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43: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制造業信息化發展趨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制造業已經表現出明顯的服務化趨勢,主要體現在服務意識的增強、服務水平的提高、服務內容的豐富。服務增值的經營方式,成為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促使制造業向服務領域延伸,其原因主要有5個方面:過剩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行業特性的要求、世界各國制造業的競爭、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要求、差異化戰略的實施。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企業競爭優勢開始變遷,服務能力提升成為企業競爭優勢轉移的基礎。
二、我國IT制造業發展困境
(一)制造業增長空間有限
從世界工業發展史看,特定產品制造產業在一國的發展都會因成本、資源、市場容量等因素的影響而遇到增長瓶頸。電子信息制造業是一種典型的“游牧”產業,成本因素將快速驅動產業轉移。加上國際電子產品市場需求增長放緩,必然將導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的發展速度減慢。
(二)制造業面臨眾多挑戰
1.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2008年下半年以后,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外資企業外遷繼續加速的同時,內資企業的關閉數量逐步增加,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遭遇嚴峻挑戰。導致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更加關注和重視民生,要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格局,實現職工工資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這必將導致以低工資維系的加工型電子信息制造業面臨更大的壓力。
2.國家間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發達國家對技術出口限制、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強化,發展中國家從技術模仿制造中獲得的利益不斷被壓縮。西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產品出口面臨更加嚴峻的非關稅壁壘。不斷提高技術標準是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方式,同時還有增加檢驗檢疫項目、調整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變化等多種方式。而部分發展中國家以各種優惠政策與我國展開競爭。
3.內需拉動不足,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2006年以來,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內銷比重不足40%,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全球電子信息產品需求萎縮,出口額下降,加之內需市場對產業發展拉動不足,產業自主調控能力弱的問題愈加凸顯。此外,環境、資源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依然存在,將繼續削弱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和企業的盈利能力。
三、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一舉兩得
(一)電子信息制造服務化發展前景看好
1.電子信息制造業最適于服務化。從一定程度上看,電子信息制造業的產品都是為實現某種“功能”而生產的“工具”。這種工具的特征,使得這些產品的生產企業最適合向提供相關“功能”的服務企業延伸。因此,國外一些先進的電子設備制造企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銷售產品,而是在銷售產品的同時,提供與該產品配套的一個完整的服務系統,即“產品―服務包”。
2.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走服務化發展道路將成為必然趨勢。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許多新產品。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很高,操作復雜,客戶在使用之前必須獲得企業的操作指導,這些產品具有結構復雜、零部件多樣性的特點,生產企業在貨物出售以后必須對產品進行日常維護和定期檢查。產品服務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到客戶的購買選擇;而客戶的購買選擇決定了制造業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因此,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走服務化發展道路已經日益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3.服務化經營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成本領先、差異化經營、快速反應。而服務化經營,是企業實現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最重要手段。通過差異化經營,提供更加貼心的專門服務,能夠有效地吸引目標群體。
4.內需的擴大與升級為電子信息制造業服務化提供廣闊的市場。國內市場是該國產業競爭優勢形成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正致力于擴大消費需求,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為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開辟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對產品結構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5.政策有利于電子制造業服務化發展。2007年3月國務院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新18號文”)中出臺了關于軟件等相關企業營業稅的優惠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指出,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這將對信息服務業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服務化是我國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來源和基礎
1.信息服務業將大量源于電子信息制造企業。服務化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未來將有大量的服務業從制造業中衍生出來。基于電子信息產品的信息服務業很可能成為未來信息服務業的主流。無論是基于投資類產品的生產性信息服務業,還是基于消費類電子的生活性信息服務業,都將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產業體。
2.電子信息制造大國為信息服務業提供重要的基礎。電子制造業是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作為電子信息制造業大國,2010年,我國生產彩電1.18億臺,手機9.98億部,微型計算機2.46億臺,數碼相機9000萬臺,均名列全球第一。這在客觀上,已經為我國信息服務業的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產業基礎。
(三)電子信息制造業與信息服務業融合發展一舉兩得
“制造業服務化”是“產品+服務”的模式創新,是以價值鏈延伸為基礎,對價值鏈上各種活動加以整合的流程創新,因而蘊含著巨大潛力。“制造業服務化”既順應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階段性要求,也符合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利益。
四、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方向的初步思考與建議
(一)發展方向
1.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與生產業融合。設備制造企業,如計算機、數控裝備等生產企業,可向包括業務流程設計與優化服務、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服務、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呼叫中心、后臺服務等方向延伸發展。
2.電子信息終端制造業與商務、生活服務業融合。通信終端、視聽產品等制造業,可重點向電子商務、物流、辦公服務、數字家庭、個人娛樂、車載信息等方向延伸發展。
(二)建議
[2][4]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7)[R],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
[3]農業部.全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總體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國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8,(3):63.
[6]彭超.實現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國農業信息化現狀和發展趨勢調查報告[N].人民郵電報,2006-03-17.
機械制造在現代制造業起到這引領的作用,機械產品的優劣直接關系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式和效率,并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著牽制的作用,機械制造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快慢。在機械制造領域,我國還有很多潛在的優勢力量等待發掘,例如,中國的人口和地域巨大,需求量極大;我國有著豐厚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這些都是在機械制造過程中的優勢力量,需要更好的設計理念和生產管理來調配。中國的機械制造產業之所以落后,一方面是因為制造技術的不夠先進,另一方面,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疏漏。只有不斷的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并學習掌握,同時不斷優化我國的制造企業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斷的提高市場競爭力,滿足機械制造市場的需求,高速更新換代的產品可以有效保證我國機械制造的建設。
一、機械制造業信息化趨勢必然性分析與地位基礎化
21世紀是科學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時代,全球的經濟得到了穩定快速的發展,這為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帶來的新的動。信息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已經開始被大多數中大型企業接受并應用,再加上科學的管理水平,很多就涌現出了具有高度優勢的部分企業,開始通過自己的技術和管理優勢不斷的豪奪市場。如今,要想在機械制造行業中存活就不得不開始考慮機械制造業的信息化,信息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已經機械制造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必須要信息化發展作為企業的基礎性建設,才能保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在中國,機械制造屬于戰略性的新興產業,機械制造已經成為世界現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一些發達的國家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對信息化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但很多發展中的國家還處于過渡時期,隨著機械制造產業的快速崛起,機械制造基礎的產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正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可動搖。
二、機械制造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在最近幾年的時間里,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得到了顯著的發展,通過重視力度的加大,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經驗,慢慢成為了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新局面呈現在我們面前,先進的制造技術大量向國內轉移,外國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管理都涌入到國內市場,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成為當今我國機械制造業的重要難題。經濟全球化,勢必會給市場競爭帶來巨大的壓力,如今還想在機械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從企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實行可持續發展,發揮國內企業的競爭優勢。我國之所以處于現在的劣勢位置,原因可以簡單列為以下兩點:
第一、我國的機械制造沒有一個先進合理的管理體系,起點低,重視程度不夠,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面缺乏創新意識,產品告訴的更新換代,必須要求管理思維也要高速變換,一個正規高效的管理體制直接關系著生產效率,對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有著重要聯系,這也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要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具備先進的管理思想,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推新廢舊,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并利用高新技術來提高企業的管理能力。
第二、高新技術引進不夠,技術水平偏低成為阻礙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IT,機械制造,擁有滿足市場需求的更新要求,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都對產品有著不同的要求,產品的品種越多,越能體現一個企業的綜合實力,這點在發達國家中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一個有實力的企業可以根據客戶的不用需求,制造出適合單個客戶需要的產品,同時,這對機械制造產業升級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國機械制造技術在全球市場中處于落后位置,無論是管理水平還是設備先進性都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在這期間,信息技術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建設,以提高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的機械制造企業和提高他們的競爭力的市場優勢。機械制造行業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保障,相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以后,我國的機械制造業一定會登上世界的舞臺。
三、我國機械制造業信息化發展對策
品牌優勢的機械制造企業是指企業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這些企業往往機械制造企業的領導者,他們能夠把握,甚至導致機械產品的消費需求,產品設計是比較豐富的外觀時尚,而且有更多的營銷渠道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對于品牌優勢型機械制造企業,其信息化發展中可采取以下對策: 1)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不斷完善分配制度應建立客戶需求管理系統(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配電管理系統(DMS經銷商管理系統)。(2)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促進供應鏈體系中的不同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供應鏈,可以創建SCD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力量。(3)提高產品開發的投資,以完善的管理和控制信息,生產,工藝,設計,產品開發,產品更新等方面的及時和準確把握產品的生命周期,提升和更新的PLM產品周期管理系統。(4)建立并不斷完善企業的電子商務系統,及時溝通與客戶,供應商,分銷商。
四、技術優勢型機械制造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對策
技術優勢的機械制造企業是一個強大的研發能力,新產品開發和制造能力,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研發的產品,這些機械的生產企業,并繼續發展高科技產品的能力。技術為主的機械制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良好的R&D能力和國家的最先進的機械產品制造技術,我們必須依靠高水平的生產,管理,銷售為一體的優質的服務,這類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中可采取以下對策:(1)加強信息的管理,在產品開發和生產過程中,建立的信息系統,如PLM系統和產品數據管理(PDM)系統,MES制造過程中系統,ERP項目資源規劃系統的研究和開發,等等。(2)加快建設辦公自動化系統,提高辦公效率的機械制造企業的技術優勢,提高他們的業務管理技能。(3)加強銷售過程中,銷售信息,分析和控制,建立了CRM系統,捕捉市場信息,銷售機會,提高市場營銷水平。(4)合作,建立協同開發平臺,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和銷售產品的品牌優勢企業。
五、我國機械制造業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機械制造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國外先進企業對華資本和技術的流入,使我國看到了我們在機械制造領域的潛力和發展空間,通過對先進技術的學習和引進,使我國的機械制造技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保障,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同時,機械制造業具有如此大的發展提升空間,就說了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給中小型企業帶來的是嚴峻的市場考驗,在巨大的市場競爭下要想存活,必須找到有效的方法,例如:技術的引進,管理模式的更新,產品質量的要求。小批量生產已經成為當今機械制造生產的主流,但是對于小型工廠,小批量生產勢必是會制造商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如何在滿足多品種的要求下又不會提高生產的成本成為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的方法,信息化技術的引進就是通過對原有的設備假如新技術以后可以解決多品種生產的要求,這樣就在簡單的操作上滿足了不同客戶的需求目標。如今的市場就是由價格和產品質量決定的,每個企業都有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管理,如何盡快的把新技術融入進去成為企業成功的關鍵。
另外,全球化經濟的形成,改革開放的正確舉措,為我國機械制造業的興起帶來了新的希望。在如今的制造業市場,中國已經成為了一支重要的,不容忽視的力量,已經基本可以融入到全球的發展節湊,有學者預言:不久的將來,世界制造業將形成一個統一的舞臺,所有的資源與技術共享。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這個階段對我國機械制造的重要性,抓住機械,迎接挑戰,以振興機械制造業作為自己的使命作出的努力,使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
在二十一世紀的開始,超精密加工精度可以達到毫米。超精密加工與超精密加工,精密磨床磨削和精密特殊處理。超精密加工中,可以提高該產品的性能和質量,以提高其穩定性和可靠性,并促進產品的小型化,以提高零件的互換性,以改善組件的生產率,促進自動化裝配。超精密加工技術,有力地推動了各種新技術的發展,以支持最新的科學和技術進步的發展。微型機械尺寸1毫米?1μm的機械。這是一個集合的迷你機構,微致動器,和一個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和甚至接口電路,通信電路和電源是等于1的微機電系統。微型機械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機械式的概念和范疇,廣泛的應用領域。
六、總結
總而言之,從所有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中國的機械制造行業必須適應全球的發展趨勢,必須解決管理體制和技術水平偏低的問題,毫無疑問,信息技術給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帶來的新的途徑,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機會,結合我國機械制造的現狀,針對信息化的建設展開探討,加速提升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信息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洪斌.試析我國機械制造業的信息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4):82.
[2]林森,趙麗麗.淺析我國機械制造業的信息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5):3.
[3]楚丹尼.信息化推動我國機械制造業發展[J].湖南農機,2011(1):43.
(二)注重三個方式。一是要多調查了解。要認真分析和了解國內工業和信息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企業面臨的困境和技術難題,掌握整個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基礎條件,為工業和信息化的十三五規劃研究制定提供基礎素材。要在全區范圍有針對性地開展十三五規劃調研工作。二是大數據整理。通過理順我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資料數據,借鑒上級主管部門及兄弟區縣的優秀經驗做法,認真做好“十三五”規劃前期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確保數據、資料真實、完整、準確,進一步促進我區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新規劃和布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引進社會資源。集思廣益是規劃成功的關鍵。動員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其他經審查符合條件的機構或組織參與到“十三五”規劃中來,引用社會化市場有關研究成果,不拘束于政府數據,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對我區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
現代信息化催生“中國服務”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中國服務”概念正在破壁而出。與傳統的服務業不同,當前的“中國服務”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是依附于有形的技術平臺而形成的一種服務模式、服務產品。
信息化大講堂提出,由“中國服務”衍生的現代信息服務業呈現了迅猛發展的勢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引領并從根本上推動著“中國服務”的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也是信息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它涵蓋了電子信息設備銷售和租賃、信息傳輸服務、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以及數字內容產業為主要內容,具有輻射廣、零距離、低成本、消耗少、帶動強等特點,正在成為廣東省產業結構升級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勁驅動力。
新興服務業是生力軍
有關人士認為,“中國服務”是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浪潮而出現的,是在信息化的驅動下對傳統服務行業的升級換代。中山大學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認為,中國已經邁入信息服務時代,目前正在向著服務應用階段發展。而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又將促進新的服務業的形成與發展。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信息技術還能通過不斷影響投資結構、需求結構等來影響產業結構,促進資源與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李江帆表示,一批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興服務業的崛起,優化了產業結構,成為“中國服務”的生力軍,也成為了整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軟件即服務”
其次,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了發展的協同,降低了制造成本。世界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戴姆斯?克萊斯勒聯合組建了汽車零部件采購平臺。通過該平臺,5萬家供應商開展協同采購,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可見,社會化的分工和協作,構建了現代產業體系,而制造業企業從“大而全”向“專而精”的方向發展,利用核心的競爭力優勢的資源實現了利潤和附加值的最大化,真正重組了產業的價值鏈和企業的價值鏈,從原來鏈式的結合向網狀的結合轉變。
再次,環境的綠色化對制造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世界范圍內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問的矛盾突出,全球環境資源消耗速度超過地球生態自我更新速度達30%。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10%左右,其中70%來源于制造業。
最后,推進制造業的服務化,占據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由于技術的進步和先進管理理念的應用,新產品真正處于生產制造環節的時間已經占了很少部分,而大部分的時間處在研發、采購、銷售、存儲和售后服務。同時專業化又實現了成本最小化,制造業正在加快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制造的服務化已經成為先進制造發展新內容。發達國家已普遍存在兩個70%現象,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其中,生產過程的服務內容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70%。比如美國的通用電器(GE),20世紀80年代,GE在24個國家建113家制造廠,制造產值比重高達85%。而現在,GE傳統制造僅占其總產值的30%,70%的業務由與主業密切關聯的“技術+管理+服務”構成。又如作為發動機制造公司羅爾斯-羅伊斯(Roils?Royce),創造了新的服務模式(服務創造價值):從賣產品轉為賣飛行時間,到目前賣應用周期的全面服務,包括了全程的維護診斷和監測,真正為用戶帶來了新的應用和方便。
綜合以上幾點,制造業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專業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而制造技術則正在向高速高精、自動智能、綠色低碳、高附加值、增值服務,物流聯動等方向發展。
四大壓力挑戰中國制造
面對這樣制造業和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這種挑戰來自于制造的全球化,來自于最終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也來自于環境資源給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以及國內同質企業之間惡意競爭。
創新能力弱導致核心競爭力不足,已成為企業發展主要問題。制造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34.46%,高科技產品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14.2%~12.37%。圖1為國內外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對比。同時國內有效專利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為主,科技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比重相對較低。
附加值較低,品牌的競爭力弱又是中國制造的一大軟肋。2008年中國500強企業自主品牌的產品比例不足30%,中國企業500強中的汽車和航空航天制造業盈利水平只是世界500強同類企業的27.8%和11.1%,增加值率與美國、日本相比分別低22.99%和22.12%。
能耗高,效率低,制造服務能力較弱也是中國制造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國單位產品能耗高出國際的先進水平約為20%~30%,2008年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世界排放量總量達21.8%,目前居世界的第一位,而我國的GDP的總量僅占世界GDP總量的7%。國內企業以產品形態加工等“生產型”制造為主,企業“服務”收入僅20~30%,跨國企業已轉為以集成成線等“服務型”制造為主,世界跨國制造巨頭更是達50~80%。
中國制造的增長方式比較“傳統”。我國制造業近年來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增長的大部分是國外企業放棄的環節,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制造業要發展,必須創新企業發展模式。
中國制造與國際發達水平相較,發展理念和生產組織方式存在差距。一是基礎技術薄弱,成套成線能力較差。其原因在于,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單臺設備的設計制造,而針對的生產和用戶的工藝研發以及標準制定方面還有待加強。這就使制造企業難以為用戶真正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和交鑰匙工程,而只能參與其中的一部分工作。
二是單位產品能耗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長期的粗放式發展缺乏系統的綠色制造核心技術的研發以及標準的制定,結果導致目前難以滿足國家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的需求。
三是低附加值產品產能過剩。在企業內部,生產的硬能力建設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而如何提高服務能力和質量等軟實力還有待培養,因此目前缺乏搶占價值鏈高端的競爭力。挑戰背后機遇的光芒
當然,挑戰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機遇的光芒,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制造業提出的新要求,我國制造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進一步明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要求,高端制造業首當其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制造業能夠為其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環境友好型和能源節約型的裝備和產品。
面對這樣的機遇,首先調整產業技術進步的路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以及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以市場換技術”等方式,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大成績。隨著制造資源和成本等條件限制,發展速度和質量矛盾開始突顯。但核心技術永遠是國家的財富,沒有哪個國家會為別國的經濟發展進行技術研發。因此。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獨立。
第二是制造業的范疇外延拓展。原來的制造業更關注于設計制造,即制造初期,從市場需求到產品的開發和制造;而現在,在制造業的發展,我們的關注點從原來的制造階段向使用維護和回收利用階段延伸。拓展之后,將不僅僅是需要關注于企業制造生產,而更多
的是要關注于附加服務。
第三則是制造業從“苦笑曲線”努力轉為“微笑曲線”。(見圖2)現在,主要占據著我國制造業生產成本的是生產過程制造,這是一條苦笑曲線。從苦笑曲線努力轉為微笑曲線,一方面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另一方面,要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加強內功。
信息化支撐中國高端制造業邁向創造
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主戰場應該圍繞著國家的工業現代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海洋資源化、現代服務業以及重大專項而發展。面對機遇,原始創新依然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創新可以簡化為這樣一個過程想出來。設計出來,制造出來,并具有市場競爭力。要解決創新過程中的問題,就要加強和用戶工藝的結合,加強綠色制造應用,最終實現創新。做得出,用得上,靠得住,這樣讓“中國裝備,裝備中國”。
信息化是支撐中國高端制造業從制造走向創造的技術。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是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振興裝備制造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戰略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我國的制造業由大變強,促進發展戰略性信息產業一個不可或缺的支撐手段。
而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知識技術化、技術標準化、標準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平臺化,平臺知識化。在解決設計不出來的問題時,要牢記知識,技術化的知識必須變成標準,而標準化則要向流程化轉變。最終通過信息手段將知識,制造資源集成在一起。在統一的平臺里真正達到信息的互通互聯,為企業的設計、制造、生產、服務提供相應的支撐。
在數字化設計方面,信息化建設要注重多專業的協同設計,知識的積累、傳承與重用,支持正向設計與性能優化,并注重開放的復雜機電系統平臺建設,如果沒有一個開放的研發平臺,以上的功能都將無法實現。
在管理精益化方面,要加強制造過程的理化,優化業務的流程和資源的配制,同時要強化運營細節管理和過程管理,以推動企業事業內外環境的變化。
在制造服務化方面,要加強社會化、配套體系的建設完善,將非核心的業務專業化外包。IT服務外包,讓專業的機構于專業的工作,以真正實現成本的最小化。
MIE有限目標有所作為
“十二五”期間,結合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與設計技術、制造技術、管理技術和服務技術的融合。與相關部門和地方共同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品創新,流程優化、軟實力建設。使高端裝備制造真正從“制造”走向“創造”。針對這些,MIE定位概括為“有限目標、有所作為”。
該系列叢書對從工業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出發,系統分析了2015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發展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總結了主要發達國家的工業轉型經驗,并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深入探討了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和2016年的發展趨勢。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已成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任務
制造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有力地支撐了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升,有力地支撐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提高。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雖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關鍵期。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日益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推動全球制造業發展進入一個深度調整、轉型升級的新時期。從國內看,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我國制造業發展也站到了爬坡過坎、由大變強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制造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新型制造業體系,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十三五”開局之年
機械制造業信息化建設現狀機械制造業在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發展之后,國內的大多數機械企業逐步實現了信息建設,但是這部分企業在全部的機械企業里面只占據了很小的比例,在大約2萬家的大中型機械制造企業中,僅僅只有20%的企業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設,小型企業幾乎沒有信息化建設的計劃。和國外的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為明顯。以數控機床領域為例來說,國內機械企業的數控機床擁有量是全部機床的10%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在全世界來說,比世界平均水平8%還要低,尤其是價格不菲的機床數量較少,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的高精密機床的利用率不足30%。當前,我國的機械制造行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開始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相對落后。雖然部分機械企業部署應用CAD系統,但只是應用于“甩圖板”,而是用三維建模序列軟件的企業更少,部署應用集成CAD/CAM/CAPP一體化系統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雖然機械企業在人力資源、財務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CAD系統的總體應用水平偏低,企業信息系統集成度并不高,因此企業信息化建設與應用能力較低。與此同時,盡管部分機械企業通過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了企業業績的提升,并取得了客觀的經濟效益,但是目前來說,企業投入的資金及各種資源和企業總體的效益并不成正比,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機械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并沒有對信息化系統進行嚴格的需求分析和個性化研究,可行性研究不足,企業業務流程和信息技術并沒有完全對接,無法和機械企業現有的生產管理模式向融合,從而導致機械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水平較低。而事實上,由于很多機械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缺乏長期的籌備,導致整體的信息化建設工程計劃不夠嚴密,實際投入的各種人力、物理、資金不足,往往出現“有頭無尾”的情況,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水平。
機械制造企業管理信息化發展趨勢隨著市場經濟格局的轉變,企業必須加快生產技術以及管理技術的創新,才能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否則只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敗退。而隨著企業管理技術的創新,為企業帶來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無疑為企業先進的管理方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管理信息化悄然來臨,信息技術和機械制造業管理模式的逐漸融合,大大加快了機械制造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而在機械行業管理信息化領域,以ERP(企業資源計劃)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下述集中發展趨勢:(1)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創新;(2)信息化管理系統體系日趨完善;(3)信息化管理系統支持開放式部署平臺。(1)管理理論及其思想的發展一是,系統網絡化、集成化:在分布式網絡環境的支持下,ERP系統應用得到進一步擴展。ERP系統可以實現客戶、原料供應商、生產加工、分銷商等流通環節的系統集成,優化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轉,達到降低庫存,降低生產及管理成本的目的,而且可以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二是,以客戶營銷為中心:企業要以客戶市場為中心,以客戶需求為企業的發展導向,通過應用CRM系統,可以加強企業和客戶之間的關系,加強企業和客戶之間的交流,從而幫助企業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這樣有助于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三是,加強企業績效管理,增加企業員工的服務積極性:企業可以加強員工績效管理,即實施EPM管理系統。EPM可以依據企業自身定制的戰略發展目標,將整體目標分解到各個部門,實現部門之間的協調,同時可以督促并激烈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EPM在分派目標以后,為各個員工制定相應的目標,同時通過ERP系統對員工的目標和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將員工薪資制度和目標的實施情況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激勵員工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提高企業的整體運作效率。四是,ERP系統的設計和實施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ERP必須堅持走專業化、科學化、合理化的發展道路。沒有哪一種ERP系統可以適應所有企業發展的需要,即便是同一個行業,不同企業的特點和需求不同,ERP系統的內容和管理流程也不是不一致的。針對機械企業來說,機械行業ERP系統必須結合機械制造業的特點和管理的需要,才能促進機械制造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2)必須提升ERP系統的性能ERP系統在企業的信息化管理過程中,占據了主要地位。企業的組織架構變化甚至是業務流程的再造,都可能需要重組ERP系統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因此,必須提升ERP系統的性能,包括可重用性、可擴展性等。(3)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架構的轉變一是,轉變軟件架構模式:傳統的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架構模式主要采用C/S結構,而隨著互聯網網絡、局域網技術的快速崛起,B/S架構模式開始取代了C/S模式的部分占有率,而單機版的系統幾乎被淘汰。為了適應機械制造企業管理的需要,必須提供靈活的訪問管理方式,可以采用B/S結構結合C/S結構的體系結構。二是,在系統的配置、流程重組方面,必須采用組件化的架構技術,方便業務流程的重組和系統的可配置能力。三是,系統必須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分布式環境:對于大型的機械制造企業,往往是以集團的形式來運作,總公司和分公司不在同一個地理位置,這時必須借助互聯網網絡實現分布式應用系統,這樣可以實現分布式經營管理。
機械制造業信息化發展對策
一般來說,品牌型的機械制造企業擁有較高的知名度,這些企業可以很好地把握市場的需求,市場銷售渠道廣闊,在市場中占據較高的占有率。對應的發展對策有:(1)建立完善的CRM管理系統以及經營管理系統,從而加強對客戶市場需求的管理。(2)建立完善的SCM系統,對企業的供應鏈進行信息化管理。(3)構建完善的ERP系統、OA系統,實現企業的規范化、流程化管理。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的逐漸趨于普及,汽車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汽車制造水平的不斷提高。最近幾年以來,大量的工業機器人裝備被引入我國汽車制造業中,這種生產線自動化的實現,是制造技術的大幅度提升,也是汽車質量提升的動力源。
一、汽車車身制造技術的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也有了長足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汽車制造企業,如吉利、奇瑞、比亞迪、東風、長城、北汽、長安等,其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量逐漸提高。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生產第一大國。隨著汽車的普及,人們對汽車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細致,為滿足日益提高的需求,汽車制造業加強制造技術的研發,加快對制造技術的改造,增強人員素質培養。汽車車身制造作為汽車整車的重要部分,車身的個性化設計、多樣化設計在逐漸成為汽車制造中的主導。目前,車身制造成本在整車的制造成本中比重較高,一般貨車的車身質量所占的比例最少約16%,上限大約在30%;轎車和客車的車身質量所占的比例最少約40%,上限大約在60%。在實際制造中,有的可能還會稍高于上限。所以,仍然迫切需要車身制造尋找更加節約材料成本,提高美觀和工作性能的創新技術。車身的改變促進汽車的更新,其生產能力的提高決定著汽車整車的生產能力,因此,在我國汽車行業中,只有通過最新制造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降低車身制造成本,才能在汽車制造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汽車車身制造技術的特點
汽車車身制造包含汽車從設計、沖壓、壓鑄、零部件制造工藝和焊接到工廠的物流,以及技術的創新研發等多個方面。汽車車身制造的沖壓工藝、焊接工藝、涂裝工藝和總裝工藝并稱為四大工藝技術。汽車車身制造技術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主要具有實用性、集成性和系統性的特點。(1)實用性。車身制造技術的發展是以滿足人們對汽車的美觀、個性化以及多樣化等方面的要求為基礎的,因此車身制造技術首先必須是一種實用技術,通過實用技術的提高,可以讓汽車制造企業快速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進而帶動整個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最終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高。(2)集成性。汽車車身制造涉及電子、機械、材料管理和信息等多個學科,而且隨著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已經淡化或者消失,專業之間已經相互滲透,技術的集成化已經成為一大特點,有利于推動車身制造的技術、質量的多方面的提升。(3)系統性。汽車車身制造在整車制造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關系著整個汽車制造的多個內容,涉及了汽車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中應用的設備、加工制造、銷售維修等,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制造生產過程中信息的生成、采集、傳遞以及反饋、調整、物質流、能量流。
三、汽車車身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1)數字化管理。汽車車身制造技術的信息化發展,主要是數字化系統的提升,目前,隨著數字化工廠、CIMS概念的深入,人們已經應用了CAX(CAD,CAPP,CAE,CAM)系統、PDM系統、MPII系統、ERP系統等,對產品進行數字化的設計和仿真,自動加工,物流、資金、人力等數字化的管理。(2)智能化系統。工業機器人在汽車制造業的應用,使汽車制造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制造過程中智能化系統也得到了廣泛提升和應用,解決了汽車制造系統中存在的多個問題,將人工智能、模糊控制、計算機技術、管理科學等多種先進技術和科學的方法融合,其適應性非常強,友好性特別高。(3)虛擬化制造。通過虛擬設計、虛擬裝配、虛擬加工,在計算機內完成汽車制造過程的仿真研發,發現問題,創新技術,有效降低了汽車成本,縮短了新產品的研發周期,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有效增強。(4)綠色化環保。隨著全球環境的惡化,綠色環保制造觀念也滲透到汽車制造業中,如何在保證產品的質量、成本、功能的情況下,減少污染,降低能量消耗,已經成為每一個汽車制造企業努力探索的方向。
綜上所述,汽車車身制造技術的飛速發展,必須結合國情,協同集成、自主創新,共同努力,推動我國從汽車制造大國向汽車制造強國進軍。
參考文獻
[1]許瑞麟,朱品朝,于成哉,熊萬里.汽車車身焊接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電焊機.2011,40(5):1~18
實際上,生產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產和服務兩部分,也就是說,制造=生產+服務。從“產業微笑曲線”來看,服務處于產業鏈利潤的高端,而生產加工環節卻處于低端。生產所創造的利潤約占整個產業鏈利潤的1/3,而服務所創造的利潤約占2/3。在當今跨國企業的產業價值鏈條中,服務業已經占據了主導位置。IBM曾是一家老牌的純硬件制造商,但如今已成功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商”。2011年,在IBM的全球營收體系中,大約有55%的收入凈利來自IT服務,其每年的利潤增長率高達10%以上。蘋果則是最新制造業服務化的成功范例,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將硬件、軟件和服務融為一體。蘋果公司贏利路徑主要有兩種:一個是靠賣硬件產品來獲得一次性的高額利潤;二是利用網絡商店和ipod組合,靠賣音樂和應用程序來獲得重復性購買的持續利潤,該部分利潤占比高達58%。
當前在我國,制造服務業仍處于剛起步和較為新興的發展階段,但陸續已經有一些企業明確提出從傳統制造領域向制造服務業轉型。例如,近幾年來,一汽大眾、寶鋼、武鋼等大企業集團原有的信息化部門,逐步發展成為獨立運作的專業服務公司,在IT服務、金融、物流等領域開展社會化服務,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而時下,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轉變發展思路,嘗試將制造業服務化,這種介于二產和三產之間的企業被稱為“2.5企業”,并走上了由2.0升至2.5的轉型新路徑。
信息技術成為制造服務化助推器
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如何轉型?縱觀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信息化技術能夠創新研發設計的工具和手段,優化開發流程,加快產品的開發周期,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優化,提高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成都飛機集團公司為例,利用PLM、ERP等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飛機的設計周期已經從原來的46個月縮短為現在的15個月,讓我們看到了信息化支撐我國傳統產業改變的發展方向。
信息化是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信息化手段使得企業物流與生產、采購、銷售以及信息緊密結合,能夠加速企業內部及企業間所有物流活動和所有商業活動的集成,從而提升產品流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并大大降低成本,創造新的企業利潤。2005年,世界知名的家電制造和銷售廠商惠而浦將攪拌器組裝業務外包中國,2011年又重新轉回了美國工廠。因信息技術和設備革新,美國新生產線所有工序僅需6人,效率卻提升了25%,利潤驟升了30%。
目前,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已成為當前推動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興企強邦的催化劑與助推器。“兩化融合”為企業制造服務化深入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而企業制造服務化的發展也反過來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有機融合與不斷發展。當前,借助于“兩化融合”的不斷深入,相關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服務和產業都得到了快速、深入的發展。比如,CAD/CAM、ERP及ERPII、PDM及PLM、協同制造、網絡制造、云計算、電子商務、制造業供應鏈與物流及零售業供應鏈的整合等信息技術被大量廣泛應用,而業務外包、系統設備遠程監測、系統維護與故障診斷、制造資源維護、數據管理、呼叫中心、后臺服務等得到大量推廣,而金融保險業、管理咨詢業、信息服務業以及基于產業和產業集群的協作等產業也同時興起,推動著傳統產業升級和優化。
加快傳統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
如何讓信息技術在傳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過程中起到催化劑和增速器的作用?
一是加快關鍵性信息技術自主創新,從源頭上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歐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掌控制造產業鏈上的高額利潤,主要是轉移了傳統制造業,不斷推動著科技創新、信息化進步,始終掌握著關鍵性產業的核心技術,并借此推動制造業不斷服務化。當前,我國與發達國家在信息化關鍵性技術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必須加快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嵌入式軟件、信息安全、芯片等關鍵性技術的自主研發,實現國產化、產品化、產業化。
二是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豐富加強企業管理軟件建設并創新其內容與應用。企業信息化要重點向前端的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以及向后端的物流配送、品牌管理、售后服務等方面延伸、推進。首先,需要企業信息化綜合系統增加CRM的服務功能,或引進CRM系統,以便能在產品銷售出去后進行全過程跟蹤,解決諸如服務人員怎么考核、售后怎么維護等問題。同時,為適應制造業服務化,企業應大力引進ERP管理系統,或將現有ERP功能更好地擴充、引用,能提供相應的設備管理計劃和庫存管理等功能,以保證產品生產出來后在提供增值服務過程中能夠得到合理計劃與運營。另外,企業制造業服務化,還要求IT供應商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個性化解決方案或定制系統,這就要求軟件的架構要足夠靈活、經濟、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