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6:26: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際交流禮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風險管理;國際貿易;物流創新
國際物流作為國際貿易的保障,貿易發展與物流有很大關系,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依存的關系。從我國國際貿易發展來看,雖然發展時間較晚,但是速度比較快。物流業作為直接影響國計民生的產業,它包含多個方面。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從各方面推動國家貿易物流創新進程。
1 國際貿易物流的特征
1.1高運輸力
國際貿易物流是各國之間、各個區域之間的貿易交流方式,由于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較多,所以在實施中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從國際貿易發展來看,先進的設施、技術、管理理念是發展的基礎,它不僅能讓國際物流快速發展,同時還能加快商品周轉,促進國家物流業以及經濟發展力度。
1.2 高信息化
從國際物流實施成果來看,它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和出口國、進口國之間有很大關系。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精確、透明的信息對節省成本,促進物流控制具有很大作用。另外,為了推進國際國際物流的快速發展,必須以可靠的信息體系作為支撐。從當前的國際物流業發展情況來看,它是建立在數據交換(EDI)的基礎上的。
1.3高標準化
從國際發展范圍來看,它是在全世界進行的倉儲、運輸、配送,受不同國家的不同物流標準影響,規范、統一物流標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推動國際商品流通效率,還能提升國際貿易的運行效率。當前,國際對于集裝箱規格、條形碼、托盤規格已經做了統一的規定,這樣不僅節省了各個物流單位的費用與成本,同時也極大程度的提升了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1.4物流網絡化
自經濟全球化以來,跨國經營的范圍越來越廣,所以必須在全球范圍強化配置與選擇。而為了保障國際物流正常健康運行,必須在國際關系上健全物流網絡,在國際物流組織互相協作、合作的過程中,增強各個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樣才能確保各個物流企業的面、點、線合作,在推進網絡化進程的同時,用最低的物流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2 我國國際貿易物流風險管理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物流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對于快速發展的市場競爭,仍然存在諸多國際貿易物流風險,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2.1物流成本風險
國際貿易之所以能夠正常實施,它和商品中轉中的成本以及安全性有很大關系,物流成本作為重要部分,它對國際貿易成效以及發展有很大影響。一般,國際貿易中的成本物流越高,潛藏的風險就會越大,所以對相關企業進行風險控制直接影響貿易盈利狀況。根據相關統計結果得知:國內普通的商品工業自出廠到進入消費者手中,物流消耗只占商品消耗的一半,而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物流費用將近70%。在發達國家相比,由于國內物流成本過高,從而無形中加大了物流成本。如:日本、德國、美國的商品物流費只有商品零售價的8%左右。與此同時,國際物流成本的改變也會加大國內貿易風險,作為世界貿易的交通工具,只有通過減小物流貿易成本,才能保障企業競爭力。從目前對貿易物流的研究成果來看:物流風險已經發展為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尤其是中小單位,物流風險尤為明顯。
2.2物流成本的結構性內容
從現代貿易發展過程來看:為了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對運營造成的影響,必須正確看待成本結構內容。而國際物流成本主營由庫存、管理和運輸三個部分構成。庫存是貨物保管、商品庫存出現的成本消耗,具體如:保險、倉儲、貨物損壞以及稅收等,另外還包含商品發展中的成本資金。運輸成本包含航運、公路、水運等商品運輸以及生產中出現的運輸與貨主性費用,具體如:公路、鐵路、航空、海運、管道等運輸費用,貨主費用是物流交通中出現的裝卸與處理費用。對于這一系列費用,資金回收過程、獲取方式都將影響物流運營以及管理風險,并且在談判細節與支付程序上都會涉及到物流貿易與成本消耗。
2.3物流現實問題
在國際貿易發展中,如果物流服務和企業信譽之間的節奏不一致,不僅會讓企業信譽受損,還會造成一系列物流風險。從影響國際物流服務的因素來看,最主要的是基礎設施,由于物流應用不夠,所以對基礎性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在商業單位中,使用最多的是條形碼與POS機,其他的信息技術應用相對較少。對于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其他國家的物流服務與技術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從國內物流服務與技術來看,標準明顯沒有得到統一;一些國家受自身因素影響,管理與經營觀念落后,由于缺乏現代化的經營方式,所以根本不能將顧客利益放到首位,同時也正是這些落后的管理方式、基礎設備,制約著服務質量的提升。另外,從現行的從業人員素質來看,素質差距較大,缺乏合格的物流性人才,在人才分散的情況下,讓我國物流始終處于缺乏統一、透明的政策體系的環境中。
3 加強國際貿易物流創新的方法
3.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第三方物流人才培養
從當前的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來看,最大問題是貨物根本不能在國與國之間正常流動,所以加強物流建設,必須從基礎設施著手,通過為現代物流提供保障,從根本上推進國際貿易和現代物流發展。同時,這也要求政府與相關部門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對基礎設施進行宏觀決策與引導,這樣才能推動和國際物流接軌的進度。對于國內院校關于物流的科研技術與成果,除了要加快運用進程,還必須全面提高服務質量與經營管理。具體如:在海關運營上,除了要注重集裝化運輸,還必須注重物資裝卸以及散裝能源。另外,規范化包裝、機械式裝卸、集裝式運輸都是推進現代物流運輸以及發展的重要方法。
在國際貿易中,物流人才作為抵御風險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全面、高素質的物流人才,所以很多企業很難在短時間應付多變復雜的物流環境。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僅要引進第三方物流單位,還必須努力發揮專業化、網絡化特征,為用戶優化管理、保障政策規劃提供有力的服務。在業余時間,通過整合物流專業知識特征以及國際貿易情況,還可以從加強現代物流企業人才培訓與教育出發,關心、關注員工發展,引進更多知識性、專業性高級人才。在這過程中,高素質人才作為抵御風險,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關鍵,必須將以人為本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準,推動國際物流發展。
3.2促進國際物流標準化與信息化進程
標準化與信息化作為現代企業發展的能量,由于國內物流單位缺乏有效的技術標準,所以很難與國際做到同步。針對這種情況,除了要加強國際物流單位的信息化、標準化設計外,還必須縮短與國際物流發展的距離。如:我們可以通過加強物流基礎設備建設,強化技術設施、網絡信息、管理框架以及技術發展的標準化。在這過程中,可靠的信息網絡已經成為制約國際物流發展的關鍵,如:全球衛星定位、條形碼、射頻識別、地理信息技術等,如果將其應用到國際物流中,對提升國際物流效率將會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對外聯絡與對內管理對實現網絡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如:將物流信息反映到網絡數據中,通過對信息系統以及數據進行調整與分析,對外聯系就能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網絡支付與登記,這樣不僅能確保物流跟蹤管理,還能促進國際貿易發展,避免或者減小風險產生。
3.3增強電子商務的應用和發展進程
從國際貿易物流出現的風險來看,它與信息的不對稱性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加快信息技術在物流中的滲透,通過增強信息應用與搜集,從源頭上杜絕物流風險出現。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推進,網絡技術也加快了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應用,它不僅突破了空間、實踐、地域的局限,同時對加快商業周期的循環利用也有重要作用。自電子商務出現以來,它極大的改變了商品購買的傳統觀念,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就能買到商品。所以講電子商務運用到國際貿易中,它同樣能夠規避風險。
首先,傳統的貿易瓶頸主要體現在增加關稅,現在的貿易瓶頸體現在技術上。而電子商務的運用,不僅推動了全球性貿易伙伴關系,同時還能及時規避風險;其次,它能有效減少貿易成本,目前國際貿易產品主要包括中間產品與產成品兩種。整合傳統的銷售方式進行銷售,它很有可能增加銷售難度,特別是危機時期。自電子商務投入應用以來,它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具體如:敦煌網,它主要針對的是國際貿易拓展,不僅為網站搜索提供了方便,同時還能快速找準商業信息,推進國際貿易的連續性與無邊界性。所以,將電子商務應用到國際貿易物流中,不僅是對國際貿易的調整,同時也是現代物流的創新與發展。在電子商務下的物流,不僅能適應商務物流要求,還能整合自身特征滿足國際商務物流要求。
3.4加強風險防范,強化風險轉移進城
在國際貿易物流管理中,將風險責任落到實處,對風險防范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努力向發達國家以及地區學習,通過聘請專業的律師、專家,盡量降低風險。另外,風險防范作為一項全方位的工作,除了技術,還必須從風險防范上做好設計工作,通過綜合統籌,以國際規則為基準,做好自我保護與防護工作,這樣才能確保相關措施實施以及物流安全性。
5 結束語
國際貿易活動中的物流工作作為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由于導致風險的因素很多,所以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防范。尤其是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貿易的范圍與結構更加寬廣,在物流業國際化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結合實際情況站穩腳跟,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降低風險,提高貿易效率與成效。
【參考文獻】
[1]曹蕾,戚平.風險管理視角下國際貿易物流的創新[J].中國外資(上半月) ,2013,(8):62-63.
[2]黃婧.我國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創新研究[D].中央財經大學,2010.
所謂“跨文化交流”,是指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的溝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為兩種形式: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其中,語言交際又分為口頭語言交際和書面語言交際兩種。非語言交際主要是通過體態語進行的溝通交流,包括人們的表情、眼神、手勢、視線接觸、站姿、坐姿等等。服裝也是人們傳達信息的非語言方式之一。所有這些,都是交往個體向對方傳遞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雙方都希望溝通交流能夠順利、成功,但很多時候,因為語言的差異和非語言習慣的不同,使得雙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礙,甚至因為雙方的文化背景差異而導致了雙方的誤解。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雙方之間的差異,就會導致溝通交流困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來華訪問。在華講學三個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結論竟是:“中國人不尊重知識和學術”。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在中國的三個月之中,有很多中國人稱呼他為“戴維斯先生”。這位學者是一位科學家,自從年輕時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在后來的幾十年中,美國人均以“戴維斯博士”或“戴維斯教授”來稱呼他,中國人叫他“戴維斯先生”時,他常渾然不覺是在叫自己。他還對中國人說:“你可以正式地稱呼我為教授,也可親切地稱呼我為博士,或者是把我當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國人時,稱之“戴維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覺非常不舒服,覺得中國人在故意貶低他,郁悶三個月之后,得出了“中國人不尊重知識和學術”的結論。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先生”這個稱呼是用于對高級學者的尊稱,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先生”這個稱謂就是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學者文人的尊稱,如“屈原先生”、“魯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國人稱“戴維斯先生”,并不是把他當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實是很尊重他的,這就是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誤解。幸好當時戴維斯先生還沒有聽到有中國人叫他“戴老”——在中國稱“老”是極為尊敬之意,美國人聽來就是在侮辱他、嫌棄他年齡大不中用了。
除了語言交流的差異之外,商務人員在涉外交往當中還要特別注意非語言交流方式上的差異。非語言交流上的差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異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當中,人們為了表達尊重,除了言語之外,還要伴隨有恰當的禮儀舉止。握手是一種常見的國際交往禮節,但是如果見到日本、韓國及阿拉伯國家的女士,則不應主動要求與對方握手。擁抱和吻面的禮節常見于西方,在亞洲國家則很少使用。
據說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任期間曾到一個阿拉伯國家進行國事訪問,在為他舉行的宴會上,出于美國人的禮貌,他贊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擁抱禮和吻面禮。這一舉動使得國王十分惱火,但他強按怒火沒有當場發作,結果宴會不歡而散。在西方國家,肯尼迪的這一舉動不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體,但在阿拉伯人看來,贊美他人的妻子并擁抱、吻面是非常粗魯失禮的舉動——對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熱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務人員在涉外交往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產生的很多因誤解導致的不愉快甚至關系緊張的事件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緣于雙方不了解對方的文化習俗和禮儀禁忌。
文化習俗、禮儀禁忌的差異,是導致雙方不能順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夠“入鄉隨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須在“入鄉”之前就對“俗”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務在進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認真學習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禮儀習俗與禁忌,這樣才能避免產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誤解、沖突或其它嚴重的不良后果。
國際商務禮儀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一)商務談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促成商務談判的成功
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揚,所以商務人員時刻注意禮儀,即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個商務人員,在與他人接觸的商務活動中,了解其言談舉止,打招呼方式,禮貌禮節等禮儀都是決定著商務談判順利達成的關鍵之一。
(二)了解商務禮儀是妥善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的需要,也是商務談判排除各種阻礙,各種矛盾,達成協議的關鍵
在日常的商務談判中,任何一個商務談判的對象的行為習慣都與它所處的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風俗,商務習慣和語言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若想在商務談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要求每個參與談判的人對不同的國家民族的文化,習俗,商業習慣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在制定談判策略和商務接待中因人而異,避免犯忌。時間觀念對商務談判也有重要的影響,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影響著人們的交際效果,一定的行為又反映一定的時間觀,傳送關于時間觀的某種信息。
因此,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時,都應該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努力避免由于時間觀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與障礙,了解中西方的時間觀念的差異,有利于中西方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隨著跨文化意識的深入,中西方已經意識到當觀念不同時,雙方應該本身以相互尊重,入鄉隨俗為原則。同時,我們也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饋贈禮物是從古代傳下來的社會傳統,由于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有不同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送禮物的時候因國而異,有所選擇,如果對對方所在國家的商務禮儀不了解,贈送不恰當的禮物很可能對談判的最終結果造成嚴重的影響,會讓對方覺得得不到應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戶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給商務談判帶來負面影響。
國際商務交往禮儀的跨文化交流相關文章:
1.跨文化交際中的商務禮儀
2.跨文化交際中的禮儀
3.商務談判與跨文化交際
日前,日本銀行針對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新特點適時公布了《危機后時代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報告,介紹了2009年6月以后日本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新舉措和今后監管重點。
(一)避免陷入流動性危機的新舉措
1.本土機構外幣融資難問題及應對之道。為了應對客戶對外幣借款需求的增加,日本金融機構在集團之間、總部和分支之間合理分配資金。為了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機構提高了外幣流動性的警示級別,加強了總部對外幣的集中控制,還通過分散融資對手和融資方式來穩定中長期外幣資金來源,通過延長資金期限來減少資產負債錯配。為了使用紐約聯儲提供的定期拍賣工具,日本金融機構還建立了日本政府債券抵押體系。其他外幣直接融資措施也相繼被采用,如發行外幣債券、維護危機時期交易對手關系和進行期限超過一年的貨幣掉期交易等。
2.外資機構本幣融資難問題及應對之道,2008年9月后,日本的外資金融機構面臨非擔保資金融資困難問題。另外,回購融資大幅減少也加劇了其日元資金緊張的窘境。為應對危機,外資機構提高了海外機構向日本劃轉資金的數量,增加了日本央行追加信貸工具的運用:減少資產負債表規模,主要是降低了證券投資和反向回購資金投入數量。2009年以后,市場逐步趨穩,短期融資和回購業務有所回升,追加信貸工具使用量減少。但是,外資機構的資金狀況并沒有恢復到危機前水平,目前仍然對融資持保守態度。當外資金融機構本幣資金狀況趨緊時,日本央行非現場監管部門為其提供指導,督促其采用保守融資方式,例如通過提高預見性或長期融資來減少日常需要的資金數量。此外,還組織開展方式靈活的現場檢查,檢點包括應急方案在內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合理性。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監管重點
1.評估流動性風險狀況和控制流動性風險。近期金融危機表明不同業務類別和經營模式的機構流動性風險狀況存在較大差異。外匯掉期市場中市場流動性的降低顯著影響了外幣融資。回購交易過去被認為是穩定的資金來源,但是現在證券公司進行此類擔保融資交易時面臨較大困難,由于擔保資產價格的下降和對交易風險關注程度的提高。一些機構被迫提高了保證金比例或減少了賒賬余額。因此,業務的國際化程度和證券關聯度、存款和市場融資的比例結構、資產和負債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機構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大小。要求各機構準確評估自身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并建立配套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證日常融資的穩定性,日本央行將持續檢查金融機構是否根據交易內容和融資工具特點減少融資工具和交易對手集中度,有效管理當日流動性。
2.增強金融機構危機后恢復能力。流動性風險管理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督促機構積極應對市場壓力事件,提高迅速恢復能力。即當存款迅速流失或資金狀況迅速惡化時,金融機構需要根據情況采取增加融資或銷售資產等積極措施。另外,為了迅速執行這些措施,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靈活運用變得非常必要,例如加強內部報告和擴大管理范圍等措施。金融機構應在平時制定應急方案。同時,預先持有易于變現的資產以便提高流動性壓力恢復能力。機構應根據自身的流動性風險狀況決定流動性資產的種類和數量,并進行切實有效的壓力測試。
3.建立全球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在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金融機構,加強全球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已經達成共識。例如,全球范圍內的外幣交易掉期市場流動性降低已經使許多金融機構面臨外幣融資困難。因此,一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加強海外機構的當地融資能力,建立了不過分依賴集團內部跨境資金流轉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日本金融機構中,出于有效使用國內充足日元資金的目的,許多機構使用集團內資金。
4.適當使用監管部門流動性支持。近期的挑戰是如何確定金融機構對央行流動性支持的依賴程度。危機發生后,各國央行采取了不同的流動性支持措施,例如擴大金融市場資金撥備和增加美元資金供給。這些措施被認為有助于保障未來融資和減緩市場壓力。由于每一措施都具有緊急救助措施的特點,金融機構對其有抵觸情緒,害怕損害其聲譽。監管部門使用這些措施時十分小心,例如沒有披露涉及的金融機構名單等。另外,單個金融機構有必要建立不過分依賴公共資源支持的自主風險管理體系,避免監管部門的流動性支持誘發金融機構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產生的道德風險。
二、中美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比較分析
(一)中美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主要差異
美國流動性管理政策和我國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在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卻各有特點和側重。主要表現在:
1、適用范圍不同。美國流動性管理政策適用于銀行、儲蓄機構及信用社等所有存款機構,我國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則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中資商業銀行、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而農村合作銀行、外國銀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等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參照本指引!執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2、流動性險的定義不同。美國流動性管理政策強調的是由于金融機構無力或預期無力提供流動性而導致銀行財務狀況或整體安全與穩健性受到影響的風險。我國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強涮雖然商業銀行有清償能力,但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并將其細分為融資流動性風險和市場流動性風險。
3、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不同,美國流動性管理政策和我國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基本要素都包括: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董事會及高管層的有效監控),完善的風險策略、政策和程序,完善的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程序,有效的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有效的應急計劃。但具體規定卻不盡相同。一是公司治理:二是戰略、政策和程序:三是壓力測試:四是內部控制:五是應急計劃。
4.相比于我國流動性管理指引,美國流動性管理政策額外闡述了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擔保頭寸的管理。銀行機構應
持續關注各種類型、各種情況下的擔保品頭寸狀況。二是日間流動性頭寸的管理。積極管理日間流動性頭寸,以便在正常和壓力狀況下及時地履行支付結算義務,避免因不能履行義務造成的負面影響。三是流動性資產儲備。銀行機構應當持有一定量的流動性資產緩沖。其總量依據壓力測試、風險承受能力及風險狀況來確定,同時應隨時保證資產的可支配性,
5.相比于美國流動性管理政策,我國流動性管理指引額外強調了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以便準確、及時、持續地計量、監測、管控和回報流動性風險狀況。二是商業銀行應定期披露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相關信息,三是流動性管理方法和技術。對資產、負債流動性風險管理、現金流量管理作出了細致的規定。四是流動性風險監督管理的原則、監管程序及監管合作。五是附件中介紹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內部預警指標及應急計劃內容。
三、強化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總體平穩發展中亦歷經幾次較突出的流動性困難,乃至局部性銀行危機,按照流動性危機的主要誘因,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表現為國有商業銀行體內不良資產積聚下的通貨膨脹沖擊,以1988年工商銀行出現的全國范圍的擠兌現象為典型代表。第二階段表現為90年代中后期“房地產熱”、“開發區熱”等泡沫經濟破滅后小型銀行金融機構的集中性關閉,以海南發展銀行、全國多家城信社為代表。第三階段表現為近年來個別銀行金融機構或其分支機構因負面信息擴散導致的擠兌事件。盡管并未發生較大規模或較集中性的流動性危機,但自2007年以來,隨著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國家宏觀調控力度增大,為平抑經濟周期波動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緊縮性政策和經濟刺激政策的相繼實施,使一些地區,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受到嚴峻考驗,充分暴露出流動性風險意識淡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局部患加大。吸取中外流動性風險歷史經驗教訓,強化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
(一)提高銀行流動性風險防范意識。隨著我國銀行業參與市場化競爭的程度不斷加深,其潛在的流動性風險隱患不斷增大,但與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相比,我國銀行機構整體上對流動性風險危機認識不足,如中長期貸款在各項貸款中的占比逐年增加,而部分銀行通過存款活期化的形式降低融資成本,存貸款期限錯配愈加嚴重;金融機構自身國際化程度較低,但走出國門愿望強烈等等,在業務拓展中對流動性風險的忽視、缺乏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全球化視野和經驗等,都易在國內、國際市場波動的情況下對我國銀行業產生一定的流動性風險隱患。因此,督促、引導各銀行機構切實提高流動性風險防范意識已尤為迫切。目前,我國監管部門制定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已經涵蓋了上述日本監管部門的相關策略和具體要點,操作性較強,具體指標和方法更加細致,但部分銀行機構存在流動性管理政策、制度執行不力等問題,影響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督促銀行機構按照指引的要求,提高銀行流動性風險防范意識,建立科學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并強化制度執行力,將切實提高其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其持續穩健運行目標的實現。
(二)建立健全有序協調的運行機制。金融監管、最后貸款人與存款保護體系之間職責明晰、有序協調的運行機制是構筑有效金融安全網的核心,金融市場和創新技術越是發展越是需要更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體系。長期以來,我國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責存在制度上的模糊性。相對粗放的救助管理模式固化了商業銀行對支付危機由政府擔保的預期,進而弱化了其強化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內生動力。盡管存款保險制度可以發揮提高問題機構處置程序可信度及保護個人存款者利益的功能,但也可能會弱化市場原則,助長高風險金融機構及其內部人的道德風險。另一方面,隨著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在豐富了流動性管理工具的同時,也使銀行的融資渠道、業務模式、資產結構等發生深刻變化,流動性風險的來源、集聚和爆發路徑更趨復雜,因此,更加穩健、嚴厲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既是應對金融市場和銀行業務豐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晟后貸款人”和存款保險制度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此外,建立全球化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是當務之急。2009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了《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征求意見稿)》,并組織全球銀行業進行定量影響測算,致力于進一步提高跨國銀行應對跨境流動性壓力的能力,增強流動性風險跨境監管的一致性。日本銀行業的具體實踐進一步證明了全球化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程度日益增強,與國際市場的關聯度日趨緊密,在此情況下,各銀行機構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增強全球化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體系建設,并保證其有效運行。
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形式的不斷推廣和加深,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對我國經濟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各行各業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同時世界貿易物流業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物流創新機制作為一種新型物流模式對國際貿易也有重要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必須獲得進一步發展發展,為我國現代物流創新機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加強港口物流建設
在國際貿易環境下,必須重視沿海地區港口物流的建設和發展,以便能夠確保進出口貿易物流的擴大和發展,從而帶動內陸物流的進一步擴大、發展。要注意各個不同城市之間的物流基礎建設的投資,并對物流網絡進行合理規劃,重視港口物流基礎建設的完善和發展,以便使物流產業帶動非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發展。首先要重視集裝箱碼頭建設,其次要不斷完善港口碼頭資源建設,國家在這方面要給予較大的資金支持,加大港口能源建設,以便為港口物流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服務,同時提高我國港口建設綜合服務能力。另外,要特別重視提高港口物流服務水平,物流企業的物流流程一定要進行細致化的處理,對各種類型的物流業系統進行優化組合分析,不斷完善港口物流基礎性建設。在港口物流建設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貨物需求為客戶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形成一個互通、開放式物流溝通平臺,努力構造一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港口物流配套系統,利用港口物流帶動我國物流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促進我國物流規模的進一步發展擴大。
二、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物流產業的發展必要條件就是有良好的基礎建設做支撐,其中交通性基礎建設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交通設備的完善和貨物信息平臺的構建在其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國東中部地區建立有大量的生產資料集散中心,大大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物流業的發展。另外,發達的交通為物流經濟規模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條件。所以擴大物流規模的發展必須重視區域間交通設備的建設,利用多元化投資渠道和投資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交通基礎設備建設要打破行業限制、區域限制等,不斷完善各種形式的物流交通設備、設施的建設,同時要完善物流配套運輸網絡的建設,加快物流基礎設備的建立,特別要加強大型物流基地和物資集散地的建設,并對現有的資源優化和整合。同時要加快建設區域間貨運信息的網絡化建設,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建立區域間物流中心、輔助中心等,在網絡建設方面要積極開發運輸信息中心,在運輸公司建立局域網,逐漸與全國其他主要交通樞紐的交通網絡進行整合,形成覆蓋全國的貨運信息網絡形式。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物流經濟的發展、擴大,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三、加快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于合作
在國際貿易發展環境下,各種風險的發生與信息不對稱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所以國際物流的發展要加快與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提高信息的搜集和應用。而且在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下對電子商務的影響有一些積極的影響,在國際經濟環境下,物流業的發展必須解決傳統的爭端解決機制,必須建立一種有利于網絡環境中發展的電子商務交流方式,用這種方便、快捷、低費用的補救方式替代性解決爭端機制,這種解決方式唄成為是在線爭端解決方式。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上,可見技術與電子商務發展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性。世界貿易組織各個成員國必須要加強技術合作,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成員要注意對發展中國際實施一些技術援助,以便能夠很好的促進發展中國家物流技與電子商務的結合發展。
四、加強物流監管機制建設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建立經濟發展監督保障機制,制定相應的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并不斷完善其研究機構,為物流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學術理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現代物流發展的優惠政策,提高對現代物流的扶持力度,并建立融資擔保和風險投資系統,并做好現代物流行業規范監督機制,發揮各個部分監督管理職能,加強現代物流監督管理規范,同時加強通信、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監控。建立監督機制,保障現代物流的正常秩序。
同時必須建立世貿組織內各種監督制度,在世界貿易組織內組織并創新網絡海關監督模式,積極推進國際物流的發展。
五、結語:
物流在國際貿易發展環境下有很多風險,而且在國際貿易環境下經濟市場競爭激烈,發達國家各個方面的物流建設和信息技術等比較完善和先進,我國要想在國際環境中更好發展,必須要積極發展物流創新機制,完善物流基礎建設和港口物流的發展,并建立物流監督體系,利用信息科技的力量促進我國物流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我國國際貿易競爭力。
參考文獻:
一、前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已被高等院校廣泛采用,并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因此,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發學習資源,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成為國內外提高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過工程流體力學教學實踐,探討多媒體教學在授課過程中產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體力學教學活動中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標。
二、傳統教學模式的利與弊
傳統教學模式歷史悠久,教育理論成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傳統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形象、生動的講述,學生易于接受,師生之間可以面對面地探討疑難問題。對于工程流體力學而言,教學內容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數學公式的推導,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即可以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同時又可以加深學生對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加強記憶。然而傳統式教學主要依靠粉筆與黑板的教學條件,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從而大大降低了教學效率,也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揮和創意的產生。
三、多媒體教學的特點
多媒體教學以其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視野、豐富心理活動最主要的推動力。多媒體技術綜合應用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等資料來進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單調性。而且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聽覺、視覺等器官對信息的接收,對學生的眼、耳等器官進行多重刺激,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記憶力,提高課堂效率。第二,直觀、易懂,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流體力學是從力學的觀點出發,主要研究流體所遵循的宏觀運動規律以及流體和周圍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學,在日常生活和各種工程實際中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是動力工程和流體機械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與固體的運動規律相比,流體在運動過程中存在諸如激波、接觸面間斷、兩相流體之間相互摻混等復雜現象。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通過圖片、動畫和視頻資料等直觀、清晰地觀看復雜的流動現象,使學生較容易地掌握相關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第三,增加教學容量,節約空間和時間。工程流體力學研究內容較多,涉及范圍較廣,在有限的課時內傳授給學生的信息量較大。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播主要靠教師的口授與黑板板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堂信息的含量,多媒體教學充分地利用了電腦能夠存貯大量信息的優勢,授課的信息量明顯增多,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更多的知識,開闊了學生視野,增加課堂知識的容量,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四、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
多媒體教學的發展并不意味著摒棄一切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是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優勢,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工作。
工程流體力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理論教學和流體力學實驗教學。
工程流體力學理論教學部分包含大量流體力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和一些復雜的流動現象。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流體靜力學基本方程的推導過程依然使用傳統教學中的板書,這樣既可以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又可以加深學生對公式推導過程的理解,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而對于某些基本概念和特定的流動現象,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和流動現象的理解。
流體力學實驗是流體力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貫穿于課程始終。現行流體力學教學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實驗方法單一,同時,還受實驗老師較少、實驗課時有限以及設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選擇的范圍極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達到流體力學實驗教學的要求。然而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后,學生可以靈活地改變實驗條件,演示各種實驗現象。
當今社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高等學校教育國際化趨勢的日漸加深,高等學校對外交流與合作的規模越來越大,形式也越來越多。高校領導出訪和接待對方來訪、教授學者之間互訪或講學、教師的交換與培訓、招聘外籍專家教師和招收留學生等等,這一系列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使我們國家的高校得以走向世界,學習成功的教育經驗,培養學校和社會所需的各種專業人才。在這些涉外活動中得體的禮儀十分重要,要在與國外友人交往中能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能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這就要求參與涉外活動的人員充分了解外事禮儀的知識,做到運用自如又不失大體。本文針對高校外事工作中如何運用外事禮儀做以下幾點的探討。
一、外事禮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維護形象,舉止文明
涉外交往中,每一名相關人員的一言一行,不僅僅代表著個人,還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形象。因此,我們應加倍關注自己的形象,做到面容潔凈,服飾得體,著裝整潔,注重個人衛生。同時,舉止文明、落落大方、端莊穩重;不要做一些異乎尋常的動作,如大聲喧嘩等不文明行為。
2、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外事禮儀的一項基本原則。每一個人在參與國際交往時,其言行應當從容得體,堂堂正正。所謂不卑不亢,就是對對方表現出一種節制與禮儀,熱情時不殷勤,冷淡時不失禮,憤怒時不失控。同外國人交往是關系國格、人格的大是大非問題,我們應既不畏懼自卑,低三下四,也不應自大狂傲,放肆囂張,而要從容不迫、一視同仁。
3、
所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為了減少麻煩,避免誤會,最為可行的做法,是既對交往對象所在國的禮儀與習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對于國際上所通行的禮儀慣例認真地加以遵守。
4、入鄉隨俗
“入鄉隨俗”,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對象,首先就必須尊重對方所獨有的風俗習慣。當自己身為東道主時,通常講究“主隨客便”;當自己充當客人時,則又講究“客隨主便”。接待人員必須充分地了解交往對象的風俗習慣,無條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見多怪、妄加非議。
5、信守約定
所謂“信守約定”的原則,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國際交往之中,都必須認真而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說話務必要算數,許諾一定要兌現,約會必須要如約而至。在一切有關時間方面的正式約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萬一由于難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單方面失約,或是有約難行,需要盡早向有關各方進行通報,如實地解釋,并且還要鄭重其事向對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動地負擔按照規定和慣例因此而給對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質方面的損失。
二、外事禮儀具體場合的運用
1、公務場合著裝
公務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重點突出莊重保守的風格。我國的外事人員目前在公務場合的著裝,最為標準的,主要是深色毛料的套裝、套裙或制服。具體而言,男士最好是身著藏藍色、灰色的西裝套裝或中山裝,內穿白色襯衫,腳穿深色襪子、黑色皮鞋。穿西裝套裝時,務必要領帶。女士的最佳衣著是:身著單一色彩的西服套裙,內穿白色襯衫,腳穿肉色長統絲襪和黑色高跟皮鞋。有時,穿著單一色彩的連衣裙亦可,但是盡量不要選擇以長褲為下裝的套裝。
2、握手禮儀
在交際場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年輕人、職務低的人被介紹給年長者、職務高者時,應根據對方的反應行事,當年長者、職務高者用點頭致意代替握手時,年輕人、職務低的人也應隨之點頭致意。和女性握手,男士一般不要先伸手。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輕人對年長者、身份低的人對身份高者時應稍稍欠身,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握手時應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的見面禮節,如在東南亞信仰佛教的國家見面時雙手合什致意、日本人行鞠躬禮、我國傳統的拱手行禮,這些禮節在一些場合也可使用。
3、介紹禮儀
自我介紹時,要主動講清自己的姓名、身份、單位(國家),對方則會隨后自我介紹。為他人介紹時還應說明被介紹人與自己的關系,以便于新結識的人相互了解。介紹其他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點別人。介紹也有先后之別。應先將身份低的、年輕的分紹給身份高的、年紀大的,把男子介紹給婦女。介紹時,除婦女和年紀長者外,一般應起立。但在宴會桌上、會談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紹者微笑點頭有所表示就可以了。交換名片也是相互介紹的一種形式。在送給別人名片時,應雙手遞出,面露微笑,眼睛直視對方,在接受對方名片時,應雙手接受,還應輕聲將對方的姓名等讀出,然后鄭重地收好。
4、餐桌禮儀
(1)餐桌座次的安排
中國文化中對安排座次有較多規則,我們可以采取“客隨主便”的策略,按中國的座次方法安排座次。為了方便外國客人入座,我們可以把事先打印好的座簽放在相應的座位上。若客人較多,可以分開多使用幾張桌子,為了方便客人之間的交流,應該盡量把同層次、有共同語言的客人安排在一張桌子上,并根據需要配備翻譯人員。
(2)點餐方法及注意事項
由于信仰和文化的差別,各民族在飲食上的習慣有所不同。外事接待人員必須提前了解客人的及身體差異、感情偏好(如素食主義者或因為情感問題對某種食物有所禁忌),如果不小心點了客人禁忌的食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點餐時因為客人對主人的食物不是太了解,可以適當推薦特色食物并加以詳細解釋。還應注意的一件事就是,在每個菜品的旁邊應該添加公筷或是公勺,以備主人為客人夾菜時使用(用自己的筷子或勺子也是不禮貌的行為。)
(3)飲酒及敬酒禮儀
在中國人,喝酒通常是男子漢的象征,外事接待時要注意:在西方,酒是一種高雅的社交工具,講究要細品慢酌。同時,在崇尚個性主義的西方,喝酒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一個人能喝多少由自己掌握,一般不會出現灌別人喝酒的情況。因此敬酒時更要注意,可以按照中國的順序來敬酒,但是不要強求客人將酒喝完。如果客人敬主人酒也是一樣的原則,喝酒要量力而行。
高校外事工作人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不斷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注意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強化具體技能的實踐操作。高校外事工作中,我們只要堅持不斷提高自己素養,堅持禮儀文化的學習,就一定能在國際交流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穎.有“禮”走遍天下——談外事禮儀.學習月刊,2006,(12):20.
[2]陳偉.淺談高校外事工作中的涉外禮儀.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114.
1 民辦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必要性
民辦高校具有的性質之一就是它具有“企業”性,所以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要想在社會環境下發展,首先必須要適應社會的變化,接受社會的上新的理念,還要想辦法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對于民辦學校而言,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實力的辦法之一。民辦高校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民辦高校要想輸出綜合型、復合型的人才,就要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與國際接軌,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識,接受到國際上的教育。所以,民辦學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是現實情況的需要也其發展的必要。
2 民辦高校如何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民辦高校要想做好國際交流與合作首先必須要樹立教育教學國際化的意識,還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教師提供在國際舞臺上深造的機會,讓教師先接受國際上的最新理念和學術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給學生,拓寬學生的視野。學校不僅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采取對外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根據自身情況為學生引進先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學習環境,除此之外,民辦高校還要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拓展經費來源、自主開發培訓項目、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開展網絡教育,可以實時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師、學生的教學與學習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
3 民辦高校在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3.1 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方式落后,對教學國際化認識不夠
目前,有些民辦高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方式還停留在“迎來送往”“禮儀接待”的事務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學校領導與外事人員們只是進行簡單的參觀和簡報,在學術上并沒有深入的進行交流,缺少以學術交流為主體的學術氛圍,對于在交流中學習到可以實踐的內容也并未付諸實踐,交流訪問的工作過于形式化。學校對教學國際化認識不深入,認為為教師安排出國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接收外來學生和教師在學校進行學習和授課就是開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工作。
3.2 參與人員受限與師資力量的制約
許多民辦高校的管理模式還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級以下的部門很少有機會可以參與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工作中來,學校認為這樣性質的工作與師生的聯系不大,教師與學生的參加是沒有必要的。民辦學校的一線教師具有海外留學資歷的不多,師資力量較弱,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還只是以完成教學內容為主,教師缺少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和主動性,并且還受到自身條件的制約。
3.3 經費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
民辦高校的經費來源比較單一,不像國家重點高校那樣其經費有國家和政府的支持。民辦高校的所有經費都是靠教育經費來支撐的,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工作必然會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近年來,各民辦高校在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同時又在進行著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由此涉外專項經費就更加緊張。經費的不足導致了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沒有專門的涉外活動場所,缺乏相應的實驗設施,致使有些課題無法進行實踐。
4 民辦高校做好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實踐工作的具體措施
4.1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工作,加強對國際化的認識
對于國家重點高校來說,其在國際上、社會上的享譽程度是非常高的,許多外國學校會主動的與這些學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所以,重點高校開展涉外工作是相當容易的,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就需要積極主動的去與外國學校建立聯系,領導要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學校教學及人才培養中的促進作用,還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將符合學校發展、符合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方案付諸實踐。
4.2 改變管理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完善學校外事體制,在今后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工作中,學校應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良好的參與機會,讓教師和學生可以更直接的參與到其中,因為,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根本原因是為了學生,教師和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教育教學的實施是由教師來完成的。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涉外人員的綜合素質,聘請更多的一線教師、外國教師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工作中來,還要為教師提供學術交流的活動,鼓勵教師開展學術研究項目,并為教師創造與外國學者探討交流的機會。
4.3 拓展經費來源,完善基礎設施
約克大學就業指導實踐的啟示
從收益率看女性高等教育與高校女性課程
論經濟發展的地域格差與高校學費
學生隱私權與公共安全和健康之間的平衡——解讀美國《家庭教育權利和隱私法案》的修改
由“卓越工程師培訓計劃”所引發的思考
高校黨史育人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下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建設
淺談獨立學院辦學特色
校區管委會如何做好校區管理工作
高校外來人員的管理現狀和服務對策
加州理工:“小而精”造就全球最佳科學研究的八個關系與世界一流大學
科學研究的八個關系與世界一流大學
歐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轉變
歐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轉變
中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中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文化設計和技術的結合——全球背景下的技術創新
文化設計和技術的結合——全球背景下的技術創新
中歐攜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歐攜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中外合作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大學學術委員會的構架與運作機制考察
大學學術委員會的構架與運作機制考察
我國高教“后大眾化”階段網絡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
我國高教“后大眾化”階段網絡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
獨立學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研究
獨立學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研究
地下建筑施工課程多媒體課件與網站制作
地下建筑施工課程多媒體課件與網站制作
體驗實驗系統框架下的專業認識實驗
體驗實驗系統框架下的專業認識實驗
禮儀教學應注重禮儀的思想道德內涵
禮儀教學應注重禮儀的思想道德內涵
水利工程綜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同濟大學土木學院水利工程系為例
水利工程綜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同濟大學土木學院水利工程系為例
研究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研究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化系統建設初探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化系統建設初探
主動服務 學術為先——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看美國高校如何經營媒介關系
主動服務 學術為先——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看美國高校如何經營媒介關系
基于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教務管理——以同濟大學為例
基于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教務管理——以同濟大學為例
高等教育評估的歷史探析
試論工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
中美教育評估體系的幾點比較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校評估體系
搭建專業實踐平臺,培養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
聽寫教學與糾錯策略分析——如何提高全國專業德語基礎階段測試弱項:聽寫
公外研究生商務英語教學談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與外語教學改革
技術MBA:MBA教育的新視點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5-017-2一、課題引領實踐
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使我校的教育實踐活動能系統而深入地開展,以先進的理念引領實踐,用鮮活的實踐反哺理論,我校以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國際理解教育提升學生素養的實踐研究》為學校主課題,統領全校國際理解教育的各項工作。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先后面向全體教師舉行了課題會及專題培訓等活動,使全校教師對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對世界遺產教育等概念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同時,課題組定期舉行主題沙龍活動。活動中,我們探討了主課題的核心理念,并將其細化到學校的德育目標、家族活動、特色課程之中;我們還討論子課題中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關于學生素養評價體系的研究。課題研究活動保證了我校國際理解教育工作能緊密圍繞學校辦學理念,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全盤規劃,逐層推進,有序開展,從而形成學校階段性辦學特色。
二、培養民族情懷
1.家族建設活動。“禮、孝、和、責、誠、勇、毅、儉、智、仁”是我校的十個德育目標,也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每個年級的一班縱向組成“禮”家族,以此類推,就形成了十大家族。家族內成員年齡各異、學力不同,低年級學生在哥哥姐姐的帶動與幫助下,圍繞家族文化主題,學習技能,增長才干,走向自主;高年級學生的責任感、成就感、集體榮譽感則在活動中得到鍛煉,而逐步走向成熟。家族文化建設倡導的是以活動體驗為主的教育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廣泛接觸不同年齡段伙伴的機會,提供了在活動中促進精神與能力同生共長的機會,達到長幼互助的目的。
2.乒乓育人活動。我校以“乒乓育人”為特色項目,弘揚國球精神。學生在練乒乓技能、做乒乓操中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品格;在乒乓知識競賽、乒乓小報制作、乒乓繪畫展覽、講乒乓球冠軍的故事、唱《乒乓精神之歌》中,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校內形成了“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練志,以球養性,以球會友,以球興校”的乒乓文化,乒乓也成為了我校學生國際交流的外交手段。
3.經典誦讀活動。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在擦亮學生“世界眼”的同時,更應關注他們“中國心”的成長。為此,我校將“經典誦讀活動”作為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推進。推薦經典誦讀書目,開展經典誦讀考級,舉辦經典誦讀大賽,創設經典文化氛圍,浸潤書香心靈,涵養品格情操。經典誦讀成為培養學生民族情懷的重要途徑,使中華文化的種子在學生的心底扎根、發芽、生長。
三、拓展國際視野
1.國際交流活動。學校多次組織師生赴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進行短期修學活動,讓師生全面、深入地體驗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方式,融入異域文化的交流互動之中。修學的師生不僅帶回了濃濃的異國情誼和先進的教與學的方法,他們還將傳統的中國文化與良好的禮儀素養傳遞給了國際友人,讓優秀的中國文化與素養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綻放靚麗奪目的色彩。我校師生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已經成為當地媒體關注的的熱點,在修學地區掀起了濃烈的中國風。
不出國門的國際交流。為獲取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我校與入駐園區的英國德威國際學校共建友好交流模式。在雙方學校領導、老師互訪的基礎上,每學期組織學生進行學科教學互動,深入課堂,相互浸潤,還互相參加兩校的“國際節”“雙語節”“藝術節”等文化活動,不僅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與交往能力,同時也更新學生的學習觀念,讓中西兩種教育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2.課程開發建設。依托國際青年成就組織(Junior Achievement)公益教育項目,在各年級中開設了“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世界”系列研究性學習課程,將國際理解教育的諸多育人理念,滲透到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使學生既關注到了環保、新能源、城市規劃等全球熱點問題,又獲得了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能力。
世界遺產教育。學校還以三年級為重點年級,開設世界遺產教育課程。世界遺產教育是以世界遺產的相關知識為內容,以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為目的的教育。世界遺產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等,是我校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世界遺產標志及世界遺產青年保衛者形象,了解世界遺產公約,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了解、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C-0027-02
所謂國際視野,是指能從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正確評價本國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在國際交往中有恰當的行為與態度。國際視野是個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所應具有的觀念、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學生有國際化的胸懷,即意識到參與國際合作時既要維護本國的核心利益也要充分考慮到合作國的核心利益,積極尋找雙方的共同利益點開展合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導學生熟悉國際化規則和慣例,即清醒地認識國際形勢,明白現代國際關系的特點,能站在國家和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思考問題,加強自我文化修養,主動提高文化素質和養成文明生活習慣,提升我國形象,理性面對國際糾紛和矛盾,維護好國家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從而真正做到愛國。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論和實踐的不同層面上都面臨著不少新課題,特別是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信息化浪潮致使大學生認識問題的方式和角度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對國際形勢及問題的認知越來越成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因此,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在中國和世界的互動中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日益成為了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題。
一、國際視野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辨析能力
當前,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融合,不同價值觀念碰撞更加猛烈;網絡普及,深入生活,面對海量信息,真偽難辨,讓人無所適從。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的思想更加活躍,接受新事物更加迅速,信息來源更加豐富,但社會閱歷淺,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容易在紛繁復雜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甚至會被一些錯誤的信息誤導而走上歧途。因此,在實踐中應根據新形勢和學生展現出來的新特點改進工作方法,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優勢,就國際形勢、熱點問題和國家的外交政策廣泛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引導,尤其是要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國際問題進行客觀、科學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說明,培養大學生的戰略眼光和國際思維。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自覺抵御西方意識形態和西方腐朽文化的滲透,而且可以提高他們對復雜的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的認識、辨別能力,從而建立和培養全面、辯證、理性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成為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歷來重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精神不可能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展。這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帶動下,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交鋒和融合更加廣泛、深入,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在交流中不斷得到強化。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以發展,封閉只可能導致兩種文化極端:夜郎自大和崇洋。因此,只有通過加強與外來文化的對話,廣泛借鑒和吸收優秀的外來文化的營養,在交流中尋找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發現自身的弱點和不足,才能形成富有個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因此,應強調對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使大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不同文化差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既不會使青年大學生喪失民族獨立性,又能激勵他們增強文化安全意識,提高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
綜觀當前和今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環境、對象及教學內容等方面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工作環境上,不再是相對封閉的教育空間,而是各領域、多方面與國際交流的開放環境;在教育對象上,不再是信息單一,容易教育灌輸的大學生,而是個性多樣,思想活躍復雜的群體;在教育內容上,既要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更要培養學生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意識和能力;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必須要化“堵”為“疏”,變被動防御為積極應對。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不僅要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與世界交流,而且還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拓寬視野,充實內容,提升國際化水平。這是人才培養上的國際競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們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的一個契機。
二、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的內容構成要素分析
(一)觀念維度要素
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重要的是觀念的改變。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正不斷加速,在此過程中,國內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這要求個人在看待問題時必須要有更加開放的眼光,站在世界角度認識問題,而不能緊緊局限于本國、本地區以及本部門。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教育引導更多的學生轉變觀念,樹立規則意識和開放心態,用一種寬闊的國際視野準確定位自我,主動發展自我,自覺關注全球性問題以及全人類的共同命運,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的歷史與價值,認識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時展趨勢。
(二)知識維度要素
知識教育是培養國際視野的基礎,大學生國際視野的知識儲備應該包括:
1.基本國情。立足國情看世界,國際視野才不會顯得空洞。近年來,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領域有很多被外界所誤解的問題。青年大學生能否正確認識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如果學生自身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尚且存在偏差,那么在國際交流中就只能增加外國對中國的誤解。因此,要加強學生對“這是個什么樣的世界”、“我們處在什么方位”等基本狀態的認知。一方面,讓學生全面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這一客觀事實,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讓學生正確理解當前國家基于國際形勢與時代特征發展變化而采取的方針政策,增強他們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穩定大局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國際規則及慣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履行承諾,按世貿規則辦事,大大推動了自身的市場化進程。在此過程中,中國信守規則,也受益于規則。中國要在世界上繼續有所作為,就必須讓本國國民樹立起遵守國際規則的意識,而不能事事以本國的特色來回避國際規范和慣例。應通過加強國際規則和慣例教育,讓大學生了解熟悉非歧視、透明度、國民待遇、公平競爭等國際經濟貿易原則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領域國際規則和慣例。只有國民的規則意識、法制意識和市場意識教育得到明顯增強,才能使“人世效應”從經濟貿易領域向更寬廣的領域拓展。
3.國際禮儀。國際禮儀是在各國相互交往中,各個國家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判斷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妥協的產物,包含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共同認同的基本的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準則。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社會生活越來越具有外向型的特點,我們不僅要在經濟領域樹立規則意識,與國際接軌,而且還要在交際往來中樹立規則意識,與國際禮儀接軌。如果青年大學生了解國際禮儀并能應用得體,就能維護國家形象和自身形象,拉近彼此距離,增進相互了解,對國際交流和交往產生積極意義。
(三)能力維度要素
國際視野不應僅是一種觀念和知識,更是一種行為能力,主要包括:
1.交流能力。在國際交往中,交流能力是表達本國訴求和價值觀,保證正確理解他人觀點的同時又被他人理解的基礎。只有讓青年大學生們在對本國文化和價值觀以及異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培養扎實的語言功底與交流技巧,才能夠以一種國際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式來傳播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消除別國對我國的誤解。
2.信息運用和處理能力。當今世界信息量呈幾何級別的增長,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人人類的生活。在此形勢下,能否具有正確甄別、主動獲取、有效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至關重要。這是因為,信息處理能力也是人們立足于社會、面向世界的重要能力和先決條件。如果不對海量信息的選擇和分析方向加以引導,那么將無法與世界保持同步,甚至會引起思想的混亂與行為的失當。
3.專業能力。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首先應該具備扎實的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能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競爭與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未來國家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各行各業的國際化專業人才。因此,專業能力尤其是國際化的專業能力培養對青年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4.創新能力。由于國際環境千變萬化,各國都在深度融入競爭的同時探索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青年學生要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視野開闊,認識新穎,學習積極主動,對新情況、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實踐能力強,敢于面對挑戰,能夠把握時機,打破常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