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6:09: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產業市場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0)12-0143-01
一、制約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瓶頸
現如今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趨于成熟,中國卡通產業每年有200億元潛在的巨大市場。但是,我國動畫產業在電視播出市場中尚存在巨大空白,也潛藏著國產動畫片的巨大商機(國內電視卡通播出市場,保守測算也有每年25萬分鐘的缺口)。按目前國內電視動畫片的一般制作成本計算,每分鐘1.5萬元左右,則每年卡通制作業收入為37.5億元。這還不包括制片業的版權收入、形象權出讓、衍生產品開發等,也未計算在國際市場分區域的播映權收入。據估計,中國動漫市場空間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但是如此巨額的空間卻被日美韓等國的動漫占據著主要部分,中國動漫產業發展依然緩慢。總而言之,我認為主要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一)劇本
在缺乏強有力技術支持的同時,決定動畫市場的另一重要的部分一劇本,在我國同樣沒有得到市場認可。即使以兒童作為主要觀眾的大部分國內動畫劇本,卻脫離了兒童的思想世界。更可悲的是,很多動畫編劇在心理上根本沒意識到,需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一員來進行創作,他們總是習慣于高高在上地進行創作。把動畫片的功能和定位歸納為活動的說教工具。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扮演著傳教士的角色加上我們似乎有畏懼商業性、娛樂性的傳統,一提到二者極容易就聯想到了低級乏味、膚淺。娛樂在他們眼中似乎成了難以啟齒的東西,往往嗤之以鼻,避之不及。于是在強烈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感驅使下,一些動畫工作者更加鄙視動畫片輕松、幽默與智慧的特質。
(二)產權保護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盜版較多的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及市場人為因素的破壞,使得中國沒有一個很好的產權保護機制來保護動漫產業。而國內不發達的動漫畫水平一方面使得原創事業發展緩慢,另一方面因為市場缺乏足夠的消費者支持者使得中國的動漫產權價值相當低,無論是連載的稿費還是動畫播映轉讓權費用都相當的低廉,極大損害了創作者、投資者的積極性。
(三)市場
1.投資商。傳統的動畫投資者是各大電視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央電視臺,這是中國最大的官方動畫投資商與制作單位。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民間的投資者比重越來越大,截至2006年為止,民間投資已占60%以上,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是目前動畫產業的投入資金大,投入周期長,使得民間投資者沒有足夠的信心投資動漫產業。
2.運營模式。中國的動漫產業市場運營模式依舊相當落后,一方面沒有日本完整的產業鏈,動畫與漫畫之間沒有聯系,動畫片生產制作在動漫產業中投資最大,是動漫書的200-300倍,相比于處境艱難的動畫市場,漫畫市場更是困難重重。目前在全國已有各類動漫雜志十多種,但是,至今為止,還未出現很成功的動漫雜志。近年來創辦的這類雜志發行量多在兩三萬間徘徊,與日本、韓國的動漫雜志發行量高達50-80萬份的數量相差很遠,使得沒有足夠的土壤讓中國的漫畫家生存與發展,也喪失了巨大的消費群,就像很多人說的一樣,現在的孩子都是給日美漫畫喂飽的。而如此薄弱的漫畫市場就更談不上可以為動畫做基礎。
二、推進我國動漫產業發展腳步進程的有效措施
(一)基礎設施
加快國內各個軟件園建設,進一步完善產業的相關配套設施。
(二)政策
在各種政策上予以優惠,這種政策從租金稅收到各種鼓勵措施都是良好投資環境的保證。
(三)平臺
提供更多的漫畫動畫平臺,可以向北京、上海等地學習開設動畫頻道,增加動畫電視放映時間,讓更多的國產原創動畫有一個投向市場的窗口,同時也應該加強在雜志等平面載體方面的建設,為漫畫家提供更多生存空間,將漫畫推向職業化,造就更多的職業漫畫家。
(四)人才
鼓勵國內各大院校開設動畫專業,鼓勵民間機構開辦動畫職業培訓,培養本土動畫人才,而在另一方面也應盡量吸引全國乃到全世界的動漫產業人才,這就涉及到cg動漫問題,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于,2D動畫制作人員低于3D動畫人員,而3D動畫制作人員又低于游戲制作人員,這就使得大量的人才向游戲行業傾斜,極不利于整個動漫產業的平衡發展,使得整個產業結構失調,不利于整個產業鏈的建設。
一、目前職業教育產業化的現狀及“瓶頸”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職業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在經濟結構調整和高校擴招帶來的就業難與普高熱的影響下,職業教育在生源規模和質量上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雖然各級政府采取了相關的政策扶持,但職業教育仍舉步維艱,突出表現在培養出的學生既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又不能繼續升學深造,職業教育一度被社會認為是“失業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如何進行市場化和產業化運作的問題也就凸顯出來。職業教育要改變目前的窘態就要激活自身的產業屬性,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就必須要對職業教育所處的市場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二、職業教育的“供”與社會的“需”使其產業化成為可能
職業教育的供給和需求主要是從其“產品”(學生)是否能順利進來、能否“高附加值”地為社會所認同等方面來考慮的。
1.職業教育供需錯位成為其產業化的機遇
從供給方面看,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整合,目前職業學校大多都具備了比較良好的教學設施、設備、實習、實訓基地,但在師資方面明顯薄弱,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大多不強,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方面與市場需要結合得不夠緊密,仍然是多年一貫制的長線專業,如會計專業等,課程結構老化也使職業教育的“產品”(學生)缺乏就業的競爭力,同時社會上的學歷“高消費”也是導致許多學校招不來足夠生源的重要原因。
從需求方面看,職業教育與市場聯系緊密、受市場的影響大,主要是指受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比較大,這是因為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是直接面向市場、向參與市場競爭的市場主體(企業或生產單位)提供第一線的生產者和管理者。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市場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對各層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如《就業時報》2002年1月4日報道:浙江省火電公司月薪3000元招一名中級電焊工卻招不到人,在寧波剛從技工學校畢業的數控車床工月薪超過2500元,企業還得排隊等。
從近幾年來職教畢業生就業市場情況來看,畢業生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場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職業學校學生不能充分就業或委屈就業。職業教育的供需錯位是導致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阻礙和主要根源之一,因此,積極有效地挖掘職業教育資源,實施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道路,就成為解決錯位的突破口。
2.職業教育作為準公共物品成為其產業化的動因
判斷一種物品是否可以進行產業化或市場經營,國際上有其通行的標準,就是看它是私有物品還是公共物品,即物品的消費是否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如果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就是公共物品,否則就是私有物品,介于二者之間的稱為準公共物品。私有物品可以實行產業化、市場化經營,而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不能或不宜市場化。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手段,無論是私有物品還是公共物品都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市場規律進行資源配置,從這一點來看,作為準公共物品的職業教育,既具有私人物品性質,又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這樣就更需要按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否則必然導致資源的浪費。
在我國,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作為一種公益性的事業由政府來進行投資。但由于我國受教育人口多,教育硬件基礎比較薄弱,教育投資面廣,所以依靠政府投資畢竟還是有限的。而且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政府的投入大多在基礎設施上。職業教育要想不斷走在行業的前列,必須在各方面不斷地投入,這就要求職業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職業學校有許多有效資源(如智力資源等)可以利用,這樣來看,一方面是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夠,另一方面是職業教育自身有許多閑置的資源,所以教育投資要求職業教育產業化。
3.職業教育作為人才賣方市場成為其產業化的基礎
職業教育產業化的市場條件基本成熟。事實上,職業教育的產業化并不是處于賣方市場的條件下才能夠提出的,目前,雖然整體上勞動力市場供給遠遠超過需求,但由于職業教育負擔著培養大量基礎性、技能性人才的任務,即使在強調高科技發展的今天,以培養初、中級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仍大有用武之地。隨著近幾年用人單位對人才高消費“后遺癥”的出現,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后社會對“藍領”需求量的巨增,加上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經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嚴重脫節,使得職業教育進行產業化運作的基礎更加夯實,這些都是推動職業教育產業化的重要條件。
4.職業教育市場化運行機制成為其產業化的表現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生產性、社會性相統一,構成了職業教育的基本屬性。《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為初、高中畢業生和城鄉新增勞動者、下崗失業人員、在職人員、農村勞動者及其他社會成員提供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職業教育按照社會需求辦學是必然的,職業教育的產業化也就成為了必然。職業教育產業化是指在教育資源配置逐步市場化的條件下,職業教育逐步擺脫其對各級政府的行政依附關系,遵循市場價值規律和自身發展規律,使職業教育機構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現代化教育機構,按照投入產出原則,尋求教育投入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職業教育產業化的過程中,在市場化條件下的職業教育運行機制主要表現為:(1)職業學校成為開發、輸送、積累初中級職業技術人才的自主辦學的獨立法人實體;(2)發育完備的市場對職業教育的供需雙方和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3)國家通過間接宏觀調控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制度化環境。這樣的運行機制保證了職業教育在供給和需求上相互吻合,有利于職業教育長期穩定的發展。
三、職業教育產業化運行離不開企業的作用
從我國現代城市和農村的發展來看,職業教育的貢獻集中反映在:緩解了升入高中和大學的壓力,分流了60%至70%的學生;培養出大批的技術工人和一線操作人員,在推動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上功不可沒。由此可見,職業教育要進行產業化運行是離不開企業的。
1.職業教育的發展要以企業的發展為風向標
企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晴雨表”,一方面,職業學校專業的設置反映著當前社會各行業的類型結構;另一方面,學校培養的人才合格與否最終要由企業來評價,脫離社會和企業的現狀及發展動態,職業教育就失去了方向性。辦學觀念往往決定一所學校未來發展的方向,許多職業學校之所以落伍,主要還是抱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辦學模式不放,總是寄希望于上級部門扶持,對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在辦學模式上,生搬硬套普通中學辦學模式的現象非常普遍,在管理機制、教學機制、評聘機制等方面仍因循守舊,缺乏活力和效率,如果這樣單靠政府過問和財政撥款,就會嚴重束縛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這種投資與辦學體制下,政府投資成為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唯一源泉,然而造成的結果是,政府投資越多,負擔越大,負擔越大,導致再投資的能力越是相對萎縮。
職業教育主要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的,企業是吸納職校畢業生的主要渠道。以前由于隸屬于二級教育的職業教育都是由政府各部門或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學生在本系統中基本都可以解決就業問題,但政府機構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將職業教育直接推向了市場,所以面向企業培養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目前職業學校辦學的主要方向。
2.職業教育產業化必須依靠企業的促進
以職業教育中的“點”即職業學校為例,通過職業教育產業化中的“線”(校企聯合辦學)等形式,能夠了解社會這個“面”(企業需要哪些專業的和具有什么樣技能的學生),這對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師資建設都是良性的促動,目前有些學校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主動出擊,擴大合作。職業學校還要善于同各種社會機構(含職業培訓機構)進行溝通和合作,主動走向社會,尋求一切可能促進學校發展的機遇。
職業教育也可以引進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方式,在經營核管理中引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成立校董事會,讓企業家和教育家結合,對職業教育產業化進行科學管理,不斷擴大優質教育和高層次教育的供給;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采用有償教育、網絡收費等方式,構建社會化終身教育體系;樹立規模經營的意識,在橫向上可以多種成分聯合辦學,資源共享,縱向上可以設立不同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機制,進行專門教育和通才教育,使培養的人才以高品質滿足市場需求。
四、社會與市場成為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指揮棒和職業教育的宣傳陣地
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特殊的經濟活動,市場這支“無形的指揮棒”可以對職業教育的規模、數量和專業設置等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使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變化和需求,改變職業教育目前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當前職業教育配備的實物資源明顯不足,但職業教育的潛在資源很豐富,包括資金資源、教師資源、社會資源、市場資源都沒有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在爭取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時,要積極想辦法通過擴大招生規模、后勤社會化、合作辦學以及運用股份制形式吸取各種社會資本,以改善辦學環境和條件。同時應該重視社會媒體的作用,通過社會媒體促進職業教育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轉化。職業學校與市場的聯系越緊密,就越有活力和后勁,同時注重資源的市場化,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按供求關系辦學,從要素供給上反映資源的稀缺性。要按市場的要求設置課程,安排教師及內容,按企業的需求提供人才或技術,擴大所培養的人才及學校的知名度。職業學校可以利用現代廣告媒體,不斷擴大宣傳力度來適應市場需求,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全方位地宣傳所培養的人才及學校,擴大影響。
五、職業教育產業化的研究結論
職業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就業前的職業準備教育,所以衡量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標準,應該是看培養的學生能不能滿足他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的需要,要加強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就需要在師資、教材和實習實訓場地及設施建設上下工夫;同時職業學校應當面向市場開放辦學,一切按產業的要求去運作,學校就如同是學校的加工廠,學生是主要生產原料之一,畢業生是產品,他們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互相促進,互相制約;職業教育資源也應與社會資源相互融通、共享,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體現在校內資源的優化配置上,還體現在校內資源與社會資源的相互融通,共享上。
參考文獻:
[1]錢民輝.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創新時代》:2013年,中國由新一屆政府執政。據資料顯示,在今年以來歷次政府重要會議中,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很少提及“調控”二字,類似“高房價問題”這樣的提法也再未出現在任何公開場合,與上一屆政府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這是否是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將以更加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房地產的問題?
■金榮慶:歷次宏觀調控都有其調控的目的與重點,也是一個不斷根據調控效應逐步調整的過程。2013年以來,全國房地產市場出現明顯分化,這說明了以往“一刀切”、“講短效”的調控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的市場形勢,需要更注重市場化的調節,注重市場中的區別化和差異化。在此背景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建立、房產稅試點等舉措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建立打下基礎,使用市場化的手段將是樓市調控的趨勢。
對于無錫來說,作為制造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實體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將為城市帶來更多的人流量和購買力,因此長遠來看,無錫房地產市場剛性需求和購買力的增加也將進一步帶動無錫樓市的發展。這一切都是以市場為導向,而以往的行政調控手段也將逐漸淡出。
《創新時代》:2013年,無錫的房地產業呈現出哪些特點?2013年,無錫的樓市產品走向是否也與全國大方向相同?
■金榮慶:總體來看,2013年無錫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了平穩運行態勢:
(1)土地市場回暖,企業信心恢復。2013年無錫市區共出讓65幅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成交總面積433.1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54%,成交金額194.72億元,同比增長45.91%。
(2)商品房市場供應充足、成交穩定。2013年無錫市區商品房批準預售面積891.75萬平方米,處歷史高位,同期,商品房銷售面積615.13萬平方米,基本與2012年持平。
(3)二手房市場成交量增長顯著。2013年無錫市區二手房成交總面積285.0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2.51%。
(4)房屋價格持續小幅回升,房屋價格全年累計增長約4個百分點。
出現這樣的特點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無錫交通規劃及設施較為便利。在歷屆無錫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無錫的交通規劃具有前瞻性,設施建設極為便利。由于無錫地處長三角的中心地帶,獨特的地理優勢也為無錫的交通發展奠定了基礎。無錫與上海和長三角其余發達城市形成了經濟共榮的“都市圈”,隨之帶來的便是巨量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這些都為無錫房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條件。
二是由于國內一二線城市內的土地資源緊張,開發成本較大,而無錫作為二三線城市的典型代表,有著與部分一二線城市相當的經濟實力,土地儲備量也較為充足,因此,無錫也會得到部分以量、價取勝的全國性開發商的偏愛。
對于下一步無錫樓市的產品走向,我們認為隨著調控的深入,投資投機等需求被排除,自住需求成為市場主導,全國房地產市場都是這個趨勢,這在近幾年內都是不會出現較大變化的。
《創新時代》:有資料顯示,無錫還有6萬多套的商品住房庫存量,造成庫存較多的原因是什么?“較多數量”之下,無錫房地產市場方向在哪兒?
■金榮慶:相對來說,無錫樓市一直比較平穩健康,商品房庫存不斷增多主要是近幾年的積累問題。
首先,由于2011年限購限貸政策的影響,市場中供大于求的態勢較為明顯,無錫樓市的存量逐漸增多。無錫庫存增加較快,與新城的開發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幾大新城的樓盤新增供應相對較多,從而成為庫存聚集的重點領域。其次,從樓市產品結構上分析,我們發現無錫的住宅庫存180平方米以上的改善型住房占比較大。造成大戶型住房產品滯銷的主要原因,我們分析認為,一是這類產品本身的去化周期就比較長,二是限購限貸政策對該消費群里影響較大。除此之外,房地產稅征收等問題的不確定性也成為了部分購房者購房時的主要顧慮。
那么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下,開發商應合理定價,積極去化存量。在推盤時,做好前期市場調研,做好產品定位,以迎合市場需求作為首要任務,有效針對剛需與改善型需求的不同特點進行項目開發。
《創新時代》:如何打好營銷戰,是每個有志之盤必做的事情。2013,無錫樓市的營銷戰術可謂五花八門。降價銷售、體驗式銷售、奢侈品品鑒式銷售等,您覺得哪一種營銷手段是比較符合老百姓需求,應該提倡?您對“樓市的電商時代到來”這句話的看法如何?
■金榮慶:不同的營銷方式,是與相應的產品匹配的,針對的是不同的需求群體。一般來說,自住需求群體對價格敏感,降價促銷對該群體具有較大吸引力;改善群體對產品舒適度要求高,目前市場上的體驗式銷售能夠吸引該部分群體;高端客戶注重的是品位與檔次,對于奢侈品品鑒式銷售方式會比較感興趣。因此,對于定位不同的產品,客戶群體不同,開發企業采用的營銷方式也會不同。
樓市電商成為當下比較流行的一種售樓方式。網上售樓具有一定便捷性,能夠節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房屋作為特殊的商品,決定了購買方式還是會以傳統的為主,網上售樓對于消費者來說更多的是一種選房過程和新的選房方式。因此,樓市電商對于傳統銷售模式是一種補充,甚至可以促進傳統銷售模式向更多體驗式方向發展。目前市場上做樓市電商的網絡媒體越來越多,要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才能生存。所以,價格方面,電商售樓要比售樓現場更多一些優惠,吸引客戶;其次,在信息方面,樓盤信息更全面,價格、優惠、活動等動態信息更新及時,讓潛在客戶能夠全面了解到項目信息;最后,要有客戶無法從售樓現場了解到的信息,比如與周邊類似產品的對比,如價格、產品、配套、物業等。
《創新時代》:現在的房地產開發是一個先導性極強的行業,其產品創造著人們未來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甚至決定著未來幾年內一些人的生活狀態。那么,究竟什么樣的產品能夠代表未來生活的方向,在市場中擁有產品力、競爭力?作為無錫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您有什么建議?
■金榮慶:從房地產市場發展方向看,人們越來越注重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對住房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除了對小區周邊的配套、小區的綠化、戶型的設計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綠色科技是必然的趨勢,環保型、智能化、貼心全面的安保物業服務等將是住宅小區提升品質的關鍵點。這類產品在未來會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1資源狀況
世界鋁土礦資源豐富,資源保證度很高,分布廣泛,遍及五大洲50多個國家,主要分布在非洲(33%)、大洋洲(24%)、南美和加勒比(22%)及亞洲(15%)地區。世界上鋁土礦資源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幾內亞、澳大利亞、越南、巴西、牙買加,五國總儲量約占全球總儲量的70%,資源總儲量72%。儲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第二位的分別是幾內亞(74億噸)和澳大利亞(62億噸)。世界上首次發現鋁土礦始于1921年,按目前世界鋁土礦產量計算,鋁土礦靜態保證年限在200年以上。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12年世界鋁土礦資源量為550-750億噸,鋁土礦儲量和基礎儲量分別為290億噸和380億噸。
中國鋁土礦已探明儲量25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2.4%,每年開采量占世界總開采量8%。中國97%的鋁土礦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貴州、廣西、四川、山東和云南等七個省,鋁土礦對外依存度高達45.18%。
2發展歷程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世界鋁工業已經形成從鋁土礦開采,到氧化鋁、電解鋁原料生產,目前已經形成軋延、擠型、鑄造等鋁材加工的完整工業體系。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原生鋁生產國45個,原生鋁企業272個(中國147個),總生產能力3300萬噸(中國830萬噸)。同時,伴隨著能源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鋁工業技術及設備水平的提高,全球電解鋁產量也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在南非(水電資源豐富),中東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澳洲、遠東等地區(煤炭資源豐富)產量上升尤為迅速。電解鋁工業是典型的能源依賴型產業,原生鋁生產屬于耗能高、污染嚴重、技術層次低的資源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和環境成本都比較高。從全球趨勢看,電解鋁產能一直在向水電資源豐富的加拿大五大湖地區、地熱資源豐富的冰島,以及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中東地區轉移,如美國、日本等傳統的電解鋁生產大國都迫于能源成本的巨大壓力,關閉了大量的電解鋁產能并進行了產能轉移,通過進口原鋁及鋁材滿足國內的需求。1972年以前,世界電解鋁的生產中心在北美、西歐、日本,從2000年開始,亞洲成為電解鋁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中國逐漸成為世界電解鋁生產的中心。未來原生鋁生產會繼續向能源穩定、能源廉價(電價低廉)的地區轉移,并伴隨開發中國家對鋁需求的成長,全球電解鋁產量仍會保持成長趨勢,其中中國是促進全球電解鋁產量保持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
3生產情況及產能分布
3.1生產情況
根據國際鋁業協會IAI的統計,2013年中國和世界上其它地區氧化鋁的開工率為85%,其中中國約占73%;全球電解鋁產量將達到5057萬噸,其中,國外電解鋁產量為(不含中國)2567萬噸,同比下降0.1%,占全球總產量的51%;中國電解鋁2490萬噸,已占到世界鋁工業產量的46.2%,同比增長11.7%,增速回落2.1個百分點。
3.2產能分布情況
2013年,世界電解鋁新增產能(不含中國)130萬噸,同比增速超過100%,達到近十年的最高水平,主要分布在中東、北美、歐洲以及亞洲其他地區。2013年國外關停電電解鋁產能接近100萬噸,主要分布在波斯尼亞、美國、巴西、加拿大等地,同時,重啟的電解鋁產能達到20萬噸,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和委內瑞拉。從2013年各大洲的產量來看,除非洲、亞洲以及北美洲之外,其余地區的原鋁產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2013年中國電解鋁產能絕對增量達到442萬噸,同比增長16.5%,全國電解鋁產能為3200萬噸,比上年增加400多萬噸。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肅、青海、山東等電解鋁生產大省。2013年我國計劃關停電解鋁產能為172萬噸,實際關停100萬噸(年內部分關停產能重啟)。
4市場需求及價格走勢分析
目前,亞洲、北美、西歐是電解鋁三大消費地,分別占消費量的32.3%、24.1%、23.2%,美國、中國、日本、德國、韓國消費量分別為前五位。
2013年全球原鋁產量受減產及新增產能投放滯后影響,增速持續放緩。但在全球宏觀經濟整體趨穩的大環境下,市場過剩壓力逐步緩解,原鋁消費量增速有所回升。2013年,國外原鋁消費量為2610萬噸,同比增長1.4%。其中非洲地區原鋁消費增速最為明顯,達到5%,北美增速2%,歐洲和澳洲結束了負增長格局。美國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鋁消費國,鋁供應有40%來自進口,日本鋁消費量全球排名第三。2013年,全世界人均鋁消費量(按70億人,原鋁消費量51400kt計算)7.34千克/人,中國的人均鋁消費量(按13.5億人,原鋁消費量25500kt計算)18.89千克/人,已經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消費量,是其2.57倍,并且接近工業發達國家的21.4千克/人。
2013年國內外鋁價呈下降態勢,鋁平均價同比下跌7.6%。預計2014年,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原鋁消費將會繼續呈現穩步增長,同時,由于中國供應壓力快速攀升,全球鋁市過剩矛盾將會再度加劇,國內外鋁價仍易跌難漲,全年鋁平均價為13600元/噸,同比下降6.84%。目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電解鋁產業采取“東減西增、火減水增”的措施,以提高原材料消費質量為目的,國內產能規模不會繼續呈現擴大態勢。2013年中國SHFE現貨和三個月期貨的平均價分別為14561元/噸和14592元/噸,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跌7.3%和7.6%,鋁冶煉虧損23.1億元。鋁錠綜合交流電耗下降到13740千瓦時/噸,下降104千瓦時/噸,全年節電約23億千瓦時。
【參考文獻】
(一)地域構成特點
1、以京津及河北省內客源為主、以外省客源為輔
為了調研“環京津”客源市場情況,特取樣白洋淀、野三坡和承德景區進行問卷調查,三者均為旅游勝地,有較強代表性,其客源區域構成主要以京津和河北省的客源為主 (三地平均分別為30.0%、14.7%和36.6%),外省客源為輔(平均16.3%)。該部分市場最大特點為與河北地理距離較近,交通費用較低,以利用周末閑暇時間為主,京津客源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較高。
2、地理集中度較高
對于客源的空間分布特點,可用地理集中指數來分析,公式為:
其中G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數,xi為第i個客源地的游客數量,T為旅游地接待游客總量,n為客源地總數。游客來源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則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對于任一旅游目的地,客源地越分散,其經營就越穩定,如果客源太集中,經營風險將變大,客源地社會、經濟、政治等的變化將很容易沖擊旅游者的數量。
三地客源市場區域構成比例即為xi/T,白洋淀來自京、津、河北、外省和國外的客源分別為29%、13%、37%、21%和0%,野三坡景區為38%、13%、45%、2%和2%,承德為23%、18%、28%、26%和5%,代入公式即得三個取樣景區的地理集中指數:G白=53,G野=60,G承=48。如將京津市場看作整體,各地G值將會更高,如白洋淀景區的G白’將達60(此時xi/T=42)。由此可看出“環京津”客源市場地理集中指數偏高,在經營上有較大風險。因此在“環京津”建設同時,應防范風險、注意客源市場的多元化。
(二)消費結構及水平分析
取樣景區客源市場的消費結構及水平的調研結果基本相似,在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消費水平都偏低,調研結果呈正態分布,以白洋淀為例,游客食、住、購和娛的費用均值都集中于50元以下(游客食、住、購和娛的費用在50元以下的人數比例分別為58.06%、55.56%、58.82%和49.41%),而行和游的費用均值集中在50-100元(游客行和游的費用在50―100元的人數比例分別為39.76%和46.43%)。但是主要客源(京津和省內)的地理距離較近,交通費用比例本來應該較低,調查結果卻顯示較高:這一方面是因為我省短期內仍以觀光旅游市場為主,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對客源市場的滿意度進行分析。
二、河北省客源市場滿意度分析
(一)滿意度分析
三個取樣點的游客滿意度調研結果呈正態分布,游客對環京津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形象評價大多為“滿意”和“一般”,平均值偏向于“滿意”,說明游客對環京津的滿意度較高。
(二)吸引動因分析
游客來“環京津”的顯著動因是風景優美(三地平均27.6%),因此在主體形象塑造上可選擇“環渤海生態前沿”;承德由于滿文化的開發成功,使得文化成為主要動因之一(三地平均24.2%),因此結合河北省其他特色文化可選擇“特色民俗文化遺產”作為主體形象;而由于娛樂性較低,因此在“度假休閑勝地”形象的建設中要注重提高娛樂性和參與度。
(三)改進需求分析
1、景區改進需求分析
游客的景區改進需求普遍集中在清潔衛生、導游服務、可看性、可玩性和地方文化的“前臺化”上,例如承德游客選擇需要改進“清潔度”、“講解”、“可看性”、“可玩性”和文化性的比例分別為15.0%、15.1%、13.0%、26.0%和20.5%,而白洋淀景區分別為16.3%、15.6%、14.1%、22.2%和15.6%。但野三坡的結果具有差異性,分別為38.9%、11.6%、3.5%、5.2%和11.1%,在清潔衛生上有明顯的改進需求,對其他因素的改進需求并不明顯,這是因為當“環境衛生”亟待改進時,其他因素受到忽視,而不一定是對可看性和可玩性已滿意,主要是因為騎馬項目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尤其動物的排泄物嚴重影響了游客的滿意度。同時野三坡景區游客選擇改進道路指示的比例為19.8%,高于其他景區,說明野三坡景區需要進一步完善景區規劃。
2、餐飲和住宿改進需求分析
餐飲的改進需求點主要集中在清潔度、增加地方特色、改善服務態度和食物口感上(三地平均為23.84%、22.61%、17.75%、17.63%),服務態度可以通過引進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其余三點可以通過提高餐飲設施和產品檔次實現。由此雖然會造成價格提升,但從游客消費情況和主要客源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考慮,并不會對需求造成影響,反而有利于整體形象的提升。同理,由于住宿的改進點主要集中于整潔度(承23.4%,白39.0%,野45.7%)和服務態度(承28.9%,白28.1%,野12.1%)上,我們可以得出引進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住宿設施檔次的建議。
三、基于客源市場分析的旅游開發對策建議
(一)目標市場定位
從區域上細分客源市場,要注意在“環京津”的開發中不能只以京津和省內客源為目標市場,否則會因為集中度過高而經營風險過大。在開發中還應分析河北省與外省客源地的文化差異,尤其是與東南沿海地區客源市場的文化差異,以此來增強客源市場的多元化,分散風險。在進行旅游目的地營銷時,河北省內及京津客源適合作為一級目標市場,而遼寧、河南、山東等河北省臨近省份、東南沿海省份以及國外客源市場適合作為二級目標市場,而其他省份適合作為三級目標市場。
從類型上細分客源市場時,可以看到目前“環京津”景區仍以觀光旅游市場為主,但是這部分客源不僅消費水平較低,而且對于社會及生態環境的壓力比較大,因此長期來看并不適合做主要目標市場。前景看好,但有很大潛在風險的是度假旅游市場和會展旅游市場(包括節慶、商務、會議和展會旅游市場),目前可開發的市場為周末旅游市場和第二套住房度假市場。
在以上目標市場定位的基礎上,還需注意在開發中要以塑造“環京津”度假區的形象為主要目標,在沒有建立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之前,不宜過快地擴大規模,應盡量吸引有管理經驗和信譽的開發商進行項目開發,增強“環京津”的市場號召力。
(二)號召力的增長模式
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號召力增長模式理念包括生態、文化和休閑三方面,特色形象定位為環渤海生態前沿、特色民俗文化遺產和度假休閑勝地,具體途徑需結合河北省特色,結合其他開發建設工作(例如交通條件的改善)的成效,為增長模式的循環提供動力。
(三)在旅游發展中重視社區參與
調研發現“環京津”的社區參與度并不高,如白洋淀在景區和當地的村莊間豎起了鐵柵欄,并控制游客進入村莊食宿,只允許景區碼頭經營游船游艇項目,禁止村民私營。這在優化了景區管理的同時,降低了社區居民的參與度,不利于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并會造成游客對景區文化感知度的顯著降低,因此需注重社區的參與。在改善初期可選擇景區與社區共同受益項目為切入點。如目前白洋淀正規化漁家樂接待和水鄉風俗深度休閑體驗游,但這些只是屬于商業化的“前臺化”地方文化,難免有表演的痕跡,雖然能提高經濟效益,卻在提高白洋淀整體吸引力上作用有限。因此可以在綠化景觀規劃中設置當地居民的游憩空間,在這些公共綠地中,居民除了因為新增的公共基礎設施受益外,還將自發地開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藝活動和民俗活動,這些非商業化的“前臺化”地方文化對游客有更強烈的感染力,雖然表面上沒有經濟效益,卻因提高了目的地吸引力,能夠給白洋淀帶來巨大的潛在經濟收益。而在改善后期,應該注意逐步增強社區居民的旅游發展決策參與度。
(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針對游客對生態環境改進的需求,以及環渤海生態前沿的定位,“環京津”在建設當中應注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目前白洋淀已有成效值得借鑒。如安新市政府已投資1億多元進行污水處理、清淤及主航道護坡工程,對碼頭、游客中心、停車場及景點進行了整修美化,并進行了生態補水。另外還加大了環境治理和督察力度,設立生態監護站,并加強對水區村環境衛生的整治,對社區居民進行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結合濕地景觀布局,設計生態旅游棧道體系。在規劃生態觀鳥基地時,規定除必要的觀鳥臺、喂食區外,嚴禁建設其他人工景觀,限定日旅游人數等。
(五)基于客源分析的旅游房地產定位
自2011 年起,洗衣機市場已經告別規模快速擴張的時代,2013 年受益于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提振,銷量大幅上升。然而,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收官以來,洗衣機市場便步入政策空窗期,加之前期政策的透支效應明顯,導致后期增長乏力,持續低位運行。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4年1~10 月, 洗衣機零售額為486 億元,同比增長0.7%,預計2014 年全年洗衣機市場規模為599 億元,同比增長3.1%(見圖1)。
品牌格局穩定,第二陣營快速崛起
從產業結構來看,洗衣機市場經歷多年的技術、營銷競爭,洗牌已經完成,整體品牌格局較為穩定。中怡康線下監測數據顯示,2014 年前10 個月,國內品牌零售額份額同比小幅上升1.1 個百分點,達到52.0% ;國外品牌陣營零售額份額縮水,主要是受日系主力品牌零售額份額下降的影響。
從洗衣機市場排名前十位的品牌表現來看,處于5~10 位的第二陣營品牌零售額增長強勁,海信、三星、 LG、伊萊克斯、美的的零售額同比增幅分別達到29.1%、23.2%、13.9%、13.0%、12.1% ;處于第一陣營的小天鵝、西門子也實現穩健增長,零售額同比增幅分別為6.7% 和6.2%,海爾洗衣機兼具銷量和銷售額的優勢,市場地位較為穩固(見表1)。總體來看,洗衣機市場較為成熟,企業銷量增長動力主要源于產品結構升級,品牌競爭趨向于價值競爭,包括戰略、模式、產品、技術等要素的綜合比拼。
滾筒洗衣機持續帶動市場,變頻化趨勢繼續深化
滾筒洗衣機是洗衣機市場最大的拉動力,2014 年前10 個月零售額份額達到55.0%,同比增幅為6.3%,超越波輪洗衣機成為市場主流產品。目前,雖然波輪洗衣機在銷量上仍占據優勢,2014 年前10 個月零售額份額為57.1%(見表2),但一直處于不斷萎縮的過程。波輪洗衣機現存的銷量優勢主要源于價格因素,2014 年前10個月波輪洗衣機均價為1662 元,滾筒洗衣機均價為3828 元。由于洗衣機市場需求主要來自更新換代和新婚人群,價格因素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減弱,滾筒洗衣機在銷量上戰勝波輪洗衣機指日可待。
隨著節能環保概念逐步普及,具有較好節能效果的變頻產品在洗衣機市場的比重逐年走高。其中,變頻波輪洗衣機的市場滲透從2012 年的6.1% 上升至2013 年的8.4%,2014 年預計將達到10.9% ;變頻滾筒洗衣機的市場滲透率更是從2012 年的18.5% 上升至2013 年的26.5%,2014 年預計達到36.3%(見表3),在滾筒洗衣機中的滲透率超過三分之二。
變頻洗衣機的人氣飆升,優化了洗衣機市場的能效結構。中怡康線下監測數據顯示,2014 年前10 個月,能效1 級波輪洗衣機的零售額份額同比上升了2.8 個百分點,達到8.8% ;能效1 級滾筒洗衣機的零售額份額達到37.8%,同比大幅上升15.6個百分點。
大容量已成定局,3000 元以上價格段擴容
洗衣機市場的大容量化趨勢愈加明顯,2014 年前10 個月容量在7 公斤以上的洗衣機市場份額快速擴張,同比大幅提高了9.3 個百分點,達到50.9%。
因滾筒洗衣機、變頻洗衣機、大容量洗衣機走俏帶來的產品結構升級,直接影響了洗衣機市場的價格。中怡康線下監測數據顯示,2014 年前10 個月,3000 元以下的洗衣機零售額份額累計同比下降5.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3000 元以上產品份額已經達到49%,同比上升5 個百分點(見表4)。
智能化概念植入迅速,自動投放成新亮點
2014 年“十一”黃金周是下半年的重要促銷節點,也是產品高端化趨勢與技術新亮點集中爆發的時段。白電是2014 年智能化浪潮的主角,自動投放功能是洗衣機智能化升級的標志。2014 年“十一”黃金周(9 月15 日~10 月5 日),具有自動投放功能的洗衣機市場份額快速提升,其中具備自動投放功能的滾筒洗衣機和波輪洗衣機的零售額份額分別為2.4% 和1.9%,同比分別上升1.0 和0.8 個百分點。小天鵝和海爾是自動投放功能的主要推動者。
自動投放功能解決了多年來用戶洗衣過程中的痛點——對洗滌劑量的掌控。自動投放技術代表了目前高端洗衣機的智能發展趨勢,同時更方便、潔凈、環保,順應了家電行業的綠色低碳趨勢。
一、水務業組織特征分析
1、水務企業明顯的地域自然壟斷性
水務產業是典型的網絡型產業,出于規模型經濟性的考慮,自來水產業的管網系統具有不宜重復建設的自然壟斷性。另外水務企業需要依靠相應的天然資源,單個水廠在一定的區域內只能布局一家,也具有不宜重復建設的自然壟斷特點。此外由于在目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一旦某個水廠建立起來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它供應的區域內不宜也不容易再建第二家。這種自然壟斷性成為新企業水務市場進入的自然障礙。另外由于農村并沒有實行水務管理,因此在一定的地域上城鄉分割,水務企業明顯分割,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2、水務產品的不同物品屬性
水是生命之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水務提供的產品具有很強的社會效益。另外,根據物品的屬性,又可將物品區分成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區分的標準是競爭性和排他性。水務產品具有不同的物品屬性,如城市供水企業提供的產品更接近私人物品。首先城市供水需要取得水資源,凈化,通過管道輸送到用戶,水務企業對管道有直接的管理和控制權,隨著一戶一表的展開,用水量可以精確計量和控制,因此能夠采取收費的方式彌補成本,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另外,由于水資源的有限性,水資源費將隨之上漲,供水企業取得水資源以及凈化水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隨著用戶用水量的增加,供水企業需要多支付相應得成本,因此供水企業具有較強的私人物品的特性,同樣的污水處理也是如此,也具有私人物品的屬性。而防洪、水系治理、水資源保護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并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因此屬于公共物品。
3、政策導向型特征
水務產品及水務設施是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水務行業的經營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生活,影響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水價的高低影響著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因此水價及污水處理價格制定有較強的國家導向型。另外水務屬于基礎設施之一,所以是否對其他企業全面開放的決定權在政府手中。另外水價的制定,水務企業的經營范圍及經營期限等都要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因此水務企業具有一定的政策風險導向型。
4、水務產品需求相對穩定性
水的生產和供應關系到國計民生,水資源在一定程度存在不可替代性,屬于生活必需品,因此產品需求相對穩定,受經濟周期的波動影響很小,整個行業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回報穩定的特點。
二、水務業市場容量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將迎來一個水務的產業的穩定發展期,從水環境凈化、水資源開發和利用、飲水安全質量的提高以及污水處理等與水務相關的各個方面都將衍生為產業,為我國水務產業帶來巨大的機遇。
1、供水價格上漲及容量增加
從全球情況看,一國的用水家庭支出約占其總收入的2%~5%,發展中國家水價比例要偏高。我國的水價情況還遠低于這個數字,北京市是全國水價最高的,其水價占家庭收入的比也僅到1.8%。因此,從居民承受力的角度看,我國水價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來自水利局的數據顯示,從我國用水情況看,2005年我國年用水總量為5547億立方米,而到2030年,國民經濟需水量將達1320億立方米,增長率為43%。
2、污水處理市場巨大的市場總量及污水處理費的上漲
2005年底,全國污水處理700余家,到2010年,全國各省市的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要實現這一目標,全國將新建污水處理廠1000多座,總投資將在4000億元左右。水價提高首先啟動的將是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因此污水處理業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及市場潛力。在“水價調漲”的利多因素加持下,不論是居民供水、污水與廢水處理、水治理工作等,都隨著用水量的增加而日益顯出誘人的前景。
三、水務產業競爭力量分析
一個行業的競爭程度和行業利潤潛力可以由五個方面的競爭力量反映并決定:同行業的競爭程度、原材料的供應商、客戶、替代品的生產產業,以及潛在進入者。以供水和城市污水處理企業為例,通過運用邁克爾?波特的五力競爭力模型對我國參與水務業市場競爭的五種力量進行分析,來進一步分析我國水務業行業的競爭環境。
1、行業內部的競爭分析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包括城市水業在內的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因此國外水務巨頭紛紛涌入我國,隨著國家政資分離,國內水務企業紛紛改組,民營資本、上市公司紛紛加入水務市場。因此世界水務巨頭、大型水務專業投資公司(國有或民營)、非水務類的投資集團(國有或民營)、水務類上市公司、地方性的水務公司將逐漸成為主導我國水務市場的投資力量。因此在我國水務市場上,活躍著以下幾類水務企業。
(1)外資水務公司。出于對我國水務市場前景看好,外商公司紛紛挺進我國“搶水”。例如法國威立雅、蘇伊士集團、英國泰晤士水務等,都在打造自己的“水務帝國”版圖;另一方面,它們也與我國的水務公司展開激烈的競爭。例如,英國泰晤士水務早在1995年,就以B.O.T方式投資七千多萬美元進軍中國水務市場,成為第一家在我國水務市場搶灘成功的外資企業。此后,泰晤士始終沒有停止在我國市場擴張的步伐。另一家世界知名的水務大廠法國威立雅也看好中國,目前威立雅已在我國十六個城市投資了十八個水務項目。目前包括世界著名的水務公司威立雅、法國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和德國柏林水務公司在內,共有16家外資水務公司進駐我國水務市場,涉足沈陽、天津、重慶、南昌、鄭州、成都上海等數十個城市,其中水務巨頭威望迪集團在華投資已超過十億美元。截至2005年,威立雅水務在華投資總額達到4.7億歐元。蘇伊士、威立雅以及泰晤士等國際水務巨頭開始積極在我國尋找B.O.T(建設、運營、轉讓)項目。據報道,法國蘇伊士集團已在上海、重慶、青島等14個城市建立起18家合作公司,投入的資金總額超過2.72億美元,日供水能力達391萬立方米,供水人口逾千萬。外資水務公司具有雄厚的資金,成熟的運營模式,但是由于我國水務政策的不穩定性及對我國水務市場環境的不適應,因此在競爭中并不能完全處于壟斷地位。
(2)民營資本組建的水務公司。2002年6月,上海友聯聯合體與上海市水務局下屬的水務資產經營發展公司簽約,獲得總投資額為8.7億元人民幣的上海市最大污水處理項目――竹園污水處理廠20年特許經營權,標志著民營資本正式進入我國水務市場。2003年1月,山東鄒平縣河務局和水務局300多職工自籌2100余萬元資金入股組建了鄒平黃河供水有限責任公司,進軍城鄉供水業,從而成為民營資本進入山東城市供水領域的第一例。2003年5月,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自來水公司也將經營使用權以2350萬元拍給了民營資本。民營資本介入能夠彌補水務市場資金不足的缺陷,能夠增添水務市場的獲利。
(3)傳統國有自來水公司。目前我國有2000多家自來水公司,其中大多數虧損,問題體現在體制與水價的改革力度上。有些自來水公司紛紛組建水務集團,如紹興、溫州等市的自來水公司均改組后成立了水務集團公司。國有自來水公司具有技術和豐富的地源關系和運營經驗,卻面臨經營企業屬性的約束和政企不分體制以及管網老化,資金缺乏、管理落后的障礙。
(4)水務上市公司。目前,以水務產業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有首創股份、原水股份、創業環保、武漢控股、南海發展、錢江水利等6家。其中首創股份通過收購污水處理廠進入水務行業,并先后通過設立合資水務公司、收購供水企業股權、合資建設自來水廠等措施逐步實施了水務擴張戰略;原水股份、武漢控股、南海發展主要從事原水或自來水生產與供應;錢江水利主要從事供水和水資源綜合開發;而創業環保則是一家以污水處理為主的上市公司。除了主業為水務的上市公司之外,自2005年以來,以巨資投資水務的本土上市公司還有蘇州高新、重慶實業、天津泰達等將近十家企業。這些本土的上市投資公司不僅資金強大,而且與政府關系深厚,因此在和外資水務公司競爭的過程中同樣具有較強的優勢。據統計,截至2003年9月,共有20家非水務主業上市公司投資于水務產業。
(5)出身于工程公司的水務投資公司。除了上述水務公司外,原來水務工程公司也紛紛向下游發展,2006年金州集團私募1.5億美元,成為目前為止城市水業領域規模最大的融資項目,使金州集團巨大的市場和技術能力得到發揮;桑德集團的伊普國際在新加坡上市,使桑德集團同時擁有中外兩個上市融資平臺,成功實現由工程性集團向投資控股集團的戰略轉型;著名的四川環保企業中科成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私募9900萬美元;脫胎于清華紫光的浦華控股私募6000萬美元即將完成。這些企業擁有完善的技術集成能力,再加上目前的頭融資能力,也將是水務市場上有力的產業爭奪者。此外還包括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水務工程公司及浦華控股有限公司(原清華紫光環保)、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2、潛在進入者分析
隨著國外水務資本、資本類投資公司對我國水務市場前景的看好,越來越多的境內外投資公司都有可能進入水務業。另一方面,如一些非水務主業的上市公司以并購水廠或組建合資公司等方式向水務產業滲透等。但需要相應的資金、技術及運營能力,同時政府的行政管制等都將影響水務業潛在進入者。
3、水務上游企業分析
城市水務是相對壟斷性和綜合性的產業,產業鏈條很長,包括投資、建設、運營、技術配套以及服務等各產業單元。水務業上有企業包括提供材料、承包建設等工程公司,工程公司由于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隨著對供水服務及污水處理市場前景的看好,因此在進入水務業后,在技術上更具有優勢。
4、水務業替代品產業分析
水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具有較低的價格彈性,飲用水的替代產業是軟飲料和瓶裝桶裝礦泉水,但其替代性較小。因此水務業基本不面臨替代產業的威脅。
5、顧客分析
水務產品以供水和排水為例,顧客為最終消費者,由于管網的限制及城鄉交錯分割,一個區域只有一個供應商,消費者無法選擇供應商,不能討價還價,因此顧客對于水務產業不具有實質性的威脅,只有通過政府和水務企業進行討價還價。
四、水務業組織結構類型的判斷
產業組織結構類型按照進入障礙和退出障礙劃分為四種類型:高進入障礙,低退出障礙;高進入障礙,高退出障礙;低進入障礙,低退出障礙;低進入障礙,高退出障礙。水務業由于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性及區域壟斷性,同時由于國家的政策管制,進入水務業需要雄厚的資金技術及運營管理經驗,因此水務業屬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進入障礙,而水務企業退出時,只是經營許可權的退出,因此退出障礙較低,而管線網絡可繼續使用。雖然水務企業具有一定的區域壟斷性,但從全國來看,分布著大小數千家水務企業,數量眾多,集中度較低,不利于水務產業資金技術的整合,不利于發揮整體投資的效應。因此總體來見水務業區域壟斷,整體分散的局面,缺乏向法國威望迪、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等領軍企業。
五、水務業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水務產業目前還存在著產業分散,規模不足等缺陷,另外我國還缺乏水務業的領軍企業,不能適應新的水務產業特征和市場需求。另外水務產業鏈條還不完整,欠發育成熟。
【參考文獻】
[1] 公用科技轉型水務上市公司[N].羊城晚報,2007-8-20.
[2] 水務市場:被外資改變的歷史[N].經濟,2006-10-16.
一、中國連鎖大賣場行業的市場結構分析
市場結構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對產業有著重要影響的市場組織特征或指針,如市場集中度、產業進入及退出壁壘等。根據Euromonitor刊發的數據顯示,在2000年大賣場業態從僅占中國百貨零售市場銷售份額的1%,至2010年已迅速成長為中國第三大家庭百貨零售銷售份額的14%(見圖1),市場規模為人民幣444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7.80%,而預計未來五年,大賣場業態仍是中國家庭百貨零售市場增加最快的業態。
1、市場集中度:大賣場產業的競爭格局相對分散,呈現全國性、地區性及國際性營運商并立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加之基建及人力資源發展不均,市場上僅有幾家全國性大賣場營運商。因此中國大賣場產業呈現出少數全國性營運商與大量單一省份或幾個省份營運的地區性營運商并存的特點。2010年全國性的四大營運商合計占有共41.10%的中國大賣場銷售額,這四大全國性營運商市場份額排名分別為大潤發12.0%(含歐尚)、沃爾瑪11.2%(含好又多)、華潤創業9.8%以及家樂福8.1%。僅其中第四大營運商家樂福的市場份額便較第五大營運商深圳新一佳高出約一倍。鑒于全國性營運商擁有較佳的規模經濟及較強的采購議價空間,將較地區性的其他營運商持續保持較大的市場份額及競爭優勢。
2、區域的市場集中度:產業發展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城市,并逐漸往二線城市拓展
在大賣場產業發展初期均集中在平均消費能力較高之東部沿海城市,以市場份額最大的大潤發(含歐尚)為例,截至2011年其開設的197家大賣場中,便有112家集中于東部城市。然而由于一線城市的零售業競爭激烈,可供大型商業型態(如大賣場)發展的空間相對受限,且隨著城市化的腳步不斷的加快并伴隨日益增長的收入水平,使得二線城市出現較高的增長預期。除較高的發展潛力外,二線城市的擴張及房地產成本也相對較低,這進一步鼓勵大賣場營運商向較小城市擴張,并越來越注重在二線城市擴張其店鋪網絡。
3、市場的進入壁壘:高度資本密集,伴隨高市場進入障礙
進入壁壘是指外部企業進入并與原有企業進行競爭的各種阻礙因素,是影響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大賣場產業在中國屬于資本高度密集的行業,無論是在設立銷售據點、營運成本及訊息技術上均存在著高度的市場進入障礙。
(1)以銷售據點設立壁壘而言:近年來房地產價格節節攀升,而大賣場的產業特點通常需要設立在高客流量的區域地段。因此,設立一家大賣場需要投入大量資本到房地產及基礎設施建設。隨著最近幾年中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建立新店所需的資本投入亦大幅增加。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9年中國商業樓宇的平均銷售價格上23.2%,達每平方米人民幣4681元,而2008年則為人民幣3800元。2005年至2009年,商業地產每平方米的平均銷售價格以10.3%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因此建立新的大賣場變得日益昂貴,而此稀缺的據點一旦被占據,銷售據點位置便形成不可復制的壟斷因素,這對潛在進入者而言便形成一個巨大的壁壘。
(2)以營運成本壁壘而言:大賣場營運商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提供消費者最優惠的價格,而這價格優勢來自營運商的經營績效,若營運商擁有龐大的營銷網絡和配送能力,便能夠快速調整庫存和不同市場的商品,加速商品周轉,降低銷售價格。另外大型的營運商可透過大額采購議價的模式對一些商品采取買斷形式,迫使供貨商愿意以較低的價格供貨,因此大型營運商可以以低于市場價格對外銷售,對其形成價格優勢,并對其他較小型的營運商產生營運上的壓力,并迫使小型或新進入者退出市場。
(3)以信息科技壁壘而言:大賣場產業另一項產業特色為需管理大量生鮮食品的可食用期限,并依不同區域消費者喜好引進最適宜之產品。信息科技用來管理存貨、定價管理及分析產品組合等項目均需投入大量資金,而設立這樣的項目更非一般小型營運商能夠負擔。因此信息技術對零售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愈發重要,零售企業運用先進信息技術不僅可以降低供應鏈成本,這對于打造企業競爭優勢起著重要作用,但只有實力較強的大型零售企業才具備大量投資這樣的技術優勢。雖然成功企業的賣場管理經驗、營銷組合技巧等技術較容易被新進入者效仿,然而缺乏持續大量投資的信息技術則成為新進者另一重要之進入壁壘。
二、中國連鎖大賣場行業的市場行為分析
市場行為是指企業為了在市場上獲取最大的利潤和更高的市場占有率或其他目標而采取的策略,通常受到前述市場結構或政府規范等影響,而大賣場產業重要的發展策略之一便是利用經營規模的提升來發展規模經濟進而增加其價格競爭力與投資現代化設備與信息技術。由于大賣場營運商處于價值鏈的終端,是價值鏈中價值實現的重要環節,隨著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大賣場營運商的市場行為也逐漸發生變化。
1、投資擴張行為
從經濟規模的角度來看連鎖零售業,連鎖零售業的營運績效與具規模性的營業據點數量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且大賣場產業為中國零售業當中發展最為迅速的業態,故各營運商無不加速拓展銷售據點,根據聯商網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在2010年沃爾瑪、家樂福、TESCO樂購、大潤發等4家大賣場營運商便透過自身的擴張策略在中國開出近120家的新銷售據點。
2、并購重組行為
由于近年來無論是在人力成本的上升、房租價格的上漲,或是配送費用的增加,均為大賣場營運商帶來經營上的壓力。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資料,2009年中國零售業經營成本均大幅上漲,在人工、水電和房租三大固定成本中,租金所占比重最重,約占銷售額的4%左右。零售業成本上漲推動了行業整合的進度,對議價能力較強的大型企業較為有力,因此也促使零售企業加速整合發展,例如沃爾瑪便在2007年收購競爭對手好又多,而家樂福也于2010年收購河北保龍倉超市。根據Euromonitor的估計,中國大賣場產業五大營運商的市場份額合計從2005年的34.80%已迅速上升至2010年的45.10%,故收購或并構競爭對手,擴大自身的規模已成為大賣場產業重要的市場行為與策略。
3、價格定價行為
通常情況下,中國消費者對于價格極為敏感,除供應品種齊全外,消費者亦會為大賣場的低價商采購金額以取得較佳價格便愈形重要。另外,大型大賣場營運商亦會透過發展自有品牌來吸引消費者,由于自有品牌并無推廣及廣告開支,且訂貨量大,故大賣場本身的自有品牌售價可以以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向顧客出售商品,并為顧客提供不同價位的替代產品。
4、市場推廣行為
市場的推廣行為主要是透過綜合使用直接廣告、促銷活動、顧客會員計劃或推出聯名信用卡等方式提升顧客忠誠度及吸引新顧客的加入,以鼓勵更多顧客消費并增加銷售額。此外顧客會員計劃或聯名信用卡的推行,除了可提高顧客忠誠度及促進消費外,更重要的是透過會員計劃可以掌握會員的基本數據及消費記錄,依此分析顧客的消費習慣,并調整及開發其商品品種來迎合顧客不斷變化的需要及喜好。以“大潤發會員計劃”為例,至2011年初為止,參加大潤發會員的人數已接近1500萬人。
三、中國連鎖大賣場行業的市場績效分析
市場績效是指產業中的企業在既定的市場結構下,通過各項不同市場行為影響下反映出的產業資源配置、經濟效益和市場外部性等方面所達到的現實狀態,透過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中國大賣場市場正處于快速成長并投資擴張與并構重組加劇的階段,但是隨著市場環境快速的變化下,無論是在經營成本、消費者喜好或是政策規范等外在環境改變下,均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經營風險及挑戰。
1、獲利能力
由于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令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并使購買力有所提升,且對包括基本必須品在內的商品需求更為強勁,于2005年至2010年間,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以11.20%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不過由于大賣場產業間競爭加速,大賣場營運商普遍進入了一個營收增加,但利潤同比下滑的階段。根據社科院出版的2010年商業藍皮書中指出,超市行業整體綜合毛利率約在20%左右,而整體的凈利率卻僅為2%―2.5%。雖然因為新的銷售據點的增加促進銷售量的提升,然而因為市場競爭激烈促使營運商打折促銷力度加大,或因經營成本上升及并構重組等因素均影響利潤的提升。
2、經營能力
獲利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經營能力的好壞,雖然目前中國超市行業整體現階段綜合獲利能力偏低,然而透過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規模效應的擴大及產品組合改善以提升毛利率等手段均可有效改善績效。若以營運商的單店銷售額進行經營能力分析,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2010年中國連鎖百強資料中,就專營大賣場的前五大營運商的營業額進行分析,該五大營運商合計有757家營業據點,營業額約在1650億元,平均單店年銷售額為2.17億元。其中以大潤發經營績效最高,單店平均銷售額為3.51億元,較整體平均銷售金額高出61.50%,顯示其經營能力較其他營運商為佳(見表1)。而相反的,于2007年與沃爾瑪合并的好又多則面臨內部整合與品牌戰略管理上的困難,造成104家營業據點僅創造出165億元的銷售額,平均單店銷售額僅為1.59億元,較整體平均低37%。
四、中國大賣場產業的發展對策與建議
自2004年4月商務部頒布《商業企業辦法》,允許外國投資者獨資進入各個地區市場后,中國零售市場競爭逐漸加劇,各大賣場營運商普遍采取價格競爭和規模擴張的行為,無論是采取內部籌資擴張或是外部并購的方式,均求將規模效應擴展至最大以提升競爭優勢。對于消費者而言,消費者日常的購物行為則可以由傳統的多家傳統商店購物,簡化到單個門店即可滿足其所有的購物需求,并減少其交易成本。不過隨著人力成本、設立新門店所需資本等經營成本大幅上升并壓縮盈利空間,大賣場營運商如何透過各項管理手段增加競爭優勢便值得人們關注。
1、物流管理
由于大賣場產業競爭日趨激烈,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各營運商若要提高營利,難以從增加售價中反應,唯有從提升效益、降低成本著手。其中物流費用占據了整個流通費用的很大比重,因此若能降低物流成本的費用則可視為企業額外獲利來源。另外由于大賣場營運商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向周邊區域發展門店,因此大型營運商多以成立配送中心,透過統一采購、統一配送、自動化倉儲的模式來整合物流管理的問題。而供貨商也可以整合分散配送物品至大賣場各處門店簡化送至單一的配送中心,進而減少重復的運輸與倉儲成本。
2、供應鏈管理
透過統一大量采購降低成本,沃爾瑪等外資企業成功引入了一套供應鏈管理模式,得以提供消費者較低的售價,同時也提升了企業利潤。以全球最大零售業者沃爾瑪為例,其2010年的全球采購整合計劃,擴大直接采購比例,繞過中間供貨商環節,計劃在全球整條供應鏈上節5%―15%的成本。而穩定的供貨環境與良好的供貨商關系對提供消費者眾多商品的大賣場營運商更為重要,以曾是市場份額最高的營運商家樂福為例,其采取向供貨商收取不同的商品上架費用及較為嚴苛的付款條件,期間更造成中國最大的方便面業者康師傅拒絕供貨予家樂福的事件。尖銳的供應鏈關系使得家樂福的市場份額由領先的9.1%降低至2010年的第四位8.10%,因此如何與供貨商維持良好且穩定的關系,對于大賣場營運商而言甚為重要。
3、信息管理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技與速度是成功的關鍵,營運效率成為各營運商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以大潤發為例,其存貨管理系統可以掌握其任何一間門店的存貨數量、銷售狀況等實時數據。透過這項系統,大潤發可以掌握其商品短缺或滯銷商品狀況,以便向供貨商及時發出適當訂單。此外更可以利用該等統計資料來分析消費者偏好及適時調整商品組合,進而做出有效的訂價與存貨管理決策。
4、農場與超市對接
隨著消費者日益注重產品質量及安全,尤其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生鮮食品類更是影響消費者對于在何購物管道的選擇。目前多家大賣場營運商均開設以“農超對接”的模式,跨過中間商直接從農村采購生鮮農產品,省去多個中間商批發商的環節,除降低商品成本外也增加產品中間環節的控管力,提升產品的質量并穩定價格。另外,大賣場營運商也可以利用自身在市場信息、管理方面的優勢,為生產者提供信息咨詢、產品銷售等一系列服務,來實時提供消費者偏好的商品組合來促進銷售并減少缺貨的可能。以TESCO為例,其便與廈門的如意集團合作,在廈門開發超過3000畝的自有農場。
5、提升購物體驗
大賣場產業持續快速成長部份是由于其特有的大型格局及豐富的產業供應,從而能夠以現代化的方式和具競爭力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豐富多樣的食品和非食品的一站式購物體驗。因此如何加強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進而提升顧客的忠誠度并區分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市場定位便愈形重要。除了加強賣場商品的質量控管及翻新賣場來提供顧客更佳的服務環境外,更可以提供更多的會員差異化服務,如會員獨享優惠或快速結賬等服務,均可以有效提高顧客流量及改善消費者的一站式購物體驗。而這一系列消費者購物體驗的管理,均能有效提升營運商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中國零售業2010年
2007年,超低價電腦席卷而來。英特爾推出3000元學生筆記本電腦,華碩的易PC亮相,全球最大UMPC(超便攜電腦)提供商OQO公司進入中國。與此同時,傳統PC廠商的筆記本電腦大幅度降價,形成了一個低價筆記本電腦的熱潮。2008年,是否有更多的廠商將加入超低價電腦戰團?超低價電腦是否將在國內PC市場中形成一個新的細分領域?
低價是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好手段。在電腦產業進入微利時代后,電腦利潤一路下滑,包括惠普、戴爾、聯想等巨頭在內的PC廠商都飽受利潤和市場份額矛盾之苦。于是,超低價電腦就成了刺激市場的一個新的賣點。超低價筆記本電腦不僅滿足了新興市場的需求,也滿足了成熟市場中的部分需求。基于此,PC廠商們也將自己重新定位為個人消費產品品牌商。即使是低價電腦,仍然有自己的對應消費群體:易PC是學生、商務人士,OLPC是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它們代表的不僅是超低的價格,也是對消費者的精準定位和貼身打造。在消費者體驗日益重要的今天,細分市場成為新的增長點。
“因此,推行超低價電腦并不是打價格戰。”胡小鵬說。傳統的筆記本電腦和超低價電腦的市場并不存在沖突,功能和美譽度則是人們看重低價電腦的重要因素。他認為:“國內市場上很多電腦的價格也很低,但是在配置和功能上卻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易PC盡管在歐美市場上大行其道,在中國市場上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和國內的消費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內廠商要想在中國發展超低價電腦,不能只將注意力放在價格上,而是應在產品自身的性能上多下功夫。”
高性能計算:誰領?
賽迪顧問調查數據顯示,2007年前三季度,多核及虛擬化平臺的實施,導致中國x86服務器市場增長較去年有所放緩,銷量為42.3萬臺,同比增長16.1%;銷售額達到79.3億元,同比增長12.3%。賽迪顧問計算機產業研究中心計算機系統咨詢事業部總經理劉新認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電信以及電信增值業務高速發展而帶動的對服務器需求的增長。同時,交通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小企業市場的升溫,網上銀行及證券交易、社會主義新農村、城市應急系統等新興應用也為服務器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在市場競爭方面,2007年更加集中體現在對三、四級市場的爭奪,同時,國外廠商對低端市場的侵襲,以及區域化渠道策略的實施,使國產廠商賴以生存的價格及渠道優勢不復存在,整體市場表現出強者恒強的競爭格局。多核、虛擬化技術為用戶帶來的價值,已使之成為新的訴求點,是廠商必須抓住的方向和機遇,而多核、虛擬化系統平臺的運行效率和可靠性,更是廠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賽迪顧問研究總監張濤表示,從集群、虛擬化,到新興的云計算、Server Farm 2.0,高性能計算向著平民化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像使用水電等資源一樣方便、靈活地使用計算能力的美好藍圖,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伴隨著這一突破,高性能計算將演變成為高效能服務。基于高速互聯網的大規模復雜運算模型,可以讓高性能計算實現自管理、自均衡、自修復、統一系統映像和實時監測,從而大幅度降低IT管理復雜性,并提升其可用性。這將讓高性能計算走向易衡量、易管理、低應用、低價格,此前商業應用普及化的幾大障礙也將得以被克服。
亞馬遜彈性計算集群云服務(Amazon EC2),讓小型企業可以以低廉的費用、實時按需地訂購各種服務。一年來,此服務受到了用戶的大力追捧。這一成功范例證明了高效能服務的商業普及價值。隨著IBM、Google、微軟、Sun、戴爾等各大巨頭蜂擁而至,高性能計算借助向高效能服務的變形,加快其普及化進程將更加值得期待。
精彩觀點
賽迪顧問計算機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胡小鵬
2008年,隨著主流PC硬件的不斷升級以及Vista自身不斷成熟,Vista會逐漸替代XP,成為臺式PC桌面操作系統的主流。雙核處理器將全面普及,四核處理器市場比例會逐漸擴大。顯示器市場上,22英寸寬屏將會成為主流。數字家庭與3C/4C融合概念進一步普及,臺式PC的家庭數字娛樂中心作用將逐漸加強。虛擬化技術在桌面PC中的應用將進一步廣泛。
賽迪顧問計算機產業研究中心計算機系統咨詢事業部總經理劉新
記者從會上獲悉,信息產業部明年的工作重點將會集中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規劃、政府職能轉化、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扶持大企業集團、推動產業基地的建設、加強出口協調六個方面。通過這些工作和措施,以使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做大做強。
會上,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副司長王秉科介紹了2004年信息產業總體運行情況:制造業運行速度增長較快,通信運營業趨于平穩,出口大幅增加,產銷銜接趨好,經濟效益改善,運行質量好于去年。2004年1至9月期間,制造業及軟件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7008億元,同比增長為42%;工業增加值達到3504億元,同比增長為43%;實現稅收總額達到213億元,同比增長為23%;實現利潤達到659億元,同比增長為43%。具體可以概括為:
一、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規模不斷壯大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新的全球信息產品制造中心,電子信息產業也成為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大戶。據王司長介紹:2004年制造業及軟件業的發展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達到12.3%,高于紡織、化工、冶金、設備、交通設備、機械等基礎工業的發展增長速度。2004年1至9月之間,制造業及軟件業實現利稅總額同比增長41.2%,其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43%、實現稅金同比增長18%。
在總結電子信息產業經濟效益繼續增長的主要原因時,王秉科表示:一是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環境進一步好轉,為我國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發展空間;二是各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提高競爭力;三是充分發揮行業宏觀管理部門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出口高速增長
目前,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強,我國已經形成“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格局,對外貿易依存度越來越大。據信產部統計,2004年1至9月期間,制造業及軟件業產品出口額為1446億美元,同比增長52%;增幅高出全國外貿出口總額22個百分點,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5%,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
但是與之相應的是,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在走向世界的同時,國際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日趨增多。同時,原材料價格上漲,煤、電、油等能源緊缺的不利因素,均會對我國電子產品的進一步國際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化趨勢日趨明顯
目前,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初步形成了幾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聚集帶。為了推動產業建設,9月28日信息產業部舉行了“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授牌儀式”,北京、天津、上海、青島、蘇州、杭州、深圳、福廈沿海地區、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等9個城市和地區成為首批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這些基地集中、產業鏈完整,具有相當的規模和配套能力。
中國雖然是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大國,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仍處于國際分工的末端,核心技術匱乏,核心產業薄弱,企業實力不強,“大而不強” 已成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加快我國由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大國向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強國轉變,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任務。王秉科在會上指出,建設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是實現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由大到強轉變的一項戰略舉措,也是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主管部門轉變觀念和職能,引導、規范和促進區域產業發展的一種新嘗試。
四、扶持大型企業 帶動產業發展
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普遍存在“散、亂、小”的現象,規模效益不明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受制于人,如具有戰略性地位的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仍比較弱小;電子信息產品結構不合理,缺乏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檔次的產品;支撐電子信息產業大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建立,高素質人力資源匱乏。因此,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將在明年加大扶持大企業集團的力度,保證這些大企業集團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爭取在一兩年之內培育一兩個跨國公司。
王秉科認為,從目前來看,我國的電子信息企業積極實行大公司戰略已初見成效,形成了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電子信息產業的大公司,企業規模結構得以改善,競爭力明顯增強,對行業發展起到了很強的支撐作用。華為、聯想、海爾等公司有可能成為世界級的跨國公司。
五、電子信息產業的新經濟增長點
2004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王秉科預計全年全行業將超額實現年初制定的宏觀調控目標。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到位,將為2005年的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60~70%的外資都集中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大量資金的持續注入將為產業發展帶來強勁的拉動力,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前景看好。
對于記者關心的具體產業增長點的問題,王秉科認為RFID、3G以及數字電視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三個增長點,它們將為整個產業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絡教育、網上服務的快速發展,也拉動了計算機產業和軟件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