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6 16:02: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稅收精細化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稅收精細化管理是以“精確、細致、深入、規范”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從思想概念看,稅收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指明了稅收管理的努力和發展方向;從實踐活動看,它是深化和提高稅收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表明了稅收管理精細化的過程性、漸進性。作為我國稅務管理重要手段的稅收信息化目前正處于整合階段,與精細化管理存在一定關系。
(一)稅收精細化管理離不開信息系統整合,信息系統整合服務于精細化管理。
首先,精細化管理原則要求不同部門、不同職位的人需要承擔已經細化的不同的責任與任務,需要匯總相當大的信息量進行分析處理,需要相對比較合理的精細化分工,稅收精細化管理離不開信息系統整合。其次,信息系統整合也離不開精細化管理,離開了精細化管理,信息系統整合就缺乏了指導原則,就會陷入低效率甚至一團糟的地步。因此,稅收信息系統整合對于稅收精細化管理來講,既是精細化管理的出發點,又是其歸宿點。
(二)整合信息孤島,實現稅收管理精細化的主要信息技術障礙。
信息孤島現象是由于信息化過程中缺乏統籌與規劃,或者籌劃不力造成的。具體表現在:一是每個部門各自開發建設,各自處理信息,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二是由于相互之間的差別與孤立,根本達不到全局范圍內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交互;三是無法實現跨部門之間的應用和綜合決策。信息孤島不僅是整合的主要攻克“堡壘”,也是實現精細化管理的障礙。
(三)精細化管理理念與信息系統整合的管理手段。
從管理體系的層次上來看,精細化管理屬于管理理念,處于管理體系的高層次位置,而信息整合處于管理體系列的操作層。是具體的管理手段。基于精細化管理的信息系統整合作為指導思想,既從管理理念層面指明了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要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以更精確的、更細致的、更科學的工作來提高稅務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又有實際操作層結合了具體的方法和策略。要求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從現有的信息體系出發,圍繞信息整合這個中心,構筑精細化管理的信息支撐平臺。
二、稅收信息化整合實踐引發的思考
進行稅收資源整合,將有利于推動實現我國稅收管理精細化進程,有利于推動基于信息和知識的稅收管理和服務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一)主題數據庫
目前的各類稅收業務應用系統產生了許多稅收信息生產的中間環節和大量冗余信息。因此,我們要對來自原始數據的海量稅收信息做深入的分析,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再組織。建立標準化稅收業務主題數據庫和數據倉庫。這是做好稅收信息資源整合的核心與基礎工作。
(二)異構稅收業務數據庫同步
決策層要做出一項決策,往往需要查詢多個基于各種異構數據源的業務系統和外部系統,要在進行大量數據分析后才能做出此決策。隨著業務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信息系統中的異構數據源已不再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制約信息化進程的障礙。
(三)分散稅收業務數據整合
目前稅務部門多系統、多平臺共存,導致數據采集不規范。數據的質量差;信息重復與信息漏采的現象共存;數據孤立,信息孤島和數字鴻溝普遍存在,每個系統里都保存有大量涉稅數據,形成了龐雜的數據海洋。這些分散的數據對稅收工作的分析、決策和管理應用帶來很多難題,也給數據的備份增加了難度,并直接影響到為納稅人提供涉稅服務的質量。
(四)保持業務應用的個性化
為了保持業務應用的個性化,在重視和加強稅收信息資源整合平臺建設的同時,要積極引導各類專業稅收業務軟件的應用開發,保持協調發展,在發展中求得融合和統一。
(五)重視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整合
作為電子政務重要環節的稅收信息化建設,如果忽視了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整合而“埋頭苦干”,再先進的稅收信息化系統也只能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
三、基于精細化的信息系統整合的主要內容
(一)精細化的稅收業務整合模式
1、信息管理對象的整合。信息管理對象的整合,主要體現在表證單書的簡化上。是稅收管理中一個指標歸類、整理、合并、精簡的過程。整合的目標之一是簡化、歸并各種征管資料,提高資料信息的電子化程度,使之符合業務流程再造的信息化集中管理的需要,切實減輕納稅人報送資料的負擔。而且可以保證納稅人資料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提高數據的真實性。
2、業務流程的整合。信息化支撐下的業務流程整合過程是對稅收業務進行解剖、分類的過程,主要內容包括劃分業務類型、明確業務標準、衡量業務績效。
3、信息的整合。信息整合的目標是建設為稅務管理服務的稅收信息模型,這一模型具有以下特征:清晰分類,稅務管理各方面的數據沒有二義性地進行劃分;互為補充,各部分的信息能夠形成閉合環,完整地描述稅務管理的各方面情況;動態流轉,隨著時間的變化,動態地反映稅務管理的變化情況。
(二)信息系統整合的層次
根據精細化稅收管理的業務需要,結合當前信息整合的實際開展情況,可以將整合過程具體規劃為兩個層次:
1、整合現有系統。構建一體化應用平臺,初步實現數據集中。首先,構建一體化應用平臺和公用組件,要既能滿足稅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目標的各項要求,又能滿足現有的稅收業務和其他應用系統整合的需要。其次,在鞏固、完善和拓展金稅工程二期、綜合征管軟件、出口退稅審核系統整合的基礎上加大整合力度,實現信息共享。最后,在整合現有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基于統一應用系統平臺的用戶認證體系。實現稅務人員都可以通過稅務信息管理系統的一個界面登陸后完成所有業務。
2、全面建設四個子系統,促進系統全面優化。通過整合現有信息系統,在新的稅務管理信息系統平臺上全面實現征管業務、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換、決策支持四個子系統的功能,充分發揮數據綜合效能,在稅源監控上實現由重點稅源監控向全面稅源監控的轉變,進一步強化稅收征管和執法監控的質量考核工作。
經過以上兩個層次的整合,將基本實現我國稅收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即根據一體化原則。建立統一規范的稅務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平臺,助力稅收管理精細化。
(三)信息系統整合的相關策略
1、建立基于稅收業務的參考模型。可以指導應用軟件開發,并幫助用戶進行信息系統規劃。
2、基于合理的軟件體系結構開發應用軟件系統。應基于合理的軟件體系結構進行設計,同時采用構件化設計,從結構上保證軟件的易維護性和可升級性。
3、對業務的定期跟蹤。與業務定期進行交流,了解業務發生的變化,發現潛在的整合的需求。
4、對與自身產品相關的技術的跟蹤。這既包括軟件平臺的升級等直接相關技術。也包括競爭對手同類產品采用的技術。
5、及時為業務提供 新的解決方案。對信息系統做出評價,在具有升級與整合潛在需求時及時提供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信息系統整合的成功尤其需要長期的策略。信息系統升級與整合的長期策略是項目具體實施策略的基礎,有了長期策略的支持,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項工作才能順利展開,實施過程才能向應用過程平穩過渡。
四、基于精細化管理的稅收信息系統的遠景框架
(一)精細化的操作。
在細化分解每一個稅收戰略,決策、目標、任務、計劃、指令的基礎上,稅收信息系統的實施將進一步落實到人,通過信息系統的強化約束作用,管理活動中的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定規范和要求,每個員工都應遵守這種規范,從而使稅務活動的基礎運作更加正規化、規范化和標準化。
(二)精細化的控制。
精細化控制要求稅收業務的運作要有一個細致流程,要有調研、計劃、審核或審批、執行和回顧的過程,從而大大減少業務運作失誤,杜絕部分管理漏洞,增強流程參與人員的責任感。
(三)精細化的績效考核。
20*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1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90.4億元,增長18.6%。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140.3億元,比上年負增長1.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1.6億元,比上年增長4%。財政收入雖然保持了兩位數增長態勢,但增幅呈現明顯的前高后低回落趨勢。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快速變化,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盈利下滑、落實減稅輕費政策等因素影響,全市財政收入增幅逐月明顯回落。特別是10月份和11月份兩個月,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當月同比出現負增長。但正是在這種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全市各級財稅部門依法大力組織收入,認真落實支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減負政策,除個別市(區)外都較好地完成了年初預算任務,鄞州(含高新園區和東錢湖)、保稅區、象山等地一般預算收入增幅還保持在20%以上。
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439.4億元,增長18.4%。各級財稅部門注重優化支出結構,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確保了各項重點支出需要。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30.3億元,增長23.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5億元,增長32.3%;醫療衛生支出29.1億元,增長29.2%;環境保護支出6億元,增長42.9%;城鄉社區事務支出56.3億元,增長27.6%。
(二)稅收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全市各級財稅部門以組織收入為中心,認真落實各項稅收政策,堅持依法治稅,堅決不收過頭稅,地稅部門全年共組織各項收入475.3億元,增長18.6%,其中稅收收入314.8億元,增長16.2%。一是深化稅源監控。加強經濟稅收的聯動分析,強化對357戶重點稅源企業的監控。充分發揮稅收管理員平臺作用,加強納稅人戶籍和發票管理,積極探索與納稅人生產經營狀況相適應的稅源管理模式。江北、余姚、鎮海等地對個體工商戶參數系數法定額管理進行了調研探索。健全協稅護稅網絡,加強與國稅、工商、保監委等部門配合,加大對委托代征、無證戶的管理力度,與國稅部門聯合評定納稅信用A級企業334戶,引導企業依法誠信納稅。江東、海曙等地協稅護稅工作成效明顯。二是強化稅種管理。認真做好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首次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學習貫徹新營業稅暫行條例,整頓規范貨運市場營業稅,北侖、大榭等地積極探索先進的貨運稅收征管方法。完善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電子申報工作,全市除行政事業單位及核定征收戶外,均納入個人所得稅全員申報系統,并分批寄送個所稅完稅證明。加快推進年所得12萬元以上個人自行納稅申報工作。推進土地使用稅GIS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年征收土地使用稅17.5億元,增長283.9%。探索構筑車船稅信息共享平臺,全年實現車船使用稅1.7億元,增長197%。實施房地產稅收一體化管理。加強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等地方稅種及以社保費為重點的非稅收入的管理。社保費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三是提升納稅服務水平。簡化納稅人辦證、申報納稅等手續,推廣網上辦稅服務,充分發揮12366納稅服務系統平臺的作用,推進稅務信息公開,減輕了納稅人負擔和納稅成本。推進稅收征管信息化,全面提高“稅易07”系統應用水平。開展以“稅收·發展·民生”為主題的稅收法制宣傳活動,慈溪、鄞州、北侖、東錢湖等地宣傳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社會反響良好。四是嚴格稅務稽查。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稅收專項整治和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制售假發票和非法代開發票專項整治。全年共入庫查補收入7733萬元。
(三)財稅支持經濟發展的杠桿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為應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全市各級財稅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干部進企業、服務促發展”活動要求,充分發揮財稅政策杠桿作用,全年為企業減負60億元,積極幫助企業克服困難,共渡時艱,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是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的杠桿作用。出臺了54條支持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措施。認真落實新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稅率調整政策,當年就為全市企業減稅分別達20億元和10億元;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率優惠政策,全市共評定393戶,減免企業所得稅3.1億元,比上年37家、減免0.32億元凈增減免額2.78億元;落實困難企業稅收減免政策,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和水利基金減免約6億元。二是及時實施為企業減費輕負政策。出臺了暫停征收15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全年為企業與群眾減負約2.4億元;臨時性下浮企業社會保險費繳納比例,即暫停征繳20*年12月企業應承擔的五大社會保險費。三是積極發揮財稅政策的導向作用。牽頭制定支持和鼓勵引進市外大型服務業機構、制造企業二、三產業分離發展和第四方物流運輸市場培育等財稅政策,配合有關部門制定工業“兩創”倍增計劃和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系列政策。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市本級落實3600萬元支持節能產品和技術的開發應用及推廣、安排4800萬元支持重點污染源治理、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等。支持外貿企業發展,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全年完成出口退稅285.2億元,其中免抵調58.7億元。同時市本級財政安排3億元對重點商品出口給予專項補助。采取財政貼息等辦法,引導金融企業加大對企業的融資,市本級安排3000萬元對銀行新增中小企業貸款利息收入部分給予風險補償,安排2500萬元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資金。這些政策為企業雪中送炭,深受企業歡迎。
(四)民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進一步保障和改善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充分發揮財政分配職能,扎實推進政府“實事工程”,保障各項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是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義務教育投入,轉移支付義務教育各類專項資金1.2億元。從20*年春季起全市62萬名學生享受義務教育免收課本費和作業本費政策,從20*年1月起對農村教師發放任教津貼。加大中等職業教育投入,市本級安排2900萬元支持6所中職特色專業學校發展和南三縣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二是支持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增加企業各類養老保險享受標準。實施市級醫院使用廉價藥物補助辦法,推行大型醫療設備檢查結果互認制度,對大型醫療設備購置進行經費補助,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啟動困難群眾物價補貼機制,對城鎮低保和持“社會扶助證”低收入人群進行物價補貼,市本級支出1435.6萬元,受惠2.3萬人。全市安排3710萬元啟動新一輪企業退休人員和參保城鎮居民健康體檢,全年參加體檢人數超過37萬人次。全市落實4506萬元支持以基本生活補助、康復、撫養為重點的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啟動第三輪就業再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市本級安排資金1.01億元,用于廉租對象的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三是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博物館等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予以經費補助和獎勵。市本級安排資金1200萬元支持新一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開展“彩虹行動”和“廣電低保工程”,為低保戶免費贈送電視機。全市安排800萬元支持“萬場電影千場戲劇”進農村活動,共放映電影2.5萬場次、演出戲劇1000場次。市本級安排1380萬元支持迎奧運火炬接力活動。四是支持強農惠農資金投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完成水利投資40億元。落實糧食直補、油料作物補貼和農機購置補助、生豬、奶業產業發展等政策性資金,保障物價穩定。落實油價提價補貼,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對漁業、林業、城市公交、農村道路客運和城市出租車給予補貼,全市共發放補貼資金7.7億元。五是支持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安排城市建設資金24億元,制訂大項目財政資金管理辦法,支持軌道交通和莊橋機場遷建前期等重點項目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六是支持抗震救災。向上級部門爭取救災補助資金1500萬元,安排農林和民政救災資金2000萬元,積極應對雨雪冰凍災情。全市安排3.39億元資金支援四川抗震救災,幫助地震災區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同時對援助資金使用進行跟蹤監督檢查,確保資金安全有效使用。
(五)財稅管理改革繼續穩步推進
精細化管理應具有認真、精細、標準、規范的特征,隨著精細化管理時代的到來,細化管理勢必影響到經濟管理的各個方面。在近幾年的稅收征管改革中,尤其是在征收過程管理中,或多或少地體現過精細化管理的方式方法,做過許多切實有效的工作,但是在精細上下狠功夫不夠,稅收征管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告誡我們,無論是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或是全面管理,必須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把環節做細,把規章做細,把標準做細,如此成效才會顯著??梢哉f,細節決定了稅收精細化管理的成敗,追求細節是精細化管理的精髓。
1、注重過程管理。精細化管理強調的是對管理對象實施精細、精確、快捷的規范與控制。其主要思想就是把提高管理效能作為管理創新的基本目標,確定具體、明確的量化標準,將量化標準滲透到管理各個環節,以量化的數據作為提出問題的依據、分析判斷的基礎、分析評估的尺度,變無形管理為有形管理,利用量化的數據規范管理者的行為,并對管理進程進行引導、調節、控制,并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矯正管理行為。比如在稅源管理上,實現納稅人戶籍的網絡化管理、屬地責任區管理、橫向部門(包括國稅、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協作管理等是稅源細化管理的關鍵。通過三項管理內容的實際操作,全面控制新開業、變更、注銷業戶的情況,及時更新檔案,消除漏征漏管戶和假注銷、假停業等情況,這樣才能做到稅收戶籍明了,稅源分布清楚,稅基完整準確。
2、完善職責標準。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睂嵺`告訴我們,細節決定成敗。完善職責標準實際上是一個細化崗位職責的過程。按照分權制約、職責清晰、強化管理的原則,認真對照《征管工作規程》,對征管查三方面各崗位的基本職責從工作目標、內容、標準、時限和步驟等方面進行細化、量化、固化,切實做到各崗位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形成職能清晰、崗位職責明確、責任落實到位、適應工作特點的職責體系。崗位職責重點強調要與實際崗位需求相符合。比如管理崗位職責要與轄區納稅戶數多少、稅源分布特點、管轄區域大小相適應,并能與其他工作相銜接。在打造服務品牌上也要從細節做起,要倡導效率服務,質量服務,簡化程序,并把稅收優惠政策切實落實到位。
3、細化監督檢查。細化監督檢查是精細化管理的一個重要層面,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就是要堅持經常,并以制度固定下來。一是要堅決落實稅收執法責任制,提高執行力。細化執法責任制度規定,加強指導。把執法權限、執法職責、執法標準作為提高執行力的基礎進行監督檢查。二是抓好政策法規培訓,提高學習力。對新出臺的法律法規要認真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搞好執法資格培訓、考試工作,增強適應本職工作的能力。三是切實搞好政務公開,提高透明力。堅持以人為本,優化稅收服務。堅持稅收政策、執法程序、執法結果“三公開”,通過檢查前告知、聽取陳述申辯、舉行聽證會等形式,讓納稅人參與到行政程序中來,以改善稅企關系,提高執法準確性。四是搞好執法監督工作,提高約束力。搞好涉稅表單證書的審核,加強事前監督。進行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加強事中監督。組織稅收執法檢查,搞好事后監督。五是密切內外關系,提高凝聚力。既要搞好內部的團結協作,緊密配合,又要樹立大局觀念,與有關部門搞好密切合作關系。
二、精確到位是精細化管理的保證。
精細化管理是通過具體的數字、程序、責任,使每一項工作
內容都能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準。每一個問題有專人解決、每一項工作有專人負責,每一項任務有專人完成。這一切管理內容的落實必須要有“精”確到位的各項制度來保證。
1、規章制度要精。一方面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體系,包括稅源管理、納稅評估、稅收分析、執法追究、稽查檢查、處罰執行等諸多方面都要有相應的制度保證工作的具體落實。另一方面,對上級的各項管理辦法要細化為符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的具體辦法來執行。在完善、健全或細化制度辦法時要注意強調其實用性、可操作性,以及體系的一體化,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將精細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與本區域稅收實際狀況相結合。通過進一步建立稅源管理規范化機制、強化稅源信息化管理、建立與精細化相適應的稅收管理制度、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征管績效考核體系,實行稅收征管的高效管理。總起來講。就是以全面提高征管質量和執法水平為目標,將職責體系、操作規程、業務考核、責任追究為一體,實現管理、控制、預防三者結合的管理體系。
2、建立長效機制。一是提高稅務干部執法素質。這是提高行政執法水平的首要條件。規范執法行為,提高精細化管理,強化稅務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前提,提高其法律、業務知識
水平是關鍵。在當前依法治國、法制經濟的今天,稅務執法行為必須做到合法規范、依法治稅,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稅務執法隊伍。二是明確責任加強執法檢查。根據稅務執法流程,把稅務管理、稅收征收、欠款管理、稅收保全、強制執行、稅務檢查、稅收法制、信息數據處理細化到各執法崗位,對每一個執法崗位的工作職責、執法權限、操作程序、處理時限、責任范圍進行科學嚴格界定,劃分清楚。明確職責體系,并盡量與目標管理考核一體化。在日常執法檢查中應選用業務素質強、政治素質硬的干部組織檢查。建立檢查人員執法檢查責任制度,從而有效地促進執法水平提高和保證執法質量的提高。三是加大過錯追究力度。嚴格實施過錯追究是規范執法行為的有力保障。要堅決落實并細化《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和《管理工作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對在執法過程中不負責任、濫用權力、越權、放權行為,不履行責任和義務,侵害納稅人行為,法制觀念淡薄,不依法辦事,甚至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在執法工作中管理不嚴、、督促不辦的還應承擔連帶責任,對上述行為表現,區分不同情況,加大追究力度,把涉及其他法律法規的都納入精細化管理體系,確保精細化管理的全面落實。
三、求真務實是精細化管理的關鍵
加強稅收精細化管理
,是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對于推動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與日俱進的一個重要舉措,要做好這項工作,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實是求是地抓好落實。其中人的因素是抓落實中最關鍵最主要的一個因素。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首先各級干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領導班子要認真領會上級的各項要求,明確加強稅收精細化管理的具體內容和要求,認真分析本單位在精細化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以及阻礙或影響精細化管理的因素,要善于透過表面現象抓住問題的實質,切實解決精細化管理上的漏洞,消除不利因素的影響。中層干部特別是基層的科所長是抓好精細化管理的關鍵之關鍵,必須要全面掌握精細化管理的內容和方法。當前,許多中層干部在本職崗位時間較長,多年的征管思維方式形成了桎梏,經驗性的東西充斥了整個思想,有的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個體的思想不僅影響著精細化管理的落實,在把握全體科所人員的思想脈搏上,在抓群體落實的思想觀念上也處于劣勢,因此,提高中層干部特別是基層科所長的能力素質是抓好精細化管理成功的關鍵。其次,在征管思路上要實現新的轉變。一方面針對科學規范執法行為的要求,稅收管理思想要向規范化管理轉變,按照公平、合理與平等完善的原則,轉變管理方式、制定相關措施,提高稅收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稅收管理思想要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在稅收預測評估、稅收監控、服務管理等方面有所提高。
2、集整車銷售,售后維護,零配件零售等為一體。各公司除銷售品牌車外,還負責該品牌車的售后保養、維護以及其他品牌車的修理修配,代辦購車貸款、車牌照、保險、負責二手車的交易等,功能齊全,形式多樣。
3、貨物流、資金流,環節多周轉快。貨物流:即有機動車、配件流通又有飾品、贈品的流轉,即有保修期內的免費維修,又有有償修理業務;資金流:有與廠家、配件零售商的資金流,有與銀行往來及車輛借貸業務,有與車輛保險部門、消費群體的業務往來。涉及環節有銷售、修理、保養業務,二手車交易等多個環節,資金往來數額大,周轉快。
二、摸清行業底數,監控稅源變化。
據統計20*年所轄企業銷售車輛5843輛(其中小轎車及7座以下微型車841輛)售車修理收入7.11億,年末庫存347輛,銷售成本率6.8億元,廠家返利1343.69萬元,交納增值稅766.81萬元,銷售成本率96%,期間費用率5.57%,廠家返利占收入比1.89%,增值稅稅負1.*%。
通過收入分析發現20*年與20*年比銷量增長35.59%,其中小轎車及7座以下微型車增長29.65%,其他機動車增長86.47%,主要為載重貨車。載重貨車增長異常的原因為:國家自20*年7月1日起將載重貨車環保標準由“國Ⅱ”改為“國Ⅲ”,自7月1日后不符合“國Ⅲ”標準的貨車不準登記車輛牌照,因受此政策因素影響,廠家及商家對庫存“國Ⅱ”標準貨車進行的統一處理,使20*年5-6月銷量增大。
通過成本分析發現銷售成本率上升2%,主要為整車銷售進銷差價相對降低,利潤空間減少,但也不排除多列成本情況,隨著“4S店”開業時間增長后,各類品牌車保有量的增加,經銷商汽車維修業務增長較快,20*年與上年比維修收入增長39.25%。
三、強化稅源管理,提高征管質量。
1、注重日常管理,規范經營行為。針對行業特點,分局按月進行稅源分析,并作出相應的稅源分析報告,及時了解掌握企業經營動態,在稅收管理員分戶管理的同時,將相關數據信息進行縱向、橫向比較,便于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促使企業及時改正。如20*年4月分局在對*瑞通佰盛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進行實地核查時發現“其他業務收入”帳戶每月都有發生額,經詢問企業,了解到大部分為處理“商品包裝物”和“清潔用過的廢油”收入,而其他企業未發現該項收入,針對這個問題,分局組織人員與相關企業進行座談,了解到有部分企業將收入直接作為職工福利,有的直接沖減費用,有的帳外循環。通過納稅輔導,這些企業認識到自身問題,并積極自查補稅56000元。對分局發現的共性問題如代辦保險、保險公司返利征稅問題、試乘試駕機動車計征增值稅問題、廠家返利的處理問題以及促銷贈品、贈物的帳務處理、售后修理、保險賠償等問題進行統一的納稅輔導,達到預防和改正的功效,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立新型稅收管理員制度就是要將管事和管戶有機結合,突出管理的專業化和精細化??茖W設置稅源管理機構和崗位,選拔骨干力量合理配置稅收管理員,加強對稅收管理員的管理,建立健全稅收管理員制約機制,稅收管理員由管理科或稅務所按管理要求按月提出下戶計劃,實行雙人或多人下戶制度,并接受行政執法和行政監察的監督。
二、全面開展納稅評估
建立專門的納稅評估辦法和操作規程,綜合運用宏觀稅收分析、稅前調查、兩稅普查、所得稅匯算清繳、納稅申報等信息資料,增強評估的針對性;通過建立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數學模型,運用科技手段,增強評估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在實際工作中稅收管理員、納稅評估和日常檢查要通過適當方式實現有機結合,結合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三個崗位成員分成三組,分別實施不同的管理職責;一種是將三項工作職責同時交給某一組人員共同完成。這兩種形式各有利弊,在稅源較多的地區采取前一種方式比較適宜,稅源相對單一的地區采用后一種方式更便捷。
三、加強評估、檢查和稽查的工作協調
按照總局有關日常檢查和稅務稽查的職責劃分原則,在實際工作中,稽查部門的工作職責應明確為以下內容:所有納稅人偷逃騙抗稅案件查處、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其他扣稅憑證的協查、牽頭實施專項檢查和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工作。日常檢查工作職責應明確為:漏征漏管戶的清理檢查;納稅人取得、印制、使用、保管發票中違章行為的檢查;納稅人安裝、使用稅控裝置情況的檢查;納稅評估并經約談仍無法消除的疑點的調查落實(包括檢查賬簿、查看實物、盤點庫存等);關、停、并、轉、歇業、注銷稅務登記等情況的檢查清算;非正常戶的清理調查等。在明確日常檢查與稽查的前提下,要保證征管查部門之間協調一致。建立規范的工作協調機制,明確規定經過納稅評估后出現什么情形,應向日常檢查崗移送情況和資料,日常檢查崗根據移送的情況,結合納稅人信用等級制度規定的檢查次數,經管理科或稅務所集體研究后確定實施日常檢查。納稅評估和日常檢查在什么情形下必須移送稽查部門,稽查部門經集體研究確定哪些應立案查處;稽查部門認為不需立案查處的要與征管部門協商,有意見分歧的由有關領導協調、決定。稽查部門應當在完成稽查工作后將稽查結果反饋給征管部門。征管部門必須按規定向稽查部門通報稽查案件的稅款和罰款入庫情況、納稅人的調賬情況、納稅評估和日常檢查情況以及有利于稽查案件執行的納稅人的資金、貨物、不動產等情況;稽查部門要通報隨機選案情況、專項檢查和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情況、案件的查處情況、案件查處過程中發現的征管薄弱環節等。必須建立科學的選案和移送機制。
四、進一步優化納稅服務
加快推行多元申報的步伐,提高電子申報、電話申報、劃卡繳稅等方便快捷申報納稅方式的比重,簡化征管手續,減少審批環節,簡并申報資料,完善“一站式”服務,制定并公布服務標準,改進服務機制,建立起征納雙方互信機制,努力降低稅收征納成本。建立規范的稅法公告制度,及時將各項政策法規貫徹落實到納稅人;建立統一的稅收征管辦法實施制度,凡要求廣大納稅人執行的征管規定,必須經征管、法規等部門統一審核后實施,防止出現違背征管法及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的有關規定,擅自增加檢查或審批環節。
五、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
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合資源、講究實效、加強管理、保證安全的原則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建設,建立技術保障體系和有利于技術人員發展的管理體制。努力實現數據集中,大力整合信息資源,提高信息共享和運用水平。同時,還必須建立科學的信息化管理體系,逐步建立健全各項信息化管理制度。
六、強化數據管理
長期以來,非稅收入的管理存在收費項目雜,環節多、資金不透明、征管人員不足以及管理難度大等問題,亟需加強非稅收入管理,以利于構建我國“一體兩翼”的公共財政管理體系,提高非稅收入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發展現狀
2004年財政部頒布的《關于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部門完善非稅收入征收與管理方式,按照構建公共財政管理模式的要求,在清理收費項目、改革票據管理、完善行政審批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以先進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實時監督”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體制,推行采用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確保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實現政府財政性資金 “國家所有、政府調控、財政管理”的目標。由此,從政策層面拉開了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的序幕。
非稅征收與管理信息化模型
信息化應用是非稅收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安裝在非稅執收單位,應用于非稅收入的征收環節,實現財政票據電子開票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實時監管”的電子化管理功能。它能及時發現欠繳、漏繳、坐支等違規行為,堵塞征收環節的漏洞,實現財政監督關口前移和源頭治理,達到“以票管費、以票控罰、以票促繳”的目的。
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安裝在財政部門,應用于非稅收入的管理環節,主要包括單位非稅收入信息管理、非稅收入財政端管理、銀行代收管理、資金清算管理等功能模塊。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通過與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非稅收入政策系統緊密銜接,建立財政、銀行、執收單位實時聯網,以統一的非稅政策庫為基礎,實現“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實時監督、源頭分解、自動繳庫”的政府非稅收入管理體制,確保政府非稅收入按規定及時、準確、足額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為提高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發揮重要作用。系統的理論模型及核心流程見圖1。
國內非稅管理信息化迅速推進
近年來,在財政部的主導下,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在全國各省區迅速鋪開。福建省是全國最早推行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的省份之一,2004-2006年期間,福建省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53項,轉經營性4項,降低收費標準17項,但由于實現了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非稅收入仍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長率。截至2011年三季度,福建省應實施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的單位數18450個,其中已實行的單位數18300個,完成率99.19%,全省通過財政票據電子化管理系統累計收取資金8079.2億元,納入專戶、國庫或單位賬戶資金8078.33億元,非稅收入入庫率大大提高,高達99.99%。
此外,黑龍江、江西、江蘇、河北逐步擴展現有財政票據電子系統功能,充分發揮“以票管費”的作用,上線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云南、遼寧、河南、青海、新疆等地啟用新的財政票據管理系統,逐步提高票據電子化、非稅收入信息化管理水平。其他省區也逐步開始采用票據電子化系統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傮w而言,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取得階段性成果,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和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的普及率大大提高,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市場快速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市場前景可期
根據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行業當前的市場銷售現狀及政府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可估測出行業市場規模及未來增長情況,以期對非稅監管及執收部門、非稅軟件企業提供參考,促進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包括前端的征收環節和后端的管理環節。征收環節使用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管理環節使用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本文從征收和管理環節分別對其市場規模及增長情況進行展望。
征收環節——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市場規模
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用戶分為財政單位和開票單位。財政單位為財政票據的政策管理端。按行業當前的主流收費模式(下同),省級財政單位軟件費平均每套25萬元,市縣級財政單位平均每套5萬元。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共有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港澳臺),332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2853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 。按照實際銷售情況統計,全國省級單位計33個 ,縣級財政單位計3185個。
對于開票單位,以1個開票單位包括1個或多個開票點計,平均每個開票點軟件費1000-2000元和第二年起每年運維費300-500元。全國每個省級單位平均約有13000個財政票據開票單位(不含醫療機構),共約有23000個財政票據開票點(不含醫療票據)。以2009年全國財政票據電子化軟件15%的普及率為基礎測算,全國財政票據電子化系統市場規模如圖2所示。
由于醫療票據軟件用戶數量大、地域分散,銷售模式與其它財政票據軟件具有明顯差異,醫療票據軟件市場需單獨計算。2009年,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試點開始向醫院推廣。目前,對醫療票據軟件的收費模式是對三、二、一級醫院設置總服務端,三級、二級醫院服務端軟件費每家60000元,一級醫院每家30000元,基層醫療機構的軟件費為2000元。每家醫院各設若干個開票點,每個開票點初次實施費為2000元;同時,各服務端初次銷售額的10%-20%作為軟件每年的運維費,每個開票點的運維費為每年500元。
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共有醫院21979個(包括三級、二級、一級醫院,民營醫院視為一級),基層(鄉鎮級以下)醫療衛生機構918003個 。由于醫療票據軟件的應用始于2009年,2009至2012年為市場培育及推廣階段,增速較為緩慢,2013年以后市場逐步打開,增速加快。預計全國醫療票據軟件未來三年的普及率有望達到20%,據此,可以測算出2011—2014年國內醫療票據市場規模(見圖3)。
管理環節——非稅收入收繳管理信息系統市場規模
美國從1960年開始,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計算機征管網絡,稅收預測,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征收,稅務稽查,稅源監控,納稅資料的收集存儲檢索,人事行政管理以及計會統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廣泛使用計算機.通過遍布全國的計算機網絡,美國聯邦稅務局4個征收中心,可以處理全國上億份納稅申報表.目前,美國聯邦稅收收入約有82%是通過計算機系統征收上來的.重視運用先進技術管理稅收,是美國稅務管理的一大特色.1997年,聯邦政府撥付3.36億美元預算,用于稅務局的技術更新,其中僅改造計算機信息系統就花費了2.06億美元.現在,美國已利用互聯網在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以及其他個人和組織之間構建起了快捷的稅收信息通道.納稅人通過國內收入局IRS網站,即可查詢到有關稅收的各方面情況,還可在網上處理納稅事宜,每年有幾百萬納稅人使用IRS電子服務系統來報稅.最近,美國還啟用了一種運用"數據挖掘"信息技術的新征管軟件.這種軟件的優點在于,納稅申報表上的數據在錄入時要經過過濾,有偷逃稅嫌疑的納稅人的申報表就會很快被挑選出來.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美國注重健全信息安全管理體制和信息安全法制建設,不僅設立了直屬總統的總統關鍵基礎設施保護委員會和負責安全,基礎設施防護及反恐怖行動的全國協調員,國家基礎設施保障委員會等機構,專司負責保護美國的信息安全,還成立了計算機安全應急中心(CERT),信息安全測評認證機構(NIAP)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通過了涉及計算機,互聯網和安全問題的法律文件300多件,其中有關打擊計算機犯罪的議案26個,有關保障計算機和網絡系統安全的議案18個.
澳大利亞不但在全國稅務機關內部全面運用計算機系統管理納稅申報,辦理出口退稅,處理公文流轉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實現了全國聯網,而且與政府的有關部門如海關,保險,金融及大企業實現了互聯,為有效實施稅源監控及有針對性地開展稅務審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澳大利亞開發了大量稅收管理應用軟件,包括稅款征收管理軟件,辦公自動化管理軟件,納稅服務管理軟件,特別是在納稅申報方面,澳大利亞聯邦稅務局提供了數十種表格,供國際互聯網用戶下載,應用于報稅系統.目前,全澳約有八成的納稅人采用電子申報方式報稅.澳大利亞還非常重視計算機應用的安全保密工作,主要的安全措施有:為防止火災及地震毀壞等,建立數據庫拷貝運行系統,以備不時之需;為防止計算機病毒感染,安裝計算機殺毒保護軟件.保密措施也有很多,如啟用口令或密碼,屏幕保護功能,權限保護功能,電子通行證,追蹤查詢功能等.
西班牙稅務管理局的總部和56個省級中心都具有數據處理和儲存的功能,其他稅務所的所有設備,終端,打印機與中央處理系統相聯接.稅務數據處理局的總部負責軟件的開發和維護,并向56個省級中心發放軟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現代化,高效率的稅收管理計算機網絡體系.計算機硬件設施和軟件系統的開發應用及專業人才的聘用工作,是西班牙計算機管理系統的核心內容,占有重要地位.在硬件設備采購方面,西班牙稅務管理部門不依賴于任何單一生產廠家和供貨商.它使用的所有硬件都相互兼容,在不超過電子信息處理局預算25%的前提下,從標價最合理的供貨商那里購買.西班牙的應用軟件系統包括:新稅務管理系統(用于稅務登記,自我申報,年終納稅申報,通知),國家數據庫(主要但不僅僅用于納稅稽查,包括身份識別,信息處理,納稅人選擇3個部分),國家征稅系統和自動化海關管理系統(目前,正在把這兩個系統并入新稅務管理系統數據庫.前者覆蓋面廣,包括稅務當局的評估結果,納稅人納稅,強迫繳納,法令通知,賠款和遲延繳納;后者每年要處理6500萬份進出口申報表),地方行政經濟法庭系統,大型企業監控系統.為了留住計算機專業人才,西班牙1990年預算法案中設立了一個計算機專業人員類別,分高級,中級和管理人員3層.1991年預算法案中為這3類人員設立了稅務類別,還設立了他們所屬的政府稅務管理局,為計算機人員設計一個管理專業方向,使他們在稅務管理中能有中期和長期的工作前景.同時還建立了一個透明,廣泛,有活力的人才流動市場,來填補由于計算機專業人才流失所造成的空缺.
意大利是歐洲最后實現稅收征管計算機化的國家,但它卻有歐盟國家中最成功也是最大的稅收信息管理系統ITIS(ItalyTaxInformationSystem).ITIS數據處理中心設在首都羅馬,財政部借助ITIS對意大利全國稅收工作進行管理,并通過意大利公用數據網和歐洲公用數據網,實現稅務機關與納稅人,政府有關部門及歐盟各國的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ITIS由16個子系統構成,主要包括:稅務登記注冊子系統,所得稅子系統,增值稅子系統,稅務檢查子系統,技術支持與培訓子系統等.這些子系統均以稅務登記代碼體系為連結點,進行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各子系統之間,稅務信息系統與其他公共部門以及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換.意大利的稅收計算機系統已經構成一個遍布全國的稅務信息通信網絡,各種資料集中存放,各地區之間,各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十分頻繁,每天的聯網業務超過200萬筆.
新西蘭于1988年制定了計算機發展10年規劃,經過10多年的開發,計算機得到了廣泛應用.新西蘭也非常重視先進技術的應用,90年代初,新西蘭國家稅務局投資2億新元,研制開發了超大型的ORACLE稅務數據庫,運用先進的SUNUNIX小型機和數據轉換技術,建成了南半球最大的稅務處理系統和信息特快系統,即電話申報咨詢系統.在日常稅收征管中,還充分利用電子掃描和拆信機等機器操作.目前,新西蘭共設有3個數據處理中心,全國所有的納稅申報和征繳全部集中在3個數據處理中心,各中心與稅務局實行計算機聯網,稅務局與銀行,社會保障等部門也可通過網絡相互采集有關數據,各類數據,信息自動化傳遞相當快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日本在國稅廳,11個國稅局以及524個稅務署形成了全國計算機管理網絡系統,該系統具有統一性,完善性和實效性的特點.國稅局及稅務署的計算機管理系統根據征管工作需要統一開發運行,國稅局信息中心接收稅務署傳送的納稅人基本情況和申報信息,并對銀行傳送的稅款入庫信息進行統計,驗算核對后再傳送給稅務署,后者用統一的定型統計,促使國稅局,稅務署的電腦系統在統一的狀態下運行.國稅局系統內不僅建立了完整的計算機信息網絡,而且各信息中心形成由若干系統構成的信息管理系統,包括第一部分子系統(是按稅種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統),第二部分子系統(具有稅收統計分析功能,是對第一系統的補充),第三部分子系統(是公共通用系統,能對納稅人有共性的信息資源如納稅人的編號,地址等信息實行資源共享).國稅局,稅務署的大量日常管理工作是通過龐大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完成的,稅務人員工作效率較高.
90年代初,阿根廷建成了覆蓋全國稅務,海關,銀行,除定額戶外的企業,財產登記部門,車輛交易管理部門,政府機構等的稅務計算機網絡.稅法規定政府及公共服務部門(包括金融)信息資料必須與稅務機關共享,不得對稅務機關保密.阿根廷的稅務登記,申報,納稅,管理,稽查,進出口稅收管理都通過計算機網絡提供資料,監控95%的稅收收入以及劃轉,追繳稅款.近年來,阿根廷不斷開發對網絡的運用,建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對不同納稅人,納稅行為管理監控的子系統,這些系統包括:針對重點稅源戶開發的"2000計劃"系統,用于進出口稅收管理的"瑪利亞"系統,用于稽查的"奧塞里"系統,用于稅務司法的"海里克斯"系統等.
二,對加強我國稅收信息化管理的啟示
(一)明確稅收信息化管理目標是加強稅收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國外在稅收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給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啟示,那就是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節約了稅收成本,促使稅收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雖然我國近年來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在增強,投入在增加,軟硬件配置日益現代化,但是設備和信息的利用率較低,計算機往往成了打字機,開票機,對信息只重視錄入,忽視分析整理和利用,造成信息嚴重堆積,共享性,開放性不足,管理效率和質量不盡如人意,突出表現在納稅申報率和申報準確率較低,偷逃騙稅增多.這與在稅收信息化建設中目標不明確有關.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內涵或精髓,是構建起一個"虛擬機關",即跨越時間,地點和部門的全方位的稅務綜合信息集合體,至少應達到這樣兩個目標:(1)使稅務機關能夠有效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并將其整合到稅收管理中去,從而實現稅收管理的目標;(2)稅收信息的公開和可獲得性,使全體稅務人員能夠更容易地獲得各個方面的信息,在工作中創造更高的附加值,提高稅收管理的效率和質量.離開了實現稅收管理目標和提高稅收管理效率,稅收信息化管理就將走彎路,增加成本,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
(二)優化稅收管理是加強稅收信息化管理的基礎
多年來,我國稅收信息化建設始終沒有跳出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把稅收信息化視為征管改革的根本和唯一的出路.這種認識上的誤區是與稅收信息化管理目標不明確相聯系的.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在推進稅收信息化過程中,孤立,單純地強調應用技術手段,忽視改革和創新管理體制;強調以技術設備的配置為主體,忽視以稅收管理的優化為支撐點,期望稅收信息化破解征管實踐中所有難題.結果不少地方的稅收信息化建立在稅收管理體制落后,低效的架構上,使高技術與低效益并存,高投入與低產出共生,稅收成本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不斷攀升.上述7個國家由于稅收信息化管理以科學,嚴密的稅收管理為基礎,稅收直接成本顯著下降,如日本從60年代的1.9%下降到1990年的0.8%,美國1990年的直接征收成本不到0.4%.這些國家稅收信息化的成功實踐證明,缺乏管理創新的稅收信息化不可能取得成功,技術永遠只是管理手段,只有與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體制相結合,才能產生巨大的效益.要加強稅收信息化管理,稅收管理實現全方位創新是基礎.簡言之,就是管理主體必須更新觀念和知識,稅收管理必須以服務為導向,遵循信息技術規律,立足為納稅人服務,對稅收業務和工作規程進行重組和優化,建立符合信息技術要求,統一規范的業務規程,流程,努力使管理標準化;稅務機關內部組織設計必須具有彈性和適應性,應建立一種具有高靈敏度和回應力的稅務行政組織,減少內部管理的層次和環節,改變內部集權結構,向下級授予職權,使其承擔相應的責任;決策程序必須優化和改進,構建稅收法制管理環境.
(三)建立全國統一的稅收計算機網絡是加強稅收信息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不難看出,上述7個國家的稅收管理都無一例外地建立在嚴密的信息監控基礎之上,有的國家不僅實現了稅務系統各部門之間的縱向聯網,而且還實現了與全國各主要行政機構和有關部門的橫向聯網,信息交流快捷,共享程度較高.我國的稅收信息化建設應制訂一個全國統一的長遠規劃,在全國稅務系統形成從上到下的計算機聯網系統.計算機硬件的配置和軟件的開發運用,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思想,使用同樣的標準化計算機系統,不能"各自為戰",自成系統.所有計算機硬件設備,應用軟件,信息資源等,都應進行合理調整,不能片面追求人手一機,切實做到拓寬計算機的運用范圍.能在網上共享的設備,軟件,數據,盡量采用共享方式,降低成本,減少設備或軟件閑置,低效率使用現象,真正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在此基礎上,加快實現與金融,工商行政管理,海關等有關部門網絡的實時聯接,通過法律規定有關信息不得對稅務機關保密,共享相關部門的動態信息.并逐步將以稅務機關計算機網絡為媒體的信息公路,延伸到納稅人和社會各部門中去,加強部門間信息的交流,利用,最終實現全社會涉稅信息共享.
(四)重視計算機軟件的開發運用是加強稅收信息化管理的關鍵
信息技術最關鍵的因素是軟件的開發.國外稅收計算機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三大塊:稅款征收,辦公自動化,納稅服務.對所有納稅人特別是對大型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應繳稅情況進行有效監控,防止稅款流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在應用系統一體化建設中,除了上述3項內容外,還應加強對納稅人的監控,開發一套支持稅務稽查的系統,該系統應包括:申報稅摘要系統(用于處理納稅人在不同納稅期申報的數據,統計數據和從外部渠道搜集到的有關納稅人經濟活動的數據),向政府的銷售系統(用于處理政府的公司和政府機構進行購買的數據,核查納稅人是否如實申報),公司購買和銷售系統(用于對大,中型公司的銷售和購買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排查申報銷售量長期小于從大,中型公司購買數量的采購者),進口系統(用于對納稅人申報的進口數量或收入進行比較分析).目前,我國稅收管理計算機應用系統一體化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在軟件的開發應用方面比較混亂,一些單位和部門從各自需要出發,像建土高爐一樣,到處冒煙,自行研制開發軟件.這不僅使開發重復,浪費資源,而且造成系統構成不配套,技術體制不兼容,標準格式不統一,數據不能共享,效率大打折扣的不良后果.很有必要在業務統一規范的前提下,按照"平臺統一,一次錄入,數據一致,信息共享,綜合利用"的原則,在科學周詳的計劃下積極穩妥地分步實施,既要充分分析業務發展變化和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搭建一個立足于"一個網絡,一個平臺,一套數據標準"的全新應用框架,又要盡可能保護已有的軟件投入及稅收業務和行政管理信息的積累,實現軟件開發的系統性,全面性,兼容性,規范性.
(五)采用新技術是加強稅收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借鑒國外做法,廣泛將計算機技術同光電技術,自動化技術等現代化技術結合起來用于稅收征管,全面提高我國稅收信息化管理效率和質量.當務之急,應盡快在信息采集環節廣泛應用光電掃描技術,改變我國目前手工錄入信息資料速度慢,隨意性大,漏項多差錯率高的狀況;盡快在全國統一的征管軟件中開發應用數據挖掘技術,提高稅務稽查的效率和質量;盡快拓展在互聯網上的稅務網站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層次,使納稅人利用各自的計算機或電話機,通過電話網,國際互聯網等通訊網絡系統,即可了解一切稅收方面的動態信息,并可在網上處理納稅事宜,實現電子申報和電子支付;盡快開發計算機自動化系統,實現與納稅人的"人機對話",使計算機自動在有關程序的控制下,電話通知納稅人有關納稅事宜.
(六)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是加強稅收信息化管理的保障
(一)征管對象的跨國性。涉外稅收所涉及的納稅人主要是跨國納稅人,包括跨國 自然 人與法人。這些跨國自然人流動性大,稅源分散;而跨國法人的經營方式、財務 會計 核算制度等都與國內 企業 不同。因此,涉外稅收的征管對象具有錯綜復雜的跨國性。
(二)征管客體的易瞞性。涉外稅收納稅人的跨國性決定了其征稅對象,如收益、所得、財產價值等也具有跨國性,從而為納稅人隱瞞其收入,進行國際避逃稅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征管依據的復雜性。由于涉外稅收的納稅人與征稅對象具有跨國性,因此,要搞好涉外稅收征管工作,不僅要熟悉涉外稅法及其所涉及的會計核算 方法 ,而且還需對國際稅收協定等有所了解,才能把握住涉外稅收的征管依據。
通過涉外稅收管理與國內稅收管理的比較,可以看出涉外稅收要比國內稅收復雜的多,尤其是在防止國際逃稅方面尤其困難,涉外稅收的特殊性決定了要強化涉外稅收征管,除了沿用國內稅收的征管方法外,還必須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國際避逃稅方法。同時,還需與有關國家的稅務機關進行交流,相互提供稅務情報,才能有效地抑止國際避逃稅,維護我國的權益。
而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之間貿易交流更加廣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全球化,即資本擴張和 科技 進步所引起的世界經濟 發展 趨勢。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國界等關系到國家的因素相對減弱,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國際稅收新 問題 。這樣給國際稅收管理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二,經濟全球化帶了的國際稅收管理難題。
(一),稅收的部分削弱。
稅收可直接表現為國家有權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目標制定其稅收政策,對國家的稅收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以及自主、獨立地參與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以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維護自己的稅收權益。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稅收國際協調明顯的對國家稅收管理的自帶來了很大的限制。各國通過簽訂多邊性或雙邊性的國際條約參與國際稅收的合作與協調,意味著在締結條約后必須受條約的約束,再行使稅收時必須以國際法為依據。在協調的范圍內,國家的稅收政策已不再完全僅僅由本國政府管理和制定,而必須遵從相關的協調組織的協議、國際條約和國際法的約束,這意味著國家單獨制定稅收政策的權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二)跨國公司以及跨國納稅人對國家稅收的削弱。
首先,跨國公司進行跨越國界和地區界限的生產和經營,對經濟全球化進程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國際直接投資領域,跨國公司在東道國進行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活動,通過兼并和收購以及建立新廠等方式控制東道國某些重要的經濟部門,壟斷了東道國某些產品和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東道國國家經濟政策包括稅收政策的制定。同時跨國公司從其整體性的發展戰略出發,進行大量的“公司內部交易”和轉讓定價行為。在稅收領域,這些活動構成了國際逃避稅的主要部分,對有關國家的稅收收入造成了極大的侵蝕。此外,掌握著大量國際 金融 資本的跨國金融機構,在全球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進行巨額瞬間貨幣交易,使得一國政府難以有效監控這部分資本,更無法對之合理課稅。它們提供的層出不窮的金融衍生產品和交易形式也給使得一國對之難以進行有效的稅收管理,也就是說,對一國的稅收管理權力提出嚴峻的挑戰。
其次, 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使得各國對商品、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經濟要素的流動放松管制,公司設立更加自由,跨國納稅人本身可以在各國自由流動,跨國納稅人的各種所得和財產的跨國流動也相對便利。與此同時,各國稅制仍然存在著差異,各國為了吸引外資而采取的稅收優惠政策依然存在。這些因素為跨國納稅人進行逃避稅活動更加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尋求收益最大化的主觀動機驅動下,跨國納稅人的逃避稅活動將更加活躍。近年來,跨國納稅人采用改變居所、縮短居留時間、在聯屬企業內部實行轉移定價、在避稅港設立基地公司、弱化投資和濫用稅收協定等諸多方法進行國際逃避稅活動,以致于在國際稅收關系中,如何防止國際逃避稅問題已經成為避免和消除雙重征稅問題之外的最主要問題。
(三),科技進步,尤其是 網絡 技術對稅收管理的挑戰。
促使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技的發展??梢哉f,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當前,網絡技術的發展引起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的革新,并對傳統的 社會 行為規范和社會管理模式提出種種挑戰。
1.對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確定規則的挑戰
現代 各國基本上都是基于的屬地原則而主張來源地稅收管轄權。行使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的前提是納稅人的有關所得和財產來源于或者位于征稅國境內的事實。既有國際稅法規則包含一系定有關納稅人所得來源地的規則。但這些規則是為了調整傳統商務活動方式下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的產物,它們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跨國 電子 商務活動的發展需要,難以繼續調整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所產生的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因為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跨國納稅人在收入來源地國除了設置一個網址或者服務器之外,并不需要另行設立任何的“有形存在”。從而根據既有國際稅法規則難以確定該筆收入的來源地,此其一。其二,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納稅人所從事的商務活動所涉及的大多數是無形的數字化產品交易,因此根據既有的國際稅法規則亦難以確定該所得究竟屬于何種所得。其三,在網絡空間,跨國納稅人可以從事各種數字化產品等無形資產的商務活動,也可以通過加密等手段保護和隱瞞收入和財產,以及征稅國據以征稅的相關會計資料。這將使得國際逃避稅更加容易,跨國納稅人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帶來的便利,在來源國逃避根據現有的稅法規則所承擔的納稅義務。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就像各國政府永遠不能控制公海一樣,它們也無法控制網絡空間,因此網絡空間將成為謀求避開政府控制者的避難所。
2.對征稅權劃分規則的挑戰
根據既有的國際稅法規則,各國在協調對跨國營業所得和跨國勞務所得征稅權沖突中,普遍承認來源地國的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居于優先地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常設機構原則和固定基地原則限制來源地國的征稅權;在協調對跨國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消極投資所得征稅權沖突中,各國普遍采用的是征稅權的分享原則。顯然,上述的征稅權劃分原則是建立在行使有效的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基礎上的。然而,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受到嚴重的;沖擊和挑戰,各國基于來源地稅收管轄權難以對從事跨國電子商務活動的納稅人行使有效的征稅權,取得相應的稅收收入。因此以有效行使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為前提的征稅權劃分原則,不可避免的受到挑戰和沖擊。
參考 文獻
1, 經濟 全球化與國際稅法的 發展 趨勢,作者,袁偉,2003-08-04
2, 增值稅轉型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者,丁正智 2003-04-12
一、對稅收籌劃及房地產現狀的基本認識
稅收籌劃是企業的一種理財活動,是指納稅人為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自己的納稅事項進行系統安排,以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稅收籌劃的出現是稅收進步的象征,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也是現代企業必修的一門功課。企業管理者應該給予充分重視,合理運用會計政策及稅收優惠政策,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減輕企業稅負,增加企業收益,從而使企業得到穩步發展。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發展迅猛,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對地方稅收有著顯著性影響。然而,隨著房價的不斷攀升,部分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也開始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3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1.7%,而在2010年的兩會召開期間,房價過高的問題再次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滿足民眾的基本住房需求?!?房地產“新國十條”及各地頒布一系列房價調控政策更是表明目前無論是從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層面還是需求層面,都不支持房價的持續高漲。在這種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不能夠在房價上獲取高額利潤,那么通過選擇合理的稅收籌劃方案減輕房地產企業稅收負擔,增加企業利潤則是必不可少的。
二、稅收籌劃在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中的實際應用
筆者以營銷手段、投資方式、服務內容的決策選擇為基礎,闡述了稅收籌劃在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中的實際應用。
(一)房地產企業營銷手段的稅收籌劃
從房地產“新國十條”及各地頒布的一系列房價調控政策再到近期內關于開征住房保有稅的爭論,房地產界可謂是風起云涌。如此錯綜復雜的局面更使得消費者觀望情緒嚴重,房產成交量不斷下降。案例1,房地產開發公司為了加速資金回籠,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往往會采用一些營銷手段,企業在進行決策時,面臨著以下兩個方案的選擇:方案1,促銷期內買房子送汽車(假設一套房子定價200萬元,一輛汽車價值20萬元);方案2,促銷期內優惠原價的10%。
企業管理者進行初步分析發現:對于方案1,客戶如果買一套房子200萬元,就須贈送一輛汽車,花費20萬元,所以房地產公司收入180萬元;對于方案2,在促銷期內給予客戶原價優惠10% ,則凈收入也為180萬元=200× (1-10%)。從銷售角度分析,兩種方案沒有差別,均可行。但是如果站在納稅的角度考慮,方案卻有優劣。
方案1,對于房產公司來講,銷售一套房子200萬元,需要繳納營業稅200×5%=10萬元,城建稅及附加10×(3%+7%)=1萬元;同時,房產公司用200萬元的20萬元購買汽車無償贈送給客戶,按照增值稅條例的規定,企業將外購的貨物無償贈送給他人應視同銷售貨物,須征收增值稅,因此企業還須多繳納增值稅:20×17%=3.4萬元。汽車是房產公司無償贈送給客戶的,客戶應作為“偶然所得”,須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房產公司負有代扣代繳的義務,即房產公司還需要代客戶繳納個人所得稅:20×20%=4萬元,房產公司代客戶繳納個人所得稅4萬元,按照所得稅規定不能作為成本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還需要多繳納企業所得稅4×0.25=1萬元,房產公司還應繳納印花稅200×0.05%=0.1萬元。綜上,房產公司在此銷售過程總共應繳納的稅費19.5 萬元(10+1+3.4+4+1+0.1)。對于客戶來講,房產買賣需要繳納契稅:200×2%=4萬元,印花稅200×0.05%=0.1萬元??蛻艉嫌嫅U納稅費4.1萬元。
方案2,按照優惠價的10%銷售,即以180萬元的價格銷售,企業需要繳納營業稅180×5%=9萬元,城建稅及附加9×(3%+7%)=0.9萬元;繳納印花稅180×0.05%=0.09萬元。綜上,房產公司在此銷售過程總共應繳納的稅費9.99萬元。比方案1相比,稅收減少9.51萬元,減少比例為48.769%。對于客戶來講,房產買賣需要繳納契稅180×2%=3.6萬元,印花稅180×0.05%=0.09萬元??蛻艉嫌嫅U納稅費3.69萬元。與方案1相比,稅收減少0.41萬元,減少比例為10%。
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方案1繳納的各項稅收大于方案2繳納的稅收,因此,無論對于房產公司還是對于客戶,都應選擇方案2。
(二)房地產企業投資方式的稅收籌劃
房地產企業除了通過房屋銷售來獲取企業利潤外,往往還進行對外投資,來獲取更多的利潤或降低風險。房地產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往往面臨著以下兩種方式的選擇:一種是以房產投資聯營,投資者參與投資利潤分紅,共擔風險。另一種是房地產企業以房產投資,不承擔聯營風險,只收到固定收入。為此,可通過以下案例說明,稅收籌劃對房地產企業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和運用。
案例2,某房地產企業注冊資本為2 000萬元,其中辦公樓價值為500萬元。該房地產企業為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獲取更多利潤,企業管理層決定對外進行投資。根據上述說明,如果該企業以500萬元的辦公樓投資,每年能收回的租金收入為600萬元。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僅從房產稅考慮,對于該企業而言,如果參與投資利潤分紅,共擔風險的,應按房產余值作為計稅依據計征房產稅,其應納房產稅=500×(1-30%)×1.2%=4.2(萬元),但如果該房地產企業只是以房產投資,收取固定收入,不承擔聯營風險的,則應按租金收入計繳房產稅,應納房產稅=600×12%=7.2(萬元)。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共同承擔風險比不共同承擔風險要節省3萬元的稅款,但共同承擔風險會增加納稅人的風險系數,所以在選擇這種籌劃方法來進行稅收籌劃時,還應該從綜合方面考慮,如果共同承擔風險對納稅影響比較小,則可以考慮這種合作方式。
(三)房地產企業服務內容轉換的稅收籌劃
房地產企業在日常經營中還可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靈活轉化服務內容,從而達到減輕稅負、獲取更多利潤的目的。
案例3,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某房地產企業原來的主營業務不景氣,倉庫被閑置,為增加收入,公司決定轉型,把對外出租倉庫作為主營業務。當年取得租金收入800萬元,依據5%的稅率需交納營業稅40萬元,依據12%的稅率需交納房產稅96萬元。單此兩項稅收就達136萬元,占到總收入的17%(136/800);若再加上其他一些稅費,則企業的稅負更重。
對于這個具體案例,可以根據當地物業管理標準,對年租金收入進行籌劃,把年租金800萬元,變成年租賃費400萬元,物業管理費400萬元。由于物業管理費只需交納營業稅,不用按租金收入交納12%的房產稅,因此,通過節稅籌劃前后的稅負比較,可以看到:節稅籌劃前,營業稅和房產稅合計136萬元;節稅籌劃后,營業稅不變,仍為40萬元,但房產稅現在只需按400萬元計算,即400×12%=48(萬元),總體稅負為88萬元。這樣可以使企業減輕稅負48萬元(136-88),稅負減輕35.29%(48/136)。
三、結束語
綜合上述分析說明,經過納稅籌劃房地產企業的稅負相對未納稅前大大減少。可見,納稅籌劃是房地產企業減少不必要的稅收上繳、壓縮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與此同時,納稅籌劃還為房地產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另一發展空間,這主要是由于考慮到我國房地產的現狀,我國政府對房價的嚴格防控和高壓打擊給房地產企業的經營管理造成的極大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素榮.稅務會計與稅收籌劃[M].機械工為業出版社,2009:261-267.
[2] 王克霞.新企業所得稅對房地產企業稅務籌劃的影響[J].商業經濟, 2009(9).
“管理問題是稅制改革的核心而非輔助的問題”( Richard M. Byrd,1989) ,[1]( P213)精細化管理是在稅收常規管理基礎上對管理工作的進一步深化,是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和稅收服務質量的必然要求。稅務機關作為國家的稅收管理部門,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需要不斷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如何有效評估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稅收征管水平,以及未來如何進一步加強稅收管理工作,建立全新的精細化管理目標與模式,己成為當前稅務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在國外,稅收精細化管理問題很早就引起了學者的重視,如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和瓦格納等人,在他們提出的課稅原則中,從稅制行政成本最小化角度討論稅收管理優化問題。而將稅收征管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始于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 Musgrave,1973)[2]( P85 -97)提出稅收管理的有效性與一國經濟結構、收入水平及分配結構、納稅遵從度、稅收管理部門與法院對稅法執行程度等有關。美國學者詹姆斯•沃麥克和丹尼爾•魯斯( James P. Womack,Daniel Roos,1999)[3]( P247 -289)主要探討了精細化管理的起源、原則及應用范圍,認為精細化管理主要來源于企業管理,是為了防止工業化大生產出現浪費而應運而生的??逅?#8226;西爾法尼和凱瑟琳•巴爾( Carlos Sizvani,Katherine Baer,1997)[4]根據稅收差距大小,將稅收管理水平按稅收差距分為四個區間,分別是小于 10%、10% ~ 20%、20% ~ 40% 和 40% 以上,對應的稅收管理效率分別為很高、相對有效、相對無效和非常無效,并指出了對應的征管目標和方法。國外已經對稅收管理進行了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方法,為我國稅收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袄碚撌菍嵺`的先導”,但在國內,相對于理論研究,稅收精細化管理實踐探索起步更早,發展更快。從 20世紀 80 年代開始,稅務部門從征管實踐中摸索出許多改革經驗,如稅收征管模式、稅務機構設置、信息化征管、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在理論分析中,首次從精細化視角分析稅收管理的是葉崢、藏顯文( 1994)[5],但他們主要是對我國涉外稅收政策進行探討,所提精細化管理是對“宜粗不宜細”立法模式的檢討和揚棄,并未對稅收精細化管理方法進行深入分析。之后,隨著市場經濟與法制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理論與實務界對稅收精細化管理研究逐步深入。在對精細化內涵的理解方面,汪中求( 2008)[6]指出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是通過對規則的系統化和細化,運用標準化、程序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各組織單元精確、協同和持續運行;在稅收征管現狀方面,張詠蘋( 2004)[7]( P89 -138)認為當前稅收管理瓶頸在于負責稅收征收管理的一線機構偏少且過于集中、稅收管理員制度不夠科學、征管流程不夠合理、納稅服務不夠改善; 在稅收管理改革取向方面,許月剛( 2002)[8]提出應實現組織機構“扁平化”、征管程序“簡易化”、管理手段“多樣化”、管理方式“人本化”和人員素質“專業化”。黃澤勇( 2006)[9]提出我國個人所得稅管理中,由于缺乏個人納稅代碼,使個人所得稅征收困難,存在個人收入與納稅不對稱的情況。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健全個人納稅代碼制度,制定《個人納稅代碼法》,以更好地堵塞偷、漏稅現象。曾國祥( 2002)[10]( P67 -98)提出稅收征管改革中機構設置要遵循精簡、高效和便利原則,不能增加機構,增加成本。2004 年全國稅收征管工作會議上,謝旭人指出,要加強精細化管理,抓住稅收征管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抓緊、抓細、抓實,不斷提高管理效能。[11]雖然目前對稅收精細化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其在稅收管理領域仍是一個較新概念,眾多學者并未對稅收精細化管理的內容、方法和改革路徑形成共識。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的精細化管理,僅僅是針對“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現實提出的治稅理念,尚未形成一套系統的促進稅收精細化管理貫徹落實的制度體系,甚至對“稅收精細化管理”亦未曾進行準確定義。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對稅收精細化管理進行進一步探討,追溯其理論淵源,定量分析稅收征管因素在我國稅收增長中的作用,并針對我國征管現狀提出改進建議。
二、稅收精細化管理的理論基礎
稅收精細化管理就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納稅人實際狀況,將企業管理與公共管理相融合,在依法治稅的前提下,提高稅收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稅收精細化管理目標包括管理對象精細化、管理手段精細化、管理內容精細化和考核評價精細化等。從理論淵源上講,稅收精細化管理是在汲取現代西方管理中的流程再造理論、精益生產理論、納稅遵從理論和公共管理理論等理論成果而逐漸演化發展起來的,并與稅務部門工作實際相結合產生的一種管理辦法,稅收精細化管理是對加強稅收征管、提高納稅服務質量的必然要求。
( 一) 流程再造理論
流程再造理論是美國首創的關于企業經營管理方式的一種新的理論和方法。簡而言之就是以生產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及運作方式。為了能夠適應新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必須摒棄已成慣例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方式,以生產流程為中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及管理方式進行重新設計。通過對企業原來生產經營諸環節進行全面調查和細致分析,將其不合理、不必要的環節進行徹底之變革。根據流程再造理論在稅收精細化管理中的運用,需要對稅務部門的外部征管流程和內部控制流程,按精細化的要求,徹底改造、剔除不必要的稅收管理環節,以稅收工作流程為中心,重新整合設計外部征管及內部控制方式。
( 二) 精益生產理論
稅收精細化管理發軔于精益生產理論。精益生產源于豐田生產方式( TPS) ,豐田公司認為,在等待、搬運、工藝流程、安排庫存等環節及由于生產過量、產品缺陷等原因,如果管理不當均會造成浪費,這些浪費對企業生存發展足以致命。要有效減少浪費,需要在生產、庫存、作業再分配等各環節精益求精,實行精細化管理。實行精細化管理給豐田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回報,其生產與管理方式也引起了理論界的高度關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組織了 14 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歷時 5 年,對豐田制造方式進行探索、總結及提煉,并將該生產方式稱之為精益生產。精益生產的理論和方法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遷、廣為傳播,并跨出了制造業領域,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在交通運輸業、服務業、軟件開發等行業得以應用與發展。稅收精細化管理將精細化管理理念應用到稅收工作中,吸收精益生產理論的精髓,避免粗放式管理,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稅收成本。
( 三) 納稅遵從理論
納稅遵從是指納稅人按照稅收法律法規的要求,使自身行為符合稅收政策意圖和稅收立法精神,準確計算應納稅額,自覺履行納稅義務的行為。納稅遵從理論源自美國,主要包括對稅收遵從度的研究和對遵從成本的研究。按納稅遵從度理論,納稅遵從主要分為三類[12],包括由于擔心因逃稅而受到處罰的防衛性遵從、由于稅收制度和稅收管理十分嚴密而無機可逃的制度性遵從、由于對履行納稅義務的正確認知及獲得高質量納稅服務而產生的忠誠性遵從。納稅遵從度可用四個指標來衡量( 理查德•伯德、米卡爾•卡薩內格拉•韓舍爾,1994)[13]( P136 -204): 包括潛在納稅人和登記納稅人之間的差額、登記注冊的納稅人與實際申報的納稅人之間的差額、納稅人申報稅額與根據法律應繳納稅額之間的差額、稅務機關核定的稅額與納稅人實際繳納的稅額之間的差額。西方學者研究認為,影響納稅人遵從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稅收征管水平。稅收征管水平越高,就越會對納稅人形成威懾力。納稅遵從理論對稅收精細化管理具有以下啟示意義: 稅務部門要通過提高稅收征管水平,對納稅人進行有力的監控,增加納稅不遵從的風險成本,促進納稅人自覺遵守稅收法規,提高納稅遵從度,形成誠信納稅的良好氛圍。
( 四) 公共管理理論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等手段,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工作績效和公共服務質量,以實現社會福祉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務重要組成部分,以公共利益為目標,強調政府、公民、企業多方主體的互動以及在公共問題上的收益共享、責任共擔。公共管理理論既重視制度、法律的前提作用,更關注管理戰略、管理方法的合理運用。稅收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公共管理的理論是稅收精細化管理的基石,為稅收精細化管理指明了原則和方向。
三、我國稅收精細化管理現狀的實證分析———以稅收征管對稅收收入增長貢獻率為例
影響一國稅收增減變動的因素有很多,如 GDP 規模、價格水平、產業結構、稅制結構與稅收政策、稅收征管能力等。其中,稅收征管是影響稅收增減變動的重要一環,其對稅收變動的影響分析在稅制設計、稅負分析、稅收征管水平測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此處通過分析和分解影響稅收收入的各種因素,測算稅收征管因素對我國稅收增長的貢獻率。
( 一) 實證分析思路及方法
在稅收征管對稅收增長貢獻率的實證分析中,首先描述稅收變化量計算公式,并在此基礎上對引起稅收變動的因素進行分解,結合相關數據測算出各因素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稅收直接取決于經濟規模、價格變動和稅收占名義 GDP 的比例。據此,可設定如下關系式:Ti= Gi* Pi* Ri( 1)其中: Ti表示第 i 期的稅收收入; Gi表示第 i 期實際 GDP( 按上年價格計算) ; Pi表示第 i 期的 GDP 價格平減指數; Ri表示第期稅收收入占名義 GDP 的比重; i =1,0 分別表示本期與上期。對( 1) 進行因素分解,有:T1T0=G1* P1* R1G0* P0* R0=G1G0P0* P1*R1R0=G1R0G0P0R0*G1P1R0G1R0*G1P1R1G1P1R0=G1R0N0R0*N1R0G1R0*N1R1N1R0( 2)其中 Ni表示第 i 期的名義 GDP( Ni= Gi* Pi) 。公式( 2) 表明,稅收增長率等于本期實際 GDP 增長速度、GDP 價格平減指數與稅收收入占名義 GDP 比重變化的連乘積。對( 2) 式兩邊取對數可得:lnT1- lnT0=[ln( G1* R0) - ln( N0* R0) ]+[ln( N1* R0) - ln( G1* R0) ]+[ln( N1* R1) - ln( N1* R0) ] ( 3)公式( 3) 表示為稅收增長率的影響因素,若考慮影響稅收絕對額變動的影響因素,則可作以下轉化:T1- T0= ( G1* R0- N0* R0) + ( N1* R0- G0* R0) + ( N1* R1- N1* R0) ( 4)即: 稅收收入變化量 = 由于經濟增長增加的稅收收入 + 由于價格上漲增加的稅收收入 + 由于稅收占 GDP比重變化增加的稅收。根據上述影響稅收的各因素可知,經濟增長主要指 GDP 的增長,表現為上期名義 GDP 到本期實際 GDP 的變動( N0G1) ; 價格變動主要指 GDP 平價指數變動,表現為本期實際 GDP 到名義 GDP 的變動( G1N1) ; 稅收占 GDP 比重變化主要是指產業結構變動、稅收制度和稅收征管因素變化等,表現為上期到本期稅收占名義GDP 的變動( R0R1) 。特別指出的是,雖然稅收占 GDP 比重變化因素包括因素較多,但通過具體考察某一產業的稅收增長情況可剔除產業結構變動影響,而且稅收制度變化一般較為緩慢,在實際分析中予以忽略,此時可將稅收占 GDP 比重變化因素簡述為征管因素對稅收變化的影響。如果我們分別計算稅收增長額、經濟增長對稅收增長的貢獻和價格變化對稅收增長的貢獻,就可以匡算出稅收占 GDP 比重變化對稅收增長的貢獻。這樣就為分析稅收征管因素對稅收的影響程度提供了一種計算思路。
( 二) 數據檢驗。按照 2001 -2010 年《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財政年鑒》相關數據,根據前述稅收增量因素分解方法計算得到結果如表 1、表 2 所示。表 1、表 2 顯示了影響我國稅收收入變動的因素變化趨勢。從經濟增長、價格變動和征管能力三個因素比較來看,近十年來價格變動因素對稅收增長的貢獻最大,2008 年前價格變動因素所引致的稅收增長呈逐年上升趨勢,并在最近兩年維持高位震蕩格局。2010 年由于價格因素導致的稅收增加占稅收總增量的一半以上( 58. 15%) ,即有過半的稅收增長是由于價格上升導致的“名義性增長”; 除價格因素外,經濟增長因素和征管能力因素在促進稅收增長的貢獻率的重要性上處于交替變化趨勢。從稅收征管能力提高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來看,近十年來呈現出先升后降再升的“M”型變動趨勢,隨著稅收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稅收征管對促進稅收增長的影響日益凸顯,在 2007 年最高峰時貢獻了 3364 億元的稅收增長,但由于稅收增長的長期性因素在于經濟增長帶來的稅源增加,稅收征管效應在征管能力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前難免“后勁不足”,在2007 年后呈現緩慢遞減趨勢,這就要求我們應高度重視稅收征管因素對稅收增長的影響,進一步加強稅收征管力度,提高征管水平,以保證稅收的健康、可持續增長。
四、稅收精細化管理目標
強化稅收征管是促進稅收增長的重要因素。從上述分析可知,雖然我國稅收征管水平較之以往有了較大幅度提升,但總體仍處于粗放式管理狀態,具體表現之一是稅收征管因素對稅收增收的貢獻率不高。2002 -2010 年間稅收征管對稅收增長貢獻率最低年份不到 5% ,最高年份也僅為三分之一左右,平均貢獻率為21. 34% ( 表 2) ,明顯低于價格因素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大部分年份也低于經濟增長因素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 其二是稅收征管因素對稅收增收的貢獻率在年度間波動較大,且呈現震蕩下降趨勢。從表 2 可知,稅收征管對稅收增長貢獻率在年度間呈現劇烈震蕩格局,年度標準差為 9. 80,分別高于 7. 12 和 8. 80 的經濟增長因素和價格因素對稅收增長貢獻的年度標準差值,在稅收增長的三種因素中是最不穩定的,表明稅收征管力度不穩定、不連續,無法形成對稅收增長貢獻的合理預期。此外,稅收征管貢獻率在近年來呈緩慢下降趨勢,從 2002年的 36. 19%下降到 2010 年的 16. 71%,表明稅收征管水平提高乏力,對稅收增長的影響式微。稅收征管因素對稅收增收的貢獻不大,表明稅收征管某些環節可能存在缺陷,需要借助更先進的稅收管理理念和方法來提升。此時學界提出的“精細化管理”概念應運而生,精細化管理是實現稅收管理集約化、信息化的內在要求,是克服粗放式管理的必然選擇。根據我國具體國情,稅收精細化管理目標主要包括管理對象、管理手段、管理內容和考核評價的精細化等方面:
( 一) 實行科學分類,實現管理對象的精細化
管理對象精細化就是針對不同情況的納稅人實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即對納稅人實施分級、分類管理。為此,需制定切實可行的納稅人分類管理辦法,根據納稅對象規模大小、行業類型、稅種、經營方式、組織方式、信用記錄等情況,在納稅信用分級管理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納稅人分級分類管理辦法,集中力量解決矛盾主要方面,特別是對稅收流失相對嚴重的行業、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及信用等級較差的納稅人進行重點管理,以實現精細化管理。[14]以企業規模分類為例,對大型企業,應根據大企業信息化程度較高優勢,充分利用電子報稅、稅控裝置等現代化管理工具,全面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財務核算以及物流、資金流信息,綜合評價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納稅能力; 對中小企業,稅務機關應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屬地管理的基礎上,實行行業分類管理。從不同行業納稅人生產經營情況及涉稅信息的分析入手,分行業確定監控指標體系,并運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對納稅人納稅申報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綜合評定; 對個體工商戶,要深入推行電腦定稅和定稅公示制度,并進一步推行重點監控,特別是重點行業( 如移動通訊、建材、家具等) 和個體工商大戶的稅收管理,嚴格限制沒達到起征點的情況,以保證稅收收入,公平稅負。
( 二) 提高科技含量,實現管理手段的精細化
以信息化為導向的手段精細化是管理精細化的前提。要提高稅收管理精細化水平,應將信息技術引入稅收監管,充分發揮稅收征納系統、稅收征管數據庫和信息資源數據庫的作用。有幾項工作需要深入研究: 一要拓寬信息來源渠道。注重通過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發票使用等環節收集納稅人的基本信息,保證納稅人涉稅信息的完整和準確。同時應廣泛推行納稅人網上申報、網上認證等電子申報方式,擴大信息采集的渠道和范圍。二是做好與其他職能部門的信息情報交流交換工作,建立統一入口的納稅人信息系統平臺,加快建立同銀行、財政、工商、海關等部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三要適時對涉稅信息進行檢查更新,確保涉稅信息質量。定期對稅收征管數據庫進行清理,將“失真數據”、“垃圾數據”及時從信息管理系統中予以清除,保證涉稅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
( 三) 強化基礎管理,實現管理內容的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