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7:01: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貧困學生資助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目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突顯出來,若不及時妥善給予解決,不僅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和前途發展,還會給學校、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和不和諧的音符。因此,關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是全社會和各高校值得關注的問題。
l高校貧困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及表現
(1)經濟負擔壓力。經濟貧困是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他們大多來自于農村或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生活拮據,讀大學需四處舉債。入學后面對和城市學生的消費水平的對比,使他們感到自卑,憂郁、焦慮、煩躁,有的甚至走向極端,心理不平衡,憤恨周圍的一切,抱怨自己的出身,嚴重者可導致心理疾病。
(2)社會不公平性。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分配不合理等現象。部分貧困學生對上大學的實效和意義產生了懷疑,覺得即便自己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命運,認為找工作必須要依靠家庭背景和經濟實力,對前途感到迷茫。由此一些貧困學生會對社會產生仇恨,開始厭學,厭世,用網絡來麻醉自己或在不良群體中尋找刺激和慰藉。
(3)思想觀念落后。城鄉差異導致了理念上和教育上的差異。貧困學生大多思維比較禁錮,缺乏自信,把自己的貧困當作“身份證”,認為別人總是以有色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自卑和自尊交錯在一起,導致他們心理過于敏感,從而造成人際交往困難。過度的自尊也會讓他們覺得接受別人的資助是羞恥的。
(4)家庭環境影響。不是所有貧困學生都會產生心理問題。不同的家庭教育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一些貧困家庭父母以不良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教育孩子,干預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那就造成了他們早期人格發展的扭曲,使他們一生都處在痛苦之中。
(5)校園環境影響。校園文化具有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情感。在當今大學校園里,講求吃喝、穿戴、娛樂等攀比風日益盛行。貧困學生因為經濟上的窘迫,很難在這一消費群體中找到心理歸屬,進而容易產生心理失衡。
2克服高校貧困學生心理障礙的相關對策
(1)提供完善的資助體系。貧困學生最大的心理壓力來源于經濟壓力,所以建立完善的社會、政府、學校資助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國家應加大資助力度;社會各界落實好助學貸款政策:學校作為資助體系的具體實施者,應進一步健全“獎、貸、助、補、勤”和“綠色通道”等體系,并且配合監督和跟蹤體系,確保每一筆錢達到真正貧困學生的手中。讓完成學業的基本費用得到了保障,從而使貧困大學生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原因引起的悲觀、絕望、焦慮心理。
(2)建立平等的社會環境。要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愛護貧困學生,凈化社會風氣,創建和諧的社會氛圍,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讓貧困學生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還應淡化“貧困生”這一特殊稱謂,保護特困學生的經濟隱私。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和整個社會聯系溝通的機制,整合社會資源,讓大家都來關心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為貧困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校園內應大力倡導平互愛,勤儉節約,自立自強的文明風尚:充分尊重貧困學生的人格,鼓勵他們要正視貧窮,通過自己雙手搭建自己美好的未來。還有鼓勵其他學生關愛貧困的同學,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惑,在學習和生活上積極為他們提供幫助。同時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還應積極開展符合貧困學生心理特征和實際困難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全面提升貧困學生的綜合素質,消除心理障礙,培養健全人格。
一、相互融合、潤物無聲,打造資助育人教育平臺
將資助育人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通過勤工助學崗位將實踐內容與學生專業訓練相結合,將專業能力培養有機地融入助學當中,使貧困學生增長知識、鍛煉能力、增強專業技能,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如在學院建康藥房,安排勤工儉學的學生參與藥店的建立與管理,協助藥店選擇、分類、藥品貨架的選擇、藥品的儲存與保管,并負責藥房的衛生;建立醫學基礎課實訓勤工崗,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各專業實訓實驗室,既幫助老師做好學生實訓實驗準備等工作,又能鍛煉提高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
將資助育人與誠信教育相結合。學院圍繞學生道德修養建設,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誠信教育,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院資助管理中心于每年6月組織所有參加生源地貸款的畢業生進行還款確認儀式,并將此項工作納入畢業生離校安排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校園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組織學生觀看誠信教育宣傳片,舉辦誠信為主題的辯論賽,開展誠信書法比賽,組織同學們積極參加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中心組織的“助學,筑夢,鑄人”的征文活動。
將資助育人與感恩教育相結合。各二級學院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感恩。中西醫結合學院“思父母、愛健康”三行詩大賽,通過三行詩表達子女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衛管與基礎學院老師,帶著學生來到浦口區敬老院開展關于“孝道”的主題班會,班級的貧困生代表發言,講述自己的故事表達對父母、學校、國家的感恩;臨床與護理學院同學,將自己的感謝化為實際的行動,每個月堅持去老山3次,每次上下山5個小時,做老山的守護者,撿拾老山的垃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將資助育人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學院積極將資助育人工作和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志愿服務相結合。學院接受省慈善總會資助啟動“愛心助學超市”項目。該項目從物品采購、貨品擺放到超市管理全部由貧困生承擔,學生們在項目運行過程中協調能力、組織能力、交流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學院藥學院貧困生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手工制作藥用香囊、精油皂并進行義賣,所得款項用于學院的貧困生資助,同學們從中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也體會到了回報他人的快樂。學院利用雙休日、寒暑假等假期,組織貧困學生參加社會服務,孩子們不求回報、克服困難,真正用自己一技之長來回饋社會。
二、榜樣先行,運用新媒體,打造資助育人宣傳平臺
利用微信、微電影傳播正能量。學院通過“感動建康先?M人物”“自強之星”“勵志之星”等項目的評比,積極表彰一批優秀貧困生,形成良性學習氛圍。此外,運用新媒體,利用微信平臺資助信息,同時將受助學生成才典型推送到公眾平臺,獲得了很大的點擊量。利用學院貧困生原型拍攝微電影在學院廣泛傳播,并將原型邀請到“勵志成長典型報告會”,她的勵志故事感動了學院很多貧困生,形成朋輩引航,共同成長的良好氛圍。
三、完善隊伍,注重科研,打造資助育人保障平臺
1.專兼職資助管理人員是主力軍。大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掛靠學生工作處,全面負責學院的各項獎助項目評定。由學工處副處長擔任中心主任,資助管理中心配有專職資助工作人員。同時,各二級學院成立了資助工作領導小組,由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負責,根據各系學生人數的不同,配備專職資助工作人員。專兼職的足額配備,為資助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條件。
2.班主任和學生“資助信息員”是重要補充。學院每個班級配備班主任,全面負責本班級的資助工作,包括貧困生的認定、獎助學金的評比與發放、貧困學生的談心談話等。學院首次引入“班級資助信息員”制度,在每個班級制定一名學生資助信息員,定期向班主任、輔導員反饋班級學生的生活情況,特別是關注由于突發事件致貧致困的學生,真正從全方位了解困難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
3.學院教職工是有力后備軍。學院教職工一直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職責。當學院突發學生重大疾病事件,全院教職工紛紛解囊相助,把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一般,師生踴躍捐款。除了在職的教職工,離退休老師們也心系貧困學生。學院關工委設立“愛心基金”,專門資助學院的貧困生。受助學生承諾會用好這筆愛心捐款,繼續奮力前行,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刻苦學習,盡最大的努力回報母校、回報每一位幫助她們的人。
4.加強研究,注重科研,提升隊伍水平。學院專兼職資助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一直以理論指導實踐,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在不斷深化學習過程中,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老師們積極申報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學生資助專項課題,發表資助論文。此外,老師們在自己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不忘傳幫帶,資助輔導員帶領著部分貧困生組建資助課題組,對學院曾經受到過資助的畢業生們進行跟蹤調查,順利完成了暑期社會實踐課題――學院受資助優秀畢業生現狀調查及檔案建立。這一課題不僅對于學院資助工作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的科研能力。
四、精準幫扶,全程關注,打造資助育人特色平臺
根據國家精準扶貧的指導思想,學院將精準幫扶落到實處。針對貧困學生中可能出現的經濟條件差、社會資源少、心理較敏感等特點,學院對部分貧困生進行全程精準幫扶。學院對于貧困學生的幫扶不僅僅停留在入學時或每次發放獎助學金的時候,學院啟動“全程關注、精準幫扶”的方案,從經濟支持、重要節點幫扶、學業幫扶、心理輔導、就業幫扶等五個方面,對于貧困學生進行在校三年的全程關注與幫扶。
從“綠色通道”開啟貧困生全程幫扶工作。經綠色通道的貧困生,根據學生的家庭困難程度,學院給特困學生發放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為特困學生減免了學費,使學生一進校便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同時對全體特困學生安排了“一對一”幫扶老師。學院近兩年來始終堅持對于孤兒、父母雙殘等特殊困難學生的幫助,一入校就指定幫扶老師。
“節點幫扶”溫暖人心。學院秋季學期開學一般正值中秋佳節,為了讓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學子在祥和愉悅的節日氛圍中歡度佳節,感受到家的溫暖,學院在新生報到現場為每一位學生發放月餅券和餐券。學院除了按照常規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發放日用品,保障他們生活所需以外,每年還特別關注殘疾學生這個群體。學院為同學們精心準備了“愛心信封”,信封中包括購物券一張,以解決同學們的生活需求;購書卡一張,以鼓勵同學們勵志圖強;通訊充值卡一張,以提醒同學們常聯系家人、學會感恩。學院已經堅持多年在中秋節、端午節為全體在校生發放節日禮品。拿到學校的貼心“禮物”,家長們紛紛表示,把孩子放在學校過中秋很是放心。在三九寒冬和新年來臨之際,學院為孤兒和殘疾學生送去溫暖,每位同學發放沖鋒衣一件。學院領導為每一位同學發放衣物并與每一位學生交談,詢問他們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同學們均表示日后將用所學知識回報社會、服務社會、感恩社會。
一、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及其發展
我國歷來有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的傳統,古代對學生的資助大多實行“教養合一”的模式;在近代,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和民國時期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等官方文件都對貧困學生的資助進行了相應的要求。解放后,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我國高校目前建立的學生資助體系包括助學金制度、獎學金制度、學生貸款制度、勤工儉學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其中助學金制度是貧困生資助的主要方式。建國初期,為解決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的上學問題,在1952年,建立了人民助學金制度;在1953年至1965年,國家對高校的助學金制度進行了調整,主要涉及助學金的享受范圍、享受比例以及享受標準;在1966年至1982年,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處于停滯的狀態。在1983年至1992年,人民助學金歷經改革甚至取消,1993年起,我國逐漸恢復了高校助學金制度,2007年,國家助學金產生,我國各高校已經初步建立了“獎、貸、助、補、減”以及“綠色通道”多位一體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正處于不斷完善中。
二、高校貧困生資助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資助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我國高校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主要傾向于“獎”、“貸”兩種方式,其他四種方式受資助的名額與金額都較小。由于助學金的名額少,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生都能獲得資助;由于上述六種資助方式都屬于常規性資助,對于學生出現的臨時困難情況則不能夠及時解決,會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2、貧困生心理影響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
在貧困生資助中,現有資助方式多以無償給予的方式進行,沒有規定貧困生接受資助的相應義務,學生接受資助較為被動。這種資助方式會強化貧困生的弱勢意識,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無償發放式的資助可能導致貧困生只知索取而不懂感恩,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形成精神貧困。
3、貧困生之間日益分化
現有資助體系中,由于資助條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貧困生都能夠享受上述六種資助,比如獎學金的評選,就要求學生成績進入全班前30%,有些高校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只能獲得一次助學金的資助,這都限制了部分絕對貧困的學生獲得更多資助的權力;相應地,學習好且貧困的學生在校期間得到的資助要比學習差且貧困的學生多很多。
4、助學金的評定難以完全公平
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的名額少,且對學習成績、綜合成績有嚴格的限制,獎勵面小,更多的貧困生將目光聚集在助學金上。國家助學金通常為2000元/生/年,受助面較大,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不能同時獲得。每到助學金評選之時,班上學生會明爭暗斗,拉幫結派,忽視同學情誼。由于助學金的評選原則、評選方式具有很大的彈性,每個班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標準,在評選中難以確保公平;比如有些班級是班級成員投票選出貧困生,結果選出來的是人緣好的學生而不是真正的貧困生。
5、高校間貧困生資助力度不一
我國高校主管單位多樣,高校類型、層次多樣,這導致各高校獲得的投資難以均等,往往高校的社會聲望、主管單位層級越高,獲得的投資也越高,以湖北高校為例,部屬高校本科生生均教育財政撥款8200元,省屬高校生均教育財政撥款2000元。財政投入的差異導致地方院校的貧困生能夠得到的資助更少。
6、貧困生認定困難
貧困生要獲得資助,被認定為貧困生是基本的前提,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多數高校以學生入學時上報的家庭經濟情況作為貧困生認定的基本條件;但這往往涉及幾個問題:學生入學時是否如實上報家庭收入、學生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同樣的經濟收入在全國各省市是否是同樣的貧困。很明顯,上述幾個條件都存在若干變量,以學生自述的家庭條件為依據評選獎學金,會出現偏差。另外,對貧困生的認定標準難以量化,貧困生的認定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隨意性,學生對于認定結果的認同率不高。
三、規范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對策建議
1、設立多種形式的獎助學金,加大學生資助力度
高校現階段發放的獎學金、助學金大多來源于財政撥款,社會渠道對學生的資助相對較少,高校應該準確把握相關政策,發揮自身與地方的緊密聯系,爭取社會資金,設立更多的獎學金、助學金。
2、完善貧困生貸款制度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商業銀行出資的信用貸款,以學生個人信用為保障,學生一般在生源地貸款。國家要加大對個人征信系統的建立,防范銀行風險,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獲得貸款的資助。
3、規范勤工儉學活動
高校勤工儉學崗位及名額的分配要優先特困學生,要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視野;高校要加大勤工助學資金支持,提高貧困生待遇,保障校內勤工儉學學生的權益。
4、規范各項資助工作
高校助學金的評選要形成統一的制度與規范,合理地制定評選規則,評選過程要盡可能地民主、公平、公開、公正。
5、增強資助的育人功能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與發展能力。要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客觀對待自己的處境;高校及社會要積極關注貧困生的心理活動,通過各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通過心理建檔、關注高危群體等方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積極的態度。
【參考文獻】
[1] 劉華.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的產生與變遷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 郭昕.我國普通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3] 趙姝.我國高校助學金制度的初步探索[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一、高校貧困生認定的背景
“貧困生”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我國高校里的一個特殊群體,我國政府為了保障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不斷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以江蘇省為例,2007年起,《江蘇省普通高校國家勵志獎學金管理實施細則(暫行)》規定: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5000元。獎勵面平均約占高校在校生的3%。《江蘇省普通高校國家助學金管理實施細則(暫行)》規定:國家助學金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具體標準由各校根據實際情況分1000、2000、3000元三檔發放。資助面平均占在校生總數的16%。在此基礎上,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建立國家獎學金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的要求,財政部、教育部決定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上調普通高校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將平均資助標準由年生均2000元上調至3000元。具體標準由各校根據實際情況分2000、3000、4000元三檔發放。隨著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高校也在面對一個不得不引起重視的問題,就是貧困生的認定工作難度不斷加大。
二、高校貧困生認定的尷尬
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科學有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制度,很多高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都存在不少的難點和疑點,致使認定工作成為一大難題。
(一)界定不清晰
《指導意見》中指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貧困生”內涵和外延的不確定性,為一些人“混入”貧困生隊伍打開了缺口。
(二)證明不真實
《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是貧困生認定的重要材料,理論上應是對貧困生認定的重要依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憑這一紙調查表確定學生貧困與否以及貧困的程度。首先對策,有部分學生弄虛作假,填寫的家庭經濟狀況不真實。其次,高校內部成本外部化的做法,把生源地政府推向貧困生認定的前臺,但由于沒有利益關系,貧困證明開與不開,開對開錯與自己無關,縣鄉村三級政府中的民政部門往往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作深入調查,把開證明使本地學生在學校獲得資助作為“順水人情”,這就導致了高校貧困生認定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貧困證明流于形式,認定失效。[1]
(三)審核不到位
當前我國貧困生認定主體是高校,極少通過對學生家庭的真實調查而認定貧困資格,這導致了高校貧困生認定多為間接認定和自我認定。高校實行的觀察學生消費行為,同學投票選舉等方法,其實都屬于間接認定。貧困生認定集中在高校的另一弊端是自我認定,即高校因不進行家庭調查,只能根據申請學生個人所提供的信息判別其是否符合資助條件。因此,最終的結果是,高校在自我認定和間接認定上尋求平衡和妥協,出現“選舉”貧困生、公示貧困生和輔導員拍板決定貧困生的結果,導致了貧困生認定的缺失和失 實論文提綱格式。[2]
(四)方法不滿意
民主評議和公示對于遏制假冒貧困現象具有一定作用。但是,這勢必要涉及到貧困學生的個人隱私,并上“貧困生”標簽,接受各種“審視”的眼光,對于真正貧困的學生,構成了一種間接的傷害。艱辛與磨難早已使他們在生活面前習慣于隱藏與沉默,有的貧困學生為了避免讓他人尤其是身邊的同學知道自己家庭令人心酸的故事,從而選擇放棄貧困認定申請;有的因公開貧困背景而加重了心理負擔,甚至還引發出心理問題。
三、高校貧困生認定的對策
(一)清晰定位
在高校中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情況,大多數貧困生是不愿意申請助學貸款的。在眾多遞交“家庭經濟情況證明”的申請者中,如果真的難以支付各項費用,為何不借助于助學貸款?可以這樣理解:一方面,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是獎勵和資助的方式,而助學貸款是借貸。另一方面,眾多遞交“家庭經濟情況證明”的申請者中是否真的貧困確實值得商榷。以蘇州科技學院天平學院為例,雖然申請貸款的人數是有限的,但是很少出現貧困生競爭助學貸款名額的情況。因此,可以從遞交“家庭經濟情況證明”的申請者中排除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在剩下的申請者中排擠“水分”。
(二)“面試”貧困生
在目前相關證明可信度不高的前提下,很難獲得真實而準確的數據。因此需要高校對相關證明材料進行一定的識別和補充對策,對申請貧困認定的學生進行“面試”就是比較好的措施。“面試”主要是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面試”的人員要求遵守保密原則,最大程度上消除學生的顧慮,降低對學生自尊的傷害,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監督機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貧困生數據庫,該數據庫要盡量包含貧困生在大學期間的的所有基本信息。并且對數據庫及時更新,進行動態監督。其次,建立貧困生年度評價標準,對貧困生所提供的認定材料及每年的行為進行跟蹤調查并作出評價,以作為下一次進行認定或撤銷其當年認定資格的依據。
(四)責任追究
貧困生認定應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聯合認定機制,由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和所在中學“三章”認定,若出現弄虛作假,應在網上及時披露批評。同時,明確認定部門的責任與義務,并加大對造假的懲罰與追究力度。[3] 對學生而言,目前我國高校對非貧困生申請貧困認定的處理多數是取消貧困生資格,即取消受資助資格,更嚴格的取消評優資格等。幾乎沒有高校將這種行為納入到學生違紀處分中,查處后申請人所付出的成本偏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非貧困生申請認定的風氣。非貧困生申請認定的行為本質上已經構成了作弊行為,且有一定的詐騙嫌疑,因此在認定標準規范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把此類行為納入到學生違紀處罰條例中,以此提高申請人被查處后所付出的成本。
[參考文獻]
[1][2]楊晴.高校貧困生認定的路徑[J]. 教育學術月刊,2009,8.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年貧困大學生救助金發放儀式,幫助今年*名經濟困難家庭大學新生解決燃眉之急,這一愛心善舉,充滿溫情,傳遞著正能量。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不畏生活艱辛,在逆境中奮進,在奮斗中成才的學子們表示祝賀!向長期以來,積極開展助學活動的各級慈善組織和廣大干部職工表示衷心的感謝!
一直以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十分關注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特別是今年,國家實施脫貧攻堅以來,縣委、縣政府針對貧困大學生上學難的問題,認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貧措施,為確保所有貧困大學生都能順利入學,開通了“貧困大學生助學獎勵基金、國家助學貸款、困難補助”等“綠色通道”。另外,從今年秋季開學起,我省全面實施“十三年”免費義務教育。這些舉措的落地生根,必將標志著一個多元化、體系化、制度化的資助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將為順利推進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提供堅強保障,也必將會為更多的貧困大學生提供資助幫助。縣委、縣政府也有信心、有決心,秉承優良傳統,把**資助貧困大學生這項民生工程做好,讓貧困學生得實惠,讓廣大群眾滿意。
一直以來,縣慈善組織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動員和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和社會各界人士,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廣施義舉、扶貧濟困,積極開展各類募捐活動,已連續*年開展資助貧困大學生工作,共支出*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人,為貧困學生家庭緩解了困難,為我縣和諧發展作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說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張**茶,一張金絲峽,還有一張就是**教育這棵常青樹。**教育高考上線萬人比連續*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說**人民創造了教育奇跡。今年,我縣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績,在參考人數持續減少的情況下,高考各項指標穩居全市前茅。全縣*人參加高考,一本上線*人,上線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線率9.71個百分點;二本以上上線876人,上線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線率10.68個百分點;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數達71人,居全市七縣區之首。這些驕人的成績,得益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廣大莘莘學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廣大教育戰線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廣大家長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愛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參加貧困大學生資助金發放儀式的機會,我就資助大學生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是資助大學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
同志們,愛心助學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救助,更是營造一種社會氛圍,凈化一種社會風氣,呼喚一片社會真情,倡導一種文明。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為捐資助學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宣傳黨和政府對貧困家庭學生的關愛,宣傳資助貧困家庭大學生活動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捐資助學工作的認識,使捐資助學深入人心,變為大家的自覺行動。要及時宣傳在捐資助學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例,通過示范帶動,動員和激勵更多的的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積極參與到捐資助學活動中來,為更多的貧困學子雪中送炭,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二是資助大學生是一項民生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的擔當和負責。
小善舉、大愛心,籌資善款,資助貧困大學生工作,是關注民生,服務全縣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實際舉措,是順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對于構建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黨政組織、事企業單位要積極開展資助貧困大學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門要全面落實好教育扶貧政策,要做好大學生生源地貸款等工作,切實為貧困學生順利入學、完成學業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項資金管理好、發到真正貧困的學生手里,自覺接受各方面的監督。全縣各級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廣大愛心人士繼續發揚大愛無私的奉獻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積極資助貧困大學生,讓每一位貧困學子都能順利入學。救助一個貧困生,就是拯救一個家庭,就是放飛一個希望。你們的一份關愛,將改變一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次善舉,將激起更多人對黨、政府和社會的信任。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獻出一點愛,每一位貧困學子的大學夢就會變為現實。我們真誠希望各部門各單位各企業積極行動起來,為貧困大學生送去一片真情和關懷。同時,希望各級黨政組織、事企業單位、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家要積極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給慈善事業注入經濟實力,壯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幫助。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受資助大學生的數量不斷上升,“扶貧助困”已成為當前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但部分受資助大學生表現出的冷漠和忘恩情緒著實令人擔憂,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嚴重缺失。因此,加強高校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感恩即知恩圖報,感謝對自然、社會和他人所給予恩惠和幫助,并懂得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教育就是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為不自覺的思維意識、行為習慣,并成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
感恩教育作為高校踐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是實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把感恩教育和生活世界有機對接,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實現對世俗生活世界的超越。這是一個長期、連續、動態的過程,需要高校輔導員充分尊重大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主動性,引導學生注重道德發展過程的親身體驗,進而養成良好德行,培養感恩意識。
二、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教育現狀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以“90后”為主,90后學生的價值觀顯示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崇尚價值主體的自我化,經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應該講,高校中許多受資助大學生都能心懷感恩之情,自強不息,樂觀積極、勇于擔當。但是有部分學生不能正視現實,心存不滿和埋怨,并把所獲資助視為理所應當,缺乏感恩意識,更沒有有感恩的實踐行動。
1.對父母的養育之恩不知體諒。《論語》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但部分學生對父母的養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本事,不能給其創造更好的條件,更不理解和體諒父母的辛勞。父母的溺愛使他們成了不懂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的“冷漠一代”。試想一個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社會的體恤、祖國的培養和自然的賞賜,又怎么稱其為一個名合格的大學生,這不能不說是社會和高等教育的悲哀。
2.對他人的援助之意不知感激。高校貧困生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幫助。但有的受資助學生對社會和他人的援助和關懷表現得比較冷漠,對他人的資助不思回報,反而把貧窮當恥辱、把承認自己曾接受過幫助當恥辱。如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叢飛在生前用自己義演所得的錢資助了很多貧困學生。這些學生在叢飛患癌癥并被媒體深入報道后,卻鮮有人看望,還催促他“快點病好出來賺錢”。甚至一個接受了資助并成為大學教師的學生,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媒體公布,竟然打電話質問叢飛并聲稱自己已是一名大學教師,這樣的做法讓他很丟面子。這些令人費解的現象說明感恩教育的缺失已到了不得不反省的地步。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輔導員,我們有責任教育他們學會“感恩”,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
3.對國家的培養之情不知回報。為了盡可能地幫助貧困學生減輕經濟壓力,國家出臺了相關制度并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如用各類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來幫助貧困學生,并逐年加大資助力度。各個高校也積極舉措保證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最大程度、范圍來幫助貧困學生。很多受資助學生品學兼優、努力拼搏,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但這其中不乏一些人覺得自己貧困,受到資助是理所應當,還有些學生相互比較資助金額,認為自己所得太少,甚至質問老師為何“分配不公”,而從未想到他人是否比自己更需要幫助。這樣自私自利,毫無感恩之心的表現的確讓人心寒。
三、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觀念錯位,忽視感恩意識培養。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許多“80后”、“90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毫無原則的溺愛“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意識缺乏的大學生。父母撫養孩子含辛茹苦卻不求回報,看似父母之愛無私無邊,卻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觀念的錯位和偏差。父母總認為無微不至的疼愛一定能讓孩子懂得如何“報得三春暉”,而孩子卻認為父母無私付出是天經地義。這樣的現狀的確反映出家庭感恩意識的培養的忽視甚至缺失。
2.“德育智育”相對失衡,“扶貧扶志”未成一體。長期以來,高等教育關注的是升學率和就業率。在此取向的影響下,高校教育功利化傾向明顯,感恩教育很難實質性地進入高校教育教學范圍。高校的道德教育忽視對學生道德認知的啟發和引導,未能從實踐上激發學生的精神感悟和生活體驗,道德教育成為“空中樓閣”。再者,目前高校的資助工作很大程度停留在“治標”層面,扶貧和扶志還未真正貫穿融合在一起。國家的資助政策重點是經濟資助,相對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引導和教育。標本兼治的助學育人要扶貧更要扶志,扶志才是“授人以漁”的措施。高校要采取各種途徑以幫助貧困生解決實際困難,也要加強受資助學生的勵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培養他們的頑強意志、樂觀心態和感恩情懷。
3.不良風氣負面影響,社會價值取向偏差。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思想侵入校園這片凈土。人與人的關系呈現出功利化和陌生化的傾向,這對于生理成熟而心理成熟滯后并囊中羞澀的高校貧困生帶來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各方面的沖擊。雖然大部分貧困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但在崇尚金錢成功、鄙視貧窮失敗的思潮影響下,還是有部分貧困生表現出虛榮攀比、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心無感恩之念等讓人心寒的一面。 轉貼于
4.多種文化思潮沖擊,挑戰傳統道德文明。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各種文化思潮對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造成了較大影響。對于大學生來說,一方面傳統文化講求知恩圖報,追求內斂的個人修養;另一方面商業文明則講究追求價值、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人個性的張揚。這種沖擊和影響極易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評價體系和取向,導致他們忽略甚至遮蔽傳統文化中濃厚的感恩教育色彩。
四、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及措施
1.以知恩識恩為基礎,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感恩教育首先就要讓受資助學生了解什么是恩,明白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經地義。所有無私的給予都是自然的恩賜、人與人之間美好情感的匯集和凝聚。接受給予的人要心存感激,進而能把這種感恩之情內化為個人的道德準則和品質,并積極踐行。
2.以現實生活為情境,激發學生感恩情感。高校感恩教育要回歸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當做實施感恩教育的舞臺,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過創設各種感恩情境,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感恩人文教育;要積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資源,構建健康和諧的情境,把生活原生態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打破一味的“潤物細無聲”的施助方式,激發感恩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真正做到感恩情境教育和現實生活的貫通交融。
3.以實踐活動為手段,鑄就學生感恩品質。感恩教育要真正滲入學生心靈,內化為感恩品質,關鍵在與能否真正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學校要及時利用感恩節、母親節等特殊時機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從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識,在行動中體現回報的愿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更好地詮釋和傳遞感恩情懷,使貧困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才能真正鑄就學生的感恩品質,使感恩教育真正取得實效。
4.以尊重寬容為前提,彰顯感恩人文關懷。高校和社會的資助都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尊重、理解和寬容為前提。其實絕大多數貧困生的心是孤僻、內向和焦慮的,有著強烈的自尊與過度的敏感。不能因為他們接受了資助就低人一等,就失去應有的尊重。即使他們的行為有不當之處,應及時分析事件背后的起因和隱情,而不能上綱上線地妄下定論。社會和他人幫助他們時少一些功利和強求,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真正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道德的光輝和真情的力量。
5.以勵志樹人為目的,增強感恩教育效能。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使教育學生成人、成才。目前國家的助學機制多都屬于“授人以魚”的措施,但真正的助學育人不僅要助貧,更要勵志樹人。比如高校可以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勤工助學,既緩解經濟困難,又可實現其自我教育。同時學校加強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和感恩教育,激發他們的熱情和勇氣,堅定他們學好本領、回報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增強感恩教育的效能,把感恩教育落到實處。
6.以完善制度為保障,創造良好感恩環境。任何教育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須有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和制度保障,感恩教育也應當有相應的感恩評價體系。比如要通過建立誠信評價機制將貧困生在學習、考試、生活、消費等方面的誠信狀況納入受資助資格審核的體系之中,實現有效的監督。再比如我校針對貧困生的義工制度,就要求貧困生在享受相關待遇和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并以義工時數作為考核貧困生的指標之一,真正實現貧困生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把感恩教育規范化、具體化、制度化,使大學生的自律與感恩評價體系的他律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感恩意識,促進感恩習慣的養成,使之成為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在建立評價制度時,要充分體現把思想引導與利益調節、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統一起來的原則,在實踐中體現道德守則,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20).
[2]黃正福.感恩教育——大學生的德育必修課[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7.
目前在校的貧困生,困難程度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家庭支付能力較差,平時生活很難維持;平日缺衣少穿的現象嚴重;拖欠學費情況嚴重,貧困家庭的經濟收入不能償付昂貴的學費。高校招生制度“并軌”的實施,對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使高等教學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更好地貫徹教育的公平性原則、轉變高等學校培養機制,激勵學生發奮學習;對于高等學校多渠道籌措經費,適當改善辦學條件,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等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較多,高校貧困生問題也隨之突出起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發展,影響了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已經引起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因此,加強對高校貧困生問題的研究,建立健全貧困生的生活保障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經濟體制和高校體制改革的深入,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影響著高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和社會的發展,必須加強貧困生資助體系地建設,才能更好地解決貧困生問題。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以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助學、臨時生活補貼、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學習、生活困難。但一些教育界專家表示,我國現有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依然存在信息渠道不暢、資金分配不均、資助力度有限、貸款門檻過高四大"不足",使得不少貧困生難以享受到這些資助。
我國貧困生資助體系已初步建立
按照我國高等教育法相關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學費。家庭困難的學生,可以申請補助或者減免學費。同時,國家設立高等學校勤工助學基金和貸學金,并鼓勵高等學校、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設立各種形式的助學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高等學校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但不得影響學業任務的完成。財政部和教育部還出臺了將高校學費10%用于助學的具體措施,最終建立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獎、貸、助、減、免"有機結合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努力確保廣大貧困學生都能通過獲取一項或多項資助政策,順利完成學業。
與此同時,筆者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由于監管體制不嚴,一些申請了助學金、助學貸款的學生,一方面享受資助、助學貸款,一方面追求高消費。每年助學金發放時,拿到助學金后就會請同學、朋友到飯館吃一頓,少則200元,多則500元以上;還有同學拿到助學金后買高檔化妝品、買手機等消費品。
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存在四大不足
教育界有關人士表示,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四大"不足",使得不少貧困生難以享受到這一優惠政策,而一些不應該享受資助的學生卻遲遲沒有退出資助行列,占用了名額。
不足之一:貧困生信息不暢 評定標準滯后
據了解,目前各高校對學生經濟情況的了解,還僅限于學生入學時的《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表》,或者生源地一些部門的一紙證明,入學后也只能依靠對學生日常生活的觀察,信息不對稱的情形經常發生,對于什么樣的家庭經濟狀況可以定為貧困,以及如何評定貧困的等級,標準不統一。不少地方和高校沒有依據變化了的經濟情況來調整這些標準,導致貧困生資助覆蓋面變小變窄。另外,有的班級特別是高年級的班級在評定貧困生時,靠平時的人緣,有的甚至直接在班上拉票,所以評定的結果不公平。大多數貧困生很自卑,不善與人交際,表面上還很堅強,內心很脆弱,在班級投票中自然落下風。
不足之二:資助體系分散 資金分配不均
作為國家整個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直接執行人,高校大多按照相關規定分散執行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政策,而缺乏一整套針對學生個體的幫困助學方案,以致各項措施交叉執行,形成重復資助、覆蓋面過窄等分配不均衡現象,經常出現大家都關注個別最困難的學生,而使個別困難學生的受助總額大大超過本身資助需求的情形;同時,其他困難學生則得不到應有的資助,最終影響了貧困生資助活動的公平公正。
不足之三:資金來源狹窄 資助力度有限
從現在高校助困的幾個渠道來看,由于近年來招生規模基本穩定,學校學費收入不會有多少波動,因此提取10%的比例增長的可能性不大;社會資助方面,從近幾年的數字看,上升的幅度也不是太明顯,而且社會團體、個人捐贈具有不可控因素;政府資助和助學貸款應該是助困資金新的增長點。而這些其實都暴露出資金來源狹窄的問題。
不足之四:貸款門檻過高
國家助學貸款的出現,大大緩解了高校助學方面的壓力,但是,貸款本身的門檻過高,一定程度上將部分急需資助的貧困生拒之門外。據介紹,申請助學貸款必須要學生提供成績單,而且不能有不及格的科目。
另外,銀行為防止學生欠貸,設定了兩個2%的限度,即一所高校所辦助學貸款中,到期不還款的人數或不良貸款額超過總數的2%,原則上銀行將停止向該高校放貸。
五大舉措化解高校助困難題
針對高校助學體系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筆者建議,應從五個方面采取措施,以化解高校貧困生助學面臨的難題。
第一,加大政府財政助困投入。
專家指出,因為高校學費收入比較固定,按規定從其中提取10%的助困資金也就相對固定,而自籌資金方面浮動也不會太大,唯一能增長且比較可控的渠道就是政府財政投入了。一方面是增加國家和省級獎助學金額度,另一方面適當增加用于申請助學貸款的風險補償金的分攤比例。
第二,完善評定機制,建立資助規劃。
"各校助學資金基本能覆蓋到每個貧困生頭上,但是每人獲得的資助有多有少,懸殊比較大,有的能拿到幾千元,而少的只有幾百元,相差很大。"筆者認為,應采取對學生進行家訪或委托進行家庭情況調查等形式,摸清學生真實家庭經濟情況,并按照事前制訂好的標準對其貧困程度進行評定、建立檔案。對大一的新生,我們可以通過助理班主任了解學生經濟狀況。新生報到后,助理班主任基本上天天陪他們一起軍訓、一起生活,新生也愿意與助理班主任交流,因此比較了解新生的家庭狀況。經過評定后,為每一位受助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份完整的資助計劃,并監測其在校期間的整個受助過程。資助計劃中包含學生基本信息,以及他可能獲得的所有資助項目,將包括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和減免學費等在內的貧困生資助項目全部歸入資助計劃,并統一實施監測,保證工作更加有效、更具有針對性,避免因管理分散而產生的資助金額不均衡的情況,保證公平、有效地分配,公正、公開地實施助困活動。論文參考。
第三,建立普惠式社會救助機制。
筆者認為,現在的助困體系中有不少政策是有條件的,而不是針對所有貧困生的,比如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針對成績好的學生,成績差的貧困生享受不到;助學貸款需要成績單,不能有不及格。這些政策把一些成績不好的貧困生擋在門外,減少了他們受資助的機會。因此,筆者建議,設立一個普惠式的社會救助機制,只要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可享受。
第四、積極籌措各項資金,堅持做好經常性的貧困生補助工作。
為了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有關部門下撥專項經費予以幫助。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貧困生隊伍,來自各方面的扶助資金就顯得“粥少僧多”了。論文參考。為此各高校及有關部門應主動采取辦法,積極拓寬資金渠道,動員全校教職工和社會各種力量為困難學生提供幫助。在年底入冬之前為貧困學生發放春冬季困難補助,補助面為15%―20%,金額從100―300元不等,有效地緩解了這些困難學生生活上遇到的難題。我們還為全校的孤兒設立了特別助學金,以幫助父母雙亡的學生度過生活難關。論文參考。積極吸收校內外單位、個人捐款;校團委還應在全校團員與團干部中發起“陽光工程”,用全校團員和團干部的捐款資助經濟困難且品學兼優的同學,使貧困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對學生突發急病、家庭突遭不幸等情況下發生臨時困難的,我們根據情況隨時研究,設立補助金。 第五,設立貧困生獎學金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5-0246-01
一、大學生生活差距帶來的問題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長期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他們之所以被視為特殊群體,是因為大學生是一個不創造價值,以消費為主的群體。但是,這個群體同樣可以反映大問題,貧富差距就是其中之一。大學生生活貧富差距不僅是校園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它在校園內主要表現為:
(一)宿舍關系不融洽。宿舍關系緊張是大學生貧富差距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因為學生生活水平的差距,所以在宿舍里常常會出現小群體。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往往會孤立貧困的學生,或者在言行中對貧困學生的敏感心靈造成傷害。宿舍作為一個整體,如果矛盾解決不好,宿舍氛圍就不能融洽,這樣既不利于生活,也不利于學習,甚至會發生過激行為。
我管理的一名大學生,因為宿舍經常搞聚會活動讓他經濟壓力很大,于是他漸漸疏遠了舍友,宿舍集體活動很少參加。同宿舍一位同學家庭條件比較好,花錢大手大腳,對這名同學的做法不能理解,于是兩人發生口角。
宿舍作為一個小社會,對于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來說往往會產生壓力,特別是一些同學采取了消極的辦法,疏遠大家,往往造成大家感情上的隔閡。另外一些同學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換位思考,傷害到貧困同學的感情。
(二)交友圈封閉。一些貧困學生的不自信和心理敏感,使他們難以融入班集體,即使是同專業同學,也會因為生活差距劃分小團體。同類學生往往更傾向于跟自己相似或相近的同學做朋友。過于封閉的交際圈對他們的世界觀發展和人格發展都十分不利。
還有一些貧困學生,因為日常忙于各種兼職工作,缺少與同學交流溝通的機會,常常是形單影只。
(三)畢業去向差異化。因為經濟條件的差異,讓學生在畢業時產生了嚴重的分化。一些希望繼續求學的學生常常因為經濟原因不得已放棄學業,融入找工作的大軍中;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往往不會顧及經濟原因,繼續求學或者找到好工作者居多。
二、解決大學生生活差距問題的方法
作為一名輔導員,我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因為我們不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關注他們的生活情況,思想動態。
解決大學生因為貧富差距而帶來的問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積極轉變觀念、這里所說的“觀念”,不僅指輔導員的觀念要轉變,還指學生的觀念、社會的觀念要轉變。我們應該打破“貧富學生”這個觀念,特別是認為貧困學生努力上進,富學生不思進取的觀點是錯誤的。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當正確的看待他們的訴求,大學時光,是他們學知識,長本領的階段,我們不能人為的將他們劃分開。作為輔導員,我們要更加重視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要注意保護每一個學生善良的心靈。此外,輔導員也要在學生中間樹立積極的信念,不要讓學生帶著有色眼鏡去看貧困學生,要讓“努力奮斗,自己更生”的觀念深入人心。
輔導員要特別注意貧困學生的觀念轉變工作。要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貧困學生感受到關愛。面對貧困生多有敏感,自尊心較強的特點,在管理中輔導員要更加注重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輔導員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極轉變貧困生的觀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為他們尋找一些有益的社會兼職工作等。
(二)注重心理健康。經濟上的貧困是暫時的,但是心理上的“貧困”卻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發展。輔導員工作的一個重點是要注意學生的心里健康問題。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指貧困學生的心理“貧困”,還包括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心理上的“貧困”。我們常常將注意力放在貧困生心理“脫貧”的問題上,卻忽視了生活富足的學生內心的荒蕪。多數人只是看到了他們的衣食無憂,卻無法真正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通過我的觀察,我發現一些生活富足的孩子更缺乏交際的能力,朋友圈子也很小。因此,要注意疏導此類學生的感情。最有效的辦法是讓這兩類同學都融入集體的懷抱,通過集體活動,讓大家產生互動,在增加集體感情的同時,讓大家敞開心扉。
近年來,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大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存在以及不同的復雜家庭狀況,給高校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目前越來越多的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如何科學、合理地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做好資助工作的首要前提。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對于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資助資金、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解決生活困難、維護社會和平、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事關和諧校園建設,意義十分重大。為認真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切實保證國家的各項資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實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上,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下發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
現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存在以下問題:
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難度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各高校合理依據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家庭成員的組成、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及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消費情況,并參考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等確定貧困檔次。目前的界定方法有兩種,一是學校從學生的學習生活費用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學費繳納情況三個方面中的任何一項在學生中進行橫向比較,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接受調查的項目數值越低,說明此學生貧困程度越深。此方法簡單易行,但不足之處是輔導員經常根據工作經驗或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來判斷該學生是否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二是參考學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每月最低生活保障來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為特別困難的學生,與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基本持平的為一般貧困學生。顯而易見,進行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合理、科學的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資助工作的首要難題之一。
2.認定程序出現“選舉”怪現象。目前高校輔導員的師生配備比較低,輔導員的日常工作極其煩瑣,通常情況下,很少能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上,這使得投票選舉貧困學生的做法時有發生。這種做法使一些平時注重搞好人際關系的學生上了“貧困榜”,而家庭真正困難、不善交際且性格內向的學生卻沒有享受到國家的資助。這種做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3.學生對“貧困”概念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的不良后果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心理壓力過大,存在自卑情緒、抑郁傾向,不愿意向輔導員及同學透露其困難的實際情況。相反的,一些不符合家庭經濟困難條件的學生,為了達到某些經濟目的,想方設法讓自己變成“貧困學生”,申請困難補助。這兩種做法不僅不能真正有效得解決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還對資助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產生了負面影響。
4.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信息缺乏動態管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實際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個動態認證的過程,通常情況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一經建立就基本成型,很難根據學生在校期間的實際情況進行動態管理。如此一來,掌握信息的不準確,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學校最開始的良好愿望也無法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顯現。
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難點的對策綜合以上認定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怎樣做好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提出如下幾點對策:
第一,合理、科學界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輔導員與學生的密切聯系,使他們具有強大的優勢,更能了解學生的貧困情況。輔導員應對所有在校學生的生活狀況經常定期予以調查,使調查資料更具準確性、真實性。輔導員還要充分利用與學生聯系緊密的優勢,進行座談會,了解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各年級認定評議小組進行綜合分析并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名單,再由各學院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組具體負責組織和審核本學院的認定工作。各認定小組中的成員要求品質優秀、誠實可靠、責任心強,這樣能夠從源頭控制認定工作的正確性。
第二,明確認定基本程序,消除“選舉”現象學院要在審查核實等方面增加資金和精力的投入,建立“與其花錢在資助一個假貧困生,不如用在認定真正的貧困生上”的觀念。首先,由學生本人填寫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應如實、詳細地提供家庭經濟來源、申請資助的原因等。學生提供的貧困證明材料應包含當地鄉、鎮(或街道居委會)及縣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并加蓋相關部門的公章。第二,組織年級民主評議。由輔導員、學生代表組成的評議小組,綜合審查各班級經過民主評議后建議的名單,確定特殊困難、困難、和一般困難的學生名單。第三,學院要對年級考核結果進行監督和復查,隨機訪談學生,并聯合學生處、財務處、后勤集團等部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審查。到財務處了解該生的繳費情況,到學校后勤集團了解學生伙食等生活費用情況等。第四,將初步名單在學院內進行公示并接受學生提出的異議與申訴。若有異議,確定該生是否符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并將審查結果提出異議并向提議的學生反饋。第五,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電子檔案。各學院和貧困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要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電子檔案,按困難程度登記注冊,作為實施資助的重要依據。
第三,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培養團結、互助、禮讓、關愛的文明和諧的校園新風。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誠信意識的教育,采取多種方式,培養集體主義精神,讓他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一人有難八方支援,同學之間的真摯情感在這時得到充分展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 .2007.
[2]鐘央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效認定機制的再思考.遼寧教育研究.2008.
[3]劉燕杰.高校貧困生認定過程中的難點和對策.高教高職研究.2008.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的分析
(一)自卑與自尊的心理沖突
自卑是人的一種不良自我意識,是一種自己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緒。自卑是貧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貧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問題都是從自卑開始的。自卑感強的學生往往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處和劣勢,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在與別人比較時,總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樣就形成了消極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有的貧困生自尊心又極強,他們寧愿貸款、勤工儉學,也不愿接受社會、個人的資助,不愿欠人情債。
(二)焦慮與抑郁心理的困擾
焦慮是由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復雜情緒反應,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預感到困難將要到來或有禍事降臨,感到沒有把握、無能為力而又無法有效地加以預防和解決,從而產生的一種擔心、緊張的情緒。貧困生不僅為學費和生活費發愁,還要擔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積勞成疾的身體,同時害怕因學業差而對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這些,使得貧困生精神壓力大,形成緊張、不安、憂慮、恐懼的情緒狀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現象,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抑郁是一種感受到自己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種情緒體驗。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邊遠貧困地區,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為自己的將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然而,他們又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使他們感到痛苦萬分。
(三)渴望人際交往與自我封閉的沖突
孤獨是指個體因主觀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產生的情感,是個體違背主觀愿望,被動地獨立于群體之外而產生的離群的心理體驗。貧困大學生雖然渴望人際交往,渴望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華,但多數貧困學生因經濟拮據而吃穿儉約,使得他們自慚形穢,不敢輕易和經濟條件好的同學在一起,更不敢輕易和他們說話。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傷害而羞于交際,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愿輕易袒露心跡,漸漸地給人一種難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覺。
(四)虛榮與依賴心理較強
大部分貧困生能正視貧困,注重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然而也有一部分貧困生,受虛榮心驅使,為了讓別人瞧得起,維護自己所謂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裝自己,盲目與人攀比;部分貧困生面對父母到學校探望,竟然向同學謊稱是自己的老鄉,惟恐給自己丟人。虛榮心使他們對金錢的渴望與日俱增,部分貧困生為了經商賺錢而本末倒置,把學習擱在一邊,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妒忌、敏感與攻擊心理較重
部分貧困生不愿提及經濟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學憐憫或瞧不起他們。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貧困學生的內心極為敏感、多疑,其他同學無心的說笑,在他們聽來就可能是嘲笑;與自己本來無關的事情,他們也會認為同學是在背后議論自己,于是在內心深處重重設防;還有些貧困生心胸狹窄,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內心產生對他人的不滿、不服氣,進而又心生憎恨、妒忌。貧困生的這種消極、冷漠、厭世,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極端,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少數學生會產生行為。
二、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
1.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從新生入校開始,學校就要通過各種渠道詳細調查和掌握學生家庭的狀況,建立貧困生綜合檔案,包括個人資料、家庭背景、品行說明、學習成績、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心理狀況等。學校有關職能部門、思想政治工作者、學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視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從不同側面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
2.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選修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大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充分認識心理健康對學習、生活、就業等的重要性,教育貧困大學生以健康的心態和人格面對貧困,增強自我調節的能力。
3.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通過心理咨詢引導貧困大學生建立積極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通過個別輔導和行為指導等步驟,分析學生無助、困惑、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和后果,幫助學生直面環境和壓力,進行自我接納和自我欣賞,順利地完成大學學習生活。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手段,設立網絡心理輔導,在虛擬的空間內完成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救助。
4.加強心理咨詢宣傳。要營造心理咨詢的良好氛圍,使大學生從觀念上普遍認同和主動接受心理咨詢,主動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
(二)幫助貧困大學生確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獨立健全的人格
1.宣傳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趨勢,消除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疑慮和不滿情緒。使貧困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高校招生并軌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加深對國家經濟狀況及貧困現象產生的原因、國家對于貧困大學生助學貸款的政策和學校對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學生正視困難,引導他們正確處理解決經濟困難與提高自我學習能力的關系。
2.引導和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困難觀。教育貧困大學生理性地對待貧窮,摒棄“等、靠、要”的依賴心理,樹立起自強自立的精神,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確看待貧富和義利,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經濟貧困的現象。教育貧困大學生懂得只有擺正心態,奮發圖強,德才兼備,自我完善,才能報效祖國,才能最終徹底擺脫貧困的道理。可以定期邀請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經歷或創業經歷上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成功人士來學校進行現身說法,通過他們自身成長過程和不斷追求事業的成功經驗,教育和引導貧困大學生調整心態。
3.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貧困大學生樹立感恩的思想觀念,并在實踐中努力踐行,從而使大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具有和諧思想的人。進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對父母感恩的教育。學校和社會要將感恩教育與學習實踐“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結合起來,逐漸使貧困大學生學會知榮明恥、知恩圖報,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要教育貧困大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學習機會,培養其珍惜崗位、忠于職守、團結協作、精益求精、具有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的敬業精神,塑造其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對他人給予信任的誠信品質,用實際行動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將來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4.樹立貧困大學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要讓典型引路,通過新聞媒體、宣傳欄、座談會、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對優秀貧困大學生的感人事跡和頑強、豁達、吃苦耐勞、藐視困難、戰勝困難的良好精神風范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和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信心,擺脫困境。
(三)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優化育人環境
1.對貧困大學生給予充分的人文關懷。要努力營造對貧困大學生理解、尊重和關懷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全體學生中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風尚;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反對過度消費、高消費、超前消費,排除虛榮心理的干擾。同時,教育家庭富裕學生,要真誠、主動地和貧困學生交往,熱心而講究策略地幫助他們,言談舉止注意分寸,尊重貧困大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尊重其隱私,充分考慮到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感受,盡力避免使他們產生被施舍的感覺。
2.開展適合貧困學生特點的集體活動,實現心理良性互動。根據貧困生的特點、愛好和專長,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開展一些深入實際、適應競爭、有利于發展能力的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通過建立貧困生自己的社團組織,定期召開貧困學生座談會、聯誼會等,讓貧困生敞開心扉,彼此充分交流內心的困惑和感受。還要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使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實現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性心理互動,達到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使貧困生獲得理解、啟發和幫助,并借此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其心理危機感。
(四)關心貧困大學生的物質需求,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
1.完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及各項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專門的助學機構,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國家、省和學校的相關救助貧困大學生的政策,進一步完善“獎、貸、助、補、減、免”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及各項管理制度。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從家庭收入、個人消費和同學評議三方面綜合考慮,深入細致地做好貧困生經濟貧困的等級(特困、貧困、一般貧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對界定結果進行復核,實行動態管理,在進行各種資助時,要確保重點、補到實處、補出士氣。
2.發揮輿論作用,支持貧困大學生幫扶工作。主動與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聯絡,宣傳貧困生幫扶工作的緊迫性、重要性,呼吁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慷慨解囊,對貧困大學生獻出一片愛心,使貧困大學生充分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3.拓寬助學渠道,提供就業支持。面對貧困大學生生活窘迫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貧困大學生的支持應側重于能力培養和就業信息提供兩個方面。政府、學校、民間團體和社會經濟主體等部門和單位,應設多種對貧困大學生資助的專項基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