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基礎理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17 15:45: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管理基礎理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管理基礎理論

篇(1)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其主要特點是農村地區相當幅員遼闊,農民群眾人數眾多,所以也就形成了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對于當前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全面實現農村經濟管理的發展以及繁榮,確保各地的農村經濟均能實現穩定、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并對其經濟結構實施持續不斷的調整以及優化。要想實現農村經濟管理的繁榮發展,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要實現更加科學和有效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在管理當中取得發展。唯有實現更加科學和合理的管理方式之構建,才能確保農村經濟管理能夠始終沿著和諧發展的道路前進,進而確保經濟的發展能夠始終符合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就這一意義而言,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創新極為重要。

1 農村經濟管理的內涵

所謂農村經濟管理,主要是指對農村經濟實施自覺和有組織的宏觀管理,其最根本的依據是本地的經濟條件、社會條件、當地市場環境和經濟方針政策。其最基本的前提是明確生產發展的目標,其管理的過程是對再生產過程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生產要素加以決策、計劃、組織、協調以及控制。因此,農村經濟管理是在國家經濟的整體戰略方針指引之下,依據本地區的各項條件以及市場經濟環境,明確經濟發展的目標,并且采用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調控之過程。

2 農村經濟管理的基本要求

對農村經濟所實施的管理,應當具有總體上的管理思路以及要求,主要是要需要圍繞我國農村建設的主要思路。在經濟發展過程之中,為了能夠實現農業綜合效益之提升和農民群眾收入之增加,與此同時,在落實農村地區經濟管理的主體職能的基礎上,切實保持管理監督和執法這一主線,進而實現農村經營體制之創新。要堅持遵守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的具體政策規定,確保農村經濟管理能夠實現經常化、規范化以及法制化,并且持續探索農村經濟管理之中的新方法、新途徑以及新方式,全面實現農村經濟管理中的集體資產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對農民群眾的監督管理。

3 農村經濟管理創新的主要任務

(1)農村財務與資產管理。不僅要建立起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互適應的現代管理監督機制,而且還應當在強化對農村財務民主管理的基礎上實現對于審計職能之強化,并且對目前的財務管理模式加以改革。要積極推行農村委托制,并且在其中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開展電算化試點,并且強化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保障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并且保證集體財產之安全。目前,農民群眾的減負問題已經得到了基本的落實,主要是對農村地區負擔反彈進行有力防治。在具體監管的內容中,主要包括了對資金籌集以及勞動統籌等方面的管理、農民負擔督查、承擔以及負面事件之查處等方面的問題加以落實。與此同時,還需對農民群眾的負擔實施專項治理,并且加以強化,對有關制度加以落實與健全。

(2)實現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社會化服務體系之建設。在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上,必須緊緊地圍繞農村地區的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按照農村市場發展之要求,實現各類形式上的農民群體專業合作,加強相關專業合作之中的示范以及試點工作,重點是強化當地的規范與培育等工作,對于專業合作中的經驗加以總結,并且做好合理的推廣,以便于提升農民對于農村市場進入之程度;但是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上,必須要轉變工作機制,確保機構隊伍中的穩定性,并且對社會化服務制度的組織形式開展更加積極的探究,同時還包括了對民主管理機制、更加靈活的服務機制開展探討,以便于提升社會化服務的水平。

4 農村經濟管理創新的路徑選擇

(一)提升對農村經濟管理重要意義的認識

在當前我國農業與農村的經濟持續發展具有現實上的意階段性。在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上,要有效觀測貫徹落實我國相關農村政策,并且對實現其政策的經?;c制度化,加上以及長期的和諧穩定,這也是當前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從而維護與實現廣大農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在最大限度上全面調動起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更好地繁榮我國農村經濟、不斷增加農民群體的收入,切實解決農村矛盾十分重要的保證。這就需要各級農業部門在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不斷強化相關指導與領導,把農村經濟管理視為新農村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來抓。

(二)強化農村經濟管理機構以及人才隊伍建設

要不斷健全完善農村經濟管理機構,健全完善相關工作制度,確保農村經濟管理隊伍保持穩定,尤其是鄉鎮農村經濟管理人員隊伍應當做到合理地定編、定崗,保障每一鄉鎮均有專人承擔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責任。要按照國家出臺的《農業技術推廣法》,把人員經費以及業務經費等全部納入到財政預算之中。各級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機構應當切實承擔起各自的行政管理職責、行政監督職責以及行政執法指導職責等,采用更加有效的舉措,積極改善與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手段。同時,要不斷強化人才培訓力度,持續提升農村經濟管理人員隊伍的素質。隨著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管理的對象與內容也出現了極大變化,為此,要下大力氣強化農村經濟管理干部培訓工作,造就一支具備相當高的政治素質與業務能力,具備強烈的工作責任心,開拓進取的新型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隊伍。

(三)健全完善農業經濟管理規章制度

要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執法水平,依據依法治國的方略,不斷加快農村經管工作制度建設,要圍繞著貫徹落實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行政規章的規定,在規范化建設、制度化建設上狠下工夫。要建立起以下三項工作制度。首先是農村經濟管理執法責任制。各地應當依據各自實際,明確當地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執法崗位,健全完善符合本地實情的農村經濟管理執法責任制,并落實相關人員的工作責任,履行好自身在農村經濟管理執法中的職責。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工作規章制度。最后是要建立完善快速而準確的信息反饋以及辦案機制。要依據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之中所牽涉到的農村熱點與難點問題,建立健全經常性的觀察點與聯系點,及時地預測與發現問題的苗頭,及早地向黨委和政府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意見建議,從而讓問題能夠得到更加妥善的解決。

(四)改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要按照當地關于加快農業發展的相關要求,認真做好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工作,大力爭取國家相關部門的積極支持。要大力扶持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聯系農戶與龍頭企業、市場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和壯大的重要抓手。為此,一定要大力抓好示范引領作用,進而發揮出典型示范與帶動作用。

(五)持續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工作

依據《農村土地承包法》之規定,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村經濟管理部門是對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進行管理的主體。有鑒于此,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村經濟管理部門都應當在農村土地流轉上切實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是要切切實實地負起相應的職責,全力以赴地調解當地農村土地承包中所出現的糾紛,并且大力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工作;其次是要加強調查研究。要深入農村基層一線,全面掌握當地農村土地流轉的動態信息,著重解決當地農村土地流轉中所出現的突出問題,及時而準確地制定出積極引導、規范與加快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意見建議;最后是要指簽訂相應的土地流轉合同。

(六)全力化解村級債務管理困境

首先是要積極采取措施,全力化解現有債務。要運用精簡機構、費用包干、資產盤活以及糾錯減債等多種方式,有效化解目前的債務。其次是要切實防止新債的發生。要強化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集體借款審批機制。對于村級組織興辦公益事業,應當做到量力而行,并且全面杜絕各類超越其自身經濟承受能力的面子工程和達標工程等。最后是大力爭取國家所給予的政策傾斜。在現有的村級債務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用在了農村義務教育、維穩、河道治理、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和當地農村公共事業發展上,有鑒于此,應當建議國家實施一定的政策傾斜,以幫助村級組織化解自身的債務。

(七)加大村級轉移支付的投入

從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雖然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也會造成村級收入在短期內有所減少,影響基層村級組織正常工作職能的更好發揮。所以,國家應當從全局的高度出發,不斷增加村級組織的轉移支付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國農村生產公益事業的良性運轉。為此,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村民公益事業建設的步伐,真正地讓農村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到全體農村群眾,從而確?;鶎诱母黜椔毮苣軌虻玫秸5陌l揮,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更加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輝煌,吳秋菊.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管理創新[J].中國市場,2011(33).

篇(2)

【中圖分類號】 TU7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727-5123(2013)06-024-02

代建制的推行對提高政府項目的投資效益、控制“三超”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代建制使得項目管理風險集中轉移到代建單位。因此,從代建單位的角度出發,建立基于預警理論的代建風險管理框架,有效規避風險,從而提高代建項目管理專業化水平,提升企業代建項目管理能力,對實現推行代建制的初衷,對工程咨詢企業承接和完成代建項目,無疑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本文力圖通過代建風險預警管理框架的構建,探索代建單位預防和規避風險的有效途徑,為化解代建單位所面臨的風險提供有益參考,為代建單位經濟效益的提高及項目的健康運行提供保證。

1 國內研究現狀

1.1 風險預警理論研究現狀。我國的預警理論研究是從經濟循環波動問題入手的,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過程基本可分為兩個階段。1988年以前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以引入西方的經濟發展理論和經濟波動周期理論為主,并對我國的經濟波動及其動因進行了分析。1988年以后為第二階段,主要工作是尋找我國經濟波動的先行指標,從研究經濟形態的長期波動轉向研究經濟形態的短期變化。20世紀90年代,經濟預警的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不僅在宏觀經濟領域,而且在微觀經濟領域(企業預警)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在工程項目領域,劉艷玲從工程項目的角度出發構建了項目風險預警系統(PREWS),整個系統包括風險識別子系統、風險分析子系統、風險預警子系統、風險對策子系統和風險后評價子系統等五大系統。同時根據工程項目本身的一些特性提出了由環境預警指標、管理預警指標、工程建設預警指標和融資風險預警指標組成的工程項目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并給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定量評價方法。

袁林海根據大系統控制的“遞階控制”結構方案的原理和多段專家系統,結合建筑安全預警系統的設計流程,建立了基于大型專家系統控制的建筑安全預警系統“遞階結構”結構方案,并運用計量經濟模型進行實例分析,預警評價結果與實際完全相符。

曹云峰根據建筑供應鏈風險的來源,給出了外部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同時以建筑供應鏈上處于核心企業地位的建筑施工企業為例,分析了其內部可作為風險預警指標的一些績效指標,通過觀測指標變化情況,實現風險預警的目的。

李順濤構建了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與預測、風險應對和監控的國際工程風險預警管理系統,提出了以可量化的已知風險、不可量化的已知風險和未知風險為出發點的三相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他認為使用復雜的風險識別和分析工具往往消耗管理者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悖于預警的時間目標;風險預警的目的不在于預警本身,而是在確定的時限內對風險加以有效控制,使風險成本不至于超過風險管理的預警目標值。

綜上所述,已有理論研究大多通過識別、分析、對策等環節構建風險預警系統,并建立預警指標體系進行風險的定量評價,進而實現風險預警管理。指標量化和風險評價方法多選取層次分析法、粗糙集理論、統計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法。

1.2 代建制風險研究現狀。胡方水、于波就代建企業的現存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現階段其所面臨的主要風險集中在:法律責任風險轉移問題尚未解決、代建制度與現有的建設工程管理制度交迭、項目前期工作的風險、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等。

尹貽林認為代建制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目前代建制的運作實施還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的保障,缺乏明確的制度規范;項目法人與項目管理代建人的職責有待進一步厘清;我國各地實施的代建模式中對于代建單位尚缺乏明確的職能定位;代建費偏低,制約了“代建制”制度的發展;與代建制相關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即作為代建單位而言,分別存在著法律、制度、費用、規模等風險。

翁謙指出,代建制將項目實施階段的風險轉移到了代建單位,由具有專業知識的代建單位來進行項目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等風險發生的概率。但同時其自身的不足又成為新的風險因素,包括技術風險、經濟風險、外部監督風險等。

馮為民、朱俊認為,代建單位面臨的風險內容頗為復雜,包括技術風險、自然風險、安全責任風險、使用單位的干擾風險、工期延誤風險、財務賠償風險,此外還有工程質量和使用功能缺陷投訴、建設資金不到位、財務支付權無法控制等諸多問題。

將以上研究進行歸類,代建單位的主要風險為:源于系統的風險——法律風險、制度風險、外部監督風險、自然風險等;源于行為主體的風險——從業人員素質、業主和使用單位的干預、建設資金不到位等;源于項目目標的風險——經濟風險、技術風險、工期風險、安全風險。

上述文獻僅從定性和理論層面探討了代建風險,并未進行定量和實證研究。趙海運用改進的聚類法、模糊綜合評價法,通過實證研究對源于行為主體的代建風險進行了評價。黃福珠圍繞代建單位在代建合同、項目前期及實施階段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利用層次分析法對項目前期準備階段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但僅構建了理論模型,沒有將其應用于具體案例。

綜上所述,國內關于代建風險的研究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缺少積累。對于代建風險的研究不但是需要理論突破的一個薄弱區域,也是代建制在實踐操作中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2 基于預警理論的代建風險管理結構框架構建

基于預警理論的代建風險管理結構框架模型可用圖1表示,其主要的部件為三大結構模塊,即代建風險識別模塊、代建風險評價模塊和代建風險應對模塊。對于代建風險管理而言,風險識別是基礎,風險評價是核心,風險應對是目的,三者相輔相成,循環往復。

2.1 代建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代建風險管理首要的一步,只有全面、正確的識別工程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所有風險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針對風險進行估計、評價、作出決策。應通過風險識別盡可能全面地找出影響項目管理目標實現的所有風險因素,采用恰當的方法予以分類,逐一分析其產生的根源。

代建項目因環境、目標變化以及實施過程中不斷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代建風險的識別應是實時、連續的過程。

2.2 代建風險評價。預警依賴于監測,監測離不開指標。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這一模塊的主要任務是確定風險預警的指標體系,并運用數學方法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對各種指標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項目總體的影響進行度量,對風險的動態與發展趨勢作出事先的判斷、評估,并發出風險預警信號以供決策。

風險評價是一個動態過程,表現為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調整、指標數據的變化和風險預警等級的變換,其過程如圖3所示。

2.3 代建風險應對。在識別和評價的基礎上,要選擇有效的應對策略來控制風險。但控制風險所需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需明確承擔風險的能力,然后確定風險控制的區間。風險評價模塊能夠從眾多的風險因素中找到可能給代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的風險因素,引起管理者重視并采取措施對其加以規避。

風險管理應貫穿于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必須實行持續風險管理,對風險進行全過程監測,從而減少項目的潛在損失和提高對風險的控制能力。

此外,風險預警管理的實現需要具體的支撐件,項目的信息、組織、文化是管理代建風險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

3 基于預警理論的代建風險管理流程框架

在結構框架中,通過三個結構模塊將代建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思路反映出來。而代建風險管理的流程框架(圖4),則反映了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和實現機制。

篇(3)

一、經濟管理創新的內涵與意義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管理只是粗放型的,能源的利用率遠遠低于消耗率,浪費現象十分嚴重。隨著社會經濟體制度的不斷完善,消費者對質量的要求的不斷提升,迫使企業改變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向集約型管理方式轉變。在信息時代下,企業需要不斷的加大信息技術的投入成本,改變企業整體作業流程,減少企業管理層次,加快企業信息傳輸與反饋速度,提升企業經濟管理成效。

在信息時代下,企業將面臨一個新的競爭環境,經營管理效率作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要求企業管理層不斷創新企業經濟管理理念與管理方式,結合市場經濟變化和經濟發展形勢,提高企業經濟管理效率,創新企業經濟管理觀念促進企業長足發展。此外,創新的經濟管理模式,對于提高企業經濟收益,控制企業經營成本、樹立企業員工危機意識都是非常有利的,從根本上改變計劃體制所帶來的資源浪費現象。

二、新沂污水處理廠經濟管理的創新實踐

(一)新沂污水處理廠概況

新沂處理廠共有3家,均以節能降耗作為經濟管理的標準,利用科學的節電運營方案,調整轉刷、鼓風機的運行時間,控制電力的消耗。引進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減省資源消耗,節約運營成本,并利用自行研制的污水處理技術,每年為污水處理廠節省50萬元污水處理成本,從整體上降低了運行消耗。

(二)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1.企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污水處理廠現在有的經營管理制度出現了很多漏洞,阻礙了我市污水處理廠未來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內部監管和控制力度不到位;二是,新的經濟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實際經營情況不相符;三是,企業新的經濟管理制度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企業經濟管理理念比較落后。在經濟市場體制的不斷完善下,我市污水處理廠所感受到的市場壓力也在不斷的增大,經濟管理的重要性越發的明顯。由于企業組織和協調方面能力的欠缺,使我市污水處理廠生產管理與經濟管理相分離,形成了管理理念與管理行動不一致的局面。

3.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我市污水處理廠目前制定的內部控制目標定位較低,控制內容過于形式化、簡單化,不利于企業日后的創新,執行起來也也缺少了協調性與指揮性。在多變的經濟市場下,內部控制成為空談。在實際工作中,我市污水處理廠單純把財務管理當成經濟管理,減弱了內部控制對企業核心機構的管控能力,給我市污水處理廠的財產和物質帶來了更多的風險。

4.人才的缺失。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管理市場下,我市污水處理廠的經濟管理發生了較大轉變,互聯網已經成為污水處理廠提高經濟收益的突破點,人才的需求已經為污水處理廠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是,由于我市污水處理廠缺乏相關的人才,引進的新技術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浪費了該廠投入的技術資金,同時,也影響了污水處理廠的進一步發展。

(三)我市污水處理廠如何創新經濟管理

1.提高經濟管理重視度。經濟制度的創新體現了企業經濟的創新。制度將各種行為加以規范,用文字形式約束了創新的過程,完善了我市污水處理廠整體經營構架,整合了企業資源的消耗與利用,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因此,我市污水處理廠在創新經濟管理過程中,應該以實際經營情況為依據,針對以往不足之處作出合理調整。

2.加強內部控制和監督。在經濟環境不斷變化下,企業的經濟管理需要更好的的社會環境才能發展得更長遠。為了目標的實現,我市污水處理廠管理者必須不斷的創新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新的內部控制制度應該逐步覆蓋我市污水處理廠經營全過程,控制和監督我市污水處理廠各項經營活動,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和新的監督體系。

3.創新經營管理策略。經營管理策略作為企業創新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增強企業彈性化經營管理,適當加寬企業管理范圍,創新企業經營管理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創新我市污水處理廠品牌。我市污水處理廠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主創能力,創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增強其在市場的競爭能力,通過改變企業傳統的生產模式,提高我市污水處理廠經濟管理技術含量;另一方面,創新我市污水處理廠經營聯盟形式。我市污水處理廠之間可以通過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方面的合作,實現企業生、產、銷等技術上的聯合,增強我市污水處理廠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以此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其經營降低風險,改善經濟管理環境,提高整體經濟效益。

4.創新人力資源管理。我市污水處理廠創新經濟管理必須優化和創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為員工定期開展教育與培訓活動,提高員工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從根本上降低其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本。

三、總結

在信息時代下,企業面對目前復雜多變的經濟市場,要想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必然要創新企業經濟管理模式。但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要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才能使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篇(4)

“低碳經濟”最早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出現。低碳經濟的發展會對企業經濟活動和內容產生影響,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很好地利用這一經濟形勢,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公司本身競爭優勢、市場份額及其利潤各方面,如此一來,為了保證碳數據的質量,碳會計則為基礎。碳會計最早是在2008年,由Stewart Jones教授提出的,他將碳排放、交易及鑒證等的會計問題稱之為碳排放及碳固會計,即碳會計(Carbon Accounting),隨著低碳經濟的風靡,隨即出現了低碳會計。結合現代會計的含義,對低碳會計定義為一門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企業履行低碳責任,節能減排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會計科學。其作用在于考核企業自然資源利用率,企業自然資本效率和披露社會效益,其目的是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實現企業綠色利潤最大化。與傳統會計體系相比,低碳經濟下的企業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要素的確認,會計報告及其披露均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一、低碳經濟下的會計目標

從低碳經濟下會計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看,低碳會計的目標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本目標,即充分發揮會計監督職能,利用會計手段,促使會計主體通過技術創新、能源開發等各種手段進行低消耗、低排放生產,在生產中要自覺地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止并積極治理污染,降低環境污染,最終完成國家節能減排的指標要求,并發展生態經濟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第二層次是具體目標,即充分披露有關會計信息,滿足決策的需要。如提供與碳會計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相關的會計信息,即披露環境資源流存量、資源資產的分布和變化;了解環境資源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了解環境投資金額、投資管理情況;了解環境費用支出金額及其具體用途等。使得政府能及時了解企業在環境保護,資源減耗方面的執行情況;使投資人、債權人和企業管理層能夠充分了解企業低碳會計實施情況,為他們提供有用的決策依據。

二、低碳經濟下的會計假設

(一)會計主體。

低碳會計下的會計主體假設既要秉承傳統會計假設,又要賦予新的內涵,所以低碳經濟下會計主體假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企業核算時,將環境資源的價值消耗,環境資金,企業內部的資源消耗,污染事項,等都考慮在內;另一方面,從全球的角度而言,環境問題是共同關注的話題,所以也要充分考慮本會計主體同整個社會及其他會計主體關于環境問題的聯系,從宏觀層面把握環境問題。

(二)持續經營。

傳統會計中,該假設認為企業以持續,正常的經營活動為前提進行會計核算,但企業走上低碳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碳排放量,維持生態平衡,節約資源,解決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的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假設是低碳會計構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性約束。

(三)會計分期。

將一個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平均劃分為連續的期間,稱作會計期間。在低碳經濟下,會計也需要分期,但要不僅要涉及到傳統的會計周期,還要考慮到企業污染治理周期,而且許多降低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支出很難正確分攤得到各個收益期中。所以說對低碳會計而言,環境保護收益期的確認和計量將會是會計分期的一個重要依據。

(四)計量假設。

貨幣是主要的會計計量單位,但是對于低碳經濟下的會計核算有的可以用貨幣計量,有的卻不能用貨幣計量的。

例如涉及到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由于存在一個范圍和年限問題,很難用貨幣來衡量。這就要求會計計量的形式多樣化,不僅僅包括貨幣計量模式,同時應該包括實物計量模式,勞動計量模式等非貨幣模式。對于企業的碳排放量,應當設定碳單元,用以計量企業的減排量。并且對每一碳單元根據國際市場價格情況,核定每一碳單元的價格,從而可以將企業的碳排放量納入企業的利潤表中進行計量。但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能量化到報表中,這就導致企業業務很難用統一的計量單位來計量,就必須提供財務報表之外的低碳經濟對環境的會計報表,以保證財務報告的充分性和各會計要素的可比性。

三、低碳經濟下的會計要素確認

企業業務范圍內與低碳經濟行為相關的項目應當相應地計量并計入六大會計要素中,結合傳統會計的定義,對低碳經濟下的會計要素做如下定義:

低碳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中取得,由企業所擁有或控制,預期能為企業提供低碳處理和環境保護的資產。其主要內容為:為進行節能減排,清潔能源,處理污染而購置的專門設備或者興建的場所;為低碳生產購置的日常材料或低值易耗品;為低碳治理和保護而專門購入的專利技術等。

低碳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且與低碳生產相關的現時義務。其主要內容為:為進行低碳生產,清潔能源利用而發生的長、短期借款、應付的資源環保稅費、治理環境發生的應付賬款等。

低碳權益指企業所擁有的清潔能源、治理資本、接受的環保投資或捐贈、節能環保基金等。

低碳收入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可直接歸集于節能減排、能源節約所形成的非主營業務收入、低碳環保獎勵等。

低碳成本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為節能減排、低碳生產而發生的支出。如低碳生產而形成的工、料耗費;環境保護治理費用、補償費用,低碳設備的折舊費用等。

低碳利潤指企業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低碳收入扣除低碳成本、稅金后的凈額,反映企業低碳效益。

四、低碳經濟下的財務報告與披露

會計信息的披露通常包括兩種形式,財務報告和單獨報告。低碳經濟下的會計信息披露也不外乎這兩種形式:

一是在傳統會計報表中增列低碳會計項目,將能夠以貨幣形式量化的低碳信息反映在會計報表中,反映在相應的科目中,并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形式體現出來。對于一些無法以貨幣形式量化的信息,則在附注中增加低碳會計信息,如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列示存貨-碳含量,在損益表中單獨列示碳消耗費用,像低碳項目、產品含碳量等信息也可在附注中列報。在附注中,還可以用財務評價指標來披露低碳信息。

二是單獨報告,即提供單獨的低碳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信息。對于無法量化的項目可以編制單獨的“低碳情況說明書”。可以采用數量、文字、圖形和技術指標結合的方式;既簡便又容易操作更直觀地企業的低碳信息。這種方式既能更好的反映企業諸如能源消耗強度,污染治理支出,環境保護措施等財務及非財務信息,同時還能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

綜上所述,我國要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低碳會計體系。將低碳經濟用合適準確的會計語言表達出來,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竇春志.加強綠色會計發展助力低碳經濟發展[J].今日科苑,2010(10)

篇(5)

1 關于斜直井鉆機管子處理系統設計理論的分析

1.1 在現階段鉆修井作業工作中,影響鉆桿模塊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油管的工作模塊、套管的工作模塊。通過對井下鉆工作模塊的優化,更有利于進行鉆柱排放作業體系的健全。進行所花費時間的控制,保證勞動強度的優化,進行安全風險的控制。這也需要進行管柱處理系統的健全,保證海洋鉆井平臺的控制。這也需要進行鉆井船井口機械化設備的應用,保證鉆井作業模塊的優化。

在管狀類鉆具工作模塊中,進行鉆井平臺甲板體系的健全是必要的,從而進行鉆桿排放架自動模塊的開展。在完井作業模塊中,進行管具的有效輸送及其控制,保證地面排放架模塊的有效開展。這也需要進行修井作業體系的健全,進行油管模塊及其管狀工具模塊的協調,保證操作平臺模塊及其排放架的有效移送操作。這也需要進行管柱處理系統的健全,保證其一體化裝置模塊的優化,進行管具及其管柱排放架的自動移送及其排放。

1.2 在現階段鉆修井管子處理模塊中,進行處理系統技術的更新是必要的,從而針對其鉆井類型及其自動化技術水平展開分析,進行鉆井環境的探討,保證多元化的鉆修井管子處理系統工作的開展。這也需要進行動力貓道移送模塊、大臂旋轉移動模塊等的協調,進行多種類型的子處理系統工作的開展,從而提升其綜合運作效益。

隨著我國安全環保性經濟工作的開展,鉆井工作的安全性及其環保性日益引起重視,通過對鉆修井井口操作體系的健全,更有利于進行工作人員勞動強度的控制,保證鉆修井井口操作的有效開展,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方案的優化,保證鉆修井管子處理系統的健全,滿足現階段鉆修井自動化工作的需要,進行先進性的管子處理系統的優化,保證鉆機先進性的控制。

2 斜直井鉆機的總體設計系統的健全

2.1 在現階段斜直井鉆機應用過程中,進行總體設計方案的優化是必要的。這需要進行新型的斜直井鉆機的應用,保證頂驅移動裝置模塊的優化,進行多種模塊的防傾斜工作的開展,從而保證其整體設備體系的健全。這也需要井架機械手移送型管柱處理模塊的優化,使其適應斜直井鉆機工作的開展,保證其管柱處理系統效益的提升。實現機械手及其井架的有效協調,保證裝置工程的有效開展,確保其裝置整體效益的提升。這也需要進行裝置機械手工作模塊的優化,進行井架工作于井架工作的協調,保證頂驅裝置的有效施工,從而提升其送管的綜合效益。

在鉆機工作模塊中,進行頂驅移動裝置的優化是必要的,從而滿足鉆機工作的需要,進行不同設備元件的固定,進行傳統鉆機工作模塊的避免,進行頂驅移動裝置體系的健全,進行鉆機動力端的控制,保證其液馬達模塊、剎車機構模塊等的協調。代替了傳統鉆機的游車、吊鉤、鉆盤等裝置。選用的為赫格隆的CA210型液馬達。下面是有關參數的計算選擇。

2.2 在現階段管子處理系統工作中,進行功能任務的優化是必要的,從而保證斜直井鉆機管子處理系統的健全,進行工作流程的優化,保證整個管子處理系統機構的優化,進行不同工作模塊的協調,進行機械手整體方案的優化,保證其各個設備的積極工作及其協調。一個底座,連接梁,一個井架移動油缸。包括底座、擺動液缸、連接梁和機械手組成。底座底端安裝有導輪使得整體機械手可以沿井架導軌移動,擺動液缸1選用的要求最大擺角范圍為180接方式應為法蘭連接,輸出形式為輸出軸連接。

在擺動液缸選擇過程中,進行擺角范圍的確定是必要的,從而保證法蘭輸出連接模塊的優化,進行后端法蘭固定模塊及其相關模塊的協調,保證機械手的積極設計,保證兩爪定心工作的開展,這也需要針對實際情況展開相關模塊工作的優化。但本人認為兩爪定心需要的橫向尺寸要遠大于三爪定心的橫向尺寸,因此本設計選用三爪定心機構。為了保證不同的管徑的中心位置保持不變,三爪定心時對應不同的管柱下支撐需要進行調換以適應不同管徑。

在管子處理系統工作模塊中,進行設計環節及其計算環節的優化是必要的,這需要進行機械手管柱夾持范圍的控制,保證其機構的對稱性,這也需要進行相關設計變量的分析,進行桿長度的控制,從而提升其綜合應用效益。它們的約束條件就是L4的末端點的夾持必須是在最大管柱圓和最小的管柱圓之間,而且必須在90°與120°之間,此時的夾持效果受力最好。首先通過分析可以確定L4、L5、和轉角γ的數值范圍從而減少該機構的設計變量。夾持的最大管柱直徑為283mm,因此取夾持管柱的中心點離O點的距離為200mm。

2.3 通過對數學模型的優化,更有利于進行目標函數的積極約束,保證其最小值的控制,保證其機械手各個尺寸的有效確定。這也需要進行草圖工作模塊的協調,進行相關尺寸的符合,保證機械手工作的開展。發現該尺寸的機械手能夠將88.9~283mm管柱夾持住,說明上面的求解沒有問題,夾持最大和最小管柱時的情形。此時L1離O點的距離的距離差為140mm,因此選取該機械手的推動液缸的行程為150mm。

2.4 在現階段液壓螺旋擺動缸工作模塊中,進行裝配緊密性配件的應用是必要的,這需要在有限空間內進行扭矩模塊的優化,進行組合螺旋齒結構的優化,保證其整體擺動缸工作模塊的優化,進行扭矩的積極控制,確保其滿足動力性的需要,進行動力的精確控制,保證其擺動液缸模塊的優化。它們各自的擺角不同,擺動液缸2是調整機械手角度,使得管子能夠和井架保持相同的傾斜角度,此擺動油缸的擺動角度為0°到90°。而擺動液缸1為翻轉液缸,將管柱翻轉到井架中心位置,完成送管任務,該液缸的擺動角度為180°。

通過對擺動油缸的有效選型,保證鉆柱水平位置旋轉的積極開展,進行井架傾斜角度的控制,保證鉆桿位置的有效優化,避免其不合理的偏重力矩的產生。在工作模塊中,也需要進行鉆桿中心的控制,進行擺動液缸旋轉軸線的優化,進行偏重距離的控制。保證管子處理系統虛擬樣機工作的開展,從而提升其綜合運作效益。由液壓系統驅動的機械裝置進行仿真分析是建立在機械系統、液壓系統聯合仿真的基礎上。機械系統工作時受到液壓系統提供的源動力,同時液壓系統受到機械系統的外部工作負荷,以及機械系統工作時的各種動力學參數的變化會反饋到液壓系統。

在工作模塊中,進行仿真軟件的應用是必要的,從而針對單領域的仿真模塊展開分析,進行必要性的聯系,保證其仿真體系的健全。這需要展開相關工作模塊的協調,保證機械系統的整體方案的優化,進行液壓系統及其控制系統的協調。在前面章節已經將在solidworks建立好的模型導入ADAMS中進行了動力學仿真,本章要對機械臂擺動液缸的旋轉運動過程,以及整體機械臂的起升運動過程進行機液聯合仿真。

3 結束語

通過對斜直井鉆機管子處理系統的設計與理論模塊的優化,更有利于現階段斜直井鉆井工作的開展,提升鉆機管子處理系統的效益。

參考文獻

篇(6)

2國際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成功經驗

2.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匯儲備達956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長期位居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到2006年11月底,日本外匯儲備仍高達8969.49億美元,其中外國證券7509.89億美元,外匯存款1249.56億美元,黃金儲備159.11億美元。從實際情況看,巨額外匯儲備不僅沒有給日本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帶來了較好的投資回報。2005財政年度,日本外匯儲備海外證券投資收益達788.79億美元。日本的外匯儲備管理由財務省負責,財務省主要通過日本銀行的外匯資產特別賬戶進行儲備管理,日本銀行按照財務省制定的目標和決策對儲備進行日常管理。針對日本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途徑,日本銀行把大量買入美元改為大量賣出美元。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拋進外匯市場導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匯儲備規模、減少過剩外匯儲備,又避免沖擊美國經濟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為此,日本銀行利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四小龍”迅速增加外匯儲備的有利時機,在2004年第一季度大規模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急剎車之后,已快有兩年未進行買入美元的市場干預了。2004年,中國和“四小龍”第一季度外匯儲備增加了2603億美元,約相當于日本銀行第一季度美元買入額的2.3倍多;2005年,中國外匯儲備又增加2089億美元。由于中國和“四小龍”迅速增加的外匯儲備足以抬高美元匯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勢頭,日本銀行就見機行事,及時停止了大規模買入美元的市場操作。

2.2新加坡

新加坡的外匯儲備管理體系,是由財政部主導或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共同主導,由政府所屬的投資管理公司進行積極的外匯儲備管理的多層次儲備管理體系。所謂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就是在滿足儲備資產必要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儲備則單獨成立專門的投資機構拓展儲備投資渠道,延長儲備資產投資期限,以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水平。新加坡的外匯儲備管理采用的是財政部主導下的GIC+Temasek+MAS體制。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新加坡經濟增長強勁、儲蓄率高以及鼓勵節儉的財政政策,新加坡外匯儲備不斷增加。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新加坡的中央銀行,是根據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7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匯儲備中的貨幣資產,主要用于干預外匯市場和作為發行貨幣的保證。新加坡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淡馬錫控股負責。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成立。GIC主要負責固定收入證券、房地產和私人股票投資。它的投資是多元化的資產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和長期回報。其投資領域除了美、歐政府債券之外,也投資于股票、房地產以及直接投資,目前管理的外匯儲備資金超過1000億美元,規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

淡馬錫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企業。淡馬錫原本負責對新加坡國有企業進行控股管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淡馬錫利用外匯儲備投資于國際金融和高科技產業,至今公司資產市值達到1003億新元。淡馬錫的主要職能是對本國戰略性產業進行控股管理的同時,提升新加坡企業的盈利水平和長期競爭力。淡馬錫的投資原本主要在新加坡,但由于新加坡地理和市場空間狹小,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淡馬錫已經開始調整投資結構,大規模投資國外金融、高新技術行業。

2.3挪威

挪威外匯儲備的管理采取的是財政部和挪威央行聯合主導下的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加挪威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市場操作部體制,挪威也實行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戰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凈出口國,隨著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長,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財政部對石油基金的管理負責。挪威銀行于1990年開始對外匯儲備實施多層次管理,以全部外匯儲備建立了貨幣市場組合、投資組合以及緩沖組合。其中,貨幣市場組合以高流動性的國內貨幣市場工具投資,滿易性和預防性需求;投資組合以全球配置的權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資,滿足盈利性需求;緩沖組合,也就是政府養老基金,以油氣資源導致中央政府現金流入為資金來源,通過積極的海外投資滿足發展性需求。并且,外匯儲備資產可以根據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國內經濟形勢需要,在貨幣市場組合與投資組合之間劃轉。截至2006年9月,投資組合、貨幣市場組合、緩沖組合在挪威外匯儲備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94.8%、3.58%、1.61%。其中投資組合是全部外匯儲備組合投資的主體,投資涉及42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

2.4中國香港

香港外匯基金成立于1992年,目前規模已超過一萬億港元。據統計,從1993年到2004年,香港外匯基金的復合年度回報率為6.7%,總體上取得了較好收益。外匯基金運作的目標是保障資本長期購買力,維持貨幣和金融穩定。外匯基金的具體運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外匯基金的機構控制與人員管理。根據《外匯基金條例》規定,財政司司長掌握基金控制權,但行使權力時必須首先咨詢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具體運作授權于財政司司長委任的金融管理專員。其次,確定合理的投資組合政策、投資基準和專業的投資管理團隊。①外匯基金分為支持組合和投資組合兩個不同組合來管理,支持組合主要持有為基礎貨幣提供足夠支持的流通性極高的美元證券,投資組合則主要投資于經合組織(OECD)的債券和股票市場以保證資產長期購買力。②投資基準規定了外匯基金對各國資產類別的投資比重及貨幣分配。一般來說,外匯基金資產的77%分配于債券,其它為股票及有關投資。貨幣方面,88%分配于美元區,12%為其它貨幣。由于金融環境的變化及市場的波動,投資基準會被定期修正以規避風險和實現收益最大化。③投資組合中的證券組合由金融管理局管理,而金管局通過外聘基金經理來負責具體的投資工作。外聘的基金經理主要分布于13個世界金融中心,管理部門通過增加雇用基金經理的數目和類型,以使投資分散于不同市場和資產類別。這些投資資產主要存放于幾個主要的全球托管人那里。再次,風險管理。外匯基金內設風險管理及監察處,負責選定投資基準,并對市場、價格、信貸等風險及外聘基金經理的投資組合與個人績效作出評估。我國香港的經驗告訴我們,外匯基金通過外聘基金經理,在風險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投資知識和經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鑒及啟示

3.1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要多元化

據估計,我國外匯儲備總余額的70%左右為美元資產,20%左右為歐元資產,其余是包括英鎊、日元和韓元在內的其他貨幣資產。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過于單一,主要還是以美元資產為主。

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美元將以緩慢的速度溫和貶值。美元的貶值預期將使我們以美元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外匯儲備遭受資本損失,這構成了我們在儲備增量中減持美元的基本動機。另一方面,歐元區經濟復蘇進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經濟盡管消費疲弱,但自2002年2月開始的增長周期已經進入第58個月。雖然對各個貨幣區經濟進行準確預測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在照顧國際貿易構成和盡量減少匯率風險之間進行權衡,我國必須逐步實現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多元化,逐步減少美元儲備比重,增持歐元、日元,以及韓元、澳元、新加坡元等,藉以實現外匯儲備的多幣種配置。

3.2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要多元化

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多為美國國債、住房抵押貸款擔保證券和高投資級別的公司債券等,這些債券資產雖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動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基本目標是要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以保證儲備資產購買力的穩定。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資產的配置。

(1)在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背景下積極地投資于非洲、拉美和中亞等的資源性項目。直接投資于這些項目比建立石油儲備在穩定能源價格和國家安全方面更加有效。

(2)增加黃金儲備的份額。我國的黃金儲備自2002年以來,一直維持在1929萬盎司的水平。2003年以來國際金價從200多美元大漲至600多美元,在金價大幅上漲和美元貶值的背景下,增持黃金儲備對于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具有積極意義。

(3)在逐步開放資本項目管制和先期“藏匯于民”政策背景下,鼓勵資本流出,進一步擴大民間持匯,一方面民間持有的部分外匯不會形成央行“外匯占款”對應的本幣投放;另一方面,這也可以分散央行美元資產的匯率風險。

(4)在國際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支持企業走出去”,支持社保基金、商業銀行和工商企業等實體投資于國內外企業股權。股權投資具有比債權投資更高的收益率,當然更高的收益率對應著更高的風險,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建立一定的風險分擔機制來鎖定央行承擔風險的份額。

參考文獻

[1]榮立予.從體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國外匯儲備管理[J].山西金融,2002,(1).

[2]關路.關于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3,(9).

[3]吳念魯.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探討[J].國際金融研究,2003,(7).

[4]胡慶.完善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建議[J].西南金融,2004,(4).

[5]王洪升.石油儲備:能源安全的防火墻[J].新安全,2006,(3).

[6]郭曉峰.中國外匯儲備結構管理之探討[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6,(12).

[7]閆屹,李靜.從外國經驗看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J].金融論壇,2007,(3).

篇(7)

財政政策作為財政宏觀調控的工具,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國財政根據既定目標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變動以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經濟政策。當一國出現經濟萎縮、有效需求不足時,其財政通常采用擴大財政支出等辦法促進經濟的發展,當一國出現經濟發展過熱、有效需求過剩時,其財政常采用降低財政支出等辦法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

一、財政支出的主要目的

財政支出是以國家為主體,以財政的事權為依據進行的一種財政資金分配活動。它集中反映了國家的政策,規定了財政活動的范圍和方向及其所造成的耗費,表現出不同社會形態下國家財政的特殊性質。從滿足現代國家職能需要的角度來看,財政支出的目的不外乎有三點:政治目的、社會目的、經濟目的。

二、經濟增長的一般分解

經濟增長通常被規定為產量的增加,這里,產量可以表示為經濟的總產量。在現代社會的國家、聯邦體系中,這些經濟實體的經濟總產量一般以GDP來衡量。若Yt用表示t時期的總產量,Yt-1則總產量意義下經濟增長率可以表示為:Rt=Yt-Yt-1/Yt-1關于經濟增長的源泉,宏觀經濟學通常借助于生產函數來研究。宏觀生產函數把一個經濟中的產出與生產要素的投入及技術狀況聯系在一起,一般表示為:Yt=F(AtKtBtLt,CGt)式中,Yt、Lt、Kt順次為t時期的總產出、投入的有效勞動量和投入的有效資。本量,At和Bt分別衡量資本和勞動在物質部門中的效率指數,At代表t時期的技術狀況,Bt取決于生產中勞動力的綜合人力資本水平。Gt表示公共部門投資所形成的。

三、財政支出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分析

1.財政支出與資本供給

財政支出增加的資本供給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了經濟的增長:(1)財政的購買性支出直接形成了社會的有效需求而參與經濟循環,當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時,財政的購買性支出將顯著地拉動經濟增長,這也是財政政策拉動經濟增長最直接的方式。(2)財政支出提高了社會資本有效供給。財政生產性支出能直接構成社會的資本供給,當社會的投資信心和需求不足時,財政的投資能夠起到帶動社會投資的效應。(3)財政支出能提高社會資本的生產效率。特別是財政對一些大型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譬如交通、能源、通訊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礎設施,這些設施的投資大、周期長、收益外溢程度高,私人投資很難實現,而這些設施又相當重要,但這些基礎設施的收益外溢到相關地區或產業的各類其他社會生產資本上時,就能顯著地提高這些資本的生產效率。

2.財政支出與人力資本供給

財政支出影響有效人力資本供給,并進一步影響經濟增長財政支出影響人力資本供給,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投資的產出效應是最大的,而且是最持久的,也是收益外溢性最大的。財政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不僅體現在教育投資,還包括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營養等諸多方面的支出。財政的這些支出能提高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和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1)財政對教育的投資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教育投資提高了勞動力供給的層次,這樣就提高了勞動供給的深度,使各種不同的勞動者有所求,不同的工作崗位有所需。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的學習能力更強,適應新技術的能力更好,技術性教育則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熟練程度,提高生產率。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分工協作越來越細,知識愈來愈專業化,勞動者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教育投資對勞動力供給顯得越來越重要。(2)財政對醫療衛生、體育。文化及營養方面的投資則可提高勞動者的健康水平,進而提高勞動力的有效供給。身體健康的勞動者可以減少疾病和曠工,提高勞動的有效供給,文化消費可以讓勞動者保持良好精神狀態,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良好的營養、體育等條件可以促進勞動者的恢復,加快勞動力的再生產,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還可以延長勞動力的使用壽命,提高勞動供給水平和生產效率。

篇(8)

1.1.1對照組管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管理方法,根據患者情況對患者實施分類管理,定期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1.1.2實驗組管理方法實驗組患者的管理方法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實施個案管理方法。主要包括(:1)組建個案管理小組:個案管理小組主要由醫師和護士組成,也包括一些心理衛生人員和志愿者等,主要職責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對患者實施個案管理;(2)對個案進行評估:主要從患者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對疾病的反應、社會和生活功能、藥物管理等幾個方面對患者的現狀進行評估;(3)明確問題和目標:根據患者的評估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和家屬協商共同制定管理目標并根據相應的指標對康復效果進行評價;(4)制定管理措施:具體說來,就是對患者的既往病史、心理和身體狀況、用藥依從性進行考察以制定用藥措施;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和社會關系、適應能力、職業狀況、康復依從性和主動性檢查進行考察以制定康復措施;(5)定期宣傳督導: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慢性病康復指導等活動。按計劃完成既定管理目標,對完成情況實施督導。每月安排精神科執業醫師對患者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進行檢查、調整或修改既定的管理措施和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對個案管理的實施予以指導。

1.2評價標準分別采用SDSS和BPRS對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程度和精神病嚴重程度進行評價。SDSS包含10個項目,采用1~3分的評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BPRS包含18個項目,采用1~7分的評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嚴重。

1.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S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SDS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管理6個月后,2組患者的B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個月后,實驗組BPR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9)

一、前言

績效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的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織環節。做好學??冃Ч芾砉ぷ鳎瑢τ谔嵘龑W校的競爭力,提升學校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從而保障學生的學習環境,提升教學的質量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從引入績效管理經歷了萌芽階段、起步階段、穩步發展階段。雖然現在隨著績效管理全面的實施,學校績效管理在學習管理中不斷的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即便是現在的穩步發展階段,也存在較多的問題,發展發現績效管理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困境,主要包括:對績效管理認識程度不夠;績效管理的實施過程不完全,不齊全。而面對這些困境,提出了未來學習績效管理的出路: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統一正確的績效管理理念;運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績效管理水平;加強外部環境的支持,提升學校績效管理。

二、學??冃Ч芾砉ぷ髦忻媾R的困境

雖然目前教學管理工作已經在學校全面實施,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幾個問題。因此,作者通過多年的學校管理經驗,結合于學??冃Ч芾碛嘘P的資料和文獻,總結出如下目前學校績效管理工作中面臨的困境:對績效管理認識程度不夠;績效管理的實施過程不完全,不齊全。

(一)對績效管理認識程度不夠

雖然大部分學校已經全面的實施績效管理,但對其重視程度仍然不夠。沒有真正的保障學校每一個相關部門和個人真正的從思想上完全的重視績效管理工作。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績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績效管理工作上,有些環節仍然存在片面性,存在應付工作的情況。

(二)績效管理的實施過程不完全,不齊全

現階段國內高校的績效管理工作的實施過程并不夠完善,許多重要的環節都出現嚴重的缺失問題,而且還出現重視績效考核結果而忽略績效管理實質的問題。

三、學??冃Ч芾砦磥淼某雎?/p>

基于以上問題,提出了如下提升學??冃Ч芾砉ぷ鞯挠行мk法: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統一正確的績效管理理念;運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績效管理水平;加強外部環境的支持,提升學校績效管理。

(一)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統一正確的績效管理理念

績效管理不同于原來的學??己酥贫?,與其相比,它是一項融合創新元素的新型考核模塊。因此,對其的認識上,不能僅僅是片面的認識。所以,要想提升學校整體的績效管理水平,必須首先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統一正確的績效管理理念。具體的做法為:通過各種途徑來提升學校教師,管理人員等對于績效管理的認識。這些途徑可以是培訓,宣傳等等。培訓,宣傳等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校相關人員了解和掌握績效管理的本質與考核方法,熟悉掌握各項績效考核工具等等。讓其從思想上充分認識績效管理,這是做好績效管理全面落實工作的重要基礎。

(二)運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績效管理水平

高校在制定績效計劃時,要著重關注目標設置的合理性問題,要始終保持個人工作目標與部門企業發展目標的協調性,努力讓高校與員工實現雙贏。而對于管理績效方面,高校應當合理地完善學校內部知識結構,提高校內職員的業務水平,并且給予恰當的咨詢、監督、管理、控制等工作作為支持。處于績效考核環節,最關鍵的一點是將工作成果的考核與工作行為的考核相結合,從而構建全面性的績效考評體系。

(三)加強外部環境的支持,提升學??冃Ч芾?/p>

目前,各高校管理工作中,行政干預問題普遍存在。由于行政干預的存在,導致學??冃Ч芾砉ぷ鞑荒茌^好的落實。為此,必須加強外部環境的支持,真正從根本上提升學校的績效管理工作。這要求各高校根據國家政策,貫徹落實學校的辦學自,努力建立創新型的當代高校制度。另外,學校要加強與外部環境的聯系,主要包括與學校主管部門的聯系。做好聯系與溝通工作,對于提升績效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聯系,獲取其他與高校決策或者績效管理工作相關的社會組織、人士的支持與重視,從而不斷提供良好的績效管理機制構建條件,保證高??冃Ч芾砉ぷ髂軌蛞罁孪戎贫ǖ陌l展計劃逐步落實完善,為增強當代高校績效管理能力打好根基。

總之,學??冃Ч芾砉ぷ鞅仨毥洑v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只要績效管理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那么學校的績效管理工作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在學校管理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績效管理工作中,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建立健全績效管理的全過程,從根本上提升認識,運用有效的工具,并加強外部環境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績效管理水平,才能提升學校的競爭力,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10)

當前,物業管理對我國人民來說可謂并不陌生。從建筑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物業管理是為“人”而服務的;然而,從物業管理企業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企業認為他們的管理工作僅是針對建筑主體的管理,即對“物”的管理。由此,這也造成了管理者與業主之間的矛盾。進而,從物業管理的行業角度來看,競爭激烈是這一行業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境況。近年來,我國物業管理的推廣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總體來說其實并不成熟,無論是企業本身,還是業主,以及企業監管部門都還沒能理順各自的權責關系。因此,要進一步推動物業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要建立競爭有序的物業管理體系。本文探討了這一體系建設的理論基礎,并基于企業角度探討了體系的踐行,以期與廣大同行探討交流,并為推動我國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而獻計獻策。

一、競爭有序物業管理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1、法律基礎

在工作實踐中,建立物業管理體系的理論基礎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的現行法律,其中,《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是其最重要的理論來源。那么,其與物業管理企業的管理體系構建又存在著哪些關聯呢?筆者認為,第一,《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對業主的權責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共包括專有部分所有權、共有部分共有權和共同管理權三個部分。而物業管理企業在工作實踐中應以法律為依據,充分把握自身職能,加強自身在專業部分的建設,這就能夠有效避免在管理中與業主發生權責沖突。第二,以上述為依據,劃分物業管理企業與業主的主客體關系。物業管理企業在實踐中需明晰自身職責,并在構建管理體系過程中樹立一種理念,而這種理念即是服務。在現行法律中,業主既是物業管理的權利主體,又是物業管理的責任主體。其有權選擇物業管理企業來參與對建筑主體維護工作,因此,在物業管理企業的工作實踐中,其與業主是主、客體關系,其中,企業是物業管理的客體,而業主才是物業管理的主體。

2、服務理念

從物業管理企業的工作實質來看,其管理對象是以建筑主體為核心的、主體涵蓋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即是對“物”的管理。然而,這些基礎設施是服務居民(業主)日常生活的,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物業管理企業的管理工作應當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以對“物”的管理為實質的。在工作實踐中,物業管理企業應樹立服務理念,并在管理體系的構建中將“服務”作為基本宗旨,讓廣大職工樹立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構建起完善的物業管理體系,進而,也才能得到居民或業主的配合,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

3、競爭意識

物業管理行業在我國已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當前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之下,物業管理企業應樹立起充分的競爭意識,并合理分析市場,制定符合自身狀況的發展戰略。在工作實踐中,物業管理企業應深入剖析市場現狀,了解市場的態勢,剖析哪種運營模式能夠適應競爭的沖擊。研究證實,業主對物業管理企業的評價標準一是服務態度,二是服務內容,第三才是服務實效。而與此相對的是,一些物業管理企業也將對員工的服務態度轉化當做自身建設的重頭戲來抓。由此可見,在當前中國的物業管理行業中競爭意識已普遍樹立,而缺乏競爭意識的企業勢必會在競爭中落于下風,甚至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二、競爭有序物業管理體系的構建

1、完善制度,加強自身建設

從內部環境來看,加強自身建設是當前許多物業管理企業所面臨著的重要課題。其中,建設的核心主要在于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其主要內容包括:崗位制度,明確各部門、各員工的職責,用制度加強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部門與員工之間的聯系,使其首先成為一個極具能量的整體,從而加強工作效率和提升工作質量;②薪資制度,將績效管理和獎罰制度融入制度中,以此來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和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③教育培訓制度,在制度中體現對員工的教育培訓內容,將對員工的素質培訓當做一項生產任務來管理,從投入產出視角加大培訓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隊伍。

2、建立合作物業管理模式

2003年我國頒發了《物業管理條例》,“條例”中明確了物業管理的主體與從屬單位(企業),這對物業管理企業而言是一項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資源。在工作實踐中,一些物業管理企業常常會遇到業主不配合企業工作、不繳納管理費的情況;與此同時,一些地產開發商為降低成本,在物業的配套設施上做文章,壓縮配套設施的投入成本,導致一些物業的配套設施(或設備)要么質量無法保障,要么設施遲遲難以到位,這也給物業管理企業制造了障礙,并加大了企業的成本投入。面對這種狀況,物業管理企業可結合我國《物業管理條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聯系與物業相關的企業單位共同管理,從而提升管理力度和服務質量。

例如,物業管理企業可加強與地產開發商的聯系,共同解決物業配套設施或設備存在的問題。物業管理企業對于在管理中發現的一些問題,要找準責任主體,如確實是由地產開發商所造成的問題,可與其積極與其展開對話交流,讓地產開發商協助物業管理企業來解決問題。在實際操作中,物業管理企業可與地產開發商協定由開發商提供資金,由物業管理企業提供人力,并負責對地產開發商進行宣傳。如此,則既能夠有效解決問題,減少物業管理企業的工作壓力,又能夠提升地產開發商的聲譽,從而達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一目的。

3、以試運行管理模式積極探索

在工作實踐中,物業管理企業應不斷創新管理方法,優化內部結構,調整發展戰略,以試運行模式積極探索,開拓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并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可行之路。

在當代的管理理論中,試運行是高效管理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管理體系框架的支撐之一。那么,試運行應當試什么?筆者認為,第一,嘗試制度建設是否完善;第二,嘗試戰略規劃是否可行;第三,嘗試內部結構是否合理;第四,嘗試企業的內、外部環境是否能為自身發展提供動力。此外,在進行試運營管理的同時,物業管理企業要建立管理評審機制,以業主的滿意度和物業的合理增值為評價標準,以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為主要方法,全面評價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總結管理業績,從而不斷完善管理體系,提升管理效能和提高管理質量。

【結 語】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物業管理行業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對于物業管理企業而言,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是保障自身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創設高效的管理模式,才能提升物業管理質量,進而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李玉倩. 提高物業管理企業競爭力探析[J]. 山東經濟戰略研究, 2006, (3): 58-59.

[2] 王建廷, 莊俊鵬. 建立競爭有序物業管理體系的探討[J].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 1998, 4(4): 57-62.

上一篇: 工作規劃評估 下一篇: 民間文學的特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亚洲人人精品一区 |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 | 亚洲国产欧美日本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