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51: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呼吸疾病護理診斷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急性腦血管病發生應激性潰瘍,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出血性腦血管病中尤為突出。其發病機目前認為主要可能是由于下視丘受刺激,引起迷走神經興奮,以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增加,而引起ACTH的高分泌,導致胃酸和胃泌素分泌亢進所致。臨床表現多在發生腦血管病后數小時或數天出現,消化道出血前或后口腔常可嗅到一種難以耐受的腐臭味,臨床上常以頻繁地嘔血和便血為主要癥狀,但部分病人嘔血并不明顯而血便相當嚴重,易被忽略。輕者貧血癥狀不明顯,嚴重消化道出血常造成重度貧血或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實驗室檢查,發現有出血傾向及時查大便潛血,必要時急查血色素了解出血情況。治療與護理:1.流質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時禁食。2.嘔血明顯病人應即刻插胃管抽出胃內容物,灌注止血藥和制酸劑。3.精神緊張者給予心理安慰,躁動不安者除給予必要的鎮靜劑外應及時測血壓,脈搏和注意便血嘔血情況。4.每天記錄嘔血量和便血量,估計病人的出血情況和病情的好轉與惡化。5.出血量較多或貧血明顯病人應積極做好輸血前的準備,密切觀察血壓,必要時給予及時輸血治療。
二、肺部感染
由于腦血管病多發生于老年人,所以急性期很易發生合并感染。一方面由于不少患者過去有支氣管炎和其它肺部疾患史,另一方面由于發病后患者身體情況差,腦的整體功能紊亂,營養供應不足,機體的免疫機能低下。再加上臥床,咳痰少,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暢.食物及嘔吐物的誤吸,很易發生肺部感染,臨床表現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多發生在起病數日后,體溫逐漸升高。大多數病人伴有心率增怏,呼吸加快,出汗及痰量增多,甚至呈膿或黃痰,肺部可聽到水泡音等征象。周圍血象,白細胞常增多。肺部攝片可發現肺紋理粗重或肺炎等改變。但也有部分病人,肺部本身的癥狀不明顯,因痰液不能咳出而痰不多,因患者不能做深呼吸也可聽不到水泡音,胸片因病變較彌散而顯示不清,甚至周圍血象的白細胞數也因機體的反應情況差而并不升高。故凡在病后數日漸起的體溫升高,尤當伴同呼吸、心率加快時都應當首先考慮肺部感染的可髓性。治療與護理:1.積極作好口腔護理。2.勤翻身,作好引流,鼓勵咳痰。3.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吸氧,如呼吸道阻塞不暢,應及時考慮氣管切開術,并做好術前和術后護理。4.給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5.機體抵抗力差的可酌情輸血漿配合治療。
三、水電解質平衡的失調
腦血管病患者中高齡者比較多,治療中的矛盾比較復雜,患者又常昏迷,不能反映主觀的感覺。因搶救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不盡適宜。補液可能過多,也可能入液量少,過度應用脫水藥物、頻繁嘔吐、高熱、出汗過多、出血等造成嚴重失水。缺氧、饑餓、呼吸異常可導致酸中毒,偶爾也有鹼中毒。入量的不足、脫水及激素的應用等也常引起電解質紊亂,如由于大量脫水,不能進食而造成低血鉀、低血鈉等。’
水和電解質的平衡失調常無明確的臨床表現,在昏迷或合并感染的情況下其癥狀更易被掩蓋,易于忽視。因此,對于呼吸加深加快、心動過速、神志障礙加重、血壓下降、尿量減少,肢體和面部及球結膜的水腫或脫水等癥狀體征,都需要仔細尋找其可能的原因。對危重病員常規進行血非蛋白氮、二氧化碳結合力、血氣分析、血中電解質的定量測定等有重要意義。治療與護理:1.輕癥和神志清醒病人應積極動員病人進食,但不要偏食,應多吃水果和高維生素食物,少吃多餐。2.常規記出入量,根據出入量的多少來調整進食和輸液,尿量多的病人除常規補鉀外,應多吃含鉀多的食物,尿量少或無尿的病人禁忌補鉀。3.對于重癥昏迷病人48小時后不能進食應插鼻飼管,定期注入食物,補充足夠的熱量。4.合理有效的輸液,不能進食或有酸中毒病人應酌情給予5%碳酸氫鈉250ml靜脈點滴。
四、腦心綜合征
急性腦血管病損害波及到植物神經的高級中樞丘腦下部,由于植物神經中樞受到影響,神經體液障礙而引起心臟功能或器質性改變稱為腦心綜合征。也有部分病人發病前原有冠狀動脈疾患而沒被發現。急性腦血管機能不全和冠狀動脈疾患,嚴重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兩者關系密切,癥狀相互掩蓋,易造成誤診和影響治療,在搶救兩種病人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由于起病不典型,腦循環障礙的癥狀常為主要表現,為避免漏診除及時定期檢查心電圖外,必須認真詢問病史,仔細觀察病人有無心功能不全的表現。應注意有無氣急、紫紺,肺底有無濕羅音,心界是否有擴大,心音是否低鈍有無心動過速和心律紊亂等體征,及時常規檢查心電圖,以發現特異性ST-T改變,Q-T間期的延長,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等。治療與護理。1.絕對臥床,不要過多搬動病人。2.保持安靜,避免病人躁動和抽搐,必要時給予鎮靜劑。3.大便要通暢,必要時給予肥皂水灌腸。4.保持呼吸道通暢,低流量持續吸氧。5.限制液體入量,24小時液體總量限制在1500ml以內。6.避免使用過強過多的脫水劑,滴速每分鐘限制在30滴以內,以免加重心臟負擔。7.心功能較差或有左心衰竭的病人可給予小量多次的強心藥物,以西地蘭為最佳,每次不超過0.3毫克為宜。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見的妊娠期并發癥之一,從數據來看[1],現階段GDM的發生率不斷增加,血糖增高對婦女的正常妊娠、圍產管理,對新生兒的質量,都有許多負面的影響。GDM的診斷標準一直仍有爭論,國際妊娠與糖尿病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嚴格的關于GDM的診斷標準[2],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前期執行美國國家糖尿病數據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標準診斷,自2012年底后開始執行2010年版IADPSG的診斷標準。研究人員觀察了護理干預對按照舊標準未診斷為GDM、按新標準診斷為GDM的患者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12月在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建立檔案、生育的孕婦321例,所有孕婦按照NDDG標準未診斷為GDM,按IADPSG標準診斷為GDM,為干預組;同時回顧檢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檔案、生育完畢的孕婦,檢出按照NDDG標準未診斷為GDM,按IADPSG標準診斷為GDM的孕婦303例,為對照組。干預組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5.6±5.3)歲,初產婦280例,經產婦41例;對照組年齡19~36歲,平均(27.0±5.6)歲,初產婦252例,經產婦51例。兩組間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別。入選的孕婦在妊娠之前未發現糖尿病,無心腦血管病表現,排除高血壓、肝腎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婦。
1.2妊娠期糖尿病診斷的新舊標準
1.2.1 NDDG標準 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之前執行的2000年NDDG標準診斷[3],孕婦進行75g糖篩查試驗,測血糖值,空腹不超過5.6mmol/L,1h不超過10.5mmol/L,2h不超過8.5mmol/L,3h不超過6.7mmol/L,超過一項診斷為糖耐量異常,超過兩項及以上者,診斷為GDM,進行干預。
1.2.2 IADPSG標準 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執行的新的診斷標準為2010年版IADPSG的GDM診斷標準[4]:孕婦進行75g糖篩查試驗,血糖空腹不超過5.1mmoL/L(92mg/dl)、1h不超過10.0mmoL/L(180mg/dl)、2h不超過8.5mmoL/L(153mg/dl),只要一項血糖值達到或超過標準,診斷為GDM,進行干預。
1.3孕產期的護理干預 對照組孕婦按2000年NDDG標準診斷準為正常情況,按照原指南建議給予常規的護理,定期進行隨診,隨圍產周期接受常規孕期教育。
干預組孕婦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給予嚴格的心理、飲食、運動等方面的護理干預。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主動加強與孕婦的交流與溝通,詳細講解GDM相關知識,使孕婦了解病情,緩解緊張情緒;②飲食干預:干預組孕婦接受較為嚴格的飲食護理干預,定期營養宣教,按照體重的不同制定營養食譜,補充所需營養物質;③運動干預:根據干預組患者血糖、體重增加、胎兒發育等情況,設計合理的運動方案,促進糖代謝利用,指導孕婦運動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項等。
必要的降糖治療:干預組患者定期復查血糖,經心理、飲食、運動等方面的干預后,血糖仍高者,根據內分泌科醫師的指導,接受口服降糖藥物或者合理的胰島素治療。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妊娠并發癥、妊娠結局等。觀察兩組患者新生兒的圍產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χ2分析。以P
2 結果
2.1妊娠并發癥的比較 干預組總的妊娠并發癥的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率,其中:妊高癥、羊水過多、糖尿病酮癥、子癇及子癇前期、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兒宮內窘迫、胎膜早破的發生率低于對照,P
2.2妊娠結局的比較 干預組孕婦引產失敗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仿,發生剖宮產、側切、產道損傷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P
2.3新生兒質量的比較 兩組新生兒的出生體重、Apgar評分未表現出差異,發生新生兒黃疸、難產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比例區別不大,P>0.05;但是干預組孕婦出現巨大兒、低體重兒的比例低于對照組,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率也較低,P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無糖尿病的孕婦在妊娠期間出現糖耐量異常、血糖升高,常見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顯升高,腎糖閾下降,腎性糖尿,嚴重影響母嬰健康。近年來,我國飲食結構變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發病率既往報告在1%~5%,許香香等人報告[5]采用第七版《婦產科學》、ADA標準的GDM發病率分別為10.40%、10.66%,采用IADPSG標準后GDM的發生率則有19.83%,上升趨勢明顯。
本病雖多能恢復,然而血糖升高對母嬰的近、遠期影響是明確的,諸如胎盤異常、子癇前期、子癇、妊高癥、胎兒生長受限或過度生長等[6]。GDM主要影響在于,孕婦體內往往同時有胰島素升高及胰島素抵抗的情況[7],同時,妊高癥與GDM在發病環節上存在一定相關性,GDM孕婦出現子癇前期往往是早產的重要誘因[8]。GDM孕婦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潛在的胎兒畸形、誘發流產等意外風險[9]。對胎兒,其可出現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癥,促進胎兒過度發育,出現巨大兒[10];胎兒在娩出后,繼發性高胰島素血癥往往不能立即糾正,可誘發低血糖反應[11];其肺泡活性物質合成降低,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兒[12]。因此,嚴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當部分的GDM孕婦無明顯癥狀,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蘇大學附屬江濱醫院婦產科在執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診斷標準后,發現檢出的GDM孕婦有明顯增加,同時由于IADPSG標準檢查更為簡單,并未對臨床工作增加明顯的負擔。通過研究發現,在IADPSG標準診斷為GDM而NDDG標準未診斷為GDM的孕婦人群中,進行嚴格的護理干預,加強血糖管理,明顯降低了妊娠并發癥、改善了妊娠結局與新生兒質量。可以認為IADPSG標準簡便易行,利于優生優育工作開展,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診斷標準對妊娠及新生兒結局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楊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變遷[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4):295-298.
[3]楊慧霞,魏玉梅,孫偉杰.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新里程碑[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許香香,馮一奇,汪云,等.3種不同診斷標準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分析[J].交通醫學,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陳煒,等.妊娠期糖尿病與妊娠并發癥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紊亂的臨床觀察[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9,23(3):40-44.
[8]熊英,孫長學,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島素水平變化及相關性研究[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9(3):311-314.
[9]吳昊,謝毅,張煒,等.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與胎兒畸形的關系[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0,19(2):107-110.
我校近年來實行了成人護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在學習了醫學基礎和臨床基礎課后,早期進入臨床見習,增加了實踐的機會。臨床典型病例討論這一生動有趣的學習形式,也成為臨床實踐中培養護理本科生進行病史采集、掌握相關疾病臨床表現及護理觀察要點、制訂切實可行及針對性強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等臨床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活動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選擇相關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學生進行病史采集、相關體格檢查,并進行歸納總結,提出自己的護理觀察要點,制訂相應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教師按照教學目的進行引導,組織學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關陽性體征、臨床護理觀察重點、護理診斷和依據以及護理措施的制訂等進行充分討論,并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在呼吸科臨床見習帶教中,通過病例討論方法的實施,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并與臨床具體病人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從而提高她們觀察病情、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獲得良好的互動學習效果。下面將我們呼吸科開展典型病例討論教學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情觀察及如何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護理措施等技能是一個護士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雖然護理本科生已經經過了診斷學及成人護理學的學習,但因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問診的技巧及體格檢查正規性還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簡單粗略,陽性體征掌握不全,對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護理觀察重點等不能詳細、正確地進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討論過程中,我們十分強調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包括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及其手法的規范化和系統化、陽性體征的正確描述等,對學生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嚴格地加以糾正。
呼吸科臨床病例討論選擇的內容以呼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如COPD、肺炎、自發性氣胸等。由于呼吸系統疾病存在臨床癥狀特異性差、代償能力強等特點,要求學生除掌握問病史的一般方法外,還要注意學習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表現方面的差異性。例如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三大臨床表現,如果僅知道三大臨床表現,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統疾病相關臨床表現的具體差異,則不利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時間的長短,咳嗽的性質是干咳還是有痰,咳嗽的規律是陣發性還是持續性,與氣候及季節的關系;痰液的性質特點是白色泡沫痰,還是黃膿痰、鐵銹色痰;呼吸困難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還是混合性的等具體問題,就會發現盡管許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三大臨床表現,但各種疾病的三大臨床表現各有其具體特點,發現和認識這些差別,將會使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是臨床護士利用基礎醫學和護理學知識,對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從而找出主要問題所在并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建立疾病的護理診斷并實施有效護理措施的一種邏輯方法。當學生進入臨床見習時,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診斷時往往只考慮一兩個癥狀即用所學的護理診斷往病人身上套,未進行詳細分析,這時教師要加以引導,拓展思路,把科學的思維方式作為教學工作的指導,在給學生解惑的同時,使學生受到一次科學方法上的訓練。二是雖然思路廣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護理措施,但缺乏針對性,不夠深入、具體。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增強學生的信心。結合病例,針對學生的每一分析步驟,提出問題,進行層層剖析,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引導,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如討論COPD時,討論的重點是臨床表現、相關誘因、主要治療、相關并發癥、護理診斷及具體護理措施,我們要引導學生按下列思路進行思考:病人的發病過程如何病人的生活習慣、工作環境該病人有哪些臨床表現采取了哪些治療措施要保證各項治療措施取得預期效果,護理上應采取哪些干預措施這位病人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通過護理觀察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怎樣做好該病人的相關疾病宣教?從而起到以點帶面,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的作用。同時也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病例討論的教學過程,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相關的理論、具體的問診方法,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每次病例討論前,教師都要求學生認真準備,準備的內容包括與病例相關的醫學基礎及臨床護理知識,近年出版的有關書籍,上網查詢相關護理論文等,歸納總結出關于具體疾病的認識,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全面查詢相關知識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資料檢索、邏輯分析的能力,培養她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減少她們對教師的依賴,從而培養她們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整理、歸納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討論時,我們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她們先去想、先去討論,然后教師再給予分析、補充、總結。只有這樣,學生對教師的糾正和講解才更能領會,才能掌握好重點內容,印象也會尤其深刻。學生由此學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學會了舉一反三。經過積累,學生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臨床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只有通過臨床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以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為重點,開闊學生的視野,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臨床典型病例討論教學法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功,培養了其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對病情的觀察和實際處理能力,不失為一種將醫學基礎和臨床初步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
護理
評估:①患者的評估:詢問患者的起病方式、速度及有無明顯誘因,了解患者的臨床表現,生命體征、既往史。做好神經系統的評估,重點注意患者意識障礙的程度,吞咽、咳嗽反射是否存在,它是導致墜積性肺炎的重要原因。本組患者昏迷有149例,最長臥床時間135天。循環系統的評估重點在于了解發病前有無心臟方面的疾病,有無肺瘀血,本組病例發病前有心臟病史者79例。特別是要做好呼吸系統方面的評估,注意聽診雙肺呼吸音,了解X線檢查的結果,發病前有無呼吸系統慢性疾病,有無長期吸煙史,有無呼吸功能方面的檢查與測定。本組患者發病前有呼吸系統慢性疾病者52例。其次全面評估患者的全面情況,以確定該患者是否為墜積性肺炎的高發人群,為做好護理提供科學的依據。②護理人員能力的評估:根據本科護理人員的學歷、資力和工作等特點,合理選擇安排人員,選擇業務技術能力強、工作責任心強,高學歷或高年資的護士擔任責任護士,及時發現護理的潛在性問題,保證高質量的整體護理的實施。③可利用護理資源的評估:了解護理對象及其家庭成員對疾病、健康、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知識及態度,以及經濟狀況,以選擇有效的護理方法。同時注意評估本科室具有的預防墜積性肺炎的儀器設備、藥物等資源情況,以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護理診斷:神經內科患者的護理診斷側重于患者的意識、行為、認知、心理等方面。與墜積性肺炎有關的護理診斷為:①清理呼吸道無效:與意識障礙、咳嗽反射喪失有關。②軀體移動障礙:與偏癱、平衡能力低下有關。③吞咽障礙:與意識障礙或延髓麻醉有關。此外還有語言溝通障礙、知識缺乏等。
護理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暢:對于評估時易發生墜積性肺炎的高危人群,在護理時將這部分人群作為重點觀察護理對象。因此,我們應予患者加強翻身、叩背、霧化、咳痰。對于氣管切開的患者,由乎呼吸系統的屏蔽功能被破壞,容易導致細菌的侵入和呼吸系統干燥,可增加或加重墜積性肺炎。因此,我們重視了保持氣道的溫濕化和無菌技術操作,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吸痰,根據雙肺聽診來確定吸痰的時機,防止痰痂的形成引起呼吸困難,應1~2小時從氣管內滴入濕化液保持氣道濕化,有利于痰液的吸出。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有效地預防了墜積性肺炎的發生。②:由于神經系統的損傷,患者軀體移動障礙,長期臥床應盡量協助翻身活動,鼓勵其進行深呼吸訓練,2次/天,5~10分鐘/次,盡量取半臥位,無論患者有無痰液,每天早上晨間護理時鼓勵患者進行2~3次的有效咳嗽,以使肺部充分膨脹,減少墜積性肺炎的發生,能下床活動盡量協助下床活動。③口咽部的護理:口咽部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開口處,口咽部的細菌極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導致肺部感染。因此,應加強口腔護理2~3次/天,并注意漱口液的選擇,同時對有吞咽功能障礙者,應及時指導患者作吞咽功能訓練,防止誤吸誤咽,如有食物滯留口內,鼓勵患者用舌的運動將食物運送以利吞咽。④健康教育:給患者及家屬講解必要的知識、長期臥床患者護理要點、康復指導,以取得配合。
評價:通過1年的實踐證明,將護理程序應用于長期臥床患者,對預防墜積性肺炎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本組患者無1例墜積性肺炎發生,患者及家屬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翻身、叩背、咳嗽在預防墜積性肺炎中的應用,并能積極主動地配合,使我科在護理部組織的護理質量檢查中獲得好成績。
討論
護理程序在長期臥床患者預防墜積性肺炎的臨床應用中,不僅要求科室護理人員具有牢固的專科護理理論、技能,還要求有系統化整體護理理論和具體的實施經驗。
將護理計劃表格化,簡化護理記錄,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深入病房指導并協助患者翻身、叩背、咳嗽,給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增加醫患雙方的了解和信任,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潛在問題,及時給予處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
標準護理計劃是針對相同疾病的患者提出存在的護理診斷、預防目標,基本的護理措施和評價標準所制定的最基本的計劃,雖然患者的疾病診斷都相同或類似,但不同的個體其病理、生理、心理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們在制定護理計劃時,注意了個體的差異,并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更改護理計劃,使護理計劃能切實地針對每一個患者,避免護理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我們鼓勵護理人員充分發揮評判性思維的作用,靈活制訂個體化的護理計劃。總之,通過將護理程序應用于長期臥床患者的臨床護理,大大減少了護理并發癥的發生,本組患者無1例墜積性肺炎發生。
中圖分類號:R197.32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267-02
護理程序作為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已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護理工作的各個領域。我院的臨床教學安排,與過去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變。在臨床學習中如何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護理程序這一方法,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很好的結合是臨床教師的重要任務。我們在臨床教學中對此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
1 臨床教學模式
我院的臨床帶教主要由帶教老師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結合具體病人,把護理程序作為基本的工作方法貫穿在臨床教學中。
2 護理程序的應用指導
護理程序分為5個步驟,分別是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和評價。護理程序的每個步驟都是相互聯系的,每個步驟都有賴于前一個步驟的正確性,評估和評價與診斷,計劃和實施都相關。
2.1 評估
評估是護理程序的第一階段,是指有計劃地系統地收集資料,以了解病人目前的健康狀態,并評價起過去和現在的應對形態。評估是確定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的依據。在這一階段,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將理論學習中的主觀資料,客觀資料與所護理病人的病史、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等資料很好的聯系起來。
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問診。剛剛接觸臨床的學生在問診時往往抓不到疾病的特點,常出現的問題是過于細致描述病人的飲食、睡眠、排泄、活動等情況,而忽視病人的一些重要癥狀。收集的資料沒有特異性,抓不住病人的主要健康問題。
其次,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身體評估是另一重要的學習內容。這一部分往往是護理專業學生欠缺的地方。指導學生明確身體評估是發現病人健康問題,提出正確護理診斷的重要資料。如某病人主訴有痰,咳不出,這時應指導學生評估病人的呼吸頻率,節律,深度等,進行肺部聽診,了解有無呼吸音的異常,以全面收集主、客觀資料。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結果是客觀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中經常不能很好的利用這部分資料將其作為護理診斷的重要診斷依據。指導學生理解每一項重要檢查的意義,分析檢查結果是教學重點。如某病人主訴食欲差,進食少,查體病人消瘦,結膜、甲床蒼白,學生考慮病人存在護理問題“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應提醒學生還應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如病人血紅蛋白,血清蛋白是否降低等,這樣才能收集到全面的病人的資料。
心理社會評估是護理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此普遍比較重視。教學的關鍵在于指導學生在與病人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很好地運用溝通交流技巧收集資料,避免問診的模式化和生硬感。
在全面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資料的整理和核實,可采用讓學生病歷匯報的方式,鍛煉其邏輯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2.2 診斷
護理診斷是關于個人、家庭或社區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或生命過程的反應的一種臨床判斷。指導學生對病人進行全面評估的基礎上提出正確護理診斷,是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雖然學生在理論上學習了很多護理診斷的相關知識,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2.2.1 正確區分護理診斷的依據和相關因素
診斷依據是一些可觀察到的跡象或推論,即上述相關的、支持護理診斷的主客觀資料。相關因素則是促使護理診斷成立或維持的情況,包括病理的、生物的、環境的、精神的等多方面因素。如學生曾提出“清理呼吸道無效,與呼吸快,咳嗽有關”,其錯誤在于混淆了兩個感念。“清理呼吸道無效”,其相關因素可能是疲乏無力,傷口疼痛,痰液粘稠,不會有效咳痰等原因,應根據病人的情況分析主要因素。而診斷依據則應包括呼吸異常,呼吸頻率或深度的變化,無效的咳嗽,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區別這兩個感念。
2.2.2 將護理診斷與基礎知識銜接
在臨床學習中,指導學生將護理診斷的相關因素與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等知識聯系起來,可以加深學生對疾病及護理診斷的認識,將基礎知識與目前病人的健康問題聯系起來。如為某支氣管哮喘病人提出護理診斷“低效型呼吸形態,與支氣管痙攣,通氣障礙有關”,對肺炎病人則為“低效型呼吸形態,與支氣管黏膜水腫,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有關”。
2.2.3 區分易混淆的護理診斷
在臨床學習中,學生常出現不能很好的把握一些相似的護理診斷,如“低效型呼吸形態”與“氣體交換受損”,活動無耐力“與”“疲乏”。教師應根據每個護理診斷的定義,相關因素,診斷依據,并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2.3 計劃
制定護理計劃過程中的難點是護理目標的制定。由于學生臨床工作不足,對護理問題的理解有時不夠深入,在制定護理目標時常出現問題主要有護理目標的時間不恰當,護理目標不可測量和評價等。如學生為開胸術后病人提出護理診斷“不能有效的清理呼吸道,與疼痛、咳嗽無力、痰液粘稠有關”,護理目標為“3日內病人能有效的咳痰”。該時間的制定顯然是錯誤的。
護理措施的制定是對學生臨床技能的訓練,這也是學生開始臨床學習時薄弱環節。通過這一步驟的訓練,讓學生掌握采用何種方法解決病人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及每一措施的科學依據。這樣,避免了學生在臨床學習中盲目忙于臨床操作,動手不動腦的問題。如學生針對肺氣腫病人“低效型呼吸形態”這一問題制定護理措施,指導病人進行縮唇腹式呼吸,學生應明確進行這一呼吸訓練的具體方法,措施依據中應闡明這一方法對改善病人呼吸狀況的作用。
教師在這一階段的任務還應指導學生掌握專科護理技術,有關藥物的使用及護理也應在此很好的體現。在書寫護理計劃時,學生常出現的問題是護理措施與護理問題不一致,護理目標與護理問題不一致,這些都提醒臨床教師應在臨床技能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2.4 實施
一般資料:患者,男,69歲。病人因入院前1個月愛人去世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故表現為抑郁、食欲不振、伴咳嗽、咳痰而來我院收住我科。查體:可見輕度杵狀指。體溫37.6℃,X線、CT、核磁檢查均為肺間質纖維化改變。
我們為了配合臨床醫生進一步治療病情及進一步治療病情及肺部感染真實情況。仔細觀察病人的咳嗽,咳痰癥狀,以及留痰做藥敏試驗等都有助于臨床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具體方法:正確的留痰培養有助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在臨床護理中正確留取痰標本,為協助診斷護理系統疾病不可缺少的工作。病人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時留痰,此病例少見,為進一步了解肺部細菌感染的情況,必須做痰的藥敏試驗。我們在送痰盒時先向患者做好耐心的解釋,講明留取痰標本的重要性與方法。
首先囑咐患者清晨刷牙后咳出深部痰于痰盒中,以防口腔中的食物殘渣影響化驗結果。患者理解了就會積極配合。
患者在住院期間,留痰化驗17次,其中陽性率94%,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用霧化方法協助患者排痰:呼吸系統的主要病變在呼吸道,而痰液的淤積能助長細菌繁殖,加重感染使病情惡化,因此清除痰液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非常重要。
患者痰液的黏稠且部位較深,痰不宜咳出。我們采用0.9%生理鹽水20ml內加慶大霉素8萬U和α-糜蛋白酶5mg霧化吸入,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20分鐘,可達到溫解融化痰栓的目的,還可產生局部及全身抗炎作用。經過用霧化吸入,咳嗽,咳痰順利,由此可見在臨床上使用霧化吸入療法是既簡單又有效的霧化痰的方法。
護 理
加強對病人的心理護理:患者因愛人去世,而傷心過度,表現抑郁孤獨,不愿進食,不能配合臨床治療,盡管對本病臨床上沒有十分有效的方法,我們把心理護理做為一項重要措施力求病情緩解。
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必須提高我們護士的心理素質。我們關心病人使他們感到親切融洽,做好生活護理,并做好親屬工作讓他們常來探望病人,使他感到在醫院里并不覺到寂寞孤獨。
我們結合病人原是老市長在護理中尊重他,注意傾聽病人的主訴,不冷落他對不合理的醫療護理或其他要求不輕易拒絕,用淺顯的科學道理去說服他。我們針對他的病情發展以及預后不佳,采取了保護性護理制度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
關鍵詞: 急性氣管炎 支氣管炎 護理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感染是此病常見的發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為常見,包括腺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細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體、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屬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較強的物質所致。常見致病因子有粉塵、冷空氣、刺激性氣體(強酸、強堿、某些揮發性溶劑)等。吸入能夠引起機體產生過敏反應的物質,如花粉、有機粉塵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過度勞累、著涼也可誘發本病。主要病理改變為氣管-支氣管充血、水腫、纖毛細胞損傷、脫落,分泌物增加。炎癥消退后,氣管-支氣管黏膜的結構和功能多能恢復正常。
(二)臨床表現
起病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聲音嘶啞等;發熱時可有頭痛、乏力等癥狀;炎癥累及支氣管黏膜時,可有咳嗽和咳痰,這是急性支氣管炎的主要表現;開始以干咳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隨病程發展可轉為膿痰,偶有痰中帶血;有時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咳嗽,劇烈時可伴有惡心、嘔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續2~3周,甚至更長時間;伴支氣管哮喘時,可有喘息、胸悶和氣促,聽診肺部可聞及哮鳴音,氣道分泌物增多時,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及干濕啰音,氣道分泌物增多時,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及干濕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無其他并發癥。本病癥關和體征如遷延不愈可轉為慢性支氣管炎。
(三)診斷要點
急性支氣管炎主要通過癥狀和體征、胸部X線片、血常規檢查、病毒抗體檢測和痰細菌學檢查作出臨床診斷。胸部X線檢查可無異常或有肺紋理加深。
(四)治療原則
此病一般無需住院。如有合并癥或有其他慢性病史的病人可根據病情給予對癥處理;對于咳嗽劇烈者,可用止咳祛痰藥物治療,但需慎重使用鎮咳藥;對有支氣管痙攣喘息癥狀者可適當應用茶堿類或β2-受體激動劑;對有發熱的病人,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飲水,或應用解熱鎮痛藥物治療;應用抗生素要有病原學檢查依據,否則不宜作為常規使用藥物。
(五)護理
1.護理評估
(1)病因評估 詢問病人健康史,發病原因、與周圍環境因素的關系,以便幫助病人識別疾病的危險因素。
(2)病情評估 主要是對病人呼吸道癥狀、體征,如咳嗽、咳痰、頭痛、乏力、胸悶、氣短和發熱等,以便為制定護理措施提供依據。具體內容包括:咳嗽性質,如干咳、陣發性或持續性,伴隨的癥狀及影響因素等。
(3)健康行為與心理狀態評估 主要評估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重視程度,評估是否掌握疾病預防及注意事項,同時,注意病人所伴隨的相應的心理反應,如呼吸道癥狀導致病人社會適應能力的改變,胸悶、氣短所引起的緊張和焦慮等心理狀態改變。
哮喘是一種全球常見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約有1.6億哮喘患者,各地的患病率在1%~13%左右,我國的患病率在1%~4%左右,根據我國五大城市不完全統計顯示,13~14歲年齡段的患者發病率比例較高,在3%~5%左右[1]。其中兒童患病率略高于成年人,城市患病率略高于農村,發達國家患病率略高于發展中國家,而在性別比例上無較大差異。據既往研究發現,40%以上的哮喘患者均存在家族史[2]。我院針對高患病率的哮喘哮喘患者選擇正確且舒適的護理模式,對70例急診哮喘患者進行了紐曼系統理論護士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5月,共接收70例急診哮喘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34~79歲,平均年齡(56.2±12.5)歲;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7.6±13.4)歲,本組所有患者均采用霧化吸入支氣管舒張藥(喘樂寧)進行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史、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研究組患者采用紐曼系統理論進行護理,首先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病情的評估,根據護理診斷結果制定護理目標,其次,制定護理計劃,最后,觀察和分析研究組患者的護理結果[3]。
1.2.1護理診斷 觀察和分析患者體內、人際間、個體外存在和潛在的壓力,以及患者各防線的特征、基本結構、心理因素等,并給予全面評估。經過評估,發現研究組患者的正常防御線已經收到疾病的影響,被各種壓力所突破,身體出現反應。因此,對本組患者主要護理已經存在的癥狀,以及通過系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調動護理對象來加強三條護理防線(初級防線:維持患者身體系統的穩定,增進健康;二級防線:獲得患者身體系統的穩定,消除或減輕患者的不良反應;三級防線:維持患者身體系統的穩定),其中主要以二級防線作為主要護理方式,其它兩條防線作為輔助[4-5]。
1.2.2 制定護理計劃
1.2.2.1護理診斷1:患者氣體交換受損。護理目標:給予和保持患者氧氣護理和通氣。護理措施:①密切觀察研究組患者的發紺、出汗、神志等變化,評價呼吸困難的程度;②持續吸氧;③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耳朵、口唇顏色、出汗等情況;④觀察患者是否有出現煩躁、嘔吐、嚴重呼吸困難、胸骨后灼痛等氧中毒現象,一旦發生疑似現象,則應立即降低吸氧濃度[6],并及時通知醫生;⑤SPO2應保持在95%以上,如果有下降的情況發生,應立即尋找下降的原因和及時處理。
1.2.2.2護理診斷2:無效的呼吸道清理。護理目標:減少患者肺部的痰鳴音,確保患者咳痰順利,保持患者的呼吸平穩和通暢。護理措施:①觀察和記錄患者每次咳痰的顏色、量、粘稠度等;②保持病房內的溫度在18℃~20℃,濕度在50%~60%;③給予霧化吸入喘樂寧,及時清除呼吸道、口、鼻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④關心患者情緒,囑咐患者放松心情,保持病房的空氣流通;⑤定時對患者的呼吸功能進行評估,觀察和記錄缺氧的改善情況;⑥鼓勵患者用力咳嗽以利于排痰,必要時給予拍背;⑦SPO2應保持在95%以上,如果有下降的情況發生,應立即尋找下降的原因和及時處理。
1.2.2.3護理診斷3:患者焦慮情緒。護理目標:消除患者焦慮情緒,患者能自行應對焦慮。護理措施:①及時了解患者焦慮情緒的來源,理解和承認患者的感受;②主動開導患者,告訴患者醫生和護士會盡最大的努力給予患者最好的護理和進行各項治療;③向患者講解其病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解釋哮喘雖然無法根治,但是能被有效控制,使患者積極配合醫生和護士的治療與護理;④多與患者家屬溝通,要求患者家屬配合護士給予患者心理護理;⑤指導患者如何放松和消除不安情緒,例如緩慢的進行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護理結果:研究組患者的焦慮情緒均有所減輕,神志保持清醒,并愿意積極配合治療。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男性,年齡80歲。曾在上海某搪瓷廠從事噴花工種,接觸矽塵24年,工作環境粉塵濃度大,防護措施差。診斷史:1976年矽肺Ⅰ期、1980年矽肺Ⅱ期,期間均病情穩定,均符合國家塵肺病診斷標準[1]。
1.2 臨床資料
患者困咳嗽、咳痰、氣急、胸悶急診入院。入院后內科檢查:體溫38℃~39℃,呼吸24~30次/min,心率110次/min左右。動脈血氣分析結果示:pH 7.29, PaO2 50 mmHg,SaO2 70%,可及喘息音,兩肺呼吸音粗,雙肺底明顯濕羅音。X線攝片示:兩上中肺區2~3 mm圓形小影,并見多發單體狀模糊影,兩下肺透光增強,肺紋理稀少。患者焦慮、煩躁,不配合治療。臨床診斷: 矽肺Ⅱ期;肺部感染;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腦梗后遺癥;Ⅰ型呼衰。
1.3 對癥與支持療法
由于塵肺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塵肺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療主要是止咳、化痰、平喘,激素為主,抗感染藥物如鋒達奇、美洛西林,BiPAP呼吸機輔助通氣,激素如甲基強的松,綜合治療同時給予護心、護胃治療,觀察動脈血氣變化,及時提供動態信息。
2 護理體會
2.1 入院時護理
熱情接待患者,安排床位,認真細致介紹入院須知及病室作息制度,減少患者的憂慮感,安心配合治療。
2.2 一般護理
密切觀察動脈血氣及病情變化,遇有異常立即通知醫生。在生活上多關心和幫助患者,由于患者焦慮煩躁,我們安置了床檔、護手架加以保護。在膳食中鼓勵患者少量多餐,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如牛奶、豆漿、雞蛋、魚肉、新鮮蔬菜、水果等,以增加機體免疫力。
2.3心理護理
2.3.1 疾病的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對塵肺病的不可治性產生憂慮心理,隨著病程的延長,得到家人的關懷逐漸減少。這可能由于家人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處于多重角色而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特別在情感需求上不能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照顧。一旦診斷為塵肺將得到國家規定的醫療補貼,家庭借此將患者推給社會。甚至認為塵肺是由于其所從事的職業引起,應該完全由國家和企業來負擔,而忽視其精神方面的需求。此次該患者發病就診又無家屬陪護,所以煩躁不安,不配合治療。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我們不厭其煩地電話與家屬解釋、交流,爭取更多的心理支持,爭取得到家屬的配合,向家屬講述家庭和社會對患者給予關懷的重要性,雖然塵肺患者享受特殊的醫療補貼,但不能彌補其心理缺陷。家庭成員對患者的行為和態度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心理活動,通過日常醫療護理活動中有的放矢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同時,動員家屬來陪護、探視,與患者溝通,給予支持、鼓勵,消除患者的憂慮心理,使患者充分認識到配合治療的重要性。
2.3.2 使用BiPAP呼吸機的護理 BiPAP呼吸機應用的效果與患者的配合程度密切相關。患者初次使用時,均有不適感覺,氣悶,不知怎樣呼吸,產生緊張情緒,致產生人機對抗。因此,在使用BiPAP呼吸機前要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應用的目的、作用原理、注意事項,介紹同類患者使用BiPAP呼吸機的有效情況,宣傳其優點,告訴患者在治療期間應放松,平靜呼吸,就能觸發呼吸機隨自己的呼吸節律進行輔助呼吸,護士進行BiPAP呼吸機的操作,做到操作熟練,動作輕柔,消除患者緊張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療。
2.4 加強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指導和幫助患者進行正確有效的咳嗽排痰,可提高治療、護理效果。首先應鼓勵患者盡量用力咳嗽排痰,并采取下列方法協助排痰:① 引流。雙肺感染時,經常翻身變動。② 拍背協助排痰。將手空心握拳,適度拍打,振動患者背部,由下至上,由外側至中央,反復進行5~10 min,然后囑患者深吸氣后用力咳嗽將痰排出。
2.5 腹式呼吸和縮唇呼吸訓練
患者取立位(也可取坐位或仰臥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氣時用鼻吸氣盡力挺腹,胸部不動,呼氣時嘴呈魚口狀盡量將氣呼出使腹部內陷,吸與呼之比1∶2或1∶3,用鼻吸氣,用口呼氣,要求緩呼深吸,不必用力,7~8次/min[2]。
塵肺病的肺間質纖維化雖呈不可逆改變,但通過護士的細心觀察,積極尋找心理原因,同時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爭取他們的配合,使患者配合治療,可延緩其進展,因此,對塵肺病人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
3 參考文獻
結果:MinIP、MPR、CTVB、VR診斷小兒氣管性支氣管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3.02%、93.94%、90.91%、95.38%;74.42%、89.39%、82.05%、84.29%;69.77%、86.36%、76.92%、81.43%;46.51%、81.82%、62.50%、71.43%。
結論:MSCT不同三維重建方法在氣管性支氣管疾病診斷方面,應以MinIP、MPR為主,VR和CTVB作為輔助診斷方法。
關鍵詞:兒童氣管性支氣管MSCT纖維支氣管鏡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3-0031-03
氣管性支氣管(tracheal bronchus,TB)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先天性氣管支氣管畸形,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大多數患兒也是在出生后才逐漸出現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目前對該病的診斷仍然處于不足的狀態[1]。纖維支氣管鏡常用于氣管性支氣管診斷,但有創性檢查。隨著MSCT的發展,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提高,各種后處理技術在呼吸系統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在此探討MSCT不同重建技術對氣管性支氣管的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東莞市婦幼保健院患者109例,其中男68例,女41例,年齡出生至14歲,所有患者均先后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和胸部MSCT檢查,據證實診斷為氣管性支氣管的43例,排除圖像質量差、未經纖維支氣管鏡確診的患兒。大部分病例有咳嗽、喘息,有時伴呼吸困難,少數無癥狀,在其他檢查時偶然發現。
1.2掃描技術。采用GE 64排螺旋CT進行掃描,在GE Advantage Windows4.4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kV,電流80mA,螺距0.984mm,重建層厚1.0mm,間隔1.25mm掃描前用5%水合氯醛按1mL/kg體重灌腸鎮靜,采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自咽部至肺底水平。將掃描獲得的容積數據傳至工作站,然后進行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多平面容積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CT仿真支氣管內鏡(Virtual bronchoscopy,CTVB)、容積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由2位本專業有經驗的醫師,采用雙盲法,通過切割,去除周邊組織,對所有患者以原始圖像為基礎,進行多種后處理技術,多方位旋轉觀察后處理圖像,做出診斷,當診斷不一致時重新觀察,最終得到一致結論。所有圖像支氣管束顯示自然清晰,與鄰近肺組織對比良好。以纖維支氣管鏡為標準,統計分析MSCT各種后處理方法對氣管性支氣管的研究,得出其敏感性、特異性等。
預后效果,具體護理體會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30例,術前均行CT、MRI檢查,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男22例、女8例;年齡36-67歲,平均52.05歲;病程2-8年;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頸部疼痛、頸部活動障礙、肢體肌力以及感覺意識下降等。
1.2治療方法。患者全麻后取仰臥位,將其頸部置于伸直位,然后取頸前右側切口(5cm長)。從頸前入路,充分顯露其椎體前方位置,在成功切除病變椎間盤的基礎上利用咬骨鉗,對部分椎體進行咬除處理,使用刮勺將椎體上下椎板刮除,并將殘致壓物去除。在減壓成功實施后,植入自身髂骨,并進行鈦板固定,最后實施引流管放置以及傷口關閉處理。
2結果
本組20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19例患者頸椎肌力提高(1級-3級),僅有1例患者術后恢復較差(病程長引發脊髓變性)。本組患者并未發生術后并發癥情況。
3討論
首先,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患者發病后,存在明顯心理障礙,為了建立患者手術治療信心意識,護理人員要做好其心理護理干預。在護理過程中,向患者進行整個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使患者明確了解頸椎病發病相對緩慢,術后恢復所需時間也較長,所以想要保證最佳康復效果的實現,要堅持治療、康復鍛煉。同時,舉證成功治療案例,以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意識以及配合意識;術前訓練:術前鍛煉主要涵蓋三方面內容,即:訓練、呼吸功能鍛煉以及管、食管推移訓練。訓練:患者手術前2天,要對其進行仰臥位訓練。患者取平臥姿勢,在其肩后墊薄枕,在實現頸部后伸的基礎上暴露頸部,3次/d,每天鍛煉3次,30min-2h/次。術前3天,對患者實施臥床進食訓練,規避術后進食時產生的嗆咳情況。同時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降低術后床上排便障礙。呼吸功能鍛煉:指導患者用鼻吸氣、口呼氣,指導患者咳嗽、咳痰。氣管、食管推移訓練:對患者術前(3-5d)實施推移氣管以及食管訓練,患者行仰臥位姿勢,將枕墊于其肩下位置,將頭向后仰。臨床護理人員站于患者的右側,借助拇指順患者氣管側旁,對其氣管以及食管向非手術側逐漸推移,起初緩和用力,每分鐘5次,在推移5min后,逐漸加強用力。術前準備:患者術前1d,要對其術區、恥骨區進行備皮。術前晚洗澡、更換內衣、禁食(12h)、禁水(6h)[2]。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前癥狀(四肢肌力、括約肌功能障礙、其他癥狀等),方便術后療效比較。
其次,術后護理。
護理:患者術后平臥于硬板床上,將其頸后部放置頸托、頭部兩側放置沙袋,去枕平臥6小時,選擇軸式翻身法,將患者頭、頸以及軀干維持成一條直線,安排2人或多人協助患者翻身,翻身時要保證扶頭、肩部、扶軀干、四肢同步進行[4];病情觀察:患者回病房后,對其進行心電監護、吸氧,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體溫、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以及呼吸頻率);呼吸功能護理:患者術后常常發生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障礙情況,術后可對患者實施沐舒坦進行霧化吸入。
再次,并發癥的觀察。
術后血腫:此并發癥常見于術后2天內,所以要著重觀察此時間段內患者的術區滲血、引流情況,一旦出現引流液性質改變(顏色淺淡且量多),說明存在腦脊液漏,所以要向主治醫生進行報告。滲血量增多,要對其更換敷料。一旦出現引流血性液驟降且合并頸部腫脹時,患者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發生呼吸困難、煩躁以及發紺情況,所以要通知醫生,以便緊急血腫清除術的開展;肺部感染:此并發癥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患者術后受疼痛、呼吸功能障礙的影響,發生痰咳出障礙,進而堵塞支氣管[3]。同時,由于受到氣管插管的影響,發生氣管、喉頭血管神經水腫情況,最終出現氣管堵塞局面,無法有效排出分泌物。
最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導。
患者出院后,要進行為期3個月的頸圍制動,規避頸部屈伸、旋轉,禁止執行低頭、仰頭動作。不可以進行長時間的看電視、電腦等行為,以降低頸部勞累。繼續實施手動訓練,在此基礎上開展精細化活動(練字、織毛衣等)。手術3個月后,要進行X線檢查,于植骨椎間隙完全融合的基礎上,開展頸部功能鍛煉(頸部前屈后伸、頸部左右旋活動等),要保證功能鍛煉的循序漸進。
4結語
綜上所述,頸椎前路手術相對復雜、困難,而全面細致的臨床護理,例如術前心理護理、鍛煉、呼吸功能訓練、術后護理、呼吸功能護理、并發癥的預防控制以及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導,能夠直接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以及預后功能恢復情況,避免了術后并發癥。
參考文獻
[1]周晶亮,伊亞紅,李夢云.脊髓型頸椎病病人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研究,2009,23(5):1723-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