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12:19: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計風險評估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審計風險的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
審計風險是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三要素構成。固有風險是指在不考慮被審計單位相關的內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況下,其會計報表上某項認定產生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它是獨立于會計報表審計之外存在的,是注冊會計師無法改變其實際水平的一種風險。控制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未能及時防止或發現其會計報表上某項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同固有風險一樣,審計人員只能評估其水平而不能影響或降低它的大小。檢查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預定的審計程序未能發現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上存在的某項重大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檢查風險是審計風險要素中唯一可以通過注冊會計師進行控制和管理的風險要素。審計風險的三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即:AR=IR×CR×DR。由于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是被審計單位客觀存在的,審計人員只能評估其大小,不能改變其大小,因此要降低審計總體風險,只能通過降低檢查風險實現。當審計風險一定的情況下: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允許的最高檢查風險與審計總體風險成正比,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成反比。
三、審計風險的評估
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時,必須對其大小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應當實施的審計程序。
(一)固有風險的評估固有風險除受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性質影響外,從被審單位內部看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被審計單位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因素的影響;二是會計報表項目(具體交易事項)的性質影響。1.管理人員、財務人員對固有風險的影響(1)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誠信越高,固有風險越小,反之則越大;(2)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政策水平越高,業務能力越強,固有風險越小,反之則越大;(3)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越穩定,固有風險越小,管理及財務人員變動越頻繁,固有風險就越大;(4)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受到的異常壓力越大,固有風險就越大,反之則小;2.會計報表項目對固有風險的影響(1)報表項目越多,產生錯誤漏報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固有風險就大,反之就小;(2)經濟業務越復雜,專業技術要求越高,固有風險就越大,反之則越小;(3)在核算中需要判斷和估算的項目越多,固有風險就越大,反之越小;(4)容易遭受損失或被挪用的資產,其固有風險大,反之則小;(5)異常變動的項目固有風險大,反之則小。對固有風險可以根據以上影響因素進行定性分析,評估固有風險的大小。
(二)控制風險的評估控制風險的大小,主要受內部控制要素的影響,內部控制要素包括:1.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是對企業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包括經營觀念、方式和風格、組織結構、人事政策、管理開展方法、內部責任制等。2.會計系統會計系統是指公司為了匯總、分析、分類、記錄、報告公司交易,并保持對相關資產、負債的受托責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記錄。有效的會計系統應滿足以下幾點:(1)確認并記錄所有真實交易;(2)及時充分描述交易;(3)計量交易的價值;(4)確定交易的時間;(5)在會計報表適當表達交易和披露相關事項。3.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指對任何交易或事項的進行都要制定實施步驟和開展的辦法。主要包括交易的授權、職責的劃分、憑證與記錄控制、資產接觸與記錄使用、獨立稽核等內容。企業進行內部控制都要通過一系列內部控制制度來實現的。因此若評估控制風險,就必須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制度研究和評價可分為三個步驟:(1)了解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情況,并做出相應的記錄—掌握被審單位是否存在內部控制制度,存在哪些內部控制制度,可采用調查表法;(2)進行符合性測試—證實有關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執行是否有效,審計人員可以選擇某一內部控制制度,結合被審單位的實際抽查內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執行;(3)評價內部控制的強弱若無內部控制制度,或雖有內部控制制度,但未貫徹執行均為高控制風險,其控制風險應與評估的固有風險相等。
(三)檢查風險的評估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評估后,為了達到預計的風險,應當評估允許的最大檢查風險為:當審計風險一定的條件下,并且控制風險和固有已經評估出來后,允許的檢查風險。
四、如何降低審計風險
評估審計風險的目的是審計人員努力將審計總風險降低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以避免承擔過大的審計責任,審計人員可通過以下方式降低審計風險:
(一)在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時,寧可高估絕不可低估;適當增加審計抽樣,雖然增加點工作量,但可降低審計風險;
(二)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提高審計人員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增強審計人員責任心,按審計準則要求實施審計工作;
(三)實行審計項目責任制和風險基金制度。首先,審計人員要實行項目負責制,誰負責的項目誰承擔風險;其次,實行風險基金制度,凡是有單位的審計人員都要向所在單位交納一定的風險基金。這可使審計人員的經濟利益與審計風險掛鉤,使審計人員從主觀上增強風險意識,努力降低風險;
一、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缺陷
(一)割裂了風險因素之間的關系
傳統的審計風險要素就像一個層次分明的網,財務報表的總體錯報風險通過內部控制和審計活動層層過濾,被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但在實務中,審計人員很容易人為割裂兩者的內在聯系,而只依賴對控制風險所作的粗放型評估來直接、大致確定檢查風險水平,再據此規劃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這就導致了實務中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的相互脫節,從而加大了審計風險。
(二)審計人員易于忽視固有風險評估
由于在假設不存在相關內部控制的條件下而去單獨評估認定的固有風險有顯見的難度,再加上直接假定認定的固有風險為高水平被公認為穩健的做法,這樣極容易導致不少事務所及審計人員不重視對固有風險的評估,多采用將固有風險定為最高水平即100%的做法。
(三)對管理層舞弊甄別失敗
由于實務中對固有風險的評估流于形式,審計的起點便從了解內部控制制度、評價控制風險開始。如果審計人員不把審計視角擴展到內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騙,不能發現由于內部控制失效所導致的會計報表存在的重大錯報和舞弊行為。
(四)缺乏對財務報表的整體審計風險進行把握和控制
原風險模型側重于指導認定層次的審計測試工作,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和應對重視不夠,進而必然會影響認定層次重大錯報的檢查效果。雖然該風險模型要求在評估固有風險時應當從會計報表層次和賬戶余額層次兩個方而加以考慮,但在評估控制風險時卻并不涉及報表層次,只能要求審計人員對各重要賬戶或交易類別的相關認定所涉及的控制風險進行評估。這種不注重從宏觀層而上了解企業及其環境,而僅從較低層而上評估風險。如果不深入考慮會計報表背后的東西,就不能對會計報表項目余額得出一個合理的期望。
二、審計風險模型的改進
(一)新審計風險模型的介紹
新審計準則認為審計風險由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構成,它們之間的關系用模型表示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是的存在可能是因為被審計單位的性質、行業狀況、外界環境以及經營風險的影響,也可能是由于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無法有效地防止或發現并糾正錯報。影響審計風險的另一個因素是檢查風險,檢查風險是審計人員自身可以控制的風險,它的高低取決于審計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
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所處環境,以充分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并依據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水平確定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便把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全面了解審計風險模型對審計人員安排審計工作計劃非常重要,審計人員可以依據審計風險模型確定被審計單位各個業務循環應收集的審計證據的數量。
(二)新審計風險模型的優越性
1.引入重大錯報風險,改進審計理念
新審計風險模型體現了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向重大錯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轉變。這個轉變明確了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起點和導向。該模型還校正了傳統審計模式下以評估客戶經營風險為中心的審計思想,強調注冊會計師應從多方面了解客戶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新審計風險準則及模型明確規定,了解客戶及其環境,包括了解客戶的目標、戰略以及可能導致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相關經營風險,而不是了解和評估全部的經營風險。
2.以風險評估為審計起點,有利于審計質量的提高
新的審計風險模型要求的審計起點為風險評估程序,其次才是針對重大錯報風險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即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在這一模型下,審計人員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要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并將識別的風險與認定層次可能發生錯報的領域相聯系,實施更為嚴格的風險評估程序,而不能忽略固有風險的評估,直接將風險定為高水平。這就改善了舊審計風險模型在固有風險評估方面的缺陷,對于甄別管理者舞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審計程序的設計有的放矢,提高了審計效率
新審計風險模型保證了注冊會計師實施的審計程序有的放矢。新審計模型,首先要求實施風險評估程序,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除內部環境外還包括行業狀況、監管環境、企業的性質,以及目標、戰略和相關經營風險等外部環境,在此基礎上分別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來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對于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應根據評估結果設定總體應對措施。對于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應以此為依據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兩方面的審計措施結合,最終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4.從宏觀來看:順應國際趨勢,適應國內環境
縱觀整個審計準則,新審計風險模型所代表的全新的審計理念,在一般原則與責任的審計準則以及其他具體相關的審計準則中都有體現,都強調對被審計單位及其所處內外環境的了解和評價。很顯然,準則框架體系全面滲透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念,要求注冊會計師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觀念貫穿于審計全過程。
三、我國運用新審計風險模型存在的困難
(一)風險評估所需數據的限制
評估被審計單位重大錯報風險要求對企業的業務、市場狀況、管理層,甚至企業所處行業整體的經營狀況和市場狀況等因素都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大多沒有經濟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數據積累嚴重不足。這是我們目前實施新審計風險模型的最大障礙。
(二)會計師事務所運用這一模型進行審計的動力不足
一方面,新的審計風險模型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之前對企業各個方面進行調查了解,并且還需要有更多審計經驗的合伙人及高級審計人員的參與,人員成本會比較高。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存在審計關系的失衡及審計責任的缺位,市場上仍然缺乏對高質量審計的需求。我國對審計人員的民事責任制度仍不夠健全,審計人員被起訴的風險仍然較低。因此,在我國當前的執業環境下,絕大部分事務所沒有動力投入巨大的成本來開展新的審計模式。
(三)審計人員的知識和經驗儲備不足
新審計風險模型的運用要求審計人員改變審計思路,熟悉被審計單位的行業狀況,法律與監管環境,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經營目標、戰略和相關經營風險,內部控制等知識,這需要審計人員擴大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并具備很強的專業判斷能力。但目前,我國審計人員總體而言綜合素質不高,缺乏豐富的執業經驗,職業判斷能力還不是很強,而且長期以來,我國審計人員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過于集中在會計審計方面,可能無法滿足風險評估時對知識的多元化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春華.淺析新準則下的審計風險模型.財經界(下半月刊)[j].2006,9.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呼喚著人的法律意識的迅速提高,注冊會計師受到的懲罰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公眾的注意力越來越多的注意到注冊會計師執業行為,越來越多的注冊會計師深刻體會到審計風險壓力。注冊會計師執業本身具有的特點和面臨的審計風險,決定了我們需要對這一風險進行研究,仔細分析其原因,然后探討一些風險防范措施和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形成的原因
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問題的存在,影響會計師審計的聲譽,阻礙了國家發展和審計行業的崛起。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職業道德風險
在注冊會計師的執業過程中,不僅要履行經濟監督職責,也要服務被審計單位,以獲得經濟報酬。追求利益和職責履行本身就是矛盾,必然會導致一些欺詐行為,也是一些造假案件頻發的主要原因。注冊會計師由于利益的驅使而失去了獨立。企業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屬性,追求經濟利益是它必然的要求。由此說來,在生存和追求利益的雙重壓力下,很可能會讓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失去獨立,為了吸引客戶,取得不當利益,和被審計單位合伙弄虛作假。
(二)被審計單位本身存在風險
首先,現代企業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不斷增加,而風險高的企業審計的審計風險必然增加。雖然經營失敗不等于審計失敗,但往往難以逃脫對注冊會計師的訴訟。其次,信息系統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內部控制的重點從財務領域朝電子數據處理部門發展,交易時會計直接監督減少,未授權的訪問、存取、修改數據可能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減少手工勞動的工作會導致發現錯誤和舞弊低,但可以修改應用程序或系統軟件可能使已發生的錯誤和舞弊不被發現而長期存在。再次,財務舞弊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已成為風險的首要原因。
(三)注冊會計師缺乏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水平
技術性很強的審計活動,要求參與人員有較深厚的會計、審計、稅務和法律知識基礎和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強有力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否則,就很難對會計信息反映的經濟活動進行準確的判斷,風險將不可避免。我國的審計事業從建立到現在不過一、二十年時間,取得資格考試門檻不高,許多審計人員缺乏經濟理論、基礎設施項目、現代信息技術的專業知識,這些和對審計人員的要求高不相適應,從而產生風險。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和質量控制體系
首先,加強審計風險意識,建立和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從思想上認識到審計風險可能產生的危害;其次對審計風險進行預測,注重審計風險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制定有效的方案,以控制風險。進行審計風險評估,并采取適當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最后,審計對象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審計條件不具備,可以拒絕接受委托,讓它完成完整建賬以后,開展審計工作。
(二) 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綜合素質
行業協會應定期開展法制教育和法律講座,讓審計人員明白和遵守法律,在法律的框架內使用法律,排除審計工作面臨的所有主、客觀因素,使審計活動符合法定程序,審計評價合乎依據和規章,審計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會計師事務所也應常常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對注冊會計師進行制度規范,從行為上約束審計人員,以有效防止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
(三)謹慎選擇客戶,保持良好溝通
承接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只是一味接單。我們必須了解客戶,對他們進行綜合行業分析,對他們的經營特色,管理人員過去的信用記錄等因素都要進行綜合分析后才能來決定是否承接審計邀約。優質的客戶舞弊的可能性不太大,造成了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相應的低,反之亦然。
良好的溝通是對已經接受邀約的客戶一個重要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各種形式的咨詢服務,幫助他們及時的消化和解決財務和經營風險,既解決了客戶的實際困難,也在事實上控制了審計的風險。
(四)規范注冊會計師執業行為
用風險評估來選擇客戶,更好地降低審計風險的第一道關卡。簽署約定的質量可以決定是否審核到會計差錯和更正假賬,簽署風險直接對注冊會計師執業整體風險有影響。簽訂之前,注冊會計師應當對被審計單位進行一些了解,進行風險評估,選擇客戶慎之又慎;并通過風險評估經驗的積累,完善風險評估體系,逐步完善合同簽訂、簽訂規范風險評估的行為,以確保簽約風險制度上最小化。
通過注冊會計師對重要項目的標準化的專業判斷,以盡量減少由于個人喜好所產生的風險。會計師事務所可以為不同情況下選擇標準的專業判斷做出具體的規定,以便使單位內專業判斷的趨同,形成自己的執業風格,減少由于個人喜好產生的審計風險。
嚴格推行復核的三級制的實施,加強執業質量控制(針對現行的三級審查形式和一些專業判斷屈從于其他現象的壓力,有必要重申嚴格執行三級復核制度)。消除人為因素對審計結果干擾,并確保三級復核實現目標。
審計風險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是一個實踐問題。因此,審計風險控制措施既包括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也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在許多情況下,審計風險因素的評估,審計證據和收集主要依靠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判斷,收集審計證據的方法的數量,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實施風險導向審計,審計風險研究,分析審計風險模型,對審計工作的指導意義指導極大。
關鍵詞 風險導向審計 煤炭企業 運用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指CPA通過對被審單位進行風險職業判斷,評價被審單位風險控制,確定剩余風險,執行追加審計程序,將剩余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運用到煤炭企業,就是內部審計人員在對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評價的基礎上,分析、判斷被審單位的風險所在及其風險程度,把審計資源集中于高風險的審計領域,針對不同風險因素狀況、程度采取相應的審計策略,加強對高風險點的實質性測試,將內部審計剩余風險降低到最低水平。
一、風險導向審計的產生
風險導向審計是在賬項導向審計和制度基礎導向審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賬項導向審計是最初的審計方法關系,主要著眼于查錯防弊。適用于審計早期經濟業務不很復雜的小規模企業。制度基礎導向審計主要將審計的重點放在對內部控制制度各個控制環節的審查上。在這種審計模式下,審計人員首先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測試來確定其可信賴程度,而后根據內部控制測試結果進一步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實施審計程序。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的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經營活動日趨復雜和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注重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評審,就可能錯誤確定重點審計領域,不利于審計質量;也可能使審計風險失控。于是,風險導向審計在彌補日益擴大的審計期望差距的社會因素中應運而生。
二、風險導向審計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風險導向審計的特點
1.從宏觀上把握審計風險。風險導向審計工作的中心實現了由內控測試到風險評估的轉變,風險評估的結果決定了審計人員需要關注的高風險審計領域和重點審計項目、審計資源的分配、審計證據的性質和數量。在風險評估的過程中,風險導向審計更加注重宏觀因素分析,如:被審計單位所處的行業狀況,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審計單位的性質、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等。 分析程序的大量運用。風險導向審計從風險評估到最終審計結論的確定均可運用分析程序。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更能有效的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收水平時,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實質性程序。分析程序可以用在研究財務數據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在研究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之間的關系。分析程序的大量運用能夠更好地發現被審計單
位的重大錯報,提高審計的效率。 擴大審計證據的內涵,注重外部證據。審計證據包括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獲取的證據,包括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包括從被審計單位內部或外部獲取的會計記錄以外的信息;審計人員通過詢問、觀察和檢查等審計程序獲取的信息以及自身編制或獲取的可以通過合理推斷得出結論的信息。這些都擴大了審計證據的內涵。審計人員需要從外部獲取證據,來證明風險評估結果的恰當性。另外,審計人員期望管理層提供的證據來證明其舞弊行為顯然是不現實的,通過與企業的一般員工、供應商和銷售商等方面的溝通所獲得的外部證據,是獲取相關線索的重要途徑。
(二)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1.風險導向審計適應了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的需要。市場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使人們對審計的期望值不斷提高,而風險導向審計正是適應了公眾對審計期望值不斷提高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滿足公眾的要求。 風險導向審計符合現代審計目標多樣化的要求。風險導向審計將被審計單位置于一個大的經濟環境中,運用立體觀察的理論來判斷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各種因素,從企業所處的行業狀況、監管環境、經營目標、戰略規劃到經營方式、業務流程等內外部各個方面來分析評估審計的風險水平,把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植入到本身的風險評價中去,并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從而在審計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審計風險的評估上,并通過審計程序把審計風險降低到審計人員可以接受的水平。 風險導向審計是對原有的審計資源進行重新調配。通過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評價,以做出相應的審計策略,將風險評估與審計程序緊密的聯系起來,同時能據此將審計資源恰當地分配到高風險領域,提高審計質量與效率。 審計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為應用風險導向審計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的頒布,會計準則及指南的實行等,構建了中國執業審計準則體系。 審計人力資源的發展為風險導向審計提供了人才保證。正規院校審計專業學歷教育,在職審計人員的培訓,注冊會計師和審計師考試制度等。這些措施都為我國審計職業界應用風險導向審計提供了人才保證和技術支持。三、風險導向審計在煤炭企業中的應用
(一)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應用方法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廣泛運用分析性程序檢測被審計對象,其基本方法
包括審計風險評估、分析性測試、控制測試、業務實質性測試、余額細節測試等。對于有證據表明風險較低的領域,應依賴內部控制或分析性復核;對被認為風險較高的領域,實施大量的實質性測試和余額細節測試,使審計手段與審計目標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審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績效性。對風險評估來提出風險管理的對策,有效降低所在組織的風險,從而增加企業的價值,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二)風險導向審計在煤炭企業中的作用
1.參與風險管理。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首先確認企業目標或某項交易的目標,然后分析對這些目標產生影響的風險,確定審計風險水平和審計重點,提出風險防范和控制建議,最后通過后續審計,測定風險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這樣審計建議可以直接針對企業實現目標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并將事后評價反饋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內部審計成為企業價值鏈中的必要環節。 促進內部控制。作為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內部審計是對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這些目標也是對內部審計的要求和標準。可見,內部控制是內部審計的基礎,也是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進入企業治理、風險管理的基礎。 促進煤炭企業治理。內部審計人員長期立足于本企業的具體崗位,比較熟悉企業的業務并能夠隨時深入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和各個部門了解具體情況,深入到經營管理的各個過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風險;通過積極持續地支持并參與風險管理過程,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管理和協調,向管理層提出相關建議,從而促進煤炭企業的治理。
(三)煤炭企業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運用
根據煤炭企業的戰略目標,在煤炭營銷領域開展重點審計。“十二五”時期國家將進一步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因此,各煤炭企業一定要加強價格研判和市場風險預警機制建設,通過不斷的評審與信息反饋,對市場營銷進行戰略控制從而規避風險。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企業的經營環境,管理層的誠信度等方面綜合地分析、評價,對審計風險的控制始終貫穿于審計過程,將審計風險降到組織可接受的水平。
四、做好風險導向內部審計
做好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要改善內部審計環境,加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兼顧客觀性。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水平。隨著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審計范圍不斷擴展,審計人員關注的范圍不斷延伸,對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應鼓勵內審人員參加CIA等各種考試和培訓,使其具有國際水準的執業水平。
參考文獻:
鄭小榮.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若干理論問題探討.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
陳毓圭.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由來及其發展的認識.會計研究.2004(2).
過去十多年來,在財政部指導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一直致力于審計準則的建設工作,陸續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審計準則,這對于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專業化發展,以及服務于市場經濟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審計準則作為衡量與保障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權威標準,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一、中國審計準則建設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
自注冊會計師制度恢復重建以來,我國以規范行業管理和提高執業質量為目標,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規章制度,并在審計準則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審計準則建設以及準則體系的基本建立,有效地適應了注冊會計師執業的需要。審計準則已經成為注冊會計師執業的必備指南,成為衡量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依據,成為理論研究、教學教材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還是有關部門執法、判斷注冊會計師執業罪錯的依據。
盡管審計準則建設取得很大成就,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業經營環境的急速變化,中國審計準則建設面臨著許多挑戰:
1.行業面臨的風險有日益增大趨勢。管理層財務舞弊事件頻繁爆發,如科龍事件等加大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風險,嚴重損害了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利益,動搖了社會公眾對資本市場和審計有效性的信心。
2.現行審計實務不能有效應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現行審計實務是建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基礎上,存在很大缺陷。注冊會計師往往不注重從宏觀層面把握財務報表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而直接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容易產生審計失敗。
3.經濟發展要求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經濟全球化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打開國門,吸引外資,使經濟的發展超越了國界。目前,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依存度日益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審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二、以制定審計風險準則為重點,創新審計準則體系
1.關于審計準則的建設情況。根據行業面臨風險的特點以及國際審計準則的新進展,我們對我國審計準則體系中涉及審計風險的項目進行了研究,并對我國的審計環境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鑒國際審計風險準則的基礎上,以審計風險準則為重點,完善審計準則。
2.創新審計準則體系。從目前看,我國注冊會計師承辦業務類型較多,其中既有財務報表審計和審閱、內部控制審核等具有鑒證職能的業務,又有代編財務信息、執行商定程序、管理咨詢和稅務咨詢等不具有鑒證職能的業務,還有特殊的鑒證業務,如司法訴訟中涉及會計、審計、稅務或其他事項的鑒證業務。因此,獨立審計準則體系已經不能完全包容注冊會計師各類業務使用的執業準則,需要對此進行改進。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和國際趨同的需要,新準則將“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體系”改進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以適應注冊會計師業務多元化的需要。執業準則體系應當涵蓋注冊會計師所有執業領域,包括審計準則、審閱準則和其他鑒證業務準則,以及相關服務準則,其中審計準則是執業準則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國際趨同努力的重點所在。為了便于社會公眾理解,在對外宣傳時,我們將執業準則簡稱為“審計準則”。
3.改進執業準則名稱。由于現行獨立審計準則體系包含了部分非審計業務準則,因此,有必要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將非審計業務準則從獨立審計準則體系中分離出來,按照其業務特性冠以適當的名稱。
4.完善執業準則編號。目前執業準則是按時間順序編號的,看起來連續,但實際上是零亂的,沒有內在邏輯。為了克服按時間循序順序編號帶來的弊端,我們擬按照會計科目編號原理進行編號。
三、審計風險準則著力解決的問題
審計風險準則進一步明確了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基本原則、明確了注冊會計師審計證據的內容、數量和質量以及為獲取審計證據所實施的審計程序;進一步明確了注冊會計師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的程序;進一步明確了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與現行獨立審計準則相比,審計風險準則著力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要求注冊會計師加強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程序,更廣和更深地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各個方面。
2.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要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注冊會計師應當將識別的風險與認定層次可能發生錯報的領域相聯系時,實施更為嚴格的風險評估程序,不得不經過風險評估,直接將風險設定為高水平。
3.要求注冊會計師針對重大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實施實質性測試。注冊會計師對重大錯報風險評估是一種判斷,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無論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結果如何,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重大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實施實質性程序,不得將實質性測試只集中在例外事項上。
4.要求注冊會計師將識別、評估和應對風險的關鍵程序形成審計工作記錄,以保證執業質量,明確執業責任。
審計風險準則的出臺,有利于降低審計失敗發生的概率,增強社會公眾對行業的信心;有利于嚴格審計程序,識別、評估和應對重大錯報風險;有利于明確審計責任,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有利于促使注冊會計師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提高整個行業的專業水平。
中國審計準則體系的,標志著我國已建立起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順應國際趨同大勢的審計準則體系。它的與實施,有利于提高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執業質量,提升財務信息質量,推動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一、引言
風險導向審計在彌補日益擴大的審計期望差距的社會因素中應運而生。其中包括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從社會因數來說審計是滿足社會需求的滿足而產生的,但始終和社會需求存在審計期望差距.一方面是人民對審計成果的依賴加大,借以做正確的決策和判斷.另一方面對審計信息的時效性和誠信度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伴隨著人民違權意識的增長以及審計人員分析面的不周全,容易使審計人員掉進"審計陷阱",或者是其錯誤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風險失控.于是,風險導向審計在彌補日益擴大的審計期望差距的社會因素中應運而生。
新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正式引入了“重大錯報風險”的概念。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并成為重大錯報風險,而是重大的實質性的改進。新準則啟用新審計風險模型,要求注冊會計師在設計和實施審計測試前必須適當地評估重大錯報風險,而不能未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就盲目進行審計測試;也不能象以往那樣所謂穩妥地簡單設定重大錯報風險為最高水平而直接實施更廣泛的實質性測試,因為不弄清楚重大錯報風險可能發生在哪些交易、賬戶和列報與披露的哪些認定上就一味實施實質性程序,難以查出重大錯報,造成有限審計資源的浪費。與以往的制度基礎審計相比,風險導向審計更具有其自身的優越性。
二、新審計風險模型的優越性
(一)明確規定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明確將審計風險劃分為兩部分:審計風險和客戶風險。客戶風險,即客戶財務報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均為被審計單位所造成和掌握,審計人員只能評估,不能掌握。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抓住了審計工作的本質,而且與現行審計目標責任定位緊緊相扣,有利于履行審計責任,實現審計目標,將審計視野由以往關注內部控制和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擴大到企業環境、發展戰略、歷史沿革、公司治理結構等宏觀方面。
(二)使審計人員從宏觀層面上全面了解企業及其環境。將客戶置于一個大的經濟環境中,運用立體觀察的理論來判定影響企業持續經營的因素。從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條件到經營方式和管理機制等構成控制因素的內外部各個方面來分析評估審計的風險水平,掌握可能存在的重大風險,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視角而導致的審計風險。包括企業所處行業的特征;企業的特征;企業所從事和可能從事的各戰略經營領域的成功關鍵是什么,發展速度如何,資金利潤率是多少,為建立戰略優勢所需要的最佳經濟規模是多少,平均投資額是多少;企業所從事和可能從事的各戰略經營領域中,成本居于何戰略地位,行業的平均和先進水平是什么;企業的籌資環境特征,包括供求形勢、籌資條件、行業與融資機構的一般關系以及同行業競爭者的籌資能力和財政實力;同行業競爭者資金籌措與運用效果,包括資金效益性、資金流動性、資金安全性。
(三)有助于引導注冊會計師時刻緊緊圍繞評估上有無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執行程序。注冊會計師首先花大力氣去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以對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的相關評估結果為基礎,并考慮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來確定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再據此計劃實施和執行,可以提高效率少走彎路。在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可接受檢查風險水平與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果成反向關系。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高,可接受檢查風險越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低,可接受檢查風險越高。檢查風險取決于實質性程序設計和執行的有效性。
(四)新的風險審計比較傳統的審計方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伸展性。新的審計風險可以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靈活地提供服務范圍和內容。對于中小的事務所而言,自身可能無法進行有效的風險分析,通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則可以獲得風險評估方面的增值服務。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自身可能無法進行有效的風險分析,通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則可以獲得風險評估方面的增值服務。新的審計模式是可擴充式的,它可以幫助審計師更好的了解中小企業的需求。所以無論中小企業還是中小事務所都可以儉省審計成本,進而能夠起到保證執業質量和明確職業責任。
(五)風險評估以分析性復核為中心。盡管風險評估包括檢查、調查、詢問、穿行測試等多種審計取證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復核的運用,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對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視程度不夠,分析性復核主要運用在報表分析上,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以分析為中心,分析性復核成為最重要的程序,為了適應分析性復核功能擴大的要求,分析性復核開始走向多樣化,不再是只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也對非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分析工具充分借鑒現代管理方法,將管理方法運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新的審計風險模型將審計人員能夠把工作重點集中在財務報表出現錯報的高度風險領域,同時將風險評估與審計程序緊緊聯系起來,從而有利于提高審計質量,增強公眾對已審財務報表的信心,也有利于保護公眾的利益。然而,由于我國市場經濟水平不高,會計、審計人員素質偏低等問題,使得新的風險模型的應用面臨很多挑戰。
三、施審計風險模型面臨的問題
(一)事務所缺乏正確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的客觀條件和一些主觀條件。評估被審計單位重大錯報風險要求對企業的業務、市場狀況、管理層,甚至企業所處行業整體的經營狀況和市場狀況等因素都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90%以上的業務是審計業務和會計業務,沒有經濟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他們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了解整個行業,數據積累嚴重不足。這可以說是實施新審計風險模型的最大障礙。目前,我國現行的審計方式存在兩個較明顯的問題。一是對被審計對象在一定時期的經濟活動重在進行事后審計,這種審計方式所產生的審計結果,對經濟活動過程缺乏及時、有效監督,不能促進經濟活動的健康運行,也不能真正發揮審計的職能作用。二是現行審計活動所運用的方式,主要憑借經驗進行分析判斷,這勢必影響到審計信息的準確性。
(二)注冊會計師具體執行實務時與審計準則存在重大差距。注冊會計師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不能從整體上掌握和執行審計準則,相當部分的審計項目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審計工作底稿不是框架不全就是空架子,好點的雖然有具體內容但欠全面,或不規范經不起推敲,存在為節省工作時間和成本而省略或減少必要風險評估程序的現象,離審計準則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不能體現審計精神的實質。這些問題都反映出一些注冊會計師不能正確理解和執行審計準則的問題。因此,要想現在能全面實施新審計風險模型還有不少的困難。
(三)審計人員整體素質偏低或無法滿足風險導向審計需要。審計中很大一部分主力審計人員沒有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認證,水平較低。同時,雖然我國注冊會計師一般專業知識比較扎實,但綜合素質不高,沒有在執業實踐中積累到足夠的專業經驗,難以形成相當程序的職業判斷。風險導向審計要求在審計活動的各個階段都保持高度的專業警惕,隨時發現潛在的風險點,并匯總入風險評估;同時,要求審計人員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為不同的被審計單位設計個性化審計方案。而我國的審計人員目前只能勝任制度導向審計模型下規范式流水化作業,不能應用新的審計風險模型,從而使新的審計風險模型的運用存在一定難度。如何充分發揮教育審計工作在加強內部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防范經濟風險、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推進廉政建設等方面的作用,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的理論和實際課題。
(四)過高的審計成本使會計師事務所難以承受。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需要高級審計人員的參加,加大了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的投入,無疑會加大審計成本。同時審計時間的延長,審計范圍的擴大也存在不可忽視的潛在成本。在審計計劃階段和執行控制測試階段,注冊會計師關注的范圍擴大,程度加深,必然導致工作時間和審計成本的增加,在會計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過渡到收費的同步增加。而我國目前審計市場的最大問題就是競爭激烈導致很多事務所為了贏得客戶而拼命降低審計收費,進而努力壓縮審計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審計程序。這種現實情況使得風險導向審計這種成本的模式會在現階段的中國缺乏生存的土壤。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作為制度基礎審計的完善和發展, 是現代職業審計的必然發展趨勢,但現在還不適宜成為我國審計業務的主導模型,其尚處于探索階段, 在實踐中, 尚無完整的模式可參照執行, 即使將來有關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準則出臺后, 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因此, 注冊會計師在現階段, 應首先接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在執業過程中, 將風險評估貫穿審計的全過程, 不斷探索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方法, 以將審計風險降低到最低可接受水平, 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水平。
參考文獻
[1] 黃碩、李勇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新趨向”,《審計文摘》,2005年第6期。
[2] 雷蕾、趙曉曉:“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運用的局限性”,《審計文摘》,2005年第8期。
一、引言
在審計的發展歷史中,風險評估的定位在財務報表審計中至少已經產生了將近百年,其職業判定水準是風險導向審計關注的核心問題。 企業的業務越來越多元化,審計環境也會隨之越來越復雜化,傳統的審計方法已經很難滿足核查企業資產流失的要求,風險導向審計能化解審計發展歷程中的難題。 近年來國內有眾多研究者對于我國的風險導向審計都進行了集中分析,也獲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鄭朝暉與馬賢明提出了若干分析工具――戰略分析(包括用于宏觀分析的PSET和用于行業分析的POPTER)、流程分析(包括價值鏈分析法VCA和SWOT)、績效分析(平衡計分卡BSC和標桿分析)、財務分析、會計分析和前景分析。李曉慧主張引入風險導向審計的概念,改進制定質量控制規則的具體標準,指導會計師事務所從選用工作人員、工作分配、風險管理,以確保審計工作絕對遵循和執行獨立審計規范。由于我國相關學術界和實務界對風險導向審計的分析絕大部分都滯留在理論層面上,許多都是參照國外的研究成果。在全局上缺少對風險導向審計的全面系統探究,特別是在我國經濟轉軌的非常環境下,怎樣更好地利用和執行風險導向審計,依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境。所以,對于風險導向審計的研究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二、風險導向審計概述
(一)風險導向審計概念 (1)企業經營風險導向審計。即廣義的審計風險概念范疇,以企業經營風險作為評價審計高風范圍和關鍵,把它界定為“風險導向審計”,我國支持這一定義的代表學者胡春元教授認為,風險導向審計是在開闊的經濟環境中,利用三維觀察的理論視角來評判影響審計目標企業持續經營的要素,從企業面臨的商業環境、條件到經營手段和管理體制等組成控制要素的內外部各個層面全面完整地判定審計的風險層次,將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導入到自身的風險評估管理中。(2) 管理層舞弊導向審計。這是風險導向審計的另一拓展,這一審計技術中的風險把側重點放在“管理層舞弊”所導致的風險,在這種審計工具中,主要會計報表審計把關鍵放在發現和判定管理舞弊的風險,并從此著手審計流程,圍繞查找管理層舞弊進行風險導向審計行動。這種審計方法嘗試從審計技術的視角,有效提升獨立審計將管理舞弊公之于眾的能力。 在此,認為風險導向審計含義與前者相同,將審計中的風險看作廣義的審計風險定義。在管理進程中,產品的生命周期長短,產品質量的優劣,企業生產能力的強弱,均可以作為判別企業經營風險的重要的判定點。
(二)風險導向審計特征 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新的審計技術,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1)審計重心前移。審計過程的核心由審計測試發展為風險評估,審計流程包括三個步驟:風險分析――分析性程序――審計測試(由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組成)。傳統審計不能滿足報表審計的需要主要是因為其原有的風險評估無法到位,未能及時準確發現高風險審計領域,引致審計過度或審計不足。強化落實風險評估程序,從根本上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的本質。 (2)風險評估以分析性測試為核心。雖然風險評估包括審查、查證、詢查、穿行測試等多種審計取證策略,但關鍵還是有效利用分析性測試。國際“四大”主要的分析技術:戰略分析、績效分析、財務分析、會計分析及前景分析,將分析策略引入到風險評估中,把各種風險因素有機地關聯起來,而且風險評估不再是單一維度的評估,而是多維度的評價,正如資產評估不能僅僅使用一種方法,倘若有幾種方法交相輝映,則風險評估的結果將更加真實精確。(3)審計領域無界限、專業能力無底限。注冊會計師深入廣泛地了解企業的程度是傳統的審計方法無法比擬的,大到宏觀層面如中美戰略關系、中觀層面到客戶所在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和諧發展的問題、小到微觀層面中企業的某一設備儀器的運行狀況,甚至是一個門衛的出勤情況,都可能納入到風險評估和審計測試,注冊會計師不再僅僅把核查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與會計報表相關的內控,而是以更加開闊的視野,著眼于整個內部控制結構;既要調查高管的背景,還要知道高管的不良嗜好。審計范圍的無界限,相對應的,必然要求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素質也沒有上限的。另外,事務所也要結合審計資源執行知識價值鏈管理,成立事務所的專業咨詢團隊或者與專業的調查公司結成戰略同盟,在審計與咨詢相互獨立的環境下,事務所必須重新整合審計和咨詢兩大資源,不僅要遵守新會計準則,還要強調在審計業中靈活發揮咨詢的功效,主要表現為咨詢為審計提供專業服務,審計為咨詢業務開疆拓土,使咨詢和審計融合起來。(4)審計證據重心向外部證據轉移。管理層舞弊是注冊會計師面臨最大的風險,但管理層又常常是注冊會計師的協作伙伴,如果管理層將審計的基礎架空,則審計的進行將舉步維艱,但如果讓管理層主動呈交證據證實自己舞弊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景下,注冊會計師必定把關注的視角轉向普通員工,突出“革命堡壘最容易從內部突破”的理念,激勵員工揭發管理層舞弊;另外,利用內查外調相結合的交叉管理方式,廣泛深入地從供應商、銷售商獲得調查搜集證據信息,美國新舞弊準則對此也是有所推崇的,也是專門根據管理層弄虛作假所制定的有效審查方法。風險導向審計中,注冊會計師對于通過外部證據來支撐和印證自己的專業判斷的依賴程度將更高。(5)審計測試程序個性化。不同的審計目標,審計測試程序也各不相同,這就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審計測試標準化測試的缺點,根據不同客戶風險大小程度以及風險范圍的異質性,采取有針對性的審計測試程序。
三、風險導向審計模型
(一)風險導向審計的優勢 (1)系統觀和戰略觀的統一。 原有的風險導向審計由于只是單純地把本身所具有的風險確定為高風險,而直接把評估企業內控制度作為審計的開始,這種審計方法實質上是一種從下至上、由點到面的審計技術。現代的風險導向審計則打破了這種限制,它通過調查并且評估企業及其經營環境、戰略以及相關風險等,測算嚴重錯報風險,然后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測試,對已經確定的嚴重錯報風險進行調整和修正,進而降低審計風險系數。風險導向審計的這種自上到下與自下到上相互交融的方式和系統的評估措施,可以有效地排解審計風險并且能提高審計績效。(2)審計程序與方法上的優勢。會計師事務所作為自負盈虧的機構,追求最大化的自身利益是其終極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只有增加現金流量和減少風險,對于每個審計標的必然就是增加審計收費,減少審計成本和控制審計風險。在激烈的審計市場競爭中,增加審計收費必然使會計師事務所喪失價格競爭力,唯一行得通的方法只剩下控制審計成本和風險。風險導向審計注重對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的深入調查,這樣就為減少審計風險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在審計的過程中,提高分析性程序的使用頻率,不僅有助于充分發揮審計的功效而且有效的控制和緩解了審計風險。所以說會計師事務所為了達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風險導向審計一定是其最恰當的選擇。(3)合理的審計風險模型。美國審計執業界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創建了審計風險模型,由于審計風險模型的建成,審計手段也開始由制度基礎審計逐漸向風險導向審計發展。風險導向審計出現及審計風險模型20多年的實施經驗,使得傳統的審計風險模型適應性已經越來越跟不上現代審計發展的步伐。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是通過全面評價企業本身具有的風險和減少風險以判斷審計測試的性質、時間和領域,但是由于固有風險很難做出比較精準的評估,審計常常從審計對象的內控制度開始,如此一來,就成了制度基礎審計的重復,而且有時很難把企業本身所具有的風險和控制風險進行明確的區分。審計風險模型將審計風險縮減為重大錯報風險與檢查風險的之積,造成了把審計模型簡單化的表象,企業自身所具有的風險和監控風險的乘積被重大錯報風險所替換,但實質上確實拓展了重大錯報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并且更有助于準確地確定和評價風險。風險導向審計通過全面系統地評價審計項目的各種經營狀況和運營策略從而對審計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進行定性分析,把審計對象的經營狀況和運營策略作為審計的源頭,這樣對于注冊會計師綜合把握審計對象可能潛伏的巨大風險就不再顯得困難重重,有利于營造會計師事務所和客戶之間的和諧、合作的美好局面。
(二)風險導向審計的風險模型 風險模型將審計風險分為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固有風險是指假設相關內部控制缺失時,特定賬戶或交易類別獨立或結合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發生嚴重錯報或漏報的不確定性。控制風險是指某個特定賬戶或結合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發生嚴重錯報或漏報,而沒有被實質性測試審查檢測出來的不確定性。檢查風險是指某一帳戶或交易類別獨立或結合其他帳戶、交易類別發生嚴重錯報或漏報,而沒有被實質性測試審查檢測出來的不確定性。在審計風險水平固定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可承受的審核風險水平與識別層次嚴重錯報風險反相關。嚴重錯報風險愈高,可承受的檢查風險就愈低;反過來,則可承受的檢查風險愈高,如(圖1)所示。
四、風險導向審計應用分析
(一)戰略分析 本文以浙江市華美物業租賃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案例,就如何通過調查審計對象及其經營環境、測算重大錯報風險進而決定審計關鍵領域的審計步驟作出介紹。 (1)行業狀況、法律與監管環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該公司曾于2004年4月底消息:根據相關法則,公司股票執行退市風險警示特殊處置。 公司持有者或者管理層在此重壓之下,該年度造假增加利潤的動機極大強化,本年度的審計關鍵領域就是審查該公司是否在利潤額上進行了造假的舞弊活動。 (2)被審計單位經營情況。報告期內公司面臨惡劣的經營環境,使公司經營難以為繼。2006年浙江地區電力及能源供應短缺,公司為不耽誤正常生產經營租賃甚至購買發電設備自行發電,導致生產成本相應增加;受宏觀銀根緊縮政策及公司持續兩年虧損的負面影響,銀行對該公司的貸款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生產資金壓力劇烈加大;為達到年內扭虧為盈的目標,公司董事會于在3 月份重組管理層。通過第二季度的一系列整治和協調后,下半年該公司進入整體扭虧時期,最終于年底獲得凈利潤 662.23 萬元,超標完成年度任務。經過客觀分析該公司主營業務的運行情況以及所處服裝行業的整體發展態勢,對經營業務的主要戰線和布局進行了大幅調整:關停了服裝原料的生產,確定了以毛紡織品和服裝制造銷售兩大優勢業務為主業的經營戰略。停止服裝原料生產使公司完全切斷了虧損根源;適度加大對資毛紡織品和服裝制造銷售的部分生產設備的投入力度,重點投資于技術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大拳頭產品的實際產能。 (3)完善企業的內部管理。2006年的審計關鍵是杜絕其虛增利潤,公司財務報表表明該年度的凈利潤為 662 萬元,而來自于租賃業務的利潤額竟然高達 1,693 萬元,所以應尤為注意物業租賃業務的經營,是否存在租賃造假、租金虛高和事先確認租金收入等舞弊情形。(4)審計項目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公司隨后若干年的主打產品為毛紡織品和服裝,應發展的重心放在公司已有技術及設備水平能否適應未來的發展要求;注重國內外同行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否會影響公司業務的發展以及影響程度的評估。公司下一年度生產資金主要依靠自有資金,適度追加銀行借貸,短期內不考慮從其他融資渠道籌措資金。為適應劇烈波動的市場,公司將會迅速調整產品結構,穩步轉向自主設計,樣式新穎,引領時尚潮流的高端品牌服裝的發展道路。
(二)環節分析 (1)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在審計測試程序中應該鑒定和確定財務報表層次以及各種不同的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與公布判定層面的嚴重錯報風險。由于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以及大股東占用資產的情況是比較常見,需要尤為關注,因此,此處僅用關聯方作為實例分析見(表1)。 (2)確定重要性水平 。按照重要性水平的判定準則,選擇上述表格中計算結果的最低水平33萬元確定為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再把重要性水平關鍵點分別置于幾個風險大的賬戶并在審計程序的進展中,隨時評估對重要性水平的識別的適用性,如(表2)所示。(3)編制審計計劃。制定審計方案,其內容主要包括:審計對象的基本信息、審計目標、審計范圍、期初審計風險概況評估、重要性準則、審計技巧及重點審計范圍以及其他注意事項、審計進程表以及人員組織、執行審計的前期準備等。 (4)控制測試。 與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之間的差別并不顯著,所以在此也就不再贅述。 (5)實質性測試 。通過分析性程序可以探知審計主要困難,以下將以期間支出為實例進行詳盡分析見(表3)。公司對于期間支出比上年度急劇下降的說明是營業費用減少主要是由于本年度實施了卓有成效的營銷制度,有力地控制費用支出;管理費用主要是因為去年年底對庫存和應收賬款清算以后計提了大量的庫存降價備用金和呆賬備用金,本年度還進行了大力度的管理機構和工作人員的精簡和整合調整,工資、獎金和社保等各項費用銳減,對于各種費用的支出也進行了有力的控制;關于財務費用主要是由于本年度減少借貸,進而大大緩解了利息支出的壓力。 (6)審計報告形成期。審計結論最終證實:審計對象沈陽黎明服裝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的會計處理方法沒有違反會計準則的相關條款;會計報表所傳達的信息與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一致;會計報表內容全面,表述條理明晰,沒有重大漏失項目;報表項目的劃分和編制方法規范,完全可以掌控審計風險的承受水平,則可以出具沒有任何異議的審計報告。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本文研究發現,風險導向審計的成熟進程是審計職業為了適應多變的內外部環境,構建和改進審計職業抽象知識體統,從而維護審計職業的職能領域的所做的刻苦創新。風險導向審計是全新的審計技巧和方式,是審計技術方法劃時代的變革。以企業經營風險為方向,通過“戰略研究―經營環節研究―剩余風險評估”的基本脈絡,強化了會計報表嚴重錯報風險與企業經營風險之間的關聯程度,指出了審計師應該從源頭出發和審核會計報表嚴重錯報的觀點。運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從企業的戰略分析切入,通過對經營風險及經營控制的理性判斷,確定審計的關鍵領域,制訂相應的審計目標和審計流程:通過執行實質性測試的審計步驟,綜合重要性的識別,評價會計報表嚴重錯報風險,并形成最終的審計報告,印證了其準確性,拓展了審計執業界的發展空間。
(二)啟示 我國風險導向審計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應當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審計實務中有步驟地推行本土化的中國特色的風險導向審計,要慎重對待監管機構對創新審計技巧的職能。國外監管機構對審計方法的革新通常都是在新的審計技巧發展成熟以后,才對其效果進行充分的調研、驗證以后后,再通過法律規范予以最終確立和推廣。我國審計方式的進展大多數情況都是在監管機構的促進下獲得的。因此,監管機構首先應該倡導加強對風險導向審計的學習,與此同時,采取積極措施在審計實務中逐步推行風險導向型審計方法。要強化審計學術界、實務界和教育界對于風險導向審計前沿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學習。如果不對繁復體系的學習方式、理論體系與戰略管理理論與實務有充分的認知,就難以深入掌握風險導向審計的理論與實務的精髓。要對咨詢服務、增值服務和審計的基本功能三者之間有客觀清晰的理解。審計的基本功能是會計報表不會出現嚴重錯報風險的有力保障。而對于咨詢服務是否會對審計師本質的獨立性產生作用,要根據風險導向審計在實際審計業務中的使用經驗進行定論。
內部審計是指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組織運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的審計類型,它不僅具有審計的一般屬性,還具有與其他審計類型不同的特性。內部審計的主體是相對獨立的審計人員,客體是受托人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也即審計對象。非財務審計構成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內部審計更多地是以經濟與管理原則、經濟技術指標作為審計和評價的依據。內部審計的目標是評價內部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并確保內部受托經濟責任得到全面而且有效地履行[1]。當今社會,風險無處不在,風險己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風險的類型也越來越復雜和多樣。內部審計在實施具體的審計項目時同樣將不可避免地面對這些風險要素,審計人員如何評價風險,如何考慮風險對內部審計活動的影響,并將評價結果與具體的內部審計測試有機結合成為現代內部審計需要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風險導向審計可以幫助內部審計人員解決的問題。
一、風險導向審計產生的過程與背景
從審計發展的歷史看,審計模式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賬項導向審計模式
審計人員主要根據對賬項、交易的具體檢查取得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這是在審計發展的早期(19世紀前后)主要采用的詳細審計的方法。
2.內控導向(制度基礎)審計模式
20世紀40年代后,會計和審計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由于企業規模日益擴大,經濟活動和交易事項內容不斷豐富、復雜,注冊會計師花費的審計工作量迅速增大,需要的審計技術也日益復雜,使得詳細審計難以實施。為了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和審計工作的需要,職業界逐漸改變了詳細審計,代之以抽樣審計。為了進一步提高審計效率,改變抽樣審計的隨意性,注冊會計師將審計的視角轉向企業的管理制度,特別是會計信息賴以生成的內部控制,從而將內部控制與抽樣審計結合起來。這樣,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內部控制測試為基礎的抽樣審計在西方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該種審計模式可以被稱作制度導向審計。
3.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各界對獨立審計評價會計報表的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審計期望差距不斷擴大,審計成了一種高風險的職業。由于審計風險受到企業固有風險因素的影響,如管理人員的品行和能力、行業所處環境、業務性質、企業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等,又受到內部控制風險因素的影響,如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內部控制未能防止、發現或糾止的風險,還會受到注冊會計師實施實質性程序未能發現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風險的影響,因此,注冊會計師僅以內部控制測試為基礎實施抽樣審計就很難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抽取樣本量的大小也很難說服政府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為了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制度基礎審計存在的缺陷,注冊會計師職業界很快開發出了審計風險模型。從方法論的角度講,注冊會計師以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進行的審計可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主要是通過對會計報表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定量評估,從而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實質上是內控導向審計模式的發展,它還不是一種新的審計模式。雖然它使審計效率與效果有了實質性的提高,但它在理論與實務兩方而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正是由于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種種缺陷,使得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管理欺詐行為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演愈烈。因此國際上一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紛紛著手研究新的審計模式,他們在對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改進的過程中,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審計模式。這種審計模式以“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的模型為基礎,以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方法稱作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2]。
綜上所述,審計目標與經濟環境的變化是風險導向審計產生的根本原因,而規避審計風險則是風險導向審計產生的直接原因。審計最初的目的是查錯防弊,由于當時的被審單位經營規模小、業務簡單,使詳細審查被審單位的各項憑證、賬簿等會計資料成為可能,從而出現了詳細審計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進一步分離,投資者、經營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都需要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作為決策依據;另一方面公司規模的日益擴大也使詳細審計變得不現實,從而出現了基于兩大報表和公司賬目,運用抽樣技術的賬項基礎審計。但當時審計師主要根據經驗來進行抽樣,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很容易發生審計失敗。隨后,審計師在實踐中逐步發現,具有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是被審單位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有力保障,根據內部控制評審結果來確定抽樣的重點和范圍,能大大提高審計結果的準確性,提高審計效率,制度基礎審計也就應運而生。然而,由于制度基礎審計過于依賴內部控制制度,忽略了其他引發審計風險的因素。在審計師面對的審計風險和審計風險損失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基于審計風險評價來制定具體審計策略與計劃的風險導向審計開始受到重視并在實踐中被運用。審計風險伴隨著審計而產生,包括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但是在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下,審計師主要關注內部控制系統即控制風險,強調內部控制與審計測試之間的關系,往往忽略了其他風險因素。因此,一旦公司內部的管理人員串通舞弊,實現“一條龍造假”,則可以繞過內部控制系統,導致審計失敗。
風險導向審計通過以審計風險評估結果為根據,制定具體審計策略,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決定審計證據的質量及數量,并運用分析性復核、內部控制測試、交易和余額的實質性測試等基本方法,將審計程序前推至對客戶環境、作業流程和經營決策的分析,不斷縮小社會公眾對審計作用的期望差距,力求達到規避審計風險的目的。
二、內部審計也要“風險導向”
無論是從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需要、適應組織內部審計目標多樣化(內部受托經濟責任多樣化)的要求出發,還是從內部審計未來發展方向(重點關注管理者的風險評估)的角度考慮,內部審計要在改革的浪潮中繼續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以風險為起點,主動識別和評估審計風險,有效分配審計資源,幫助組織實現其運營目標,不斷有效增加組織的附加價值。
1.風險導向審計理念的運用
風險導向審計的核心理念就是重視風險,以風險為基礎,以風險為起點,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注重對組織控制風險的評估,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更關注對組織經營風險的評估,內部審計首先要引入的就是這種核心理念的引入,也是最重要的引入。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念要求我們以戰略觀和系統觀思想指導風險評估和整個審計流程,它要求審計人員更深入、廣泛、系統地了解組織的內外部環境、戰略目標,對組織的關鍵運營環節進行深入分析,對重大風險領域進行識別和評估,科學調配審計資源,通過綜合評價運營風險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時間和方法,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與傳統審計模式相比,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將風險評估的范圍從微觀拓展到了組織的宏觀背景下,審計的重心也發生了前移,審計理念有了質的飛躍。
2.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運用:風險評估、分析性復核、控制測試、實質性測試
(1)風險評估
風險導向審計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術方法就是風險評估,同時,風險評估也是風險導向審計區分于其他審計方法的最主要的標志。風險評估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首先,可以通過審計風險模型對審計風險加以評估。審計模型中通常涉及到多種審計風險及其對應關系,可以作為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其次,可以采用風險因素分析法,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可以按照“對風險源進行調查――研究風險轉化的條件――評估風險一旦發生產生的后果――綜合評價風險”這樣一個思路來進行分析。再次,還可以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對于風險進行評估。在對風險評估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對被審計單位運營風險的評估。審計人員應把運營風險與被審計單位的組織戰略結合起來考慮,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被審計單位經濟業務的實質[3]。
(2)分析性復核
分析性復核也是風險導向審計所采用的重要技術方法之一。分析性復核的核心是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研究對財務信息作出相對客觀的評價。分析性復核可以采用多種分析工具,財務分析、績效分析以及運營策略分析都已經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分析工具。以財務分析為例,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以及趨勢分析法等。分析性復核可應用于風險導向審計的全過程,有助于審計人員迅速準確地評價審計過程中所收集到的各種信息。在分析性復核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審計人員的關注。首先,對于分析性復核的結果要客觀的分析,結果的可靠程度往往與被審計單位的各類風險有關。其次,分析性復核應與其他實質性測試程序結合起來使用,如果能夠相互印證,得到的結果就更有說服力。第三,分析性復核最好不要單一地采用某一種分析工具,最好能將多種分析工具結合起來使用,同時應注意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3)控制測試
控制測試指的是測試控制運行的有效性。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內部控制各要素進行測試,考慮實施進一步的內部審計測試的范圍、時間和方法以獲取恰當的證據。控制測試的目的在于審計人員驗證要測試的控制是否在審計期間有效運行,并對控制風險進行評估。控制測試可以通過詢問、觀察、檢查、重新執行、穿行測試等程序來實施。
(4)實質性測試
風險導向審計重視風險評估,強調分析性復核的應用,但不意味著在審計的過程中不進行實質性測試。風險導向審計仍然把實質性測試作為審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技術方法。實質性測試需要正確運用各種審計方法,取得具有充分證明力的審計證據,并認真編制審計工作底稿。
三、內部審計推行現代導向審計模式的“配套設施建設”
1.重構組織內審人員知識能力框架,提高職業判斷水平:合格的內審人員必須是擁有扎實的會計、審計等專業基礎知識以及豐富的行業與管理知識并具有較高的風險識別和分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性人才。
2.優化組織內審人員隊伍,科學配備審計組成員:一個科學的審計組應由會計、審計以及法律、工程技術、計算機等各方面專業人才構成。
3.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風險導向審計的基礎:組織內部控制的好壞,與審計人員審計風險的高低直接相關;組織應從內部控制的設計、運行、評價與改進四個環節建立與完善組織內部控制機制,強調管理層的控制責任,關注對組織風險的評估,重視日常控制活動,建立健全組織內部控制機制。
4.推行計算機審計,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計算機審計的使用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對數據庫進行加工分析,依據審計軟件模型自行處理數據,使運用分析性測試程序成為節約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審計軟件使統計抽樣的樣本更具代表性,審計抽樣風險可控,為風險導向審計提供了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39.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0.06.003文章編號:1672-3309(2010)06-0060-02
一、風險導向審計概述
審計方法可以分為賬目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以及風險導向審計。傳統的賬目基礎審計將審計的重點放在了憑證以及賬目的記錄上,重點關注數據的可靠性。制度基礎審計的重點則是檢查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通過對內部控制評價和審查的結果,進一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審查范圍、審查數量及審點,從而形成最終的審計結論。
審計方法的變化與審計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風險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時也對審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審計也從賬目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發展為風險導向審計。
系統理論、重要性理論以及戰略管理理論為風險導向審計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風險導向審計主要是將審計風險以及風險控制方法融入到審計的過程中,通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評價,并對各種風險因素綜合考慮之后,再運用相應的方法進行實質性測試的一種審計方法。一般認為,風險導向審計可以分為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以及現代的風險導向審計,兩者在性質上、對風險的認識上以及技術方法的選取上均有所不同,本文中涉及的風險導向審計,指的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所研究的技術方法。
二、風險導向審計所采用的主要技術方法
風險導向審計與傳統的賬目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相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風險導向審計所采用的技術方法更加豐富,也相對完善,切實提高了審計的效率和審計的質量,有助于審計目標的順利完成。
風險導向審計主要采用以下技術方法:
(一)對風險的評估
風險導向審計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術方法就是風險評估,同時,風險評估也是風險導向審計區分于其他審計方法的最主要的標志。風險評估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首先,可以通過審計風險模型對審計風險加以評估。審計模型中通常涉及到多種審計風險及其對應關系,可以作為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其次,可以采用風險因素分析法,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可以按照對風險源進行調查――研究風險轉化的條件――評估風險一旦發生產生的后果――綜合評價風險這樣一個思路來進行分析。再次,還可以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對于風險進行評估。
在對風險評估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對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的評估。審計人員應把經營風險與被審計單位的企業戰略結合起來考慮,從而更加準確地把握被審計單位經濟業務的實質。
(二)分析性復核
分析性復核也是風險導向審計所采用的重要技術方法之一。分析性復核的核心是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研究對財務信息作出相對客觀的評價。分析性復核可以采用多種分析工具。財務分析、績效分析以及經營策略分析都已經被證明是十分有效的分析工具。以財務分析為例,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以及趨勢分析法等。分析性復核可應用于風險導向審計的全過程中,有助于審計人員迅速準確地評價審計過程中所收集到的各種信息。
在分析性復核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審計人員的關注。首先,對于分析性復核的結果要客觀的分析,結果的可靠程度往往與被審計單位的各類風險有關。其次,分析性復核應與其他實質性測試程序結合起來使用,如果能夠相互印證,得到的結果就更有說服力。第三,分析性復核最好不要單一地采用某一種分析工具,最好能將多種分析工具結合起來使用,同時應注意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三)實質性測試
風險導向審計重視風險評估,強調分析性復核的應用,但不意味著在審計的過程中不進行實質性測試。風險導向審計仍然把實質性測試作為審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技術方法。實質性測試需要正確運用各種審計方法,取得具有充分證明力的審計證據,并認真編制審計工作底稿。
三、積極創造條件,在內部審計中推行風險導向審計的技術方法
現階段,風險導向審計及其主要的技術方法在我國內部審計中尚未得到普遍應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對于風險導向審計的理論研究在我國有所欠缺,特別是將風險導向審計與內部審計相結合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對具體的實踐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風險導向審計本身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并不很成熟,絕大部分單位在內部審計中仍然采用傳統的賬目基礎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風險導向審計并未被廣泛采用。從內部審計自身而言,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水平相對有限,難以熟練應用各種技術方法,即使將這些技術方法應用于內部審計的實際工作中,效果也大打折扣;從外部環境而言,對于“在內部審計中推行風險導向審計”這一問題,我國缺乏一套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對此加以規范和明確,在某種程度上使各單位的內部審計在具體運作的過程中無所適從。
1.在內部審計中推行風險導向審計的技術方法,應該首先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的根本特征,也是審計得以存在的基礎。內部審計存在于各個單位內部,與本單位的其他部門聯系相對緊密,在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如何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將風險導向審計引入內部審計,將風險導向審計的技術方法應用于內部審計的一個先決條件。
2.在內部審計中推行風險導向審計的技術方法,應該切實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這里談到的勝任能力,不僅僅包括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專業技能,還包括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內部審計人員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積累,掌握風險導向審計中的主要技術方法,并能在實踐中加以熟練應用。此外,風險導向審計的技術方法,對內部審計人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內部審計人員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并在交叉學科以及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必要時,內部審計機構可以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引進一些風險管理、內部控制方面的專業人才,從而更好地將風險導向審計的各類技術方法應用于內部審計工作中去。
3. 在內部審計中推行風險導向審計的技術方法,應當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制度。在內部審計中,風險導向審計的技術方法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起到應有的效果,很大程度取決于本單位風險管理體系以及內部控制制度。因此,作為單位自身,從領導層到各業務部門都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完善風險管理體系以及內部控制制度,從而使風險導向審計所采用的技術方法能夠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根據上式,在既定的審計風險下,檢查風險可計算如下: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根據上述模型,審計主體在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時,首先要評估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在此基礎上推算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審計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觀存在的風險。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考慮了有關審計風險控制的環節,并用公式來描述審計風險的概率,無法直觀地進行定量分析,即計量審計風險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金額的可能性。
1.2審計風險因素不全面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與審計過程和審計順序有關,即只從審計主體的審計檢查方法和審計對象的經營、內部控制方面考慮審計風險因素,未充分考慮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報表使用者的訴訟請求因素、社會宏觀法律環境因素等。
1.3無法描述道德風險審計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非完全是由于技術上或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審計主體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人們除了關注審計技術和程序的發展外,亦開始關注審計主體的自身行為,由此產生了審計主體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的審計模型無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為所產生的風險,包括:企業與審計主體串通舞弊,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審計主體接受賄賂;審計主體為了經濟利益壓低價格有損同業等。
1.4對審計風險的表述不完整隨著審計風險含義的擴大,審計風險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審計過程和所審計的對象,必須把審計風險的控制放在一個系統中全面把握,還應考慮審計環境影響、人員因素及后果等。審計風險范圍也應擴大為審計主體風險、會計師事務所風險和會計行業風險,還包括審計結論利用中產生的法律風險以及賠償風險。
2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2.1認定層次風險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2.2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2.2.1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2.2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
2.2.3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從審計的目標來看:現代審計是為了消除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增強會計報表的可信性。為達到此目標,注冊會計師應當假定會計報表整體是不可信的,從而引進全方位的職業懷疑態度,在審計過程中把質疑一一排除。而該模型充分體現了這種觀念。
3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分析應用框架
3.1確定總體審計風險概率審計風險可按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為基本確定、很可能、可能和極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來進行表述,如極小可能的概率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會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期望值很高,獨立審計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消除會計報表的錯誤和不確定性;縮小或消除社會公眾合理的期望差距。獨立性原則的要旨是使注冊會計師免于利益沖突,從而奠定正直與客觀的執業基礎,但獨立性最終體現在注冊會計師獨立承擔審計風險責任方面,因而降低審計風險是注冊會計師的“靈魂”。審計風險就是審計失敗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極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數學概率表示應不超過5%。
3.2分析戰略風險在確立了總體審計風險概率應該控制在5%以下之后,應全面分析戰略風險。以企業的經營模式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了解企業的內外部經營環境、經營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確定企業經營有效性和會計報表的關鍵認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國際審計準則列舉了28種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風險的環境和事項(IAASB,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