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15 16:26: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制造業的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Difficult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WANG Xiao

( Sh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hanghai 201600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yach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fast, but they are also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petition, lack of private brands, professional talent shortages and financial inadequacy.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reate private brands, carry out correct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to attract professionals home and abroad and invite more investment.

Key words: Yach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ifficulties, Recommendations

1發展歷程和現狀

我國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經歷了幾十年緩慢的發展過程,直到本世紀初才出現游艇工業闊步發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產供公園、人工湖及海邊用的玻璃鋼劃槳艇、機動小艇和機動游覽艇,玻璃鋼建造技術的引進是那一階段的主要標志,發展相對緩慢,還沒有真正進入私家游艇領域。進入80年代,沿海和內陸一些游艇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料加工與外商合資合作,以OEM(貼牌生產)為主要形式,開始生產各種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游艇,包括豪華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隨著休閑經濟的升溫,大量世界游艇企業選擇以獨資、合資、合作的形式來華建立游艇制造企業,國內有實力的企業也看好游艇產業,進軍游艇制造領域,在游艇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產品類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暫的金融風暴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游艇產業也未能幸免,國內的游艇制造業及時調整戰略,轉換思路,吸取經驗,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邁進[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玻璃鋼復合材料船艇制造企業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廣東與福建、海南島珠三角地區,湖南、湖北、重慶等中西部的地區,大連、天津、威海、煙臺等環渤海灣與北方地區,江浙滬的長三角地區。廣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業最為密集的地區,其中廣州、深圳地區有知名游艇生產廠近20 家,常州地區有知名企業30 多家。2007年年銷售收入1 000萬以上的企業就有28家,其中廣東有12家。目前,廣東的珠海、深圳和東莞,江蘇的常州、無錫、蘇州,福建的廈門,山東的青島,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為我國游艇工業的重要基地。

從近幾年我國游艇產業的銷售收入、出貨值、出口額等指標來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見,我國游艇產業同造船業一樣也是外向型產業,其市場主要在國外。我國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地區,最主要的是美國、香港地區和澳大利亞,還有英國、挪威、法國、俄羅斯、荷蘭、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近幾年,中國游艇制造企業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萬艘,即使在金融危機還在深度影響著世界經濟的2009年仍然有177萬艘的出口。出口金額也幾乎以同樣的比例在增長。

2面臨的問題

2.1 國際企業的競爭

國內的游艇制造企業有的是大型國有企業開辟新領域投資建設,如上海紅雙喜游艇公司,有的是傳統的造船企業轉制,如廈門翰盛游艇公司、無錫江陰東方公司,更多的是民營企業,如佛山寶達,珠海江龍,青島藍波,威海竹內,上海琺伊等,大約占到我國游艇制造企業的一半,當然還有外商投資和合資企業。中國的游艇制造雖然在摸爬滾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對世界400億美金的貿易值,我們僅僅占了1/130,面對國際級的游艇制造企業,如美國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國圣斯克以及一些臺灣企業,我們的整個游艇制造產業在競爭中顯得還是相對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的游艇制造業發展,很多國內游艇企業在從事為國外知名企業貼牌生產或來料加工的工作,僅有少數企業買斷國外游艇品牌在中國的生產銷售權而進行自主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產企業更是鳳毛麟角。結果,依靠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我們只能“蠶食”少得可憐的貼牌加工費,卻要看著外方合作商“鯨吞”設計、科技和品牌所帶來的巨大收益。遠離游艇消費中心、缺乏自主研發設計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業壯大的真正瓶頸,缺乏品牌才最為致命[2]。沒有自主品牌使我們很難在國際企業的競爭之中立足。雖然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們的制造技術完全可以駕輕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設涉及到整個行業、產品的質量、設計、市場推廣等諸多方面,游艇企業小打小鬧難有作為。

2.3專業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撐游艇產業未來持續良性發展的關鍵因素。游艇產業需要有掌握前沿技術的技工和熟練工人、有具有國際眼光的游艇外觀和內裝設計人員、有服務意識的維修維護人才。然而,目前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矛盾比較突出。長期招聘的技工數量少,導致企業之間相互“挖人”的惡性競爭,而針對一些特殊工藝,國內又沒有技術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國外的游艇設計有專業機構,我國的游艇設計專業人才少,也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國內企業只能聘請外籍人士,大部分從新加坡、美國、香港等地聘請。由于游艇產業發展的時間相對較短,國內有眾多船舶、海運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院校,鮮有開設游艇專業和課程,導致我們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特別是維修維護人才的培養,目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3]。

2.4經濟實力的不足

國內游艇制造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進軍國內外游艇市場方面表現出了積極開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數企業依靠自有資本,融資渠道不暢。由于私家游艇此類商品不是公共消費品,市場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一旦經濟下滑,消費收緊,很多企業銷售不暢,訂單受挫,資金鏈斷裂,面臨虧損和倒閉的風險。由于這種行業發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風險投資融資也相對困難。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應對各種危機,游艇制造企業很難持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3對策建議

3.1加強合作團結作戰

游艇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生存,必須摒棄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發展的行業環境,和諸多游艇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團結作戰,才可能避免惡性競爭。只有整個行業做大做強,才會有企業的長足發展。

游艇企業可以通過協會這樣的平臺加強交流,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及時了解產業鏈的配套信息,參加國內外的各種游艇展覽會,了解最新的市場發展趨勢,尋找新的需求和發展空間,在聯合采購談判中爭取主動權。同時,通過協會的力量,可以進一步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養、招商引資、稅收、法規法律方面的優惠政策,為整個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2樹立品牌戰略意識

游艇是海外舶來品,以中國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級的豪華游艇,很難在世界市場上擁有立足之地。因此,作為中國游艇制造企業要擁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遠矚,緊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場,在對游艇和產業的認識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樹立自主品牌,堅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設之路。

在國內,要狠抓內功,提升企業自我管理能力,推動產品結構的升級,尤其要在產品設計和質量上面做文章,用一絲不茍的態度和一流的產品品質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信賴。在國外,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開辟歐洲、美國和亞洲等消費市場,在獲得市場關注后,建立起營銷網絡,對特定的客戶群體進行品牌營銷,逐步樹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設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短期的資金投入或是廣告只能風光一時,因此,樹立品牌的道路還應該步步為營,持之以恒。

3.3推行內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國內游艇企業應該以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納人才、發現和培養人才,盡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機制,帶動企業的持續發展。

大膽從國際上引進“外才”,涉及管理、技術、品牌和營銷等各方面。通過“借腦”,加快提高國內游艇設計、制造和服務水平,提升企業人力資本質量。同時,企業也應為來自國外的設計、研發人員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逐步積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軟實力。

當然,解決人才瓶頸問題的根本,還在于立足本土“育腦”,構建游艇產業專業人才教育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專業的技能型人員,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不能一味靠引進海外技術和人才,而應該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培養新人,創造新技術,走自主研發的道路。

另外,可以嘗試“訂單培養”的模式,形成以產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政、校、企三方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聯合辦學機制,培養一批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盡早解決游艇產業人才匱乏的問題[3]。

3.4 創造一切機會拓寬融資渠道

頭頂中國“游艇第一股”光環的珠海太陽鳥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創業板正式掛牌上市,在發行市盈率高達96倍的情況下首日漲幅仍達到17.38%。嚴格意義上講,游艇業受到資本市場關注,并不是始于太陽鳥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設計為主業的創業板企業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發展公司[4]。兩創業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業頗感振奮,也為中小型游艇企業的融資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

借用資本市場,走資本經營之路,企業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強。擁有一定高新技術的游艇企業不妨創造條件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尋找機會,也可以在適當的階段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或風險投資。當然,任何融資渠道都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稅收政策、中小企業的貸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審批等等都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游艇制造企業可以聯合起來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 上海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2009 -2010年中國游艇產業發展綜述報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

篇(2)

1發展歷程和現狀

我國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經歷了幾十年緩慢的發展過程,直到本世紀初才出現游艇工業闊步發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產供公園、人工湖及海邊用的玻璃鋼劃槳艇、機動小艇和機動游覽艇,玻璃鋼建造技術的引進是那一階段的主要標志,發展相對緩慢,還沒有真正進入私家游艇領域。進入80年代,沿海和內陸一些游艇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料加工與外商合資合作,以OEM(貼牌生產)為主要形式,開始生產各種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游艇,包括豪華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隨著休閑經濟的升溫,大量世界游艇企業選擇以獨資、合資、合作的形式來華建立游艇制造企業,國內有實力的企業也看好游艇產業,進軍游艇制造領域,在游艇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產品類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暫的金融風暴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游艇產業也未能幸免,國內的游艇制造業及時調整戰略,轉換思路,吸取經驗,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邁進[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玻璃鋼復合材料船艇制造企業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廣東與福建、海南島珠三角地區,湖南、湖北、重慶等中西部的地區,大連、天津、威海、煙臺等環渤海灣與北方地區,江浙滬的長三角地區。廣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業最為密集的地區,其中廣州、深圳地區有知名游艇生產廠近20 家,常州地區有知名企業30 多家。2007年年銷售收入1 000萬以上的企業就有28家,其中廣東有12家。目前,廣東的珠海、深圳和東莞,江蘇的常州、無錫、蘇州,福建的廈門,山東的青島,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為我國游艇工業的重要基地。

從近幾年我國游艇產業的銷售收入、出貨值、出口額等指標來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見,我國游艇產業同造船業一樣也是外向型產業,其市場主要在國外。我國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地區,最主要的是美國、香港地區和澳大利亞,還有英國、挪威、法國、俄羅斯、荷蘭、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近幾年,中國游艇制造企業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萬艘,即使在金融危機還在深度影響著世界經濟的2009年仍然有177萬艘的出口。出口金額也幾乎以同樣的比例在增長。

2面臨的問題

2.1 國際企業的競爭

國內的游艇制造企業有的是大型國有企業開辟新領域投資建設,如上海紅雙喜游艇公司,有的是傳統的造船企業轉制,如廈門翰盛游艇公司、無錫江陰東方公司,更多的是民營企業,如佛山寶達,珠海江龍,青島藍波,威海竹內,上?,m伊等,大約占到我國游艇制造企業的一半,當然還有外商投資和合資企業。中國的游艇制造雖然在摸爬滾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對世界400億美金的貿易值,我們僅僅占了1/130,面對國際級的游艇制造企業,如美國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國圣斯克以及一些臺灣企業,我們的整個游艇制造產業在競爭中顯得還是相對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的游艇制造業發展,很多國內游艇企業在從事為國外知名企業貼牌生產或來料加工的工作,僅有少數企業買斷國外游艇品牌在中國的生產銷售權而進行自主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產企業更是鳳毛麟角。結果,依靠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我們只能“蠶食”少得可憐的貼牌加工費,卻要看著外方合作商“鯨吞”設計、科技和品牌所帶來的巨大收益。遠離游艇消費中心、缺乏自主研發設計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業壯大的真正瓶頸,缺乏品牌才最為致命[2]。沒有自主品牌使我們很難在國際企業的競爭之中立足。雖然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們的制造技術完全可以駕輕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設涉及到整個行業、產品的質量、設計、市場推廣等諸多方面,游艇企業小打小鬧難有作為。

2.3專業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撐游艇產業未來持續良性發展的關鍵因素。游艇產業需要有掌握前沿技術的技工和熟練工人、有具有國際眼光的游艇外觀和內裝設計人員、有服務意識的維修維護人才。然而,目前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矛盾比較突出。長期招聘的技工數量少,導致企業之間相互“挖人”的惡性競爭,而針對一些特殊工藝,國內又沒有技術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國外的游艇設計有專業機構,我國的游艇設計專業人才少,也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國內企業只能聘請外籍人士,大部分從新加坡、美國、香港等地聘請。由于游艇產業發展的時間相對較短,國內有眾多船舶、海運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院校,鮮有開設游艇專業和課程,導致我們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特別是維修維護人才的培養,目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3]。

2.4經濟實力的不足

國內游艇制造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進軍國內外游艇市場方面表現出了積極開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數企業依靠自有資本,融資渠道不暢。由于私家游艇此類商品不是公共消費品,市場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一旦經濟下滑,消費收緊,很多企業銷售不暢,訂單受挫,資金鏈斷裂,面臨虧損和倒閉的風險。由于這種行業發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風險投資融資也相對困難。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應對各種危機,游艇制造企業很難持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3對策建議

3.1加強合作團結作戰

游艇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生存,必須摒棄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發展的行業環境,和諸多游艇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團結作戰,才可能避免惡性競爭。只有整個行業做大做強,才會有企業的長足發展。

游艇企業可以通過協會這樣的平臺加強交流,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及時了解產業鏈的配套信息,參加國內外的各種游艇展覽會,了解最新的市場發展趨勢,尋找新的需求和發展空間,在聯合采購談判中爭取主動權。同時,通過協會的力量,可以進一步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養、招商引資、稅收、法規法律方面的優惠政策,為整個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2樹立品牌戰略意識

游艇是海外舶來品,以中國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級的豪華游艇,很難在世界市場上擁有立足之地。因此,作為中國游艇制造企業要擁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遠矚,緊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場,在對游艇和產業的認識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樹立自主品牌,堅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設之路。

在國內,要狠抓內功,提升企業自我管理能力,推動產品結構的升級,尤其要在產品設計和質量上面做文章,用一絲不茍的態度和一流的產品品質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信賴。在國外,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開辟歐洲、美國和亞洲等消費市場,在獲得市場關注后,建立起營銷網絡,對特定的客戶群體進行品牌營銷,逐步樹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設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短期的資金投入或是廣告只能風光一時,因此,樹立品牌的道路還應該步步為營,持之以恒。

3.3推行內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國內游艇企業應該以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納人才、發現和培養人才,盡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機制,帶動企業的持續發展。

大膽從國際上引進“外才”,涉及管理、技術、品牌和營銷等各方面。通過“借腦”,加快提高國內游艇設計、制造和服務水平,提升企業人力資本質量。同時,企業也應為來自國外的設計、研發人員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逐步積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軟實力。

當然,解決人才瓶頸問題的根本,還在于立足本土“育腦”,構建游艇產業專業人才教育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專業的技能型人員,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不能一味靠引進海外技術和人才,而應該在學習和引進的基礎上,培養新人,創造新技術,走自主研發的道路。

另外,可以嘗試“訂單培養”的模式,形成以產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政、校、企三方合作,產學研結合的聯合辦學機制,培養一批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盡早解決游艇產業人才匱乏的問題[3]。

3.4 創造一切機會拓寬融資渠道

頭頂中國“游艇第一股”光環的珠海太陽鳥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創業板正式掛牌上市,在發行市盈率高達96倍的情況下首日漲幅仍達到17.38%。嚴格意義上講,游艇業受到資本市場關注,并不是始于太陽鳥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設計為主業的創業板企業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發展公司[4]。兩創業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業頗感振奮,也為中小型游艇企業的融資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

借用資本市場,走資本經營之路,企業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強。擁有一定高新技術的游艇企業不妨創造條件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尋找機會,也可以在適當的階段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或風險投資。當然,任何融資渠道都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稅收政策、中小企業的貸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審批等等都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游艇制造企業可以聯合起來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 上海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2009 -2010年中國游艇產業發展綜述報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

篇(3)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裝備行業,是科學技術物化的基礎,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載體,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工業,也是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供消費類機電產品的行業。自貢是因鹽設市的老工業城市,機械工業經濟在全市國民經濟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是自貢機械工業技術和世界機械工業技術還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地理環境的限制,自貢機械工業在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使得自貢機械工業不得不加快發展速度,發展先進的技術,當然新形勢也給自貢機械工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

1 自貢機械制造業發展現狀

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對于自貢這樣的老工業城市的改造和構建和諧的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自貢機械制造業經過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并且在產業關聯方式上,自貢機械裝備制造業產品形成兩大關聯:一是產品的生產鏈關聯,二是產品的產品鏈關聯。這兩大關聯使自貢機械產業發展成以鍋爐及容器、金屬切削機床、工程及運輸機械、泵閥設備、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天然氣(LNG)設備、商用汽車及零部件、電力輸變電設備七大類產品鏈。

截止2011年,自貢機械工業方面的企業已達212戶,占全市企業的36.6%,完成產值487.51億元,占全市的43.8%。但是其中鍋爐及容器產業鏈則只有6家企業,卻完成了76%的產值。其余幾大產品鏈只占了24%的產值,可見自貢機械企業布局的不合理。其次自貢機械生產的產品只有中型機械,小型機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企業,重型機械的生產為零,可見自貢機械行業發展不均衡。

2 自貢機械裝備制造業競爭能力分析

2.1 自貢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優勢與劣勢

優勢有:(1)自貢機械裝備制造業已經產業集群,具有相當大的產業發展空間;(2)自貢位于成渝經濟區的中間位置,川南城市群的幾何中心,具有相當的地理優勢。(3)自貢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具有相當的技術儲備。(4)自貢現有“一環三橫五縱”的大城市骨干路網,交通便利。(5)自貢人力成本較沿海發達的地區低。

劣勢有:(1)自貢缺乏優質的鋼鐵材料,只能從較遠的攀枝花等地方運進,材料成本高。(2)除了鍋爐容器產品,其他產品發展任然處于起步階段,在設計和制造實力方面遠落后于國內江浙地帶。(3)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優,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基礎設施仍然滯后,建設資金和高端人才短缺,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制約發展。

2.2 自貢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機會和威脅

機會有:(1)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一大批重點工程建設陸續開工,為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2)中國將大力發展成渝經濟區,而自貢正好位于成渝經濟區的中心位置,為自貢機械加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3)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又將能帶動一大批企業的崛起。(4)自貢毗鄰宜賓即將修建宜賓港,利用長江水路運輸擴大市場。

威脅有:(1)工業發達國家及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轉移步伐加快。(2)自貢機械制造產品鏈單一,一旦該產品市場壓縮,將對自貢機械裝備制造業是重重一擊。(3)行業整體的生產水平偏于中下,制造的產品也都處于中低端。(4)國內市場分布零散,產品售后服務網點建設緩慢。

3 自貢機械工業存在的問題

(1)企業結構不優:自貢除了鍋爐容器等大型的領頭企業,像金屬切削機床、工程及運輸機械、泵閥設備、壓縮天然氣設備、商用汽車及零部件、電力輸電設備的的企業結構不優化,其發展方式任然是粗放型和資源利用型,沒有向科技型、節約型轉變。

(2)自貢中場產業的滯后:中場產業中關鍵性、高功能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間材料具有很大盈利空間(如汽車零部件,液壓件等),而自貢大多數產品都是低端產品,市場競爭既激烈,利潤空間也小。

(3)產品檔次差、影響力弱:以機床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無論是在行業內、還是在全國,都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影響力很弱。企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企業對市場的瞬息萬變反應較慢,因此產品很多總是落后于市場需求。

4 自貢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對策

4.1 提升傳統機械裝備制造業,加快優化結構

首先政府鼓勵企業直接參與行業技術國家標準制定,同時企業自身應注重國內外技術(裝備)集成,通過引進消化和自主研發,實現機械制造業向先進適用運輸裝備、新能源裝備、高端精密制造、先進通用設備及基礎零部件等領域聚集,促進普通機械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化,形成一批具有工程總包能力的企業集群。

4.2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

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再創新,提高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水平,拓展國內乃至國際“首臺首套”設備的應用范圍。依托東方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自貢運輸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四川川潤股份有限公司,重點發展生活與工業污水治理、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大氣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治理四大門類為主的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同時創建國家級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基地。

4.3 大力發展中小型企業

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重點發展科技型、生態環保型、勞動密集型和外向型中小企業,培育一批“成長型”和“小巨人”企業,形成與龍頭企業(集團)配套協作和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加快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利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和擴張發展。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構建民營經濟發展的公平競爭平臺,化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4.4 大力發展中場產業

要抓住在金屬復合材料、核燃料元件、液壓元件、汽車零部件、柴油發動機配套件、壓力容器等中場產業方面的技術優勢,通過自主研發、引進技術、合資、重組等多種方式,形成專業化、系列化、大批量的生產體系,提高質量、可靠性、技術檔次,適應整機發展的需要,并為周邊地區機械裝備制造業提供配套。

參考文獻:

篇(4)

[DOI] 10.13939/ki.zgsc.2015.24.021

1 引言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也是貴州省發展重點。貴州通過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構建了以支柱產業為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符合新型工業化要求的特色T業體系,包括以能源和磷化工、煤化工、鋁等貴州省優勢原材料為主的新興支柱產業,煙酒為主的傳統支柱產業,民族醫藥和特色食品為代表的特色優勢產業。貴州工業經濟增長勢頭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2010-2014年期間凈增1447戶,達到3496戶,凈增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國家核定2000萬元口徑規模以上工業增速11.6%,制造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0%以上,制造業是推動貴州省工業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制造業對地區生產總值有較高的貢獻率。

現代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需要物流業作為支撐,而貴州省制造業白營物流占絕對的比重,企業物流業務外包不多,采購物流、生產物流、回收物流以及在銷售中的運輸、倉儲都由企業自身來做,弊端漸顯,業務外包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物流業務外包會顯著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有助于物流業的健康發展。

2 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意義

2.1 有利于發揮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生產企業的業務是研發、原料購買、加T、倉儲配送等環節。根據核心競爭力理論,現代化生產要求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發揮核心競爭優勢。一般當制造企業規模比較小時,往往會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企業全部承擔諸如原料采購、加工、銷售以及物流配送等活動;隨著規模的擴大、市場競爭加劇,協作分工的要求更加迫切,企業專注于培育核心競爭優勢,“好鋼用到刀刃上”,集中資源于技術研發、加工以及營銷等核心業務,將非核心業務如長途運輸、物流配送和簡單加工、倉儲等外包。強化兩業聯動有助于制造企業發揮核心競爭優勢、實現制造企業競爭力的躍升。

2.2 有利于制造企業加強成本控制、促進市場推廣

一般商品從原材料采購到加工成品的全過程,加工制造耗時不超過10%,而在物流各環節總耗時卻達到90%以上。發達國家制造企業的物流成本占銷售總額的比例為8%左右,在日本只有5%,而我國普遍在10%~15%,物流成本是國外的2~3倍。實施兩業聯動利于優化生產流程、縮短流通時間,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效益,加速市場推廣;物流企業面對制造物流社會化和物流服務專業化不足而出現專業化發展阻礙因素難以調和的現實狀態。因此,兩業聯動在促進制造物流社會化的同時,也促進物流企業網絡化、集約化和規模化,走上專業和精細化發展之路。

2.3 有利于物流企業創新

制造物流占全社會物流比重最大,是物流業的需求基礎。歷史上出現的諸如汽車精益制造理念和計算機按單制造思想等重大變革都與物流業有關,最初都不是針對物流系統而是以其為前提進行的變革,前所未有地推動了現代物流業的進步。所以,物流業發展依賴于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制造業必須與物流業實現聯動發展。

2.4 有利于增強兩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制造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物流業正處在規?;?、現代化的過程中,但仍障礙重重,實現雙方穩定可持續發展需要仰仗產業優化和升級。所以,實現兩業聯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意義重大,借助兩業互為延伸和需求相互匹配,著力培育兩業全球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2.5 有利于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兩業實現順利發展需要各種資源作為支撐,但全球競爭加劇而帶來的資源稀缺狀況嚴重阻礙兩業核心業務的發展。兩業聯動能夠大大緩解物流業基礎設施投入的壓力,還能夠實現雙方跨產業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3 貴州兩業聯動發展現狀及原因

3.1 現狀

(1) 聯動意識弱。目前人們普遍對現代物流業的重大作用認識不足,“大而全、小而全”的舊思維仍大量存在,制造企業內部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缺乏完善、高效、有序、便捷的物流市場服務體系與政策環境,種種因素導致兩業聯動積極性不高,兩業聯動發展仍步履維艱。

(2) 自營物流比例偏高。貴州省制造物流社會化程度低,大部分制造類企業仍以白營物流為主。我國物流外包的比例是16%左右,而貴州省制造業物流外包比例低于10%。

(3) 物流企業服務缺乏一體化、能力弱。省內物流企業規模都偏小,全國共300家A類物流企業,貴州省占19家,企業普遍缺乏制造業所需的一體化、專業化的比如物流規劃和物流方案的設計、基于供應鏈的全程服務、物流信息化等增值物流服務,在傳統物流領域粗放經營、同質低價競爭。

(4) 行業信息平臺建設滯后。缺乏完整的網絡系統平臺,信息孤島、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大量存在。一方面,眾多物流企業在運輸、倉儲等傳統物流領域低價競爭,缺乏提供高端物流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制造企業對物流企業的能力缺乏了解和信任,找不到合適的提供一體化等現代高端物流服務供應商,只能耗費大量資源來組建物流中心,效率低下。

3.2 主要原因

(1)體制因素。由于計劃經濟和條塊分割體制的影響由來已久,各自為政、政出多門,難以形成合力,致使物流企業的辦事流程繁雜、運作管理復雜、業務周期長,從而也必將成為兩業聯動發展的障礙,而且制造企業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個企業、部門中,制造物流社會化、物流資源集成度低。

(2) 對競爭的變化認識不足。貴州地處我國西南內陸,兩業對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下競爭方式的轉變認識不足,危機意識不強,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謀劃。企業組織結構、經營管理方式都難以跟上競爭環境變化的節奏。

(3) 需求不足和服務能力不強矛盾同時并存。省內制造企業很多都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傳統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僵化,管理創新、改革動力不足,制造物流社會化程度低,物流業“吃”不到制造物流這個“蛋糕”而顯得“饑饉”;貴州現代物流起步晚、起點低,且多數是民企,規模較小、物流設施陳舊、標準化建設落后、資源利用不當、信息溝通不足,服務單一、僅限供應鏈個別環節,難以滿足制造業物流的需求,需求不足和供應能力不足的矛盾共存。

4 有效措施

4.1 政府強化認知,實施行業聯動

積極制定推動貴陽、安順等貴州制造基礎較好的地區兩業協調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機制,發揮貴陽大經濟核心區作用,實現域內各物流設施有效銜接利用,力爭形成高效、便捷、完善的區域物流服務體系,如抓住貴廣高鐵等大交通項目為契機,選擇重點行業的品牌企業開展聯動發展示范項目試點工作,通過政策扶持加業務指導,有重點穩步高標準地開展聯動。

4.2 完善配套政策

出臺扶持政策,積極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一是可由政府牽頭成立兩業聯動發展專項基金鼓勵聯動理論研究與項目實踐,考慮政府財力,對符合規劃要求、列入重點扶持的制造企業、物流企業加大資金支持。二是統籌安排,加強調研,研究兩業聯動項目投融資政策和途徑,鼓勵各類投資機構和信用擔保機構對聯動項目投資擔保,減輕兩業在生產制造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的壓力。

4.3 提高制造物流社會化水平

制造物流社會化是兩業聯動的關鍵,只有制造企業的物流需求得到整合、釋放,第三方物流才會有發展的空間。因此要鼓勵制造企業摒棄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觀念,加強物流管理創新,整合業務流程、分離物流資產,逐步深化物流業務外包;鼓勵制造企業對內設立物流管理部門,加強標準化建設,完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推進兩業聯動順利發展。

4.4 增強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能力

支持現有的運輸、貨代等企業進行功能整合和業務擴展,加快轉型;鼓勵通過參股、控股、兼并等方式資產重組,聯合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做強做大;中小物流企業做精做細、專業化;物流企業主動深入制造類企業,基于供應鏈運行模式,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優勢,加強管理創新提升效率,從根本上增強第三方物流企業一體化服務能力。

4.5 打造信息平臺

篇(5)

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制造技術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只有跟上先進制造技術的世界潮流,將其放在戰略優先地位,并以足夠的力度予以實施,才能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發展的現狀分析

機械制造技術是研究產品設計、生產、加工制造、銷售使用、維修服務乃至回收再生的整個過程的工程學科,是以提高質量、效益、競爭力為目標,包含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統工程。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產品的技術相對比較簡單,一個新產品上市,很快就會有相同功能的產品跟著上市。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CIMS技術的大力推廣應用,包括有CIMS實驗工程中心和7個開放實驗室的研究環境已建成。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項目,諸如CIMS軟件工程與標準化、開放式系統結構與發展戰略,CIMS總體與集成技術、產品設計自動化、工藝設計自動化、柔性制造技術、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質量保證技術、網絡與數據庫技術以及系統理論和方法等均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不同程度的進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機械制造企業和絕大部分中小型機械制造企業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統,底層基礎自動化還十分薄弱,數控機床由于編程復雜,還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因此,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制造業仍然存在一個階段性的整體上的差距。

目前,我國已加入WTO,機械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新的機遇。因此,我國機械制造業不能單純的沿著20世紀凸輪及其機構為基礎采用專用機床、專用夾具、專用刀具組成的流水式生產線—剛性自動化發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發展,即全球化、網絡化、虛擬化、自動化、綠色化。

2.機械制造技術的特點

做好基礎自動化的工作仍是我國制造企業一項十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但加工中心無論是數量還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編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還很有限。因此,我們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在看到國際上制造業發展趨勢的同時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

2.1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系統工程

先進制造技術特別強調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技術、自動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現代系統管理技術在產品設計、制造和生產組織管理、銷售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應用。它要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成果與傳統制造技術相結合,使制造技術成為能駕馭生產過程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統工程。

2.2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綜合性技術

先進制造技術應用的目標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和促進國家經濟和綜合實力的增長。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過程本身,它涉及產品從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及工藝設計、生產準備、加工制造、售后服務等產品壽命周期的所有內容,并將它們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便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3機械制造技術是市場競爭要素的統一體

市場競爭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產率。隨著市場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制造業要贏得市場競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為以時間為核心的時間、成本和質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進制造技術把這三個矛盾有機結合起來,使三者達到了統一。

2.4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世界性技術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市場的形成,發達國家通過金融、經濟、科技手段爭奪市場,傾銷產品,輸出資本,使得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為適應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個國家的先進制造技術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應能支持該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機械制造技術是面向21世紀的技術,應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應是有明確范疇的新的技術領域。

3.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

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技術的最新發展階段,是由傳統的制造技術發展起來的,既保持了過去制造技術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成果,并滲透到產品生產的所有領域及其全部過程。

20世紀80年代,隨著掃描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入納米尺度,納米技術是指實現納米級精度,是一種在納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結構,物質特性及相互作用與運動,并運用這種技術為人類服務的高新技術,納米技術對制造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應用范圍將非常廣泛,包括納米材料技術、納米加工技術、納米裝配技術和納米測量技術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達到納米級,在21世紀初開發的分子束生長技術、離子注入技術和材料合成、掃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達到0.0003~0.0001μm,現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終極目標—原子級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說,可以做到移動原子級別的加工。

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術,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細加工、納米技術為代表,將進入微型機械電子技術和微型機器人的時代;二是機械制造的高度自動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進一步發展為代表。

(1)精密成形技術成形制造技術包括鑄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術包括:精密鑄造(濕膜精密成形鑄造、剛型精密成形鑄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鍛壓(冷濕精密成形、精密沖裁)、精密熱塑性成形、精密焊接與切割等。

(2)無切削液加工無切削液加工的主要應用領域是機械加工行業,無切削液加工簡化了工藝、減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卻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廢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術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術(RPM),其設計突破了傳統加工技術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則,而采用添加、累積的原理。其代表性技術有分層實體制造(LOM),熔化沉積制造(FDM)等等。

篇(6)

一、引言

汽車零部件行業作為汽車整車行業的頂端,可以說是汽車工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整車消費市場與服務維修市場的迅猛發展,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不但發展迅速,而且發展趨勢良好,不斷轉型升級,向專業化方向轉變。本文主要通過對浙江省寧波市模具的龍頭企業寧波雙林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結構和財務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雙林公司存在家族式管理弊端、償還能力下降以及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增長趨勢減緩等問題。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相應的改進建議:雙林公司應該淡化家族制、合理把握股權集中度以便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

二、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汽車市場在普及化消費需求的帶動下迅速成長,成為了吸引全球汽車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快速發展的汽車產業為本土零部件企業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汽車零部件出口額增長較快,貿易順差不斷擴大。

加入WTO以來,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規模更是迅猛擴大,2001至2010年汽車零部件工業產值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5.07%,高于汽車工業總產值21.17%的年均增速。然而,我國零部件工業產值占汽車工業總產值比重只有30%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0%~70%。這與我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制造產品更多地集中在低附加值產品領域有很大關系,因為在關鍵零部件產品的設計開發、制造工藝水平及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我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制造的產品還難以達到跨國汽車企業對整車匹配的較高要求。

三、寧波雙林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現狀分析

1.公司簡介。寧波雙林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屬于股份制企業,成立于1987年,總部設在寧波,是以經營汽車零部件為主的公司。目前,公司廠區占地面積600余畝,現有員工3000余人,并在全國各地設立了12個生產基地及4個代表處。

2.企業基本情況調查及分析。(1)企業股權分析。寧波雙林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屬于典型的家族式企業,公司控股股東為雙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本公司股份58.75%。雙林汽車實際控制人是鄔建斌家庭成員,包括鄔建斌、鄔維靜、鄔曉靜,分別擁有90%,5%,5%的控制權,并由鄔建斌出任公司的董事長一職。除了雙林集團持有的58.75%外,在雙林汽車的十大股東中,只有鄔建斌的股份超過1%,達到了6.42%,其余股東都不足1%。鄔氏家族通過雙林集團和鄔建斌直接持有的股份比例高達65.17%。(2)企業財務分析。浙江寧波雙林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上半年財務狀況:2014年1-6月份業績穩中有升,實現營業收入722,671,536.22元,同比增長27.83%,營業利潤為74,028,486.50元,同比增長8.08%,利潤總額為76,716,411.71元,同比增長9.08%,實現凈利潤(歸屬母公司)64,342,199.77元,同比增長11.43%。

而從2011年到2013年期間,分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可以得出,雖然雙林股份的總資產從184,329萬元上升到203,856萬元,上升幅度為10.59%;但是負債也由81,971萬元上升至98,397萬元,上升幅度為20.03%;同時,所有者權益也上升了4.49%。通過計算發現雙林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上升了39%。由此可見,公司總資產規模的上升主要是由負債增加引起,也就是說,公司在這幾年間增加了對外借款,減少了自己的資金持有量。負債的較大幅度上升以及所有者權益小幅的上升,直接導致了公司財務風險加大,資金成本升高,財務費用增加,財務杠桿效應下降等一系列問題。

同時發現,代表短期償債能力的流動比率從2011年的2.27%下降至2013年的1.33%,且一直低于行業的平均水平;不僅如此,現金比率從2011年的95.46%跌至2013年的37.21%,下降幅度竟然高達61%。不能不說,這與雙林公司資本的支出逐年增加以及流動負債的大幅度增加有著直接關系,且不僅不利于公司調度資金,還會加大資產風險。

此外,除了資產負債率,股東權益比率和盈利能力也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雙林公司的股東權益比率從2011年的67.2%下跌至2013年的54.42%。作為長期償債能力保證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股東權益比率指標的降低說明雙林公司資產中由投資者投資所形成的資產增加幅度減少,償還債務的保證能力降低。其實,該項指標一直以來頗受投資者的關注,因為它能夠顯示一個企業對債權人的保護程度,指標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投資者對企業的投資的信心。同時,雖然資產或所有者權益是對企業債務的最終保障,但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企業很少靠出售資產或者股權來償還債務,企業平時的盈利才是償還本金和利息最穩定也是最可靠的的來源,因此,企業盈利能力也是影響長期償債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經過分析發現,受汽車產業格局變化及汽車零配件行業競爭日漸激烈的影響,雙林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下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代表公司資本經營能力的主要指標加權凈資產收益率從2011年的16.23%下降至2013年的10.64%,下降幅度達到34.44%,這表示公司投入資本經營而取得利潤的能力、資本的增值能力和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均在下降。其次,代表商品經營能力的銷售凈利率2011年到2013年期間從14.58%下跌至8%,下降幅度達到41.15%。除此之外,三項期間費用比率一直在12%以上,其中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在2012和2013年都有較大的支出,尤其是財務費用。數據顯示,2013年雙林公司的財務費用為1450.49萬,增幅高達65.54%,且主要用于短期借款;而管理費用的增加則主要是因為工資及研發費用的增加。最后,雙林公司所享受的所得稅、增值稅稅收優惠在2011年、2012年兩年間已陸續到期。而從2013年開始,雙林公司獲得的財政補貼支持較前兩年有大幅度下降,從而對該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可知:加權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潤增長幅度的減緩、期間費用的逐年增加以及政府補助減少是凈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

除了盈利能力,雙林公司的成長能力同樣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都有所下降。雖然雙林公司每年凈利潤都為正數,但凈利潤增長率從31.83%的正增長變成了現在-8.14%的負增長,而且年度之間的差異較大。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從2011年的25.75%下降了約13%,雖然銷售規模仍在增加,但是收入增長的速度有較大幅度減緩。同時,總資產增長率從2011年的16.13%下跌至2013年的23.37%。一般來說,判斷一個企業在銷售方面是否有良好的成長性,必須分析銷售增長是否具有效益性。但從2011年到2013年的數據來看,2013年雙林公司營業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賴于資產的相應增加,也就是說收入增長率低于資產增長率,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銷售增長不具有效益性,公司在銷售方面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相比較于其他幾項能力的降低,雙林的營運能力則相對穩定。一方面,雖然近幾年雙林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略有下降趨勢,平均賬期也從2011年的72.89天上升到了2013年的91.04天,但在存貨管理方面,雙林公司的周轉天數從101天縮減為了96天。另一方面,作為衡量企業營運效率的主要指標總資產周轉率雖然從2011年開始有略微下降,但仍一直保持在72.25%以上,對于企業的營運沒有產生較大的影響,資產使用效率也變化不大。

四、雙林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

1.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作為鄔氏家族企業的雙林公司,鄔氏成員不僅擁有大多股份,而且掌握了全部的控制權。一家獨大的狀況使得鄔氏家族在公司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同時對公司的經營決策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這將會帶來以下弊端:(1)對其余的中小股東而言,毫無話語權也就抑制了他們參與公司管理的積極性,同時一家獨大的模式,也容易侵害其余中小股東的應得利益;(2)對投資者而言,他們會認為雙林公司中家族影響過大,公司極有可能更注重自身利益,而漠視投資者利益,從而減弱他們投資的信心和積極性;(3)對公司而言,如果一個公司做出的重大經營決策一直靠的是經營者的主觀經驗和常識,而非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就極易導致企業戰略決策上的失敗;(4)在管理上,企業核心管理成員不是鄔氏家族成員就是親屬故交一類,這種“唯親是舉”的做法顯然不利于人才的提拔與成長,不僅降低了人才競爭機制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企業發展動力的不足。

2.償債能力下降。一個企業如果資金鏈斷裂,資不抵債則有可能會面臨倒閉,因此,償債能力也應當作為企業經營的重點關注對象之一。影響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內部因素主要有:流動資產結構、流動負債結構以及企業的融資能力。而流動比率則是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相比。雙林公司的應付股利和應交稅費的增加導致流動比率降低,償付能力降低,短期流動性風險加大。償還能力的下降還將使雙林公司在今后的生產經營中可能會面臨現金不足、短期債務償還能力欠缺的問題。同時,盈利能力、資產負債率和股東權益比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又將使雙林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減少,企業長期償債能力下降。

3.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增長趨勢減緩。在宏觀經濟波動中,汽車業增速趨緩使得零部件公司業績下降,雙林股份的盈利能力下降也在意料之中。汽車零部件產品的價格與整車價格有較大關聯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車制造商。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國內汽車產量逐年增加,雖然這兩年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整車市場的競爭依舊十分激烈。一般而言,新車型剛上市時價格較高,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作為汽車產業鏈頂端的汽車整車制造商對零部件廠商具有較強的談判實力,因此可以將降價部分傳導給上游的汽車零部件廠商。汽車行業雖然也會遭受成本沖擊,但由于產業鏈較長,各級供應商能夠消化掉部分成本的上漲,表現在毛利率的變化上就是整車廠商毛利率較高,損失不是很大;而零部件企業毛利率相對較低,損失較大。

對于雙林公司內部而言,在加權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率和收入增長率等各項指標的降低,三項期間費用比重上升,主營業務成本率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主營業務利潤率下降主要是由產品價格下降和費用的增加引起的。雖然產品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經濟,無法由公司決定。但是費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短期借款利息以及研發費、人工費增加造成的,如果不加以解決,日漸增長的費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司利潤。

由以上數據可知,雙林公司的銷售增長不具有效益性,可持續發展不強。對于一個銷售汽車配件占據94.32%收入的公司來說,銷售增長的可持續發展不強無疑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在銷售利潤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只有更大的銷售規模才能保持現有利潤或更高利潤。

五、對雙林公司未來發展的建議

篇(7)

制造業是所有和制造有關的企業機構的總體,制造技術是完成制造活動所需的一切手段的總和。現代的信息制造是將制造過程看成一千對制造系統注入生產信息,從而使產品信息獲得增值的過程。

1 制造業信息化的目的和內涵

制造業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通過信息化促進企業管理和生產模式的變革,加快信息的流動,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最終增強企業的生產競爭能力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制造業信息化就是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是企業在生產、管理、經營、決策等方面實現信息化,包括產品設計的信息化、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經營管理信息化、決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培養等諸多方面。

制造業信息化內容主要體現在:

(1)利用CAD/CAPP/CAM/PDM等信息技術提高企業設計、生產過程自動化;

(2)利用MRP/MRP II/ERP等信息管理技術提高企業的現代管理水平;

(3)利用CMOS等進行企業的信息集成,形成設計、制造和管理為一體的計算機綜合集成制造系統;

(4)通過網絡技術,將企業內部信息擴展到企業外部,實現電子商務等。

2 信息技術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現狀

( 1)CAD/CAPP/CAM/PDM的推廣應用

CAD/CAPP/CAM技術是電子信息技術與現代設計、制造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設計、制造模式,已經成為當代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技術特征。CAD/CAPP/CAM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信息技術,它的實施對推動企業發展、提高競爭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我國,CAD/CAPP/CAM技術的普及應用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增值效益。自1996年以來,CAD應用進入大面積的普及和推廣階段,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多家示范企業,結合各自的特點,投入到CAD的應用中。許多老企業煥發新的活力,提高競爭能力。一些虧損的企業借助CAD技術擴大產品線、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使企業走出困境,同時應用CAD系統在網絡下與CAD系統集成,充分利用CAD幾何信息,按專業化分工,使企業實現智能控制,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2)MRP/MRP II/ERP的推廣應用

物料需求計劃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是在物料清單BOM(Bill ofMaterials)的基礎上,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資源管理技術,是現代企業資源管理系統發展起步的標志。閉環MRP是在MRP理論的基礎上出現的有反饋功能的閉環MRP理論。制造資源計劃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將企業的生產制造、財務會計、市場營銷、工程管理、采購供應以及信息管理等各個部門納入總體管理之中,構成企業的完整運作系統。在MRP II的基礎上,于1990年進一步發展為企業資源計劃ERP (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進而將供應商和企業內部的采購、生產、銷售以及客戶看作是一個緊密聯系的供應鏈,通過信息技術和管理理論對企業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全面集成管理。

(3)CIMS的推廣應用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OMS(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是以企業信息為基礎,強調企業生產和管理的優化,將計算機集成制造發展為以信息集成和系統優化為特征的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OMS是一項集產品過程設計、制造和管理為一體的計算機綜合自動化制造系統,是以計算機技術作為手段,把企業內各個部分、各種技術集成為一個整體優化的一種生產模式。

(4)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E-Commerce)是指采用網絡技術實現數據的交換,從而完成整個的商業交易過程。電子商務不僅包括商業交易,還包括政府職能部門提供的電子化服務、電子銀行、跨企業共同協作、網絡購物等。此外,通過信息技術將企業、用戶、供應商以及其他商貿活動涉及的職能機構結合起來,完成企業之間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轉移。

篇(8)

引言

在我們國家造紙工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盲目擴張,導致出現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能源消耗還有環境污染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們國家造紙行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我們國家造紙行業在今后的發展方向。

1紙及紙板生產和消費情況

據我們國家統計局在2017年的統計數據,我們國家截止2017年造紙企業共有2754家,總收入超2000萬美元,相較于2016年而言,減少了3家企業。造紙行業同比增長3.90%,資產的負債比率有所下降。在我們國家當中,有很多的中小型造紙企業。從2017年至今,我們國家中小型造紙企業的造紙產量大約占到總造紙產量的一半左右。因為造紙行業的供應緊張且紙制品價格的提升,對于中小型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并慢慢的退出來造紙市場。在最近幾年,造紙行業的經濟規模正在不斷的增長,行業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2紙漿生產和消費情況

作為重要的造紙原料,紙漿其產量以及質量對整個造紙行業的發展都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直以來,由于廢紙紙漿其成本較低且環保,所以就成為了我們國家造紙行業的重要原料之一。尤其在近幾年當中,對于廢紙漿的消費比重逐年上升。到2017年,我們國家的紙漿消費總量就已經達到了10051噸,而在其中廢紙漿就占到了6329噸,占比為62.7%。但是,因為廢紙回收行業沒有較為成熟的體系,且環保的意識不高,所以在我們國家當中對于廢紙的分類并不明確,雖然對于廢紙有著較高的利用率,但是回收率并不高。還有,因為在我們國家當中,紙漿主要有草漿、廢紙漿、竹漿還有一些木纖維,而這些原料受到條件的制約對我們國家造紙行業的影響也較大。對于廢紙漿的利用率雖然在逐年上升,但是在造紙行業當中對于木漿的使用并無較大變化。而受到國內木材短缺等因素的影響,對于造紙行業的發展有著較大的限制作用。森林資源總量相對較少,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較低,可用用材林面積僅占13%。森林資源的短缺導致了木材資源的供求矛盾。我們國家所生產的紙漿遠遠無法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在2017年,我們國家消費的紙漿總量為10051萬噸,在其中廢紙漿、木漿還有非木漿分別占6302、3152、597萬噸。通過對紙漿其來源進行分析發現,我們國家的木漿為1040萬噸,進口的木漿為2112萬段,國內廢紙漿4239萬噸,進口廢紙漿2063萬噸。就目前而言我們國家在紙漿的生產能力方面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造紙行業就必須要以進口的方式來獲取到造紙原料。自2010年至今,我們國家木漿每年的增長率為5.62%,而進口木漿每年增長率為9.06%,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木漿進口國。而在這種情況下,無疑會帶來很多的風險,比如貿易開放、政治因素以及匯率等方面的影響??偠灾?,我們多家造紙行業必須要減少對紙漿進口的依賴,減少潛在風險,保障造紙行業的穩定發展。

3能源消費和資源利用情況

篇(9)

(1)上世紀七十年代,原糧食部組織了全國范圍內的碾米設備選定型工作。通過這項工作,使得我國的碾米機械水平大為提高,當時已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在東南亞已處領先地位。我國的礱谷機技術至今仍不失為世界同類產品中的先進技術。

(2)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陸續引進了數百套國外先進的面粉、碾米、飼料等成套加工設備和技術,通過長達近十年的消化吸收攻關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國的糧食加工機械制造水平,縮短了我國的糧食加工機械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但是,受當時體制和條件的制約,糧食加工機械設備的消化吸收工作主要是山原生產廠家承擔,力量分散,缺乏國產設備成套化和規?;a方面的考慮,使我國糧食加工機械制造業失掉了一次產業整合、規模化發展的好機會??上驳氖牵暳霞庸C械制造、碾米加工機械領域也出現了成套設備和技術生產廠家一汀蘇牧羊集團、江蘇正昌集團、湖南郴州糧機廠、浙江諸暨糧機廠一等,成為首批掌握成套設備和技術的糧食加工機械制造企業。這些成套化、規?;洜I的企業向全國同行展示了技術水平、設備質量、售后服務方面的優勢和特點。

(3)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糧食加工機械制造業如同其它機械行業一樣逐步走向市場。特別是自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使糧食加工管理放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許多國營糧食加工機械制造廠因不能適應新的市場經濟體系,紛紛陷入困境。經過國有企業改制浪潮,大部分通過管理層承包或整體出售,成了集體、個體及股份制等多種所有制的工廠。他們憑借老廠幾十年的人才資源、技術力量和品牌優勢的積累,加上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一些有膽識的民營廠領導注重科研與科研院所合作,花費重金引進先進機械加工設備,提高了糧食加上機械制造質量,逐步向成套化,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同時注重打造名牌產品,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例如:

1998年,原安陸糧機廠的十多名骨十,以股份制的形式組建湖北永祥糧機公司,公司迅速壯大。到2005年,水祥公司資產超過億元,年銷售收入8000萬元,上交稅金500萬元,遠遠超過原廠的業績。水祥糧機公司的崛起引發了群起效應,現在安陸的民營糧機企業已發展到近三十家,糧機產業總資產已近3億元,從業人員近3000人。糧機產品已拓展到碾米、榨油、面粉、倉儲運輸、膨化、脫粒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產品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糧機的銷售額超過4億元。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行業界限,一些國防工業體系的企業,借助軍轉民的優惠和企業加工裝備方而的優勢,投人很大的力量開發生產糧食機械,如天津核理化院、哈飛公司等。這些企業目標大都瞄準技術難度高的設備,如:面粉加工設備中的磨粉機、高方篩、清粉機和大米色選機等。

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提供的‘份最新資料顯示,開前,中國糧油和農業機械工業企業約為8000余家,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1470家,其中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487家,民營企業916家,三資企業67家,分屬農副食品加工專用設備、飼料生產專用設備、畜牧機械、機械化農具等。截止同前,糧油和農業機械企業資產669.6億元,其中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為358億元,占總計的53.5%;民營企業資產為274.6億元,占總計的41%;三資企業資產為36.8億元,占總計的5.5%。行業從業人數為41萬人。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外資企業紛紛采取合資、獨資的方式走入國門。瑞士布勒公司在向我國銷售了幾百套面粉、大米加工設備后,在無錫、深圳投資創辦了獨資糧食加工機械、電子設備制造廠,最近又收購了“陜西糧機”等企業,占據我國糧食加工機械高端市場的意圖顯而易見。日本佐竹公司借日本進口我國東北大米,成功向我同推銷了數十套碾米機械設備,并于1998年在蘇州建立了糧食加工機械生產基地,2004年在廈門建立第二工場,先后成立了北京、哈爾濱、沈陽、成都、廈門等多家事務所,同時利用其收購的英國西蒙公司技術在我國推銷剝皮制粉設備和技術意大利GBS公司在我國也有70多條面粉生產線的成套設備,2004年該公司進軍北京,成立了吉必圣糧食機械公司。美國皇冠公司1997年在北京建立辦事處,2001年與武漢友誼成立合資公司,成為國內最有競爭力的油脂加工設備生產廠商之一。

綜上所述,我國糧機制造領域已經匯聚了擁有世界上最先進制造技術的國際跨國公司,我國糧機企業面對強大的國外競爭對手正努力奮斗,進行行業內的技術升級和組織整合,一些龍頭企業已擁有數控車床、數控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機和噴涂流水線等先進設備和加工手段,糧機制造業已有了值得客戶信任的名牌產品。

二、國外糧食加工機械制造業的現狀

國外擁有先進糧機制造技術的企業大都有兒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特別是近幾十年米,國際上糧機制造業發生了一系列大的企業兼并活動,完成了產業整合,出現了全球性跨國公司。1972年,布勒公司通過收購德國的米亞格公司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糧機制造供應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生產面粉加工機械但更以飼料加工機械見長的貝爾加公司收購本國知名的面粉加工機械企業圣加蒂,再于2000年兼并另一家同樣知名的面粉加工機械企業圣高爾菲特公司,形成最大的面粉加工機械生產商GBS集團。原英國的西蒙公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與另一老牌糧機生產商羅賓遜公司合并,不到十年就被以生產碾米機械聞名于世的日本佐竹制造所收購。

如今這些世界級糧食加工機械制造公司都在我國落了戶,并建立起了完整的糧食加工機械、電子設備等制造體系,設立銷售公司,有計劃地逐步收購我國糧機制造行業內的強勢企業,以求壟斷國內市場。我國糧機制造業正面臨巨大的挑戰。

三、國內糧機制造業存在的問題

3.1技術裝備水平低

我國糧機制造企業的規模和實力與國外著名糧機制造公司的差距顯著,擁有的 技術力量和先進制造裝備數量、檔次相去甚遠,機械產品在設計水平與制造工藝方面還達不到國外先進水平。在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能力上更是無法與其相比,自主創新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仿制產品多。不少民營企業自己沒有加工能力,采取外協加工再進行組裝來生產設備,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自1998年來,由于缺乏行業管理,大多數產品沒有統一標準可依,設備造型落后,外觀粗糙,穩定性和可靠性差,工藝性能低、能耗高,無故障時間短,使用壽命短。

國內制造企業只能生產一兩個品種,廠與廠之間互相惡性競爭。這在國內面粉加工機械制造業表現最為突出,雖然單機生產堪稱全球之冠,但卻沒有一個具有能完整生產面粉生產線能力的食業,甚至沒一家能同時提供磨粉機、清粉機、高方篩三大主機的廠家。使用國產設備配套新建的面粉廠,試車時,有多達一、二十個廠家的技術人員參加調試,眾多廠家參加調試人員溝通協商不暢,調試工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國際跨國公司提供的是包括工藝設計的完整配套生產線,設備質量有保障,車間整齊有序,工藝成熟可靠。試車時,技術人員配合默契,不扯皮,調試工作效率高。

3.2品牌意識薄弱

國內糧機制造行業目前有數以千計的生產廠家,大都未形成規模優勢,產品類同嚴重,如去石機,振動篩這樣的單機設備,據中華面粉網的統計,生產企業超過40家以上;就是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磨粉機,在國內也有超過10家以上的廠生產。

然而國內糧機制造業除了幾個知名企業比較注重創建和保護自己的品牌外,不少中小型糧機制造廠家為了迫求眼前利益一味仿造;為爭訂單互相壓價,惡性競爭,只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際關系的拓展和公關上,沒有品牌效應意識。由于銷售價格低,利潤低薄,又形成企業無力負擔售后服務工作,售后服務的欠缺使得國內的糧機產品在用戶心日中一直擺脫不了低檔貨的地位,不能和國外品牌同等產品處于平等競爭地位。導致整個行業經濟效益下降,技術水平難于提高,逐步喪失市場競爭力。

牧羊集團是集飼料、倉儲、糧食機械等產品研發、工程設計、制造、安裝與服務為一體的著名企業集團。公司現有總資產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2億多元,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其中山口1200萬美元,目前是最人的國內糧食加上機械制造企業。但與瑞士布勒、日本佐竹這樣的國際跨國公司相比,規模實力相差就太人了,國內糧機制造業企業已經感受到來自國際品牌強人的壓力。樹立現代國際市場的競爭觀念,在競爭的同時加強合作,使資源配置更為合理,效率更高,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創建自己的品牌,是組建航母型糧食加工機械制造企業的必由之路。

3.3經營觀念有待提高

瑞士布勒進軍中國糧機市場有著明確的目標,即占領中國面粉加工機械的高端市場。為實現這個目標,布勒公司制定了一套市場發展的戰略。自1982年,布勒公司進入中國,在北京成立辦事處。至2006年1月,布勒控股與汀蘇保龍農牧機械有限公司合資創建了第四家生產基地、專業飼料機械制造商一布勒(常州)機械有限公司。

布勒公刊在經營策略上始終堅持:注重品牌,設備制造質量第一,以用戶為本。根據中國的國情,推出層次不同的產品,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系統,加強同客戶的溝通,大力宣傳品牌。

二十多年來,布勒公司根據我國糧食加工機械制造業情況,對其在中國的企業進行了戰略整合,同時兼并國內行業的骨干企業,既消滅了高端的競爭對手,又拓展了市場,減少了投資風險,大大地降低了運營成本,逐步實現了其對中國面粉加工機械的高端產品和技術壟斷的目標。

在市場的爭奪上,國內有些企業不是以產品質量取勝,而是靠拉關系促銷。而國際跨國公司的經營策略是提供上百頁內容詳盡的合同,首先贏得客戶的信任;再以高質量產品利可靠的技術、完善的售后服務,滿足客戶的需求。這樣的競爭結果必然是我國企業將喪失技術含量高、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面粉設備加工廠失去競爭力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四、我國糧機制造業發展思路

根據統計資料,2002年底全國大米加工企業8991個,年生產能力7324萬t,年生產大米1878萬t,開工率25.65%。1998年底我國已擁有生產能力為50t/24h-1200t/24h設備的大、中、小各類面粉加工企業近千個,其中采用50t/24h以下的小型機組約4萬個。面粉全行業目前的年加工能力已達3.5億t左右,而整個行業的年加工量不到1.3億t,面粉行業的開機率已不足40%。統計數字表明:我國糧食加工能力已達飽和狀態,糧食加工廠的大規模建廠提升技術水平工作已告一段落,國內糧機制造業面臨產業整合階段。

挑戰和機遇總是共存的。近年來,國外設備和技術進入國內市場,擠壓了國內糧機制造業的生存空間,但是也促進機械制造工業開拓新市場,尋求出口,走向世界。據海關統計,2006年1-4月我國糧食加工機械及零件出口1578萬美元;畜禽飼養機械出口2274萬美元。

篇(10)

(2)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中國沒有哪一家通信企業能像華為這樣每年都拿出超過銷售額10%的資金用于專門的產品研發,對一個前途未卜的3G持續投資上百億美元進行開發。華為這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在NGN網絡的研發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順利實現由中低端路由器向高端路由器的轉換,最終擁有和國際通訊巨頭同場競技的實力。

(3)強勢企業文化。華為公司奉行的是“狼性文化”,狼的三大特性: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群體奮斗。“狼性文化”的主要表現是:華為在產品研發上大手筆投入,為開發產品而不計成本;為了企業持續發展,積極進行像狼一樣的市場攻伐?!度A為基本法》第一條就寫道:“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于激活狀態”.狼性文化促使華為始終為了自身的進步不停奮斗著。

(4)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華為的營銷戰在業界歷來以快、狠、準著稱,不管是在創業初期推行的“農村包圍城市”還是在發展過程中令對手嘆為觀止的客戶關系經營,華為的目標只有一個:拿到訂單,占領市場。作為公認的“營銷帝國”,華為總能采用最有效的營銷模式快速占領市場。

2、中興通訊。(1)明確的戰略定位。與華為的專業化發展戰略不同,中興一貫將自己的戰略定位在多元化、差異化上。20多年來中興通訊一向采取低成本穩定發展戰略,至今成為惟一擁有全套自主開發、自主品牌基站及交換系統的中國廠商。在研發與營銷投入上,中興并不像華為那么大手筆,中興租用的辦公樓都是不顯眼的辦公樓。

(2)市場導向,而非產品導向。2003年中興的銷售額曾歷史性地超過了華為。中興超越華為主要在CDMA和小靈通兩個產品上,表面上這只是兩個產品的問題,但實際卻是戰略的問題。中國聯通最開始選擇IS-95A增強型CDMA技術而放棄CDMA1X這種更為先進的技術,其重要原因是建設經營CDMA網絡的國家大都采用IS-95A技術。中興認準中國必然會采用成熟的技術而非最先進的技術才能保證網絡的安全可靠。

中興通訊開發小靈通產品可說是運用了“藍海戰略”.雖然小靈通被認為是被淘汰的技術,但中興通訊還是決定專門從事小靈通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在中興看來,中國農村面積廣闊,固定電話需求較少,用戶分布零散,但仍然需要鋪設大量的線路,纜線維護成本較高,小靈通通信可以解決有線通信實施過程中的難題。事實證明中興通訊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小靈通為中興創造了豐厚的利潤。

(3)“中庸之道”的企業文化。從中興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興一直采取穩中求進、低成本開發的戰略,這與中興的“中庸文化”有著密切關系。首先,中興能夠把握國內市場的每一個熱點。從GSM、CDMA到小靈通以及到現在的TD-SCDMA,中興幾乎能夠把握每一個國內市場的熱點。如在手機終端產品呈爆發性增長的2002年,中興通訊也沒被落下。中興通訊是國內唯一提供GSM、CDMA和PHS三大系列產品的手機生產企業,在CDMA、PHS手機上獲利豐厚。其次,中興擁有齊全的產品線。據說中興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產品線,“不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中興始終堅持的做法。

二、中國電信設備制造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分析

1、性價比優勢喪失。華為、中興在海外市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于利用國內的人力成本優勢,向電信市場提供更具性價比的電信解決方案,挑戰成本極限。據統計,歐洲企業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只有1300-1400小時,而華為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卻達到了2750小時,是歐洲同行的兩倍。與此同時,華為研發的人均費用只有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的人均費用大約為12-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正是依靠不計多干、苦干,華為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服務方面反應較快,研發投入產出比接近大多數西方公司的10倍,這就是華為低成本的核心所在。

電信設備企業的幾次大兼并,愛立信兼并馬可尼、阿爾卡特與朗訊合并、諾基亞與西門子合并,除了增強產品線和擴大市場覆蓋范圍的考慮以外,最大的希望還是節省成本。當華為還在奮力追趕北電、朗訊等二流電信設備商時,全球的電信設備市場只剩下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思科和摩托羅拉等五大玩家,華為以前產品的性價比優勢逐步消失,而完成整合的巨頭們下一步的目標則必然會對準華為。

2、缺乏市場應變的戰略管理能力。國際電信巨頭在短時間內完成合并使我們看到了他們優秀的戰略管理和實施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對市場的清晰和完整的認識,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有效把握,對市場挑戰和威脅的及時預警,對企業自身定位和戰略的理性的思考。

中國企業剛剛進入國際化競爭,在靈敏度和企業戰略應變上還需要加強。雖然華為也曾與馬可尼談判過收購,也曾同西門子商量過兼并,但是都沒有成功。由于中國企業應對變化的戰略不夠明確和肯定,在落實的細節上過多地糾纏、猶豫不定,并且缺少跨國并購經驗的經驗,導致了落實行動的遲緩。

上一篇: 理財投資比例 下一篇: 婦產科創新技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色婷婷中文在线 |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精品在线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成人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