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9 16:41: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精益生產優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我國融入全球經濟的步伐加快,企業在獲得更加廣闊市場的同時,也面臨競爭加劇、成本增加、邊際贏利下降、市場需求個性化和多樣化等諸多挑戰,這使得企業經營平均獲利水平下降。在企業生產組織過程中,選擇適合自身產品特性的生產流程,是企業控制成本的關鍵,也對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起到關鍵重要的作用。而精益生產則是優化生產流程,解決企業目前生存與發展問題的最佳途徑。
1 精益生產的基本內涵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LP),又稱精良生產,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確、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精益生產就是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及時制造,消除原料采購、儲運、生產、包裝等生產環節中的一切浪費。
精益生產方式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又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實施精益生產方式JIT就是決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為實現七個零的終極目標而不斷努力。它是支撐個人與企業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也是在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境界。
精益生產利用傳統的工業工程技術來消除浪費,著眼于整個生產流程,而不只是個別或幾個工序。精益生產與批量生產方式相反,追求工序間在制品、半成品的零庫存,但它并不是強行把工序間的庫存減少;也不能主要依靠傳統流程的機群式布置,因為這種流程工序間的距離太遠,物品傳遞實行單件傳遞是不現實。因此它強調價值流的流動,運用這一個流的流動,把設備根據這個流的流動方向按加工工序的順序進行布置,從而大大縮短工序間的距離,減少了搬運,使得實現工序間在制品、半成品的零庫存成為可能。
精益生產主要包括所有事情的基礎——5S現場管理,準時化(Just In Time)和自動化是精益生產的兩大支柱。以及6σ質量管理原則,可視化管理以及不斷追求完美,支撐體系如圖所示。
2 基于精益生產的流程優化案例分析 1 案例研究背景 南方機電制造有限公司隸屬于南方航空動力機械公司,在機電產品開發和生產制造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公司主要從事國外機電產品“三來一補”轉包生產,以外向型生產為主,生產模式主要依據客戶訂單要求進行組織。
公司生產主要以客戶訂單作為生產驅動,產品系列化,如:刷桿支架、頂桿支架、搖軸、轉軸等。同類產品結構極其相似,生產組織過程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特點。以刷桿支架為例,年訂貨量為2800件,要求每月交付150件。但是,按照公司現有生產能力根本無法滿足需求。一方面,由于生產管理比較粗放,生產組織流程不盡合理,致使其生產效率低、周期長、不能按期交貨等缺點十分突出, 企業每月有30%~50% 的訂單不能按時出貨;另一方面,工人長期加班,生產能力表現得嚴重不足,使企業在快速響應市場、滿足客戶需求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2 企業存在的問題及主要原因分析 通過對企業生產及管理進行考察后,對問題的原因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①每月批量投放制定不合理。無法按順序組織生產,在制品占用時間長,生產周期長(生產周期大約一個月)缺乏靈活的處理能力,市場響應能力差。②工序作業缺乏標準化。工序設備及人員配置不盡合理,經常出現多處設備閑置及人員等待時間,且同道工序的作業方法、作業時間相差懸殊,產品質量、生產進度控制困難。并且不能建立有效的工時考核標準,生產能力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③缺乏基本的市場預測機制,按訂單生產。臨時訂單的插單生產,經常引起整體生產過程的混亂,不能按時交貨的情況經常發生。④由于工序設備及人員配置不盡合理。出現多處設備閑置及人員等待時間,造成生產能力的浪費。⑤生產現場布局混亂。沒有安全可靠的工位器具存放保護零件和運輸零件,造成零件的碰傷和劃痕,導致零件返修甚至報廢。 3 根據精益生產方式制定優化方案 根據上述分析,企業目前生產流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機械加工的工藝技術問題和企業整體生產現場布局問題。結合精益生產方式和企業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建立一套較完整的現代加工技術及工藝管理體系,對企業原有傳統生產組織及管理流程進行改造,對產品加工工序內容、設備和人員重新調整布置。通過增加必要的先進設備,并組成比較靈活的小單元相連接方式生產線,實現了消除浪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精益生產目標,并在生產現場之間建立“連續流程”,實現整個價值流的優化,并采用拉動式生產控制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制定出的改進措施如以下幾個方面: 3.1 調整月批次投入量 精益生產著眼于整個生產流程,追求工序間在制品、半成品的零庫。而原來每批次投入量80件,單批次數量過多,造成單批次流轉周期過長,經常出現設備、人員停工待料的情況。經過分析測算,將單批次投入量調整為30件,每月投入5-6批次,以適應各加工環節的頻次,較好地控制了生產現場在制品的合理流轉,保證了生產流程的連續性。 3.2 建立完整的生產線 精益生產強調價值流的流動,運用這一個流流動,把設備根據這個流的流動方向按加工工序的順序進行布置,從而大大縮短工序間的距離,減少了搬運。根據精益生產的要求及各加工設備工序能力的不同,調整設備,增加一臺立式加工中心,并將兩臺銑床和一臺鉆床調整他用。按所加工零件“刷桿支架”的工藝流程,組成較靈活的小單元相連接的生產線,完成全部機械加工的工序內容,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配置必須的加工設備和工人,并根據生產周期需要及設備加工能力合理安排人員班次。具體調整見“原加工現場生產布局圖”(如圖2所示)和優化改進后的“調整后的加工現場生產布局圖”(如圖3所示)。
經過以上調整后,設備加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各生產單元更為緊湊,大大減少了零件的中途流轉時間和設備空置時間。 3.3 對加工工藝改進優化 精益生產要求人員按標準工藝工作,按節拍進行生產。根據精益生產方式、現代加工技術及工藝管理模式對零件“刷桿支架”的加工工藝進行合并調整,對加工工序中的50、60、80、90工序合并成一道工序,采用加工中心機床進行加工,僅此一項,不但節省了加工費用,更縮短加工時間,保證了質量,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具體工藝內容參見圖4。
①生產成本分析。該零件(如圖5所示)工藝技術復雜程度中等,有形位公差要求。經過設備調整和工序調整后,增加了資金的投入,購置了立式加工中心。但是從表1與表2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加工費用不但沒有增加,還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企業的生產加工能力和擴大了生產范圍。
A.原成本:Q原工序費用=E50工序+E60工序+E80工序+E90工序=10+9+50+60=129元
B.現成本:Q加工中心=E加工中心工件單價·H工序時間=100x0.7=70元
②工序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我們可以看出,從單件工時來看限制工序能力的瓶頸主要在80、90、120工序,而120工序直接通過增加檢驗人員可以解決,因為80、90工序則比較復雜,工藝要求較高,由于工人的加工技術參差不齊,造成產品質量極不穩定,合格率較低,更導致生產效率的低下。所以,必須通過改進工藝和調整加工設備,才能提高生產效率保證加工質量,直接提高產品零件合格率,使工序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③生產周期分析。如表2所示,由于50、60、80、90工序時間較長,加工內容多,存在不確定性,容易造成生產周期的延長和混亂,經過50、60、80、90工序的調整合并后,改由加工中心機床一道工序加工,工序時間也由原來134分鐘/單件工時(合并前)縮短到現在42分鐘/單件工時(合并后)。單件總工時也由原來“80分鐘/單件總工時”縮短到“288分鐘/單件總工時”,大大節約了工序加工時間,直接縮短了零件加工的生產周期。 3.4 采用“看板管理”方式
通過對生產計劃、生產進度、在制品流轉過程、質量控制和管理等各環節借鑒精益生產的“看板管理”,可以更好地傳送生產以及運送的工作指令,防止過量生產和過量運送,進行“目視管理”并能及時改善存在的問題。加強產品的質量控制,在零件加工過程中增加必要的檢測和抽檢,避免零件的批量返修和報廢。增加必要的工位器具保護零件,避免零件的碰傷和劃痕,減少零件的返修和報廢。選用性價比較好的刀具、夾具、量具,降低生產費用和生產成本。
3 實施優化方案后的應用效果分析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運用,通過實例驗證,經過精益生產優化后的生產流程獲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直接效益:首先,在調整月批次投入量后,合理的批量生產極大地減少了在制品庫存,改善了現場生產管理秩序,每周均有產品下線,生產周期顯著縮短。提高了生產效率10%以上。其次,經過建立小單元生產線,設備加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各生產單元更為緊湊,大大減少了零件的中途流轉時間和設備空置時間。合理安排輪番生產,工序作業標準化,定編定崗。至少使生產效率提升5%以上。再次,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優化,縮短了加工時間,降低了加工費用,保證了產品加工質量,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扭轉了經常出現的不能按時交貨、長期加班加點的不利局面,降低了生產成本。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產能獲得顯著提升。比改進前提高生產效率30%以上。最后,通過實行“看板管理”方式,使得整個產品的生產流程狀態一目了然。增加了加工過程中的靈活性和可控性,加之對其它一些環節的改進優化,使生產效率提高15%以上。
綜上所述,經過對企業生產流程重新設計運行后,使企業逐步實現從傳統批量生產方式到精益生產方式的轉變,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現代加工技術及工藝管理體系,通過對企業原有傳統的生產組織及管理流程進行改造,對產品加工工序管理內容、設備和人員重新調整布置。通過實例也說明了以上方法的應用過程和實際效果,產能指標完全達到設計要求。同時也滿足了企業提出的不增加生產人員, 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的要求,同時生產現場的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可以隨時滿足市場對產品多樣性的需求,提高了顧客滿意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業的整體工藝技術水平和機械加工能力,極大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轉貼于
4 結束語
從案例可以看出在精益生產的指導下,結合企業實際,生產流程可以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連續的作業流程,其適應現代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的新思路。利用精益生產,持續不斷的改進,減少浪費、增加價值,提高核心競爭力,是制造型企業獲取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美]蔡斯,[美]阿奎拉諾,[美]雅各布斯.運營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張錫華.精益生產方式的應用[J].汽車工藝與材料,2009.3.
陳榮,劉林.基于精益物流思想的庫存控制研究[J].物流技術,2006,(9).
潘家軺,曹德弼.現代生產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一、持續改善的含義
持續改善的日文單詞是Kaizen,英譯為Change for the better,其含義是:通過零成本(或者小成本)的投入,改變現場的不合理現象,從而達到提高質量、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和保證安全的目的。也就是在制造業中,全員參與進行改善,提高管理水平的持續活動。同時,持續改善(Kaizen)也可以指“對企業不同領域或工作位置上所做的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它涉及到企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的持續不斷的改進,包括最高的管理部門、管理人員到現場的一線員工。
二、煙草企業持續改善系統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煙草企業的不斷發展,相應的管理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企業的發展,南寧卷煙廠先后系統地導入實施了6S、TnPM、六西格瑪等現代管理工具與方法。多種改善工具在生產現場的交叉融合,為提高南寧卷煙廠制造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管理內耗。
(一)改善基礎工具缺乏統一管理的機制
目前,南寧卷煙廠多種改善工具并行,如合理化建議、改善提案、消除六源、單點課等,但管理職責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分管部門間對持續改善缺乏的統一規劃,員工在提改善建議的時候,工具選擇較為隨意,甚至為了完成任務,會把一條改善建議同時從不同渠道提交。這樣就造成了改善工具豐富但員工參與改善的積極性不高,部分改善工具的推行,甚至還采用了負激勵考核的方式,收效仍然不明顯。
(二)持續改善缺乏價值引導和管控
由于在推行改善工具的過程中,員工對于如何鎖定浪費,找到根本原因,尋找改善機會的能力缺乏指導,而且改善的評價激勵與改善的實際效果、收益沒有掛鉤,造成了員工為了用工具而用工具,只追求改善的數量,忽視改善的質量,導致持續改善對提升工廠價值創造能力的推動十分有限。這樣一種沒有價值導向的改善,使得改善的質量不高,員工習慣給別人提改善建議而不關注自身工作的改善提升,類似于食堂飯菜口味改良、更換路燈、提升門崗前臺形象之類無價值或低價值的改善建議耗費了大量管理資源。
(三)改善信息流轉節點多,存在流程浪費
員工提交改善建議時,不同的主管部門對不同的改善工具O計了不同的表格和審批流程,員工提改善建議不僅要填表格、還要對問題進行拍照打印,動作繁瑣耗時長,這些都無形中給員工實施改善設置了障礙。同時,改善建議無論大小都需要經過層層審批,有些審核部門并不能完全掌握現場的實際情況,提出采納意見非常滯后。
(四)激勵機制未發揮促進作用
企業在對群眾性的改善活動僅是在年終評比,并只對有限數量的優秀建議進行獎勵,員工感覺企業對持續改善不重視,個別改善工具甚至采取了負激勵定量考核的方式,員工對做改善產生抵觸情緒,自主改善的積極性受挫。
三、創新持續改善模式解決改善中存在的問題
持續改善是以價值為導向,不斷優化現場管理,提升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證安全。因此,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基于精益管理的思想,對持續改善體系流程進行優化。
(一)化繁為簡:將六源、改善提案、單點課等基礎性改善工具整合歸為合理化建議,統一管理
1. 取消:廢止了“六源”問題和改善提案的相關制度和表格,并把單點課明確為合理化建議改善后的成果固化、推廣工具。
2. 整合:將合理化分為現場、設備、質量、安全等九大類,囊括了原來消除“六源”、TnPM改善提案等改善內容。
3. 梳理:減少管理環節,修訂《合理化建議管理細則》、《南寧卷煙廠持續改善與創新管理細則》等持續改善管理指標和標準。
4. 界定:明確必須立足崗位,圍繞具體問題,提出具體的改善對策,并應當能夠在現有條件下較短時間內實施的,才屬于可采納的合理化建議。
(二)聚焦價值:明確問題來源,圍繞消除浪費、立足崗位,重新定義改善活動
1. 鎖定浪費:明確搬運、等候、缺陷、庫存、多余動作等浪費是改善的主要來源,編制發行《精益推進手冊》,以豐富的案例講解如何通過發現浪費,消除浪費。
2. 明確步驟:將精益生產中“鎖定浪費―小組活動―5WHY分析或4M分析―提合理化建議―改善前后對比―標準化或單點課―活動再循環”七個活動串成一個整體進行推廣,并明確順序,確定改善流程。接著在改善成果固化階段,引入TWI-JI(工作標準)和TWI-JM(工作改善)方法,通過編制圖文并茂的作業標準對員工進行訓練,確保改善成果可持續。
3. 凸顯價值:一是圍繞產量、質量、成本、安全、士氣修訂了崗位KPI,每日對KPI進行反饋,要求員工對異常指標問“五個為什么”,對根本原因進行改善;二是合理化建議評分規則中增加改善收益評估的環節,財務部門進行現場評估,評估結果占合理化建議總評分的70%比重。
(三)互聯網+:嘗試運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技術實現在線提交和管理改善建議,最大限度地方便員工,提高流程效率
1.移動互聯:自主開發在線合理化建議管理程序,員工可以用手機隨手拍下問題,隨時發送改善對策,管理者可以通過手機在線處理合理化建議,并將采納的建議直接通過手機發送至實施人,整個合理化建議的管理流程實現在線流轉。
2.數據挖掘:通過自主研發數據挖掘技術,對MES系統的數據進行二次利用,實現了卷包機臺生產數據的實時手機監控,并自動生成圖表化的交接班報告,使每班生產結束后,立即獲得本班在產量、消耗、設備運行狀態的總體評估,引導班組和機臺及時對問題進行改善。
3.即時提醒:合理化建議的手機應用程序運用了微信開發接口,自動完成身份驗證、部門識別,并實時通過微信短消息提醒管理者和改善責任人完成改善任務,建議提出人隨時可查閱建議的審批狀態。
4. 用戶體驗:通過快速迭代開發,該程序已更新至2.4版本。員工可在用手機填寫合理化建議的同時,直接調用手機攝像頭進行問題拍照上傳,并加入了歷史改善界面,方便員工隨時查閱、分享改善經驗。
(四)雙向激勵:建立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政策,使員工通過改善體現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1. 積分制激勵:每條已實施完成的合理化建議均對提出人給以一定的積分獎勵。定期開放積分兌換平臺,員工可用積分兌換高價值商品。
2. 改善達人評比: 每月開展“改善達人”評比,邀請員工為優秀建議點贊,在工廠主要通道用看板展示“改善達人”照片,編寫微信小短文對“改善達人”進行宣傳等,提升員工做改善的成就感。
3. 精益首席評聘:開展“精益改善首席”評聘工作,樹立改善榜樣,激勵全員持續改善的積極性。
4. 星團隊激勵:同樣采取積分制形式,將改善收益、KPI等指標與團隊精益活動獎勵掛鉤,引導班組機臺關注改善、消除浪費。
四、結語
持續改善是工廠持續發展的基石,工廠要發展,就要從基本做起,營造良好的改善文化與環境,使得精益管理能落地生根。工廠要不斷的激發員工的改善活力,以價值為導向,讓員工真正的感受到改善所帶來的益處,引導全員參與其中,使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達到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邢文英.QC小組基礎教材[M].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3.
[2]張平亮.精益生產推行手冊[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3]呂國榮,陳游芳,蔣如彬.精細化管理的58個關鍵[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4]徐明強.中國式精益實踐[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5]華一錦.精益管理在昆明卷煙廠的應用研究[D].云南大學,2014.
[6]謝慶紅.基于質量重現的精益生產管理[D].河南農業大學,2010.
中圖分類號:THl6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2
一、前言
在“精益思維”中,要求企業以最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占用最少的時間和空間,創造出最大的價值,為顧客提供最超值的服務。在物流供應鏈中,倉儲管理效率的提高,是實現精益生產的重要環節。基于“精益思維”,通過對倉儲庫位進行優化,是提高倉儲效率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汽車生產裝配中的零部件物流體系,因需要對成千上萬的零部件按照所生產的汽車型號進行排序,并準確無誤地送到目的地(裝配工位),實現向生產線邊準時供貨,以保障汽車裝配的正常運行,因此更需要對倉儲的庫位進行合理布局優化。本文著重就汽車零部件物流的線邊庫位優化,以上海大眾寧波工廠LOC大件庫位優化為例進行分析,說明庫位優化對提高倉儲效率的重要意義。
二、貨位優化的必要性
在倉儲管理中,貨位的布局,將直接影響到出入庫效率。據統計,卸貨、上架、下架和裝車發運等作業占可傳統倉庫物流作業中40%的時間,其余的大量時間均花在人員的無效行走上。勞動力成本是現代物流企業成本中占比最重的一部分,人員的無效移動,勢必降低勞動效率。因此,通過對倉庫進行合理規劃,對庫位進行優化,從而減少人員的無效移動,提高作業效率。
對于配送的倉庫或者配送中心,高效的揀貨能力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辦法。而與揀選作業效率緊密相聯系的庫位布局是否合理,就變得非常重要。對庫位進行管理及合理優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倉庫貨物的存儲庫位進行相關的規劃、分配、使用、調整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倉庫空間利用率及揀選人員作業效率,從而降低相關的倉儲運作成本,提升企業物流配送服務的能力。
三、庫位優化的目標及原則
1.貨物存儲目標
貨物的存儲目標是倉庫進行貨物的存儲時想要達到的效果,或是目的,一般倉庫都會以以下所列的幾項作為各自倉庫的存儲目標:
(1)保障存儲貨物質量
(2)最大化空間利用率
(3)確保貨物的有效移動
(4)確保高效的后續作業
(5)便于管理
2.貨物的存儲策略
(1)定位存儲
(2)隨機存儲
(3)分類存儲
(4)分類隨機存儲
3.庫位優化的原則
以下是一些在庫位優化中通用的原則。
(1)周轉率為基礎法則。
(2)貨物相關性法則。
(3)貨物流動密度法則。
(4)貨物同一性法則。
(5)其他法則。
4.庫位優化的基本思路
(1)明確影響貨物存儲的關鍵因素。
(2)收集所需的基礎信息。
(3)確定優化的目標和約束。
(4)實施庫位優化。
四、上海大眾寧波工廠LOC大件庫位優化
1.大件零件庫位現狀分析
上海大眾寧波工廠大件儲存區主要有A庫、B庫、C庫、D庫和E庫,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五個庫區組成每個庫區所放的零件的量不同,每個庫區都有相應的揀貨區以及上線的路線。
2.LOC大件庫位問題分析
大件庫位的劃分主要依據零件規格、數量以及零件上線路線等因素,將其劃為A庫、B庫、C庫、D庫和E庫,其中A庫設置了隔離區且D庫沒有零件上線的路線。但是現在所存在的問題就是每次揀貨出庫的時候都需要跑到別的庫去揀貨,這樣大大的加長了揀貨的過程,同時也延誤了出庫的時間。如洗滌氣罐總成這個零件它的出庫路線在E庫但是它卻放在了B庫,從而導致E庫的揀貨員每次需要出庫的時候要跑到B庫去揀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浪費掉了在去B庫揀貨的來回途中,如果我把這個零件放在E庫那么我揀貨的時間會大大的減少,從而縮短了出庫的時間。
3.LOC大件庫位優化
(1)優化目的。為了提高上線的速度,提高出庫效率,促使其最大化空間利用率、確保貨物的有效移動、確保高效的后續作業、便于管理。以物流總量最小作為庫位優化的目標,將零件揀貨頻次和行走距離作為主要考慮的因素。同時,使員工的分工合理化,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2)庫位優化實施根據精益生產原則以及貨物相關性原則將每個庫位進行小范圍的變動優化。
①將A庫的隔離區與D庫的大件零件區進行調換;同時,將其D庫的零件按照上線的路線分配到各個庫區。②將各個庫區擁有上線路線的零件在別的庫區的零件移至本庫區。③將原本存貨在A庫且上線路線在B庫的零件移至B庫,同時把B庫的有限空間合理的應用;④把原有存在B庫,上線路線是在E庫的零件移至E庫,將E庫零件儲存量不大的零件庫位適當的減小。⑤將D庫的零件需全部移至A庫,同時把D庫空出的儲存面積用來作為隔離零件存放區,原本隔離零件存放區是在A庫。
(4)庫位優化后的效果。在庫位優化后,如圖1中A11區中的空白區域我們將放置原有零件的上線路線在A庫且零件放置在別庫的零件移至A11區。再如圖2和4中的B11區和D2區與D3區進行調換,將D2和D3區域劃分為隔離區;同時,將原有零件上線路線在B庫且零件放置別庫的零件移至B11區。通過庫位優化后,倉儲效率明顯提高,員工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提高了客戶滿意度,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或是帶來更多的利潤。
五、結論
在倉儲管理中,入庫和出庫操作效率將直接影響著倉儲效率。因此,在倉儲配送工作流程中,首要考慮的是縮短揀貨頻次高的貨物的出庫行走距離,也就是對庫位進行優化,進而提高出庫效率。本文通過對上海大眾寧波工廠LOC大件庫位的優化設計,充分說明庫位的優化對提高倉儲效率是大有裨益的,對物流企業的貨位優化可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何振彪.提高物流中心作業效率的利器――貨位規劃與調整[J].物流技術,2002(03).
[2]董千里.高級物流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陳月婷,何芳.基于遺傳算法的自動化立體倉庫的貨位優化分配[J].物流科技,2008(01).
[4]Daniel T.Jones.精益思想[M].C械工業出版社,2011(5).
[5]顧君.貨位布局研究和圖形化模擬倉庫的實現[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02).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近年來,由于人們對丁二烯的需求量不斷加大,乙腈法生產丁二烯后處理工藝的優化問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雖然我國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新時期,加強乙腈法生產丁二烯后處理工藝優化的研究,對我國生產丁二烯的技術水平起著重要的意義。
二、丁二烯的用途
丁二烯是一種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礎有機原料和合成橡膠單體,是C4餾分中最重要的組分之一,在石油化工烯烴原料中的地位僅次于乙烯和丙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共軛二烯,可以發生取代、加成、環化和聚合等反應,使得其在合成橡膠和有機合成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可以合成順丁橡膠(BR)、丁苯橡膠(SBR)、丁腈橡膠、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彈性體(S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樹脂等多種橡膠產品,此外還可用于生產己二腈、己二胺、尼龍66、1,4-丁二醇等有機化工產品以及用作粘接劑、汽油添加劑等,用途十分廣泛。
三、乙腈法生產丁二烯后處理工藝優化的必要性
粗丁二烯一般還含有其他的C4組分雜質,通常是采用萃取精餾的方法將丁二烯分離開來。乙腈(ACN)及其含水物是常用的萃取劑之一。ACN是丙烯腈生產中的副產物,在我國來源豐富。ACN對C4氣體的分離能力較強,工藝要求較低,故以ACN為萃取劑從C4中分離出丁二烯的工藝流程特別適合我國國情,在我國這類裝置應用較多。隨著近期國內乙烯裝置的不斷改擴建,就必須了解原有ACN法工業裝置的生產狀況,以及在此基礎上針對國內ACN法生產丁二烯后處理工藝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改進和優化。
四、ACN法生產丁二烯的后處理部分
ACN法生產丁二烯的后處理可以分為3個部分:丁二烯水洗部分、丁二烯精制部分和溶劑回收部分。
1、丁二烯水洗部分
由于ACN的沸點較低,第二萃取精餾塔頂產物(主要是丁二烯)不可避免地混有少量ACN,如果不除去,將會影響丁二烯產品的質量。國內有些ACN法抽提C4的做法是:先將二萃塔頂產物水洗以除去ACN,然后送往丁二烯精制部分(脫輕、脫重)。整個工藝流程見圖1。
為了除去丁二烯中含有的少量ACN,丁二烯水洗塔的耗水量比較大,水烴比一般在2左右。水洗后的稀溶液送往溶劑回收塔回收其中的ACN時,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且溶劑回收塔塔底排出的廢水大部分不能重新回收利用,從而造成對水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所以,如何有效地回收丁二烯中的少量ACN,對于C4抽提的整個工藝流程和環保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丁二烯脫重塔的作用是分離比丁二烯重的組分,主要是順反丁烯、1,2-丁二烯和C5等,而ACN的沸點遠遠大于丁二烯,且不與丁二烯形成共沸物,所以完全可以在脫重塔中除去。
2、丁二烯精制部分
丁二烯精制部分包括脫輕塔和脫重塔。一般是先脫輕,后脫重,以除去丁二烯中的輕重雜質。從本質上講,脫輕塔和脫重塔先后順序的安排對丁二烯產品質量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先脫重后脫輕,就會為流程優化提供思路。
3、溶劑回收部分
溶劑回收部分的作用就是從稀溶液中回收ACN,對于有機水溶液的分離,工業上多采用傳統的普通精餾方法,但是普通精餾方法分離有機水溶液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五、工藝優化
1、溶劑(乙腈)比的調整
合理的溶劑比對裝置的經濟運行十分重要。采用較大溶劑比,能克服各種因素的干擾,丁二烯抽提率高,但抽提率的增加與溶劑比的增加不成正比,它會相應增加塔的操作費用;采用較小的溶劑比,容易引起C4烴與溶劑在塔板上分層,不利穩定操作,而且抽提率低。因此,選擇經濟合理的溶劑比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丁二烯裝置早期處理裂解C4時,沿用處理粗丁二烯時的溶劑量,溶劑比一般為4.8。實踐證明,4.8的溶劑比偏低,塔操作彈性低,循環時數多,塔頂抽余C4中平均含有1.5%左右的丁二烯。于2006年初,腈烴比提高到5.6-6.0后,T12101A塔操作平穩,塔頂抽余C4中丁二烯含量由1.5%降為0.2%以下,塔釜蒸汽用量比原來下降了0.2t/h,增產丁二烯約190t/a。
2、溶劑含水量的調整
適量含水的乙腈有利于提高選擇性,乙腈濃度在85%~90%時更明顯(見圖2),而且有利于降低塔的操作溫度,減少自聚物生成與降低蒸汽消耗。但是水過量(大于20%)時,C4和乙腈容易分層,系統起泡,破壞正常操作,造成液泛;水量太少(小于5%)時,乙腈的選擇性降低,順反丁烯也被萃取到塔底。丁二烯裝置2006年以前循環乙腈含水指標為5%~10%,運行證明,該指標不太合適。含水低于7%時,由于乙腈選擇性的降低,T12101B塔底順反丁烯超標,增大了后續單元的壓力,造成無用的耗能。2006年將循環乙腈濃度控制在92%-93%后,塔底順反丁烯超標的現象基本完全解決,裝置有效開工率明顯提高(見表1)。
表1近三年裝置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對比表表改了,時間2004 2005 2006三年比較 噸產品能耗及后面四行數據刪掉
3、解吸塔(T12102塔)溫控的調整
T12102塔采取了T-F串級溫控回路。為了保證解吸干凈,原靈敏板溫度為120℃。
生產實踐說明在這一溫控下,側線抽出效果不好,影響了除炔烴塔的操作,而且T12102塔也浪費了蒸汽。將溫控由120℃降為118℃后,以上現象得到了改善,側線抽出效果良好。T12102蒸汽用量每小時降低了0.1t,塔釜仍能保持130℃的沸點溫度,解吸效果很好。
4、T12101A、T12101B質量指標的調整
我車間采用原料以遼化烯烴廠裂解碳四為主。裂解碳四中含丁烷、順丁烯、反丁烯、1,2-丁二烯、1,3丁二烯、炔烴和碳三和少量重組分。原工藝操作以T12101B塔塔釜指標做為依據,其中反丁控制在0.25%以下,順丁控制在3-8%。后來在實際的生產中,由于過分強調塔釜指標合格,導致蒸汽能耗增大,且塔頂部分1,3-丁二烯隨抽余碳四進入水洗塔最終進入罐區,也造成了丁二烯的浪費。因此,車間增加T12101A塔塔頂指標,控制其中丁二烯含量小于0.2%。該指標正確地指導了生產,萃取一塔蒸汽能耗顯著降低,丁二烯相對收率增加。
5、溶劑回收塔工藝優化
將T12304塔釜廢水由原來的直接排入污水系統改為部分進入T12303塔洗滌重組分:該方案有點有兩方面:1、減少了T12303塔新鮮洗滌水的用量。2、減少了含乙腈廢水的排放,緩解后續污水處理工段的壓力。
六、效果分析
通過技術改造和工藝優化,丁二烯裝置的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成為1套操作彈性高、產品純度高、開工率高的國產乙腈法抽提丁二烯裝置,具體情況如下:
(1)操作彈性高:萃取系統負荷最低為4t/h,最高為11t/h;(2)產品純度高:成品丁二烯中,丁二烯含量高達99.5%以上;(3)裝置運行周期明顯增長,窗口檢修次數顯著減少,全面檢修為三年一次。
七、乙腈法生產丁二烯后處理工藝的優化展望
目前,我國丁二烯生產與國外的差距,主要是裝置規模偏小,資源相對比較分散,整體利用率不高。一些中小型乙烯項目,C4資源還沒有集中加工利用,而是將其作為燃料或出售。因此要解決丁二烯供不應求的問題,使更多的衍生物生產所需原料丁二烯的自給率逐漸提高,除了繼續對現有生產裝置進行技術改造,進一步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裝置的自動化控制水平外,新建丁二烯抽提裝置的單套規模應力求在100kt/a以上,優先將原加氫循環做裂解原料的混合C4資源,用作丁二烯抽提裝置的原料,并力爭從設計到設備制造都立足于國內,以加快縮小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全面提高我國丁二烯的生產技術水平。
八、結束語
通過對乙腈法生產丁二烯后處理工藝的優化題分析,進一步明確了處理工藝的優化技術在乙腈法生產丁二烯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乙腈法生產丁二烯的后續發展中,要加強處理工藝的優化技術的研究,促進乙腈法生產丁二烯技術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1)10-0049-03
2010年,鞍山成功獲選“轉型?2010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成為東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一個老工業城市,正在實現華美轉身。
一、鞍山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鞍山始終堅持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25億元,比2006年增長一倍,年均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3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79.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52.7億元。鞍山經濟增長的協調性正在增強,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5.5:55:39.5調整為2010年的4.3:53.7:42,全市經濟由主要依靠工業拉動向二、三產業共同拉動轉變。
(一)農業已經由傳統農業全面轉向現代農業
鞍山堅持用現代物質手段武裝農業,大力發展以設施種植業、設施養殖業、設施漁業和設施林業為重點的設施農業,以設施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十一五”時期,累計新增設施農業面積近百萬畝,總面積達到13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3,全市農民實現戶均一棚,設施農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同時,以農產品深加工園區和龍頭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達到400家;全力培育農業主導產業集群,形成了“一縣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縣域地區經濟總量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到2010年末,全市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含千山區)實現1264億元,占全市總量的55%,年均遞增26.97%;農村城鎮化率達到了68%。201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169.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310元,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鞏固。
(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近年來,鞍山始終堅持把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點,加快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全市工業經濟呈現出總量擴張、結構優化、競爭能力提升、發展方式轉變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期間,鞍山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增加值3386億元,比“十五”增長1.8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000戶,比2005年增長2.7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55億元,比“十五”增長4倍。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工業產業和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由“一鋼獨大”向“五業并舉”轉變。鞍山本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新興產業的思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鞍鋼克服金融危機影響,加快技術改造,正在向精品鋼基地邁進。精品鋼和鋼材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精特鋼和鋼材深加工率預計達到50%,比2005年提升30個百分點。在做強做精傳統支柱產業基礎上,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精特鋼和鋼鐵深加工、裝備制造、菱鎂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電光伏“五大主導產業”共同發展的全新格局。2010年,“五大主導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85%,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結構由78:17調整為57:28,其中,鋼鐵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71%下降到39%。實現了由過去鋼鐵“一柱擎天”向精特鋼及鋼鐵深加工、裝備制造及工業自動化、菱鎂特色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電光伏“五業并舉”轉變。
2.工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地企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以鞍鋼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產品水平、裝備水平、技術水平實現大幅度增長。鞍鋼一大批精品鋼材項目相繼投產,使鞍鋼板管比達到82%,高附加值產品達到50%,向世界精品鋼基地邁進扎實一步。地方工業實力顯著增強。近幾年來,鞍山在大力支持鞍鋼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全力推動地方工業高速增長,堅持以項目升級為核心,按照集群、企業、項目、空間“四位一體”抓招商,積極吸引海內外和本地企業投資鞍山,推動地方工業不斷做大做強。2010年以本地民營和引進企業為主體的地方工業每年以41%的速度高速增長,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005年的33.5%提升到71.7%,,實現利潤由2005年的16.5%提升到68.8%,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的26.4%提升到91.4%,全市工業發展實現了以鞍鋼為主到以地方工業為主的改變。
3.工業布局進一步優化。通過大力推進工業進園區,鞍山工業基本實現了集中式布局、集群化發展、集約化生產。目前全市工業園區已由“十五”期間的3個工業園區發展到18個工業園區,工業用地比“十五”期間新增220平方公里。園區已進駐企業項目1500多個,總投資1100多億元,并已全部開工建設,投產項目占50%以上。
(三)服務業結構不斷優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近幾年鞍山市服務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實現r903億元,同比增長20.6%,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9.5%提高到今年的42%,經濟增長貢獻率由29%提高到40.6%,全市服務業從業人員已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就業之比由2005年的1/3:2/3到現在的2/3:1/3,服務業已經與第二產業并行成為鞍山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與此同時服務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是傳統服務業比重下降,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比重上升。“十一五”期間,金融、房地產、科技、信息、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租賃和商務等服務業增加值年均遞增20.%,比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增幅高出5.3個百分點,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38.4%;二是特色旅游業發展較好,五年累計實現旅游創匯6.4億美元,旅游綜合收入605.6億元,分別年均遞增37.9%和30.7%;三是連鎖經營等現代服務業態蓬勃興起;四是規劃建設中的服務業集聚區、產業帶也粗具規模。
二、鞍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鞍山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輝煌的成效,特別是隨著中央制定了新一輪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鞍山作為沿海與腹地間最重要的連接點,通過“兩個融入”的加速推進,為鞍山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創造
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但與此同時,現階段鞍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有待突破。長期以來,鞍山第二產業始終占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一、三產業比例偏低、發展相對滯后。具體表現在:
(一)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發展較慢
第一產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二、三產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農林牧漁業發展不均衡,林業、漁業加起來占第一產業比重不足5%,傳統農業比重大,科技含量不高,農產品品種結構單一,名優特色產品少,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精深加工的農產品份額小,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不快,設施農業起步晚,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不完善。
(二)工業結構有待改善
一是從產業結構上看,傳統產業比重偏高,新興產業亟待發展。通過“十一五”期間的調整和發展,鞍山新興產業得到進一步提升,但原材料工業的比重相對較大,裝備制造業取得長足發展,但尚缺乏大型龍頭企業;菱鎂新捌料產業中高技術含量的鎂合金產品還沒有形成規模,光電光伏產業還處在起步和創業階段。二是從企業結構上看,具有較高集成能力和制造水平的企業不多。盡管一批大型企業,特別是地方大企業逐漸形成規模,但在傳統行業中的企業多,配套企業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企業不多。三是從產品結構上看,擁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還不多。傳統產業中精深加工和特種產品比例仍需進一步提高,中低產品亟須向中高端產品發展轉變。大多數企業技術創新意識不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不多,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場競爭能力差,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然滯后,如鞍山市大力發展的化工新材料、光電產業,分別僅占全市工業比重的8%和0.6%。
(三)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內部結構不合理
2010年鞍山市第三產業占全市比重達到4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或地區60%至80%的水平。從內部結構來看,一是現代服務業總體規模偏小,比重偏低。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四大傳統服務行業占全部第三產業比重達到60%以上;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不到1/3。二是現代服務業結構不夠優化。房地產業和金融業發展相對較好,而科學技術研究、文化體育、教育衛生、公共設施服務等行業則發育緩慢、市場化程度低,作為現代服務業標志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也僅占全部第三產業的5.4%。三是服務業布局有待完善。產業聚集度、業態集中度不高,城市綜合體數量偏少。服務業之間的內在聯系不緊密、協同性較差,與制造業之間的互動融合不強,難以產生真正的集聚效應。
三、鞍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路徑選擇
“十二五”時期,鞍山將繼續堅持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經濟轉型的主攻方向,以項目為核心,以增量調結構,推進產業集約化、集群化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速構建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互相融合、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經濟增長主要由二次產業拉動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拉動的轉變。
(一)把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點
工業是鞍山發展的魂,是鞍山發展的根:實現鞍山大發展快發展,必須堅持工業立市,大力發展工業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要加快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打造世界級精特鋼和鋼鐵深加工產業基地。鞍山以鋼興市,經濟轉型必須依托多年業已形成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做大做強“鋼都”品牌。但目前國外鋼鐵企業精特鋼比重已占到三分之一,所以促進鋼鐵產業由以普碳鋼生產為主向精特鋼生產和鋼鐵深加工為主的轉型升級,改變產業在“微笑曲線”中的位置。“十二五”期間,鞍鋼不僅年產鋼進入世界鋼鐵行業前五位,而且還將成為鋼鐵業特強、釩產業世界領先、鈦產業國內最大,多角化產業協調發展,最具國際競爭力、能夠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發展的特大型跨國集團。依托鞍鋼加快把鞍山打造成世界級精特鋼和鋼鐵深加工產業基地,已成為鞍山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二是要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依托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拉長、加寬產業鏈,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專業分工明晰、上下游產品配套的生產體系。主要包括:依托鞍山大型冶金成套設備集成和加工能力優勢,重點建設鞍山柔性輸配電及冶金自動化等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促進裝備制造業由以單件制造為主向以集成創新制造為主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充分利用礦產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礦山技術改造、提高礦產品深加工能力,把鞍山打造成世界級菱鎂新材料產業基地,大力發展菱鎂新材料產業;充分利用周邊化工資源,發揮煤化工技術優勢,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產業;圍繞新能源、新光源、新熱源、新動力及電子元器件等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光伏光電產業。
(二)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撐
鞍山作為老工業基地,具有良好的工業制造業基礎。在堅持工業立市基礎上,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充分結合這一基礎優勢,不能離開鞍山打造世界級精特鋼及鋼鐵深加工產業基地的產業發展定位及高度城市化的發展目的。因此加快推進服務業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一是要優先發展與制造業關聯密切的生產業。加速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大力發展金融業、中介服務業和創意產業等生產業。二是重點發展就業吸納能力強和市場需求大的生活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建設商務集聚區,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商貿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重點發展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一批文化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旅游業,依托千山、溫泉、岫玉、鋼都等旅游資源,重點打造千山文化旅游帶、湯崗子溫泉城等旅游集聚區;全面發展房地產產業,圍繞“百湖城”、“溫泉城”等主題,高起點、高標準制定規劃,提升房地產開放建設水平,實現住宅地產、商業地產、工業地產全面協調發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principle of dismutation of sodium formate method production of neopentyl glycol and optimum process conditions through the actual production,Improved treatment rectification scheme, after the actual test, neopentyl glycol and actual yield increased from 92% to 94.5%, the purity is increased from 96% to 98%, Production of by-product sodium purity is high, can also be sold as a chemical raw materials,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
[keyword]: neopentyl glycol; isobutyraldehyde; Cannizzaro reaction distillation;
一、引言
新戊二醇,(Neopentyl glycol 簡稱 NPG化學名: 2 2-二甲基-1 3-丙二醇分子式: C5H12O2)相對分子量 104. 2。在室溫下是無臭的白色晶狀薄片固體,低毒,具有吸濕性。新戊二醇(NPG)是重要的有機中間體,其分子結構中存在以中心C原子對稱的兩個羥基伯醇的特性,使該分子良好的化學反應性能,與分子量較低的二元醇等相比,這兩個羥基反應活性更強一些。同時由于結構中存在對―二甲基,在β位置上沒有氫原子,使這種醇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熱性和耐光性。這些優良的特質,使新戊二醇廣泛應用在飽和聚酯樹脂、聚氨類樹脂、粉末涂料、合成油和增塑劑的制造中,并且具有具有優異的流動性、柔韌性、化學穩定性、耐候性、抗氯性、熱穩定性和耐紫外線照射等性能。
目前國際生產新戊二醇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催化加氫法,一種是歧化甲酸鈉法。催化加氫法是異丁醛與甲醛催化縮合反應后,主要反應物再經催化加氫還原、減壓蒸水、再經真空精餾,獲得新戊二醇。加氫工藝雖然有流程短,收率高的優點,但加氫工藝屬于危險工藝,也存在著投資大,對外部環境要求高。歧化甲酸鈉法此工藝條件要求溫和,成本低的優勢,所以國內多采用歧化甲酸鈉法。此工藝產品中夾帶較多副產甲酸鈉,對新戊二醇的精制有較高要求,怎樣進一步提高精餾能力,增加新戊二醇的收率, 在生產中改進精餾工藝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二、歧化甲酸鈉法生產新戊二醇工藝原理
1、在弱堿催化劑作用下,甲醛與異丁醛首先發生羥醛縮合反應,生成2,2-二甲基-2-羥甲基丙醛(HPA)。2、在縮合液中加入滴加堿液,使反應物料處于強堿環境下,與過量甲醛發生坎尼扎羅反應,HPA被還原成新戊二醇。甲醛則被氧化成甲酸。甲酸與過量的堿反應生成甲酸鈉。再通過加入甲酸中和過量的堿。3、經過減壓蒸發,脫除鹽分,主要成品再經過濃縮、精餾、一次脫輕、二次捕集,冷卻得成品。4、脫除的甲酸鈉通過去離子水清洗,得到較高純度較高成品,再經過離心的成品,離心出的液體打入母液罐循環利用。
三、歧化甲酸鈉法生產新戊二醇工藝流程
(一)縮合、歧化反應
先將3000kg水加入縮合釜中,再將異丁醛、甲醛按照1:2(摩爾比)的配比投入到縮合釜,升溫至15~40℃。然后滴加30%的液堿,縮合反應2.0~2.5h后,加入液堿調至pH≥12.0,即發生歧化反應,通過不斷滴加堿液保持pH≥12.0的環境,反應2h后,停止加液堿。然后升溫至75℃,保持1小時,完成歧化反應;再往反應縮合釜中加甲酸,中和物料中堿至中性(控制Ph=7~8),得到中和縮合液。
(二)蒸發
將中和縮合液排至縮合液儲槽,確認列管蒸發器真空度達到0.09MPa以上,縮合液PH值7~8,啟動縮合液供料泵,打開轉子流量計往列管蒸發器內。開始緩慢向列管蒸發器內通蒸汽,在0.32MPa蒸汽壓力條件下使列管蒸發器溫度升至80~120℃,高沸點物質甲酸鈉從蒸發器底部排出,新戊二醇、水及低沸點物質等,進入一級吸收塔吸收后,新戊二醇(沸點高)及部分水和高沸點物質落入濃縮釜中,大部分水及低沸點物質從塔頂蒸出。
蒸發器底部的飽和甲酸鈉溶液經離心去除鹽后的母液因含醇量35~50%要循環使用。離心機的物料離干后用去離子水水洗兩次,降低含醇≤3%,得到合格副產甲酸鈉,包裝入庫。
(三)精餾
打開濃縮釜放料閥,將釜中的新戊二醇、水及高沸點物質混合液進入到預熱釜進行減壓蒸發預熱,待蒸餾釜真空達到0.09MPa以上時,將預熱液抽到精餾釜中,精餾釜的物料進行減壓蒸餾。釜溫大于160℃時,物料被簡單蒸餾后,低沸點物質通過塔頂冷凝器變成液體轉化為成品,進入成品預熱釜,成品釜溫度應控制在130~150℃,溫度過高會使新戊二醇順真空管線跑到捕集器中。打開成品釜放料閥進行刮片,刮下的片狀新戊二醇進入包裝袋入庫。
四、精餾過程的工藝優化
初制 NPG 含有各種雜質,雜質主要是 NPG―異丁酸酯和經基特戊醛的自縮合產物。經基特戊醛的自縮合產物雖然可以通過普通的蒸餾法能與 NPG 分開,NPG-異丁酸酯的沸騰溫度與 NPG 的沸點非常接近,后處理階段就比較困難,經查找有關資料,對和產品的后處理和精餾有多種方法。主要是一、是通過蒸汽汽提法。二是使用溶劑法。在后處理中,目前資料介紹wright 和 Hgaemyeer 在美國專利 USP2895996 中提出,可使經過皂化的初制 NPG 進行一次蒸汽汽提,在此過程中把水流中的 NPG 回收。為了避免 NPG 受堿催化而分解,蒸汽汽提要在減壓2~500mmHg和最低溫度60~150℃條件下進行。水流包括了汽提器內 60%~93%的含 NPG 蒸氣流,它必須通過蒸餾將 NPG 分出,所以這是一種很耗能的方法。有相當數量的 NPG 仍留在蒸汽汽提的余料內,由此使收率也受到損害。
同時也有資料報道后處理改進方法,在縮合液中加入苯與水共沸,蒸出水以后,余下的是新戊二醇和甲酸鈉,甲酸鈉可以過濾出來,剩下的釜液可以通過加入二甘醇二丁酯的高沸點物質蒸出新戊二醇。
上述兩種方案的報道只是經過試驗,并未應用到生產中。上述兩種論述增加了工藝流程環節,且增多了其他物質的加入,對主要產品物料的分離、提純都有許多不利的影響。所以它的實用性還有待求證。
本文只介紹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就對上述一般工藝改進后實際產品收率和純度提高做出論述。工藝改進方案如下:
在發生歧化反應時、蒸發過程工藝狀況相近,在第三步精餾過程與前面有所改動,介紹如下:
經吸收塔吸收后新戊二醇、少量水及部分高沸點物質先進入蒸發釜,等濃縮釜和蒸發釜中真空度相等時,將釜中的新戊二醇、水及高沸點物質混合液放入濃縮釜,經濃縮的物料先經脫輕釜、脫輕塔脫除一部分低沸點物質(甲醛和少量異丁醛等),釜內真空度應控制在0.07MPa,溫度110~120℃。待精餾釜真空達到0.08MPa以上時,將液相物料抽到精餾釜中,而氣相部分經過冷凝器冷凝后,再流入濃縮釜。物料進入精餾釜,對物料進行減壓蒸餾。當精餾釜的真空度≥0.07MPa,釜溫大于160℃時,低沸點物質通過塔頂冷凝器冷凝變成液體轉化為成品,進入成品預熱釜,打開成品釜放料閥進行刮片,刮下的片狀新戊二醇進入包裝袋入庫。
精餾冷凝器氣相組分再經捕集釜再次捕集,捕集到的物料大部分流入濃縮釜,成品罐氣相組分流入捕集釜再次捕集冷凝。
五、工藝優化的比較
此兩種工藝的主要區別在于:第一種從一次吸收塔出來的主物料經濃縮、預熱、精餾、冷凝最后生成產品,冷凝后的氣相部分依次經前餾釜、捕集釜冷凝回收到與預熱釜后,重新精餾。第二種是經濃縮的主物料先經脫氫釜,脫除輕組分,再將主物料進行精餾,而后得到成品,精餾后的氣相部分經捕集釜回收回到濃縮,循環蒸餾。這樣的改造,可以有針對的脫除輕、重組分,使成品收率由92%提高到94.5%。
六、新戊二醇的發展前景
新戊二醇(NPG)是重要的有機中間體,是一種帶有新戊基結構的二醇,它主要用在飽和聚酯樹脂、聚氨類樹脂、粉末涂料、合成油和增塑劑的制造中,NPG結合到聚酯類樹脂分子鏈中提供盾形保護,使樹脂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抗水解性、耐腐蝕性、耐老化性和熱穩定性,新戊二醇具有以上的許多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家電、裝飾材料等行業,尤其是在粉末涂料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更為突出。其衍生物廣泛用于涂料、汽車、紡織、農藥、塑料和石油等領域。
七、結語
新戊二醇首先由上海涂料研究所與上海南大化工廠進行了開發研制,經過幾年的技術改進,現在已建成了年產千噸的生產裝置。近幾年我國涂料工業發展迅速,用于涂料生產的新戊二醇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幾套大型丁辛醇裝置滿負荷運行副產異丁醛達15萬t/a,而且開發尚在初期階段。隨著新戊二醇應用領域逐漸拓寬和涂料產量的增加國內 NPG 市場消費量還要增大。提高國內 NPG 的產量和質量是必要的。
通過實際生產驗證,此工藝改造是確實可行的,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具有工藝簡化、效率高、成本低等特點,符合國家環境保護的要求。環保、節能等措施落實到位,真正做到清潔生產。有較好的市場需求,發展前景廣闊。本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投資構成合理,投資回收期較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在技術和經濟兩方面均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徐壽昌.有機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2010重印)ISBN 978-7-04-004138-5
[2]王志魁 劉麗英 劉偉編 化工原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5)ISBN 978-7-122-08095-0
[3]榮惠臨.丁辛醇裝置副產異丁醛的開發與市場.北京化工,1994,24 (2): 13~18(2)
[4]呂志果、郭振美等.由異丁醛和甲醛縮合加氫合成新戊二醇的過程研究[J].山東化工,2003(32):6~8.
[5]王玉.新戊二醇的合成及市場現狀[J].醫藥化工,2006(7):25~28.
中圖分類號:TQ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073-02
乙酸異丁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工業上乙酸異丁酯是由乙酸和異丁醇酯化制得的[1],目前國內有關乙酸異丁酯的文章多集中在乙酸異丁酯催化工藝改進[2-3],而有關乙酸異丁酯生產工藝過程模擬的文章尚未見報道,而我們主要對乙酸異丁酯反應精餾工段優化提供理論參考。
1 反應精餾生產乙酸異丁酯過程分析與優化
1.1 模型的建立
流量均為5 kmol/h的異丁醇和乙酸(流股1)混合通入反應精餾塔(B1),如圖1所示,流股溫度和壓力分別為60℃,2 bar。反應精餾塔共10塊塔板,催化填料填充在2~9塊板,進料位置暫定第4塊板,反應精餾塔塔頂冷凝器設定為全凝,反應精餾塔為常壓操作,忽略塔的壓降。
1.2 結果分析與優化
模擬結果表明乙酸異丁酯主要集中在塔底流股3,其質量分率可達92.9%,未反應的乙酸與異丁醇與水主要在塔頂流股2。
1.2.1 進料溫度
以流股1的進料溫度為自變量,流股3中乙酸異丁酯的質量分率為因變量的函數進行作圖,結果如圖2,雖然進料溫度與產品流股中乙酸異丁酯的質量分率呈單調減的趨勢,但變化幅度不大。從圖2可以看出,進料溫度對乙酸異丁酯在產品流股中的濃度影響不明顯,這是因為反應原料乙酸和異丁醇均為易揮發物質,而該反應的有效相是液相,過高的溫度不利于乙酸異丁酯的生成,所以最佳進料溫度是20 ℃。
1.2.2 回流比
以反應精餾塔回流比為自變量,流股3的乙酸異丁酯的質量分率為因變量的函數進行作圖,結果如圖3,雖然回流比與乙酸異丁酯占產品流股的質量分率呈單調增的趨勢,但影響并不明顯,考慮到節能,最佳回流比為2。
1.2.3 進料位置
對于反應精餾塔來說,進料板位置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對以進料板位置為自變量,流股3中乙酸異丁酯的質量分率為因變量的函數進行作圖,結果如圖4所示,進料位置對乙酸異丁酯的影響不大,所以,最佳進料位置是第四塊塔板。
1.2.4 反應精餾塔的溫度分布和濃度分布
反應精餾塔的溫度分布和濃度分布(液相)如圖5和圖6。
2 結語
經過模擬與優化,反應精餾生產乙酸異丁酯最佳過程參數列舉如下:最佳進料溫度為20℃,最佳回流比為2,最佳進料位置為第四塊塔板。
參考文獻
油菜是我國主要油料作物和重要經濟作物,油菜產業的發展對保障食用植物油脂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油菜也是一種勞動力投入較多、比較效益偏低的作物,傳統油菜從種植到收獲基本上采用手工方式,尤其是收獲環節,勞動強度大、農事緊張、茬口矛盾突出。由于收獲不及時,油菜籽常有發芽、霉變現象發生,影響了油菜籽的產量和品質,降低了農民的種植效益。為此,國家油菜產業體系提出了油菜產業發展的“三高、五化”目標,明確將發展油菜機械化生產作為產業研發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羅平縣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實施情況
云南油菜常年種植面積30余萬公頃,羅平縣以種植面積5.2萬公頃成為全省第一種植大縣。油菜生產與烤煙存在一定的茬口矛盾,收獲期還面臨冰雹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及時完成油菜收獲是油菜增收的重要保障。云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以來,針對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需求,在品種篩選、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羅平縣連續開展了三年油菜機械化播種、收獲現場示范。2013年,全縣油菜機械化收獲面積達到2000余公頃。2014年油菜收獲前,來自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省的跨區域機械化收獲農機隊已有200余臺“久保田”系列聯合收獲機進駐羅平,全縣油菜機械化收獲面積達到6666.67公頃以上,為開展云南油菜機械化收獲現場示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013―2014年,云南省現代農業油菜產業技術體系聯合羅平縣區域推廣站,選用新品種云油雜9號和云油雜15號(E16026),配套采用精量播種、條播和撒播增密技術、蚜蟲統防技術,在板橋鎮建設機械化生產技術核心示范樣板6.67公頃,帶動羅平壩區6666.67余公頃油菜機械化生產,推動全省油菜機械化生產進程。
2014年4月21―22日,由云南省農業廳科教處主持,云南省現代農業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在羅平召開油菜機械化收獲現場會。云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產業經濟研究室及玉溪綜合試驗站、羅平、騰沖和瀘西區域推廣站共9個崗位的崗位專家和團隊成員,羅平縣農技中心、羅平縣農機站科技人員共50余人參加會議。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農機處,云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羅平縣農業局等單位領導和專家應邀到會指導。
參會人員現場聽取了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根澤研究員對體系研況介紹、羅平縣區域推廣站對示范樣板建設情況介紹和羅平縣農機站對羅平油菜機械化生產情況介紹后,引導與會人員觀摩了油菜一次性割倒脫粒一段式收獲和油菜人工割倒晾曬3―4天、機械自動撿拾脫粒兩段式收獲兩種油菜機械化收獲方式,對不同收獲方法田間收獲損失率、收獲商品油菜籽凈度、收獲成本等進行比較分析。
二、羅平縣油菜生產人工與機械化收獲成本比較分析
根據全程人工收獲與機械化收獲成本比較分析及評價(見表1),發現2014年兩段式機械化收獲方式更適合在羅平和云南省其他直播油菜產區應用,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三、羅平縣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經濟效益分析
羅平縣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推廣歷程:2011―2013年采用人工割倒,人工輔助撿拾喂入,機械自動脫粒,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兩段式機械化收獲,節本增效為1140.64元/公頃(見表2);2014年采用人工割倒,機械自動撿拾脫粒,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兩段式機械化收獲。通過比較發現,2014年采用的兩段式機械化收獲比2011―2013年采用的兩段式機械化收獲節約人工輔助成本150元/公頃,節本增效為1290.64元/公頃,而且秸稈粉碎細度好,提高了秸稈還田的利用效率。
羅平縣自2011年實施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以來,至2014年累計推廣機械化收獲面積為12306.67公頃,累計推廣經濟效益為1504余萬元(見表3)。其中2014年推廣成效、示范和帶動作用較為顯著。
四、推進羅平縣及全省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的對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
羅平縣推廣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具有較大的空間潛力,應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羅平縣2014年實施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面積為6706.67公頃,僅占適宜推廣面積3.2萬公頃的21%,還有79%的空間潛力可挖。如果全縣適宜推廣面積全部實施機械化收獲,每年可實現經濟效益4130余萬元(見表4)。
2、引導農戶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
建議云南油菜主產區引導農戶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戶也可以互相聯合成立股份合作制、合伙經營等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機服務實體,通過成本分攤、服務共享、利益均沾的運作模式可以解決單戶購機成本高等問題。同時,地方政府也可以考慮出臺相關扶持措施,引導具有購機能力的油菜生產大戶發展成為農機專業戶,鼓勵他們積極開展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的社會化服務。
3、建立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示范樣板
建議云南油菜主產區建立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示范樣板。示范區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演示、機具調配,著力確保示范區全部實行油菜生產機械化收獲,示范區將作為油菜生產機械化的“特色亮點”向全區普及推廣。
4、加大適宜機械化收獲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的示范和宣傳力度
加大適宜機械化收獲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的示范和宣傳力度,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推進云南省油菜機械化收獲進程,對油菜生產節本增效,推動全省油菜生產機械化具有重要意義。
5、增設油菜生產機械化崗位
為了更好發揮云南省現代農業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對全省油菜生產機械化的支撐作用,建議云南省農業廳科教處和云南省財政廳增設油菜生產機械化崗位。
(注:基金項目:云南省財政專項――云南省現代農業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建設(A3007377)。)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F7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35-0059-02
1 LF爐精煉原理及其冶金功能
1.1 LF爐精煉原理
LF爐在應用中,具備良好的脫氧及脫硫效果。LF爐采取的是擴散脫氧的方式,直接將脫氧產物送入渣中,在大流量氬氣強攪拌冶煉環境與還原渣精煉環境中,可以進一步提高渣鋼間氧傳輸速度,并提高沉淀脫氧去除率。在熔池攪拌、高堿精煉與還原性環境中,鋼水具備良好的脫硫能力。LF爐脫氧效果與脫硫效果存在著緊密關系,如LF爐脫氧效果較好,則LF爐中CaO質量分數較高,其FeO質量分數會降低,從而為脫硫提供有利條件。
LF爐脫氣去雜效果明顯,經過底吹透氣磚,將氬氣輸送到鋼水,從而在鋼水中出現小氣泡,氣泡在上浮運動時,鋼水中存在的氣體會逐漸擴大,并將鋼水排出,氣泡上浮運動,在提高非金屬夾雜物上浮運動的速度上作用
明顯。
1.2 LF爐精煉冶金功能
LF爐精煉爐在應用時,其主要功能主要包括電弧加熱功能、吹氧功能、鋼水脫硫及脫氧功能等。如電弧加熱功能,LF爐電弧加熱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大電流經過三相石電極來實現的,升溫速度每分鐘可以達到4℃~7℃,埋弧加熱主要是通過泡沫渣來實現。LF爐吹氧功能涉及到整個冶金環節,在保證鋼材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工業生產安排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應用LF爐可以保持鋼水溫度,緩解生產壓力,可以節省生產成本,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2 LF爐精煉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某煉鋼廠應用LF爐之后,成功開發了多種鋼,如高碳硬線鋼、冷軋板、冷鐓鋼等產品,提高了企業生產能力,擴大了業務類型。在煉鋼廠中某作業區中,應用了三座50t型號的LF轉爐,并配有三臺連鑄機,在進行板坯生產活動時,板坯連鑄機平均澆筑時間多在20分鐘左右,然而轉爐冶煉周期卻需要大約30分鐘,出現了轉爐與連鑄機工作不匹配的問題,從而為組織生產帶來了較大困難。因LF爐精煉時間無法得到保證,從而對鋼材的精煉效果及技術指標等造成較大影響,降低了鋼質量品質,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3 LF爐精煉工藝優化和設備改造的生產實踐
3.1 LF爐精煉工藝優化的生產實踐
3.1.1 LF爐精煉造渣工藝優化。針對LF爐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對煉鋼廠造渣工藝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出符合不同品種鋼的渣系,從而改變了傳統的石灰加精煉渣的生產模式,為高附加值品種鋼的研發奠定基礎。在經過LF爐精煉造渣工藝優化之后,其造渣工藝形成前渣與后渣分別精煉的方式,前渣精煉主要在轉爐出鋼時處理,后渣主要是在LF爐精煉過程中造渣。優化后LF爐精煉造渣工藝生產流程為:在轉爐出鋼的過程中,添加螢石、石灰及精煉渣等渣料,通過利用鋼水攪拌作用與吹氬攪拌作用,能夠完成前渣精煉;在鋼水到達氬站之后,考慮生產鋼種的實際需要,加入石灰、電石等材料,在LF爐通電化渣三分鐘后,需要工作人員對爐內狀況進行仔細研究,根據實際情況,摻入螢石、石灰、電石等材料,從而對造渣體系調整,精煉出白渣后在還原性環境中結束精煉。在完成精煉造渣之后,采取軟吹氬的方式對鋼水吹氬,吹氬時間應控制在三分鐘以上,促使鋼水中非金屬雜物上浮并排除,從而達到提高鋼水潔凈度的目的。通過生產實踐發現,在完成LF爐精煉造渣工藝優化后,精煉渣堿度由原本的4.33增加到6.2,渣中氧化鐵含量大幅降低,充分證明了精煉效果較好,且改善了鋼水潔凈度,有助于提高產品質量。
3.1.2 鋼包砌筑工藝優化。在LF爐精煉過程中,鋼包爐渣線受電弧高溫影響,在循環鋼水侵蝕的作用下,容易在包底中出現穿漏鋼事故。對鋼包砌筑工藝進行優化,在進行鋼包砌筑時,應用質量較好的Mg-G磚,提高鋼包包底及渣線在精煉過程中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在該煉鋼廠中自優化鋼包砌筑工藝后,大大減少了穿渣線事故,保證了精煉工藝質量。
3.2 LF爐設備改造的生產實踐
3.2.1 LF爐導電橫臂改造。LF爐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嚴重影響著LF爐運行的綜合效益。導電橫臂渦流發熱問題是LF爐運行中存在的重要問題。當導電橫臂中存在電流時,會形成以導電橫臂為中心的三個電磁場,不同電磁場之間的重疊區會產生磁力線切割。B相導電橫臂立柱是電磁場重疊區切割點,B相導電立柱在電磁場影響下發熱,在高溫影響下,對絕緣板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引發電流擊穿事故,對設備的安全應用造成較大威脅。可進行LF爐導電橫臂改造,安裝循環冷卻水箱于B相砸導電橫臂立柱上,從而對絕緣板工作環境進行改善,避免擊穿現象的發生。具體改造措施如圖1所示:
圖1 LF爐導電橫臂改造示意圖
3.2.2 LF爐電極抱閘改造。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發現,電極抱閘與電極橫臂之間在通電過程中,存在著拉弧現象,電機橫臂在電弧擊穿的影響下出現漏水等問題。這種問題檢修時間較長,對精煉爐生產能力造成了很大限制。通過研究發現,造成拉弧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電極抱閘與電極橫臂接觸不好,為此,選擇環氧樹脂板安裝于電極抱閘之下,消除電極抱閘與電極橫臂之間的直接結合處,從而避免了拉弧現象,保證了精煉生產的正常進行。
4 應用效果
通過LF爐精煉工藝優化和設備改造后,獲得良好效果,主要表現為鑄坯低倍缺陷明顯降低,其質量獲得顯著提高,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出,LF爐優化改造后,其鑄坯缺陷明顯降低,質量顯著提高。除此之外,鑄坯合格率也獲得了很大提高,如圖2:
圖2 LF爐優化改造前后不同鋼種鑄坯合格率示意圖
通過圖2可以看出,在LF爐優化改造后,多種鑄坯合格率均有所提高,保證了產品質量,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5 結語
隨著鋼鐵工業的不斷發展,鋼材逐漸向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品質更優越的方向發展,在煉鋼生產過程中,LF精煉爐屬于重要的生產裝置。然而LF爐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嚴重影響著鋼材的生產能力及綜合效益。通過研究問題成因,提出LF爐精煉工藝優化和設備改造措施,減少了故障問題,提高了品種鋼鑄坯質量,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了企業更好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偉,姚德明.LF爐精煉工藝優化和設備改造的生產
維修方案是民用航空運營人或用戶根據飛機構型、運行環境和維修經驗,執行航空器維修大綱、適航和運行規章要求及制造廠建議文件(MPD)而制定的計劃維修檢查要求。,經濟效益。是飛機進行維修工作的依據和標準,是確保飛機持續適航的基本文件。航空公司的維修方案的制定依據要參考多方面的因素(見下圖),主要包括MRBR\MPD、CAD\SB\SL等技術文件、民用航空局的有關適航要求以及航空公司的使用經驗包括可靠性管理中所提出的建議方案等。
二、航空公司調整和優化維修方案的原因及目地
航空公司在初始使用新機型時是根據預計的使用特點,預計的利用率以維修工程管理能力等進行制定的,因此制定的維修間隔同樣比較保守。但隨著航空公司維護經驗和維修數據的不斷提高和積累,維修方案是否科學,不僅關系到飛機的安全與適航,而且直接影響到飛機維修的成本。
三、優化和調整定期工作包帶來的經濟效益
站在維修方案的角度上來看,影響飛機利用率和維修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維修項目間隔和工作包的大小和周期。維修周期長需要執行的頻率就小;工作包中工作項目多就需要完成的時間要長,人工時也就長。不同的航空公司可根據自身條件和維修能力可以采取不同制定工作包的方法。
目前我國的航空公司的維修方案基本上是遵照飛機制造廠推薦的MPD中的周期來確定維修項目的周期,波音公司的MPD一般一年定期更新三個版本,針對飛機各系統和部件以及飛機區域、結構等維修項目進行,以保證飛機各系統及部件能安全可靠地工作,但國內航空公司自主分析能力還有限,一般不會超出MPD所制定的維修項目的間隔。在737NG的MRB和MPD中,已沒有字母檢的概念,所有維護項目的檢查間隔都直接規定為飛行小時、飛行循環或日歷時間。,經濟效益。按照檢查間隔的不同飛行小時(或飛行循環、日歷時間)的要求,在兼顧飛行安全和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為方便對方案的控制,除固定的壽命件、CMR、AWL項目外,上航將大部分維護項目(包括系統、區域、結構)的間隔轉化到字母檢,即定義為P檢和C檢,其轉換后的間隔不超過MRB和MPD規定的間隔。飛行小時、飛行循環、日歷時間之間的轉化是以上航B737-700/800飛機的平均日利用率和平均航段時間為依據的。
上航737NG機隊維修方案P檢間隔為400FH。C檢間隔,原定義為4000飛行小時或18個月,先到先執行,且需要停場4天。而15P檢間隔6000FH,需停場2天。,經濟效益。頻繁的停場及大量的工卡任務對生產安排造成了的困難同時對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且隨著上航737NG飛機利用率的增加及維修工程管理能力提高,目前的維修方案對上航整個737NG機隊已不再適用,怎樣合理優化維修方案,減少航空器的集中停場時間,降低維修成本是整個維修工程管理的當務之急。,經濟效益。
在總結該機隊過去10年的使用和維修經驗的基礎上,結合Boeing相關維修方案項目的最新對應調整,將737NG機隊C檢的維修間隔全部按著MPD的檢查間隔復原,根據上航目前的平均日利用率和平均航段時間為依據進行轉換,重新對維修項目進行組包,將C檢的維修間隔重新定義為6000飛行小時或4000FC或24MO。本次并非將原C檢工作包內的所有項目均進行延長。而是根據Boeing提供的MPD的建議間隔重組,并經過可靠性的評估延長了部分項目。而對于那些不能延長的維修項目則將其轉入與原維修間隔相同的對應字母檢或時控項目中。在本次C檢維修間隔的延長中,在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后,共計延長了210項維修項目,其中:
1C檢項目: 190項; 2C檢項目: 3項;3C檢項目: 2項;
原5C轉現4C檢項目:1項; 原6C轉現5C檢項目:1項;
原7C轉現5C檢項目:5項; 25P轉現2C檢項目:7項; 36P轉現3C檢項目:1項;
實施效果和經濟效益:
1、 總人工時大量的減少的經濟價值:
在未來使用周期16年內,單機節約227.23個MPD維修工時;
以目前上航737NG機隊40架飛機計,在上述周期內總機隊將節約9089.2個MPD維修工時;若以系數2.5折合實際工時:22723個工時;
以國內現行MRO平均工時費用¥270/實際工時計,737NG總機隊將節約實際人工維修費用¥6,13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