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6:47: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學生的家庭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很多家長與小孩越來越難溝通,小孩也不愿意多跟父母交流,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溝通交流方式不正確。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首先要求家長放下“家長權威”,忌諱命令式的說教育以及武斷式的批評。其次,要有耐心去傾聽小孩的心聲,給小孩解釋與辯解的機會與權利。因此,建議每當周末小孩回家時,父母盡可能一起陪伴小孩,過好家庭生活,一起聊聊家常,耐心聽聽小孩在學校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了解小孩學習情況等。父母適時地對小孩所說事情進行分析與引導,結合社會問題對小孩進行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對小孩學習,不要只盯著分數不放,多問問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老師和同學關系等。這樣,小孩就會感覺到父母尊重他(她)的意見與感受,體會到家庭的溫馨與關心,享受到與父母交流的快樂,自然而然地喜歡與父母進行交流。同時,父母還要注意一點:當小孩在談學習時,如果總是把學習不好的理由歸咎為客觀原因(如受周圍同學影響,老師不好等),這很有可能是自己小孩在學習中出現了思想問題,這時就要清醒地判斷,指出小孩本身存在的問題,或者及時與班主任了解情況,再進行引導和教育。
二、做榜樣型父母
一是過有規律的生活,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現在絕大多數高中生喜歡做“夜貓子”,這些“夜貓子”除了小部分是在加班加點用心學習外,大部分是在聊天、玩游戲,甚至有部分男同學深夜仍在宿舍喝酒、打牌,部分女同學則在聊天、唱歌,不僅嚴重影響了自己,而且還影響別人學習和休息。這些“夜貓子”周末在家都有熬夜的壞習慣。要使小孩養成有規律、健康的作息時間,父母就必須以身作則,形成良好的家庭作息習慣。
一、問題提出
學生學業成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內因來看,它包括學生個體的智力因素,如注意、思維、想象、記憶等;非智力因素,如動機、情感、意志等。從外因來看,它包括社會環境,如社會風氣、社會輿論、文化傳統等;家庭教育環境,如家長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價值觀、人才觀、期望值等;學校教育,如教學設施、校園文化氛圍、教師素質、校長辦學思想等等。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通過父母教養方式、家長文化水平、職業因素等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作一次綜合分析和研究,以期為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提供某些理論依據和實際指導,為我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據。
二、研究結論
(1)對高中生來說,家庭教育環境對其學業成績依然有一定的影響,其中父母教養方式已不是造成學習差異的一個關鍵因素,學生學業成績與父母教養方式在大多數維度上不存在顯著相關,可以說高中生的學習自主性、獨立性已較強,受家庭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但父親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對學生的學業成績仍有較大消極影響,父母是否偏愛、母親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也仍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學生學業成績與父親的文化程度不相關,與母親的文化程度呈負相關。
(3)父母的職業并不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直接因素,但有一定的關系。
三、討論與建議
(1)一提起家庭教育環境,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對兒童的影響較大,這一點已達成了共識。通過此次調查,我們發現了高中生的學業成績與家庭教育環境的關系,一方面說明了高中生的學習同樣受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的學業成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靠學校單方面的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育質量對學生而言是不夠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同時也指出:“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復雜的任務。”學校作為最能動的力量,若能主動連接社會環境系統,組合各種正面影響,形成合力,營造起大德育體系,對提高教育整體效益也許會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唯一方式就是家長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已將新型家長會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探索出的家長會形式有:交流式、對話討論式、專家報告式、聯誼式、參觀游覽式等,家長會的內容也涉及到學生成長過程的多個方面,這些方法能夠有效的使家庭教育環境得到優化,使學生得到和諧、全面發展,值得借鑒。
(2)學生學業成績與父親的文化程度不相關,與母親的文化程度呈負相關。這一結果與我們的測前假設有些出入。究其原因,可能與取樣較少,樣本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又都較集中有關系。但與母親的文化程度呈負相關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這也從一個角度印證了弗洛伊德(Freud)的觀點:“一個人若曾是其母的毋庸置疑的寵兒,那他會終身保持著勝利者的情感,這種成功的信心常常導致成功。”母親文化程度越高,自身越成功,對子女的期望就較高,會不自覺地以高要求、高標準規范子女,子女的成就感就降低。同時,由于要求嚴格,也可能導致子女形成較為強烈的外部學習動機,而過強的動機反而會影響學習效率。可見,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父母特別是母親心目中的形象對其發展的影響力是較大的,直到高中這種影響依然存在。
(3)父親拒絕否認、母親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與學生的學業成績有很大的相關性,可以說明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不同影響,也說明了孩子對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同需求,父親的肯定認可稱贊,母親的關愛理解照顧對高中生來說更重要。
高中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強,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個性的充分發揮,父母要通過與子女的交流來表達對他們的愛與關懷,要時刻關注子女的情感狀態,并給予積極的疏導。不斷鼓勵子女所取得的進步與成績,以培養他們的能力信念與自信心。還要尊重并支持子女正確的思想觀點,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父母要與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父母的言行舉止要讓子女體驗到家庭的溫暖與和諧。
(4)父母的職業與學生的學業成績有一定關系,說明不同職業的父母會為子女提供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崗工人家庭,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儉用,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有一股奮斗精神,其獨立性、進取性就強。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自知識分子家庭明顯較學業成績較差學生多,說明知識分子家庭在培養孩子的方式上是有優勢的。學業成績較差學生父母一方是干部的(特別是母親是干部的)明顯多,干部家庭在培養孩子上有什么劣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
[2]俞國良.學習不良兒童的家庭心理環境、父母教養方式及其與社會性發展的關系[J].心理科學,1999.5.
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義利觀現狀分析
從目前來看,高校學生的義利觀總體上是健康向上的,他們多數能夠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個人主義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例如,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乏感恩之心、反哺之意。他們在面對社會好心人資助時,往往更多的是看重“他能資助我多少錢”“他能資助我幾年”“我去他的公司鍛煉實踐能獲得多少報酬”“總共就這么點錢,評選的要求還這么高”等利益方面,他們在思考反哺社會時,往往占主導的是“公共場所撿垃圾多丟人啊”“做文明交通協管員好累啊”等個人問題,這些都不符合正確的道德標準。學生的這些想法凸顯出他們的利己主義,他們內心認為社會的捐贈是理所當然,受之無愧,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現。
道德之鴻在義不在利,善惡之別在心不在跡,這是中國傳統義利思想的主流。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大學生得到正確的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將會對國家的繁榮富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有些學生為利而不擇手段,以至見利忘義、貪利害義,待他們大學畢業走入社會后,對社會發展會有一定的抑制。由此可見,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正確的義利觀教育已迫在眉急。
二、儒家義利觀中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內容
儒家義利觀經過歷史的洗禮與發展,在傳統義利觀中占主導地位。儒家義利觀在高校貧困學生教育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現傳統道德向現代道德的轉型,從而樹立社會主義義利觀,幫助貧困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舍生取義”的集體主義教育,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逐步意識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時代賦予了舍生取義新的內涵:舍生衍生為舍棄個人利益,取義衍生為國家和人民的一切公共利益。馬克思曾經說過:“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這句話表明個人只有在集體中與他人直接或間接的知識、情愈意志等方面的交流才能有全面發展。因此,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必須讓學生懂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個人的得失在大義面前要以集體利益為重,進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儒家義利觀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1.儒家義利觀有利于促進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學校可以對儒家義利觀進行改造和變換,使之符合社會主義義利觀的要求,進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我們可以將儒家義利觀中的“重義輕利、先公后私、以天下為己任”轉換為“國家利益高于一切、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不損害他人利益”,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將其作為自己抓學習、求進步、強素質、作奉獻的風向標,用健全的人格促使自己不斷前行、回報社會的關愛。
2.儒家義利觀有利于促進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際交往。人際關系和諧是大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焦慮、郁悶、自卑、無奈等情況,從而會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甚至產生厭世情緒。儒家所提倡的“君子憂道不憂貧”告訴學生一個正直的人要安貧樂道,只要自己始終堅守傳統道德操守,并表現出大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積極為班級、學校和社會服務,即使再貧窮,也會被他人尊重。“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則告訴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功利價值觀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價值形態。錢財要取之有道,不能由于金錢的誘惑而損害同學、朋友間的友誼和他人的利益。
3.儒家義利觀有利于促進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儒家義利觀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長河中不斷被洗禮、凝結、升華,凝聚成“大公無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浩然正氣,成為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之一。隨著信息化時代高速發展,大學生價值觀也在不斷多元化擴展。義與利的沖突日益加劇,重利輕義的思想在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中萌芽,集體利益的主體地位在他們心中逐步被個人利益所取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發展是自然界的規律,學生應該以發展為目標,剛正不阿,不屈不撓,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努力奮斗。我們要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只有在自身得到發展的前提下,社會才能進步,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才能得以實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我們應該自強不息,舍生取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7-121-001
一、當今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概況
在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職能以及情緒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將個人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的狀態。”[1]目前職業高中學生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比例在25%左右,情況不容樂觀。
職業高中學生面臨著比同齡人更早的社會挑戰和考驗。由于他們學習成績較差,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另眼冷觀,有時還會受到普通高中學生的歧視,這些都會導致他們心理上存在各種障礙和問題。根據研究表明,目前職業高中學生在“總癥狀”、“強迫”、“焦慮”、“抑郁”和“恐怖”等幾個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問題,而且隨著年級的不同,這些癥狀也會相應的有所轉變。[2]
二、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職業高中學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因素的影響
職業高中的在校學生年齡普遍在15-19歲之間,這一階段屬于心理學分期階段中的“青年期”。從生理上講正處于人體發育生長的第二個高峰期,認知水平發展到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最高階段,人格發展到了危機最多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學生會有很多的叛逆行為,如破壞公共設施、吸煙喝酒、隨地吐痰等一系列較為惡劣的行徑。
2.心理因素的影響
心理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職業高中學生本身的性格缺陷和自卑心理。在性格缺陷方面,有不少職業高中學生過于孤僻、壓抑、急躁、固執、偏激、不善交往等性格缺陷,經常無法抗衡心理的一時沖動而導致嚴重行為,形成了一種不良的心理反應模式,這最容易導致人格障礙。從自卑心理的角度來看,進入職業高中的學生往往是因為初中階段的成績較差導致的。各種自卑心理最終導致職業高中的學生缺乏歸屬感,不知道將來會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使得他們脾氣暴躁、情商很低,缺乏耐性,經常出現打架斗毆的現象。
3.學校和社會環境因素
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職業高中片面追求學生的就業率而加強學生知識領域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因素的發展。一些學校的管理方式不當,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實習設備落后。學生普遍感覺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習就是混日子,整日無所事事,從而產生了應付厭倦的情緒。教師只負責學生的學習,根本不去理解學生心里到底想什么,只要學生不好好學習,就會進行嚴厲的批評,而很少去理解學生。有些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尊重,對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的學生,經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批評甚至體罰,導致學生產生了對教師的敵對心理,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4.家庭因素的影響
現在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存在不正確的行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具體情況而盲目的教育。各種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導致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分析
針對職業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各種因素,我們必須對當前家庭的教育方式、職業高中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進行反思,認真尋找解決職高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對策。筆者通過分析,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1.明確定位職業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3]
必須重視對職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清晰定位他們的心理健康目標和任務。狹義上來講,職業高中心理教育應該包括的目標有:使職業高中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調控自我,勇于面對挫折,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應變的能力;培養職業高中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對有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的職業高中學生,要能正確對待,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形成健康的心理。每一位教師要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提高每一位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使每一位教師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同時呼吁職業高中學生所在家庭也要能夠相互協調,讓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完善起一個引導作用。
2.職業高中建立完善的心理輔導系統
建立包括身份資料、個人詳細情況、學校情況以及心理健康狀況的職高生的個人資料檔案,同時派專業心理輔導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設立心理輔導信箱和心理輔導教室,讓每一個同學能夠找到傾訴的對象;在學生中培養心理信息員,有時因為學生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找老師,而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貼近,通過學生心理信息員,可以更加準確的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心理輔導教室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一定要注意保密問題。心理輔導系統每隔幾個月或者一個學期進行一次統計分析,繪制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軌跡曲線,制作統計報表,然后根據分析結果來完善心理輔導系統的功能和效果。同時,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心理輔導系統起到了較好的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監控的作用。
3.定期舉辦特色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職業高中學生的素質較低,違紀行為較多,有些甚至連基本的文明禮貌都沒有,為此,可以專門制定學生禮儀規范手冊供學生們學習,并且進行考核,讓職高生具有較好的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做到知識和行為的統一,做到知禮節,懂禮貌。另外,通過全校學生在課間做禮儀操、舉辦禮儀知識競賽、評選“文明高職生”等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4],讓學生通過和周圍優秀同學的對比,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教育,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的心理氣氛。
參考文獻:
[1]陳.《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7
農村高中班主任,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農村學生多為“留守學生”,長期的與家長分隔兩地,心理上渴求尊重與關愛,而這種對尊重與關愛渴求,單靠家長的電話溝通是無法滿足的。作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陪伴者,農村高中班主任,是給予學生尊重與關愛的最佳人選。班主任應該是一個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的專業教師。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對象是學生,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熱愛學生,心系學生,為學生著想,充分相信學生的價值以及每個學生的內在潛質,把學生當成自己的知心朋友,以一顆誠摯的心,給學生以關愛和幫助,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必須具有對學生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人格魅力
農村高中班主任,必須具有對學生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人格魅力。道德是為人的根本。重視德育、重視精神力量的人才培養是“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念的關鍵。班主任是學校各項教育工作的中間者和具體執行者,其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學生對班主任的印象最深。因此,農村高中班主任必須具有對學生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人格魅力。必須注重自身修養水平的提高,能夠用自身師德修養,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親近、模仿,為學生樹立起學習榜樣。具有深厚的品德修養,豐富的知識技能,以及細致、耐心的品性,做到言出必行,做一個講信用,值得尊敬、信任的班主任。同時還應做到公平、公正對待學生,在學生中樹立正值嚴明的優秀形象,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敬佩和信服,從而感染學生,培養出真正有益于國家和民族的可塑之才。
三、必須具有教育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一、遵循“三個貼近”
一是貼近學生的原則。青少年身心發展尚未完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在不同年齡和不同家庭環境、生長環境、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都呈現出不同的思想道德特征。滿足學生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積極需要,貼近學生開展教育活動,這是思想道德教育成敗的關鍵。
二是貼近生活的原則。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價值,對生活的感觸與體驗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精髓。教師在教育內容上,要發掘生活中鮮活真實的素材;在教育方法上,要創設濃厚的生活氣息,用事實說話,用典型事例說話;在教育手段上,要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細節;在教育過程中,要隨時注意社會生活的變化。貼近生活,就是從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用學生最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j]
三是貼近社會的原則。社會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大的課堂,社會影響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要讓學生走進社會,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從而為自己和社會的未來設計美好藍圖。
二、利用“三個載體”
一是學科課程。學科課程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載體。課堂教學和課外教育活動是學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開足開齊德育類課程;各學科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課本中鮮活生動的教材,通過課堂教學落實“三維”目標,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汲取教材中思想道德的養分;要按照學科《課程標準》要求,將思想教育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
二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校園文化是學生思想道德生成的土壤,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對高中生健康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三是教育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加強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學校將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遺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參觀城市、農村和名勝古跡活動等,使學生了解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組織開展征文、演講、講座、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等活動,充分發揮校外活動場所、社會實踐基地的育人作用。
三、強化“三結合”網絡
當前高中學生的思想狀況,既與學校教育有關,又與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有關。因此,為加強對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學校內部,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與班主任工作、團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學校外部,必須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要充分發揮“三線”(思想政治課、班團隊活動、社會實踐)“一面”(各科教學、各項教學活動滲透德育)的學校德育體系和“三 位一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一體化)的大德育網絡在對高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別是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要充分加以重視。家庭對高中學生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充分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要結合思想政治課教學實際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家長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狀況。社區教育對高中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提高有著特殊的作用,要緊緊依靠社區各方面力量,優化社會環境,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工作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我們要從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其他德育渠道的協調,強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三結合網絡,以形成教育教學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實效的綜合效應。
四、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即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正確而深入的理解,但這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他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注入新的血液,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有更加鮮明的辨別力。
加強德育實效性研究,不斷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定期舉辦德育工作研討會和經驗交流會,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對于中學生的思政教育要抓住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和機會,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不能只求形式,而是需要踏踏實實的工作。我們只有對這個問題予以高度重視,掌握多種有效途徑,形成合理的體系,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符合未來社會要求的合格公民。
(一) 巧設導語,引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激起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源泉,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前奏,它影響著一堂課的成敗,教師應注重新課導言的藝術性和科學性,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各種教學情景,渲染氣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發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想聽下去,急于聽下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欲亢奮狀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常是采用復習舊課,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再導入新課的方法,但如果經常采用此種方法會顯得單調平常不能吸引學生,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引言部分要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可以用歌曲開頭,也可以用一段格言或一則寓言開頭,也可以用一個故事開頭等等。我在講七年級《思想政治》下冊“人生當自強”這一課時,舉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動物實驗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奧蘭治河兩岸,生活著許多羚羊。動物學家發現,東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動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是相同的。于是,他們在兩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們分別送到對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東岸的羚羊之剩下3只。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它們附近生活著一群狼。面對這樣的生存條件,他們必須使自己強健起來。由這個故事導入新課,生活要自立,人生當自強。
(二) 利用多媒體分散重難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人的注意力的保持是有限度的。在一節課中,要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學習,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政治課教學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著手,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情境不受時空限制,可以把教學內容的各方面形象地展現給學生。這樣既可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又可刺激學生進行思維,還可增強學生的欣賞能力,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政治課中的許多理論十分抽象,只憑教師講解,學生較難掌握。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達到視聽結合,給學生以動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采用圖文并茂、動靜結合手段,就容易分散教學難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把知識化難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學難點。例如,在進行“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學生對“規律”和“規律現象”難于理解、區別,容易把兩者混淆。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播放錄像或將一些相關畫面、動畫展示給學生,如播放“瀑布流水”的錄像,并給學生提出問題“水為什么總是往下流?”讓學生思考、回答,由于在物理課中學到了“引力規律”,學生對此問題不難理解,得出“由于地球引力引起水往低處流”的結論。教師適時結合播放的錄像和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講解,瀑布流水是看得見的,也就是用感覺器官可以感覺到,這是“規律現象”,而引力是看不見的,即用感覺器官也感覺不到,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揭示,這是“規律”。然后再展示出一些相關內容、畫面讓學生判斷,使學生對應掌握的知識理解得更透徹。
(三) 巧妙激趣,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學習熱情
興趣來源于認識和需要,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總是要受一定的學習動機支配,在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是認識興趣,或叫求知欲。教師要使學生對學習政治產生濃厚的興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學生感到學習政治對他們有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設置有一定難度的疑問,使學生處于心憤口悱的狀態,就會激發學生質疑解疑的興趣,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選用一些精彩動人的事實資料、趣聞軼事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陶冶情操。為了吸引學生的上課注意力,我們還常用一些膾炙人口、內涵深刻的經典名言和詩詞警句,對學生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面對社會的急劇轉變,家庭教育漸陷困境。家庭教育資源缺乏、家長不了解子女不足、家長缺乏家長訓練、教育子女的方法落后、子女受傳媒及次文化負面影響等都是普遍的家庭教育問題。更嚴重的是不少家庭單位逐漸瓦解,出現了單親家庭、空巢家庭、祖父母家庭、保姆任母親角色等家庭問題,不少學生缺乏父母照顧,難有完整的家庭教育。再者,很多家長不懂處理子女問題,當子女的成績不理想或行為出現問題時,便往往歸咎于學校或感到無助;亦有家長因面子問題,難于面對學校教師尋求幫助。家庭教育的困境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的成效。看來,學校、家庭教育如何有機的結合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一個難題。
家庭教育要依據孩子的心理特點來進行,才會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孩子上了高中,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生理上的變化,家長易于發現,能夠接受和理解,可是心理的變化卻時常讓家長感到迷茫和困惑。
一、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高中學生正處于情緒不穩定的時期,也是教育最困難的時期。他們遇事容易沖動,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這是他們生理上的急劇變化給心理活動帶來的影響。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使高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往往處于矛盾狀態,主要表現如下:
1、好奇、敏感、爭強好勝與情感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高中學生一旦受到批評、遇到挫折或遭受打擊時,就容易產生心灰意冷、悲觀失望或厭世情緒。例如,剛升入高一的學生學習內容和環境的改變,會使他們覺得難以適應,感到緊張、焦慮,學習成績起伏不定;有些自尊心較強的學生害怕見到自己不如意的成績,就抄襲他人作業或考試作弊;有些意志脆弱的學生還會采取曠課、逃學、甚至棄學等逃避方式來求得解脫。
2、自我意識的覺醒、成人感的確立與社會成熟相對遲緩的矛盾。孩子自進入高中階段就有了成人感,希望家長不再把他看作孩子。他們渴望自治,期待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得到家長的承認和尊重,希望與父母平等。但與他們自我意識迅速增長的情況相比,他們的社會成熟又有些滯后。所以,他們在處理一些問題上就顯得沖動、偏激、搖擺和脆弱。例如,有些學生覺得成人吸煙、喝酒很爽,就想親身體驗一下。
3、性發育迅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學生進入高中后,身體內的各個機能系統的發育也逐漸接近成熟。學生面對這些變化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致使心理發展比較幼稚。例如,一些學生的“紙條戀愛”,沖動性異往行為等。
二、家庭教育策略
1、不要溺愛要關愛。古人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這是對“溺愛”一詞的最好注解。家庭過分溺愛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經不起挫折;或依賴性強,缺乏獨立發展意識;或驕橫、霸氣;或胸無大志,不思進取。
關愛,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的關心和愛護。
(1)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高中大多數的孩子要過集宿的生活,這時他們就要自己照顧自己了,如果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他們就會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搞得一團糟。所以,學會獨立生活是他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這就要求在這階段,家長就要逐漸放開手腳,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不要再百般呵護,包辦代替。
(2)注意培養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己的外表會越來越重視,有的還會追時髦、講新潮。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能無原則地滿足,要注意收集一些實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真正的美是在內心,不在外表,同時家長在這方面做出榜樣也是很重要的。
(3)注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現在的學生由于他們在家庭中倍受呵護,尊重他人的觀念很淡薄,更不懂如何去尊重別人,這會嚴重影響他們與人交往,所以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不要忘了教育他們孝敬父母。慢慢,孩子就會放棄“以我為中心”的思想,習慣于聽從父母的正確意見。
2、不要放任要關注。放任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不管不顧,放任自流,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過青春危險期。所以,作為家長對于處在青春危險期的孩子,要特別關注。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變化,如穿著、打扮,與哪些人交往,放學能否及時回家等。發現異常,就要及時與孩子溝通,溝通時注意傾聽孩子的解釋,不主觀臆斷,不簡單粗暴,不亂加干涉;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習慣,認真糾正孩子一邊做作業,一邊看電視、聽音樂、吃東西等不良習慣,讓孩子知道好的學習習慣是通往成功的金鑰匙。
3、不要管制要情制。一些家長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當,經常采用打罵、訓斥、嚇唬等簡單粗暴的手段來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錮在家里,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致使孩子膽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有的還會性格粗野暴躁,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愛去感化,用心去教育。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導性意見;當孩子和父母發生爭執時,要肯于放下“尊嚴”,孩子對就服從,孩子不對要耐心說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關系,和孩子一起成長。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還須不斷探索和發展。相信家庭教育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家庭教育的輝煌一定會到來!學校將促成父母成為參與學校教育的伙伴,進而促進孩子社交、情感與學業的成長, 使他們能成長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正面管教》 作者 (美國)尼爾森
1、教師問題
(1)教師的重視度不夠,對思想政治課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
(2)教師觀念落后,對教學綱要和課程標準理解不夠透徹,教師的權威意識太強,習慣于給學生標準答案。
(3)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缺乏更好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2、學生問題
(1)學生對政治課存在厭學心理。一方面,由于許多政治老師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置學生的諸多疑問于不顧而高談闊論,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課枯燥,一味地采用灌輸式或注入式教學,理論和實際相脫節。另一方面,學生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會碰到很多問題,例如代溝問題、不正之風問題等。另外,黨和國家的重大舉措在社會上會引起群眾的議論,而觀點不盡相同。還有學生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和非主流文化對學校教育尤其是政治課教學產生了強大沖擊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許多學生對政治課產生了厭學心理。
(2)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觀念和對課程的認識有待提高。由于高考“指揮棒”和社會教學評價觀的影響下,學生將思想政治課當作一門要應付的課程來看待,并未給予必要的重視,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采用“識記――考試”的基本方法,只求將此課程應付完畢,因而就出現了“教師講條條,學生記條條”的現象,思想政治課的問題就出現在這些條條中。
二、對策建議
1、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正確認識到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教師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學校多為教師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條件。
教師角色要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適應教師新的工作方式的改變,增強教學的民主意識。教師應當以主陣地的地位審視課堂,以發展的觀點改革課堂,從創新的角度駕馭課堂。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民主氣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注意教與學之間和諧、融洽的氛圍。教師教學策略應發生根本變化,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育“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研究和追求深層意義上的生動活潑的形式,改變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被動局面。教師不但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有終身學習的行動,學習《考綱》,學習課程標準,學習教材,學習課程理論、課改信息,掌握現代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教師應積極參加市、區培訓,對自己的目標要高標準、多層次,突出實用性,加強典型引路,強化榜樣作用,多與參與教改的兄弟學校、同行交流經驗與心得體會,學習他們的長處。
2、改變學生觀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家庭教育沒有及時跟進
我們應該知道,對學生的教育單單依靠學校是行不通的,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環境對于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良好的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環境對于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國有很多家長往往是忙于自己的事業,一心將孩子放在學校,認為學校是萬能的,將孩子“托”給了學校,無論孩子學好還是學壞都與家庭沒有任何責任,其實他們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家庭教育引導的學生雖然在學生能夠受到老師的約束,但是當學生離開學校之后卻極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這往往就讓學校的教育成果前功盡棄。
(三)學生面臨巨大升學壓力
隨著我國高考人數的逐年上升,高中生面臨的高考壓力也越來越大,高考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學生高中學習階段的競爭,于是各個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都紛紛實行揠苗助長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學方法、題海戰術、早晚自習等方法紛紛出籠,讓高中學生失去了本應屬于他們這個年紀的樂趣,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只會考試,欠缺綜合能力的學生。還有少部分學校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實際上讓學生參加各種補課班、培訓班,不僅讓學生的心智勞累不堪,甚至某些時候還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此外,學校領導和家長也都為了孩子能夠考上好的大學而默許了這些教育方法,學生只知道一味的讀書,其他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停滯不前,這也讓高中素質教育成了水中之月、鏡中之花。
二、辦好高中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完善學生學習評估體系
高中素質教育工作的關鍵在于要建立和完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按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的內容,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應該將學生的能力與成績情況、思想品德情況、身體以及心理素質情況列為第一指標,同時考慮學生的政治品質、文化成績、審美情況等,將這些要素設立為二級指標。通過學生學習評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教師能夠更好的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情況進行引導。此外,在對高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還必須重視特長生的培養,讓他們某一方面的特長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可以利用興趣小組、活動小組等形式,讓學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進行業余學習培養,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全面發展,從而達到加強素質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發揮課堂教學作用
教師應該創造一個穩定和諧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努力發揮課堂教學對學生素質培養的主陣地作用,而要充分發揮課堂素質教育的作用,首先必須提高教學常規管理水平,讓其能夠真正引導、控制課堂素質教育。通過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不僅能夠促進各項文化教學活動的開展,還能夠有效的規范教師行為,確保課堂教育能夠正常運行,更加有效的發揮其在高中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其次還應該著重做好教學計劃,作為高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計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教學工作按秩序進行,作為教師應該持之以恒的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做好每一項教學任務,尤其是對音樂、美術、體育、勞技等方面的教學工作一定不能忽視,保證學生在各方面的完全發展。
(三)深入進行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