法行為提供有效的預防。
(2)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途徑
我國的網絡倫理建設已成為我國道德建設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只有加快網絡法制建設,完善網絡倫理規范,加強網絡社會教育,提高網絡主體的倫理意識,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體系才能夠建立起來。
①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隨著計算機網絡應用的飛速發展,與網絡安全問題相關,如對網絡上傳輸的信息被截取、篡改等對計算機網絡應用進一步推廣構成巨大威脅,Kerberos和公鑰加密系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為了提供運用于安全網絡傳輸的用戶認證系統,在八九十年代推出了基于可信賴第三方的用戶認證系統Kerberos。公鑰加密安全系統具有易于管理,不需要過多依賴一個可信的第三方因而更安全的特點。非對稱密鑰管理無法由計算機全部自動地完成,一些安全細節如Root-key的有效性檢查、通行字(Passphrase)的選擇及用戶端的物理安全性等都需要用戶的介入。即使系統可以自動完成證書作廢表(Certificate Rovacation List)的查詢,如果用戶或開發商跳過了這些步驟,系統無法檢測出這些疏忽也不可能審計其后果。
一、Kerberos的基本原理
Kerberos是采用可信賴第三方服務器進行密鑰分發和身份確認,包括對用戶的認證和對應用服務的提供者進行認證。還可根據用戶要求提供客戶與服務器之間的數據加密與完整。Kerberos提供了在開放型網絡中進行身份認證的方法,認證實體可以是用戶或用戶服務。這種認證不依賴宿主機的操作系統或主機的IP地址,不需要保證網絡上所有主機的物理安全性,并且假定數據包在傳輸中可被隨機竊取篡改。
二、在用戶的公鑰證書有效生命期內,需要密鑰管理的時刻
第一是創建密鑰對的時刻。包括用戶創建了新的密鑰對、用戶通過非電子手段向CA證明身份、CA簽發證書,命名該用戶為新公鑰的擁有者、用戶收到了Root CA的公鑰的時刻和用戶選擇秘密的通行字(Passphrase),用來加密私有密鑰。第二是登錄(Single-sign-on)的時刻。包括登錄時,用戶敲入通行字,以便解開私有密鑰和用戶憑他的私有密鑰加入公鑰協議。第三是認證他人的時刻。包括為了安全地與其他用戶和服務商通信,用戶查閱對方的公鑰證書、用戶要么直接與其他用戶交換證書,要么從目錄服務中得到證書、在使用一個證書前,用戶必須查閱CRL表,確保該證書尚未作廢、檢查CA簽名的有效性和改變密鑰的時刻,用戶應定期改變用于加密私有密鑰的通行字。第四是宣布密鑰作廢的時刻。證書都有一個有效時間,經過一定時期后作廢,如果用戶的通行字或私有密鑰泄露,他必須通知CRL管理員,后者將立即公布消息聲明相關的公鑰證書無效。用戶在每次使用一個證書前都必須核對CRL表,CRL表可能會隨時更新。從以上可以看出,一個公鑰系統用戶必須頻繁地檢查對稱或非對稱密鑰的有效性。而公鑰系統無法提供這方面的幫助,也不能強制用戶履行他的責任。
三、密鑰對生命周期中的五個重要時刻依次暴露的公鑰系統缺陷
(1)認證用戶。在最初的證書時,CA如何認證一個相距遙遠的用戶?分發或有效性檢查符合安全性標準;(2)證書作廢表。定期宣布證書作廢帶來性能和伸縮性(Scalability)方面的問題,其結果是只有舍棄證書作廢表的核對工作;(3)私有密鑰的管理。用戶必須將私有密鑰牢牢地存放在計算機中。(4)通行字的選取質量。通行字的選取完全由用戶決定,且不受系統的制約,通行字的質量難以保證,其中與證書創建及作廢有關的缺陷,原則上可用增加集中式設施來補救。另外三個缺陷要有用戶的合作才能解決。增加額外的設施將使系統伸縮性變得困難,這種情況下,要保持系統原有的性能,只能以降低安全性為代價。由于用戶每月或每年才拿到一次證書,用戶訪問CA的頻率只是訪問KDC(KeDistributeCenter)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即使考慮到CA需要更大的加解密開銷,理論上CA也能服務上百萬甚至更多的用戶。問題在于CA不僅僅是計算一個數字簽名,還要去證書,公鑰證書是關于擁有私有密鑰的用戶身份的保證。正如用戶不能依賴于以電子手段傳送Roog-key,CA也不能依賴于電子手段來傳送用戶身份。
這兩種情況都要求非電子手段的通絡。理想情況下,CA系統管理員應約見新用戶并當面驗證他的身份材料如身份證,駕照,護照,確認無誤后再授權該用戶擁有一對公開、私有密鑰。面對面的確認會大大增加證書的成本,嚇跑大量潛在用戶。如果允許用戶通過電子手段提供身份信息,則公鑰系統的安全度將大為降低。當用戶沒能使他的私有密鑰處于安全狀態時或沒有盡心檢驗通話對方的公鑰的有效性時,系統的認證作用就會大為削弱,并且與該用戶有關的每個人的安全度也會降低。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20-0090-04
引言
網絡在人們生活中已不可或缺,“網絡暴力”現象也因其廣泛的社會效應而成為輿論焦點。對于中學生群體而言,網絡暴力對其的負面影響和危害較其他群體更為嚴重。[1]本文選用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調研網絡暴力對該群體在性格培養、心理健康、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影響程度,并就如何減輕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中學生對網絡暴力認知程度調查與分析
1.問卷調查
為掌握中學生對網絡暴力認知程度的第一手資料,筆者擬定了7個方面的問卷調查內容:①是否了解網絡暴力;②是否使用網絡暴力語言及使用頻率;③怎樣看待網絡暴力語言;④怎樣看待人肉搜索行為;⑤是否參與過人肉搜索;⑥是否受到網絡暴力傷害;⑦是否同意倡導拒絕網絡暴力等。并從某市第八中學和第一中學的初、高中學生中各隨機抽取60名學生展開了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9份。
2.數據統計
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男生有68人,女生有51人。對是否了解網絡暴力問題的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數據表明,了解網絡暴力的中學生達78.8%,而非個別。對是否使用網絡暴力語言及使用頻率的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數據表明,中學生使用網絡暴力語言的比例高達90.3%。
對怎樣看待網絡暴力語言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6.4%的中學生對網絡暴力語言的使用態度較為模糊。認為網絡暴力語言過于粗劣、傷人,應當禁止使用的僅占13.9%。甚至有9.7%的中學生認為使用網絡暴力語言是一種正常行為。
對怎樣看待人肉搜索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人肉搜索不應被禁止的占68.2%。可見,中學生對人肉搜索行為是否違法界定不清,對是非對錯的判斷模糊。
對是否參與人肉搜索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2次人肉搜索行為的占2.6%;2次以上的占1.3%,有96.1%的中學生從未參與過人肉搜索。
對是否受到網絡暴力的傷害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3.6%的中學生表示受到過網絡暴力的傷害,其中多為來自網絡語言暴力傷害。可見,中學生受網絡暴力傷害的面較廣,盡管傷害較輕,但影響較大。
對是否同意倡導拒絕網絡暴力的調查結果顯示,78.7%的中學生同意倡導拒絕網絡暴力,認為沒有必要的學生占21.3%。
3.結果分析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了解到,網絡暴力正不斷侵蝕著中學生的心靈。中學生對網絡暴力的了解尚不明確,對其危害性處于知與不知的邊緣;中學生普遍會講一些帶有侮辱性的網絡暴力詞匯,這反映出中學生易怒、浮躁的性格特點;多數中學生不認同“人肉搜索”行為,認為其侵犯了隱私,用于正當行為尚可,但不應濫用,這說明中學生已初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但對網絡暴力的法律界限并不明晰,仍處于徘徊不定的狀態。值得關注的是有近五成的中學生受到過網絡暴力傷害,雖然只是受到語言的攻擊,但仍可能對他們的心靈以及價值觀帶來深遠影響。
網絡暴力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
中學生是一個身處和諧校園的特殊群體,心智尚處于發展階段,敏感、脆弱、易接受新鮮事物是他們的特點,這意味著他們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下面筆者通過4個網絡報道的典型事例分析網絡暴力對中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
1.案例分析
(1)網絡暴力對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產生影響
案例1:2015年5月3日,成都一女司機在駕車途中,因行駛變道被男司機張某駕車逼停,隨后被毆打致傷,警方公布的視頻記錄顯示:被打女司機曾兩次突然變道險些造成事故。該事件在網上引起強烈關注,眾多網民紛紛指責女司機,發出“被打活該”“往死里打”等暴戾語言。[2]更有甚者對女司機展開人肉搜索,不僅其以往的開車不良記錄被曝光,就連其開房記錄也未能幸免。
據互聯網調查,譴責女司機的網民占71.7%,其中16.8%為中學生。對人肉搜索女司機的行為,近五成的網民表示贊成,認為“就是要教訓教訓她”。該事件法院已有定論,但對男司機將女司機毆打致傷、網民人肉搜索其隱私、對其進行網絡謾罵等行為持贊同態度的網民數量之多確實令人心寒。這無疑也透露出一些錯誤的理念,而這種錯誤的理念將直接影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
(2)網絡暴力對中學生個人心理與性格塑造產生影響
案例2:2015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目提供的素材為:一司機在高速公路上邊開車邊打電話,親人勸阻但司機不聽,司機女兒向警方舉報,警方依照相關規定對司機進行處理。請考生依據該素材給司機或者警方或者女兒寫一封信。未曾想到,該事情讓眾多高三學生“氣急敗壞”,居然把作文題目“寫給父親一封信”的原型人物人肉搜索出來,并在她的微博上留了4萬余條評論謾罵。其后,記者從高速交警方面證實,網民罵錯了人。
此案例源自高考作文,91.6%的參與者為中學生。該案例反映出中學生易怒、言辭激烈、斷章取義、性格急躁、對事物缺少系統認知等特點。長此以往,必將影響中學生的性格塑造。
(3)網絡暴力對中學生道德法制觀念產生影響
案例3:2015年6月22日,網絡上出現“永新一群女初中生毆打一女生”的視頻。事因:被毆女生為學生會干部,與參與毆打的2位女生為同一學校的初中學生,在平時的管理過程中產生過矛盾。該視頻隨即引爆網絡,并持續升級惡化。事件中主要人員的詳細資料被人肉搜索出來后,本人及其家人、親友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報復行為,甚至一度出現了不雅視頻。
人們在憤怒之余,開始了各種形式的網絡暴力行為,卻很少關注警方行為。這在無形中給中學生灌輸了一種“出了事情不通過法律途徑而是通過網絡暴力解決”的錯誤觀念,導致中學生步入了道德法制誤區。
(4)網絡暴力對中學生造成傷害
案例4:2013年8月,14歲女孩潘某在網上發了條“權志龍的一場演唱會夠C羅踢一輩子足球”的微博,被網民謾罵和人肉。網民不僅在網上展開口水戰,還不斷給潘某及其家人、學校打電話咒罵,并到她家門口圍堵。最終,潘母心臟病發,潘某被其父趕出家門,并被學校勒令退學,身心受到嚴重創傷。
中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社會閱歷尚淺,承受能力很差,未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他們極其敏感,又相對脆弱。一旦被推上網絡暴力的風口浪尖,產生的后果難以想象。
2.案例總結
據2014年度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其中,中學生群體所占比例高達23.8%,他們在校園里接受書本知識熏陶的同時,也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尤為突出。[3]網絡暴力不僅影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更影響中學生塑造健康的性格,甚至還會對其造成人身傷害。
建議與措施
如何才能讓中學生減輕或免于網絡暴力的傷害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層面努力。
1.社會、家庭環境
(1)教師及家長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中學生的活動場所主要集中在學校和家庭,教師及家長的言傳身教舉足輕重。遇到網絡暴力事件時,教師及家長應謹慎做到:①和孩子一起認真分析事件真實性,全面、客觀表達對事件的觀點,提出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盡量不參與網絡評價;②發現網絡暴力時,和孩子一起,耐心分析網絡暴力帶給他人的傷害及可能觸及到的法律問題,明確態度,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不加分析地跟風和轉發網絡暴力;③關心孩子,關注孩子在社交網絡上的言論,睿智、豁達、細心、寬容、認真地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誠懇地與孩子交流,傳遞正能量。
(2)公眾人物應潔身自好,做好表率
“追星”是中學生的一大特征。公眾人物背后都有數量眾多的粉絲,當粉絲們因意見不合在各網絡平臺上出現網絡暴力行為時,公眾人物的言行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公眾人物能正確引導粉絲們理智對待、寬以待人,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們,不僅能減少這類網絡暴力的發生,讓中學生免受其害,還給他們傳遞了正能量。
(3)學校增設網絡素質課程,加強教育引導
學校在中學階段應該增設網絡素質教育課程,加強對中學生使用網絡及鑒別能力的培養,進行正面引導,促使中學生自覺抵制網絡暴力,提高其抗風險能力。
2.中學生自身
(1)選擇健康的減壓方式,加強體育鍛煉
中學生學習壓力大,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等特征,讓他們似乎找到了可以釋放壓力的“平臺”。尤其是一些網絡事件(如案例3)與他們產生共鳴時,他們便不假思索地參與到網絡暴力中。
可見,減少網絡暴力給中學生造成的影響,減輕其學習壓力是關鍵。中學生應選擇健康的減壓方式,加強體育鍛煉,建立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避免沉溺于網絡。
(2)培養高雅素質,拒絕低級趣味
中學生利用網絡的初始目的是學習,而網絡內容良莠不齊,因此中學生在通過網絡學習時,應有意識地選擇健康內容,拒絕瀏覽低級趣味、庸俗的內容,因為低級、庸俗的內容往往有悖于道德倫理和法制,往往是網絡暴力泛濫之源頭。
(3)謹慎交友,防微杜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中學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在行為舉止和興趣愛好方面受同學和朋友的影響特別大。當前,低年齡段的刑事案件中大多數是群體犯罪的現象說明,中學生交友的選擇十分重要,案例3就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良師益友往往能帶領自己天天進步,步步向上;而選擇沉溺于網絡的朋友,時間長了,免不了也受到網絡暴力語言和行為的影響。
3.網絡管理
(1)立法規范網絡行為
網絡具有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若無法律規范,勢必造成網絡暴力。要想從根本上遏制網絡暴力,需通過立法來規范網絡。
目前,我國已出臺與網絡暴力相關的法律規定,但需要從法律的角度對網絡暴力進行更詳細的界定[4],只有讓中學生清楚地了解到人肉搜索、網絡謾罵、透露他人隱私等網絡暴力行為是違法行為,才能讓其遠離網絡暴力。
專家建議,言論自由既不能突破法律規定,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線,更不等于豁免社會責任,因此應對個人信息圈定“保護網”,對“人肉搜索”制定法律紅線。
(2)實行網絡實名制度
網絡匿名有著零風險和零成本的特點,是導致網絡暴力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推行網絡實名制。在網絡實名制下,任何用戶在網上的言行舉止均會受到監控,這對欲實施網絡暴力者具有強大的震懾作用。一旦出現網絡暴力,可以很快得到查處,從而有效減少網絡暴力,減輕其對中學生的影響。
(3)加大網絡服務者的審查、監管力度
不少網絡暴力的發生是網絡服務者審查、監管力度不強所導致的。如果網絡服務者能對新聞信息進行取舍,嚴格把關,將避免諸多網絡暴力的發生。這方面,國外對網絡暴力管理的經驗可以借鑒。
結語
中學生作為網民群體里的生力軍,身處校園,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叛逆、敏感而又脆弱,思想觀念尚未完善,極易受到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該影響,網絡管理者、教師、家長、學生及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還網絡一個健康、純凈的虛擬世界,只有這樣中學生才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姜方炳.“網絡暴力”:概念、根源及其應對――基于風險社會的分析視角[J].浙江學刊,2011(6).
網絡暴力游戲具有血腥、逼真、交互性和競技性強的特征,其產生的負面作用尤其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此,研究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規范網絡游戲,抑制其對青少年犯罪的負面影響已成為當務之急。但是不能因噎廢食,網絡游戲也有自身存在的重大的意義,我們也要認識到網絡游戲的正面作用。
一、網絡游戲的特征及其發展狀況
網絡暴力游戲具有虛擬性、社區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增強了對青少年的吸引力。虛擬性是互聯網世界的最大特點,網絡暴力游戲可以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極盡夸張,華麗,滿足玩家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想法和愿望。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飛速發展,網絡游戲也蓬勃發展起來,現在我國網絡游戲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幾百億元,而且未來發展潛力也是巨大的,對于經濟的帶動也在發揮著自身的作用。
二、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
(一)網絡游戲引起的“滿足沖動型”青少年暴力犯罪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處于發育成長的特殊階段,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渴望自我實現,而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實現是很難的,青少年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只有在虛擬的網絡游戲世界中找到一種自我滿足感。在網絡游戲虛擬的世界里,沒有道德約束,更沒有法律規范,在網絡游戲中"暴力犯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現實生活中其犯罪的罪惡感也會大大減弱。這不僅極易導致青少年不良思維定式的形成,而且會使他們輕易地從最初的沖動作案發展到習慣性作案,青少年連續實施暴力性犯罪行為也就在所難免。
(二)網絡游戲引起的“侵財型”青少年暴力犯罪
網絡游戲的費用負擔是青少年侵財性暴力犯罪的誘因。青少年玩網絡游戲需要相當的費用負擔,在經濟不允許的情況下直接導致其侵財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用于網絡游戲的費用數額較大的且是持續性的開銷,對于沒有太多經濟來源的青少年而言,用以支持自己游戲進程的費用負擔的確是一個問題。網絡游戲的費用承擔和游戲中瘋狂肆意的打怪殺人即可獲得金錢形成鮮明對比,這對于每一位游戲玩家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心理沖擊,這也正是多數青少年實施搶劫、殺人等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對網絡游戲引起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微觀分析
(一)社會控制論的分析
福建省武平縣實驗中學一名17歲的男生鐘平將網絡中的血腥殺戮克隆到現實中,將同班一女生殘忍殺害后分尸。“他在網絡里找到了自我,可能到最后,他已經分不清現實和網絡了”,一名老師說。通過進一步了解鐘平的成長軌跡可知道他犯罪的真正原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家中僅剩年邁的奶奶照顧他。他學習不好,時常逃課。老師發現后,把他趕出教室,鐘平就去泡網吧。他經常通宵上網,白天上課就在課桌上打瞌睡。“他喜歡(在游戲里)殺人,戰士能量最強、最暴力,很適合他。”他的一個同學覺得這種游戲環境影響了鐘平,“在網絡里,殺人是不用負責任的。”我們從犯罪社會學的社會控制論對此做一些分析。社會控制論是從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來解釋犯罪的一種理論,與傳統的社會學理論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解釋人們為什么違法犯罪,而是解釋大多數社會成員為什么不違法犯罪,該理論認為大多數人為什么沒有犯罪的原因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要受到許多社會約束:個人的、父母的、同事的以及像學校這樣的一些重要的社會機構的。當這些約束加強時,個人因擔心越軌犯罪行為會危及自己在社會中的相應地位,他就不會冒險去參與越軌犯罪行為。反之,當對個人的社會約束削弱時,他們就會更“自由”地實施犯罪行為。鐘平的暴力犯罪正是由于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的教育,缺少監護人、學校或者社區來糾正其不良行為,最終導致其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亞文化群體及差異交往論分析
22歲的易華面對現實的不如意選擇了逃避,躲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很快,他找到了一些同道網友在虛擬世界中“打打殺殺,闖蕩社會”,并組建了游戲戰隊,自封為“忠義造反者”。易華向未成年的隊友灌輸“忠義”和“造反”的觀念,要求隊友忠于自己的組織,對隊友講義氣,敢打敢拼。但由于沉迷于網絡游戲,經濟入不敷出,易華感到了現實的無奈,他急需錢,決心在現實中“干一把”,這是網絡游戲亞文化群體的典型。差異交往論正好可以解釋這個案例,這種觀點認為人的犯罪行為是在交往的互動中習得的。犯罪行為的習得主要發生在與犯罪者關系密切的群體中。在這種群體中,群體成員頻繁接觸,其中良好行為和不良行為都會在互動中被學到,這種接觸是不同接觸。在這個案例中易華用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漸漸產生影響,使愛好網絡游戲的青少年逐漸行成一個群體,建立起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即忠于自己的組織,對隊友講義氣,敢打敢拼,在這種亞文化的影響和指導下,他們定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四、結論
網絡游戲并不是引發的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網絡游戲只是一個誘發原因。在犯罪社會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引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原因還是早期教育的缺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家庭的正確教育。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很多:社會方面,可供青少年進行良好的課余生活的地方少之又少,因此許多青少年選擇結伙去網吧娛樂。其次,政府對網吧等營業場所監管不力,導致黑網吧叢生,滋生網癮青少年。通過犯罪社會學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引起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只歸于網絡游戲的不良影響,預防青少年暴力犯罪也是一項綜合性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集思廣益,共同協作來還青少年一片美好的藍天。
【參考文獻】
[1]陳晨.青少年網絡傷害研究報告[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2]莫洪憲.中國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對策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廣聰.犯罪學中社會控制理論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9(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39-01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兼具。互聯網既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同時又帶來了很多新的社會問題。網絡暴力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引發了人們的大量關注和思考。
一、網絡暴力的表現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一些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暴力現象開始肆虐網絡,而且網絡社會中所特有的暴力現象也逐漸出現。近年來,網絡追殺、網絡通緝、人肉搜索等暴力詞匯充斥著網絡世界。縱觀典型的網絡暴力事件:從“虐貓女”“銅須門”,到“最毒后媽”、“很黃很暴力”,再到堪稱“中國網絡暴力第一案”的“王菲事件”,直至“微博直播自殺”,網絡暴力愈演愈烈,其造成的后果和產生的影響自然也遠遠超出了網絡的范疇,甚至影響到現實社會生活。因網絡輿論暴力而引起的網絡侵權案件也越來越多。人們在感受網絡輿論監督強大力量的同時,網民的道德審判、惡搞謾罵也給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網絡輿論也從原先的正義聲討轉變成了對公民人權的踐踏。有關專家己尖銳指出:網絡暴力已經挑戰傳統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底線,亟待用法律、文化和道德手段給予制裁。
二、網絡暴力的特征
筆者認為,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以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為或言論侵擾,致使其權利受損的行為。通過對網絡暴力案例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網絡暴力的幾個重要特征:第一,以道德的名義,惡意制裁、審判當事人并謀求網絡問題的現實解決。網民以情緒化的心態,利用網絡的匿名性,在道德的名義下不顧一切討伐一些在他們看來不道德的行為。第二,通過網絡追查并公布傳播當事人的個人信息(隱私),煽動和糾集人群實施暴力。第三,在現實生活中使當事人遭到嚴重傷害并對現實產生實質性的威脅。
三、大學生涉入網絡暴力事件的心理分析
大學生在博客、論壇、社交平臺等網絡社區上的極度活躍,決定了他們在網絡暴力參與者當中也可能占有較高的比例。調查表明,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熱衷于參與網絡暴力活動,甚至明知網絡暴力的某些行為觸犯法律,依然樂此不疲。他們這一行動的背后其實有著深刻的心理因素。一是逆反性格,部分青年只看到社會問題的消極面,對社會前景感到悲觀,從而產生強烈的剝奪感和逆反情緒。二是釋壓需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匿名的網絡不僅是一個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合理渠道,也是一個風險趨近于零的放縱之地。三是狂歡欲望,部分大學生在學校主流文化處于被邊緣化或被壓制的狀態時,就會產生在網絡虛擬世界發泄不滿、逃避現實、追求娛樂放松的心理訴求。四是從眾心理,參與者更多的是懷著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看客心,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斷,人云亦云,跟風追擊。五是理性缺失,青年大學生由于涉世不深,很容易情緒化和極端化,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減弱甚至消失,主動或被動的跟風追擊,代之以無意識、非理性的語言暴力。六是成就動機,部分青年大學生在學校主流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便或多或少的產生存標新立異的心理,便寄希望于虛擬世界,希望在網絡空間甚至現實世界得到重視。
四、大學生涉入網絡暴力的規避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045-02
網絡游戲(On line Game)即“在線游戲”或“網游”。網絡游戲以互聯網為媒介,以游戲運營商服務器和用戶計算機為處理終端,以游戲客戶端軟件為信息交互窗口,目的在于實現娛樂、休閑、交流和取得虛擬成就,網絡游戲具有可持續性,同時也可以有多個個體參與。網絡新興媒體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新的東西。作為當代青少年,他們利用網絡獲取了大量資源和信息,開闊了視野。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經不住網絡的誘惑,對網絡游戲過度沉迷以致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青少年上網成癮,給社會造成很大的隱患和危害,社會各界也早已對此引起高度關注。
一、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原因
(一)網絡游戲的特征與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網絡游戲具有新奇性、互動性、娛樂性、開放性,網絡游戲的這些特征符合青少年好奇、獵奇、玩性的特征和需求。網絡為人們的溝通與交流提供了載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如網上購物、學習、交流等等。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游戲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且成為許多人消遣娛樂的主要途徑,青少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也積極地參與進來,很快成為網絡游戲的主力軍。網絡游戲中,有許多體現性格特征的角色,比如在魔獸世界中有多個游戲角色,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智慧的、溫順的、愚鈍的、暴力的,這些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與當代青少年性格特征相一致。所以,他們玩游戲的時候,能把自己定格為某一個角色,在游戲中和對手進行挑戰,通過在游戲中的勝利而獲得滿足。這樣,為了不斷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他們會不斷地在游戲中升級,對游戲越來越愛不釋手,繼而就會沉迷于游戲而不能自拔。
(二)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性、叛逆性。青少年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友誼和交流。這些特點使他們產生了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各種條件和各種因素的制約,他們的各種需求就難以在現實中完全得到滿足。這種需求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極易使青少年的心境處于壓抑狀態。在現實處境與構想之間出現偏差的時候,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尋求別的補償途徑,而網絡以它獨特的方式和豐富的內容,展示出了一種全新的虛擬社會環境,這無疑為青少年提供了發泄和實現自身需求的平臺。網絡游戲中,他們利用選定的角色取勝的方法找到自我、實現自我,網上聊天也使他們有了傾訴的空間和對象。但是青少年自制力相對較弱,在這個神奇的虛擬世界里當他們第一次獲得快樂與滿足時,便會希望重復獲得。當這種重復行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至于失控時,他們就會最終沉迷于網絡。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管理的不到位。現在,許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很多父母親對孩子非常寵愛而事事順著他們,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會千方百計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甚至是無理要求,這就造成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為了讓孩子緊跟時展的要求,條件較好的家庭大都主動給孩子配備了電腦,以滿足其需要。有的孩子生活零用錢比較多,就經常去網吧上網,由于家長對網絡知識的缺乏,或者無暇顧及等原因,往往忽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這樣,久而久之,孩子便迷失于網絡當中了。另一方面,在學校學生繁重的學習任務給他們造成了心理壓力,他們容易滋生厭學情緒;教師則由于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心理變化沒有給予足夠關注,學生在學校找不到緩解壓力的地方,就會把目光轉移到網絡游戲上。而青少年的識別能力和意志力相對較差,一旦上網接觸到不良的內容,很容易被腐蝕并且沉迷網絡游戲。
二、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危害
(一)網絡游戲成癮對青少年身體造成極大的危害。2008年出臺的《網絡成癮診斷標準》公布,每天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即為網絡游戲成癮。長時間的網絡游戲可引起視力下降;在肢體方面,簡單重復的按鍵,手指和手腕極易受傷。據了解,有些學生喜歡游戲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為了玩游戲而逃學,白天在網吧打游戲,晚上夜不歸宿,夜以繼日地玩游戲。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習,而且嚴重地影響了身心健康。曾經有報道稱,一位少年因玩游戲入迷,從高橋上跳下去,在游戲當中,他可以飛檐走壁而不受傷,而當時他還以為自己在游戲中,無所不能。因為上網時間過長而猝死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二)網絡游戲成癮會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畸形。現在的網絡游戲大都以暴力為主,很多青少年為了尋求在生活中無法得到的刺激及優越感迷戀上了網絡游戲,長期迷戀網絡游戲導致他們性格的畸形。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類似網絡暴力的情感和環境時,往往容易喪失理智,會毫不猶豫地把游戲中的行為運用于現實的人際沖突,從而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案例一,青少年胡某在網吧里玩一種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戲時,由于游戲技術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別人“捅”倒。坐在鄰座的一名少年也在玩同一種游戲,他忍不住對胡某冷嘲熱諷。在網絡上“殺”紅了眼的胡某當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長的防身刀具,捅向鄰座少年的胸口,導致其當場死亡,而胡某繼續玩游戲,依舊沉浸在暴力游戲中。直到警方趕到現場,胡某才驚醒:“我是不是殺死了人,會不會坐牢?”案例二,由于網游成癮需要錢上網,一個12歲的青少年搶劫正撫養自己的姑姑一家,搶走了2000元錢和手機,殺死了自己的姑姑和表弟表妹。當被警方帶走時,這位少年面無悔意,還固執的認為自己沒有過錯。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
(三)網絡游戲成癮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隨著網絡游戲的繁榮和產業化發展,它的一些負面影響也日益凸現,因為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網絡游戲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為主要內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戲上網參與的青少年人數就越多。很多玩家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更有甚者,有一些青少年因為網絡游戲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案例:鄭州某高校一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由于孤獨開始到網吧上網,玩游戲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并在網吧里結識了一些所謂的“朋友”。最終,該學生由于缺錢上網玩游戲而走上了搶劫的道路,斷送了自己的前程。這樣的實例也屢見不鮮。
三、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防治措施
(一)網絡游戲行業要加強自律,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隨著電腦的普及使用,國內青少年小網民數量日益增多,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又不足,往往會陷入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青少年的網癮問題也成為父母和教師的巨大隱憂,而且早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所以,網絡游戲行業要適時地采取措施,開發一些防治青少年沉迷網絡的系統,以有效監控和管理青少年的上網活動。這里即有一個防治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實例:開學前一晚,當許多小網民忍不住又一次登錄被稱為“兒童版開心網”的摩爾莊園聊天、打怪時,意外地收到了一份開學“收心”倡議書,而在登錄其他的網絡游戲和社區時,系統會自動限制他們上網的時間,并減少游戲中的任務數量。這樣,小網民們即使想在開學前一晚再瘋狂一次,也會受到電腦本身的限制。
(二)父母要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確地認識游戲、科學地對待游戲,要教育孩子不能沉迷于游戲;掌握科學的教子方法,要賞識與激勵孩子,增強孩子學習、進步的信心,激活孩子的天賦與潛能,不要因為溺愛而縱容孩子打游戲。尊重他們的權利,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做孩子最可靠的知心朋友,不給他們因為叛逆而沉迷于網絡游戲的機會。引導、啟發孩子成長,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技巧,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和自制能力,正確地引導孩子解決與伙伴間的問題,防止因網絡游戲而引發暴力事件。總之,應優化家庭教育方式,預防網絡游戲成癮。
(三)學校要做好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游戲,做好和家長的溝通工作。一是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引導青少年全面、正確地認識網絡游戲,并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防止學生思想受到侵蝕;積極推行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對游戲的免疫力。二是開展第二課堂,圍繞正確、合理使用計算機、遠離網絡游戲等主題開展講座、交流會、警示教育等活動。三是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科技制作、體育運動等活動,轉移其注意力。四是抓好警示教育,適時用現實生活中的反面案例教育學生。五是學校和家長雙方要及時溝通,做好對學生的齊抓共管。
參考文獻:
網絡游戲(On line Game)即“在線游戲”或“網游”。網絡游戲以互聯網為媒介,以游戲運營商服務器和用戶計算機為處理終端,以游戲客戶端軟件為信息交互窗口,目的在于實現娛樂、休閑、交流和取得虛擬成就,網絡游戲具有可持續性,同時也可以有多個個體參與。網絡新興媒體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新的東西。作為當代青少年,他們利用網絡獲取了大量資源和信息,開闊了視野。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經不住網絡的誘惑,對網絡游戲過度沉迷以致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青少年上網成癮,給社會造成很大的隱患和危害,社會各界也早已對此引起高度關注。
一、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原因
(一)網絡游戲的特征與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網絡游戲具有新奇性、互動性、娛樂性、開放性,網絡游戲的這些特征符合青少年好奇、獵奇、玩性的特征和需求。網絡為人們的溝通與交流提供了載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如網上購物、學習、交流等等。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游戲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且成為許多人消遣娛樂的主要途徑,青少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也積極地參與進來,很快成為網絡游戲的主力軍。網絡游戲中,有許多體現性格特征的角色,比如在魔獸世界中有多個游戲角色,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智慧的、溫順的、愚鈍的、暴力的,這些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與當代青少年性格特征相一致。所以,他們玩游戲的時候,能把自己定格為某一個角色,在游戲中和對手進行挑戰,通過在游戲中的勝利而獲得滿足。這樣,為了不斷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他們會不斷地在游戲中升級,對游戲越來越愛不釋手,繼而就會沉迷于游戲而不能自拔。
(二)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性、叛逆性。青少年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友誼和交流。這些特點使他們產生了多方面的需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各種條件和各種因素的制約,他們的各種需求就難以在現實中完全得到滿足。這種需求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極易使青少年的心境處于壓抑狀態。在現實處境與構想之間出現偏差的時候,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尋求別的補償途徑,而網絡以它獨特的方式和豐富的內容,展示出了一種全新的虛擬社會環境,這無疑為青少年提供了發泄和實現自身需求的平臺。網絡游戲中,他們利用選定的角色取勝的方法找到自我、實現自我,網上聊天也使他們有了傾訴的空間和對象。但是青少年自制力相對較弱,在這個神奇的虛擬世界里當他們第一次獲得快樂與滿足時,便會希望重復獲得。當這種重復行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以至于失控時,他們就會最終沉迷于網絡。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管理的不到位。現在,許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很多父母親對孩子非常寵愛而事事順著他們,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會千方百計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甚至是無理要求,這就造成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為了讓孩子緊跟時展的要求,條件較好的家庭大都主動給孩子配備了電腦,以滿足其需要。有的孩子生活零用錢比較多,就經常去網吧上網,由于家長對網絡知識的缺乏,或者無暇顧及等原因,往往忽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這樣,久而久之,孩子便迷失于網絡當中了。另一方面,在學校學生繁重的學習任務給他們造成了心理壓力,他們容易滋生厭學情緒;教師則由于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心理變化沒有給予足夠關注,學生在學校找不到緩解壓力的地方,就會把目光轉移到網絡游戲上。而青少年的識別能力和意志力相對較差,一旦上網接觸到不良的內容,很容易被腐蝕并且沉迷網絡游戲。
二、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危害
(一)網絡游戲成癮對青少年身體造成極大的危害。2008年出臺的《網絡成癮診斷標準》公布,每天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即為網絡游戲成癮。長時間的網絡游戲可引起視力下降;在肢體方面,簡單重復的按鍵,手指和手腕極易受傷。據了解,有些學生喜歡游戲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為了玩游戲而逃學,白天在網吧打游戲,晚上夜不歸宿,夜以繼日地玩游戲。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習,而且嚴重地影響了身心健康。曾經有報道稱,一位少年因玩游戲入迷,從高橋上跳下去,在游戲當中,他可以飛檐走壁而不受傷,而當時他還以為自己在游戲中,無所不能。因為上網時間過長而猝死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二)網絡游戲成癮會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畸形。現在的網絡游戲大都以暴力為主,很多青少年為了尋求在生活中無法得到的刺激及優越感迷戀上了網絡游戲,長期迷戀網絡游戲導致他們性格的畸形。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類似網絡暴力的情感和環境時,往往容易喪失理智,會毫不猶豫地把游戲中的行為運用于現實的人際沖突,從而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案例一,青少年胡某在網吧里玩一種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戲時,由于游戲技術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別人“捅”倒。坐在鄰座的一名少年也在玩同一種游戲,他忍不住對胡某冷嘲熱諷。在網絡上“殺”紅了眼的胡某當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長的防身刀具,捅向鄰座少年的胸口,導致其當場死亡,而胡某繼續玩游戲,依舊沉浸在暴力游戲中。直到警方趕到現場,胡某才驚醒:“我是不是殺死了人,會不會坐牢?”案例二,由于網游成癮需要錢上網,一個12歲的青少年搶劫正撫養自己的姑姑一家,搶走了2000元錢和手機,殺死了自己的姑姑和表弟表妹。當被警方帶走時,這位少年面無悔意,還固執的認為自己沒有過錯。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
(三)網絡游戲成癮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隨著網絡游戲的繁榮和產業化發展,它的一些負面影響也日益凸現,因為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網絡游戲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為主要內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戲上網參與的青少年人數就越多。很多玩家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更有甚者,有一些青少年因為網絡游戲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案例:鄭州某高校一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由于孤獨開始到網吧上網,玩游戲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并在網吧里結識了一些所謂的“朋友”。最終,該學生由于缺錢上網玩游戲而走上了搶劫的道路,斷送了自己的前程。這樣的實例也屢見不鮮。
三、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防治措施
低頭看手機,抬頭看電腦,現在的世界是一個真正的互通互聯的網絡世界。有了網絡,就出現了種類繁多的眾多網民;有了網絡,更出現了特色各異的觀影模式,網絡新時代的到來為我們觀影甚至發表影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一些網民通過網絡傳聲筒自由地對影片進行發聲,由于網絡虛擬世界具有匿名性和交互性,魚龍混雜的受眾在網絡世界“高談闊論”,甚至漫無邊際,網民戾氣也在網絡影評中展露無遺。
網絡影評的出現是一個不可傾覆的大趨勢,主要體現出兩種形式:一種是言說評述,主要體現在主流論壇的影視板塊或者是專門的影視網站,這種平臺上的網絡影評有一個特點,就是多媒體性,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對影片進行評論;另一種是評分方式,主要體現在豆瓣網的評分機制上,在電影還未上映前就已經通過點映或者前期的輿論宣傳使受眾了解電影,對其進行評分,這樣的評分對電影上線之后的影院受眾是一個重要的指導和觀影建議。
無論是言說影評模式,還是評分影評模式,這些網絡影評都是對影片的態度表達。現在網絡影評開始出現話語暴力,即“狂歡式話語”,“俄羅斯學者巴赫金將狂歡節式語言特點概括為三點:首先,它是大眾的語言,是通俗的語言;其次,充滿了至俗、卑賤和親昵;最后,狂歡節的語言贊美與咒罵并舉,呈現為駁雜多元的復調形式。”①用巴赫金對狂歡式話語的概括來描述影評中出現的話語暴力相當貼切。
一、網絡影評中網民戾氣評析
網絡影評中話語暴力的出現是網民戾氣的一個重要體現,這種網民戾氣的出現是現實社會戾氣與網絡虛擬非理性情緒表達相結合的產物。
網絡虛擬社會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話語暴力,常見于一些突發性社會事件發生后出現的不正常社會心態:仇富仇官、憤世嫉俗、沖動暴力、社會正義等。在網絡影評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這種話語暴力。網絡影評中的網絡戾氣指某一部影片上映,隨后爆發出的一種激進、負面的言語評論浪潮。網絡戾氣不一定是對影片的負面評論,主要包括3種類型:第一種是對影片內容的評論,指由于影片所揭示的社會現實而爆發出的對社會不滿的情緒言語;第二種是對影片表現形式的評論,與影片真正表達的主題內容無關,而是對影片過度商業化或者政治化的一種對抗式言語沖擊;第三種是對專業的拍攝技巧的評論,這一點是從影片專業角度進行評析,對影片剪輯和拍攝技巧進行評說。
第一種是對影片內容評論中產生的戾氣。網絡中所展示出來的戾氣并非都是虛擬的情緒表達,這也是一種社會戾氣在虛擬空間中的爆發體現。例如2014年上映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社會正義力量的推動使得這部影片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之前,看到微博或是朋友圈尋找孩子的信息,我不會轉。之前,看到地鐵街角乞討的孩子,我不會施舍,不會問詢,不會拍照,不會上網。仿佛距離很遙遠。但是,以后我會,因為也許這條信息對于背后的痛徹心扉焦急萬分的父母是種希望。”這是百度影評中對《親愛的》的評論,這樣的評論正是社會中問題的折射和引申。劉德華主演的《父親》、張譯主演的《山河故人》,這些電影都是抓住了社會的痛點,同類型電影的出品使更多網民對拐賣孩子的行為嗤之以鼻。
第二種是對影片表現形式評論中產生的戾氣。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折射出商業文化,電影中的植入廣告、網絡宣傳和前期影評比比皆是,最為典型的網絡營銷電影案例就是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其網絡營銷的關鍵就是由郭敬明和《小時代》帶來的“全民爭吵”,郭敬明從炙手可熱的作家向導演D型,拍攝《小時代》,其在網絡時代電影營銷方面展現了其獨有的商業奇才。在微博上,其盡可能多地對電影片段進行合理釋放,到演員陣容的高度配合,再到緊鑼密鼓的話題炒作,每個細節都兼顧到,同時也遭到了各行各業的質疑甚至言語攻擊,用郭敬明本人的話說就是“你既然在宣傳期惹我,我就借一下你的力”。另外的《致青春》《泰濉返群諑淼纈暗某鍪潰都和前期的網絡營銷有著很大的關系,雖然前期的大肆好評宣傳與后期的網民話語暴力形成了對比,但至少為票房的提高鋪就了道路。
第三種是對專業的拍攝技巧評論中產生的戾氣。主要體現在一些專業論壇或者媒體網站中專業影評人的評析,另外也包括一些對知名導演評頭論足的話語暴力。現在的影評人中有一種“自傲”的情緒存在,誰都不認同誰,對其他電影習慣于評頭論足。“精致的外形與粗糙的刻畫是一部電影最為可悲的地方,而電影《小時代》正好是個典范。郭敬明最大的失誤在于,在一部電影太過追求吸金和表現更多東西,這種貪心導致鏡頭切換過快,忽略觀眾情緒過渡的時差,使得電影看完后感覺平平,毫無質感。”“電影情節錯位不順。”這些都是從較為專業的角度對《小時代》進行的評價。
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使得網絡世界中的話語暴力此起彼伏,但網民戾氣終究是社會戾氣和人的戾氣的投射。
(一)社會戾氣在網絡中的重生
在網絡語境中,觀影環境發生改變,個性化是鮮明特點,網民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上觀看自己喜歡的影片,并且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網絡影評,也可以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后續評價,甚至可以聚合相似趣味的人在同一空間。網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依賴于虛擬網絡,形成虛擬集群,集群環境下更多的負面語言就可能發酵、擴展開來。
網絡暴力的出現一種是用戶的對抗式話語,就是對電影內容、形式、宣傳營銷的一種對抗式話語表達;一種是電影商業文化的話語收買,為了達到影片的商業利益,收買一些網絡,對影片進行評論,吸引關注度。這樣的網絡影評不單單是對影片的正面評價,更多的是對影片的抨擊和批評,因為越是極端越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當代網絡影評最讓人擔憂的不是暴力話語問題,而是‘話語是否獨立、是否出自內心、是否控或是盲從,或許更值得警惕的是媒介資本的話語收買’。”②這樣的話語收買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出現于電影上映前、中、后。
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生活中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情緒和社會壓力,現實中,受到道德、法律、規章制度等各個方面的限制和規范不好發泄出來,而在網絡社會,匿名的環境下與法不責眾的心態造就了“非理性的狂歡者”。
電影是一種來自于現實卻高于現實的藝術展示形式,或諷刺黑暗,或幻想未來,都是社會真實的一種體現;而真正的對影視作品的評價主要展示為一種形式的美與內涵的真的融合體現,如果我們單純地追求對現實生活負面的一種真的情緒表達,而選擇放棄美的表達形式,就可能出現太多的話語暴力,從而造成網絡虛擬社會中的戾氣之風。
(二)人的戾氣在網絡中的放大
人的戾氣指的是一些人內在的心理狀態和屬性導致出現的社會不良之氣,這樣的心理原因有如下幾個:
1.審丑時代
社會的流行風尚在不斷改變,各路網紅為爭奪受眾,各行其法,當審美無法獲得關注,就開始選擇“審丑表現”。審丑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模式,越是與主流背道而馳,越是極端的言語或者行為越能夠引起關注,從而突顯出自己的存在價值,無論這種存在價值是金錢利益價值,還是社會關注價值。在網絡影評中,極端的、粗俗的、別具一格的甚至抨擊性的言語最容易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2.話語收買
“話語收買”是現在網絡營銷中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影片宣傳階段一個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徑。這個心理訴求很簡單,就是眾多網絡用戶為了獲得一點經濟效益而成為網絡,越容易引起重視的話語經濟效益越高,越是極端的話語越能受到眾人的關注。
3.自炫心理
自炫心理,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自我炫耀、自以為是的心態在作祟,一般這樣的心態出現在專業的影視人或者影評人中。萬事萬物不可能盡善盡美,總有瑕疵會被所謂的“專業人士”詬病,或者是由于想法、觀點存在差異,也可能導致出現負面的評價,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確性,總是建立在對別人的批評上。
4.從眾心理
觀影的網民一般都是社的普通民眾,沒有較為專業的影視制作技巧和評價能力,但是卻具有一定的草根意識和公民意識,處于社會群體中不可能不受社會的影響,一旦出現激烈的批評甚至批判的言語時,處于從眾的心態,這些人可能會分門別派地開始進行“口水戰”,不同“派別”之間的口水戰只會使得網絡中“煙霧彌漫”。
二、尋找與新時代契合的網絡影評新途徑
網絡影評中的負面評論是現實壓力的排氣閥和影視進步的推進器,網絡社會“人人都是影評人”的現狀也導致了專業影評人的消失,所以對于網絡影評的話語暴力我們應該尋找一種最合適的方式,“呼喚真正影評人的出現”,讓其服務社會和大眾。
(一)影片內容的提升
呼喚影評人前提必須是好影片的存在,現在的商業社會下,電影作品內容趨同,專業性弱化,商業化傾向明顯,若想出現專業理性的影評,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影片內容。“事實上,今天中國電影業的輝煌,并非昔日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電影的邏輯延伸,而基本上是在一次徹底的斷裂之后,在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中產生的、巨無霸式的電影產業。”③影片的創作必須考慮到全球化的市場發展規律,了解世界電影市場,尋找到更好的主題和絕佳的表現形式,從內容、形式、經濟效益三方面宏觀把控,才能創作出好電影,有了真正的好電影,影視界才可能成就真正的影評人。
(二)影評與經濟社會的關系
“今天電影市場重要的問題,不僅是資本的絕對、近乎唯一的引領角色,而且是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邏輯,甚至試圖僭越電影這一特殊商品的特質與電影市場的規律。”④在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出現了特殊的商業電影,在對其進行影評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商業經濟可能對專業或者非專業影評人的影響作用,以防止影評人對用戶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影評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輿論引導的作用,一旦受到利益驅使、導向發生偏差,將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網民群體在進行網絡評論時,更需要堅持自我,表情達意,切忌受到蠅頭小利的誘惑而出現導向偏差。
(三)專業影評的出現和引領
影評的出現最初都是以專業性為前提的,包括出現在報紙和雜志上的專業影評,都具有其自身的影評理論性和專業性,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成為了人人都是影評人的時代,“網絡影評因其門檻低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與突出的市民性,又因網民魚龍混雜、參差不齊導致影評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粗制濫造的情況時有出現。”而且影評質量的好壞也對影片的最終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對于影評我們必須堅持朝著語言親民化、內容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粗制濫造影片情況時有出現,但是卻反映了大眾的批評意見。”網絡影評也是一種傳播方式,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反過來對現實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伯明翰學派的代表人物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傳播并不是一個從傳播者到受眾的直線行為,受眾在吸納作品意義的同時也貢獻著多樣化的自我解讀,使得深層次的作品意義得以最終生成與流通。”⑤如果網絡影評有一定的自我意識的表達,這樣通過網絡社會可以了解到網民對現實的不滿或者意見,但一旦被別有用心的商業電影所利用,這樣的網絡戾氣對我們的現實社會只能是百害而無一利。
“杜慶春認為網絡影評‘話語暴力是對公共事件的對抗’,‘是對權威文化的對抗’,這種定位是看得很準的。這是一種‘對抗性表演’。”⑥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社會中的話語暴力是不可規避的,在任何空間存在的話語暴力實質上就是一種對抗性表演。現在的商業電影的網絡影評的出現更是當今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文化體現方式,需要我們提高警惕,更好地利用,使之成為影片質量提升的催化劑和社會進步的助推器。
注釋:
①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②⑤魏天嬌、董思文.豆瓣網最受歡迎網絡影評類型及特征研究[J].新銳視點,2014(11):22.
③④戴錦華.呼喚影評人[J].熱點評論,2016(1):18.
⑥唐宏峰.網絡時代的影評:話語暴力、獨立精神與公共空間[J].當代電影,2011(2):18.
參考文獻:
[1]宋家玲、宋素麗.影視藝術心理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36.
[2]【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 135.
[3]曾瑩、楊向榮.受眾心理影響下的網絡影評及其反思[J].求索,2016(6):162.
[4]宰飛.網罵豈能當作生活“必需品”[J].青年記者,2015(19).
[5]張亞璇.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和當代獨立電影制作――克里斯朵夫?泰爾西特訪談錄[J].藝術評論,2010( 4):36-37 .
[6]【美】扎克?坎布爾等.互聯網時代的影評:專題論叢.吉曉倩譯.世界電影,200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