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52: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實踐活動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4)05-0204-02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及意義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指大學生有組織參與的,由社會或學校組織的、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持續一段時間、比較集中的集體性活動。
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將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 到實際工作的初次嘗試。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探析社會、了解國情民情,提高觀察社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有效地塑造大學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樹立敢于擔當的精神。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應有以下幾點:
(一)有利于大學生強化“知行合一”的統一性。理論源于實踐,實踐檢驗真理。大學生通過實踐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知識驗證、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反過來又可以拓寬和轉化自己抽象的理論知識。
(二)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實踐”是聯系校園和社會的橋梁,大學生通過走出校門進行實踐活動可以切實感觸到社會的發展進步,深刻感悟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底蘊,在實踐中思索自己的信仰和所應擔負的責任與義務。
(三)有利于大學生重新考量自己,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慢慢地擺正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團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一次“三下鄉”的體驗、一次邊遠山區的支教、一次革命圣地的尋訪、一次環保活動的倡議、一次企業工廠的參觀、一次家庭農場的實地調研等等都將促使大學生更好地認知世界,形成對客觀事物正確的評判準則,促進自身高尚健全人格的養成,進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溝通協調能力。通過實踐,走出課堂,初涉社會的新鮮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也將空前的活躍。在活動中跟其他同學一塊溝通、學習、交流、分工、合作,自然而然地就會感受到團隊的重要性,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交際協調能力。
(五)有利于大學生養成嚴謹的求學和工作態度。如果學生不拘泥于片面性和形式化來做好這項活動,真正把實踐活動做“深”、做“精”,那么必定會從活動中得到啟發或感悟,真正養成嚴謹、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六)有利于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立業觀和擇業觀。針對我國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殘酷的人才競爭市場,特別是大學生普遍存在著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通過實踐可以有效引導大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發展,以便為將來求職時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流于形式、不“實”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介紹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不難看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的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各高校具體的推進和工作落實中,由于認識和具體執行上存在著的一定錯誤行為,導致了目前實踐活動更多地是流于形式、弄虛作假、“華而不實”。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多高校缺乏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正確有效地引導,重視程度不夠。有報道稱,每當寒假或暑假即將結束時,總會出現大量的“蓋章大軍”,有的學生甚至通過父母找人托關系到各種各樣的公司或個體單位蓋章;還有的學生沒來得及蓋章,回到學校后自行聯系周邊的小店蓋章,實在不行就自己刻一個“橡皮章”、“蘿卜章”,還被學生美譽為“實踐神器”,而且“代代相傳”等。這一現象的出現,說明高校對還未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存在著嚴重的“引導缺位”現象,部分高校在機械地傳達著上級部門一系列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通知要求,但是真正到了實踐對象的主體――“大學生”這一層面時,卻缺少了正確的思想意識和指導。
(二)高校中愿意參與并能悉心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老師少之又少,這其實是一個機制問題。因為,多數高校教師更愿意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科研成果的積累與完成課時量上,這是與他們的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也是直接影響他們職稱晉升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相比較國外高校,對于學生的社會實踐,幾乎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老師對其負責,實踐前老師還會做一個全方位的細心指導,甚至包括心理輔導。實踐中每周還會固定與實習單位及學生本人溝通,做到“動態監控”,及時準確把握每位學生的思想脈搏。
(三)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性不明確,且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古人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而大多數學生僅僅是被動的接受各種實踐活動的通知,憑借自己的感性認識,甚至沒有搞清楚自己哪方面的知識或能力欠缺,僅僅是為了完成一項作業或是任務來做這項活動,功利心太重。在2013年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中,有的學生竟然將“三下鄉”變成了“農家樂”,走馬觀花,淺嘗輒止,擺個“POSS”,拍個照,回到學校后還在人人網、博客、空間上公開發表各種吃、喝、玩、樂的狀態。
(四)少數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過分溺愛,不愿讓其去偏遠地區吃苦受累。每當寒暑假的時間,家庭經濟條件好點的家長大多樂意帶著孩子去各地參觀旅游。特別是從小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90后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和老人的百般呵護,不愿經受社會實踐的艱苦磨練,久而久之養成了孩子好吃懶做、過分自我的習慣。每當快開學時,明知孩子沒有參加實踐活動,但當接到孩子需開具社會實踐“證明”的求助,非但不制止,反而熱情地伸出“援手”,托關系、找熟人,助長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弄虛作假的不正之風。
(五)部分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太過形式化。許多高校在與各類企業、各地市縣級等政府部門簽署社會實踐基地合作意向協議書時,合作雙方僅僅是為了掛個牌而已,對于協議書上規定的后續合作內容就沒有了下文。還有的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是通過聯系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生家長來完成,經常會出現擺擺樣子、走走形式、發發新聞的狀況,極度扭曲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和本質。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運作模式及出路
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著的一系列觸目驚心的問題和現狀,說到底其實還是該項活動在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上存在著一定漏洞。這首先需要明確政府、高校、家庭乃至學生等多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各司其職,形成聯動效應。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出臺相應的監管保障措施,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敦促各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落實。同時積極搭建高校與社會上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平臺,扮演好“媒介”的角色;各高校也應積極探索恰當的社會實踐活動運行機制,盡可能多地進行正面宣傳,引導并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制定相應的具體制度加強對該項活動的監管,比如將其納入學生的學分考核、教師的教學工作量考核、設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專項基金等等;家長和學生也應及時轉變觀念和認識,認真對待,使得社會實踐真正成為學生樂于參與、家長朋友認可并支持的高質量活動。
(一)制度保障
探索建立嚴格的管理控制制度,形成適合大學生積極參與的良性運作機制。各高校應由校領導牽頭,協調校團委、教務處、學生處、科研處等部門,成立專門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同時,將此項活動納入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按必修課進行考核。
在具體的組織實施過程中,應從客觀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匹配制度來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正規有序進行。比如建立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獎懲制度、經費支持計劃、政府對學校實踐育人的績效考評、學校對老師實踐育人的質量評價、教師對學生接受實踐教育的效果評價等。同時,對實踐活動中做出成績的老師和學生給予一定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而對于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實踐活動要嚴查到底。
(二)運行保障
為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更加規范化、具體化、真實化,真正體現出該項活動的價值和意義,不妨按照科研項目管理的模式逐步實施。一般來講,項目化管理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項目啟動(目標)、項目計劃(承諾)、項目的執行和控制(量化)、項目收關。而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運作模式則可以按照以下六個環節來具體執行。
圖3-1 項目化管理運作模式流程圖
(三)服務保障
據南開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9成的在校大學生希望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參加各類實踐活動;88%左右的在校生渴望體驗職場;更有67%左右的大一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為自己安排了暑期“實習”任務。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實踐活動的認可度和參與熱情還是比較高的。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卻又面臨“實踐地點和項目選擇的盲目性”、“缺乏專業課教師指導”、“缺少活動經費支持”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制約瓶頸。因此,這需要政府、高校、院系等相關部門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多管齊下,真正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取得實效保駕護航。
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宏觀調控及監管職能,充分協調各企事業單位加強與高校的溝通及交流,積極為“校企合作”的培養教育模式牽線搭橋。
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門也應廣辟蹊徑、廣開渠道,堅持“互惠共贏”的原則,主動尋找合作方,盡可能多地建立優質大學生社會實踐、實訓基地。同時,通過設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經費,把自交給老師和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直接與實踐單位“面對面”,并將“實踐教學”作為教師職稱評聘與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等,真正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搭建好平臺,提供切實可靠的后勤服務保障。
(四)內因保障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最終還是學生,哲學上講,內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必要條件。因此,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非常重要,比如大學生可以以社團的形式自發成立大學生“實踐聯盟”、“實踐沙龍”等,也可以自行邀請實踐活動表現優秀的學長學姐為同學們分享經驗和感悟。這樣以來,學生們很容易會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對于該項活動的參與熱情也必將愈發高漲,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創造性。
總之,要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做“真”、做“實”,做到真正“有成效”,必須從該項活動的運行機制和運行模式入手,注重點面結合,不斷探索其規律,豐富其內容,拓展其領域,創新其形式。同時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共同為社會實踐活動保駕護航。只有這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流于形式、弄虛作假之風才會無處遁形。
參考文獻:
[1] 華銀峰,吳珊珊.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制度設計[D].蚌埠學院學報,2013,2(2).
[2] 商守衛.試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學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J].學術論壇,2014..
[3] 王慧,劉威.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的具體措施[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3,11(1).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0-0136-02
“義工”旨在服務社會,提倡自愿、利他、不計報酬。“義工”的主要工作范圍包括扶貧濟困、支邊支教、弱勢群體的關注、公益服務、環保以及一些社會公益性宣傳活動。高校義工是由在高校中不同的學生個體組成,其中有通過學校困難認定的大學生,也有非困難學生,高校義工群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提供了讓大學生進行德育實踐的一個平臺。
一、高校義工活動的意義
中央十六號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
可見,義工活動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基層,發揚“無私奉獻,回饋社會”的義工精神。高校義工群體,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一個群體,它倡導大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各項公益活動,通過“實踐育人”這一途徑,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參與各類公益活動,讓大學生懂得如何去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在活動中體驗生活,了解社會,學會感恩。此外,從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角度方面,通過參與公益活動,大學生們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上都有所提升。
二、高校義工活動的組織架構及活動內涵
目前,各高校的義工活動可以說是“百家爭鳴”。本研究通過近幾年來義工活動開展相對較好的幾所高校作為分析對象,即華東師范大學慈善義工隊、東華大學慈善義工隊、上海大學慈善義工隊,從義工隊的組織框架、義工活動內容、義工活動傳播形式、義工活動效應這四方面進行研究。
首先,從義工隊的組織架構來看,上海大學慈善義工隊由校成才服務中心負責慈善義工隊的日常管理工作;總隊下設20個義工分隊,包括成才服務中心義工隊、社區義工隊及18個院系分隊,由各自的幫困輔導員擔任聯絡員。華東師范大學慈善義工隊采用學生義工隊和教職工義工隊這兩個主要群體進行義工活動。東華大學慈善義工隊則在學校學生處學生資助中心統一管理下,下設12支學院分隊,每個分隊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實踐部、外聯部等部門負責本學院分隊的相關志愿者公益活動。
其次,從義工活動的內容來看,各高校義工隊都在“關老、扶弱、助學、助殘”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各有偏重和特色。如上海大學慈善義工隊每年都會舉行大學生慈善文化節,包括慈善文化論壇、慈善義工沙龍、公益電影展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在校園里營造了較好的氛圍,讓大學生們體驗到參與公益的快樂。華東師范大學慈善義工隊則側重于各社區街道的合作,如各街道社區服務中心進行掛職鍛煉、社區心理輔導、義教義賣等形式。東華大學慈善義工隊把暑期社會實踐納入義工活動,豐富了義工活動的組織形式,吸引到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義工活動中。
最后,從義工活動效應來看,上海大學慈善義工隊較關注心理健康,培養完善人格;搭建實踐平臺,發揮主體意識;樹立感恩典型,內化道德認知。華東師范大學慈善義工隊在深化區校合作模式上有所突出,各項活動圍繞社區服務,深入基層,提供更好的服務給各類群體。
三、高校義工活動對大學生德育影響的調查研究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其中問卷采取道德因素的5個維度,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進行編制,較充分地對高校義工活動對大學生的道德影響進行調查。
道德認知方面,在對于義工的要求方面,23.3%的被試認為不需要任何條件,76.7%的被試認為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在這些條件中,63.1%的被試認為義工需要富有愛心和熱心,40.8%的被試認為義工需要有無私奉獻的胸懷,37.9%的被試認為義工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念,57.3%的被試認為義工需要敢于實踐、不怕挑戰,28.2%的被試認為義工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從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普遍認為作為一個義工是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的,相對于一些專業上的條件來說更加看重義工的愛心和熱心,因此在人員選拔和相關培訓中需要注意相關的方面。
道德情感方面,對于在義工活動中個體獲得的感受,84.5%的被試認為自己在活動中得到了快樂。在對于接受他人給自己的幫助而產生的情感體驗方面,大部分被試報告懂得感恩,由此可見在關于道德的情感方面被試所具有的情感較為積極。
道德意志方面,在義工活動中面對和他人存在異議的情況下,58.3%的被試會選擇變通的方式進行解決,總是堅持的被試只占到15.5%。
道德行為方面,在義工活動的收獲調查中,45.6%的被試認為在活動中認識了更多的人,50.5%的被試認為自己開拓了眼界,61.2%的被試認為自己學會了理解與感恩,38.8%的被試認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可見,義工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影響最大的還是為人的方面,但是在活動的安排上也要進一步兼顧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四、義工活動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
大學生們通過參加義工活動,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這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感性認識和價值體現。德育目標也在此得到升華和內化,做到了真正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他們用自己的無私奉獻、暖暖愛心,在付出中學著成長和感悟,同時也得到了外界對自身的肯定,達到了自我價值的體現。這一德育實踐過程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目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一)為大學生提供了德育實踐的平臺
義工活動的開展要通過大學生自己的組織、策劃和參與,從活動背景、活動目的、活動意義和活動內容等環節的精心設計,這一系列的過程也正是大學生們進行道德判斷、道德行為、道德評價等實踐過程,在一次次的考驗中,讓他們感受到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價值體現。如“關愛你我、溫暖夕陽”的敬老院義演活動,大學生們通過和老人們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喜好,從而安排適合他們的節目,讓他們感受到小輩們帶給他們的關愛,這個義工活動,都是學生們自愿參與,無私付出,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老年人們心中充滿暖暖的愛意。
(二)鼓勵大學生發揮創新能力
義工活動的成功開展,需要大學生們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此外也鍛煉了他們的創新能力。現在的大學生們不再拘泥于簡單的活動形式,而敢于創新和嘗試,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給他人帶去快樂。如“換物行動力倡低碳――以物易物”活動,在通過交換各自的物品,一方面使物品達到了最好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通過交換物品獲得的差價再去奉獻愛心,通過參與這個活動,大學生們既可以積極宣傳低碳環保的理念,又給大家帶去了付出的快樂。因此,義工活動給大學生們一個敢于想象、敢于嘗新的機會,讓他們的小愛可以匯聚成大愛,豐富活動的形式和理念,提升了義工活動的內涵。
(三)打開了大學生的眼界和胸懷
現在的大學生往往沉溺于網絡,喜歡和電腦交流,對世界、對社會有著片面的認識。如何讓他們真實地去認識這個世界和社會,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境觸人”。只有投身于真實的環境中,讓人有真切的感受和體悟,這種提升才是有效的。此外,義工活動所涉及的面很廣,不僅從社會各個階層,社會各個領域,而且從與自身有關的人、事到整個社會和國家都有所涉及。這可以讓大學生們有機會看到真實的生活環境、知道社會的真實發展狀況,從而能夠客觀地看待人和事,避免片面和偏激,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及社會環境,讓他們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奮斗。
[ 參 考 文 獻 ]
[1] 李順琴,李興奎,羅曉云.義工特色化:農業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J].農業教育研究,2012,(1):11-13.
[2] 李向前,林楓,鄒娟.淺論高校“義工”學分制的實施及其完善――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8,(3):83-86.
我們的隊伍是7月3日召集,9名隊員是經過篩選留下來的。大家對于此次義務支教都充滿了無比的熱情。經過一周的細心準備,我們的隊伍于11日早上8點出發前往xx鎮。
支教生活從第二天早上到xx小學開始,我們就和校長打上了交道。他的淳樸、熱情使我們很快融入到了這個集體,雖然語言有時存在一定的障礙,但我們的心是彼此相通的,那就是讓孩子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更廣的了解。雖然時間有限,但是我們會盡我們那一份微薄的力去講給他們我們所知道的。
進到班級里,我看到的是一張張稚嫩的臉蛋。時不時的有幾個孩子會抬頭偷看我,可是當我將目光投向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迅速的將頭低下。我知道,這是他們害羞的表現。畢竟我們還不熟悉,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后來我們一直處的很好。開始的第一堂課我并沒有給他們講什么,我只是跟他們聊聊。那是我才真正知道了以前在報道上聽到的那些事是真的,他們每天起得很早,有的孩子要走兩個小時的路才能來到這所學校。而且我很欽佩的是他們都是自己走過來,很少有家人送他們。他們的父母有很多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他們不僅要學習,還要代替父母照看他們父母的父母。想想我在他們這個年齡的時候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著,可是他們卻做了好多。從那開始,我告訴我自己,再也不能用高人一等的眼光來看他們,他們值得我們去敬佩。
簡單安排后便分配課程表,我被安排在第三天上午。走進教室的那一刻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群孩子渴望知識的眼睛,還有孩子們那份質樸與純真。看著這樣一群孩子,我們怎能不盡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試圖打開學生的視野,利用網絡讓他們通過學習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學會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來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生活的環境。外面的世界不是伊甸園,但也絕不是洪水猛獸,我們希望學生能更加自信,從厭惡學習到喜愛學習。
第一次被人稱呼為老師,總覺得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每個人都認真地備課,講課也是投入最大的熱情,嗓子喊啞了,就喝口水潤潤,接著講,滿臉滿身的粉筆灰也都顧不上擦一下。我們努力地給孩子們講著知識,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把娛樂帶到了課堂內外……真希望能把我們知道的所有東西都講給他們聽,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多么精彩。
開始講課的時候,由于我的能力有限,并不是那么順利。后來也就慢慢的得心應手起來,我上課的時候不喜歡死氣沉沉,所以我更多的帶個他們歡樂。在歡樂中學習,這是我們那個年齡段最想要的。所以我在每一堂課上都盡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經過兩節課我的目的也算達到了。在我的課上,氣氛非常的活躍。每個人都在思考,他們會努力做到,我經常對他們說:只要去做,不管對錯,總有收獲。數學課我不喜歡,因為它太枯燥,不過我自信我的數學課有更加豐富的內容,那就是能讓他們收獲自信。不管對錯,只要有人來嘗試我都會給予獎勵。這樣我的課就非常的容易進行,他們也非常的配合。
在支教期間,我們除了每天有課的老師去上課外,沒課的老師也會去旁聽并做好聽課記錄或者積極備課。老師也可以深入學生了解他們的需求,對授課老師的意見及建議等。此外我們實行每天一會制,這些都是我們的隊長余林杰提出來的,對我們的幫助很大,每天上完課,經過午休大家就集中在一起,在“宿舍”開個簡短的會議,談談今天上課的感想,自己覺得有那些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去聽課的老師也發表自己的見解,覺得授課老師哪里做的比較好,哪個地方做的不好,有什么值得我們借鑒的,都可以提出來。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不斷地進步,做到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對于第二天上課也很有幫助。
一周的支教活動對于求學路上的孩子來說可謂“杯水車薪”,對于孩子成績的提高是微不足道的,對農村的教育更是如九牛一毛,但是我們相信經過與他們的交流、溝通,他們明白了些東西,這些東西一定可以幫助他們在將來的路上走的更好。希望我們這次的支教活動能給那些孩子的理想插上翅膀,愿他們能憑借自己的努力飛向外面的世界,在那里展翅翱翔。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都是普通的在校大學生,與別人沒有什么區別,但當我看到孩子們在教室里認真的聽課時,我找到了和別人的不通之處。我們在校大學生的價值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體現出來;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覺得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大學生。作為一名經過院黨校培訓過的積極分子,這也是我實現積極分子價值的一種途徑。
支教期間我認識了很多同學,也了解到了他們的成績很優異,每次考試都是班里的前三名,學習態度很端正。在現階段在知識方面我們可以做他們的老師,而在學習態度、上進心方面他們足以做我們的老師。他們在那么簡陋的環境中學習,都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績,再想想我們自己,在這么優越的環境中學習,卻還有那么多掛科的同學。每當我想到這時就會覺得愧疚、就會自慚形穢、自嘆不如,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好好向他們學習。
看看他們的學習環境,再反觀城區學校的環境,就會發現城鄉的教育差距依然很大,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教育是名族的希望、教育是名族的未來,社會更應該關注農村地區的教育情況,政府更應該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的投入,真正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實現城鄉教育的平等。
支教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也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動。我們愛那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們一樣。雖然他們叫我們老師,但我知道,他們早就把我們當成了哥哥姐姐,并且他們愛我們更多。他們是用那么純樸的方式表達著他們對我們的喜愛,自己從家里帶了好多杏子給我們吃,放了學就是賴著不走還纏著我們一起去玩兒。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讓自己收獲的不僅是孩子們滿足的笑容,不僅是對同一片藍天下鄉鎮小學情況的調查與了解,更是收獲了一次有意義地經歷、收獲了一份責任。在這份責任的驅使下,時刻提醒著自己還有更多的事情等待著我去做。等著我去努力去奮斗,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們改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盡力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充足的教育資源。我也希望這些可愛的小朋友們能如他們的夢想中所說的那樣,不要對現實低頭放棄學習,而是靠著努力與奮斗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庭的境況,為自己家鄉的經濟建設出上一份微薄卻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兒童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們睜大求知的雙眼,對所觀察的一切事物都賦予了生命。社會、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天賜的學習環境,而“實踐”賦予了孩子探索學習的武器。當我們帶孩子們來到田地里,他們不光認識了一些農作物,同時還看見了許多平時看不見的動物,如:牛、羊等;當去超市購物時,他們不光知道了超市里的食品是按其自身特點分類的,還知道了物品上條碼的作用;當去公園撿落葉時,他們不僅認識了各種樹的樹葉,同時也知道了落葉樹和常綠樹的不同……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都在充滿興趣的狀態下,在最真實的生活中,親自用眼、用手、用心、用身去獲得最直接的感受,不知不覺地接受到教育的影響和作用。大自然、大社會中所蘊涵的教育價值是多元的、廣博的,不是在活動室里讓孩子看幾幅圖片所能替代的。可以說,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我們教育者的百寶箱。
二、社會實踐活動是發展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培養獨立性和意志品質的最佳途徑
當今的家庭結構使我們的孩子處在簡單、孤立、封閉的環境中,缺少與他人、同伴、群體、社會溝通交往的氛圍,而社會實踐活動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機會,為孩子們提供了充分表達自己交往意愿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溝通、學會理解他人、滿足自我的需要,和大家友好相處。例如:去參觀消防隊時,孩子們大膽地與消防員叔叔交流,主動請教自己好奇和關注的問題,整個實踐活動顯得生機勃勃,孩子和教師都在互動中獲得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識與經驗;在超市購物的活動中,孩子們在自己找不到所需食品時,會自己去向營業員阿姨詢問,使超市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加入到我們的搜尋行列;當自己的錢不夠時,幾個小伙伴商量共同買一樣物品。這些活動都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了分享、交往的快樂。
三、社會實踐活動為幼兒良好情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獨生子女教育中存在一個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由于成人的過分寵愛,使得他們任性、自私、冷漠、缺少責任感,總是在享受別人的關愛而不懂得奉獻和給予愛。我們利用社會實踐活動中豐富多元的教育資源,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讓孩子體驗關心幫助他人的幸福,享受愛他人與被愛的幸福。比如:在我們帶孩子去參觀敬老院、安撫孤寡老人之前,我們就組織孩子們精心編排了節目,其中有詩歌朗誦、歌曲、舞蹈等,不僅如此,我們還讓孩子從家里帶來了老人愛吃的食品。當孩子們去敬老院給爺爺奶奶獻上花、送吃的、給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扣衣服扣子、梳頭發時,敬老院里充滿了濃濃的祖孫關愛溫情。最后孩子們還給爺爺奶奶們表演了精彩的節目,敬老院縈繞著一片歡聲笑語,爺爺奶奶直夸小朋友們乖。這樣的活動,不僅給敬老院的老人帶來了快樂,孩子們在活動中也進一步學會了關心老人、尊敬老人,相信愛的種子已深扎在孩子的心中。
世界水日前夕,我參加了一個實踐活動。它需要我對陌生的居民進行一次調查,了解居民的節水問題。我當時十分興奮,但略有些擔心——這是我第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沒有經驗,如果他們不歡迎我,把我轟出去怎么辦??
而事實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我來到了我家隔壁的一棟房子,敲響了第一戶人家的門。心里還是緊張得怦怦直跳,腦海里還想象著待會兒交談的畫面。終于,一位老奶奶開了門,她微笑地打量著我,又和藹地問:“你找誰啊?”我說明了來意,老奶奶倒是很樂意地協助我完成實踐活動。看到老奶奶那親切的面孔,我也慢慢地放松了。我把問題告訴了老奶奶,她極其認真地回答了我,生怕漏掉了哪一句話。很快地,我順利完成了第一戶人家的調查。走時,奶奶還對自己的小孫女說:“要向這個姐姐學習,長大了也去做些社會調查!”我聽了還真有些不好意思。
接著我又調查了第二戶,第三戶 ……都很順利,我的心情也就越來越放松了。到后來,我感覺就像和自己的朋友、親人在交談一樣了。
那次實踐活動雖然結束了,但社區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的一張張笑臉總是浮現在我腦海里,它讓我感覺到溫暖,讓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
關鍵詞:
藝術院校; 德育工作 ;社會實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知識成為決定國力大小最重要的因素,而人才素質是決定國家強弱的重要標志。因此,高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全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德才兼備的人才。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正處在一個歷史轉型期,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均要從時代、社會背景出發,探究適合藝術學生全面發展的德育方法。由于藝術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更要創新德育工作。
一、藝術院校德育工作實效不佳的原因
縱觀當前藝術院校的德育工作,無論是在德育的內在效果和外在效益上,還是在德育效率上,均未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1.藝術院校學生德育工作低效
由于德育教育沒有緊密結合學生思想實際開展,所以造成了德育低效。德育實效是指德育實踐活動預期目的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分析,德育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的靈魂。有的學者認為,德育效果、德育效益、德育效率三者共同構成了德育實效性的內涵。第一,德育實效性有其內在效果,即德育可轉化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第二,德育時效性有其外在效益,即以德育提升后,還可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第三,德育實效性還表現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人力、物力、時間上的投入,獲得最好的效果。當前,有的學生存在個人主義,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對于集體合作觀念、服務、奮斗的精神認識不足,在社會活動中希望自己是主角而不是配角,在工作中也擔心自己大材小用,人生價值選擇及判斷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始終處于不穩定的狀態。這也說明了在接受外界的大量信息時,學生未能分清正確與錯誤的觀念,不重視自身的素質修養。特別是對藝術院校學生而言,他們所接受的知識專業性較強、多元化,比較重視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表現,所以德育工作成效一直較低。
2.藝術院校不重視德育
高校比較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質,以至于大學生整體道德水平偏低,適應社會的能力不強。此外,高校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人格素養以及職業道德的力度不足。這樣的德育不僅失去了其精神和動力,還失去了其所具有的時代性和開放性。尤其是藝術院校將學生專業課放在第一位置,在德育實踐中,只重視說服教育,不重視學生德育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對德育產生厭煩心理,無法達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二、社會藝術實踐與德育工作的有機結合
對于藝術學院而言,德育可以發展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責任感和成就感,以此為目標的教育方式,追求的是塑造學生理想的人格。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道德教育出現了下滑趨勢,且道德領域變得非常復雜。德育不僅是社會需求,還是學生發展和生存的需要。因此,藝術院校要以人為本,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工作,倡導創新的教育觀——學知識、學藝術、學做人,重視德育工作。藝術院校要將學生參與社會藝術實踐活動上升到道德實踐的層次,不僅僅要實現專業教學的目的,還要實現課堂教學的德育效果。參加實踐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從而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社會藝術實踐不只是實習、采風、演出等活動,還是培養學生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最佳途徑。如野外的采風,可以讓學生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三下鄉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農村的發展現狀;戲劇表演,可以讓學生看到社會的縮影。對藝術類大學生而言,審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學生欣賞藝術、社會、自然的過程,通過情感類活動升華自己的感情,從而獲得美的體驗道德。美育,可動之以情,影響人的行為。培養和構建正常、健康的審美觀,是藝術學院美育的重要責任。在社會的藝術實踐中,學生可以運用審美知識和理念,去發現美、獲得美、接受美,從而提升審美情趣。參加社會藝術實踐是藝術學校開展國情教育的最好方法。學生通過到各個礦區、廣大農村等地開展實踐活動,不僅能了解中國的具體發展,感受到改革開放后我國所取得的成績,還可以觀察民情、國情,弘揚民族精神,了解我國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確切地感受我國優秀、傳統的民族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尊和自信心,從而堅定信念,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中國美術學院德育和社會
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所取得的成績近年來,只要到了假期,中國美術學院就會組織學生到經濟發達的地區開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專題考察。這種具有專題性的考察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鍛煉,同時讓學生和群眾達到情感共鳴,一起領略、感受國家的強大。德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的形式可以是靈活多變的。如最近兩年的寒暑假,中國美術學院一共組織了近兩千名大學生志愿者參加科學發展觀、誠信國家等實踐服務團,還開展了“三下鄉”的實踐服務活動。2016年暑假,中國美術學院組織大學生參加科學發展觀的宣傳及實踐服務,走訪了參加的老軍人,一起回憶生活艱難、戰火紛飛的年代,并編成舞臺劇,到各農村、礦區、社區開展演出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而把社會實踐活動轉化成他們的道德意識及行為。
四、結語
總而言之,藝術學院社會實踐是加強、改進藝術類大學生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德育教師要充分了解社會實踐在藝術類大學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生的專業特點,利用校內、校外的各種資源,幫助藝術類大學生構建基本社會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作者:張艷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一】
我來到了寶應電信公司,參加了它舉辦的“第___屆大學生實踐活動”。其實,在報名時,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可是沒想到就成功了。心里自然格外高興,因而,對這次難得的機會也十分珍惜。
開始的前兩天,我和其他一起參加該活動的同學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電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參觀了電信公司機房等地方。那里工程的巨大與工作人員認真的態度讓我認識到這里的工作不簡單,它關系到人與人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交流。
我與其他五個人,組成了“天翼營銷方案及前置營銷”的小組。
第三天,我們便來到了開發區,在盧啟棱帶領下,了解了中國電信的3g業務,并將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和中國電信的學子e行套餐進行了對比,找出了學子e行的優劣勢。
接下來幾天,為了更好的得到調查結果,我們組又分成了兩個小組。小組內部分工合作,有人打電話調查,有人接頭調查,有人數據分析、整理,有人畫圖,有人寫實踐報告。每天我們兩個組都會對當天所做出的成果進行交流與分析,并未對方指出成果中的不足之處。盧老師也會對我們的成果進行一些簡要點評。
這次的實踐活動,雖然時間很短,卻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盧老師___了我,做事要學會動腦筋,不能墨守成規;唐斐___了我,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絕不拖拉;趙亞萍___了我,做事要認真,切不可馬虎;時謙___了我,做事之前應該做好充分準備;楊揚___了我,做人有時要低調一點;祁瀟___了我,要十分融洽的處理好人就關系。
在大家一起為電信出謀劃策的同時,我們六個人也成為了好朋友。因為友情之花的絢爛開放,所以在這幾天里大家相處得很愉快。
對于同學們來說,七月是一個多夢的季節。每一位有志學子,都希望自己夢想成真。我在學生時代,和你們一樣,也想讀一所名牌大學,至今我的愿望尚未實現,估計永遠不會實現了,但我不覺得遺憾,因為今天我與××大學的師生坐在一起了。
【關鍵詞】小組活動 設計 游戲 分享
小組就是眾多人組成一個聯盟,然后共同解決問題。在社工領域,小組是社工安排有相似問題的案主共同幫助解決自己問題的一種方法,通過大家的交流、分享、互助得到問題的解決。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稱為團體工作,是指以團體或小組為對象,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術與方法,為小組的成員提供社會服務的方法。小組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團體或小組及其成員的發展,使個人能借助集體生活加快自身的社會化;協調和發展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和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發揮團體或組織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健康發展。在小組工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小組活動的設計。小組活動設計是小組活動開展的指南,不僅要求設計要符合小組活動的目標,并且還要有可操作性。通過對小組工作的學習和實踐,筆者對小組工作活動設計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小組活動在小組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小組社會工作中,小組活動會有明確的目標,小組的工作者參與并指導小組活動,通過小組情景與小組組員互動達到小組的目標。小組活動在小組工作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這種學習過程是一種感受、體驗和內化式的學習(張洪英,2005)。
在社會工作的小組活動中,對組員而言,小組有助于個人學習群體經驗。對整個小組而言,小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團隊精神與和諧的人際關系,使組員在健康的團隊氛圍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對社會環境而言,小組可以極大地豐富社會資本對整個社會的整合和健康發展。小組活動的內容可以包括行為和語言兩個部分,即游戲和分享。那么游戲到底可不可以解決小組成員的問題呢?行為認知理論認為,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我們可以把游戲看做是模擬的現實,通過游戲規則我們限定了組員的行為,讓組員體驗一種新的思維和行為,這樣可以重構組員的認知。組員在有了新認知之后就可以改變原先的那種不良認知,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游戲是可以解決組員問題的。但是如果光游戲而不分享,對于那些認知反應較慢的組員,例如年齡較小的兒童,則不能體會到這種新認知,所以作為小組工作的帶領著,其根本任務就是在分享過程中點明游戲的目標,讓組員們去體會,并使其逐漸滲透到組員個人認知和行為當中去。
臺灣學者林萬億指出,小組社會工作的活動具有以下功能:提供人際接觸、匯集對小組成員有用的資料、通過小組活動中的預演為未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容許偏差行為、導入小組成員平時深藏的感受以供全體組員的討論和分享(林萬億,1998)。
二、社會工作視角下小組活動設計的建議
1、明確小組總目標和分目標
在小組活動中,小組的游戲不是小組發展的主體部分,小組的工作人員借助游戲這個媒介來運作小組,讓游戲媒介有效地配合小組總目標才是最重要的。要明確小組工作的目標是什么,才不至于使小組無目標航行。
發展心理學當中有一個很經典的實驗稱為延遲滿足。實驗當中,實驗者給幾名四歲的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糖果,并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可以在二十分鐘之后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顆糖果。于是,專家們開始觀察,有的孩子馬上吃了糖果,而有的孩子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一直等到二十分鐘后吃到兩顆糖果。經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當時努力克制自己的小朋友,長大后在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可見自控能力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保持毅力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質。根據發展心理學的這個實驗,讓兒童學會如何培養自控能力,增加毅力是兒童小組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在兒童小組活動游戲設計中,為了實現小組活動的總目標,我們要根據兒童的狀況先設置與總目標相契合的分目標。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實現小組活動總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兒童的自控能力,使小組活動的效果實現最大化。
2、提高小組活動參與度
小組活動是一個整體的過程,分為游戲部分和分享部分。小組游戲部分是小組的核心。那么,在小組活動設計中如何才能提高小組組員的參與度呢?一般兒童小組參與度較高的活動具有以下特點:游戲內容比較輕松、活潑并且動作較多,來吸引小組組員的注意力,整個活動過程模式是由“熱”到“冷”,再到“熱”的過程,即從熱身游戲到思考分享,再到鼓勵支持并結束。所以在游戲設計過程中,盡量多設計一些輕松、活潑、動作較多的游戲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
3、小組活動計劃要隨時修改
雖然,小組社會工作并不像一般娛樂休閑活動那樣需要舉辦許多團隊活動,但是,借助游戲這一形式,將小組目標寓于小組游戲之中,不僅能實現小組目標,更能達到增加小組社會工作的趣味性、增加小組對成員的吸引力、激發組員參與的積極性等諸多目標。經過學習與實踐,在兒童小組工作中筆者發現,組員的狀態對小組的影響很大,如果組員在正式活動之前仍然沒法進入狀態,我們就不得不添加新的熱身活動活躍小組氣氛,熱身游戲一般需要有趣味性和相關性(與本節活動主題相關)。
4、小組活動設計要符合實際情況
在小組活動中,參與游戲的過程尤其是參與競賽性的游戲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狀況,所以對所設計的活動進行模擬、事先操作和預期活動結果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語言分享過程中,如何使每位不同性格的組員都表達感想呢?這也是要提前設計好的。一般的方法是由一位組員開始輪流表達,這樣可以使不善于表達的組員表達自己。在這樣的輪流表達過程中,小組社工要學會協調局勢。對于過分表達的組員,說到無關緊要的內容時,小組社工要利用總結和回應的方法及時打斷。例如小組社工可以說:“×××說的非常好,那么旁邊的組員怎么想呢?”這樣就均衡每位組員的表達機會。在每位組員表達時,小組工作者要及時記錄,最后給予總結性歸納,而盡量少做一一回應,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對具有同一問題的組員有一定了解。
三、結語
小組活動的設計是小組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我們要通過游戲和分享來實現小組工作的目標。作為一名小組社工應該具有專業的社會工作理論知識,不僅要設計出符合服務對象特點的活動,而且要反復琢磨、模擬,應對意外情況的發生。還需要強調的是,小組社會工作是一項與人有關的工作,在小組工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很多變數,這是事先無法預測的,如果一味地遵循既定的方案,會抹殺了小組社工的臨場應變能力和小組成員的創造力,對小組動力的自然發展造成破壞性的影響(趙芳,2005)。所以,活動設計方案只是計劃和參考,并不是不可變更的。
參考文獻
[1] 張洪英 . 小組社會工作: 理論與實踐 [M].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5.
一、差異化策略
差異化是管理學的一個重要應用性理論,它是指企業通過提供獨特的產品特性,包括產品品質、產品創新、產品特性、配銷渠道等方面,建立公司獨特性,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它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發展策略,也是企業進行市場競爭時采用最多的競爭策略之一。差異化的目標是自身在社會的競爭當中獨樹一幟,滿足社會客體需求,取得社會競爭的優勢。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引入差異化策略,為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豐富實踐育人的理論視野,提高實踐育人的效果。
二、當前大學生實踐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活動組織者缺乏實踐經驗
在組織的主體上,高校組織大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一般都是教師或輔導員。我國高校的教師一般都以學術科研為主。學者和實踐者在活動當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科差異。教師作為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主要的任務就是進行知識的傳播和講授,對真正的教學問題的情景也只能是在教師或者是學校,而實踐活動是一種真實性的教學情境。教師要從一個理論情境向真實的教學環境轉變是缺乏有效的實踐經驗的,難以體現出學科的實踐性。
輔導員在大學生實踐活動中承擔一個引導者角色。高校每年新晉的輔導員崗都呈現遞進式趨勢,使得輔導員崗位的更替也逐漸開始頻繁。輔導員崗位的更替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新的輔導員崗位由于缺乏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在組織實踐活動過程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不能很好地進行溝通和協調。
(二)活動的志愿者存在同質化現象
首先,志愿者專業的同質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志愿者實際上是專業相同或者相類似的群體,在實踐活動中主要是根據自身所學的專業進行調查,這樣就會存在一個思維的定向,即大多數的志愿者都只是從其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思維進行調查和研究,得出的調查結果往往是單方面的,沒有能多視度、全方位來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其次,志愿者的知識結構同質化。一定程度上講,志愿者的綜合素質相差不大,知識構成相對一致。他們對所學學科知識的把握和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的。此外,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如管理學、政治學等知識也相對均衡的,在一般的情況下這個群體成員所擁有的這方面的知識構成是相差不大的,不利于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
再次,志愿者的年齡層次存在同質化。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志愿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在這些學生當中,年齡的分布相差不大,他們的社會實踐經驗與其看問題的范圍還相對狹窄,雖說經過兩的大學學習和熏陶,但是還不能形成穩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系,處理問題往往單一化、簡單化。
(三)實踐對象與志愿者背景“重疊”
目前我國高校主要是“以‘三下鄉’、‘四進社區’、社會調查、形勢政策宣講等為標志的社會實踐活動品牌得以確立和發展。”這些活動的地點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來源于基層或者條件相對艱苦的地方。實踐活動過程是一個人能力提升的過程,作為實踐志愿者的大學生,往往并不必然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用二元分類來看,當前大學生一部分是來自城鎮,另一部分來自鄉鎮或農村。他們在享受教育資源或者接受的文化環境熏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來自鄉鎮、農村的大學生迫切有著改變現狀的心理需求,期望著能夠去一些較發達的城市進行實踐和鍛煉,以期能夠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來自城鎮的大學生本應該利用其本身所擁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其在城市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知識為這些艱苦的地區進行一定的服務和意志磨練的。但目前的情況往往是,來自農村的志愿者還是回到農村和基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并不愿意到農村參與實踐活動。志愿者的成長背景與實踐對象存在“重疊”。
(四)不注重經驗的總結與分享
實踐目標是育人。當前的大學生實踐活動不注重對實踐經驗分享的長期性,也即大學生實踐活動只是任務式的執行,實踐活動結果就是形式上的提交一份質量相對不高的調查報告敷衍了事,不講求在實踐活動與經驗分享相結合,不考慮學生與教師在實踐活動中的實際感受和能力的提升,忽視對實踐經驗的推廣與應用。如此一來,就會導致大學生實踐活動的跟不上社會的要求,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不能有效及時的解決,也會導致學生和教師出現對實踐活動實際效果的消極心理。
三、大學生實踐活動存在問題的歸因分析
(一)組織者缺乏系統的訓練,生活閱歷有限
實踐活動的組織者主要是青年教師或者輔導員,大部分都是畢業后直接進入到高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會工作的閱歷,而且在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方面也有限,在組織活動中很多新問題、實際問題都沒有經歷過,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都是通過在同學校之間的組織者之間的短暫交流而獲得的間接經驗,根本無法滿足實踐活動中的隨機問題解決的需要。另一方面,輔導員和教師作為實踐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其組織活動能力和方法直接影響著實踐活動的效果。目前我國專門針對高校大學生實踐活動組織者的培訓還相對薄弱,甚至很多地方的高校都沒有形成一個培訓的機制,導致了大學生實踐活動組織者沒有一定的組織經驗而盲目的地進行組織活動,使實踐活動出現了走馬觀花的現象。
(二)活動組織時間短暫、組織過程過于倉促
實踐活動的組織發起是在學期期末開始,整個組織發起到活動的開始也只是半個月或者更少,時間活動準備短暫性也很難形成對實踐活動的時間安排、目標要求、形式內容、實踐的方法、執行的路徑等比較全面的、充分的、具體的、細致的計劃,難以形成對實踐活動的統籌安排與點面結合,難以保證整個實踐活動能夠順利、安全有序、持久有效的開展。
(三)實踐基地資源選擇有限
大學生每年的實踐活動隊伍龐大,人數眾多,實踐基地的數量卻是寥寥無幾,很多高校實踐活動的地點幾年、十幾年甚至更久都是同一個地點或是幾個地點之間來回的轉換,造成這種原因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學校對自身實踐基地建設不夠重視,沒有能夠充分利用優勢資源。
四、用差異化策略來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以客觀需求為基礎,以特色制勝為目的,是差異化策略的重要原則。用差異化策略來思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突破創新,結合志愿者特點與需求,從實踐基礎的選擇,到活動組織實踐,再到總結與反饋,都需要組織者結合實際來理解和運用差異化策略。
(一)組建一支知識結構與文化背景多樣、互補的志愿者
一是注重志愿者專業結構的多樣性和互補性。不同的學科專業背景,可以運用自身的專業發揮聰明才智。既要尊重和發揮志愿者所學專業的多樣性,又要尊重科學專業的互補性。志愿者不能僅僅是單一學科專業的隊伍,也應該存在交叉專業或吸收其他專業的志愿者,組成多學科參與、多專業協作的志愿者隊伍。
二是注重志愿者學歷層次上的多樣性和互補性。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志愿者主要是傾向于本科學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缺少專門的學術訓練和系統的理論學習,本科生志愿者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理解不深、分析不透。因此,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可以考慮把研究生吸收到志愿者隊伍中來,彌補本科生志愿者積極地做事但視野不廣、分析不透的不足,充分發揮不同學歷層次背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是注重志愿者文化背景的多樣性與互補性。來自不同地域的志愿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些志愿者走在一起討論、實施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項難得的學習過程。在這個小集體中,大到對實踐主題的討論,小到成員間的磨合,都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對實踐活動中的問題會有不同的見解,也為問題的解決作出自己的貢獻。志愿者的交流與認識,可能出現小小的摩擦,但這都是課堂中無法提供的真實教學情景。具有多文化或者說是跨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團隊,一定會收獲更多。
(二)注重實踐基地的時空育人功能
除了重視志愿者隊伍的組建以外,還要考慮到實踐基地在時間、空間上的反差效應。實踐基地是大學生能否取得提升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實踐基地的選擇,要考慮到志愿者的發展需要,事先評估實踐基地所具有的育人資源,可能帶來的育人效果。實踐基地的發展程度、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地域文化差異等等,都是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提升實踐活動內涵和效果的重要資源。因此,在組織和策劃社會實踐活動之前,就要充分考慮這些原則:一是對于同一個實踐基地,可以長期跟蹤調查,定期回訪,以時間為軸線,實踐基地的變化和發展為比較要素,做深做實;二是注重反差原則。主要有文化背景與實踐基礎的反差原則:對于來自農村大學生志愿者,應安排到沿海開放城市開展社會實踐;對于以來自城鎮大學生志愿者,應安排到鄉村等邊遠地區開展社會實踐;有專業或行業的反差原則:來自文藝專業或家庭的志愿者,考慮安排到工廠、企業、社區中開展社會實踐;來自理工科專業或家庭的志愿者,考慮安排到公益性事業單位中開展社會實踐;農林牧專業的志愿者,安排到社區、學校、醫院、化工等領域開展社會實踐;等等。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要以培養人、教育人為出發點,以長才干、作貢獻為落腳點,盡可能考慮到更多志愿者的成才、成長需要,充分結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把他們帶到讓他們產生深刻印象的地方,開展一次使他們深受教育又讓他們發揮作用的實踐活動。
(三)注重實踐結果的反饋
首先,各高校應該專門建立實踐活動后期反饋的管理機構,負責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分享、評價等工作,通過建章立制,進一步完善實踐活動從開展到結束后反饋的各項流程,從制度上減少實踐活動過于形式化和簡單化的傾向,積極引導大學生做好階段總結。
其次,實踐活動結束后,無論是學生還是組織的教師輔導員,要引導學生進行階段總結,通過階段性的總結既要對實踐活動中,學生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成果做信息的記錄和反饋,還要從實踐基地或者單位的意見反饋中進行總結。在實踐活動反饋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交流會、經驗交流會、討論會分析在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成功經驗,發現問題和不足,并為以后的實踐活動開展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再次,建立和完善實踐活動的評價機制。實踐活動的評價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可以采用“媒體報道、社會實踐成果評比、當地產生的影響等顯性產出進行客觀評價”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寫心得體會等方式使大學生實踐活動過程形成一個良性的隱性循環評價制度。對于評價方式的選擇,不管是選擇隱性評價方式還是顯性的評價方式,有一條原則都應該是各大高校所應該共同遵循的,也即是“激勵為主,考核為輔”。只有在眾多反饋形式組合起來時,才能讓大學生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有實效。
參考文獻
[1] 邢強.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