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相關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26 16:03: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分子生物學相關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分子生物學相關論文

篇(1)

實習學生在本院實習分子生物學的時間為4周。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帶教老師應首先制定合理的帶教計劃,便于學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掌握實習內容。在制定帶教計劃的過程中,不僅要結合學科的大綱要求,還應結合歷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驗室的基本情況,制定最合理、最貼近實際的帶教計劃。由于本實驗室開展的檢驗項目較多,而學生實習時間較短,實習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帶教計劃中將帶教內容分為4個類別,即熟練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例如,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分區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檢測等納入實習生應熟練掌握的內容。有側重點的帶教可以讓實習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牢固掌握常用檢測項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項、臨床意義等,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由點到面地進行分子生物學檢驗知識的學習。

2注重崗前教育,樹立整體意識

為引導實習學生轉變角色,保證實習質量,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對設備、環境和操作人員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實習學生進入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前,應首先對其進行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基本情況、分區制度及相關工作流程等。并且要求學生實習前仔細閱讀實驗室管理文件和標準操作規程(SOP)文件,著重學習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各區的工作制度、各項目檢測操作規范、質量控制、生物安全防護及標本接收、處理和保存等內容,使學生對實驗室工作有初步的認識。學生進入實驗室后,帶教老師應首先引導實習學生按照區域流向制度依次參觀各實驗分區,系統地向其介紹各檢驗項目的檢測原理及臨床意義。然后,根據帶教計劃的側重點,選擇常用檢測項目,結合項目介紹主要相關儀器設備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養及記錄登記,讓實習生樹立整體意識,對實驗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強操作訓練,培養質量控制理念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速度較快,學生在校園內依靠有限的教學設備和較少的實驗課時難以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技術。因此,實習學生在進入臨床實驗室后,對很多儀器設備較為陌生,操作過程中難免存在不規范之處。再加上分子生物學檢驗對實驗操作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使其不斷進步。首先,帶教老師必須從最基本的實驗操作出發,邊操作示范邊講解相關知識,重點強調操作要點和關鍵步驟,指出注意事項并說明原因。然后讓學生實際操作,帶教老師在旁給予指導,并當場糾正操作中出現的錯誤,讓學生記憶深刻。通過操作示范和指導,帶領學生逐步完成規定的實驗操作項目。此外,帶教老師應盡量多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加強對學生的監督,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各項目的檢測操作步驟和操作規范,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準確的檢驗結果是檢驗醫學的生命。檢驗結果出現較大偏差會對患者診治產生影響,甚至引起醫療糾紛。分子生物學檢驗是繁雜有序且細致的工作,從標本接收、標本前處理、DNA提取、擴增分析到報告發放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得有誤。因此,帶教老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的質量控制理念。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需要根據崗前教育的內容,對各個操作環節的影響因素進行細致分析,并向學生講解相應的質控措施,重點說明標本質量判斷標準、實驗操作規范、儀器設備校準、質控參數設定、結果處理、報告審核與簽發等內容。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時,帶教老師應做到“放手不放眼”,對學生嚴格要求、持續關注,一方面保證檢驗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工作習慣。

4科學考核,嚴把實習質量

在學生實習期滿時,應按照要求對其進行考核。本實驗室對實習生分子生物學檢驗的考核內容包括如下兩方面。(1)基本操作考核:實習生需獨自完成規定標本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檢測。帶教老師根據學生的操作流程、操作規范程度、檢測結果準確性進行打分。(2)理論考試:內容涉及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實驗室分區、標本采集及保存、質量控制、常用檢驗項目的簡要操作流程或項目檢測的臨床意義、污染預防措施等。通過考核,帶教老師能了解實習學生對實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對實習學生掌握不佳的知識點再加以指導,為保證實習質量把好關。

5引導學習前沿知識,培養科研思維

由于教材更新一般都滯后于學科的發展,因此為了彌補分子生物學教材和臨床實踐應用脫節的缺陷,帶教老師還應盡量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相關前沿知識,提倡學生廣泛搜集、閱讀文獻和專業書籍,使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學科進展。當然,這對帶教老師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為學生做好表率。此外,學生實習期間還需完成畢業論文,對于承擔畢業課題指導任務的帶教老師而言,還需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如果條件允許,帶教老師可以讓學生參與相關科研課題的研究,使其能夠在完成畢業論文過程中,通過搜集、整理文獻鞏固基礎理論知識,了解新的研究進展;通過實驗設計熟悉和掌握多種實驗方法;通過撰寫畢業論文提高科研寫作水平。科研和教學相輔相成,既豐富了分子生物學帶教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和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

篇(2)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c)-096-02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原始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對研究生創新能力高低的判斷,有人主張根據研究生的行為表現(主要是研究成果,特別是畢業論文)來做出[1]。研究論文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水平和能力,也是評價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前沿學科,已成為現代生命科學中最具活力的帶頭學科之一。醫學領域分子生物學研究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預防、診斷和治療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醫學科學已從整體、細胞水平逐步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所以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的應用是衡量研究生論文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那么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我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以理論教學為切入點,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項目為引導,以組織分子生物學興趣小組開放實驗室為平臺,指導研究生從課題設計到研究計劃實施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促進了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1 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中開展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帶頭學科,其理論與技術幾乎滲透到醫學、藥學的所有領域。無論是醫學或藥學專業的研究生在設計畢業論文時都用得上,如果學生都用上先進的理論和技術來設計課題,我院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將會更上一層樓。另外,中醫藥要“保持和發揚傳統特色,走現代化道路”,必須有堅實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和創新能力,如怎樣揭示辨證論治的分子機制,中醫整體觀怎樣用基因組、基因譜、基因群、基因族等加以論證和研究,辨證論治怎樣與基因的多態性、多效性、異質性、變異性結合等。《醫學分子生物學》是我院研究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公共基礎課程,而且在第一學期開課,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題設計引導研究生采用分子生物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對研究生的科技創新培養很重要。

2 從理論教學為切入點,引導研究生科技創新意識

2.1 根據計劃課時整合教學內容

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既是了解分子生物學新發展和新成果的基礎,也是掌握分子生物學實驗原理和研究方法所必需的。但是按學校的課程設置,我們的計劃課時僅有40學時(包括理論和實驗),如按照傳統的教學法,在40課時內很難完成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我們的做法是: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引導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基本理論整合,分為5講來完成,每講5學時。5學時課堂討論,10學時實驗課。第一講為核酸的提取與鑒定及相關基礎知識,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第二部分為核酸(DNA、RNA)的提取與鑒定。第二講為印跡雜交技術與芯片技術。第三講為核酸體外擴增與基因信息傳遞,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復制、轉錄和翻譯,第二部分為核酸體外擴增。第四講為重組DNA技術與基因表達調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因表達調控,第二部分為重組DNA技術。第五講為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以及細胞通訊和信號轉導,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細胞通訊和信號轉導,第二部分為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另外安排專題講座“基因診斷和治療”1次。

2.2 結合專業開展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的課堂討論

為了使學生對分子生物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理論的認識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在學習完5講內容,學生基本掌握分子生物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的理論后,以專業為小組,讓學生在利用空余時間(時間為4周)查閱相關資料,內容是:在你的專業領域中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實例。之后進行課堂討論,主題為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中的應用,每小組選一個代表為主要發言,學生的主題發言內容廣泛,如蛋白電泳在中藥材鑒定中的運用,差異展示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等等。然后進行分小組討論,最后老師講評。

3 從課題設計訓練入手,引導學生樹立運用分子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我們在進行課堂討論之后,布置學生結合專業,要求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利用本實驗室已經有的設備條件和材料試劑等技術基礎,設計出一個綜合性的、探索性的實驗,并作為期末考試的內容之一,占總評的30%~40%。對于剛入學的研究生,第一個學期沒有學習專業課程就訓練課題設計有一定困難,但在這之前我們安排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藥中的應用”的主題課堂討論,學生自己從網絡上獲取相關資料,在老師的指導下都能順利完成。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使技術性、綜合性、探索創新性的實驗融合在一起。

4 以開放實驗室為平臺,進行科研項目引導下的研究生創新研究

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理論教學固然重要,實踐教學環節也絕對不能忽略。由于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實踐活動,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注重實踐能力特別是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2]。所以我們開放實驗室,鼓勵研究生自主進行科技實踐。對于低年級的研究生,開辟分子生物學第二課堂,組織興趣小組。同學們報名非常踴躍,我們將興趣組分成3~5人/組。在上述研究生自主設計的實驗方案中選出最適合開展的方案,由教師點評,學生修改實驗設計方案后,在老師的指導下,由興趣小組來實施。目前興趣小組正在進行的實驗有:①胱硫醚合酶基因多態分析;②RAPD鑒定真偽扶芳藤;③百年樂口服液的氨基酸含量測定等等。對于高年級的研究生只要用到分子生物學技術來設計的課題,都可以到我們實驗室來,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研究。本學期,就有10多位同學在我們實驗室實施他們的課題。

同學們通過課堂的理論學習―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課堂討論―實驗設計―綜合實踐的過程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技術與理論,能熟練運用已經學習的多種技術,學會充分利用本實驗室已有的實驗設備和條件,自主設計實驗并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結語

中醫院校的分子生物學課時都比較少,僅靠40學時,很難實施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多年的教學體會,要在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中開展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應該貫穿整個研究生階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無私奉獻精神,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還需要老師熟練分子生物學技術,并有科研課題,帶領學生跟蹤和挺進學科前沿。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學們的配合,同學們對自己的創新能力培養積極性很高,但有部分同學缺乏創新精神,不能吃苦耐勞,具體表現為查閱資料不認真,課堂討論不積極,設計實驗馬虎,實驗不能堅持等。所以,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篇(3)

分子生物學學科是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起來的一門學科,它是由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深入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并迅速滲入到整個生物科學的各個學科當中。現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主干課程之一。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的學科。通過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內容,又可以培養學生扎實的實驗能力和認真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1]。為了突出實踐教學在學生素質培養方面的重要地位,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在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建立了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分離的“3+1”實驗教學體系(即基礎性試驗、綜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和科研訓練),單獨開設了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大實驗,增加了分子克隆等開放性和綜合性的實驗。這種模式改變了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現狀,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建設現狀

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分子生物學》課程自2003年開設以來,學院先后選派教師赴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校進行了學習培訓。2004年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系的指導和幫助下,建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專門承擔“分子生物學”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學和科研工作。2010年青海大學教學計劃修訂時分子生物學課程被定為生物類、農牧類相關專業的學科平臺課。短短的9年期間,該課程已經成為生物科學及相關專業本科生、碩士生的核心課程。通過教學人員的不斷進修學習,研究方向的不斷凝練,儀器設備的不斷更新,已在青海省內形成鮮明特色并確立了相應的地位。

2007年根據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借鑒清華大學研究型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經驗[2-4],進一步修訂了課程計劃,從2006級生物技術專業開始理論課教學調整為48學時,實驗課單獨開設16學時,同時開設了2周的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大實驗,建立了分子生物學“3+1”實驗教學體系,優化了課程的結構,增加了實驗教學的環節,豐富了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教學,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學生綜合實驗能力的培養。

二、“3+1”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思路

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實驗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適應知識經濟和創新教育的關鍵[5]。借鑒清華大學研究型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經驗[2,3],初步設計了基礎性(技能性訓練)、綜合性和研究創新性三個層次以及本科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參與的科研訓練的“3+1”實驗教學體系。其中,3是指將實驗課程分為3大類,第1類是基礎性(技能性)實驗課程,訓練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第2類是綜合性實驗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第3類是研究創新性實驗課程,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1是指本科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參與的科研訓練。

實驗操作是掌握分子生物學精髓的主要途徑,而且在學習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從基因的分離、純化、轉化、鑒定等方面,幫助學生掌握分子生物學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技能,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有關分子生物學的相關理論。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大實驗中提供多種實驗材料讓學生自行設計和準備實驗,培養學生獨立科研能力。設計思想和目的在于:(1)驗證課本知識;(2)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3)學習先進的系統的實驗操作方法;(4)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5)形成研究型思維;(6)學習撰寫研究論文。

三、“3+1”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規劃

根據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性質、類型和具體要求,對實驗內容進行整合,結合現有分子生物學相關課程,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和實驗內容整合為基礎性(技能性訓練)、綜合性和研究創新性三個層次以及本科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參與的科研訓練。本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由“分子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大實驗”和“基因工程實驗”三門實驗課程組成。其中分子生物學課程實驗重在基礎性教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大實驗重在綜合性訓練,基因工程課程實驗重在研究性層次訓練,而本科生畢業論文重在本科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參與的科研訓練。

四、“3+1”實驗教學體系的實驗教學效果

由于“分子生物學”具有理論與實踐結合極為緊密的特點,因此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系統地講授重要的基礎理論,及時反映學科前沿和最新進展,而且要開設涵蓋核酸的分離、提取、純化、檢測等實驗技術的綜合實驗課程。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不僅實際動手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而且有助于對課程理論部分的理解。經過幾年的分子生物學“3+1”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逐步實現了將分子生物學實驗從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創新性和研究型實驗的轉變。

實驗體系建立要注意到各個實驗內容之間銜接與關聯[6],因此在2010版的教學大綱制定和修訂工作中,我們充分加強課程實驗和綜合性大試驗之間的聯系,增強了學生分解實驗、合理安排實驗時間的能力,對一些特別常用和重要的技術也起到重復訓練的作用。

具體講授中,鑒于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內容發展迅速、內容廣泛,我們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重點放在分子克隆技術內容上,在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中充分加強專項實驗技術,以利于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大試驗的開展。

通過以上實驗的改革,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同學們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創新意識,大大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對學生接受科研訓練、完成畢業論文、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實驗研究以及畢業后從事相關技術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五、今后進一步建設的發展思路

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7]。這一指導思想下,我們提出了今后進一步建設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深化分子生物學“3+1”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采用現代教學理論,創新實驗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注重在學生實驗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基本實驗過程的安排及設計實驗的實施上的銜接,將個別典型的設計作為重點普及,使學生們依托高原資源背景,應用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進一步提高生物學及相關專業本科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曉馥,勾暢,未曉薇,等.教學科研一體化在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研究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4):1852-1853,1878.

[2]屠萍官,張榮慶,王喜忠.研究型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1):1-4.

[3]屠萍官,陳堅剛.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的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3):1-4.

[4]劉進元等: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篇(4)

[關鍵詞] 生物化學;論文質量;醫學院校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19-02

Study on the degree thesis quali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ents in medical couege

FU Xinhua, YANG Xiaoyun, WANG Shouxu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ve an important station in biochemistry development. We reflected the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raining in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sis.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hesis quality;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當前我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從而加大了對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規模的年平均增長率是26.9%。在此形勢下,如何調整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已成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因此探討研究生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是造就高層次人才的渠道之一,如何加強對醫學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監控,保證培養質量,是目前高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其中,建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教學督導制度及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質量監控,是保障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1-2]。

1 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實際培養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1 對研究生培養環節的監控不到位

長期以來,研究生培養多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以研究成果、畢業論文和就業狀況等來衡量研究生培養的優劣,而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監管不足。

1.2 導師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指導投入不足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增多,導師整體負荷增大,師生間的直接互動減少,加之導師工作忙,事務多,時間和精力投入都難以到位,以致出現一些研究生培養“放羊”現象,如課題未經論證、開題報告時間滯后、畢業論文答辯匆忙等,從而制約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3 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下滑趨勢

招生規模擴大以后,導師壓力增大,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高質量的完成學位論文,造成同年畢業的研究生論文質量良莠不齊。

2 提高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幾點思考

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而學位論文能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綜合水平。其中,論文選題和開題的嚴格把關是學位論文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保證和提高學位論文質量至關重要[3-4]。本文分析了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論文各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其質量監控的具體措施。

2.1 美國研究生教育模式

美國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中占重要地位,19世紀以來,美國以培養大學教師和高水平研究人才為研究生教育目標。研究生教育便擔負起培養各學科高級研究人才的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美國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美國研究生教育始終保持較高的整體質量、宏觀質量和體系質量[3]。

目前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評估力量主要來源于社會和高校自身,且以社會評估為主。內部評估遵循“寬進嚴出”的原則,從招生、課程學習、科學研究、中期考核、考試、論文寫作、答辯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4]。美國通常采用高校(系、科)評分的方法評價高校質量,通過評價高等院校的實際辦學水平及在大學群與社會中的相對地位來促進其質量提升。培養過程有規范性要求,并嚴格按計劃和程序實行淘汰[5]。

2.2 提高我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生論文質量的建議

根據我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研究生應當具備從事科學研究和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質量問題日益凸顯,引起教育界及社會各界的關注[6]。質量管理系統的功能是對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系統的具體組織與執行,它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系統功能的發揮。

2.2.1 研究生培養中期考核培養過程的督導包括導師遴選、培養條件、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的監督、檢查,重點是中期考核。實施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中期考核未達標者,可給予一定形式的警示,令其限期達標。

2.2.2 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培養方案與研究生培養計劃的審查與督導審查與督查是督導工作的重點。一方面對其培養方案進行審查,另一方面查閱所選學位點的研究生培養計劃,重點審查其培養目標是否合適,課程設置與安排是否合理等。

2.2.3 加強教學與管理研究生部加強學籍管理、宏觀管理、質量檢查與評估等工作,全面監督課程設置、教學實施、成績考核、論文評審、學位答辯等工作。

2.2.4 學位論文質量監控是重中之重學位論文監控包括開題報告、論文把關、質量評定、論文質量等級及學位授予。督導的重點是檢查畢業論文質量,進一步完善論文“盲審”制度能更好地確保畢業論文質量。①開題報告質量監控:開題報告是提高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開題報告重點檢查文獻是否滿足論文課題的要求、有無書面報告書等。中期的學術報告或階段總結重點檢查論文進展情況、后期計劃、存在問題及指導小組人員的評議意見,以促進論文質量的提高。②學位論文質量監控: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是評估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必須加強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與督導。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重點是檢查論文質量,協助研究生部對論文進行質量抽查,將該部分論文送予外校專家進行雙盲審查,查閱專家評審意見,并參加論文答辯會,提出意見,供導師、管理部門參考和質量抽查,從而保證論文質量。

2.2.5 開展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導師的督導工作著重從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文獻綜述、開題報告、論文中期檢查、學術活動、學術交流、學位論文質量與論文答辯等方面對導師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本文通過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存在問題的分析,圍繞加強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從控制的重點、手段和主體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實施研究生培養質量監督控制的相關措施,以期對研究生培養工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沈嵐,劉新平,藥立波.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10(6):701-702.

[2]蒲云,代寧,王永杰,等.談創造性拔尖人才成長規律-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調查啟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6,(4):12-15.

[3]郭巖,劉愛華.優化研究生課程評價,保障培養質量[J].高教研究,2005, 29:48-49.

[4]王則溫,章麗萍,張君.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建設高水平學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11):29-31.

[5]湯磊.醫學碩士生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模型實證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04,3(1):47.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191-02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醫科院校學生普遍認為較難理解和掌握的一門學科,其原因主要是該課程“抽象、枯燥”,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該學科發展迅速,知識更新較快,特別是生物化學發展到分子生物學時期后,該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日新月異,因此,教師在授課中很難讓學生理解和吸收該學科的最新進展。再者,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其相關知識均是建立在相應實驗技術之上,然而目前國內的普通省屬院校很少能在本科生中開展PCR、Western blot、細胞培養、基因克隆及載體構建等分子生物學相關實驗,因此該部分內容的講授對學生來說就是“紙上談兵”。由此看來,理論與實踐環節的嚴重脫離是造成學生學習該課程“抽象、枯燥”的直接原因。那么如何在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與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指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以創新性科技課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解決實際困難和社會問題為切入點的科研實踐活動[1]。為堅持“教學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秉承三峽大學“求索”的校訓,以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醫學人才為中心,三峽大學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本教研室以此為契機,以“腫瘤微環境與免疫治療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為平臺,以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為引導,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到科研活動中,通過該活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積極性,同時也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得以提高。

一、實施方法

(一)查閱文獻、提出問題

我們選擇三峽大學醫學院大學二年級學生為活動參與者,讓學生自己組成研究小組(3~5人/組),以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為引導,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到研究工作中。在該活動的初始階段,老師根據研究課題設定關鍵詞,指導學生查閱文獻并撰寫閱讀小結,使學生對研究的課題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盡可能發現并提出問題、設定研究目標并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經老師與學生充分商討、修改后確定其可行性。

(二)以課題的實施為契機,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既強調團隊成員的分工,又明確成員之間的合作、溝通與協調,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形成團隊的合力。在老師和研究生的帶領及指導下,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實驗研究,整理分析實驗結果,并在每周的labmeeting上交流討論。教師在總結實驗結果的過程中,帶領學生認真分析每一個實驗數據,對“有疑問”的實驗結果,督促學生重復實驗,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極大地增強了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撰寫論文及結題報告

我校“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究周期為一年,完成后需要以論文或研究報告的形式提交結題材料。在此過程中,學生先寫出論文的初稿,老師對學生的論文初稿進行修改,由此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使學生掌握論文撰寫的格式、要求,從而熟悉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為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二、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價值思考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所取得的成果

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使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外科學研究的積極性,許多學生為了參與科學研究而放棄了寒暑假。通過該活動,學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基礎醫學與臨床》等雜志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并成功申請了三峽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重點項目”的資助。通過該活動,學生親身經歷了科學研究的過程,體會到了運用知識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艱辛,也體驗了辛勤耕耘后獲得收獲的喜悅。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學生的影響

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彌補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再考試”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模式中實驗教學環節的不足,克服了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中產生的“枯燥、抽象”感。通過該活動,學生在鞏固和深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開闊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嚴謹求實和團隊合作精神[2]。通過該活動,學生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對該課程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及實驗操作技能均顯著高于其他未參加該活動的學生,這充分說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不僅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有幫助,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教師的影響

教師通過參與這一活動,不僅使自己承擔的科研項目得以完成,同時也拉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中的困惑與需求均有了解,從而能在教學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結合科研成果,教師能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改善教學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識框架的教學體系,從而把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科研促進教學,進一步提高了授課水平。因此,該活動對教師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彰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特色

依據生命科學重大基礎理論――中心法則,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從基因組學到轉錄組學再到蛋白質組學,“分子生物學”占據了核心內容。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中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能更好地把握住生命科學中的這一核心內容,使學生緊密聯系醫學實踐,為他們能夠跟蹤世界生命科學的前沿,開闊視野,從而占領生命科學的制高點打下良好基礎。

三、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存在問題的思考

我們在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科技創新活動真正的發展。這些問題主要包括:(1)學生參與的愿望很強烈,但很難做到“堅持到底”。(2)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盡管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但在具體的實踐環節中,例如選題、申請書撰寫、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實施、論文的撰寫等環節都存在比較強的依賴心理,即依賴于指導老師,缺乏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學生自主科技創新的課題數量不多,創新思路有待拓寬。很多學生都是依賴于老師指定的課題或直接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中。(4)對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勵機制。目前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只是一種形式,由于缺乏相關的規章制度,學生迫于學習的壓力,為應付各種考試而不得不終止或放棄科技創新活動。因此,我們呼吁學校應引進“學生考核是一種全面、綜合、動態的評價過程”這一理念,引進“將課堂外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根據總結報告或情況)另外核算、認定學分”這一新型考核體系。(5)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參與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少,應組織學生經常參加各種類型的學術交流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學科前沿動態,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和動力。

總之,為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高質量開展,我們認為在學校層面應建立相應機構,完善保障和激勵機制;在教師層面應引導和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在學生層面增強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又快又好的發展。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7-0073-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水平。必須承認,我國目前在生命科學學生教育方面,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與國外學生的教育國家化發展模式和效果還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以國外生命科學學生的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經驗為參考,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國際化培養模式,對于提升我國生命科學學生的教育水平和層次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生命科學已經成為世界科學前沿最活躍的學科,是代表科學發展方向的學科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主導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人類正在進入生物學時代,生物學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解決醫藥領域問題、科技制造業、綠色能源以及農業和環境保護等很多重大方面。而美國白宮也在2012年了“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提出未來美國政府在生物經濟方面的戰略性使命。在這一新形勢下,把培養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的以及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作為生命科學學生培養的目標,并在構建生命科學學科學生的國際化培養的新模式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將變得異常重要。有很多學者發表關于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論文,如喬敏等的《學習哈佛經驗建立基礎醫學整合課程體系的實踐》、袁力的《中美大學本科課程體系比較及啟示》、于歆杰的《麻省理工學院教育教學考察報告(二)――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篇》、蔣景華《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創新人才特色做法的分析研究》等,但關于國外生命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文章很少,只檢索到肖尊安的《淺析國外大學生物科學人才的培養》和夏薇的《麻省理工學院和清華大學生物學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等。近年來我國的高等生命科學人才培養已加快了改革和調整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改革試點已經考試啟動,其總目標是: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中心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中心的基礎上,建立生命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改革試點(簡稱改革試點),兩個中心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優勢互補,資源共用,統一實施和管理,并為實現該目標制定了明確的改革措施。吉林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一流大學已經紛紛開始進行生命科學學生國際化培養模式的改革。而分子生物學做為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發展異常迅猛,以分子生物學課程為探索國際化培養模式的試點非常必要。因此,我們在遼寧大學生命科學院以中英雙語教學課程分子生物學課程為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以探索生命科學本科學生的國際化培養模式。

一、改革的目標及具體改革內容

以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國際化實踐為試點,為進行遼寧大學生命科學院現代生命科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提供參考。

1.教學理念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學課程是一門嶄新的課程,作為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發展異常迅猛。這就要求分子生物課程的教學理念也要符合其發展特點。在教學理念上破除陳舊的照本宣科和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新性,鼓勵教師從自己的學術科研實踐出發,把前沿的學科發展動態同教材內容相結合,拓寬專業教育范圍,把培養國際型實用人才做為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2.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發展非常深入和迅速,這就要求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設置的最重要的標準必須是強調教材內容的先進性,這樣才能保證所傳授的內容不落伍。改變之前所用傳統分子生物學的中文教材,通過使用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教材《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科學出版社,J.D.,沃森等編著,楊煥明等譯),以及自制的以該教材英文版為參考的全英文PPT課件,使教學的內容始終保持與學科的前沿發展契合(圖1)。同時在每學期的教學中都根據學科發展的現狀,合理并及時運用該教材編撰者在冷泉港實驗室隨時更新的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教學動畫及其他教學材料(圖2),以及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相關課程的教學輔助參考資料,這樣做到隨時進行知識更新,以跟進教材更新和修訂周期中的學科發展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分子生物學是一門理論和教學結合非常緊密的學科。任何一個知識點都從具體的實驗數據得來,而學術和實驗能力是分子生物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教學實踐中理論部分利用研究式、討論式(如第三四五章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重要性的討論,為分子生物學相關化學基礎知識,由討論課形式完成)、啟發式、等教學方法,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將某些相關的理論形成過程分析出來,并就形成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知識點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精神。另外,開展多彩多樣的課外活動,包括小型研究課題、實驗技術訓練和知識拓展講座等。同時,開展“本科生導師制”工作,鼓勵學生參與任課教師的學術科研實踐,以實現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目標。

4.考核標準改革:改變原考試只重視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的做法,分子生物學考試改革改為出勤率、平時學術小論文報告、課堂討論及發表并結合期末卷面成績的做法,監督和培養學生平時夯實學習基礎知識的好習慣,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具體實施方案

1.建立國際化的教學隊伍與科學、公正的評價制度:引進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分子生物學專業的教師承擔部分教學任務,通過開展廣泛的討論與監督,評價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成果。

2.寓教于研,建立國際化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以遼寧大學本科生導師制度為依托,吸引優秀的本科學生參與到任課教師的學術實踐中。通過課題中子課題任務的承擔和參與,強化其對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理解,提高其興趣。

3.制定國際化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指導方案。構建國際化的本科生培養方案,將為提高研究生的國際競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借鑒國外高水平生命科學學科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方案。

4.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化學術交流活動。遼寧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承擔分子生物學及相關課程如基因工程、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以及細胞信號轉導等專業的任課教師絕大多數都有海外工作或者留學經歷,并且與國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充分利用這些教師資源,利用遼寧大學的“暑假小學期”制度,定期邀請國內外分子生物學相關領域的專家及學者來院講學及交流,為學生開設各種形式的前沿講座和報告。這些措施使學生能夠與外籍專家近距離的交流和學習,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到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感受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領略國際一流學者的風度和學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他們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渴望增加了助力。

通過以上改革,學生對分子生物學課程學習的興趣顯著提升,課堂出勤率顯著增加,學習成績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時,通過對分子生物學課程學習的引導,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相關學科如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以及其他生命科學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提振生命科學本科學生的學習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得到了拓展,用英語討論分子生物學學術研究熱點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對國際學術環境有了較為整體的了解,而這些也使得本院本科生在聯系國際知名大學繼續求學深造的過程中競爭力大大提高,并且陸續獲得了美國和日本等國際知名大學的錄取。通過以上實踐,希望我們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對生命科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能有所參考。

篇(7)

二、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的臨床應用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對于生物大分子的檢測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針對核酸的檢測技術包括:Southernblot、Northernblot、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簡稱FISH)技術,定性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簡稱PCR)、實時熒光定量PCR、一代測序技術及二代測序技術等;針對蛋白質的檢測技術包括:Westernblot、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簡稱ELISA)等。而精準醫學及個體化治療時代的到來,使得分子生物學的很多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醫學的臨床診斷,如孕婦唐氏篩查(21、18、13-三體綜合征)、病毒感染分型及載量檢測、腫瘤放化療耐性基因檢測、靶向藥物基因檢測、代謝綜合征臨床用藥指導等。現代測序技術日臻完善,成本逐年降低,2014年6月30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查通過了二代測序技術(測序儀及檢測試劑盒)用于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T21、T18、T13)檢測。2015年6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了《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通知,新型健康技術惠民成為六大工程之一。首先,以遺傳性耳聾和唐氏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基因篩查為重點,推進基因檢測技術在遺傳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應用,促進健康惠民[1]。其次,快速推進基因檢測技術在遺傳性疾病大規模篩查上的應用,探索基因檢測技術在個人基因組檢測、基因身份證等新領域的產業化應用[1]。分子生物學技術成為了臨床醫學診斷、用藥的支撐體系,伴隨著個體化治療理念的逐漸深入,需要大量的相關檢測技術人才。但是傳統的分子生物學教學并沒有把相關的理論及技術體系與醫學的實際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造成了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的脫節,一方面生物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面臨著找工作困難的窘境,另一方面醫學及相關檢測機構需要大量的檢測技術人員,但普通的生物學專業本科生達不到相關的要求。隨著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加,很多新生剛入學就面臨著就業的迷茫,不知道畢業以后能從事什么樣的工作,甚至很多有轉專業的想法。因此,在進行專業授課時,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授課時,改變既定的教學模式,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三、分子生物學課程講授模式探索

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抽象復雜、講解困難,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我們選用了RobertWeaver編著的《MolecularBiology》作為分子生物學教材,該書語言流暢、內容豐富、科學性強,通過實驗及結果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易于理解;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2]。在我從事分子生物學教學時,在開課之前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學生列舉不出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的實際應用,更不了解其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課余時間跟學生交流時發現:很多學生對這門課沒有清楚的認識,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生呈現出的問題是不知道學完分子生物學能做什么?將來能從事什么行業?針對學生的困惑,我改變了既定的教學模式,利用第一、二節課對分子生物學的技術體系及發展趨勢進行概述,并且與實際的應用尤其是在醫學上的應用進行了結合,解讀了相關的法規、政策文件,使得學生對分子生物學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講到相關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時,會對該技術的現實應用或最新前沿動態進行延伸,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對于復雜的技術體系或理論體系,采取制作直觀、生動的幻燈進行講解,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鼓勵學生課前預習,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印象;并組織學生進行相關資料匯總、交流,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認識。通過靈活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積極性非常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分子生物學實驗課與理論課的脫節,實驗課提前完成,與理論學習沒有同步進行,削弱了學生對相關實驗的認識及理解。在講到相關技術原理時,問答過程顯示,大部分同學并不能把相關原理與所做實驗進行有機的聯系,沒有起到加深認知的作用。建議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講授與實驗操作緊密配合,便于學生理解。

四、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的一些建議

結合分子診斷技術的臨床應用,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建議:(1)對于復雜的理論與技術體系,采用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易于學生理解掌握。(2)掌握著名科學家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典故,增加教學的故事性及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3)加強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傳遞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臨床應用的相關政策、法規,增加學生就業的信心。(5)相關技術的理論講解與實驗緊密結合,增加學生的理解深度。(6)理論聯系實際,帶學生參觀醫院的檢測平臺及醫學檢測機構的平臺,使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7)推薦學生到醫院及醫學檢測機構實習,完成畢業設計,不僅完成了畢業論文,而且使得學生提早接觸社會,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3]。

篇(8)

1引進培養優秀青年博士,推動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關系到課程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水平。近幾年間,分子生物學課程團隊先后引進了來自中科院、“985”、“211”等全國知名科研院所的多名優秀博士。通過“傳幫帶”,教學指導委員會隨機聽課、學評教信息反饋,組織講課競賽,安排青年教師參加全國性高校生物教學改革研討會等措施幫助青年教師成長,提高教學水平。

此外,每年課程團隊選派1-2位青年教師出國訪學,選派1-2位教師在國內外知名高校開展博士后研究。通過人才引進及培養,分子生物學課程主講教師達8人,現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全部具有博士學位。課程團隊教師本著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科研、全員參與,注重實效的原則,積極申報科研項目和教研項目,目前本課程團隊教師均承擔多項國家級、省市級、校級研究課題和教研課題,為教學工作的不斷更新和充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加強教學內容改革、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教材是教學思想與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普通班選用目前生物類應用較為廣泛的朱玉賢等主編的第四版《現代分子生物學》作為教學教材,“錢學森實驗班”實行雙語教學選用Turner等主編教材《Instant notes molecular biology》。因分子生物學章節、知識點多,將教學內容進行了模塊劃分,圍繞中心法則,重點講解染色體與DNA、轉錄、翻譯、基因表達調控,將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與基因工程操作技術有機結合,此外以學術報告的形式結合授課教師的研究方向講解分子生物學進展及重大事件。

普通本科班的教學,我們主要采用以核心知識為抓手,運用研討式、思維導圖等教學手段設計課堂教學。授課之前教師根據每章節核心知識點設計問題,布置學生預習,課堂上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教師在研討過程中只起到調動、協助及課堂控制的作用。“錢學森實驗班”采用滲透式混語及計算機多媒體輔助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滲透式混語即先用英文表達,然后用中文講解、闡述,使學生聽懂英文,并理解英文表達的專業知識,最后重復一遍英文表達。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加工組合在一起,把抽象難懂的書本知識轉換成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直觀形象,降低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能力。

3整合資源,建立優化教學網絡平臺

教學團隊自2012年建立校級分子生物學精品課程網站,使傳統教學方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嘗試開展網絡教學。隨著近幾年的建設,精品課程網站設立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課程錄像、多媒體課件PPT、習題冊、動畫視頻專區以及網上答疑服務區等自助學習項目,便于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預習、自學及復習。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實現多樣化的教學互動,擴展教學的時空和教學信息量,實現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從而顯著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4建立探究式的實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以驗證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整合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內容,從DNA、RNA、蛋白三個水平介紹分子生物學常用實驗操作技術,使學生較全面和深入理解分子生物學以DNA復制、RNA轉錄和蛋白質合成為核心的中心法則。此外,為學生創設一種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流程,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并整理成實驗課程論文。探究式的實驗教學方法使整個實驗從頭至尾大部分工作均由學生完成,明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篇(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5-0085-0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表現為思想道德素質、專業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應用能力素質、創新能力素質、合作能力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等[1-2]。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形態、結構及其規律性和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是跨越生物、醫學、農學乃至藥學的一門新興學科[3]。進入21 世紀以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已在生命科學的各相關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由于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對儀器設備要求較高,同時實驗耗材昂貴,這就需要充足的實驗經費的支撐,并且存在學時數少、學生人數多等因素, 因此,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對相關教師而言將是一種很大的挑戰。

各高校普遍認為,本科生科研活動對于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結合近兩年來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的經驗和體會進行探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主要內容包括查閱資料、完成實驗、優化實驗、數據分析、撰寫論文等。實踐證明,積極鼓勵并吸收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不僅為學生營造了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而且成為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的有利補充,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本科生參與科研的迫切性

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隸屬于生物化學教研室,承擔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具有原理復雜、操作技術要求高、步驟多、時間長以及所需經費高等特點,而現有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學時為18學時,內容多以基礎實驗技術為主,學時有限,在較短時間內及有限經費下,學生的綜合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不能滿足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從學生參與科研的目的上看,本科生參加科研的目的比較明確,意在各方面鍛煉自身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的提高、實踐能力的鍛煉、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有的學生是為將來出國、找工作等增加籌碼[4]。學生參與相關教師科研,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進行訓練,例如:植物DNA提取、總RNA提取、PCR擴增、RT-PCR、DN段的酶切與連接、質粒的轉化、瓊脂糖凝膠電泳、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RACE技術、原核表達技術等,同時,還獲得了額外的實驗經費支持,開創出“以學促研,以研促教”的雙贏局面。

二、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意義

(一)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由于思想道德素質涉及的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問題,是人成才的關鍵。所謂的思想道德素質,解決的是人的信仰和價值取向,它能夠保證人正確的發展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調節個人行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必需的。而教師在管理和引導學生參與科研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科研素質,讓學生意識到做實驗、搞科研應該在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前提下去開展,要有大局意識、合作意識;要崇尚科學、勇于探索;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因此,學生在完善自己綜合素質的同時,必須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5]。

(二)有利于專業及科研能力素質的培養

高校教師作為教學和科研活動的主體,不僅承擔著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責任,而且有義務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全面把握學科的國內外學術動態和發展前景,并積極將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新技能及時反映到教學中去[6]。

在教師進行科研工作時,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學生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作為支持,這就促進了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查閱大量資料,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科研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分子生物學前沿技術、先進技術和儀器設備,積累專業相關理論知識、技術原理、儀器使用方法等知識。同時,經歷科研的流程,在科研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科學研究精神,培養查閱文獻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總結的能力以及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等,促進專業及科研能力素質的養成。

(三)有利于應用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

通過參與教師科研,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全面訓練,動手能力大大加強,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儀器操作方法,為其他類似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是靈魂,要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放在突出的位置。沒有創新,一個民族就缺少了前進的動力,教育工作突出的一點就在于要把創新貫穿到工作中[7]。對大學生來說,具有好奇心、興趣、求知欲,提高大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是創新的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8]。在學生參與科研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操作過程、掌握實驗原理、分析實驗步驟、探討實驗方案的優缺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不定期地以交流討論的形式,要求學生交流和表達自己實驗進展及對實驗問題的見解,提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在交流中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有利于合作能力素質的培養

目前,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占有欲強,不愿與人分享,團隊合作意識差。而分子生物學實驗的順利完成,需要成員間的相互配合,其實驗特點是耗費時間長,實驗步驟多,各步驟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性,若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實驗將無法進行下去,甚至前功盡棄,而且需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實驗方法或操作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實驗數據和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需要同學間互助合作才能順利完成,要求學生間要及時溝通,互相探討、實驗各步驟之間需要密切配合、溝通、幫助,才能高質量的順利完成任務。因此,學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要意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五)有利于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

經過參與科研,學生會意識到要具有健壯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科研任務比較繁重,身體素質是各方面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其他就無從談起。從而促進學生鍛煉身體的需求。同時,無論是探索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都不會一帆風順,只有不斷地重復,付出大量時間和勞動,才能得到期望的結果。這無疑鍛煉和培養了實驗者不畏艱難險阻、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毅力,而這又恰是創新者所必備的心理素質[9]。相反,在學生順利完成科研的過程中又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本身也是促進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一劑良藥。

三、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存在的問題

(一)規章制度不完善

在學生參與科研過程中,對學生的報名、考察、選用過程不完善,導致一部分學生有興趣就來,覺得枯燥就離開,無法約束學生的隨意性,同時也使教師的指導積極性受挫。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需要對學生參與的環節有效地進行監督和管理。

(二)時間安排的不連貫性

一方面,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操作步驟多,中間常有不間斷的等待時間,同時完成一個連續完整的實驗持續時間長,需要實驗者有較長的集中的時間來完成。而學生的課程安排分散在每天的不同時間,通常沒有充足的集中的時間完成,影響實驗進程的連續性和持續性。

另一方面,學生參與科研需要經歷訓練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這就需要相對較長的適應時間。很多本科生是初次參加科研活動,對查找文獻、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分析數據等一些基本科研方法不了解,都需要時間來解決,但學生課余時間有限,如何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科研實驗成為突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三)只有部分學生參與科研

指導學生的科研工作,教師需要付出勞動,同時也需要科研經費的支持。目前,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指導學生科研的教師有限,每個教師需要完成的實驗內容有限,經費也有限,并且完成實驗有一定的先后順序,而每一部分內容可以安排的學生人數有限,因此,同時安排學生參與的人數就有限,只能解決部分學生參與科研的要求,不能滿足眾多學生參與科研的意愿。

(四)受到教師科研項目內容的限制

在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時,其選題主要來源于教師的科研課題,每一個科研課題涉及的實驗技術有限,只能包含一部分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這就存在實驗選題和實驗技術應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不能根據興趣選題,也不能將各種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都進行訓練,從而限制了學生參加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陳義彬.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

[2]程軼,汪小飛.論應用型本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科技信息,2009,(23).

[3]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4).

[4]李冬梅,張玉平.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3).

[5]劉文初.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6).

篇(10)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086-04

近年來,我國各行業日益與國際接軌,迫切需要既精通專業知識又能良好運用外語的高素質人才。研究生的外語運用能力是衡量我國研究生培養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的標準之一。英語早已是全球語言,我國高校部分研究生專業課程實施漢英雙語教學(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正是高校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舉措之一。

分子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中發展最快的前沿學科之一,其理論和技術幾乎已滲透到農業的所有領域。因此,在我國農業院校,分子生物學被設計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學”和“作物遺傳育種”等眾多學科點的基礎課或學位課之一。然而,分子生物學內容多、抽象性強、進展飛速,加上國內高校尤其是農業院校的分子生物學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均與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存在較大差距,這決定了國內師生只有借助英語才能迅捷、精確地掌握該學科知識,追蹤其最新進展。因此,我國部分農業院校將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學設計為漢英雙語教學,以幫助學生借助英語更好地掌握分子生物學知識,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但是,與國內綜合性大學相比,農業院校研究生的生源質量較差,一方面,學生的分子生物學知識薄弱,部分學生以前沒學過分子生物學或生化知識,個別跨專業的學生甚至缺乏生物學常識;另一方面,學生的英語基礎偏弱,“啞巴英語”是普遍現象。這樣一來,農業院校實施研究生分子生物學漢英雙語教學面臨巨大困難,學生對該課充滿期待卻又焦慮不堪。因此,如何幫助學生接納該課程是教師亟須解決的難題。筆者在多年教學中初步證實,“課堂演講(class presentation)”是實現分子生物學漢英雙語課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之一。

課堂演講在國內外高校中均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命題。演講是講話人處于中心地位在聽眾面前就某問題發表意見或闡述某事理的交際活動;狹義的課堂演講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就某話題陳述看法、觀點。在當今社會,口才是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演講課是國外許多大學必開的一門課。早在1642年,哈佛大學就將演講作為必修內容訓練學生;在當代美國高校,演講課被作為通識教育的必修科目,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在我國,最早為英語專業學生開設演講辯論課的是北京大學。但是,課堂演講在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學漢英雙語教學中的系統實踐卻迄今未見報道。

筆者針對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舉步維艱、效果欠佳的現狀,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探討了將學生課堂演講引入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主要理論基礎、操作環節和實踐效果,旨在為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效果優化提供參考。

一、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實施課堂演講的主要理論基礎

(一)實施課堂演講依托的是“輸出式”知識獲取理論

目前,我國高校的大部分課程均是單純的“輸入式”教學,而徹底缺失了“輸出式”教學。教育家Swain的“輸出理論(output hypothesis)”認為:“輸出”可大大提高學習者特別是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意識,對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成功的專業知識和二語習得既需要大量“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鄄put)”,又需要有效“可理解輸出(comprehensible out?鄄put)”。對學生而言,在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實施課堂演講正是一種專業知識和英語的雙重“強迫性輸出(pushed output)”,是一種以任務為導向將學生置于真實“輸出”環境的“任務型教學”。在完成演講任務中,學生須經過重構在分子生物學和英語兩方面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并以富于情感的演講來實現分子和英語知識的同時強化。

(二)實施課堂演講體現的是“研究型學習”理念

“研究型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研的方法獲得知識。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強化學生的研究能力,課堂演講正是磨煉學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這是因為,課堂演講過程包括選題、準備、演講和評價等環節,學生應對每個環節時都可模擬研究來開展。在認定題目時,學生須客觀評價自身的知識基礎和未來研究需要,這類似于科研中的“選題”;在準備演講稿時,學生須大量收集、快速甄別資料,這等同于科研中的“文獻檢索”與“立論”,該過程錘煉的總結與寫作技巧還能有效運用到學生的論文寫作中;在制作PPT和上臺演講時,學生須理清邏輯、謀篇布局、旁征博引,該過程等同于科研中的“結題匯報”或“論文答辯”。可見,課堂演講的實施正是契合了研究生課程的“面向研究”的屬性,體現的是“研究型學習”理念。

二、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實施課堂演講的主要操作環節

(一)學生動員

在首次課中,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說明課程的設計理念,強調課堂演講的實施是順應時代的發展,以敦促學生感悟教師的良苦用心,積極應對;另一方面,要說明課堂演講的實施方案和評價方式(見表1),規定每位學生都要演講一次,成績將被納入其“形成性評價體系”,并占課程總成績的40%,促使學生高度重視、嚴肅對待。實踐發現,少數分子基礎知識扎實、英語口語功底好的學生對課堂演講的興趣較高,但大部分學生因分子基礎知識薄弱、英語口語能力低下而對演講產生焦慮感,故動員環節的核心是消除這些學生的畏難情緒,鼓勵其勇敢面對。

表1 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課堂演講的評分體系

(二)演講題目確定

演講題目按“一人一題”的原則并根據分子生物學內容和學生水平確定。就學科內容而言,題目須立足學生的研究需要,以分子技術的基本操作、新進展為重點,同時兼顧基本概念,做到深與淺、經典與現代的和諧統一。就學生實際而言,首先須照顧學生的知識背景,如學生的分子基礎知識極其薄弱,則為其設計基礎性的題目,并推薦中文材料;如學生已擁有較扎實的分子基礎知識,則鼓勵其選擇較尖端的新命題。其次,須考慮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甚至在就業后的研究方向,如學生在研究中將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分子問題,則讓其選擇“入門”型的題目;如學生研究涉及大量分子手段,則讓其與導師溝通,使所選題目能貼近其研究細節或就是其研究的關鍵環節,即讓演講成為該學生準備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長期教學中,筆者已建成了課堂演講的“題目庫”,供每輪教學更新、使用。

(三)演講PPT制作與審定

學生須提前準備好演講PPT。演講內容應緊扣題目,支撐材料可來自指定的原版教材、國際分子生物學相關網站或英語期刊。內容的組織應重點突出、結構嚴謹、邏輯清晰。PPT須用全英語完成,并講究科技論文寫作的規范和專業詞匯翻譯的準確度。PPT應長短適宜,背景美觀,字體、字號恰當,圖、表和視頻等精美、合適。學生演講前,教師及時審閱其PPT,指導其在分子內容和英語運用方面進行反復推敲,特別是要杜絕抄襲與剽竊現象。

(四)正式演講前的演習

在正式演講前,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宿舍、實驗室或自習室等場合反復演習,以熟悉PPT、控制時限、推敲演講中構思與布局的科學性,并設計必要的肢體語言。教師可提供經典英語演講稿供學生欣賞,讓其領略英語演講中的換氣、連續、重音和停頓等用聲特征。

(五)“上臺”演講

在規定時間,學生上講臺在10-15min內完成演講,并預留提問時間1-2min,演講順序可按學生學號也可由學生自主決定。學生演講時須先說或讀英語,再漢譯關鍵詞或句。教師負責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而莊嚴的環境,要求學生鄭重進入演講狀態,并敦促其他學生尊重演講者;學生演講結束后,教師隨機請學生對演講者進行點評或提問。在學生演講過程中,教師要寬容對待其失誤或錯誤,及時給予總結或鼓勵。條件允許時,教師可對演講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像,再在課堂上回放點評,這樣可大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與互動效果。

(六)成績評定與期末試題設計

演講結束后,教師參考學生對演講者的點評對演講者進行評分(表1)。同時,教師在演講結束后的提問時段,從演講內容中快速精選部分知識點設計為期末考試題,并當場對全體學生說明,即本課程的期末考題全部來自學生的演講內容,每個學生的演講內容都有可能出現在期末試卷中,這樣一來每輪課的期末試題均不同,可杜絕“師弟”、“師妹”向“師兄”、“師姐”打探期末考題、弄虛作假應對考試的弊端,從而促使全體學生專心聽每一個演講者的演講,積極應對期末考試。

三、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實施課堂演講的主要意義

(一)有助于強化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學知識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實施課堂演講可從“源頭”強化學生的分子知識。在學生為演講做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熟悉國際上分子生物學的主要網站、著名期刊和經典名著,學生從中積累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學專業詞匯。隨著閱讀量的擴大,學生將逐步掌握分子基礎知識、技術方法的英語表達方式,以實現對分子理論和技術的準確認知。同時,學生可熟悉部分分子生物學英語期刊的辦刊宗旨和收錄范圍,從而為今后的英語打下初步基礎。

另一方面,實施課堂演講可大大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課堂演講實施中,英語文獻檢索與閱讀、英語科技論文的寫作和英語口語演練等環節可系統地促使學生自主強化其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則引導學生感悟英語的遣詞造句、基本語法和科技論文慣用語等諸多細節,使學生運用英語時在詞、句、段和篇各層次均力求地道,從而提高英語思維、錘煉英語思辨能力。其中,“上臺演講”環節可在近似正式交流的層次為學生創造說、講、讀和聽英語的寶貴平臺,可有效幫助學生在英語運用中認識到地道、優美語音語調的魅力和連貫、流暢表達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強化研究生的心理素質

農業院校的研究生因英語較差而對演講產生嚴重的畏難情緒,但仍被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的課堂演講“逼”上講臺。教師應正視學生的焦慮情緒,依托完善的演講內容準備和基本演講技能指導來幫助學生消除理解恐懼,調整期望值,臨場時冷靜、自制。實踐證明,學生按平等機會輪流上臺能有效幫助學生克服怯場心理,后上臺者越發鎮定自若,臺下的提問者也逐漸活躍,在這種充滿善意、激情的氛圍中,學生運用英語的興趣被激發,在公眾場合展示自我的勇氣得以增強,害羞、怯場等不良心理逐漸被克服。

(三)有助于強化研究生以信息收集與甄別為核心的思辨能力

我國長期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思辨能力低下,面對海量信息時,學生們往往無所適從。研究生參與課堂演講時嘗試以語言綜合認知和運用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在應對演講的各環節時都須調動、運用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等思辨能力。其中,學生瀏覽網站和閱讀國內外參考文獻時,須做到廣泛涉獵、海量收集和快速甄別。面對龐大的信息群時,學生須以評判性思維、緊扣自身目標來辨析信息與目標的“關聯度”,在有限的時空內快速決定材料的取舍和“取”的程度,該過程與科研項目申報中的立論依據梳理和研究假說凝練過程極其相似。可見,課堂演講可培養學生良好的以信息收集與甄別為核心的思辨能力,這對學生研究工作的開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四、結束語

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實施課堂演講并非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演說家,而是將課堂演講作為手段實現學生分子知識水平提升和英語運用能力強化雙重目標。[3] [28]實施課堂演講運用的是“輸出式”知識獲取理論,體現的是“研究型學習”理念,具體包括學生動員、演講題目確定、演講PPT制作與審定、正式演講前的演習、“上臺”演講和成績評定與期末試題設計六個環節。實踐證明,課堂演講有助于強化研究生的分子知識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心理素質和以信息收集與甄別為核心的思辨能力。

同時,實施課堂演講對教師在分子知識、英語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須時時緊跟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才能引導學生實現對該學科的即時了解。教師組織課堂演講既要立足于對普通英語演講的充分了解,又要從英語學術報告的角度強調課堂演講的科學性。此外,教師在演講的各環節都要密切關注、精心組織學生,還需統籌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故必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 注 釋 ]

[1] 李春茂,巫躍鳳,劉玉.中國高校雙語教學的進展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5).

[2] 彭月蘭.關于普通高校雙語教學若干問題的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4).

[3] 趙昶靈,蕭鳳回.農業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模式與方法探討[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4] 畢麗娟.英語課堂嵌入演講與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英語課堂演講點擊學生的創新思維[J].考試周刊,2009(32).

[5] 宋平鋒.高級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演講與研究性學習活動探討[J].新余學院學報,2013(4).

[6] 顧曰國.西方古典修辭學和西方新修辭學 [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2):13-25.

[7] 孫立恒.美國演講教育的歷史、現狀與趨勢[J].教育研究,2013(12):136-143.

[8] 許國璋.《中國英語教學史》――一部考訂詳實的教育史[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2):52-56.

[9] 趙昶靈,蕭鳳回.農業院校碩士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學生評價體系的探討[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93-99.

[10]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Gass S,Madden 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bury House,1985.

[11]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Cook C,Seidlhofer B(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鄄sity Press,1995.

[12] Henson KT, Eller B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Effectiv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鄄search Press,2005:61.

[13] 李振國.演講嵌入大學英語課堂的可行性――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5):71-73.

[14] 張民和.英語演講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15] 肖娜,洪克強.解讀研究性學習的本質[J].教育探索,2005(5):20-21.

[16] 劉毓容.試論英語演講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企業家天地,2009(2月中旬刊):84-85.

[17] 嵇志梅.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入英語演講教學 [J].科教文匯,2009(3,上旬刊):157-159.

[18] 胡旭東,王曉玲,葉杰,等.中醫藥博士分子生物學進展課程中專題討論法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3(2):117-119.

[19] 趙昶靈,李孫文.農業院校碩士生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中原版教材的使用[J].高教論壇,2009(10):71-75.

[20] 郭明雅.演講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設計[J].文學界(理論版),2012(2):95-96.

[21] 方凌云.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融入英語演講教學的實訓模式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8):104.

[22] 任惠平.大學英語教學的語言感知環境研究 [J].中國電力教育,2013(7):233-234.

[23] 呂清嫻,何木英.課堂演講與提高大學生口語能力的探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8(2):174-175.

[24] 常燕,趙琳琳,胡繼岳.碩士生英語口語教學實踐與調研分析[J].醫學教育探索,2010(2):272-275.

[25] 宋玉軍,左江南.漢英互依――階段互動模式在生物無機化學雙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大學教育,2013(8):83-85.

上一篇: 多目標優化設計 下一篇: 如何做好證券投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观频蜜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 亚洲综合不卡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AV综合第一页 | 亚洲综合色婷婷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