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31 15:02: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骨科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骨科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篇(1)

許多骨科手術常為修復或重建手術,比如關節置換,脊柱內固定、骨病矯形手術等等,因大量使用內固定材料和各種同種異體植人物,術后感染一直是醫生和病人擔心的問題[1],是影響手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問題,一旦感染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后患無窮,不但會延長療程、還加重患者病痛、增加治療費用,甚至可導致肢體殘疾或生命垂危,因此,預防感染是首要的任務,護理工作是造成醫院感染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感染的發生和預防與護理質量密切相關。為了有效控制骨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需要掌握其相關因素,針對性提出護理干預措施,我院針對2005年4月-2010年3月骨科無菌手術患者2000例,選取經結合其臨床癥狀、切口愈合程度診斷為切口感染的32例患者,回顧性分析其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5年4月-2010年3月我院骨科無菌手術患者2000例,研究對象為經結合其臨床癥狀、切口愈合程度診斷為切口感染的32例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齡17-58歲,平均年齡為35.6±11.4歲。

1.2方法

針對32例存在切口感染的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的病案進行了調查,回顧性匯總和分析如手術時間、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是否接臺手術等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并針對其相關因素提出了一定的護理干預措施。

2結果

2000例骨科無菌手術患者中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有32例,感染率為1.6%。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見表1。

32例患者的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與手術時間、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是否接臺手術等有明顯相關性(P

3討論

切口感染是常見的骨科手術并發癥之一,在醫院感染中發生率較高。切口感染除了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之外,還提高了發病率和死亡率,帶給患者的身體上的痛苦及治療費用的沉重負擔。

3.1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32例患者的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與手術時間、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是否接臺手術等有明顯相關性(P

3.1.1手術時間

手術時間長,手術室中細菌直接落入機會增多,導致手術及各種醫療器械、甚至手術切口的細菌數量增多;長時間手術,傷口暴露時間長,組織挫傷、牽拉、干燥、出血及局部血腫等,減弱全身和局部抵抗力;手術時間長導致操作醫師由于勞累過度易疏于無菌操作使患者切口感染率增加。

3.1.2手術部位

除了手術時間以外,手術部位也與切口感染有關系。例如,肢體上的手術,尤其是下肢,因為血液循環相對較差,切口愈合也慢,感染機會相對較大;而軀干,顏面,頭部的血液循環豐富,切口愈合相對較快,切口感染機會相對較少;關節部位由于活動量大,愈合較慢,切口感染機會較大。

3.1.3手術地點

手術室空氣質量與其切口感染率有一定相關性[3]。本組研究發現,層流手術室及無參觀人員手術室的感染率較低,這是由于層流手術室可以顯著降低室內的細菌濃度,降低感染機會:且控制手術室參觀人員數量,可以明顯降低人員流動導致的空氣污染。

3.1.4手術類型

急診手術患者因時間倉促,患者病情危重,術前準備多不充分,無法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對引起機體抵抗力降低的原發病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療,而使切口感染的機率增加。

3.1.5是否接臺手術

有報道稱,接臺間隙更換消毒布及各種手術準備品且送接患者,使塵粉、纖維、微粒隨著物品或人員發生流動引起手術室內環境的污染,進而導致切口污染的幾率增加。可見,接臺次數是導致切口污染的幾率增多的相關因素。

3.2手術室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

3.2.1做好術前病情評估

術前病情評估在減少切口感染中起到關鍵性作用。術前對患者全身及手術局部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對及時有效控制引發抵抗力下降的原發病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明確具體手術區域,進行相關皮膚護理,且嚴防皮膚損傷,以免發生術后感染。

3.2.2做好術前準備

手術物品的滅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對策之一[4],應選擇正確的滅菌方法,手術器械原則上用高壓蒸汽滅菌,對于不能耐高溫、耐濕的物品首選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是有效的低濕滅菌的物品(橡膠類、塑料類)最佳消毒方法。對能耐高溫、耐濕、耐熱的器械、敷料等應采用壓力蒸汽滅菌。一次性手術用品應專柜存放,離地面30cm,柜內清潔干燥,通風良好,溫度與濕度要適中,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專人管理一次性手術用品的計劃、領取,每日清潔貨架、貯物箱、檢查手術用品的外包裝有無破損、霉變、有效日期及數量,按日期先后順序發放使用,并及時反饋一次性無菌物品的使用情況。對復雜費時手術,盡量使用層流手術間,減少接臺次數。必須接臺則盡量控制人員流動[5],并且在接臺手術間隙通風,對室內空氣細菌濃度進行稀釋,以減少手術室的污染。

3.2.3做好手術室空氣質量的維護

強化手術室空氣質量的管理[6],保持室內潔凈[7],手術護士需要在術前把術中所需所有物品備好,動作需輕柔,在入室時吹去衣外大多數細菌,使之室內可望達到在手術過程中接近無菌的程度,盡量杜絕參觀,即使參觀者也要保證與手術醫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離。控制在室內來回走動的次數,嚴謹從感染手術間走到骨科手術間,從根本上杜絕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3.2.4努力減短手術時間

手術室護士需要在術前與患者進行溝通,告知患者術中注意事項,得到患者的信任,幫助患者減少恐懼,取得患者配合,縮短手術時間;醫生和護士要配合默契,以順利完成手術任務;手術物品準備要充分,要對手術相關儀器進行全面了解,可獨立解決術中出現的小故障;專人管理手術設備,定期檢查并維修,以免術中發生故障。

總之,骨科無菌手術的術后切口感染一直是醫生和病人擔心的問題,是影響手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旦感染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在感染的預防工作中,可針對手術時間、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是否接臺手術等其相關因素采取針對性手術室護理干預措施,達到疾病防治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義生,王孔獻,謝金則,等.骨科術后感染[J].中華骨科雜志,1991,(1):58-60.程少霞,蔣敏,劉標英,等.

[2] 動態條件下潔凈手術室污染狀況與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7):1852―1853.

[3] 宮慶月,矯玲.動態條件下潔凈手術室污染監測與醫院感染管理[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6,5(1):11-13.

[4] 龔喜雪,盧梅芳.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 2011,8(3): 91-92.

[5] 曹艷冰,戴紅霞,常后嬋,等.潔凈手術室第1臺手術與接臺手術空氣質量的對比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7):1943―1945.

篇(2)

作者單位:014030 內蒙古包頭市第四醫院

紐曼的系統模式其主要包括3個部分,壓力源、機體防御和護理干預措施,主要考慮壓力源對人的作用及如何幫助人應對壓力源[1]。手術對人產生的壓力常可導致手術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生理、心理反應,反應過于強烈者可突破機體的易變防線、正常防線、抵抗防線等,損害機體結構及引起系統功能紊亂[1],從而影響手術的整個過程和治療過程[2]。我們應用紐曼護理模式,對骨科圍手術期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觀察,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年齡35~65歲。全部患者均無認知功能障礙。男50例,女50例,其中膝關節表面置換10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20例、股骨頭置換14例、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44例。隨機將100例骨科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方式、診斷、治療、文化程度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術前訪視,術中護理措施,術后回訪。干預組應用紐曼系統模式為指導采用自編的手術患者術前評估單準確評估壓力源,對患者進行評估分析并確立問題,得出護理診斷,建立有效的應對措施,在術前、術中、術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三級預防維持基礎結構和正常防御功能,幫助護理對象安全順利的渡過圍手術期。①評估壓力源:在紐曼系統模式中,人被定義為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與發展的一種整體系統[5]。通過術前與患者的接觸,對患者承受的壓力源進行分析并確定護理診斷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主要焦慮的原因:對手術相關知識了解少,擔心手術預后及失敗,擔心費用高及家庭經濟狀況,對生活和工作能力表示擔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等;②確定護理目標:患者情緒穩定,焦慮程度減輕,術中積極配合,術后疼痛程度減輕;③制定護理措施:一級預防措施:在紐曼系統中,一級預防是指當懷疑或發現壓力源存在而壓力反應尚未發生時,為強化機體的彈性防線,而采取的護理干預措施重點是保護正常防御線增強彈性防御線,防止手術患者壓力源侵入,采取減少或避免與誘發因素接觸。措施包括手術室護士術前1 d到病房訪視患者,了解病情,評估患者情況,收集相關資料,指導術前飲食及禁食情況,做術前一些相關的健康指導,介紹手術室環境、手術醫生、麻醉方式、麻醉醫生,手術過程和效果及注意事項。并且介紹手術成功者的事例,從而解除他們的思想負擔,減少術前患者不利于手術的心理狀態,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二級預防:重點是增強內部抵抗機制,減輕或消除壓力反應,恢復機體穩定性。二級預防是整個系統的最內層,增強識別機制以及強化抵抗線是此階段的重點,也就是對手術患者護理中早期發現問題和積極采取護理措施。①增強自身識別機制:手術患者入手術室后有不同的反應,預防患者由于緊張而導致不利于整個手術過程的因素和避免嚴重并發癥關鍵在于護士早期觀察發現、早期干預,做到提前預警;②強化抵抗線:a針對患者術前的心理反應由訪視護士迎接患者,熱情主動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消除陌生的壓力。移動患者上手術床時動作輕柔,保暖遮擋,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在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告知患者。協助擺放麻醉,巡回護士守護患者旁給予撫摸安慰消除患者的各種復雜心理,保持機體的穩定性。手術擺放時給予保護墊防止壓傷,及電刀燙傷;b為患者手術切口消毒時要防止碘酒灼傷患者其他處的皮膚,保證消毒合格,預防術后切口感染,術中嚴格監督無菌操作,預防感染;c手術開始后巡回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對器械的撞擊聲給予告知和解釋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加強支持治療,增強患者機體的抗病能力;三級預防:通過健康指導讓患者及家屬協助預防應激反應重復產生,使得個體系統達到再適應,并進一步維持個體的穩定性。①增加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并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②根據患者心理特征、文化程度及家庭成員的態度給予支持和鼓勵,使患者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手術。

1.3 評定方法 焦慮評定采用焦慮自評表(SAS)[3],疼痛程度評定采用數字評分法[4]。滿意度調查采用自編滿意度表,焦慮評定為患者決定手術及術前訪視后和手術后3 d各1次,疼痛測定時間為術前訪視后,患者手術后3 d。手術后第3天進行滿意度調查。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方法:將所有數據錄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有差異的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經正態性檢驗符合近似正態,各組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計,組間采用以χ2檢驗。

2 結果

表1 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得分比較(x±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3 d疼痛程度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總體滿意度比較(例,%)

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決定手術后進行的首次焦慮水平評定結果顯示,兩組的平均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干預下,實驗組患者的焦慮水平在手術室護士訪視后和手術后3 d均較對照組在手術護士訪視后和術后3 d的焦慮水平有顯著下降(P<0.05)。表2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3 d疼痛程度所占百分比經統計學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結合本資料說明,經過應用紐曼保健系統模式干預后,對疼痛的感覺輕于對照組。表3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滿意度構成比,經統計學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經過紐曼保健系統模式干預后患者滿意度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紐曼系統模式是將人看成一個開放的系統,完整的個體,與周圍的環境互動并維持平衡,其主要是考慮壓力源對人的作用及如何幫助人應對壓力源。紐曼系統模式要求護士準確評估現存的和潛在的壓力源及服務系統對壓力源的反應,采取三級預防的干預。在健康改變的情況下,各種因素都會成為應激原,而手術本身也是應激原,無論何種手術對患者都是比較強烈的應急刺激。骨科患者因急性創傷或由于長期的疼痛,關節功能改變等因素,是各種應急反應尤為增強。因此,將紐曼系統模式運用到骨科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中,通過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紐曼系統模式對骨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進行護理干預,可使患者減輕術前及術后的焦慮水平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而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手術,輕松順利的度過圍手術期。

參考文獻

[1] 李小妹.護理學導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 .

[2]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1 .

篇(3)

結果:研究組共60名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人數為2,對照組60人發生人數為11,實驗組患者預后明顯好于對照組(P

結論:加強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干預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降低骨折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適合臨床推廣。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預防措施護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432-01

深靜脈血栓(DVT)是骨折常見術后并發癥之一,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組織壓迫、脂肪栓賽、血管受壓等原因導致靜脈回流不暢而導致的回流障礙性疾病,好發于下肢,其發病率一向較高,在近年來診斷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趨勢,病情較兇險,可引發肺栓塞等致命并發癥,導致患者預后較差或死亡。本文旨在研究在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及臨床治療,并就護理干預的作用進行探討,以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所診斷收治的120例骨科病人作為研究樣本,其中男性66例,年齡14~81歲,平均38±9.3歲;女性54例,年齡22~75歲,平均40±6.3歲。平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所選患者均確診為骨折并以接受治療,其手術程度均為良好,無治療差異,無其他精神、交流障礙。

1.2方法。兩組在護理期間均采用相同的骨折后一般護理和常規護理,在實驗組上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對照組進行普通骨科預后護理,主要包括:宣傳講解,勸導戒煙,間歇性壓迫,運動指導,及時監控[2]。

1.3觀察指標。骨折預后指標:骨折預后程度,功能性恢復指標,下肢功能鍛煉恢復水平觀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人數、發病率及治療效果,治療依從性評價。

1.4統計學方法。統計學采用SPSS13.0軟件對觀測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所選取數據均統一以(X±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各組在綜合護理干預治療前后的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標準設置為0.05,P

2結果

研究組在康復階段預后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共60名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人數為2,對照組60人發生人數為11,全部120名患者術后骨折均康復,在3個月的定期隨訪中研究組下肢功能鍛煉恢復程度較之對照組更快、更好。采用綜合護理干預使得研究組治療依從性評價高于對照組。

3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骨折常見并發癥,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組織壓迫、脂肪栓賽、血管受壓等原因導致靜脈回流不暢而導致的回流障礙性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導致血栓等血管栓塞,進而引發一系列其他疾病,其形成的三要素是血液流動速度血液流動狀態和血管內皮的光滑程度。好發于下肢,其發病率一向較高,在近年來診斷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趨勢,病情較兇險,可引發肺栓塞等致命并發癥,導致患者預后較差或死亡[3]。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預防措施有:

(1)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患者自身了解深靜脈血栓的病因、發病機理和易患風險,提高患者的警惕性,使患者做到自我防范。

(2)早期其功能鍛煉,如抬高患肢、下肢功能鍛煉、手法按摩等項目,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液滯留而導致血栓形成[4]。

(3)使用小劑量抗凝藥物,活化血管,避免因長時期臥床導致的血管僵硬而產生的血栓。

(4)采用針對性護理治療,密切注視患者變化,加強血液流通情況的檢查,從而能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避免血栓擴大,危及生命。

(5)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能有效地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少靜脈凝滯,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的內環境,增加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減少DVT的發生[5]。

綜上所述,加強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干預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降低骨折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顏新,千英信,衛洪昌,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3):57-60

[2]王辰,翟振國.肺血栓栓塞癥-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策略[J].中國全科醫學,2007.24(2):85-87

篇(4)

在最近幾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更多的交通工具也在日益普及,但隨之而來的事故也逐漸增多,急需骨科手術的患者隨之不斷增加。由于骨科手術部位感染是現在手術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它不僅嚴重影響臨床治愈率,還造成傷口愈合緩慢,同時帶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身心痛苦。所以骨科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護理顯得非常重要,醫院為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概率,大大的提高護理質量。作者對來延邊大學附屬醫院骨科治療的936例患者的病情,進行跟蹤調查,還對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和醫務人員進行了深入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期間,來本科進行骨科手術的患者936例,其中男患者620例,女患者316例,他們的年齡是在3~89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為42.6歲,其中創傷性骨科手術有327例,四肢手術有278例、脊柱手術有134例、其他手術為197例。

1.2 診斷標準 全部根據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為依據進行診斷的。

1.3 調查方法 科室監控護士與專職人員共同進行目標性監測,并制定統一表格,認真逐項填寫。表格所包括的內容是患者性別、年齡、診斷的結果、手術全稱、手術時間、是否發生醫院感染等各項內容。

1.4 術后切口感染的護理對策 對于手術切口感染的防治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持續性的工作,術后傷口感染往往與患者自身因素、醫院環境因素、手術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所以要預防術后切口感染,則應采取一系列的預防控制措施,并加大管理力度。

1.5 嚴格控制手術期間內人員流動;相關資料研究表明,手術室內浮游菌下落數量,在手術開始時降落最大,手術中將為最低,待手術結束后又出現高峰,這就表明手術室細菌數量與人員流動有著非常重要關系,因此手術護士需在手術前,將所需各種應用物品準備就緒,避免不必要的人員走動,降低患者的翻動。盡量減少手術室的門,頻繁開啟次數,減少人員流動,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手術后感染的各種因素[1]。

2 結果

根據科學的統計,在手術后本組共發生手術切口感染者16例,感染率為1.7%;骨科術后感染患者的部位:脊柱感染的3例,占18.8%;上肢感染的3例,占18.8%;膝關節感染的1例,占6.3%;脛腓骨感染的1例,占6.3%;髖、股骨感染的5例,占31.3%;腳踝處感染的2例,占12.5%;足部感染的1例,占6.3%。因此可見感染部位大多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這是骨科手術后患者住院時間與感染率的對比情況如下:術后1周內有1例,感染率6.3%; 術后2周內有2例,感染率12.5%;術后3周內有5例,其感染率為31.3%;在術后4周內有6例,感染率37.5%;根據這些數據得出結論:骨科患者發生感染的時間主要在住院的3~4周里,感染率為31.3%~37.5%;發生率最低的是1周內,由此可見患者住院時間越長,切口感染機率越大。

3 討論

篇(5)

骨科作為醫院中的重要科室,對于骨科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有著重要作用。在醫學水平和現代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骨科手術不斷運用到骨科患者的治療當中,對于患者的快速康復和痊愈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然而,在進行骨科手術時,常常因為多種因素導致患者的切口感染,使得患者的切口引發炎癥和疼痛,為患者的康復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1]。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在患者手術后采取預防護理措施,能夠大大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2]。我院在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的研究和預防護理的臨床效果研究具有較大突破,對于了解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病發原因進行了深入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對我院于2001 年 1 月―2009 年4月收治的640例骨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分為對照組。對于其中的16例骨科手術切口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和臨床表現進行研究分析,并通過病原學資料的研究,以探討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如患者年齡、不同手術切口類型、實施手術的時間長短、不同手術部位等。其中,所有切口感染患者經診斷標準確診為切口感染。同時,以我院于2009 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0例骨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通過對患者采取預防護理,觀察護理效果。

1.2護理方法

通過掌握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安排專業的護理人員,對觀察組患者采取有效的預防性護理措施。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術后切口情況進行嚴密觀察,當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癥狀,或者患者出現其他異常情況,立即通知主治醫生,采取及時有效的辦法對患者的感染情況進行處理。同時,護理人員應當保證患者的清潔,保證患者的血液流通,同時,在引流管方面,應保證其固定。對于老年患者,應當保證患者的營養補充,確保其正常健康的飲食,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機體免疫力,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發生概率,并為其切口的康復提供營養保障。另外,應當為患者提供預防性抗菌藥物,以有效預防患者切口感染。還需注意的是,確保護理人員的護理用品的清潔和醫院環境的消毒清潔,以有效避免病毒和細菌侵入患者切口處,降低患者感染發生概率。

1.3統計學分析

患者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2來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切口感染相關因素結果分析

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以及手術時間在三小時以上的患者切口感染率較高。同時,Ⅲ類手術切口以及手術部位為腰髖部及以下部位的患者切口感染率較高。數據具有顯著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2.3 切口感染率分析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切口感染率進行對比發現,觀察組并無患者出現切口感染,對照組切口感染率為 2.5%(16/6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骨科手術因其為開放性傷口,很容易因各種因素造成患者傷口的感染[3]。作為骨科手術當中的并發癥之一,切口感染不僅使得患者骨科臨床治療效果大大削弱,還會因治療時間的延長和治理費用的增加而加重患者的身體負擔和經濟負擔[4]。為有效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對患者采取有效的預防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概率,使得患者能夠快速康復,避免切口感染帶來的經濟壓力和身體上的負擔。

本次研究發現,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以及手術時間在三小時以上的患者切口感染率較高,Ⅲ類手術切口以及手術部位為腰髖部及以下部位的患者切口感染率也較高。因此,應當加強對此類患者的預防護理。同時,有效的預防護理能夠大大降低患者切口感染情況的發生概率,為避免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供巨大保障。因此,應當對骨科手術進行切口感染的預防護理,使其在臨床治療和護理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巍.淺談骨科手術切口的感染與預防[J].中外醫療.2011(04):32-33

篇(6)

【關鍵詞】骨科;實習生;臨床帶教

一、制定實習生臨床帶教總目標

通過骨科病房實習,掌握骨科護理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骨科系統常見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評估診斷、處理原則及相應的術前術后護理,了解各種常見醫療儀器的使用、掌握護理病歷的書寫、掌握骨科常見病種的健康宣教知識。能與病人良好溝通、做好心理護理。能用護理程序方法對骨科病人進行整體護理。

1、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護理事業,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具有不怕苦、不怕臟、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能尊重、關心和愛護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針對不同的病人和病情進行心理護理。嚴謹求實,奮發進取,虛心向指導老師學習,師生之間互相關心、尊重。

2、知識目標

(1)掌握骨科護理的基本操作技術: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消毒隔離原則、注射原則、常規標本收集原則,口腔護理、靜脈輸液及留置針護理等,有機會時掌握VSD護理技術。

(2)了解骨科常見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處理以及熟悉相應的護理,例如: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護理,椎體成形術病人的護理等。

(3)了解各種常見醫療儀器的使用(CPM機、心電監護儀、輸液泵、脈氧儀)。

(4)掌握病歷書寫,每月完成一份完整的護理病歷。

(5)參與護士長或帶教老師組織的小講課,病歷討論及教學查房。

二、制定帶教計劃

(一)實施初期,熟悉環境,專人帶教。

由帶教老師帶領護生熟悉科室環境,了解科室的專業特點、搶救藥品、物品位置及設備的應用及相關要求等,并介紹各自的指導老師,使她們盡快消除陌生感。采取一對一的指導方式,指導老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護理技術,向護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要求每位指導老師明確帶教計劃、增強帶教意識、耐心細致、放手不放眼。使學生目的明確,教師有的放矢,這樣才能在實習過程中達到師生緊密配合,圓滿完成實習任務。

(二)實施中期,步步落實,層層把關。

帶教計劃的實施必須嚴格到位,做到步步落實、層層把關。“步步落實”是指帶教計劃應該有步驟地施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直到完成所有的計劃。“層層把關”是指對護生的管理和考核必須層層施行。每個護生都必須通過指導老師、教學干事、科護士長、護理部的四級考核。

(三)實施后期,雙向反饋,總結提高。

帶教計劃實施完畢,便實行雙向反饋,由帶教老師評定護生的成績,由護生評議帶教老師的帶教效果,這種雙向反饋的目的是總結帶教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帶教方法,提高帶教質量。

三、嚴格言傳身教,規范護理操作

(一)熟悉環境、規范禮儀

對新來的護生首先介紹本科室的環境及工作特性、物品擺放與存放處、醫院的規章制度、工作的時間順序安排等。嚴格護生著裝儀表規范,遵守院規科規,嚴格遵守勞動紀律,操作時做到“四輕”操作輕、開關門輕、說話輕、走路輕。說話溫和、尊重患者、微笑服務。同時要反復告誡護生要有慎獨精神,說明不安全醫療對患者、自身及醫院的危害,樹立法制觀念,加強責任心。

(二)要理論結合實際,鞏固專業知識

人們的記憶是有時間限制的,理論如果與實踐脫節,長此下去便會喪失理論記憶。要使護生力爭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帶教老師可采用老師問、護生答的方式或師生互問互學的方法,使雙方對患者的病情護理問題有全程了解和掌握,提出護理問題及時解決。真正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也達到師生對專業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術不斷提高的目的。

(三)要掌握技術操作規程,加強基本技能演示與操作訓練

為了使學生能將學到的知識有機地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地選擇培訓方案,并和學生一起共同復習護理操作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如: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消毒隔離原則、各種注射原則、常規標本收集原則等,進行實施整體護理模式訓練,內容包括護理程序的應用、人際溝通的技巧、健康評估的方法及病歷書寫要求等,幫助她們進一步掌握護理各環節的知識點。

四、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是復雜而多變的,有時患者病情或心理細微的變化恰恰是某些嚴重疾病的先兆,護士只有具有敏 銳的觀察能力和實踐經驗、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及時 發現這些變化,采取果斷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帶教教師可布置觀察內容,如患者出現的癥狀、體征、治療效果、藥物反應、思想動態、營養狀態、護理問題及護理措施實施后的效果等,并指導實習護士如何觀察。實習護士必須收集以上資料,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措施,并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實施并及時給予評價。通過臨床實習,可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患者的臨床實際問題,為實習護士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加強與實習護士的溝通

真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教師不但要會與患者進行溝通,同時也需 實習護士進行有 效的溝通。在操作過程中注意說話的語氣及方式,不但維護了實習護士在患者面前的尊嚴,也減少與護患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各級醫療機構的需求,男實習護士亦越來越多,

徹底鏟除了過去認為護士必是女性的傳統觀念,對待男實習護士更應耐心細致,因為他們不能被患者及家屬所接納,容易造成心壓力及自尊心受到傷害,這就要求帶教教師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埋,排除不必要的工作干擾,發揮男實習護士的優點和特長。

結束語

要培養一名優秀的骨科護士,帶教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護理專業知識、嫻熟的臨床護理技術,更需要具備高尚的醫德、師德、熱愛護理工作和無私奉獻精神。學生也要有熱愛專業的思想和行動,不怕臟、不怕累,有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的精神,是教與學的互補。骨科專科性強、基礎護理量大,別因為這影響實習護士的心理狀態,造成心理陰影。合理的時間安排、多變的教育力方法、注重專科培訓,使實習護士輕松地度過實習期,信心百倍的迎接嶄新的未來工作生涯。

篇(7)

1.1 一般資料

本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齡40~86歲,平均66歲。其中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3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4例、 髖部周圍骨折行內固定手術18例。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組骨科醫師進行手術,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均經髖關節后外側入路;髖部周圍骨折行內固定手術均采用股骨上端及轉子部的外側顯露徑路。

1.2 護理措施

1.2.1 基本預防措施

①患者進低脂、清淡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壓力,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建議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煙、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等。②對患者進行預防靜脈血栓知識教育,下肢DVT引起的下肢腫脹疼痛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及心理壓力,影響生活和工作,護理人員觀察其心理變化,運用語言技巧進行疏導、安慰、解釋、鼓勵,耐心向患者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鍛煉指導,講述深靜脈栓塞的危害性,結合成功病例介紹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恐懼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護理。③術后抬高患肢墊下肢墊,保持患肢高于心臟水平面20~30 cm,不要在窩或小腿下單獨墊枕,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④鼓勵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鍛煉、下床活動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鼓勵患者盡早開始足、趾主動運動及排長肌、股四頭肌訓練[2]。

1.2.2 物理預防措施

物理預防措施是利用機械原理促進下肢靜脈血流加速,減少血液滯留,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我們所應用的物理預防措施包括骨折治療儀和梯度壓力彈力襪,骨折治療儀在術后24 h開始使用,2次/d,30 min/次,直至術后第7天。梯度壓力彈力襪術后12 h開始給予,持續穿著,直至術后術口拆線。

1.3 療效評定

手術后第10天均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查有無血栓形成。術后第1天至第10天期間如果患者患肢腫脹明顯,懷疑有血栓形成予行彩色多普勒檢查,若有血栓記入陽性結果。診斷DVT的標準為[3,4]。①靜脈管腔內出現實性低回聲。②管徑增寬且不能被壓癟。③管腔內無自發彩色血流信號,擠壓肢體遠端后仍無血流信號出現。④雖有血流信號但血流不能充盈管腔,有充盈缺損現象。

2 結果

本組35例患者中有2例發生DVT,發生率為5.7%。該2例患者經過積極抗凝治療后血栓機化,未發生肺栓塞。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伴隨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大手術在我國的不斷普及,特別是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而其伴隨的并發癥DVT及其帶來的嚴重后果必將日益突出。DVT因其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沉重,已成為一個廣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國內骨科尚未廣泛開展DVT預防[5],其原因有①常將術后DVT當作一般的術后反應,認為DVT發生率低,而未加以重視。②擔心應用抗栓藥物引起出血等不良反應。③認為預防性抗栓治療會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卻很少考慮發生DVT、PTE所需要較高的額外費用。④對DVT所帶來的危害認識不足。骨科醫療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骨科患者DVT的高危性,積極的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來預防、診斷和治療DVT。骨科大手術后DVT在早期即可出現,最理想的方法是采取措施在DVT發生之前的亞臨床階段將其阻斷。因此,早期進行預防DVT的形成是很有必要的。不單涉及醫生,護理人員同樣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1946年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就提出:靜脈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是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6],至今仍被沿用。要想預防DVT形成或者減少發生,可以從預防這三大因素著手。其中物理預防措施是利用機械原理促進下肢靜脈血流加速,減少血液滯留,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包括持續被動運動活動儀、循環儀動儀、足底靜脈泵(VFP)、間歇充氣加壓裝置(IPC)及梯度壓力彈力襪(GCS)等[7],均利用機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滯留,降低術后下肢DVT發病率。單獨使用物理預防適用于合并凝血異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風險的患者。對于患側肢體無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預防的患者,可在對側肢體實施預防。骨折治療儀是一種非侵入性預防DVT的方法。該裝置既可以減輕靜脈血液淤滯,也可以增加血液中纖溶酶原活性。可用于有出血危險而不適合使用藥物的患者,也可與抗凝藥物聯合應用于DVT 的高危人群。梯度壓力彈力襪自上而下地對下肢產生循序遞減的壓力,可支持下肢靜脈并促進下肢淺靜脈向深靜脈回流,明顯提高血流速度,減輕靜脈淤血。 然而,在本次研究中DVT的發生率,由于樣本量有限。同時無相應標準參考,未能做統計學處理比較。但從中仍能反應出積極護理預防后骨科大手術后DVT的發病率有所下降。護理措施預防骨科大手術后DVT形成是一種有效、無副作用的方法,尤其是對那些不適宜口服藥物預防DVT的患者。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預防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南(草案).中華矯形外科雜志,2009,17(2):118119.

[2] Donnell M, Linkins LA, Kearon C, et al. Reduction of outofhoepital symptomatic venous rhromboembolism by extended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llowing elective hip arthroplasty:a systematic reviem.Arch Intern Med,2003,163:13621366.

[3] 閻冰,張春雨.彩色多普勒超聲早期監測人工關節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價值.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0,9(6):365367.

篇(8)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399-01

現代的護理人才應該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好的專業素質這樣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提高護理質量,我院每個科室都進行護理查房,這樣可推進整體護理更好的開展,一切從病人出發的護理查房形式,使護理查房逐漸完善做的更好,對提高護理質量和護士整體素質有重要的影響,總結如下:

1 方法

1.1 按計劃組織護理查房:每周五組織一次科室的護理查房,由護士長主持,每月兩個骨科組織一次護理查房,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個有意義,疑難的病例進行分析提問,根據護理診斷及措施,評價護理效果。聽聽大家對本病的護理見解,及時修改護理計劃,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護理,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整體護理。

1.2 選擇護理查房對象:由責任護士主持,選擇骨科多發疾病匯報病例,參加的護士都要發言,提出對本病的不同看法,使大家對本種病認識了解的更多。

1.3 每周的學習都存檔:科室每周的護理查房內容,都有完整的記錄。

2 形式和內容

2.1 整體護理查房:把整體護理貫穿在護理全過程中,包括評估、問題、措施、評價、結果、健康教育進行查房,讓護士按照護理程序護理患者,為患者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2.2 有針對性的查房:挑選骨科常見病例,對本病進行全方面的查房,既可復習了基礎理論知識,又鞏固了專科知識,可對新參加工作的護士對疾病有所了解。

2.3 有特殊護理病例的查房:有特殊的護理問題時,護士長根據病人當時存在的護理問題提出要點,參加護理查房的護士可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自己對本病的看法和見解,經過大家的討論得出最好的護理方法,由護士長總結評價。

如我科年齡大臥床的患者,對其進行護理查房,讓護士認識到長期臥床對形成壓瘡及肺部感染、形成血栓的機會增加,多和患者及家屬溝通,讓患者及家屬了解其中的重要性,配合護士們的工作,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

2.4 護理評價:護理查房結束,由護士長進行總結講評,表揚護理查房中的長處,指出不足之處,以得到更好的改進。

3 討論

3.1 利于整體護理的開展:護理查房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查房模式,一切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想其所想,為患者解決了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問題,促進了護士對骨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對整體護理起到推動作用。

篇(9)

長期臥床病人皮膚出現的最嚴重問題是發生壓瘡。骨科病人因自身病因及手術或牽引固定需要長期臥床休息,成為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發生壓瘡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加重病情,而且延長康復的時間。因此,應通過加強對壓瘡及壓瘡高危病人的全面評估,積極給予護理干預,減少壓瘡的發生,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3276例,應用壓瘡可能發生評估表患者共358例,男246例,女112例,年齡17~92歲,平均55.3歲,頸椎骨折并高位截癱13例,胸椎骨折并截癱27例,腰椎骨折并截癱患者52例,全身多處骨折35例,骨盆骨折106例,股骨骨折125例,其中帶入壓瘡62例(I°壓瘡32處,II°壓瘡27處,III°壓瘡3例)。

1.2方法

1.2.1壓瘡可能發生評估表 從2008年1月起,我科結合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Braden、Norton、Waterlow三種評分量表制定,對新入院病人進行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1.2.2評分標準 主要分為四個層次,總分36分,輕度危險<10分,中度危險<10—17分,高度危險≥18分,≥18分可申報備案。

1.2.3壓瘡分期 I°壓瘡:局部紅斑,皮膚完整。II°壓瘡:皮膚紫紅,水泡形成。III°壓瘡:水泡破裂,局部淺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創面有黃色水樣滲出物或膿液,疼痛加重。IV°壓瘡:壞死組織發黑,濃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達骨骼。

1.2.4應用措施 對于臥床無法自行移動軀體者,均采用此評分標準,對于分值>10分的患者必須給予置氣墊床,床尾設翻身卡定時記錄患者及時間,告知患者及家屬并讓其本人或家屬在評估表上簽字,并在24小時內上報病區護士長,由護士長組織病區護士針對個體情況進行討論并制定護理干預措施。

1.2.5壓瘡登記(預報)制度 對于分值>10分以上者或已在外院壓瘡帶入者,病區護士長應在24小時內及時填寫壓瘡發生患者記錄表,包括患者的科室,床號,姓名,年齡,性別,診斷,壓瘡部位,程度,創面面積,評分及護理處置措施,上報外科總護士長,護士班班床邊交接清楚,責任護士每天及時記錄皮膚的轉歸情況,護士長每天做好監控及指導工作,然后再由總護士長下科室檢查并指導工作。

2 共享管理模式的實踐

2.1評估 首診護士按照評估表對可能發生壓瘡的因素正確評估是預防壓瘡發生的關鍵,通過評估,積極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干預,或提出預見性的護理措施。

2.2有效的護理措施

2.2.1增強護士的安全及差錯事故防范意識。

2.2.2翻身和。

2.2.3針對性應用減壓用具

2.2.3.1電動充氣式氣浪床墊接通電源后,墊內氣體的流動可降低皮膚與床墊的剪切力并能起到全身按摩的作用。

2.2.3.2使用涼水墊以降低局部皮膚溫度及壓力。

2.2.3.3決明子翻身枕。

2.2.4營養支持 合理的膳食,給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或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完全腸內營養,腸外營養,調理胃腸道功能,盡早恢復內環境的平衡。

2.2.5避免外界對局部組織皮膚的損傷。

2.2.6壓瘡創面處理:破潰的創面可用生理鹽水、雙氧水清洗,把分泌物清除后用碘伏消毒,外涂濕潤燒傷膏厚l mm,大于創面邊緣1cm。

2.3教育

2.3.1繼續教育 護理人員學習并掌握壓瘡評估表,壓瘡分期,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及評估,壓瘡預防及治療;相關知識與專科護理技能;對夜間壓瘡的高發期強調責任意識。

2.3.2健康宣教 做好壓瘡及壓瘡高危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護理,教育病人采取多種方法來改變,減少壓瘡的發生。

2.4質量 要求每一位護理人員加深對壓瘡發生率的認識,嚴格執行壓瘡登記(預報)制度,保證每個班次對受壓皮膚的正確評估,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確保帶入壓瘡無加深無擴大,壓瘡高危病人無新發壓瘡發生。

3 結論

在實踐的過程中積極評估病人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一步,應用壓瘡評估表可為有壓瘡危險的病人提供個體化的護理,并作為難免性壓瘡的依據之一。持續性的對病人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實施有效預防護理措施,以最少的資源發揮最佳效果,達到降低臨床壓瘡發生率,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篇(10)

各種手術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術后鼓勵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對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無顯著臨床意義。手術時應徹底止血,術后常規使用止血藥物以預防術后出血的錯誤觀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深層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栓形成于腿部靜脈處,,為骨科大手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臨床上利用抽血檢驗D-dimer與下肢超音波檢查來做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不正常地凝結,屬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常發生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和髖部周圍骨折手術等骨科大手術后。靜脈血流滯緩、靜脈血管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術患者,觀察患者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情況,并進行預防與護理,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術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齡36~78歲,平均52.6歲。其中全髖關節置換18例,全膝關節置換8例,髖臼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9例,動力髖內固定股骨粗隆骨折20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9例。

1.2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32例,氣管插管全麻32例。術前、術后實施心理護理、預防措施、飲食護理、機械護理和藥物護理。

2 預防與護理方法

2.1病情觀察 ①觀察疼痛性質、持續時間和疼痛程度;②為減輕靜脈內壓力,促進血液回流,應囑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③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遵醫囑進行抗凝、溶栓、祛聚療法;④局部濕熱敷;⑤每天觀察腫脹消退情況,通過測量雙下肢同一部位周徑,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依據;⑥每4 h觀察并記錄一次端動脈搏動情況及患肢皮膚色澤、溫度和彈性;⑦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同情、關心患者,指導其看書、聽輕音樂等,分散其注意力,減輕其對疼痛的感覺。

2.2心理護理 ①解釋深靜脈血栓手術的必要性、手術方式、注意事項。②鼓勵患者表達自身感受。③教會患者自我放松。④應針對個體情況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⑤鼓勵患者家屬和朋友給予患者關心和支持。

2.3配合治療的護理 早期小腿營養是否改變,有無廣泛的淺靜脈擴張,有無下肢腫脹和脹痛等,尤其注意肢體遠端搏動有無減弱,與對側肢體相比患肢皮膚溫度和顏色有無改變,有無壓痛的條索狀物。如果病程繼續發展,肢體極度腫脹,會產生對下肢動脈痙攣以及動脈壓迫,進而造成下肢動脈血液循環障礙,引發足部動脈搏動消失,進而引起更嚴重的小腿和足部水皰以及皮膚降而顯青紫色,這種情況下若處理不及時,后果會非常嚴重,就會發生靜脈性壞疽。所以必須嚴密監測患肢皮膚顏色、溫度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環[2]。

2.4健康教育 鼓勵患者活動,降低DVT的發病率,如早期活動和床上腿部鍛煉。囑患者應該保持順暢的靜脈血流,如勿穿緊身褲,避免長時間的交叉腿部或盤腿坐臥,避免長期的站立等;避免長時間坐飛機或汽車。因此,應鼓勵和指導患者多喝水、多做運動,特別是腿部運動。教育患者以正確的方法預防,可防止DVT的復發。

3 結果

通過對64例骨科大手術患者進行預防及護理措施,發生DVT2例,經過治療和護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減少了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的發生。

4 討論

血栓的形成可是靜脈血管管腔發生完全或不全閉塞,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狀。最多見的是下肢靜脈血栓,這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因為術后長期臥床而引起,另一部分目前還沒有發現明確誘因。通過研究國內骨科復位手術中,患者的康復護理需求情況表明:告知術后禁忌姿勢及活動;與醫師聯絡處理問題;告知何時返院門診是最需要知道的三項問題。其中相關研究中病患需求度最高的項目是與醫師聯絡溝通,因為患者對手術結果的顧慮和擔憂,必須通過良好的溝通來消解,從而使手術順利完成[3]。目前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效果尚缺乏統一標準:有的以臨床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或消失為顯效或治愈標準,有的以術后深靜脈造影證實的血栓解剖學上的改善或消失為標準,從而導致下肢DVT治療的兩種觀點,一種主張以非手術治療為主,通過溶解或部分溶解及抑制血栓的進一步蔓延,并最終通過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癥狀,另一種主張以手術為主,采用手術切除重建或介入的方法,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療,盡快恢復深靜脈的解剖學通暢及減少復發。

下肢深靜脈血栓在其自然病程中隨時有可能出現栓子脫落,導致肺梗死,嚴重者可致猝死,尤其是在發病2 w以內。如行抗凝溶栓治療,栓子脫落風險更大,且抗凝溶栓后的出血并發癥有時比較嚴重,甚至可并發顱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重者導致休克甚至死亡,故疾病本身的風險及治療所帶來的風險應向患者本人及家屬交代清楚,并簽字為證,如家屬或患者不予理解,則不能應用抗凝溶栓治療,同時也應簽字為證。口服抗凝藥物雖有較好的預防效果,但它有導致出血的可能性缺點,必須在服藥期間做血凝機制的監測。華法林在美國應用較廣,多在骨科大手術后給患者服用;在歐洲臨床上則很少采用。臨床上抗血小板藥物的作用效果不明顯,因而較少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對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較易發生不良反應,如血容量增多引起心力衰竭和過敏反應等,現已較少采用。LDH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但無抗凝的作用,一般以5000 U做皮下注射。由于LDH不能完全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4]。因為大多數DVT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療,所以特別注意患者的出血情況,如牙齦及皮膚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以及顱內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正在應用肝素治療,應特別注意它的副作用如大出血的發生[5]。同時,應該密切監測HIT的體征、血小板計數[6]。本組資料,通過臨床分析,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骨科大手術后的危險并發癥,采用基本預防、藥物預防結合綜合護理可以有效減低DVT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新寧.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措施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02:1-2.

[2]朱琳.預見性護理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08:1091-1092.

[3]張生延,徐瑞云,李柯蓁.綜合護理對預防老年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J].甘肅科技,2016,03:127-129.

上一篇: 中學女生教育 下一篇: 信息化產業發展趨勢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日本 | 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视频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