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52: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記文學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諸多情形
從整體上來看,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是一個系統,從傳播學角度思考,主要包括傳播的目的與功能、傳播媒體與介體、傳播環境、傳播內容、傳播對象與傳播效應等子系統在內,具體情形如下:
(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與原因
任何一種傳播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也彰顯了傳播的功能。同樣,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也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動機。其中,功能是客觀性的,目的和動機是主觀性的。
1.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總體說來,其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娛樂功能以及記錄歷史發展變遷和反映人生酸甜苦辣的功能,具體如下:
(1)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政治功能
主要體現為介入政治和影響政治。古代文學傳播干預政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民間作家的文學創作表達,比較典型的就是漢朝樂府詩詞,由統治者采集匯編而成,以便了解和知曉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是當政者通過文學創作,表達自己對時政的看法。
(2)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經濟功能
主要體現為文學創作者出于維持基本生存需要而著書立說。這一方面比較典型的體現在明清時期小說的創作與傳播中,此一時期作家寫作基本是出于商業目的,維持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傳播小說的目的也是為了賺取一定的經濟利益。
(3)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抒情言志和娛樂功能
文學創作首先源于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達作者的理想、夢想等之類的東西。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比較典型的是兩大類,一是古代詩歌;二是古代小說。
(4)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社會功能
主要體現為對社會風氣有巨大的感染和凈化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文學傳播打破了文學創作個體的自娛自樂和孤芳自賞狀態,能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5)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文學鑒賞和文學追求功能
這主要是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一批專門沉浸于文學追求的高層作家群,比如較為典型的是形成一些文學傳播團隊,相當于今天的文學沙龍。
2.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驅動原因與目的任何一種文學或者文化傳播總是有一定原因的,這些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從中國古代文學傳播客體來看,其動因如下:一是人們心靈世界波動引發的主觀動因;二是企圖建立一種人們生存生活和發展秩序的現實動因;三是獲得生存知識和技能的功利性動機;四是感嘆人生苦悶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快樂和滿足人們特殊興趣的心理動因。
(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媒體與方式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都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介體和媒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能傳播開來。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傳播媒介對整個文學發展具有很大的助推。
1.形式多樣的口語傳播媒體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口語傳播媒體形式多樣,從口語語音的強調、傳播場所場合和傳播廣度與效果來看,有以唱為主的演唱、吟唱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講為主的講學和論辯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誦為主的吟誦和朗誦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說為主的說話和說書口語傳播媒體等。
2.豐富多彩的實體傳播媒體
我國古代的傳播媒介都是比較傳統和原始的,這和當時中國文化傳播的媒介相通,主要包括兩大類:
一類是刻在特殊媒體上的傳播。如甲骨文通過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傳播,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文學傳播形式;金文刻在青銅器上而傳播;石刻文是利用石頭作為傳播媒介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圖書形式.另一類是寫本媒介。它是指用筆將文學作品寫在一些類似紙張的媒體上,比如寫在竹子上的簡稱竹寫文;寫在木頭上的叫木寫書;寫在絲制品上的叫帛書;寫在紙上的,叫紙寫書---這是一種比較發達的文學傳播媒體,與我國古代造紙術發展息息相關,比前面媒體有諸多優點,后來慢慢裝訂成冊,形成了現在書本形式;雕版印刷體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文學傳播媒體,由于其傳播速度的加快,漸漸成為后來文學傳播的主要媒體。中國古代文學傳播媒體經過了三個前后相繼的階段:口語傳播媒體、手寫本傳播媒體、雕版印刷傳播媒體。
(三)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主體構成與傳播觀念
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不光是在傳播形式上多種多樣,在傳播動因與功能上多姿多彩,在傳播思想和觀念上也具有諸多豐富的內涵和要求。
1.多彩的傳播思想,閃爍古代人思想的智慧火花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背后都有一套傳播理論和思想,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也不例外。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思想主要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再次立言和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文章可以立身"、"以幻為真和聲律傳文"等等,這些傳播思想,一些是通過文人的理論闡釋表達出來,另一些是通過文學創作的傾向和實踐活動展現出來的。
2.多樣化的傳播主體,彰顯了傳播者不同的心態和風格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都是需要一定的傳播主體的,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發展史,其傳播主體主要有兩大類別,一是文學作品本身的原創者個體;二是團體性的傳播主體,比如古代的樂府。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主體具有多彩的特點:一是傳播主體彰顯了非常個性化的要求和傾向,比如政府機構為文學傳播主體,展現了其強烈的政府信息;文學印刷和出版傳播主體,展現了諸多商業性的目的;其他文學團體傳播主體展現非常多的文學氣息。二是傳播主體的影響力具有巨大的層次性和差異性。其中,作為政府性的主體機構文學傳播影響最大,作為文學創作個人的傳播主體,其傳播影響力最小。三是傳播主體采用的傳播媒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其傳播的效果。
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經驗帶來的諸多經驗啟示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達繁榮除了原創作者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傳播體系的成功運行,它包括傳播主體、目的和功能、媒介與方式和傳播客體及傳播的效果等等,具有十分豐富的成功經驗,這些方面對當今中國文學和文化傳播帶來了諸多啟示.
第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多樣化,既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也有個人的功能。這一點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務必要注重其功能的發揮和挖掘,盡可能為其創造各種條件,讓文學傳播真正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和造福人類。第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媒體和方式多種多樣,經歷了原始的人工傳播媒體和非人工式的傳播媒體,啟發我們既要注重傳統的文學傳播方式,比如充分利用口語傳播媒體和紙張傳播媒體,又要利用現代化的文學傳播媒體,比如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網絡文學傳播媒體,積極整合和優化組合各種文學傳播媒體,力求形成和建構一套復合創新式的文學傳播媒體體系,從而推動文學更好地服務人類和社會。第三,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主體既有個體主體,也有集體形式的團體傳播主體,這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要充分發揮文學作品原創者個體利用各個場所和場合,包括利用網絡傳播媒體,給予文學作家真正的獨立創作空間和自由;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發揮政府團體、民間團體等機構來傳播文學,彰顯團體傳播的巨大力量。第四,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思想豐富多彩,具有一定的高度,這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要注重文學作品本身的文采美和內容美,還要注重通過文學作品傳播來彰顯時代的風采。
三、結語
我國古代文學傳播與文學創作幾乎同步,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過程,從傳播階段、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內容、傳播觀念、傳播媒體和效果等方面,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諸多特點,彰顯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歷史的種種情形,也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繁榮,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當今文學傳播借鑒和運用。
參考文獻:
[1]草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目的與功能[J].甘肅理論學刊,2009,(6)。
[2]鄭艷玲。中國古代文學的口語傳播形式[J].當代傳播,2010,(5)。
現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了解一些閱讀文學作品的常識”和“我國文學史的常識”,“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的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文言文,高一語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點”,“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識和古代文體知識”。這從知識掌握的范圍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兩方面對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聯系傳記文學的教學,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幫助學生掌握文體常識。
傳記文學主要是指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學,又是歷史,是文學和歷史結合的邊緣學科。在中國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傳、雜傳、散傳、自傳、專傳等。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6篇就是史傳;《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記》等為雜傳;《記王忠肅公翱事》、《梅花嶺記》都是別傳;《譚嗣同傳》、《柳敬亭傳》等是專傳。另外,《史記》還創立了一個“列傳”的概念,是指與“本紀”相區別的,記載人臣士庶的傳記,如課文《屈原列傳》。
在教學中,應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傳記文學文體的一些基本常識。
2.揭示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征。
傳記文學是文學和歷史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因此它既有歷史特征,要求“尊重歷史”,又有文學的特征,人物形象、語言都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記文學的主要特征是:
(1)真實性。傳記文學必須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再現歷史,再現人物。傳主及事件必須符合史實,有史學價值,決不能憑空虛構。這也是傳記文學享有崇高聲譽和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課文中的傳主,如廉頗、譚嗣同、屈原、張衡等,都是歷史名人,其事跡史書都有記載,真實可靠。近幾年來高考卷中出現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學界備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跡均有明確記載。當然,傳記文學的真實性并不等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簡單記錄,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細節可以借助于想象、聯想等作適當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
(2)藝術性。傳記文學要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刻劃人物,描摹物態。傳記文學主要是寫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劃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記》之所以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刻劃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當完整性。傳記文學主要是表現人物的,要使人們對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須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傳記文學中,傳主的生平經歷一般都較完整,便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人物,如《史記》。一些小傳,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現人物一生完整的經歷、事跡,但往往通過典型的事例,以小見大,來表現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導學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傳記文學以寫人為中心,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必須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來分析、欣賞、評價作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規律,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欣賞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傳記文學刻劃人物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加以分析歸類,能使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逐漸積累,提高閱讀水平、欣賞能力,準確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現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了解一些閱讀文學作品的常識”和“我國文學史的常識”,“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的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文言文,高一語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點”,“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識和古代文體知識”。這從知識掌握的范圍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兩方面對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聯系傳記文學的教學,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幫助學生掌握文體常識
傳記文學主要是指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學,又是歷史,是文學和歷史結合的邊緣學科。在中國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傳、雜傳、散傳、自傳、專傳等。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6篇就是史傳;《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記》等為雜傳;《記王忠肅公翱事》、《梅花嶺記》都是別傳;《譚嗣同傳》、《柳敬亭傳》等是專傳。另外,《史記》還創立了一個“列傳”的概念,是指與“本紀”相區別的,記載人臣士庶的傳記,如課文《屈原列傳》。
在教學中,應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傳記文學文體的一些基本常識。
二、揭示傳記文學的基本特征
傳記文學是文學和歷史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因此它既有歷史特征,要求“尊重歷史”,又有文學的特征,人物形象、語言都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記文學的主要特征是:
(1)真實性。傳記文學必須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再現歷史,再現人物。傳主及事件必須符合史實,有史學價值,決不能憑空虛構。這也是傳記文學享有崇高聲譽和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課文中的傳主,如廉頗、譚嗣同、屈原、張衡等,都是歷史名人,其事跡史書都有記載,真實可靠。近幾年來高考卷中出現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學界備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跡均有明確記載。當然,傳記文學的真實性并不等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簡單記錄,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細節可以借助于想象、聯想等作適當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
(2)藝術性。傳記文學要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刻劃人物,描摹物態。傳記文學主要是寫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劃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記》之所以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刻劃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當完整性。傳記文學主要是表現人物的,要使人們對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須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傳記文學中,傳主的生平經歷一般都較完整,便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人物,如《史記》。一些小傳,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現人物一生完整的經歷、事跡,但往往通過典型的事例,以小見大,來表現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三、引導學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傳記文學以寫人為中心,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必須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來分析、欣賞、評價作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規律,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欣賞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傳記文學刻劃人物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加以分析歸類,能使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逐漸積累,提高閱讀水平、欣賞能力,準確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朱老在他長達九十多年的生活歷程中,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這是他一生永不停歇、辛勤耕耘的結果,朱老生前常愛說兩句話:一句是梁啟超的“戰士死于疆場,教師死于講席”;一句是“我們必須前進,永遠前進,后退是沒有出路的”。他一生的行動,實踐了自己的信念。我覺得,朱老身上這種永不滿足、充滿生命活力的進取精神,是最可寶貴的。從他早年登上學術之壇起,直至晚年,除因外力所迫擱筆以外,他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前進的腳步。特別是九十多高齡猶能撰寫幾十萬言的《元好問傳》,這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是罕見的。
記得1987年夏天,朱老病重住長海醫院時,我和另一位先生去看他,他談起正在寫作的《元好問傳》,談起元好問的時代,談起對北宋九帝、南宋九帝的評議,談著談著,他突然說:“我真不想死!”我至今忘不了他說這句話時的嚴肅神情和炯炯目光。這是把生命獻給祖國文化學術事業的莊嚴誓言。這種熱愛甚至到了近乎癡心的境地,這深深地感動著我。
朱老之所以能保持這種數十年一貫的學術熱情和進取精神,取決于他對傳統文化具有一種十分深刻的歷史感,又有十分清醒的時代意識。他把認真吸取、勇于借鑒歷史經驗和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批判很好地結合起來,讀他的著作,總為他廣闊的歷史視野所折服,同時又能感受到現實的生活氣息,且兩者水融,而非生搬亂套。他寫了近十部傳記著作,如他的成名作《張居正大傳》,從1943年問世以來,為中國的新型的傳記文學的建立和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此書直到現在仍不斷再版。朱老在寫張居正傳以后,還寫了杜甫、梅堯臣、陸游、陳子龍、王陽明等古代人物的傳記。這些傳主有個共同的特點,即大都是對國家、民族作出各種不同貢獻的人物,朱老特別表彰他們的氣節、風骨以及濟世救時的涉世熱忱。他還寫過他夫人的《李方舟傳》,在中他還曾想替一位女生產隊長立傳,目的則是從普通平凡的人物中發掘品德之美和人性之美。
解題金鑰匙
解答傳記文學作品,首先要掌握傳記文學的特點,即真實性和藝術性相結合。一、傳記文學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再現歷史,再現人物。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歸納作品所敘述的傳主的生平事跡,把握傳主的形象,概括傳主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質。如《魯迅自傳》第二段中寫魯迅的求學經歷,從其“棄醫從文”的經歷可以看出魯迅把自己的學業和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赤子情懷。二、傳記文學主要是寫人的,需要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刻畫人物,塑造形象。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通過傳主的言行和典型事例,分析傳主的形象特點,掌握文章中塑造傳主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規律。如《吉鴻昌傳》中,吉鴻昌在被迫出國期間,為了反對美國人對華人的歧視,特意在自己的胸前佩戴著“我是中國人”的牌子。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吉鴻昌高尚的民族氣節,也體現了他的個性特點。
解答傳記文學作品,其次要把握“評”與“傳”的關系。許多傳記文學在敘述傳主生平事跡,展示傳主的人生經歷的過程中,適時地對傳主的思想行為作出分析,對傳主的精神境界作出評價,從而揭示文章的內在意義。如《“縱浪大化”季羨林》開頭:“滴水雖小,卻能穿石。這給我們兩點啟發:一為從不中斷,二為注入一點。從不間斷,就是有恒,日復日,年復年,堅持不懈;集中一點,就是目標專一,從不旁逸。”這段議論,既是為介紹季羨林作了鋪墊,同時也揭示了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道理,成為作品的文眼。
解答傳記文學作品,還要品味作品語言。傳記文學寫的是歷史,語言卻是文學的語言。文學語言的本質是形象。傳記文學的語言大多豐富、精練、典雅,講究韻味。如《徐悲鴻的一生》寫徐悲鴻求職失敗,瀕于絕望的一段文字:“悲鴻感到呼吸困難,渾身像著了火,有一種燃燒的痛楚。他猛力扯開衣襟,讓無情的風雨打在他的胸脯上……”把徐悲鴻當時的內心感情表達得形象生動。
模擬訓練題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走向藝術之路(節選)
范 曾
我四歲時入學,由于早熟的聰敏,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我父親是上海美專畢業的,家中有些留下的畫冊和畫具,我從小便喜歡橫涂縱抹。最早對我有影響的是畫家豐子愷的《護生畫集》《子愷漫畫集》。我喜歡他要言不煩的用筆和濃厚的文學氣息,他的惻隱之心深深打動了我。我的父親信佛,是一位居士。我問他,我是不是也應該吃素?父親說,你太小,吃素成不了佛,可見父親的教子是很有幽默感的。還有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我有時看著看著就流下了眼淚。我照著豐子愷和張樂平的畫臨摹,有時到了如癡如迷的地步。我也寫字,由于張廉卿是范伯子的老師,所以我們家對他的書法十分推重,我從小學他的字,每天懸腕對臨。有一年暑假,我滿嘴長了胡子瘡,擦著紫藥水,像個小魔鬼。一向愛漂亮的我把門鎖上,從早到晚羞與外人接觸。除此便收集郵票,那時沒有錢買,就從偶然收的家信中撕下來,一張張積累,連很普通的、不值錢的郵票,我也認為趣味無窮。我們小時候老實得很,連向別人要舊郵票都不敢的,因此搜集的速度之慢,可以想象。直到二兄1945年去香港之后,他從銀行里的信件上取下一批批的外國郵票寄給我,我才漸漸收集了幾大本。
我八歲之后,家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兄因為參加革命,遭到追捕,幾乎喪命,離開家園,到蘇北打游擊去了;二兄也為生活所迫,跟舅父去香港謀生。我從小不愛和女孩子玩,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對文學又一竅不通,所以我很孤獨,懷念著兩位才情出眾的兄長。他們也很喜歡我的,二哥的生活漸漸好一些了,經常寄糖果和書刊給我。大兄則一直為革命奔走,常囊空如洗,挨餓受凍;但他還是想著我,給我寄回過十只石猴,那是刻工粗糙的藝術品,我竟然讓它們排隊睡在我的枕旁,每天給它們洗澡。(1)
我上中學之后,開始頑皮,成績也江河日下,只有文學永遠在全班執牛耳。我對數、理、化沒有絲毫的興趣,所幸范氏大代數書很厚,正好在書的邊角上畫卡通。每一頁畫的動作,略有區別而有連續性,用相當的速度翻閱,便可有運動的效果。畫人吃包子、踢足球、小孩兒推磨,無奇不有。同班的顧樂夫,今天也是一位名畫家了,畫得更出神入化,竟至有一次數學教師馮德吾忽然問顧樂夫三的四次方是多少,他說“二十七”,引得哄堂大笑;接著再問我,我說“二十七再乘三”,雖然我心算不行說不出得數,卻也博得了滿堂彩。(2)
(選自《范曾自述》)
1.結合文義,解釋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意思。
(1)只有文學永遠在全班執牛耳
(2)畫得更出神入化
2.文中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哪些方面的藝術愛好?
3.文中畫線的兩處描寫非常精彩,請選擇一處略作賞析。
4.通過對本文的閱讀,你認為一個人小時候的愛好對一個人的未來有著怎樣的影響?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
又讀一本大書(節選)
沈從文
自從逃學成習慣后,我除了想方設法逃學,什么也不再關心。
有時天氣壞一點,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學沒有什么去處,我就一個人走到城外廟里去。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計三十來處,除了廟宇就是會館和祠堂。空地廣闊,因此均為小手工業工人所利用,那些廟里總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絞繩子,織竹簟,做香,我就看他們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罵,我也看著,看他們如何罵來罵去,結果如何。因為自己既逃學,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較遠的廟里。到了那里,既無一個熟人,因此什么事皆只好用耳朵去聽,眼睛去看,直到看無可看聽無可聽時,我便應當設計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我從不用心讀書,但我從不在應當背誦時節無法對付。許多書總是臨時讀十遍八遍,背誦時節卻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遺。也似乎就是由于這份小聰明,學校把我同一般同學一樣待遇,這樣,便使我輕視學校。家中不了解我為什么不想上進,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聰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為什么只要我讀書,不讓我玩。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了點兒,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為什么騾子推磨時總得把眼睛遮上?為什么刀得燒紅時在水里一淬方能堅硬?為什么小銅匠會在一小塊銅板上鉆那么一個圓眼,刻畫時刻得整整齊齊的?這些古怪的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滿了疑問,都得我自己去尋找答案。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就為的是白日子太野,各處去看、各處去聽,還各處去嗅聞。死蛇的氣味,腐草的氣味,屠戶身上的氣味,燒碗處土窯被雨以后放出的氣味,要我說來雖當時無法用言語去形容,要我辨別卻十分容易。一只黃牛當屠戶把刀摶進它喉中時嘆息的聲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黃喉蛇的鳴聲,黑暗中魚在水面撥剌的微聲,全因到耳邊時分量不同,我也記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時,夜間我便做出無數稀奇古怪的夢。這些夢直到將近二十年后的如今,還常常使我在半夜里無法安眠,既把我帶回到那個“過去”的空虛里去,也把我帶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夠寬廣了,但我似乎就還得有一個更寬廣的世界。我得用這方面得到的知識證明那方面的疑問。我得從比較中知道誰好誰壞,我得看許多已由于好詢問別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覺到的世界上的新鮮事情新鮮東西。結果能逃學時我逃學,不能逃學我就只好做夢。
(選自《從文自傳》)
1.請根據文義說說題目“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中的“小書”“大書”各指什么。
正所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譬如基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就是記錄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有的挑戰人類運動的極限,有的超乎人類的想象,有的驚世駭俗,有的荒誕不經……
程維來的寶塔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做出來了,在全社會公開展出,吸引了眾多的眼球。人們好奇的不是這座寶塔做得如何的雄偉和壯觀,而是嘖嘖贊嘆這座寶塔鑲嵌著他從醫50年來積累下來的近百斤的離體病牙,嘖嘖贊嘆的是他用半個世紀的心血和成就鑄造出這么一座美輪美奐號稱的“中華人牙第一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座寶塔已經超越了美學范疇。
在這本書里,程維來向讀者披露了他圓“寶塔夢”的初衷: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他在安徽省潛山縣懸壺濟世,為數以千計的牙痛患者解除了病魔的折磨。當他把患者口腔里的病牙一顆顆拔下來時,半個世紀以來竟然積少成多,積累了40多公斤。
一般的口腔醫生對于這些血淋淋的牙齒的處理方式,大多是視為穢物丟棄在垃圾筒里,哪個都沒有想到這些離體病牙能派上啥用場。而程醫師卻不,他視這些離體病牙為“寶物”。他經常去察看,擔心這些“寶物”被老鼠搬走。90年代,他得知某醫科大學口腔系教學時缺少離體病牙,還曾經多次無償贈送一些給醫科大學做教學使用。那么他保留這么多的離體病牙用來做啥呢?他在書中這樣袒露出他的心路歷程“……我想了很久,這些‘離體牙’現在在我本人手中,我認為還是一個寶貝。在世人眼里它們這種怪樣子,沒有什么用處,也不值錢,也不是金銀財寶。我要把它變成金銀財寶,這是我多年來的夢想。我想把這些‘離體牙’加工制作成一座美術工藝品牙齒寶塔,這樣不僅是變成金銀財寶,而且還是一個珍貴的美術工藝品,可成為永久收藏品,也可能是中國沒有的,世界沒有的奇跡!萬人牙齒做成美術工藝品寶塔,將填補中國口腔牙科事業一項牙齒美術工藝品收藏品的空白。”
當我為作者那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精神而為之深深折服的同時,我認為這本書在文學創作上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寶塔夢》一書有以下三點藝術特色,值得稱道。
一是真實。清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說過:“詞人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游詞也。”在書中,我們不難看到,作者以傳記文學這種文學體裁,集結著自己所有的情感和人生體驗,去駕馭著文字的千軍萬馬,作一次酣暢淋漓的情感宣泄。細心的讀者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體味到作者并沒有“為賦新詩強說愁”,也沒有矯揉作做,更沒有沉湎于小花小草的閑情逸致。他用質樸無華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使得讀者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率真與質樸,同時達到了讀者與作者的“互動效應”,經讀者跟隨作者的感觸,去承接他的所有喜怒哀樂,這種情感的鏈接,也就產生一種文學的共鳴。眾所周知,真實是傳記文學這種體裁的生命,既然是“生命”,那么我們就不可以等閑視之,視作兒戲。當我們在駕馭這種文學體裁時,就要注意,一個事件、一個人物、一個情節、一個細節,甚至一段對話,都不能人為地去杜撰,否則“生命”都沒有了,何談什么作品質量?在這一點上,程維來很好地遵循著傳記文學的寫作規則。
二是具有科普性。在書中,作者還煞費苦心地運用大量的實物圖片來說明他的“寶塔夢”,從一顆顆離體病牙,經過能工巧匠,怎樣變成一座美輪美奐的工藝藝術品。我們通過圖片展示,不僅了解到離體病牙的名稱、形狀,而且還知道這座寶塔的結構等制作過程。為此我要說《寶塔夢》一書,不僅是一本抒發真情實感的自傳,而且也是一部不乏教化作用的科普讀物。
三是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程維來的“中華人牙第一塔”,最大的藝術特點是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塔中的底座平臺,用離體牙鑲嵌著飛天(也稱為八仙音樂),表達了古代人們飛天的夢想,生動地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奇思妙想。在第一層中,外墻運用“離體牙”鑲嵌“八仙過海”的人物局部,我們不難看出設計者和作者的匠心獨具地運用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表達了人們向往自由的神仙生活。塔中“八仙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此外還選自《西游記》中唐王餞行、取經歸來等片斷。
教學大綱以教研室為單位集體討論編寫,經有關管理部門批準生效。一經編定,就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為教師備課、講課提供依據,避免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第二,對學生學習有曉諭和指導作用,事先向學生通報課程性質、教學目的、教學進度等,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科學安排學習時間。
第三,為編寫教材、教學參考資料、復習資料、擬定考試卷、考評教師教學質量等,提供重要依據。
(二)教學大綱的特點
1.科學性
教學大綱是為某一門課程編制的基本綱要,可以說,每一門課程都是一門科學,編寫教學大綱,當然也要體現出這門科學的學理性和實踐性。具體說,這門課程的理論體系和重點、難點,在大綱中要有明確的表達;這門課程的教學進度,在大綱中要有邏輯性地循序漸進;這門課程的實踐環節,在大綱中要有合理的安排;這門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和區別,在大綱中要有準確的規定。
2.簡潔性
大綱是一個基本綱要,不可能也不必要將所有教學內容都一一列入,而必須寫得簡潔明白。大綱中既不能有描寫,也不能有議論,大綱采用的基本表達方式是說明。
3.長期可行性
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有一定的穩定性,如果朝三暮四,變化無常,這門課程的科學性就值得懷疑。當然,教學大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學科的進展,每過若干年,教學大綱就會修訂一次,但這種修訂不能過于頻繁。
(三)教學大綱的寫作
1.標題和編定者、編寫或修訂時間
標題采用課程名稱加文體的寫法,如《××課程教學大綱》。根據需要,有時可在前面加上教學對象,如《××專業××課程教學大綱》或《××年級××課程教學大綱》。
標題之下,寫明編寫者和編寫或修訂時間。
2.正文
正文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課程性質。說明本課程是公修課還是專業課,是基礎課還是選修課,本課程對于學生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教學目的。說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會掌握哪些科學知識,提高哪方面的實踐能力。
第三,課時分配。說明每周安排課時數、共需周數、總課時數。其中課堂講授占課時多少,實踐環節占課時多少等。
第四,教學方法與教材。說明主要教學方法,是面授還是函授等,是講授為主還是以操作為主等。如果事先有指定教材,應寫出教材名字和出版單位、出版日期。
第五,主要教學內容。列出課程的主要章節及每章的重點思考題,并標明每章所用教學時間。
【 例 文 】
當代紀實文學課程教學大綱(節選)
(20__年6月修訂)
一、教學目的
本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高年級學生的選修課,教學目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了解中國當代紀實文學的創作概況和縱向繼承、橫向借鑒的發展歷史。
2.認識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紀實散文、口述實錄文學等當代紀實文學的基本文體樣式。
3.掌握紀實文學寫作的基本技巧。
二、課時分配
本課程每周安排授課2課時,共17周完成,總計34課時。
三、教學方法與教材
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課堂討論和課后作業。教材采用孫春 著《文學的返璞歸真——當代紀實文學概觀》,中國文史出版社20__年6月出版。
四、教學內容
引論“紀實文學”:一個概念的突圍(2課時)
思考題:1.紀實文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2.紀實文學崛起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
第一章 中國紀實文學的歷史回顧(4課時)
第一節 先秦兩漢的史傳文學
一、《左傳》
二、《戰國策》
三、司馬遷的傳記文學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的游記和軼事小說
一、酈道元的《水經注》
二、劉義慶的軼事小說《世說新語》
第三節 唐宋以降的紀實散文
一、唐宋家
二、明清散文家
第四節 近現代的紀實文學
一、傳統文體的繼承:傳記、游記
二、報告文學的誕生
三、建國后十七年的紀實文學概況
思考題:中國古代紀實文學的主要文體樣式。
第二章 全球視野中的紀實文學(4課時)
第一節 美國的“新新聞主義”寫作
一、美國的報告文學及“新新聞主義”的出現
二、諾曼·梅勒和他的《劊子手之歌》
三、“口述實錄文學”和斯特茲·特克爾
第二節 世界各國的紀實文學創作熱潮
一、蘇聯和二戰紀實文學
二、其他國家的紀實創作
思考題:20世紀下半葉世界紀實文學概況。
第三章 尋找“真實”的坐標(4課時)
第一節 “真實”旗幟下的訴訟
一、近年來對紀實文學“失實”的指責
二、有關“真實”的幾點分析
第二節 一切文本都有虛構性
一、紀實文學是歷史性的文本
二、自由化虛構與有限制的虛構
三、完全紀實與非完全紀實
第三節 “真實”在紀實文學中的三個層次
一、“真實性”的多層性和動態性
二、消除對紀實文學“真實”的種種誤解
三、紀實文學內部的不同真實標準
思考題:紀實文學的“真實性”探討。
第四章 紀實文學與審美形象(2課時)
第一節 紀實文學中審美形象的呈現機制
一、表象、語象和意象
二、“單式語象”與“復式語象”
三、“意象”辨析
第二節 紀實文學審美意象的建構
一、敘事文學中的審美意象
二、早期的比喻、象征意象
三、晚近的變形、神話意象
思考題:紀實文學中的審美意象類型。
第五章 報告文學:文學的新聞化實驗(2課時)
(具體內容略)
思考題:報告文學的文體優勢與局限。
第六章 傳記文學:個人歷史的文學呈現(2課時)
(具體內容略)
思考題:當前傳記創作的成就與問題。
第七章 歷史題材紀實文學:歷史的還原與重建(4課時)
(具體內容略)
思考題:1.對“歷史”的重新認識。
2.歷史題
材紀實文學的文體特點。第八章 口述實錄:作者在敘事中的自我放逐(4課時)
(具體內容略)
思考題:口述實錄文學的文體特性。
第九章 紀實散文:個人視角的親歷講述(2課時)
(具體內容略)
思考題:紀實散文的基本類型和寫作方法。
這本書主要講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的贊歌。從誕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獨特有的旋律震撼著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心里中掀起了狂瀾。
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羅曼。羅蘭以極其豐厚而卓越的創作,發展了傳記文學的體裁,成為了20世紀的一道風景線。
傳記屬于應用文體,同時兼具紀實性和文學性的特征。
紀實性要求傳記記述的事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虛構。可以說,紀實性是傳記的生命。因為傳記敘寫的是歷史或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有真名實姓、生活經歷、歷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養、志趣追求與才能業績諸方面的真實面貌。寫作時,這些事實是不能隨意虛構的。
但傳記又屬于文學的范疇,具有文學性。它并非對歷史原封不動地再現。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結構安排、表現手法運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點,在對傳主生活經歷的敘述與評論中可以表達自己的愛憎。
由此可見,對“文體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從文本的文體特點出發,結合藝術手法進行設題。
【典型題例】2015年新課標卷Ⅰ第11題(3):作為帶有學術性質的自傳,本文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回答。
【答題方法】首先要讀懂題干,審清題目,明確考查方向(該題題干用“自傳”二字暗示從文體特征的角度出發,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確傳記類別,了解不同傳記類別有不同的特點。如自傳采用第一人稱,語言或親切自然或幽默調侃,通常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抒情;他傳采用第三人稱,語言或樸實自然或文采斐然;評傳亦采用第三人稱,記敘與議論各半,須注意整合評價議論的文字。再次要緊扣住傳記的真實性(主要指傳主的人生經歷、品行修養、才能業績等)和文學性(主要指介紹人物時運用的一系列的藝術手法,如在介紹傳主人生經歷時使用的人稱、敘述的順序、語言風格等),結合文本內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傳記的主要表現手法
傳記常見的表現手法可從敘述順序、描法,修辭手法等角度分析。
1.敘述順序
敘述的順序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在閱讀時,考生要能根據時間的順序準確地判斷出是運用了何種敘述順序,從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經歷,明白作者這樣處理的緣由。
【典型題例】《中國科學殿堂最美的女人》這篇文章中,開頭寫謝希德先生的辭世及遺囑,這是什么記敘手法?這樣寫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題方法】辨別記敘的順序,要注意插敘與倒敘之間的區別:插敘寫的是相關的兩件事,而倒敘都是同一件事。結合文本具體內容,對照相應的順序常見的作用進行逐條分析。
2.描寫方法
傳記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說刻畫人物有相似之處,往往是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來塑造傳主形象,展示其內心世界。
(1)正面描寫。正面描寫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直接具體地刻畫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鮮活豐滿。在閱讀時,考生要特別關注文中的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傳記文學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多角度地展現出傳主的個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豐滿而鮮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2)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即間接地通過其他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鮮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襯托或對比等。另外,還須特別留意有些側面描寫看似與傳主無關,但卻對刻畫傳主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與傳主關系密切者的相關資料來突出傳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對傳記的考查,均在文本結束之后有“相關鏈接”,對人物形象作一補充說明。
【典型題例】《一代怪杰辜鴻銘》這篇傳記中,除了肖像描寫,作者還運用了哪些手法刻畫人物形象?請舉例說明。
【答題方法】首先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明確答題方向(運用了哪些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其次從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分別考慮(熟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中常見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其妙處。
3.修辭手法
在鑒賞語句或是刻畫人物形象時,常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反復、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為重要,是傳記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法,它可以幫助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突出傳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強作品歷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題例】《南開之父張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吳大猷的一番話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分析。
【答題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內容的性質(故事、詩詞、還是與傳主有關的資料),理解引用的內容;然后結合上下文,分析該處引用在結構上(如照應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個人的行為或某物構成對比)和內容上(可從“傳主、讀者、文本、作者”四個方面分析)分別有什么作用。
1927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第一次在對于《某些人》(Some People)的書評中提出了“新傳記”一詞來概括當時以斯特拉奇為首的打破傳統的傳記形式創作,新傳記也因此得名。《奧蘭多》作為在弗吉尼亞?伍爾夫提出“新傳記”觀點同年創作出來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伍爾夫為張揚自己“新傳記”觀而形成的一部“功利之作”。本文從兩個方面對伍爾夫“新傳記”創作實踐進行分析,即虛構傳主的選擇和多線并置的手法的使用。
一、虛構傳主的選擇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理解的‘傳記’是傳統的文體樣式之一,是反映真實人物生平的一種文體樣式。”①而讀者在弗吉尼亞?伍爾夫創作的傳記《奧蘭多》卻很明顯能看出奧蘭多的生命形式超出了我們正常人的生理行為模式。
《奧蘭多》中主人公奧蘭多是一位英國的貴族,他在三十歲之前以男性身份存在,在三十歲之后性別更替為女性,并以女性身份,生命延續了將近四百年的時間。作為一部以“傳記”定名的作品,雖然伍爾夫曾經表示這個傳主的原型是自己的女友薇塔,但是在史實上,文中的記述主體奧蘭多卻完全違背了人類的生命形式存在,而是伍爾夫的一場文學虛構。
虛構傳主的選擇展現了伍爾夫大膽而獨特的選材風格,并對傳統傳記模式做出極大的挑戰,這也符合當時新傳記創作中作者們自由的選題意識。同時伍爾夫新傳記的這一改革也具有極強的諷刺性,用虛構傳主這一對傳記大跨度的改變諷刺了當時的傳統傳記中對塑造英雄主義的一味追求,伍爾夫“新傳記”模式創作以其存在夸張色彩為特點,目的是引起人們對自己的“新傳記”觀重視,使傳記能夠達到為普通人物立傳的目的,通過使用虛構人物立傳手段,將寫作過程放大,增加作品關注度,而非主張所有“新傳記”都應該宣揚為虛構人物立傳。
二、多線并置建構圓整人物
在《大英百科全書》中關于“傳記”的詞條釋義認為傳記是最初因為紀念目的而產生的,因而使得傳記傾向于歌功頌德②。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在英國的傳記文學創作中卻出現了一段和時代密切相關的傳記創作改革浪潮,即“新傳記觀”的提出。傳統傳記的精神指引性被傳記作家廣泛消解,傳記不在只為塑造人物的典型精神而進行單線孤立創作,伍爾夫亦開始對傳記人物進行多維立體建構。
如果我們將《奧蘭多》看做是一部以奧蘭多為傳主創作的傳記,忽略其中出現的種種不符合科學的境況來看,傳記中描述了英國年輕貴族奧蘭多從伊麗莎白一世治理后期到伍爾夫身處的1928年間近四百年的生活。伍爾夫將眾多真實人物穿插在奧蘭多的生活中使整部作品的文本時間合理的向后推移。
《奧蘭多》中除了為奧蘭多營造出真實時間線之外,還為奧蘭多建構了兩條虛構的生命線即文學線與愛情線。作品中《大橡樹》這本詩作在奧蘭多的文學生涯中反復出現,奧蘭多對于自然界的種種熱愛與觀察都是基于想完成《大橡樹》的創作,因而文學線的展開即是以《大橡樹》的成書過程為窗口向讀者進行展現的。在《奧蘭多》的愛情線中,奧蘭多的每一個階段就會遇到一段不同的或者符合或者不符合生命節奏的愛情或婚姻。例如從最初的陪伴女王身邊沒有愛情可言,到突破束縛愛上薩莎被薩莎所傷,到貫穿了奧蘭多由男性變成女性過程的羅馬尼亞哈麗特大公,到屈服于時代渴望找到婚姻作為自己的歸宿嫁給了謝爾莫丁。
而在每一次奧蘭多的愛情徘徊后,都會促進奧蘭多對《大橡樹》的寫作進一步推進,或能進行再次創作,或能對其進行刪減,這使愛情線和文學線緊密相連,在對兩條鏈進行對比梳理時可以看出,文學線與愛情線不僅是奧蘭多生命虛構中出現的兩條重要的故事線,同時文學線和愛情線的推進過程呈現出一一對應的關系。三條線呈現出了相輔相成的狀態,互相關照中更突出了伍爾夫新傳記觀中對傳主精神塑造做出的嘗試。
三、結語
因伍爾夫1927年提出“新傳記”的巧合時間點以及伍爾夫為《奧蘭多》的“傳記”定性,所以本文中選擇《奧蘭多》作為伍爾夫新傳記觀研究的例本。研究《奧蘭多》后得到伍爾夫對于新傳記的創作實踐包括為普通人立傳的目的以及多線并置塑造A整人物等手段,同時關于伍爾夫的“新傳記”觀的敘事時間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注釋:
①田英華著:《語言學視角下的傳記體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1頁。
②轉引自唐岫敏著:《斯特拉奇與“新傳記”――歷史與文化透視》,太原:山西出版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頁。
參考文獻:
[1]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奧蘭多[M].任一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