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43: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發展路徑規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動、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處地偏僻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緩慢,但生態環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確定“生態立縣”的發展方向,重點打造“國家生態示范區”,在此機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生態旅游轉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資下,大山村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對建筑風貌進行改造,打造田園風光特色,扶持農家樂專業戶,一躍成為本省內的鄉村旅游示范點。2011年,隨著椏溪鎮被評為“國際慢城”,大山村作為“國際慢城”的核心組成部分,具備非常突出的發展條件和優勢。通過實施新農村建設工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休閑農業,打造高標準的鄉村旅游業。為保障旅游配套服務業的高水平化,椏溪鎮政府出臺了統一的農家樂資格認證標準,并出資對環境整治進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內已建成16家特色農家樂,可同時接納上千名游客,每戶年均收入達30-40萬元。該村還通過招商及合資的方式開發休閑精品旅游項目,打造特色旅游產品,擴大“國際慢城大山生態之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大山村在本底條件和區域環境基礎上,通過政府扶持,以“整體打造、標準管控和庭院經濟”的重點,實現了旅游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政府主導的整體打造有效地保證了旅游產業的整體質量,強調政府對旅游硬件設施的標準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設施的參差不齊,推廣庭院經濟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種植、家禽養殖、居住、餐飲接待等復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門前有綠樹、戶戶門前有花香的生態經濟循環發展模式。
一、水利經濟發展概述
水利經濟是指水資源、水環境、水利工程為要素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統稱,水利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水利經濟的發展。我國建國以后在水利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經濟也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水利行業逐漸的形成了以水利建設的勘測、施工、運行管理為主的產業結構,我國水利企業無論在人員、規模及技術方面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企業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但如何使水利經濟的發展能夠更迅速,水利企業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依然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
二、水利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1.水利經濟存在與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水是一種自然資源,以一種生態要素的形式出現,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但當水以一種經濟資源存在時,其在經營活動中就是一種生產要素,能夠增值且有經濟效益。以水為原料的生產包括:水產養殖、水路運輸、水能資源開發、水利工程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等。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強調水的自然屬性和公益性作用,而忽視了水的經濟屬性,這使得水利經濟的發展失去了很多機會,影響了行業的現代化建設進程??梢哉f水利經濟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2.水利經濟與實行水務管理體制的客觀必然性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極為重要的基礎性資源,我們既要保持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又要充分發揮其經濟功能效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水資源科學管理、統一規劃。只有協調好水資源保護與水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使二者可以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對水資源進行保護及科學利用。
3.水利經濟與水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必然性
與交通、通訊、電力等行業相比,水利同樣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行業,而在發展中卻明顯落后。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水利經濟發展要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甚至要超越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水利行業要根據水資源的雙重屬性創新水利的投入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財政的力量,加大水利投入的規模,加強安全水利、環境水利、民生水利的建設,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牢固的基礎支撐及保障。
三、關于發展水利經濟的主要措施
1.多渠道籌集水利建設資金
對于水利建設資金的湊集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辦法,要挖掘民間資本,推薦民營水利建設。對投資大、收入高的項目可成立股份公司,在行業內部或是面向社會湊集資金,水利企業的內部員工可以參與投資入股,共同開發水利市場。值得注意的是,水利建設是關系到民生的大事,設計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所以水利建設部門必須對相關審批嚴格控制,對水利公共事業的安全性負責。
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來滿足城市水務建設的需要,將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引入來做大做好水利項目。目前我國很多的公司已經和水利部門合作參與到水利市場中來,共同來發展水利經濟,并在水務市場中占據了一定的位置。這樣水利部門達成了預定的目標,參與企業也實現了經濟效益,達到一種雙贏的結果。
2.法制經濟、依法收費
水利建設必須形成一種法制經濟,目前中央及地方也出臺了很多保障水利經濟發展的政策,但水利建設實現法制經濟還是存在著法規不完善、法規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水利行業要堅持實行依法收費,將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規真正的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同時要杜絕企業內部資源浪費的現象,做好水土資源保持工作。
3.實行體制改革
我國現行的區域分割治理方式容易造成地區利益爭奪,也不利于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及發揮其最大的經濟效力,會出現一個地方水資源充沛浪費嚴重,而另一個地方水資源又極度緊張的情況。所以要注意城市供水由水利管理部門統一分配、農村用水要由水利行政部門管理、發動地方群眾參與當地的水利建設興休等問題。
4.重視人才
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是技術及經驗的載體,是企業發展的寶貴財富。我國水利行業的發展中培養了很多懂水利建設的人員,但精通管理、善于經營的人才卻較少。所以水利行業在尋求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對人才的培養、培育,企業內部要重視人才,建立起人才培育的體系。另外,企業也要敢于在市場中引入高端人才,使企業可以更好的發展。
5.提高科技含量
相對于歐美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水利科技的發展程度、水利科技的含量都較低,水利行業內部員工的素質、科學文化水平也都不高,這些因素的存在阻礙了我國水利經濟向世界一流水平前進。我國水利行業應該改變原來那種僅僅依靠經驗來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思維方式,變成依靠高科技、勞動技術、經驗等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水利建設科技化發展。加快水利企業技術改造,鼓勵水利企業技術創新,努力形成低投入、高產出的企業經營狀態。
按照《江蘇省村莊規劃導則》的分類標準,將城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外的村莊劃分為城郊型和鄉村型兩種類型。鄉村型村莊根據主導產業及現狀資源條件,分為種植型、養殖型、旅游型、工業型、保護型等村莊。本次研究重點選取具有普適參考意義的工業型、種植型、旅游型鄉村。
二、發展路徑
1、武家嘴村——航運造船起家,實現跨越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初武家嘴村依托緊鄰石臼湖的優勢,發展水上運輸,并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管理的水運事業。90年代隨著浦東的開發,武家嘴村把握機遇大力發展水運造船業,將全村灘涂建為造船廠,并開辟了通往上海、南京、寧波深水港的32條集裝箱內支線。同時,隨著造船工業的快速發展,石臼湖已不能滿足該村船舶制造的規模,武家嘴村決定走出本地,由湖邊向江邊發展。2002年武家嘴村與長江航運集團合資組建長武江海船務有限公司,于南京市郊的八卦洲和浦口建設兩處船舶制造基地。2003年依托南鋼的大量外礦運輸業務,武家嘴村、南鋼集團共同組建股份制鑫武海運集團。2002年該村在高淳縣城區征地241畝建設武家嘴新村。至此,武家嘴村的主要生活、生產功能均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實現了村莊發展的異地城市化轉型。
武家嘴村最突出的發展特色在于“把握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集體經濟主導,主動突破瓶頸”。武家嘴村依托區位優勢發展水運造船特色產業,并以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促使其不斷發展壯大。面對機遇和挑戰,克服地理瓶頸將產業空間由湖邊發展到江邊、海邊,在城市中建立起現代化生產基地,帶領村民生活向城市化發展過渡,完成自身的城市化。
2、蔣巷村——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
蔣巷村以農業起步,在先天農業條件較差的情況下,上世紀60年代通過大力治水改土工程改良土地,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80年代,蔣巷村瞄準市場先機,通過自籌資金發展建材加工業,迅速躍升為該省的龍頭產業,提高了村莊經濟實力;進入新世紀,蔣巷村在大力鞏固拓展工業的同時,以工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反哺農業,打造農民新居、農業規?;a以及生態種植園,并建立起一系列景點設施,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
蔣巷村的成就與當地政府扶持和推廣分不開。早期農業經營分散,規模效益不高,當地政府及時提供涉農優惠政策,引導蔣巷村依托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動了廣大農戶增收。工業方面,當村級龍頭企業遭遇金融危機以及其他企業的激烈競爭時,政府部門主動對接企業,實行增值稅轉型政策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將其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旅游業方面,該村旅游資源并不突出、旅游吸引力較低,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廣宣傳,一方面積極開展旅游業稅收優惠措施,支持和鼓勵企業開拓市場,大力扶持其鄉村旅游品牌。
蔣巷村在資源條件相對貧瘠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條“改天換地、農業起家、工業發家、三產協同”的創新發展之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并通過工業經濟反哺農業、旅游業的發展,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互動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
3、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動、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處地偏僻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緩慢,但生態環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確定“生態立縣”的發展方向,重點打造“國家生態示范區”,在此機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生態旅游轉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資下,大山村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對建筑風貌進行改造,打造田園風光特色,扶持農家樂專業戶,一躍成為本省內的鄉村旅游示范點。2011年,隨著椏溪鎮被評為“國際慢城”,大山村作為“國際慢城”的核心組成部分,具備非常突出的發展條件和優勢。通過實施新農村建設工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休閑農業,打造高標準的鄉村旅游業。為保障旅游配套服務業的高水平化,椏溪鎮政府出臺了統一的農家樂資格認證標準,并出資對環境整治進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內已建成16家特色農家樂,可同時接納上千名游客,每戶年均收入達30-40萬元。該村還通過招商及合資的方式開發休閑精品旅游項目,打造特色旅游產品,擴大“國際慢城大山生態之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大山村在本底條件和區域環境基礎上,通過政府扶持,以“整體打造、標準管控和庭院經濟”的重點,實現了旅游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政府主導的整體打造有效地保證了旅游產業的整體質量,強調政府對旅游硬件設施的標準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設施的參差不齊,推廣庭院經濟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種植、家禽養殖、居住、餐飲接待等復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門前有綠樹、戶戶門前有花香的生態經濟循環發展模式。
4、張陽村——農業起步、發展苗木、拓展旅游
同大多數村莊一樣,張陽村早期發展仍以基礎農業起步,該村用地較為平坦,水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農田規模集中,糧食產量也較高。良好的農業條件為張陽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70年代初期以前,張陽村依托10多個礦山宕口大搞礦業開采,以采石、采礦為主導產業,當時大量山體破壞嚴重、植被遭到砍伐,路面坑洼,造成了嚴重的污染。80年代,隨著張公洞風景區的打造,部分村民意識到市場先機,上山挖來木樁制成盆景,受到游客青睞。越來越多的村民投入到苗木盆景的制作中,張陽村開始了規?;拿缒九杈霸耘啵谡膸椭拢⑵饘I的花卉苗木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示范作用。隨著花卉苗木品牌的擴大,以及張公洞、玉女潭等旅游景點的知名度上升,張陽村開始轉型為鄉村休閑旅游與自然觀光旅游。2003年該村成立了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開辟了1000畝的花卉盆景基地,打造以苗木、吊瓜、茶葉、楊梅、青梅、板栗等六大特色的種植基地5000多畝。培養出龍潭苑樹樁苗木基地、偉達開心農場、瑞龍潭生態園等集觀光旅游與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旅游景點。張公洞、玉女潭的開發更是吸引了大量省外游客,張陽村前后投入4000多萬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整治環境景觀和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形成了以景點觀光、農業體驗、養生度假為主的休閑旅游業。
張陽村的發展路徑經歷了由農業起步,高污染的礦業開發治理到特色化農業生產再到休閑旅游業四個階段,其特色在于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旅游資源,打造苗木盆景特色產業,借助景區效益推廣鄉村旅游品牌,并在此基礎上以苗木產業為依托積極融入區域旅游的大圈子,形成了農業、苗木、鄉村旅游三業并舉的發展格局。
三、發展思考
通過以上四個案例發展軌跡的梳理,不難看出村莊的發展與特色產業的培育和政府扶持緊密相關。雖然廣大農村先天條件各不相同,但發展路徑的選擇應在深入分析區域發展態勢和自身條件基礎上,以農業為基礎,努力尋求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的特色產業,借助資源優勢構建“一村一品”,打造特色產業和品牌效應,從而實現一產基礎上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0-0026-01
1 引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在大學階段在對自身和外部環境進行科學的分析的基礎之上進行系統的規劃設計的過程,是大學生積極主動的開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同時,職業規劃教育關系著一個人能否全面分析職業需求、培養自主規劃與自我創新的能力,是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認知、確立職業生涯目標,選擇職業生涯角色和尋求自身發展的最佳途徑[1]。
2 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2.1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不足
能夠充分認識到大學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與作用,是高校大學生有效進行職業規劃的必要前提。但是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對職業深生涯規劃認識存在明顯不足,對其內容欠缺足夠的了解,且職業觀念較為模糊,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還指停留在一個比較淺的層次上,并未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有效的職業規劃。
2.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測評體系有待完善
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相比,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發展的時期還比較短暫,總體上,還處于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相關職業規劃教育系統理論、測評體系也不夠完善。我國國內的相關學者由于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測評的研究和開發上,只是進行一些簡單的修改和套用,并未結合我國國情與高校實際,制定出實效性強的職業指導和發展理論[2]。
另外,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體系也不健全,實踐課時存在明顯不足,且實踐實習流于形式,使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打折扣。
2.3家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偏離
家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偏離是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局限性。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將所有的希望放在了孩子一個人的身上。同時過于溺愛子女,不斷加大對子女的物質上供給,甚至是包攬了子女的一切事物。這不僅忽視了孩子的年齡段的感受和職業體驗,還剝奪了了子女職業認知的機會。其二,功利性。部分父母過度的追求物質上的獲取,把金錢作為衡量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并把這種功利性的擇業觀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而忽略了子女的內心感受與職業認知。
3 服務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路徑
3.1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
足夠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是有效制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因此,學校應當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引導高校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具體而言,在學生進入學校的初期,就對其進行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指導,使學生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然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出發點,并結合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裝狀況,教會學生如何把社會需求與自身目標與實際結合起來,來科學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最后,努力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與校外用人單位的合作,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同時建立大學生創業中心,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3.2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服務評價體系
高等院校在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工作中,不僅要合理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還要緊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開發出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職業教育規劃。其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對校內學生的職業規劃檔案進行整理和分類,并仔細的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以建立出與我國高校大學生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職業生涯評價體系。其次,學校應當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的工作的跟蹤反饋制度,以不斷調整、改善當前的測評系統,不斷提升評價系統的可靠性與實用性。
3.3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首先,讓專職指導教師成為服務隊伍的主導力量,這使得教師不僅具有足夠的精力和實踐去設計和規劃大學生的職業教育工作,還能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學生的需求以及特點,以便更有針對性的制定相關職業規劃教育方案。其次,加強指導教師的指導水平,通過專業的職業規劃培訓來提升職業規劃的能力,以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另外,將職業服務形式拓展開來,并將其貫徹落實到學生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即,在日常的教學環節中采取面授或一對一的個性咨詢輔導方式。畢業后進行畢業跟蹤服務,了解與掌握學生在單位的表現,以檢驗學校職業教育的效果,并以此為依據,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優化[3]。
4 結論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新型且日趨成熟理論體系和日趨完善的操作體系的領域。同時,它也是幫助和指導大學生就業的重要路徑。我們只有不斷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服務評價體系并努力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重要指導功效。
參考文獻:
一、遼寧省發展環境分析
(一)國際經濟形勢分析
1.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國、各地區政府之間協作意識的增強,生產要素能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組合,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世界各國拓展空間、增添活力、規避風險、實現互利共贏的有效途徑。在這種環境下,遼寧省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而且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推進,遼寧在東北三省中增長極的作用能夠得到更好的發揮。
2.全球性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新一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特別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步伐明顯加快。遼寧省依托著整個東北三省作為它的腹地,擁有良好的重工業基礎,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良好的土地條件,以及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勞動力,這些無疑都是吸引外資的有利因素,尤其是遼寧省的裝備制造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
(二)國內經濟形勢分析
首先,在最近幾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現出了經濟發展速度下降的趨勢,而且國家的宏觀戰略要求與東北亞地區取得良好的合作,這些都決定了國家需要加大力度發展東北地區,尤其是起到經濟帶頭作用的遼寧省。其次,在國家剛剛批準的《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中,明確的指出了要建設遼寧省環渤海經濟帶,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個沿海發展區之后的另一個沿海經濟增長點,這說明了國家十分重視對沿海經濟區的發展,而作為東北地區具有最多出??诘倪|寧省,無疑成為了下一階段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遼寧省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遼寧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的產業結構一直處于不斷的調整之中。但總體來看,遼寧省的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突出表現為:遼寧省的第二產業份額過大;第三產業發展比較滯后;同時二、三產業內部的結構也不夠合理。遼寧省的支柱產業中,傳統產業占絕對比重,新興產業還比較薄弱。第三產業比重雖有所上升,但主要還是傳統的生活服務業,金融、保險、技術信息、咨詢等高級服務業比重較低。另外,資源瓶頸問題日益突出,替代產業尚未完全形成。遼寧許多地區的煤炭資源已近枯竭,使得一些資源型城市面臨“礦竭城衰”的艱難境地,如阜新等地,這些城市或地區在短期內,形不成接續性替代產業。其他的礦產資源,如鐵、有色金屬、石油等前景也不容樂觀。
通過對比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可以看出,東北地區的第二產業的比例明顯偏高,而北京、上海、江蘇以及浙江等地區的第三產業則占到了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比例,而這些地區恰恰也是國民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地區。這說明較高比例的第三產業是良好產業結構的象征,而良好的產業結構也能夠很好的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產業結構的升級仍將是遼寧省“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目標。
三、遼寧省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一)實現生產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
作為重工業基地,制造業在遼寧省的經濟發展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服務業的支撐,制造業生產過程的形成,就是進行產品研發、運輸與儲存、廣告、保險、會計、法律服務等服務業的市場開發過程。生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會大大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提升制造業知識密集化程度,加速產業向高附加值形態的轉變。同時,制造業的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人力資源就會逐漸分流到服務業,而收入水平的增加使人們有條件去滿足個人更高的精神需求,工業化和產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則為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需求、動力和技術支持,這樣就實現了生產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有效地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二)有意識的承接國際轉移產業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承接國際轉移產業已經成為了發展中國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基于遼寧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以及跨國公司的投資策略,制造業應是其承接國際轉移產業的主要行業領域,借助于國際產業轉移的契機,對原有的制造業進行升級改造將會給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三)大力發展金融業
借鑒以往實證研究的經驗,認為金融發展對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具有比較明顯的推動作用,因為金融行業可以很好的將三次產業聯系起來,使各個行業之間相互滲透和貫通,保證了政府宏觀政策的實施。而且近期通過的《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中明確的表示要將大連建成東北亞的航運中心、金融中心,遼寧省可以借這個契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大力發展金融業,以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
四、總結和建議
(一)遼寧省要繼續發揮在東北地區振興的位置和作用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深入挖掘哈大和沿海經濟帶一級軸線的發展優勢,促進二級軸線集聚發展,形成“三縱五橫”的空間發展格局,“三縱”是哈大經濟帶、東部通道沿線、齊齊哈爾至赤峰沿線;“五橫”是沿海經濟帶、綏芬河至滿洲里、琿春至阿爾山、丹東至霍林河、錦州至錫林浩特。
為此,要優先發展哈大經濟帶,建設以大連經濟區、遼中經濟區、長吉經濟區和哈大齊工業走廊為核心區域的哈大經濟帶。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集群發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產業帶。以遼寧省的發展戴總整個東北地區的振興。
(二)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當前,遼寧經濟增長和投資率同步增長,表明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投資拉動特點。2007年遼寧省經濟增長速度為l4.5%,是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投資率為57.5%,比經濟增長周期低谷時期的1999年投資率高26.7個百分點;而2007年消費率為41.6%,比1999年消費率低14.3個百分點。從1978年以來的3次比較大的經濟增長周期看,投資率和消費率交替升降,規律性比較強。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投資率一般比經濟增長低谷時期的投資率高l0個百分點以上;相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消費率一般比經濟增長低谷時期的消費率低10個百分點以上。從各輪周期比較,1978年以來的三次經濟增站周期的投資率也有逐漸抬高的跡象。這表明在下一階段遼寧省的發展中要注意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來保證整個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完善區域結構,發展沿海經濟帶
“十二五”期間,遼寧省仍將致力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保證第二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生產業與第二產業的互動發展,達到第二、三產業并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格局。在區域結構方面,應該繼續堅持分區域不同政策導向的發展戰略,發展遼西經濟區,使其擺脫落后的經濟局面,同時大力發展以沈陽為中心的遼中經濟區,保證其核心作用,實現重工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成為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更應該著重發展沿海經濟帶,通過政策的指引實現資源的整合,明確大連市的核心和龍頭地位,在發展航運事業的同時也積極發展配套服務設施,努力將遼寧省沿海經濟帶建成東北亞的國際航運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從而以帶代面,通過與遼中經濟區的合理分工,實現遼寧省經濟的整體跨越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永剛.遼寧省“十一五"計劃綱要中前期實施情況分析與探討[J].經濟觀測.
[2]方麗玲.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遼寧省產業結構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8(6).
[3]王桂敏,金明玉.遼寧產業結構優化的外力推動:承接國際轉移產業[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3).
[4]姜瑩,陳國宏.遼寧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趨勢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2).
一、低碳酒店的界定
現階段,國內學者對于低碳酒店的定義眾說紛紜。學者徐峰在其論文“低碳酒店的實現路徑研究”中指出低碳酒店是以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運營特點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實現酒店經濟增長與酒店碳排放脫鉤為目標的新型酒店。筆者認為,低碳酒店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保證酒店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將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減少碳排放貫穿于酒店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全過程,做到酒店長遠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二、桂林市星級酒店低碳化發展現狀研究
(一)調查對象分析
桂林市共有星級飯店69家,其中市區24家。筆者圍繞酒店員工的低碳環保觀念、酒店的能耗情況及酒店的低碳管理舉措等方面問題,對桂林市內共計5家星級酒店的員工發放問卷共計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問卷89份,有效率為89%。參與調查的酒店包括:桂林市喜來登酒店(五星級)、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五星級)、桂林市桂湖飯店(四星級)、桂林市桂林賓館(四星級)、桂林市伏波山大酒店(三星級);涉及發放問卷部門包括:前廳部10人、餐飲部34人、客房部18人、工程部15人,其他后臺及管理部門12人。
(二)分析方法
本次調研數據分析采用頻數分析法,根據酒店各部門員工的基本信息不同進行分類統計,對于酒店的員工的低碳環保意識、酒店耗能狀況、低碳化管理舉措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
1、員工低碳環保意識
員工普遍對于酒店低碳化發展的大趨勢是十分認可的,特別表現在后臺管理部門和酒店工程部,此兩個部門有近95%的員工認為“酒店低碳化發展勢在必行”;有57%的酒店員工表示“自己在工作中能做到盡量節水節電”;但也有78%的客房部員工認為“酒店低碳化發展會讓客人的滿意度降低”;45%的餐飲部員工認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過程中低碳化發展存在障礙”。
2、酒店耗能狀況
在桂林市的5家星級酒店中的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桂林市星級飯店耗能以電和天然氣、水為主,能源消耗成本在酒店總運營成本中所占比例較大,約為15%左右。特別表現在耗電方面,并且空調與照明方面所用能耗占比較大,分別為75%和15%。但此5家酒店基本上對于空調的能耗方面遵守國家關于溫控方面的規定在用電方面,均采用變頻空調,在自然溫度適中的春秋季盡量運用新風調節溫度。桂林市香格里拉大酒店全部采用節能燈,其他酒店節能燈的使用率業在70%以上。酒店客房普遍采取插卡取電,根據顧客在店情況調節電量。
3、低碳管理舉措方面
在酒店管理方面,對內酒店在近幾年陸續開展了多次關于“節能減排”的技能競賽或培訓;后臺部門推行無紙化辦公,打印均要求雙面打印。對于客人服務方面,酒店對客加大了對于低碳環保理念的宣傳力度??头績瑞べN包括“鼓勵客人自帶洗漱用品”、“長住客人重復使用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減少更換床單次數”等在內的標志。
三、桂林市星級酒店低碳化發展障礙
(一)酒店節能減排技術處于較低層次阻礙酒店低碳化發展
酒店的低碳化發展必須基于利用新的節能技術,采用新的節能設備上。而桂林市這樣的老牌旅游城市,星級酒店多數建造時間久遠,設備老化嚴重,節能技術較為落后;若要進行改造升級,其成本又過高。比如上海第一家碳中性酒店Urbn酒店,將酒店客房的玻璃全部采用雙層隔熱玻璃,使空調產生的冷熱氣體不容易過快的發散,其玻璃的成本就是普通酒店的2倍。
(二)酒店顧客對于酒店低碳化發展認同感不高
通過對于一線部門的酒店員工問卷調查及訪談,雖然現階段大多數都十分理解和支持低碳環保理念。但酒店顧客受到中國傳統觀念中的面子消費的影響,顧客中的確還存在著不少奢侈浪費、追求享受的消費方式。餐飲部員工認為,客人未追求“物有所值”在自助餐時浪費現象嚴重,在消費過程中也存在不少的攀比、炫耀的心理??头坎繂T工反饋,對于“六小件”的使用,多數客人依然選擇一次性用品,且“六小件”使用次數僅為1次的達到80%以上。對于客房布草的更換,有50%以上客人要求酒店每日一換,僅有15%左右客人能夠做到3天或以上更換一次。社會大眾對于酒店低碳環保理念的認同感低,間接阻礙了酒店低碳化發展。
四、桂林市星級酒店低碳化發展路徑
(一)采用和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提高酒店節能減排水平
在新酒店規劃之初就應將低碳環保理念貫穿于規劃設計的各個步驟之中。運在酒店建筑的裝潢中選用環保材料,采取節能設計。比如可借助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客房落地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的設計,減少客房用電量。在酒店各個區域的室內空調和照明采用節能減排設備。水資源的再利用方面也可以采用目前較為先進的中水循環系統;在保障安全、衛生的前提下,提高水資源的重復使用率。
(二)向酒店顧客推行低碳消費獎勵制度
酒店低碳化發展離不開酒店客人的配合,但客人作為消費者具有法律所賦予的消費者權益,酒店并不能強制要求客人奉行低碳理念,但可以運用適度的刺激手段引導客人響應酒店節能減排的號召。在餐飲部鼓勵客人適度消費,指導客人合理點菜,鼓勵客人“打包”,鼓勵客人使用循環使用的消毒餐具??头糠辗矫?,鼓勵客人自帶洗漱用品,對于此類客人給予包括房費折扣、兌換碳積分在內的物質獎勵。加強對于低碳環保理念的宣傳力度,設立無煙樓層、無煙客房。
(三)倡導酒店低碳文化,提高酒店低碳管理水平
【關鍵詞】農村建設 經濟發展 規劃
一、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業問題分析和對策
1.1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村和農業結構矛盾
1)是中國落后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農業發展的封閉,保守,更復雜和廣泛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水平較低。
2)是種植結構單一。主要作物小麥、玉米、大面積的種植,木頭副漁業比例較小。水產養殖在南方和北方作物不和。高質量的產品的比例仍然很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主導產業優勢沒有發揮,不能很好導致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民經濟發展緩慢。
3)是土地流轉機制建設滯后。土地難以向優勢產業和大戶集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規模集約發展。
4)是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畜牧業在農業、園藝、特色工業和人均收入很低,落后的生產方式的比例,尤其是傳統的畜牧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知道大多數的農民合作的主要方法。影響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農業生產的歷史觀念和生產方式。中國的市場發展的一個嚴重障礙的現代農業。
1.2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農業科技落后
農業產業化的技術水平不高,規模不大,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并刺激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產業發展能力較弱,和農民利益之間的耦合機制不太近,不足牽引作用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不能很好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技術在促進農業規模、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促進建設高效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農業結構的優化不是很好發展,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徑曲折。
2.3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教育水平落后
中國教育最大的缺陷是二元分割。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形式整體分割,形成“農村教育”和“教育之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缺乏理解的教育,大多數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因此,農村教育水平落后于缺乏合格的工人。策略依靠科學和教育在農村,做了很多限制,阻礙科技進步的科技教育水平阻礙生產,形成一系列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農業發展越來越落后。
2.4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首先是r業投入資金不足。多年來,農業科技、信息、標準化生產、防疫體系建設和農產品檢測等投資的嚴重短缺,農村經濟體系非常脆弱,失明的農民生產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影響。以水利建設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并不完善,農業抗風險機制不健全,農業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差。其次農業營銷體系建設并不完美。出口平臺建設滯后,農產品品牌意識不強,不能很好地創造自己的特色農產品,缺乏市場意識,使市場的競爭力。農業效率低下不能充分發揮農業地區的優勢特點。
二、農村經濟中面臨農業問題的對策
2.1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1)發揮財政作用。在省級金融輸入增量逐年增加一定數量的前提下,應積極爭取,爭取國家在我們省的投資規模方面,推出一個在自己的農業部門,提出“做”項目,計劃在積極的一步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一千斤”的方向和補貼,引導社會資本很大程度上對我國農業傾斜,擴大在我國農村的農業投資。
2)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除了新的農業技術革命的前沿,其關鍵在于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產業化、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主要措施之一,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具有突破性發展。
2.2發展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
在發展目標上,我們強調以確保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有效的供給,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收入實現雙重目標,關注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現代農業的發展,這樣會使農業高效提供出價值。在農業發展模式上,要從我國人多地少、農業低效低值且面臨巨大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的實際出發,把高效生態新型農業作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模式。
2.3發展科教興國戰略
應該積極推行以教授“本土化知識”為職志的素質教育,改革農村學校的課程設置,讓教材適合農村是重要的,讓教育適合農村,培養農村孩子具備適應外部和本土兩種環境的知識與能力。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參與新農村建設,農村居民知足長樂的變換,困在過去,害怕風險,不講效率的生產生活態度,擺脫落后的封建的小農思想。學習技術知識提高勞動技能發揮主要作用在農村發展在未來,我們需要增強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讓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三、未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建議
要發展新農村經濟,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我們要改革農業產業結構,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涉農優惠政策,切實用好政府的財政補貼,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積極開展科教興國,以科技來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從而發揮農村在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
四、結語
農村經濟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好基礎發揮農村基礎設施的作用,在農村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健康良好,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只要我們不怕困難,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問題指日可待。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將面臨新的是蒸蒸日上的狀態。
參考文獻:
1 引言
高速公路是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象征,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載體。高速公路的功能不僅表現為安全、快捷、舒適的交通運輸能力,更有傳播信息、傳播文明、物流集散、商業商貿等多種可以發掘和利用的潛在功能。國外高速公路發展經驗表明,一條高速公路在通車后3-5年即能形成帶狀經濟,高速公路對沿線地區發展來說就是流動的宣傳車、廣告牌和展示臺,車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大,將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起到有力的拉動作用。鹽城市高速公路網絡已建成,形成南下北上、東進西出的快速交通網絡。高速公路網絡的形成,將徹底改變鹽城交通地理環境和經濟布局態勢,形成推進城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如何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及早規劃實施沿高速公路軸線和道口開發,把高速公路沿線建成環境最優美、產業最密集、人氣最興旺、人居最安全的投資樂園,已成為當前最為緊迫和重要的任務。
所謂道口,就是陸路交通的交叉、進出之口,或是幾條高速公路相交叉的交會之地。隨著交通工具的快速升級,道口地區日漸成為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快速集聚地,最典型的就是專業市場和物流企業大量搶先入駐,從而引發大量資本的投資熱情,這就是“物流道口”的“道口經濟”。
2發展概況分析
2.1高速交通發展和道口現狀分析
2.1.1高速交通發展和道口現狀分析
近年來,鹽城市積極實施“基礎設施快上”和“主攻公路”戰略,多方籌集資金,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公路建設步伐,較好地改善了鹽城市路網結構和道路通行條件,一定程度地緩解了交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由于缺少高速公路這樣快捷的進出通道,市域內外人流、物流、信息流進出的快捷程度還遠遠落后于其他省轄市,無法與發達地區全方位接軌,尚不能具備上海大后方的區位優勢。鹽城市高速公路網絡的建成,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交通發展滯后的狀況。
從鹽城市在建高速公路的實際情況看,實施快速接通工程,構筑多層次、全方位的快速交通網絡,鹽城市具有三方面的優勢:
①總量優勢十分明顯。鹽城市高速公路密度已經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總里程也將超過江蘇省其他省轄市。
②布局優勢獨具特色。鹽城市高速公路網絡串聯起市區和8個縣(市、區),連接鹽城市22個重點鄉(鎮),輻射范圍十分廣闊。特別是鹽通、鹽連、鹽淮、寧靖鹽四條高速公路交錯互通,為做大城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③道口分布科學合理。鹽城市域共設有20個高速道口,一般每隔10-20公里就設有一個道口,在市區周邊地區就分布有6個高速道口,為市區人流、物流的快進快出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
盡管如此,鹽城市市縣鄉距離快速接通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高速公路離我們既“近”又“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工程建設的近距離與思想認識的遠距離。當前鹽城市高速意識和“高速經濟”概念尚未形成,以致于一些地方在城鎮建設、公路建設、園區布局、產業規劃等方面尚未與高速公路對接。
②建設期限的近距離與開發規劃的遠距離。按照省、市“能快則快”的要求,鹽城市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提速。而鹽城市對如何綜合開發高速公路資源,發展道口經濟,以高速公路為軸線,以高速道口為節點,加速沿線區域經濟整合互動發展等重大問題,尚無深入的研究和統一的規劃,工程建設進度的超前與開發利用規劃的滯后現象還較普遍。
③空間位置的近距離與通達時間的遠距離。300多公里高速公路縱橫交錯于鹽阜大地上,與我們朝夕相伴,近在咫尺。鹽城市142個鄉鎮能在30分鐘以內接通高速公路的僅有20多個,大多數鄉鎮在1小時以內才能接通,還有極少數無路可通的鄉鎮。
2.2發展道口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2.1長三角的繼續集聚和整合趨勢
中國經濟將越來越向各個大城市區,特別是向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這三大城市群進行集聚,三大城市群已成為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經濟空間。
長三角是我國繼珠三角開發開放之后又一經濟增長最快、發展最好的地區,是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滬寧、滬杭甬交通走廊沿線為主的各大中城市正形成世界上的第六大都市連綿帶。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蘇浙滬三個省市進一步增強了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緊迫感,為了促進生產要素在整個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加快區域經濟融合,增強長三角的國際競爭力,三方確定,在近期合作與交流的內容上,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①構建區域大交通;②區域信息資源共享;③區域旅游合作;④區域生態環境治理;⑤區域內天然氣管道網絡建設。
鹽城要抓住長三角納新擴容,借機融入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自己的支柱產業,充分利用好高速公路道口資源。
2.2.2周邊城市競爭激烈
鹽城市是蘇北5市中距南京、上海最近的城市,周邊城市之間競爭激烈。周邊城市道口經濟的發展可謂咄咄逼人,道口經濟有一個顯著特點,對資源的吸附性較強,一旦某一道口對區域內生產和流通要素率先整合,形成了經濟高地,附近的道口就會陷入被動,很難有所作為,所以鹽城必須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道口經濟,參與到激烈競爭中去,并取得應有的地位。
2.3區位分析
鹽城市域高速公路沿線共20個高速道口,其中市區周邊地區有6個道口,其中本案例研究的步鳳道口位于鹽城市河東片區東南部,步鳳鎮以北。
3規劃總論
3.1指導思想
①立足全局,著眼長遠,合理確定功能定位
②整合、優化空間結構,完善城市布局
③堅持生態優先,實行可持續發展
④重視規劃彈性,提高規劃可操作性
3.2規劃目標
通過有效的規劃引導和規范的市場運作,將鹽城市區步鳳道口建設成為“交通資源集聚點、經濟發展增長點、生態景觀亮點、現代化鹽城的東大門”。
3.3規劃思路
①從區域角度研究道口經濟的發展背景、發展趨勢等,充分挖掘道口經濟的發展潛力,并從鹽城市區六個道口整體出發,研究道口的發展目標、功能定位以及項目布局。
②充分研究道口的自然環境、現狀特點以及各經濟要素之間的關系,力求創造人與自然有機融合、具有高雅品質的道口空間。
③建設用地規劃必須在功能定位的指導下,結合現狀條件布局,是對功能定位的細化、詮釋,不宜超出功能定位的要求。
④道路系統規劃以上位規劃為依據,內部細化道路盡量不接上高等級公路,避免造成交通復雜化,保證高速公路不增加交叉口,一級公路距離匝道500米以上設置交叉口,二級公路距離匝道300米以上設置交叉口。
⑤現狀河道格局是按農業生產的需要建設的,與城市防洪、排澇的需求以及水環境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合,必須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城市防洪排澇的布局以及水環境的要求出發,進行河道整治規劃。
⑥沿高等級公路控制生態走廊,從城市景觀規劃、農業生產的角度出發,進行綠地控制。為保證立交口的景觀效果,立交口每個象限地區控制不少于300米的生態景觀用地。
3.4產業發展戰略
鹽城市市區主要道口周邊用地涉及到一、二、三產業,為了更好的控制其發展建設,對產業發展分別提出戰略分析。
3.4.1第一產業發展戰略
全面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以高效農業、創匯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①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②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③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④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3.4.2第二產業發展戰略
堅持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導向、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新興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展壯大規模經濟,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集團化,增強綜合競爭力。
①運用高新技術,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優化,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工藝水平,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
②集中大力發展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石油化工、機電一體化、精密機械和能源原材料等六大支柱產業。
③重點培育和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環保產業和新材料四大新興產業,形成一批高技術產品群,增強國際競爭力。
④發展規模經濟,引導優勢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形式,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
⑤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繼續堅持和實施對外開放戰略,進一步改善和優化投資環境,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3.4.3第三產業發展戰略
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提升服務水平和技術含量,逐步形成以傳統行業為基礎、新興行業為主導、布局合理、城鄉共同發展的第三產業新格局。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旅游業、信息產業。
①大力發展市場業,結合鹽城市的汽車經濟,側重發展汽車配件商貿城,以及紡織原料和紡織機械的專業市場;②大力發展會議展覽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③大力培育現代物流業;④大力發展信息咨詢等生產業;⑤大力發展現代休閑服務業。
4案例分析及功能定位
4.1相關案例分析
4.1.1錫山區道口經濟
滬寧高速錫山區道口作為“道口經濟”的發展先鋒,錫東、東北塘兩大道口內分布東方國際輕紡城、健鼎電子、迪卡儂運動超市、大明物流等部分企業,其中,東方國際輕紡城建筑面積超百萬平方米,城內分設紡織、服裝、皮革三大專業交易區及東方魅力步行街;迪卡儂運動專業超市(錫山店),店內65個運動項目的6000多種運動用品匯聚一堂。迪卡儂運動超市歐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錫山店自開業以來,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運動愛好者慕名前來。
錫山道口占地僅1平方公里的建材市場上,銷售額就能達到30億元。錫山區在發展道口經濟上抓住了機遇,快速推進了一批集特色、功能和形象為一體的服務業集聚區。錫山區之所以在道口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無外乎:①公路運輸條件優越,可以有效地降低運輸成本;②公路輻射條件好,可以有效地形成經濟帶,拓展更大面積的市場;③公路的客流、車流、物流、信息流量大而迅速,對沿線經濟區的需求拉動作用力不可低估。
4.1.2華東五金城――激活姜堰道口經濟
號稱“全國最大五金專業市場”的華東五金城,駐扎姜堰西道口。華東五金城這臺經濟引擎進一步激活了姜堰乃至蘇中地區的“道口經濟”,其沖擊波開始輻射到浙江、上海、山東。經濟學者表示,“物流+道口”模式,將成為大市場經濟最具競爭力的經濟模式。
華東五金城入駐后,姜堰主政者腦海中的“道口經濟”藍圖越來越清晰:做大做強做優“道口經濟”,使姜堰全市服務業形成“大市場+大物流+道口經濟”的格局,高速道口旁的姜堰(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梢哉f正是華東五金城,激活了姜堰“道口經濟”。
4.1.3中國汽配城發展分析
目前全國汽配城項目紛紛上馬,以北京市場為例,從2004年年底到2005年年初,北京的汽配市場突然從原來的8家增加到了現在的26家。汽配經銷商數量一直不斷下降,而汽配市場的數量像野草一樣瘋長,市場競爭空前激烈,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大多數汽配城小、散、差,利潤率較低。
汽配市場的健康發展,首先需要市場的規范管理,進行規?;洜I。各地汽配城應從傳統的招商方式,轉變為根據市場經營品種是否配套,有側重地引進名優廠商到市場設點經營;利用品牌店、專賣店等形式,逐步淘汰原有“雜貨店”式的商戶;與國內知名企業簽約,共同發展市場;在經營思想上徹底摒棄過去的“房東”經營模式。
4.2功能定位
根據國內外道口規劃建設資料分析,結合鹽城道口現狀情況,道口除交通的主要功能外,其他主要有產業、物流市場、生活配套、休閑旅游、生態景觀等功能。
步鳳道口地區定位為“以汽車零部件商貿城及會展為重點,汽車產業轉移擴散的吸納基地、物流集散中心、休閑服務中心以及鹽城市區東大門”,主要依據如下:
4.2.1強大的汽車工業后盾
鹽城市區已形成了以東風悅達起亞為核心的汽車產業集群,汽車規?;a隨之而來的汽車零部件及相關配套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依托東風悅達起亞公司和中大集團的起步動力,依托長三角日益龐大成熟的汽車消費市場,利用全球汽車產業轉移的良好時機,吸引眾多生產汽車零部件企業投資鹽城。
4.2.2城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會展經濟
會展經濟即以會展業為支點,通過辦會、辦展、辦節等多種形式,傳遞信息、提供服務、創造商機、刺激需求,進而帶動相關的產業如運輸業、電力業、廣告業、印刷業、餐飲業、旅游業、咨詢業、服務業等發展的一種經濟。會展經濟能創造一個高效、快捷的傳播渠道,城市形象的塑造離不開有效的傳播。
4.2.3優越的交通區位條件
沿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帶來了巨大的車流和物流,同時信息流也不斷加大,這些潛在的優勢將對步鳳道口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引擎作用,對發展專業市場和物流業有重大影響。同時,新洋港的水路運輸和來自鹽城機場的航空運輸也是重要的交通優勢條件。
5用地規劃布局
根據現狀用地布局分析,該道口地區由沿海高速公路、南環路在空間上自然劃分為三個象限,分別為西北象限、西南象限和東部象限,規劃分別對這三個象限地區進行了科學的用地布局。
(1)西北象限――市場用地、會議展覽用地、物流集散中心和工業用地,配套少量的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①打造江蘇省規劃最大、功能齊全、配套完美的綜合性汽配商貿城,集倉儲配送、物流交易、商務辦公、產品展銷、信息處理和為之配套的娛樂、餐飲設施;市場用地除汽車配件外,還配有部分紡織原料和紡織機械交易市場。
②臨近道口規劃設置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和汽車文化公園。會展中心側重結合一年一屆的“中國江蘇汽車及零部件國際博覽會”,創出鹽城汽配品牌。同時以此為支點,舉辦各種形式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吸引大量的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以會展經濟直接推動商貿、旅游業的發展,進而拉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汽車文化公園充分借鑒美國迪斯尼樂園、好萊塢影城模式建立的汽車主題文化公園的設置,將汽車展示、銷售、信息、娛樂、觀光旅游集合在一起,使汽車文化公園具有鮮明的文化經營特色。
③位于市場用地和工業用地之間設置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布置物流集散中心的必要條件是有充足的貨物來源(來自市場和企業大量的貨物)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東側的城市主干路經七路和南側的快速路南環路),同時配建大型貨運停車場和汽車維修設施。
④西部大片工業用地主要考慮汽車產業的配套工業,包括汽車電子、汽車儀表、汽車裝潢、汽車輪胎等,打造鹽城以東風悅達起亞為核心的汽車產業集群,加強鹽城的汽車工業市場競爭力,使鹽城進入中國汽車制造的第一方陣,進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市場。同時結合汽車工業發展部分相關工業,例如包裝塑料和紙板、橡膠、五金制造等。
(2)西南象限――行政辦公、賓館、工業和物流的混合用地,包括少量市政公用配套設施用地。
①行政辦公和星級賓館位于臨近道口的西南角,建筑主體為風格現代的高層建筑,是塑造道口環境景觀和空間景觀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②行政辦公和賓館西側規劃布置為樓宇工業用地,產業類型主要是針對汽車工業相關的高科技研發工業以及部分精品工業。工業建筑以多層為主,為了避免重復傳統工業廠房單調的天際輪廓線,增強自道口沿南環路的建筑輪廓韻律感。
③西南象限的西部為傳統工業用地,主要以汽車零部件配套加工為主,注重工業區的綠化景觀建設和沿線建筑景觀的打造。
(3)東部象限――主要控制為村莊建設用地和農業生產用地,作為鹽城特有的生態農業示范區,發展觀光農業經濟。
6建設用地適建性及控制要點
本規劃將道口周邊用地管治類型分為四種:禁止開發區域、適度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和優化整合區域。
禁止開發區域:如道口主要植物造景區域、規劃生產防護綠地、生態綠地和農業生產用地等,除少量農村居民點和市政公用設施外,其他開發建設行為將被禁止。
適度開發區域:對某些區域采取適度開發機制,開發建設的同時兼顧生態、景觀要求,對建設活動適當限制,限制產業內容和強度,同時建立相應的準入機制。
重點開發區域:是對于有競爭力的地區,可以加大投入,加快發展,適當放寬土地利用政策,進一步引導經濟活動的集聚。
優化整合區域:此區域經濟活動已經非常密集,但仍然需要再開發、集聚和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對空間開發指導約束,限制盲目開發,保留必要的綠色空間。
表1步鳳道口周邊建設用地適建性及控制要點
控制
要點 1、公共設施用地容積率控制在0.8-3.0,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下,綠地率控制在3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以下。工業用地和倉儲物流用地容積率控制在0.6-1.0之間,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綠地率控制在2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2、建筑布置為低層和高層結合,可結合現狀水體營造親水空間,形成良好的內部環境景觀。
3、生產防護綠地容積率控制在0.05以下,綠地率控制在95%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 1、公共設施用地容積率控制在0.8-3.0,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下,綠地率控制在3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00米以下。工業用地和倉儲物流用地容積率控制在0.6-1.0之間,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綠地率控制在2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樓宇工業容積率控制在1.0-1.5之間,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綠地率控制在4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36米以下
2、建筑布置為低層和高層結合,可結合現狀水體營造親水空間,形成良好的內部環境景觀。
3、生產防護綠地容積率控制在0.05以下,綠地率控制在95%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 1、村莊建設用地容積率控制在0.8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下,綠地率控制在50%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2、建筑布置宜為低層,可結合現狀水體營造親水空間,形成良好的內部環境景觀。
3、生產防護綠地容積率控制在0.05以下,綠地率控制在95%以上,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
7發展道口經濟的對策與措施
加強規劃的執法水平,健全規劃管理,以行政、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強調規劃、建設的法律、標準和準則以及相應的法規的嚴肅性,嚴格執行規劃,進行建設項目的管理明確規劃、建設的審批和修改的辦法、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堅持由政府統一組織經營性開發用地有償出讓工作,將土地投放的數量、區位與適應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完善土地出讓、轉讓的有關規定、辦法和法規,采用按樓面價計算土地出讓金的方法,利用經濟手段調節土地開發強度;實施土地預征制度,保障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綠化建設等資金的落實。
關鍵詞 民間資本風險監管規范發展路徑選擇 作 者 李富有,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安710049)周新輝,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副教授。 (上海200235)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間資本供求、風險防范及其健康發展研究” (12&ZD071)
近年來,隨著中國民營經濟的迅速增長,中小企業發展的日趨繁榮與從正規金融貸款難之間的矛盾,加快了民間金融的發展,民間借貸已成為我國金融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金融作為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對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民間金融是一種內生化的非制度體系,主要依靠傳統的民間信用來維持運轉,且其交易活動又過于分散和隱蔽,游離于國家統計與金融監管之外,再加上其自身受資金規模和運營操作的制約,客觀上存在較大的風險,容易滋生非法融資、借貸糾紛、集資詐騙、暴力催收等破壞社會穩定性的違法犯罪現象,因而迫切需要加強對民間資本的規范引導,促進其趨利避害、健康發展。
民間資本風險源起及其性質
民間資本是相對于國有資本而存在的,是除國有資本以外的所有資本(不含國外資本)。從內容上說,民間資本包括民營企業所掌握并用以投資的一部分資本,以及居民存款、市場游資、居民手持現金、退休基金、房屋保險基金、非國有經濟的資產和范疇。
改革開放以來,民間資本作為最富有活力的資本,經過多年的發展,在農村經濟、民營企業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規模也呈不斷擴大的趨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45萬多億元,這表明中國的民間資本已經超過了40萬億元,民間資本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資源,這部分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運用效率能否進一步提高,直接關乎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增長。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民間資本生存于“體制外”.運行在正規金融的夾縫里,處于地下隱蔽狀態,面臨“體制性抑制”與“體制性約束”,加上宏觀管理部門、微觀主體對民間資本“冷眼看待”,民間資本的規模和范圍均受到一定的限制。2009年以來,國務院和各職能部門對引導民間資本健康發展問題高度重視,一些綱領性文件和實施細則已經或將陸續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也逐漸付諸實施,民間資本還被允許進入金融、航空、鐵路等原有的壟斷行業。
然而,迄今為止,有關民間資本生存和發展的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監管制度、信息制度等規范民間資本發展的相關制度法規仍未完全建立,民間資本供求仍然存在明顯的“期限錯配、結構錯位”等現象。一方面是大批民營企業存在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民間資本閑置或低效率運轉,這種資本配置錯位的矛盾也大大刺激了地下金融(包括地下錢莊、不規范的私募基金、灰色的一級半市場等)的快速滋長。同時,因監管主體缺位和機制不完善,民間資本長期“地下運轉”,風險叢生。特別是近年來,受經濟下行、流動性趨緊等綜合因素影響,一批高杠桿、高成本擴張企業資金鏈斷裂,民間借貸逾期違約案件高發,各地非法集資吸儲、民間借貸糾紛等案件大幅增加,在溫州、鄂爾多斯、榆林等地民間資本最為活躍地區的民間借貸更是亂相環生,這些均標志著以民間借貸為主的我國民間資本風險進入了集中暴露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經濟回暖尚不明確、民間借貸利率上升的背景下,民間借貸市場正在從兩年前的蘇浙等沿海地區擴展到山西、內蒙古、湖南等內陸地區,從制造業擴展至商貿流通業乃至普通家庭,一些地方甚至有“全民放貸”之勢。2013年央行研究局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2011年我國民間借貸市場的資金存量就已超過2.4萬億元,占當時借貸市場比重達到50/0以上。報告指出,近兩年來,我國民間借貸資金量呈現逐年遞增之勢,存量資金增幅超過28%。由于借貸行為缺少正規合同,往往以借條協議、口頭協議形式為主,這使得借貸風險日益變大。這表明,我國民間資本風險仍然存在進一步放大趨勢,民間資本借貸危機一旦爆發,極容易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和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而且有可能危及區域金融生態和正規金融體系的穩定,沖擊實體經濟,甚至形成金融危機,直接誘發各類社會違法犯罪活動,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穩定都將造成惡劣影響。
綜觀我國多年以來民間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以說步步驚險,源于多方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主要通過民間金融市場上借款人的經濟行為來影響民間金融風險,其作用側重于需求方面。經濟繁榮時期,借款人投資回報率上升,投資者投資意愿強烈,資金需求擴張,市場的融資杠桿率提高,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隨之增加,開始大量投資于高風險項目。而當經濟轉向衰退,投資者的資金回報率大幅降低,投資于高風險項目的企業開始陷入破產違約的困境,信用違約風險自然隨之產生。
2.金融主體的有限理性。民間金融市場上的貸款者也呈現機會主義的有限理性。當民間金融市場資金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民間利率顯著提升時,越來越多的貸款人開始無視自己掌握的信息,借款人承諾的利率取代了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成為貸款人發放貸款的重要依據。同時,由于民間金融市場上的金融交易信息往往缺乏標準抵押品,信用違約風險很大。
3.民間金融市場監管不足。首先,由于民間金融游離于正規金融體系之外,沒有納入國家統計和金融監管,而其自身也有利率高、額度小、形式多樣、市場價格不統一等特點,這就加大了中央銀行準確掌握其資金規模、投資方向、運行等情況的難度,中央銀行制定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因為民間金融的未知因素而造成效果的偏離。其次,民間金融市場上,放貸人筆數多,但每一筆放貸的金額都不大,導致放貸人的單位監督成本過高,而且各個放貸人之間缺少信息共享,難以形成合力監督。再次,如果借款者向多個民間金融機構借款,那么每一個放貸人都沒有對借款人信用能力和償還能力進行監督的激勵,容易發生“搭便車”現象,導致監督的缺失,這就使得民間金融市場失去了防范風險的最后一道屏障。最后,外部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的不足、監管職責的不明確、多頭監管、監管規則位階低的現狀,也嚴重制約了民間金融機構風險防范體系的建設。
4.民間金融機構的內控機制缺失導致經營失范。當前,民間金融交易活動的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尚未得到法律的清晰界定,民間金融風險防范的內控設計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此外,民間金融組織交易程序過于隨意,交易手續簡單,形式自由多樣,具有很大的主觀色彩,對信用擔保和抵押品的要求較低,不規范的交易流程也是引發民間資本風險的因素之一。
5.政府對民間金融活動的抑制與打壓。民間金融作為一種內生性的金融制度,有效地擔負起了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重任。但國家出于宏觀調控的需要,常常對一些民間金融活動進行抑制和打壓,迫使一些民間金融活動深入地下,既增強了民間金融活動的隱蔽性,也阻礙了民間市場的組織化進程,其風險水平無形中也提高了。
6.國家貨幣政策的轉變與產業升級轉型步伐的失調。國家貨幣政策與產業升級轉型步伐的失調,是民間資本風險爆發的又一根源。當某個產業處于新興階段、具有發展前景又能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步伐時,政府往往會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等大力支持企業發展、升級、轉型。但國家在調整貨幣政策時往往要綜合考慮通貨膨脹與就業。因此,一旦國家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災難,從而引發民間資本借貸風險。
從微觀上看,民間資本風險又可表現為多種形式,也即可分為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或操作風險等多種類型的風險。總體來看,其主要呈現下列基本特征:
1.復雜性。民間金融活動包含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合會、私人錢莊、私募基金、典當行等。交易形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民間金融風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2.隱蔽性。由于民間金融游離于正規金融體系之外,沒有納入國家金融監管與統計,民間金融活動長期游走于灰色邊緣區域,風險往往比較隱蔽,在風險爆發前金融監管機構往往難以察覺,風險的隱患較大。
3.傳染性和擴散性。民間資本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自有資金、民間存款和正規金融機構貸款,這三者從一定程度上講都是來源于正規金融機構中的存款。由于民間金融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一旦民間金融組織爆發風險,將會對正規金融機構造成沖擊,其風險將擴散到正規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中。
4.顯著的地域性。民間資本的地域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間資本風險的成因具有區域性,二是民間金融的影響范圍具有區域性。民間金融產生于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源于正規金融資源的缺乏,依托于中國社會傳統的血緣、地緣、親緣關系,依賴于人際關系的相互信任,因此風險一旦爆發,往往會影響到區域內參與民間借貸的人員。
民間資本風險監管問題及其規制
當前,民間借貸已成為小企業和個人獲得資金的重要途徑,金融資源的有限性也決定著我國金融市場必須采取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并行發展的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因此對符合規范的民間借貸應予以鼓勵發展的態度。然而,民間資本與生俱來的風險不容忽視,其風險一旦爆發,不僅會損害區域經濟的發展,其引發的恐慌嚴重時甚至會蔓延至正規金融市場,演變為整個金融體系的危機。同時,民間資本市場的高利率極易引發民間借貸糾紛,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和犯罪率。民間資本風險監管的主要問題是:
1.監管主體不明確,職責不清,日常監管缺失。首先,民間金融活動隱蔽性較強,借貸主體關聯復雜,需要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才能有效地做好監管工作。然而,當前民間融資多頭監管和監管缺位問題一直較為突出,缺乏一個權威部門來協調各部門工作。比如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由各地金融辦監管,投資公司和中介機構歸工商部門管理,而典當行由商務部門監管。多頭分散管理的結果是監管長期缺位,導致部門間的相互推諉,民間融資活動無人監管。其次,民間金融交易活動廣泛發生在城鄉的各個角落,借貸活動的頻繁和普遍使得監管部門難以應對。民間金融活動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雖然功不可沒,但民間借貸市場較為混亂,信用和債務情況缺乏查詢渠道,地方政府也沒有采取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來防范民間借貸可能發生的風險,經常是在風險已經發生時被動的介入,以行政或司法手段懲處犯案人員,但最終挽回的損失卻很少。
2.指導性的條例、規范多,配套的法律層面的監管少。銀監會或人民銀行針對民間借貸、地下錢莊或小額貸款公司頒布的暫行條例、管理辦法或指導意見等,大多存在規則位階低、缺乏高位階的法律來約束。我國對民間金融的法律規范散見于《刑法》、《合同法》、《貸款通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民間金融活動的規范甚至還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最高人民法院界定民間借貸利息在銀行同期貸款利率四倍的范圍內,以及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之間的民間借貸行為為合法,受法律保護;但《非法金融機構與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卻將其認定為非法的金融活動,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法律規章之間存在的沖突,增加了界定民間融資活動是否合法的難度,也加大了交易成本與交易風險。
3.沒有確立市場化的準入、運營.退出及風險防范機制。一整套規范的民間金融市場準入、退出及風險防范機制,有助于構建一個向正規化發展的民間金融市場,降低民間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民間金融市場缺乏明確的市場化準入與退出機制,導致民間借貸一直游離于灰色地帶。雖然在經歷2011年的民間借貸危機后,浙江溫州和福建泉州等地展開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民間借貸登記備案制度,但一些出借人也擔心利息收入需交個稅,為追求高利,不愿前往登記;一些借款人擔心借款信息公開后會影響在銀行的貸款,登記積極性也不高,這些都影響了借貸登記服務的推廣,民間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準入、運營與退出機制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因此,必須加強對我國民間資本風險的防范與監控,多管齊下,引導其逐步走入規范化發展道路。
第一,構建“四位一體”的民間資本風險防控機制。民間資本的規范化發展與風險防控最首要的問題是,需要構建一套集法律規范、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于一身的“四位一體”的民間資本風險防控機制,具體包括:
(1)立法司法部門監管。相關立法部門要盡快出臺《民間金融法》等法律法規。清晰地界定民間金融的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并且對現行存在矛盾的法律法規作出修改,盡快制定飯壟斷法》,打破國有正規金融的壟斷局面;司法部門負責制定民間金融交易活動違法犯罪的懲罰法律,對民間融資糾紛進行事后裁定。
(2)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政府在民間資本風險監管中可以實現以下職能:一是政府投資擔保公司。政府投資主體可單獨或與民間投資主體合作設立間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扶持機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短期資金拆借、融資租賃等服務,從而有效地降低信貸風險。二是政府投資設立中小企業投資信息網絡平臺。政府可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專門為民間投資主體服務的信息網絡平臺,通過設立融資項目信息庫,廣泛收集小微企業、個體創業者的融資需求信息,采取靈活多樣的對接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融通、資產管理、融資中介、信用擔保、政策性資金申請等專業化融資服務,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現有的小企業網絡服務商資源,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有效對接,實現信息的高效配置。
(3)行業組織的自律管理。民間金融是一種非制度化的內生體系,是按照市場的規律自發組織的。應成立民間金融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民間金融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功能與服務功能,以及對民間金融活動進行監督、約束和管理的職能等,大額的民間金融交易活動在行業協會實行登記備案,從而實現行業協會的自律管理。同時,行業協會也可給民間資本借貸者之間的協調、業務合作和信息共享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
(4)民間借貸者的社會監督管理。民間借貸者之間出于規避風險的需求,會自發地對內部風險控制加以改進。民間金融機構需要借鑒成熟的金融運營模式,設計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流程。
第二,建立健全適應民間資本監管要求的法律法規與配套制度,構建市場化的準人、運營、退出與風險防范機制。
當前民間資本的規范發展主要體現在亟須加快民間借貸在制度立法等方面的建設。首先,增強民間金融的經營透明度,幫助政府在法律框架內引導和規范民間金融發展;其次,協調不同位階的法律法規,對現行的各種涉及民間金融的法律法規作出相應調整和修改。同時,也應盡快建立健全與現行民間金融發展相匹配的一整套制度,具體包括:
(1)建立市場準入制度。首先,要根據各個地區民間金融機構發展的不同水平確定不同的準人方式:對經濟發達地區,可以鼓勵符合規定設立條件的民間金融機構通過收購、兼并等市場化方式進行改造,發展本地區的民營銀行;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嚴格要求民間金融機構向監管部門提供資產擔保等放貸資格的保證。其次,要控制國有股份所占比例,防止大企業或政府壟斷,從而讓民間金融機構演變成正規金融現象的發生。再次,從機構的注冊資本、組織結構、業務范圍、人員組成等多個方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民間融資機構的準人條件進行設置,在民間金融機構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上,應按照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要求來設定管理人員的選用標準.,
(2)建立市場退出制度。首先,應制定或修改相關法律,明確規定民間金融機構的退出標準,比如一旦資本充足率低于某個標準,就應該強制其退出市場;其次,建立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處理退出市場的民間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
(3)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不僅能夠樹立公眾對民間金融機構的信心,彌補民間金融機構缺乏國家公信力的不足,也能降低民間資本的風險。政府應通過設立專門的存款保險機構,確保其職能發揮的獨立性。同時,要將存款保險收費制度同銀行業金融機構相關法規發展程度、風險分類和分級狀況等因素結合起來。
(4)建立信用擔保制度。信用擔保機構的建立可以彌補借款者信用狀況不足的缺陷。借款者向信用擔保機構上交一定比例的擔保費,一旦借款者無法及時償還貸款,信用擔保機構將向放貸人支付代償資金,擔保機構同時向借款人進行追討,索要包括借款本金、利息、違約費用等金額。
第三,明確民間金融交易活動的監管職責,推動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的合作。首先,民間金融活動隱蔽性強,借貸主體關聯復雜,需要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才能有效地做好監管工作,目前迫切需要明確民間金融的監管部門,對監管職責清晰劃分。其次,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作為金融市場上兩大主體,正規金融具有交易程序規范、手續繁雜、貸款時間長、信息不對稱等特點,而民間金融具有交易程序不規范、手續簡單、獲得資本時間短、違約風險相對小的特點。如果正規金融體系與民間金融體系能夠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借鑒,那么金融的監管成本將大大減少。比如,民間金融在信息獲取、擔保機制以及交易成本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正規金融可以利用民間金融體系建立起來的信用數據庫;民間金融風險監管也可以借鑒正規金融的交易流程,兩者的監管成本將會在某一點相交,從而使民間金融機構達到最優化規模。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范圍內實行的,使廣大農村地區摘掉貧困落后的帽子,中國因此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跡。當時的使中國人“活了下來”。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如何讓中國農民“發展起來”,縮小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成為當前的熱點和難點。而農民最大的資本在土地,因此,考慮農民發展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土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這無疑是對現階段“三農”問題做出的重大政策調整和新一輪農村,對于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使農民“發展起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村土地規?;洜I對于解放農業生產力,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會整體效益,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將成為中國農村繼“”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然而,到底如何發展土地規?;洜I,現實中又存在哪些問題,土地規?;洜I的發展路徑和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本了一些思考。
一、土地規?;洜I應從條件具備的地區優先發展、率先發展
土地規模化經營不是全國范圍內同步發展,更不是強制實行的一項任務。首先,土地規?;洜I需要當地村民的一致認同。不同地區,村民的思想覺悟、知識水平,以及對規?;洜I的認識都存在千差萬別,決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切合當地發展實際,以市場為主導,政府做好政策的解讀和對農民的幫扶工作,遇到問題時,應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拓展土地規模化經營的主體范圍,夯實規模化經營健康發展的基石
規模化經營的主要方式有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或承包大戶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農民自愿將土地、資金入股成立生產合作社,這里的合作社既包括直接用于土地的規?;洜I,又包括以農業機械用具租用為主的合作社,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將新型農業合作社搞成以前的生產隊。農業企業是現在已經初具規模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企業主體,它的優勢在于科技含量高,管理相對成熟,且可以發展多元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層次和深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更有利于參加規模化經營的農民。家庭農場或承包大戶是以家庭主體的承包經營方式的拓展,在規模上比以前擴大,便于實施機械化操作,隨之帶來的是生產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此種方式在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而發展好一點的家庭農場還可進一步發展成農業企業,鍛煉和培養出一批農民企業家,從而帶動大多數農民走向富裕。
三、健全機制體制,形成依法管理和發展規?;洜I的良好環境
政府相關部門要提前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角度出發,圍繞土地規模化經營過程中合同簽訂、法律咨詢以及信息交流、價格評估、糾紛處理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從而賦予農民更加充分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1]。土地規?;洜I中政府要針對流轉無合同約定、土地流轉價格缺少調整監督機制、自發流轉合同無相關部門備案等,從基礎抓起,搭建土地流轉平臺,規范土地流轉行為。
四、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破解規?;洜I發展瓶頸
資金短缺是土地規?;洜I的發展進程中一個不可逃避的問題,各級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對土地規?;洜I發展的支持,并通過推廣相關地區的成功經驗,建立信用調查體系、土地流轉、金融貸款擔保、防范不良資產風險等平臺,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進行金融支持。通過平臺的建立,使金融機構能夠針對經營主體自身條件進行信用等級評估,也拓寬了土地規模化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通過推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集體資源使用權抵押、土地預期收益權抵押、大中型農機器具和不動產產權抵押等擔保模式,增強金融機構貸款融資信心,讓經營主體貸款融資有較大改觀。
五、確保土地規?;洜I過程中農民的受益,防范風險失控
土地規?;洜I的根本目的是使農民更加富裕,但眾所周知,農業生產受氣候、環境和突發災害等影響比較大,一陣狂風暴雨或許會導致顆粒無收,因此這些潛在的風險必須考慮到土地規?;洜I進程中,并通過建立保險制度,使得農民在任何情況下的生活都有保障。因此,要加快土地金融產品的創新,使包含銀行信貸、有價證券、信托等金融手段在內的土地金融創新工具符合土地規?;洜I發展的需要,并此基礎上建立由土地抵押貸款、土地債券以及土地信托組成的完備的多層次的土地金融市場體系[2]。
六、建立農民職業培訓制度,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
有學者曾撰文指出:以河南為例,一個農業勞動力每年約有40天真正從事農業生產,大量的閑暇時間帶來的損失估計每年在800-1000億元,大批的農村人口緊靠分散的農業生產,不可能實現收入持續增長和生活真正改善的目標[3]。因此,如何將這些損失彌補起來,教育是有效之道,政府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分類分層次分年齡的進行職業技術培訓,根據農民自己的意愿和個人的能力素質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使農民在有最低保障的同時,更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并向城鎮轉移。
總之,土地規?;洜I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它反過來又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政府的責任是順應發展潮流,積極培育土地規?;洜I發展的健康環境,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