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價值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16 16:18: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匠精神的價值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匠精神的價值

篇(1)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Huperzine A on Decline in Cognitive Function of Psychosis/ZHANG Shao-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8):006-00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uperzine A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sychosis.Method:Seventy cases of psycho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and treated with anticholinergic drugs or anticholinergic drugs with huperzine A for 8 weeks.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i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by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WMS-RC and WCSF after 8 weeks treatment.Result:All indices of cognitive function improved of the control group,while only persistent responses (PR) and digit span test in WCS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experimental group,the rest indices could not show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7 weeks treatment, except index of PR in WCST and digit span in WMS-CR,the other indic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experiment group (P<0.05).Conclusion:Anticholinergic drugs with huperzine 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memory function with low toxicity.Meanwhile the side effeces are not obvious,and is better than applied with anticholinergic drugs alone.

【Key words】 Huperzine A; Psychosis; Cognitiv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Xinyo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03

認知功能下降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見的核心癥狀[1],其癥可能與顳葉、額葉皮層及皮層下結構功能低下有關。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要表現為出現幻覺、幻想、情感不協調、情感平淡、動機缺乏等一些陽性或陰性癥狀,而認知功能下降是指除了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之外的第3個癥狀成分[2]。石杉堿甲是一種可逆性乙酰膽堿酯酶(AchE)抑制劑,對真性膽堿酯酶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能顯著地改善患者的學習、記憶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而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下降患者[3-5]。本院對石杉堿甲治療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下降的患者,采用隨機分組試驗,以多種量表評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1年6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有認知功能下降的患者,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法與診斷標準第3版修訂本診斷標準(CCMD-3)。對軀體疾病及腦部器質性疾病導致的認知能力下降的患者進行排除,所用抗精神病藥物為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本研究中符合條件患者70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17~60歲,平均(38.4±8.9)歲,平均病程(6.2±1.1)年,平均受教育(7±4)年。隨機分為抗精神病藥物+石杉堿甲35例作為研究組,不合并石杉堿甲繼續原藥物治療患者35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用抗精神病藥物+石杉堿甲0.2~0.5 mg/d,對照組不合并石杉堿甲繼續原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均在觀察期間抗精神病藥物種類和用量不變,觀察治療期均為8周;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和韋氏成人記憶量表修訂本(WMS-RC)分別給兩組患者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各進行1次測試。并行各項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包括體重、肝腎功能、尿常規及心電圖等。觀察指標有總測驗次數、持續反應數、持續錯誤數、隨機錯誤數。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治療后BPR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前后WCST、WMS-CR的各項認知功能指標均有顯著變化,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后較治療前只有WCST中持續反應數和WMS-CR中數字廣度有顯著變化(P<0.01),其它各項認知功能指標無明顯改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WCST中持續反應數和WMS-CR中數字廣度較研究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副作用均不明顯。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認知功能見表1、表2。

3 討論

認知功能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完成接收與分析、加工與處理、發送與編譯信息的能力。認知功能下降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主要功能缺陷之一,其記憶和學習的選擇性缺陷表現最為突出,它擾亂了患者對事件的認知、判斷和評價。研究證明,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該功能下降是由腦的微損害造成的,主要與反映大腦的額葉和顳葉的功能下降有關。曾有研究報道,精神分裂癥患者疾病早期已經產生認知功能損害,難于治療,但大量研究證明,越來越多的抗精神病藥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包括非典型精神病藥物[6-7]。本研究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和韋氏成人記憶量表分別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定。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可評定病情及近期認知功能,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韋氏成人記憶量表主要是指向記憶和圖像讓患者自由回憶,是讓患者主動回憶式的測量。本研究70例患者治療前后評定的結果顯示,患者的總測驗次數、持續錯誤數、隨機錯誤數三項分量表得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表明患者治療前認知功能損害較嚴重。近年來,石杉堿甲對認知功能下降的治療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它是從石杉植物千層塔中提取的新生堿,通過抗氧化和抗細胞凋亡等途徑保護神經元,能明顯促進大腦記憶及改善認知障礙的作用,對精神病所致認知功能障礙有良好的療效[8]。

從2011年6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70名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下降的患者的治療結果中看出,經過治療8周后,研究組患者在總測驗次數、持續錯誤數、隨機錯誤數較治療前均有顯著變化。而對照組僅僅在持續反應數有所提高。兩組比較,研究組各認知功能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說明石杉堿甲治療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下降有良好的效果。同時,兩組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分別比較,研究組各項檢查項目治療后的評分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而對照組僅僅在WCST中持續反應數和WMS-CR中數字廣度有顯著變化,其它各項認知功能指標改善不明顯,證明了石杉堿甲能有效改善精神病認知功能低下患者的智力、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從而提高他們指向記憶、圖像回憶、聯想學習、及人像回憶的能力[9-10]。

綜上所述,石杉堿甲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記憶功能和認知功能,且較單用抗精神病藥物組改善明顯,說明石杉堿甲是一種治療各種記憶障礙療效較好的藥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Piskulic D,Olver J S,Norman T R,et a1.Behavioural studies of spatial working memory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aquantitative literaturerevicw[J].Psychiatry Res,2007,150(2):111-112.

[2] Piskulic D,Olver J S,Norman T R,et a1.Behavioural studies of spatial working memory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aquantitative literaturerevicw[J].Psychiatry Res,2007,150(2):111-121.

[3] 楊劍,石蕾,田碩,等.石杉堿甲治療輕中度老年期癡呆療效觀察[J].北京醫學,2008,30(1):61.

[4] 肖曉楊,譚小林,林暉.抗精神病藥治療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0,39(4):26-27.

[5] Mehzer H Y,Sumiyoshi T.Does stimulation of 5-HT(1A)receptors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J].Behav Brain Res,2008,195(1):98-102.

[6] Lu z,Hu J,Chen C K,et a1.Effectjveness and safety of olanz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mong Asia patients swithching from conventional antipsychotics[J].Progr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Biological Psychiatry,2007,3l(1):32-40.

[7] Buchanan R W,Freedman R,Javitt D C,et al.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pharmacological agents forthe treat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s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Bull,2007,33(5):1120-1130.

[8] Buchanan R W,Freedman R,Javitt D C,et al.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pharmacological agents forthe treat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s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Bull,2007,33(5):1120-1130.

篇(2)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因而在人才培養中需融入工匠精神,這是學校、企業與學生實現三贏的需要,有利于職業院校創新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利于滿足經濟產業轉型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也利于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與職業生涯發展,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一)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立德樹人”是時代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高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必須把“立德”擺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重視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和職業價值觀塑造,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確的職業觀和健全的人格。工匠精神有著豐富的價值意蘊和時代內涵,與“立德樹人”的價值意蘊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靈魂,需在人才培養階段加強培育工匠精神,將職業精神養成有效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在“課程思政”中注重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融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職業理想信念和職業品質,最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工匠精神培育與“課程思政”建設,兩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真正實現了重塑人的精神使命[2]。高職院校要促進“課程思政”與工匠精神的積極融合,致力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永恒主題。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課程思政理念為順利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需強化課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滲透,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把工匠精神培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將知識、技能和價值引領融合起來,促進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逐步形成,使其具備較強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二)滿足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現實需求。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勞動力成本優勢正逐步消退。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需要一批高素質人才提供人力資源支撐。高素質人才需要具備從事某一職業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以及視質量如生命、視品質如尊嚴的職業價值取向,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通過弘揚工匠精神促進高素質人才的技術技能水平及工作積極性提高。引導高職學生塑造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精神,致力于培養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對人才的大量需求。(三)有利于培養職業操守,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高職院校每年為社會輸出大量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過程中需適應時展要求,把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高職畢業生就業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就業難"與"用工荒"的主要矛盾,因而對學生開展工匠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工匠精神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專業課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理論教學中,課程思政使專業知識學習、職業技能培訓、職業素質養成三者緊密結合,形成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應。通過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學生良好的職業品質和較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科學嚴謹、精益求精、實事求是、注重創新的工匠精神,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職業理念、職業道德、職業責任的慣性認知,促進其順利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

二、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

工匠精神承載了我國走向制造強國的文化基因,努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教育更應把辦好職業技術教育和塑造工匠精神緊密結合[3],運用多種策略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建設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專業課程作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載體,需以工匠精神引領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實施工匠精神浸潤式教育,義不容辭地挑起培育工匠精神和培養“大國工匠”的擔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持。(一)高職教師自身踐行工匠精神。“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職教教師當懷一顆工匠之心,努力提高自身工匠素質。要加強教風、作風建設,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十年磨一劍、敬業愛崗、責任心等工匠精神中的優良品質作為高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主要內容,培養高職教師勇于擔當,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默默奉獻的高尚品格,提升銳意創新開拓進取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表率作用,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對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敬業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直接決定了工匠精神的培養效果。高職教師要把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增強自身的職業素養與專業水平,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踐行工匠精神,做精益求精、卓越進取的“工匠型”教師。給學生樹立良好表率,強化引領作用,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學生樹立學習踐行工匠精神的榜樣。在教學實踐中弘揚工匠文化,傳遞工匠精神,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把培養工匠精神貫穿于專業教學之中,要根據學生特點和行業發展情況,通過傳授知識與技能,感受企業文化,體會技能的價值和工匠的地位,從而產生對從事職業的向往和追求。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技藝、現代技術的熱愛,引導他們有效提升職業態度,鼓勵他們自覺立志做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努力成為符合新時展需要的工匠。教師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滲透工匠精神,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實質,鼓勵學生真正深入到企業或者工廠進行實訓,在真實的環境下去親身實踐,從而不斷升華自身的工匠精神[4]。積極從企業聘請一線能工巧匠、名師等到校任教,他們熟練的專業技能、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能夠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思想得到洗禮、精神得到升華。企業技術人員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強化了職業教育的特色,能更有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目前部分高職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雙師能力不足,高職院校應全方位培育工匠之師,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建設教書育人的工匠之師,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求精創新的技術追求,打造具備實操經驗和能力的雙師型高素質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深化校企合作,構建校企資源共享平臺,通過企業頂崗實踐的形式,定期選派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了解實際生產過程,將企業的文化、新工藝、新技術等帶進課堂,讓學生及時了解行業最前沿領域知識,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工匠精神創造有利條件。營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環境,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工匠精神,傳播工匠文化,詮釋高尚無私之師德,讓高職教師領悟并踐行工匠精神。(二)校園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及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培育學生精神氣質的重要環境,能有效推動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隱性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逐漸養成工匠精神[5]。借助校園文化建設為工匠精神提供生根的土壤,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營造良好氛圍,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良好的校園氛圍有助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發展,通過工匠精神的引領與塑造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使命感,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營造推動工匠精神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有利于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滲透與融合[6]。高職院校要打造圍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圍,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加強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滲透,將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打造契合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通過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中傳承與弘揚工匠精神加,引導學生在匠心化的環境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學校要增強文化自信,發揮中國傳統工匠文化資源優勢,將校園文化與產業文化深度融合,強化宣傳教育引導,積極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園氛圍,形成重視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文化,利用廣播、校報、校內宣傳展板、橫幅、公眾號、微信平臺、微博、抖音等新舊媒體,向學生傳播工匠精神的相關內容,如精益求精、鍥而不舍、吃苦耐勞等,潛移默化培養工匠精神,將工匠文化內化于心。學校應開展蘊含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園活動,舉辦主題活動、講座、演講、專題比賽等活動,挖掘學校自身存在的工匠精神資源,這些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心入腦的教育效果。(三)校企合作共育學生工匠精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升級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是由職業教育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也是其自身的實踐特性和應用導向的必然結果。工匠精神的培養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傳承工匠文化的優秀企業合作,統籌校企資源協同育人。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職業生涯的磨煉與提升,離不開在現場工作崗位的砥礪。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需創造一個讓學生零距離感受行業企業職業精神的真實工作環境,因此高職院校要秉承工匠之心來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產教融合發展生態,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體,在產教融合中確立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地位,實現雙方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協同和雙贏。加強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養方面的作用和影響,并將其作為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校企合作有助于學生與企業之間建立緊密聯系,為學生構建適應市場需求、促進自身成長的育人環境,學生通過企業參觀學習、實習,可以提高專業技術技能,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近距離了解企業文化,提前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在實踐中感受企業員工身上的工匠精神,通過“學中做、做中學”形成科學的職業觀,在知行合一中踐行工匠精神,爭做專業精業勤業的當代工匠。在頂崗實習中,選拔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學生的“企業師傅”,對學生手把手傳授技能,將精湛的技術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傳遞給學生,既保證了崗位能力得以銜接與傳承,又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銳意創新的品質。(四)通過技能競賽引導學生樹立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實于專業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工匠精神培育達到預期的效果。職業教育更應注重以賽促學,組織開展各類校級技能競賽,以企業標準為基礎、以職業院校教育和行業評價為主體,積極參與梯次銜接的各級技能競賽,讓學生在學校就以工匠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職業教育技能活動周、學生專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充分展示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錘煉學生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的精神,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技能寶貴的新時代風尚。

三、結語

在制造強國戰略的深入開展背景下,高職院校肩負著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更新觀念,充分挖掘和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把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既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也要不斷探索傳承工匠精神的具體策略,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全面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人力支撐。

引用出處

[1]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16,38(3):53-56.

[2]梁暹.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42-43.

[3]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4]宋守斌,羅佳敏.淺談如何培養高職院校中制造類學生的工匠精神[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1):102-103.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2

高等職業教育旨在以就業為導向,為一線生產、管理和服務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專門技術人才,職業素質包括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兩個方面,而職業精神涵蓋職業態度和職業理想等方面。目前國內的高職院校大都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術技能的訓練,常常忽略了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當前我國進行經濟轉型升級,開展供給側改革,尤其需要加強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

1 工匠精神的內核

工匠精神不是指具體的技能或方法,而是指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價值觀,其核心是對產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和良好的敬業精神。互動百科認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會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追求極致和完美,在專業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專注、敬業、專業、堅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質。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應該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的統一。而這是當前我國所缺乏的東西。

2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職業教育是對人的技能和素質的全面培養,只有樹立立德樹人的標準,才能真正將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職業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也具有獨特的內涵和靈魂,而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為本,就是將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的途徑,也才能培養出德藝雙馨的技能人才,并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文價值和思想內容。

我們提工匠精神,就會自然地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國的機械,正是由于這些國家對工匠精神的堅守,才創造了眾多名牌和名企。在德國,除了眾所周知的寶馬、奔馳、奧迪和西門子等品牌外,尚有眾多“術業有專攻”的中小企業,他們立足本職,在細分市場的產品上通過不斷積累和創新,從而成為市場上的領頭羊。

盡管我國古代有魯班等類似的工匠,并創造出一些歷史奇跡。但在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為了追求速度和規模,重視產品生產的數量和成本,而對質量重視不足,工匠精神的衰落就在所難免。工匠精神的衰落,也影響到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甚至對學生的就業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企業必須明確在當前產能過剩的經濟形勢下,不能再依靠過去產能不足時的生產方式,單純依靠速度和規模取勝,應該像德國、日本等企業一樣,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環境,主動擔負起育人的責任。一些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提出了“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無德慎重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的原則,這也充分說明了德在企業招聘和使用員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企業和員工都只有短期目標的前提下,企業短命的現象就成為了必然。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大型企業平均壽命只有7到8年,而中小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而日本企業壽命超過200年以上的企業有3000多家,德國有800多家,而我國有150年歷史的企業僅有6家。職業院校要正確把握傳技和育人的關系,重視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的教育培育,尤其要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養,從而使學生的技術和個人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成為德藝雙馨的人才。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應當成為職業院校教學的指導思想,也應該成為教學改革的方向。

3 職業教育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育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科技部部長萬鋼認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從職業教育抓起。

國際上德國和日本能在高端制造業中長期領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職業教育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工匠精神。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可以說,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順應了國際制造業發展的趨勢,也有利于適應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保障學生未來職業長遠發展的要求。

首先,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需要工匠精神。目前,“中國制造”成為國外粗制濫造的標簽,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業缺乏工匠精神,進而導致不少消費者到日本搶購馬桶蓋、水壺,到香港等地爭搶奶粉。事實上,120多年前的德國產品進入英國,同樣被貼上了德國制造的標簽,作為假冒偽劣產品區別于英國產品。日本數十年前的制造業同樣是假冒偽劣成風,導致消費者維權組織在報紙上進行曝光相關企業。爾后,德國和日本企業開始重視產品質量,重視工匠精神,打造企業品牌,從而確立了在國際制造業的地位。我國制造業占GDP的三分之一,占據出口總額的90%,我國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必須弘揚工匠精神,這也是世界工業4.0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德國和日本企業重視工匠精神,對產品精益求精,重視品牌質量,因而使得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工匠精神是企業在競爭中立于潮頭的利器,也是企業獲得基業長青的法寶。需要說明的是,工匠精神作為企業的價值觀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國企業過度追求99.99%的質量會導致成本上升而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那么工匠精神就會被放棄。因此,要把工匠精神與企業經營戰略協調運作,才能使企業質量、品牌和效益得到較好的協調發展。

最后,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需要。目前一些職業院校領導把學校看作技術工人的流水生產線,重視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忽視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忽視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目前職業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無法滿足市場需要,但工匠精神的缺乏至關重要。因此,重視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新導向,以工匠精神培育學生,也成為學生成才的市場需要。

4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和途徑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高職院校領導應在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基礎上,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從多方面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為學生點燃敬業精神的火種。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培育:

(1)從職業教育培育目標看,將工匠精神納入職業道德教育之中。職業院校要著眼于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要求,完善職業精神的職業道德教育,正確認識工匠精神對于職業道德的內涵,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對于學生職業發展的價值和意義,積極改革職業教育的內容,為加強職業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導,加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態度,提高職業技能。國務院從2015年起設立了“職業教育活動周”,以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戰略的實施,更需要大批工匠人才。職業院校應拋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培養體制,建立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體系,以學生的就業和企業的崗位需求為目標,培養既具有較強職業技能又具備良好職業精神的高素質學生,提升培養質量,讓教育回歸到教育本身。事實上,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全新教學理念的挑戰。

(2)將工匠精神納入專業教育教學中。專業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陣地,職業院校將工匠精神滲透到具體的專業教育中,使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工匠精神在專業教育中,可以結合具體的行業和專業特點,分析本專業所需要的職業精神,并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考核中,從而使學生在專業教育中逐漸形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素質。

(3)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心傳身授”教學涵養工匠精神。在理論教學中教師講授職業精神的重要性,難以讓學生形成親身體會。而在實踐教學中,學生通過具體實踐能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價值和意義,并逐漸作為自身的職業追求。在實踐教學中“心傳”是內在精神的熏陶,對于受教育者來說,需要不斷學習領悟和體會。而“身授”則是師生共同參與實踐,躬身力行有利于營造工匠精神的體悟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西方的學徒制度就是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提高技術能力和水平,逐漸形成嚴謹專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通過打造校園文化熏陶工匠精神。通過開展演講比賽、展覽等活動營造校園文化,從而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拓展其知識面,有助于職業精神的養成。并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傳播工匠精神,學生通過參觀和實習等走出去和請企業專家進校園上課的方式,發揮本校優秀畢業生的榜樣力量,通過優秀畢業生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愛崗敬業,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工匠精神的職業素質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從而使工匠精神得以更好的弘揚和傳播。

5 結 論

美國作家亞力克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信仰,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國要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優秀職業技能的工匠。要重塑工匠精神,職業院校要走出忽視職業素質教育的誤區,從職業教育目標、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入手,營造校園文化,通過企業和職業院校聯動,以工匠精神的培育為本,積極傳播和弘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的土地上開花結果,才能真正使我國的制造業在工業4.0的世界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吳寒.做產品需要工匠精神[J].創業家,2015(5):108-111.

[2]楊佩昌.德國的競爭力來自何處[J].領導文萃,2013(8):95-97.

篇(4)

工匠精神源自于我國古老的手工行業,因此作為優良的傳統美德歷史悠久,也成為了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現。隨著機械化時代的到來,手工業的沒落使工匠這一角色逐漸淡出了歷史,但是“工匠精神”所體現出的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原則被傳承了下來,它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的發展乃至中華民族的振興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工匠精神的內涵不斷被豐富了,還包括實踐精神和創新精神等,作為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強大智力支撐,應該得到培育和弘揚。尤其作為企業政工人員,更需要培育“工匠精神”來提高本職工作的使命。

一、培育工匠精神與政工工作的聯系

(一)立德樹人是政工工作的責任

政工工作的任務是提高組織內員工的各項素質,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首先,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也是立德樹人的目的,兩者之間具有著共同點。如工匠精神要員工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鍥而不舍的品質,以及工作踏實,遵守規章制度等,這些都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其次,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價值與立德樹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工匠精神重視道德要求和品質規范,尤其強調職業道德,倡導愛崗敬業、遵守紀律,重視楷模的樹立和榜樣示范,有弘揚與傳播中華美德、激勵人們加強道德實踐、促進道德傳承與發展的價值。同時,工匠精神包含心傳體知、師徒相傳的內容,既重視技能、技藝的傳授,也重視道德品質的養成,它寓“教”與“育”于一身,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工匠精神有突出的實踐特征,它崇尚勞動,并鼓勵人們積極投身于實踐勞動,以促進自我價值的彰顯和實現,它對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具有的激勵、指導和促進作用不可忽視。

(二)傳承民族精神是政工工作的內容

中華民族有著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時也非常重視道德品質的養成與理想人格的塑造。近代以來,中國精神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懈奮斗,并貫穿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而工匠精神既蘊含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傳統,也凝結著銳意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國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工工作要肩負起傳承中國精神的職責,就應該重視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以更好地促進中華美德的承繼,以及中華文明的延續。我國人民向來崇尚辛勤勞動,并把此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本分,是興家立國之基礎,而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勤勞與進取,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品格與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此外,工匠精神還代表著追求卓越和勇于創新,鼓勵人們在敬業、精業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創新,體現了中國精神新的時代要求和內涵,并為中國精神作出了時代性的表達與詮釋。

二、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的路徑

(一)創設優良的文化氛圍

精神的生長需要優良的文化氛圍,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需植根于優秀文化。以文化涵養工匠精神,這是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打破不利于工匠精神發展的文化氛圍。其一,要轉變陳舊的觀念,正確地認識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地位。我國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社會,有悠久的農耕文化,人們也隨之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中國傳統觀念里認為“農本工末”,工匠及工匠精神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這種現象,在當代社會仍然存在,這直接阻礙了工匠精神的發展。其二,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觀地評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作用。我國歷史上就有輕視體力勞動及體力勞動者的傳統,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在當代中國,很多人仍然對“工匠”抱有一定偏見,認為它是沉悶死板、不懂變通、不夠靈活的代名詞,這種刻板印象限制了工匠精神的傳承。

其次,要積極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圍。其一,要充分利用優秀的文化資源,增強工匠精神的說服力。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我國歷史上留下了太多凝結和反映工匠精神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建筑、雕刻、瓷器、刺繡、歷史資料及企業文化等,形式多樣,要重視挖掘、利用和開發這些文化資源,以向人們展示和傳遞工匠精神,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其二,要合理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提高工匠精神的吸引力。西方一些國家是工匠精神發展與傳承的典范,其文化產品也很能代表和體現這一精神,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進一步彰顯工匠精神的魅力與價值,以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二)開展內容豐富系統的職業培訓

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教育尤為關鍵,特別是職業培訓,對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提高其專業水平和就業能力,促進其職業道德的養成,有著突出的作用。學校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要轉變“重成績、輕能力;重學習,輕實踐”的觀念,應該重視職業教育,積極開設系統的職業課程,包括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與素質訓練與拓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面試應聘技巧的傳授,職業道德的規范,職業規劃、管理與評價,等等。要重視把工匠精神所凝結的“專業”“敬業”“精業”“創業”的精神貫穿于職業教育之中,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它所代表的認真勤勉、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尊師重道、愛崗敬業的道德情操,持之以恒、守正創新的精神追求,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通過制度的構建支撐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不僅需要發揮政府服務職能,而且也需要管理體制的創新與相關 配套制度的完善。要完善我國用人制度,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打破就業體制,破除固有的體制障礙,

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利益,提高工匠的就業環境與職業地位。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傳統手工業受到很大沖擊,傳統工匠的手工詼逐漸被流水線生產所取代,很多獨門技藝都已失傳,工匠精神也在一定意義上失落,工匠的地位因此也為人們所忽視。基于此,政府應該關注這一群體,并對現代工匠及相關技藝予以法律上的保護和政策性的支持,以提升工匠的職業威望,鼓勵手工技藝的繼承與發展,促進人們自覺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工匠、重視工匠精神的觀念。其次,要完善獎懲制度,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凈化社會環境,促進良好文化氛圍的營造,發揮制度的警示、監督、激勵作用,要進一步明確并細化職業道德規范條例,賞罰分明,鼓勵創新,對于先進單位及個人,也要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與精神支持,以榜樣示范、評優評獎、競技比賽、產品展覽等多種形式,促進業內交流,以更好地發揮制度的支撐作用,切實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傳遞、培育及弘揚。

三、結語

總而言之,“工匠精神”要求對本職工作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也體現出敬業的精神,這是各行各業所推崇的職業品質。作為企業的政工工作者,要時時刻刻踐行“工匠精神”,加快政工工作的創新,以工匠的姿態對待人和事。我們要把這種工匠精神融入到企業的政工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參考文獻:

篇(5)

二、活動目的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工匠的含義。

(2)熟悉合格的工匠需要具備的品質。

(3)掌握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

2、方法與技巧

(1)領會讀書法的方法及技巧。

(2)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3)養成在課堂上做筆記、教材上做記號的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

(1)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可度,追崇度。

(2)樹立成為具有“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的人生目標。

(3)領悟工匠精神是成就事業、造福人類的必備精神品質。

三、活動方法或形式

討論交流法、演示法、故事講授法、歸納總結法、筆記法。

四、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工匠的含義;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領悟工匠精神的價值。

2、難點:合格的工匠需要具備的品質;領悟工匠精神的價值。

五、活動準備

1、照片準備,如魯班、蔡倫、歐治子、畢N等照片;中國與其他國家工匠精神的對比圖。如:國內外長壽企業對比圖、中外服務器機房線路等。

2、視頻準備,李宗盛《致匠心》。

3、討論主題設定。

4、制作PPT課件。

5、故事素材準備。

六、活動過程設計和分析

(見表1)

七、活動總結與點評

1、教學中的圖片、視頻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學生參與性、積極性較高。

篇(6)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3

當前,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要成為制造強國,就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實現由“中國制造”走向“精品制造”“中國智造”,我國的職業教育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國工匠”,中職學校責無旁貸。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所謂“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充滿敬畏、對工作專注執著、對產品追求精益求精、對服務崇尚極致完美、對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價值取向。工匠精神之于工匠個體,主要表現為專注、耐心、執著、創新與奉獻等優良素質;工匠精神之于產品和服務,主要表現為以人為本、精益求精、追求極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獨特品質。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的精品。[1]

我們可以從專業水平、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等四個層面來認知工匠精神。

一是“尚于巧”,即追求技藝之巧,是工匠努力追求的精神品質,是工匠最基本的職業要求,是工匠精神的魂。“工必尚巧”,“巧”是工匠的代名詞,能被稱為工匠的人一定是心靈手巧的人。“巧”在本質上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特質,即在熟練、嫻熟基礎上敢于打破常規,別出心裁,不拘泥于傳統,蘊涵在工匠身上的那種求新的精神品質。歷史上,魯班之所以被后人尊奉為祖師爺,就是因為他發明創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

二是“精于工”,即追求技藝的精湛與產品的精致細膩,是傳統工匠精神的“鈣”。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指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象牙、骨器時仔細認真、反復琢磨。這種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品質造就了中華文明。中國的絲綢、陶瓷等工藝品以其精湛的技藝遠銷歐亞,因此被譽稱“絲綢之國”“陶瓷之都”;戰國編鐘極其精致,可以做到“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懸,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馬王堆出土的漢代素紗禪衣絲縷極細,用料2. 6平方米,而重僅49克,可謂“薄如蟬冀”“輕若煙霧”,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蟬衣;著名的蘇州園林以其意境深遠、構筑精致而著稱于世,被稱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這些背后都凝聚著中國工匠追求精細的精神品質。

三是“匠于心”,即耐心、專注、執著的工匠心境,敬業、精業、樂業,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崇尚極致的職業操守。這樣的工匠會對每個產品的每個細節盡可能地做到極致,矢志不渝地追求一種完美至善的理想狀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們擁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崇尚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并貫穿職業生涯始終。

四是“品于行”,即工匠有止于至善的高尚品行。對技藝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并不是高明工匠的唯一目的。《莊子?養生主》日:“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躊老然響然,奏刀蟾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梁惠王贊嘆他精湛的技藝,而庖丁回答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這一典型例子說明,工匠雖然謀于物,精于工,但其深知使用者非自身。為了讓使用者獲得“快快”的“到位感”,“爽爽”的“舒適感”,“滿滿”的“成就感”,工匠會竭盡所能,窮盡其術,這就把利他的情懷發揮到極致,即希望通過手中的技藝領悟到“道”的真諦,從而實現人生意義的超越。這種利他情懷,在人情世故趨冷的當下,彌足珍貴。

二、“工匠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美國著名人力資源研究專家斯潘塞(Spencer)提出的人的素質冰山模型把個體的素質分為特質、動機、自我概念、知識與技能等五種基本素質。[2]其中,動機是指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持續渴望并付諸行動的內驅力;特質是指身體的特性以及擁有對情境或信息的持續反應;自我概念是指一個人的態度、價值觀及自我印象;知識是指個人在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是指個人所擁有的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上述五個方面的素質特征組成了一個人整體的素質結構。斯潘塞進一步將此素質結構以冰山模式(The iceberg model)加以分析(見下圖):

知識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見的,表層的、外顯的個人特征,漂浮在水上;動機和特質更隱藏,位于人格結構的更深層,自我概念位于二者之間。表面的知識和技能相對容易改變,可以通過培訓促使其發展;自我概念,如態度、價值觀和自信也可通過培訓而得以改變,但這相對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要困難;核心的動機和特質處于人格結構的最深處,難以對其進行培訓和發展。內隱特征是決定人們行為表現和行為結果的關鍵因素。麥克利蘭認為,水上冰山部分知識和技能是基準性素質,是對勝任者基礎素質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準確區別開來;水下冰山部分可以統稱為鑒別性素質,是區分優異者和平平者的關鍵因素。

基于素質冰川模型理論,工匠精神之于工匠個體,顯然屬于內隱特征的范疇,處于人格結構的最深處,難以對其進行培訓和發展。作為當前中國社會一種“稀缺”的優秀品質與精神資源,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應何以為之?

第一,觀念轉變。中職教育工作者應該清楚,專業會隨人才市場供求變化而變化,專業的知識、技能含金量會隨之起落,而用人單位對人才職業素養的需求則是恒定的。這必然要求職業教育更加重視職業素養的培養。涵蓋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屬于內隱性特征的范疇,是決定人們行為表現和行為結果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制造粗制濫造產品還是制造精品的關鍵因素,因此,它是職業教育精神之“鈣”,是職業教育“DNA”。僅僅關注專業知識、技能將是培養“大國工匠”的最大障礙。

第二,教學融入。強化職業素養的課程實施,要求由以工作過程導向向以職業素養導向轉型。要將職業素養整合到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當中,并作為重點考核內容;要把工匠精神的養成計劃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教學上確保從注重技能本位向注重素養本位的轉型。教師在教學中應帶頭踐行工匠精神,通過榜樣示范、言傳身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才能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第三,實踐強化。職業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的鍛造,只有將工匠精神和實際工作環境和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才能切身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實質,感受到它的價值。因此我們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雙向育人平臺,一方面構建“參與+體驗+感悟”的工匠精神教育載體和平臺,促進工匠精神與崗位工作、技術活動等有機融合,并內化于學生心中;另一方面,利用這一平臺邀請行業大師和優秀工匠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選聘行業大師擔任學校的顧問,遴選一批優秀工匠作為學生的職業導師,使學生在師父的言傳身教和率先垂范中感受工匠精神,最終讓職業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還可充分利用這一平臺,讓學生去企業實習,感受企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

第四,文化培育。要建立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切入點和制高點的校園文化[3],一方面,要將傳統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融合發展,系統設計能很好體現工匠精神內涵的特色校園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這種文化軟實力,向社會宣傳工匠精神的價值和意義,以營造適宜“大國工匠”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五,方法創新。現代學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形式。現代學徒制是工學結合,產教整合的重要載體,既有傳統學徒制經驗上的優勢,又有現代教育的效率優勢,可以說,復興“學徒制”這一古老制度的現代學徒制,是重塑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國工匠”的一劑良藥,從根本上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較快培養工匠、技師的有效途徑。

依據素質冰山模型理論,只有給中職學生以適宜的土壤、舒適的生存環境和自由、寬松的發展空間,激發他們努力成為“大國工匠”,才能為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根本轉變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123-02

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同年,劉延東同志在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開幕式時也強調,要“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由此,“工匠精神”再一次回歸到了中國公眾的視野。如何在學生日常教育工作中重樹“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已然成為時代賦予高職院校輔導員的一個嶄新課題。

一、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為制作不遺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精心設計、質量至上和不斷革新,顯然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當然,這種精神不只在工匠身上體現,還可以凝結在所有人身上,即一切勞動者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工匠精神被人們定義為一種工作態度和精神品質,但從國家層面來說,工匠精神是高等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共同作用的合力。從個體來說,工匠精神應該是指工匠在高超職業技能和良好人文修養結合下形成的一種精神理念,它既體現為工匠的氣質,又體現為產品的品質。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嚴謹,一絲不茍,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三是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都在不斷完善。四是專業,敬業,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二、高職院校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意義

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之際,高等職業教育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提升內涵建設,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錘煉“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指出,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應用技術研發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形成與行業企業共同推進技術技能積累創新的機制,增強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能力。在高職院校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適應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為此,高職院校輔導員應積極探索實踐育人方法,{整管理學生的思路,轉變育人理念,在日常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培育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

2.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特征和靈魂。工匠精神不僅是技術、技能,更是人的素質素養,是人的全面持續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職院校輔導員作為教育的主體之一,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日常教育,才能給職業教育灌注豐富的思想內容,才能提升職業教育真正的人文價值,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給職業教育帶來立德樹人的特征和靈魂。

3.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文化的軟實力。將工匠精神的正確理解引入職業教育,用工匠精神滋潤學生心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社會真正認識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因此,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能夠跟勞動、技能和創造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彰顯工匠精神的育人功能和意義,提升職業教育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4.工匠精神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現實需要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重要的生產力,企業的競爭不僅是資本和技術的競爭,更是人才培養和創新驅動的競爭。高職院校理當成為培育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主陣地,培養學生尚真的職業理想、良好的職業道德、細致的工作態度、嚴謹的職業規范,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職業發展,才能實現服務企業、回報社會、個人持續發展的終極目的。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

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中注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品質,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質量的實現路徑。為此,高職院校輔導員可分年級、分主題開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工程。

1.校園文化直通工匠文化。舉辦技能展示月,組織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參加科技作品制作,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并將學生自制作品進行展示和點評,將工匠精神轉化為具體的“文化行為”融入學生工作之中。打造體現技能特色的道路文化和廣場文化;建立技能大師事跡展覽館;在教學樓道、公寓樓道設計了企業文化長廊、校友風采長廊,使學生時時、處處都能受到濃郁的技能文化環境的熏陶,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教育學生恪守校訓、厚德強技、奮發有為。

2.主題活動融合工匠精神。一是在社會服務中體驗工匠艱辛。組織學生參觀學院教學實訓基地,邀請社區民眾親自動手體驗技術工人的工作。在社會服務中,了解職業樂趣,感受工匠精神的特色與魅力。二是在實踐教育中感受工匠精神。邀請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學會等進校舉辦論壇、講座、展覽等,展示工匠精神的歷史沿革、創新成果、典型案例,教育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掌握中高端技術技能,成長為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的主力軍。三是在相互交流中傳播經驗。邀請勞模、大師、企業家、技術能手和優秀畢業生走進校園定期回校做報告,傳播前沿施工技術、交流成功經驗,激勵在校學生尊重職業、尊重技術技能、尊重工匠。四是在工地實踐中培育工匠意識。職業精神往往要通過實踐才能內化為從業者的職業素質。當工匠精神與具體的職業場景相關聯時,學生會更真切地體會工匠精神的實質與價值,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職業信仰與追求。為此,組織學生參觀公司的實訓基地,讓學生體驗觀摩工作流程、與工匠大師切磋技藝絕活,在實踐中培育學生的職業意識、精品意識、創新意識。

3.專業社團豐富工匠內涵。工匠精神的拓展離不開專業技能的提升,而專業社團往往是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的平臺。為此,輔導員和各專業教研室主任結對子,共同幫助學生成立了突出技能培養和工匠精神傳承的社團。教研室主任擔任社團的指導教師,輔導員擔任專業社團的組織教師,發揮專業社團育人功能,拓展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一是每年為學生專業社團爭取活動經費,為社團建設提供必要的條件。二是實施分類指導,共同管理學生社團。專業社團均掛靠專業教研室和相關輔導員,輔導員教師管理協助社團的日常事務,教研室主任指導社團開展活動,進行專業訓練。

4.技能大賽提升工匠技能。技能競賽是檢驗學生技能水平的試金石,是工匠技藝比拼的舞臺。通過校內建舞臺、校外搭平臺,引導學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是在技能競賽月為中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設立觀賽通道、項目體驗和成果展示區域,傳播職業教育和工匠精神的正能量、好聲音、新形象。二是積極開展技能大賽獲獎學生優秀典型宣講團,進班級、進教室、進宿舍巡回宣講其經驗和事跡,在全院形成“榜樣引領學技能、切磋交流共提升”的文化氛圍。三是完善獎勵制度,對于技能競賽中獲獎學生在獎學金評定、“學習刻苦”青春榜樣評定中予以優先考慮。

5.社會服務培育工匠作風。工匠精神離不開社會認同,而社會認同離不開工匠的為民服務。通過組織學生“走出去”,利用本地社區、廣場、公園等場所,開展緊貼群眾生活的服務活動,讓群眾感受職業教育服務美好生活,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氣。一是組織企業文化進社區,通過展板宣傳、學生講解,讓鐵路工匠精神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二是組織學生進駐企業,配合企業完成生產任務,在社會服務中鍛煉工匠作風。

6.“互聯網+”提升工匠影響力。“互聯網+”時代,緊扣工匠的主題,充分利用新媒體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致力于建設官方微信、微博等平臺,將工匠精神在學生中進行廣泛傳播,從而強化了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效果。一是分批次、分時段在官方微信平臺推送了多篇心靈雞湯,在班級微博中推送了大國工匠等相關內容;二是搭建校園BBS師生交流互動和網絡文化活動的服務平臺;三是在QQ、微信、貼吧等網絡載體上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

高職院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而作為身出教育一線的高職院校輔導員,也只有將工匠精神引入學生日常教育,積極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才能為國家育工匠,為制造業樹典范。

參考文獻:

[1] 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12).

[2] 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11).

[3] 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8).

[4] 薛棟.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

[5] 張蕊.感性兇猛的“工匠精神”[J].華東科技,2013,(5).

篇(8)

1.行業發展轉型的現實需求。

工匠精神是德國家族企業歷經百年而不倒的秘訣之一,也是日本品牌屹立世界之巔的利器,其核心價值在于精益求精,對匠心、精品的堅持和追求。近年來,土木工程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升級機遇與挑戰,行業發展轉型需要行業從業者具備較高的職業精神和倫理守則。因此,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成為行業轉型的現實需求。

2.工業4.0時代的現實需求。

世界工業大國已進入工業4.0時代。中國雖是制造業大國,可并非是制造業強國,中國的工業發展需要工匠精神的回歸目前。我國尚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制造業創造了GDP總量的1/3,貢獻了出口總額的90%,未來幾十年內仍會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柱。因此,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成為迎接工業4.0時代挑戰的現實需求。

(二)工匠精神培養的可行性

1.在工程倫理課程中認知。

在工科院校,學校可以在工程倫理課程中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體系中,讓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了解其本質,認識其價值,讓學生對工匠精神有初步的認識。

2.在專業課程中夯實。

專業課程教育是工匠精神培養和塑造的主陣地。學校可以在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和計劃中加入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漸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3.在實踐課中體悟。

在課程中認知后,還應讓學生在實踐中親手操作。當工匠精神與實際場景相關聯時,可以讓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實質和價值,并且能夠對工匠精神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一)著力開展職業認可度與職業承諾教育

1.提高職業認可度。

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專業認可度的培養與教育。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要把職業認可教育作為入學教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對所學專業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對職業產生認可。同時,在課后,學校也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科學組織相應的實習活動,在實習中讓學生提高職業認可度。

2.規劃職業承諾。

很多學生因為缺乏對自己職業的科學規劃,導致學生對未來的盲目,形成不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職業發展規劃,學校應當以職業規劃入手,加強對學生職業規劃的認識及重要性。同時,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在對職業規劃的過程中了解和體悟工匠精神,讓學生形成很好的職業承諾。

3.營造工匠精神體悟氛圍。

讓學生在企業中實習,為學生營造工匠精神體悟氛圍,能更好的體會到工匠精神所帶來的實質和價值,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認可度與職業承諾。

(二)完善工程倫理教育課程體系

工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的技能人才,通過進一步完善工程倫理課題體系,有助于培養和塑造良好的工匠精神。

1.構建網絡課堂。

因為學生所具有的專業知識接受程度不同,所以每名學生所學知識速度的快慢也不相同。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專業知識,可以合理的運用互聯網技術,將工程知識中的每一個所有知識點,關鍵名詞以及合理化的解決方案用短視頻的方式進行視頻講解,這樣可以有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專業知識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

2.轉變教學范式。

不同的老師有著不同的擅長領域和不同的風格,讓學生在一節課中接受多名老師的共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同一堂課中學習多名老師教授的知識,而且多名老師同時授課,也有助于學生開拓自己的思維。

篇(9)

工匠精神與產品質量緊密相連,培育工匠精神是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培育工匠精神是打造企業品牌的需要,培育工匠精神是困境突圍制勝市場的需要。提及工匠精神,古今中外,故事數據不勝枚舉。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極致的做事態度,其核心內涵在于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而是養成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習慣,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從這個意義上講,各行各業都需要培育工匠精神。從個體來說,工匠精神體現在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善始善終、堅韌不拔、一絲不茍和對卓越與完美的崇高追求。從集體、企業或者行業來說,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價值的建立。從國家層面來說,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體系性構建。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讓員工尊崇工匠、熱愛工匠、甘當工匠、當好工匠,需要企業在解決思想觀念下功夫,抓好轉變思想觀念這個總開關,破除打工心理和雇傭觀念,樹立“老板”心態和主人翁意識,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建立企興我榮企衰我恥的命運共同體。二是破除好高騖遠見異思遷的浮躁情緒,樹立干一行、鉆一行、干好一行的愛崗敬業精神。在全體員工中大力倡導不分崗位,只要盡心盡責干好工作,都是好員工;不論學歷,只要肯鉆研、有技術、能解決發展難題的都是人才,并在待遇和使用上得以體現,使廣大員工感到不論在什么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有專長、有技能,干出成績,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三是破粗放粗心不負責任的敷衍態度,樹立求真務實、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要求員工按照一流標準,細心細致地做好本職工作,確保各個環節無漏洞、無瑕疵、無可挑剔。四是努力營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大力表彰愛崗敬業先進模范人物,讓工匠精神成為員工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追求。著重從愛崗敬業的一線工人中選拔代表進行表彰,讓默默無聞、敬業奉獻、創優創佳的員工有榮譽、有地位、有回報。轉變思想觀念,培育工匠精神,把質量做優、把品牌做精,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二、培育工匠精神和品牌建設,制度建設至關重要

在整個社會被功利主義風氣所侵染的環境下,如果沒有良好的制度建設,工匠精神就只能停留在個人的絕技和修為上,而不能成為一種企業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加強制度建設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培育制度土壤和文化環境。浮躁,是工匠精神的天敵,也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深層原因。如果急功近利、追求速度成為企業員工的普遍心理,而精耕細作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和回報,多數人就沒有耐心去踏踏實實地做好一件事或一件東西。“工匠精神”的孕育和傳承,先決條件是改變人們的觀念,確立工匠精神的價值觀。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它需要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慢慢形成。二是要將培育工匠制度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進行頂層設計。德國和日本的產品質量為全世界所稱道,與其說他們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說是他們有保證工匠精神的一整套制度。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確立,主要取決于政府對市場體系的管理和規范。一方面,國家要建立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工匠制度,使技能人才經濟上有保障,社會上有地位,人格上受尊重;另一方面,政府必須嚴格監管市場競爭者,對違規者給予嚴厲懲罰。如果市場秩序混亂,就沒有人會愿意去精益求精。有研究表明,消費者的需求都是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精的轉型升級,消費者的“挑剔”行為,恰恰是企業改進產品質量的重要外在力量。供給的極大豐富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將會促使企業追求品牌和品質。

三、用工匠制度養成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升華為工匠精神

工匠制度建設的實質,是通過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使技能型職業重新成為勞動者的普遍選擇,讓工匠成為人人羨慕的楷模。第一,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使企業員工無須為基本生存煩憂,充分享受自己的?詼?成果。只有當制度設計能滿足他們多層次的需求時,才能促使其專注執著、愛崗敬業,不懈地追求產品的極致和完美,才有可能激發工匠不竭的潛能和無盡的創造力。因此,民營企業應該為企業員工創造一個體面的生存環境,使企業員工潛心工作,心無他物。第二,用嚴格的制度培養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升華為工匠精神。也就是說,培養人才要先培養其基本心性、品德,再進行技藝傳承;還要將工匠精神融入現代教育體系中,打造現代學徒。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源頭培育。要加強企業員工的教育培訓,培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讓企業員工在錘煉技能的同時,將“創新基因”深植于心。第三,強化對技能人才有效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使高技能人才真正感受到“才有所值,能有所得”的社會公平。在企業中營造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制定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具體措施,使工匠精神在企業開花結果,把企業基礎做實、把形象做優,在品牌上做功課、創精品,提升品牌競爭力,促進民營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篇(10)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15-0052-04

一、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混淆

當下,“工匠精神”成為最熱的一個高頻詞。什么領域都講“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被不當泛化,成為到處適用、隨處可貼的標簽。工匠精神的泛化,實質上是一種神化。好像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性精神,祭出它,就能有點石成金之妙,就能收神奇管用之效。哲學理論認為,任何事物都受到質、量、度的制約,都有自己的適用域和外延區間,超出這個適用范圍就不靠譜了。

工匠精神泛化,實際上是一種戕害。當被人們推崇泛化到各個領域的工匠精神的不適用性一旦被人們廣泛認識、甚或遭致批判,工匠精神就會失去光環和神暈,而這其實并非工匠精神本身的錯,而是人們不當移植、過度炒作造成的。這樣欲益反損的結果,恐怕是那些推波助瀾的人始料不及的。這種試圖讓局部的工匠精神去替代整體的職業精神的做法,如同小鞋想要裝下大腳,除了削足適履,別無良策,其對精神本身的戕害可見一斑。

工匠精神泛化,實際上是一種無思。從概念本身的辨析看,“工”不等于“匠”,但“匠”屬于“工”。就是說,工可以包含匠,但匠不能涵蓋工。比如制造業的工,可以是匠,但其他行業的工未必就可以稱其為匠,顯然,即便是同為“工”的領域,工匠精神也不具有全覆蓋性。更何況還要泛化到全職業上,是多么的荒謬。

二、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比較

面對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混淆,我們有必要做一些比較分析,以厘清其關系和邊界。

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混同和糾結,一是因為工匠精神內涵的概括見仁見智,被不同程度地泛化。本來工匠精神應該是指工匠們所特有的和必須的精神,現在卻把許多原本不屬于工匠精神的而是屬于職業精神的一些內容都包羅進去,從而為工匠精神的泛化開了綠燈。二是因為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實在是有太多的交集,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都需要“尚德”,需要敬業;都要求有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崇高品質,都講究做事要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職業使命感等,所以人們才會彼此混同,而又迷誤不覺。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其差異也很鮮明,而且遠遠大于其共性。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予以揭示澄明。

從邏輯關系看,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組彼此包含的相容的種屬關系概念。職業精神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屬概念,也叫上位概念,工匠精神是外延小的概念,也叫種概念或下位概念。它們的關系是相互包含關系,即屬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種概念,用公式表示,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就是f,職業精神包含工匠精神,因為工匠也是一種職業,而工匠精神不等于職業精神,因為職業外延更廣,非工匠精神所能包容。

從哲學角度看,職業精神是一種共性的、普遍性的精神,這與職業的廣泛性密切相關,它是人們立世生存、謀得生活資料所從事的工作。所謂三百六十行,其實完全不足以全面概括職業的豐富性。職業精神就是所有在職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各種精神品質的總和。工匠精神是從屬于職業精神的個性化存在,是“工匠”這一行當公認的職業準則和所應遵循的精神規范。相對于職業精神,它是特殊的、具體的一種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表現,職業精神寓于工匠精神或其他別的精神之中,如果工匠精神試圖泛化和取代職業精神,職業精神的外延就會被大大窄化。

從適用對象看,邏輯學的外延論和哲學的區間論都規定了事物的適用范圍和領域,進而也就確定了不同事物適用的對象。我們認為,制造業倡導工匠精神是靠譜的。工匠精神是“造物”的、出產品的。它的對象是物,是用來加工的對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主編趙偉教授認為:“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以此取代職業精神。職業精神涵括各行各業,工匠精神是特指物質資料或實體產品生產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精神。現在因為工匠精神被泛化,它應有的邊界被模糊了”。我很贊成這樣的觀點。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不看對象的特點和適用的范圍,肆意泛化工匠精神,僭越概念的邊界。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凡是與人打交道的行當、領域,恐怕都不能講工匠精神。因為人與物不同,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可以任意加工改造的對象,人卻是必須根據活性的要求、心靈的尺度,予以尊重和服務的對象。比如服務業,你要不以人為本、見物不見人,能服務得好嗎?再說教育,教育是育人的事業,它可以有職業精神,但不是工匠精神。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樣的職業內涵重在對人的精神塑造、知識浸潤和心靈開發,適用于物性加工改造那一套的工匠精神,顯然不適合教育。再從方式上看,教育的方式是互動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溝通和塑造,是星與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輝,根與根在同一深土中的挽手。一如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指出的那樣“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樣的人才培養過程與工匠們的產品加工過程何啻霄壤。更何況,長期以來教育領域一貫把“教書匠”視為教學僵化、不求進取的代名詞。教書育人倘若成“匠”,對學生而言,的確不是什么福音。

三、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澄明

辨析完工匠精神與職業精神的異同,我們需要進一步明確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只有揭示出其本質內涵,才能避免混淆與歧誤。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關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已有很多概括。余祖光研究員將工匠精神概括為:第一是精工細作、追求卓越。第二是態度嚴謹、極度認真。第三是大膽創新、敢于冒險。第四是敬業、專注和耐心。工匠精神是一種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質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品質上蘊含著敬業、嚴謹、踏實、專注、創新、拼搏等態度[1]。也有學者強調:匠心――工匠精神之基,匠術――工匠精神之本,匠德――工匠精神之魂[2]。我們對工匠精神的內涵作以下四點概括。

“尚巧”――創新精神。尚巧是工匠精神的應有之義,尚巧體現的是工匠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智慧。工匠們的產品或成果如果沒有巧慧的成分融入其中,那是無足稱道的。尤其是在當下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工業發展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總理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說:“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優質制造絕不是機械重復勞動所能達成的,尚巧聚智、技術創新,乃至超越臻善,才是工匠精神內涵“尚巧”的真諦。

“求精”――工作態度。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嚴謹敬業、專注耐心、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職業態度。人口約800萬的瑞士,卻是制造工藝領先全球的制造業強國。瑞士軍刀的生產過程很好地詮釋了工匠精神。只有巴掌大的瑞士軍刀集納了幾十種極其實用的工具,從設計草圖到生產完成都需要經過層層嚴格檢測。一把普通瑞士軍刀的制作工序就超過200道,質量上乘的則多達400道。軍刀的制作過程幾近苛刻。作為刀片材料的鋼塊,要經過電子儀器的仔細檢查,以確保精準壓制出刀片,然后是長時間淘洗、打磨工序,最后是組裝,使用極小但非常精致的鉚釘與彈簧將幾十種工具準確固定,讓他們各司其職,互不干擾,真正實現零誤差。瑞士是“鐘表之國”,是全球最大的鐘表出口國。一只高質量的腕表不僅需要強勁的機芯,同時也需要漂亮的外殼。頂級鐘表的每一個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精心打磨、細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細如毛發[3]。中國的工匠同樣需要秉持“求精”的制造傳統,追求產品的經典性、高端性、原創性,使之成為民族的品牌符號。

“崇德”――職業境界。工匠精神是“通于道、達于德”的,“崇德”是它的應有內涵。因為工匠精神是需要德性保證的,有工匠精神的人都是有職業道德的人。職業道德,一是敬業之德。要對自己工作的領域或工藝心懷敬畏,對自己認定的價值目標有著生命關切和獻身熱忱,視職業為天職,這是“匠道”層面的根本內涵,是工匠精神的靈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深深迷戀自己的職業,全情投入自己的手藝,不管這手藝是寫代碼還是掃大街。不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茍且,不應付,不含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做好。二是熱愛之情。愛是情感的投射和傾注。心靈有愛,生命才有路,才有目標和精神支撐。生命是從熱愛開始變得有意義的,愛并投入才能成就事I,成全工匠精神。時寒冰撰文《中國怎樣才能培養出工匠精神》強調工匠精神“應該源于一個‘愛’字,它的核心應該是愛的傳承。”愛是德性之本。三是信譽之根。真正的工匠都是視產品為生命、視信譽為根本的人。他們胸懷責任倫理,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為價值取向,寧愿做出自我犧牲、賠本,也不愿做出可恥、毀譽和損害產品信譽和職業良心的事,為的就是保有品牌質量、信譽美德。

“執念”――堅持品格。有人問愛迪生發明秘訣,他說,別人老是想著做許多事,而我總是想著做一件事。這就是專一和執念。執念是指人的執著意念或執著信念。其外在表征即對事物的堅持不懈、堅忍不拔。比如在日本,制作東西的工匠、手工藝人等被稱之為“職人”,而“匠”則比職人更進一步,是指技法與人品都很優秀的人。“匠”是一個充滿褒獎意味的詞匯。所以,在日本的職人文化中,“敬業恪職”是深深影響日本和職人的職業倫理觀。他們有一個“自造詞叫‘一筋’,類似于中國的‘一根筋’,即專注于一道、一藝,從一而終,絕無變心。”[4]這就是執念和堅持的品格。唯其如此,日本是全球擁有長壽企業最多的國家,有3000多家企業壽命超過了200年的歷史,德國也有800多家類似企業。這些企業都是靠有著“專業、專注、極致”理念的工匠支撐的歷史悠久而又聲譽卓著的企業。

(二)職業精神的內涵

職業精神是與人的不同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在特定的職業實踐中產生的某一職業特有的精神傳統和應然的職業素質。職業精神是職業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有學者將其概括為“職業精神的內涵體現在職業活動中職業人的敬業、勤業、精業、創業、立業五個方面。”[5]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第四代傳人何凱英的五為之訓“工必為之純,品必為之精,業必為之勤,行必為之恭,信必為之誠。”亦可以與之相互印證。筆者以為,從應然的角度看,拋撇職業精神個別的、特殊的成分,凝練其一般的、共性的要素,其內涵可包括:敬業精神、精業精神、創新精神、立業精神。

敬業精神。敬業是任何職業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品質,是職業精神的首要內涵。敬業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敬畏和熱愛,是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敬”是一種宗教情懷、一種職業虔敬。有敬業精神的人,對職業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是一群具有事業至上價值觀的人。有自己的職業堅守和定數,哪怕這種職業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實益、榮耀,也依然守持初心,自強不息,永不懈怠。有敬業精神的人是具有恪盡職守、甘于奉獻精神的人。如那些具有敬業精神的教師,他們如春蠶、蠟炬,燃燭吐絲,盡其所知、所能、所有奉獻給學生,他們愛這一事業勝過愛這些事給自己帶來的收益。他們是一群品格崇高,精神潔凈而明亮的人,是大愛無言,大德無痕,大責無疆,大智無價的人。而一個不敬業的人,對職業毫無敬畏之心,甚至當成負擔、差事來糊弄應付,他們是毫無職業精神的人。

精業精神。精業即追求職業、事業的做到最好程度的努力和收效。精業精神就是一種追求完美,使其達臻精湛、精致境界的從業境界。比如對產品精雕細琢,將產品當成藝術,將質量視為生命,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做精致,這就是一種精業精神。精業精神是一種職業境界,“高大上”“精優佳”的境界。

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職業精神的題中之義。創新精神是指人勇于突破現狀、慣習,而創生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品質。創新精神從宏觀上看,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從本質上看,創新是人的最高本性的弘揚,是人的自我實現的最高表現形式。所以國家層面的教育文件反復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目的就是要使這一可貴精神內化為人的職業素養,使中華民族永遠葆有創新活力和競爭實力,而立于不敗之地。對于每一位職業人來說,如果沒有創新精神,就沒有超越、突破,就會陷于平庸。創新精神是職業精神的靈魂和精髓。

立業精神。立業是建立功業、成就事業之意。它是職業精神的最高境界。所有的職業人都應該追求這種境界。有立業精神的人目標遠大,品格堅毅。按照蘇軾的話說:“古來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也。”這就是立業精神的應然內涵。阿里巴巴馬云、華為總裁任正非都是立業精神的典型代表。馬云的立業充滿艱辛坎坷,他干過“倒爺”、推銷,1995年東拼西湊了2萬元開始了創業歷程。2016年,馬云以282億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二,福布斯全球最有權力人物排行榜第22位。任正非也是如此,他1987年集資21000元在深圳創立公司,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獲得50377項專利,2016年完成了全球布局,目前已超過蘋果、三星,成為世界第一大手機品牌。倡導立業精神不是要大家都成為馬云、任正非這樣的人物,而是要有大目標、大志向、大奮斗,這樣即使你的努力沒有成功,你的努力過程和精神也同樣會受人尊敬。

參 考 文 獻

[1]李進.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論壇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4):37-40.

[2]姜漢榮.勢之所趨: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內涵解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9-12.

上一篇: 建筑工程評價標準 下一篇: 辦公室內部會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大乳高潮日本专区 |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 | 麻豆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AV中字在线网站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