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6:48: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年臨終關懷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齡60~98歲,其中肺癌14例、肝癌8例、胃癌7例、直腸癌3例、骨癌2例、乳腺癌1例。臨終期1~8個月。
臨終關懷和護理措施
口腔護理:由于晚期癌癥患者身體極度衰弱無法起床或活動受限,易發生口腔并發癥及褥瘡,故應每天≥2次為患者做口腔護理,動作要輕柔,防止損傷口腔黏膜,在增加舒適感的同時可促進食欲,若患者昏迷擦拭口腔時棉球不能過濕,以防嗆咳窒息,同時也要防止棉球脫落遺忘在口腔中,并用花生油或橄欖油涂在患者口唇上防止干裂。
飲食護理:癌癥患者多處于惡病質狀態,家屬可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及要求制訂飲食計劃,為其提供色香、味美、易消化、富含營養的多樣化食物。鼓勵少食多餐,為患者創造好的進餐環境,能下床的患者盡量安排到飯桌同家人共同進餐,以促進食欲。不能下床者用棉被墊起或用靠背架托住患者呈坐位,雙手放在床上的餐桌上,協助患者進餐,餐后整理用物。對于不能坐位患者,可采用側臥位進食,必要時給予靜脈高價營養。
睡眠護理:根據患者需求和習慣,指導家屬給患者準備一間光線柔和、安靜、整潔的朝陽臥室,定時開窗通風,保證患者吸入新鮮空氣,使室內溫濕度適宜。并根據患者的意愿及愛好擺放物品,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皮膚護理:變換,保持床鋪清潔干燥,避免壓瘡發生。視天氣情況幫助患者洗頭、洗澡、擦澡,用熱水泡腳,修剪指甲,保持清潔衛生。給患者定時翻身并按摩受壓部位,避免拖拉擦等動作,臥床患者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制定翻身次數,用毛巾、枕頭、氣墊將患者易發生褥瘡的部位墊好,并指導家屬按摩受壓部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大小便后及時清洗,對大小便失禁,應使用保護墊并及時處理污物、清洗,以提高患者的舒適感。
心理護理:對于臨終患者,無論其本人還是家屬都會存在著對死亡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憂傷、無時無刻不在煎熬中;尤其是患者在臨終時更有孤獨、失落感,害怕死亡,渴求保護。希望親人們日日夜夜守護床旁。臨終是整個生命的重要階段,作為護理人員,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利,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多方位樹立護士的職業形象護理人員面對患者態度要親切、熱情[3],要主動接近患者,與患者談心,像朋友和親屬一樣坐在床邊傾聽患者對過去生活的回憶,讓患者傾訴內心的恐懼和憂慮,消除其孤獨感。與患者真誠相處,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現實、認識疾病的歸屬和預后,與患者討論感興趣的問題,肯定他的生平成績及自我實現的程度,提高對生理痛苦的應激性和耐受力;要給予生命支持:搶救中鎮定自若,加強非語言溝通交流,以助于護患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要珍惜患者生命中的每1分鐘[4],在其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讓他們參與一些家庭或社會事務的處理,讓患者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覺得自己仍然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員,是社會中有用的一分子,沒有被家庭和社會遺棄而感到自豪和有尊嚴,使患者愉快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
疼痛的護理:疼痛使晚期癌癥患者倍受折磨。如何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質量是護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對不同的患者分別采取藥物和非藥物止痛法:藥物止痛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癌癥三階梯止痛治療方案給予患者鎮痛治療,部分患者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便可結合其他止痛方法。如:物理療法,針灸、按摩涂止痛藥等刺激疼痛部位的周圍皮膚或相對應健側,達到止痛目的;意識療法,即注意力分散法,穩定患者的情緒,可讓患者回想自己愿意的任何事,用聽音樂或笑話達到轉移止痛的目的;放松療法,疼痛加劇時進行緩慢的深呼吸,使全身肌肉放松而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對疼痛的處理應采取主動預防,而不是被動壓抑和控制,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絕對不能讓患者強忍疼痛[5],違反醫療的人性化護理。即使病情惡化無法遏制,也要力爭使患者無痛苦、舒適、安靜地離開人世。
討 論
通過社區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該社區開展的臨終護理工作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護士能及時與家屬溝通并授予家屬一些常用的生活護理知識,讓患者住在自己熟悉而溫馨的家中,有家人的陪伴并提供居家照料。對患者來說,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懷和體貼,減輕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對家屬來說,能盡到最后一份孝心;讓死者無憾,生者無愧。還讓患者覺得自己的尊嚴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得到他人的理解與關愛,既維護了患者的尊嚴,又增加了患者的舒適感,提高了生活質量。讓每位臨終患者無痛苦、安祥、舒適、有尊嚴、無遺憾地走到生命終點,讓患者家屬真切地感受到關懷和慰籍,心態平靜地送別親人,繼續開始他們美好的生活,同時也可節約資源,值得我們醫護人員長期探討。因此會更好地將此項工作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 王志穩.社區老年人保健[J].社區護理學,2008,2:123.
2 劉建平,曾茂華,廖清書.社區家庭患者的臨終護理[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15(6):54.
1 老年患者臨終護理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1.1 提供舒適環境。
臨終老年患者應安排單人房間,室內要清潔、安靜、光線充足、溫濕度適中、空氣新鮮、避免噪音。其目的是讓老年患者安靜舒適的休息,最大限度地為老年患者創造良好的休養、治療環境,讓老年患者在舒適的環境中度過最后時光。
1.2 做好基礎護理 。
幫助老年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勤翻身,勤拍背,以預防褥瘡、肺炎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密切配合醫療,及時準確地完成各種治療和護理任務,如輸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種化驗標本等,不隨意終止各種維持生命的措施。
1.3實施心理疏導 。
臨終老年患者的心理極為敏感、復雜,心理護理是臨終老年患者護理的重點。護理人員要及時了解老年患者真實的想法,隨時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根據各自不同的職業、心理反應、社會文化背景,有針對性地進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
1.4切實做好臨終老年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 。
家屬是老年患者的親人,也是老年患者的精神支柱。家屬的精神痛苦會影響老年患者的情緒變化,使老年患者癥狀加重,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家屬的工作,促進家屬的心理適應。
1.5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
融洽的護患關系有助于減輕老年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痛苦。護理人員應站在老年患者的角度,體察他們的需要,并運用敏銳的洞察力,適當地將患者內心的情感反映出來,使他感受到被了解及接納。
2 臨終患者的心理護理基本要求
2.1護士要具有親切溫柔自然的表情。
溫柔、親切、自然會使患者無戒備心理容易接近,使患者具有安全感。
2.2護士要具有鎮定自若的眼神。
護理人員鎮定自若或憂郁驚恐的眼神都可做為導體給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驚恐會使患者慌亂,眼神凝注會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眼神鎮定會使患者放松對死亡的關注,增加面對死亡的勇氣
2.3護士要具有準確表達語言的能力。
懇切語言是一門藝術,在臨終患者的護理中對語言有更高的要求,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不同年齡、職業等層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語言,語言懇切真摯,語速穩健和緩并配合非語言交流的方式如撫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處于被關懷體貼慰藉之中,瀕死者進入死亡階段后視力模糊、語言困難但聽覺保留時間長,護理人員在床邊既不能竊竊私語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慮也不能毫無顧忌,討論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2.4護士要具有動作敏捷輕柔的操作能力。
對臨終患者實施護理措施時動作要特別輕柔敏捷,有序操作準確盡量降低人工呼吸機等各種搶救設備噪聲,增加舒適度。
3 臨終患者不同心理階段的護理
3.1否認期的護理。
否認是患者抵御嚴重精神創傷的一種自我保護心理,護士在此階段應與患者坦誠溝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衛也不要對患者撒謊,要了解患者對自己病情的認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維持他們的適度希望,緩解其心靈創痛并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其逐步面對現實。
3.2憤怒期的護理。
此期護士應把憤怒看作是一個健康的適應性反應,對患者是有益的,而千萬不能把患者的攻擊看作是針對某個人的并予以還擊,對患者不禮貌的行為應忍讓克制同時也應做好患者家屬工作,共同給予患者關愛、寬容和理解使他們能發泄自己的憤怒宣泄他們的感情,并在必要時輔以藥物穩定他們的情緒,尤其被事業家庭、子女等困擾的中年患者,發怒時要充分理解尊重他們的人格,護理上盡量做到仔細、動作輕柔,態度和藹可親得到患者的諒解。
3.3協議期的護理。
此期患者盡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態度來試圖推遲和扭轉死亡的命運,因此護士應理解這個時期的心理反應,對患者是有益的,應抓住時機主動關心患者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動和希望,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減輕痛苦控制癥狀。
3.4憂郁期的護理。
此期護士應允許臨終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悲哀,盡量安撫和幫助他們允許家屬陪伴,讓患者有更多時間和親人在一起,并盡量幫助患者完成他們未競的事宜,此期患者有強烈的因孤獨產生的關懷需要,雖然患者有時會有獨自靜一靜的想法但不可誤解患者喜歡孤獨,事實上是患者擔心自己害怕孤獨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負擔與不舍。這種心理反應是家屬和護士在提供愛心的支持與關懷時應特別注意的地方。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編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333-02
臨終關懷護理是對臨終患者采取的特殊性護理,其主要受眾為老年人和一些癌癥晚期患者,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臨終階段的生活質量,并減輕患者死亡痛苦[1]。而有關資料顯示,結合人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則更高顯著提高臨終關懷護理的質量,因此本組探究選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臨終關懷護理的老年人42例,對其采取對照護理的方法,以此評價人性化心理干預的臨床價值。回顧相關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42例老年臨終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66-83歲,其中癌癥患者28例,其他疾病14例,其中多數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癥,其臨床癥狀主要為失眠、疼痛、嘔吐惡心、食欲不振、呼吸障礙、下肢水腫、褥瘡便秘等。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與目的,簽署同意書后開展本次探究,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1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臨終關懷護理,予以患者基礎護理、飲食護理、對癥疾病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取我院提出的人性化心理干預,在患者入院后,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消除其恐懼心理,了解患者內心的需求,并且在日常護理中,不時的予以患者鼓勵,促使患者克服病痛,同時增加患者與家屬的溝通時間,以家庭的溫暖,來減少病痛對患者的折磨,使其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從容的面對死亡[2]。評價方法:兩組患者在入院后進行1-6個月的臨終護理,首先記錄護理中出現的急救次數和結果,其次采取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綜合測評,主要涉及其身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以及認知功能等,最后統計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3]。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10.3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P
2 結果
采取對照護理后,兩組患者臨終階段的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其中對照組急救9例,2例搶救無效死亡,觀察組急救1例,無死亡。而且綜合評價各組患者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的評分(85.8±8.6)分,顯著優于對照組(71.2±4.3)分,P
3 討論
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改革,其相關服務模式的轉變顯著提高了對患者的服務水平,尤其是對臨終患者采取的臨終關懷護理,更加體現了人性化的改革理念[4]。而且根據近些年的臨床應用情況來看,其護理質量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基于這一理念,我院認為應該在臨終關懷護理中更多的融入人性化心理干預,而且根據本組探究結果顯示,它能夠完善臨終關懷護理效果,并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一致認可。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對本次探究進行如下總結。
我院所采取的臨終關懷護理,是以人性化心理干預為主要護理理念,將其貫穿到每一個護理環節中,通過循序漸進的心理護理,來增強患者面對死亡的樂觀態度,并通過常規護理,來減輕病痛對患者的折磨。在患者入院后,首先會建立詳細的臨終關懷護理檔案,之后根據患者臨床資料,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模式,其次會予以患者充分的尊重與心理支持,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消除患者對死亡的恐懼,促使其建立正確的死亡觀,而且還可以采取心理引導的方法,轉移患者對病痛的注意力,再者還要多和患者家屬溝通,盡量使患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最后要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并盡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臨終愿望,使患者可以安心面對死亡。在對觀察組的護理中,筆者發現經由人性化心理干預后,患者對一些常規護理的配合性顯著提高,而且可以樂觀面對自身情況,毫無畏懼的直視死亡,并且根據本組資料也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在接受人性化心理干預后,其生活質量與護理效果都顯著優于對照組,以此提高臨終生活效率,并且還能得到患者和家屬的認可,進而減少醫療糾紛發生率。
綜上,人性化心理干預可以提高老年人臨終關懷護理質量,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路顏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區老年人護理意愿及臨終關懷需求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9,24(20):82-84.
[2] 吳俊亞.淺談我國老齡化社會的臨終關懷與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2,04(11):157-158.
[3] 石玉玲.腫瘤患者臨終關懷的心理護理研究進展[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員報.2010,(04):39-42.
[4] 劉妙儀.老年癌癥患者臨終關懷的護理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09(24):3085-3087.
臨終關懷是一種特殊的衛生保健服務,它主要是有專業臨終護理團隊給老年人臨終患者提供服務的一種方式。目的減緩臨終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的負擔,使臨終患者比較有尊嚴的度過人生的最后一階段。我國已經步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慢慢增加,臨終關懷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社會及政府對臨終關懷的關注度日益增加。老年人居家臨終關懷大部分還是以家人照顧為主,社區護理人員按階段的探訪老人,使其能安穩的度過人生的最后路程。我國的居家臨終關懷事業發展晚并緩慢,本文主要是對我國老年人的居家臨終關懷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對策,為我國老年的人居家臨終關懷護理研究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臨終患者的狀態分析
(一)臨終患者的心理特點。臨終患者常見的心理有:1、態度積極,對治療抱有希望。2、不接受現實,否認自己的病情。3、比較憤怒,脾氣暴躁,報有敵視態度。4、整個人比較憂郁,常有輕生的想法。5、有的能接納事實,正面面對自己的病情。6、有的希望實現人生最后的愿望。
(二)臨終患者對護理的需求特點。1、渴望醫生護理人員盡最大的能力搶救自己,自己的疾病能被治愈。2、渴望自己的壽命能延長一些。3、渴望自己的病情能用上最先進的醫療設備。4、渴望在治理中能減緩自己身體和心理的疼痛。5、渴望家屬能陪伴在身邊。6、渴望有安靜的環境進行安養。7、身體實在不能承擔痛苦的時候渴望采用醫學的手段加速死亡。
二、我國居家臨終關懷目前的現狀
(一)我國臨終關懷的社會背景。我國的臨終關懷開始于1980年后期,在我國主要有三種方式:臨終關懷的專門機構,綜合性醫院內附屬的臨終關懷病房、居家照顧關懷。據統計到2025年,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為增長非常快的一個群體,這就預示著相當一部分的老年人將成為臨終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據有關調查大部分老年人渴望獲得家庭式的專業護理。我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都希望老人選擇居家臨終,傳統孝道的教育都希望患者能在家中與親人度過最后的一段時光。由此看來,這種現狀加速了居家臨終關懷的發展。美國國的死亡教育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我國就對這種忌諱的問題不曾提過,連談論都是禁止的。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思想上的禁錮,提高對生命的認知程度,知曉人生的生老病死規律對于發展臨終關懷事業至關重要的。
(二)我國臨終關懷資金來源有限。在我國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建立沒有盈利的臨終關懷機構是相當困難的,而國外有慈善捐款機構,政府資金支持的。我國政府專項是很少的,僅依靠民間籌資還有一些慈善捐款。然而大多數建立的臨終關懷機構是不盈利的,規模范圍比較小,機構很難運轉下去的。由此看來,以家庭為單位的居家臨終模式將具有更大發展潛能。
(三)我國臨終護理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大部分護理人員缺乏專業護理培訓知識,護理人員也常常陷入臨終關懷理念和傳統死亡觀念的矛盾中。護理人員只有克服恐懼這種心理,走出對傳統死亡觀念的困惑,才能幫助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正視面對死亡,正視臨終關懷的理念,與患者以及家屬共同度過難關。
(四)我國的醫院模式。1、大部分醫院是以營利性目的,患者常常有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雖然醫保政策能報銷一部分,但自費部分仍承擔巨大的經濟負擔。2、現在的醫院有極少的臨終病房,床位比較緊缺,只能給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護理工作不能大范圍的進行醫治。3、醫院里的患者比較多,提供的床位數量有限,只能建議患者回家休養。老年患者怕給子女帶來經濟負擔,也會提出回家休養,這種現狀的發生正好給社區居家衛生服務站帶來巨大的優勢。
三、我國關于老年的人居家臨終關懷的建議
(一)提供干凈并且舒適的居住環境。1、給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房間內的布置要符合老年人的心里特點,視覺上能給老年人帶來溫馨的氣氛。還應保持室內安靜,保證老年人的睡眠質量,安心養病。此外家屬能更好陪伴患者,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并給予信心,降低臨終患者對死亡恐懼。2、提供良好的飲食照料。定期對老人口腔進行護理,提供干凈衛生的餐飲,老年臨終患者大都以流食為主,根據老年人的喜好定做可口易消化的食物,這樣能很好的提高食欲。3、提供干凈衛生的換洗衣物。要及時給老年人換洗干凈的衣物,保持好老年人的衛生,換洗干凈舒適并且透氣的衣服。4、在給老人做基礎的護理時動作要緩慢,語言要溫柔。適當的給老人翻身,以防壓瘡、肺炎等并發癥,以此希望能有效的緩解老年人身心上的折磨。
(二)多給予患者關懷。大多數老年人患者受疾病的長期困擾,會有抑郁的現象消極厭世,這時候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呵護。護理人員要多指導家屬,及時觀察患者臉部的表情變化,從醫學方面講心理護理是臨終關懷的重要內容之一,貫穿整個過程。根據患者的行為,護士可以這樣做:1、一些患者否認自己病情,不勇敢面對,這時候護理人員要傾聽患者訴苦,鼓勵患者說出原因,給予適當的解釋使其得到緩解。2、對憤怒期的病人,要以合理的方式進行引導,使其感情得到發泄,緩解病痛。3、對于不正實自己病情的病人,要找到患者平常喜歡的事物,感情得到轉移,正確面對現實。4、在協議期,耐心說服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當死亡不可避免時,此時家人是最大的精神寄托,要盡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心愿,讓患者不能留下遺憾。
(三)做好患者家屬心理準備。在老年人患者臨終階段,要及時地告訴家屬患者的病情,讓家屬做好心理準備接受現實,盡量緩解患者的心情,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讓老人度過最后的一段旅程。親人的逝去常常會使人悲痛欲絕,長時間的悲痛會導致家屬身體承受不了,因此對家屬的護理應該做到:首先,讓患者家屬接受患者已經離開的事實,分擔家屬承受的痛苦。然后,耐心傾聽家屬的哭訴,使其情緒得到宣泄,減少家屬的痛苦。最后,鼓勵家屬開始新的生活,要面對現實,轉換新的生活方式適應新的環境,盡快走出喪失親人的陰影,好好的生活下去。
(四)臨終關懷主要是以家庭照顧為主。在居家護理中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家人照顧為主,這樣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照顧老人,又能讓老人感受到溫暖的親情。居家臨終護理的社區醫生護士要定期去有老人的家里進行上訪,看看最近老人的身體狀況,及時掌握老人的情況。大多數臨終關懷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員的照顧,社區醫生護理人員指導家庭成員需要怎樣更方便細心的照顧患者,并且需要及時告知護理人員病情進展,以便及時搶救,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 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85.
[2] 李霞.付偉.老齡化背景下社區老年人群對臨終關懷的需求及對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
[3] 吳俊曉.農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臨終關懷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10)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c)-0245-01
臨終關懷是一種特殊的衛生保健服務,指有多學科、多方面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臨終關懷團隊,為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的舒緩療護,以使臨終患者緩解病痛,維護臨終患者的尊嚴,得以舒適安寧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旅程[1]。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非傳染疾病的日益增多,臨終關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以及政府的關注。對于現階段我國國情,居家臨終關懷的發展是必然的。居家臨終關懷是臨終患者在家庭中由社區護理人員定期訪視,以家人照顧為主,使臨終患者在舒適熟悉的環境中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我國居家臨終關懷起步晚,發展緩慢,本文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我國居家臨終關懷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為我國老年人居家臨終關懷護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1 我國居家臨終關懷現狀分析
1.1 老齡化社會
我國的臨終關懷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目前我國臨終關懷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即臨終關懷專門機構、綜合性醫院內附設臨終關懷病房、居家照料[2]。據統計,到2025年,幾乎14%的人口將是老年人,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成為增長非常快的一個群體,這就預示著將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年人將成為臨終患者,生活不能自理[3]。根據李霞,付偉對188位老人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2.6%的老年人渴望獲得家庭式的專業護理[2]。
1.2 資金來源有限
在我國現有的經濟條件下,想要從政府資金渠道挪出專項經費來發展臨終關懷事業,建立沒有盈利的關懷病房是相當困難的[4]。不同于國外臨終關懷機構有充足的慈善捐款和政府資金支持,我國政府專項資金少,發展臨終關懷機構僅靠民間集資和慈善捐款,建立的機構規模較小,又多不以盈利為目的,機構運轉困難。鑒于這種原因,以家庭為單位的居家臨終模式更有發展潛力。
1.3 傳統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落葉歸根”,都讓老人選擇居家臨終,“養兒防老”,傳統孝道的教育讓老年患者和其家屬都希望能在家中與親人度過最后的一段時光。這種現象在我國較為普遍,是居家臨終護理的發展的有效前提。
1.4 開展臨終關懷教育,加強“死亡教育”
從我國現階段的教育來說,死亡教育幾乎不曾提過。而美國的死亡教育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相對于我們國家到現在對于死亡話題都是諱莫如深,死亡教育的發展是刻不容緩的。傳統上對于死后的世界描述都是極其恐怖的,“地獄”,“陰間”等詞匯耳熟能詳,從小家長就給孩子灌輸鬼怪恐怖的思想,對于死亡更是一種禁忌話題,連談論都是忌諱的。這種思想上的,必須被打破,不然會成為妨害臨終關懷發展的強大敵人。加強“死亡教育”,首先可以提高對于生命的認知,了解生老命死的自然規律,也是臨終關懷發展的關鍵。
1.5 臨終護理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據趙佩英[5]等的調查分析,指出護理人員的不足有臨終關懷知識缺乏、缺乏臨終關懷的護理培訓、缺乏規范的臨終關懷護理常規。護士在面對傳統死亡觀和臨終關懷的矛盾存在困擾與遲疑,首先從自身出發,走出傳統死亡觀念的困境,克服恐懼心理,才能幫助患者和家屬,傳播現代死亡觀念,正確認識死亡的自然規律,平靜接受,共同度過。
1.6 醫院模式
由于醫院是以營利性為目的,“看病難,看病貴”,成為困擾患者就醫的難題。醫院現階段以“治療”為目的,開展以“關懷”為目的的臨終病房只是少數,臨終病人在醫院相對應只能做一些基礎的護理工作,而由于床位的緊缺,很多急需住院治療的病人卻無法及時的得到救助。醫院治療已不能挽救病人生命,且多數病人雖然醫保政策能報銷一部分但自費部分也承有較重的經濟壓力。老年患者由于擔心給子女增加經濟負擔,疾病無法醫治,也會提出回家休養。而醫院病人飽和,醫院無法提供足夠的床位給臨終病人,也多數建議臨終病人回家修養。社區衛生服務站正好可以解決這一矛盾,既可較大的降低費用,又可得到家人照顧。
2 我國開展居家臨終關懷的對策
2.1 創建舒適的環境
對于老年臨終患者,選擇居家臨終,對于家中環境熟悉也是一個原因。而家屬可以根據患者喜好創造一個良好舒適的居住環境,有利于患者保持較好的心情,與其親屬進行告別。良好的家庭環境能降低晚期臨終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并有利于家屬參與照護患者[6]。
2.2 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教育
多數老年患者受慢性疾病的長期困擾,會產生消極厭世的心態,對于外界事物漠不關心,郁郁寡歡。此時更多的是需要家人的悉心照顧和安慰。護理人員可從幫指導患者家屬,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變化,從醫學的角度,說明生老病死這一自然規律,寬慰患者,多多珍惜與家人相處時間,不要過于悲傷。
2.3 注意患者家屬的心理教育和疏導
居家臨終關懷不僅僅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也要加強對居家臨終患者心理的教育,使之懂得生命老化的正常規律,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患者能夠接受家人即將離世的現實,協助社區醫護人員做好患者的工作。老年患者臨終階段護理人員因做好家屬的工作,提前告知病人病情的發展,預防家屬出現過激的情緒和行為,讓家屬多做安慰鼓勵病人,更能緩和病人的情緒。
2.4 家庭照顧為主
居家臨終護理有社區醫生護士定期訪視,更多地是依靠家庭成員的照顧。日常護理工作由護理人員指導家庭成員完成,需告知患者病情進展,以便及時搶救,提高病人生命的質量。在居家護理中,以家庭為單位,家人照顧為主,既能完成家人敬孝的心愿,又能讓老人感受溫暖的親情。
參考文獻
[1]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85.
[2]李霞,付偉.老齡化背景下社區老年人群對臨終關懷的需求及對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43-145.
[3]吳俊曉.農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臨終關懷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10):769-770.
(Yin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lderly problem increasing the attention to the elderly hospice care has been paid gradu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ospice care service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situation, concepts, roles, service contents, inadequa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was review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when people die, relie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uffering, and provide the reasonable nursing.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nursing
中圖分類號:R48/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8-0038-05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獨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數量增加,使得老年人對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以及臨終關懷等需求日益凸顯,養老問題日趨嚴峻。最新數據表明[1]: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戶籍人口數量達到1 432.34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87.6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27.1%。上海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預計在2025年左右,本市將達到老齡化的高峰,戶籍60歲以上(含60歲)老年人將超過600萬。在我國醫療體制尚不完善、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近年來老年患者的臨終關懷服務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2]。但是目前國內的各類臨終關懷機構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進一步發展社區臨終關懷服務,不但有助于提高患者終末生命質量,還能為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提供科學的護理方法和參考。
臨終關懷及其相關概念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臨終關懷的定義[3]:為那些罹患無法治愈疾病的患者提供積極的整體護理,主要通過預防、評估和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軀體癥狀,處理心理、社會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最大可能地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國際研究顯示[4-6],如果給予足夠的支持,大多數患者寧愿臨終在家。40.0%~80.0%的患者愿意選擇在家中度過臨終階段,因為家庭比醫院更熟悉、更溫馨,能使患者更安詳地離開人世[7]。社區臨終關懷服務的出現,為患者能在舒適、熟知的環境中,走過人生的最后一段時間創造了條件。一般認為社區臨終關懷是以臨終患者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基礎,由專業的醫護團隊人員(全科醫生、社區護士、理療師、心理師等)或志愿者上門,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的全面照顧,在有限的生存期內(預期生存期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臨終護理中的作用
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基礎,是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途徑[8]。在新的醫療模式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顯示著日益重要的地位,滿足社區居民的養老臨終需求、順應人性化的臨終服務內涵,是社區衛生發展的必經之路。社區實施臨終關懷,貫徹了現代醫學模式的精神,也符合人口老齡化、衛生資源合理分配的客觀要求[9]。鐘寧等[10]研究認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設施和服務功能完備,全科及家庭醫生制完善,收費低廉,醫務人員培訓意愿較高。居民對臨終關懷有一定認識,政府支持,國外已有成功經驗和成果,內部優勢與外部機會都明顯有利于臨終關懷工作。推行社區內臨終關懷護理,既可讓醫療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也可讓身患絕癥或瀕臨死亡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更好的照顧[11]。
社區臨終關懷護理服務內容
基礎護理
做好基礎護理是對臨終患者的基本尊重,護理中應盡量幫助患者完成基本的生理需求,促進其舒適。①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做好“七潔”(口腔、臉面、頭發、手足、皮膚、會陰及床單清潔),“六防”(防壓瘡、防呼吸道感染、防泌尿系統感染、防交叉感染、防墜床、防燙傷)[12]。②由于患者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進食應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可要求家屬根據其口味,做平時喜愛而又便于吞咽和消化的食物,以提高食欲[2],保證營養及液體的充分攝入。有條件的家庭,家屬可與患者共同進食,保持進餐時心情愉悅。③督促家屬為患者準備透氣性好的棉質衣被和柔軟適中的床墊,有污染時及時更換。總之,應在護理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呼吸、面色等,及時發現問題,調整護理方向,或向專業的醫護團隊人員進行咨詢。
疼痛護理
疼痛是終末期患者,尤其是癌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果疼痛持續,不能緩解,可使患者出現恐懼和絕望情緒,因此緩解疼痛是臨終關懷的重要任務[13]。護理人員需觀察疼痛部位、強度、性質和持續時間,了解疼痛加重和緩解的因素,以及目前的治療情況,采取相應措施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疼痛是一種主觀感覺,評估疼痛強度應以患者的主訴為依據。不論在何種情況下,護理人員都不可拖延給藥時間,減少藥物劑量,強調“成癮”拒絕給藥,或拒絕注射安慰劑等[14]。
藥物治療
WHO在1990年推出的三階梯治療方案,從少侵入性、低危險性逐步上升到高侵入性、高危險性的步驟,是目前公認的簡單有效、可合理安排的癌癥疼痛治療方案。第一階梯用非阿片類藥物,如阿司匹林;第二階梯是弱阿片類藥物,如可待因;第三階梯以嗎啡為代表的強阿片類藥物。此外,WHO推薦了止痛藥應用的5個要點:口服、按時、按階梯、個體化、注意細節[15]。目前,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針對晚期癌癥(卡氏評分≤50)且有鎮痛要求的患者,免費提供部分鎮痛口服藥物,以幫助其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痛苦。
非藥物治療
①音樂療法 作為多種疾病的輔助療法已被廣泛接受和應用。鄧若云等[16]認為,音樂療法有利于減輕惡性腫瘤患者的疼痛和減少惡性腫瘤疼痛患者嗎啡的用量。Bradt等[17]搜集了30例癌癥患者進行音樂干預的評價,結果顯示音樂干預對癌癥患者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效果。Huang等[18]對癌癥患者在音樂干預前后的疼痛分析表明,不同的音樂對疼痛緩解均有效。
②針刺療法 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穴位,促進人腦分泌內阿片肽而產生鎮痛效果,可減輕疼痛強度,卻不足以引起。人體不會對針灸產生成癮依賴[19]。
③社會心理干預 采用認知和行為技術,幫助患者得到疼痛被控制的感覺。
④其他 按摩,放松療法,氣功,或看電視、種植花草等,可轉移患者的注意。
心理護理
臨終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身體機能遠不如前,且飽受病痛折磨,一般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護理人員應隨時觀察并記錄晚期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了解心理需求,并傾聽患者及家屬的訴說,以增進其心理舒適[20]。辛喜萍[12]研究發現,要認真觀察患者眼神、表情、行為動作,傾聽患者語言,理解患者的焦慮、憤怒、抑郁等情緒,及時發現患者抑郁自殺傾向,防止患者自殺行為。患者情緒低落或無交談意愿時,不勉強與患者交流,尊重患者權利。交談時,態度誠懇、言語溫和,讓患者將其內心不滿的情緒盡量發泄,對其內心的痛苦和悲哀表示理解與同情。鼓勵患者講出臨終前未了的心愿或特殊要求,有條件時家屬可盡量滿足,并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使其無痛苦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旅程。提供患者喜歡的娛樂活動,如聆聽音樂,調節患者情緒,使其擁有快樂。通過與患者及家屬一起分享過去的美好時光、外出散步、轉移注意力、減少對死亡恐懼感等,使患者以平和心態面對死亡[21]。
對患者和家屬的死亡教育
實施臨終患者及其家屬的死亡教育,是對生命的尊重。其目的在于幫助瀕死患者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學習準備死亡、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對其家屬進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他們適應患者病情的變化和死亡,縮短悲痛過程,減輕悲痛程度[22]。護理人員作為社區臨終關懷的主力軍、實施者和教育者,應幫助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人生,正確對待死亡,明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以解除其對死亡的種種顧慮和不安,從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提高生活質量,維護患者的尊嚴,增強心理承受死亡的能力,進而達到安然地接受死亡的事實[23]。
社區臨終關懷服務的不足
臨終關懷的準入標準
世界各國對臨終關懷的準入標準不一致,但主要歸為3類[24]。①以預后為基礎的準入標準,代表國家是美國。②以需求為基礎的準入標準,代表國家是英國、加拿大、日本。③以人群為基礎的準入標準,代表國家是澳大利亞。以上國家的準入過程較相似,通常由全科醫生或社區護士與臨終關懷機構聯系,然后由臨終關懷團隊成員在規定時間內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病情和家屬需求等,確定患者準入的服務類型,并制定照護計劃。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臨終關懷準入標準,各地通常以家屬的意愿為主要接受臨終關懷服務的要素。
專業護理人才的匱乏
在晚期癌癥患者的護理中,需專業護士與社區護士、疼痛護士以及全科醫生等多專業人員合作。區別于社區護士,專業護士大多為臨床護理專家,任職于臨終關懷機構,且更多地負責癌癥患者的心理和精神護理,并給予患者和社區護士在臨終方面專業咨詢意見或建議,而在患者治療護理工作的具體執行上則由社區護士完成,分工相對明確[25]。肖麗等[26]研究認為,目前我國社區護士仍以疾病護理為主,很少涉及臨終關懷,且缺乏專業技能,停留在較初級階段,不能完全實現社區護理服務的全部內容。
傳統觀念的束縛
死亡對很多人而言是相對避忌的詞,我國傳統文化對死亡所象征的不幸忌諱莫深。人們采取消極、回避的負面態度,無法平靜地接受死亡、善待死亡。同時,傳統的孝道觀念也制約著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為盡孝道,對康復無望的親人還積極救治,苦心編織生還的希望。科學的死亡觀是不以延長生命為目的,而以減輕身心痛苦為宗旨。由此而言,要轉變大眾對死亡的觀念和認識,尚有很長的路。
未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臨終關懷模式
近年來,較為公認的臨終關懷模式包括1個中心、3個方位、9個結合體系的全面模式[27]和著眼于鄉村的模式[28],兩者的核心都是將家庭臨終照護與社區臨終關懷相結合為臨終關懷的主要形式。2005年陳春燕等[29]吸取了前兩者的優點,提出建立家庭、社區、專業醫護人員三結合的新模式,主張由社區醫療機構或綜合醫院臨終關懷中心提供的醫務人員進行臨終關懷服務,同時由社區志愿者參與照料,緩解醫療資源的配備不足。隨著社區護理的不斷發展與深入,盡快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臨終關懷模式,不僅能滿足臨終患者的舒適需求,也有利于實現社區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及整合。
資金的限制和專業臨終機構的滯后
歐美等國的臨終關懷服務均列入各自的醫療保健范圍。英國實行全民公費醫療,患者可免費享受各項臨終關懷服務。在美國,需自費承擔用于服務對象的藥物金額不超過5%[30]。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除部分為政府投資,大部分主要為各級醫院自收自支,自負盈虧,政府的投入遠不能滿足當前衛生保健的需要。臨終關懷機構尚不屬于慈善范疇,政府無專門的資金,國內絕大多數臨終關懷機構也未納入醫療保障體系,嚴重影響了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
對社區臨終關懷服務的建議與思考
盡快建立統一的臨終關懷準入系統
參考各國的臨終關懷準入系統,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周玲君[24]主張建立以預后為基礎的準入標準。標準主要針對預計生存期小于3~6個月,同時對臨床根治治療無法獲益的癌癥患者,結合以需求為基礎的準入。補充在患者存在特殊需求時,也可獲得專業臨終關懷機構的建議或支持。此外,應以患者與專業臨終關懷人員的相互關系為核心,臨床醫護人員為準入的主要負責人員。
提高專業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
孫曉等[31]調查發現,社區護士隊伍較為年輕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大部分社區護士工作年限都在5年以上。另一方面,社區護士整體素質偏低,初級職稱占84.0%,中、高級職稱嚴重缺乏。此外,我國社區醫護人員對臨終關懷雖有所了解,但掌握不充分,欠缺對哲理和原則的掌握,疼痛控制知識的掌握不充分[32]。然而,社區護理人員對晚期老年癌癥患者的居家護理,提供了比家庭成員等更加全面和有用的護理,顯示了社區護士對老年人臨終關懷有著獨到之處。因此,社區護理人員應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加強臨終關懷項目的培訓,明確在臨終關懷過程中的角色,掌握科學的心理護理方法和精湛的醫護技能,為臨終患者及家屬提供多層次的護理服務,滿足社會的衛生保健需求。宋莉娟[33]認為,應嘗試社區護士的分級使用,培養社區全科護理團隊,通過不同崗位設置,讓護士的能力水平得到有效發揮,培養一支適應時展的社區全科護理團隊,為護士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好的上升空間。
開展死亡教育,提高認知程度
死亡教育是臨終關懷的重要環節,不僅需醫護人員和社區醫院的參與,也需要患者和家屬的共同參與。目前社區醫護人員對死亡教育缺乏了解[34]。因此,開展死亡教育,讓民眾認識死亡、走近死亡、了解死亡,會增加對死亡和臨終關懷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死亡教育能強化人們的權利意識,有利于促進醫學多學科和死亡科學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
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完善
面對人口老齡化、城鎮發展迅速以及希望在家中死亡等現實,以社區為中心,以全科團隊基礎,以家庭為單位,建設社區――全科團隊――家庭一體化的臨終關懷模式,較為符合我國國情。一方面可降低醫療費用支出,緩解家庭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可解放綜合醫院的床位周轉問題,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療。當前《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l―2015年)》[35]及《2012年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36]指出:我國的護理服務領域應逐步向家庭、社區延伸,在老年護理、慢性病護理、臨終關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2012年,上海市衛計委制定了《臨終關懷基本標準(試行)》和《臨終關懷工作規范》,初步建立社區居家、機構病房和家庭病房“三床聯動”機制,形成了社區腫瘤門診、臨終關懷門診和病房醫生、家庭醫生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綜合醫院與試點機構上下聯動正逐步開展[37]。
隨著全球性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臨終關懷日益受到關注與需要。“生命需要尊嚴,當一個生命在走向結束的時候,尊嚴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給臨終老人以關懷、幫助與支持,提高其在人生最后一個階段的生命質量,是對其尊嚴的最好維護。
一、臨終關懷的緣起及含義界定
“臨終關懷”英文翻譯為“Hospice Care”,其現代意義始于英國,由桑德博士(Dr.Saunders)于20世紀60年代最早提出。之后,加拿大、美國、法國、中國香港及臺灣等60多個國家、地區相繼開始了臨終關懷服務。1988年7月,我國第一家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成立,老年人臨終關懷服務在我國也開始了不斷的探索與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對臨終關懷的定義是:臨終關懷是一種照護方法,通過運用早期確認、準確評估和完善治療身體病痛以及心理和精神疾患來干預并緩解患者痛苦,并且以此來提高罹患威脅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江蘇省老年學學會特約研究員劉鴻義在《試論老年人臨終關懷》一文中指出,臨終關懷是對那些現代醫學治療無望的病人實施緩解其極端痛苦、維護其至死尊嚴、增強其對臨終時的生理、心理狀態的適應能力,并幫助臨終者及其家屬提供立體化社會衛生服務,讓臨終者安寧的走完生命最后歷程。
二、從社會工作角度對臨終關懷的研究
國外有關臨終關懷的文獻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文獻強調了社會工作在臨終關懷服務的開展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美國學者Mularski認為社會工作者在臨終關懷服務中應尊重病人價值,同時也為其家庭成員進行哀傷輔導。強調從事臨終關懷的社會工作者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必須有專業的護理技能和法律知識儲備,必須在進行基本技能操作訓練、溝通訓練等的基礎上方能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國內學者主要針對社會工作和臨終關懷的關系、社會工作在臨終關懷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社會工作介入臨終關懷三大方面進行研究。劉黃龍提出,社會工作專業理念與臨終關懷有契合之處: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基礎就在于人道主義,這種將人的尊嚴與權力放在第一位的價值觀念是以人為本的體現。管健、常子奎在闡述社會工作在臨終關懷中的作用和角色時提出,社工可以向病人提供意見咨詢和心理輔導、可以緩解病人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可以使臨終患者沒有痛苦、帶著溫暖離去。
三、臨終關懷的內容研究
在桑德博士(Dr.Saunders)的最初的臨終關懷中,她通過與病人談心交流來評估他們的需求,了解到大部分臨終患者在生命結束之前都希望得到一些能夠減輕病痛的照料。等到臨終關懷得到迅速發展之后,學者們將研究內容從減輕病人的生理痛苦延伸到對其心理的照料,注重對臨終患者心理的關注。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臨終關懷服務開展過程中,不僅需要對臨終患者進行關懷,更重要的是對患者家屬進行護理教育和心理輔導。與此同時,還要安排好臨終者的遺愿、喪葬事宜等,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臨終患者及其的生命質量。
國內關于臨終關懷的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在很多文獻中都能夠發現會以比較明晰的條目展開,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大方面:一,加強死亡教育,劉鴻義認為,必須通過死亡教育轉變臨終患者對死亡的認識;二,臨終心理關懷,劉鴻義指出臨終關懷應該縮短否認期、憤怒期和抑郁期,促使其向有利階段轉化;三,臨終生理關懷,其重要目標就在于解除病人的疼痛;四,臨終生活關懷,通過關系其飲食情況、睡眠狀況、個人衛生情況等臨終關懷讓患者生活在溫暖與關愛之中;五,對臨終患者家屬的關懷。臨終者家屬在患者臨終階段以及死亡之后的情緒、心理也同樣需要支持和幫助。
四、發達國家――英國臨終關懷的發展現狀研究
世界上第一家臨終關懷院就建成于英國倫敦,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不管是制度還是形式,英國的臨終關懷事業都是相對規范和高效的。
一,服務對象及納入標準的規范化:臨終關懷服務對象是晚期病人(預期生命不超過六個月者)會有專門的臨終關懷機構提供醫療服務;二,服務內容全面:臨終關懷服務由多方人員共同提供。其主要工作包括:控制病痛、緩解癥狀、減輕或消除病人心理消極情緒和心理負擔、舒適護理等;三,臨終關懷機構齊全,規模相對龐大:有獨立的臨終關懷服務機構、隸屬普通醫院或者其他醫療機構的臨終關懷病房和家庭臨終關懷病床。四,民眾的參與程度高,英國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會以各種方式接觸臨終關懷事業。五,募集資金渠道多樣,每年全國各種與臨終關懷相關的慈善團體收到約1.1億英鎊的捐助,其中四分之三左右來源于社會各界臨終關懷事業的支持者。六,專業人員定期培訓,在各種臨終關懷機構,除了具備專業知識的醫師之外,注冊護士以及護理人員都要定期接受嚴格的專業技能培訓。
五、對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的一點思考
通過整理并學習國內外有關臨終關懷事業的文獻、研究成果,看到了許多值得借鑒學習的方面,希望能夠給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從宏觀層面來說,我國政府在臨終關懷方面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法律來支持并推動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要充分利用起現有的臨終關懷資源,目前的閑置浪費情況是較為嚴重的。另外,在此基礎上,要大力推動臨終關懷機構、臨終關懷服務的興起、發展。
其次,目前我國臨終關懷人才匱乏、專業設施也比較落后,這都需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對于現有臨終關懷服務的工作人員,也要加強其專業培訓,推進生死教育、臨終關懷教育等。目前,國人對于臨終關懷的認識還比較淺,或者說臨終關懷的普及度還比較低,應該通過宣傳、介紹、專業介入來增強社會對臨終關懷的認同感,需求是推動其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最后,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最大的一個難題之一就是資金的支持運轉。如果沒有資金的投入支持,即便社會需求呼聲再高也無濟于事。而這一方面的工作不僅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支持,也需要發動社會的廣大資源,只有調動多方、多渠道的資金募集,才能真正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義庭.臨終關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S.An end-Of-life care case during my work.Social work with elderly.2010.
[3]M.R.Rajagopal(England).Palliative Care:an urgent need for most of wor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07,64(3).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2-0168-02
臨終關懷是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護理,以減輕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懼,其目的既不是治療疾病或延長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壽的質量。讓臨終病人在有限的時光里,能夠安詳、舒適、有尊嚴地走過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1]。本文旨在探討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臨終腦血管意外中風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6月-2011年6月根據醫生診斷,預期壽命在6個月以內、準備在醫院臨終的腦血管意外中風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腎功能不全的9例,惡性腫瘤伴轉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齡66~97(82.21±5.88)歲。
1.2方法
1.2.1人性化護理干預措施:①減輕疼痛 護理中應注意觀察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及持續時間。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環 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皮膚色澤和溫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適時,應加強保暖,必要時給予熱水袋。④增進食欲,加強營養 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減輕惡心,增進食欲。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時采用鼻飼法或完全胃腸外營養(TPN),保證患者營養供給。加強監測,觀察患者電解質指標及營養狀況。⑤促進患者舒適。
1.2.2評價方法: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測定病人生活質量狀況,疾病治療功能評估調查問卷 (FACT-G)。分別在病人接受人性化護理干預的第1天(干預前)、及第四周末進行測評。采用自評法,由護士行個人訪談后代其填寫。
1.3統計學分析:所得資料全部應用 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
2結果
見表1、2。
3討論
臨終關懷并非是一種治愈療法,而是一種專注于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2]。臨終關懷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癥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由于臨終前患者往往是復雜多變的,這要求我們注意自身修養,掌握臨終前患者心理變化,培養較高的分析能力,對臨終患者給予真摯的同情,全心全意為其解除病痛,珍惜患者的殘余生命[3]。同時,對患者家屬應予以理解,以深表同情的態度勸導他們,必要時提供適當場合讓他們發泄悲痛。心理學家認為,長久壓抑悲痛的感情,會導致人們的心身疾病;大聲哭泣,讓悲痛發泄出來,能減少其對健康的影響[4]。因此,護士應做好患者死亡家屬的思想工作,多關心,多體貼,多理解,使他們盡快從悲痛中解脫出來,給予精神支持,幫助他們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具體地說,可用以下方式幫助他們,促進其心理適應過程[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臨終腦血管意外中風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綜合評分提高;疾病治療功能評分均有顯著性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劉玉鳳.老年患者的臨終關懷[J].中國實用醫藥,2009,29(2):107
[2]崔麗娟,李彥林.養老院腦血管意外中風老年患者的護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47-248
癌癥患者多數處于疼痛的折磨之中,患者生活質量很低。對患者實施臨終關懷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概念,在心理、生物、社會醫學等內容的支持下,提倡人文精神的一種護理模式[1-3]。不但符合人類追求高生活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對癌癥患者實施臨終關懷護理不但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以及舒適性,還能維持患者臨終前的尊嚴。本文對25例晚期癌癥患者實施臨終關懷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11年05月至2013年05月期間,50例癌癥患者,分為普通組和關懷組。普通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33-87歲,中位年齡(59.76±8.87)歲;關懷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34-88歲,中位年齡(59.36±8.43)歲。普通組和關懷組在性別、年齡、患病種類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可以相互比較。
1.2護理方法普通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皮膚護理、口腔護理、飲食護理、疼痛護理;關懷組在普通組基礎上實施臨終關懷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疼痛、心理狀態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
1.3評價標準對患者疼痛、心理、護理滿意度參照文獻[4]評價。
1.4統計學方法對結果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分析,結果采取t檢驗及卡方檢驗,以P
2結果
經過護理治療,疼痛評價中,普通組1例完全緩解(4.00%),6例基本緩解(24.00%),9例好轉(36.00%),9例無效(36.00%);關懷組4例完全緩解(16.00%),8例基本緩解(32.00%),11例好轉(44.00%),2例無效(8.00%),關懷組明顯優于普通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心理狀態中,普通組9例較好(36.00%),11例一般(44.00%),5例較差(20.00%);關懷組17例較好(68.00%),6例一般(24.00%),2例較差(8.00%),關懷組明顯優于普通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護理滿意情況中,普通組11例滿意(44.00%),10例一般(40.00%),4例不滿意(16.00%);關懷組19例滿意(76.00%),5例一般(20.00%),只有1例不滿意(4.00%),關懷組明顯優于普通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癌癥患者在臨終前多數在生理上處于疾病的折磨以及疼痛之中,在心理上處于嚴重的失落階段,感覺孤身一人處于人世。患者與家屬都需要精心護理,幫助他們共同走過人生的困難期。本文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包括:①皮膚護理:晚期癌癥患者多數需要長期臥床,因此患者容易發生褥瘡,對于已經患有褥瘡的患者,Ⅰ級褥瘡患者幫助其定期改變身位,對骨突部位進行按摩,對于Ⅱ級褥瘡患者使用八濕膏治療,在換藥之前,對患者使用紅外線照射,照射時間維持約半小時;②口腔護理:患者使用NS或朵貝氏溶液進行漱口,以此預防口腔潰瘍以及口腔炎的出現;③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食時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制作時注意顏色等的搭配,促使患者產生食欲,食物的種類要主動多元化,營養均衡分配;④疼痛護理:多數患者長期處于疼痛之中,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進行按摩、熱敷等,疼痛劇烈的患者,遵醫囑給予服藥等措施緩解疼痛。
臨終關懷是對人生觀以及死亡意義的深層次探討與護理服務[6-7],一方面幫助患者對自己的以往生活以及現在的狀態有新的認識,另一方面有效地幫助患者改變了心理狀態,建立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臨終關懷包括:
3.1滿足患者心理需要,由于患者多數處于憤怒、憂郁等心理狀態,護理人員要耐心與患者交流,傾聽他們的感受,在身邊支持理解他們,護理人員以及醫生平時要保持微笑,說話語氣注意親切和藹[8],多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平時和患者多多相處,鼓勵和家屬多相處,避免患者出現孤獨的感覺。
3.2患者治療環境要營造成溫馨的氛圍,病房適當的擺放花草,拉開窗簾,陽光灑在病床上,播放一些舒緩或者患者喜歡的音樂,病房里溫度和濕度都保持在合適的范圍,盡量讓患者感覺到有家的味道。
3.3一方面家屬要對患者多多愛護,另一方面家屬和護理人員之間也要多溝通,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進行安慰,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正在面對以及即將面對的現實,使患者和家屬的情緒都得到撫慰。對癌癥患者實施臨終關懷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以及生活質量,對患者家屬心理也有很大的撫慰作用。實施臨終關懷需要醫護工作者有較高的素質,在心理溝通以及服務態度等方面都要有較為嚴格的要求,護理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以及交流溝通能力,更好的服務病人。
本文對25例癌癥患者實施臨終關懷,結果顯示患者疼痛評價無效例數只有2例,17例患者達到心理狀態良好,19例患者對護理感到滿意,各項內容明顯優于普通組,臨床實施效果顯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艷群,張孟喜,付桂香,等.臨終關懷對老年住院臨終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的改善[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1(4):539-539.
[2]魯英,呂翔.試論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發展的倫理困境及其對策[J].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6(2):141.
[3]于秋紅,欒玉杰.臨終關懷對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8,7(5):3-4.
[4]斗羅玲,王利娜.晚期癌癥患者的臨終關懷與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6):162-163.
[5]王艷慧,呂雪麗,韓名娟.對癌癥晚期患者的人文關懷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180-181.
1.適應人口老齡化的需要。2013年2月,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我國第一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本報告提到,2012年我國老齡化水平達到14.3,老年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94億,預計2013年老齡化水平達到14.8%,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與此同時,老年人口的內部變動致使人口老齡化的形勢更加嚴峻。一是高齡老年人口持續增長,2013年比2012年增長100萬人,達到0.23億,而且這種年均增長100萬的趨勢將持續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持續增長,2013年比2012年增加150萬人,達到3 750萬。三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增長較快,2013年突破1億人。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規模越來越大,2013年也已突破1億人。五是無子女老年人和失獨老年人逐漸增加。因為實行計劃生育的那一代漸漸步入老年期,加上獨生子女的風險因素,沒有子女的老年人持續增加。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我國人口年齡分布已經遠遠超過國際標準,過早地進入老齡化時代。
快速的高齡化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一是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加之疾病譜的不斷改變,導致老年人死亡的疾病有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等。老年人患有的這種疾病均有發展相對緩慢的過程,導致很多老年人在疾病和痛苦中徘徊。而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部分,這些老年人在臨終之際只有一個子女照顧,致使老年人照料成為一個大難題。二是伴隨著快速的老齡化使勞動力數量減少,勢必會影響整個社會勞動生產效率。而且,通過社會或者市場商業化養老機構來供養和照料他們難度很大,現階段我國社保基金缺口較大,給目前老年人照料造成很大的困難。
2.能夠有效節約衛生資源。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衛生資源嚴重不足,而且這種局面在短時期內也不會有較大改變。因此,要從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要堅持最有效的原則,從人道主義觀念出發,關注生命質量。對那些身患不治之癥的病患來說,除了自身承受巨大的病痛折磨,甚至還會花費巨額的醫療費用。盡管臨終關懷需要社會支付較多的服務費用,但相比臨終病患的醫療費用而言,它將會使這些節約的費用轉移到其他人有結果的治療上,使醫療保險費用發揮最大的價值。臨終關懷改變了過去醫療機構對任何病人都進行醫治的做法,而是承認對某些患不治之癥的病患無法救治的客觀事實。通過設立臨終關懷機構對他們提供舒適的照料,而不是消耗無謂的衛生資源,這才是真正體現了人道主義關懷的精神。
二、我國臨終關懷面臨的問題
臨終關懷在我國發展了近20年,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相差很遠,這也與我國老齡化規模和速度不成正比。目前,我國臨終關懷面臨以下問題:
1.總體水平低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相繼創辦的臨終關懷機構大約有200多家,基本能維持運營的有100家,從業人員在4-5萬人。而隨著老齡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疾病譜的變化,老年人醫療保健和照料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與此相關的臨終照護也越發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我國目前的臨終關懷機構數量少、規模小、覆蓋率低,總體水平低下。具體表現為:一是臨終關懷覆蓋率低,從業人員缺乏。目前人口老齡化規模不斷擴大,癌癥患者逐年增加,這就導致我國居民對臨終關懷需求日益強烈。而現在臨終關懷機構覆蓋率還很低,供需矛盾加劇。二是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待提高。
2.傳統倫理思想的束縛。首先,我國傳統的生死觀過分強調生的問題,缺乏對死亡本體性研究,因而造成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從而避談這個問題。中國人的生死觀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必然導致人們對死亡缺乏理性的認識,面臨終關懷必然要和病人及家屬談論死亡問題,因此,臨終關懷和我國傳統死亡觀存在著內在沖突。其次,在我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強調百善孝為先,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些表明孝是評價人們行為準則的最高標準。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不管父母親人患有何種絕癥,兒女及家屬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治療,而不能放棄,否則就會背上不孝的罪名。在這種觀念下,人們忽視了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更忽視了老人的生命質量和死亡尊嚴。在這種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我國臨終關懷機構受到冷落,往往出現空床的現象。
3.缺乏社會資源的支持。我國臨終關懷的發展不僅需要精神的支持,更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尤其是在資金和醫療政策方面的扶持。凡是接受臨終關懷的病人,一般都是采用姑息治療,使用藥品一般也都是比較便宜的,因此,臨終關懷機構的收入相較一般醫院收入相對較少。但是臨終關懷機構對病房設施等投入相對較高,這就導致一般臨終關懷機構入不敷出。而且,臨終關懷機構人員需要進行培訓,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如果沒有國家財政和社會資金的支持,這些機構存在的基礎就沒有了。目前,政府財政對臨終關懷機構支持比較少,阻礙了這些機構的發展。由于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財政實力有限,醫療保險覆蓋面還不夠大,導致臨終關懷機構發展受到了很大制約。
三、發展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積極推進臨終關懷理念的形成。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命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更加關注死亡的過程。身患絕癥的病患在后期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通過臨終關懷能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能夠安詳、舒適、有尊嚴的離開人世。發展我國的臨終關懷事業,必須要進行大力宣傳教育,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接受這種臨終關懷文化。一是開展死亡教育,樹立正確的死亡觀。由于我國傳統觀念的束縛,絕大部分人不能正確認識死亡過程。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是對傳統死亡觀念的巨大沖擊,人們需要加強死亡教育,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這樣能幫助病患親人縮短病痛過程,提高生命質量。在很多發達國家,死亡教育已經是學校教育的一門學科,不管是在學校還是醫療機構,都能接受這種教育。而我國開展死亡教育的學校或醫療機構都很少,這就需要我們在醫學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中,盡快增加相關死亡教育課程,使醫護員工正確對待病患的死亡,并能指導病患家屬樹立正確的死亡觀。二是對傳統觀念的重新理解和認識。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其中孝在人們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種觀念要求善始善終。而當今對孝和善終的認識異化,對臨終病人的過度治療,不關心病患的臨終感受,病人死后大操大辦,這都不是孝的真正表現。孝敬父母,要估計父母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使他們得到關心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