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7:43: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史學和文學的關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的倡導一直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為了讓這種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我國一些中小學校相繼將其引入課堂。這種促使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共同發展的教育模式很快起到了改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但是有些問題卻逐漸暴露出來。由于引入時間較短、教師認識不足以及缺少經驗,導致部分合作學習效果不明顯。因此,怎樣在語文教學中貫徹合作學習成了每位語文老師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合作學習的概念
近年來,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逐漸得到廣泛運用,而要使合作學習充分發揮作用,首先應了解其內涵。“合作學習”是指在課堂中,教師要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小組里的學生們自主自發的互相交流、共同探討,將任務分配給每位學生,并讓其明確自身的職責,以達成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的目標,來活躍課堂氛圍,發展合作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這種教學策略對于促進師生教學相長也有著顯著效果。
(二)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與領悟能力。對于高中語文學習而言,寬泛而深入的閱讀學習較多,因此,對于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領悟能力要求較高。如此一來,學生就要制定閱讀訓練,可采用精讀方式,多閱讀一些名著或者優秀讀物,這樣才能夠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與思考能力,同時與作者展開“跨時代”的對話。學生閱讀能力與領悟能力的提升,能夠為高中語文合作學習創造良好條件。
2、對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有幫助。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身。在健全的合作學習模式里,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學習的方式,以及反思、歸納和探索等能力。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貫徹合作學習的措施
(一)增強學生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的加強主要是在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中開展。首先,要將學生分組。要注意的是,分組要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應該要結合各個學生的特點,將他們進行合理搭配,讓他們有一個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氛圍,在相對愉快的氣氛里,淡化現代學生中容易產生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其次每個小組都要有大方開朗的組織者、機靈細心的發現者、專注內斂的采集者等,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小組里找到適合自己、能發揮自身特點的角色,在充分履行職能的前提下,讓每位小組成員都掌握合作技能。最后,教師要告訴學生“傾聽他人”的重要性,同時教導他們如何傾聽他人。例如在意見不一致時要先安靜的聽完別人的敘述,在此過程中不要強行打斷別人。只有學生了解和掌握了合作的技能,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才能既懂得尊重別人,又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二)合作學習方法的整合運用
作為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小組活動是將學生四人或六人分為一組,確定好每位組員的職責,合理設計任務,在學生對較難的活動存在困惑時,教師應該適時地予以點撥。另外的合作學習形式還有兩人活動、短劇表演、研究性學習等,并非一定要拘泥于小組這個形式。學習小組的形式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的變化和老師教學內容的需要而改變的,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對學習小組進行適當的重新組合,讓學生體會不同小組的學習方式。
例如:在《孔雀東南飛(并序)》這一課中,合作學習的方式并不受限,并非只能采用小組活動。老師也可以將小組活動與短劇表演形式結合在一起,讓分配好的小組來討論、了解此文章,然后讓每個小組派出兩位同學將他們小組的理解以短劇表演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促進了學生自發的互相探討,在每一個人都表達了自己想法的同時也都參與到了小組活動中,能夠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三)強化教師自身的合作技能與專業素質
教師作為合作學習的引導者,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雖然合作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教師也需要有較好的管理組織能力。第一,教師要為學生創立適合開展學習活動的環境,把握學習活動的進程,維護好教學活動的秩序,使活動能順利的展開。第二,教師要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并參與其中,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合作學習活動無法正常繼續的時候要及時與學生溝通,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第三,教師對于學生此次活動要給予中肯的評判與合理的建議,結合學生之間的差異與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從正面給予評價與鼓勵,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與進步,從而樹立學生的信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譬如高中語文第一冊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該文章題材為散文,而對于散文學習而言,最為重要的是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一般而言,在散文中,作者會采用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的方式,而此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懂得作者想要抒發何種感情或者述說何種志向。教師在教授此類文章時,不能直白的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或者要表達的情感,而是要以自身的專業素養來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組織學生在自發的相互討論中完整的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欣賞乃至寫作散文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承擔著“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等多種角色,只有進一步提升教師自身的合作技能與專業素質才能讓合作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最大化的體現出其價值。
結束語
合作學習的現代化教育理念已經漸漸滲入各個學校中,而這種鼓勵學生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進取意識、加強創新思維的學習模式也將得到大力推廣。科學的學習方式、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合作能力、學生的積極性等都將成為左右合作學習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朱萬香.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教學組織策略探析[J].教學研究,2013(2)
對于上文所提到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引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詩文積極性和自覺性。那就是先要縮短學生與作品在生活上的距離感,從而消除他們對于古詩的恐懼心理。以下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種有利于將學生生活與古詩學習有機溝通起來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帶領學生走近傳統詩詞。
在教學傳統詩詞的時候,我們要以教材為載體,除了要做好對教材中所選編的內容的教學外,還要重視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使學生更好地走近傳統詩詞,使他們對傳統詩詞有更好的認識和了解。比如教材的內容是選自《詩經》,我們就應增加講述《詩經》的"六義"和它得以保存下來的歷史及對后世的重要影響等。我們這樣做就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國傳統詩詞在體裁上是不斷發展演變的,有"風"、"騷"、"樂府"、"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律詩"、"絕句"等。也可以使學生更多了解歷代有重大成就和影響的詩人,如: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具有"建安風骨"的"三曹"、"七子";田園詩人陶淵明、"王孟";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還有"唐宋家"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一些有關詩人的生活故事,如:屈原投汩羅江、曹植七步賦詩等。
2 引導學生將傳統詩詞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就如前面所述,在中秋佳節指導學生吟唱相關古詩一樣,我進一步將這種方法推廣到日常教學滲透中去。要求學生根據時令或節日去尋找相應的詩文佳句,在課前用三五分鐘來向其他同學進行介紹。例如:快到中秋節了,我便先要求學生總結我們以前學過的描寫月亮的詩句;然后,要求學生在課外尋找有關的詩句,在課堂上講解給其他學生聽;秋天到了,我便要求學生去尋找寫秋天的詩句,師生一起討論世人對秋天的感情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的知識,學到了新的知識,而且,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從這一個過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學生懂得了,古詩詞對于一般的學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陽春白雪,遙不可及的,它們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后,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得到了鞏固,有一些學生已經自己在課外背了許多的古詩了。
3 從培養學生的想象入手。
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課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想象力。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課文,力求把單調的文字符號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使遠古的畫面進入學生的腦海。可以指導學生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評析古人古文,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現代的內容。也可以續寫或改寫古詩文,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教學,抓住九種景物,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口頭描述詩的意境,學生很快就描述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通過想象聯想的手法,讓學生面對面跟古人對話,將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拉近。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評析古人古文,使學生有話可說,激發學習興趣。如教《桃花源記》時,引領學生想象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以及桃花源內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討論如何認識陶淵明所創造的理想社會。讓學生發揮想象說說桃花源存在到今天會是什么樣的。這樣,學生用現代的觀點去想象,大大增強了閱讀興趣,既學習了文言知識,增強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4 加強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
在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中,大部分老師注重輸出,將授課模式化,基本步驟大概是:列大綱,然后讓同學閱讀課文,進行分段分析,最后總結。有的老師可能會讓同學進行分組分析,但是也只是短短幾分鐘,并沒有實在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長期進行下去,將會使學生的思維定向化,影響學生的思考能力、不能主動的去思考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很難提高,所以改革教學方式,培養適合時展與需求的人才是勢在必行的。要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合作,讓他們主動思考、給予充分的時間來進行小組間的討論。打破形式上的合作,將其現實化。
1合作學習理論定義
想要充分在課堂上應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就要了解什么是合作學習,它的意義是什么。它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學內容的聯系,建立合作小組,并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討論和分析,進而促進學習成績,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能力,教師要通過學生的討論,分別進行評價,從而實現教學目的的方法。合作學習在我國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還沒有的到大范圍的應用,然而在國外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這個教學方式的應用中兩個重要的因素,分別是:選擇性理論和社會依賴理論。
1.1社會互賴理論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就是社會互賴理論,它主要是說明了個體的行動和心理在合作性的社會中與社會情形相互依存。個體小組的行為與社會產生了互動性,他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比如,在一個學習氛圍很好的環境中,即使是貪玩,也不會放縱自己,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和同學一起學習,不由自主的加入了隊伍中,努力創新。互相促進與進步。如果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不合作、不相互依存,那么,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很難進步,缺少相互幫助、相互追趕的學習態度,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保持,但是保持實力并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想必大家都知道木桶效應,一個社會、一個企業、一個團隊,重要的不是最厲害、最優秀的人才,而是整個團隊的能力,如果有一個人或者一個方面做得不好,那么那個人再優秀也于事無補。
1.2選擇理論
為了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可以充分運用語文學習、教學過程中的選擇性理論。為了避免學習內容的枯燥,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不再像以往那樣古板地教給學生知識,這樣不會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既滿足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了學生合作性的能力,讓語文課堂的教育意義更加深刻,讓學生們覺得上語文課是輕松而又愉快的事情。
2合作學習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整體把握與區別對待
在學習中由于一些智力因素 ,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應該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整體的把握,分別結合各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分組,讓各小組間形成競爭,然后對每個小組進行評價,這樣會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團隊之間形成互補,讓學生得到綜合發展,在看到別人缺點的同時提高自己,互相促進,共同進步。整體把握、區別對待的方式可以減小個體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2正確掌握合作學習的時間
合作學習時間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通常教師在運用這個教學方式的時候會由于準備不夠充分而在預算時間上有了疏忽,合作學習的時間過長會耽誤學生的時間,影響教學的進度,時間過短,學生就會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深刻的探討和理解,怎樣掌握好有效的時間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時間過長或者過短都會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所以正確地結合教學大綱的教學進度要求來把握合作學習時間是非常必要的。
2.3清晰的把握合作學習任務與時機
在進行合作學習的教學中,教師要清晰地闡明學習任務,告知同學要在多長時間內來完成什么樣的討論,什么樣的討論結果會帶來什么效果。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帶著一定的好奇心來完成整個合作任務。如果沒有明確的任務,就會對學習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都是圍繞著某一個話題來進行合作學習的,通過對話題的引入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這個積極的態度才能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充分地發揮有效性。
2.4組建四人互補小組
兩人為一組的方式在相互作用上存在很大的限度,如果一個人缺席,那么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人員數量決定了合作的困難程度,人員越多,越容易出現配合問題,出現協調不利的狀況,不能達到統一。經過實踐得出以四人的安排最為合適,分別安排在前后兩排,進行合作時,前面兩人只需要轉身就行,這樣會達到很好的互補效果。
參考文獻:
本世紀初,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述有關課程標準問題時提出:“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1]關于課程實施的表述部分又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2]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推出語文綜合性學習無疑正是這種教育理念的一個集中體現。目前雖然多版本語文實驗教材也設計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但也僅僅是對內容目標簡單陳述或列舉示范,而對操作(活動實施層面)的具體實施指導卻存在不足。因此,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具體實施中,一線教育工作者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巨大挑戰。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方式
對部分實驗區實施語文綜合性學量資料的綜合分析顯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通過一個個專題或項目進行的,而這些專題間彼此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呈現非線性、多樣性的發展歷程。筆者在梳理國內外語文綜合性學習相關概念、特征、背景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語文教學現狀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狀況進行階段性追蹤研究,研究結論表述如下。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從微觀上看,每次專題或課題探究的操作均包括內容的選題方式、內容的主題確立、內容的主題設計、實施內容的設計、小組合作形式、探究性學習方式、語文課程資源開發、教師指導方式、交流合作方式等主要實施項目或方式;從宏觀上看,整個實施過程中的每項探究活動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模塊,而每個模塊大致經歷如下五個階段(或四個緯度)的實踐活動或操作流程,即本文所謂的“五段四層流程”。
A選題方式(課題確立)――B主題設計(制定方案)――C開發資源(攝取信息)――D小組探究(研究學習)――E成果交流(發展評價)
A(學生自主學習)――BCD(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E(加深探究學習)
A(教師導向指導)――B(導法指導)――CD(心理疏通、方法途徑、教育價值等指導)――E(學末交流階段的指導)
A(師生、個體交流)――B(小組、師生、個體、階段流)――CD(小組、師生、個體、階段流)――E(小組、師生、個體、成果流)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五段四層流程”
1.選題方式階段
(1)問題意識是選題設計的第一步,本階段主要是內容的選題設計(見表1)。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見問題意識是選題設計的第一步。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實踐活動,提出問題的設計或確立課題的設計,就像是進入“倒置漏斗”時要采取的一種入口方案,入口雖小干系重大,需要認真斟酌一番。實施中應遵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原則(即發展性原則)和后現代課程觀的主體性原則,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課程資源、階段目標等客觀因素整體實施選題。
(2)自主學習中教師須提出框架性建議,實施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興趣、實際問題和語文課程資源、階段實施目標等遵循主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課程統整理論的開放性原則,給予選題引導、提出框架性建議。其目的不是引向一個結論,而是提供方向、信息、思路、知識、方法、線索等幫助。主要通過師生交流、個體課外交流的方式進行指導交流。
2.主題設計階段
(1)實施中須結合學生、課程資源條件設計主題。本階段根據問題或專題、主題來組織(搜集)有關材料,并設計探究的活動方式、方案計劃等內容。雖然實驗教材在內容設計中已基本完成了主題設計部分,但只能作為一個例子,實施中須結合學生、課程資源條件設計主題。這也是實施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也須遵循發展性原則、主體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課程階段的要求、課程資源情況,采取學生自主、半自主和非自主(教師設計)的師生共同開發方式(尤其義務教育階段)分層分階段設計,主要從學科內和跨學科(領域)兩個基礎角度去設計(見表2)。
(2)操作方法須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本階段的學生以合作小組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教師主要對主題設計的方案制定、計劃安排、確立課題提供一些方法或組合模式指導,啟發學生提煉主題中有價值、值得開發的論題(子課題),提供相關資料并對學生的選題內容、主題設計等進行審查和改進(非包辦代替)。學生的選題方式、主題設計等綜合性學習內容設計中的操作方法須經歷一個由“扶”到“放”(“扶”主要是方法指導,“放”主要是學習方式、個性化特點等表現)的過程,并注意“扶”“放”的有機結合,采取小組(內外)交流、師生交流、個體(課外)交流、探究學習的階段流方式進行指導評價、交流分享。
3.開發資源階段
(1)注重適時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研究學生的需要。本階段主要是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研究學生的需要、研究采取什么方式開發課程資源,以適應學生的興趣認知發展,并以攝取所需的資料信息為目的進行課程資源開發。
(2)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學習途徑、開發資源價值等系列指導須相機到位。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教師的指導主要是針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學習途徑、開發資源教育價值等指導。采取小組(內外)交流、師生交流、個體(課外)交流等探究學習的階段流方式進行指導評價、交流分享。
4.小組探究階段
(1)合作探究階段是語文知識綜合運用水平提升的關鍵期。本階段是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主要階段,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體部分,對內容(選題、主題、計劃等)設計進行實質性的操作,此階段也是學生閱讀、口語交際、寫作能力等語文知識綜合運用水平提升的關鍵期,是跨學科跨領域學習、實踐學習的重要階段。
(2)實施者要注重實施有重點有程序的示范性指導。本階段,學生以合作小組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教師的指導主要是針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學習途徑、開發資源教育價值等有重點有程序的示范性指導(含個體、集體指導)。采取小組(內外)交流、師生交流、個體(課外)交流、探究學習的階段流方式進行指導評價、交流分享。須遵循建構主義理論的探究性原則、生成性原則和后現代課程理論的主體性原則。
5.成果交流階段
本階段主要是對成果的呈現進行以評價為主的交流,需要遵循后現代課程、建構主義等理論的主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生成性原則,并充分體現過程,即關于實施目標的理念。評價須以學生活動的過程為主要對象,評價要科學實際,也即實施者主要提供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而評價交流的實施目的是學生整體發展、語文綜合素養的整合提高,教師的指導也要相機引導。換言之,沒有最好的評價方法,只有合適的評價方法,這確實需要實施者根據實施現狀多方考慮,創造性實施課程方案。
實施中教師要強化指導,注重評價的活動性。本階段的學生以加深探究性學習為主,教師的指導主要是進行活動評價,教師要強化指導。包括:指導學生反思、自評、評價在過程中的態度情感、知識能力情況。如此通過自評互評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契機。
三、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模式是一個開放性的體系
綜上所述,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模式的五個階段(四個緯度)是一個開放性的組合體系,絕非固定實施模式,即可依據實際情況(學生發展、教師素養、教材要求、課程目標、課程資源等)靈活操作。目前已經出版發行的三套(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版、語文出版社版)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教科書)和實驗版高中語文教材對語文綜合性學習已進行了精心設計,但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來講,這只是提供了一個范例或示范樣本,具體實施還須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課程階段的要求、課程資源情況具體實施綜合性學習,須結合學生、課程資源條件進行靈活設計,也須遵循發展性原則、主體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實驗教材中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選題方式、主題設計已進行了部分安排,開發資源也部分涉及到了,在選用時可以對其進行適當改造整合、合理開發、科學利用,以開展適宜學生實際的“現實版”語文綜合性學習。譬如:人教版七年級(下)“黃河,母親河”的綜合性學習,廣州地區的學生完全就可以由探尋黃河引申為探尋珠江的活動,調查有關珠江的人文歷史、文化傳說,為珠江污染防治提出建議,為珠江創設公益廣告等。人教版七年級(下)“戲曲大舞臺”,也可以以課本的活動方向為藍本,尋訪廣州地區的傳統戲曲藝術――粵劇,為如何保存這一文化遺產進行思考。
簡言之,本文所述實施模式――“五段四層操作流程”只是提供給實施者一個操作層面的范式(或樣本),在實際教學中實施者完全可以參考并據客觀情況進行變通,靈活運用操作流程。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也要不惟教材設計、不惟教參(教學參考資料),不惟所謂的一些“真理”,而要實事求是,依據本地區、本學區、本學校、本班級實際情況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并著重學會運用這種綜合性學習方式,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即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S].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有寶華.綜合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 成有信.教育學原理[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3.
[6] 朱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02.
[7] 饒杰騰.語文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 孫春成.語文研究性學習:學與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從目前來看,我國在語文教學方面仍存有固化思想,與現實脫節的情況,因為大多數教育方法都仍使用舊有的應試模式,最終的結果是使學生思維僵化,想象力不豐富,從而導致整個國家的創新意識淡化。因此,語文教學要與人文關懷有機融合,使語文教學變得豐富,貼近生活,有人情味,并最終把學生培養成有個性、有人性、有文化有教養的人。
一、我國語文教學的背景和現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教育無疑成為最重要的話題,因為它不僅關系到下一代的發展,更關系到祖國的未來,目前,我國正在加大力度進行教育教學方面的改革,以適應當代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學生和教師以及教學方法方面都可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與時俱進,不至于被淘汰。在各個學科中,語文教學已經成為一門基本學科,在任何一個中學、小學乃至大學,必須設立的學科就是語文課,因為語文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作和溝通工具,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本工具,只有學好了語文,才能了解其他學科的奧秘與精華。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只著眼于對文字、詞語、語法、寫作與閱讀方面的培養,這樣就使語文教學的內涵趨于窄化,進而更加忽略了其中蘊涵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人文關懷。所謂的人文關懷指的是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家園,使學生從學到的文化知識中體會其做人做事的道理,最終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道德、誠實守信、知榮辱、明禮節的人,并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人文關懷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也不是盲目的、隨機的,而是應該有計劃有方向的,否則就會導致學生個性過強,不學習文化知識,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因此要把語文教學與人文關懷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要講究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二、人文關懷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如果方法得當,就會使事情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效果,反之亦然。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如果不能把人文關懷與語文教學有機地融合到一起,過于重視人文關懷而忽視了教學方面,就會導致學生過于放松和懶散,自我放逐。另一方面,如果過于重視語文教學方面,就會導致學生機械性模式化地學習,缺乏內心的感受和感情的溝通,最終變成考試的機器。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愿意學習,善于學習,積極學習,有興趣,動腦筋,最后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充實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同時,也達到了“人性教育”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1.在授課中體現人文關懷
授課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主要部分,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關鍵時間,因此教師要重點把握這一部分,不僅要針對詞匯和語法等的技能訓練,更要適時滲透其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知識,充實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領略知識中講述的另一個世界,體會作品人物中蘊涵的人性光輝。講授課文部分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部分,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同時它也是最能體現和滲透人文關懷的一部分。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會帶我們走進一個又一個色彩斑瀾,豐富多彩的世界,這些文章包含著作者對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同時把這些感悟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和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便是滲透人文關懷的最好題材,文章中的父親處境艱難,剛剛失業,當作者看到父親托人照顧他時,作者認為父親嘮叨啰嗦,后來,看到父親辛苦地替他買橘子時,作者的眼淚落了下來,后來,看到父親的信時,又想到父親蹣跚的背影,淚又落了下來。文章中的細節無不引人共鳴,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父母。朱自清的這篇文章伴隨著歉意和思念,那么我們呢,我們讀過這篇文章,想到的是誰的背影?又要怎樣報答父母的深恩呢?朱自清描寫父子之間的親情,不正體現著人文關懷和人性的光輝嗎?再例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也同樣體現了魯迅對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人文關懷和同情,再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也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母親的后悔和反思,正是作者體現人文關懷的代表作。
2.在課下或課后體現人文關懷
當代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主要是在課堂上,在課下或課后很少給予學生關心和引導,這樣就無法正常交流感情,不利于人文關懷的融入,例如有些教師上完課便急忙走了,使學生沒有提問和交流的時間,或者教師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解決學生的問題,這樣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的熱情度,最終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告誡充耳不聞、萎靡不振。因此,教師應該多在課下對學生進行關心,問候和疏導。當學生出現疲勞,趴在桌子上的時候,老師往往大聲呵斥,言辭激烈,這便是不科學不理性的做法,遇到類似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多與學生溝通,問清原委,使學生感到內心的溫暖。這樣才有利于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結語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溝通工具,語文學科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學科,在生活中和情感溝通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和載體,但是舊有的學習模式更多的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只關注學生對字、詞、語法等的運用,不貼近現實,缺少人文關懷,所以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時缺少情感上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只有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出了人文關懷,并讓學生在關懷中學到知識,感覺成長,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讓學生在快樂中汲取知識,由被動地接收知識變為主動地學習和發現知識,從而更好地吸收知識,最后通過這種學習有了成就感和滿足感,充實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因此,把人文關懷與語文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也是必要的,值得每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參考文獻
外國文學名著是文學發展過程中優秀文化的積淀,是文學中的精華,是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在多彩的視聽享受的影響下,學生的文本閱讀積極性不高,外國文學的課堂教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根據外國文學的特殊性質,它不僅比其他學科更需要影視資源來填補中外文化差異的鴻溝,影視教學也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對外國文學教學課堂的積極性,而一些和外國文學相關的影視改編恰恰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我們可以借影視資源引導學生的興趣,但一定要明確指出二者的不同,最終講授要回歸到文本,提倡文學性閱讀。因此,名著影視對于傳統的文學講授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但是也決不可簡單地照搬,甚至替代。
一、名著影視的驟然興起與經典文本的逐漸失落
經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電影的誕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時間里,影視狂歡時代華麗的到來如狂飆之風般改變著人類的閱讀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瀾下,影視大有超越文學、藝術等門類成為霸主之勢。
研究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人的眼球對活動圖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語言更具優勢,因而從生理上人更傾向于活動的圖像而不是靜止的文字。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會對銀幕上的一幕幕活劇激動不已的原因。作為“傳媒符號”的影視,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帶給人享受、放松和娛樂,這種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閱讀。影視的強烈沖擊,加上我國由生產型向消費型、享受型的社會轉化,外國文學名著豐富的內在世界被沸騰躁動的世界和影視狂歡所遮蔽,神圣的文學被忽略,許多的經典名著被冷落。
名著的命運從側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引發了小環境和學生內環境的變化,給外國文學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二、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的異同
名著影視是諸多藝術的混合體,經典文本作為名著影視存在的前提,可以稱之為名著影視的母體。名著影視以其強烈的視覺表達效果取得了較于文學的真實感,而今經典文本的短處可能就是文學之所以是文學的理由所在,即文學的媒介――文字。
名著影視與經典文本的審美意象的構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達到的審美效果也不盡相同。經典文本是一種語言藝術,其審美意象就是靠語言媒介來創造的,其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視是一種可視藝術,其審美意象是通過聲音、圖像來構成的,其審美意象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經典文本能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創造性的審美愉悅,而名著影視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的審美想象,既表現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
三、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的關系
1.根據教學的需要,正確篩選影視資源,觀摩完整的原著影視。面對大量的名著影視,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齊,我們應選取與教學需要相關的且與原著精神風貌一致的影視資源,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外國文學課程本身有綜合性、異源異質性強的特點,使得作品中出現的特定歷史、宏偉的戰爭場面、充滿神話色彩的圖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風情以及宗教的主題等僅憑想象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觀看名著影視則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典文本的意境與思想,也能促進學生重新閱讀文學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意蘊。
2.針對不同的專業,教學中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要各有側重。對于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我們要以堅持經典文本為主、以名著影視為輔助的原則。經典文本閱讀是教學中基礎的環節,沒有文本閱讀的支撐,學生無法獲得對文本最直接的體悟,對文本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更是無從了解,聽課味同嚼蠟,毫無效率可言。在教學中引入名著影視作為輔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懸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獲得感性的認知,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在課下主動閱讀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學生的經驗世界,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已經沒有辦法滿足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探索和改革,而師生關系是現代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比較大的沖突點。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需要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改革,構建現代新型師生關系。
一、建立新教育體系理念
1.具備站在學生方位上思考問題的理念
學生是具備獨立思想的人,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教師與小學生本身存在很大的年齡差,尤其在語文這種需要學生自身學會獨立思考、理解的科目上,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問題,去感同身受地理解對方。同時,教師應該對每一個學生抱以公正平等的目光去看待,人的心中自有一把秤,倘若教師做不到公平公正,處理不當,那么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學生很有可能產生厭學心理,由此不能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忘記自己是一個教師,是一個同這些小學生一起學習的學生,站在平等地位上,那么學生在上該老師的課時也會是輕松且愉悅的。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增強小學生心理學專業能力的訓練,通過自身的研究和處理方法,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2.增進鼓勵與評價政策
學習的過程中適當的鼓勵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一大重要因素,過極必反,虧則有損,倘若教師只知道一味地鼓勵,那么學生則有可能會產生傲氣,這對小學生的發展道路不是件好事,相反,倘若教師不對學生采取鼓勵、表揚等行動,那么學生也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行為得不到老師認可而產生自卑心理,這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是極其有害的。在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表現積極的學生要給予肯定,同時教師也要學會鼓勵其他學生大膽發言,遇到學生說錯或者答不出時也要存有一定耐心,并且告訴他們:“能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很不錯,如果下次能答對就更好了,也希望同學能學習該同學積極發言。”
二、創新開發課堂新風貌
1.與學生建立友好的學習關系
首先,學生都有各自獨特的個性,教師應帶著美的目光去看待這些不同個性的人,學會欣賞并肯定他們身上的優點。其次,教師與學生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了構建良好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主動與學生溝通,教學的互動是在交流中產生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缺乏溝通是普遍現象,一個教了一個記了筆記就算完成了任務。要改善這種睛況的第一步,就需要教師打頭陣。教師要學會利用各種機會來促進與學生的交流。主動去關心、親近學生。
2.活躍氣氛,使課堂變得輕松活躍
一個風趣幽默的課堂會讓學生感到生動有趣,吸收的知識自然比平時多了許多。現如今師生關系的構建主要建立在課堂之上,學生們上課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四個環節導入。比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主要采用這樣的方法和學生進行溝通:第一步,情景導入,讓學生們把自己帶入主人公,身臨其境般去思考所面臨的問題,并完整了解故事梗概。第二步,提出問題,詢問學生為什么他(即故事主人公)要這么做?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他(主人公)做這件事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帶著這些問題去課文中尋找答案。第三步,課堂交流,教師先給予學生10分鐘左右的時間與前后桌同學交流各自的看法,在討論過程中傾聽對方的想法并提出自己觀點。在討論中生情,也促進了彼此思維的開拓。10分鐘結束后,停止課堂交流,由學生向老師闡述各自的看法。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充分了解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并引導他們加強思維方式。第四步,引導學習,通過講解這個課題的思維方式,教師講授學習方法并引導學生的思維多方面發展,讓學生將教師傳授的方法自由運用至以后的學習中。
三、積極推動鼓勵與評價政策
1.注重課外知識的鼓勵
際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開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培養他們了解中國文學歷史的積極性,才是小學語文的最終目標。比如我在教學《牧童》這首詩的時候,會主動給學生講解關于作者生活的朝代的具體信息,同時我也會讓學生在課后搜集這位作者的相關詩詞,學生自己去比較其中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掌握和了解知識。
一、良好的預習習慣
自覺、主動的預習習慣,是學習的“原動力”,只有使學生主動開發“潛力”,才會使他們將學習變成自覺行為,通過看、想、說、問,把學生帶入課文。而學生為了快點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就會聚精會神,進入如饑似渴的狀態,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有時,我會讓學生在預習后互相設置作業題(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的答案),看看誰的作業題能難倒別人甚至老師。好勝心會使學生在預習時下一番功夫去尋找自認為難解的問題,這樣就讓他們對哪里有疑問,哪里難理解做到了心中有數。但這種自覺、主動的預習習慣,決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養成的,需要我們老師及時督促、引導。
二、勤思善問的習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勤思善問,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問,質疑。如在教學中,我經常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的氛圍,積極鼓勵學生提問,把學生自己認為能考倒老師的問題寫在紙條上再提出,我會給他獎勵,學生一聽都躍躍欲試。在學生提的問題中,再引導學生進行篩選,同學們進行討論、爭論,最終達到通過合作自行解決。這樣做有時會引起激烈爭論,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
三、背誦摘抄的習慣
背誦不僅是語言能力訓練的內容之一,也是學習語言的一種方法。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說,多讀乃至背誦有助于加深對文章意義的深刻理解。不僅如此,背誦還有助于語匯的積累和運用,名言警句熟記于心,待為文需要時,呼之而出,隨意驅遣。摘抄不僅是一種語言積累的方法,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學中,我適時交給學生一些記憶的方法,然后開展一些記憶訓練比賽,引導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的片斷或全文,摘抄一部分與語文學習密切相關的課外知識.從而養成了他們積累知識,積攢材料的習慣,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認真讀書的習慣
認真讀書的宋人朱熹曾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話的意思是說:認真讀書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們很多學生只是用口去讀,絕非用心去讀,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教育實踐證明,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運用多種感官讀書則是提高閱讀效率的科學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學生結合實際靈活運用,不使之枯燥。不僅如此,在讀書還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因為在讀書過程中,必然會發現疑難之處,所以就需要學生運用自學符號在書上圈、點、勾、畫、批、注。這一過程就是找出難點,掃清障礙的過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復玩味的過程:就是初步領會、有所發現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閱讀帶入嶄新的境界,使學生才能“悟其情,感其理”。
五、勤于動筆的習慣
平時閱讀自己的課外書時,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畫下來,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閱讀別人的書籍時,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積累下來;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何感想寫下來,哪怕是只言片語,要像茅盾先生說的那樣,“身邊應當時時刻刻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里,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錄下來。”同時要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不僅是小學生練筆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強品德修養、鍛煉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但形式十分靈活,可長可短,可敘可議,可描寫,可抒情,可說明,而且內容也非常廣泛,可以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但要注意從這些瑣事中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寫日記一定要堅持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一、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著名教育大師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記得有位名人也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確實,對學生來說,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學會一些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最強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老師的指導。在課前,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良好的預習習慣是學習語文過程中預存的資本,這個資本是不斷增值的,而我們一生中對語文知識的運用,就是在享受著它帶給我們的利息。重視對孩子們進行預習習慣的培養。首先,要教給學生方法,制定每篇課文預習要達到的目標,把它總結為兩劃兩標。兩劃即劃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把生字字音讀準;劃出自己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自己不懂的地方用橫線劃出來,用問號標注。一個班集體中總是存在著差異性,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事實,在預習中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合作學習分組時按學習優差搭配,在預習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要求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和督促基礎差的同學,按時完成預習任務;其次是在教學的過程教師優先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來回答預習中的問題,在回答問題中發現他們的知識缺陷,并給予彌補,使學生共同進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勵。學生只要能寫一個字,一個詞,能開口講話,就要給予表揚鼓勵,不要訓斥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我也終于明白了:好習慣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對于預習習慣的培養,我最想對大家說的一句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重預習事半功倍。
二、養成書寫規范化的習慣
各科作業的書寫都有規范化的要求。小學生語文作業書寫規范化在平時的作業中高標準、嚴要求,要格式正確,書寫美觀。從每一次的作業中選取書寫工整、漂亮的進行表揚獎勵;對那些進步明顯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對那些差的同學一對一的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并幫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書寫練習時,勤巡視,及時糾正執筆、坐姿等方面的問題。書寫美觀,教師要用統一的書寫要求規范全體學生的作業,諸如字的大小、空行、題目的排列、錯題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潔度等。好習慣是重視出來的,只要重視了習慣的培養,沒有辦不好的事。長期堅持這樣,學生才會重視書寫,養成書寫規范化的習慣。
三、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能夠借助工具書“學會獨立識字”。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們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學習漢字任務比較繁重,教師幫助孩子們學會借助工具書識字使之變成一種習慣,對于完成識字任務,學好語文具有重要意義。葉圣陶老先生認為,一個人應該把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看作是“終身伴侶”。但現在有的學生往往怕麻煩,從不主動使用工具書。在教學中,我樂于當一個“懶老師”。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小問題,作為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面面俱到,工具書是打開知識寶庫之門的金鑰匙,為了使學生養成這種習慣,要堅持反復訓練。我要求學生工具書要裝書包、進課堂。凡是在讀書、學習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準的詞語都要通過查字(詞)典來解決。課堂上教師要經常有意識地讓學生練習使用工具書,課下作業中也要設計這方面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經常使用工具書,逐漸就會成為自覺行動。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這樣學生在閱讀課文、課外書時,碰到生字、新詞,也可以借助工具書弄懂它們的正確含義,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雖說隨著教改的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教師中心說”的現象仍主宰著我們的課堂,最為典型的是:課堂上,教師想方設法地誘導學生朝預設好的“結論”去回答,甚至是由教師設計好問題讓學生尋求細節上的論證。評價時,教師雖然也在力圖尊重學生,盡量認可學生的發言,但其隱含的價值取向,仍然左右著學生,學生的發言也盡可能取悅師者,甚至不惜主動放棄獨自體驗的權利。
二、當前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構建
要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這一現狀,真正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我以為,教師洞察學情,以學定教,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環境是關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學生主體性的挖掘。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就必須洞察學情,即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