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0 13:55: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綠化設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居住區綠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區綠化為人們創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環境,是居住區環境質量好壞的重要標志。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僅對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居住區綠化有著重要的作用[1]。
1.1居住區綠化以植物為主,從而在凈化空氣減少塵埃吸收噪音,以保護居住區環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改善小氣候、遮陽降溫、防止西曬、調節氣溫、降低風速,而在炎夏靜風時,由于溫差而促進空氣交換,造成微風。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樹木,豐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體等的點綴,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間,增加層次,美化居住區的面貌,是居住區建筑群更顯生動活潑。還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觀之物。
1.3在良好的綠化環境下,組織、吸引居民的戶外活動,使老人、少年兒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綠地中游憩、活動觀賞及進行社會交往,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增進居民間的互相了解,和睦相處。人們賞心悅目,精神振奮,為形成好的心理效應,創造良好的戶外環境條件。
1.4居民區綠化中選擇即好看,又實惠的植物進行布置,使觀賞、功能、經濟三者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戰時能利用綠地疏散人口,有著防災避難,隱蔽建筑的作用,綠色植物還能過濾、吸收放射性物質。
由此可見,居住區綠化對城市人工生態系統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對人們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義。隨著人們的審美需求不斷提升,居住區環境景觀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提倡簡約明快的景觀設計風格。環境景觀還更加關注居民生活的舒適性,不僅為人所賞,還應為人所用。
21世紀的人本居住區規劃設計將是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打破固式化規劃理念,以營造最佳居住環境,最好居住條件為中心,使小區規劃達到經濟功能、環境功能、社會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適宜的居住區。而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又一趨勢。
2居住區綠化設計的原則
2.1功能與形式統一
設計必須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居民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戶外活動要求不同來進行。喬木、灌木、草坪要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比例,達到最佳的生態和美化作用[2]。
2.2設計需經濟實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盡量減少土方工程。適地適樹,建筑周圍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經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礙植物生長的環境,須采用耐瘠薄、抗性強的樹種。而且現在很多居住區的物業管理也跟不上,導致植物的生長狀況不良,因此更需要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樹種。
2.3美化環境
園林綠地設計是一種多維立體空間藝術的設計,是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空間環境設計,有平面構圖,也有立體構圖,同時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綜合在一起的造型藝術。綠化要有統一的形式,在統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個部分的變化。要充分利用對比與調和、韻律節奏、主從搭配等設計手法進行規劃設計。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區綠化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營造接近自然、生態良好的溫馨家園為宗旨,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達到設計與當地風土人情及文化氛圍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區綠地規劃應以人為本
小區綠地最貼近居民生活,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的均衡,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并區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區常綠樹種應不少于2/5,北方冬春風大,夏季烈日炎炎,綠化設計應以喬、灌、草復層混交為基本形式,不宜以開闊的草坪為主。另外以人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們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影響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層次和品味。
2.6居住區綠化要適地適樹
居住小區房屋建設時,對原有土壤破壞極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狀況進一步惡化,因此應對選擇耐貧瘠、抗性強、管理粗放的鄉土樹種為主,結合種植速生樹種,保證種植成活率和環境及早成景。還須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適當搭配以及果樹、藥材、觀賞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的多種手段的運用[5]。
2.7合理的組織空間
居住區綠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實用性。居住區綠化主要采取分割與滲透的手法來組織空間。
2.7.1空間的分割
綠化空間的分割要滿足居民在綠地中話動時的感受和需求。當人處于靜止狀態時,空間中封閉部分給人以隱蔽、寧靜、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開敞部分能增加人們交往的生活氣息。當人在流動時,分割的空間可起到抑制視線的作用。通過空間分割可創造人所需的空間尺度,豐富視覺景觀,形成遠、中、近多層次的空間深度,獲得園中園、景中景的效果。
用墻體、綠籬和攀緣植物分割當分割體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時,空間還是連續的,人坐著也能向外觀賞,沒有封閉感,但空間是隔開了。當分割體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時,視線受阻,出現封閉感。隨著高度的增加,封閉感增強[6]。
用水面、山石、樹叢、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處理得當能拓寬空間,將有限的距離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樹叢能增加空間層次。花架能使空間隔而不斷,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過于粗壯則有堵塞感,過于纖細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鋪裝的變化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改變地面高差來分割空間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時,地面鋪以質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為顯著。硬質鋪地磚同草皮形成質感的對比,綠地底界面高差的變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廣場給人一種獨特的領域感[6]。廣場沿街邊界可用灌木、綠籬分割內外空間。
2.7.2空間的滲透
空間的滲透與聯系同空間的分割是相輔相成的。單純分割而沒有滲透和聯系的空間令人感到局促和壓抑,通過向相鄰空間的擴展、延伸,可產生層次變化。常用手法有:
用門窗、花格墻和植物框景在設置分割物時,可利用門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間既保持它的獨立,讓人們有場所感,又與外界聯系緊密,相互滲透[7]。
巧用花架居住區綠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間,還能使兩側的景物互為因借,彼此襯托。花架在這里作為中景,使空間具有遠、中、近3個層次,產生空間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擋、通”的園林藝術手法,挖掘住宅樓區土地潛力,以擴大綠化面積,彌補綠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種綠化形式。用裝飾花墻和景門將樓區封閉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樓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連的舒適、整潔、美麗、幽雅的生活空間,改變居住區的生態環境[8]。居住區庭院式綠化以綠為主,以美取勝,小同大異,各具特色,立意明確,回味無窮,融園林藝術、文化藝術、美術藝術、書法藝術為一體,寓教育于游樂之中。庭院式綠化小區中的組團式小游園,服務半徑小,供居民茶余飯后休息游樂,人稱“袖珍花園”。是利用“分、隔、擋、通”的園林藝術手法,挖掘住宅樓區土地潛力,以擴大綠化面積,彌補綠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種綠化形式。用裝飾花墻和景門將樓區封閉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樓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連的舒適、整潔、美麗、幽雅的生活空間,改變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居住區庭院式綠化以綠為主,以美取勝,小同大異,各具特色,立意明確,回味無窮,融園林藝術、文化藝術、美術藝術、書法藝術為一體,寓教育于游樂之中。庭院式綠化小區中的組團式小游園,服務半徑小,供居民茶余飯后休息游樂,人稱“袖珍花園”[9]。
2.8利用自然景觀,體現綠色
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的東西更容易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和諧與美好的感覺,因此居住區的綠化盡可能地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組織到居住區的綠地當中去[10]。避免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對原有的自然環境破壞,使住戶聞不到自然的氣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論是新建的居住區還是改造的舊住區,總會有一些現存的植物存在,特別是一些大樹要盡量將它們組織到居住區的綠地系統中,通過植物自然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樣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緩慢生長,就會有較好的綠化環境,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并且不會給后期的養護管理工作帶來負擔。
為提高小區的生活質量,綠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在整個小區內以自然植物景觀且多以綠色植物為主,增加整個空間的綠量[11]。在居住區內多種植高大的喬木,因為成片的高大的喬木不僅可以改善居住區的環境而且還為低層植物的生長創造了較好的生態條件,在高大的喬木下面還可以作為活動、娛樂的休閑場地[3]。并實現綠化的多樣性,建立喬、灌、草多層次的復合結構的植物群落,增加開放性空間的綠化,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好的綠化效果。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讓居民能真正感覺到大自然的親切美好。
3總結
居住小區綠化影響因素較多。在操作過程中應靈活掌握,不可機械照搬。同時,應充分考慮到綠地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使居住小區真正成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場所。
居住小區綠化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通過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居住小區綠色空間環境,以達到改善城市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的目的,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條件下,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這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富英俊.淺談園林植物配置.園林.2001(5):19-20.
[2]袁棟.淺談居住區綠化設計.城鄉建設.1999(8):25-26.
[3]吳林春,丁金華.對居住區環境建設中綠化設計的思考.建筑知識.2002(3):13-15.
[4]黃伙南.對居住區綠化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思考.建筑知識.2003(1):5-7.
[5]蔡麗明.對居住區環境建設中的幾個要素的探討.建筑知識.2001(2):19-20.
[6]張魯山.居住區環境設計.住宅科技.1998(10):5-7.
[7]楊賚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8]陳強,姜新成,張革.長春市文化廣場園林綠化淺析.中國園林.2000(5):54-56.
隨著近幾年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中心廣場、主體花園都在飛速的建設,但是很多都存在著規劃定位不準的問題,并沒有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為了所謂的城市生態效益、人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城市的整體形象,花費較大的資金進行人工綠化造園。例如:陵川縣的崇安公園,雖然有著大型龍柱、假山、文化墻等,但是在強調綠化建設上還做的不夠。在2009年,雖然政府投資50余萬元增加了大樹的移植,比如大油松200多株,但是也是了增加新的觀賞效果,雖然在之后評為了森林公園,但是一味的強調生態效益、追求景觀的園林建設的模式,不但破壞了本土景觀所具有的自然特征,也加重了綠化建設的資源消耗,導致出現“千園一面”的現象。
(二)忽視歷史與文化
很多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都注重人工的建筑以及雕琢,卻忽視了當地的歷史與文化。例如:陵川縣崇安公園的文化墻浮雕、縣標廣場的縣標組雕,其縣標名為“騰飛”,并且組雕有90噸。這些都是人工施工的建筑,大型石雕、公園噴泉、大型燈具等。這些人工建筑少則幾萬十萬,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再加上人工費用、裝飾品以及管理維護等費用,都大大的增加了資金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最終只會形成一大堆“城市垃圾”。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基本上每一個城市都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對于城市園林建設中主要存在著三種傾向:一是,不挖掘本地的歷史文化,棄而不用;其二,展示的手法過于單一,利用不當;其三,忽視現有文化遺存,熱衷于假古董的新建。
(三)忽視科學與適用
很多的城市園林建設都欠缺必要的布局規劃,重視新發展區的建設,忽視老城區的建設。雖然大草坪、大廣場已經成為城市標志,但是由于遠離城中心,很少有人們問津。尤其是建設者過于重視大面積的湖水、珍貴草坪以及大量密集的樹木,不僅是浪費資金,占用了過多人們休憩的地方,還導致市民無法感覺到親近。有的城市園林建設為了追求綠化的速度,從而犧牲掉園林建設的質量;有的城市園林建設為了貪大求洋,忽視了城市的經濟實力;有的城市園林建設為了綠化,盲目的引進高價樹木,鋪張浪費,更是違背園林建設的科學規律。有的領導隨意于個人喜好,園林建設脫離了實際情況,不尊重專家意見,使得園林項目的科學性、整體性、協調性受到影響。
二、運用科學,合理的搞好城市園林綠化建設
(一)注重科學規劃
園林建設的科學規劃需要的是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要求人于自然的協調、融洽。這就要求人們在建設當中,要處理好人、城市、自然以及生態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的發揮城市所具有的特點優勢
園林建設的科學規劃需要的是生態型的園林城市作為目標。一是,防止在城市園林的建設過分傾向于人工建設,要盡量維護城市的自然風貌;二是,注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維護與保持,將城市中的人工修建與自然綠地連接成為一個網絡,構建出一個人工復合生態環境的體系。例如:陵川縣的弈苑廣場,于1998年正式使用,作為當時陵川縣第一塊公共綠地,提供給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但由于1998年的技術條件,在2008年5月對弈苑廣場進行了改造,完成了綠化面積總共2800平方米,栽種430棵風景樹,還有長廊、硬化道路等等,科學的增加設施以及綠化,已經成為縣城人民一個休閑、避暑的好去處。
(二)注重創新設計
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設計應具有與一般建筑物不同的創新性。在園林建設中,不求大范圍的創新,只要求在設計中,將創新做到最細、最精,拋開人工的裝飾,貼近自然的修飾。針對不一樣的問題,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的內涵,設計出一套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創新型設計不在于多有新意,而在于科學設計。例如:陵川縣截止到2010年的年底,縣城共有106年單位具有不等規模的設計,特別是在縣醫院、石油公司等的綠化設計,都給人們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三)注重節約建設
1.1.1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河道綠化最明顯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城市綠地覆蓋范圍。城市綠地對城市的發展有積極作用,例如凈化空氣、減少噪音污染、給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閑場所等。受經濟發展的制約,城市用地緊缺,建設者很少把有限的土地用來完善城市綠化建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高度關注城市河流兩岸的綠地建設。
1.1.2豐富城市景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對城市景觀的要求越來越高,豐富多彩的景觀建設是城市穩定發展的保證,與鋼筋、水泥建設起來的城市景觀相比,人們更加青睞有綠色植物建設起來的景觀。
1.2提供親近自然的場所
城市生活節奏快,人們很少有機會近距離地親近大自然。河道景觀建設不僅可以保障城市建設環境,為城市提供豐富的景物參觀點,還可以使忙碌中的居民親近大自然,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2河道綠化景觀優化設計的原則
2.1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河道綠化景觀設計首先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不同地區河道水土條件不盡相同,河道綠地設計者需要充分考慮河道地區的水土情況,選取適合當地水土的植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是在當地選取綠化植物,不僅能夠保障植物的存活率,還便于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另外,因地制宜的原則還要求綠地植物需要與周圍現有的景觀相協調,設計者可以通過植物的顏色、線條以及形態來充分發揮植物的自然美。
2.2河道交通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原則
河道綠化還應該考慮到河道交通與景觀設計之間的關系,河道景觀必須是在保證河道交通正常運作的前提下進行施工建設,堅持河道交通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原則是河道作業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
2.3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相協調的原則
河道景觀設計還需要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河流是城市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綠地建設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環境,在綠化植物的選擇上,設計者還應該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的需要,植物種植應該與城市的總體規劃相協調,將河道綠色植物的效益最大化。2.4多目標同時治理的原則河道綠化景觀設計還應該堅持多目標同時治理的原則。綠色景觀設計不僅是為了增加城市綠地面積、豐富城市景觀,還要凈化水質、保持水土,降低洪澇災害。因此,設計者在設計河道景觀時,要始終堅持把綠色植物的功能作用發揮到最大。
3河道綠化景觀優化設計的方案
重慶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城市光照充足,因為受季風影響降水多,而且是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所以,水源充足,土壤以紅壤和水稻土為主。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響到重慶市河道景觀的設計工作,因此,設計者有效結合當地地理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完善河道綠色景觀設計工作。
3.1選擇合適的綠化植物
3.1.1防浪林植物的選擇要求。由于河道地勢比較低,遇上汛期植物很容易被水淹沒,因此,防浪林的植物必須有較強的耐水性,例如比較適合西南地區生長的柳樹、楊樹等。據有關資料顯示:柳樹在可以水里持續浸泡沖刷2個月左右,順推之后依舊可以正常生長。因此,柳樹和楊樹可以作為西南地區河道防浪林的最佳選擇。
3.1.2堤坡植物的選擇要求。堤坡植物不僅可以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還是固定堤壩、保持堤壩水土的有效保證。堤坡綠化植物的選擇應該以草坪為主,比較適合西南地區綠化使用的草坪有四葉草、狗牙根等,這些植物根須發達,不僅可以有效保持堤壩水土,還有利于方便綠化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另外,堤壩上還可以種植經濟作物,不僅可以美化環境、保持水土,還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獲得經濟效益
3.2河道綠化植物的種植要求
綠化植物選取好后,設計者應該對河道兩岸的距離進行實地考察,河道兩側一般要單獨種植一排綠色植物,植物的種植點離河岸至少要有1m的距離,這樣不僅美觀大方,還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假如河道兩岸留土距離較大時,可以采取不同植物交差種植的方法,例如,河岸距離較大,可以種植2排植物,可以將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交替種植,保證河道一年四季都有綠色植物的生長。另外,河道植物還需要與河道兩岸的城市環境相協調,以具有觀賞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為最佳選擇。
3.3種植背景樹
河道綠化景觀設計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有效降低城市外環線噪音污染,應該在河道綠化帶最靠外的地方種植高大的植物為背景樹,適合重慶市水土的高大植物有水杉、廣玉蘭等,這些植物不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還能有效減少城市噪音污染。另外,背景樹的選擇上還應該考慮樹木的季節性變化,不能全部種植落葉植物或者是顏色單一的綠色植物,多種顏色相呼應,不僅能增加河道綠化帶的美感,還可以增加城市建設的知名度,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
3.4花卉種植,增加美感
天然的色彩能夠緩解居民的生活壓力。植物的天然色彩是非常豐富的,有的植物顏色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有的植物可以散發出清香;有的植物可以給人帶來清新向上的感覺,因此,河道綠化景觀設計者應該從人們的視覺和心理上,對河道植物的種植作出合理安排。例如,河道兩岸可以種植花卉,花卉散發的清香不僅可以產生觀賞的美感,還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另外,設計者還可以選擇果木植物種植,果木植物開花可以供欣賞,結的果子還可以供人品嘗,不僅可以起到美化作用,還可以增添景觀的欣賞樂趣。最后,在設計時,還應該考慮到花卉植物的季節性變化,有些植物在秋天的時候樹葉變得金黃,例如銀杏樹;有些植物一年四季常青,例如桂花樹,桂花種類繁多,很適合西南地區河道綠化景觀的選擇。
3.5水生植物,凈化水質
河道綠化景觀植物必然少不了種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凈化水質。城市河道污染嚴重,水中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對河流的生態平衡造成了很大影響。種植水生植物不僅可以豐富河道綠化景觀,還是解決河道污染的關鍵。在實際施工中,可以選擇種植生命力頑強的睡蓮、水生美人蕉等植物,這些植物在視覺效果上不僅美觀大方,還可以給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另外,水生植物的種植還應該堅持挺水植物與浮水植物交錯種植的原則,不僅豐富了單調的水平面,還有助于植物的生長,從而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3.6綠化景觀植物層次分明
河道綠化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狹長,這就需要設計者根據河道的實際情況,在河道綠化帶的設計上堅持層次分明的原則。假如河道全線由西至東逐漸變窄,河道前景的植物層次也應該由西至東從單層變為雙層,再根據河道兩岸的寬度依次增加種植層數。另外,層次分明還需要設計好植物的搭配效果,一層一層之間應該堅持和諧美觀的原則,不能因為植物層次太多而胡亂搭配種植植物。最后,河道東段較寬,一般種植喬木、花灌木、地被植物;西段河道較窄,種植小灌木與花灌木植物比較合適。
3.7種植其他景觀小品
景觀小品雖然靈活性不強,但是在河道綠化景觀設計中還是能起到很大的觀賞作用。景觀設計時,可以在河岸的綠化帶中空置出一條蜿蜒曲折的小道,時而靠近岸邊、時而曲折到灌木叢中,小道的路線設計要充分考慮到觀賞者的心理,路線安排上可以使觀賞者每走一步就發現新鮮的景物,不僅可以起到保護河道景觀的作用,還能提高人們對河道景觀的欣賞興趣。為了增加景觀的趣味性,還可以在河道兩岸建立一些小品雕塑,雕塑的選擇可以根據城市的需求設定,例如人物雕塑、動物雕塑、實物模型等,使簡單的河道瞬間色彩化、生活化,讓城市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綠化景觀的作用。
1高速公路生態綠化的內涵
上世紀末以來,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突飛猛進,高速公路生態保護與綠化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認識也從過去單一追求使用功能發展到對生態保護、景觀優化、地區文化傳承以及公路行車安全、舒適等功能的需求,賦予了高速公路綠化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內涵。所謂高速公路生態綠化,就是利用構成生態系統的各植物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種群與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來調節和改善公路環境的綠化方法。其技術手段是根據生態學、環境學、造林學、園藝學、美學、路橋工程等學科的原理,通過科學設計、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和品種,利用群落的成層現象,在高速公路路域空間配置植物,采用先進的栽植技術建立起具有特定生態功能和使用功能的植物群落。
2景觀綠化對高速公路環境的影響
目前,人們對高速公路的要求已不再是從一處到另一處的通道,而是能承擔足夠的交通量。并具有自身的優美流暢線形,富有行車誘導性以及與周邊環境景觀統一協調的設施。設計良好的高速公路能同時滿足人、車、路、環境及景觀的要求,將人、車、路、環境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對景觀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強調道路的空間線形組合良好,使人賞心悅目,并能完全滿足車輛高速行駛的動態需要,同時為司機和乘客提供一種令人愉快和興奮的環境;另一方面強調道路與沿線的綠化、設施和環境等構成一個整體,使得公路以外的人俯視公路時不認為它是一個孤立的帶狀結構物,而其本身就是環境的一部分。顯然。這就凸顯了景觀,尤其是景觀綠化對公路建設的重要性。
公路景觀綠化是在路域范圍內種植和管護綠色植物,從而提高運營條件和環境質量,美化和豐富沿線景觀。公路景觀綠化是以種植綠色植物為中心。涉及防護、灌溉、整地等種植基礎和配套工程的一項綜合工程。其范圍包括帶(上、下邊坡及平臺)、線(土路肩和分隔帶)、面(交叉區、棄土場、構造物周圍)、塊(管理服務區和苗圃)等,通過設計、施工、驗收、管護等環節,共同構成景觀生態綠化體系。
綠化能吸塵防噪、凈化空氣,能固土護坡及防止水土流失。綠化能使本來生硬、單調的公路線形變得豐富多彩,創造出許多優美的景觀;能使的挖方路塹巖石邊坡披上綠裝,使新建公路對周圍環境景觀的負面影響降低;能使公路兩側的自然及人文景觀資源與環境景觀有機結合、協調,使公路構造物(如:立交橋、服務停車區、收費、管養站區)巧妙地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之中,給高速公路的使用者——司機及乘客提供優美宜人、舒適和諧的行車環境。
高速公路綠化是司機和游客視野范圍內的主要視覺對象,規整亮麗的樹木花草,不僅可以給人以優美、舒適的享受,還能有效地起到防眩遮光的作用,保障行車安全。
3高速公路生態綠化要點
(1)合理設計,優選綠化模式。高速公路生態綠化的目的是在滿足高速交通功能需要的前提下,采用植物綠化手段有效地改善行車安全、生態環境和公路自身及其周邊的景觀。因此,在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公路使用功能、生態保護功能和景觀綠化的需要,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群落成層特性,搞好生態綠化。一是要重視長期效果,不能過分強調綠化效果,簡單照搬園林綠化的模式,一味強調覆蓋率或者綠期等指標,忽視生態系統和植物生長的自身規律:二是從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恢復自然的角度進行植物綠化設計,在技術上盡量模擬自然界的規律進行配置和輔助工程設計,避免違背植物生理學、生態學的規律進行強制綠化,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創造不同層次、不同環境空間綠化效果;三是強調整體布局的統一性,點、線、面結合,局部地區重點綠化,中間地段過度處理,路域綠化體現多樣性;四是結合本地區地方特色,使高速公路成為集功能性、觀賞性、游覽性于一身的綜合體系。
(2)科學選擇植物。選擇樹種和草種首先應考慮適應性和抗逆性,提倡優先選用本土植物,少用或不用外來植物;為了提高綠地建植速度和群落穩定性,可采用混播和草、灌、喬相結合的技術。根據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氣候和土壤差異,區別使用冷地型或暖地型植物。避免在大范圍內種植單一植物或品種,以防病蟲害沿線傳播;還要注意植物相生相克、凈化空氣等特點,趨利避害。
(3)采用先進、有效的建植技術。①清理現場,修整坡面,充分回填和整地,創造良好的作業面。做好植物檢疫和病蟲害預防工作,要選用良種壯苗,播種前要采取溫湯或藥物浸種,嚴防植物病蟲害沿線狀分布和蔓延。②正確實施播種和移栽。在北方春季播種和移栽效果最好,其他季節應采取一定措施方能保證成活和順利越冬。對喬、灌、花卉的移栽要做到正確起運,要帶土起苗或根部沾泥漿,減小擠壓、碰撞,隨起、隨運、隨栽,采取必要的保濕、保鮮措施。③采用液壓噴播技術。液壓噴播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特別在公路護坡綠化中應用最為廣泛,是工路護坡工程招標的必選技術之一,具有播種均勻、出苗率高、基層穩固且營養充分、適應不同坡比工作面植草的特點,并在巖石護坡、灌木林建植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此技術中的基材選擇、混合比例、噴播方法是關鍵性技術,要由有經驗和技術設備的專業隊伍來實施。②播種或移栽后要及時澆水。護坡播種后加復無紡布有利于保持表土水分和防止暴雨沖刷坡面。澆足頭水,以后視天氣情況定期進行噴淋作業。
由于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及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歷史背景的不同,我國小城鎮的結構布局形態、社會經濟職能,文化產業職能,直到建筑、環境的形式風格等諸方面,呈現出千姿百態、多種多樣的形式。但是,與大中城市相比,我國的小城鎮一般存在以下幾個特點:(1)面積較小,容積率低,城鎮用地較寬松,合理利用力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推進,特別是小城鎮發展很快,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加速了城市化進程。(2)緊鄰山水田園等自然風光,城市及周邊自然地理特征保存較完好,工礦企業污染源少,城鎮總體生態環境質量較好。全國小城鎮綠化率達18.72%。(3)地方文化豐富多彩,歷史遺跡、文物景點遺存較多,傳統建筑、歷史街區富有特色,風俗人情、文化傳統獨具魅力,呈現多元化發展。(4)經濟活力低下,二、三產業不發達,財政收入有限,城鎮基礎設施較差。(5)小城鎮布局簡單,缺乏創造。目前的小城鎮設置確實頗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每個小城鎮都進行工業區、住宅區、商貿區、行政區規劃,都進行交通、電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醫療保健等基礎設施建設。但是規劃缺乏前詹性,存在著不合理的城市網格布局,以目前來看,按照屬地性質,制定符合當地特色的發展需求,力爭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不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并結合當地小城鎮發展,做到“突出重點,控制特點”的發展思路。
2綠化的原則
小城鎮綠地系統布局上應根據城鎮的形態及自然條件,采用環形、楔形、帶形、塊形等形式靈活布置,使綠地大小結合、布點科學、結構合理。綠化樹種應以本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外來樹種,本土樹種最適應本土條件,抗性強,宜生長。因此,無論從生態學的觀點,環境功能的觀點,還是美學觀點來看,具有地方特點的本土樹種是我們最應該重視的,并應作為城鎮綠化的主要樹種。同時也可以選用本地或鄰近城鎮經過引種馴化及較長時期考驗的外來樹種,以豐富綠化樹種種類。城市綠化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不同地域,立地條件不同,生長植物種類也不同。因此,按照其適應性、生存性、生長發育規律性,選用適合的物種,進行城市綠化將大大提高綠化樹種的成活力面,減少財政支出。小城鎮綠地系統設計應以提高綠地生物量的產出為目標,從傳統的重視視覺美向重視生態效益的生態園林形式轉化,以森林化、自然化、生態化為標準。小城鎮綠地系統除了要建設好城市公園、濱水景區、環城林帶等大型綠地外,還應重視街道、居民區、單位、庭院等處的綠化,以聯合國提出的人均60平方米城市綠地為明標,使小城鎮“不是在城市中建筑花園,而是在公園中建筑城市”,使市民“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雅致”,以實現《馬丘比丘》所述的“建筑、城市、園林綠地的再統一”。對園林綠化用地給予足夠的重視,留足留好園林綠化用地。要根據城鎮生態學原理,規劃結構合理的生態綠地系統;要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因地制宜,使小城鎮面貌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要多規劃建設一些街頭綠地、景點,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閑、娛樂場所。
3綠化與現有生態資源相結合
由于地域遼闊,我國的小城鎮所處的自然環境豐富多彩。將小城鎮地域中的山體、溪流、江河湖海、沼澤、植被、動物等自然資源,加以保護和利用,納入小城鎮空間發展系統,構造出花鳥蟲魚,四季有花,流水不斷的城市網格圖,將形成獨特的城鎮風光和生態景觀,起到良好的生態和環境效益。小城鎮的綠地系統應充分利用城區內的自然生態資源,通過建設城市公園、綠色走廊、居民區綠化等形式,將其有機的組織到城市景觀中來。小城鎮的綠地系統也可以與這些自然資源相銜接,如將其建為城郊風景區、城郊濱水景區等,使它們良好的生態環境盡可能地被城鎮所利用。小城鎮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搞好園林綠化的業務指導,定期組織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小城鎮園林綠化人員素質,提升綠化質量。在對這些自然生態資源的利用中,應遵循“保護第一”的原則,切實保護好它們的自然風貌特征,避免建造過多的構筑物。對自然狀態下的動物、植被,應保持其原始狀態。對溪、河、湖、海的利用,應避免破壞其自然的線型、岸線及斷面。修建道路時,應順應自然地形,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公共綠地少,綠地指標低是小城鎮園林綠化現狀。綠地檔次不高,設施不足,綠地率和均綠地面積普遍較低。綠化大多沒有形成公園及公共綠地、街道和主要道路綠化、各單位和小區的庭院綠化完整的綠地系統,綠化檔次不高,而且現有的公共綠地中為市民提供的各種設施明顯不足。樹種選擇和搭配不合理,綠化效益差,街道綠化中行道樹品種單調,達不到一街一景的效果,不能滿足城市綠化的需要。在街頭綠地、小游園等公共綠地中不注重樹種搭配,盲目效仿,過于強調美化作用,藝術水平不太高的雕塑占據大量空間,喬木比例過少,遮蔭樹少,季相性強的草本花卉少,一年當中只見綠地,難見花開,缺乏空間層次性和藝術性,給人以單調呆板的感覺,綠化成本高,景觀效果卻很差。而且由于灌木和草皮的根系淺,后期維護需要勤澆灌勤修剪,浪費水資源和投入更多的人力,養護成本增加,而且環境效益差,不能更有效地發揮綠地的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功能。對小城鎮中不宜作建設用地的各種荒山、坡地,應將其全部納入小城鎮綠地系統中綠化起來,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與環境質量。
4綠化與地方文化資源相結合
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標準。城市是把各種文明作為文化積淀集合起來的實體,城市要有積淀文化的能力才能發展。一個沒有文化積淀的城市是沒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缺乏個性和生機的城市。只有文化的發展,才能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每個城鎮,一定有它的歷史文化和經濟背景,有它的生、長、盛、衰、重生的過程,因時代的變遷,有它的新陳代謝和新的需求。我們的現在和將來是建立于過去之上的。小城鎮的文物古跡、地方文化、傳統精神及生活形態是其重要的地方文化資源,是我們祖先的遺產,是我們與歷史之間的“橋梁”,是其發展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具有的社會、經濟、歷史、考古、藝術等價值,能喚起人們對城鎮歷史的回憶和對歷史文化傳統的自豪感與民族自尊心。對這些有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們應加以保護和利用,在建設小城鎮的公共環境中,要突出人文與自然資源的平衡和諧發展,以促進小城鎮的發展。對小城鎮的歷史遺跡、古城舊區等文化資源,或以文物古跡為中心建立公共綠地,或在古城舊區的建立綠化帶,作為新舊城市風貌的過度。我國的古建筑,由于多為土木結構,不能永久,故應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對于已不存在的歷史古跡,不提倡再建。對于必要的修復應按有關法規的要求進行。對文物古跡的綠化,應本著突出遺跡、保護原貌的原則,綠化設計要嚴格按要求進行,避免綠化破壞遺跡景觀氛圍、喧賓奪主。在小城鎮建設中,應將其中有價值的能體現城鎮歷史的文化資源盡可能地保存下來,哪怕只是一段墻體。西班牙巴塞羅那一座破舊的工廠改建時,原來工廠的煙囪、墻體等均被保存了下來,被改造成公園的景物和設施。由于綠地與城市歷史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因而這個公園成為巴塞羅那最受歡迎的公園之一。我國的小城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作為這些文化載體的民居建筑、街坊碑刻、城墻亭榭等,在城市發展中應盡可能地結合綠化保存下來,使其不致因經濟的發展而永遠地消失。對小城鎮的文化傳統、歷史傳說、風俗人情等文化資源,應在城市綠化中以各種方式將其體現出來。更好的體現小城鎮的小而美,美而精的宜居環境。
參考文獻:
[1]馬濤.居住環境景觀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張斌.楊北帆.城市設計與環境藝術[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3]張一鵬.環境與可持續發[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綠化與其它建筑園林景觀一樣,主要是將建筑小品、水體、山、石等根據地形和性質,進行園林美的構圖的園林形式。屋頂綠化在城市綠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屋頂綠化也稱為脫離了地氣的種植設計,隨著建筑及人口的密度不斷增加,人們對自然綠化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屋頂綠化正在以其獨特的形式蓬勃發展,它不僅與建筑植物更緊密的融合為一體,更豐富了建筑園林的美感,為人們提供了視野更開闊、景觀綠化形式更豐富的場所,由于屋頂綠化在建筑的頂部的有限空間進行造園,受到自然和人工的條件的制約較多,規劃、設計屋頂綠化的元素、結構、體量和風格要有步驟的設計,以保證設計使用的有效化。屋頂綠化除了遵循建筑園林景觀設計的技術理論外,還需重視建筑結構、屋頂防水排水的構造、植物的生態特征、種植技巧等多項造園的技術手段。屋頂綠化的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屋頂的承重和解決排水防水的問題及園林植物種植的種類搭配。為了解決屋頂綠化承重問題,屋頂花園中不設置體量過大的景觀小品,地形的處理上盡量以平坦為主,可根據屋頂的自然情況來設計屋頂花園,以滿足建筑園林植物配置的需要和景觀空間層次變化。
1屋頂景觀植物綠化設計原則
屋頂花園與其他類型的建筑園林景觀的設計有相似之處,究其園林綠化的設計應采用精心設計的以小見大的設計風格,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綠化藝術效果。形式上也可分為自然式、規則式和混合式,其種植形式和規劃設計的布局也應相協調一致。
1.1自然式布局
屋頂花園的植物配置多采用自然的手法,以追求一種整體自然的園林效果。屋頂花園的自然式布局是將屋頂花園的地形形態與建筑、小品、水體和景石協調搭配,植物配置講究樹木花卉的季相變化和空間色彩的組合,形式上注重立體高低的搭配,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和富有變化的植物的林緣線和林冠線,形成疏密有致移步移景的自然景觀。
1.2規則式布局
規則式布局注重植物景觀裝飾性,渲染景觀的秩序化和嚴謹性。在園林植物配置上形成有規律、有層次、重規范、重交替組合的植物配置,表現出清新、淡雅、莊重、豐富的景觀氣氛。結合意境修剪植物圖案,點綴精巧的小品,使屋頂花園的空間景觀豐富、視野開闊。
1.3混合式布局
混合式屋頂花園具備自然式布局和規則式布局的景觀特點,又具有自己的風格,在空間組成的點和面的變化中,形成多樣的空間的統一,追求景觀意境的互溶性。這種屋頂花園強調植物景觀的連續性,注重景觀植物的豐富性,把不同種類不同風格和不同個性的園林景觀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形成優美的屋頂花園景觀綠化環境。
2屋頂綠化的種植設計
屋頂花園綠化種植設計,實現了生態設計和園林景觀設計有效利用,屋頂綠化的種植設計如下:
2.1屋頂綠化的種植設計以草本、藤本、耐旱、抗寒
植物為主由于氣候、季相不同,多以耐旱和抗旱的植物為主,考慮屋頂花園的負荷力量,多選用植物配置喬灌木較小的植物,以便植物的種植使用和管理、維護。
2.2屋頂綠化的種植設計應選擇抗風沙、耐積水、生命力強的植物
由于屋頂花園位于高處,且受風、雨面積較大,特別是雨季或有臺風來臨時,風雨對植物的損害較大,所以選擇選擇抗風沙、耐積水、生命里強的植物,能夠保證植物的有效生長,形成屋頂綠化景觀。
2.3選擇陽性、喬本科、赫莎草科淺根性植物
屋頂花園大部分位于高處,全日的陽光直射率較高,光照強度大,植物材料的選取盡量選擇半陽性植物來豐富屋頂環境綠化空間,屋頂花園的材料選取應選用體量較小的植物,屋頂植物的選取多為植物土層薄、根系較淺的植物來豐富屋頂花園的植物品種,屋頂花園的綠化施肥也是很重要的問題之一,故耐瘠薄的淺根性植物最為適合。
2.4注重植物種類的豐富性,綠化植物自然棲息地
屋頂綠化的植物配置以常綠的喬灌木、花卉、地被和藤蔓類植物為主,形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屋頂綠化景觀,能越冬的植物的使用尤為重要,并使用觀葉和觀形姿態優美的植物品種,來美化屋頂綠化,還可以結合使用盆栽等時令行花卉,使屋頂花園四季有花,體現屋頂花園的季相變化。
3不同類型屋頂花園植物的配置
不同類型的建筑的屋頂花園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因此在進行屋頂花園的景觀設計時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地域屋頂花園的性質進行設計,注重自然生態、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充分考慮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另外,在屋頂花園的景觀設計中,還需要考慮特殊文化、特殊和特殊文化需求的景觀傾向,創造一個源于自然生態,高于自然生態的園林綠化屋頂花園環境設計。
3.1公共游樂性屋頂花園
公共游樂性屋頂花園是屋頂花園設計中常用的表現形式,公共游樂性屋頂花園是集休閑娛樂、聚會、集會、觀賞性于一體的公共參與性場所,因此在進行屋頂花園的植物性配置上還需要考慮它的公共性,公共游戲性。屋頂花園的植物種植設計應以常綠灌木和落葉灌木為主,藤蔓、地被、苔蘚類植物綜合設計,在出入口、景觀園路、景觀小品的設置和布局中要符合植物配置人體工程學的需要,符合人們休閑娛樂、集會和活動的設計要求,盡量將植物配置中的景觀設施和景觀小品合理的運用到屋頂綠化綠色植物的景觀設計里。整體設計應采用植物自然式的種植方式,突出生態的景觀效果,整體布局嚴謹,開敞大方,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是屋頂花園和室內綠化結合的有機體,在景觀墻上可以開暗槽,以懸掛式和鑲嵌式形式種植植物,形成立體綠化。設置精美的小品和水景來塑造植物配置景觀的意境,植物配置應選擇姿態優美,生長性較好的植物來形成半開放空間和隱蔽空間。
3.2專用休閑式屋頂花園
專用休閑式屋頂花園特點是面積小、地形豐富平坦,可以充分利用屋頂花園的空間做垂直綠化,或進行一定趣味性的景觀種植。具體的植物配置方式是結合墻體綠化、陽臺窗臺綠化栽植的景觀形式,一般在樓頂平臺上設置花池盆栽或盆景栽植植物,或按照休閑式屋頂的性質搭建棚架,種植地錦、絲瓜、葡萄、葫蘆等藤蔓類植物,既可以降低屋頂花園的頂層溫度,又可以提供家居性的休閑活動場所。在揚州等地,某些屋頂花園常用炮仗花、扶芳藤、金銀花、絡石等進行植物配置,使整個屋頂花園充滿了田園情趣,開花時繁花似錦,豐富了建筑屋頂花園的色彩。
3.3科研生產屋頂花園的植物配置
科研生產屋頂花園注重觀賞與栽植,注重整體布局和設計,規范的、有順序的植物種植區或植物種植池,強調綠化區和園路的綜合規范設計。科研生產屋頂花園的植物配置能夠降低資源的消耗,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對生活、生產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者:孫楊 單位:長春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城市作為高密度的人類聚居地,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尤為突出。在我國,隨著80年代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工業污染等生態破壞現象也由城市逐步擴散波及周邊的農村。城市化地區的環境保護問題,顯得越來越尖銳,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酸雨、水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態失衡矛盾,都要求我們從城市與區域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方面去認真考慮解決問題的出路。
綠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當今時代,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生命離不開綠色,人類呼喚綠色。綠色空間,能給城市和建筑帶來舒適、優美、清新和充滿生趣的環境。因此,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追求著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樂”的生活理想。
“田園城市”理論是1898年由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其基本構思立足于建設城鄉結合,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一切福利結合在一起”。“綠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戰之后前蘇聯與東歐等國家的城市重建中開始大規模的付諸實踐。
從“田園城市”到“大地園林化”,這就是近百年來有關人類聚居環境綠色空間規劃思想發展的基本軌跡,與之相應,世界各國規劃師的工作領域,也逐漸從較小尺度的城鄉物質環境建設規劃,走向了宏觀尺度的區域性,“社會——經濟——生態”綜合發展規劃。大地園林化,成為人類聚居環境營造活動所共同追求的一種崇高理想。
生態綠地系統,使人居環境中發揮生態平衡功能、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綠色空間,即規劃上常稱之為“綠地”的空間。它作為一類“人化自然”的物質空間之統稱,著重表述了人類生存與維系生態平衡的綠地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強調了綠地影響人居環境建設的主要是生態功能。
城市綠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內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漸變和突變,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帶性分布特點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觀,決定了城市綠地基礎。城市綠地根據不同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化等融合在綠地中,營造出不同風格的城市綠地景觀,充分體現出城市的歷史文脈和精神風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綠地的重要功能。
中國城市綠化從最初的黃土不露天,到見縫插綠,再到把城市綠地當作一個大系統來對待,這三部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依據生態學的理論探尋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指標和效應,逐步成為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熱點中的熱點。
一: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基本定位的認識
雖然目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尚沒有明確的法定地位,但在國家的行政文件和相關法規條文中,以及在業內人士的認識上,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它的規劃層次應定位于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它的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加以落實。在這一定位之下,城市綠地的規劃、建設、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國的城市規劃體系之中得到確實可行的良性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才具有實際的作用。
二:規劃定位決定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工作范疇
作為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專項規劃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工作特性或者說實質性內容主要應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城市各類綠化用地的規劃控制,既在保證用地數量的同時,形成合理的綠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綠地體系的規劃,如公園綠地、防護綠地、減災避災綠地等體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綠化特色的擬定,既結合城市自然條件和城市性質,針對不同用地的特點推薦不同的植物品種、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綠化景觀。
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是所謂的“生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實施載體是綠地,綠地的建設的確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但是,不能因為綠地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就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引伸為城市生態規劃。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植物只是一個因子。如果我們不討論所謂“生態規劃”本身的提法是否恰當,只是暫且承認它的話,它的工作內容要遠遠超出植物和綠地的范疇。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應該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從綠地系統的布局結構上、綠地的數量上、以及植物種植的原則上注重綠地生態效益的綜合發揮,以求城市綠地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這只是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發展本學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是“生物多樣性規劃”也無法包含“生物多樣性規劃”。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構成的綜合體,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應在基因、物種及其生境三個水平上加以保護”(摘自《辭海》)。從這些基本概念中我們應該已經體會到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關系。植物是城市綠地建設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種類型,但它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生物多樣性規劃中都只是一個因子,不能“以點代面”。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工作內容之一,但絕對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實踐與案例分析
一:廈門市(三區一縣)綠地系統規劃(1996年10月)
相關內容簡述:至1994年末,廈門市市域面積約1516km2,轄6區1縣。本規劃是除廈門本島以外4個城區的綠地系統規劃,嘗試增加了“廈門市市域綠地系統規劃構想”一節,旨在對廈門市城市綠地系統提出一些構想和建議。主要內容有:
(1)廈門市域綠地布局結構根據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意圖和對廈門市自然山水條件的分析,從整體上把握廈門城市綠地體系的建設,提出融山、海、城、島、林為一體的“山環城、城環灣、海環城”的布局框架。
(2)廈門市域綠化用地的規劃控制要求第一,根據各城區綠地系統規劃提出城區綠地的規劃指標,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等;第二,從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的角度對廈門市域土地利用規劃提出建議,對城市組團隔離帶用地、郊野游覽休閑用地、水源保護用地、自然生態用地等類型的用地提出規劃設想。
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綠地系統規劃(完成時間:2000年1月)
相關內容簡述: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是青島的輔城,轄區面積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54平方千米。
(1)規劃范圍與規劃層次:第一層次為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用地規模為轄區范圍,重點是通過對城區大環境的宏觀控制,突出城區西北部山林景觀與東南部海濱風光的結合,達到城市山水構架的重建與完善。第二層次為城區綠地系統規劃,用地規模為54km2,重點是按城市綠地分類建立城區的綠地體系。第三層次為行政商務中心區綠地控制性規劃,用地規模為4.5km2,重點是在重點地區對城區綠地系統規劃進行深化,強調微觀層面綠地建設管理依據的建立(此階段實質上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下一層次的工作)。
(2)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研究內容第一,土地利用規劃對綠地系統規劃的限定因素的明確;第二,自然山水骨架為綠地結構提供的基礎條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開發對綠地結構影響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觀要素與結構的把握;第五,開發區綠地結構的構建。
(3)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規劃內容第一,規劃的定位;第二,系統的構成;第三,與海洋生態系統相關的保護要求;第四,城區風景區、森林公園、農副產品加工區、旅游度假區的規劃控制要求;第五,開發區總體規劃用地范圍內綠地的規劃指標。
以上規劃均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確定城市“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秉執“開敞空間優先,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系統整合、遠近結合、地方特色、彈性發展、可操作性“的原則,在對城市生態進行整合分析和綠地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科學地制定城市綠地的發展指標,合理安排市域大環境綠化的宏觀空間布局和各類園林綠地建設,達到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品質、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束語:
世紀之初,中國現代城市建設正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國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全社會都不約而同地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地區人居環境中維系生態平衡地自然空間和滿足居民休閑生活需要地游憩地體系,也是有較多人工活動參與培育經營地、有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地各類城市綠地的集合。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為了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必須同步進行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參考書目:
1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設計策略
“綠色校園”,是指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與碳排放,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校園。在中國人民大學新校區規劃設計中,基于對場地環境氣候和建筑功能的基本解讀,形成總體的規劃布局分區策略,通過校園規劃物理環境仿真技術(主要是指風環境模擬、日照模擬及典型立面的采光遮陽模擬三個方面)的應用,對規劃設計方案的生態適應性進行反復驗證和改進,最后形成合理的規劃布局和建筑單體設計控制導則。
2.1通過功能與場地氣候解讀,劃定基本功能區
通過對校園功能需求的解讀,以及周邊環境的分析,充分考慮使用便捷、城市關系、資源共享等因素在功能上進行合理布置。公共教學實驗區位于校園中心板塊,包含了公共教學、實驗組團和標志性建筑圖書館。學院區根據各自不同的學制特點相互組合,并分為東西兩片。考慮到北京地區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冬季主導風向為西北風。規劃布局以冬季防風為主,同時兼顧夏季和過渡季自然通風。規劃設計中將宿舍類建筑布置在地塊北側,以阻擋冬季冷風,同時地塊東南側布置體育區,體育運動場地多,建筑較少,以確保夏季通風流暢,其余部分體育場地結合學生生活區布置。公共活動區位于南北軸線末端和北面生活區中間。以湖面為中心設置了學生事務中心、文體中心和榮譽堂三組建筑。專家公寓及教工區位于東面,位置相對獨立,享有宜人的居住環境,便于與城市聯系。資源共享與對外交流區包括了對外交流中心、國際園、校部機關辦公樓,布置于基地南面,在使用上保持相對獨立且靠近城市道路,方便對外事務與活動的開展,校部機關辦公樓位于入口西側。
2.2保護原有植被,建立立體生態綠化網絡系統
在校園開放景觀空間設計中,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建立立體生態綠化網絡系統,一方面保護基地內原有植被;另一方面,利用立體種植實現區域劃分。根據不同分區的空間異質性,由生態廊道延伸出綠軸,形成聯系和劃分各組團的中心綠化,再由組團綠化滲透到各節點內部。選用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物種,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利用綠地凋落和綠肥等土壤適應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減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工作,降低綠地建設費用。此外,立體生態綠化網絡系統的建立,為各建筑組團氣候調節形成了園區內組團級的開放綠化空間,有助于緩解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同時為夏季自然通風預冷和空氣質量改善提供渠道。
2.3合理布局建筑組團、改善校園微氣候
完成基本功能分區后,引入物理環境仿真技術對規劃組團進行多種的布局方式驗證。在風環境模擬過程中,采用計算機流體力學CFD軟件優化校園整體規劃方案,通過多組團之間相互關系、組團內建筑的組合方式的優選,使校園內公共活動區域及建筑物周圍15m高處風速小于5m/s,保證室外行人的舒適性。冬季建筑物前后壓差不大于5pa,避免冬季較強的冷風滲透,減少建筑物冬季采暖能耗。夏季75%以上的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壓差,避免局部出現渦旋和死角,保證建筑充分利用夏季、過渡季的自然通風潛能。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將高層宿舍放于基地北側形成連續界面,在冬季能夠有效擋住北風。南面教學及學員建筑結合利用綠色生態帶底層局部形成架空,使內部院落能夠有效得到舒適通風。因此在規劃過程中,會對以后的教學及科研建筑單體提出架空率的要求,在校園北側界面提出界面連續率的要求。在東南側的球場和體育館,密度和高度較小,體育館采用流線型設計,對減少夏季風阻礙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在組團規劃設計時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日照模擬嚴格計算日照間距(圖7),校園規劃方案中兩棟建筑間的間距可以保證后排建筑底層在大寒日獲得不低于2小時的滿窗日照。考慮到現代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室,室外活動日益增多,設計中對校園外部空間進行重點關注,確保室外開敞空間在冬季可以獲得充足的陽光照射,以適應現代校園活動日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2.4提高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通過合理設計防曬墻、綠色中庭、緩沖邊庭,通風樓梯間,通風井等形式,可以改善室內的熱環境和空氣質量。注重建筑體形朝向選擇,樓間距以及窗墻面積比,采用遮陽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通過計算機動態模擬方法確定建筑照明能耗、空調能耗和采暖能耗之間的平衡點。確定外遮陽詳細構造,根據教學、辦公、實驗、住宿等不同的使用功能,為建筑單體選用不同的圍護結構。對宿舍等熱工性能要求高的建筑,采用外墻外保溫、屋面保溫和樓梯間隔墻保溫,以及高效節能窗、雙層通風玻璃幕墻、低輻射玻璃等節能措施。對于集中在白天使用的建筑,則采用了遮陽板、節能窗、種植綠化屋面和陽光間等節能措施。根據以上原則對校園中建筑制定建筑單體設計指導手冊,從保溫隔熱、遮陽、通風、照明四個角度對后期建筑設計進行限定,從制度上確保校園規劃生態適應性策略的延續性。
(2)從目前的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實例來看,通常的程序是:總體規劃———具體設計———實施施工。這中間間隔的不連續性就容易造成環境的破壞,環境破壞后其原有的自然屬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這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是致命的。美國的約翰•西蒙茲曾總結表述,景觀規劃設計要始終貫穿于實際開發建設,包括場地的選址、場地規劃、場地設計等,這樣才能發揮景觀規劃設計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正是這種思想付諸于實踐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將會伴隨社會發展的需求,走向未來。
2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發展歷程
在我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伴隨著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新的交叉邊緣學科,發展時間和歷程略顯稍短。綜合分析,從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產生伊始至今,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
2.1第一階段:萌芽狀態,雜亂的初級階段(1978~1990)我國旅游開發的伊始,旅游規劃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此時還是以地理學的學科理論作為其基礎,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也基本處于萌芽的初級階段。之后,有少數旅游規劃設計者,從自身不同的專業領域角度出發,自發地進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但整體上缺乏系統體系和行業標準,常常摻雜在其它的內容中。總體來說,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處于一個沒有體系標準,多學科自發進行的初級階段。
2.2第二階段:發展融合,整合的進階階段(1990~2000)規劃從業者和相關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將旅游規劃和景觀設計結合,在旅游規劃中重點突出景觀設計,或作為重要章節,或形成獨立系統,嘗試性的開始編制獨立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同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等多個學科在旅游業發展領域內融合力度不斷加大,景觀設計師也成為旅游規劃人員隊伍中重要的組成機體。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在不斷地融合中升華、創新,為之后更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中圖分類號:TU985文獻標識碼: A
一、文化廣場綠地設計
廣場的空間處理上可采用建筑物、柱廊等進行圍合或半圍合,也可采用臺式、下沉式或半下沉式等特定的地形組織廣場空間。四面圍合的廣場封閉性強,既有較強的向心性和領域性;三面圍合的廣場封閉性較好,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心向性;兩面圍合的廣場領域感弱,空間有一定的流動性;一面圍合的廣場以流動為主。廣場形狀通常為規則的幾何形狀,如面積達,也可結合自然地形布置成自然的不規則形狀。廣場空間主要由綠地‘雕塑、小品等構成。廣場綠地設計是文化廣場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配合交通疏導設施時,綠地布置形式可采用封閉式布置,廣場植物配置是文化廣場綠化設計的重要環節。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各種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即根據植物的不同種類選擇樹叢的組合、平面和立面的構圖;而是文化廣場植物與廣場其他要素如文化廣場鋪裝、水景、道路等相互間的整體設計。
(一)綠化規劃
1.綠化原則
在規劃中綜合利用各種綠化手段,既可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又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原則。綠化設計應體現系統化思想,以點帶線、以軸帶面,綠化與各類場地相結合,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
規劃設計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a適用生態原理,種植設計與環境設計相結合。
b樹種選擇在功能、生態、形態方面作出合理安排。
c局部地段樹種選擇應體現統一性和連續性,形成大片綠蔭。
d結合廣場功能和特點,盡量多選擇低矮花灌樹種。
2.綠化規劃
入口區以修剪灌木叢為主,結合時令花卉,形成整潔、美觀的入口環境景觀。晨練廣場以種植大喬木香樟為主,可蔽陰避日。綠化游憩區則以修剪灌木叢為主,形成色帶和色塊,簡潔而明快,該區為綠化之重點,結合散植和叢植,形成開闊的大草坪效果。為使廣場春、夏、秋、冬四時都有景觀且富有變化,綠化規劃應選擇春鵑、夏鵑、梔子花、紅葉李、杜英、蘇鐵等樹種。
(二) 綠地種植設計的基本形式
1. 排列式種植
這種形式主要用于廣場周圍,用于隔離或遮擋或作背景。單行的綠化栽植,可采用喬木、灌木、灌木叢、花卉相搭配,但株距要適當,以保證有充分的陽光和營養面積。喬木下面的灌木和花卉要選擇耐蔭品種,并排種植的各種喬木在色彩上和體型上注意協調。形成良好的水平景觀和立體景觀效果。
2.集團式種植
為避免成排種植的單調感,把幾種樹組成一個樹叢,有規律地排列在一定地段上。這種形式有豐富渾厚的效果,排列整齊式時遠看很壯觀,近看有很細膩。可用花卉和灌木組成樹叢,也可用不同的灌木、喬木組成樹叢,植物的高低和色彩都富于變化。
3.自然式種植
是在一個地段內,植物的種植不受株行距限制,而是疏落有序地布置,生動而活潑,可以巧妙地解決與地下管線的矛盾。自然式樹叢的布置要結合環境,管理工作的要求較高。
4.花壇式種植
花壇式種植就是圖案式種植,是一種規則式種植形式,裝飾性極強,材料可以選擇花卉、地被植物、也可以選用修剪整齊生物低矮小灌木構成各種圖案。它是城市文化廣場最常用的,種植形式之一。花壇的位置要與文化廣場的平面布局相協調。
二、文化廣場環境設計
(一)文化廣場環境設計應賦予廣場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進行文化廣場的環境設計時,大量引入樹林、綠化、花卉、草 坪、動物、水等自然環境,是文化廣場環境設計的重要手法。文化廣場與其周圍的建筑物、街道、周圍環境,共同構成該城市文化活動的中心。設計文化廣場時,要尊重周圍環境的文化,注重設計的文化內涵,將不同文化環境的獨特差異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與領悟,設計出該城市、該文化環境下,該時代背景的文化廣場的環境。文化廣場的水環境設計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兩種形式:
①以水造型方式的。
② 以水與其它環境或個體相配合方式的。文化環境在具體的情況下,有許多不同的表現,例如:文脈、傳統、源與流、歷史、宗教、童話、神話、民俗、鄉土、風情、紀念性的、聞名的、懷古的、原始藝術、人類的能量、文學與書法、詩意、符號學等等。設計師也可以在設計中表達自己的某種特定的思想與意圖。
(二)注重與周圍建筑環境的協調與統一
文化廣場的結構一般都為開敞式的,組成廣場環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圍的建筑,結合廣場規劃性質,保護那些歷史性建筑,運用適當的處理手法,將周圍建筑環境融入廣場環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廣場與建筑環境完美結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由于廣場周圍的建筑不是同一時期建造的,所以廣場并不是平行,對稱的嚴謹的關系。而是設計師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和諧、統一的組合在一起。另一個廣場與建筑環境完美結合的范例是建立在盧浮宮廣場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這個工程中,建筑師在解決傳統建筑的協調與統一問題上,沒有采取仿造傳統,而是設計了在廣場上顯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質地的金字塔設計,既解決了功能上的采光問題,又在形式上似一顆巨大的鉆石,鑲嵌在廣場上,不但沒有破壞盧浮宮原有的建筑藝術形式,而且增添了盧浮宮廣場的整體性和魅力。
(三)文化廣場設計注重與街道的協調、統一
文化廣場與街道在形式上、組成上,有許多必然的聯系,它們的協調與統一是構成廣場上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設計時,根據廣場與街道的性質,在設計廣場與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會歷史意念上;空間設計上;建筑及其細部處理上;交通組織及步行區域畫分上,都應統一考慮。并且注意 到街道與廣場相協調設計一些人性化點綴,如路燈、廣告、展示牌、鐘塔、布告欄、雕塑、噴泉等環境藝術設計,協調植被、鋪面、色彩、材質、標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四)文化廣場設計與周圍整體環境,在空間、比例上的統一與協調
一般文化廣場的比例設計是根據廣場的性質、規模來決定的,廣場給人的印象應為開敞性的,否則難以吸引人們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廣場大小滿足這樣的條件比較合適:廣場寬度介于周圍1倍建筑高度與2倍建筑高度之間。在廣場內部尺度設計時,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階、欄桿,人行道 寬度、停車要求等內容,要符合人與交通工具的尺度。當然,廣場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結構的影響,和諧的比例與尺度設計,不僅可以給人帶來美感,也可以增添人們在其中活動的舒適度。
(五)公共雕塑及一些環境藝術設施在文化廣場環境設計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種制作方法的統稱,是設計師運用形體與材料來表達設計意圖與思想的一種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僅在人為環境中有強大的感染力,而且,會是組成環境設計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與色裝飾著環境。如莫斯科加加林紀念碑,用鈦合金制成,在不同時刻的陽光下,顯現豐富多變的光澤;瑞土蘇黎世埃施爾韋化廣場的裝飾雕塑,橙色的雕塑與水相結合,旋轉的形體與明快的色彩在環境中襯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爾基文化公園中的透雕,三個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強的節奏感。現代越來越多的雕塑設計已走進人們的生活,諧趣的設計風格,成為人們生活的調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如澳大利亞布里班街頭雕塑,再現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憶起城市的歷史;日內瓦街頭雕塑在座椅上吸煙的男人,以超級寫實主義雕塑給環境注入生活氣息。
三、結語
在現代社會中,文化廣場已經成為廣大民眾最喜愛的重要戶外活動場所,它可以有效地緩解市民工作之余的精神壓力和疲勞。在現代城市中應當有計劃的修建大量的文化娛樂休閑廣場,以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