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體系建設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25 17:43: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化體系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化體系建設

篇(1)

近年來,我區因天氣變化,短歷時、高強度局部暴雨造成的山洪災害時有發生,特大暴雨洪災極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也暴露出河道管理與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河道治理長期投入不足,堤防工程體系薄弱,防洪標準不達標;非法設障及侵占河道問題嚴重,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有的河段河道管理不明,事權不清,隊伍薄弱,監管不到位等。這些問題導致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明顯下降,洪水流勢流態改變,直接威脅河道行洪安全,成為我區防洪減災體系的隱患。

省、市政府已將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列入對各級政府水利發展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水憂患、水危機意識,堅決客服麻痹松懈思想和僥幸心理,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重視水利、關心水利、支持水利,緊緊抓住水利跨越式發展重要機遇,遵循人水和諧的科學發展規律,突出工作重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構建河道現代管理體系,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二、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要求

以依法治理河道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目標,建管并重,綜合施策,加大資金投入,創新體制機制,健全管理隊伍,嚴格依法行政,規范河道管理秩序,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盡快建立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到2015年,全區行洪河道內的非法阻水障礙基本得到清除,匯水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管理范圍全部劃定,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河道管護水平明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基本達到規定標準。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興利與除害結合,防災減災并重,治標治本兼顧,綜合發揮河道的行洪、灌溉、供水、生態等功能,保障防洪安全,實現可持續利用。堅持統一管理、分級負責。根據河道管理范圍,明確各相關部門事權責任,責權利相統一,強化屬地管理,以管為主,建管并重,建立管、護相結合機制。堅持嚴格保護、占用補償。正確處理河湖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嚴格涉河建設項目審批與監管,占用水利設施和水域實行“誰占用、誰補償”。堅持法規支撐、依法治理。加強政策法規和管理隊伍建設,提高水行政執法能力,切實解決“沒人管、管不住、管不好”的問題。

三、具體任務

(一)健全河道管理機制。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責權統一、監管到位的要求,加快建立河道規范管理長效機制。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在河道管理范圍劃定、涉河建設項目監管、違法違規案件查處等方面密切配合。依據有關規定,科學劃分管理事權,強化屬地管理職責。

(二)劃定河道管理范圍。完成匯水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管理范圍劃定和豎樁標界工作。區管區級河道,由區水務局會同相關部門劃定,報區政府審批,并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河道劃界方案批準后,由區政府負責向社會公布。河道劃界豎樁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外業勘測、防洪淹沒線推算、界樁購置、運輸、埋設、占地補償等需要相應的資金支持,區財政局要提供資金保障,確保如期完成劃定任務。(牽頭單位:區水務局、雙峰寺鎮政府、大石廟鎮政府。責任部門:區財政局、區國土局、區住建局、區農牧局、林業局。完成時限:2014年年底)

(三)清除河道行洪障礙。按照“誰設障,誰清障”的原則,落實清障責任,組織有關部門力量,采取有力措施,集中采取行動,按時完成清障責任。建立清障工作長效機制,清、建、管有機結合,防止邊清除邊設障。(牽頭單位:各鎮人民政府。責任單位:區水務局、公安分局、區國土局、區住建局、區農牧局、區林業局。完成時限:長期)

(四)加強河道采砂監管。全部取締河道內采砂經營戶,對河道實施長期監管,切實加大巡查、檢查的頻次和力度,堅決取締無證采砂及亂采、亂挖現象,嚴厲打擊非法采砂,一經發現要嚴肅處理,依法查處失職瀆職行為,確保河道內平整整潔,行洪暢通。(牽頭單位:區水務局、責任單位:公安分局、區國土局、區安監局、各鎮人民政府、完成時限:長期)

(五)加強行洪河道整治。對列入國家規劃的中小河流治理和獨流入海項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落實配套資金,加強項目監管,確保按期完成建設任務。(牽頭單位:區水務局。責任單位:區發改局、區財政局、有關鎮政府。完成時限:按項目要求推進,2015年底前)

(六)完善水文測報預警系統建設。加快推進區級防汛指揮中心信息化建設。按照省、市要求,盡快實現主要河道重點斷面洪水和水庫的實時監控和指揮調度。(牽頭單位:區水務局。責任單位:有關鎮政府。完成時限:2015年底前)

(七)建立穩定投入機制。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投入為補充,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區相關部門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則,加大河道劃界、治理、水利工程建設為修養護的投入。對國家投資的河道治理項目,積極落實地方配套資金。(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完成時限:長期)

按照市、區河道管理權限劃分的文件,區水務局要在規定區域內(包括旱河)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專項用于河道工程維護管理,從河道整治開發所取得的土地收益中,安排一定規模的資金用于河道治理和日常維護管理。(責任單位:區水務局、區財政局、區國土局。各鎮政府。完成時限。長期)

(八)加強河道管理隊伍建設。健全水行政執法隊伍,配齊配強工作力量,提高河道管理。(責任單位:區編辦、區財政局、區水務局。完成時限:2014年底前)

積極推行聯合執法,相關執法部門要加強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公安分局在重要水利樞紐、堤防、水域和執法較重的區域,可根據任務需要設立警務室,確保安全防范及執法措施落實到實處。(牽頭單位:區水務局。責任單位:區國土局、區安監局、區公安分局、有關鎮政府。完成時限:2014年6月底前)

四、保證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以主管區長為組長、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加快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協調解決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各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

篇(2)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現代化越發展,農業綜合服務體系越健全。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發展、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村建設的必要保障。

一、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現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現代化越發展,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就越健全。

1.產前供應不足。如今,農村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打工掙錢,家里只剩下勞動力不足的老人和小孩,并且很多人認為農業沒有出路,掙不到錢,因此出現土地荒廢等問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減少,勢必加重農業服務功能不全面和服務質量差的問題,很多地區都是單一農業,并且因為農業知識缺乏,只能耕種一些簡單的、價格低廉的農作物,沒有形成農業生產鏈條,缺乏市場競爭力,這些在生產中存在的短板使得農業服務發展的綜合性難以提高。

2.產中加工不足。因為農業科學教育的缺失,目前我國農村的生產加工大多停留在手工或簡單的機械加工層次,經過簡單加工的半成品只能以低價售出。如一般的國產獼猴桃,剛從樹上摘下的硬鮮果在田里直接批發銷售只能賣到每斤1.5元左右;農民經過大小好壞篩選將它拿到集市上可以賣到每斤3.5元左右;如果加上塑料袋包裝,擺在超市貨架上,便可賣到每斤5元左右;如果運送到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價位可以上升到每個4元左右;如果將水果切片制成果脯,則可賣到每斤15元左右,加上禮盒包裝則價位更高;水果還可以制成水果汁、水果酒等。由此可見,隨著加工復雜程度的增加,農產品的價位不斷上升。如今物價不斷攀升,農藥、種子、化肥、農膜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不斷攀升,不過不能有效加工農產品,低廉的銷售價格只會讓農民覺得農業生產是出力不討好的差事,從而形成外出人員增多、留守人員農業生產情況差的惡性循環。

3.產后銷售不足。農民生產出來的農作物大多都是賣給收購站或者加工工廠,這種被動的銷售方式風險極大,一旦市場變動,農作物就有賣不出去的危險。并且在這種銷售方式中,價格都是由買方制定的,農民沒有價位的客觀感知和談價的主動權,只能任人宰割。

二、完善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1.加強農業科技化的普及。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科技化是興農的關鍵,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農村進行國家政策措施宣傳,讓農民知道目前國家對農業發展的到額投入和關注程度,讓他們知道國家不僅沒有放棄農業,還一直依賴農業。

2.加大農業建設投入,完善農業加工體系。農業“毛料”注定賣不出好價格,并且單一的作物形式難以應對多變的市場經濟,因此國家必須加大對農業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強種子種苗基地建設,發展茶葉、蔬菜、中藥材、漁業等新型農業,使得農業加工成為鏈條服務,豐富農作物品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建設農作物加工儲藏工廠,使得農作物可以直接投入市場銷售,主導市場消費走向,面對突如其來的市場風波,可以及時儲存農產品,等待風波平息,避免低價銷售導致的生產虧損。

3.發展信息農業。所謂信息農業,就是指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售及相關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目前網絡發展迅速,農村可以培養一批網絡人才,并且利用網絡開通自己的銷售鏈條,與各地方的銷售渠道,如超市、飯店等聯系溝通,并且隨時根據市場需求,改變加工方式,使農產品多樣化,再不用擔心市場經濟變化帶來的影響。農產品出口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渠道,農民可以利用網絡與國外商家聯系,將自己的產品貼上出口的標簽。農民還可以利用網絡學習新的農作技術,通過網絡向專家學習,及時解決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將生產風險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杜華章,蔣植寶.論新形勢下我國的農技推廣[J].農業科技管理,1999(12):14-17.

[2]杜華章.試論農業信息產業化[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7,13(1):77.

篇(3)

一是引導扶持農產品物流園區創建工作。按照全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結合我省農產品資源優勢和處于東北亞中心地帶的區位優勢,積極向國家爭取,在中部長春啟動建設1個集大宗農產品現貨與期貨交易配套、資源流與信息流互動、輻射全國、影響東北亞的大宗農產品物流中心。在東部通化市啟動建設1個集特產品和藥業為主體的吉林特產品物流園區。在西部白城市啟動建設1個集雜糧雜豆和畜產品為主的雜糧雜豆及畜產品物流園區。

二是實施農產品市場提升工程。發展農業部定點市場3家,升級改造國家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45家,重點扶持全省9個市州1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做大做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力爭到2015年末,全省每個縣升級改造農產品市場一個,總量控制在40個以內。開展實行場地掛鉤、加工配送、監管質量安全、推進規范包裝、強化信息服務、發展現代流通、壯大市場主體、開拓對外貿易、維護安全交易和完善公共服務等。大力推動質量安全追塑系統、冷鏈系統和生鮮農產品配送中心等建設。

三是開展標準化農產品市場創建工作。以地、縣兩級批發市場為重點,開展標準化農產品市場創建工作。用5年左右的時間培育50個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經營的農產品市場。2011年每個市州完成培育1個市場任務,到“十二五”末,形成完善的“中糧東特西雜”市場區域格局。

2.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一是整合現有省內期貨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期貨平臺。如洮南雜糧雜豆交易市場、長春糧食批發市場、大連商品交易所等,通過期貨價格引導現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實現農產品保值增值。

二是利用現有的“一站通”供求平臺,為農民及時發放準確的市場交易信息,利用有形市場建立的電子商務中心,積極推進電子交易方式,使農民的交易高效暢通、減少交易成本。

3.大力發展農業會展經濟

篇(4)

一、當前我國物流配送存在的問題

我國物流配送近幾年有了較快發展,但與現代物流發展趨勢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都同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有關,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物流配送體系的發展。

1.物流配送市場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配送發展滯后。目前,我國大多數物流配送企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手段比較落后,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健全,物流配送市場化程度低,影響了物流服務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2.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物流配送的整體功能低。一是交通運輸設施建設與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適應,主要運輸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二是技術裝備水平落后。現代化的集裝箱、散裝運輸發展不快;高效專用運輸車輛少;汽車以中型汽油車為主,能耗大,效率低;裝卸搬運的機械化水平低。三是物流系統標準化程度低。物流業務的高效需要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要用統一標準,各方面的信息系統能夠對接、交換數據、共享信息。

3.物流配送管理體制和相關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市場競爭機制和市場管理法規不健全,發展物流配送所需的產業政策和產業規劃尚未出臺,物流市場的進入與退出、競爭規則基本上無統一法律法規可循,致使不正當競爭較為嚴重。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市場至今仍被人為地按照部門、地區和行業的行政壁壘分割,物流配送市場管理和行業管理還沒有理順,嚴重影響了物流配送渠道的暢通和高效運轉,使物流配送很難達到規模經濟和預期回報。

4.專業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術人才短缺。從國外物流配送發展經驗來看,企業要求物流配送從業人員應當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為此國外物流業的教育與培訓十分發達,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與培訓系統,在相當多的大學中設置了物流管理專業,并廣泛地為工商管理各專業學生開設物流課程。相比之下,我國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還比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體系和人才培訓體系,導致了專業物流人才非常缺乏。

二、構建現代化物流配送體系

構建一個物流體系首先是要分析企業當前的現狀、物流體系的近期和遠期目標,然后再制定一個物流體系的階段計劃,要先上什么,后上什么。從構建的角度來看,物流體系可分為三個部分,即基本作業系統、高級作業系統和現代化信息系統。

基本作業系統是指企業開通物流體系的一些基本設施,如倉庫、存儲設備、運輸設備、作業設備、網絡布線等。

高級作業系統有數字化倉庫、自動貨架、分揀設備、自動化小車、GPS定位系統等新興的物流技術設備。

現代化信息系統包括核心業務系統、電子商務系統和商業智能分析系統三大部分。其中核心業務系統又包括系統管理子系統、檔案管理子系統、訂單系統、采購系統、配送系統、結算系統、財務系統和人事系統等。

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選擇性的進行物流體系的建設。基本作業系統是開通物流體系的基本保證,但要想在市場中占據優勢,盡快的建設現代化物流信息系統及高級作業系統才是企業的取勝之道。

高級的作業系統可以大大的減少人工,提高效率,最終能提高服務、降低成本。在這里著重介紹一下電子商務和商業智能。

電子商務和物流體系關系密切、互不可缺,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搞電子商務如果沒有一個物流作為其后盾,這樣的電子商務只是一個網站,一個空架子。現在社會上林林總總的電子商務中就有許多是這樣的,他們不知道電子商務只是物流體系的一個小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

同樣,物流體系也離不了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是讓物流體系具備現代化特征的一個重要保證。電子商務可以發揮Internet的遠程廉價效用,可以讓客戶直接在網上下訂單,既準確又快捷,只須下載到業務系統中就可使用,減少了輸入工作和人為錯誤。同時,供應商也可以在網上直接察看采購單,以加快備貨。也可以將新的商品資料傳到網上,業務系統再通過實時進程自動下載到業務系統中。如果是一個大型零售企業,還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建立廣域的虛擬網絡,讓分布全省、全國以至全世界的機構進行業務通訊。

商業智能主要是通過對運營活動中的各種數據進行加工處理,來分析其內在的規律,揭示市場的狀況和系統的運營情況,讓經營者通過數據分析來修正自已的經營方針、策略等。沒有商業智能,我們的經營方針只能通過經驗指導,而經驗的指導又會因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準確性差、即時性差、前瞻性差的弊端,有時還會導致錯誤的決策,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而通過商業智能分析則能將大量的信息分門別類、有條有理的展現在決策者的面前,讓決策者可能更輕松、更準確的制經營方針和營銷策略。決策者也可通過向系統發出一個特殊的觀察角度指令,而讓商業智能系統產生特殊的觀察數據。而這些數據可能恰好表示了某個重要信息,這對決策者洞析市場,預測未來有著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要構建好適合企業自身而又具備現代特征的物流體系,需要作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對企業自身狀況進行深入的分析,以確定符合自已的目標。

第二:要整體設計,分步實施。

第三:要選擇良好的合作伙伴。這個合作伙伴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要有良好的信譽,要注重服務;2.要有商業及IT業的開發實施背景;3.要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第四:要制定科學的合理的構建計劃。

參考文獻:

篇(5)

一、確定合適的質量管理目標體系

從理論上說,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水平,應能參照國內外通行的先進水平加以制訂。但由于各個企業的發展水平和生產條件差異較大,因此,企業在制訂質量管理目標時應該因地制宜,追求質量管理與企業整體的匹配和融合,建立切合企業實際的目標體系。企業在確定企業質量管理的內容和標準時,還必須確定:所明確的質量目標在生產實踐中能夠轉變為現實。

二、建立質量管理責任制度

為保證質量方針、質量目標的落實和各項質量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企業必須明確規定各個環節應該承擔的質量職能和質量責任以及相關的協調、預防和補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質量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考核辦法和完整嚴密的管理制度。質量標準、職能和責任以及相應的獎懲制度,也應通過文字形式明確予以表達,印成手冊發到每一位企業員工。通過責任制度,保證每一個員工、每一個崗位、每一項程序以及每一個產品,都在質量管理制度的覆蓋之下。

三、建立質量管理信息反饋制度

信息是質量管理中的重要依據。質量信息則是進行質量管理、實施質量控制的依據和基礎。質量信息包括與產品質量有關的全部活動,即產品質量環的各個階段中所產生的反映產品質量的有關信息。要使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正常運轉,必須建立一個溝通企業內、外的信息反饋系統,并規定各種信息,特別是質量信息的傳遞路線、方法和程序,形成有效的信息網,及時地收集企業內、外各種質量信息。

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舉措

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系統過程,應在ISO9000等標準的基礎上,對全部的過程進行系統策劃,使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有助于企業實現預期目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目前,產品結構日益復雜,顧客對外觀、精密度、可靠性要求甚高。因而,為使產品滿足顧客需求所支出的質量成本增多,約占總銷售額的5-10%。因此,分析質量成本中四類成本的比例關系,尋求質量成本的最佳值,從而進行控制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質量成本,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對質量成本進行分析與計算,有助于推進質量改進計劃的實施,通過質量改進可以提高產品的可靠性,預防潛在不合格的發生。通過質量成本計算與分析,企業的管理層能看到各項費用所占的比例,能具體的了解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企業經濟效益帶來的影響。因此管理層能對企業的質量管理做出決策,也會支持質量推進計劃的貫徹實施,并提供充分的資源。

建立企業質量管理體系一般也包括以下幾個階段,即質量管理體系的策劃,文件的編制,體系的實施和體系的完善。在實際的建設中,企業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重點來開展建設工作。

一、確定核心領導者

質量管理體系的核心領導者應擔任企業重要崗位領導職務,具備比較豐富的工作經驗,熟悉企業實際狀況與質量管理工作,同時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對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思想能夠融會貫通。對于企業而言,領導者的能力可能直接關系到推行質量管理體系的成敗。

二、合理制定質量目標與指標

質量目標制定要充分考慮目標的合理性、可追求性、可測量性和經濟性。中小企業不一定套用和搬用大型企業做法,按層次、按部門制定質量目標,而是結合企業的主要經營指標,結合主要管理者的職能與責任,結合傳統的考核指標,比如以年度指標等形式下達并由實際責任者負責執行。

三、建立內部監控機制

篇(6)

一、我國現代化支付清算系統

1、大額實時支付系統

大額實時支付系統采取逐筆實時方式處理支付業務,全額實時清算資金的方式處理同城和異地、商業銀行跨行和行內的各種大額貸記及緊急小額貸記支付業務,是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系統,成為連接社會經濟活動及其資金運動的“大動脈”、“金融高速公路”。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在加速社會資金周轉,暢通貨幣政策傳導,密切各金融市場有機聯系,促進金融市場發展,防范支付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等方面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大額支付系統在全國推廣使用后,成功取代了原來的全國電子聯行系統,徹底解決了“天上三秒,地下三天”資金匯劃速度較慢的問題。大額支付系統還連接著境內辦理人民幣結算業務的中、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香港、澳門人民幣清算行等,每筆業務實時到賬,其功能和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小額批量支付系統

二、我國現代化支付清算系統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內部控制監督不到位,風險意識不強

銀行管理存在片面過度追求規模和速度等行為,支付結算風險管理意識薄弱。重視經營忽視管理、重視存款忽視結算、重視效益忽視風險防范,忙于應付銀行的日常業務忽視管理和監督職能的發揮。沒有形成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更新不及時,特別是新業務的開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風險較大。

2、支付結算風險管理手段尚需加強

銀行在支付結算風險的管理上,大都依賴內部審計部門,不能全面真實地暴露風險。電子支付結算系統的風險管理依靠管理人員工作經驗判斷,使得風險不能完全被揭示。

3、從業人員綜合素質與業務發展需要相脫節

從業人員對支付清算系統相關的業務知識掌握不足,僅限于日常的業務操作,而知識更新較快、業務變化較大,培訓工作沒有及時跟上使得對新業務、新知識掌握不熟練,跟不上日益發展的業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為風險。

隨著我國現代化支付系統的建立和投入使用,支付交易的業務量和金額空前增加,2006年全年通過現代化支付系統完成的資金清算交易達到2596915億元,是當年GDP的12.4倍,而支付清算參與者所面臨的支付清算風險也將隨之增加。一般意義上的支付清算風險是指各種不利因素對支付系統穩定運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及其損害。國際清算銀行《關于重要支付系統的核心原則》認為支付系統中可能出現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運行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以上五種風險有著廣泛的聯系,一種風險出現并擴大時,有可能導致另一種風險,各種風險之間存在明顯的傳導性、方向性,構成一個完整的傳遞鏈條。不管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金融穩定。

三、支付清算系統風險管理的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的內部管理監督制約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防范風險的重要保證就是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銀行崗位責任制,針對工作中的每一崗位和環節的業務特點制定相應的制約制度,尤其是對重要崗位要實行嚴格的崗位分工,重要崗位人員要進行定期檢查和輪換。重視對支付結算業務風險的防范,加強自身的經營管理、控制金融資產風險的發生,要從已經發生的各類案件中吸取教訓,重視內部控制以及風險的防范。

2、強化人民銀行參與支付清算體系管理的力度

人民銀行作為支付清算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社會資金的最終清算者,在支付清算體系建設中人民銀行應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全盤考慮,科學、系統地研究支付清算體系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建設全國性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體系。同時,研究探索科學的管理體制,防范和化解資金匯劃過程中的風險。

3、加強員工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當前金融業發展迅速,必須擁有一支訓練有素并且品質良好的工作團隊。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通過崗位學習、業務知識比賽等形式,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以及風險防范意識。

四、小結

在支付結算過程中,不管支付風險鏈中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使支付體系出現震蕩,對金融穩定構成巨大威脅。因此,消除各種風險隱患,維護系統的穩定性,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維護金融穩定是各國支付系統的首要任務。銀行支付結算風險的防范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應該長期樹立緊張的風險意識,不斷更新風險防范手段,將風險防范貫穿于銀行發展的始終。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4.024

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鄉鎮農機化服務體系在基層農業綜合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國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仍存在著一些不利于農機化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1 農機化服務體系的作用和地位

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機械利用率,解決農戶種田難問題,還能有效擴張農作物的機播面積,推進農民的增產與增收。因此,農機化服務體系在當今農業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2.1鄉鎮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

在一些區域,鄉鎮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極不健全,管理體制實用性也十分缺乏。在部分鄉(鎮),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其辦公條件不是很理想,出現了通訊設備不足、交通困難以及宣傳設備難以滿足工作需要等現象;在很多偏僻、貧困、落后的鄉鎮甚至缺少辦公用房、未設置專用電話、未配置電腦、交通工具落后、培訓教室匱乏以及試驗設備短缺等問題;很多鄉鎮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還體現在辦公人員少,相關經費無法保障,難以形成以縣為龍頭,以鄉鎮為骨干,以村為基礎的服務組織。如何實現農機協會以及專業合作社向多形式、多功能、多層次且縱橫聯系的服務網絡轉化,是目前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難題。

2.2 服務農業思想意識觀念滯后

相關人員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且很多專業人才趨于斷檔,因此造成了大部分人員服務農業思想意識觀念滯后。

2.3 服務體系與現代農機化發展不適應

據統計,目前我國鄉(鎮)中、大學以上學歷的工作人員占30%左右,農機專業院校畢業的技術人員僅占15%左右,并且大部分農機專業技術人員年齡偏大,因此就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而言,其與現代農機化發展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3 加強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措施

3.1 搞好體系建設規劃

加強鄉鎮一級建設,努力落實并做好“有一支隊伍、有工作場所、有服務設施、有服務實體、有試驗示范基地”五有站建設工作,讓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組織成為區域服務的主體。除此之外,還需要大力發展并積極打造規范性強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等農機化服務組織,全力推進農機化服務向產前與產后拓展延伸。

3.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對于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人才的建設,主要應當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

3.2.1 建立健全業務培訓制度 提高鄉鎮公共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相關人員的應急處理能力,可以通過多途徑、多形式的教育方法,組織農業公共服務人員進行學習與培訓。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制訂定期業務培訓與知識講解計劃,并應始終堅持在實踐中鍛煉人才的方針,對知識結構要不斷更新,建設一支理論基礎扎實、結構完整合理的農機管理干部隊伍與一支充滿生機與活力,勇于開拓創新的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人才隊伍。

3.2.2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機制 要求對定崗人員進行定期考核,以確保管理人員的質量,保證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對于考核不稱職或是不合格的工作人員必須將其解聘。

3.2.3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在加強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從而全面營造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工作環境。

3.3 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

為了推進各個地區農機服務組織建設的均衡發展與快速進步,應盡可能爭取短時間內的新突破,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加快發展步伐。特別要針對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相對較差的地區實行政策的傾斜,以充分鼓勵與全面帶動落后地區的跨越發展。

3.4進一步規范基層服務組織體系建設

為進一步加強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結合農機化發展的實際需要,采用聯合工商部門與民政部門的方法,對服務組織的結構進行優化,并有效控制農機服務組織不同類型的數量所占比例,提高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組織整體作業的效益。在進一步規范基層服務組織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大對農機服務組織相關管理人員和農機服務組織成員的教育與培訓,不斷提高有關人員的管理能力與業務水平,促進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向企業化與市場化發展。

4 結語

在加強鄉鎮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中,要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使鄉鎮公共服務整體設施能夠發揮新技術與機具的推廣作用,有效地對農機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可以承擔農機技術的鑒定以及農機安全檢查工作,從而全方面提高各個區域公共服務組織的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曉辛,朱小靜.美國、韓國及我國臺灣地區農機社會化

服務體系的特點與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4):15224-1

5226,15256.

篇(8)

積極構建完善的現代職教體系是這次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任務。職業教育要實現服務需求的目標,為產業發展培養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必須建立完善的體系,按類型教育特點來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系統構建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各個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辦好各個層次的職業院校,打通職業教育縱向的人才培養通道,同時,既要重視學歷職業教育,也要加強短期技能培訓,并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技能教育,培養樹立廣大學生的勞動和技能意識,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橫向銜接的通道。

一是積極推進中高職銜接。要努力構建職業學校學生升學成才的立交橋,積極探索以專業對口為基礎的技能型高考,實行中、高職相銜接的招生制度。目前我們多年實行的統一文化課招生考試制度,有利于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選拔,但是不利于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選拔和培養。按照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要求,建立從初級到高級,從中職到專科、本科、專業碩士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立以專業對口為原則、課程體系銜接為基礎的高等職業院校自主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制度,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打通職業教育學歷提升通道,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省教育廳從去年開始進行中高職院校對接培養試點工作,第一批有21所高職院校和55所中職學校參與試點工作,今年又有一批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參與試點。2015年開始,我們要支持本科職業院校招收專業對口的專科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專科職業院校招收專業對口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開展3年中職教育與4年本科教育、2年專科教育以及3年高職教育與2年本科教育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招生試點工作,并逐步擴大招生比例。

二是積極推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銜接。市、縣政府要統籌考慮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科學規劃和協調發展。在高中階段,要始終堅持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辦學規模大體相當的要求。普通高中招生要嚴格實行“三限”政策,要更多地鼓勵、引導學生就讀職業學校。各級政府要切實改變對教育工作的評價主要與高考升學率掛鉤的做法。不能只關注考取了幾個北大、清華,一本、二本的學生,必須關注全體學生,為所有的學生成才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普通教育學生要加強勞動教育,進行基礎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在普通中學開設技能課程,組織普通中學學生到當地的職業學校或公共實訓中心進行一些基本技能訓練,使他們在訓練中找到勞動的樂趣,形成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品質。現在從小學到中學、大學,都存在以知識、分數代替能力、品德的現象,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現狀。高等學校要實現轉型發展,今后我省相當部分高校都要辦成技術型、應用型大學,少辦研究型、綜合型大學。而這當中,特別是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校時,都應該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

三是堅持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教育并舉。建立完善的職教體系,要高度重視加強各類短期技能培訓,建立終身學習制度。要充分利用職業院校的良好資源,面向在職職工、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殘疾人、失業人員廣泛開展職前培訓、職后培訓、轉崗培訓等各種形式的培訓。要有針對性地開發培訓課程,實施“培訓包”式的培訓服務,提高培訓效率和辦學效益。在縣一級,要重點加強縣級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拓展縣級中等職業學校的服務功能。縣級政府要統籌各種政策性培訓任務,利用職業學校的資源優勢來統一承擔這些培訓任務,使縣級中等職業學校在完成學歷教育任務的同時,成為本地的實用技能培訓中心、就業轉移培訓中心和普通中小學生勞動技能教育的訓練基地。

二、著力推進中等職業學校達標建設

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教育廳已啟動達標中職學校建設工程,印發了《江西省達標中等職業學校基本標準》,并審核確定了一批達標職業學校,安排了專項資金支持。今后幾年全省上下要加大工作力度,推進中等職業學校達標建設。

第一,必須堅持“一縣一所”的布局要求。除了少數不舉辦高中階段教育的城區,其他縣、市、區必須辦好一所達標中職學校。這既是《職業教育法》對縣級政府的要求,也是縣級職業學校承擔的任務具有其他學校不可替代性所決定的。各縣要根據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要改變重普教、輕職教的現象。要強化教育督導的作用,加強對縣級政府履行職業教育發展責任的督導,對沒有辦好一所達標中職學校的縣(市、區),不能評為教育工作先進縣。

第二,市、縣政府切實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規定,要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改善職業院校基本辦學條件。要制定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并根據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制定以同級財政投入為主的資金分擔辦法。明確規定,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這為加大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提供了經費政策保障,各級政府必須落實到位。各市、縣要根據本地的產業發展需要和職業學校實際情況,加大對經費的統籌力度,認真做好達標學校建設規劃,出臺政策激勵、推動本地達標學校建設。

第三,必須統籌推進達標學校建設與資源整合工作。據統計,全省現有534所中等職業學校,但多數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具備,實習實訓設施缺乏,專業師資不足,辦學規模很小,辦學效益低下,辦學水平不高。根據本次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要求和省政府《實施意見》文件精神,各市、縣(區)要加大統籌力度,對沒有達到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的學校,實行“關、停、并、轉”,鼓勵優質學校采取兼并、托管、合作辦學等形式,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整合辦學資源,推進達標學校建設。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的總體思路,加大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優化整合,通過努力,使全省保留300所左右的達標中職學校,使其辦學條件和規模保持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

第四,要高度重視加強職業學校專業標準化建設。專業標準化建設是達標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各設區市要根據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和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合理規劃專業設置,避免專業設置重復。要科學制定職業學校的專業建設標準,明確專業建設的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設置、實訓室裝備標準、專業師資配備數量等,保證專業教學質量和水平。省教育廳將實施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重點推動一批專業標準建設,大力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職業院校和專業,大幅提升我省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服務水平。

三、著力建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機制

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2008年以來,我省提出“堅持三個立足,建立四項機制,實行九個對接”的職業教育辦學思路,并圍繞這個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動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我們要看到,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學校積極性高、企業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下一步,我們要在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實現校企實現深度融合。當前有幾項工作必須加快推進。

一是加緊研究制定推進校企合作的意見。要通過制定規范性文件來確定校企合作的內容、合作的方式,規定企業在技能性人才培養方面應承擔的責任,以及承擔培養任務后應享受的相應權利和優惠政策,使校企合作規范化和長效化。

二是要建立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與學校領導、骨干教師雙向掛職交流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職業教育研究所、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建立企業和職業院校之間實行訂單式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制度。

三是要積極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在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的統籌下,在職業院校和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培養高技能人才。制定現代學徒制相關政策、制度、標準。建立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報酬制度,鼓勵企業建立對學徒制學生給予一定勞動報酬等相關政策,對學徒制“師傅”“教師”給予一定報酬的制度,等等。

四、著力加強“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專業教師缺乏是我省職業院校辦學的一個瓶頸。很多職業學校辦不好,不是沒有設備,而是缺少一批“雙師型”“師傅型”的專業教師。據統計,全省職業學校生師比是28∶1,而國家要求是12.5∶1,全省專業教師缺額很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擴大職業院校專業教師隊伍規模,優化師資結構,提高專業素質,加快解決生師比過高、“雙師型”專業教師和兼職教師比例偏低、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我省縣級職業學校大部分是普通中學改辦而成的,大多數是文化課教師,不能適應職業學校教學要求,必須對他們實施轉崗培訓,使之成為合格的專業教師。對完全不能適應職業學校教學要求的,要采取措施調離或安排其他崗位。各地要制訂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素質提升計劃,提升教師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建設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科學研究能力。要建立專業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定期到對口企業實踐制度,強化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技能培訓,完善教師年度教學質量考核機制。

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專業教師來源渠道。各地要落實擴大職業院校教師自主招聘權和辦學自的各項政策,允許學校招聘未取得教師資格證書,但在專業對口企業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學校任教。地方政府要統籌當地人才資源,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在職、離職或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學校擔任專業教師。

三是要重點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造就一大批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名師。專業教師的水平決定了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我省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也取決于是否有一支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專業教師。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視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要完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將專業經驗、技能水平、教學實績、技術開發能力、信息技術能力、職業資格等作為專業教師職務評聘、晉升、評優的重要依據。職務(職稱)評聘、工資待遇要向一線專業教師傾斜,要為專業教師成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五、著力加強職業院校管理

在努力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的同時,要創新職業教育管理,提升職業院校管理水平。

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管理要率先現代化,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學校、社會的關系。要進一步簡政放權,轉變職業教育管理方式,減少部門職責交叉重復,減少對學校教育教學具體事務的干預。政府主要通過總體規劃、政策引導等手段,以及稅收金融、財政轉移支付等杠桿,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宏觀管理、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擴大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辦學自。

二要抓制度建設,完善學校管理基本制度和辦學標準。要努力建立具有職教特點的現代學校制度,從改善治理結構入手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同時積極完善學校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包括教學制度、實習制度、學生制度、后勤制度、財務制度。要針對辦學需要和我省省情,研究制定職業院校的各項辦學標準,如學校設置標準、專業建設標準、課程建設標準、教育教學標準、實習實訓標準、條件裝備標準、信息化建設標準等等,通過完善標準體系來促進職業院校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

篇(9)

晚清以降,中西文化遭遇使原本為一自足系統的

其實,中西古今之爭不過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雙重維度在文化交往中的體現。它并非“假問題”,也就是說它決不是一種人為地制造出來的問題,而是 歷史 本身的結論。中西文化自晚清以來的實際沖突的歷史,無論如何都是不能用“假問題”來解釋的,近代以來的古今之爭和中西之異,并非一場歷史的誤會,亦并非一個“假問題”,它既有其真實的歷史內涵,也有其真實的學理意義和價值。

3.文化上的“體用之辨”及其面臨的困難

按通常思路,西式的物質生活加東方的精神生活、西方的科技 工業 加東方的情趣格調,應該是一種理想的文化圖景。但 現代 新儒家給出的“藥方”——由“老內圣”(儒家之道統)開出“新外王”( 科學 和民主)——的失敗,似乎證偽了這種可能性。當年就反對“體”“用”的剝離,他拒絕“中體西用”的一個理由,就在于認為有西用必有西體,有中體必有中用,用總是體之用,體也總是用之體,強調“體用不二”。因此,不可能分離體用,整合出一個所謂的“中體西用”。這正是他主張“全盤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根據之一。其實,這同那種極端的保守派在根本方法上是一致的,其差別僅僅在于各自所堅持的“體用不二”的根基截然相反罷了。應該承認,盡管的“全盤西化”立場不能成立,但他在體用一致問題上的見解還是值得肯定的。

篇(10)

1.1現狀

隨著工業化及城鄉融合的步伐加快,淄博市農業也獲得了迅速發展,已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農業經濟區,并擁有了一定的農業生態現代化的生產體系,這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改善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2優勢

1.2.1自然環境優勢淄博市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中部低陷向北傾伏,南北高差千余米。淄博市農業用地4202km2,占淄博市土地總面積的70.44%,其中耕地面積2117km2,林地面積1048km2,果園面積588km2。淄博市地處暖溫帶,屬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對于發展生態農業十分有利。1.2.2政策及技術方面的優勢一直以來,淄博市一直高度關注生態農業的發展,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如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機及生產資料補貼和農業科技下鄉等,調動農民參加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同時,繼續加大對水利建設、農村生態能源建設的投資力度,全面落實農村醫療保險、農民技術培訓等政策。在各區縣全面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灌溉技術、秸稈禁燒與還田技術、病蟲害生物防治防治技術等,促進了淄博市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

2淄博市發展現代化生態農業面臨的難點問題

2.1土地流轉數量少,達不到農業規模化生產條件

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積少,且隨著城鎮化建設及城鄉融合的迅速發展,農村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開始涌入城市,雖然很多農民會把土地租給別人種植,也出現了一些承包土地的“大戶”,但真正經過土地流轉得到的土地數量遠遠達不到規模化生產的條件,很難確保農產品質量的標準化。

2.2農民教育水平低,推廣農業科技有難度

由于從土地中獲得的收入較低,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子女的上學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喜歡到城市中尋找工作機會,而土地大多由留守農村的老年人經營,其受教育水平程度低,理解能力有限,導致在進行農業科技推廣時會有很大難度。

2.3科技下鄉服務手段落后,現代化水平較低

由于基層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待遇不高,導致積極性不高,隊伍不穩定,推廣效果弱。同時,由于科技下鄉的服務手段還比較落后,覆蓋面窄,帶動力較弱,也制約著農業現代化推廣的發展速度[2]。

2.4環境污染嚴重,影響農產品品質

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已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障礙。由于農業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利用污水灌溉,使一些污染地區生產的農產品重金屬含量超標,導致淄博市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較為突出,也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

3淄博市大力發展現代化生態農業的對策與措施

3.1加快土地流轉,創造農業規模化生產條件

加快土地流轉速度,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一是在勞動力信息收集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供求信息的,為土地流轉信息提供良好的平臺。二是政府鼓勵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就業渠道,鼓勵種糧大戶集中承包土地,使農村的土地流轉速度加快。三是政府加大對農業種糧大戶的信貸支持力度,統籌規劃,逐步提高農業專業化生產與經營[3]。

3.2對農民進行現代生態農業宣傳,調動其積極性

現代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一些農民還不能充分認識到現代生態農業能給他們帶來的好處,這就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宣傳現代生態農業特色,使農民能夠意識到從事現代農業建設也可獲取不少效益,從而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3.3加大科技投入,重視科技推廣

政府要制訂政策,提高科技投入,重視農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完善科技推廣工作,建設穩定的基層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加大農民培訓力度,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可根據農業生產的不同類型、地方特色,建立能帶動本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4]。

3.4強化組織,培養典型

通過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同時,可開發集休閑、娛樂、種植為一體的“開心農場”,培育一批生態農業典型[5],建設一批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區,把生態農業和旅游結合起來。

上一篇: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 下一篇: 財務部檔案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一区十区精品 | 五月天偷拍视频久久 | 亚洲一级aⅴ在线播放 |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亚洲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