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5:45: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城鎮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城鎮是介于城鄉之間,在農村中發展和建立起來的具備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小型社區,包括縣城、縣城以下較發達的集鎮或鄉級行政機關、文化中心所在地,以及在大城市周圍郊縣建立的衛星城,是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服務中心,是連接城鄉的橋梁和紐帶。
從我市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只有0.076平方米的數據來看,我市的小城鎮體育事業發展較全省平均水平來說相對滯后。不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常健身需要。區域間、人群間和城鄉間存在體育發展不平衡,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之間存在發展不協調。具體表現為大部分小城鎮居民可利用的體育設施不夠完善,已經具備的體育設施比較陳舊落后或已經損壞。大部分小城鎮政府對體育事業的管理形式粗放,制度建設不完善,體育社團組織不夠健全。參與體育運動群眾較少,競賽活動較單一,傳統與特色項目推廣不夠,日常體育活動的組織化程度低。政府投資不足,大部分小城鎮業余體校和場館經費短缺。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小城鎮體育事業在當地的發展。
體育基礎設施是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普通居民對體育基礎設施的需求、體育設施對居民體育鍛煉的滿足程度在調查中得到了驗證。在對參加鍛煉的固定場所調查中顯示:有固定的體育健身地點的64%,無固定鍛煉場所者34%;在對鍛煉場地選擇調查中分別顯示:體育場館56%,公園24%,附近的校園22%,公路、街道14%;在對現有體育場地滿意度的調查中,超過80%的受調查者認為體育設施基本滿足使用需要,對現狀的硬件設施不滿意的占了2%,很不滿意的占了4%,種種數據跡象表明,小城鎮經濟發展水平、體育社會化程度影響了場館建設的物質投入和后期維護,體育鍛煉環境日趨改善。為此,無論從當前設施的組成還是總量上來分析,當前小城鎮的基礎體育設施等硬件是影響體育發展、居民參與健身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對小城鎮體育組織調查中我們發現,經常組織舉辦傳統的項目比賽的鎮有30%,偶爾舉辦64%,從不舉辦4%。個人行為和自發組織占了全部活動的86%。有40%的鎮有指導員,有30%的人接受過社會指導員的指導,有26%的人肯定社會指導員的指導工作。目前,小城鎮體育組織的發展還很不成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時也存在缺乏經費、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缺乏與上級管理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設等問題,其根本原因與經濟薄弱、管理松懈、缺乏指導直接相關。因此,在發展小城鎮體育時,政府部門要給予必要的支持,通過培訓和指導,盡快更新各類組織管理者的體育觀念和意識,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快群眾體育管理工作的社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進程。
社會物質生產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體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經濟直接制約著社會體育的發展規模,體育必須與經濟協調發
展。當前,我國小城鎮體育的社會化程度較低。政府對體育的行為依然是主要形式。小城鎮體育活動的開展仍以行政手段為主要特征,對基層政府的依賴性很大,體育社會化程度較低。因此,應建立一個具有全局性和長遠約束力的城鄉群眾體育發展規劃,建立城鄉人財物統籌兼顧、資源相互支持協作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就要逐步改變投入倚輕倚重,發展水平嚴重不一,享受政策和福利相差懸殊的局面,建立全國和各地群眾體育協調的發展機制。要明確和理順政府與社會在群眾體育發展中的法律地位。國家與社會、城市與鄉村之間必須相互協調,進行責、權、利的重新調整。
通過經濟的發展,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和物質生活水平享受生活。以學校為基地,借助各種媒介覆蓋式的影響,建立健全小城鎮體育健身網絡,提升居民認知能力。逐漸認識到體育運動不僅具有健身價值,更重要的是參與其中享受和實現體育文化、教育、休閑娛樂、親和、自我實現等方面的價值。全方位提升小城鎮居民的體育價值觀念和體育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孔靖,高菲菲.對小城鎮體育發展策略的思考[J].安徽體育科技,2006(01):9-11.
[2]田雨普.小康社會時期我國社會體育的城鄉差異[J].體育科學,2005(04):3-6.
中圖分類號:U491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洪梅鎮處于廣深港經濟發展帶,目前由于鎮區偏離廣深高速、廣深公路等區域交通走廊,與西南片區各鎮相比發展速度比較緩慢,交通成為阻礙洪梅鎮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梅鎮鎮內交通存在過境交通與生活通功能混雜、與周邊鎮區交通銜接不足、鎮域內部路網的系統性較差等問題,直接影響城鎮的對外聯系和自身的良性發展。
因此,隨著洪梅鎮周邊區域性道路交通網絡的完善,洪梅鎮與區域高快速路的銜接處理問題以及鎮區道路網格局的合理完善,都是鎮區近期交通建設需要重點解決的事項。
2、洪梅鎮交通發展現狀
2.1洪梅鎮交通區位分析
陸路方面:北距廣州35公里,南距深圳特區80公里,東距莞城22公里,鎮中心距廣深高速公路1公里,107國道6公里,有望洪公路與北部的廣深高速和107國道相聯接、望沙公路與南部沙田鎮相通、道洪路與西側的道鎮接通。
水運方面:洪梅鎮河流屬東江南支流水系,洪屋渦水道、北海水道和太陽洲西海水道等多條東江南支流的干流水道,可通航1000~5000噸船舶,直達伶仃洋和東江各港口,由北向南在鎮區腹地貫過;區南有立沙港,水路北距廣州65公里,南距香港82公里,蛇口港75公里,西距澳門86公里,與東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可達香港、澳門及華南沿海諸港。
2.2公共交通發展現狀
1.公交建設概述
公交線路與車輛配置:洪梅鎮現狀鎮內公交以及毗鄰鎮、毗鄰市公交共有7條線路,鎮內公交現有運營車輛12臺。
公交線網:洪梅鎮內主要公交道路有洪梅大道、望沙路等南北向城鎮主干路,以及部分東西向道路,與鎮外公交各線路的走廊一致,不同線路間客流競爭嚴重。
中途停靠站:鎮外公交線路與鎮內公交線路共用停靠站,鎮內已建成公交站點數量為:站亭31個,站牌1個,其灣式候車亭為18個,一般站間距離300-500米,但公交車也可隨意停靠。
2.公交存在問題發展建議
本次居民出行調查設置了調查對象對洪梅鎮公交發展建議的提問,間接反映了居民對洪梅鎮公交發展現狀的看法,問題主要集中在提高車輛的服務水平、增加公交線路和提高發車頻率以及增開夜班車上,共占總建議的80%如表1所示。
表1洪梅鎮公交發展建議調查結果
2.3道路建設現狀分析
城鎮對外道路網。洪梅鎮由于受河道限制,鎮區呈帶狀分布,對外通道走廊有限,因此道路結構已基本確定,主干路網基本形成。現狀對外道路南北向有望沙路和洪梅大道,東西向有西部干道和厚洪路。
城鎮內部道路網。近些年,洪梅鎮全面完善鎮內道路交通系統,大力推進鎮際、村際聯網路的建設,完成了洪梅大道、洪金路等鎮際聯網路的升級改造建設,建成了黎涌路、橋東路等一批村際聯網路,道路交通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鎮、村公路基本聯網,形成“四橫”和“三縱”的主干道路網格局。
從洪梅鎮自身角度來看,由于洪梅鎮現狀城鎮空間開發有限,因此整個鎮域的現狀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網現狀線網密度基本滿足《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95)中要求的小城市干路網密度要達到3.0-4.0 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網密度要達3.0~5.0 公里/平方公里要求,分別為3.42、0.87、3.87公里/平方公里。
2.4 靜態交通發展現狀
洪梅鎮由于機動車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停車設施以建筑物配建和路內停車為主,部分村莊統一開辟空間作為公共停車場。其中,路內停車主要集中在洪梅鎮中心區主要路段,包括橋東路、建設路、商業街、環縈路和中心路上,共劃分停車泊位220個。
本次開展的居民出行問卷調查中對洪梅鎮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停車情況進行了問詢,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洪梅鎮停車帶有明顯的村落發展特征,居住地點停車以自家庭院和路內停車為主,占到了近50%左右,而工作地點停車以單位配建停車為主。
表2 小汽車用戶居住地點停車情況調查結果
表3 小汽車用戶工作地點停車情況
根據調查中對洪梅鎮停車存在問題的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洪梅鎮現狀停車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亂停車現象嚴重以及缺少路外公共停車場,其次是路內停車位不足和建筑物配建停車位不足的情況。
表4洪梅鎮停車存在問題調查結果
2.5對外交通運輸發展現狀
洪梅鎮汽車客運站位于洪梅鎮中心區的迎賓路,是按照國家交通部二級車站標準建設的綜合型車站,于2008年交付使用。洪梅汽車站占地總面積44.2畝如表2-13所示,建筑總面積17270.6平方米(其中停車場面積2360平方米,售票廳面積224平方米,候車廳面積961.66平方米,商業及辦公用途面積7260平方米)。建成后的洪梅汽車客運站有站前廣場、停車場、站務用房及生產輔助設施等,集公交客運、長途客運、旅游客運、快速貨運、汽車修理及倉儲等諸多功能于一體,擁有司乘及服務人員200余人,共設有大車位76個,小車位120個,進出車輛150輛次/日,日發送旅客5000人次。
洪梅鎮汽車客運站既擔負著洪梅通往東莞市區及鎮內公交班車的運營,又擔負著洪梅至廣州、深圳以及其它幾十條長途班線的旅客運送任務,是洪梅旅客出行、中轉、集散的中心之一。
3、洪梅鎮交通發展存在問題
3.1對外交通與內部交通相互干擾
洪梅鎮是沿著對外交通通道發展起來的,過境道路同時肩負城鎮主要交通干道的功能,隨著城鎮規模變大,內外交通的干擾日益嚴重。例如洪梅大道、望沙路是鎮內南北向主要道路,穿越中心鎮區,過境性大流量交通影響到鎮區的空間結構完整性以及鎮內居民的日常生活。
3.2與周邊鎮區交通銜接不足
目前洪梅鎮內并無直接高速出入口主要通過洪梅大道、望沙路與廣深高速連接,通過西部干道與麻涌、道連接,但與沙田等南部城鎮無直接道路聯系。
3.3鎮域內部路網的系統性較差
鎮域主干路網尚不完善,多斷頭路、瓶頸路,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斷面設計普通化,與河堤、水系等特色資源結合不夠。
3.4交通安全隱患多
洪梅鎮城鎮規模較小,用地混合度較高,而道路的橫斷面形式較單一,人車混行,造成了小城鎮交通事故日趨增長。
3.5交通意識淡薄
交通在發展,可是城鎮居民的交通觀念卻仍停留在舊有的層面,交通意識淡薄,造成了交通管制的困難和交通事故的頻發性。
3.6交通結構不合理
目前,由于不受外部干擾的快速軌道交通建設嚴重滯后,受外部干擾的地面常規公共汽車仍是公共客運交通的主要承擔者,而洪梅鎮現階段公交服務的滯后,使公共交通對客流的吸引力下降。
4、洪梅鎮綜合交通發展建議
應對洪梅鎮現階段所面臨的交通問題,結合土地利用、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要求,為實現洪梅鎮交通發展戰略任務,確定洪梅鎮交通發展總體目標為:依托望洪樞紐建成東莞市西北門戶樞紐,構筑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土地利用相結合的多種交通方式協調運作的現代化一體化的綠色交通體系,適應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鎮綜合競爭力,促進洪梅鎮城市空間有序拓展和城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基本情況
寧津街道座落于山東榮成市東南部,北、東、南面環海,西部背靠朝陽洞山、甲子山與桃園街道、東山街道交界。陸域面積68平方公里,境內轄45個行政村,5個農村社區居委會,1個城鎮社區居委會,共2.2001萬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二、寧津小城鎮中心區域建設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20世紀末寧津小城鎮建設時期以行政行為為主導,重點建設原寧津鎮駐地區域,具體就是成立寧津鎮富甲山莊社區。富甲山莊始建于1992年,當初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預計接納人口3000人。富甲山莊建設中牢固樹立“對小區建設的每一個構筑物、建筑物都要付出心血和精力,盡可能地做到沒有遺憾”的理念,廣泛吸收當時先進的規劃設計思想和優秀的規劃創意,以科學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廣邀專家學者,反復推敲,編制完成了住宅區、購物區、集貿市場、明珠廣場等的專業規劃,確保了小區長遠建設發展需要。90年代末,富甲山莊開發別墅樓157戶,總建筑面積21000平方米,公寓樓10棟,353戶,總建筑面積達28000平方米,為小區配套的公益設施2萬多平方米,小區道路硬化率100%,全部安裝閉路電視,安裝路燈200個,新建綠地5公頃,綠地覆蓋率達到30%。小區內建有初級中學一處、完小一處、幼兒園一處、衛生院一處,各種商業配套設施完善。為方便城鄉一體化發展,原寧津鎮政府還先后投資400多萬元建設了面積1.3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和面積1萬平方米的明珠廣場。
三、寧津小城鎮整體規劃發展時期(21世紀)
進入21世紀,寧津小城鎮建設由駐地中心區域建設逐步轉變為整體規劃發展。2000年6月原寧津鎮與原鏌铘島鎮兩鎮合并為寧津鎮,并于2005年1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寧津街道辦事處。
寧津鎮特別是寧津街道辦事處成立后,寧津街道結合本地實際,以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出發,結合經濟結構調整重新對寧津小城鎮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并適時調整,塑造寧津小城鎮的地方特色,配合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一是完善中心區域發展。為進一步適宜駐地城鎮化發展,駐地寧津所、盧家莊、橋上及海洋經濟發達的東楮島、林家流共五個行政村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于2002年實行村改居成立居民委員會,實現城鎮化管理。
開發駐地周邊廢棄閑置土地,通過商業開發建設明珠花園、金桂小區兩個生活小區。明珠花園建設有29棟商住樓,總建筑面積86000平米,可容納912戶居民。金桂小區建設有7棟商住樓,總建筑面積29500平米,可容納250戶居民。
完善區域生活基礎配套設置。投資400多萬元,鋪設供水管道6900米,從石島城區供水管網接入生活飲用水,同時對駐地3個生活小區進行管網升級改造。投資360多虧元建設一處占地14畝、規劃設計容納兩臺10t/h熱水鍋爐,可滿足20萬平方米供熱需求的供熱管道。
二是促進農業產業化。成立榮成市北和春茶葉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茶葉種植業。寧津街道所前王家村128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正式注冊成立了“榮成市北和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先后通過土地流轉,共發展自有茶園1100畝,輔射帶動周邊8個村30多戶茶農種植茶葉400多畝。建設一處占地建設了占地15畝、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的標準化無公害茶葉加工廠,配置了先進的茶葉加工流水線。打造一處茶葉種植、加工、茶藝休閑娛樂系列產業基地。
組織5戶農機大戶聯合成立“榮成市鑫燦農機專業合作社”。 一方面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農業生產經營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普及使用。另一方面形成比較完善的服務功能,提高農機作業的組織化程度,實行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作業,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節本增效。
三是協調200多戶參農,整合規劃800多畝參池,成立“榮成市鏌铘島海參專業合作社”、“榮成市藍色海洋海參專業合作社”。本著打造“現代漁業、和諧漁區、新型漁民”的原則,合作社根據各種刺參養殖的實際特點及養殖業主在生產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問題,將最近的養殖科技推廣到養殖業主中,切實提高刺參養殖業的科技含量,帶動寧津街道10000余畝參池增產創收。
三、壯大農業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2―0182-03
小城鎮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有非常特殊的作用,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橋梁與紐帶,是構建具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領域。《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指出:“在區域體育發展格局上,從各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梯度推進,鼓勵經濟發達地區率先進行體育現代化探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小城鎮體育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冀東地區是河北省經濟、旅游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有人口968.34萬人,農業人口721.47萬人,城市化率34.6%,國民生產總值:1313.77億元,撤并后鄉鎮266個,建制鎮154個,鄉112個。本課題試圖對我國冀東地區小城鎮體育發展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找準發展沿海地區小城鎮體育的癥結,為全面實施城鎮發展戰略,提供體育方面的實證依據和相應模式。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冀東地區是指河北省境內的唐山、秦皇島兩個主要地區。調查小城鎮266個。包括唐山的路南區、路北區、古冶區、開平區、新區,秦皇島的海港區、山海關區、北戴河區8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1個縣鎮,244個農村鄉鎮。
1.2研究方法根據總課題的整體設計,在大量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制定了《我國小城鎮群眾體育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的專家調查問卷及《我國小城鎮群眾體育發展現狀》的群眾調查問卷。自2004年底采用分片、分層、全面展開的策略進行調查工作,專家問卷發放對象為各縣、鄉、鎮主管領導或相關負責人,群眾問卷發放過對象為各縣、鄉、鎮群眾。問卷的發放及回收情況(表1)。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2數據統計結果反映出群眾普遍采用徒手練習或娛樂性、技術性要求不高的項目,說明普及型、傳統型項目參與率較高。從地域資源優勢來看,游泳項目并沒有成為冀東沿海地區群眾體育主要活動內容。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游泳項目的季節性比較強,技能要求較高。表明冀東地區在水上項目的培養與開展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從地域特點出發,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廣泛開展水上健身運動。打造具有區域性、特色性、全民性的海上健身環境意義重大。
2.1.2居民健身場所
由表3統計結果得知,小城鎮群眾體育鍛煉場所的非正規性明顯,完全是群眾自發組織和形成的,條件簡陋。說明冀東地區小城鎮體育設施匱乏現狀與小城鎮經濟發展不相匹配。另外,也反映出城市體育設施建設與小城鎮體育設施建設的不平衡性,城市設施投入明顯高于小城鎮。造成小城鎮群眾不得不利用公路、馬路或街道、住宅小區的空地或其他空地進行補充。因此,加大對小城鎮體育健身活動文化中心建設,增加體育投入,配備足夠的體育設施,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是改善小城鎮群眾體育活動法規建設的重中之中。
2.1.3居民健身動機小城鎮居民基本認識到體育運動對身體及社會適應的重要性。在有組織和沒有組織的情況下,90%以上的群眾能夠自覺參加體育鍛煉。從健身活動組織形式的選擇上集中在個人行為或與鄰居、朋友鍛煉的占79%,自發組織占11.6%,企業或社區組織占9.3%。從健身方法的需求和使用上,56.9%的群眾不能滿足自己科學鍛煉的需求。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匱乏,對廣泛運用的健身運動處方知識和方法了解太少。對自身的健康診斷更是缺乏有效的知識結構,56.8%的群眾對自身脈搏測試都缺少認識。廣大群眾的身體活動基本上是盲目從眾。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況令人擔憂,相關部門應盡快采取相應措施,對小城鎮居民的體育鍛煉加以科學的指導。
2.1.4居民健身消費 從調查結果看,居民每月用在體育健身活動上的投資:有79.5%的居民不花錢,有17.8%的居民每月消費在30~50元,超過100元的寥寥無幾。這也客觀的反映出了冀東小城鎮居民的現實體育消費狀況。改革開放以來,冀東地區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4元。農民年人均收入3 085元。體育健身消費反映出冀東地區居民受社會因素如體育價值觀、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等的影響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收入水平不平衡性,花錢買健康的意識淡薄。同時隨著冀東地區城市化規模和創建體育名城的戰略實施,小城鎮體育基礎設施的發展、城鎮居民的健身意識和觀念的加強,收入的提高,這種狀況必將隨之得到改善。
2.2冀東小城鎮群眾體育發展難點問題
2.2.1體育健身活動開展地點 小城鎮是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空間分配,人類活動必須占有空間。城鎮活動空間只有依賴城鎮發展計劃的誘導和控制方能保證城鎮空間環境的舒適、合理和安全。城鎮環境空間的舒適和合理包含著提供居民進行健身和健康活動的設施和設備。現代居民的首要目的是健康,城鎮居民健康和高質量的生活保障是高質量的生活設施。從調查結果看,冀東地區小城鎮體育活動場地、體育館等設施較少,占樣本總數的86.7%,其次是體育場地設施對全社會開放的程度低,占樣本總數的13.3%。從實地典型考察看,冀東許多小城鎮居民居住條件、住宅建設豪華氣派,人們更多的投人在于生活享受,忽視體育健康極其體育文化建設,60%的居民閑暇時問在家里看電視和聽音樂,48.9%的居民閑暇時間用于逛大街和購物。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的占30%。冀東小城鎮體育設施不能滿足或不能滿足居民體育消費。由此可見,冀東小城鎮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與小城鎮人民生活水平發展處于失衡的狀態。
2.2.2體育健身群體年齡特征 從參加健身活動人員的年齡方面看,冀東地區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難點主要表現在:首選為中年人(36~59歲),占樣本總數的50%的人不參加,其次是青年人(17~35歲),占樣本總數的31.2%不參加,第三是老年人(60歲以上)占樣本總數的18.8%不參加,最后是兒童少年和幼兒占樣本總數的19.2%不參加。從調查結果看,中、青年人是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難點。這個年齡段是為事業、家庭承擔主要責任的中堅力量,他們整天為事業而忙碌,為家庭生活而奔波。早出晚歸,兢兢業業。忽視了在他們這一時期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發病率較高。因此,盡快改善中青年人體育健身意識,為在職人員提供更多的健身娛樂活動是影響小城鎮體育健康穩步發展的關鍵。
2.2.3體育健身群體知識結構 從體育健身群體知識結構看,冀東小城鎮體育活動開展的難點在于小學和中學學歷的人群。分別占62.4%和24.8%。表明小城鎮體育健身活動的弱勢在于低學歷群體。小城鎮健身群體知識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透視出小城鎮體育的教育程度。小城鎮體育健身群體
的知識結構往往給小城鎮體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帶來一定的活力,使得體育健身活動始終處于文化交流和發展之中。調查的結果反映出,冀東小城鎮體育健身活動低學歷群體處于弱勢狀態。因此,提高弱勢群體的健身動機、健身認識、健身意識、健身行為是目前小城鎮體育健身活動開展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2.2.4體育健身群體地域結構 從開展活動所面對的人群方面看,冀東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難點在于:68.8%的人認為在農村,37.6%的人認為在少數民族地區,31.2%的人認為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18.8%的人認為在婦女,12%的人認為在街道和社區,6.4%的人認為在殘疾人和知識分子。調查的結果反映出小城鎮體育活動開展的最艱苦的地方是農村,其次是少數民族地區,第三是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加快.農村地區在各項富民政策的支持下,極大地促進了小城鎮的長足發展。但在體育文化建設等方面卻表現出低迷態勢。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其地域分散,居民種族不集中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表現出體育文化建設的民族特色。而機關和事業單位在人力,物力、財力、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沒有精力在體育文化建設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
2.2.5體育健身時間 從開展活動的時間方面來看,冀東地區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難點在于:43.6%的人認為是閑暇時間不足,12%的人認為是體育場館開放時間與健身者活動時間不一致,12%的人認為是群眾體育指導員指導時間與健身者活動時間不一致,18.4%的人認為有其他的原因。6.3%的人認為閑暇時間零散。從調查結果看,冀東地區小城鎮體育活動開展時間上的難點問題在于居民的閑暇時間不足。這可能與冀東地區居民個體中小企業,家庭企業、家庭養殖業居多有關。另外,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富民政策也使得更多的居民投身到農田建設之中。因而,影響他們對體育參與的積極性。2.3影響我國冀東地區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中國農村人口的發展應從小城鎮居民開始,中國農村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應從小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開始,中國農村人口的體質增強應從小城鎮居民的體育觀念和體育鍛煉開始。冀東小城鎮體育與健康文化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明顯的一致性。現階段主要問題是小城鎮體育事業發展滯后,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落后,政府重視程度低,公民體育參與意識不強,體育社會化程度低,體育經費落實不到位等方面內容(表4)。
由表4可見,專家和群眾對于體育社會化程度,政府重視程度,居民體育消費觀念,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公民體育參與意識等五個方面具有相同的觀念,經差異顯著性測驗,P0.05達到顯著水平。說明專家已經看到體育經費的投入的多少,已經影響到體育運動的開展,并作為重要影響因素列在第二位,但是群眾并沒有看到此項的影響。閑暇時間項目的選擇,群眾與專家具有顯著的不同觀點,專家認為群眾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沒有列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而群眾則認為缺乏閑暇時間是一個較重要影響因素。其他項目之間專家與群眾具有相同的觀點,差異均不顯著。說明,體育法規、制度的實施力度,組織領導措施,輿論導向,公民受教育程度,地域文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等方面群眾與專家具有相同的觀念。特別是社會體育指導員方面,不僅沒有引起群眾的重視,而且專家也沒有看到其作用。
3 冀東小城鎮群眾體育發展模式
小城鎮體育以農村為重點是我國群眾體育一項戰略部署。小城鎮群眾體育的建設和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建設纏繞在一起,不可能用一種模式塑造其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也不可能有一個模式能適應任何變化的情況,更不可能也不應該長時間、寬空間、高程度地穩定在一種模式上。模式的建設依賴于制度的創新,依賴于環境的改善。小城鎮群眾體育的發展需要“拉力”與“推力”的共同作用,“拉力”是經濟的發展,“推力”則是制度政策的約束作用,兩者相輔相成。
3.1旅游體育型我國冀東地區擁有山、海、林、島等多種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各種名勝景區80多處。
海岸線長487 km。可利用森林、山地、湖泊、水庫、海灘、等自然資源開展野營、釣魚、沖浪、劃船、游泳等各種體育活動,這樣不僅緩解了目前城鎮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現實,而且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增加戶外運動的機會和愿望。近幾年,國內的旅游將成為一個更重要的消費領域和經濟文化現象。人們外出旅游不僅是為了度假消閑,而是渴望得到在城市里難以得到的刺激,更多的人將選擇遠離喧鬧,走進大自然,體育旅游將成為一種時尚。
3.2企業體育型“企業體育”是我國競技體育中一個獨特的形態。隨著對外開放和農村富民政策的逐步改革,冀東地區崛起了一些具有實力的國有企業,崛起了一些激進派的個體企業。富裕鄉鎮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已經超過我國農村的一般水準。在某些地方已經超過了城市居民的普遍水平,逐步形成了一種類似城市居民的多層次文化消費傾向。“企業體育”也正逐步在群眾體育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從冀東小城鎮體育發展的狀況和整體情況看,學校體育是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鄉鎮體育和事業單位體育還處在一個低水平發展的起點上,尤其是鄉鎮體育,在體育設施等方面還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時,發揮“企業體育”的示范作用和服務功能,是我國冀東地區鄉鎮體育建設的一個現實和明智的選擇。
3.3園區體育型近年來小城鎮園區建設規模擴大,園區的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已有所轉變,但其主體對象和任務未變,園區如何實現為廣大居民服務的職能。為了保證園區體育工作能經常性開展,應該每年都制定園區文體活動計劃,并把園區文化體育工作開展的項目,作為重點納入屬區單位的雙文明考核內容,并根據活動開展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健康家庭”獎勵。促進居民的鍛煉積極性,逐步實現園區體育和諧文化氛圍。
3.4家庭體育型 “家庭體育”是小城鎮體育的重要社會基礎和有機構成,生產、生活一體化是農村家庭的一大特征。農村家庭大多具有獨立的庭院,房屋的空間相對較大,這是開展農村家庭體育活動的優勢。
一、前言
改革開放20多年,時代在進步,社會在變化,人們在積極創造財富的同時余暇時間也相應增多,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著簡單的物質化標準向更高層次的健康化、內涵化、愉悅化方向發展。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體育在人們心目中已不再僅僅意味著是高水平的競技運動及跑步、廣播操等大眾體育鍛煉項目,而更多地是對高品味、高質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有效方式,是體現生命價值、享受生活快樂的重要途徑,甚至是敢于接受和應付各種生命挑戰的象征。這就對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能夠被“消費”的體育,才是真正被大眾所需要和接受的體育。
二、我國城市體育消費的概況
1.體育消費的概念。所謂體育消費,是指人們在參與和觀賞體育活動方面的個人及其家庭,社會的消費支出。體育消費包括狹義的體育消費和廣義的體育消費,狹義體育消費是指那些直接從事體育活動的個人消費行為。廣義體育消費包括一切與體育活動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個人及其家庭、社會的消費行為,是作為社會一般消費者及其家庭通過支出貨幣所得到的各種體育效用,即各種體育的(包括物質的、勞務的、精神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體育消費的增長促進了健身運動的順利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民健身計劃,反之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也推動了體育消費的增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2.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經濟的繁榮促進體育消費的快速增長。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健康的話題為人們所關注,空閑時間進行適當的運動也為人們所接受,體育運動可以說無處不在,在家進行運動健身也是一種時尚。我國有60%左右的人口在農村,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要有相當多的人從農村到城市中去,小區將成為這部分人新的生活環境。小區的建設也將會成為我國經濟消費主要部分,而小區的體育設施場所是不可缺少,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小區的體育設施建設也是我國體育消費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服務行業的發展,場館設施的建設帶來的體育消費。經濟的發展,直接給人們帶來的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沖擊,時代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豐富多彩,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節假日或其他空閑時間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在西方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我國的體育健身服務行業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在城市中的健身場所也越來越多,像健身房、旱冰場、網球場、羽毛球球場等等這些都為愛好休閑體育的人們提供了場所。體育服務行業的蓬勃發展,直接作用面對的是場館設施的建設。這些對體育消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直接參與體育運動所必須的消費。觀看比賽,到休閑健身場館的體育消費(包括培訓指導陪練等)體育旅游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觀,到現場去觀看比賽或者通過電視錄像、網絡去觀看比賽已經成為一部分人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 周末到一些體育場館去,既能達到健身的目的,又能更好的體會休閑體育所帶來的快樂。可以說體育場館的氣氛比較好,更讓人能充分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去,這是人們體育消費的一個重要部分。
參與體育運動,自身所必備的簡單的體育用品(如運動服裝、鞋、球等)參與體育運動,需要體育用品與之相匹配。在學校中你可以看到打籃球的學生幾乎沒有不穿運動服的,運動服裝的設計就是為體育運動做準備,能更好的發揮個人的運動能力。現在市場上的體育品牌的運動系列很多,如國產李寧、康威、安踏、特步等等,國外的知名品牌也非常很多,如耐克、阿迪達斯、彪馬等。隨著參與體育運動的人越來越多,體育用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不光是服裝鞋類這些,還有一些簡單的體育器材球拍、球、護腕、護膝、運動包,以及一些碟片等等這些都是體育用品的部分。它也是體育消費重要組成部分。
三、體育消費的快速增長對全民健身的影響
1.體育健身器材進入家庭使得家庭體育的到了一定的發展,也活躍了社會體育市場。家庭體育的開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庭體育的開展在社會上能夠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越來越多的人將會加入到這個潮流中來,參與家庭體育健身運動,所以說體育健身器材進入家庭,不但推動了體育市場的消費,也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符合現代運動規律、布局合理、門類齊全的體育市場體系也逐步的形成和完善。同時它也會推動體育消費的增長,活躍繁榮體育市場。休閑體育事業在我國的發展,離不開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為休閑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也開闊了我國的體育市場,休閑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參與休閑體育消費的人們提供了良好的體育環境(場館、器材、體育氛圍等),從而達到休閑娛樂健身的目的,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為全民健身運動添磚加瓦,為全民健身運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人們直接參與體育消費的方式是就是購買體育用品、觀看體育比賽,到休閑健身的體育休閑場所去。現代的體育用品,品牌眾多引導世界潮流,對愛好體育運動的人具有十足的誘惑力。近幾年運動服裝風靡全球,在我國運動服裝的產銷也相當的快,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檔運動服裝已遠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體育市場的繁榮,對體育消費產生有利的影響,也為體育運動人群提供了物質上的幫助,為體育運動的蓬勃開展增添了活力,為參與健身運動的人群帶來了活力。體育對人的誘惑力無處不在,精彩的表演,讓喜歡體育的人不愿意錯過,觀看體育比賽購買體育雜志,也是人們休閑消遣的一種方式,無論通過雜志、電視、還是網絡、錄相或者到現場去看比賽。現在的周末通過電視轉播可以看到意甲、英超、法甲等足球聯賽,通過電視還可以看到NBA、拳擊比賽等等。現在是信息時代,體育媒體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對體育知識的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人們認識體育,參與體育運動離不開媒體的宣傳幫助。
四、促進體育消費的出路
1.觀念上的轉變是重中之重。在這個由消費所推動的時代里,需要中國體育管理機構從過去以運動會為周期,片面追求成績的“應試體育”的觀念誤區解放出來,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推動體育與社會的有機結合與引導人們進入健康活力的體育健身健美娛樂文化消費活動中去。
對于體育投入的選擇面也應該更加趨向理性化與效益化。體育的真正財源在市場,體育的巨大市場潛力告訴我們,體育是組成完整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體育行業”、“體育消費”成為全社會慣以使用的概念,讓體育經濟成為經濟學家們十分關照的領域,讓體育及其產業,與家庭消費、生活方式溝通起來,讓人們到體育市場消費到稱心如意的商品。
2.進一步進行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在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形態里,大眾體育要真正得到發展,就必須確實的遵從市場規律行事,應當建立政企分離的管理機制,政府不直接參與體育產業部門的具體事物,不按事業機構來管理體育產業,消除上級主管機構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干預體育產業部門日常事物的狀況。使中國的體育產業真正獨立的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早日的騰飛起來。
3.體育資源的重新再分配。體育產業里的資源一般指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硬件是指能夠保證該項運動正常進行的場館設施和相關器材;軟件則是指能夠推動和指導該項運動告訴發展與推廣的專門人材。場館與設施的建設主要依賴于國家的投資,其間只須符合兩個觀點:第一,必須真正符合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第二,要將建設好的場館與設備切實的投入市場經濟流通體系中去,由工商部門進行管理,依靠稅務部門得到利潤回報。專門人材的分配要打破以前計劃經濟時代的舊有體制,把原本高密度集中起來運動員教練員等重新發送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角落,讓他(她)們作為中國體育的先鋒,把健康激情活力的體育之美,傳播到這個消費時代的每一塊地方,生生不息。
五、結束語
體育消費的增長,客觀上反映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作為一個產業,它的發展與人們的生活需要是離不開的,體育消費作為一種時尚,是現代生活的一種標志,是人們生活的一種需要,一種追求,體育消費的快速增加,加速全民健身計劃實施。全民健身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口號,全民健身的實施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它的實施將推動我國體育消費的增加,為體育時常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參考文獻:
一.引言
小城鎮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角色,隨著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如何合理地規劃小城鎮建設是一個核心問題。小城鎮環境規劃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努力解決小城鎮建設與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時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加強城鎮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鎮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景觀建設與規劃亦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許多聞名遐邇的小鎮為我們提供了典范,如麗江、平遙、周莊等,它們都是根據自身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特點,設計出具有自身特點,符合自身發展的景觀設計"但是,也有許多小城鎮在建設當中,脫離實際盲目仿制大城市中的景觀元素,諸如大型廣場、雕塑、歐陸風情等等"面對景觀的盲目制造,特色的嚴重缺失,我們有必要對如何進行符合小城鎮發展的景觀建設問題進行探討。
二、小城鎮景觀設計原則
小城鎮文化景觀的設計,必須綜合分析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從小城鎮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切實有效的景觀設計規劃,才能取得預期效果一般地,在小城鎮文化景觀的具體規劃設計中應堅持如下原則:
1.人文主義原則。將人的活動和舒適性作為景觀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綜合考慮人類的多種需求,并將其融入到景觀功能的設計之中。
2.可持續性原則。小城鎮文化景觀的設計應當有利于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而不能成為今后發展的瓶頸。
3.城鄉統籌原則。小城鎮地域作為城鄉結合部,其文化景觀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異同,力爭兩種文化、兩種價值取向的密切融合、統籌發展。
4.科學實用原則。文化景觀的功能設計應著眼于小城鎮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不能脫離實際,設計一些人們難以接受、難于利用的景觀單元。
5.因地制宜原則。在景觀設計中應緊密把握各地區的文化特色,設計出來的景觀單元要與當地人們生活起居密切關聯,給人親切感和歸屬感。
6.文化本位原則。文化內涵是景觀的生命力,小城鎮文化景觀的設計應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來展示小城鎮風貌、促進小城鎮可持續發展。
三、小城鎮景觀設計的主要類型
1.小城鎮中心廣場建設
小城鎮廣場采用一場多能的綜合利用是較為適宜的,可為居民集會、健身、休閑、交往、娛樂等活動提供相應空間,滿足多種人群的需求,小城鎮廣場的規劃要重視文化氛圍的創造,周邊安排文化設施,廣場環境要多層次,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活動,注意鋪地、燈光、音樂等手段的綜合運用,激發人們公共文化活動的表演欲望,參與欲望,為廣場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文化藝術魅力。
2.小城鎮街景規劃設計
小城鎮中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占整個城鎮空間容量的十分之七,這些重要的硬質環境景觀構成了小城鎮景觀環境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在進行小城鎮的景觀規劃與設計時,延續建筑風格和歷史遺跡最為關鍵選擇什么樣的建筑形式是表現地方特色、布置合理空間的前提,在保持基本格局和風貌的前提下,表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實際建設中不可能在一個建筑物上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風格統統反映出來,往往是取其一點,反映全面"此外,為豐富城鎮空間,要把握好街道與周邊建筑的尺度等問題,應使街道兩側的建筑錯落有致,要改變街上建筑一般高、一樣齊的局面,使沿街建筑高低錯落有韻律、有節奏,不能各行其是,想高就高,想低就低;建筑風格也應協調一致,一模一樣的建筑容易讓人產生視覺疲倦,而過分多樣化的建筑讓人感到空間的雜亂,因此應在統一中尋求變化,在變化中尋求協調
3.環境小品設計
環境設施小品是城鎮景觀中不可少的內容,對美化城鎮環境和滿足居民的精神生活及展現城鎮建設質量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實用性小品還是觀賞性小品,在設計中都要適合人的尺度和城鎮空間尺度,既要平易近人又要與周圍環境相呼應,例如,同一條道路上的小品設施的造型、色彩、材料、設置位置等要做到統一連續,與周邊環境協調;而同一個城鎮中的小品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須要能反映地方特點,同時要有自己的個性特色,例如,以有關小城鎮的歷史事件、名人軼事、英雄人物等為題材創造生動的雕塑作品,使之成為城鎮的象征、小品設施的數量和種類因小城鎮不同而有所不同,要避免公式化題材,避免題材和環境不協調的現象,對于這些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與人有親切尺度的小品的精心設計,能夠不失時機地向使用者傳達出情感信息,使使用者體會出小城鎮所蘊含的人情味。
四、我國小城鎮景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生態系統的失衡
在景觀建設進程中,一些小城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進行景觀建設,忽視生態型綠化景觀,導致景觀生態系統失衡。
2.景觀特色的缺乏
在當前的小城鎮景觀建設中,雷同的景觀比比皆是,單一化傾向十分明顯,對景觀的性質、功能沒有明確定位,盲目模仿,求大!求全之風盛行
3.景觀的無序性
小城鎮的土地、河流、山林等自然景觀系統與道路、建筑、基礎設施等人工景觀系統缺乏整體的、系統的、有前瞻性的規劃,景觀的建設處于無序狀態,一些建筑景觀只注重單體效果,忽視與整個街區的協調統一,造成景觀建設的雜亂無章。
4.文化內涵的缺失
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依附于客觀事物而存在,是人們長期社會交往活動的結果,是小城鎮的精髓之所在,應當給予保護和挖掘。然而,文化的斷裂與落后,與高度信息化社會形成強烈的碰撞,導致小城鎮居民對傳統文化徹底的否定,具體行動上表現為大拆大建,以統一格局的現代建筑代替傳統建筑
五、小城鎮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景觀規劃理論強調的基點以人為本,在更高層次上能動地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以維護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與持續。從景觀規劃的特點看,景觀規劃是實現鄉村、小城鎮、城市,乃至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規劃。因此,進行小城鎮景觀規劃與設計就是進而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環境。研究小城鎮發展的自身規律,進行小城鎮景觀的整體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小城鎮本身的優勢為實現小城鎮景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
1.自然資源優勢
因遠離大城市,大多數小城鎮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空氣清新,水源污染較少,周圍的自然山水景觀創造了一個宜人的人居環境。
2.尺度小
小城鎮居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通過步行達到,避免了機動車輛過多產生的尾氣污染和噪聲污染。
3.節約能源
小城鎮可以節約大量用于溫度調節所消耗的能源,同時也能更好地使用太陽能!沼氣等,從而實現小城鎮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也逐漸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為中心的東部地區。而地處這些地區的許多小城鎮,由于本身發展起步較早,再加上先天的區位優勢以及許多政策優勢,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產業基礎。進入2l世紀以來,隨著國際社會對碳排放的更多限制要求和國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趨勢,以及國內產業政策對產業轉型升級提出的高要求,使小城鎮產業發展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形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經濟轉型升級就成為小城鎮今后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東部地區小城鎮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條件分析
(一)已具備了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
東部地區的小城鎮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可達到5000美元以上。按國際上通行的發展經驗來看,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處于5000到10000美元這個區間時,其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導并開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居民消費能力開始快速上升。因此,從國際經驗來看,東部地區的小城鎮已具備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基礎,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基礎支撐
東部地區的小城鎮由于處于工業化后期的發展階段,其產業結構特征主要體現在:一產所占比例較小,二產占據主導地位并保持較高水平,三產開始持續上升。根據產業發展的基本理論,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律一般是由傳統的農業主導型逐漸向工業主導型,最后再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的過程。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導并保持較高水平,說明東部地區的小城鎮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積累,具備了足夠的產業基礎、技術基礎和資本基礎來進行經濟轉型升級。
2.居民消費能力的快速提升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支撐
東部地區的小城鎮正處于居民消費能力快速提升的階段,居民消費能力的快速提升為服務業的大力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服務業的大力發展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升級,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
(二)具有經濟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1.經濟轉型升級是應對國際新變化的需要
進入新時期之后,國際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以出口拉動為主要經濟增長方式的小城鎮造成了很大沖擊。二是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進一步壓縮了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小城鎮的發展空間。為應對國際上發生的新變化,進行經濟轉型升級已成為東部地區小城鎮的必然選擇。
2.經濟轉型升級是應對國內新環境的需要
我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全國經濟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國內發展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給許多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小城鎮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很大壓力。其次,國家對經濟增長質量的進一步重視以及國內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使得國內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經濟轉型升級的呼聲越來越高,并逐漸上升為國家政策層面。
3.經濟轉型升級是自身長遠發展的需要
東部地區的小城鎮由于發展起步早,與其它地區的小城鎮相比,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經濟成就,但從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現狀來說,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傳統的以出口拉動或粗放型擴張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越來越顯乏力;另一方面,其它地區的小城鎮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大有追上并趕超之勢。因此,從自身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說,東部地區的小城鎮必須要盡快完成經濟轉型升級,以確保在未來競爭中仍處于優勢地位。
二、東部地區小城鎮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角色把握不準,轉型方向不清
目前,已經有許多小城鎮認識到了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要進行經濟轉型升級,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總體來講,這些小城鎮還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政府在經濟轉型升級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把握不準。經濟轉型升級的主體應該是企業,政府在經濟轉型中主要是起到引導作用,而許多政府部門恰恰忽略了企業的作用,出臺的許多政策措施脫離本地企業的發展現狀;二是沒有明確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對于進行經濟轉型升級要重點發展的產業和需要淘汰的產業等都界定不清。許多地方企業雖然已經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轉型升級的探索,但是缺乏根本性的方向引導,轉型升級速度較慢,成效不明顯。
(二)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產業層次較低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東部地區的小城鎮已經具備了經濟轉型升級的產業基礎,但這還只是相對于其它地區的小城鎮。由于小城鎮產業的發展受到自身土地、人才、技術等發展要素的限制,其整體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較少;整體產業仍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附加值較低;主導產業中大型企業和龍頭企業匱乏,企業規模主要以中小企業或個體私營企業為主,企業生產效率普遍較低。產業層次較低的發展現狀,給小城鎮向高端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帶來了極大障礙。
(三)服務業發展基礎較弱,配套設施較少
服務業是小城鎮進行經濟轉型升級所必須要發展的一個重要行業。但現在小城鎮的服務業發展現狀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發展基礎非常薄弱,另外,由于以前對于服務業發展的不重視,使得相關的配套設施較少,這在無形中又給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困難。按照產業發展的規律來說,東部地區小城鎮的服務業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但薄弱的發展基礎可能會給這一趨勢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四)企業技術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較弱
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有技術和創新的支持,但小城鎮的技術狀況和創新能力令人擔憂。從企業自身來講,由于小城鎮的企業類型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其通常沒有充足的財力來提高技術水平,企業技術水平普遍低下,同時這類企業也不太重視創新,創新能力較弱;從社會的角度來講,小城鎮缺乏比較完整的科研創新體系,同時也無法吸引一流人才到小城鎮發展,因此,小城鎮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存在較大困難。
三、東部地區小城鎮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一)以發展定位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
所謂城市定位,就是對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的擬定。城市發展定位確定了,城市未
來發展的戰略方向、愿景和目標也就確定了,城市將來的工作重點也就隨之而確定了。小城鎮進行經濟轉型升級首先是要確定發展定位,以發展定位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雖然說經濟轉型升級的主體是企業,但政府的引導仍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轉型升級切忌盲目性和隨意性,政府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劣勢、區位條件、外部環境等,確定合理的發展定位,并依據發展定位,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引導全鎮的經濟轉型升級方向,從而避免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走彎路。
(二)以產業高端化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任務
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任務是產業轉型升級,而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就是產業高端化。具體到小城鎮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產業高端化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積極推動產業結構由二產為主向三產為主轉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要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變,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三是企業類型要由以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為主向大中型企業和現代企業轉變,提高企業工作效率。
(三)以推進自主創新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手段
創新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小城鎮由于受自身條件的制約,在自主創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要進行經濟轉型升級,推進自主創新又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針對小城鎮本身創新能力不足的特點,要積極拓展技術引進渠道,加大技術引進并消化再創新;其次,針對中小企業不太注重研發的現狀,要加強政府引導,提高企業創新意識,對企業自主研發要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幫助企業完善創新機制,優化企業創新環境;最后,要進一步完善區域創新體系,要加快建設一批融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專業化和創業創新于一體的公共平臺(如孵化器、創業中心等)。
(四)以要素集約化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保障
[5] 杜世全,盛治進. 小城鎮體育在中國的基本進程[J].安徽體育科技,2008,29(2):17-19.
[6] 王本兵.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7] 呂小黎,秦小平,王健. 對我國小城鎮體育管理的理論研究[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5):28-30.
中圖分類號:TU-024文獻標識碼:A
一、徐州市概況和研究區小城鎮發展現狀
(一)徐州市概況
徐州市位于江蘇省的西北部,東經116°22′~118°40′、北緯33°43′~34°58′之間,東西長約210公里,南北寬約140公里,土地總面積11258平方公里。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為東部沿海與中部地帶、上海經濟區與環渤海經濟圈的結合部。“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貫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達,北通京津,南達滬寧,西接蘭新,東抵海濱,為全國重要水陸交通樞紐和東西、南北經濟聯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二)研究區小城鎮發展現狀
至2008年底,徐州市共有建制鎮114個,其中有市縣政府駐地鎮7個,除去大黃山鎮和大廟鎮,屬于本文研究范疇的小城鎮共112個。本文研究范圍內小城鎮鎮域總面積10788.4平方公里,總人口803.1萬人,鎮域平均面積96.325平方公里,各鎮平均人口7.1萬人,人口密度為744人/平方公里,鎮域生產總值1078.28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3426.24元。
二、徐州市小城鎮空間結構及特征
(一)小城鎮空間分布及特征
1.徐州市小城鎮總體空間分布
直觀的來講,徐州市小城鎮分布總體上是比較均勻的,研究區內均城鎮密度為1.038152個/百平方公里,低于江蘇省城鎮分布的整體密度,分布比較稀疏,同時結合表2-1數據,各區域相比之下睢寧和豐縣的城鎮密度較低。
2.空間分布特征
(1) 小城鎮分布的地形差異
丘陵崗地主要分布在賈汪區、銅山縣北部和西南以及東南部、睢寧西北部,可知這些局部地區的城鎮分布很少甚至沒有。由此可見在城鎮建制的時候避開了地形的不利因素,小城鎮隨地形分區的差異正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有其歷史性和合理性。
(2)依托中心城市或中心城鎮,沿交通軸分布
“點軸開發”模式是利用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的集聚和輻射功能,由點及線再到面進行漸進式開發,通過對區域有輻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所組成的點軸網絡來構建地區經濟開發的總體格局。[4]徐州市作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縱觀徐州市小城鎮分布和交通要道分布圖,很容易看出,結合徐州市整體空間布局已經體現了點—軸分布的特點。
(3)交通軸沿線的小城鎮分布密集
利用ArcGIS軟件,對鐵路、高速公路和過道兩側20km的范圍進行緩沖區分析(如圖2-4 鐵路緩沖區分析成果圖),統計出交通要道沿線的小城鎮個數,得到下面的統計表(表2-1),可見徐州大部分城鎮都是靠近交通要道分布的。
圖2-4鐵路緩沖區分析成果圖
表2-1交通要道沿線城鎮個數
(二)空間規模及差異
1.小城鎮規模總差異
從江蘇省小城鎮規模來看,徐州市的城鎮規模是比較大的,鎮均人口達到了6.9萬。再從徐州市內部規模來看,徐州市有約66%的小城鎮鎮區人口在鎮均人口以下,絕大部分的鎮區人口規模在4-7萬之間。城鎮人口規模最小的是江莊鎮,僅為32633人,最大的是運河鎮(253718人),后者人口規模是前者的8倍,可見小城鎮間的人口規模差異還是比較大的。而睢城鎮、運河鎮和新安鎮的鎮區人口規模已達20萬,符合中等城市的設市標準。
徐州市小城鎮鎮區面積的平均值為9168公頃。徐州絕大部分的城鎮面積都在5000-12000公頃之間,大于和小于鎮均面積的城鎮個數相差不大,進一步計算得到小于鎮區均面積的城鎮個數占城鎮總數量的55%。鎮區面積最大的是新店鎮(23007公頃),面積最小的是北溝鎮(3400),前者是后者的7倍左右,鎮區面積差異比較大。
2.小城鎮規模空間差異
利用ArcGIS軟件,將徐州市城鎮人口數量進行分類分級顯示,并結合徐州市交通干道的分布,制作成徐州市人口規模空間差異圖(圖2-5)。從圖中可以看出交通對于城鎮的人口規模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隴海和京滬鐵路線和省道沿線是較大規模城鎮密集分布的地帶,規模20萬以上的三個城鎮中有兩個分布在隴海線上。
圖2-5 徐州市人口規模空間差異圖
進一步觀察,可以將較大規模城鎮分布地帶分為三部分:①西北部的豐縣和沛縣條狀分布區(圖2-6)②北部倒“T”形分布區(圖2-7)③南部半圓狀分布區(圖2-8)。
圖2—6西北部豐縣和沛縣的帶狀分布
圖2-7 北部倒“T”形分布
(三)城鎮密度及分布差異
以徐州市六個縣級市以及賈汪區為比較單元,計算各區城鎮密度,得到如下數據(表3-2):
表3-2徐州市小城鎮密度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徐州市各區小城鎮密度分布差異不大,城鎮分布比較均勻,除了豐縣和睢寧外,其他地區每百平方公里都有一個小城鎮分布,但是相對江蘇省的總體城鎮密度來說徐州市的城鎮密度相對較低,城鎮分布比較稀疏。
(四)城鎮密度分布差異
由徐州市小城鎮密度分布可見徐州市小城鎮分布比較密集的地區都分布在隴海及京滬鐵路線沿線以及國道省道沿線,由此可見交通因素對于城鎮的密度有很大影響。交通發達和便捷的地區相對來說小城鎮的分布密度比較高。
三、結論
徐州市小城鎮空間分布總體比較均勻,人口和面積規模差異除了個別城鎮外差異不大,城鎮密度分布總體比較均勻,但是地區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自然條件、人口遷移、交通發展及經濟產業的發展對徐州市小城鎮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同時交通因素是造成徐州市小城鎮空間結構差異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張繼東. 城市空間結構理論研究綜述 [A].科技創新導報,2008,(4):88.
[2]王嗣均等. 中國城鎮化區域比較研究論文集 [M]. 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3]何素芳,黃偉雄,李凡等.佛山市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研究[A].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4,22(2):45-49.
[4]楊揚.都市圈點軸開發系統研究—以徐州都市圈為例[A].理論探討,2006,(10)124-126.
[5]曹勁松. “兩通兩能”與徐州經濟 [A].徐州師范學院報,1991,9(1):65-70.
[6]王志華.徐州:運河城市的和諧發展[A].城市交流,2007,(6):37.
[5] 中國臨安島石網.鎮人代會鎮長系列訪談:島石鎮鎮長李屆勝[EB/OL].http://.cn/content/2012-01/13/content_
5003898.htm,2012-01-13.
[6] 顧裕文.衡陽市小城鎮建設中產業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
[7] 趙偉明,王艷艷,馬嘉偉,等.臨安山核桃林地土壤磷素狀況及其淋失風險分析[J].浙江農業學報,2014,(1):154-158.
[8] 黃程鵬.山核桃林土壤氮磷養分流失特征與控制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9] 張春苗,張有珍,姚芳,等.臨安山核桃主產區土壤pH值和有效養分的時空變化[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1,(6).
[10] 張圓圓.山核桃林地土壤養分現狀與山核桃植物營養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0.
[11] 彭樟林,姚立健.山核桃采摘技術與裝備研究現狀[J].湖北農業科學,2013,(14).
[12] 姜洋.山核桃技術推廣與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1.
[13] 陳有根.移動式山核桃脫殼機的推廣應用、問題及措施[J].中國農機化,2010,(6):95-98.
[14] 王安國,劉微.鄉村林業項目中的技術推廣[J].林業與社會,1998,(2):8-9.
[15] 趙玉順.臨安山核桃產品營養成分特性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16] 胡玉霞,王方,王昭君,等.頂空固相微萃取與氣質聯用分析山核桃香氣成分[J].農業機械,2011,(10):135-138.
[17] 彭祺,邊威,王佳麗.不同加工工藝對臨安山核桃營養成分的影響[J].食品工業科技,2013,(20):173-175.
[18] 費喜敏,湯勇,徐秀英,等.農戶層面的山區特色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以浙江臨安山核桃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9,
(3):218-222.
[19] 崔春麗.“山核桃”不能再生成“血核桃”[J].農家之友,2011,(1):47-48.
[20] 彭樟林,姚立健.山核桃采摘技術與裝備研究現狀[J].湖北農業科學,2013,(14).
[21] 葉劍,盛靜,郎路敏,等.山核桃開打“鄰里”糾紛忙煞“娘舅”[N].杭州日報,2012-09-07.
[22] 呂帆,涂炳坤.“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1,(21).
[23] 朱湖根,萬倫來,金炎.中國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7,(12):28-34.
[24] 王昕坤.產業融合――農業產業化的新內涵[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3):303-306.
[25] 梁偉軍.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26] 黃汝麗.農業產業化中“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探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S1):204-208.
[27] 石峰.基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貧困山區農業產業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Reseach on the Issue and Suggestions of Small-town’s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Town of Pecan in China”
ZHENG Si-wei,SHAO Yu-zhen,PENG Bai-you,LIU 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