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教學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14 21:26: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秦兵馬俑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題好一半文。好的標題是文章內容的縮影,是文章重點的提示,是文章線索的暗示,是文章豐富情感的外化,是作者思想感悟的折光。從這個意義上說,文章的標題是文章最敏感的神經,抓住文章標題進行閱讀整體性提問的設計,可以便捷地引領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切實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確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率。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只揀兒童多處行》閱讀教學時,我根據文本的特點,圍繞文本標題設計下列整體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取得了較好的閱讀教學效果。兒童多處呈現出什么情境?作者為什么要“只揀兒童多處行”?“只揀兒童多處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認真閱讀文本,在整體性提問的引領下,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兒童多處熱鬧非凡生機勃勃,活力四射,天真爛漫。作者選擇在只揀兒童多處行,不僅是因為兒童天真活潑,生機勃勃,而且是因為在作者看來,兒童就是春天,兒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兒童有無限光明美好的未來。“只揀兒童多處行”表明作者對春天的無比喜愛,更表明了作者對兒童的無限關愛,希望兒童得到春天般的呵護和感召,健康快樂地成長。在整體性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閱讀文本、感知內容、探索發現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進一步激發了閱讀文本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二、抓住文章結構特點,開展文章整體性提問設計

好的文章都有一個好的構思,構思在寫文章時是作者思路的運行,這在讀者面前表現為文章的結構脈絡。作者借助思路把內容龐雜的文章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讀者借助文章的結構脈絡把握文章內容,感悟作者的思想和體會作者的情愫。寫得好的文章在結構上都有自己的特點,抓住文章結構上的特點,設計閱讀教學的整體性提問,引導閱讀教學的不斷深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秦兵馬俑》一文的閱讀教學設計時,我發現本文敘寫的對象是秦始皇兵馬俑,圍繞這種特殊的對象,作者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既具體地介紹了秦兵馬俑的具體情況,又顯得脈絡分明有條不紊。根據文本結構的這一特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整體性提問的問題:課文詳細地介紹了西安臨潼的哪幾種秦兵馬俑,他們各有什么特點?課文開頭結尾各寫什么內容,它們和中間部分構成什么關系?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梳理出秦兵馬俑有著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和個性鮮明的特點。課文依次介紹了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車兵俑(馭手俑和軍士俑)、弓弩手俑和馬俑等六種典型的秦兵馬俑。文章的開頭指出秦兵馬俑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地處西安臨潼,結尾指出其政治意義和藝術價值。文章開頭結尾和中間部分是總分總的關系。這樣,學生充分整體感知了文本的主要內容,清晰地把握住了文章的結構脈絡,為下面進一步深入閱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抓住文章語言賞析,開展文章整體性提問設計

篇(2)

抓過渡句,體悟作者的謀篇布局

“還記得《秦兵馬俑》這一課是圍繞哪句話寫的嗎?”簡要導入之后,我直奔主題。

交流,出示過渡句品讀:“兵馬俑不但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抓關聯詞,明確課文著重介紹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秦兵馬俑種類眾多,個性鮮明”,喚醒對兵馬俑的總體印象,也再一次感受了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

“課文哪里詳盡地介紹了兵馬俑‘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兩大特點呢?誰來簡要介紹一下?”

生:“課文第二自然段具體寫了兵馬俑‘規模宏大’,第4~10自然段通過描寫將軍俑、武士傭、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馬俑給我們展現了秦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生:“兵馬俑不僅類型眾多、個性鮮明,而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課文第10自然段給我們進行了補充說明。作者也是在告訴我們兵馬俑的類型遠不止這些,你的想象力有多豐富,它們的姿態便有多豐富,形象便有多生動。”

“說得真好!這就是兵馬俑的誘人魅力,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去領略這樣的神奇與美妙。”

簡明扼要復習秦兵馬俑的兩大板塊內容,而后遷移學習《埃及的金字塔》,引導思考:這篇課文是否有類似的過渡句?它能夠幫助我們一下子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嗎?

你一言我一語,生生啟發,找到這一句:“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勤勞而聰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許多科學的方法。”

“讓大家來分享一下你們的思想吧!”

生:“這是一句設問句。作者運用設問手法來寫過渡句,寫了‘金字塔的宏偉、精巧’‘古埃及人想出許多科學的方法來建造金字塔’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生:“我同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宏偉、精巧’,是指金字塔的兩個特點:外觀宏偉、結構精巧,因此第一個方面寫的是:金字塔外觀宏偉,結構精巧。”

生:“‘古埃及人想出科學的方法來建造金字塔’,實際上寫的是‘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科學方法’。”

“實踐出真知,思維碰撞出智慧。”我小結道,“這兩篇課文都運用了巧妙的過渡,讓我們一下子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可見,在寫作時候采用承上啟下的過渡句,不但使文章脈絡清晰,而且更能夠幫助我們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希望大家今后能夠活學活用。”

“請大家讀一讀這兩個過渡句。”我繼而說,“今天我們認識了過渡句是設問句這樣一種形式。原來過渡句的位置、形式都不是約定俗成的,我們要具體語境具體對待,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某一種理解。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收獲,更多的啟迪。”

抓說明方法,體悟作者的獨具匠心

“我們繼續學習。這兩篇課文還有什么相似之處呢?你能發現嗎?”

沒有沉吟,就有草兒說:“作者在寫秦兵馬俑規模宏大時,采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的手法寫,讓我們形象地感受到它的恢弘氣勢。而寫埃及金字塔外觀宏偉、結構精巧時,作者也采用了一些說明方法來寫。”

“作者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寫了埃及的金字塔呢?請大家自主閱讀第3自然段,如果有問題,可以與同桌商量。我們稍后交流。”我隨即布置自讀要求,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

少頃,切磋交流開始了――

生讀:“古埃及各個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開羅近郊的胡夫金字塔。”這句話里的“70多座”在寫金字塔“多”,是采用列數字的方法寫的。

生:這句話還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金字塔那么多,作者選擇最有代表性的金字塔來寫,那就是“最大”的。我估計去參觀胡夫金字塔的游客也會是最多的,因為它不僅“最大”,而且離開羅也近。

“不僅會讀書,還善于聯想,有這可能啊。繼續交流。”

生讀句子:“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這句寫了金字塔的高,“146米”“40層”,這是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生:“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從“相當于”這個詞看出作者為了說明金字塔很高,把它和40層的摩天大廈進行了比較,這是采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隨機理解“摩天大廈”,找出上文與之呼應的“巍然屹立,傲對碧空”。

生讀:“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萬塊石頭砌成,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需要60萬個車皮。”作者采用列舉數字的方法告訴我們金字塔的周長長,砌金字塔的石頭多,石塊重。

“金字塔這么高,所用石塊這么多,每一塊都這么重,石塊能繞地球一周,能裝60萬個車皮,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什么?”我追問道。

“金字塔外觀宏偉。”

“說得好。我們把具體刻畫金字塔外觀宏偉的部分連起來朗讀一下,通過我們的朗讀展現這樣的壯觀。”

“請找出描寫金字塔結構精巧的句子,想想這是采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寫的?”

生讀句子:“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緊密,幾千年過去了,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這句話告訴我們金字塔結構精巧。這是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呢?我覺得是夸張。

這孩子的回答引來眾多孩子的附和。

“這個說明方法我們都會用。不信?來試試。”出示句子練習:

教室里真靜啊,( )。

窗外真黑呀,( )。

今天的霧真大呀,( )。

這座山真高,( )。

“想想,這些句子這樣描寫之后,顯得怎么樣?”

“具體。”

“生動。”

“形象。”

“大家說得都沒錯,這樣的說明方法就叫‘形象化描述’。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記一記。使用這樣的說明方法,非常形象地寫出了石塊之間的緊密,結構的精巧。”

“學到這兒,我們發現這兩篇課文相似之處還真不少,你還能發現它們的相似處嗎?”看大家遲疑著,我提醒道,“看看這一節的結構。”

生皆頓悟狀。“‘兵馬俑規模宏大’和‘金字塔的外觀宏偉、結構精巧’這兩部分內容都是采用總分總的結構來寫的。”

繼續學習探究。“作者在寫兵馬俑的時候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兵馬俑進行了栩栩如生地刻畫與描摹,寫出了它們類型之眾多,個性之鮮明。寫金字塔的建造時,作者寫了什么典型事例呢?你覺得古埃及人的方法怎么樣?”

進一步自主閱讀,引導用小標題來概括兩件典型事例,感受古埃及人“運石”“砌塔”的科學原理。

這時候,我隨機介紹在故宮保和殿后看到的宮內最大的石雕――云龍大石雕。這完整的巨大條石上八條龍盤踞著,張牙舞爪,周圍風起云涌,一派生氣。雖然距今已近600年,鱗片層層,胡須根根,清晰可辨,不能不叫人嘆服石料之好與工藝之精妙。

請孩子們猜猜我們的古代人民是如何來搬動這巨大的條石的。當我告訴他們是古代勞動人民趁著天寒地凍,在地上澆水凝結成冰后靠滑行運到宮中時,他們忍不住驚呼起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杰出的才干。

“古埃及人呢?也是一樣的勤勞而智慧啊!”他們也情不自禁地贊嘆著。在此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推而廣之,引導學生感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這兩篇文章都有前呼后應的句子。”這最后一個相同之處也被他們找出來了。當然,我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探究:“為什么這金字塔會舉世聞名,成為埃及的象征呢?”

在平素的閱讀中,草兒們比較薄弱的是抓住要點概括、歸納的能力。剛開始,他們在猜測是因為歷史悠久的緣故,提醒他們聯系課文來談后,他們頓悟了:“金字塔外觀宏偉,結構精巧,建造的方法這樣科學,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才舉世聞名,成為埃及的象征。”

篇(3)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但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手段,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學生學習的親密伙伴,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利用計算機網絡為教學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主體作用,徹底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借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以《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為例,上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里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后,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么?”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于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欲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是主動積極的。

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于網絡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⑴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⑵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⑶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⑷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絡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師生通過信息技術,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篇(4)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備課的質量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的備課活動需要在吃透教學大綱、教材內容、教學側重點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在發揮主動性中獲得學習內容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我們備課中的教學設計是一種教學預設,如,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如何有效導入、如何引發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獲得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等。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9課《秦兵馬俑》的教學目標有識記8個生字并能理解組詞,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體會景物實寫與聯想想象相結合的表達方法;訓練和提高獲取、處理信息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背景與課文內容的把握中獲得民族自豪感和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的贊美情感。預設就是思考如何設計問題、流程,讓學生達成這些學習目標。

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課堂生成需要發揮學生主體性。因此,我們的課堂互動就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要有很強的組織與引導能力。在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思維能力等實際情況展開教學,讓預設與生成和諧起來,靈活地選擇實施與突破教學預設的手段和方法,使課堂生成精彩而有效。如,在《秦兵馬俑》中體會景物實寫與聯想想象相結合的表達方法的教學中,可以將讀與寫相結合,通過說寫,升華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讓學生精讀描寫“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這段文字,讓學生說說哪些是實寫,是真實的內容;哪些內容是作者想象的,如何運用打比方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展開豐富聯想。然后讓學生想象文中省去了哪些神態各異的兵馬俑,運用文中“有的……,好像……”進行續寫。如此,讓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對兵馬俑神韻的感受和情感的理解。

可見,預設是一種教學思路,是教學重難點的呈現。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落實預設,要關注學情,引導學生去主動地進行生成,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語文思維和素養。

二、預設良好實現生成策略

小學生學習熱情需要激發,興趣需要點燃,主動性需要推動。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預設問題、預設生成,清楚意識學生會在什么地方出現困境。

1.立足主體學習,注重有效生成

課堂教學是師生圍繞文本進行互動的學習,因此,我們的預設主要是讓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情感與知識的橋梁,更多地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學”而預設。因此,針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們要設計如何導入,思考學生在閱讀中會有什么樣的發現與感悟,會提出什么問題,合作探究之后會有什么樣的答案等等,不能讓學生圍繞老師的教案轉,應該注意課堂的動態生成。因而,老師在預設中就要注意給學生留足學習生成的空間,引導他們由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化學習與閱讀特點組織教學,并能及時調整預設,有效生成預設外的生成。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我采用了直接導入,問:從“天游峰的掃路人”課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結果一些學生想到的是馬路上的清潔工,于是,我肯定他們的想法,并引導他們在上路上掃什么,怎么掃?如此,學生會帶著興趣在與自己所想的對比中,快速閱讀課文。文中人物的外貌和品質是學習重點,讓學生閱讀概括會不夠全面。因此,我指導他們抓關鍵詞,并引導他們與游客的對比中,感受怡然自得地工作、奉獻的人偉大和有毅力等品質。

可見,教學效果生成,需要老師根據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進行對預設的調整,加強引導,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地讓他們能夠通過自主努力獲得生成的方法。

2.廣度深度預設,提升生成質量

語文學習是一種思維的學習,也是一種人文素養提高的學習。因此,我們在重視學習閱讀能力提高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通過廣度與深度相結合的預設,讓生成顯得豐富而高質量。如,在《狐假虎威》的學習中,讓學生搞懂“狐假虎威”的寓意是學習重點。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分析狐貍和老虎的形象。有學生說:“狐貍是聰明的,它利用謊言欺騙了老虎,保全了自己。”我隨即問:“它是欺騙,欺騙別人是一種值得表揚的行為嗎?”于是學生又進入思考,從而得出:這是對“壞人”老虎的欺騙,是弱者的一種智慧。我肯定學生的說法,又提出:“‘狐假虎威’是個貶義詞啊,是諷喻狐貍倚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你認為這個寓意好不好?為什么?”于是學生在理解了課文中狐貍的機智之外,也懂得它借助老虎的威風也是一種保全自身卻犧牲其他的動物、作威作福的表現。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發散、多向地認識狐貍這一形象,也使得他們正確地做人、處事的意識有所增強,從而在推進學生自主閱讀中,也使他們的正確、多維閱讀能力有所提高。

總之,我們的教學預設要注意課堂的動態變化,能夠根據學生的思考與回答進行相應調整,提高生成的質量,從而做到“預設”與“生成”之間的有機融合。如此,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會有深度、有廣度,也更體現著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篇(5)

現在的課堂,不再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課本一張嘴講,在教學白板引入課堂之后,我的語文課堂就像哈利?波特有了神奇的掃帚一般,插上信息翅膀在充滿詩意的文字環境中自由翱翔。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契合,當今社會注重學科的交叉,而我也堅信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平時的備課雖然多了網上尋找課件的流程,但是一個好的課件本身就是優秀教案的具體呈現。課件的輔助,讓語言文字的理解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信息化教學的運用,讓課堂外延的拓展沒有邊界。知識點的展示,幾幅圖或者動態演示,內容更為直觀,學生樂于學習,注意力自然集中。本著“過一種詩意的語文生活”的理念,在白板與網絡的助力下,我的語文課堂不再“按部就班”,有時候跳出設計好的教案,課堂生成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的時候,怎樣理解“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眾多的類型和他們各異的神態、特有的氣勢”?課本的插圖有限,學生的想象也有限,這時幾幅PPT圖片的呈現,一目了然。再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將兵馬俑的氣勢讀出來,將他們的“形態各異”讀懂了,緊接著再布置小練筆以讀促寫,學生在課件的輔助下,想象起飛,聯想到位,很順利完成了學習目標。

再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由于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本的情境,難以與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在本課設計中,我引用小詩進行導入,配上背景音樂,營造了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感受的偉大抱負,從而為學習整篇課文奠定了較好的語境。

二、信息化讓語文課堂詩意濃濃

在《長城》公開課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雄偉氣魄?如何讓他們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如何讓學生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我依然選擇借助課件,讓學生在充分的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特點以及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理解長城的“長”,我選擇長城跨越省份的地圖,讓學生感受直觀;理解修筑長城之難,我先讓學生談談體會,感悟修筑長城的艱難,適時展示課外資料,幾組數據讓學生明白修筑長城的工作量之大,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多。再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不僅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情感得到了積淀。接著讓學生展開想象:“修筑長城還會遇到哪些困難?”給了學生幾個場景,如“炎炎夏日”“漫天飛雪”等,把這些艱難的勞動場景寫下來。有了之前的層層鋪墊,學生揮筆自然洋洋灑灑,順利達成學習的目標。中心句的再次扣讀,讓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課堂結尾,結合多媒體配樂小詩《長城啊長城》的朗讀,將本課的學習氛圍推向。學生的愛國情操得到陶冶,寓愛國主義教育于無形,激發了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所有的課堂生成,無一不和信息化、不和多媒體關聯上。這節課的成功展示,再次印證了信息化助力語文課堂的詩意化過程。

三、信息化融入語文課堂的思考

篇(6)

二、爭分奪秒,惜時如金——合理分配利用課堂時間

《新課標》“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小學生每堂課只有40分鐘,時間相當寶貴,如何將40分鐘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質量的課,關鍵就看教師的思想觀念了。高效的課堂離不開高效的教師,高效的備課,高效的教案,教師首先要形成不浪費一分一秒,惜時如金的想法。有不少教師常常用課堂的5-10分鐘來檢查學生的出勤,占用教學時間批評學生或來管紀律,這些都是沒有時間觀念的表現,無法真正建立起高效課堂.因而在事先備課中認真吃透教材,從而做到精心設計教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因為教師講課需要時間,師生雙向交流需要時間,學生實踐練習也需要時間,這些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設計導入方式,精講,巧講,盡量壓縮講課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訓練說、讀、寫甚至表演展示,最好是將教師講解、師生雙向交流以及學生實踐三者恰當地分配好,并讓它們相對獨立而又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如以《秦兵馬俑》為例,因為這篇課文不同于故事性的文章對學生吸引力強,況且題材也不是學生生活中常有的事物,這就要求教師事先要做足準備,精心設計,如何用最少的時間給學生最大的信息量。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應讓學生課前就了解一下有關秦兵馬俑知識,看看相關的圖片或影視資料,讓學生先閱讀一下課文,頭腦中有一定印象。課堂中盡量先用多媒體課件,將秦兵馬俑的圖片資料給同學先看一下,這樣比單純的講解既有效又節約時間。師生共同確定重點問題:秦兵馬俑為什么被稱為“世界第奇跡”?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并找出秦兵馬俑的突出特點的文章中心句?總之一條,讓學生去自主讀,去理解可以同座共同討論然后提出答案,老師來控制時間再講解,包括一些重點的語句理解既不能由老師直接在板書答案讓學生抄,也不要任由學生成了討論的天堂,時間進度由老師控制,又要保證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習性,這樣才能最有效地保證課堂效率。

三、圖文并茂,情景交融——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集中力集中時間不長,對新鮮的、刺激的、感官性強的事物興趣性強,學起來記起來都比較快。前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過:“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說:學生是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現的真理感到驚喜甚至震驚,體驗到創造的歡樂。”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覺得時間有限,很慣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力求最大量的傳輸知識,填鴨式教學方式,卻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和消化知識的能力和興趣性,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看似老師教的知識多,傳授知識的效率高,實際學生學習的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因而,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在課堂設計中力求適應學生特點,設計得精巧趣味性強,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采取兒童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這樣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效率。如針對《丑小鴨》一課,我們在教學設計上就要充分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體現課文的意趣性,這樣我們可以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置學習情境,集圖、文、聲、像及動畫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教學課件,有效地調動學的積極性,抓住丑小鴨是怎樣從丑到變美天鵝的整個過程通過動畫展示給學生看,并提問讓學生思考“丑小鴨”留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這樣學生一定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其課堂學習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以生為本,體驗教學——注意培養學習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高效地教學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學生,依靠學生自主性,自己去動手,去思考,去練習,去體驗,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將自己的對課本的體驗感受所得去強加于學生,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特別注意擺正自己與學生的位置,教師是引導人,而不是主導人,如有的教師教學課文《海上日出》時,就讓學生帶著“陶醉”的語氣讀、帶著“神往”的語氣讀,可是讀來讀去,學生根本沒讀出“陶醉”“神往”的語氣。這就是教師以自主為中心,忽視學生的真實感受,強拉硬拽,將自己的事先設計的教學成果強加給學生的典型例子。而真正關心學生感受,注意學生興趣的教師就會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去體驗,學生體驗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這才是真正的教學效果。所以,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體驗感受為脈絡,讓教學活動成為學生體驗感受而又富于個性色彩的過程。如一位優秀的語文都是在講解“飄飄欲仙”這個詞時,就并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向學生提問:“你們哪位同學能做出飄飄欲仙的樣子啊?”于是,班上許多學生紛紛張開雙臂,如仙人一般輕盈飄逸,展翅欲飛,這樣詞語的解釋教師講解起來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五、拓展教學,持續發展——加強學生課外學習指導

篇(7)

仿寫是閱讀課中進行作文訓練的一種好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優秀的范文,讓學生靠船下篙,練習習作。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很好的范文,教師要精心選擇那些具有明顯特征的片段,悉心指導學生學習、分析范文,在水到渠成的狀態下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如《秦兵馬俑》一文中第十自然段,作者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描寫兵馬俑的四種神態。這段文字就可以作為范文,引導學生仿寫。習作前,先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描寫是兵馬俑有了思想、有了情感。 接著用省略號引出還有其他的神態,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神態的兵馬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展開想象。交流時指導學生用“有的……好像……”的句式來回答。最后指導學生模仿這一段的寫法,用排比的句式寫出兩到三種神態的兵馬俑。在一步步有計劃的指導下,學生的創作欲望很強烈,習作難度也降到最低。只幾分鐘的時間,每個學生成功地得到了一次扎實的習作訓練。有學生寫道:“他們神態各異:有的眺望遠方,若有所思,好像在思念家中的親人;有的昂首挺胸,神態莊重,好像準備隨時出戰,與敵人一拼死活;有的張大嘴巴,神情緊張,好像在給大家報告敵情……” 不少學生不但寫出了神態,還想象了動作,揣摩了心思。這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就精心設計好習作的指導方法,在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滲透習作方法,只要幾分鐘,就能讓學生得到及時的習作訓練。同時通過想象習作,也填補了課文的空白,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的仿寫訓練,學生靠船下篙,學生容易成功,無形中避免了學生習作的畏難情緒,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和創作熱情。

二、提供范本,進行遷移習作訓練

“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習作教學應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教師在設計習作練習時,要想方設法為學生降低難度。習作訓練中,巧妙地運用寫法的遷移,為學生提供一些優美的詞句,放寬習作的范圍,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能很好地降低習作的難度,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教學《槐鄉五月》一文時,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引導學生欣賞槐鄉的美。此時,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詩歌《水鄉歌》(水鄉什么多? 水多。千條渠,萬條河,池塘一個連一個,處處綠水蕩清波 。 水鄉什么多 ?船多。千只船,萬只舶,白帆片片像云朵。飄滿湖面飄滿河。水鄉什么多?歌多。千首曲,萬首歌,裝滿一籮又一籮。唱咱水鄉新生活),讓學生模仿創作一段《槐鄉歌》來表達對槐鄉美的贊頌。教師為學生體提供三段范文,(槐鄉什么多?槐花多。……槐鄉什么美?槐花美。……槐鄉什么甜?槐花甜。……)并把書中的相關詞語提供給學生(山山洼洼、坡坡崗崗、白茫茫、香噴噴、清香、濃香、醇香、香海……),讓學生選擇一段來寫。有學生寫道:“槐鄉什么多?槐花多。開遍槐鄉的山山洼洼,開滿槐鄉的坡坡崗崗,到處白茫茫。”這樣的習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文中的詞語,用詩歌的形式來贊美槐鄉的美,達到了讀和寫的有機結合,實現了由學到用的過程,達到了讀寫遷移的目的,真正實現語文的教學目標。教材中有很多這樣的課文,只要教師多關注,善于發現讀寫結合的訓練點,真正發揮教材的范例作用,在閱讀課上引導學生進行遷移習作訓練,耗時少,效率高,何樂而不為呢?

篇(8)

一、不繞彎子,在直接中踐行簡約之美

(一)導入簡潔,開門見山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閱讀教學的導入環節要激活學生的情感,如磁鐵般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的語言要干練簡潔,開門見山,這樣才能富有實效。否則,繁瑣冗長的導入不僅不能有效地鏈接學生與文本,反而阻礙學生對文本的有效解讀,起到適得其反的反作用。

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教師這樣導入:“對兵馬俑你們了解嗎?”這一問題有效地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即將教學的文本對接起來。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了解了學情,為隨后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可在學生交流之后,教師又補充了秦始皇的相關資料,并告知學生秦始皇為什么要建造兵馬俑。顯然,這些內容與文本描繪兵馬俑的特點關系不大,使得整個導入環節花費5分鐘以上,明顯得不償失。

因而,準確考量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滿足學生的閱讀訴求,才是提升語文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二)刪繁就簡,有的放矢

古語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有價值的問題不僅能夠成為解構文本的鑰匙,也是聯系教師、學生與文本的有效橋梁,更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助推器。有些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直接告知學生,或者適當地引導以促發學生的自我感受。但很多教師卻偏偏不明就里,硬讓學生在細枝末節中自主探究,白白地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例如,在教學《游園不值》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扣”字的意思,教師直接拋出工具書上的幾種解釋供學生選擇。由于語境的缺失,加之對解釋的意思學生理解不清,學生的選擇不正確。這樣教師只能對工具書上的解釋再次逐一解釋,最終得出結論。其實,這一“扣”字本身并不復雜,只要教師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聯系語境來理解,便可水到渠成。

花招越多,范疇越窄。只有在簡潔的環節中,學生才能獲取更為豐厚的認知體驗。

二、不賣關子,在輕松中踐行簡約之美

(一)在起點考量中激發共振

情趣是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元素。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入手,從學生已經具備的認知結構出發,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并在此基礎上合理遴選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以學生喜歡的策略引領他們進行文本閱讀,促發語文能力的形成。

例如,《鞋匠的兒子》一文寫了參議員對林肯的嘲笑。為了讓學生體驗這種嘲笑對一個即將任職的總統的羞辱,教師采用了現場采訪的方式,以“你的嘲笑蘊含著什么”采訪上課的學生。在角色置換中,學生對嘲笑進行了詮釋,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現場采訪以其新穎性、獨特性將教學設定在學生的生活視角下,喚醒了學生表達的欲望。

(二)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升

語文能力的形成有其自身客觀存在的規律。教師切不可違背這一規律,一廂情愿地“牽引”學生跳躍式發展。否則,不僅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反而會讓學生在挫折中折戟沉沙,喪失信心。因此,教師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引領學生由淺入深,走實每一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于永正老師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對學生的概括進行了這樣的引導:“走進祖父的園子,你看到什么?”讓學生從文本中提煉相應信息,嘗試對事物進行概括分類;接著,他又提出要求:“你看到什么,先概括,再分說。”這樣讓學生進行有條理的表達。

這一教學設計簡潔,思路清晰,讓學生在“走入”“邁出”“再走入”的過程中準確地把握文本內容,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概括能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不打幌子,在質樸中踐行簡約之美

(一)語言文字訓練——咬定青山不放松

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語文教學恒久不變的主題。語文教學應該創設各種情境、采用各種策略給予學生直面文本語言的機會,經歷種種語言訓練,夯實學生語文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經典古詩時,教師并沒有完全借助多媒體展示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而是緊扣李白筆下的描寫,引導學生想象體驗,感受廬山瀑布的壯觀。對“飛流直下”一詞,教師先引導學生想象瀑布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的氣勢,并從形態、聲音等維度進行體驗;接著,讓學生想象比較 “飛流直下”與“銀河落九天”的情境;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場景。在這樣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在品味文字、想象體驗中,理解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感受到詩歌的藝術魅力。

(二)人文情愫體驗——湖光秋月兩相和

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機統一在一起的,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切不可人為地割裂開來,進行所謂的專門的人文性或工具性的訓練。

篇(9)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097-02

自從實施美術新課程改革以來,本人打破既有的模式,嘗試在教學中引入創新的教學方法手段,給美術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評價方法的創新

由傳統的“單兵作戰”改為“集團作戰”,把各班學生按8-10人分成一個小組,各小組就是一個團隊。成績評價以小組為單位,使得他們為了團隊的榮譽,必須協同“作戰”,榮辱與共,形成合作的團隊精神。以選修學科“繪畫與雕塑”為例,各小組基本分是60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設計不同的評價方法,分別有加分和減分,教師有跟蹤記錄表,實時進行跟蹤記錄。通過實施新的評價方法,學生責任感增強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了。

二、教學手段的創新

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做到教學手段上的創新。多媒體教學系統引入教學已多年,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采用,多媒體教學系統有著較好的視聽效果,特別在美術鑒賞方面,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了許多課件,購置了很多優秀的藝術記錄片如《達芬奇》、《梵高》、《畢加索》、《兵馬俑專題片》等。抓住歷史主線,“透過歷史,了解藝術”,使學生暢游于藝術世界,感受藝術的精彩,了解歷史,感悟人生,通過視覺的滿足,帶來心靈的感悟和震撼。使學生在審美體驗中,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水平和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取向,完善人格力量。例如:在欣賞完“中華文明一秦兵馬俑”之后,課堂上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用最精煉的一個“詞”或“成語”或“一句話”概括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在黑板上寫出來,以競賽的形式來完成,課堂氣氛超乎尋常的活躍和熱烈。

現在的學生對網絡技術平面設計有著極大的興趣,針對這一現象,開展網頁設計比賽,網絡之家一博客制作比賽,電腦繪畫設計比賽等,這樣即滿足了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又提高了學生的美術技能。

三、教學游戲的設計創新

設計教學游戲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快樂的學習。例如,在“繪畫與雕塑”選修內容中,設計了“繪畫聯想比賽游戲”和“相互命題繪畫游戲”以及“10分鐘泥塑游戲”等,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1.聯想繪畫比賽游戲。基本形在繪畫中是認識和把握形體最基本的方式。在游戲中,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例如20分鐘“圓形的聯想”,蘋果、太陽、籃球、足球、西瓜、月餅……想到一個,就在紙上畫出來,要求能把握物象最基本的特征,時間到了以后,看誰畫得即多又好,多的可能七、八十個物象,少的可能一、二十個。最后師生一起評選出20個優秀的作業,在黑板上展示出來,并給他們所在的小組加分。在游戲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鍛煉,想象力和繪畫技能得到訓練。因為是競賽性質的游戲,每個學生都會很積極認真的去完成。

2.十分鐘泥塑游戲。學生準備好材料以后,教師宣布比賽規則和評分要求,給十分鐘時問,看誰做的泥塑最好最有創意。學生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一件泥塑的制作,必須充分調動眼、腦、手,密切配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手段的創新,為豐富課堂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教學內容的更新

現行的高中美術教材,美術鑒賞內容豐富多彩。我在教學中,并不局限于書本上的內容,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開設和更新校本知識內容。

篇(10)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立足學生自主探索,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然而,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多情況下教師將自己對教材的解讀強加給學生,越俎代庖式的教學過程嚴重地抑制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形成和閱讀能力的發展。針對于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語文教師必須深入領會新課程標準,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成長。

一、創設閱讀情境,注重“導”讀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語文閱讀的內在驅動力不足,不懂得如何理性地關注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將枯燥乏味的文本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故事、游戲、生活情境等,深深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喚醒學生內心情感的需求,喚起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進而接近文本,走進文本,其中,教師利用情境教學“導”讀的作用非常關鍵。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一課教學中,這些古代文物與學生今天的實際生活太遙遠,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本節課教學設計為一次神秘的旅游探險,教師為導游,引領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個教學設計中,可以瞬間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同時,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講解者,而變成了一個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完成神秘的探險之旅,一起解讀文本傳達的豐富的內涵。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情景,注重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從而帶著迫切的期望走進文本,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活力,也能夠更好地實現高效課堂。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創設情境需要適可而止,以服務于文本的解讀為出發點,以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為落腳點,避免誤設情境。

二、尊重獨特體驗,鼓勵“真”讀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抓緊時間,完成教學進度,學生對于文本的解讀常常停留在表層的閱讀中,這種“假”讀的教學,學生的閱讀能力無從提高。因此,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個性化的閱讀教學非常必要,為學生開啟一扇通往自主閱讀之門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實現“真”讀。個性化閱讀需要學生自主體驗,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探索獨特體驗,賦予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讓語文教學從感性思維的視角解讀文本的內涵,并引導學生用心靈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從而帶給學生“真”的閱讀感受,教會學生帶著感情“真”讀。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課教學中,教師利用獨特的問題預設,充分喚起學生內心情感與文本的緊密接觸,在學生解讀“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樹枝上興奮的叫著,那歌聲真好聽!”一句的時候,學生對鳥兒的“興奮”和聲音的“好聽”缺乏細膩的體會,此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如果你是那只鉆進叢林的鳥兒,你會唱些什么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眼前一亮,經過一番討論,有的學生說:“在歌唱樹林環境的舒適!有的學生回答:假如我是那只鳥,我會歌唱生活的幸福!”也有同學站起來說:“假如我是那只鳥,我用美妙的歌喉喚醒人們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學生們回答得太精彩了!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實現個性閱讀,從而深入挖掘文本傳達的情感,體驗文質兼美的精妙之處,去除膚淺地讀,粗糙地讀,而是實現“真”讀。

三、強調個性批判,提倡“回”讀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倡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盡信書不如無書”對于語文文本的解讀,教師當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的閱讀期待、閱讀批判和閱讀反思,挖掘個性化閱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進行“回”讀,提高反思意識,從而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選學課文《麻雀》一課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教師按照平時上課的慣例進行了總結:我們通過文章,發現這篇文章凸顯了偉大的母愛……還沒有等教師說完,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質疑:“老師,為什么那個老麻雀不能是爸爸呢?為什么是最偉大的母愛呢?”對于學生這一質疑,教師當時異常驚訝,同時思考如果此時直接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都不利于學生的閱讀發展,于是,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再回到文本中,一起研究有沒有關于麻雀性別的介紹,討論結果是大家一致確認沒有明確指出老麻雀就是母親,也可以是父親。最后,老師表揚了學生的批判精神,而學生也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領會了閱讀方法。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并積極引導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思維,對于培養學生獨特的見解,逐步培養學生批判閱讀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總之,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要求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從關注學生成長入手,深入解讀教材,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個性化閱讀意識,鼓勵學生通過探索、討論、交流、批判等形成閱讀能力,樹立信心,真正地實現讓個性閱讀打造鮮活課堂,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姜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案析剖析[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 2010(07).

上一篇: 團干部事跡材料 下一篇: 英語教學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女性全黄久久生活片免费 |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五月丁香婷啪AV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 一级国产高清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