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經濟與管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4 09:43: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技術經濟與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技術經濟與管理

篇(1)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創新,以其獨特的優勢被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領域,致使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轉變,極大的促進了社會進步。互聯網技術的創新,有助于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式創新,為現代農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增長。基于此,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方式創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以便于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縮小城鄉差距,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1.信息技術發展和變革

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完善,對于互聯網中海量的信息資源,如何從中提取有價值數據信息難度較大,而大數據技術可以滿足這一需要。對于大數據的處理,需要新的處理模式出現,以便于具備更強的決策力和處理能力,實現海量數據信息的深層次挖掘和提取。作為數據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非結構化數據有實踐性強、價值密度低的特點,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通過數據來解決問題和管理決策。“互聯網+”作為網絡發展的主要趨勢,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形態,通過在線和連結,有助于優化產業鏈和價值鏈,在互聯網思維指導下提升實踐成果,以便于為社會經濟持續增長注入新的活力,搭建廣闊的網絡平臺。信息技術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物聯網作為信息技術中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識別技術、智能感知和普適計算等技術,在互聯網中應用,可以將人機物有機整合在一起,實現信息的智能化處理。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有助于推動物聯網業務優化和完善,拓寬應用范圍。基于此,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帶給人們更加深層次的感知和體驗,實現大數據的高效處理。

2.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推動經濟管理持續深化,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在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科學化管理,改變傳統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借助信息化經濟管理方法,改善傳統管理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于提升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效率。其次,推行農業農村經濟宏觀透明化管理,實現對經濟信息的查詢和監督,提升經濟信息透明度。最后,提升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質量,以往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較為復雜,很容易受到人工操作誤差影響,而通過信息技術輔助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有助于及時改進其中的問題,提升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質量。

3.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信息技術運用的問題

3.1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

縱觀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現狀來看,信息技術盡管在數據處理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但是由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嚴重影響到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成效。當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并未開設有線網絡,甚至沒有公路,經濟管理工作中無法通過有線網絡與互聯網連接在一起。對于此類地區,借助信息技術輔助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工作,借助移動通信網絡與互聯網連接在一起。盡管使用衛星網絡可以提供穩定網絡支持,但是成本費用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成效。

3.2專業信息技術性人才匱乏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由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將會嚴重影響到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長。更為關鍵的是,由于信息技術自身特性,缺乏專業信息技術性人才。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要落后于城市,在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足,高學歷的農村居民多數已經進城,留在農村的居民較少,所以迫切的需要培養更多專業技術型人才,為經濟宏觀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支持。但是,由于專業信息技術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農村經濟持續增長。

3.3信息技術服務應用范圍狹窄

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質量,為農村經濟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農村信息化經濟管理主要表現在農村集體經營和農業合作社放慢,但是對于不同技術服務人員而言,信息管理需求會發生不同程度上的轉變。而當前農村區域開始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但是由于認知水平和重視程度不高,導致信息技術尚未全面推廣和應用。

4.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4.1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應用信息技術,原有作用為了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應該進一步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加強農村寬度建設力度充分發揮寬帶網絡運營商作用,在政府的主導支持下提供充足資金支持,以便于為網絡建設提供物質保障。同時,加強網絡通信技術的推廣和宣傳力度,借助信息化技術來綜合分析其特征,在降低網絡建設成本的同時,切實提升網絡穩定性。此外,加強網絡通信技術的運用力度,降低建設成本基礎上,提供可靠的網絡連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輔助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工作開展,為農村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4.2推動信息技術創新

在農業農村經濟宏觀管理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提高對信息技術合理化運用的重視程度,結合農村經濟實際發展情況,借助合理的信息技術來改善傳統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缺陷。但是,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和企業經濟管理之間差異顯著,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改善農村信息化水平滯后的問題。所以,應該進一步加強資金投入力度,推動信息技術創新和完善,以便于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3構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農村經濟較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為了改善其中的問題,應該構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在政府的主導下整合資源,實現農村信息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和利用。諸如,引入社會資金支持,推動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同時,滿足農業市場發展需求。在推動農業現代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戶收入。

4.4加強信息人員培訓

篇(2)

1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1.1模糊綜合評價理論

在模糊方法中,有一類模糊系統,其行為和結構沒有清晰的界定,系統的信息具有模糊性,即系統具有不確定性的表現形式。根據模糊集理論,可以用隸屬度將具有模糊性的概念定量化,建立模糊系統的數學模型[7-9]。模糊綜合決策模型的建立思想:設U={u1,u2,…,un}為n種元素或指標,V={v1,v2,…,vm}為m種評判,它們的元素個數和名稱均可根據實際問題由人們主觀規定。由于各種因素所處的地位不同、作用不一樣,權重也不同,因此評判也就不同。人們對m種評判并不是絕對地肯定或否定,因此綜合評判應該是V上的一個模糊子集:B={b1,b2,…,bm}∈ζ(V)其中bj(j=1,2,…,m)反映了第j種評判vj在綜合評判中所占的地位,即vj對模糊集B的隸屬度,B(vj)=bj。綜合評判B依賴于各個因素的權重,它應該是U上的模糊子集A=(a1,a2,…,an)∈ζ(U),且∑ni=1ai=1,其中ai表示第i種因素的權重。因此,一旦給定權重A,相應地可得到一個綜合評判B。模糊綜合決策全面考慮各因素在評判中所占地位,以求得更精確的評判結果,同時又較一般的綜合評判更具模糊化,也更切合實際。模糊變換是模糊綜合決策的基礎,模糊變換實際上是這樣一種模糊映射(從X到Y的一個模糊變換):T:F(X)F(Y)ET(E)更直觀地講,模糊變換是論域x上的模糊集到論域y上的模糊集的一種轉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模糊綜合決策的數學模型由3個要素組成,其建立步驟分為4步:

第一步:建立因素集U={u1,u2,…,un};

第二步:給出評價集V={v1,v2,…,vm};

第三步:建立隸屬函數。對于數值越大級別越低的指標,隸屬函數可以取如下形式:A(x)=1x>ab-xb-aa≤x≤b0{x>b式中:x為樣本中評價因子的實測值;a、b為相鄰的等級標準值;A(x)為某種元素的隸屬度。對于數值越大級別越高的指標,隸屬函數的形式則正好相反。

第四步:確定權重進行綜合評判。考慮每個評價因子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對不同的評價因子賦予不同的權重,組成參與評價因子的權重集。對權重wi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權重集組成的向量:A=(w1,w2,…,wn)式中:w1、w2、…、wn為各因素的權重。

按照綜合評判模型的計算方法,結合上述計算可得出權重集,并由此得到綜合評價的結果。1.2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設U={u1,u2,…,un}是待評價的n個方案集合,V={v1,v2,…,vm}是評價因素集合,將U中的每個方案用V中的每個因素進行衡量,得到一個觀測值矩陣如下:A'=a11…a1nam1…amn式中:aij為第j個方案關于第i項評價因素的指標值。

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的步驟如下:

(1)建立理想方案u=(u01,u02,…,u0n)其中u0i=max{aij},aij為效益型指標min{aij},aij{為成本型指標

(2)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R:R=r11…r1nrm1…rmn其中rij=|aij-u0i|max{aij}-min{aij}

(3)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wi(i=1,2,…,m)。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通常有客觀賦權法和主觀賦權法,主觀法是指請若干專家就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然后將各專家的評分值平均就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客觀法是根據各指標值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數學的方法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

(4)建立綜合評價模型:Fj=∑mi=1wirij(j=1,2,…,n)若Ft<Fs,則第t個方案排在第s個方案前。由觀測值矩陣A,依據各指標的屬性構造出一個理想方案,然后考察已知方案中哪個方案與此理想方案最接近。

2應用實例

人民勝利渠灌區位于河南省北部,處于東經113°31'—114°25'、北緯35°00'—35°30',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4.3℃,年均日照時數為2364h,年平均無霜期為223d,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48.8mm,年平均蒸發能力為1629mm。灌區灌溉水源主要為黃河水,以自流引水為主,還有少量井渠結合灌溉。區內土質以輕壤土和中壤土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和水稻等作物。灌區涉及武陟、獲嘉、新鄉、原陽等地的45個鄉鎮,土地面積為1183km2。現有5個人民勝利渠灌區農業經濟技術方案,即u1、u2、u3、u4、u5;有產量、投資、耗水量、用藥量、勞力、除草劑、肥力7項評價指標。在7項評價指標中,產量、勞力、肥力是效益型指標,投資、耗水量、用藥量、除草劑為成本型指標。應用相對偏差距離最小法進行模糊綜合評價。

(1)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根據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灌區的試驗資料,設U={u1,u2,…,un}是待評價的n個方案集合,V={v1,v2,…,vm}是評價因素集合。將U中的每個方案用V中的每個因素進行衡量,得到一個觀測值矩陣。人民勝利渠灌區農業經濟技術方案,見表1。

(2)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的步驟。第一步:構造理想方案。u=(u01,u02,…,u07)=(7500,900,8000,7.50,1050,3.75,6)其中u0i=max{a}ij,aij為效益型指標min{aij},aij{為成本型指標

第二步: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R。R=r11…r17r51…r57其中rij=|aij-u0i|max{aij}-min{aij}。由上式可得R=010.2500.50.66110010.7510.80.33300.75000.330.40.6670.1710.50.75000.6670.3301110.2

第三步: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wi(i=1,2,…,7)。由變異系數法可知:wi=vi/∑7j=1vjvi=six槡i利用Matlab程序可得出:珋x1=0.53,x珋2=0.3,x珋3=0.4,x珋4=0.5,x珋5=0.6,x珋6=0.598,珋x7=0.48s1=0.3793,s2=0.4147,s3=0.4541,s4=0.5,s5=0.3791,s6=0.4349,s7=0.4147v1=0.7127,v2=1.3822,v3=1.1354,v4=1,v5=0.6319,v6=0.7272,v7=0.8640于是,各指標的權重為0.110,0.214,0.176,0.156,0.098,0.113,0.134。

第四步:建立綜合評價模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為Fi=∑7j=1wirij若Ft<Fs,則第t個方案排在第s個方案前,經計算可得F1=0.5156,F2=0.5597,F3=0.2595,F4=0.4373,F5=0.5375即F3<F4<F1<F5<F2根據綜合評價值越小越好可知:方案3最優,方案2最劣。

篇(3)

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過多的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也投入了大量的機械動力。但是,這種高耗能的發展模式是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土壤酸堿度失衡,致使農產品質量日益下降。在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增強的現代社會,這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農業戰略的管理模式必將被先進的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農業精準化生產管理技術的現狀分析

精準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誕生的。精準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指明了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以及RS遙感系統等技術,及時了解農作物的生產環境、生長變化狀況、病蟲災害情況等。為分析、模擬農作物災害的發展趨勢提供具體的作物信息、數據,作為進一步解決作物災害問題提供參考標準。在此基礎上,精準農業發展模式,利用各種智能系統,準確、細致地計算出精準治理措施。包括:噴灑農藥、施肥灌溉、播種收獲等生產管理方式。

精準農業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先進管理模式對農作物進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獲得經濟和環境的最大利潤。目前,精準管理模式的主要技術支撐即以3S技術為基礎的多種數據系統為技術支撐的管理模式。包括:變量控制技術、生物信息技術、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產量分布圖生成系統等。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的提高,可視化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還有網絡數據庫系統的開發,精準農業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了國際上農業領域的發展熱點之一,大大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升級。

二、發展精準農業的必要性

發展精準農業是我國的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再加上病蟲災害,旱澇災害等,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為了在世界農作物市場上占據優勢,只有提高農業生產領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農產品的利潤,擴大市場占有率。精準的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實現對農作物的精準化管理,解決上述各種問題。

發展精準農業是世界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精準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推廣,成為了國際農業學、農業技術等高領域的研究對象,世界各國都在采用新型的精準農業管理模式。這符合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

發展精準農業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決定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能源資源供不應求的現代社會,發展精準農業更有利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緩解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遇到的緊張局面。

三、精準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在發展精準農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水資源利用不當、施肥結構不合理、信息體制不健全的問題。發展精準農業就要著重發展灌溉精準農業、節肥精準農業、精準設施農業。發展精準灌溉農業就要根據信息系統反饋的數據因地制宜地選擇灌溉設施,開源節流,節約水源,解決好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發展節肥精準農業需要系統分析、預算出恰當的施肥時間,施肥數量,以及肥料品種。發展精準設施農業就是利用機械設施改變或者提供農作物生長的小氣候,從而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更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術的應用范圍,建立全面的農作物管理系統,在GPS和RS技術的基礎上運用GIS技術準確分析數據信息,可以先建立實驗基地對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統和土壤肥力系統,收集不同的土壤類型、作物類型、肥料的使用情況等做好統計分析,隨時了解不同地區的土地肥力變化狀況,以便進一步進行管理。

精準農業發展模式需要協調好人力與機械的關系,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減少生產成本投入,目的是為了增加我國的農業市場競爭力。

此外,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管理模式的創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術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方位的農業信息管理中心,及時引進新型農業發展技術,形成農業精準化的發展規模。

結束語:

信息采集技術、網絡技術和專家決策系統共同構成了農業精準化生產管理模式。精準化生產模式可以彌補傳統生產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節約人力。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可以對農作物信息進行智能采集、計算、判斷、分析、預測與預警等,以達到提高農作物質量和產量的目的。由于精準化生產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網絡智能領域,因此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發展農業產業也要考慮地區差異,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狀況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式。

精準化農業生產模式符合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精準化農業的過程中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學習先進管理模式,引進先進技術,爭取在精準化農業發展過程中走出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篇(4)

農業科技資源管理是農業科技活動的實踐與管理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科技政策、農業科技發展戰略、農業科技體制、農業科技法制、農業科技規劃和計劃、農業科技人才管理、農業科技成果管理以及農業科學技術轉移等方面。其發展過程包括農業科技研制管理、農業科技推廣管理及農業科技采用管理等三個階段,具有導向、指導、協調、激勵的作用。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現代農業科技的飛速發展決定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業經濟的增長依靠的是農業科技的進步。目前,我國距離發達基礎產業的宏偉目標還有較大進步空間,主要是由于現代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較低、沒有創新科技意識,科技進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只有50%左右,農民需要靠天吃飯,農業也為擺脫產業弱的缺點。我國進入了依靠科技來改變農業經濟產業的時期,推進“以工促農”、“城鄉統籌”的轉變模式,變更了一度依靠國家政策,人力資源開發的模式,增加科技創新和農業資源的有效供給方式。我國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農業競爭力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農業轉型和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農業專家發表了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的建議。所以,對農業科技資源的深入研究就成為了現如今的熱點。根據如今農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優化農業科技分配。提高農業科技效率等等問題都是勢在必行的。

在農業生產系統中各種技術措施和技術方案之間具有強烈的相關性。既相互促進又互相制約,從而導致農業技術經濟效果發生不同變化。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橫向相關和縱向相關。橫向相關主要是指生物生長發育周期各種技術措施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縱向相關主要是指連作和輪作在時間上的相關。因此,研究和分析農業技術經濟效果,必須考慮技術因素和技術效果的相關性,它是農業技術方案選優的重要條件。農業技術的功能在農業生產中不僅表現為當季有效,而且還有技術后效從價值形態講,有的技術其價值一次轉入產品,有的技術其價值要按生產周期逐步?D入產品,它表現為技術效果的持續性。一般說來,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術常常表現為當季有效,價值一次轉入產品。在農業生產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長發育,充分發揮技術措施的功能,就必須同時保證生物所需要的各種生活條件。而各種生活條件又綜合地對生物產生影響,因此,可以說農業技術經濟效果是各種生活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農業生產中由于技術功能的多樣性,帶來技術效果的多樣性。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深化開展,一些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紛紛涌現。如各級營銷部門設立實體;隨著科委,科協管理部門由之前的管理而轉向推廣、服務方向建立了推廣機構,原有的銷售體系需要自我發展和自我積累,從從前的農產品銷售轉向到了現在的向技術方面的發展;農業技術合同類型、實體服務、項目推廣、農民非政府組織、公司加農民模式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多元化形式。

農業技術人員不僅提供農業技術,還需要幫助農民種好地,幫助農民做出科學決策,提供農業生產配套技術服務,生產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質量生產數據,提供持續的培訓和相關技術指導工作,在生產幫助農民增加銷售額后,增加銷售收入。

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是農業科技活動中規定的總體規律和長期行為。一般包括戰略思想、戰略目標和重點的基礎內容。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是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的基礎方面,同時也直接反映在科技發展規劃之中。

二、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最關鍵因素

目前,農業發展方式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都取決去農業科技資源配置管理,發展現代農業也迫切需要將農業科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經濟與科學技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經濟的增長可以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更好的環境和經濟支持,創新的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產業的飛速發展;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致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與改變。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農村對勞動力的使用,向著機械化、技術化的農業方向發展,科學技術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增長趨勢。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滯后,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具體表現在:推廣體系不健全、技術成熟度不高、推廣經費不足、農民素質較低等方面。為了推進農業技術的更新與革命,加快以科技推廣和普及為重點的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必須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和普及工作進行改革、創新。

篇(5)

技術作為一個內生變量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農業領域,現代生物技術大大拓寬了傳統農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進一步降低了農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農業領域的競爭,已從資源稟賦優勢逐步轉變為技術優勢為基礎的市場競爭。當前,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在增加。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技術的運用帶來的不僅僅是收益和效率,其背后還隱含著風險。如何規避農業技術應用中的風險,應該成為現階段政府和農戶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風險是考慮的重要因素

我國是一個人口多耕地少的國家,確保農產品總量的有效供給,必須立足于農業的科技進步,新的適用技術的采用和由此帶來的技術進步應成為克服資源約束、促進農業發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國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在建國以來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許多研究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從而使我們在極其有限的耕地資源上養活了世界上1/5的人口。但是,有材料顯示,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科研成果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低于其他產業技術成果轉化率,更低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率。

農業技術接受是決策者將一項技術作為獲得的技術中最好的而加以充分使用的決定。通常的分析是建立成本收益函數,認為農戶是在新舊技術的收益和成本之間進行比較、抉擇,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利潤。農業生產者雖然“經濟人”,農村地區,各種自然災害和市場劇烈波動所造成的客觀風險大量存在,而信息不完善帶來的主觀風險也可能對農民的生產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在應付風險的各種手段極不發達的情況下,貧困農戶往往不得不在較少的風險和較多的利潤之間進行謹慎的權衡,權衡的結果往往是追求收入的穩定,以免使本已較低的生活水平因意外的損失而降低到難以接受的地步。大部分農民的生產決策并非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收入和消費的穩定。也可以說他們是屬于風險躲藏型的。當一個農戶面對一項新技術時,關心兩個問題:一是新技術的使用會不會使得到的凈收益低于其最低的維持生存的標準?二是該項新技術產生的預期性收益是否會比原來的技術產生的收益有顯著的提高?只有當他得到的答案對前一個問題否定而對后一個問題是肯定時,他才會采用新技術。因此,簡單的結論是:他現已達到的收成與他設想的最低的維持生存的標準越接近,它的行為就越保守,農戶對新技術越生疏、越不熟悉,他們的行為就會越謹小慎微。因為貧困農戶不能承受由任何原因造成的不敷家庭所需的狀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就保證不了基本生活的需要,這就是“安全第一”原則。

農業技術應用風險探源

農業技術風險是指農業技術采用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的可能性。科技成果轉化風險,就是反應科技成果在實現商品化產業化的過程中,由于項目本身的難度與復雜性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的影響,農戶在事先無法預料的情況下,可能發生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的偏離或背離而蒙受經濟損失。

農戶技術應用風險的“外部化”機制嚴重缺失

農業技術具有公物品性質和很強的外部性。現代經濟學把物品區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家庭承包制為農業增長提供了很強的制度激勵,卻沒有為農村“公共物品”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資源投資減少,而政府投資減少又沒有由集體與農戶投資增加來填補,致使“公共物品”供給不足。農戶的經濟實力較弱,沒有能力承擔采用高新技術的風險;而目前農戶技術應用風險的“外部化”機制嚴重缺失,加劇了技術商品有效需求的不足。

農業技術作為農業科技成果,也應該并可以區分為“公共技術”和“私人技術”。農業“公共技術”是指農業資源調查、病蟲害測報等軟技術與作物種植、栽培方法等以非物化形態提供的科技成果,他們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等特點。農業“公共技術”的提供,最有效的機制是政府調控,主要應該由政府財政撥款渠道,無償提供給農戶使用。農業“私人技術”是指諸如優良品種、新化肥、新農藥等以物化形態提供的科技成果,他們在消費上具有排他性等特點。農業“私人技術”的提供,最有效的機制是市場機制,應通過市場有償轉讓給農戶使用。但是,農業生產場所一般是開放式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工藝過程保密性很差,且大多數種植業技術具有經驗性特征,比較容易被人模仿,很難避免“搭便車”問題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新技術的使用者就不可能獨占該項技術的成果,由于其他人“搭便車”,可能使產品供給增加,價格下降,使實際收益小于預期收益,從而產生農業技術風險。

伴隨農業技術應用而增大的投入

農業投入從狹義方面來講是指為采用新的農業技術而進行的許多生產要素的投入。其主要體現為資金投入、物質投入和勞動投入的數量總和,大致相當于平常所說的財力、物力及人力三者之和。其中最關鍵的是資金投入。進行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往往需要投入較多的投資。農業科技成果應用過程中所需的資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籌措:一是農戶自己籌措,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大多數農戶經濟實力較弱,自己籌措資金的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向親戚朋友籌措,但也十分有限;三是向銀行貸款,但需要抵押。由于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統一,帶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其投資能否收回、能否帶來較高的盈利也都是未知數。所以農戶承擔著巨大的投入風險,在高投資、高回報的農業科技成果面前望而卻步。

信息不對稱或者信息不完全而產生的信息錯誤或信息失真以及敗德行為的存在

現代農業技術大多以信息傳遞的方式進行傳播,在技術市場及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不完善的情況下,農戶組織化程度低,信息不靈,難以獲得適宜性技術,或者技術的信息成本太高很難捕捉技術信息或者支付不起信息成本。由于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和由于信息不對稱或者信息不完全而產生的信息錯誤或信息失真以及敗德行為而引發技術風險也在所難免。

農業技術本身的存在形式

農業技術大多以知識形態而存在,即使以實物形態存在的,如作物品種或牲畜品種也很難直觀地辨別其優劣,這要求農業技術的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目前,我國農民因為文化水平太低而難以掌握技術要領造成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

農業技術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

每一項農業技術都對外界環境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這是技術的適應性特點。環境通常有兩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如遇自然條件發生變化不能滿足其技術要求,則技術優勢不能顯現,其收益可能與預期的相去甚遠,這里技術風險因自然風險而引起。自然再生產形成的風險,主要表現為氣候變化、病蟲害發生等因素對新科技成果采用后產生的影響。農業生產中引進的新作物、新品種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但有時由于研究者缺乏全面系統的考慮,或由于研究條件的限制,在其推廣應用過程中同時存在著風險。

農業科技成果的產品需求以及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

一項技術是否實現其效益,最終取決于市場需求狀況而決定的產品價格和市場規模。當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先進的技術也可能實現不了效益,這使技術風險與市場風險交織在一起。我國農產品市場上,在發育階段有許多不成熟不健全的地方,諸多經濟信息的傳遞難免出現不及時、失真甚至誤導的情況,致使有些新的農業科技產品的市場價格與預期價格相背離,從而產生風險。

總之,隨著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農業技術風險也將隨之呈上升趨勢。

農業技術應用風險管理

所謂農業技術風險管理,就是運用適當的手段對農業技術風險源進行有效的控制,以推動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業技術風險管理既是影響農業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基本管理范疇,也是現代農業經濟活動中一項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有兩個: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或分散農業技術風險給農業經營者造成的意外損失的程度,以保護農戶的再生產能力。

考慮到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應用風險的特點和我國國情,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農業技術應用風險的管理中,應該建立政府、市場、企業和農戶的多元結構管理模式。

政府:制度選擇與政策選擇

在農業技術應用風險管理中,政府負有兩項基本責任:制度選擇與政策選擇。根據我國實際,政府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建立農業技術應用風險保障基金制度 為了保證農業技術的順利推廣,建立轉向保障基金是非常必要的。保障基金可以由各級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出資組成,基金規模可以由各地具體情況而定。基金建立起來以后應該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如成立基金管理委員會和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和運作。委員會的主要職能:一是籌集農業技術風險基金;二是制定有關基金管理條例;三是對農業經營主體因技術風險而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然后按基金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補償;四是對基金進行預算、核算和審計。風險基金的建立,將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解除后顧之憂,農民就可以大膽放心地使用新技術。

嘗試開辦農業技術應用保險,把不確定的風險損失轉為固定的保費支出 根據我國農業的實際情況,建立與此相應的新的農業保險體系是防范農業技術風險所不可或缺的。新的農業保險體系應由國家經辦的農業保險機構和以保險公司及各種農民互助合作保險組織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體系。進行農業保險制度的創新,增設農業技術應用保險項目。

追加農業技術應用補貼信貸 政府通過提供低息或優惠貸款,幫助農戶購買先進的農業技術,從而減少或降低農業技術應用的風險。

提供完善的技術信息咨詢服務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不能采取超經濟的強制手段,而應是自愿有利基礎上的誘導、示范幫助形式。

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應加大農學院、職業培訓學校招生規模,加大農業科技教育普及力度,對農民的科技教育實施“綠色證書”制度。

完善技術經濟合同制度 通過簽訂農業技術經濟承包合同,由參與技術經濟承包合同的各方與農民共同承擔農業科技應用風險,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均沾。

市場:成為實現農業技術對接的橋梁

目前,農村基層農業科技服務網絡處于線斷、網破、人散的困境,已成為了農業技術進步的障礙。在沒有組織創新情況下,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在需求和供給方之間進行溝通。為此,當前應大力發展技術市場和中介服務體系,克服農業科技與農業經濟發展“兩張皮”的現象,架起對接的橋梁,讓農業技術供需之間的“天塹變通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除發揮政府根據科研規劃、主動進行農業研究和推廣的技術創新模式外,更應該建立起農戶需求主導型技術創新模式。在這種農戶需求主導的技術創新模式下,農戶成為創新活動的主導者和支配性力量。農戶對一種農業新技術的需求增加將誘導研究人員去研究和發展這種技術。農戶需求主導型農業技術進步模式比政府供給主導型的技術進步模式更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更富有活力和效率。要采取農戶需求主導型的技術進步模式,一是要大力培育技術市場。該市場將為科研院所、大學等科研成果開發單位和個人提供交易場所,組織流通渠道,形成技術商品銷售轉讓信息網,使科技成果、專利技術象普通商品那樣在市場上流通;二是要鞏固鄉鎮農技推廣和社會服務等中介機構,做到機構不亂、人員不散、網絡不斷、經費不減、穩定隊伍。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等中介機構是農業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助推劑。

企業:龍頭帶動產業化,實現雙贏

篇(6)

[5] 趙芝俊,張社海.近20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的變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6(3):4-12,22.

[6] 翟虎渠,劉旭.中國糧食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支撐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7] 王志立.中原糧食主產區“新四化”同步發展的路徑[EB/OL].(2013-06-28)..

[16] 韓長賦.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答記者問[N].光明日報,2013-09-13(10).

[17] 吳京英.農民棄耕拋荒問題的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1993(9):25-27.

[18] 蔣育林,付春雷,霍華.長陽縣耕地拋荒嚴重[J].中國統計,2009(3):42-63.

[19] 空心化農村如何“養活中國”?[N].人民日報,2012-03-20(1).

[20] 羅傭華.耕地拋荒必然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嗎[J].現代經濟探討,2012(10):64-69.

[21] 王學斌.農村土地拋荒現象與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J].世界經濟情況,2007(3):53-60.

[22] 俞金堯,土地拋荒為哪般?[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02-19(1).

[23] 胡傳景,程石.適當規模化 謹防“非糧化”――對建立“公司+農戶”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的構想[J].國土資源,2009(3):20-21.

[24] 朱善利.土地制度改革和糧食安全[EB/OL].(2009-11-22)..

[28] 萬寶瑞.深化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認識[J].農業經濟問題,2008(9):4-8.

[29] 劉麗.世界主要國家(地區)工業化過程中的土地資源消耗[EB/OL].(2007-11-20)..

[39] 肖海峰,王姣.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4(6):45-49.

[40] 藍海濤,王為農.中國中長期糧食安全重大問題[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41] 李,趙連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10):12-18.

[42] 楊俊,楊鋼橋,胡賢輝.農業勞動力年齡對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1,33(9):1 691-1 698.

[43] 胡雪枝,鐘甫寧.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2(7):29-39.

[44] 蔡.劉易斯轉折點后的農業發展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8(8):4-15,33.

[45] 扈映.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種植業結構調整[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3(2):264-268,279.

[46] 溫鐵軍.中國50年來糧食供求的6次“波動”[EB/OL].(2007-08-27)..

[47]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8] 朱啟臻,趙晨鳴.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49] 曾靖.我國工業化對糧食消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6):9 124-9 125,9 145.

[50] 黃季.食品消費的經濟計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5(2):54-62.

[51] 武拉平,張瑞娟.中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結構變化及趨勢展望――基于1950―2010年統計數據的分析[J].農業展望,2011(4):53-58.

篇(7)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郭文瑞.基層農技推廣中的語言溝通技巧[J].安徽農學通訊,2007(13):179.

[2]王思斌,謝立中,馬鳳芝,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歷史與現狀[J].中國社會工作,1996(2):54.

[3]許莉婭.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謝春香.試論農機推廣中與農民的有效溝通[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6(2):4-5.

[5]李亞男.農業推廣溝通的特點及發展趨勢[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4.

[6]陸遷,王秀娟.加強農技推廣的雙向溝通[J].農村經濟,2001(3):38-39.

[7]何蒲明.農業技術推廣如何走出困境[J].農業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1-3.

[9]吳易雄,晏紅安.平江縣創農技推廣新模式[N].農民日報,2009-08-31.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喬方彬,張林秀,胡瑞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推廣行為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9(03):13-16.

[2]胡瑞法,孫頂強,董曉霞.農技推廣人員的下鄉推廣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29-35.

[3]陳秀蘭,何勇,曾維忠.農業科研人員技術推廣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張正河,程景民.中外農技推廣人員業績評價比較及對策[J].世界農業,2003(07):35-37.

[5]王移收.試論農技推廣人員及農民思維定勢的改變[J].湖北農業科學,2005(06):13-14,+26.

[6]熊明華.我國農業推廣人才的培養體系建設[J].農村經濟,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嬌,陳然,等.淺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推廣人才培養[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9-11.

[8]王慧軍.依靠管理創新深化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的改革[J].農業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強福建省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思考[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張勁松,莊文才.廣東省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5(06):104-107.

[11]呂珂,徐世艷,侯倩倩,等.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謙吉.基層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紅兵.農技推廣隊伍的問題、成因及對策[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10):103-105.

[14]楊曙輝,宋天慶,陳懷軍,等.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若干熱點問題探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陳偉民,湯紅東,陳金鳳,等.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0(06):287-288.

[16]陳斐,康松,康濤.試論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和對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農技推廣體系要把握的重點[J].農村工作通訊,2007(11):12-13.

[18]王法坤.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06):51.

[19]熊尚鵬,付文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與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05(06):51-54.

[20]郭予光,楊家榮.對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業推廣工作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7(19):122-123,+131.

農技推廣論文參考文獻:

[1]宋彬彬,賈天慧.引導農民推廣農業技術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導,2012,(33).

[2]羅斯.淺談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J].四川農業科技,2008,(01).

[3]童澤平,鞠磊.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經濟,2009,(02).

[4]蔣和平,等.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及改善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2,(09).

篇(8)

農業的發展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繁榮穩定,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而如果沒有科技創新和科技支持,農業現代化不可能實現[1-4]。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農業發展的不竭源泉和持續動力。只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農業和農村科技水平,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才能實現農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性轉變,推動新農村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然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農業科技創新模式無法完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尤其是農業科技創新供給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因此,深入分析制約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并采取相應的積極措施,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保障農業科技創新順利推進的必然選擇。

1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現狀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增長迅速,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主體不斷擴大,政府的一元化供給狀況被打破,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的困境。農業科技創新的自主研發突破不斷,許多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轉化和推廣力度不斷加大,農業技術創新的推廣模式和服務方式不斷創新。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結構不合理。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不僅是單一的專項技術,還包括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配套技術。然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卻以單項成果居多,綜合配套技術成果較少。增產成果多,增收成果少,既增產又增收的成果更少,呈現出結構上的不合理狀況,影響農業整體水平的提高。二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質量不高。現有農業科技創新無法完全將自身定位于整個農業的大系統中,許多創新立項不是來源于市場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而是來源于農業科技自身的發展規律,為市場、為生產服務的觀念仍顯薄弱,技術創新成果呈現出適應性差、不成熟、不配套的特點。三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率低下。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廣率不足50%,而美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高達80%[5]。

2發展對策

2.1改革傳統農業科技創新體制

國家創新系統是一組制度,制度的設定和功能是決定創新系統效率的關鍵。農業技術創新離不開相應的科技體制的配合,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生產從精耕細作向機械化轉變、農產品從短缺到結構性過剩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的科技創新必須以改革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及時調整和改革農業科技體制及運行機制,逐步完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機制,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體制上的保證和支持。一是完善農業科技投資體制。農業科技創新是社會效益明顯大于經濟效益的公益性事業,農業科技的投資主體只能是政府,應該繼續維持政府財政撥款的主渠道地位,并誘導涉農企業、農戶投資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二是創新農業科研管理體制。主要是要徹底改革農業科研選題立項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起由市場和社會需求導向確定的新型立項機制;徹底打破行政管理體制所造成的部門分割、各自為政及重復設置的局面,理順農業科研體制中的職責權力劃分和管理層次劃分;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運行機制,提高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率[6-7]。一方面,要對政府辦的國家農業推廣機構進行改革建設,完善現有的4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建立“以縣為中心,以鄉為樞紐,村為重點,戶為對象”的農業推廣網絡;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民間的農業推廣組織,積極扶持農業企業、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戶投身于農業科技創新活動。

2.2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市場建設

在農業科技創新模式中,農業技術市場起著基礎性的資源配置作用,其順利運作是以完備的市場體系為前提的。因此,必須對現有的農業技術市場加以培育和完善,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一要拓展市場內容。除了農業技術產品市場外,還要發展技術開發和服務、信息咨詢、技術人才及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的農業技術市場,并進一步充實資本市場,引導金融機構的積極介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更多的資金保障。二要健全農業技術市場的交易機制和價格機制,使交易雙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或分散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同時,在價格機制上要適當向農業和農業科技領域傾斜,實行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制定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并給予適當的價格補貼,盡量縮小工農業價格差距,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三是要構建通暢的技術信息交流平臺。該平臺應以農業技術經濟信息服務為主導,結合計算機網絡與人工網絡,提供網上服務、檢索咨詢等服務,并通過多種形式對市場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加工處理,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用以進行準確的市場預測,充分發揮市場的雙向交流和反饋功能。四是要加強市場法制建設。主要是以知識產權法、專利法、技術合同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為核心,完善技術經營法規和從業資格制度等與農業技術市場有關的政策法規、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范技術市場的交易行為,切實維護技術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為農業技術市場的良性運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環境。

2.3增加農業科技創新需求

農業科技創新供給的增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需求的增長。只有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才能有用武之地。為促進農業科技創新需求的增長,一方面,可以通過土地的適度集中,擴大農戶的經營規模,結合政府的優惠稅費政策,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提高農民采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致力于提高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強其接受和采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內在動力。總之,只有農業科技創新有效需求不斷增長,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才會有市場,才能實現科技創新供給的不斷增長。

2.4積極培育新的農業科技創新主體

積極培育新的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主要是要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市場化進程,使我國農業真正走向現代化。由于科技龍頭企業所擁有的雄厚資金,輻射面強,經營的多元化和一體化等,容易成為高新技術的創新主體和需求主體。因此,要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從各地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出發,由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化示范基地,向農戶供應良種、資金、飼料和疫苗等生產資料,實行產前、產中、產后技術配套服務,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模式。

2.5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僅僅依靠自主創新難以在短期內迅速趕超國際先進技術水平[8-9]。因此,必須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利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契機,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把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引進創新相結合[10-11]。一方面要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進行二次創新,以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另一方面,要鼓勵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到國外進行開發,以加強國際間的信息交流,建立起農業高新技術信息庫,密切注視國際動態,跟蹤國際先進水平。同時,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一大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熟悉國際慣例的高級復合型人才,以滿足農業高新技術領域國際合作的需要。

3參考文獻

[1] 徐秀麗,李小云,左停,等.農業科技政策應以支持農民生計改善為導向[J].中國農村經濟,2003(12):4-10.

[2] 鄧宗兵,張旭祥.科技進步與中國農業經濟增長[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4):241-243.

[3] 黃麟雛.高科技時代與思維方式[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 寇宗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三十年[J].世界經濟文匯,2008(1):77-92.

[5] 蘭徐民,趙冬緩.我國農業科技進步障礙因素分析與對策[J].農業技術經濟,2002(3):15-16.

[6] 黃季焜,胡瑞法.農業科技投資體制與模式:現狀及國際比較[J].管理世界,2000(3):170-179.

[7] 劉仁平.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過程的障礙與支撐平臺的構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1):53-57.

[8] 程如煙.30年來中國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和政策演變[J].中國科技論壇,2008(7):7-11.

篇(9)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4-0157-02

0 引言

近幾年朝陽市政府加強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科教興農的理念指引下,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十二五規劃實施期間。朝陽市的種植業的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良種普及率達到85%以上,正在朝著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和高技術現代化的農業方向轉變。重點圍繞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進行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技術、農業節能技術、農作物增收、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土保持技術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展。

1 當前農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及障礙

1.1 技術推廣的配套體系建設不完善,普及遇到障礙

農業生產的特點是周期長,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近兩年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增多,使得各地出現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對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影響。當前我們雖然在積極進行農業技術改進,但是由于農民對于新技術應用存在較多顧慮,對于未來風險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配套的保險體系尚未建立,使得農民對于新型農業技術的應用缺乏有效動力。

1.2 農業技術發展的投入不足

由于社會環境和集體意識的影響,新一代的年輕人當中進入農業技術研究領域的人才越來越少,年輕人逐漸從土地當中脫離出來,需求都市化的生活,對于農業科技研究失去了興趣,另外國家在農業技術投入這方面仍然不足,導致基層農業技術研究人才的缺乏和設備的嚴重不足。

1.3 農業技術研究的推廣力度不足

在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民最認可的仍然是那些能夠看得見實際效果的技術,很少有農民去冒險嘗試一些效果無法確定的技術,而當前農業技術的研究主要由政府和科研單位牽頭進行,農民沒有參與到科研實驗的過程中來,他們沒有體會新的技術成果對于農業生產帶來的好處,僅僅憑借宣傳推廣無法打動農民。

2 農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2.1 農業技術的供需特點

當前在農業技術的供應方面,容易受到科研經費和推廣資源的投入影響,農業技術的主導者政府部門與科研單位與農民之間缺乏直接的利益聯系,因此農業技術的產出和推廣應用之間不存在必然性,農業技術的需求容易受到結果導向的影響,受到農作物生產周期及自身條件的影響,農民自身抵御風險能力差,一般會選擇低風險的方式來獲取技術,尤其是在當前單戶農民自主經營的情況下,給農業技術的廣泛普及帶來了較大障礙。

2.2 農業生產的整體利益偏低,農民缺乏技術引進動力

從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來看,農產品的價格與國際市場相比普遍偏低,農民的收入不足,而勞動力價格和市場其他消費品價格偏高,導致農民的整體收益較低,他們傾向于維持現狀,而不愿意引進更高的技術。另外在一定的土地經營面積限制之下,農民在滿足自身需求的情況下,開始逐漸脫離農業生產而進入城市打工,導致農業生產的人才不足,農民缺乏農業生產的動力。

2.3 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影響技術的引進和普及

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術運用能力客觀上影響著他們對農業技術的轉化率,制約著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當前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在農民當中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較高的人都選擇了脫離農業而進入城市當中,近幾年農民的青壯年勞動力資源向二三產業的專業,促進了城市化水平同時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農民整體素質不高,他們對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水平缺乏重視,導致對農業技術需求不足。

3 農業技術創新策略

3.1 完善農民生產保險

以政府為主導,推動商業性的保險企業參與到農業市場當中來,開發與農業生產加工環節相關的保險業務,為農民的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提供巨大保障的同時,實現保險業務的農業方向拓展,可以積極借鑒國外的農業保險的成功經驗,采取政府推動和農民自主選擇相結合的保險運營模式,旨在鼓勵和倡導農民采用新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的整體技術水平。

3.2 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農業產業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以及農業的規模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有利于農民更好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在技術的引進和吸收轉化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區域化和規模化的特色農業生產也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3.3 政府部門繼續增加扶持力度

政府應當從增加農業技術科研投入和基礎推廣建設等方面,保障技術的產出和推廣,大力宣傳和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用信息化的手段完善農業生產環節,讓農民真是的感受到農業技術的應用所能夠帶來的生產的便利以及生產效率的提升。

3.4 豐富農業技術推廣模式

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重點依賴于基層農技人員,未來應當拓展技術推廣渠道,例如采用樹立農業技術應用典型,通過樹立榜樣來影響廣大農戶的技術應用態度,通過大眾媒體以及政府宣傳等多種方式,增加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觸,當當前以農業技術指導為核心的技術推廣轉變成為農業生產及銷售全流程的服務,切實推動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及加工等各方面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黃季火昆,胡瑞法.農業科技投資體制:現狀與國際比較[J].管理世界,2000,3.

[2]黃季火昆,等.中國農業投資經濟[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7.

篇(10)

中圖分類號:F1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1)01-0079-03

一、引言

我國水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而且地區分布不均衡。在水資源的眾多用途中,農業用水是最大的。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2009》的最新統計數據,2008年我國總用水量5 909.9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為3 663.4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62%。在農業用水中,農業灌溉用水量占用水量的90.2%。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灌溉用水量對水資源影響很大。另外,由于受傳統農業耕種方式的影響,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一直較低,目前全國平均僅在0.4~0.5之間,農業灌溉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很多。這導致相當一部分水在輸水過程中由于滲漏或蒸發損失了。因此,在我國水資源較缺乏的情況下,如何提高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實施節水農業對于緩解目前的缺水狀況就顯得至關重要。

農業灌溉技術的采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灌溉用水率,因此,農業灌溉技術的采納與否是提高農業灌溉用水率的關鍵因素。而在農業生產中,農戶是最基本的單位,農戶作為獨立的生產者對是否采納先進技術具有完全的決定權。因此,發展節水農業的關鍵就在于農戶采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影響農戶采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節水灌溉技術自身因素、自然環境因素、農戶稟賦因素、水價因素和政策因素。本文僅對農戶稟賦作詳細研究。

二、農戶稟賦對采納行為的影響

節水灌溉技術對于農戶而言,同勞動力和土地一樣,也是一種生產要素。節水灌溉技術本身并不是水的替代品,但節水灌溉技術可以在不減少作物產量的前提下減少灌溉水的使用量;或者在供水量不變的條件下提高作物對灌溉水的利用率,從而提高作物產量。因此,先進的灌溉技術可以節約灌溉水的用量,從而減少用水農戶對生產要素的投人。農戶是否采納節水灌溉技術,從農戶自身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農戶經濟狀況

從目前國家投資政策來看,大中型節水灌溉工程的投資是由中央、地方政府和農戶分級承擔,一般農戶的投資額要占到工程總投資的1/3左右甚至更多,而且,工程建成后的運行費用完全由農戶負擔。所以一個地方經濟條件及其農民收入如何(反映了農民對水價的承受能力),就成為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能否推廣運用的決定性因素。

農戶經濟狀況主要包括農戶的家庭財產狀況、農戶的收入狀況、獲得信貸的能力和勞動力及土地的機會成本等。采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意味著農戶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實施起來一般較復雜。根據誘致性技術變遷理論,資金較充裕的農戶偏向于采用資本密集型的農業技術,勞動力較充裕的農戶更易于采用勞動密集型的技術。黃季餛等認為,經濟狀況越好的農戶越容易采用水稻新技術。當然,也有學者發現,在他們的經驗模型中收入與農戶的支付意愿及可持續農業技術采用之間有正相關關系,因為充裕的資金能保證生產者不受資金條件的制約而采用可持續農業技術。但是,有些學者的實證研究卻得出相反的結論,即經濟狀況最差的農戶具有最強烈的采用可持續農業技術的欲望,而經濟狀況較好的農戶對保護土地技術和新品種不感興趣。這可能是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能帶來更大收益的緣故。同樣獲得信貸的能力越強,資金的供給就越有保障。因此,獲得信貸的能力和農戶的收入狀況結合在一起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采用產生影響。

(二)教育因素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是一項農業技術,一般來講,農戶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于新技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越強。當然,這里的教育形式既包括正式的教育,也包括農民學校、農民田間學校和加強信息溝通等非正式的形式,這些教育方式會增加農戶的理解能力,使農戶采用新的可持續農業技術的可能性增大。對于受教育程度對農戶采用技術決策的影響,國內外很多學者針對這一問題都做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是農戶采用技術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如國內學者孔祥智等在對陜西、四川和寧夏農戶的調研中發現,農戶的受教育水平對其采用新技術具有顯著地正向作用,一般來說受教育水平越高,采用的可能性就越大。馬康貧、劉華周通過對中國蘇北地區的調查,發現農戶受教育程度對其技術采納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且和看報的頻率結合在一起對技術采納影響更大。綜合各種研究,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是否被農戶采納,跟農戶受教育的水平有很大關系。

(三)農戶決策者的年齡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一般來說,成年人的年齡越大,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就越差。這個規律同樣適用于農業技術擴散。有學者對該問題做了調研,從調研的結果來看,農戶決策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1―50歲這一年齡段,但農戶采納新技術的行為在年齡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總體來看,年齡與選擇行為呈負相關關系,即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戶選擇使用節水灌溉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這可能是年輕人敢于冒險,喜歡接觸新事物,并且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能力做支撐,他們往往成為創新者。

以上論述從農戶的經濟狀況、農戶受教育程度以及農戶年齡等三方面來闡述對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行為的影響。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些關系,筆者以陜西省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三、實證研究

陜西省地域南北跨緯度大,按地形地貌,以秦嶺、北山為界,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中部為關中平原,南部為陜南秦巴山區。其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向東傾斜。土地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中耕地面積408.9萬公頃,林地面積1028.5萬公頃,草地面積311.7萬公頃,其他農用地30.3萬公頃。

陜西是全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省份之一,水資源特點為總量少,時空分布不均,人均耕地較少。全省水資源總量445億m3,居全國第19位。人均、耕地畝均擁有水資源量1196m3、588m3,分別相當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且時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汛期,地域分布上,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面積占全省的35.5%,水資源量占全省總量的71%;秦嶺以北的黃河流域,面積占全省的63.5%,而水資源量僅占29%。居于中心地位的關中地區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量只有

380m3,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1/8,遠遠低于國際社會公認的絕對缺水線(人均水資源量500m3),屬于嚴重資源型缺水地區。

(一)調查的總體情況

經過對陜西省很多地區的多次預調查以及與各級水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的探討,依據研究目的,分別制定了縣級、村級調查問卷和戶級調查問卷共計三個部分的問卷。縣級調查問卷主要包括6個部分:縣社會經濟概況、農業生產狀況、縣水資源利用情況、灌溉技術應用情況、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狀況、灌溉工程產權狀況。村級調查問卷主要包括4個部分:村水資源利用狀況、種植作物灌溉技術的采用狀況、水價制定與征收狀況、節水灌溉技術的投入情況等。戶級調查問卷主要包括5個部分:農戶基本情況(如戶主受教育程度、耕地數量和質量、家庭收入等)、種植業生產和投入情況、農作物的灌溉技術采用情況等。跟本文聯系緊密的主要是戶級調查問卷表部分。由于所選取的村級樣本數量較多,考慮到調查時間有限,調查組根據不同的地市,分為10個調查小隊分別開展實地調查工作。通過與統計數據進行對照,對一些不一致的數據進行了調整,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

本次調查對陜西省的西安市、咸陽市、渭南市、寶雞市、銅川市、延安市、榆林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等10個地市的55個縣(區),共計227個村進行實地調查。受調查村樣本的選取,根據調研前資料的詳細分析以及其地理位置來確定是否具有代表性,而進行選擇。以盡量使調查能夠客觀反映不同地理分布的實際情況。具體調查樣本村分布為:西安市43個、楊凌區2個、咸陽市31個、渭南市29個、寶雞市24個、銅川市11個、延安市16個、榆林市16個、漢中市13個、安康市14個、商洛市28個。對于本次調查中,獲得農戶問卷共計2 313份,其中有效問卷2 171份。在有效問卷中,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樣本數為216戶。

(二)農戶稟賦對節水技術采納行為的分析

1.年齡對農戶采納行為的影響分析

通過對調查農戶年齡段的統計發現,調查中41-50歲年齡段的農戶高達52.2%,31~40歲與50~60歲年齡段農戶大致相等,60歲以上農戶占5.9%,而30以下農戶僅占4.7%。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陜西農村,觀念相對保守,一般30歲以下成人即使結婚生子,很多人由于經濟基礎較差,往往還跟父母在一起并不單獨立戶。而41―50歲這個年齡段在農村屬于年富力強的階段,也代表該地區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因此這個年齡段的相對也最多。

從統計的情況來看,30歲以下年齡段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僅僅2戶,占0.1%;60歲以上年齡段的有18戶,占到8.3%:而41~50歲年齡段所占比例最高,達到55%。另外,31~40年齡段和50~60歲年齡段分別是16.3%和19.3%,兩個年齡段相差不大,這一結果與國內很多學者調查的情況不太一樣。很多學者調查認為,年齡越大,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可能性就越低的規律。而本次調查卻是年齡段最小的采用率最低,其次才是年齡段最大的,居于中間的41-50歲年齡段是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力量,所占比例達到一半以上。

2.受教育程度對采納行為的影響分析

由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技術,農戶沒有一定的領會和理解能力是很難掌握的。另外,相對于傳統觀念來講,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是一門較新的科學和技能,從這個角度來講,也需要農戶具備一定的視野和知識。因此,我們對農戶的文化程度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戶采納節水技術的情況作了調

上表2 171個調查樣本中小學及以下、初中和高中的百分比分別是14.1%、57.6%和28.3%。在采用節水技術的216個農戶中,小學及以下的比例為5.1%,大大低于總樣本的14.1%;而采納農戶中高中級以上比率為36.6%,高于總體樣本8.3個百分點,這是非常顯著地。文化程度對于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影響是正面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可能性就越大。

3.經濟情況對采納行為的影響分析

為了分析農戶經濟能力對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影響,我們對不同經濟狀況的農戶進行了調查,并對不同經濟能力的農戶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的情況作了調查,下面是具體的統計情況,詳見表3。

在問卷設計中,把農戶年收入分成了5個級別,分別是:1萬元以下,1萬~2萬、2萬~5萬和5萬元以上。在采納節水技術的農戶中,他們所占這一收入段的比重:6%、12.6%、12.4%和4.9%。從表3可以看出,收入1萬-2萬和2萬~5萬采納的比重很高,其次是1萬以下,最后是5萬以上。雖然年1萬以下的農戶采納比率僅占其比重為6%,1萬~2萬元和2萬~5萬元所占比重很大似乎是收入越高,采納的可能性越大,但由于5萬以上這個段的規律又出現變化,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得出這一規律還是有些問題,至少是不嚴謹的。另外,收入相對較高的農戶采納,但這也并不一定說明:收入越高,采納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在于收入高有可能是因為采納節水灌溉技術而經濟上更好,而不一定是收入高了就采用節水技術,這兩者到底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是果,僅根據這個表很難說清楚。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至少還應該結合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來分析。為了分析這個問題,首先把所有農戶按農業占總收入的比重分為以下幾個檔次:20%以下、20%~50%、51%~80%和80%以上。這4個檔次的數值越大,代表兼職程度越小,農業在總收入的比重越大。然后,所有農戶按照不同收入段,以及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不同比重,統計了農戶在各收入段、農業收入占比的農戶分布情況,詳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農戶年收入1萬以下的,農業收入在總收入占到80%的農戶,其中有49%的農戶集中在這個區域。而到了5萬以上這個收入,有51%的農戶的農業收入都占總收入的20%以下。

綜上可以看出,經濟基礎較好且農業收入所占比重較高的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四、結論

本次調查范圍為陜西省的10個地市,對可能影響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農戶稟賦因素做了問卷設計,并收回了2 171份有效調查問卷。根據問卷情況,我們做了細致的統計和分析。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農戶年齡、農戶受教育程度、農戶經濟情況等農戶稟賦對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有一定的影響。具體如下:

(1)對于農戶年齡與采納新技術的關系,很多學者認為,年齡越大,采納新技術的可能性就越低。而本次調查卻是年齡段最小的采用率最低,其次才是年齡段最大的,居于中間的41~50歲年齡段是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力量,所占比例達到一半以上。

(2)對于農戶文化程度對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影響,本次調查認為,文化程度對于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影響是正面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可能性就越大。

(3)對于經濟情況與采納節水技術的關系,在本次調查分析中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雖然調查結果顯示,經濟情況較好,有利于采納節水技術。但是收入高有可能是因為采納節水灌溉技術而經濟上更好,而不一定是收入高社會采用節水技術,這兩者的因果關系很難說清。另一方面,結合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來分析發現,經濟基礎較好且農業收入所占比重較高的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基金項目:北京市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編號sz200711232019)和西安工業大學校長基金(編號XADGXJJ200725)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0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2009

[2]王會肖,薛明嬌,節水農業推廣的若干問題及對策建議[J],節水灌溉,2008,(05):38―41

[3]朱玉春,楊瑞,西北地區節水農業的問題、影響因素及對策[J],開發研究,2002,(01):18―21

[4]秦文利,王慧軍,農民素質對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J],河北農業科學,2004,8(01):54―57

[5]黃季妮,Scott Rozelle技術進步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原動力一水稻生產力增長的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3,(06):10-16

[6]高明,譚向勇,王玉斌農戶節水技術應用動因與激勵對策[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09):4―6

[7]方松海,孔祥智,農戶享賦對保護地生產技術采納的影響分析一以陜西、四川和寧夏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5,(03):35―42

[8]馬康貧,劉華周江蘇省淮北地區農戶的技術選擇與擴散[J]農業技術經濟,1998,(04):47―52

上一篇: 企業投資流程 下一篇: 電廠節能降耗建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 亚洲一级人成字幕 | 婷婷激情综合五月 | 五十六十老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最新国产资源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