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2 15:13: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技創新發展趨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水平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新時期體育科技也迅猛發展起來。國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準之一,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所以,先進許多國家都將焦點聚集在怎樣發展科技、創新科技上,并且將發展科技創新科技放在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在西方很多國家已經從教育開始,從幼兒階段就著手開始培養孩子的科技方面的能力,為孩子的創新能力的開發創造條件,提供優厚的待遇。在體育行業,現代的體育競技不單單是身體素質的競技,更是體育科學、體育素質的競爭。因此在體育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將科技融入其中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體育觀念,在體育科技的創新過程中,通過科學的手段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探討我國當前體育科技的創新特點,深入研究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與發展趨勢,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對體育科技的未來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 我國體育科技創新的發展現狀

就體育科技的創新過程而言,人們都進入了一個誤區,即先對體育事業進行科技化創造,再對傳統的體育模式進行轉變。當然對體育科技進行創新性改革而缺少對體育運動隊員的訓練也是不行的,這樣不能將客觀的科技理論付諸于實踐,其價值沒有得到合理的運用,難以實現體育科技的創新性發展,所以說運動運的實際操練與科技創新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作為領導者,應該看清一個客觀事實,就是要想更好的發展體育事業,首先要認識到體育科技的創新的重要性,從而了解當前我國在體育領域的科技創新的發展現狀。在體育科技水平的創新過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注重體育科技創造,卻忽略了對運動員的基本體育技能的培養,這樣很難實現體育事業的平穩發展。所以在體育發展過程中,要將體育科技創造與體育身體競技的訓練有效融合,使體育科技的創新性融入平時的訓練中,才能實現體育事業的飛速發展。

2 我國體育科技創新的特點

2.1 運動技能的實效性

在上一屆的冬奧會上,由于使用了新式的滑雪軌道,滑雪運動員們在采用傳統的站立式起跑姿勢發生了許多漏洞。在新式的滑雪軌道上運動員很難做出身體向前傾斜的基本動作,起跑時,準備姿勢難以穩定保持,運動隊員稍有不慎就會犯規。為了避免以上事故的發生,體育科技人員對起跑的姿勢方面進行了創新,也就是現在所使用的蛙式起跑。這種起跑姿勢具有起跑傾斜度小的特點,并且在下蹲時使重心下降,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變大,從而增加了穩定性,像青蛙起跳一樣提高了起跑的沖力,增加了起跑的速度。通過這種體育科技方面的創新,不但吸收了新鮮的體育元素,還使運動技術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采用創新式起跑姿勢,提高了滑雪過程中的實效性。

2.2 訓練模式的間歇性

在我國的訓練過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訓練強度大的、持續性時間長的訓練模式。經過多年的調查總結發現,這種高強度、長時間的運動訓練所收到的成效并不明顯,運動員自由控制的時間少,嚴重缺少休息時間,容易導致運動員長期處于疲勞狀態,使體力恢復的時間延長,難以實現運動員運動技能的提高。所以,在一部分運動項目中的訓練過程中應該采用間歇性低氧方式進行操練。采用這種體育訓練模式能夠使整個身體適應低氧環境,增加耐缺氧性,這樣刺激了有氧代謝酶,增強了有氧代謝酶的活性,從而導致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的適應性增強,提高了抗脂質過氧的作用,從而使肌體的氧代謝作用得到了提高;間歇性低氧練習還能夠增加人體內的乳酸的強度,可以大大提高人體的訓練強度,延長人體在較高強度訓練的時間,使運動員的身體代謝能力加強,增強了運動員的體魄,對體育技能的提高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采用的訓練方式也是有所差異的。

2.3 運動員選材的科學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鮮事物的不斷出現,傳統的體育訓練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現代體育的競爭不僅僅是身體技能的競爭,運動員也要全面發展,在練習體育技能的基礎上,也要對運動員的體育素質高度重視,因此對運動員的選材上也要有較高的要求。在傳統對運動員的選材過程中,按照教練多年的教學經驗,絕大數多教練都會首先對運動員的身體體形和體育方面的技能進行考核挑選,擇優錄取。但是這樣的挑選隊員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如果只是以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作為唯一的標準,運動員只具有較強的體育技能,隨著運動員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嚴重下降,這樣運動員的唯一優勢從此不復存在,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績難于上青天。如果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選材,運動員在具備高超的從事專項所必備的專項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具備良好的體育素養,完備的體育科技創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優秀的運動智能。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運動員可以根據自己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采用正確的科學手段進行訓練,從而促進運動員肌肉的生長,增強體魄。即使在年老體衰的時候,有過運動經驗的運動員仍然能對一些新的運動參與者進行有效指導,也可以為體育科技的創新性發展出謀劃策,為體育事業未來的騰飛做貢獻。

3 分析我國體育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

國際性的體育論壇經歷了上百年來的建設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政治、科技、文化、民族集一身的具有社會商業性質的領域。現代的競技體育不光是為了展示各個國家形象、地區的民族文化風貌,還能夠使運動員通過競技比賽來體現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形成一種新式的體育科技競爭局面。

3.1 高科技與運動訓練

在高水平的體育比賽中上,各國的運動員的精湛表現都會為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當我們看到他們精彩的表現時,很難想到他們背后的故事。沒有付出必然不會有回報,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運動員們幾百次、幾千次甚至上萬次的重復,可想而知他們在平時的訓練之中花費了多少精力和時間。為了改善這種現狀,訓練中可以采用一些先進的體育運動器材提高訓練效率,縮短訓練時間。因為現代競技體育比賽,運動員不僅僅比的是基本的運動技能,更是體育高科技訓練的訓練水平的競爭。近年來,在訓練或者比賽過程中,許多運動員在身體方面和精神方面都達到了極限,運動員之間的差距微乎其微,勝敗就在千鈞一發之間,僅僅只根據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況取得成功是很難辦到的。所以,現代訓練中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將體育科技融入體育競技當中,對體育科技進行積極創新,依靠科技來成就體育比賽,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讓體育科技人員正確指導運動員運用“技術大腦”攀登競技體育的巔峰。

3.2 高科技與教練員

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體能訓練的方法絕大多數都是傳統體能方面的訓練。為了使國際體育與世界接軌,體育的競技要與科技創新有機結合。在此過程中,教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對運動員進行正確指導。在此之前,由于教練受傳統運動訓練教學模式的影響,在體育科技的創新方面能力較弱,所以要加強對教練科技方面的技術培養,充分利用科技人員的科技能力,培養科技人員與體育教練配合能力,在各項目隊伍中設置科研教練、體能教練等專職職位,轉變原有的運動訓練模式,讓高科技在運動訓練中發揮巨大的作用,體現更高的價值。

4 新時期實現我國體育科技自主創新的措施

4.1 加強體育科技的原始創新

近年來,國際上因為發明創造、調查研發和一些科技創新而獲得諾貝爾等大獎的人往往都生活在發達的國家,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與那些發達國家在科技水平方面存在著一定差距,但是近幾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水平方面已經有了相當雄厚的科學技術基礎,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體育事業應該借助國際之間的科技競爭這一發展機遇,同時應該加大力度對體驗與科技自主創新的投資。在原始創作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基礎研發和實施研發環節,它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談起我國體育,舉世盛名必屬于兵乓球。我國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在此方面教練始終秉承“揚棄”理念,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在此過程中不斷總結,充分利用高科技技術進行創新,從而使乒乓技術領先于世界。在發達國家,由于科技在人們的生活中覆蓋范圍廣泛,所以研發創造的幾率較大。在體育科技的創新方面,尤其是在創新的原始著作方面取得了較高成就,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整體的體育科技創造水平也會明顯超前。所以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教育抓起,從幼兒起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深入貫徹科技興邦的戰略方針。

4.2 加強體育科技的集成創新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盡管近年來我國的科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但是由于科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覆蓋率較小,所以想要全面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具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要想使我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之間的差距,首先要加強體育科技的集成創新。集成創新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自主創新的內容之一。所謂的集成創新就是將散亂無序的單項技術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并對這些內容進行整理歸類和總結,研發出一種新式的科技產品或者具有領先科技水平的經營管理模式。在體育科技方面實施運用集成創新的主要目的是考慮到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在原始創造過程中運用這種體育科技集成創新,可以有效的減少創作過程中所需要的巨額投資,大大縮短創作的時間。取眾家之長補己之短,始終保持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觀點,我國的科技水平取得重大進步指日可待。

我國的體育科學技術與國際接軌,首先要進行體育科技的集成創新。雖然我國僅僅只是發展中國家,在科技水平方面無法與發達國家抗衡,但是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在許多方面仍然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在我國,擁有自己獨立的科學理論,具有自己的技術人員和運動訓練模式。在實施運用體育科技的集成創新策略時,我們可以充分運用我國現有的資源。加快體育科技面向國際現代化的步伐,實施體育科技的集成創新是體育高體育創新效率必須的過程。集成創新能夠有效的推動體育科學事業的發展。

4.3 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這里所說的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在創新是指在我國現有體育科技水平的基礎之上,引入國際先進的、科學的體育科學技術,將其進行剖析理解,吸收有益的部分,同時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再次創新,創造出屬于自己體育產品、訓練方法和先進器材。但是我們必須明確,要創造出有價值的,有競爭力的產品、方法、器材才是創造的最終目的,所以再此過程中避免只注重數量而忽視質量的情況發生。引進先進的、科學的體育科學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造與集成創造以及原始創新相比較,它具有較低的要求,并且所需的時間周期較短,是提高我國自身的體育科技水平,有效的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的重要途徑。

5 結語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國際之間的體育科技競爭日益激烈起來。要想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首先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基礎,全面貫徹科技興邦的政策,加強對體育科研的投入,注重培養科技創新能力從小抓起,開發學生體育科技的創造能力,為祖國未來綜合國力的增強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J]人民日報.2006.01.09.

[2]田文秀,馮連世.體育科技創新與競技體育訓練水平的關系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6):825-827.

[3]何培森,叢湖平.我國體育科技發展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4):22-24.

篇(2)

【關鍵詞】科技創新 驅動 經濟發展 方式轉變

黨的十報告當中明確指出,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驅動發展由一個核心的思想,變成我國發展和面向維護的主要戰略。這也表明我黨對于現代經濟社會以及科技發展特點的掌握。利用科技創新驅動,達到經濟發展模式的實質性轉變。因此,下面進一步闡述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將推進自主創新當作主要環節

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獲得發展先機以及主動權,最基礎的是借助科技力量,最主要的是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要擁有較強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才可以在世界競爭不斷加劇中掌握主動權,實現創新型的國家。從而朝著世界科技搶過邁進。自主創新,既能夠理解成一種科技創新的模式,同時也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和創新的途徑。在十報告當中明確的說明,必須要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這個道路,將全球視野計劃加快創新。提升原始和集成創新,同時引入并消化在進行創新的能力,還要重視協調創新,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加強創新能力。所以,堅持走我國特色自主創新的路徑。不僅要適應全球發展的浪潮,依照科技規律,同時還要發揮四個優勢,也就是匯聚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結合各種經濟成分的體制優勢,促進跨越式發展的后發優勢,還有使用兩種資源和市場開放這一優勢,進而走出一條賦有我國特色自主創新的路徑。

一、培育創新文化當作動力

國家文化,和科技創新擁有相互促進和激蕩的緊密關系,創新文化孕育創新著創新事業,而創新事業又激勵著文化創新。由于經濟和科技以及文化三者一體化發展越來越明顯,突出了創新文化在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過程中的重要功能。

進入新世紀之后,一批主要工程和項目捷報頻繁傳播,實驗快堆,超級計算機和雜交水稻這些領域創新成果紛紛涌現,這也反映了創新文化的厚積薄發,凸顯了創新文化富有的內涵,均是由創新文化思想作為支撐點,重點培養創新文化,不僅要主動讓創新變成一種習慣,給社會經濟發展內部動力以及整個社會的普遍行為,同時還要加強弘揚由愛國主義當作中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創新當作中心的時代精心,提升對于創新文化的信心以及自豪感。這樣才能夠讓創新融入我們的血液當中,變成民族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加快軍民融合當作主要依托

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最關鍵的就是要完全脫離以往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方式,讓社會能夠邁向創新驅動和內生增長這個路徑,這就一定要解決軍民分割和自稱系統的這樣的模式。經過國防創新系統和知識創新系統以及技術創新系統,還有區域創新系統,中野服務系統的緊密結合,協調合作促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利用軍民結合式發展,能夠培養出一批軍民兼容的戰略新興產業,占據科技至高處,將促進自主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利用軍民結合式發展,能夠讓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真正的融入到社會經濟體系當中,讓其直接應對源于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挑戰,能夠幫助改進構造,增加收益。在融入社會經濟系統當中之后,和國防以及軍隊構建有關的主要產業以及廣大中小規模企業將會直接進入到武器裝備市場,得到生產任務。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主要產業調整振興,同時還能夠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速度。針對抓變經濟發展模式十分關鍵。采取軍民融合式發展,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多種民用資源當作國防以及軍隊建設服務,不僅能夠拓展國內消費的需要,同時還能夠帶動一二三產業合作發展,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結束語

通過本文對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一步探索和闡述,使我們了解到經濟發展模式由投資驅動轉變成科技創新驅動,要求產業政策要更加偏向于宏觀導向性和指導性,主要在于要支持產業系統科技創新,找到建立和發展新的生產模式,這樣才能夠驅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希望能夠給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篇(3)

關鍵詞: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非正式關系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國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科技創新,引起了國民的關注。到現在,科技創新在我國發展目標和發展理念中廣泛應用,而且被引用的次數特別多,可是在學術界對于科技創新的內涵并沒有做出很全面的闡述,所以社會中的各界人士對于科技創新的理念理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經常把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混淆,導致社會中對于科技創新也產生了很多誤解。所以,對于科技創新的內涵,我們應該進行分析,然后給出來科技創新的概念。

一、科技創新的內涵

科技創新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近代科技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來源開始,人們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不斷刷新的,我們縱觀整個近代科技發展歷史,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定義為: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應用到生產體系,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從這個定義我們看出,社會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之處在于那些創新帶來的實際生產價值和社會財富,用客觀的市場價值對于進行定量的衡量,也就是說那些即使真的具備很高技術含量的創新如果不能被市場選擇所認同,那對于我們來說就不能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只能稱其為科學進步成果。所以我們的科技創新是一種多方面對立統一的結構,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市場價值三者相互依賴,共同形成我們的科技創新概念。一般來說首先是形成科學發現,在新的發現之下我們可以產生新的技術或者發明,但是這些技術和發明要放到市場上經受選擇才能成為最終的科技創新,這種概念是在我們傳統的技術和市場的關系下演變而來的。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到科技創新驅動

事實上,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進行創新已經成為國內外的有識之士的共識。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爆發亞洲經濟危機之后,我國政府對于現有經濟增長模式開始關注,并且發現現有增長模式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所以就把轉變經濟發展方法作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同時我們要意識到科技的發展不僅僅是從市場和生產力的方向改變著我們的社會,同時他讓我們整個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小了,在這一點上我國由于特殊的經濟體系導致對此的認知并不夠先進。而且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度的以來傳統經濟結構,固定資產始終占有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比重,這使得我國的經濟改革尤為困難,固化的傳統經濟結構難以打破。這也就迫使我們更要依賴科技的變革力量將我們的傳統生產體系顛覆,從根本上對我們的經濟基礎進行改造,以下而上的再來改變我們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利益階級。縱然這是一項曠日持久的,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巨型工程,我們也要堅持不懈的進行下去。我們的傳統經濟模式根深蒂固難以打破,使得我們的經濟發展偏離了其本質的反向。但是話題歸來,什么是經濟發展的本質呢?我們用比較通俗的方法來解釋就是,我們始終追求的應當是將蛋糕做大,而不是不斷的對原有的蛋糕進行不同的劃分。從標準的術語來說就是我們需要增加的并不是依靠傳統產業支撐起來的經濟總量,但是如果這種總量的增加并沒有顯現出多樣性,沒有對整個自我結構進行合理的優化和分配,那么其增加的只是水分極大的數字,甚至會加大貧富差異,增加社會矛盾,并使得越來越臃腫的既得利益階級阻礙我們的經濟發生根本上的進步。

三、推進科技創新的三種力量

科技創新是經濟概念,對于科技市場價值實現特別看重,推動科技創新的首要特殊力量就是市場機制。用市場機制推進科技創新本來恰如其分,但是市場也會有弊端,是因為市場機制并非完美無缺,有時候市場也會失靈。市場失靈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市場的準入原則不完善,而且生產要素流動自由,這也成為市場失靈后的深度和廣度比新興經濟體要低的原因。這兩者之間也存在結構上的差別。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進行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原因是因為創新收益的利潤不高。在我國,很多國有企業會享有很多政策上的優惠,會有較大的利潤。這樣雖然是優惠,但因為沒有市場競爭和關注市場的需求,就會導致國有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對于那些民營企業來說,雖然生存壓力會推動其進行不斷創新,但是因為在行業準入等方面存在限制,所以創新雖然有動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說明,推進科技創新不僅需要市場的推動,也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力量的介入,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正是因為市場存在弊端,所以市場需要政府的介入,用看得見的手去辦一些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政府的職能可以使市場的很多弊端得到避免,但是也存在很多低效率的行為。

推動科技創新的一個首要關鍵點就是分工明確,相互之間不要對對方造成不必要的阻力,應當是由市場自然優勝劣汰的就要回歸市場,應當是要政府進行直接干涉的,政府也要果斷的下決定。但是市場不能代替政府,政府也不可能代替市場,對于那些可以充分競爭的領域,政府應該讓市場去自我調節,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科技創新,也能夠使得消費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滿足。對于一些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去進行干預的時候也要慎重,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有效避免市場出現的失靈現象。在市場和政府都不能很好解決的領域,要通過第三種力量去推動科技創新。也就是要讓市場進行引導,政府輔助干預,然后用非正式的關系去彌補一些不足,去形成分工明晰、多管齊下、有序共生的體系。

參考文獻:

[1]陳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J].經濟問題,2013,(3):42-45

篇(4)

菱花集團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氨基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工業設計中心為平臺,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科技支撐計劃、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重點節能獎勵項目及省、市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00多項,申請專利100多項,授權50多項,參與制定10余項國家及行業標準,推動了中國生物發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菱花”牌味精先后被授予“人民大會堂宴會專用味精”、“中國名牌產品”、國內味精行業首家“綠色食品”,通過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IS0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HACCP、猶太、伊斯蘭等國際認證,面粉、大米通過綠色認證,“菱花”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

2009年10月以來,菱花集團積極響應濟寧市委、市政府“退城進園、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號召,遵循國家政策,順應市場需求,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實施工農商大循環,拉長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走出了一條“工農商大循環”的發展之路,構建了“以名牌大市場為龍頭,以工農業自然循環為特色”的工農商循環經濟體系,成為產業化經營、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循環經濟新模式。

科技帶動生產,助推行業進步,促成工農商循環發展

菱花集團堅持自主創新與產學研聯合創新相結合,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在行業內率先推行味精清潔生產、大宗發酵產品的綠色制造等高新技術,推動了發酵行業的技術進步,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引進開發微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將工業廢水、廢料轉化為有機肥料和生物飼料,發展了現代工業和有機農業,促成了工農商循環發展。同時形成了工農業自然循環和工農業生態循環的新常態,形成“農業種植一生物發酵一生物副產品(有機肥料、蛋白飼料)一農業種植、養殖”的封閉式循環經濟產業鏈。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

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一產品一廢物”線性模式向“資源一產品一廢物一再生資源”循環模式轉變。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秉承此理念,菱花生態工業園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做高水平園區、做科技含量第一、做循環經濟先進”的退城進園“三原則”,采用并集成菱花集團自主研發或產學研聯合開發的淀粉無廢化技術、高產酸優質菌株、新型發酵工藝、發酵液濃縮、連續等電、味精轉晶工藝、大型發酵裝置等行業最先進工藝技術、大型化設備、自動化操作,主要設備包括玉米浸泡罐、糖化罐、發酵罐、等電罐、結晶罐、自動包裝線、空壓機、肥料生產設備等。

廢水全閉路循環利用

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理論為指導,通過。對發酵降溫水、冷凝水、生產洗滌水(包括鍋爐用水)等進行統籌集成,采取“清污分流、階梯利用、科學治理”的方法,形成了“以用為主、以治為輔”的全過程污染預防、完整的清潔生產理念和技術路線,中水全部回用于生產,噸味精新鮮水用量大幅度下降,現已降至10.2噸,遠低于國家味精工業清潔生產一級標準盹產品取水量≤55噸的標準。企業每年節約水資源1332萬噸。同時,充分利用水中的熱能,做到了節水與節能的有機統一。

通過自主研發、推廣應用淀粉無廢化生產、有機肥生產及制備等專利技術,做到了玉米原料的吃干榨凈。生產1噸味精,可從廢水中回收胚芽、蛋白粉、菌體蠆白、有機肥、復混肥等副產品2.58噸,玉米全粒綜合利用率高達99.9%,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三到五個百分點。每年水中撈財1.28億元,年循環經濟效益達到2.6億元,同時拉長了工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種、養、加、觀”一體化發展。

二次能源階梯利用

通過研發、推廣味精精制二次蒸汽回收利用方法、味精生產過程中蒸汽烘干余熱的回收利用方法、味精濃縮結晶二次蒸汽余熱制冷回用方法等專利技術,實現了余熱綜合利用,能源利用達到最大化。國內味精行業噸產品蒸汽消耗平均12噸,菱花實際汽耗8噸;年節汽29.6萬噸,創效5328萬元。如發酵降溫水一部分通過熱電廠水處理系統供鍋爐使用,一部分通過蒸汽噴射制冷技術,將溫度降到18℃左右,取代地下水回用于發酵生產,做到了節能與節水的統一。

篇(5)

關鍵詞: 中心城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啟示

Key words: City Center;small and mediun sized enterprises;innovation enlightenment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1-0001-03

0 引言

2010年9月19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動員大會,這是天津經過認真調研、深思熟慮,面向“十二五”天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擁有一定科技人員,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專有技術或先進知識,通過科技投入開展創新活動,提品或服務的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是指年銷售收入在1億元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技術和產品,在行業內居于全國前列,具有較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代表著中小企業發展方向,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12月31日,天津市經市科委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共達到21763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1063家,科技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小巨人“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其中,天津中心城區作為天津市的核心經濟區域,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中心城區主要包括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等六個城區,2011年GDP總量約占全市三分之一,六區區級財政收入總額達到了166億元,是2006年的2.864倍,為更多財政向科技等產業傾斜提供了充足保障。雖然中心城區土地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優越,商貿商業發達,所以在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創新經驗和著法,現分析如下:

1 探索飛地模式,探索突破科技成果產業化空間的瓶頸

中心城區最大的比較優勢源于土地,而最大的瓶頸依然是土地。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所以商貿商業繁榮,寫字樓林立,服務業發達,土地寸土寸金,十分稀缺。也因為土地面積小,土地使用價值高昂,所以在發展科技產業的時候遇到了最大瓶頸也是土地。中心城區孵化,環城四區轉化,已成為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典型發展路徑與模式,這其中固然有創新研發小試、中試等內在科研規律對產業化空間的動力驅使,但更多的還是企業對生產制造成本核算的客觀考量。

在現行行政區劃體系下,為了突破土地資源瓶頸,中心城區已經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與實踐,紅橋區就開了個好頭。2010年4月28日,紅橋區政府與山東省德州市政府聯合成立了紅云高新區領導小組和紅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決定采取“政區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下設“七局一辦”,由紅橋區和紅云高新區管委會共同負責高新區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發展等事宜。雙方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進行會晤,并提出創新性的利益分成機制,紅橋區與慶云縣共同開展招商引資,通過招商落戶高新區的企業所形成的稅收雙方進行分成,實現互融互惠、合作共贏。

紅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我國北方首個異地聯合開發區,是天津市與山東省發展飛地經濟的有益嘗試,也是對環渤海區域產業相互配套、功能相互銜接進行的大膽探索。

河東區與寧河縣也探索性地開展了嘗試。2010年9月,河東區與寧河縣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決定建立東寧高科技產業園和科技小巨人產業基地。該產業園座落在寧河縣現代產業園內,面積2平方公里(3000畝),總建筑面積140萬平方米,工業廠房面積126萬平方米,公共配套面積14萬平方米,分為電子信息產業區、軟件開發產業區、環保技術產業區、生物技術產業區、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產業區、其他產業區和公共配套區7個功能區。

2 老舊廠房樓宇盤活改造,為科技載體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中心城區以前很多區域是天津市老工業企業聚集地,隨著工業戰略東移計劃的實施,許多工業企業外遷,大量工業舊廠房閑置,面臨改造提升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在這個大背景下,很多城區大力實施筑巢引鳳、騰籠換鳥的戰略,利用廠房遷移后的空閑場地新建一批科技樓宇;對老工業區、閑置廢舊廠房投資改造,提升一批標志性載體;對不適合城區產業定位的通過政策引導更新轉變,想法設法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發展空間。

和平區鞍山道科技金融大廈前身是天津警備區招待所,2012年和平區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引導社會企業家投資2500多萬元進行裝修改造,提供創業風險投資、銀行信貸、科技保險、科技擔保、金融產品推介、企業上市等一站式咨詢、代辦服務,重點打造路演推介服務平臺、企業項目信息資源庫、投融資服務平臺、專業中介服務平臺、交流培訓平臺、行業發展平臺等。截至2012年6月底,已簽約入駐科技總部、金融機構20多家。

河北區綠領產業園前身是天津紡織機械廠廠房。該廠始建于1946年,隨著本市工業布局調整,紡機廠外遷建廠,6.1萬平方米廠房被閑置出來。2011年初,經河北區政府批準,綠領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與天津紡織機械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整體租賃閑置資源,用于建設創新創業載體,利用老廠房發展新產業。通過創意策劃、騰籠換鳥,對老廠房進行整修改造后,載體面積增加到10萬平方米,成為新型都市產業和創意產業的標志性園區。截至2011年底,園區已聚集6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綠色照明、新型能源、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取代了傳統倉儲物流和加工業,產業結構、從業人員、產值稅收的層級均得以顯著提升。

河西區陳塘科技企業孵化器原為天津市第二監獄原址,總占地面積15732m2,建筑面積10400m2。2010年12月河西區生產力促進中心出資注冊成立孵化器管理公司,投入1700萬元進行陳塘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軟硬件升級改造工程,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房租減免力度,搭建了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管家式貼身服務”。

3 充分發揮區街優勢,推動街域經濟與科技產業協作發展

街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和亮點。區街一級地理面小,工商、稅務等服務功能全,易于形成文化和服務范圍,在發展科技企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2011年以來,河西區尖山街努力為駐街企業服務,解難題,辦實事,不斷擴大招商引資渠道,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尖山街根據地區實際情況,確定了以發展納稅經濟促進街域經濟發展,不斷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樓宇經濟發展,進而帶動企業落戶尖山地區的工作思路。該街實施了“重點企業優先服務、新興企業跟蹤服務、中小企業大力服務、科技企業貼心服務”的工作舉措,2011年一年引進10多家高科技中小型企業。

南開區鼓樓街加快轉變街域經濟發展方式,依托街域資源,在實現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提升經濟實力和水平。截至2011年底,該街已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24家。同時,按照市、區有關部署和要求,鼓樓街將發展樓宇經濟與抓好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相結合,加強與樓宇主辦方溝通,做好樓宇資源開發利用,吸引科技型中小企業進駐,掌握進駐企業第一手資料,為入駐企業提供優惠便利的工作生活條件,最大限度地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實現二者互利共贏。

4 不斷提升金融、商貿等中心城區優勢產業創新實力,推動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

現代服務業相對于傳統服務業,更側重于知識的積累和文化創意的注入,天然地與科技相同,與創新相連。在注重培育科技創新企業的同時,天津中心城區也注意促進金融、物流等服務業轉型升級,成為科技服務企業。渤海商品交易所成立于2009年9月,坐落于河北區意式風情街,是我國第一家現貨商品交易所,也是河北區高端服務業的龍頭企業。該企業成立2年以來,注重金融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相繼推出原油等18個現貨交易品種,2011年全年實現1.2萬億元的交易額,繳納所得稅和營業稅7000多萬元,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現貨交易平臺。以董事長閻東升博士為代表的創新創業團隊首次提出并實現了現貨交易模式,并將此創新成果申請了中國專利和PCT國際專利;通過構建市場服務網、資金結算網、倉儲物流網和信息網,服務于實體經濟,體現現貨交易、實物貿易、電子商務功能。企業成立以來,河北區科委多次深入企業,積極提供專利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及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咨詢服務,促進企業發展。目前,該公司正在準備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小巨人”。

5 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助推科技企業

紅橋區把整合科技資源,提高服務水平作為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的一項重要途徑。2011年,先后走訪天津工業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等多所大學,并成功與四所大學和民盟天津市委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成功促成十幾個項目在紅橋區企業落戶。成功創建中心城區唯一的“院士專家工作中心”。整合吸納全市的科技資源,建立“專家人才庫”、“科技成果庫”和“儀器設備庫”,建設“紅橋科技綜合服務平臺”為企業提高高效快捷服務。促成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沙龍正式成立,搭建起企業間相互學習溝通的橋梁。

河西區科委組織天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馮志勇教授帶領專家一行,赴河西區環渤海宜家網信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調研考察,并就雙方產學研合作事宜進行了充分溝通。河東區已搭建帥字號企業研發中心25家,先后與南開大學、財經大學、北京航空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2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為企業提供充足外腦。

6 將大項目、小巨人、億元樓建設緊密結合,形成工作聯動機制

2011年,紅橋區為保證五座億元樓宇的打造任務,明確了責任分工,確定了各樓宇的工作目標和計劃。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協調推動虹橋科貿大廈四家單位搬遷工作,引進濱海農村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中心和結算中心;二是完善金興科技大廈硬件提升改造工作,進行業態調整,引進一批優質企業;三是推動卓朗科技引進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四是促進木箱一廠改造提升和騰籠換鳥,將其作為意庫創意產業園的分園,引進一批創意企業和科技企業;五是利用育英職專引進天津城建設計院,并將其并入科教產業大廈億元樓宇范疇,促進富康時代公司和重方科技盡快成長,增加稅收。

參考文獻:

篇(6)

近年來,高新區年均實施各類技術創新項目和新產品開發均達100余項,新產品產值率高于30%,名列全省前茅。在機械、新材料兩大主導產業上,幾乎集中了全市的國家863計劃、火炬計劃、創新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及國家科技成果獎項、授權專利。華西能源、機床、川潤動力、自貢運機、久大集團、中橡碳研院等主要骨干企業、研究院所在循環硫化床鍋爐、余熱發電鍋爐、精密數控機床、智能液壓成套設備、大型長距離帶式輸送機、大型真空制鹽成套技術、專用炭黑成套技術及設備等領域的技術研究開發,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在長期的自主創新中形成了較強的比較優勢。

四川川潤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液壓、余熱發電鍋爐產品及服務的主要供應商,是國內最大的液壓設備生產基地和西部地區最大的余熱發電鍋爐生產基地。公司總經理助理陽開富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正在籌建金屬材料研究所。川潤科學技術協會目前已擁有近200名工程技術人員,80人左右的自主研發團隊。在近兩年的申報項目中,數量大幅增加。目前已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金屬材料研究所。

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于2010年底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后,全額出資組建了川南首家科技成果交易所。建設了科技興貿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引入了專業科技數據庫供企業免費查詢。為打造科技項目創造力和競爭力,提升區內科技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增強產品銷售的競爭力,成立科技成果交易所,通過與國內外知名科技服務機構、咨詢評估機構、金融投資機構開展全方位合作,構建“成果交易”、“技術轉化”和“科技金融”三大服務平臺,實現“成果聚集、評估篩選、孵化包裝、交易轉化”四大功能,從技術轉讓、技術入股、聯合開發、融資并購、項目產業化等各個方面為技術交易參與各方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專業服務,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交易所自2011年12月試運行以來,累計實現10項交易成果,其中機械類4項、新材料類2項、鹽及鹽化工類2項、其他類2項,累計交易金額1310.9萬元。

篇(7)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04

0引言

當今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正在經歷重大的轉型,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日益顯著。科技創新驅動平臺作為支撐全社會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核心力量,在區域科技與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技平臺建設是進行科技活動的物質和信息保障,在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科技資源進行優化與重組,是科技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科技創新競爭的一個新的焦點。因此,整合現有科技資源,構建一個開放共享和水平較高的科技平臺,已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是推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的強有力的重要力量。

1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的內涵及網絡構成體系

1.1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的內涵

“平臺”一詞所表達的基本含義是一種具有基礎性的支撐體系,它不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軟件,是硬件和軟件的有機集成,而科技平臺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于全社會科技進步與創新的基礎支撐體系。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論,本文認為科技創新驅動平臺是集成創新要素、聚集創新資源的支撐體系,它包括物質與信息系統以及以共享機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和服務于平臺建設與運行的專業化人才隊伍。作為上層建筑的平臺的制度體系,是平臺的內核,是平臺賴以存在的靈魂;作為依托的外在表現形式的物質與信息保障系統,是整個大平臺的物理基礎;作為技術支持和管理支持的專業化人才隊伍體系,是平臺能夠正常發揮效能的有力保證。該科技創新驅動平臺要面向自主創新,不僅注重產業共性的或單項技術的研究開發,而且注重以重大產品和新興產業為中心的集成創新并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

1.2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的網絡構成體系

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的構成是指平臺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在空間或時間方面的有機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順序。按照《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的要求,結合我國實際,本文認為科技創新驅動平臺主要包括四大體系,即研發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產業平臺及服務平臺。具體可以參見下圖1:

在D1中,研究開發平臺主要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動站、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等,尤其是企業技術研發平臺,它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主要為企業自身發展提供技術服務,是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主要平臺,也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關鍵環節。資源共享平臺主要包括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圖書文獻資源和科技網絡五個方面的共享平臺,構建面向社會開放的資源開放服務平臺,打破資源分散、封閉和壟斷的狀況,以資源共享機制引導資源共建,對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起支撐作用。產業化平臺是成果擴散的關鍵,包括企業孵化器、科技園區、產業基地等,當創新資源進入研發平臺后,通過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其流向能產生最大收益的行為主體,產生創新成果,而創新成果只有進入產業化平臺后才能夠通過該平臺實現技術產品化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以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業服務中心、技術產權交易機構、科技成果鑒定評估機構、創業融資機構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重要支撐平臺。這四種平臺通過信息流、創新流、服務流等虛擬要素進行連接,相互作用,循環流動,相互間組成了一個創新網絡體系。

2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的抉擇

“模式”,可以簡單理解為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或標準形式,同樣“發展模式”可以是指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所呈現的發展態勢或典型規律、經驗等。本文借鑒區域經濟學或發展經濟學,可以把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歸為三大類,即:均衡發展模式、點極發展模式和點軸發展模式。

2.1三種模式比較分析

均衡發展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實現研發平臺,產業化平臺和資源共享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四大類平臺的地區分布均衡和產業分布均衡。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由政府主導,經濟基礎發達、科技基礎雄厚的地區采用,主要適用于發達地域的省份或地區。在這個模式中,政府是各方資源的整合者和協調者,并且有潛力推動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的發展。政府作為均衡發展模式的主體,并不能否認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的地位和作用,只不過是各種參與者的組織者和推動者。這種模式中,管理創新,即環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經濟管理創新是推動均衡發展的重要原動力。

點極發展模式最早由佩魯提出,由于它強大的應用性,在實踐中得到較大發展,它強調的是把產業部門集中且優先增長的先發地區成為增長極,一個增長極一旦形成,就會吸引大量的生產要素,日益發展壯大,使其周圍區域成為極化區域,當這些極化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同時增長極已發展到足夠強大時,會向周圍區域發展,通過乘數效應,最終影響整個區域各類平臺的發展。可見點極發展模式的關鍵是選好“點”,由“點”帶“面”,最終壯大各類平臺的發展,可以選擇區域的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作為“點”,以此“點”帶動各類平臺的發展,然后通過乘數效應,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點軸發展模式是點極發展模式的延伸,先是塑造若干個“點”,然后把各個“點”相連成為“軸”,而多個點軸的交織使得科技創新驅動平臺不斷向著網絡化方向發展。在這種模式中,若干經濟中心首先發展為“增長極”,這些“增長極”之間互相聯結,就會形成多種類型縱橫交織的平臺密集區或發展帶,也即“發展軸”,正是這種縱橫交錯的點軸交織使得科技創新驅動平臺不斷向著網絡化方向發展,進一步驅動創新擴散,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種模式的對比分析具體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每種模式都有自己的使用條件,絕不能厚此薄彼。均衡發展平臺適合經濟雄厚和科技條件成熟的區域,可以優先考慮發展前沿高技術研究和基礎研究的各類平臺;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的點極發展模式適合經濟科技較為落后的區域,該模式的關鍵點是在于“增長極”的選擇和確定,可以考慮科技基礎較好的產業或地區作為突破點,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更多的“增長極”,從而通過平臺的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而點軸發展模式,起初注重經濟體的聚集,可以考慮以經濟中心帶或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為發展軸,通過重點軸線的開發,漸進擴散,同時也注重發展軸中“增長極”的培育,待高級別的點軸成熟后再向其他地區或城市擴散,進而帶動較多地區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

2.2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選擇的基本思路

為了更好地選擇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必須遵循一定的選擇原則,最基本的包括經濟性原則,也就是說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的選取要結合地區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實際以及該模式對該區域科技水平及地區經濟增長水平的貢獻程度而定;同時還要遵循技術匹配原則,也就是說區域利用內部和外部科技資源開展創新的能力的程度如何,若選擇模式與能力不匹配,則該模式不可取。

在兩個基本原則指導下,在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時可以考慮以下思路:

一是確定本區域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因為不同的發展模式所涉及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要求不同,必然要求不能簡單照搬發達區域科技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經驗。就我國而言,東部經濟發達,科技實力雄厚,可以采取均衡發展模式;中部地區涵蓋省份較多,可以在各個省份建立自己的“點”科技平臺,在把各省的“點”串成“軸”,最終形成省際的科技創新網絡平臺,也就是走點軸發展模式的道路,西部相對而言,經濟科技較為落后,在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時可以考慮點極發展模式,由“點”帶“面”來發展西部的科技創新網絡平臺。

二是科技創新網絡平臺特色化。特色,就是與眾不同,就是差異化,特色不同,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也就不同。在選擇不同的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發展模式時,就要圍繞區域特點及產業優勢來確定自己的科技創新特色平臺,也就是利用區域的資源或產業優勢、區域特色條件,揚長避短,實現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的快速發展。通過塑造科技創新特色平臺,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以此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和競爭力的增強。

三是“點”的塑造。從區域經濟角度看,“點”是重點區位;從產業角度看是主導產業;從企業角度看,是龍頭企業。不管怎樣,這些“點”應成為科技創新網絡平臺的“增長極”。不同的區域經濟或產業狀況不一,在選擇“點”時應結合區域具體情況選擇,例如可以選擇大中型企業和高技術產業作為“點”,但如果該地中小企業眾多,則可以選擇適合中小企業的產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作為主導產業,然后通過“點”的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化的發展。

3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化發展政策建議

3.1企業要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

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要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具備完整的決策權,能夠享受收益,也能夠承擔科技創新的風險。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企業也要建立起一套完備的企業參與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的機制,避免出現“搭便車”、觀望等現象,可以考慮采取各項激勵措施推動企業積極參與,企業通過平臺建設,獲取合作關系和信任,從而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企業才能有更大的積極性參與平臺建設。

3.2政府要積極協調,I造良好參與環境

政府在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發展中起到協調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加之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發展所要求的開放性、共享性,政府務必把各類平臺進行協調,使科技創新驅動平臺成為創新資源和創新人才聚集的場所。同時,政府也是服務部門,必須提供相應的協調服務,科學規劃和政策制度保障,促進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中介機構等部門的合作。此外,政府也應該提供相應的政策激勵。通過財政、稅收、土地、信貸等優惠政策,加大對創新的支持力度,通過產權制度的變革來激勵各方參與技術入股、人員入股、科技成果分配等方法達到發展平臺的目的。

3.3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

產學研合作是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方面,作為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不能脫離企業和市場進行純理論研究,要結合企業需要合作創新,也利于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另一方面,作為企業,通過與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獲得了前沿的理論研究和創新指導,把企業的資金等資源與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智力資源相結合,才能獲取創新的最快速度和最大收益。

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應起到推動作用,優先支持產學研聯合申報項目。其次,產學研合作應注重多樣化,不能僅僅限于技術合作,也可以是人才、資本等多要素的合作,形式可以多樣化,如技術聯盟、共建研發中心、委托開發、項目招標、共建實體等。當然,在實施過程中,各地應結合實際,尋求最佳的組織形式,使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主體在相應的組織模式下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良好的分工與協作網絡體系,推動創新平臺產生的創新知識或技術盡快實施商業化應用。

3.4培育中介,構建創新服務體系

科技中介作為聯結產學研技術需求方和技術供給方的機構,是子平臺之間互動合作的橋梁。應以技術交易、技術咨詢評估、人才與信息服務為重點,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逐步實現科技中介的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它主要包括科技果數據庫、技術需求庫的建立,技術交易中心的建設,吸引相關的知產權、人才交流、金融、法律仲裁等配套機構進駐,此外,還有大力發展技術市場,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同時推動發展網上技術服務和網上技術市場的發展等,把現實和虛擬市場相結合,全方位提供服務。當然,還要重點強化其服務能力,使其成為區域科技創新驅動平臺信息擴散和信息對接的重要窗口。

4結論

科技創新驅動平臺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科技實力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這種平臺主要由四大平臺構成,即研發平臺、資源共享平臺,產業平臺及服務平臺。這些平臺相互作用,互通有無,在長期合作中,逐漸地形成了網絡體系。但這種體系,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模式進行發展。本文提出了均衡發展模式、點極發展模式和點軸發展模式以供借鑒,但在選擇時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并要有一定的選擇思路,才能夠選擇到正確的發展模式,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化發展才會日益發展壯大,才能夠強有力地推動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此外,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撐,包括政府、企業、產學研和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政策要求。

參考文獻

[1]孫慶.區域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化發展模式與路徑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

[2]王彰奇.地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功能設計與模式構想[J].現代農業科技,2010,(15).

[3]孫慶,王宏起.區域科技創新驅動平臺網絡化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7).

[4]張瓊妮.網絡環境下區域協同創新平臺模式與機制及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4.

篇(8)

籠統地談科技與經濟“兩張皮”事實上混淆了科學與技術的區別。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尋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技術開發的目的則在于解決人類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技術開發必須要和經濟活動緊密結合,才能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經濟增長質量。從比較短的歷史時段來看,科學與經濟的“兩張皮”是正常現象,基礎研究的探索本來就具有前瞻性;但是從較長的歷史時段來看,基礎研究和科學發現的重大突破會帶來新的產業變革,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并決定著國家的可持續創新能力。

因此,“兩張皮”問題關鍵是要解決“技術與經濟兩張皮”,而不是“科學與經濟兩張皮”。我們出于國家長期發展需要,必須大力發展科學研究,但是并不意味著要求每一項科學研究都與經濟緊密結合,這不符合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

“兩張皮”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兩張皮”的提法始于20世紀80年代,背景就是計劃經濟的遺留問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科研單位和生產單位屬于兩個不同體系,各自接受政府指令完成自己的任務,不需要互相結合。

為了解決“兩張皮”,從20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我國先后進行了多次科技體制改革,主要思路是將科研機構和人員推向社會和市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先是鼓勵科研人員、科研院所和高校辦企業,后來又將一大批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改制為企業。應該說總體上這一思路是成功的,在這一輪改革中,“技術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聯想、方正、中興等著名企業都是源自此次改革。

但是,這一輪改革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在高校辦產業、科研院所改制后,出現了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究力量不足等問題。2006年我國頒布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兩張皮”的內涵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突出表現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收入來源越來越多地源自政府資助,而與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則明顯有所下降。企業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外部研發支出比例明顯降低。2005 年由企業委托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經費占企業總研發經費的比重分別為5.4%和1.07%,2012年分別下降至3.4%和0.62%。

由此可見,當前形勢下的“兩張皮”與改革開放初期大不相同。后者是歷史遺留問題,而前者則是我國實施科技發展戰略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

第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在解決“技術與經濟兩張皮”問題的同時,把很多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才和機構也推向了社會,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的基礎研究以及共性技術研究能力。當前形勢下的“兩張皮”恰恰就是在重建和強化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的過程中出現的,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科學與經濟兩張皮”,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同時,盡管技術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增強,但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應用技術研究機構和企業“兩張皮”問題,而是現有體制下企業創新能力和活力不足的問題。

由于沒有區分當前形勢下的“兩張皮”與改革開放初期的不同,因此在科技政策導向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自相矛盾的“兩難”問題。例如,一方面提出原始性創新能力薄弱,基礎研究投入嚴重不足,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要高校剝離校辦產業;另一方面,又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科研人員提高成果轉化率。兩種思路混合在一起,常常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無所適從。

從“科技成果轉化”轉向“企業引領技術創新”

既然“兩張皮”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政策思路也應該隨之改變。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企業研發支出已經占了全社會研發支出的76%以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則越來越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承擔政府科技項目,能直接轉化的技術成果比重不斷降低。因此,不能再用改革開放初期以科研單位改革為主動力和主視角的“科技成果轉化”思路,來解決新形勢下如何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問題,主要動力應轉向企業,充分發揮企業引領技術創新的作用。對“科學與經濟兩張皮”要認識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急于在短期內解決,應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關注基礎研究以及共性技術研究。對確實有潛在商業化前景的基礎研究成果,可以由專業化的服務機構根據企業需求進行篩選、轉移和轉化。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篇(9)

關鍵詞:石家莊市;科技創新驅動;現狀;對策

Key words: Shijiazhua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e;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1-0236-02

0 引言

當前,科技創新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推動科技進步、堅持創新驅動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選擇怎樣的發展路徑來完成這個重大戰略部署,已成為當前的重大研究課題。

1 石家莊市科技創新現狀

1.1 創新主體逐步發展壯大

截止2015年11月,全市已擁有創新型(試點)企業114家,其中,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5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41家;擁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 237家,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46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5家;擁有院士工作站23家。

1.2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以2014年為例,石家莊市全年共爭取科技部、省科技廳各類科技項目159項,資金13339.268萬元。全年全市共登記科技成果375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6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223項。全市全年專利申請6373件,授權443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089件,授權677件。

1.3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石家莊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大批公益型科技平臺,比如石家莊科技孵化器、國際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臺、醫藥化工公共服務平臺、產品快速制造技術平臺、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等。并于2014年7月建成石家莊科技大市場,大市場設有產權交易廳、項目廳、科技展廳三個服務大廳,是河北省首個集技術轉移、產權交易和科技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技術交易平臺。

1.4 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

近年來石家莊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全市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和《石家莊市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十條措施》等文件,從政策上支持了石家莊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僅如此,石家莊市還積極落實國家、省科技創新的各項政策,大力推進各項財稅政策,比如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技術開發費加計抵扣等。自2010年開始實施技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以來,全市已有70家企業享受政策優惠,加計扣除額達9億多元。

2 石家莊市科技創新發展的制約因素

2.1 政府投入不足,投資渠道不寬

雖然政府的科技投入逐年提高,但與客觀實際需要相比,政府投入仍然不足。2013年石家莊市本級科技支出占市本級財政比例的1.93%,低于同期入統城市的平均水平2.53%。此外,石家莊科技體系還存在投資渠道不寬和單一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石家莊市科技創新發展。

2.2 創新體系不完善,創新機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

近年來盡管石家莊市的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也初步形成了區域創新體系,但是其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經濟與科技有機結合的機制不夠完善;中介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不高;科技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尚待深化等。此外,政府在推動京津冀技術合作方面目前還僅限于戰略合作協議,后續深層次的合作還沒有展開。

2.3 科技創新高端人才總量不足,人才引進和成長環境亟待優化

現階段石家莊市人才隊伍存在科技創新高端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必須加緊解決和優化人才引進和成長環境。作為我國最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代表的兩院院士,石家莊市有9人,在全國31個入統省市中排名第21位。尤其是新興產業和技術含量高的行業,高端人才尤其稀缺,無法滿足需求。

3 石家莊市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對策建議

3.1 建立健全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①加大財政科技創新投入力度。

石家莊市應當加大財政資金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長,達到財政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4%,全社會R&D/GDP達到2.5%。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的計劃性,并以預算的形式將其固定下來,形成較長期間內的穩定增長機制。

②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

一是擴大全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規模,建議設立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與天使投資人、創業孵化機構等社會資本及市縣財政資金共同組建天使投資基金,重點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客項目,進一步完善政府引導投入基金體系。二是發揮財政資金扶持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小微、涉農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投放。不斷拓寬技術創新的間接融資渠道,使科技創新的支持力量不斷壯大,完善風險補償機制。三是盡快建立科技創新創業券制度,逐步實現科技創新券與河北省內其他主要城市互通互用,推進京津冀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快共建京津冀“科技服務云”。

3.2 優化設計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一是強化股權分紅激勵制度,設立期股、期權等激勵機制,獎勵科技領軍人才。各類企業為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紛紛開始采取了多樣的激勵方式,比如股權/期權/分紅等。在國有企業中試點實施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制度,使部分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員掌握企業的股權/期權等,如此可有效提升其工作積極性。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校等事業單位,鼓勵其以科研成果入股,激發相關事業單位的創新熱情,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中,科研人員能夠將自身的科技成果轉化成企業的股權,并且可以在五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二是鼓勵發明創造和成果轉化。當科研人員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后,其單位應依照相關規范標準給予相關科研人員獎勵。三是完善激勵人才創新創業機制。為推動科技創新,應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人員加強合作,同時允許兼職人員兼職兼薪。

3.3 創新科技計劃管理服務機制

一是健全科技評估制度,優化科技評價體系指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系數和權重。培養科研人員正確的價值取向,加強其與企業/市場的交流和溝通,高校和科研機構應結合科技創新的不同階段,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考核方法,建立公開統一的省級科技管理平臺,探索依托專業機構管理科技項目的機制,建立科技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制度。改革科技項目立項機制,健全立項決策、第三方評估和信息公開公示制度。二是建立科技項目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蓋項目決策、管理、實施主體的逐級考核問責機制和責任倒查制度。具體應對參與項目的各個主體進行信用評級,同時依照信用評級實行分類管理。三是加強財政科技經費管理。研究制定改進和加強市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意見。完善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適應科技創新規律、統籌協調、職責清晰、監管有力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加強科技項目經費預算評審評估,完善溝通反饋機制,提高經費預算的科學合理性。

3.4 發展完善其他配套政策體系

科學謀劃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切實完善自主創新的政策支撐體系,充分發揮科技政策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激活社會創新發展要素,服務大眾創業、促進萬眾創新,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提升強基增能。2010~2015年我市出臺與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51項,建議出臺的政策《石家莊市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若干意見》、《石家莊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石家莊市自主知識產權開發計劃》等。另外,建立科技政策跟蹤反饋機制,對科技政策及時評價和優化。建議建立創新項目市場化評價方法,即《石家莊市技術創新項目市場化評價實施細則》,在專項資金支持項目選擇、實施跟蹤及績效評估全過程引入第三方標準化評價,確保技術創新始終面向市場需求,提高政府支持資金使用的標準化、規范化、透明化。

參考文獻:

篇(10)

院士合作推進企業科技創新

浙江東南網架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12月,是一家集設計、制作、安裝于一體的大型鋼結構上市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企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

早在2001年,東南網架與浙江大學董石麟院士團隊建立了緊密的技術合作。承接了河南省鴨河口電廠干煤棚網殼工程。該工程是當時亞洲跨度最大的三心圓柱面干煤棚網殼結構,跨度大,施工難度大。東南網架與浙江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董石麟院士、羅堯治教授等一起尋找解決辦法,通過深入研究,東南網架與浙江大學合作創新出“折疊展開式”整體提升施工技術,并成功應用于鴨河口電廠干煤棚網殼工程。目前,通過“FRP-混凝土-鋼雙臂管柱的靜力及抗震性能研究”、“預張拉結構索內力精確控制技術研究”等一系列課題的聯合公關,雙方建立了更緊密的技術合作。

2013年1月,董石麟院士對公司預開發的鋼結構橋梁,從市場分析,到目前國內外鋼結構橋梁制作加工、施工等技術水平等給予了大力指導,為東南網架承接鋼結構橋梁工程奠定了基礎。同時和貴州大學馬克儉院士團隊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脫硫石膏墻體大開間鋼結構住宅成套技術”是東南網架和馬克儉院士團隊合作研發的一個課題。該項技術將“工業固體廢渣資源化”,每平方米建筑石膏用量約為0.22立方米。按照我國每年由磷轉化的磷石膏和火電廠排煙脫硫后轉化的脫硫石每年可利用工業廢渣建造節能小高層鋼結構住宅5.4億平方米,按每戶100平方米計算,可解決540萬戶住房問題,節約粘土資源1.176億立方米,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院士進企點將、企業研發人員“進站留學”,在合作研發、聯合培養中提高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也培養了企業留得住的研發人才。2013年,在院士工作站的聯合培養下,企業共有48人晉升助理工程師,32人晉升為中級工程師,有5人晉升高級工程師,同時,新引進博士2人,碩士15人,為企業科研團隊實力的壯大、科技成果轉化,產業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下足功夫,進一步提高東南網架核心競爭力。

多方位入手打造科技創新平臺

浙江東南網架股份有限公司只是院士專家工作站受益企業中的一家。近年來,杭州市蕭山區科協結合實際,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區委三大主線發展戰略,創新工作舉措,積極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據統計,全區共建立了15家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其中6家獲省級認定,2014年4月底又完成了3家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申報工作,建站數量居杭州市第一、省級站居全省各區(縣、市)第一。把握助推轉型升級主線以產業導向擇優建站

結合蕭山實際,以助推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需求為導向,在汽車制造業、先進制造裝備業、紡織業、先進規模農業上進行擇優建站,合理布局。

據統計,目前蕭山區已完成申報建站的18家建站單位中: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化工業5家;特色農業4家;汽車制造業3家;紡織、鋼結構和生物醫療各2家。特別是浙江中科領航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作為中國科協海智示范項目落戶臨江高新區著手產業化,該項目最近又入選浙江省第二批“裝備電子(軟件)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企業”。以公司董事長金星為首的海外技術團隊,主要從事車身智能控制系統及相關芯片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電子整體解決方案。另外還有萬向集團公司、浙江亞太機電有限公司等,不少都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國家級實驗室,處于行業引領地位。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以政策引導鼓勵建站

在杭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服務中心和蕭山區區委組織部人才辦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蕭山區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率先在杭州市出臺《蕭山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暫行辦法》和《蕭山區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辦法》。《辦法》明確了工作站資金扶持政策。加大了資助力度,實現了對市級、省級和國家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配套資助,對建成國家級工作站,區累計配套資助不少于100萬,有效調動建站單位積極性。

以技術研發為重心項目合作創新建站

主要通過項目合作方式,與院士專家團隊解決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從而提升企業在行業領域中領先水平。院士專家工作站合作期間:開發新產品73個,申請專利134項,其中發明專利58項;已申報立項的部級以上科技項目20個:其中國家級6個,省、部級14個等科技項目;已獲得部級以上科技大獎15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部級12個;完成項目科技水平達到國際先進6項、國內領先8項、國內先進3項。

如浙江亞太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與院士專家工作站合作,承擔了國家863項目一能量回饋式電動汽車制動防抱死系統研究與開發。再如銀宇控股公司通過與院士團隊合作,先后研發了用于高速列車、軍工和航天航空等尖端領域鋁合金焊接材料等。

培養企業技術團隊以人才引進培育建站

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平臺,通過引進人才來培育本土技術創新團隊,從而提升企業技術研發隊伍發展壯大。合作期間企業配套團隊人員技術職稱晉級有196人,其中晉級高級23人,直接引進院士團隊成員進企業工作6人。

上一篇: 機關檔案管理 下一篇: 古典主義的文學特征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精品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女人的午夜天堂一区 | 在线亚洲国产职场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