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6:18: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生兒護理及喂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334—02
對于新生嬰兒來說,最為理想的喂養方式即為母乳喂養,嬰兒可以通過母乳汲取生長發育當中所需的營養以及能夠提高免疫能力的各種物質[1]。本次研究對新生兒母乳喂養當中較為常見的問題以及護理對策進行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例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產后6個月的隨訪,其中初產婦148例,經產婦52例,年齡范圍在19-3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3歲,25歲以下的產婦59例,25-30歲的產婦115例,30歲以上的產婦26例。其中按照產婦自身意愿分為采用純母乳喂養的研究組105例,以及采用人工喂養的對照組95例,兩組孕婦從產次、年齡、文化水平等一般資料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組105例新生兒在產后的6個月內持續采用純母乳喂養的方式,其中不含任何的水或者其他流質食物等輔助喂養方式;對照組95例新生兒在產后的6個月內采用人工喂養,喂養食物包括水、奶粉、果汁等其他代乳品。對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研究對象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以及圍產期的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孕期健康狀況、孕婦的人口學特點、圍產期的保健與營養支持、母乳喂養方面的知識普及程度以及產后的哺乳意愿等方面,在產后以書信、電話等方式進行產前的母乳喂養知識宣教、母乳喂養技能培訓以及產后母乳喂養或人工喂養的情況等方面進行觀察與研究,對產后的新生兒喂養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2]。
1.3產婦產后恢復評分標準
對產婦產后6個月的恢復情況進行綜合統計,統計項目包括產后并發癥、身體機能、子宮復原情況等三個方面進行積分判定,每項5分為最高,1分為最低,15分為滿分。10-15分為優等恢復,5-10分為良等恢復,5分以下為差等恢復。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均數表示采用 ±s,P
2結果
經過產后6個月的跟蹤隨訪以及圍產期的問卷調查后發現,研究組105例母乳喂養的嬰兒在體重、身長等方面的發育明顯優于對照組95例人工喂養的嬰兒,在肥胖率的發生方面,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在產后的身體恢復評分方面,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將兩組產婦與嬰兒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差異均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影響哺乳的因素
3.1.1心理因素
產婦由于缺乏哺乳的相關知識,以及在分娩的過程當中心力憔悴,生理與心理都有極為疲憊的感覺,緊張與焦慮的情緒尚未平息,尤其是初產婦更為顯著,這樣的狀態將直接影響到乳汁的分泌情況,導致無法對新生嬰兒進行母乳喂養。
3.1.2生理因素
造成產婦無法對新生兒進行哺乳的生理因素包括:①偏大、凹陷或扁平:這種情況會造成新生兒無法將含入口中,經過多次的反復嘗試后如果依然失敗,將會對產婦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進而對哺乳喪失信心;②脹痛:在產后的1-3d內未按需哺乳,得不到吸吮,每次喂奶時間少于30min且每日少于8次,導致內乳汁充盈過度,形成淤積,進而對乳腺管進行堵塞,引發腫脹疼痛;③皸裂:在對嬰兒進行哺乳的過程當中,由于含接的姿勢錯誤,嬰兒未將及大部分乳暈含入口中,或是嬰兒在吸吮練習時過于用力,致使產婦破裂出血并結痂[3]。
3.1.3技術因素
未在嬰兒出生的早期進行皮膚接觸,并未使嬰兒進行早吸吮練習,獨立哺乳及姿勢問題能力不足,致使嬰兒無法吸吮或出生后對奶嘴產生錯覺,對產婦產生抗拒感,導致產婦的得不到應有的刺激,進而造成乳汁減少,母乳喂養也以失敗告終。
3.2母乳喂養的護理
對于母乳喂養成功率的提高,可采用以下正確的護理方式:①心理護理: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知識的普及,告知母乳喂養對于新生兒以及產婦自身的優勢所在,并對產婦的焦慮與恐慌心理加以疏導,緩解生產時的心理負擔,使產婦能夠將注意力轉移到嬰兒身上,提高母乳喂養的意識與意愿;②扁平或凹陷的護理:扁平可采用十字操進行的伸展與牽拉方面的練習,使增大至能夠使嬰兒直接對吸吮。凹陷可采用注射器去除針頭,采用負壓的方式將吸出后,在哺乳前進行熱敷,保證嬰兒吸吮的成功率。③腫痛與皸裂的護理:對于腫痛可采取按摩、熱敷以及利用吸奶器將多余乳汁吸出等方式緩解腫脹疼痛的情況。對于皸裂可將少量乳汁涂抹至至乳暈上,并充分暴露及干燥,利用乳汁的抑菌與修復作用使逐漸恢復,達到繼續哺乳的目的。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純母乳喂養不僅能夠提高新生兒的生理發育,使其健康成長,還能有效緩解產婦產后的心理壓力及負擔,減少的不良反應,加快產后康復,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及意義。
參考文獻:
當今社會越來越強調優生優育的重要性,父母對新生兒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尤其是母親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育具有直接的影響[1]。新生兒年齡尚小,機體各項器官、組織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自我調節能力相對低下,必須依靠父母的精心照顧和呵護才可以健康成長[2]。據相關調查結果分析,目前很多產婦對保健知識的需求意識以及需求程度逐漸提高,但是對于完善、系統的母嬰保健知識相對缺乏,對新生兒護理知識了解甚少。我國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育兒經驗匱乏,因此掌握完善、系統的新生兒護理知識顯得尤為重要。為深入了解、分析孕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認知現狀,更好的指導臨床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對我院120例孕產婦進行新生兒護理知識認知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20例產婦作為調查對象,年齡21~39歲,平均(26.8±1.7)歲,其中21~25歲年齡段者21例,25~30歲年齡段者60例,30~35歲者33例,35歲以上者6例。其中經產婦45例,初產婦75例;學歷文化水平:文盲或半文盲者2例,小學學歷者17例,初中學歷者45例,高中或中專學歷者32例,大學及本科以上學歷者24例。
1.2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120例孕產婦進行調查統計、分析,由調查人員在現場發放調查問卷,由調查人員指導每一位孕產婦獨立完成答題,當場收回。本次調查問卷發放120份,當場收回120分,回收率為100%。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孕產婦獲取新生兒護理知識的途徑、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具體包括新生兒生理知識、新生兒喂養、新生兒疾病預防知識、新生兒皮膚護理、新生兒環境知識以及新生兒應急處理知識等。
1.3統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1.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χ2對統計數據進行檢驗。
2 結果
2.1孕產婦獲取新生兒護理知識的途徑 根據調查分析,孕產婦可從電臺、電視、報刊雜志、親友間交流、互聯網、專業機構等多種途徑獲取新生兒護理知識,其中獲得最高知曉率的是通過電視媒體,占到70%,其次為醫院(60.8%)、親友家屬(52.5%)、書刊(50.8%)、網絡(41.7%)、報紙(40%)、婦幼機構(33.3%)、宣傳欄(22.5%)、社區衛生服務站(15.8%)、疾病控制中心(9.2%),見表1。
2.2孕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了解、掌握情況 孕產婦對新生兒喂養知識了解程度較好,但是對于新生兒應急處理知識以及新生兒生理知識了解、掌握較少(見表2)。
3 討論
經本次調查研究分析,大多數孕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知識都是一知半解,對新生兒護理知識了解存在很多誤區。
3.1新生兒生理知識 很多孕產婦并不知道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女嬰陰道出血、乳腺腫塊、馬牙等是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在看到新生兒出現這些這種狀況后常常會出現不知所措、緊張、焦慮等狀況。
3.2新生兒喂養 對于新生兒的成長發育而言,母乳是非常天然、營養價值最高的營養支持品,母乳喂養更適宜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有利于增強嬰幼兒抗感染能力,增強嬰幼兒全身機體抵抗力。但是經本次研究調查分析,大多數孕產婦并沒有很好的接受母乳喂養知識宣教,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母乳喂養的好處,甚至有的孕產婦錯誤的認為配方奶粉的營養成分更多,營養價值更高。也有的孕產婦擔心母乳喂養會對自身身體恢復以及正常的休息產生很大影響,擔心以后無法快速恢復體型。盧彤陽等研究表明,有43%孕產婦知道吮吸對乳汁分泌有刺激作用,有20%孕產婦可學會判斷乳汁充足,有80%孕產婦知道純母乳喂養。
3.3新生兒疾病預防知識 很多孕產婦對于疾病預防方面的知識缺乏了解,尤其體現在兒童預防接種方面,只有15%左右孕產婦知道免疫程序,20%孕產婦知道嬰幼兒出生24h后應該接種何種疫苗。有67.9%孕產婦知道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缺陷病篩查非常重要[3]。
3.4新生兒皮膚護理 經本次研究調查表明,有73.7%孕產婦知道應該采用嬰兒專用護膚品,67.2%知道應用煮沸的溫水給新生兒洗澡,68%孕產婦認為新生兒皮膚有紅斑應屬于正常現象,60%孕產婦知道新生兒臍部出現分泌物,應涂抹碘伏溶液。但是有88%孕產婦并不清楚正確的新生兒洗澡方法,有62%左右孕產婦認為新生兒每次大便后不需要清洗新生兒臀部[4]。由此可見,孕產婦關于新生兒皮膚護理方面的知識仍然比較缺乏。⑤新生兒環境知識。本次研究表明,有95%左右孕產婦知道新生兒居室應該保持空氣新鮮,經常通氣,有89%左右孕產婦知道新生兒睡床不應該過于柔軟,有86%孕產婦知道新生兒不宜居住新裝修的房間,但是有57%左右孕產婦不知道新生兒居室溫度對于新生兒有很大危害,只有36%孕產婦知道監測新生兒體溫,有70%左右產婦誤以為寧捂勿凍對新生兒比較好。這些錯誤的認識極易導致對新生兒造成一些傷害。
3.5新生兒應急處理知識 很多孕產婦在新生兒出現嗜睡、發熱、哭聲無力、抽搐、皮膚蒼白或青紫、食欲下降,拒絕吃奶等癥狀時,不知送醫院就診。應急處理知識匱乏,極易延誤病情。
同時本次調查分析,孕產婦主要從電視媒體、報紙、醫院等途徑了解新生兒護理知識,從婦幼機構、社區衛生服務站、疾病控制中心等專業機構獲取的新生兒護理知識較少。筆者建議,臨床醫護人員應積極開展發放宣傳資料、集中授課、個別針對性指導、發放育兒健康手冊、播放放錄像以及24h咨詢熱線等多種教育宣傳形式,教育形式應盡可能通俗易懂。同時應加大社區及有關機構的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囑咐產婦在孕期應積極學習健康、科學的育兒知識。待產婦出院后,應在社區醫療機構設立專門的新生兒保健熱線電話,可能隨時為廣大孕產婦解答相關疑問,從而確保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鳳梅,王成賢,張靜,等.新生兒護理及新生兒疾病的預防[J].職業與健康,2012,21(6):957-958.
【摘 要】目的:研究Orem 自理模式在產科新生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間我院產科收治的剖宮產分娩的產婦98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9 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產科護理。觀察組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實現自我護理,在產婦住院期間通過臨床觀察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產婦的母乳喂養技巧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進行評估。結果: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科新生兒中開展Orem 自理模式,顯著提高了產婦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護理的潛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復和熟練掌握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技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Orem 自理模式;產科;新生兒
Orem 自理模式于1971 年由美國學者提出,該理論闡釋了人的自理方面缺陷與機體健康、人的護理需求三個方面的關系,并經過不斷的演繹與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護理理論,并受到臨床護理工作者的重視,運用于臨床護理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療效。本研究將Orem 自理模式運用于我院就診的剖宮產分娩的產婦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間我院產科收治的剖宮產分娩的產婦98 例,其中,年齡21-32 歲,平均年齡(31.4±6.7)歲,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產婦20 例,高中文化產婦37 例,大專以上文化產婦41 例,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妊娠且在產前均給予系統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等知識培訓,均給予剖宮產術,直刀口者71 例,橫刀口者27 例,所產新生兒均為健康嬰兒,無缺陷。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9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刀口類型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產科護理,護理內容包括母乳喂養技巧、孕婦產后護理衛生、新生兒護理常識等知識的宣傳和指導,同時若產婦或家屬有困難時,護士應及時積極的提供幫助。觀察組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實現自我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括:
(1)系統評估 相關責任護士應對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和母乳喂養技能等知識做一系統評估,根據每一產婦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進行有針對性的宣教和護理,使其系統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
(2)支持教育系統 在產婦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中,都應隨時掌握和了解產婦不同時間段的心理需求,積極獲得家屬的配合,及時糾正其護理能力和護理知識的偏差,詳細并耐心示范和講解母乳喂養技巧、新生兒洗浴等知識。
(3)完全補償系統 在產婦術后6h 內,身體較為虛弱,缺乏自理能力,應進行完全補償護理,責任護士應定時為產婦進行基礎、管道、專科、皮膚等護理工作,同時進行心理輔導,消除產婦緊張心理,樹立母乳喂養信心。
1.3 指標觀察
在產婦住院期間通過臨床觀察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產婦的母乳喂養技巧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程度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技巧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差評為0 例,良9 例,優4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0%,18.4%,81.6%;對照組母乳喂養技巧差評為14 例,良35 例,優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28.6%,71.4%,0%。觀察組母乳喂養技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的比較
觀察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為優者46 例,良3 例,及格0 例,不及格0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93.9%,6.1%,0%,0%。對照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為優者9 例,良15 例,及格16 例,不及格9 例,所占比例分別為18.4%,30.6%,32.6%,18.4%。觀察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知識掌握程度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Orem 自理模式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和母乳喂養技巧的掌握程度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說明產科新生兒中開展Orem 自理模式,對產婦進行產前及產后的系統宣導及培訓,不同階段的系統護理,使其充分了解了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顯著提高了產婦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護理的潛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復和熟練掌握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技巧,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本研究中的340例產婦均為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將這些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有160例產婦,其平均年齡為(27.4±2.4)歲,其中有67例經陰道分娩的產婦,有93例經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其住院天數為(5.5±2.3)天,其新生兒的體重為(3.4±1.2)g,其新生兒的胎齡為(40.1±1.3)周。觀察組有180例產婦,其平均年齡為(27.5±2.6)歲,其中有74例經陰道分娩的產婦,有106例經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其住院天數為(5.8±2.6)天,其新生兒的體重為(3.3±1.5)g,其新生兒的胎齡為(40.3±1.5)周。兩組產婦的年齡、分娩方式、產后住院天數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為對照組產婦的新生兒采用母嬰分離的方式進行常規護理,由護理人員對其新生兒進行體溫、呼吸監測、更換尿布、測量體重、洗澡、臀部護理及喂養等操作,不要求產婦或其家屬參與對新生兒的護理。為觀察組產婦的新生兒采取母嬰同室的形式進行護理,將其與新生兒安排在同一病房,在為其新生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求產婦或其家屬共同完成所有的護理操作,以提高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能力。護理人員應通過發放資料、現場講解等方法對產婦及其家屬講解護理新生兒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并促使產婦盡早開奶,以提高其新生兒的母乳喂養率。在產婦為其新生兒更換尿布、進行沐浴、臍部護理及臀部護理時,護士從旁進行指導,糾正其錯誤的做法。若產婦發生乳汁分泌不足、扁平等情況,護理人員應為其進行關于母乳喂養的健康教育,并列舉一些為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獲得理想效果的案例,讓其認識到為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增強其進行母乳喂養的信心。若產婦出現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幫助其更快地完成母親角色的轉換。在產婦及其家屬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期間,應囑其密切觀察新生兒的體溫、呼吸及體重的變化,以免發生意外情況。
1.3評價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組產婦護理新生兒的能力、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及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兩組產婦發生緊張情緒的程度,將其緊張情緒分為“不緊張”、“輕度緊張”及“重度緊張”。將兩組產婦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性分為“適應”和“不適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對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以(例,%)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與對照組產婦相比,觀察組產婦發生緊張情緒的程度較低,護理新生兒的能力、對母親角色的適應性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較高,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將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人住我院產科分娩的342例產婦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71例,年齡21一37歲,平均年齡(27.5士2.5)歲,孕周37一41周;對照組171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8.5士2.5)歲,孕周36~41周;所以產婦均為初產婦,無妊娠合并癥及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產次、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1.2.1傳統護理模式:包括每日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臍帶消毒、新生兒撫觸等;并集中對產婦進行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將新生兒帶到治療室預防接種。
1.2.2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婦人住母嬰同室病房,在產床旁邊設新生兒床,便于產婦隨時哺乳和觀察新生兒;保持室溫在22一24e,相對濕度50%一60%,在病房內為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時,將室溫調高至26~28e;對產婦進行一對一的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教育,并現場操作示范,講解內容包括新生兒哺乳方式及次數,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護理的注意事項,新生兒預防接種,產婦護理方法、產后營養及產褥期常見疾病的處理等,并詳細介紹新生兒的保暖方法、輔食添加、吐奶打隔護理、晚間哭鬧的護理。對產婦進行強化訓練,直至其基本掌握。
1.3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所有產婦進行調查,包括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知識宣講等方面,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º母乳喂養率。根據新生兒是否吮吸母乳來判斷,分為母乳喂養和奶粉喂養。»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包括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臀部護理、撫觸護理等的掌握情況,分為掌握,部分掌握,不掌握。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臨床資料輸人計算機,采用SPSS17.O統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的采用(貢士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呱2檢驗,尸<位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125例,較滿意39例,不滿意7例,滿意率為95.9%;對照組滿意117例,較滿意犯例,不滿意22例,滿意率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158例,占924%;對照組母乳喂養144例,占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掌握139例,部分掌握22例,不掌握10例,掌握率94.巧%;對照組掌握1巧例,部分掌握31例,不掌握25例,掌握率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產科護理的一種新型模式
符合廣大產婦及新生兒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回歸自然的家庭溫馨護理,優勢明顯。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母嬰床旁護理將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全面了解產婦及新生兒的各項情況,增強以人為本的觀念,實施優質服務;將傳統的母嬰分開護理模式變為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護患溝通的隔閡,使護理更具連貫性,使產婦可以直接感受到護理人員對母嬰的重視和愛護,體現人性化服務特點,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和依賴,融洽了護患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9%,對照組為87.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º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醫療護理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因新生兒帶離護理的差錯事故,從而減少了醫患糾紛,保證了醫療護理的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母嬰床旁護理由護理人員一對一進行喂養知識及方法的培訓,使產婦能夠更快學會和適應母乳喂養,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母乳喂養率為924%,對照組為84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產婦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母嬰床旁護理不僅重視知識的宣教,還強調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通過一對一當面的講解及演示,將所需物品和過程清晰地呈現在產婦面前,并親自示范,便于護患間交流,及時解決疑問,強化產婦的理論基礎,合理進行產褥期的衛生保健。床旁護理通過分階段、有計劃的健康教育,避免產婦一次性宣教太多而無法接受,從而提升宣教效果。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掌握率94.巧%,對照組為85.3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通過科學、精心的護理,只有2例新生兒因病轉新生兒科治療,其余新生兒均正常出院。
結論: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兒發病率,提高新生兒生活質量。
關鍵詞:新生兒 疾病預防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323-02
從胎兒娩出、臍帶結扎后算起到滿28天,這段時期稱為新生兒期。這個期是新生兒進行生理功能調節并適應宮外環境的關鍵時期,由于新生兒器官組織功能不健全,調節能力差,身體機能非常脆弱,容易發生窒息、感染等各種疾病,死亡率較高。因此,新生兒期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疾病,以保證新生兒健康快樂成長[1]。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兒護理中的疾病預防措施,現選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護理的150例新生兒進行分析,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兒。其中,男81例,年齡4d~24d;女69例,年齡4d~25d。所有新生兒體征正常,年齡、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150例新生兒采取積極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具體如下。
1.2.1 維持體溫穩定,預防寒熱病癥。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體溫改變的威脅,因此需要采取以下護理措施:
(1)新生兒病房保持安靜、整潔,并且光線充足、空氣流通,配置空調設備、空氣凈化設備及溫、濕度計,在新生兒穿衣及裹被情況下保持室溫在22℃~24℃,相對濕度在55%~65%。
(2)采取適當的保暖措施,給新生兒頭戴帽、母體胸前懷抱、嬰兒培養箱等。在為新生兒進行其他護理時,盡量減少暴露在外的面積,以免身體散熱過多。氣溫過低,新生兒易患傷寒綜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氣溫過高或保暖過度,新生兒可能患上濕疹或脫水熱,所以保溫措施應當適宜。
(3)觀察體溫,每4h監測一次,維持新生兒體溫在36℃~37℃。
1.2.2 喂養護理,防止窒息。
(1)新生兒出生半個小時左右可以給予母乳喂養,讓嬰兒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時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時或更早時候喂奶[2]。盡量給予新生兒母乳喂養,以確保新生兒獲得全面優質的營養。如果確實無法實現母乳喂養,可從喂養葡萄糖過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養時,奶具必須專用并進行消毒。對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綜合征的患兒,應由臨床醫生進行診治。喂后應先抱起嬰兒頭部片刻,再以側臥位放到床上,避免嘔吐或溢奶。如果發生溢奶,可將嬰兒抱起,讓其頭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嬰兒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狀輕叩其背部,方向從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時新生兒容易發生嗆奶,應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過多,喂奶時奶液應充滿整個奶嘴,避免吸進空氣。發生嗆奶后護理者取坐位,將新生兒面朝下俯臥于護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兒,另一只手空心狀輕叩其背部,助其將嗆入的奶汁咳出來。
(4)為了防止新生兒窒息,及時調整新生兒睡姿,以平躺為宜,避免長時間趴睡。新生兒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軟質物品必須及時移開,避免其發生窒息。
1.2.3 預防感染。
(1)嚴格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制度。新生兒病房定期進行全面清潔和消毒,采用濕式法進行清潔,每日以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30min以上。進入新生兒病房必先更衣換鞋,接觸新生兒前后必須洗手。
(2)皮膚護理。新生兒應穿著柔軟舒適的棉質衣物。嬰兒體溫穩定后,每日沐浴一次。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嬰一盆一巾”原則。沐浴應采用煮沸過溫水(36℃~37℃)清洗。為保持皮膚皺褶處干燥,可用消毒過的植物油輕輕擦拭。然后進行5min左右的撫觸。每次換尿布或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紅臀和尿布疹。
(3)臍部護理。新生兒出生1~2min臍帶就可以結扎,處理時采用無菌法操作,殘端應保持清潔干燥,并敷上臍部無菌敷料。每天對新生兒臍部護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進行觀察,并以0.5%碘伏涂搽臍窩。通過這種方法讓臍部殘端自然脫落,并可預防臍炎發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護理。每天進行2次清潔護理。若眼部分泌物較多且為膿性時,提取分泌物進行微生物檢測。
1.2.4 新生兒常見疾病預防。
(1)預防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病房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潔凈,避免過多探視,謝絕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員探訪新生兒,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時應采取隔離措施并暫停哺乳。
(2)預防新生兒敗血癥。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產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膚、粘膜、臍部感染。由于新生兒對化膿性細菌抵抗力差、皮膚及淋巴組織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兒容易感染敗血癥,并且同時可得腦膜炎、肝膿腫、肺炎等疾病,因此對新生兒敗血癥應采取措施積極治療,皮膚、臍部局部感染者應給以碘伏等進行處理,避免引起敗血癥。
(3)預防新生兒破傷風。破傷風主要由斷臍、臍帶結扎不潔引起,因此接生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就能降低新生兒破傷風發生的機率。
(4)預防接種。新生兒出生3d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分別在出生1d、1個月、6個月接種乙肝疫苗,預防乙肝感染。
2 結果
采取上述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150例新生兒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轉新生兒科治療,其中1例為高膽紅素血癥,另1例為濕肺。經過治療2例患兒也已痊愈出院。
3 討論
結合新生兒的生理特點,探討并總結了新生兒護理中疾病預防措施。綜上,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由于新生兒生理器官和皮膚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應采取積極的疾病預防措施,以促進新生兒健康發育和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03-0346-02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為尋求更科學的護理方法,我們對傳統的新生兒護理方法進行改進,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5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79例產婦及家屬(丈夫)為對照組,同年4月分娩的76例產婦及家屬(丈夫)為實驗組。兩組的年齡、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兒評分在統計學上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新生兒出生后即與母親同室,接受當班護士的常規健康宣教,每日由護士定時給予新生兒常規護理,包括沐浴、臍部護理、喂養、更換尿布、衣物等;同時讓家屬接受護士在尿布更換、喂養等方面的統一指導。實驗組改變護理模式,新生兒出生當天,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護士迎接產婦和新生兒,祝賀產婦的生產,給予產婦情感支持,協助產婦角色轉化。根據產婦及新生兒的情況,實施新生兒相關護理,讓家屬參與,采取一對一指導的方式,由專業護士介紹并演示新生兒一般護理知識和技能,每日由同一專業護士對新生兒護理進行評估。對不正確處予以指出,循序漸進,反復指導。新生兒出生第三天,讓自理能力基本恢復的產婦協同家屬為新生兒換尿布、衣物、喂養等,根據家屬及產婦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做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入新生兒的日常護理中。出院時對兩組家屬和產婦進行常規出院指導及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產婦及家屬基本情況、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掌握情況(共5個項目,每個項目含5個子項目)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判定標準:(1)在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每個項目中能正確回答或示范4個子項目及以上者為掌握,2~3個子項目為基本掌握,1個及以下為未掌握。(2)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綜合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1.4統計方法:滿意度用百分率,日常護理知識及技能掌握情況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產婦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實驗組76例中有75例對護理工作感到滿意,滿意率98.68%,而對照組79例中僅有65例對護理工作感到滿意,滿意率82.22%。
2.2兩組產婦和家屬對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見表1。
3討論
3.1改良式護理方法融入人文關懷理念,促進母性角色達成:母性角色達成[1]是一種經過一段時間相互作用和發展的過程,母親在此過程中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母親需要有照顧孩子的能力,對母性角色感到快樂和滿足。分娩本不是病,而是一種正常生理過程,但住院環境使產婦進入患者角色,特別是傳統的護理模式,新生兒護理絕大部分由護士承擔,強化了產婦的患者角色,不利于母性角色之獲得。改良式護理分娩后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護士給予產婦情感支持,開始2天由護士和家屬承擔新生兒日常護理,使產婦得到充分休息,產后第三天產婦對新生兒的特點及護理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直觀認識,同時產婦自理能力基本恢復后,可在專業護士的指導下讓產婦協同家屬完成一些簡單的日常護理,如尿布的更換等,母親通過一連串的觸摸而認同嬰兒,而且這種溫柔和體貼的感覺是建立母子關系不可缺乏的要素。與孩子肌膚的接觸有利于感情的建立,順利完成角色適應。
母嬰同室是現今產科醫療中對新生兒重要的護理方式,已經大量用于臨床中。通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新生兒在出生早期,對其進行充分的撫慰和接觸,對新生兒生長發育起到一定的作用[1]。除此之外,早期對母親和新生兒進行關懷能夠減低一些相關的疾病。我院對2010年9月——2012年9月間260例進行陰道分娩的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我院選擇2010年9月——2012年9月間260例進行陰道分娩的產婦,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的130例的產婦中,年齡在22-39歲之間,平均為(28.8±4.2)歲;孕周在36-41周,平均為(38±0.8)周;新生兒體重在2200-3950g,平均為(3300±550)g,其中71例是男嬰,59歲是女嬰。對照組的130例產婦中,年齡在21-37歲之間,平均為(27.5±3.2)歲;孕周在36-41周,平均為(38±0.7)周;新生兒體重在2150-3900g,平均為(3200±450)g,其中68例是男嬰,62歲是女嬰。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基本信息,未見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護理方法觀察組的新生兒在分娩后進行30min的清洗,然后放在產婦的胸前,使母嬰能夠盡早的接觸,同時盡早對母乳進行吸吮,促進吸吮反射,同時幫助母嬰建立感情,指導產婦通過撫摸、擁抱以及輕吻等方式對新生兒進行刺激,使其對母親的刺激產生回應[2]。通過分娩后的處理,將新生兒放在母親旁邊,實施24小時母嬰同室。同時留一個護士進行一對一指導,指導產婦對新生兒進行正確護理,包括喂養、沐浴、更換尿布、臍部護理以及更換衣服等。其別要主要喂養的過程,產后的24小時內應每隔兩個小時哺乳一次,按需哺乳,同時在哺乳時要用語言和其交流,通過聲音和目光與新生兒進行交流,幫助新生兒對外界的刺激產生反應[3]。對于初產婦來說,要通過產婦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細心的講解關于新生兒護理的知識和技巧,使其能夠快速的掌握正確的護理方法[4]。此外,護士還應定時進行查房,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修補,幫助產婦正確處理,同時向上級醫生報告,幫助產婦早日恢復健康。對照組的產婦進行非母嬰同時的護理方法,也就是說將母親和新生兒分離,只在喂養時將新生兒交給產婦。
2結果
通過對兩組產婦以及新生兒的情況進行比較得出,觀察組產婦出現并發癥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本文通過對所選的經陰道分娩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比較母嬰同室和母嬰非同室的護理情況,觀察組的產婦和新生兒各項指標均優于非同室護理組,這就表明在對新生兒進行早期護理的過程中,通過母嬰同室護理方法,可以使母嬰關系更加緊密,保證母嬰的健康,同時提高護理的質量。通過研究發現,母嬰同室不但能夠增強產婦自身的免疫能力,同時還能降低母親產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5]。由此可見,推廣母嬰同室的新生兒護理方式,在護理過程中融入情感關懷和人文關懷,轉變過去母嬰隔離的喂養方式,鼓勵產婦進行積極的母乳喂養。
綜上所述,對產婦及新生兒實施母嬰同室護理,不但能夠有效的降低產婦出現相關并發癥的幾率,同室還可以降低新生兒出現一些早期易感疾病,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莉.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管理的難點及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9):843-844.
[2]薛春美.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工企醫刊,2010(03):934-935.
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水平要求的提高,護理模式也在發生改變,臨床護理朝著人性化和優質化發展。優質護理是護理模式的一種,是為患者開展個性化和多方位整體護理服務,為患者提供更舒適和更滿意護理服務,提高臨床護理質量[1]。本分析了新生兒應用優質護理的效果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兒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把60例新生兒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嬰16例,女嬰14例;出生孕周38~40w,平均孕周(38.2±0.5)w;有18例產婦為順產,12例產婦為剖宮產;觀察組男嬰17例,女嬰13例;出生孕周38~40w,平均孕周(38.5±0.4)w;有19例產婦為順產,11例產婦為剖宮產;兩組新生兒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應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觀察新生兒各項生命指標變化等。觀察組新生兒應用優質護理,對新生兒進行個性化的全程優質護理服務,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角色轉換護理 護理人員幫助孕婦迎接新生命,孕婦實現向母親這一角色轉換,幫助孕產婦建立成功生產的信心。護理人員指導產婦掌握自身和新生兒各項變化,護理人員要了解產婦產前情況和新生兒基礎信息,例如:掌握新生兒出生體重、哭聲及體重、臍帶等情況。護理人員為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2]。
1.2.2新生兒護理 ①大小便護理:檢查新生兒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護理人員對新生兒進行飲食護理,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觀察新生兒大小便情況。也可以以手掌對新生兒小腹進行按摩,能促進新生兒腸胃的蠕動,同時,護理人員注意觀察新生兒的排便次數、排便時間、大小便顏色等情況;②護理:護理人員要為新生兒不斷進行的變換,舒適可以利于新生兒神經行為發展,以柔軟床單包裹新生兒,使新生兒雙手可以與面部觸及,增強新生兒的安全感,對新生兒頭部位置更換,以側臥和平臥交替變換。再觀察新生兒臍帶是否有滲血或異味,應用開放式臍部護理,暴露臍部殘端。觀察臍帶周圍皮膚顏色、黃疸變化、新生兒精神狀態等;③高膽紅素護理:護理人員要及早為新生兒進行膽紅素的檢測,為新生兒檢測1次/d,在新生兒額頭、臉頰、前胸等處進行采樣,檢測平均值,一旦發現高膽紅素就要及時為新生兒抽血送生化室檢驗確診;④母乳喂養護理:母乳喂養為新生兒營養來源,要求純母乳到生后6個月,6個月以后再以母乳配合定量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可以促進新生兒成長發育,使新生兒營養更為全面[3]。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護理滿意度與高膽紅素發生率。產婦出院時發放本院自擬調查問卷,調查護理滿意度,發放60份,實際回收60份,回收率100%[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以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新生兒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7%,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3.3%,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2.2比較兩組新生兒高膽紅素發生情況 觀察組發生高膽紅素2例,占6.67%,對照組發生高膽紅素8例,占26.7%,χ2=4.3200,P=0.03,觀察組高膽紅素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3 討論
優質護理服務是護理人員對產婦和家屬傳播新生兒護理知識和健康教育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指導產婦觀察新生兒各項體征變化,指導產婦掌握護理方法,在新生兒身體情況允許情況下,指導產婦與新生兒進行撫摸、親吻等親子互動,促進新生兒與父母的情感。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高膽紅素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總之,優質護理是以新生兒為中心開展服務,緩解產婦負情緒,尊重與關懷產婦,對產婦進行人性化護理,觀察新生兒各項生命指標,使產婦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重視。同時,護理人員為產婦進行健康指導,解除產婦憂慮,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呂永芳,韓玉麗,劉靜.對新生兒進行全程優質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0):110.
[2]熊小云,陳麗蓮,黃穎穗,等.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指導下的開放式臍部護理措施在新生兒中的應用及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7):1449-1451.
【中圖分類號】R1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339-01
產后訪視是醫院和產婦之間的橋梁,是醫務人員上門對產婦及新生兒進行隨訪護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對家庭其他成員進行健康宣教,保障母嬰健康安全。
本文總結了我院所管轄地段的2011年1月-2011年12月170例產婦和171例新生兒的產后訪視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管轄地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分娩的產婦170人,新生兒171人。
1.2 方法:訪視護士分別于產后7天,14天,28天進行訪視,了解產婦體溫,血壓,子宮復舊,傷口,惡露,乳腺,乳汁分泌,精神狀態和新生兒體溫,臍部,黃疸的發生與消退時間,母乳喂養情況,臀部護理及新生兒疾病發生,頭顱血腫的消失情況,并留有咨詢電話如不能處理,回院治療。
結果:通過產后訪視護理指導和健康教育,無1例乳腺炎發生,會陰切口感染2例得到及時治療,發現頭顱血腫2例自愈,2例黃疸住院治療治愈,臍部滲液10例,及時消毒處理,無1例臍炎發生,母乳喂養166例,達98%。
2 護理體會
通過訪視體會到,初產婦存在喂養方法知識欠缺,新生兒護理不當,新生兒護理知識缺乏等,通過科學,認真分析指導,給予產婦及家庭極大支持和幫助,達到母嬰健康安全。
2.1 心理護理:產婦經歷陣痛,分娩和體力消耗,會直接影響產婦情緒。也是產婦精神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各種精神刺激如嬰兒細胞、性別,體型恢復,經濟負擔等,要耐心傾聽產婦訴說,設聲處地理解產婦的情感,主動關心和鼓勵她們,保持愉快的心情。
2.2 飲食護理:分娩后,產婦無論從身體恢復和哺乳上考慮都要強調飲食重要性,要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并適當補充鈣,鐵等,如羊肉,牛肉,豆制品,如奶水不夠,還需補充一些下奶的食物如豬蹄燉爛吃肉喝湯[1]。
2.3 切口護理:如剖宮產后觀察腹部切口有無滲液,滲血,保持切口干燥清潔,如會陰切口囑健側臥位每天會陰清洗2次,防止切口感染。
2.4 護理:每次哺乳前用溫開水擦洗和乳暈,哺乳后可留一滴乳汁在上,讓它自然干燥保護防止皸裂,如嚴重皸裂應停止哺乳。乳汁未吸空者用吸奶器將其完全吸空,保持乳汁大量分泌。
2.5 母乳喂養宣教:母乳含有嬰兒出生后4-6月內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含有許多常見感染性疾病抗體,有助于保護嬰兒免遭感染[2],母乳喂養還有助于建立母嬰感情,促進子宮復舊,防止產后出血,有助于避免短期內懷孕,降低乳腺癌,卵巢癌的發生。此外,母乳溫度適宜,喂養方便。同時還要教會產婦母乳喂養技巧,減少乳腺腫脹及皸裂發生,提高母乳喂養率[3]。
2.6 計劃生育指導:如已恢復性生活,哺乳者以工具避孕為宜,不哺乳者可選用藥物避孕。
2.7 加強新生兒護理:保持室內溫度適宜,空氣流通,保持臍帶干燥,大小便后臀部及時護理,仔細觀察皮膚,及時發現黃疸,生理性黃疸一般產后2-3天出現,5-7天高峰,14天左右消退,早產兒3-4周消退。對持續不退者及時就診。
通過產后訪視和護理指導,能發現產婦和新生兒的各種問題,得到及時處理,對她們進行健康宣教,消除了醫療隱患,密切了醫患關系,在群眾中樹立了良好形象,有利于母親康復和新生兒成長,是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