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練習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29 16:09: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效課堂練習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效課堂練習

篇(1)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58

隨著課程標準的實施,有效教學理念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如何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打造高效課堂是教師面臨的問題。隨著我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課題的開展,我們組織了教研活動、教學沙龍、聽常態課、學生問卷等實踐活動。隨著一系列實踐活動的完成,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問題日益突顯,歸納起來有以下四方面:(1)練習的設計沒有目的,常常是重復單調,雜亂無章的;(2)多是“一刀切”,沒有層次性的練習;(3)側重書面練習,很少創造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練習;(4)重視技能訓練,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挖掘教材的潛在知識點,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練習,打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精心設計簡約的練習,讓練習豐盈內涵

莎士比亞說:“精練是智慧的靈魂。”為了能夠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讓他們能輕松愉悅地學習,不被題海所淹沒,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出簡約的課堂練習,即有針對性、遞進性、綜合性的題目,盡量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用,一題多變,力求達到在簡約中求多變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設計了一道題:

(1)小區內有一個平行四邊形的花圃,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

(2)求出邊長為5m的這條邊所對應的高。

(3)這道題的第(1)、第(2)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小區物業要給這塊平行四邊形的花圃重新鋪上草坪,每平方米需要6元,鋪這塊地一共需要多少元?如果要在這個花圃里種月季花,每4平方米種一株,一共可以種多少株?

本節課的第一個學習目標是讓 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一組相對應的底和高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圖所示,已知一組相對應的底和高,學生通過審題和思考,很快就能求出第(1)問。第二個學習目標是讓學生能根據已知的兩個量求第三個量,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對于第(2)問,根據已知條件,能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通過題中給的另一底邊的長,求出對應的高。第(3)問讓學生反思:這道題的第(1)、第(2)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可見,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并將數學知識放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精心設計有趣的練習,讓練習充滿活力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由于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因此在結課階段,學生的積極性減弱,注意力也不夠集中。這時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的練習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而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并有一定趣味性的練習,才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把“要我學”的心態調整為“我要學”。

例如在教學“2、3、5的倍數”時,我在課堂上設計這樣的練習:放一把豆子在桌子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一數。幾分鐘后,我問:“豆子數完了嗎,說說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數的。”生1:“老師,我認為2個2個地數又快又對。”“不對。”生2站起來說,“5個5個地數更快。”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2個2個地數更快”“5個5個地數更快”,兩種聲音此起彼伏。這時,我又拋出一個問題:“有沒有人認為3個3個地數又快又對的?”生3說:“3個3個地數不好數,容易出錯。”我趁機再問:“為什么會覺得2個2個或5個5個地數又對又快,而3個3個地數卻不容易呢?”學生陷入了沉思,忽然生4站起來說:“2和5的倍數,個位上都有特征,我們好記、也好數,可3的倍數個位上沒有特征,我們不容易數。”大家聽完都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在這里,數豆子的方法把枯燥的練習變得有趣,課堂變得特別活躍。

三、精心設計綜合性的練習,讓練習彰顯成效

小學生學習數學,往往會產生思維定式,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所有的題目都用乘法做,學習了分數除法應用題,所有的題目就用除法做。然而當不同類型的問題綜合在一起時,學生就手足無措了。因此,練習的設計要考慮與前后知識相互聯系,瞻前顧后,做到新舊知識不斷交替出現,使學生能把掌握的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又能讓舊知識得到鞏固,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學習“分數除法”后,學生做題時往往不分析條件,就直接用數量除以分數得出總量。因此,我設計了兩道題:

為了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找到分數乘法應用題與除法應用題的異同,加深理解,我運用畫線段圖和尋找等量關系的方法給學生講解,達到了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設計練習時,就要設計一些對比性強的練習,讓學生辨別、分析、比較,找出異同點,加深認識,使知識達到內化的程度。

四、精心設計階梯性的練習,讓練習彰顯時效

在設計練習題時,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而且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與生活實際。不但要有基礎訓練,還要設計綜合型的、拓展型的題目。這樣,后進生能鞏固基礎,中等生不斷提高,優等生綜合能力更強,所有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出練習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一)判斷。

1.圓的半徑越長,圓的面積就越大。 ( )

2.周長相等的兩個圓,面積也一定相等。( )

(二)只列式不計算。

1.半徑是3分米,求圓的面積。

2.直徑是8分米,求圓的面積。

3.周長是12.56米,求圓的面積。

(三)解決問題。

1.一個圓形旱冰場的直徑是30米,擴建后,半徑增加5米。擴建后的旱冰場的面積比原來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2.在一個長8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紙里剪下一個最大的半圓,這個半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過這幾個類型不同、難度逐層遞進的練習,學生加深了對圓面積的理解,掌握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增加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對數學學習更有信心,更加積極主動。

五、精心設計實踐性的練習,讓練習凸顯數學的價值

設計練習不應只停留在鞏固知識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以致用,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

實踐性作業主要有:(1)動手操作型。教學“圓的面積”一課后,我設計了一道練習題:一張長1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卡紙,用來剪裁直徑是4厘米的圓形,最多能剪幾個?我讓學生先動手在本子上畫一畫,試試能畫幾個,再讓學生拿出紙張來剪一剪。通過動手操作,避免了學生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圓的面積來解題的錯誤。(2)調查整理型。如調查家中的各項開支情況,或是調查一分鐘內學校門口經過的車輛,再從調查得到的信息中進行整理與分析,想想從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3)研究記錄型。鼓勵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用寫日記或手抄報的形式記下來。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教學中要多讓學生動手操作,發揮小學生形象思維的優勢,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六、精心設計留白練習,讓練習彰顯精彩

教師要適量地設計課堂練習,必要時可適當留白。留白是教師在某些環節留一定的懸念,讓學生去探索、體驗、思考和解答。巧妙的留白,能起到無聲勝有聲、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學生驗證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并能應用其解決實際問題后,我讓學生聽著音樂,感受不同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驗證方法,并讓學生再想想還有什么問題?這時一個學生問:“老師,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另一個學生很快答道:“長方形和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四個直角加起來是360°,長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邊形,所以說四邊形的內角和應該是360°。”于是我說:“你能用這種方法分析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真不錯!還能在本子上畫一些非特殊的四邊形進一步驗證嗎?”學生經探究和討論后得出:把一個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由于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所以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接下來學生在操作、分析、討論中,還得出了五邊形、六邊形等內角和的特征,把整節課推向了。

篇(2)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23-0057-02[作者簡介]崔文志(1982―),男,廣東高州人,大專,茂名市第六小學教師,小學一級。

一、復習課堂存在的問題

縱觀現在的復習課堂,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在設計復習題目時缺乏層次,忽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不能做到統籌兼顧;問題的設計缺乏新意,經常拿著教材照本宣科“炒剩飯”,不斷讓學生重復做課后題,沒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沉悶;課堂練習形式單一,教師沒有對時間、練習方式等提出明確的要求,導致效率低下;教師機械地重復,學生陷入題海,大量解題,缺乏精心選擇;只注意羅列知識,不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復習課的質量與效率。教師應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癥下藥,用有效的課堂練習使復習課呈現無限生機。

二、有效設計課堂練習,讓復習課堂更高效

(一)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復習課既要處理足量的練習題,又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時間總顯得太緊。所以我們設計題目的時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只要在這些重難點處發動學生探尋突破口,集中學生的智慧,讓學生的思維在關鍵處變得開闊,教學效果就會明顯改善。

在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如下一道題目:

一個無蓋玻璃魚缸,長40厘米,寬25厘米,高2分米。然后用多媒體課件分別出示:(1)做這個魚缸至少要多少玻璃?(2)這個魚缸占的空間有多大?(3)這個魚缸最多可以容多少升水?

筆者先引導學生弄清問題是求物體的表面積、體積還是容積,然后和學生一起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容積計算公式,使學生對這三個概念辨別得更加清楚,最后讓學生“實戰訓練”,深化學生對表面積、體積、容積三個核心概念的理解。這樣做針對性強、效率高。

(二)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1]每個學生由于知識水平和社會經歷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復習課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可采取的方法為統一授課、分組練習、個別輔導。課堂練習的設計原則是立足中等生、提高優等生、扶持學困生。

在復習“探索規律”這一單元的時候,在“找一找,填規律”中,筆者將練習題分成了兩組,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去完成。

第一組:

①3,5,7,( ),11,13,( )

②2,4,8,( ),32,64,( )

第二組:

①1,8,27,( ),125,( )

②2,4,7,11,( ),22,( )

學困生解決完第一組題目即可,中等生完成第一組的題目后可以嘗試去思考第二組,學優生可以直接思考第二組的題目。練習的題目以中等學生水平為基點,讓學優生發揮他們的學習優勢,通過他們的排難解疑,帶動全班。對學困生要特別注意對他們的動機、興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2]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就能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針對問題,有的放矢

復習課一定要注重成效。在復習過程所設計的課堂練習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學生的薄弱環節,二是要針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要緊扣知識的易混點、易錯點設計復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一道好的數學題,即使具有相當的難度,也會像一段精彩的故事或一部情節曲折的電視劇,引人入勝。

“分數、百分數的綜合應用”中,學生容易混亂數量與份數,經常在這一點失分。因此在復習這一單元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組題,幫助學生在審題中辨析,在辨析中理解,在理解中內化。

(1)倉庫里存有150噸鋼材,第一次用去總數的20%,第二次用去總數的1/2,還剩下多少噸鋼材?

(2)倉庫里存有150噸鋼材,第一次用去總數的20%,第二次用去1/2噸,還剩下多少噸鋼材?

復習課中,必須根據學生之前所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設計相對應的練習題,讓學生在陷阱中“吃一塹,長一智”。

(四)注重聯系,專題復習

數學的知識與知識間互相聯系,前一部分知識為后一部分知識引橋鋪路,后一部分知識又往往是對前一部分知識的深化與完善。根據相互聯系及相互轉化關系,把知識梳理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使之變為系統化、條理化的知識點,或者對學生復習中普遍存在的難以理解的共同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復習,釋疑解難、查漏補缺。“專題”復習是在有限的復習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深化了課本內容,能夠將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錘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素質。

如五年級所學的“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六年級的“圓柱、圓錐的體積”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例如:將一個棱長為6分米的正方體木塊切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應削去多少木料?這道題有機地將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訓練中融會貫通,開闊了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各種立體圖形的解法。

(五)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復習的目的在于鞏固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強化基本技能。教師應指導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使學生靈活運用掌握的知識,提高解題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過程。[3]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題的時候可以結合實際問題來培養學生合理選擇信息、分析問題實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復習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

1.光明小學去年有籃球24個,今年新買了6個,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幾?

2.有一個公園原來的門票是80元,國慶期間打8折,每張門票能節省多少元?相當于降價了百分之幾?

3.商場搞打折促銷,其中服裝類打5折,文具類打8折。小明買一件原價320元的衣服和原價120元的書包,實際要付多少錢?

……

三、小結

教學中,讓學生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問題,教師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基本練習,把數學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3)

新課改理念下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與以往不同,數學課堂更要求“精講多練”,讓學生在練習中獲取知識、掌握知識。可見課堂練習在高效數學課堂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短短的40分鐘內如何高效地完成一節課,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對課堂練習的處理。以下是我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工作總結出的一點經驗。

一、“過馬路”式策略

“過馬路”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事件,首先看紅綠燈,確定是綠燈后,穿過馬路到達馬路對面,這跟我們平時的課堂練習設計有著極大的相似性。上課前老師先得把握課本內容的重難點以及教學目標,然后設計相應的課堂練習對學生進行訓練。該策略主要是對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要求平穩扎實,面向每一個學生。適用于新授課,尤其是概念課的練習。該策略的實施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師要熟讀教材,了解與本節課相關聯的內容,在課前要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這是每個老師上課前必須要做的。(2)設計與教學目標平行的練習題。教師在明確了教學重難點后,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相應的練習題。

“過馬路”式的教學策略,是理科每一節新授課課堂練習設計的一般模式。如:“橢圓的定義及標準方程”第一課時,我給我的學生設計的課堂練習僅僅圍繞定義和標準方程,讓學生能認識什么樣的圖形是橢圓?什么樣的方程表示橢圓?雖然這部分比較簡單,但是越簡單越是學生容易犯錯誤的地方。不要擔心你講得簡單,基礎打好了才會有上升的空間。沒有扎實的基礎,就更沒必要談能力了。

二、“蓋大樓”式策略

練習的設計應該嚴格圍繞教學目標,抓住重難點,分層設計。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練習一般都要經過“感知―理解―掌握”這三個階段,設計練習也應該先基礎后變式,由簡單到綜合,由直觀到抽象,層層遞進。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提升的空間,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其有所提高。因此我們一般上課基本都采用的是“蓋大樓”式的練習策略,要求由淺入深,逐步強化。適合新授課的二、三課時及復習課,尤其是高三的專題復習。這類課堂練習策略一般有以下三個步驟:

1.“打地基”引入

這是一般課程設計的前提,課堂練習的設計也是一樣,跟上述“過馬路”式的策略一樣,在這只是通過一兩道簡單的基礎題給學生熱身。

2.“變式”鞏固

變式訓練是數學經久不衰的主題,它是在“打地基”的基礎題上,對題目進行變動,讓知識遷移,提升學生的變式思維能力,對知識進行鞏固。如:在“數列”中利用公式求通項和時只要滿足an-an-1=a,(a為常數)我們就可以很快知道它是等差數列,用公式解決。但是若將上式變為an-an-1=A(A為關于n的式子)怎么解?由此完成知識的遷移,累計相加求通項和的方法就誕生了。

3.“精裝修”強化

這一步是分層教學的關鍵,它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引進一些高考題目,讓有能力的學生進一步提升能力,也讓學生了解一下高考題型。這一步我們在課堂練習中都在做,高考鏈接是數學課堂的亮點,尤其對學習好點的學生是一個很好的提高。

三、“誘導”式策略

以實際生活中的相應實物、事件為素材,將其應用于課堂練習中。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如“獨立性檢驗”中,教師提出問題:性別是否與數學學習的好壞有關系?頓時教室里就會沸騰,借此契機將獨立性檢驗介紹給學生,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學生學習興趣高漲,然后再選取相似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此策略也適用于三角函數、解三角形、概率統計的練習題設計。

四、“動手實踐”式策略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存在,數學的奇妙,從而不斷增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生活中獲取知識更是其樂無窮。例如,我在講解“三角形”這節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學校宿舍樓高的練習。課前讓學生準備了測量工具、三腳架、量角器、卷尺。然后在第二天上課時,直接把學生帶到宿舍樓前,分成八組,共同合作分別測量,然后各組計算數據。每組測量計算的數據都不一樣,完了我給學生提供樓高的真實數據。有些組的學生測量計算的數據誤差很小,很接近實際數據,學生都很高興,頓時充滿成就感。

這個練習把學生從課堂帶到戶外,讓學生充分與大自然接觸。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采用很貼近學生的實物為素材,增強真實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這樣的練習學生興趣十足,在學生的合作交流中愉快地解決了樓高問題。實踐練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

篇(4)

首先,課堂練習要有層次性.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練習,使“不同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不同的發展”.練習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既要讓差生“吃好”,又要讓優等生“吃飽”,練習要有基礎題,也要有發展題,還要有提高題,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學習的要求.練習設計要相互銜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其次,課堂練習要注重開放性.課堂練了要有基礎練習,還必須要有拓展性習題,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學有余力的學生就會在解題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挑戰欲望,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的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式所束縛.

最后,課堂練習應具有生活實用性.學科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科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知識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和學科融為一體.這樣的課程才能有益于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熱愛學科,讓教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知識,學科知識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問題,運用學科知識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你教的這門課程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本身更感興趣.

二、用“好”、用“活”課本例題、習題

明確有效課堂練習設計的關鍵是用“好”、用“活”課本例題、習題.課本的例習題、題是教材編寫者精選的,有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即其對理解、鞏固知識、培養能力和解題策略形成都具有一定典型作用和潛在的價值.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鉆研,充分發揮課本例題、習題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想、討論、引申、拓廣,由此及彼等思維訓練,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習題浩如煙海,如何從“題海”中解放出來,重要的一條就是挖掘例題、習題的潛在內容,引導學生向更廣的范圍、更深層次去聯想,縱橫引申,把所學知識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歸納、演變,促進知識融會貫通,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解題方法和策略形成.其方法有:變式練習、一題多解、改變成開放題、探索題等.

例如,已知拋物線關于x軸對稱,它的頂點在坐標原點,并且經過點M(2,-22),求它的標準方程.

不少教師認為該題太簡單,只需設拋物線方程為y2=2px(p>0),再將點M代入即可,因而一帶而過,甚至視而不見.其實在教學中若能積極加以引導,合理變式,學生將有很大的收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繼續深入研究本題,給出變式練習.

深入變式1:如何改變上述問題中的條件,使得其解法分別是設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為y2=-2px(p>0),x2=2py(p>0),x2=-2py(p>0)?

此問題并不難,但能激發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和概括,讓學生也參與到變式教學的問題設計當中來.

拓展變式2:已知拋物線關于坐標軸對稱,它的頂點在坐標原點,并且經過點M(2,-22),求它的標準方程.有了上面的鋪墊,學生應能想到用分類討論手段解決.

變化變式3:已知拋物線關于x軸對稱,它的頂點在坐標原點,并且經過點M(a,b)(ab≠0),求它的標準方程.此時學生仍可利用分類討論解決,但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照結果以及變式1中的情況,還是有可能概括出此時拋物線的方程可設為y2=2mx(m≠0),以避免分類討論.

到此時學生完全可以自己類比出變式4及其解決方法:

延伸變式4:已知拋物線關于y軸對稱,它的頂點在坐標原點,并且經過點M(a,b)(ab≠0),求它的標準方程.解法是可設拋物線的方程為x2=2my(m≠0).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分析、概括,參與問題設計,使得對拋物線標準方程的理解將更透徹、更深入.

通過一題多變的練習和階梯式的設問,不僅分散了難點,更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學習興趣高漲,便于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與廣闊性,從而發展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發散思維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數學學科的特點,根據教學內容,緊扣教學目標設計好課堂練習,加強設計“精品”習題的意識,以少勝多,以質為上.在知識和難易程度適宜的基礎上設計有一定“坡度”“難度”“密度”的習題,練習時注意加大知識間的“跨度”,變換形式間的“角度”,求新、求活,讓課堂練習不斷成為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直接發源地.讓學生身處“做題初,趣已生;做題時,趣愈濃;做題終,趣不盡”的學習情趣中,那么我們的課堂練習設計就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一、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要求

有效的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是減輕學生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提是課堂練習設計要緊扣目標,立足教材、針對性強、層次分明、注重過程等要求,做到“少而精,以一當十”,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順應臺階拾級而上。

1.緊扣目標,立足教材

教學目標是整節課的“指揮棒”,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它而展開。為更好地實現目標,課堂練習設計就必須立足教材,緊扣目標。

走進“十幾減九”的新課教學,不難發現,“破十法”和“連續減”比“想加算減”更讓學生接受,原因很簡單,“想加算減”需要對20以內的進位加法非常熟練。如17-9=( ),學生要先想到( )+9=17。而用“破十法”和“連續減”呢,只要有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就能算出來了,而且掌握這種方法的計算正確率較高。

既然“破十法”有如此多好處,那么教學中老師能否傾向于“破十法”?答案是否定的。翻開教參和教材發現,其有意優化“想加算減”,原因有三。第一,簡便快捷。因為“破十法”“連續減”都需要“思考兩次周折”(即兩步計算),而“想加算減”只需“思考一次周折”。第二,它對后續學習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數減法中,當某一步需要退位時,如果用“破十法”或“連續減”計算,僅退位這一步就需要兩步計算,會增加計算的難度。第三,能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20以內的進位加法,具有一舉三得的功效。基于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練習(如圖1),

(1)基礎練習(題1):主要使學生掌握“雙基”

(2)提升練習(圖2):主要是強化“雙基”

圖2是“破十法”,圖3是滲透“相加算減”,再通過對比兩種方法凸顯出“相加算減”的簡潔性和優越性。

(3)變式練習(題3、題4),主要是發展學生智力,滲透函數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

設計這樣系統性的練習既體現計算教學提倡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達成方法的優化,凸顯“相加算減”和數學思想的獨特魅力。

2.針對性強――立足學生

每節課的知識都有各自的重難點與易錯點,練習設計必須緊扣重難點與易錯點,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人教版第七冊“速度”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速度單位的規范書寫。針對這個重點,可以作專題練習:

(1)“神七”飛船在太空中5秒飛行了約40千米,“神七”飛船的速度約是多少?

(2)小青騎自行車,2小時騎了16千米,小青騎自行車的速度是多少?

學生動筆計算并匯報(單位書寫錯誤):40÷5=8(千米)16÷2=8(千米)

師:神七的速度和小青騎車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來神七和自行車的速度差不多啊?

這時學生爭先恐后地要發言。

生:雖然都是8千米,但所用的時間是不同的,“神七”是每秒飛行8千米,而小青是每小時騎8千米,所以神七的速度快多了。

(看來學生知道這兩個8千米是表示不同的速度,只是不會書寫計量單位罷了)

師:那怎么區別這兩個8千米分別表示不同的速度呢?

師生矯正:40÷5=8(千米/秒),16÷2=8(千米/時)。

師:像速度這樣的單位還有嗎?意在延伸到單價,工作效率的計量單位。

速度的計量單位不同于往常的名數(單名數和復名數),它是兩種不同量的比,再加上求速度的問題都是以“每小時行多少千米”的方式呈現,這些都是影響學生會言傳卻不會規范書寫速度計量單位的緣由。通過上面的練習,不把時間花費在單調的機械記憶和重復訓練上,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對速度單位意義的理解上,巧借針對性極強的對比練習,尋同辨異很好地解決了速度單位書寫這個難題。

3.層次分明――構建體系

課堂練習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規律,注意錘煉練習內容內在的遞進聯系,符合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的發展進程,由淺入深、由熟到巧,要循序漸進地尋求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第七冊“四邊形的整理與復習”中的一道習題

師:(指著圖4)這組平行線,是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邊,它可能是什么圖形?

學生回答: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因為有一組對邊平行。

演示動畫(圖5)問:那現在呢?(學生回答長方形),師追問: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辨析了正方形的特殊性:四邊相等且分別平行。)

動畫演示成(圖6),現在可能是長方形嗎?為什么?(不符合四個角都是直角這個條件)師追問:那可能是什么?

師:在什么情況下它是平行四邊形,在什么情況下它是梯形?

如果再出現平行,那么有幾組平行線,它是什么圖形?如果它是梯形,那左右會平行嗎?最后露出如山真面目(圖7):梯形。

然后完成書本中的表格(如下表)。

在下表中適當的空格內填上“√”,再說一說幾種圖形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如此精妙的設計并及時高效地追問: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現在可能是長方形嗎?在什么情況下它是平行四邊形,在什么情況下它是梯形等,把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形狀與特性充分暴露,學生輕易地掌握了其內在聯系(都有一組對邊平行)與本質區別。這樣的練習設計,它猶如一條串著知識點的“珍珠項鏈”,既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間的密切聯系,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4.注重過程――感悟內化

圓是最簡單又是最美麗的幾何圖形,一個傳奇的常數π把圓的周長、面積和半徑緊密聯系在一起,它就是“圓周率”,它就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為了弄清楚π是一個什么樣的數,一代又一代的數學家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在波折中奠定了既有量的突破,更有質的飛躍的四個發展階段,

①《周髀算經》“周三徑一”;

②劉徽的“割圓術”;

③祖沖之算至π的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

④電子計算機計算出小數部分的101119691億位,但還仍未停止。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這個素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陶冶學生崇尚科學的情操呢?。

練習1:一個近似于圓形的湖泊,湖中央一條堤壩長約1800米,沿湖有一條環湖路。環湖路長約多少米?

學生計算,反饋,理解π為什么取3來計算(是求近似數也是為了方便計算)。

練習2:神舟八號飛船繞著一個圓形軌道飛行,這個圓形軌道的直徑是13441.9千米。飛船飛行一圈有多少千米?

師:解決這題,圓周率要取幾?為什么不取3?

師:要是取3,3.14,3.1415926和3.14159265358979323結果會怎樣?出示下表:

通過對四組數據的深入對比,圓周率取3和3.14,其周長竟相差了瑞安到北京的距離(2000千米),讓學生感悟從“周三徑一”發展到“割圓術”再到祖沖之的圓周率是多么艱難卻偉大的創舉,而祖沖之研究的圓周率幾乎逼近計算機的結果,既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又陶冶學生崇尚科學的情操。

通過對比如上四道算式,還可以挖掘出寶貴的資源:π為什么通常取3.14的問題。π取3時,周長容易計算但誤差大,π取3.1415926結果更精確但計算難度大,為了兼顧計算的簡便性和結果的準確性,π通常取近似值3.14,注重讓學生經歷一個認識的過程,在感悟中內化,在內化中理解,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設計課堂練習的方法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生活如此,課堂亦然,數學課堂練習設計僅僅把握要求是不夠的,還應其設計的方法,即用好用足教材練習、原創發展練習和篩選及改編練習等。

(一)用好用足教材練習

1.理解教材練習的編寫意圖

教材中的練習是編者精心設計的,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教師應高度重視,不要輕易地棄之不用,另起爐灶,重搞一套。因此,我們首先要認真研究教材的習題,明確每一道習題的編寫意圖。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中試商、調商是難點,人教版教材上介紹了“用四舍法試商”“用五入法試商”和“用中數(幾十五)試商”等三種方法之后教材出現了如圖8的一道習題:

在這組習題中,鞏固新知的意圖很明顯,但此題還有另一個意圖:蘊含第四種試商方法,甚至還可挖掘出第五種試商方法。

第四種試商方法:“同頭無除商九八”,即被除數與除數首位上的數字相同(俗稱同頭),但被除數第二位上的數小于除數第二位上的數,不夠商一(俗稱無除),例如上述4道習題,那就可以在下一位上用9或8試商,并無需調商。

第五種試商方法:“除數折半直商五”,是指被除數的前兩位數正好是除數前兩位數的一半時,可以用5試商。

這兩種試商方法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試商規律,正確、迅速地試商,而且屢試不爽,可教材為什么不把它們當做試商方法介紹呢?筆者梳理了一下教材并試用了這兩種試商方法,結果發現:當被除數第二位上的數字偏小,而除數的第二位數字又偏大時,“同頭無除商九八”這種絕招竟然失靈,例如117÷19就不能商九或八只能調商為6。這或許能勉強說明人教版教材不強行學習這兩種試商方法的一個原因吧。但這么好的試商方法棄之不用實在可惜。

2.挖掘教材練習的潛在價值

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課堂不斷是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追求,挖掘教材中的練習會起到“潤物細無聲,迭代起”。例如“平面圖形面積的整理和復習”課中的一道簡單習題背后深藏著的秘密。

已知一個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厘米,高7厘米,求它的面積。

(1)計算后匯報算式

(2)想象一下,這個梯形的形狀是怎樣的

師:如果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幾厘米?

師:如果上底是2厘米呢?3厘米呢?4厘米呢?它們分別是什么圖形?

師:如果上底是5厘米呢?

生:5厘米。

師:下底為什么是5厘米?

師:如果上下底都是5厘米,那么它是什么圖形。

生1:梯形。

生2:不是梯形而是長方形。

數秒之后有學生說,還可能是平行四邊形。

師:這兩個圖形的面積還能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計算嗎?

生:(異口同聲)不能。

但遲疑之后有些孩子激動地改變主意。

師:如果上底是0厘米呢?下底是多少?這個三角形的面積能用梯形的面積公式算嗎?請試一試。

(3)小結萬能公式

師:雖然形狀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上下底之和相等,高相等,面積也相等。都可以用梯形公式來計算它們的面積。

師:所以有人說梯形公式又叫做萬能公式,你怎么看待這句話?

小結:在我們已學的基本平面圖形中,它們的面積都可以用梯形面積公式計算。

所謂“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始發靈光”。挖掘教材習題激起學生觀點的爭鳴,促使教學在爭鳴中走向。特別是當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積還能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計算嗎?”這一問題的思考過程產生歧義時,學生的思維發散開了。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狀態,收到“投石沖破井中天”的教學效果。到最后的萬變不離其宗:梯形公式是萬能公式時,學生瞠目結舌后如坐春風,心曠神怡。

3.提升教材練習的地位

教材是單一的,靜態的,而課堂是豐富的,動態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改編,例如“多邊形的面積”的例題圖已經給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即把整個圖形看成三角形與正方形的組合,限制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無法體現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基本策略。而習題中的隊旗圖卻是個不錯的素材。為此,把習題改成例題,充分發揮例題教學應有的重要作用。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體驗多邊形面積計算的基本策略。

解法1:(如圖9)將隊旗圖分割成兩個梯形,所求面積即兩個梯形面積的和;

解法2:(如圖10)將隊旗圖分割成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所求面積即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和;

解法3:(如圖11)將隊旗圖分割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所求面積即這三個圖形面積的和;

解法4:(如圖12)將隊旗圖補上一個三角形成了長方形,所求面積即長方形的面積減三角形的面積的差。

對比分類:分割法和填補法。

優選方法:同樣是分割,解法1和解法2分割的塊數越少越容易計算。

優化方法:同樣是分割成2塊,解法1的數據明顯更方便計算。

小結解法1和解法4的優越性。

這樣的改編,可以創設開放的空間,啟迪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經歷更具挑戰的自主探究中,興趣黯然、千方百計地尋求多樣化的解題策略,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二)原創發展練習

教材習題千般好,但那種認為只要完成了書本上的習題就萬事大吉的思想,是對課堂練習設計認識上的一種偏頗,需要摒棄。因為教材上的習題只是提供了一種范例,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設計。

1.利用錯誤資源即興設計練習

課堂是出錯的地方,學生的錯誤是難免也是合理的,教師必須用數學資源的眼光來看待這些錯例。如:在指三角尺中的角時,很多學生會指著角的頂點。

師:把你指出來的角畫在黑板上,就是這樣的(在黑板上畫一個點)。對嗎?

生:你畫的是一個點,不是一個角。

師:我看到這位同學就是這樣指的啊!

生糾正:是這里(用兩個手指從角的兩邊向角的頂點畫過)

師:要讓別人看明白你指的角,我們可以先――(教師演示,用手指指角的頂點),再――(用手指從頂點開始分別向兩邊劃過,指角的兩條邊),這就是一個角(手指在角兩邊中間的部分劃過一條弧線)。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教師關注了學生錯誤的指角信息,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了解角、初步形成對角概念的正確認識,進一步抽象出角的定義奠定了基礎。這一環節看似指角,其實是在借助指角幫助學生認識角,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2.設計拓展練習

通過課堂練習,學生對知識已有了較清晰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已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和教材的需要設計一些拓展題,這樣既可拓寬學生思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所學知識得到延伸和升華。

如下圖: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組小棒下面畫“√”。(單位:厘米)

①憑什么說第一組能圍成三角形?

②3、4、5這樣的三個連續自然數一定能圍成三角形嗎?舉例試試看。

③3、4、5三條邊圍成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狀?

④第三組圍不成三角形,你能想個辦法讓它圍得成嗎?

⑤第四組如果調換其中5厘米長的小棒,有哪些換法?用手勢比劃,換成1是什么樣子?換成2、3、4呢?如果調換的是3厘米的小棒,能怎么換?

簡單一道題,通過四組含有特點的三邊,引導學生探索“除了長度為O、1、2和1、2、3兩組連續自然數不能圍成三角形外,其他連續自然數都能圍成三角形”繼而接觸“勾三股四弦五”;認識“三條邊相等,一定能圍成三角形”;直觀體驗“隨著一條邊長度的變化,三角形從銳角三角形變成鈍角三角形”……每一道小習題都充分挖掘利用,有效的拓展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

(三)篩選和改編公開課或資料中的練習

公開課或一些好的資料中有很多頗有價值的練習,我們謹慎篩選,還可以進行合理改編后進行靈活運用,在運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積累。試看特級教師黃愛華在教學“因數和倍數”一課設計了動腦筋出教室”的實踐活動:游戲開始,老師出示第一張卡片2,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依次離開。接著,老師出示卡片3和5,學生按同樣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還剩下學號是l、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學。

師:你們為什么不走呀?

生:因為我們的學號數不是那些數的倍數。

師:老師這里只剩一張卡片了,怎么辦?

生:老師你給個“l”,我們剩下的同學就都可以出教室了。

師:如果老師第一張卡片就出l,那全班同學都可以走。知道為什么嗎?

生:任何自然數都是1的倍數,1是任何自然數的因數。

老師拿出一張大大的1,笑著請最后一部分同學走出教室。“動腦筋出教室”游戲,新穎有趣,既鞏固了知識,檢查了效果,發揮了學生的創造,一舉多得,這比簡單地做幾道練習,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課堂練習設計的方法千百般,但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總離不開把握要求與掌握方法的統一。高效的課堂練習,除了在設計上下工夫,也應在另一個核心環節即“實施”上下工夫。只有這樣,才能經得起細細品味和理性思考。方能“入乎其中”領悟到其“內在魅力”,更能“出乎其外”跳出某種要求和方法,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激揚生命和諧服務。

篇(6)

一、練習要抓住重點,明確目標

數學課的每一次練習都必須明確練習目標,按學習過程將練習分為:準備性練習,形成性練習,鞏固性練習。

準備性練習要根據所學知識需要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目的是為了新舊知識間的銜接,促進知識的遷移;形成性練習要根據知識的邏輯結構設計,目的在于促進新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實質性聯系;鞏固性練習應根據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設計有針對性的單項練習,以達到有效地鞏固新知識的目的。在準備練習時,不能為圖省事,過于依賴書本,所有的練習均來自于書本且不加選擇。書上的練習不是不好,書上的練習是共性的、基本的東西。我們如果能投入精力設計出一些針對本班學生學習情況的練習,會更省時更有效果的。

二、練習要有針對性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短短的45分鐘內,既要完成新授知識,又要及時進行練習鞏固,那么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使課堂練習更有效呢?在備課時,針對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老師設計的練習更應具有針對性。設計的練習既要有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學生理清知識點間的聯系和區別,更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提出的是,現在很多老師對練習的精化和優化理解很不夠,以為練的越多效果就好,于是題海戰術,把學生壓得透不過氣來,這樣,學生又累又苦,整天埋在作業堆里。久而久之,學生麻木了,對學習不要說是興趣,簡直是害怕或厭惡,這難道是有效教學嗎?

三、練習設計要講求層次

《國家課程標準》指出:“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果練習設計沒有體現出層次性,優生是“吃飽了”,可是差生就會出現“挨餓”的情況。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思維能力以及問題解決的技能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在設計練習的題型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知識背景和所學知識的特點,練習設計要采用螺旋上升的設計方式,做到由易到難,有層次,有梯度,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好好學習的愿望。”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就要注意使之具有層次性:約三分之二的練習較容易,大部分學生會做;三分之一左右的練習難度較大,允許有些學生不會做。這樣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質量地完成練習作業,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獲得成就感。

四、練習設計要形式多樣

要注意一題多解。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要注意一題多變,誘導學生思路。“一題多變”是指從多角度、多方位對練習進行變化,引出一系列與本題相關的題目,形成多變導向,使知識進一步精化的教學方法。這種練習旨在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變換呈現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質屬性,同時也防止學生形成消極的“思維定勢”,養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變式練習的設計可以是變換表達形式,變換敘述方式,變換圖形位置等。

五、練習要有開放性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因此練習的設計要減少指令性成分,增強練習的開放性。開放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和問題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練習的開放性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的機會、成功的機會,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把封閉式練習加以改良,就會變成更有趣、富有挑戰性的開放式的練習,使學生有機會運用一系列思考策略進行活動,以鞏固和實踐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發展數學思維能力,使他們由模仿走向創新。因此,在練習設計時,我們根據學生的能力范圍和教學內容適度安排,有機滲透。

篇(7)

一、保證一定的練習時間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于15分鐘。在45分鐘的時間內,課堂練習究竟占多大比例,很顯然,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時間越長,效果就會越好,因此,“寓練于教”“寓練于學”可以在不影響教學效果的基礎上適當減少教師講授的時間,增加學生練習的時間。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培養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比如,對新課的授課通常布置學生預習,在預習之前老師可以編制適當的學案,使學生養成不先預習不聽課的自學習慣。針對預習檢查的情況確定講授的重點,這樣就可以提高講授的效率,增加學生練習的時間,進而提高課堂練習的實效性;對復習課的授課通常布置學生整理知識體系和適當的典型習題,使學生養成不復習知識不做題的自學習慣。針對作業的檢查確定講授的重點,這樣也可以提高講授的效率,增加復習課變式訓練的時間,進而提高課堂練習的實效性。

二、課堂練習內容的選擇要科學

新課標指出,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及練習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全面性。在講授新課時,課堂練習題的選擇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來確定。可緊扣教材內容選擇課堂練習,主要是問答題、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等難度較低的練習,也可選擇教材課后題,讓全體學生夯實基礎,達到鞏固、概括知識,暴露學習不足等訓練目標。在復習課時,先展示整理的知識體系,達到復習知識、形成知識之間的聯系的目的。課堂練習時應層層遞進,讓每位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能夠多少夠多少”。可以先處理布置的精選典型習題,然后從課外練習中挖掘一些分析題、圖像題、計算題等,設計一些變式訓練。例如,一對表現型正常的夫婦生下一個白化病孩子:①這對夫婦再生一個白化病孩子的幾率是多少?②這對夫婦再生一個白化病男孩的幾率是多少?③這對夫婦再生兩個孩子一個是白化病和另一個是正常的幾率是多少?通過這樣的變式訓練,達到訓練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目標,從而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另外,新課程標準又增加了“注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所以在習題內容的選擇上也應注意生活中的生物學聯系。比如,核輻射與癌變、基因工程與轉基因食品、甲型H1N1與免疫調節等方面的習題都可以促進學生關注生物學、關注生活,有利于實現高中生物課程的最終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三、課堂練習的形式要合理

對于難度較低的題目可采用問答式或黑板書寫式。教師采用“口頭提問”的形式是針對某一具體問題提問,數量不宜多。比如,講授完有氧呼吸的過程和圖解后,要問:1.CO2是哪個階段產生的?2.水是哪個階段生成的,又是哪個階段參加的反應?3.能量是哪個階段釋放的,大量能量是哪個階段釋放的?也可以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擦掉板書的關鍵部分,讓學生板書填寫,比如,有氧呼吸圖解的回填或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測交實驗的棋盤法遺傳圖解,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強化理解的目的;另一種是以書面形式進行,采用試卷或投影的形式,給學生較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可以針對本課的內容進行重要知識點填空,比如,學完減數分裂后針對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交叉互換等基本概念以及四分體和同源染色體、染色體、染色單體及DNA數量關系等進行填空及時加以總結鞏固,效果很好。也可以利用書本后面的練習題或練習冊上面的練習題,尤其是難度較高的題目更需要以書面的形式出現,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中各個時期圖像和細胞中DNA(染色體)的數量變化曲線的比較以及圖像和曲線的結合等習題都需要較多的時間去思考。

四、課堂練習效果的反饋要及時、有效

課堂練習的特點是學生練、教師導。在學生練習過中,教師必須巡回觀察不同程度學生的解答過程,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縮小對問題的探索空間,減輕認知負荷,使他們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課堂練習中的思維質量和解題效果。避免學生“走馬觀花”或默不作聲,如此則不能發現問題,也達不到啟發思維的目的。高中生的自尊心比較強,他們需要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又不愿意直接被表揚。因此,學生能夠正確回答問題、挑戰難題,這些都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也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高中生的學習動力主要是認知內驅力(對知識的掌握有渴望而學習的動力)、自我提高內驅力(為了自己的前途和能力提高而學習的動力)、附屬內驅力(主要是受到師長的表揚而產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在課堂練習時,及時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總之,課堂練習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復習鞏固中,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完成后。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而教師及時、多角度、分層次的評價和鼓勵,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被肯定的機會和展示的機會,對學生知識技能和品德情感的雙重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和課堂練習的設計和靈活性上下工夫,以實現課堂練習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生物課程標準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2004.

篇(8)

1、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體育課堂的主線,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圍繞著教學目標而設計和展開的,是為教學目標達成所服務的。明確教學目標,課堂的教學目標在課堂各個階段的各種練習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反過來,課堂練習也能夠清晰反映出教學目標的指向。

以雙手墊球教學為例,技能目標是通過教學,利用墊球器使學生基本能找準擊球點、提高墊球穩定性,最后使得90%以上學生能連續墊到5個以上。如果采用健美操作準備活動,分析得知健美操的練習雖有熱身效果,但是沒有體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若用球操做準備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持球練習的過程中體會排球運動的腳步移動和墊球的協調配合,同時也達到了熱身的效果。在自主練習時,采用自墊、兩人一組對墊練習,分析可知教學目標中的連續墊到5個以上則沒有在練習中體現;若采用連續自墊、比一比誰先墊到5次,那么可以比一比,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同時把教學目標的達成落實到了練習當中。

2、豐富練習方法。體育教學中的練習方法是指根據教學目標,有目的地反復做某一動作,以達到發展身體和掌握技術、技能的方法。它是一個由教師組織和指導的學生身體練習的過程。體育課堂的練習方法具有周期性和指向性的特點,任何一種練習方法都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有效果,而每一種練習法都要求學生完成或者解決一定的問題。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高峰期,這一時期學生的腦神經活動機能的主要特點是興奮性高,興奮過程比抑制過程要強,但是遇到困難意志薄弱,往往容易變得灰心喪氣。針對這一特點,有效課堂練習方法要呈現多元的態勢,結合不同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的需要,選擇不同的練習方法及其組合。

體育教學中常用的練習方法有重復練習法、變換練習法、循環練習法、游

戲法和比賽法。這些方法各有其特點。

(1)重復練習法的特點是練習的條件固定和反復進行練習,練習的間歇時間沒有嚴格的規定。

(2)變換練習法的特點是練習的條件變化,改變練習對機體所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如:速度、速率等。

(3)循環練習法的特點是技術要求不高,簡單實用,效果顯著,能充分利用時間加大運動負荷,能全面協調地發展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和身體素質,并能培養學生獨立練習的能力。

(4)游戲法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競賽因素和情節,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可以充分發揮游戲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5)比賽法的特點是競爭性強,學生情緒高漲,能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表現出有機體的機能能力。

3、發揮教師主導。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但不能一味地迎合與遷就。因此,有效課堂練習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要通過練習來掌握的知識技能,需要教師選擇、加工和傳授,學生的練習興趣和積極性,需要教師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練習過程需要教師來組織和指導;學生的練習成果需要教師來評價和反饋。體育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的實際需要,科學地選擇、運用練習方法,使學生通過課堂練習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的掌握運動技能。

4、體現學生主體。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有效課堂練習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練習的設計和組織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整體學情和個體差異、、運動負荷、運動頻率、運動場地的布置、運動器材的安全使用等等。課堂練習要以發展學生運動能力為練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學生在練習中的參與,體驗和收獲,激發學生課堂練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有效課堂練習的特征

1、充裕的練習時間。體育課的練習時間,是指練習時間與課堂教學總時間之比。新課標要求體育課堂全課練習密度要達到30%,這是我們有效體育課堂練習時間的衡量指標。

從事過體育教學的教師都知道,教案的設計上,課堂練習的密度通常都能夠保證30%,甚至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但是真正到了課堂上,要把45分鐘的課堂按照教案上那樣清晰、流暢、有條不紊的上下來,保障有30%充裕課堂練習時間,這需要除設計教案以外采取更多教學措施,而且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努力。

2、和諧的師生關系。這里所指的師生關系,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師生關系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同伴關系。有效課堂練習是師生教與學的過程,是學生同伴互助的過程,只有師生之間在心靈上真正交流互動,默契融合,同伴之間團結友愛,自主合作,才能形成外在的和諧師生關系,達成有效地課堂練習。練習有序且高效,師生都能從練習中得到收獲。

篇(9)

練習是學生的創造性勞動,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訓練技能,技巧,同時通過訓練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激發興趣。錘煉意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保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練習,對于學生形成熟練技巧和啟迪他們的智慧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效果,筆者認為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練習的目的不僅是鞏固知識強化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練習,從中獲得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優化課堂練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培養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要做到這一點,先應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這樣效果自然會更好些。

1、課堂練習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興趣是激發學生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小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感興趣于學習活動與內容的生動、形象。所以,在練習課中引導學生像平常上課一樣進行實際操作,這樣會更有效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上“數一數共有幾個”這一節練習課時,先讓學生用一個正方體擺圖形,學生中只有唯一的答案。然后,要求用2個小正方體擺圖形,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擺法。這時學生中出現了分離的、連接的、上下、前后、左右等近10種不同的擺法。當讓學生用3塊4塊小正方體,擺圖形時,學生擺出的更多,出現了其中有一塊看不見的擺法。

當教師提出用5塊小正方體擺,要求有1塊藏起來,有2塊藏起來時。學生對用小正方體擺圖形的興趣理濃了,這時再自然地提出本課的練習任務,要求把躲起來的正方體找出來時,學生對學習新知識充滿了自信心和興趣,同時也達到了鞏固舊知識的目的,具備了學習新知識所需的良好心理狀態。因此動手操作能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熱愛,使學生的思維具備了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

2、課堂練習與游戲活動相結合。

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把游戲引進課堂,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各種感覺器官和大腦積極活動,起到以趣促思,以思增趣的作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勝、好強,在注意力方面 ,往往是無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讓游戲進入課堂正是充分利用了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讓孩子們在歡樂的游戲中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

例如:學完乘法口決后,在練習課中可以讓學生做“一問一答“游戲”。師問:“一只青蛙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全班生答:“一只青蛙一張嘴,2只眼睛,4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師問:“兩只青蛙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全班生齊答:“……”。這樣通過一問一答游戲喚起全班學生興趣、情緒高漲,在歡快的氣氛中鞏固知識,發展學生思維。

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小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意注意時間一般在15至20分鐘之間,在這近20分種里,學生學習情緒比較飽滿,過了這段時間學生的頭腦容易從積極的思維轉向松馳,精神處于疲勞狀態,注意力開始分散,這時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或把游戲引進課堂可以調節教學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消除學習疲勞,使他們把學習知識看作是一件樂事,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練習的效果。

二、課堂練習的設計

優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優化課堂的必要措施,而課堂練習的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練習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要使課堂練習做到適度高效,讓學生即掌握知識又發展能力,就必須精心設計好每堂課的練習。

2、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每堂課的練習設計要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如講解四年級第七冊第四章第二第應用題例1后可設計以下練習:

(一)基本練習:

①某農具廠計劃做720件農具,已經做了6天,平均每天做45件,剩下的要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件?

②某印刷廠要趕印18000冊教課收,前5天平均每天印出1600冊。余下的要8天印完,平均每天要印多少冊?

(二)綜合練習:

①紅光小學15天收集樹種180斤,比原計劃提前5天完成任務,原計劃每天收集樹種多少斤?

②學校制蠟廠計劃四月份制蠟燭4800包,上旬制出1000包,中旬制出1200包,剩下的要在下旬全部完成,四月份下旬平均每天要制多少包?

(三)發散練習:

①一條路長2520米,原計劃18天修完,實際提前3天完成任務,平均每天比計劃多修多少米?

②兩地相距260千米。甲車由A地開往B地,每小時行34千米。甲車開出1.5小時后,乙車從B地開往A地,兩車在甲車開出后4.5小時相遇,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通過上述幾個層次的練習,學生在簡單應用,綜合應用,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也照顧到全班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水平,使他們都有收獲。

3、課堂練習的設計要靈活多變,深化發展。

多途徑多角度地訓練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課堂練習設計的重要依據。

(1)設計變式練習,訓練學生思維的多向性。變式練習是知識本質特征不變而形式多變的練習,這類練習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和分析問題,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如教學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例2,在進行基本練習后,設計了這樣的變式練習:修一條2400米長的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長的2/5,第二周修了全長的1/3.①兩周共修了多少米?②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多少米?③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通過條件變換,問題變換,進一步拓寬學生思路,掌握數量之間本質的聯系。

(2)設計開放式練習,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把所學的知識置于更廣闊的背景關系之中,實現遷移水平的練習,提高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能,例如:設計多解題:“一張長方形紙,長6.28厘米、寬3.14厘米,把它卷成一個圓柱體,所占空間是多少立方厘米?”讓學生通過操作,發現多種不同的卷法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這類題目要求學生思維靈活、思路廣闊、有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課堂練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意“度”的問題。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走過來的老師深受“練習律”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過多地布置作業、練習,使練習成了一堂課的“尾子湯”,學生做作業的時間難以保證。因而出現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生完成作業草率,抄襲等問題,這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我們的教學要確立精講善練,練習布置要做到少且精。在適量的同時還要保證質量,要根據實際設計難易程度適當的練習。樣我們的練習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才能達到培養技能與發展思維的目的。

2、注意“會”與“熟”的問題。

教學中,我們常強調的“因材施教”就是要解決好“會”與“熟”的問題,避免部分學生練得枯燥無味,產生厭練情緒。其實練習應在解決會與熟問題的基礎上,設計形式多樣,并富有思考性的問題,給學生練習,繼續解決懂、活、巧的問題,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

篇(10)

眾所周知,平時的一節數學新授課,主要有兩大部分例題教學和課堂練習。課堂練習是例題教學的延續、補充和提高,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因此,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練習就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練習的設計,不僅要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更要成為提高教學實效的一種有效工具。那么如何設計高效的課堂練習,才有利學生發展呢?

一、明確課堂練習的教育、鞏固、反饋和發展“四大”功能

任何一種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數學知識具有應用的廣泛性,結合課堂練習可以向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通過課堂練習進一步揭示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補充與發展、對立與統一、現象與本質,可以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過課堂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同時學生對課堂練習的態度、解題的策略、練習的效率等方面,通過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也會受到教育與啟迪。

另外在數學課中,幾乎沒有一節課是只講不練的,就是新授課,上新課前有為學習新知識服務的預備性練習。新課過程中結合有關內容作單項的、局部的反饋性練習,新課結束時鞏固性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還有提高性對比練習、綜合練習等,總之新課后通過練習,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基本概念、法則、公式、定律、性質進一步理解、鞏固、掌握,以及各種技能形成。

再就是課堂練習還能及時反饋學生對知識掌握、形成技能等各種信息,一節課常要安排多次反饋性練習,如前面所提的預備性練習、新課中的反饋練習、鞏固練習以及課后練習等,以便得到強化,錯誤得到糾正,及時調控教學進程。因此教師及時把握各種練習的情況,學生完成練習后,他們最關心的是練習的結果是否正確,但這種關心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漠,因此教師要及時點評,給予肯定。如果是錯誤的,則要讓學生明白錯誤原因。

通過課堂練習還可以使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逐步得到提高,數學思想方法得到鍛煉,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從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語言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的條理化、概括化,發展學生個性品質和數學才能。

二、掌握課堂練習設計的目的、層次、針對性、多樣性 “四大”原則

首先課堂練習設計必須內容科學,必須符合教學內容所提出的教學要求,準確把握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客觀規律,同時設計的練習要目的明確。

其次課堂練習設計要由易到難,由基本到復雜,由鞏固性練習到發展性練習。因此在設計課堂練習中,教師必須考慮到練習的難度和層次性,必須適合學生現有水平并兼顧到學生的能力水平。既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練習太易而失去認真練習的動力。

再次設計課堂練習一定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基礎這兩個方面去考慮,克服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求練習數量和難度,而應根據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關鍵、重點、難點去設計練習。

最后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注意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從題型上有填空、選擇、解答等,從方式上有口述、動手操作、書面練習,有單項練習也有綜合系統練習等。要將平淡乏味的數學問題置于有趣的問題情境之中,讓學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戰性心態下完成知識的構建。

三、樂于對課本的例題補充思維過程,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編寫都是十分精練,僅是完整的解題格式,省略了分析解決問題思維過程,如果一字不漏地抄上答案,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數學教學中最大的弊病。這種教學充其量學生只能獲得一種模仿能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真正搞懂解題依據是什么知識,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樣形成解題過程的。

例如,在完成課本例題:已知圓的方程 ,求經過圓上一點 的切線方程的解答后,為激活學生思維,尋求新的解法,可提示、點撥,由平面幾何知識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識 ,對問題進行解決。在學生思維活躍時,改變題目條件,創設變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變式1】若圓的方程變為 ,求經過圓上一點 的切線方程。

【變式2】若圓的方程變為 ,求經過圓外一點 的切線方程。

【變式3】已知 為圓 內異于圓心的一點,判斷直線 與圓的位置關系。

【變式4】已知 為圓 外的一點,過 作圓的切線,求切線方程。

以上變式問題多且有層次性,入手相對較易,坡度適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學生思維與創造的空間較大,不僅使學生有成功感,而且體現了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思維產生了質的飛躍。

四、勇于標新立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課本中的解法是科學正確的,但并非只有一種。教師要引導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不迷信書本,積極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創新,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創新熱情,如果學生有了自己新的問題思路,他會為自己的偉大發現而興奮不已,產生對數學學習極大熱情和愉快成功的體驗。

例如,講授橢圓的概念時,先讓學生用事先準備的兩個小圖釘和一長度為定長的細線,將細線的兩端固定,用鉛筆把細線拉緊,使筆尖在紙上慢慢移動,畫出了一個橢圓。然后提出問題思考討論:

(1) 橢圓上的點有何特征?

(2) 當細線的長等于兩定點之間的距離時,其軌跡是什么?

(3) 當細線的長小于兩定點之間的距離時,其軌跡是什么?

上一篇: 個人所得稅避稅方法 下一篇: 循證醫學臨床實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最近精品视频 | 亚洲一线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国产美女在线 | 亚洲中文一区国产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V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吉泽明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