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7:01: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價值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頒布后,深化課程改革與加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英語學科的教學更是走在前頭。龔亞夫說:“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將不僅教授問路、點餐、購物等為了在外國環境中“生存”的內容,而將涉及學生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應該為促進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是涉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中也提到“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2]因此,做為教育前線的英語教師有必要及時探析、研究學生核心素養及英語課堂中如何對英語核心素養的落實,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
(一)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英語就是一種語言技能,談不上素養。其實,這種觀點只注意到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的價值,沒有全面把握英語作為一個學科的育人價值。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英語學科的育人的價值,就不能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所謂的學科的育人價值,是指某個學科的課程內容除了使學生學習某些學科知識和發展學科技能之外,還要促進學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態度、思想品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發展。基礎教育階段的各門學科都有育人的價值,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學科也不例外。[3]英語學習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也與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英語的過程是學生接觸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識與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的過程。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有助于我們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構成要素。從英語課程設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目標來看,具體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核心”;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達的水平和特點;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還包括評價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解釋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學習能力則指學生主動拓寬學習渠道,積極調適學習策略,努力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 、品質和潛能。”[4]
二、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整個學校課程的靈魂,統整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的各個要素。”[5]但是對英語教師來說,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課型中滲透和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課型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實踐探析: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最愛重視的一個課型,同時閱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文化品格、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摒棄了以往只著重于字詞句、長難句的講解,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和闡釋,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層次的提問、討論、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等。例如:在教學PEP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以中秋節引導學生討論中國傳統節日,在這些節日中所做的活動,再過渡到了解外國的節日和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外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廣告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從而激勵他們積極的態度和增強學習的責任感。整個教學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學PEP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過設計:預測、質疑、討論等任務型活動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運用不同閱讀策略閱讀故事并獲取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閱讀教學還拓展到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在詞匯課型教學中,可以通過看視頻、學幼鰲⒔燦⒂锏然疃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open the door ”這個短語時,除了教給學生讀音,還播放開門視頻,讓學生知道在開門時應該注意前后的行人,學會禮讓。這讓生硬的語言滲透了人性和溫情,培養了學生必備的人生品格。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滲透自然拼讀法,讓學生掌握拼讀法則,努力達到“看詞會讀,聽音會寫”的本領,提高他們識記單詞的能力,讓他們掌握英語學習的重要技能。
在對話課型教學中,可以通過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傾聽他人的觀點,并傾聽他人的觀點合作共享,分析綜合。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體會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生活。同時,在中語教學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學生設計解決問題型的任務, 讓學生找出解決辦法。如只給學生100元錢,讓學生設計“購買計劃”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購物單,平衡零食與書籍費用,使自己的錢實現最大化價值。同時,也可以在全班設置評委組,由評委們選出最好的購物單。學生評判的過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過程。[6]
總之,在不同的課型中,通過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各個年段、各種課型的活動系統化,逐漸建立起校本核心素養培養的特色活動系統,走出一條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創新之路。
我們教師要認真思考英語學習對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重要性,重視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品格。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今后一段很長時間的主要教學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 [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3-0069-01
【作者簡介】辜偉節,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揚州,225009)院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出于對邗江中學課程教學改革歷程的全面了解,并為以袁昌華校長為首的教師團隊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變革實踐的探索精神所動,現對邗江中學校本探索的主題進行粗淺評說。
一、倡導“自主?導學”:體現課堂教學變革的核心價值
1.課堂教學變革的“戰略”價值取向。
從袁昌華校長的主題介紹中可以悟出:學校提出“自主?導學”的課堂教學是“基于對教育現狀的反思和重構學校教育的迫切愿望”,“從立德樹人的高度”,“通過對校本化課程教學結構體系和課程管理制度整體優化”,體現了學校開展新一輪課堂教學變革的戰略思維。具體表現為:一是明晰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即基于“成長教育”的“人”的主體地位的落實;二是建構了自己的課程體系,即包括了“教室”“校園”“社區”三位一體的“大課堂”課程體系;三是創生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即凸顯了“自主?導學”的教學指向和富有校本特色的課堂形態。
2.課堂教學變革的“生本”價值取向。
“自主?導學”的課堂教學理念,與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突出了“以生為本”的核心價值。實際上是高中新課程實施以來學校提出“道德課堂”建設,旗幟鮮明地主張讓學生“過有道德的學校課堂生活”并進一步深化落實,體現了“合道德”的、堅持“生本”立場的課堂教學價值導向: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主體參與和情感體驗,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活力彰顯、尊嚴和可持續發展。
二、建構“自主?導學”:聚焦課堂教學主體的核心素養
1.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素養。
其次,基于核心素養與學校育人目標之間的關系,整體構建學校n程體系。高中學校課程體系以基礎性、多樣化、開放性和選擇性為基本特點,學校課程要素不能單一或者直接促成某一核心素養發展,而要整體設計、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
數學核心素養不僅僅是指數學知識與技能,也不僅是簡單的解題能力,數學核心素養依賴于數學技能和相關知識,并且高于知識和技能,凌駕于數學方法和思想之上.想要真正理解和認識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建立數學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就需要對數學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進行準確的掌握.數學核心素養具有持續性、階段性、情境性、抽象性、習得性以及綜合性等特征.現代教育要求小學數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自身存在的個性化獲得良好的發展,促使每名學生都能夠有不同的數學發展.
一、數學文化熏陶
從宏觀的角度上來講,數學文化存在屬于數學本身的變化特點以及本質特征,從某種程度上加強了數學文化熏陶對小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促進,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數學文化具有加強的美學價值、智力價值、理性價值以及知識價值等,能夠通過數學圖形、公式以及符號等幫助學生深入欣賞數學當中的美學價值,引導學生能夠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思想去分析生活當中的數學現象,解決數學問題[1].數學文化當中包含數學思想、顯性知識,還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態度以及情感等一些隱性的東西,當數學精神、方法、思想以及知識等共同作用時,學生能夠在數學思想當中感受到數學精神的發揚,有效地豐富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內涵,有效促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逐漸形成.
二、數學理性思維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與數學學科不可分割,從素養不同的發展角度來講,不同學科應該使用不同的核心素養進行研究,有效地實現將核心素養融入每一門學科當中,這對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小學數學這單一的學科來講,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理性思維緊密相連.實際上就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經歷、體驗和觀察等過程逐漸形成一種能夠理性分析、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法[2].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位置與方向”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教學游戲加上數形結合思想方法進行教學,將學校中的球架、旗臺、教室、大門等主要建筑畫在同一幅圖中,并且標注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很多小學生對方向感和位置感的掌握程度非常弱,教師可以應用這種數形結合思想,使各個建筑物的位置更加形象化,讓小學生在游戲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位置與方向,提升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為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數學課程改革
受到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更側重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視了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強調充分利用教學提升學生的分數,而忽視了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w性以及差異性.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堅持以生為本是當前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逐漸將數學核心素養也包含于課堂教學當中,并且獲得了良好的落實[3].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分數的加法與減法”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設置一些問題,如,分數加法的運算法則是什么?分數減法的運算法則是什么?詳細地認識了解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構建分數單位的概念,這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性質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自主探究過程以及相應的教學內容,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的環境,引導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內容的記憶,加深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對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四、結 語
綜上所述,數學核心素養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價值和本質,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能一味地只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核心素養的提升和建立過程當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學數學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養是當前中國教育界的熱詞,也是世界各國基礎教育在人的培養上的一個聚焦點。當我們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重新認識人的發展內涵時,無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域,為現今進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綜觀目前的討論,理性思辨和文獻研究的文章多,從學校層面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改革實踐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斷言,核心素養不過是一種時髦的口號,過一段時間將風消云散,被另一個新的名詞所代替。這顯然不是嚴肅的學術態度,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不夠深入以外,現實教育實踐的薄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校層面的實施就成為一個重要且必須解決的實踐問題。
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校本實施
我們知道,任何一項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養并非從天而降,是教育理論和實踐隨著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人們對人的培養內涵的一種新的認識。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確我國基礎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矯正目前學校教育存在的種種亂象,可以為整治這些亂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新要求,是對學校教育目的的新認識,它將指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說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和判斷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那么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就是怎么培養人的問題。由于學校歷史、地域、文化、發展狀況等的差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校本實施便成為必然,這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校本實施,就是學校根據國家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對本校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認識、解讀并轉化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只有這樣,學校才能以豐富的實踐探索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學校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實踐路徑
1. 重建學校課程體系
學校是用課程育人的,課程結構決定了功能。過去的分科課程過于強調學科的知識體系,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培養,雖然這也很重要,但缺乏對學生未來發展和適應社會的必備素養的關注。學科各自為政,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特別是與現實的隔膜,讓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早早進入了“象牙塔”之內。
學校課程要更多關注整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精選課程內容,著眼學生素養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部位發力,才能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統整設計原理,特別強調‘國民核心素養’重知識、能力與態度統整的重要性,以及‘國民核心素養’重視與學習者的生活情境進行統整的重要性。”學校要整體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通過什么樣的課程才能實現培養目標,整合現有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重建學校課程體系,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2. 關注學生課堂學習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對課堂中教與學的關系進行反思,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慣性的思維讓教師很難走出偏重強調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泥潭,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知識產生興趣、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獲得成功體驗等方面做得還不夠。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體驗,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習為學生素養大廈的建構添磚加瓦。每一堂課都重要,教師既要看到學生在課堂中的成長,也要看到課堂與學生未來的關系,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在知識學習和運用中形成能力,內化為品格,培養興趣,養成習慣。“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習的實踐性、探究性和體驗性。
3. 變革學生評價標準
過去的評價主要是基于學業標準的評價,其落腳點更多關注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關注的是成長中的人,指向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認識決定了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以至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評價要求應是有所區別的。
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地,需要學校結合實踐研制符合學生的核心素養評價體系。“在人的發展的問題上,與其強調發展的統一性,強調統一要求,不如關注德智體美等方面發展的和諧性,關注內在世界及其與周圍世界的和諧共生關系。”關注學生的和諧發展,建立科學的評價觀,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雖然這是一項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熱情,但對學生成長過程的觀察、記錄和分析,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個性,陪伴生命的成長,這不但是有意義的,也是讓人激動和振奮的。
4. 重視教師專業發展
核心素養的提出,為改變過去以學科中心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轉型提供了契機。學校在課程設置、育人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這些的落實都離不開教師。教師要樹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導向,明確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的關系,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進行課程教學與評價。
學校要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引領教師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最基礎、最關鍵、最必要的素養。學校要喚醒教師個體的生命意識,樹立適應時展的教育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增強自我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力,實現教師在專業成長中的“生命在場”。學校要優化教師發展的內外支持系統,從關心、支持、引領、成就教師出發,建構生命自覺的學校文化生態,尊重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讓每一位教師在自我完善與超越中綻放出生命色彩。
三、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校本實施的幾點反思
不同國家、不同學者對核心素養的解讀和具體的指標維度雖不盡相同,但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正式,在眾多的討論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識和傾向。學校在實施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時要把握正確的方向,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斷。
第一,把價值觀教育作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核心”。價值觀“不僅為人的發展提供最初的原動力,而且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向的重要保證”。在實施中要跳出學科本位,不僅教授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學生的品格養成,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第二,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核心素養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集合體,體現在學生生動的發展中。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化和個性價值,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養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要割裂開來。核心素養之“核心”,是因為它指向了人自身發展和m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具有本質性和終極性的意義。雖然每個學科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上具有獨特的貢獻,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學中要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來定位學科教學,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
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是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學校在思考和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必然會遇到諸多挑戰,但機遇與挑戰同在。面對新的時代挑戰,學校應有信心和勇氣,在探索與實踐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核心素養”賦予基礎教育以新時代的內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 蔡清田.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統整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正式印發,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研究制訂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的新任務,明確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關鍵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這為以后基于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當下,核心素養引發了新一股研究熱潮,不過,有關核心素養的定義和內涵、培養途徑、評價體系等,學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對成熟的認識。
“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通過基礎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來實現。各學科的課程都要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來服務,都要結合學科內容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①而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對學生學習成長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所以,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進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國內外核心素養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大背景下,著重探討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基礎研究,以期為以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供一些可參考依據。
二.關于核心素養理論的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比較豐富,理論框架也比較成熟,我國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紹了國外有關核心素養的重要項目,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對我國核心素養模擬建構的啟示。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先前所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學會改變五大核心素養,后又把核心素養劃分為身體健康、社會和情感、文化和藝術、語言和交流、學習方法和認知、算和數學、科學和技術七個指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啟動的《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DeSeCo)項目,認為:“核心素養是指覆蓋多個生活領域的,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重要素養”。它所提出的核心素養總體參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參考依據。在這項目中,她們提出了能互動地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群中進行互動、能自律自主地行動三個一級素養,以及互動地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互動地使用知識和信息等九個二級素養。歐盟則進一步提出母語交往、外語交往、數學素養和基本的科學技術素養、信息素養、學會學習、主動創新意識、文化意識和表達等終身學素養體系。其后,有許多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參照以上三項核心素養體系,結合本國、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研究適合的屬于自己的核心素養框架。這些都為我們的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經驗。比如,美國于2002年制訂,2007年更新的《“21世紀素養”框架》,確立了三項技能領域,分別是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生活與職業技能。每項技能領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國內一些學者結合我國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對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建構提出了自己見解。比如:成尚榮教授認為核心素養就是基礎性素養,“核心”即基礎,是起著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決定著核心素養的內涵。并且他還強調了核心素養是發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還可以表述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褚宏啟則具體描繪了21世紀核心素養所應包含的三大類素養,分別是學習與創新素養、數字化素養、職業和生活技能。辛濤、姜宇、劉霞則提出應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模型,“在核心素養的遴選時遵守素養可教可學、對個體和社會都有積極意義、面向未來且注重本國文化這三個原則”②。我國的核心素養研究處于剛起步階段,關于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多借鑒國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觀點,雖然表述不同,但可以達成共識的是“核心素養主要是個體適應社會需要、獲得全面發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備素養,是滿足終身學習的基本能條件,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保障。”③
三.語文核心素養研究現狀
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都告訴我們,基于核心素養導向進行各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國,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不過,具體到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研究相較于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研究來說,是比較少的,在我國,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則更為單一,偏重理科。自《意見》以來,我國語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學者對語文核心素養展開了論述,主要有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側重于語文核心素養內涵和定義的探討;二是結合教學,分析如何在教學中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1.語文核心素養內涵的研究
姜樹華從語文能力的角度出發認為語文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思維力、閱讀力、表達力,三者之間,思維力又是核心。顧之川從宏觀角度把語文核心素養分為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三大領域,具體來說,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包括語言文字、文學審美、人文素養等知識,二是具有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能力,三是語文學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習慣,四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孫雙金認為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語文核心素養可以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其中人文修養的內涵包含情感態度價值觀、審美情趣、文化底蘊三個維度;語言能力包含說寫表達的維度和聽讀吸收的維度,孫雙金老師的分類主要依據傳統的語文能力分類方法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育目標的規定。也有不少學者從2011版課程標準所頒布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應該是出于基礎和主體地位的知識與能力。
2.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教學研究;另一種是基于某種教學形式的語文核心素養研究。關于第一個方面有林嶸春、劉仁增認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著重分析了應該構建怎樣的語文教學能力素養。秦艷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出了語文助學課堂的教學主張,并分析通過三種學習方式與四種教學策略來構建語文助學課堂。還有張偉從現代小說觀和語文核心素養分析了小說教學的核心價值與內容選擇。王超群、韋冬余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分析了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這些研究多是依據學科特點從而提出語文核心養的內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語文教學提供理論指導意義,但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較少結合實踐深入展開。另一方面,丁文靜、韋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理論的分析,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接受語文教育,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初步形成語文學科的素養,并在此基礎上有機結合基礎教育課程的共同核心素養,逐步形成能促進個人終身發展,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最基本的知識、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并通過梳理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創設問題情境,實施探究式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肖蕓從綜合性學習的角度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研究從教學實踐出發,為我們如何結合教學實際研究語文核心素養提供了經驗,但是只從單一的教學形式出發,難以全面把握語文核心素養。
結合語文核心素養開展語文教學順應了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潮流,為教育改革確立新方向;同時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重要途徑。本文只淺略探討了語文核心素養的相關知識基礎,以期為以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供一些可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張娜.DeSeCo項目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
4.褚宏啟,張詠梅,田一.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小學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課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體系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濤,姜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濤,姜宇,王燁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8.劉義民.國外核心素養研究及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4).
9.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養研究的構圖[J].中國教育報,2015(4).
11.張賢志.核心素養研究綜述[J]. 教育視界,2015(9).
12.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樹華.對語文核心素養認識有三[J].七彩語文,2016(4).
15.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 中學語文教學,2016(3).
16.孫雙金.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J].七彩語文,2016(5).
17.王超群,韋冬余.初中寫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理論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嶸春,劉增容.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能力素養建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艷.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語文“助學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15(11).
20.肖蕓.基于綜合性學習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靜,韋冬余.試論語文核心素養的涵義、特征及培養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學模式理論的分析[J].教學研究,2016(6).
22.張偉.小說教學的核心價值與內容選擇――從現代小說觀和語文核心素養看小說教什么[J].語文建設,2016(1).
注 釋
①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核心素養是什么?
理解核心素養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素養。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廣邀學者自1997年至2005年進行了為期近九年的“素養的界定與選擇”專題研究。研究指出,素養是對知識、能力、態度的統整,是個體在與情境的長期互動中逐漸生成的。凸顯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性,強調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動與學習。
有研究者用素養=(知識+能力)態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現素養與知識、能力、態度的關系。其中態度是關鍵變量。如果態度是負分,一切知識與能力皆會產生負面效果。
從素養到核心素養,則是對人面向未來的“關鍵少數”素養的凝練。人的發展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學校教育不可能全部囊括。明確核心素養,把這些最基本的素養培育出來,其余的素養,便會在這個根素養上生發、生長出來。
教育部《意見》對核心素養的界定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礎之上的。早在2013年5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牽頭國內幾所重點師范大學,啟動了“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課題。課題組領銜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指出,現在世界整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學生核心素養”。它應該包含六個方面:
?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
?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
?核心素養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
?核心素養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
?核心素養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體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2015年11月,林崇德教授在北京首屆高中學生發展指導高峰論壇上透露,課題組共組織了48場訪談,涉及575位專家,最終得出學生核心素養的3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
?社會參與:道德品質、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
?自主發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新
?文化素養:語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技術與信息素養、審美與人文素養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教授在第二屆北京教育論壇上表示,“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工作報告已經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鑒定。課題組也已經開始以提煉學科素養為切入點,對核心素養的具體描述展開研究。
為什么要提核心素養?
對于“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少教育者都心存疑慮,甚至有人認為是在“瞎折騰”。事實是否如此?為什么要提“核心素養”呢?
這就首先要回到概念產生的語境,它是對深化課程改革現實問題的直接回應。
《意見》指出,課程改革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出“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等現實問題。
構建核心素養體系便是試圖從頂層設計上解決這些難題。“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后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表示。
其二,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在所有核心素養指標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最核心的素養,是學生必備的品格。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強調,信息化時代,價值塑造應擺在所有育人工作的第一位。開放、多元的時代使得西方世界滲透對中國和平演變的思想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嚴重,沒有文化認同就沒有國家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讓每一位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具有堅實的中華文化底蘊、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
辛濤明確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其三,核心素養的提出是順應信息化、國際化的時代要求。
在日益復雜、多元、開放和強調創新的時代,互聯網讓知識信息變得海量、唾手可得,未來社會各行各業既呈現高度分化、專業化特征,又體現跨界融合的特點,對人才的學習能力、綜合素養、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學生應對復雜情境的關鍵能力,至關重要。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褚宏啟指出,國際上對核心素養的選取都反映了社會經濟與科技信息發展的最新要求,強調創新能力、信息素養、國際視野、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自我管理等素養,都是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袁振國認為:“核心素養就是面對加速變化的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未來20年甚至10年沒有人能清晰預判的情況下,教育要給孩子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使其能夠應對未來不確定情境中的真實問題。”
其四,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是“素質教育再出發的起點”。
柳夕浪在《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一文中梳理了“素質教育”的演變史: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到“兩全、一主動”(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到“一個靈魂、兩個重點”(以德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后來又有“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以及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等。
然而,素質教育到底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素質?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具體化的內容。這種理論上的“模糊”,既給實踐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間,也讓校長、教師感到困惑。
著眼于素質的可塑性,建立中國兒童青少年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借以指導、規范教育教學改革,“走向素養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將成為新時期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傅國亮認為:“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取代知識傳授體系,這將是素質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意義深遠。”
核心素養將對學校、教師帶來什么挑戰?
從知識導向到能力導向,再到素養導向,體現了教育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回歸。
明確學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核心素養,才能圍繞其修訂課程標準,確立學業質量標準,科學設計課程體系,精心選擇課程內容,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改革,落實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克服學科知識本位與教學中的短視行為,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在核心素養上達成共識,是學校、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第一步。
2015年11月,在廈門舉行的中國教育學會第28次學術年會上,物理學科課題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緒培透露,開始許多專家對“核心素養”如何通過課程形式、教學實踐進入學生內心很不理解,因為各學科的教學邏輯已經深入人心。后來,大家逐漸達成共識:不管哪門學科,都不是以培養“××家”為教學目標,而是針對未來每個公民。比如不專事物理專業工作的孩子,通過學習物理,能給他們打下什么烙印?給予他們什么能力來適應社會生活?
教育部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綜合組成員王月芬認為,核心素養教育體系的建構,有助于實現從學科中心轉向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關注,為育人模式、評價方式的轉型奠定基礎,指明方向。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將從單一知識、技能轉向綜合素質,從學科學習轉向跨學科學習,從灌輸式學習走向探究性學習。
申繼亮強調,必須重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每個學校、每位老師都必須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清楚每一位學生適應未來發展應該具備的素養,將課堂教材與學生的素養聯系在一起,而不僅僅是與考試掛鉤。
1.開展教育改革的意義
以少年軍校校本課程為載體,以學生發展為目的,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努力進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學校的德育特色得以鞏固與升華,同時對其他學校的德育工作有著重要的參照價值。提高在生活中運用課本知識的能力,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立德樹人著力培養學生們的思想品質與道德修養,對于建立三觀與強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關鍵作用,是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所在。核心素養在學生成長階段,既可以培養學習素養,又可以更好地對情感和三觀的建立提供幫助,促進個人成長并幫助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中。
2.開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強化改革理念
強化對立德樹人理念、核心素養內涵的宣傳和學習,提高教師和學生對立德樹人、核心素養的認識,引導教師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改變傳統學習思維方式。在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生活中,借助少年軍校這個載體,充分運用“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理念,強化學生的基本行為習慣,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啟發學生的內驅力,使之逐漸成長為學習勤奮、意志堅強、個性鮮明的學生。
2.2開展教育改革實踐
推進小學教師在具體學科教學中融合“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理念,真正將提高學生綜合核心素養和素質能力目標落實到具體教學實踐。要采取靈活的方式,多方面開展活動,努力將單向的“滿堂灌”模式改變為多層面、雙向的互動模式。各類特色學校應砥礪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變過去傳統的德育模式,少年軍校可以邀請部隊教官講解國防知識、解放軍建軍史等,開展國防知識圖片展,定期舉行軍校體驗活動。同時也融入具體學科教學中,如在體育課中增加軍事體育游戲;在音樂課中增加愛國愛軍歌曲學習等。
3.研究過程
3.1界定概念的定義與內涵
查閱有關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研究的書籍、論文、資料及文獻,界定立德樹人的本質和核心素養的內涵,明確學生階段提高學校立德樹人水平,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意義,總結推進開展基于“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教學改革的實踐應用作用。確認人的需要理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等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3.2調查分析“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現狀
搜集少年軍校有關立德樹人、核心素養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體措施辦法,明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部門、學科教學小組、教師等在指導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指出影響學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養培育效果的各種制約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方案。
3.3創新完善基于“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
通過前期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結合對本校教學改革現狀的實踐調查,從多個視角、多個層面創新完善基于“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方案。可以通過對教學過程的系列研究,鼓勵教育研究者和教師開發更多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生成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傳遞知識、開拓思維、組織活動還是互動交流,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時要將傳統的“以知識點為核心”的教學觀念,轉變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
4.基于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
4.1加強課程內容融合
我校的藝術科組的老師通過立德樹人與核心素養相關理論的學習、以及自己的感悟,對課程進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隊、舞蹈隊、行進打擊樂隊,成立了少年軍校藝術團,把音樂學科的教學與少年軍校的課程相融合,在軍校的步操基礎上加入音樂藝術。教師們在訓練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自主訓練的意識,以生為本,學生自己記錄訓練中出現的問題,把訓練日記本變成了訓練字典,在動作不到位的時候找出問題根源,然后通過合作學習、主題式學習解決問題。以上措施極大地發揚了軍校砥礪精神,豐厚了軍校文化底蘊,提升了軍校育人品質,引導學生樹立了拼搏、奮進、團結、進取的思想。
4.2以素質培養為核心
培養學生形成高于學科知識的學科素養。通過學習學科知識,學生的智能、品德、價值觀都打上了學科的烙印,這個過程就是學科素養形成的過程。教師需要確立“通過知識獲得教育”而不是“為了知識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形成高于學科知識的學科素養。除此之外,還著力以少年軍校為切入點,開發跨學科(綜合性)課程,促進少年軍校課程和其他學科的融合,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4.3以學生為中心
擔當精神是學生核心素養之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實施培養這種素養的主要課程,教師對培養學生擔當精神的意義和途徑應該有明確的認識。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對培養學生擔當精神的意義
(一)擔當精神在青少年中有弱化的傾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任何事物的評價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功利化的色彩,這無疑對人們的思想以巨大的沖擊。人們對個人利益看得越來越重,對集體、國家、社會的責任逐漸淡化。這對當前中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讓中學生從社會上習得了不良的思想觀念,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受到削弱。擔當精神教育的弱化,是當代中學生責任擔當意識淡漠的直接原因。近年來,素質教育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等具體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扭轉擔當精神在中學教育弱化的傾向,關鍵是進一步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建立以“學生核心素養”為統領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二)培養學生擔當精神是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培養的必然要求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報告》提出,“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最關鍵的、最必要的基礎素養,也就是說一個人成為合格的公民,必備的品格是什么,必備的能力是什么。核心素養包括了三大領域,六種素養,十八個指標的核心素養。第一,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和學會生活。第二,文化基礎,包括文化底蘊和科學精神。第三,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1]。它代表了中國學生都應該擁有的基礎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有必然的價值要求,探索擔當精神的培養是內在的價值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在國家正在逐步走向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青年學生必須擔當自己的歷史使命,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成為學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啟超先生在100 多年前就向中國青年一出如此強烈的期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而現在的中學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將在自己手中變成現實,這是當代青年千載難逢的歷史榮光,更是咱們當代青年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是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與法治》為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提供了條件
根據2017 年公布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按照中學教育有機銜接的內在邏輯,筆者認為初中政治課程核心素養也應該包含公共參與,而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相當的部分屬于責任擔當的范疇。責任擔當作為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之一,包含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三個具體指標。作為承載國家未來發展希望的青少年學生,需要承擔起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既能明辨是非,又能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還要有對國家強烈的認同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幾大板塊都是立足學生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與世界的關系展開的,這為實施擔當教育注入了天然的豐富資源,也提供了良好的載體,為培育學生的擔當精神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培養學生擔當精神的途徑
(一)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
李曉東提出:“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最終表現為綜合意義上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升,而其關鍵就在于教師對于這種提升的價值認同和實踐推進。”[2]每一位教師都對于教學實踐有著自己的種種感受,而有心的教師善于從教學實踐中發現更多對于自己的教學改進有重要價值的東西。這種發現,需要教學經驗,更需要教學智慧。教師只有積極主動地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進展,自覺地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指引自己的教學活動,自覺地優化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認識,在主動關注的過程中及時調整和不斷深化認識,及時更新自己的課程觀和教學觀,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迅速展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積極探索適宜的教學方式
1.立足學生發現的教法探索教師不再是知識體系的擁有者和解讀者,不再是絕對的知識權威,而是學生發現和成長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要變基于知識落實的“傳授”課堂為給予學生學科能力表現和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互動”課堂。要主動關注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進展,主動參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進過程,主動開展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創新探索。2.展現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路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體驗探究過程,經歷社會實踐的機會;既要設計活動以承載學科內容,又要對學科內容精細化設計。活動設計應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思路,理清問題設計的主要內容和相關知識,并進行范式化處理。要了解學生對這一設題的認識狀況及原有經驗,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力求讓教學過程“活動內容化,內容活動化”,使有關活動的測評可操作。還要了解與教學設計相關的實踐意義,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如《中國擔當》我們就設計了“學生怎樣踐行中國擔當”的討論題目,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可以擔當的責任。3.強化辨析和價值引領用支持思想政治學科素養的基本觀點統整統籌處理學科知識,通過事例分析展示觀點,在價值情景沖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較鑒別中澄清認識,在探究活動中拓展深化,引領學生認可、信服、堅信根本價值標準;要立足于當今時展的新變化,直面社會思想文化的影響相互滲透,學生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急劇增多的新態勢,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要著眼于初中學生階段成長的新特點,引導學生通過開放的辨析式學習過程,理性面對不同的觀點。如對于國家安全我們該堅持無國界還是堅持有國界的辯論,有助于學生澄清觀念,樹立起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生只有經歷自主辨識的過程,自主作出判斷,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價值引領。
(三)整合資源,形成培育擔當精神核心素養的場域
1.重視對學生的集體責任感的培養學校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在一定的階段圍繞擔當精神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次精彩的主題班會,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他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從而促使學生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在定期展示評比中,對優秀學生予以獎勵,對有問題的學生予以批評,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常常能產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明白自己作為集體的一分子,對所處集體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從而提升其對集體的責任擔當意識。2.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當一個民族的子孫沒有了對本民族的強烈認同感,這個民族就會漸漸失去生存的希望,因而國家認同對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尤其重要。因此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應避免過于側重形式上的宣傳貫徹,與學生實際脫節。在課堂教學滲透中,可以利用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影響學生。比如通過敘利亞撤僑,幫助學生體會國家富強的自豪感;通過災難事件,幫助學生體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通過“、阿克賽欽地區中印對峙、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制裁華為”,幫助學生體會國家獨立的重要性和同仇敵愾的危機感。這些都可以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強烈共鳴,培育學生的國家認同,從而愿意為實現國家的發展強大而自覺擔當。3.開展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責任擔當意識培養需要學生對責任擔當有明確的認知,更離不開中學生自身的社會實踐體驗。過去的教育基本忽視了中學生在責任擔當教育中的主體性,遠離學生的真實體驗和切實感受,從而使責任擔當教育缺乏實效性。通過開展“道德講堂”“我為長輩做件事”“社會小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養成在家中為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為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為他人獻愛心的良好行為習慣,使自己成為社會的好公民。4.重視對學生的家庭責任擔當教育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講授專業知識外,可以滲透進感動中國模范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內容,更是可以將親戚朋友或街坊鄰居的感人事例講給學生聽。另外,也可以舉行“至親至孝”等主題演講比賽,提倡回到家中幫助父母做家務,去敬老院做志愿者等,讓學生在情感上引起他們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情感,從而轉化為實際行動,提高學生對父母、家庭的責任擔當意識。總之,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是學校育人目標的具體呈現,也是教育實現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徑,我們在課程中要始終堅持這一理念,立足擔當這一基點,不斷探索實踐,完善思政課程實施核心素養培育的路徑。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發展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其價值觀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影響,非常容易出現價值觀扭曲的情況,非常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因此,在初中政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使學生能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鍛煉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不僅如此,初中生是我國建設和發展的希望,是未來社會建設的重要接班人,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滲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習慣
初中政治教材中涉及非常多的內容,可約束學生的行為,改變學生的思想,使其能了解和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職責。在政治知識的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順利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學生就能了解自己的義務,增強自身的使命感,主動承擔起自己的義務和職責,而這非常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可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懂得樂于助人、相互幫助,而這能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從根本上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三)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階段,政治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法治知識和道德知識,可使其深入理解和掌握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可讓學生真正理解國家價值的內涵,增強其法律意識。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還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其能為了祖國發展而努力學習。這樣的政治課堂能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還能使政治學科的教學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有益于搭建特色政治課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有效融合和綜合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價值,還能很好地詮釋道德教育的本質。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合理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益于為學生搭建特色政治課程,可以將其作為搭建特色政治課程的主要途徑。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政治教師應將核心價值觀切切實實地引入教學的各個環節與流程,將其貫穿于課程的整個過程,唯有這樣,才能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并幫助學生樹立長遠目標。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
(一)確定教學目標,完善教學計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將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性質充分呈現出來,能將我國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念反映出來。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真正實現中國夢,就需要國家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作為重要的價值引領。因此,學校應帶領全體教職工了解和貫徹黨的十精神,將學校教育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這也能為初中政治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要想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落實,教師就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并確定恰當合理的教學目標,并具體到課時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從根本上保證教學方案的可落實性和實施性。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教學方案,從多個角度和方面鉆研教材內容,用心搜集和整理更多的教學素材,利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真正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強化課標理念,優化學生學科素養
在開展初中政治教學環節中,教師應科學把控政治課程的性質,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實際情況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表現為年齡小、經歷少、心智未成熟、在價值理念方面具有可塑性高的特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合理引入初中政治教學,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諧對待自己和社會、他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教師須圍繞核心價值觀開展德育工作,幫助學生逐步提升思想覺悟水平并優化道德品格,從而推動學生提升學科素養,這也符合課程標準理念。把初中政治教學合理融合核心價值觀,還有利于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基于此教學模式下,學生將會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推動自身逐步形成核心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夯實基礎。
(三)挑選教學案例,激活探究興趣
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政治學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學科,具有理論性和思想性的特點。其中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和復雜,學生難以準確理解和掌握。此時,教師就應在教學時加入各種教學案例,改變枯燥單一的教學內容,激活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興趣。因此,教師需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挑選合適的教學案例。例如,在教授“誠實守信”這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個小品:一個經歷千難萬險終于獲得成功的少年,帶著金錢、美貌、誠信、才學、健康等背包過河。但是因為這些背包實在是過于沉重,必須舍棄一個才能順利過河。于是,這個少年思考片刻決定將誠信扔掉。此時,教師可圍繞著小品內容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這位少年,你將會選擇丟棄哪一個呢?”學生可在小組中相互討論和交流,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觀點,而教師需進行適當點評,并借助多媒體呈現一句話:“一個人做人的基本準則就是誠信,而這也是一個人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核心與基礎。”之后,教師還可為學生播放一個十分經典的小品,即《打工奇遇》。學生需分析小品中的社會現象,并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非誠信行為,并說明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危害。有的學生認為,在生活中出現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的行為,都屬于非誠信行為,需要進行抵制。在聆聽完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可進行總結和歸納:謊言背后隱藏的是利益和面子,其產生的危害就是失去信用,因此在生活中必須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能實現健康、快樂地發展和成長。借助真實案例的方式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觀點,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融入日常教學環節,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言談舉止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逐步養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在日常教學實踐環節中,初中政治教師須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與接受水平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秉持合理與科學性原則開展此教育活動,以提升政治教學效果與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根本目標。與此同時,在日常教學環節中教師還須有機融合教學內容和具體狀況,借助適宜的典型事例、歷史故事或新聞事件等方式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以此為學生呈現簡單易懂與直觀形象的知識。比如,在開展關于勵志類課程教學時,初中政治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自行采集有關勵志方面的故事,例如,霍金與張海迪等名人故事。在課堂中,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互相交流與分享自己搜集的事例,并圍繞此內容進行探討,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自立自強的品質并強化思想道德素養。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環節中,初中政治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可以弘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與美德方面的故事,比如,宣揚善良與愛國的事例,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可以滲透核心價值觀的電影,如《紅海行動》與《戰狼》等愛國電影,另外,初中政治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與此相關的法律知識,強化學生法律意識與自我約束力。
(五)構建模擬現場,增強法治意識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擁有的思想意識。法治意識是學生擁有公平、正義、平等和權利的前提,初中階段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黃金時期,在此基礎上開展法治意識培養非常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為了實現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要構建相關的情境和場景,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入合作探究活動。例如,在教授“生活需要法律”這一課時,教師需加入一些貼近實際生活的素材,還可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自行搜集和整理生活中聽到的法律故事,并在上課時分享給其他同學。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先圍繞著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法律具有怎樣的作用?如果生活中缺少法律,你認為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子?”為了讓學生了解缺少法律的生活狀況,教師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將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演繹出來,呈現缺少法律的生活實景。此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社會熱點、新聞報道等。在完成情境的構建后,教師還可提出一些探究任務:哪些法律與人們的生活存在緊密關聯?如果缺少這些法律,人的生活是否會發生變化?教材中的行為都是自覺的嗎?我們的主要權利都有哪些?學生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和學習,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問題。這些案例和探究活動都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可有效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其能自覺遵從法律、尊重法律,學會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在政治課堂中,教師需增強學生的公共事務意識,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在必要時還可加入模擬法庭、聽證會等,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六)發揮表率作用,優化學生綜合素養
為更好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保質保量地完成教育目標,初中教師不僅需要博學的才識,還應具備開闊的視野,因為學生將直接受教師言行舉止的影響與熏陶,而且,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普遍向教師看齊,將教師視作自己的學習榜樣。為此,教師應優化自己的言行舉止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以此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此,在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中,初中政治教師應利用言談的方式幫助學生拓寬眼界并了解國內外大事。除了言談之外,還應時刻關注自身的形象,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與嚴謹治學的工作精神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教師持一種尊重與愛戴之情,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積極傳播正能量。此外,初中政治教師還應以師生平等的理念溝通與交流,強化“民意”,在互動中逐步了解與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及時輔助學生處理學習與生活問題,逐步強化自身教學能力與思想品格,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并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從而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與進步。
(七)有機融合教材與時事熱點,引入核心價值觀
在開展初中政治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圍繞課本內容,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材內容。然而,政治課本中不乏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此類知識點為學生帶來了較高的學習難度,學生很難理解與記憶這部分知識點。基于此,若政治教師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講授課本知識,不僅無法保障課堂教學效果,也致使學生不能很好地內化課本知識,也就無法順利與有效滲透核心價值觀。針對此問題,初中政治教師應有機融合課本內容與時事熱點,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核心價值觀。以“關心國家發展”一課為例,為有效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優化對學生教材內容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正確認識核心價值理念,初中政治教師可以選取我國自主創造的科技成果等時事熱點,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析此社會熱點,并形成自己的認知,從而逐步引入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