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食堂管理科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17 19:58: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校食堂管理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1、更新觀念

“思路決定出路,定位決定地位。”用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來指導教學工作,關系到培養出什么樣人才的問題。只有真正轉變和更新觀念,才能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才能使素質教育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動。因此,在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等方面,教師要大膽“退居二線”,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自主發展,做到“倒空傳統教學的瓶子,裝滿有效教學的瓶子”。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主動了解和學習各種關于課程改革的理論,主動聽其他老師的課等。通過這些活動,了解和認識課改的新理念、新信息、新動向,借鑒經驗,大膽創新。

2、了解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導,學生是“學”的主體。教是為了學,教得更好即是為了學生學得更好。只有了解掌握學情,教師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教得更好。只有“知己知彼”,才可能事半功倍。否則,一節課不管教學形式多么新穎,都難以達到良好效果,都算不上一節有效的課。學情的了解包括學習前學生已有知識的儲備情況,課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等。

3、善于總結

實現有效教學,決定于歷史教師的自我完善。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自己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分析,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持續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只有不斷反思,認真總結,推陳出新。教師的教學水平才會“更上一層樓”,才能更好地實施有效教學。

二、歷史課堂有效性的實施策略

了解學情、以學定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預備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如此,教學亦如此。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學到什么”和“怎樣學”是同等重要的問題。優秀的歷史教師能夠教學得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學生的全面了解。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懂得學生的思想感情,并能預測他們可能發出的疑問,使教學雙方能協調一致。 適應課改,轉變觀念是實施有效教學的發力點。教師要努力適應新課改的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素養,通過與學生平等對話,合作互動,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學會學習,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在教學目標方面,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應該把如何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思考和創造能力,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作為我們必須關注的課題。在教材方面,教師要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在教學方面,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一定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挖掘學生潛能,切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篇(2)

數學教師若想順利完成各階段的教學任務,要把有效管理融入到整堂課的始終。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赫爾巴特先生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堅決的抓好課堂的管理,任何教學都會變得十分困難”。在實際的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管理是學生學習好數學知識的必要條件。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管理進行了研究與探討,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提高算數能力。

一、要制定嚴肅的課堂規矩

俗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堂課講解質量的好壞,與良好的課堂紀律息息相關,如果教師在講課時,教室內非常的安靜,學生就很容易跟著老師的思路去學習,發現有不懂的問題及時舉手向教師請教,如果課堂紀律一團糟糕,就會使課堂的質量大打折扣。所以,設定嚴肅的課堂紀律,對于促進學生行為的養成,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把教育方式由簡單的說教式變成主動式。教師要注重課堂基礎的準備,對一些經常性的規定要嚴格要求。例如,在講課之前要求學生,把課本、學習筆記整齊的擺放在書桌前,把學習用的筆放在課本上,無論這節課是否能用到,教師都應該這樣的要求學生。采取這樣的做法,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課堂的準備能力。再如,在教數學課的時候,很多時候都需要用到輔助教學工具,所以教師要提前安排好學生準備好相應的學具用品,到這節課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檢查,讓學生在教學中都能夠參與其中,促使課堂教學有秩序的推進。

二、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

執行規矩只是教學的第一步驟,如何促使課堂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樂意學習數學知識,這需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作為保障。課堂上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才是掌握課堂的首要因素,決定著整個教學質量的好壞。大多數的課堂管理都是圍繞學生建立的,能夠保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中來,滿足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對于是否構建積極的課堂環境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愿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課,如何設置好課堂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設置具有趣味和挑戰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懸念下認知矛盾,帶著疑慮去探索課堂,自覺地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敢于向老師提出的問題做大膽的發言,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中國古語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和諧的師生氛圍是建立良好課堂關系的基礎。在課堂中教師充當組織者、授課者、領導者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寵兒。首先,教師要認清這一點,充分的尊重學生的意愿,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對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其優勢地方,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適當的表揚,讓學生和教師有平等的待遇。其次,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什么時候都不能說有悖道德的話,不可以當眾體罰學生,不可以在眾多學生面前批評哪個學生,要以沉著冷靜的態度面對學生,如果學生違法了班級班規,教師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諷刺,不挖苦,耐心細致的給學生合理的解釋。再次,教師還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情感世界。作為教師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學生的情感,要把學生當作親戚和朋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同時,還要不斷的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養成。在課堂講課中,對于學生的一些不正確的學習習慣給予糾正,使學生保持正確的學習習慣,如果這樣的錯誤習慣長期下去,就會形成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對于今后的教學十分不利。所以,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行為養成,讓學生養成上課注意聽講、認真書寫的習慣,養成完成作業后認真檢查的習慣,用積極性的語言去引導學生,如你真棒、要加油,不僅要求學生不能這樣、不應該這樣,還應該告訴學生如何這樣學習,怎么才能更夠學得更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提高教師的教學方法

教學在所有的學科當中,是最嚴謹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很多學生的眼里,認為數學過于枯燥和復雜,對數學沒有興趣。那么,如何讓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數學當中娛樂。這需要教師多思考、多聯想,改進教學方式,探索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嘗試一題多解思路,抓住重點對學生進行點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牢牢的掌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權,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尋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還要提前認真備課、寫好教案,以至于在講課的過程不出現錯誤,保持講課的連續性。學生在教師的講課過程中,注意力被吸引過去,能夠積極主動的參加到學習中來,這對于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

總之,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管理水平,這對于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具有積極作用。只要全體教師遇事沉著冷靜,積極化解教學中的各類問題,用嚴格的課堂規矩約束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小學課堂教學質量管理的提高就一定能夠實現。

篇(3)

二、要制訂可行的實訓計劃

教學計劃的可行性是保證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所以要提高中職實訓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首先就要制訂可行的實訓教學計劃。在制定實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守以下三個原則,分別是:第一,明確實訓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在制訂實訓教學課堂計劃的時候,教師必須要明確清楚地認識到實訓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是什么。第二,細化并且優化教學內容。要想保證教學效率,教師就要加強對教學內容的優化。在制訂實訓教學計劃的時候,教師必須要明確實訓教學的內容,對教學內容就進行細化,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于實訓教學內容的掌握。其次,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的時候也應該結合當前的社會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來優化教學內容。第三,提高實訓教學進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實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地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調整教學計劃以及教學進度,如果學生對于某部分的知識掌握程度還是比較差,教師應該適當地延長該內容的教學時間,加深對學生的教學,進而保證學生對于該教學技能的掌握。

三、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教師的專業素質對于實訓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的專業素質較差,將無法有效地提高實訓教學的教學質量,無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故此,中職學校應該加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首先,在選擇實訓教師的時候,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要求,除了要提高對教師的學歷要求,還應該提高對教師的實踐經驗的要求,因此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學校應該選擇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作為學校的實訓教師。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注重自我學習,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的技術也得到不斷地發展,所以教師也應該注重對于新技術的學習,這樣才能保證對于學生的技術教學的時代性以及創新性,從而更好地提高實訓教學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多媒體技術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為了更好地將整個生產流程呈現在同學們面前,讓學生更加直觀和認識到整個生產操作過程中,提高學生對于實踐生產技能的掌握,所以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通過加強對多媒體仿真系統的運用,可以將實際的生產加工流程呈現在同學們面前,在播放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進行相應的講解,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生產加工技術的認識程度,提高實訓教學的效果。

五、加強小組教學方式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

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學習,所以在中職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小組教學方式的運用。要保證小組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就要保證分組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進行分組的時候,教師應該結合班級學生的人數來進行分組,比如班級人數為60人,教師可以加強全班分成12個小組,每個小組五人。在分組的過程中,不能讓學生自主搭配,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習能力來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避免各個小組之間實力差距過于懸殊。分組完畢后,教師應該加強各個小組之間的分工合作,并且推選出小組的小組長,保證實訓任務的更好完成。在進行小組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操作演示,操作演示是實訓教學的必要環節,通過正常的操作演示,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實踐操作的認識,在學生操作演示環節中,每個小組可以推選出小組內操作能力較強的同學作為小組代表,然后再各小組進行操作練習。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過程中,團結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中職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團結合作教學。

六、加強建立校外實訓基地

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實訓教學的效果,驗證學生的學習效果,都需要借助校外的實訓基地來實現,因此中職學校應該加強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比如,學校應該加強與學校附近相關企業的合作,將學生放到企業一線生產中進行實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篇(4)

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注重學生的機械重復記憶,忽略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注重學習的結果,忽視學生個體的進步。因此,在“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教學,學校如何加強教學管理工作”課題研究中,努力構建一個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立足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教學管理體系。

二、研究階段

1.準備階段。對課題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通過學習對課題有了深層的認識和理解,深感研究的課題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著重要引領和帶動作用。

我們召開了“共實踐、深探究、展成果”課題啟動大會,進行了專業的課題理論培訓,明確了課題研究的目標任務,撰寫了《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學校如何加強教學管理工作》的研究方案,對課堂教學現狀、教師課堂教學情況、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進行了測試和調查。

2.實施階段。主持人負責課題的全面管理工作,開展課題研究工作,以構建高效課堂、創新教學管理方法為重點,收集整理過程性材料,及時總結課題活動情況,總結撰寫階段總結報告。

3.總結階段。課題負責人匯報課題研究成果,總結實踐研究中取得的經驗收獲,撰寫課題結題報告,交流、展示課題研究成果,在校內進行交流、評比、總結。

三、研究內容與實踐過程

1.精心抓好備課管理。備好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先決條件,在教學管理中,深入備課的各個環節,與實驗教師共同制訂教學目標,根據激發興趣、培養能力的原則確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新的課堂教學目標,指導教師把教學目標深化于教、學、練的全過程,體現三維目標的統一性,實行目標教學管理,增強備課的有效性,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分層次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給全體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在這一環節中抓典型教學設計,指導教師精心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正確處理教與學、講與練的關系,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能力的訓練,使學生的思維素養得到提高。為了抓好備課的有效管理,精心組織以說課為主要形式的集體備課。每周進行一次以學科組為單位備課,確定中心發言人,明確集體備課說課內容,通過說課來檢查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對教學設計的解說,對上課過程的準備,對上課預期效果的反思,使集體備課成為“共識見、深探究、展成效”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集體備課中,充分發揮名優教師的骨干帶頭作用。通過引路課、師徒結隊等形式,使備課、說課、研課融為一體,達到資源共享、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教學目的。

2.精心抓好授課管理。課堂上教師設計激情導語。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到整個學習中,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因此在抓課堂教學管理時,教師要快速引導學生投入緊張愉快的學習中,指導學生觀察、學習、討論,重點問題教師可精講,也可與學生討論,及時進行課堂訓練,縮短反饋周期,當堂完成學習任務,體現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體系。結合課題的研討,開展了“一聽、二講、三記、四課”活動。“四課”活動是檢驗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課題研究初期,開展了引路課、示范課、研討課、匯報課教學活動。由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申報,由校課題領導組進行聽課、評課,現場打分評選出校級優秀任課教師,推行出優秀青年教師,參加區、市級教學活動。課題研究中期開展了“推門課”活動進行隨堂聽課,全員參加,聽課后及時評課交流,促進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反思,提高了常態下課堂教學效率。

篇(5)

一、小組競賽與課堂管理的關系

小組競賽指的是在課堂上由兩個及兩個以上學習小組參與的比賽,它之所以能夠在課堂管理中順利運行主要依靠兩個方面:首先,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爭強好勝的心理都比較嚴重,小組競賽的形式恰恰符合了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們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而努力學習、探究;其次,這種教學的模式與課堂管理中“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的要求不謀而合,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要求各位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教學的主w,著重開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小組競賽的模式恰好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前提以得到最終的教學結果為目的而進行的。

二、如何有效地進行小組競賽

在小組競賽課堂管理的模式下,教師應該注意哪些事項來保證競賽的公平性呢?

(一)分組要合理

合理分組是小組競賽模式的前提,如果一個小組內都是英語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另一個組都是英語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的話,那么就沒有競賽的必要了,因為始終都會是一個小組贏。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合理分組,每個小組內既要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要有學困生,各個小組學生的平均學習水平要保持一致,這樣競賽的形式才更有意義。舉例而言:在進行《My favourite toy is a car》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列舉出一些玩具的漢語,例如“足球、洋娃娃、輪船、風箏、游戲機”等等,看哪個小組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玩具翻譯成英語的形式,由于每個小組學生的平均水平一致,所以每個小組都有贏的可能。所以教師一定要進行合理的分組,保證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競賽中來。

(二)合理設置競賽的問題

合理設置問題也是小組合作教學的重要模式之一,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過大學生們即使通過小組合作競賽的形式也無法完成的話,那么只會使得學生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但是如果教師設置得問題難度過小不需要小組合作學生們也能探究出來的話,競賽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因此教師一定要合理把握競賽問題的難易程度。

三、小組競賽課堂管理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小組競賽在英語預習中的運用

預習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但是由于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導致一部分學生預習開展的并不順暢,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競賽預習,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設置幾個問題,讓各小組帶著這些問題去進行預習、探討,看看哪個小組能夠最先得出最終結論。舉例而言:在進行《Do you like meat》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課文中涉及到哪些陌生詞匯,我們從這篇課文中能夠學到哪幾個重點句型”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傳統的預習過程中有許多學生走神、做小動作,但是在小組競賽模式下的英語預習教學中,學生都會為了贏得勝利而努力去預習、探究,并最終取得預習的效果。

(二)小組競賽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競賽模式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同時也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我們拿《Does Daming like bananas》的教學來進行舉例,教師在讓學生預習完成之后,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來組織一個對話,引導每個小組內的學生都要找一個自己扮演的角色進行朗讀,比賽看看哪個小組內的學生朗讀的最準確,并獎勵這個小組一朵小紅花,預習的過程主要是讓學生發現陌生的單詞、句式,而學習的過程教師則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利用小組競賽的模式可以用來激勵學生進行口語表達,從而發現學生的弱點并進行糾正。

(三)小組競賽在拓展、延伸中的運用

很多教師并不注重對教學的拓展延伸,他們往往認為只要這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結束了,那么這堂課的教學就算完成了,這種教學的模式使得學生的眼界很窄,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堂的拓展延伸,我們依舊拿《Does Daming like bananas》的教學來進行舉例,教師在完成教材上內容的教學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去聯想“我們日常中吃到的食物有哪些?他們如何用英語來表達呢?”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來完成對課堂的拓展延伸,看看哪個小組能夠列舉出最多的且教材中沒有學到的有關食物的漢語以及英語翻譯,對于獲得第一名的小組可以獎勵五朵小紅花,第二名的小組獎勵三組小紅花,每十個小紅花可以兌換橡皮小組內每人一塊。這樣學生們肯定更愿意參加到小組的拓展延伸中去。

四、小組競賽模式在小學英語課堂管理中的作用

那么在小學英語課堂管理模式下,小組競賽模式起到了哪些關鍵性作用呢?首先,它以游戲化的競賽形式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對枯燥的課堂教學毫無興趣,相反他們對游戲、比賽有著天然的好奇心,所以競賽的模式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其次,小組競賽的課堂管理模式對教學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輔助作用,它講究的是集合學生的智慧來進行教學,引導小組把所有學生的建議綜合到一起,當所有學生的智慧綜合到一起時,教學的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證;再次,小組競賽的課堂管理模式對于班級氛圍的創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學,課堂氛圍沉悶,師生關系也不融洽,而小組競賽的模式則講究的是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每位學生為了保證自己不會拖小組的后腿都會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班級的氛圍自然而然也就活躍了,師生的關系也更和諧了。

總述:

小組競賽的課堂管理模式是新課程標準實施下的產物,它對于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就小組競賽模式在小學英語課堂上的運用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篇(6)

為了能夠使本文在研究內容上更具有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本文在寫作形式上采取問題提出――問題分析――教學調整的思路來進行。依據發現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細節問題,對細節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細節問題的具體方法進行達到本文研究目的的思路斫行。為了使本文的研究真正具有可行性和使用性,在教材的選取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進行探索。

一、課堂教學細節之一,課堂互動效果差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依然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較少、互動質量差。所謂互動頻率較少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領導地位,將知識點進行口述,而學生并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而是只“奉獻”出了耳朵,并沒有將大腦和嘴帶入課堂,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極有可能隨之渙散。所謂互動質量差是指雖然很多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提問,與學生進行交流,但交流的問題往往都是讓學生進行“是與非”的回答,或是對課本內容的閱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發揮出來,甚至很多時候學生回答的內容都是沒有進行思考直接脫口而出的。

(二)問題的分析

本文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細節問題,雖然與歷史學科的特性有著很大的聯系,但最大的問題則是體現在教師的授課方式上。遵循新課標理念,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僅僅從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死記硬背是不足以達到教學目標的,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歷史情感的培養、歷史思維的訓練。因此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以及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則應該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以及師生的互動性進行重新的考慮與界定。

(三)教學思路調整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來提升課堂師生互動的頻率與質量呢?僅僅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臨場發揮”當然是不行的,教師在備課環節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參與度這一重要問題,思考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什么樣的形式能夠時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設置什么樣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與思考、哪些問題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本文認為設置開放性思考題、辯論題并以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教師在對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進行備課時,教師就可以從“科舉制度的利弊分析”為切入點設置問題,將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有關“科舉制度的利與弊”的辯論,辯論時教師特別關注沉默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發言,并提前預估學生在課堂辯論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提前預估并準備好處理和總結的方法。采取課堂辯論的形式,可以使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辯論,還可以擴大課堂參與的群體,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中回答問題、參與辯論,而學生的回答也不再停留于“是與非”的表達上,而是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論述。這就使得初中生在歷史課堂中的參與程度無論是在頻率上還是在質量上有有明顯的提升。

二、課堂教學細節之二,教師過于依賴教材

(一)問題的提出

筆者通過對初中歷史課堂的觀察以及對學生進行的采訪調查發現,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往往都是僅僅圍繞課本來進行的,課本涉及到的內容一絲不差,課本不涉及的內容絲毫沒有,這種循規蹈矩的教學方法有時候并不利于學生對整個歷史事件進行理解。

(二)問題的分析

教材、教師、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三要素,離開這三要素,課堂教學就無法順利開展。因此很多時候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似乎又太多與強調這三要素的重要價值,以至于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完全依賴于教材,被教材束縛了手腳。雖然任何一本教材的價值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時任何一本歷史教材在內容上也都是精挑細選的,但實際上歷史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任何事件的產生都是按照產生――發展――消亡的順序來進行的,同時歷史事件之間都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這就使得歷史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會有所篩選的從大局出發,從重要事件、重要問題出發,出于無奈不得不省略掉很多相關內容。而對這些內容的補充與擴展,是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彌補的,同時這也正是教師教學存在的重要價值之一。如果教師僅僅依照照本宣科的方式講述教材中的知識,與學生自學就沒有任何差別了。不僅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不引發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更深刻的思考,還導致了學生面對歷史問題,找不到正確的解答方法,無法將歷史問題與學習知識有機相連的現象,因此本文認為初中歷史教師要想真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堅持既尊重于教材又不盲從與教材的原則來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對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

(三)教學思路調整

針對這樣的細節問題,本文認為歷史教材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時,尤其是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時要提前多相關資料進行大量的收集,而這一工作最好由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完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材參考資料”的收集與編撰,教師根據學生收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將適合在課堂展示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之中。例如在對人教版初三上冊第12課《美國的誕生》進行講授之前,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確“美國誕生”的意義(可以從現代美國在世界中的地位入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網絡和書籍中對《美國誕生》相關的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并以小組作業的形式上交,教師對學生上交的內容進行整理會發現,學生收集到的相關內容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并且涉及到的內容包羅萬象,教師在這些資料中就可以找到課堂教學的靈感,哪些相關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哪些內容是教材沒有體現的……教師將這些內容融入課堂教學。當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某一小組所提交的內容講解出來之后,該小組成員還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而這一自豪感不僅能夠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提供動力,同時還會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相關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美國人和英國人是什么關系?“萊克星頓”在什么地方?“波士頓”在什么地方?這些問題雖然在教材中都略有涉及,但是通過教材中的圖片并不能給學生產生整體的印象,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這些來龍去脈進行解釋,并通過美國地圖來標出重要地點的所在位置,就可以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教學思路依舊是在尊重教材以教材為主的基礎上進行的,但在以教材為主的基礎上融入了兩個特殊的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在課前準備階段進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并交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適當的篩選并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第二個環節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即教師將小組提供的相關知識進行課上講解與展示,并對被選中小組進行表揚,通過這樣的方法對該小組學生進行激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兩個特殊環節的融入,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歷史知識更具有連貫性,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引導學生樹立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索的學習意識。

三、總結

為了能夠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本文從歷史課堂教學的兩個細節之處進行探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增強師生互動,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靈活使用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與自主學習精神的策略。

【參考文獻】

篇(7)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使由教師占主導地位的灌輸式“教”轉變為由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是當今教改的首要任務。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教學管理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而教師則是組織者和管理者。我們知道,激勵具有加強和激發主體的動機、推動并引導主體的行為使之朝向預定目標的作用。激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參與的需要,從而積極投入到學習之中,并主動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以培養和磨礪自己。激勵引發了學生的需要,促成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在課堂中,我們教師是否應該多激勵學生呢?或者讓學生之間相互激勵?學生之間的激勵是不受限制的,他們在一天里有很長的時間相處在一起,可以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上互相幫助、互相激勵,這時候在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相互理解、互相監督、共同向上的良好氛圍,并因為互相激勵而誘發學生個體的自我需要與學習動機。從班級管理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比較不錯的班級管理方法。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創新教學管理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互相管理”的管理模式。這里的“互相管理”實質就是學生的自主管理,學生自主管理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學生個體在學校的教育環境中,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實現;二是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班級和學校的管理,學生之間互相督促、互相促進。古語有言:“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以“互相幫助、互相激勵”為依托的“互相管理”模式正是拉近學生使其團結的紐帶,能夠做到充分調動全體學生關心集體、熱愛集體、建設集體,為學校班級建設作出貢獻。因此,學生的“互相管理”能從事情的本身出發,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情況,往往更符合學生的客觀實際,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同時也更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二、互相管理模式與中小學課堂教學管理 

1.互相管理模式的由來 

篇(8)

環境物質建設

柳陂中學食堂于2006年建成運營,在400余平方米的就餐廳安裝了兩臺34英寸的電視機,學生在就餐的同時也可收看國內外新聞政事和其他節目。

大廳售飯窗口均安裝有感應式IC卡終端機,結合了電子、電腦、軟件、網絡等各種先進的科技水平,利用電腦的高速運算,軟件的靈活控制,網絡通訊的便利對電子消費信息進行快速可靠的處理和監控,做到清潔衛生、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查詢功能強大,核算、財務工作做到日清月結,賬簿一目了然,不僅大大減輕了食堂工作人員的工作量,而且可即時分析處理各種信息,為管理人員提供決策依據。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避免傳統食堂運作方式的弊端。

餐廳同時又是一個可容納五、六百人集會的禮堂,為師生提供餐桌凳有近百套。為提高食堂環境質量,還添置了綠色植物及具有教育意義的壁畫、溫馨提示等。

自2006年以來,學校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進一步加大學校食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嚴格按照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管理有關要求,設置食品原料處理、食品加工、貯存等場所,配備相應的冷藏冷凍、清洗、紫外線消毒燈、防蠅防鼠等設備設施,以及增設了更衣間、配菜間、面點間,流水洗手池等,保證做好的飯菜不受污染,讓學生的飲食衛生安全得到保障。

精神文化建設

學校食堂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校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了創建適合學校自身發展的食堂文化,進一步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餐飲服務。學校始終把食堂文化作為食堂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提升食堂檔次,促進學校發展。

1)食堂的精神面貌。在幾年的實踐中,學校全體員工,包括炊事員等,在從事食堂管理、服務活動中,積極推進食堂建設的目標、任務、理念等。逐漸形成和展現了一種良好服務態度,有吸引力、有品味的餐飲產品,有秩序、講文明的餐飲行為。

2)狠抓進餐風尚、提倡文明進餐。現在,學生都是排隊進餐,形成一種良好文明的氛圍,在食堂四周墻壁上張貼有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名言、警句等。

食堂的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食堂文化氛圍能夠提高食堂的就餐率。食堂不能只滿足于學生吃飽這一層面,而是必須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吃得舒心、吃得開心。

食堂的科學化管理

學校食堂在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時,從設計、施工到竣工驗收都通過衛生監督機構審批。學校食堂由學校經營管理,不對外承包。注重衛生制度建設,杜絕無標識、過期、變質的食物,不留食物中毒的隱患。學校在食堂的管理方面,聯合后勤管理處、校委會一道對食堂加強民主管理。設置物資公告欄,物資價格的公布將在校委會和后勤管理處的調查、監督下展示,讓全校師生明明白白地消費,又讓每一位消費者了解我們的伙食來之不易。

食堂收費管理現代化

借助管理軟件迅速提升總體管理水平。跨越管人、管物、管錢的初級階段,步入更注重管信息,注重提高組織整體效能這樣的高級管理階段。

篇(9)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課堂管理;管理能力;管理策略

高效、靈動的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也是有效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必要條件。

一、教師課堂管理內涵及其基本類型淺析

教師課堂教學管理有著較廣的內容范疇,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首先,教室作為課堂活動進行的物理空間,是課堂管理實踐的主要場所,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客觀環境保障;其次,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管理者和領導者,在為學生進行知識講解的同時,還應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和督導,進而維持有序的課堂教學狀態,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后,課堂管理并非傳統意義上對學生不良課堂行為的單一化管束、指責、批評甚至懲罰,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切實感受和體驗為原則,教師針對學生的不當行為進行的必要溝通和疏導,旨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標準和道德規范。課堂管理方式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放任型、專制型和民主型。放任型的課堂管理模式容易使學生忽視課堂秩序的重要性,注意力相對不集中,導致課堂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專制型課堂管理以教師為主,教師依照制定的課堂規范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學生在教師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課堂活動,對超越規定界限的學生進行指責和批評,而這一管理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氛圍較為呆板、嚴肅;民主型課堂模式旨在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有序、健康的課堂管理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合作。

二、提高中小學教師課堂管理能力的意義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靈魂。學生以教師的言行舉止為榜樣,教師的教學素養和人格魅力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尤為重要。中小學教師的課堂管理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一,對學生而言,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階段,思維活躍,敏感好動,極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從而分散注意力,教師良好的課堂管理可以促使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意識,加強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其二,對教師而言,教師心理角色的合理轉換是教師必備的教育素養,教師在進行課堂管理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另一方面也應盡多地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助力于提高自身的綜合教育素養與能力。

三、有效提升教師課堂管理能力策略探討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堂規則,共同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堂規則對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非常重要。規則的制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規則的制定可以由學生共同討論形成統一意向,教師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依依落實為細則、條款,這一規則制定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納,使學生積極參與并配合后期的實施。第二,規則以教師為主導進行制定,在聽取學生的建議后進行適當地修改、整編和完善。其中,教師應該尤其注意以下兩點:其一,規則的制定一定要與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有機結合,如學生個體差異性表現、課程與教學任務的多樣性、教育目標的多元化、教學環境的多維度等等;其二,道德性,制定課堂管理規則是針對學生的行為構建的一個正確標準,學生在發生錯誤時,教師應該學會靈活地應對和解決,絕不能固守規則、機械刻板。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水平,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與學生的良好關系,是解決學生不良課堂行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還應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不斷加強個人修養,關注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理論研究,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來更有效應對和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錯誤。另一方面,教師應學會與學生交朋友,盡多地利用課外時間和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現階段面臨的困難或煩惱,及時幫助學生疏導和解決,逐步培養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肯定,從而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遵守課堂秩序。

(三)正確處理學生課堂不良行為,培養正確的因果歸因觀

大量的教學案例表明,許多教師在制定了具體的課堂規則后仍然無法有效地解決課堂行為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內心感受和體驗,缺乏維護學生尊嚴的意識。例如,一位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這樣說道:“今晚必須做完15道數學練習題,否則明天站著上課!”,而另一位教師這樣說:“今天老師給你們布置10道數學練習題,如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將后5題也完成,明天課堂,老師愿意與你們共同探討,一同分享正確答案!”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態度,后者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再如,學生經常會被窗外的鳥叫聲打斷思路,漏聽教學重點,導致無法與教師形成共鳴。此時,教師不應該趾高氣昂地斥責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巧妙地提醒學生注意聽講“窗外的小鳥叫聲確實很動聽,但接下來講的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哦!”這樣既維護了學生的尊嚴,同時沒有因教師的指責而迫使講課停頓下來。久而久之,通過教師因勢利導的教育和管理,學生可以主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逐步形成正確的因果歸因觀。

(四)定期舉辦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構建有效信息反饋機制

致力于大幅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堂管理能力,學校領導及相關管理層應重視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的重要意義。例如,學校可以聘請從事課堂管理的教育工作者,傳播教育、管理經驗;另外,鼓勵年輕教師向資歷較深的教師學習工作經驗,從而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再次,學生也可以積極參與到教師的教學研討活動中,暢所欲言,加深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同時增進師生間的情誼。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定期舉辦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能夠有效提高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斷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促進教師心理角色的合理化轉換與定位。

結語

課堂中師生的行為是圍繞教學活動展開的,良好的課堂秩序對教學活動的開展至關重要。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不但應努力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逐步培養自律自強、自尊自愛的高尚品德。因此,落實民主課堂管理理念,強化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鄭瑞華 單位: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平舒鄉中心學校

參考文獻:

篇(10)

    近年來,縣教育局推行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學生先學(自主探究)到教師后教(點撥)”,教學過程分為“讀(學生預習)——議(學生討論)——問(學生設計問題)——導(教師點撥)——練(學生訓練強化)”五個環節,簡稱“先學后教”。希望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此教學方式固然科學有效,但在農村高中的推行卻大打折扣:“議,問”這兩個環節很難實施。基于農村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校歷史教學在教法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這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相違背的,因為課是講給學生聽的。基于此,筆者又試用了一種對話教學:師說生思——師問生答——生答師補——師評生思的一個過程。在師生之間,在生生之間進行對話,進行交流,甚至進行片段的非正式的討論,而不必為了形式刻意地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此種對話教學對于農村的學生很適用,對提高課堂效益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時對課堂上教師用語提出很高要求,教師用語運用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益。本文欲從教學用語視角來談談歷史教學的效益觀,也是本人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

    H???L?霍林沃思提出的“典型的聽眾分類”。他把聽眾分為以下五個類型:⑴行人型;⑵討論—被動型;⑶精選型;⑷一致型;⑸組織型。這種聽眾分類與目前流行的三種理論流派相似:一是行為主義理論;二 是認知主義理論;三是建構主義理論。綜合上述兩種分類,可以發現,教師奉行的課程理論不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也不同,學生所經歷的思維過程和所掌握的思維方法必然也就完全不一樣。“典型的聽眾分類”中的五種分類和三種理論流派并不存在遞進的關系。理論上講,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群體,應設計不同的方法。以下就“典型的聽眾分類”教學用語的運用分解如下:

    一、課堂教學(教學演講)的聽眾基本上屬于一致型聽眾,同時兼有組織型聽眾的某些特點。從表面上看,這種類型的聽眾對教師來說似乎比較容易“對付”,而實際上,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之間在學習動力、自覺意識、自我約束力以及知識起點和接受能力上都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因而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實際上又帶有討論—被動型聽眾以及精選型聽眾甚至行人型聽眾的某些特征。這是需要教師特別加以注意的。首先,必須根據對學生的熟悉程度采用針對性的教學用語;其次,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隨時注意學生聽課時情緒的變化和狀態的生成,借以隨機調整自己的教學用語

    二、要使教學用語言簡意賅,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⑴抓住教材內容的實質。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教材內容有透徹的理解,否則,口語表達必然會重復、羅嗦,讓學生接受多余的信息,無疑加重學生的聽課負擔,增加教學的無效性。因此,言簡意賅的教學用語體現了教師對教材內容把握的深度。

    一般說來,教師抓教材內容的實質要經歷兩個階段:①對教材內容各方面的體會較為零亂,還沒有使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②將各個方面的體會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明確教材內容的主次,去粗取精,把精要之處貫穿起來。教師在課堂上應把握教材內容的主旨,簡明扼要地交待清楚,并把自己經過反復思考才理解透徹的地方作為難點,著重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這便是“少而精”。

    言簡意賅要求說話簡單明了,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完全在于說得少,而在于說得精,這就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詞,才能抓住教材的實質。

    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錘敲打,使其中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

    總之,抓住教材內容的實質,講得集中,講得緊湊,引起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啟發學生圍繞教材的實質去聽講,即使說得稍長些,也不是違反言簡意賅的原則的。恰恰相反,如果離開教材內容的中心,漫無邊際地東拉西扯,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即使話語不多,那也是一種多余的信息。

    ⑵力求避免無意義的重復。

    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便于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或者對知識重點、難點重復講解說明,或者對關鍵句加以重復,這種重復起到強調重點或加深記憶的作用,這是必要的重復。

    另一種重復是毫無必要的重復,這往往造成教學用語的堆砌、繁冗和臃腫,成為用語的累贅。毫無意義的重復有兩種常見的情況,一是相同詞句的重復;二是使用不同的語句重復表現一個相同的意思。

    ⑶剔除口語雜質。

    教師用語中的口語雜質主要是指濫用語氣詞以及使用口頭禪。

    綜上所述是筆者教學過程中的不成熟的想法與點滴教學反思。歷史教學反思就是歷史教師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對教學過程與環節的思想和行為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和判斷,使學生獲得更充分的發展。教學反思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理性思考,以尋找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并在隨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活動不斷趨于優化,從而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確實,如果有人能把反思提前幾十年,那他有可能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國學者波斯納把教師的成長歸納為經驗加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幾十年,但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幾十次重復而已。可見,反思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教學反思對于一個教師的成長,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故反思之。

    參考書目:1、《中學歷史教學法》,     于友西,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小班教研活動總結 下一篇: 綠化設計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A网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 亚洲免费偷窥视频 | 日本免费新区二 | 亚洲熟女精品不卡一区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