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6:48: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生心理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琳(化名),女,初一學生,12歲,全家4口人,姐姐大她7歲,家庭富裕,無重大身體疾病,家族無精神病史,2010年12月初在班主任的陪同下走進心理咨詢室。
2. 問題表現
小琳在升入初中的第一天就開始哭泣,特別是晚上在宿舍住宿時大聲哭鬧,擾亂其他同學的情緒,讓他人無法學習和休息。老師和父母百般教育無效,并威脅父母“如果堅持讓自己在學校住宿,就可能永遠看不到自己了”。班主任和家長請心理教師做心理輔導,希望該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
3. 主訴、個人陳訴以及班主任、家長反映
主訴:進入學校就感覺渾身冰涼,心痛,全身發抖,喘不上氣來,忍不住哭泣,根本無法學習,特別是晚上在學校住宿時,更覺得煎熬,無法入睡。
個人陳述:一家4口人,父母和姐姐對自己非常好,好吃好玩的總讓自己獨享。父母因做生意搬過兩次家,現在住兩層樓房,一樓做生意,二樓居住。雖然住房條件好了,但覺得不快樂,由于初來乍到,朋友很少,而且好多美好的回憶物品,如照片、貼畫和許多小玩具留在原來的家里沒有帶來,很是遺憾和懊悔。母親性子急,有點小脾氣,常因小事和父親爭吵。記得自己6歲的時候,父母爭吵之后,母親吵著要和父親離婚,逼著她選擇跟母親還是跟父親,她苦苦哀求無效,只能忍痛跟著母親離開。中午偷偷跑回家,見父親正在啃著冷饅頭。升入初中后,時時惦記父母是不是又吵架了,父親是否沒有菜吃。姐姐9月初到外省上大學了,再也不能和姐姐一起玩了,開學前,看到父母和姐姐高高興興地忙碌著、準備著,想到自己要在學校住宿,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班主任反映:該生整日哭泣,全班不得安寧,老師無法上課,經勸說無效,只能將她隔離在教室外哭泣。
家長反映:小琳從小沒有離開過父母,開學前聽說要在學校住宿,她就哭喪著臉問“你們不要我了嗎?”被強制送入學校后不時地哭泣。看著孩子哭鬧,他們也很心痛,但為了孩子能長大,只得狠心不理她。老師被小琳鬧得沒有辦法,經常在晚上叫他們來學校協助教育小琳。
4. 咨詢師觀察
智力發展正常,語言表達清晰,無幻覺,無妄想,無智能障礙。初到咨詢室,眼圈紅腫,說到家庭親情和分離,淚水漣漪,手腳動作不斷,雙手反復搓著,陷入某種焦慮情緒不能自拔。
二、評估與診斷
1. 心理測量
(1)SCL-90癥狀自評量表各因子分如下:軀體化1.9,強迫2.1,人際敏感1,抑郁2.1,焦慮2.9,敵對1.8,恐怖2.6,偏執1.2,精神病性1.3,其他1.7。由上可以看出,最顯著的是焦慮因子分值頗高,其次是恐怖、強迫、抑郁因子分值較高,明顯高于常模。
(2)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為70,嚴重焦慮。
2. 評估
綜合分析所獲得的資料,根據求助者的陳述、他人反映、咨詢師的觀察、心理測量結果、無重大身體疾病史、無家族精神病史以及典型的心理和行為表現,排除重性精神病。
3.診斷
根據許又新教授關于神經癥的臨床評定,求助者病程三個月(得2分),精神痛苦程度屬于“無法擺脫”狀態(得3分),社會功能受損,學習效果和社交效率顯著下降,屬于中等程度(得2分)。總分7分,屬于神經癥。情緒發作時渾身冰涼,頭痛,全身發抖,喘不上氣來,忍不住哭泣,拒絕和父母分離,逃避學校集體生活。求助者焦慮因子分值頗高,此外,根據SAS測量結果,初步診斷為分離焦慮。
三、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評估和診斷,同求助者商定,確定以下咨詢目標:
1. 具體目標和近期目標
緩解和消除對父母的過度依戀、對學校住宿生活的逃避。降低其焦慮水平,適應學校集體生活。
2. 最終目標和長期目標
完善求助者個性,提高其有效處理各種焦慮情景的能力。增強其自立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求助者心理健康發展,達到人格完善。
四、咨詢方案的制定
1.咨詢階段劃分
咨詢過程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心理評估和診斷階段,建立咨詢關系,收集資料,進行心理診斷,確立咨詢目標。
(2)第二階段是咨詢階段,幫助求助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改變其拒絕和父母分離的態度、逃避學校集體生活的焦慮情緒和行為。考慮到求助者目前問題的核心是由強烈的分離焦慮情緒以及由此引發的逃避學校集體生活的行為,因此首先要緩解和消除焦慮情緒,這需要運用NLP情緒處理技術和繪畫治療,同時也需要幫助求助者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給予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其次運用系統脫敏療法進行訓練治療。
(3)第三階段是鞏固和結束階段,讓求助者把咨詢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咨詢方法介紹
(1)繪畫療法是心理診斷和治療的一個有效工具,是讓繪畫者通過繪畫的創作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出來,并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
(2)系統脫敏療法又稱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它是利用對抗性條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使神經過敏性反應逐漸減弱直至消除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利用人的放松狀態去抵抗由焦慮或恐懼引起的個體心率、呼吸、皮電等生理指標的變化反應。放松狀態多次與引起當事人焦慮或恐懼的條件刺激結合,即可消除原來因該刺激物引發的焦慮或恐懼條件反應。[1]
3.咨詢時間商定
每次1小時,咨詢次數為6次。
五、咨詢過程
1.心理評估和診斷階段
第一次咨詢
目的:收集資料,建立咨詢關系,進行心理診斷,確定咨詢目標。鑒于求助者焦慮情緒過于強烈,做必要的情緒處理。
方法:會談法、心理測試、NLP情緒處理法。
過程:在咨詢開始時,充分尊重求助者,用開放性的問題收集她詳細的資料。通過傾聽、共情、積極關注,讓求助者盡情地傾訴,與其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并完成心理測試。
小琳剛進入咨詢室時,眼圈紅腫得象個桃子,神情悲傷,在談到和父母、姐姐濃濃的親情時,淚水似斷線的珠子一樣從眼眶涌出,以淚洗面不能自已。在談到在學校中備受煎熬時,坐立不安,雙手互搓,描述自己“頭痛、心痛、全身冰涼,快要發瘋了”。鑒于這種強烈的焦慮情緒反應,我運用NLP技術中的混合法,為其處理情緒。具體做法:我以90度直角坐在小琳右邊,以左手按在她背后的大椎穴上,右手則以拇指及食指二指做成一個叉型,輕輕按在她左右兩眉中點的上面位置,引導她深呼吸加以配合,輕按三分鐘后,她的情緒有所好轉。同時教給她NLP中消減自己不良情緒的技巧――生理平衡法,在生活中練習。
具體做法:
(1)雙腿伸直,雙叉,雙手手指也交叉結合,反拗到胸口。
雙手交叉,假如右腳在左腳之上,則右手也在左手之上。
伸出手指,雙手拇指向下,如此,掌心自會相對。
雙手手指交叉合掌。
雙掌握成的拳頭向下再向胸口拉近并翻轉向上直至緊貼胸口,眼睛下望可以看到手指。
(2)舌尖向上頂住口腔內上顎門牙稍后的地方,把呼吸調慢。
(3)全部注意力放在心臟上,維持3分鐘。[2]
2. 咨詢階段
第二次咨詢
目的:加深咨詢關系,呈現求助者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并處理之。
方法:會談法、繪畫療法。
過程:小琳第二次來到咨詢室,情緒稍有好轉,但眼睛還是紅腫的,仍不能在學校正常生活和學習。
咨詢師:“姐姐上大學了嗎?”
求助者:“嗯,去了。”
咨詢師:“你想和姐姐一樣,將來也上大學,有個好前途嗎?”
求助者:(點點頭)“當然想。”
咨詢師:“姐姐當年讀書時,和你一樣也要離開父母,獨自在學校生活和學習。要想和姐姐一樣上大學,就必須要現在離開父母。如果要你選擇,你是選擇離開父母長大,還是呆在父母身邊永遠長不大呢,你選擇什么?”
求助者:(看出我的意圖,經過艱難的思考)“我知道父母希望我在學校里獨自生活學習,我也想長大,但是如果要選擇,我寧愿選擇不長大!”(眼圈一紅,又哭了起來)
通過以上談話,我感覺到小琳內心有一種深層次的東西時時控制著她大腦的“智能中心”,讓她自陷愁城,越陷越陷,不能自拔,于是決定運用繪畫療法。
咨詢師:“你很愛你家,對吧。”
小琳使勁地點著頭。
咨詢師:“那你憑感覺畫出你的家。”(準備好紙和彩筆)
求助者:“這就是我的家。”(沒有半點思考,在紙上刷刷幾筆,畫出一個紅色的心,并注明“全家人的心”)
如圖1:
咨詢師解讀圖畫:相比A4紙來說,這顆“心”相對較小,繪畫筆觸特別重,筆觸中有很多彎曲頓挫,整個畫面(包括圖畫和文字)過度使用大紅的顏色,由這些信息可以看出小琳有一種強烈的情緒,神經繃得很緊。
咨詢師:(試圖從小琳自己的解讀來獲得更多信息,并設法進行處理)“你感覺一下,這顆心的溫度和硬度以及和你的距離。”
求助者:(慢慢閉上眼睛,片刻)“心很燙,有點硬,正在離我而去,我生怕它拋棄我,我拼命地想抓住它,可它卻越來越遠!”
咨詢師:“此時你身體的感受是什么?”
求助者:(體會)“難受,頭痛,心痛,全身冰涼,喘不上氣,要發瘋的感覺!”
咨詢師:“慢慢吸氣……呼氣,身體放松……”(用柔和而堅定的聲音引導她說出心中壓抑已久的話)
求助者:(身體后靠,表情有點僵硬,害怕)“媽媽,爸爸,不要再吵架了,不要再讓我選擇,我不想選擇,我不想離開你們,我害怕……”(在我的引導下,聲音越來越大,隨之大聲哭泣)
咨詢師:(模仿其父親的聲音,壓低聲音)“孩子,對不起,我們不知道你的痛苦,因為我和你媽媽的吵架,帶給你這么大的傷害,對不起,從此以后,我和你媽媽再也不吵架了,我們一家人不分開,心永遠在一起,孩子,不要害怕,我們永遠愛你。”
小琳長吁了一口氣,如釋重負狀。因為她心中壓抑已久的痛苦得以宣泄,內心的焦慮和恐懼就減弱了。
咨詢師:“現在看看那顆‘心’有什么變化?”
求助者:“那顆‘心’正慢慢向我靠近,很近,變得溫暖,我的身體很舒服。”(睜開眼睛,身體慢慢放松了,情緒逐漸平靜下來)
當然,這種宣泄只是暫時緩解了情緒,后續的工作還需要她的父母來配合,于是展開第三次咨詢。
第三次咨詢
目的:幫助求助者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
方法:會談法、家庭治療。
過程:在班主任的幫助下,第二天小琳的父母來到心理咨詢室,我們就家庭教育和婚姻關系進行了交流。通過會談,他們理解了小琳的現狀除了自小備受呵護、嬌生慣養、獨立性差之外,婚姻關系的不和諧對小琳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對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讓小琳身在學校心在家,還在牽掛著父母是否吵架。
在咨詢室里,小琳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感受。媽媽做出承諾,今后即使小琳在學校住宿,自己也不再亂發脾氣,不會和爸爸吵架,有矛盾好好解決。爸爸則承諾要多關注和理解媽媽,多幫著干些家務,讓媽媽有個好心情。
我和家長、班主任和小琳共同商定一個親子“軟分離”方案:父母按周次遞減來校看望小琳的次數,分別是3、2、1次。在兩個月之內,周一上學和周五放學由父親接送,讓小琳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在她有良好表現的時候,及時表揚,形成正性強化。度過這一時期后,由小琳獨立在校學習生活。在學校里,老師要理解小琳所處的特殊心理時期,在生活上多關愛,讓她感受到班級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建立新的心理依戀。
第四次和第五次咨詢
目的:系統脫敏。
方法:系統脫敏法。
過程:
(1)列出引起小琳不良反應的具體刺激情節,如“明天要上學”“來到學校門口”“在學校宿舍睡覺”等等。
(2)建立焦慮事件等級。將上述刺激情景按從弱到強的順序,排出焦慮等級:明天要上學――走在上學路上――來到學校門口――進入教室――上課――在學校宿舍睡覺。
(3)放松訓練。通過呼吸放松,進行放松訓練來形成松弛反應。在松弛狀態下想象焦慮情景,以松弛反應抑制焦慮反應。
(4)實行治療。按照排出的焦慮等級,在想象中循序進行松弛反應抑制焦慮反應,直到焦慮程度能被放松訓練拮抗。一次治療推進三個具體焦慮層級,經兩次治療,直到小琳在想象中到宿舍獨自睡覺時不再感到焦慮為止。
3.鞏固和結束階段
第六次咨詢
目的:評估咨詢效果。
方法:會談法、繪畫法、心理測驗。
過程:施測癥狀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并與咨詢前對照。對前面的咨詢過程進行總結,讓小琳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并總結整個咨詢過程中的成長。
在咨詢中,小琳再次感受第二次輔導中的那顆“心”,并憑直覺畫出來(如圖2)。
咨詢師解讀圖畫:整個畫面較為和諧,線條筆觸柔和順暢,并配以綠色的“我長大了!”的文字說明,表明小琳情緒平靜,內心和諧。
小琳自己解讀:她雙手交叉,貼在胸口,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笑嘻嘻地說,“‘心’在這里,它很大,暖暖的,永遠在這里,全家不分離!”
從圖畫解讀來看,小琳已完全擺脫了分離焦慮的情緒狀態。
六、咨詢效果評估
1.求助者自我評估
我已經開始學習了,下課后和同學說說笑笑,也挺好的,在學校住宿其實也沒有什么,我能照顧自己,別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以前覺得一個周的時間好漫長,現在覺得時間過得好快。跟父母說了心里話,很輕松,現在父母關系也好了。姐姐一個人到外省上大學,人生地不熟,不習慣當地的氣候和飲食,嗓子都啞了,我打電話開導她,說“堅強點,只要挺過去,就會長大了”。
2.家長評估
每個星期一早晨,不再像以前那樣哭鬧,能按時上學,星期五下午回家很開心,常跟父母談談學校中發生的趣事。
3.班主任和同學評估
從此沒有再哭鬧,能安心作息,經常能聽到她歡快的笑聲。
4.心理測驗結果
SCL-90測試各因子分如下:軀體化1.7,強迫1.1,人際敏感1,抑郁1.3,焦慮1.4,敵對1.6,恐怖1.1,偏執1,精神病性1.1,其他1.1,由上可以看出,各因子分均處于正常范圍。
SAS標準分為43分,屬于正常范圍。
5.咨詢師評估
從第三次咨詢開始,小琳的臉上就綻露久違的笑容了。記得某個周五下午,因學校臨時調整時間,提前一節課放學,而小琳的父母并不知道,我要打電話通知她的父母來校接她,小琳斷然謝絕,堅持要自己走回家,說“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根據回訪和跟蹤情況發現,咨詢達到了預期目標,小琳焦慮情緒消除,不再拒絕和父母分離和逃避學校集體生活,在校園里經常能看到她快樂的身影。她現在已升入初二,完全適應了學校集體生活,人格獲得了發展。
七、討論和思考
每一次咨詢都是經驗的積累,也是心理教師個人的自我提高。小琳問題的核心是由強烈的分離焦慮情緒以及由此引發的逃避學校集體生活的行為。在第一次咨詢中,小琳一談到親情和分離就眼睛一閉,淚如泉涌,那種場景就如同一個3歲的孩子離開媽媽的狀態一樣,這讓咨詢一度中斷。從中我看到了一個“3歲的小孩”有待成長,于是當時我并沒有遞紙巾給她,而是用堅定的聲音提示她“立刻睜開眼睛,自己找到紙巾擦干眼淚”。一是為了打破她的負性情緒狀態,二是讓她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脫離“3歲小孩”的狀態,同時臨時決定用NLP技術給予情緒處理。
因此,當求助者處于嚴重負面情緒狀態時,往往是他的大腦中負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智能中心”不能啟動,無力改變這種不良狀態,甚至讓咨詢不能進行下去,此時要求心理教師靈活運用一些情緒處理技巧即時地消減那種情緒,稍后才能根本地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初中地理“雙動兩案”應該從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出發,探索一條適合初中學生的地理教學模式。初中生處于智力高速發展的時期,在課堂上設計梯度目標,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問題。另外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處于發展期,而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所以地理“雙動兩案”要更加具有活力,讓學生產生興趣,要主動地去運用“雙動兩案”,而不是把“雙動兩案”作為一個形式,還沿用以往的“填鴨式”學習方式。
二、如何實施初中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的“雙動”
“雙動兩案”模式要靈活地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分配教學的時間比。比如對于自然地理中的經緯網、地球的運動以及地殼的運動等,這些知識相對于初中生來說比較難懂,所以老師在課堂上所占的主導時間應該多一點;人文地理,相對而言比較簡單,所以大部分時間則可以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再在課堂上討論。可見,一節課的“雙動”時間要根據內容的難易作具體的分配。
三、如何設計“初中地理雙動兩案”中的教案
1.初中地理教案的組成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面對學生,既要做到“授之以漁”,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重難點:要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有利于師生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
教學方法:因為是“雙動教案”,所以既要寫出學法設計,也要寫出教法設計;
教學過程:安排教學過程,是教案的核心內容;
板書設計:板書要條理分明,能夠突出知識間的聯系;
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多種多樣,可以總結一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也可以重新設計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就某一個閃光點進行分析。
2.初中地理教學案的設計原則
“雙動兩案”要讓學生知道這節課上“學什么與怎么學”、老師要知道“教什么與怎么教”。教案要圍繞學案而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老師只是發揮主導與輔助作用。
整體協調原則。第一,教案要與學案協調,學案中的問題都要在教案中進行解答;第二,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相協調,不要過于簡單或者太難。
3.初中地理教學案的實施
自學反饋。學案要課前發給學生,上課前幾分鐘教師要抽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教師將教學過程進行適當的調整。
嘗試解疑和精講點撥。通過學案問題的設計,教師有目的地指導部分設計的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該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與合作的精神。
歸納總結。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本節課的重難點此時都得以解決。這時還要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總結這節課的學到的知識,這樣才能加深印象,老師可以用課堂練習的形式加以鞏固。
四、如何設計初中地理“雙動兩案”中的學案
1.課前預習。因為初中地理相對而言是小學科,所以學生預習的時間不宜放在課后。教師應該把下一節課的預習時間安排在上一節課的最后5分鐘比較合理。課前預習,可以給學生呈現比較基礎的知識點,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課本上都能直接找到。
2.合作交流。這部分以填圖題或者問答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要通過認真的思考,然后進行探索性解答或者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問題的答案。
關鍵詞:
情感教育;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一、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從教育心理學上來看,關注學生的情感領域,從學生的情感世界出發,關注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從中引導初中生進行高效學習,才是當今中學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和目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當進行情感教育,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友愛、融洽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學習,還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從而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開展情感教育可以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有助于教師更了解學生并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過于刻板在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中,地理教師過于重視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輸,過于重視研究教材和教學技法,卻忽略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這使得精美的教案成了花架子,對學生的學習進步絲毫沒有效果。現有的教學模式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革,將教學重心放在學生身上,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情感動態,才更有助于打造高效優質的地理課堂。
2.教學方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數學校的初中地理老師在上課前或下課后均沒有與學生適當地做情感溝通,沒有深入到學生群體中,往往以完成授課為己任,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需要。例如在課堂上同學起身回答問題,當學生的回答與標準答案不一致或者沒有切中要害時,一些老師會打斷學生,指定其他優秀的學生回答,抑或通過語言暴力挖苦學生。殊不知這樣會給教學帶來更惡劣的消極效果。
3.學生學習興趣低下一方面,初中科目多且課程繁雜,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影響下,多數學生都會產生一種“地理課不是很重要”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地理課由于內容多且雜,范圍廣,被認為是一門抽象的科目,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地理考試的不理想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的激情和興趣。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對策
1.樹立良好形象,提升情感素養首先,初中地理老師需要提升自身的情感素養,從根本上認識到為人師表需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從情感上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再者,要樹立良好的老師形象,初中生正在青春期,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強,因此作為初中地理教師首先要樹立好自身形象,不僅要滿足初中生的學習需求,更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首先需要做到有嚴謹的教學態度,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教學作風,從而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
2.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一方面,地理教師需擯棄原有的“填鴨式”教學觀念,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體,而自己則是課堂的引導者,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促使學生更好地進步和發展。另一方面,老師需要尊重學生,對每一個學生公平相待,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實施情感教育。
3.多元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學的課堂中,可以積極采取多元化、有創意的教學方式來授課,一方面滿足初中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地理課堂的興趣,從而提高授課質量。例如,可以從每日新聞入手,當講到各大季風氣候時,可以從日常的每日天氣預報引出話題,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以熟悉的事物開展教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一些地理規律和一些現象的成因,也有助于教師通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手段來突破一些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地理學習是很重要的,地理老師應當積極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前言:物理課程是初中開始接觸的一個學科,主要內容是以人們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為引線,逐步過渡到力學問題,涉及到的內容基本上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直接聯系。學生只要對身邊的事物、發生的事情有興趣,肯專研就能較好地掌握物理這門課程,同時為高中階段電磁學等知識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平時大家都明白興趣是最好的老是這句話的道理,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 初中學生的主要特點
初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生理上,他們正處在身體發育的第二高峰期,身高增長非常迅速,第二性征逐步明顯,他們在生理上逐步接近成人。由于生理上的迅速發育,在心理上他們的變化也非常明顯;在心理方面,初中生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表現出種種心理矛盾的沖突,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因此,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學管理與引導方面具有特殊性,對他們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應有特殊方面和策略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
2 培養初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策略
根據初中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這些特性去選擇教學方法,制定相應的策略,才能逐步使學生產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從而較好掌握物理知識。
2.1 培養師生情感,營造主體氛圍,最好課程入門引導。初中生是人生當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敏感期,他們希望別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因此,教師在教授物理的課的起步階段就要與學生培養感情,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改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好第一節物理課——打開學生學習興趣大門的鑰匙,“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第一節引言課好像教師給學生的見面禮,是學生學習物理的第一步。其印象如何,是能否引起他們對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關鍵。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充分準備好物理課程的第一次課,從身邊說起,引導學生逐步了解身邊物理現象的神奇與奧妙,使學生逐步產生對物理現象的興趣與深入其中的愿望。剛接觸這門課時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通過演示“利用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叫男女同學拔河比賽、”“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讓同學自己制造顯微鏡來觀察昆蟲”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
2.2 多運用直觀教學,展示物理趣味與奧妙。初中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理解能力逐步增強,他們對自身、自然界的一些變化和存在都存在好奇感,并且有解讀奧秘的愿望與沖動,也有為自己不理解的一些而苦悶和消沉。因此,教師在學生剛剛接觸物理課程時,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引導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利用力所能及的教學資源,通過物理實驗直觀地向學生展示物理現象中的奧秘所在;例如,這次太空授課,王亞平在此次講課中主要演示了五個實驗,分別是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主要是讓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會有何特點,液體表面張力有什么作用,同時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同學對太空的知識很感興趣,有人詢問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環使用的。這堂課只有40分鐘,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有的同學就寫到這40分鐘學的知識比我一天學的都多。
2.3 激勵學生的質疑,培養挑戰精神。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現象是超乎人們的想象的,比如雜技表演中的人在雞蛋上站立等想象,根據受力分析是要把雞蛋壓碎的,但是,表演者確實完成了,這些想象大家一定要有質疑的勇氣,并通過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分析這種想象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通過這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不斷的探究,不斷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地挑戰自己的知識領域,逐步拓展自己的認知空間。
2.4 利用物理的固有優勢,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激發學生的發明。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幾乎所有物理定律均來自于物理實驗。這為物理教學的探究與合作創造了契機,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觸發點。例如:在講授水不善于導熱的內容時,在裝滿水的大試管里,放入一條小金魚,并用網狀物將其隔在試管的底部。當在試管上部加熱直到沸騰時,底部的魚還在自由自在地游動,說明水不善于導熱。當在試管底部加熱時,不一會小金魚就會死掉,這說明水傳熱主要是通過對流來實現的。通過實驗演示,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物理教學中要加強實驗,要求學生在試驗中動手動腦,在實驗中發現物理的奧妙之處,從而參與到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不斷增強。
3 小結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制定策略,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自發的學習物理、了解物理現象;多運用直觀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興趣;根據物理的趣味性的特點和功能,利用生動有趣的實驗,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從而較好地掌握物理這門課程。
初中物理的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充分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改變傳統教學的模式,杜絕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的情況發生,要轉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他們提供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就初中物理而言,中學生會第一次接觸到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這些知識和我們日常生活又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變化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從實際生活出發,聯系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培養初中生對初中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為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提供必要的條件。
一、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中學生創新思維的作用
我們從最近幾年的社會現象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主題,以前我們講究的是“中國制造”,而現在我們所追求的是“中國創造”。社會的高速發展已經證明了如今不再是人多力量大的年代了,只有我們時刻運用智慧的大腦,才能不斷改革和創新,走在時代的前列,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當然,對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必須從學生求學的最初階段就開始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讓他們養成一個創新思維和思考的好習慣。對于初中物理而言,抽象性更強,而抽象的東西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有著非常大的好處。因此,通過初中物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不僅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生將來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更是順應新課標的要求,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二、現階段初中物理關于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問題
新課標的進一步推廣,使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曙光,學生終于可以從被動的聽課中解放出來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一片天地了。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雖然很多教師都明白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但由于有一些老師怕麻煩,不想改進,或者受傳統教育影響的緣故等,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1.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要作用,而且很少和學生形成一定的互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說是惟命是從,以為老師都是對的,也從來不去思考、不去懷疑。教師也只是把課本的答案照本宣科而已。這樣下來,對中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僅沒有培養,而且嚴重束縛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2.初中物理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因為地方教育水平發展不均衡,加之教師師資力量也有所不同,所以很難全面地實行素質教育和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3.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實驗,但就目前的教學情況而言,在物理實驗的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在授課的時候按照自己之前擬定好的教案來進行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很少和學生形成互動,全過程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這種課堂教學過于呆板僵硬,缺少必要的活力。所以這種課堂教學根本就談不上教學效率,充其量只是進行知識的一種宣導,就更談不上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了。
要想培養學生對初中物理的學習興趣,就要充分發揮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的協調和組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各種方法和教學方式的改進,來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如何培養初中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通過初中物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對一件事情有濃厚興趣的時候,他的潛力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所以要培養初中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我們就必須要想辦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以及物理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盡量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和操作,這樣可以使他們產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他們自行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
2.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實際都息息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來摸索出一套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思路,要讓學生能夠通過已經學到的知識來對生活中的現象來進行解決。教師要注重物理的課外實踐活動,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物理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選擇自己特長的活動進行參與,在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創新思維也能得到更進一步鍛煉。
圖文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既有成績優秀的、成績中等的,也有成績較差的學生。長期以來,初中物理教師上課時,由于條件限制,面對同一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或自己所上的不同層次的班級,只采取了一種面向中等生的折中方法進行教學,執行的是相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備的是相同的教案,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輔導方法和評價方法。這樣籠統地把所有的學生置于同一平臺上,容易造成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能力中等的學生吃不好,能力差的學生吃不了的尷尬局面。因此,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學好,必須改變原有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采用分層教學,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兼顧全班同學的需要,使每一位學生學好課本知識。
1分層教學的含義
本文所指的分層教學是針對初中在同一班級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要求,從各類學生學習物理的實際情況出發,將他們分成A(優等生,以下簡稱A類)、B(中等生,以下簡稱B類)、C(后進生,以下簡稱C類)三個層次,根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在對學生進行輔導、質量檢測與評價時,也對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2初中物理應用分層教學法前的準備工作
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對初中物理實施分層教學策略,必須在充分做好以下工作的基礎上進行。
2.1對學生逐個調查,全面了解學生
在對學生逐個調查時,主要從學生的智能、學習方法與習慣、實踐操作技能、語言和數學基礎知識、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在校內外的行為表現情況等方面著手。
(1)智能調查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合稱,包括感覺、記憶、思維、語言和行為等。為了取得實施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的預期效果,必須了解每位學生的感覺的靈敏性、記憶的方法與持久性、思維的靈活性與堅韌性、語言的表達與理解力和在校內外的行為表現等。
(2)學習方法與習慣的調查
經過多年的觀察對比,由于很多原因和條件的限制,農村大部分初中生的自覺學習習慣比城市初中生差,學習方法也比同齡城市初中生欠缺。因而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每位學生具體的常用學習方法的效率與其學習習慣是否真正良好,以便將來在實施分層教學時對癥下藥。
(3)實踐操作技能調查
由于受家庭和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的原因,有些農村學生做家務較多,適應能力強,在學校實驗操作能力也較強;而有些學生因父母從小嬌生慣養,家務做得少,久而久之就不易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實驗操作能力也隨之較差。
(4)語言和數學基礎情況調查
語言和數學均是物理學思維的工具。物理學中很多概念的含義及概念間的聯系要能準確理解,沒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豐富的數學基礎知識是很難做到的。
(5)存在的心理問題調查
農村初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卑,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學習方式不適應,情緒起伏變化大,調控能力差和人際交往不適應等。
(6)行為表現調查
學生在校內外良好的行為表現是學好任何學科知識和做人的基礎。學生在校內外的社交情況和行為表現對其學習的正、負面影響是很明顯的。
2.2在逐個調查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
通過逐個調查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已有了較為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如上文所述,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將學生分成A(優等生)、B(中等生)、C(后進生)三個層次。對這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為了尊重學生的人格、需要、興趣和愛好,一方面教師不能在班上公布名單,另一方面教師要將他們按AB、AC或BC三種方法編座或編組(編組時,每組中A或B要占一半以上)。當然在不違背這三種編座或編組原則的情況下,教師也應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平時的交往。筆者試驗表明,這樣做很符合農村初中學生的交際心理,非常有利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
2.3對學生分層后,分別對各層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
在將學生按新課標的要求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分為不同層次后,隨后就是對他們分別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對于所授的教學內容,如物理知識點、概念、原理、定律或公式等,筆者通常的做法是:(1)對于C類,只要求知道、理解;(2)對于B類,不但要求知道、理解,而且還要求學會從現象、事實或各種實驗中獨立總結出;(3)對于A類,要求在達到B類目標的基礎上,能展開聯想,獨立探究,并能應用所授內容創造性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3農村初中物理應用分層教學的策略
“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是新課程的根本理念,這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放下架子,走進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需要,從而進行引導、啟發,創建和諧、寬容的課堂氛圍。
1.初中生學習物理的心理和思維特點
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特點有:①直覺層面的興趣,容易被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現象所吸引,只停留在現象的表面,不會探索其現象的內在原因;②初中多數男生具有較強的操作興趣,但實驗結束,興趣也就隨之消失;③部分學生有探究事物因果關系的興趣;④少部分學生能夠概括認識,他們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喜歡做一些難度大的綜合性習題。同時初中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具有思維定勢、思維片面和形象思維的特點。
2.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改革,而課堂改革又著眼于課堂教學設計。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是以物理教學的任務和建構主義的物理學習觀為依據進行設計的,應遵守以下四條原則:
2.1 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教育核心的職能是要促進個體的人的發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學生發展為宗旨,即“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聽中學”、“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而新課程提侶“做中學”,這是美國進步教育家杜威侶導的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中和深入實際的生活中去學習,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
2.2 整體建構的原則。這里的建構原則包括課堂內容的建構與結構的建構。
2.2.1 課堂內容的建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應將每個知識點與技能孤立、分割開,而是將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每個知識點嵌入在整體知識的適當部位,從而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因此要求物理教師應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明確該知識點在整體中的地位,明確該知識點在生活和社會中的實際應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前后知識相互連貫,使學生學得明白、學得主動。
2.2.2課堂結構的建構。物理課堂結構的建構不等同于若干個教學環節的順序安排,或者將四十分鐘作簡單的劃分和確定,而應對教這一具有特殊性的活動過程加以考察和確定。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的過程。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不能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一原則,其次要重視課堂教學方法和學法的指導。不同的教學方法體現不同的教學思想,一堂課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如將物理課堂的四十分鐘劃分為0.5+2.5+1結構。即課前五分鐘通過聽寫、提問、練習等手段回顧與木節課內容有關的舊知識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課中25分鐘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教師的示范、講解、板書以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結合學生活動、實驗等等,完成木節課的教學任務。課后10分鐘將通過練習等方式,檢測學生本堂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2.3 及時反饋補償的原則。在進行物理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生可能會產生的疑惑、會提到的問題,即課堂信息的反饋,并要做好補償措施,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保證教學進程正常進行,避免錯誤的思維模式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例如,講過浮力后,教師說:“既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為什么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有的物體卻沉到水底呢?”很多同學都做出了正確解釋,個別學生轉不過彎來,我們可以通過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力與運動的關系,得出物體能否運動、向什么方向運動,不是由一個力決定的,而是由它所受到的合力決定,即雖然物體受到浮力作用,同時也受到重力作用。同時也為學習浮沉條件做好準備。認知規律是客觀的,個性差異也是難免的,整體調查和個案處理在所難免,故教學設計中反饋補償是非常重要的。
3.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策略
3.1 解讀教材特點,優化教學內容。教材中的內容是新課標規定的“課程內容”,它既具有基礎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彈性,能讓不同潛質和能力傾向的學生得到較好的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學設計者必須依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加工與處理教材,通過各種教學方式,轉化成學生易接受的信息。我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方面:本課時哪些教學內容應達成,哪些內容應刪除,哪些內容應從略,哪些物理知識應補充,木節教學的重、難點是什么,以及通過哪些方式和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結合哪些內容落實學生的三維目標,如何處理好聯系中的基礎與提高的關系,如何針對不同學生提出質與量的關系等。只有這樣,教師才不會被教材束縛,并在教材的基礎上,將新課程理念落實到教材的處理中。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1-0007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心理上的考試壓力在客觀上化作繁重的課業與書山題海等待學生去攻克。對于初中生來說,勞逸結合,相對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習效率。過重的負擔很容易造成其逆反心理,憎惡學習或害怕學習。因此,新課改的確立,也提出了一系列減負的要求。
減負一方面是要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與負擔不必再日日挑燈苦讀到深夜,一方面是要留出一定的空間給學生自由發展,自主學習,避免和過去一樣全部跟著教師學而沒有自己的思想,學習效率也不高。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也要注意,與減負同步提出的教學理念是素質教育。如今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只考慮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應付考試,更要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在這樣的方針政策與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教師在為初中數學教學備課的時候需要考慮以下方面:
一、整合教學大綱,梳理教材,優化教案
初中數學的教學任務往往簡單內容較多,但也不乏較難理解的內容。教師在備課前要吃透教學大綱與教材的知識分布規律,弄清楚每個章節的重難點,才能做到教學方案重點突出,難點詳盡,簡單的部分略微帶過,知識點的講解也能做到難度以遞進方式分布,各重難點銜接自然、過渡有序。這樣清晰而有條理的制定教學方案一是使學生學起來有規律可循,不至于毫無頭緒,摸不清學習的方向與最終目標。二是避免了重復講解,重難點與需要略講的地方混雜不清而導致學生浪費時間與精力,又達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在課案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的基礎上,要想進一步改良,提升教學方案的質量。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材做一定程度的變通講解,對不需詳細理解的部分可做適當刪減,而需要補充講解的部分則作一定的拓展延伸。這樣,深度的駕馭,提煉教材才能使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也避免了投入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來掌握基礎知識,在保證效率的情況下,減輕學習負擔。
二、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其學習興趣的前提是了解學生,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狀態及心理特征有了大致把握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才能事半功倍,貼近學生實情。具體來說,一是教案的展開講解要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過于緩慢與淺顯,否則會使學生容易走神,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過于快速與深奧,這樣學生集中全部心神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最終只有放棄,達不成理想的學習效果。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考慮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有創新意識地制定學習方案,將學生有可能感興趣的話題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以及動用身邊的教學資源與工具,豐富課堂教學手段,使學生不至于感到數學枯燥與無聊。例如,教師在講二元一次方程的時候,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編造了一個小故事:
過年的時候,小明的父母給了小明零花錢用于置辦小明自己喜歡的年貨。小明來到熱鬧的集市上挑中了一家生意十分火爆的果脯攤子,但小明沒有急著上前購買,而是在旁邊觀察了些許時候。等幾個客人先行購買完畢,小明才上前告訴老板說要三斤紫薯干與兩斤楊梅蜜餞,老板說紫薯干一斤16元,楊梅蜜餞一斤12元。小明默算片刻笑著說,老板,剛剛離去的兩位客人一位購買了4斤紫薯干,4斤楊梅蜜餞你收了他100元整,另一位客人購買了2斤紫薯干,三斤楊梅蜜餞你收了他60元整,明顯紫薯干15元一斤,楊梅蜜餞10元一斤,你怎么能看我是個小孩子就開高價敲詐我呢?老板無奈笑道:“好聰明的小孩子,這樣,我就原價打九折賣給你了。”最終小明以公道的價格買到了理想的年貨。同學們知道小明是怎么快速算出各果脯的單價的嗎?這個故事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因為與他們生活相接近,初中生也希望自己能獨當一面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在購買物品r不因經驗不足而受騙,因此紛紛開動腦筋思考起來,提出了例如湊數法、大小值比較法等計算方法,得到了教師的鼓勵性肯定。教師提出二元一次方程的便捷計算方法后,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解題一遍后,對這種應用性極強的解題技巧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對該章節的知識點掌握效率很高,且成果喜人。
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有作用的減負手法,一方面寓教于樂,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心理與精神壓力,一方面刺激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教師的指引下能起到高效率的學習效果,節省學習時間。
三、精選題目讓學生逃離作業的苦海
題海戰術往往是理科教師尤其數學教師愛用的一大“法寶”,許多教師堅信多做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而罔顧學生的學習底子,統一布置大量的題目往往是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負擔的主要由來,因此廢除題海戰術,精簡作業成為幫助學生減負的主要方法。備案中考慮作業布置時,教師可以注意三個方面:一是避免基礎性知識的問題重復練習,很多基礎性知識問題涵蓋在復雜的應用題或計算中,不必再多設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感到枯燥、無聊。二是問題的設計盡量富含多樣性與趣味性。數字的機械運算本來就很枯燥了,如果問題的設計也一并單調、乏味,學生可能做幾道題后就感到厭煩,產生負擔感。三是減少計算形題型,從開放思路的題目入手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減負不僅是對學生讀死書,讀書死的救贖,也是樹立其高素質,全方面發展可能性的必要途徑。而備好課是教好書的前提,教師能在備課時考慮好如何減輕學生的負擔,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還要注意教學方案與課堂施教手段相結合,同步著手考慮給學生減負,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更改教案。
中圖分類號:G6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62(2008)3-0015-05
初中是基礎教育的關鍵時段,特別是在今天的終身教育的背景下,學生面臨高學歷競爭以及學業負擔日益加重而言,它顯得尤其重要。在初中階段,學生面臨許多問題,考試失敗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開展學生的學習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整、自行適應是有必要的。
1.初中生考試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現行的教育制度仍以應試教育為主,而不像西方國家一樣以動手和創新能力的開發為主。正因如此,再加上初中生所處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轉型期使得初中生面臨一系列考試問題,初中生面臨考試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1.1教育方式單一,教育模式僵化
古代文豪韓愈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在對老師下定義的同時實際上也概括了中國傳統教育的模式,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模式相對落后和僵化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的教育發展要求,程方平、毛祖恒等編著的《中國教育問題報告》中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這種沉迷于傳統的特點已不被時代所容,再想以堅固的象牙塔來禁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使之無法真正與社會交流和溝通,只能使教育陷于蒙昧和迂腐的深潭” [1]面對于此,應該有一種能結合中國傳統的注重理性、知識教育和西方注重技能和創新能力的新型、完美組合的教育模式,這樣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就會使得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不盡是“方”或者都是“圓”,而是讓他們各盡其才、各顯其能。
1.2考試模式單一,過分看重成績
在中學教學過程中,學校、教師和家長都關注學生的成績和進步,但關注的主要是考試成績。諸如,“推優”、選班干、入團等等,學校老師都以成績為主要參考。如此一來,就使得學生只注重卷面成績而忽略了考試的真正目的。一些學校更是把考試排名、分等級炒得沸沸揚揚。這對于那些考試不理想的學生來說,最大的壓力莫過于此,隨之而來的是對學習的厭惡、反抗甚至是逃學。那么家長呢,學生回家家長就問,這次測試考得怎樣?排名第幾啊?一聽到考試失意,立馬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而不是對考試失意的分析和引導孩子對考試的正確看法,然后對下一次考試提出希望和鼓勵。
再者,老師考試的模式單一,注重卷面考試,而忽略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以及體能素質的綜合考察,使得一些學生的特長沒有被認可和發揮,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能力,這就使得部分學生產生不服和叛逆。于是學習態度不端正,考試次次失意造成了惡性循環。
再次,對于剛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此時的叛逆心理較之以前就顯得強烈,而初中階段正值教育的關鍵時期,對其心理和生理的良好成型就顯得至關重要,不僅如此,對其知識掌握的影響也就非同一般了。倘若不能及時疏導其心理障礙,那么他們考試失意就“情有可原”了。
1.3家長配合不夠,教師孤軍奮戰
自從“減負”實施之后,初中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與此同時,學生的業余時間也相應增多,這就給教師的教育帶來新的問題:如何在更少的時間和作業量相對少的情況下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正如前所說,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課業相對少,加上新編教材注重動手和探索能力的教案,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點就變得更加困難;而要解決這一難題僅僅依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們的孤軍奮戰既使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使得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要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并非是學校和教師單方面的責任,而是要求學校、教師、家長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一些家長沒有意識到這點,而忽略了“家庭教育”,要知道,孩子在家的時間肯定比在校多,如果家長沒有在第一時間內了解自己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甚至是不良的心理狀態,任其所為,試問,這樣孩子能考出理想的成績嗎?
1.4學生自主性差,學習動力不足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其自控能力、對學習的認識以及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導致對知識的掌握不夠,未能使知識系統化,這樣就使得他們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也就不能使他們在考場上脫穎而出了。
新教材的實施,對學生的動手和探索能力要求的增加,對于一些知識點,課本和教師將不會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求學生自我總結和歸納,甚至要求自行分析、實驗從而得出正確結論。面對于此,學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不要說去適應它了。這樣,不能端正原有的學習態度、自主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無法與新教材相適應,知識就不能扎實掌握。
還有一部分學生錯誤的認為,努力學習的學生是“死讀書”、“書呆子”、“低智商”, 而“高智商”的學生應該是會玩、能玩,不是“死讀書”。在這樣思想的驅使下,他們揮霍光陰,荒廢學業。
2.初中生考試失敗的原因
2.1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我們可以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由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神經衰弱癥、緊張癥、急躁癥等導致了在考試過程出現焦慮情緒,從而使得考試的失敗。再者,由于生理原因(多見于女生),使得他們在有序間斷的時間里心情郁悶、浮躁,加上對考試沒有正確理解,壓力過大考試焦慮的產生就順乎其然了。還有一種歸因于心理因素,“初中的學生思維逐漸趨于成熟,逐漸意識到努力經常被看作是對低能力的一種補償,因而在人們普遍以成績的好壞來衡量學生是否有能力的今天,初中生尤其是那些刻苦學習的學生為了維護自己是有能力的積極形象,就特別看重考試,這就使得初中生考試焦慮有所回升”。[2]大家都知道,適當的壓力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而過度壓力反而會促使他產生強大的精神壓力,甚至導致了更多學生的反叛和厭學。同時,中國的家長也會對他們的孩子嬌慣,過分看管和呵護,期望值過高,教育不一致等。家長的不良心態及錯誤教育方式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對家庭的依賴性過大,獨立性較差,營養過剩,身體不良和心理素質偏差,意志品質薄弱,不能積極勇敢地面對困難和壓力。如此一來,他們“血濺考場”就不足為怪了。
2.2教學方法不當
不能不承認,在過去,我們絕大部分的教學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結構單一,教學方式單調,課程內容沒有生活化,與實際銜接性差。而新編教材卻側重動手、創新和探索能力的培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教材雖改,但考試的制度、衡量的標準卻是“一如既往”,新教材與舊制度無法兼容,我們的學生面對這些問題沒有很好的處理、調整和改進學習方法、沒有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沒有從實質性抓住規律,切實掌握知識從而未能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卻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這樣怎能好好的答好命題靈活的試題?
2.3學生努力不夠
個體努力不足是導致考試失敗的內在因素之一。我們了解到,在考試失敗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是因為平時學習努力不夠,知識掌握不牢造成的。如前所述,部分學生認為,現在拿高分不光榮,而是看誰會玩,誰不“死”讀書,誰的智商高。他們沒明白“書山有路勤為徑”、“一分辛勞一分才”的道理,知識沒能很好的掌握,考試失意當然是必然了。同時,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清楚的認識到初中階段是學習的重要階段,而沿襲了小學時貪玩、不重視學習的壞習慣,教師又沒有做出有針對性的引導,使得學生的叛逆、厭學情緒加重,這樣就更別說他們能努力學習了。
2.4應考技巧不足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忽略了應考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死記硬背定理、公式,在考試之時以常規思路解題,讓他們面對發散思維、創新思維、應變能力、計算能力的挑戰他們只能是“絞盡腦汁”、“束手無策 ”了。例如(以數學為例),出題者為了考察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選擇、填空題別出心裁,非用非常規思路不能速解。如果學生不能很好掌握“圖象法”、“待定系數法”、“特殊值法”、“逆向思維法”、“同類比較法”等,那么他們就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答卷,成績也不盡人意了。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考試中遇到難題,不能做出好的處理,老是在琢磨,試圖把它解答出來,但最終卻沒能解答,時間消耗,后面的題目也未完成,試卷沒有檢查,正確率低,分數自然低了。
2.5學習興趣缺乏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它能產生學習的強烈動機與愿望。信心是對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對學習成績的期望。一些學生對學習沒興趣,因此學習動力就小,平時學習所花的時間也就少,學習效果差。“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因此,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否,只有當學生對其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會樂意去學,才會去積極思維,才會受教育于輕松愉快之中;如果老師沒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學生考試失意,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造成惡性循環。
3.中學生考試失敗的對策
3.1創設問題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造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的火花。同時,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權利,應該創造一個寬松、自主的有特色的學習環境。正如所說的:“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學校憑借恐嚇、壓力和權威來教育管理學生是一件最壞的事,它破壞了學生深摯的情感和真誠、自信,它養成學生馴服的性格。”[3]每一個教師都有著教育和教學的雙重職責,既不是一味的進行知識的講解并無休無止地對學生進行高強度的解題訓練,也不是為了考試的成績和由成績所帶來的淺薄的榮耀而勞作,而是要更關心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否有樂趣可言,更關心自已的教育對他終生發展是怎樣的一個影響。作為教師,所做的不僅僅是“解其惑”,而更應該使他們能夠“趣其惑”、“惑其惑”,從而使得他們的知識不斷得到提高。
“最好的教學其實就是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去設計,自己去實施,并且自己去評估” [4]衡量人才應該不拘一格,同樣的,教書育人也要不拘一格。對同樣的課程,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因為他們的思想理念、學習基礎、思維方式各有千秋。比如,城市和鄉鎮之間、層次水平的高低之間的差異,等等。這些差異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要有所不同。教師應該在了解主體學生的學習特點的前提下靈活使用教學方式,而不能墨守成規、照本宣科。因此,作為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嘗試著素質教育和教育改革,推動著中國教育革命的步伐,真正的起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3.2加強學習交流,改進教學方法
3.2.1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交流、相互促進的過程。如果閉門自讀,不重視學習心得的交流無異于固步自封,如同井底之蛙。由此,有效組織學生對學習方法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讓學生交換作業批改,并告知對方的不足。這樣,學生能夠在批閱他人的作業中得到對比和參照,知道自己的優劣之處,對改正而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確教導學生認識競爭,開導學生主動交流學習經驗;開展學習方法的專題討論,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3.2.2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對知識點的傳授過程能否有效的把學習方法貫穿在教學當中,對學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識,從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很關鍵的。教師應該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對考試經常失意的學生找出他們的學習特點,從而更好地指引他們盡快掌握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脫離考試失意的苦海”。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告訴學生掌握知識難點、易混淆點,提醒和促使他們少犯錯誤,達到高效掌握知識點的目的。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請學生當“醫生”,把一些學生容易犯錯的題目板書,讓他們指出錯誤之處,并改正。這樣,一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二來使得學生印象深刻,減小了犯錯的可能性。再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及時關注學生的聽課狀態,適時調整教學方法,使“45分鐘效益”充分發揮。
3.3改革考試方法,正確對待考試
如果將分數視為評價學生的結論,以及排隊區分優劣學生,這是考試價值的第一個層次,是最膚淺,最低層次的價值。此時,考試相對于教育和教學是獨立的,只是為了給個分數,這樣的考試可操作性最強,造成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也最大。現實考試的多數結果是對學生進行否定或部分否定,強調的是試卷上出現的錯誤和產生錯誤的原因,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這樣的結果卻是壓抑了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認識;而考場環境所體現的師生間人際關系,也因教師的觀念態度和行為變化產生了沖突和對立,從而影響了本來健康的教學環境。由此表現出了考試霸權的另一個側面,形成了學生對于考試的依附性和從屬性,使他們原本可以在思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受到極度的壓抑。因此,教師應該在表彰考試理想的學生的同時更加要注意鼓勵和引導考試失意的學生群體;因為他們的心理脆弱程度和心理安慰需求比考試理想的學生更高,如果處理不當容易使學生走極端,更別說安心讀好書了。大家都知道,教育以外越來越多地使用考試手段選擇各類人才,這無形中影響著教育,加強了考試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此,我們不禁要問:當今中學的考試是否真的能夠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高考制度是否確實選拔了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是否就是我們需要培養的人才?而這一切,都急需引起社會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3.4重視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工作和學習的重要保障,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方面進行指導。
3.4.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專門開設健康教育課或講座,利用廣播、電視、錄像、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及知識要求,讓中學生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其身心發展特點,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轉變不良行為,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在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利用每星期的班會進行心理教育的專題講座。在確定講座課題的時候應注意課題要有針對性,要注意前后銜接,要能夠成體系。也可以派學生代表上臺講述關于如何疏導心理壓力,以利于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3.4.2開展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是解決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方式,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現階段,針對初中生心理素質的現狀,很有必要配置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心理咨詢信箱等等。甚至在必要時還得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個別學生的心理疾病進行跟蹤治療,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3.4.3進行壓力疏導
大家都知道,壓力會產生動力;但過大的壓力也會構成殺傷力。“壓力和個體心理健康的關系極為密切。沒有壓力或壓力過分缺乏的環境對個體心理健康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5] 適度壓力是維持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學生提高思想集中,專心致志,積極進取,從而使得學習效率的提高。相反地,過度的壓力超過了學生的承受極限,它將會給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對部分心理素質和認識比較差的學生來說,沒能很好的調節,高度壓力就促使了種種心理癥狀的發生,甚至造成疾病的誕生,使整個身心遭受摧殘。“根據調查資料的顯示,城市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比鄉鎮學生高” [6]在城市,學校、家長對學生和子女的要求和期望比鄉鎮要高,而這樣過大的壓力使得城市學生的心理問題顯得更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學校應該積極配合,作好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再者,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思想意識的改變,初中生的獨立意識,個性意識逐漸增強;然而,面對這些改變,社會、學校和家庭均沒有作好充分的應對準備,學校和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他們與學生的沖突和矛盾必然導致學生的叛逆、厭學、心理問題的出現,極端的體現就是引發嚴重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于此,家長應該及時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狀態,適時向老師報告情況,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導方案。
參考文獻:
①. 程方平、毛祖恒.等編著. 《中國教育問題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1版 第5頁
②. 王水珍著《不同維度下考試焦慮的比較、分析及教育建議》. 華中師范大學教科院
③. 祝蓓里等編著《心理學》.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2.1版 第419頁
④. (美)Stephen D.Brookfield著 張偉澤譯《批判反思型教師ABC》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2.1版
⑤. 吳永軍著《課程社會學》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8版 第157頁
⑥. 祝蓓里等編著《心理學》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2.1 版 第376頁
⑦. 張豐著 《關于初中學習體驗與學習狀態的調查》 浙江省臺州市教研室
The Reason Analysis and Counter-plan Thinking that Junior High-school Living to Fail in the Examination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課程開發背景
1.積極心理學的興起
積極心理學作為新興的心理學思潮,給傳統心理學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新鮮的空氣[1],在其發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學者的關注與興趣,產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國積極心理學處于起步階段,專門的實證研究和實際應用在國內和國外都比較少。目前積極心理學在實踐探索方面,特別是初中教育階段的實踐探索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把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初中階段的實踐研究目前還是一個空缺。因此,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實踐研究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2.當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
首先,以往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以“問題”導向的,即人們更為關注青少年的問題,而忽視對學生自身優勢和積極心理的培養,可以說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積極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該是關注學生的自我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我潛能,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擁有應對生活難題的應變能力[2-3]。
其次,大多數學校的心理課程設置不足。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實現教育目標最有效的載體,當下的中學缺乏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課程,缺乏專職心理教師和專門的教材,有些學校甚至無法開足心理課。這樣的課程設置遠遠不能滿足中學生開發潛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訴求。心理課程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實效提升。
3.東孚地處城鄉接合部,當地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需求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鄉接合部已成為城市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特殊區域,由于這個區域人口流動頻繁,生活環境復雜,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等等,這個特定區域內的初中生在心理、行為等方面容易出現問題,主要表現為厭學、人際關系易緊張、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離家出走等,教育者應當關注城鄉接合部初中生的內心世界,培養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他們的積極體驗和積極情緒的獲得,幫助他們健康幸福地成長。
二、課程定位
1.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應變力
以往對青少年發展的研究一直明確或隱晦地把對問題行為的描述、解釋、預測和矯正作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問題”導向,即人們更為關注青少年的問題,學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較“消極化”。
與“問題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們的校本課程遵循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積極優勢,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暗示,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讓他們接納自己的優勢并加以放大,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觀、學會調控情緒、尋求積極正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積極的問題處理模式,不僅要讓學生能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更要培養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通過潛能的開發,使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健康的人際關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終獲得積極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師生共同成長
初中生處于人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這個階段既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的重要時期,也是自身人格構建、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對于中學的教師來說,也面臨著健全自身人格、發揮自己生命價值,在有限的教師生涯獲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課題,因為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為了在實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增進教師的積極心理體悟,我們針對專兼職心理教師、班主任、全體教師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積極心理培訓和拓展活動。
三、課程的核心理念和內容設置
1.課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課程以積極心理學理念、方法為導向,因此我們的教學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和積極情緒的獲得,通過完整的團體活動,讓學生獲得領導力、創造力、勇敢、開放的心智等積極的心理品質。課程的出發點明確指向“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教育目的明確指向關注學生自身優勢,發揮學生個人潛能。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我們以一個輔導員十個學生的模式進行,強調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教學的過程和交流,關注學生的心理體悟和收獲,強調心理氛圍和輔導員對學生的積極影響。要求淡化“教師”角色意識,發揮“同伴積極效應”,形成輔導員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良好互動,在課程的評價機制和評價取向上,強調個性積極發展、人格健康發展。
2.課程的內容設置
課程目標:建立良好的自我觀、學會調控情緒、學會尋求積極正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積極的問題處理模式等,能樂觀積極面對生活中各種難題,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通過潛能的開發,具有積極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課程內容:涵蓋兩部分內容,一個是由華東師范大學的王衛老師引進的應變力輔導計劃,一個是以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主的團體活動。
應變力培養包括:小組破冰活動、建立良好的自我觀、認識個人力量、增強自信、認識RAP模型、保持冷靜、自我對話、用更積極的想法面對生活難題、選擇積極的問題處理模式、識別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網絡、考慮他人的觀點、與他人保持和睦。
積極心理品質培養課程包括:領導力、創造力、勇敢、開放的心智、堅持、團隊精神、愛與被愛的能力、寬恕和憐憫、自我管理、幽默和樂觀、社交智慧等。
四、課程的實施
1.專家指導
利用學校作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與發展心理研究所實驗基地校的優勢,我們邀請了華東師范大學的王衛教授作為心理校本課程開展的指導老師,他在師資培訓、課程安排、課程實施、場地選擇、教師選擇以及課后反饋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和支持。
2.確定課程實施的教師
從學校教師隊伍中選拔出11名兼職心理教師,邀請對心理學有興趣且綜合素質較高的老師參與進來。
3.組織教師培訓
2013年8月20~25日,組織所有參與心理校本課程的老師進行專項培訓。
4.確定課程實施的途徑
利用學校初一、初二年級校本課程的時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每節活動課時長45分鐘。
5.確定課程實施的方式
以十個學生一個輔導員的形式進行。活動場地為心理體悟中心,有相對獨立安靜的空間。
6.制定課程教學計劃和組織教學活動
每學期初,制定該學期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包括師資安排,備課時間地點安排、課后反饋分析會議等。
7.課程資源的合理使用和開發
圍繞課程開發出與課程配套的相關資源,如教案、活動方案、掛圖、活動道具等。我們倡導課程資源的多樣化和教學設計的多元化,以滿足學生和教師的個性發展的需求。同時做好課后反饋收集,及時對課程進行修改和調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學評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評估有異于其他學科,多數學科可以通過利用標準化測試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心理健康教育則無法進行標準化測試,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故而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很難評估學生的心理發展是否受到心理課程的影響。隨著積極心理學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廣,我認為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的監察評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輔導員對學生整堂課的表現進行記錄和評價
一堂心理活動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是否獲得心理的成長,可以從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度、心理的開放程度、師生關系的和諧性、學生積極情緒以及積極體驗獲得的多少進行評估,比如在活動課程中,鼓勵每組的十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都能參與發言討論闡述心聲,都能積極參與展示,并且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積極體驗。
2.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問卷調查
對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問卷調查,對活動課的效果進行評估,通過調查了解活動課的內容到底能不能幫助學生獲得積極體驗,體驗積極情緒,是否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有真正的幫助。
發放問卷50份,問卷調查對象為參與心理健康校本課程的學生,用SPSS2.0進行統計,其結果如表1。
從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帶給自己的影響大部分是積極的,約有90%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校本課程的學習對他們在情緒調節、與朋友家人相處、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悅納自己、處理與他人的沖突、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更積極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幫助。
3.學生對課堂的評價
每節課課后,我們會對學生進行訪談,所有校本課程上完之后,我們會讓學生對課堂和輔導老師進行評價,鼓勵他們用紙條的形式寫出內心的真實看法和想法作為課堂反饋的一部分內容。同時老師也對學生的評價和訪談進行反饋,這也是對學生積極體驗的強化。
六、反思與小結
通過此次積極心理學校本課程實踐,我獲得以下啟示,同時,也是我這次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進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課程的評價機制,用更完善和客觀的方式來評價心理活動課。我此次用的是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與以往的調查的方式不同,這是我的一次嘗試和創新,還需在問卷內容設置方面進行修正。
其次,校本課程建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材開發,課程資源應該豐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需要我們加以整合,使之相輔相成。校本課程建設中的隱性課程,對學生、教師的成長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學校制度、校園文化的建設(包括文化氛圍、儀式、規章制度、校園環境、學生和老師輿論導向,以及教師的言行、評價等),它同樣具備認識導向、情感陶冶、行為規范等功能。學生心理培養和言行的形成離不開隱性課程的體驗、熏陶、感染。這一點,我們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進一步的實踐與研究。
最后,教師觀念的轉變。很多教師認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師的職責,其實心理工作和教師的教學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關,心理校本課程中老師想傳達給學生的積極體驗,也同時適用于其他科目老師的課堂,學生的“學”與老師的“教”都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同時老師的觀念和言行也是學校隱形課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讓老師們擁有積極的體驗,掌握與之相關的教學理念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實踐是一次嘗試和創新,我們對課程開發的背景,課程的定位,課程的核心理念和內容設置,課程的實施和評估等都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實踐探索,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都一一克服,并且對團隊活動進行設計和不斷修正,通過課后調查和訪談學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將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斷修正和改進。
參考文獻
[1]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