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6:26: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管理專業主要課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003年11月,教育部統計學專業的專家達成以下共識:無論是理學類還是經濟管理類的統計學專業由于培養目標,知識體系和評價標準的差異,難以互相取代。相應地,統計學的教育模式也就分為兩類:一是按照理學類學科的特點設置課程,培養學生掌握通用的統計方法和理論的數理統計專業。二是按照經濟類學科的特點設置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堅實的經濟理論基礎、既懂數理統計方法、又懂經濟統計方法,并能熟練掌握現代計算手段的復合型和應用型的經濟管理類的統計人才。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看,在現在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對復合型和應用型的經濟管理類統計人才的市場需求更大。
一、當前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培養目標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統計人才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當前,我國很多經濟管理類高校的統計學專業是經濟管理類統計專業,授予的是經濟學學位,辦的卻是數理統計專業或半數理統計專業。課程設置中開出了大量的數學類課程且學時占的比重較高,過分強調數學基礎和現代統計方法,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主要根據數理統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知識體系要求制定,數學類的課程中統計學的知識點不多,由于數學前后承接性強的特點,學生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數學知識,造成學生應用能力差,實踐性不強,畢業生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2.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缺乏整體性
課程體系設置存在:一是課程體系設置不注重學科交叉,造成統計學專業學生只重視對本學科的知識,忽視了其他學科的知識,應用領域狹窄。二是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重復較多,統計應用能力的深度不夠。三是教學方案層次不分明,導致課程設置及內容在不同層次的統計教學之間無明顯區別,降低了教學質量。四是統計學教學還存在把經濟管理類統計專業課程設置成數學化的不良傾向。五是實踐教學內容相對于理論教學內容比重不夠,造成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六是與國外主流的統計學教學相比,教學內容沒有很好適應當今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所需的新要求、新知識和新方法。七是經濟管理類院校沒有結合自己的辦學優勢、地區特色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自主選擇應用領域和專業方向,統計人才培養的特色不突出。
3.師資知識結構亟待更新
一部分原先計劃統計專業畢業的老教師,數理基礎薄弱,現代統計方法欠缺,統計軟件不擅長,勢必影響了學生的數理能力和統計分析能力;另一部分數理統計學專業畢業的年輕教師,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功底薄弱,勢必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這兩種現象最終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足。目前這些教師受繁重的教學工作量,學歷提高等原因所限,難有更多的精力去更新和深造新知識,師資知識結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統計專業發展的瓶頸。
4.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不足
目前,一些院校統計實踐課程和現實情況聯系不緊密,沒有真正達到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目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實踐教學環節往往疏于組織和管理,多流于形式。
二、經管類統計學專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按照教育部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應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高素質”要求構建教育教學體系。“寬口徑”旨在培養學生既能勝任基層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日常統計業務,又能從事市場調查、經濟預測、信息分析和其他經濟管理工作。“厚基礎”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經濟與管理的理論基礎、計算機基礎、統計學基礎和數學基礎。“重應用”旨在培養學生應用經濟理論和統計方法去處理問題的能力。“高素質”旨在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2.圍繞培養目標調整、優化課程體系
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學專業完整的課程體系應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與其它選修課,本文著重對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的課程的設置提出建議。(1)專業基礎課:統計學專業的數學和計算機基礎課相對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說要求應該更高些。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要求也要高于其他經濟類專業。普遍開設的課程中可只保留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會計學三門課程。其他經濟學核心課以及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2)專業主干課:為了防止課程內容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相互銜接不好,照搬理學類統計專業課程的傾向,建議將現有的多門方法類課程設置為《統計學》、《數理統計學》、《應用多元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抽樣技術與應用》六門課程。對理論方法類課程的講授應與統計軟件的應用密切結合,對最基本要求的統計方法類課程,主要講授統計技術、基本思想和具體應用,不作過多的數學證明與推導。對統計方法的數學背景感興趣的學生,學校可以開相應的選修課。(3)應用類專業主干課:為防止應用類經濟統計課程分得過細,建議開設《國民經濟統計學》和《企業經營統計學》等兩門主干課程。各校還可根據自己的特色選開1-2門應用類專業主干課。
另外,在課程的結構上,還要強調數學、經濟學、統計學和計算機應用四個方面課程的有機結合。在專業課程設置時,須保證專業核心課程有足夠的學分和課時;對專業選修課程,各校可按自己的特色設置。對其他選修課,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等進行選擇。
3.構建“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建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五位一體”的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課堂實踐教學、集中模擬實驗、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畢業實習。課堂實踐包括課程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集中模擬實驗主要指學生畢業前在模擬實驗室的綜合模擬業務實習;社會調查主要指市場調查;社會實踐包括參加國家規定的調查諸如城鄉住戶調查、農業普查、經濟普查、人口普查等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畢業實習包括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實習。
三、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到今天,統計的范疇已覆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幾乎無所不包,它被廣泛用于研究社會和自然界的各個方面,而且它在現代化管理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統計學的應用就越加廣泛,高素質統計人才的需求就越大,我國高校統計學專業教育必須根據社會對統計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變革和完善,才能更好的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服務,才能促進統計學科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劉憶寧,楊丹江,段復建,謝永安.電子信息類院校統計學專業建設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3).
[2]伍長春,寧自軍,杜歡政.應用型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0(11).
[3]馮利英.統計學專業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4).
[4]曾五一,肖紅葉,龐皓,朱建平.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統計研究,2010(2).
[5]向書堅,平衛英.30年來我國財經類院校統計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統計研究,2010(1).
[6]徐群芳,顧光同,張香云.關于統計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探討[J].統計與決策,2008(13).
[7]孫清巖.統計學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對統計學性質的再認識[J].統計教育,2007(8).
[8]程土富,杜金柱.對統計學的課程建設、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統計教育,2005(7).
[9]李金昌.關于統計學專業本科教學的幾點思考[J].統計教育,2005(5).
[10]王振龍.我國授予經濟學學位的統計學專業本科教育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1).
[11]曾五一.關于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規范的若干問題[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4).
本屆論壇主要內容包括:
11論壇主報告:行業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領導講話,海內外知名經濟學專家、管理學專家介紹經濟管理學科教學的最新進展。
21論壇分報告:優秀論文作者、優秀課程資源主持人專題報告。
31高校優秀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展示。本屆大會將開辟專門場地,展示各高校優秀的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優秀的課程教學資源成果包括精品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學仿真模擬系統等。
本屆論壇專題主要內容:
(一)經濟類基礎課程教學
11經濟學課程教學
21金融、貿易、財稅、保險學課程教學
(二)管理類(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基礎課程教學
11管理學課程教學
21財務、會計學課程教學
31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
1、《經濟管理專業》是一門科學課程,屬于經濟門類應用經濟學學科,經濟管理主要研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合理組織、合理調節的規律和方法,它包括兩大方面:宏觀經濟管理,即國家對國民經濟體系和社會經濟活動的控制、指導、調節、監督;微觀經濟管理,即各類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個體勞動者的經營管理;
2、經濟管理是綜合應用性學科,它融合多種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注重總結實踐經驗和可行性研究。該專業主要面向在職從業人員,培養能勝任各級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3、《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應能比較全面地、系統地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掌握經濟管理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經濟應用文寫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備社會經濟調查和組織協調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各種問題。
(來源:文章屋網 )
1、《經濟管理專業》是一門科學課程,專業主要面向在職從業人員,培養能勝任各級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2、經濟管理系開設的專業是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專業,經濟類專業有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學等,管理類專業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國際商務、文化產業管理、旅游管理等。
3、畢業生應比較全面地、系統地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掌握經濟管理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經濟應用文寫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備社會經濟調查和組織協調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各種問題。
(來源:文章屋網 )
1.1專業人才培養方法和師資
廣西16所高職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在培養方法和師資與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要求還存較大差距。
1.1.1對實踐實訓重視不夠從表2分析可知,6所高職院校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比基本達到1:1,但各門課程的課內實踐課時所占的比重偏小,尤其是專門實踐課程不多。由于受企業硬件資源限制或者企業出于安全考慮、商業保密或怕影響正常生產等原因考慮,學生實習時基本沒機會真正從事企業管理,只能在工廠從事生產一線工人的操作,學用完全脫節。此外,16所高職院校在教學設備、實訓基地建設投入也不高。目前,僅有廣西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有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
1.1.2普遍缺乏“雙師”型教師專業教師不僅要有先進教學理念,也必須掌握案例分析、實踐教學、課堂模擬、課堂討論、雙語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不同教學模式,這要求工商管理專業教師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高職工商管理是實踐性學科,對教師還要求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對廣西16所高職院校的抽樣調查表明,具有企業管理背景的專業教師占極少一部分,尤其是具有全面企業管理經驗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普遍缺乏“雙師”型教師。
1.2專業特色分析
在廣西16所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中,只有25%有自己的特點,絕大部分學校專業特色不明顯。廣西外國語學院利用外語優勢,致力于既懂外語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則定位于商場管理方向;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側重于企業文化管理,具有管理與文化、傳播相結合的特點;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利用其工科優勢,專業側重于質量、控制方面。
2對廣西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建議
2.1專業建設必須立足于廣西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發展、企業發展的需要
熊遠光(2010)認為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建設必須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規模、產業結構及其變化、對人才的差異性需求,影響和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方向設置、課程體系的設置。因此,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建設,首先必須立足于廣西,服務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國家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努力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據廣西區工信委統計,2012年廣西食品、石化、汽車、冶金、機械、有色金屬、電力、建材8個千億元產業全部工業總產值達1.8萬億元,5年內從6103億元增加到1.8萬億元,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30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2280家、10億元以上企業180家、100億元以上企業15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位置、北部灣經濟區功能定位和千億元產業發展,給廣西工商管理人才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我國中小企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止2010年2月,我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數量超過420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其中,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創造了75%的就業機會。中小企業對管理人才有著現實需求,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必須著眼于中小企業。
2.2專業定位必須切合高職畢業生職業發展及實際就業的方向
從特色專業角度看,工商管理專業建設一要解決好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二是要明確專業服務面向的定位。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主要是為當地企業培養基層管理者。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國高職畢業生就業更多地是面向生產一線。從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看,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入職后從事的一般是企業的基層綜合管理工作,相應崗位大致有:采購、倉儲、生產管理(班組長)、市場營銷、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調度、電子商務管理、項目管理等。在職業發展的中后期,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主要走向部門經理管理層,只有少數會提升到總經理層和副總經理層。此外,根據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連續多年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追蹤調查,發現就業方向大多集中在第三產業(服務業),尤其集中在工業企業、商業零售和超市、商業批發與其易、金融與保險、旅游餐飲和競館等行業。服務業已成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主渠道。ISO9001標準作為建立一種完善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方法已普遍地被世界所接受,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供應商提供質量保證的要求。ISO9001質量管理理念和5S管理模式已經深入人心,OHSAS1800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等先進的管理理念也成為企業管理的潮流,開設質量管理方向成為一種必然。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畢業生職業發展及就業實際,對專業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定位。例如,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將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確定為“培養企業基層管理者”是比較合理的。在專業方向設置上,生產運作管理、服務業管理、質量管理方向則應作為建設的重點。
2.3專業課程群設計要反映區域經濟和優勢產業的特點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要反映區域經濟和優勢產業的特點。專業課程群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專業主干課程以及專業崗位技術(或技能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是區別一個專業與其他專業的標志;專業主干課程是專業的主要課程,是從核心課程延伸出來的,可以有多門課程;崗位技術(或技能課程)設計要依據專業崗位能力要求與專業服務面向,企業基層管理者所需要技能、技術、操作能力明顯比洞察、預見、判斷能力更重要。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培養目標密切相關。如果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企業基層管理者”,核心課程可以確定為《企業班組管理》;如果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中小企業基層管理者”,核心課程就可以定為《企業班組管理》和《中小企業管理》,其專業主干課程可以設《企業生產管理》、《企業財務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等。培養方向如果明確為“生產運作與質量管理”,工商管理畢業生就業對應的主要部門是質量部、檢測室、技術部、車間,對應的崗位為質量管理、生產管理、現場管理、檢驗員、班組長5個崗位,其專業主干課程還應該包括《質量管理》、《生產運作管理》、《企業班組管理》,專業崗位技術或技能課程至少要包括《統計基礎與實務》、《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及內部審核》、《ERP模擬應用(沙盤)》、《物流管理與庫存控制》等課程;培養方向如果明確為“服務業管理方向”,專業主干課程應該包括《服務業管理》、《服務業生產流程設計》,專業崗位技術至少要包括:《商場管理》、《倉儲管理》、《服務策劃》、《服務質量保障與控制》、《個人與團隊管理》、《現代物流管理》等課程,并增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專題講座。此外,專業課程群設計還要結合專業服務面向定位進行設計,增加學科基礎課程。例如,如果服務面向的是廣西制糖產業,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群中就應該設有《制糖技術與工藝》課程。
[作者簡介]韋曉菡,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教師,經濟學碩士,廣西南寧530004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3)02―0149―03
廣西是一個農業省,農業人口多,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在廣西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迫切需要大批優秀的農村經營管理人才。而從農村調查情況來看,許多用人單位反映,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雖然具備了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適應能力,但創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自主創業成為解決就業困難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創業的成功率,擴大就業面。本文首先探討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并以廣西財經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分析了該專業目前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能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
(一)創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創新指的是學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態度和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創新性思維和創新性工作的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進行兩個轉變:一是人才培養要從過去的側重理論研究向側重實際應用轉變,畢業生能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相聯系;二是人才培養要從過去的窄深專家型向寬口徑通用型轉變,畢業生既可以在各級黨政機關從事行政管理、研究和制定農林業發展政策等工作,也可以在各類涉農(林)企業從事企業經營管理、信息統計、咨詢等工作。通過兩個轉變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和復合型的專業人才,他們既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社會調查與分析能力,能夠發現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具有動態的思維方式,能夠從獨特的視角審視不斷變化的農村和農村經濟,從而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創新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創建“基礎+模塊”的課程體系,基礎教育部分既包括英語、數學、計算機等工具形式的課程,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文化、音樂、藝術等知識和技能為主的公共基礎課。在專業課方面,突出專業基礎與專業方向并重的原則,推行“基礎+模塊”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即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下設置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任選課程,通過專業主干課程使學生掌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知識,通過專業任選課程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劃分為若干個專業方向,每個方向為一個“模塊”。學生在低年級主要學習公共課與基礎課,打下寬厚的基礎,在高年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志向和個人興趣特長選擇專業方向,然后根據模塊組織有針對性的專業課程教學,為未來的就業提前作好準備。同時還要通過定期對用人單位的回訪了解用人單位對本專業人才的使用意見,根據反饋意見適時地調整課程設置,從而增強課程的靈活性與實用性,使課程體系更符合創新型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
(三)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機制。對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管理,學院需要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機制。首先,通過學院學生會、學生社團和班委會等學生自治組織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使得學生在自我管理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轉變教職工職能,從以管理為主轉為以服務為主,一方面輔導員與專業老師通過提供專業意見,推動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參加各種專業活動,使得學生在參加活動過程中實現知識結構的完善并加深對本專業的認識;另一方面老師還可以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與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通過探索自我、了解自我,使學生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
(四)創建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容易忽視學生的特點和個性,不利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導致了學生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探究式學習,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形成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探究式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提倡案例教學,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自主分析和處理問題;二是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鼓勵學生在導師指導下,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調研和科學研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三是增強理論教學的實踐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在理論課程中安排外出參觀和將課堂知識與自身科研課題相結合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教學中成績的評定要采用多種考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避免學生只注重考試分數而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
(五)創新實踐教學模式。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是集教師、學生、校內外實習基地和相關部門為一體的綜合系統。要確保實踐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采取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采取“請進來講座、走出去實習與興趣小組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聘請相關領導和專家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另一方面帶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見習和參觀,并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設置不同的興趣小組,進行有針對陛的社會調查與研究。二是創新實踐教學課程,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和學科建設的形勢,對實踐教學課程的數量和內容進行適度的調整,使實踐教學課程能體現學科特色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三是建立和完善質量評價與激勵機制,通過制定從職稱評定、評優、培訓方面的支持制度,鼓勵教師深入開展實踐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同時也要加大學生在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權重,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二、廣西財經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在廣西財經學院目前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在專業課程模塊中設置了農業經濟學、農業政策學等專業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但是對涉及農業經營與發展的前沿問題與熱點問題的課程設置還不夠系統,可能導致學生在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時遇到一定的困難,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對農業經濟的興趣,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二是在專業任修課模塊中開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等課程,這些課程中能體現專業特色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課程不足,不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和擴大知識面,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三是現有課程中在內容上存在較多的交叉重復現象,這一方面導致學生重復接受不同課程里的相同內容,感覺學習較為乏味,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每個教師在講授重復內容時都認為其他老師會作詳細解釋,結果導致學生對該內容的理解不夠系統深入。
(二)學生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廣西財經學院2011年新設立的專業,目前還沒有畢業生,部分學生對就業情況存在疑慮,同時作為新專業許多學生對專業的了解不足,而學院學生會、學生社團和班委會等學生自治組織在穩定學生專業思想、增強班級凝聚力方面雖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夠自信,學習動力不足,在學院有涉農專業的年級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整體成績相對于其他專業較低,因此學生自治組織在未來工作中如何激發該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仍是一個難題。
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第二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雖然輔導員和專業老師提供了指導,但是課外專業活動得到學生呼應的不多,師生在活動的形式與內容上交流不足,這使得學生難以通過這些活動來培養創新能力。
(三)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首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中雖然采用了案例教學的方法,比如以小組形式輪流上臺講述本小組對案例的理解,但是以小組形式完成案例準備工作導致一些學生產生搭便車思想,沒有認真完成案例分析,不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其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在低年級時就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了科研導師,但是學生在低年級時對自己未來專業方向的理解還不清晰,變動可能性大,這就導致了科研導師在學生科研活動中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最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考核過程中多以最后考試成績或論文成績為主,這使得學生對日常的課堂討論、課堂作業和課外實踐重視不足,學生無法扎實掌握課程知識,難以在課堂知識基礎上培養創新性思維。
(四)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學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但是在實踐課程的教學中提供給學生的實習、實踐機會不足,在將實習、實踐教學與理論課程體系進行銜接和融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實踐教學中的問題包括:一是在實踐課程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學時間被理論教學占用,實際操作無法到位的問題;二是經貿學院初步與一些涉農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但是目前安排學生前往這些單位進行教學實習還較少,實習基地數量和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三是畢業實習雖然安排的時間較長,但是缺乏相應的跟蹤管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農林經濟管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專業實用技能難以判斷。
三、完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一是適當增加選修課程的備選比例,擴大學生選擇范圍,增設一些能夠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理論課程和體現專業發展前沿的課程;二是在課程體系中要處理好先修課程與后續課程的關系,解決好課程之間內容交叉、重復與脫節的問題,使課程結構更科學,課程體系所體現的知識結構更完整。
(二)轉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管理機制。一方面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會、深入學生宿舍等多種形式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專業學習中所面臨的困惑和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第二課堂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要制訂合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首先,通過完善學院學生會、學生社團和班委會的管理制度,使學生自治組織在推動學生自我管理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其次,設置鼓勵學生創新的激勵措施,結合學校創新學分申請和二級學院創新個人、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的評選等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改革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方法。首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科研導師的確定可以在學生進人大學二年級課程學習時再進行選擇,因為學生通過一年的大學學習,對自己未來的專業方向和本專業有了初步了解,此時確定科研導師有利于學生在未來參與大學生創新項目和科研競賽、撰寫畢業論文時由同一位老師進行指導,學生的科研訓練具有較好的延續性,并且科研導師也可以讓所指導的學生參與到自己的課題中,增加學生參與社會調查的機會,更好地培養其創新能力。其次,建立側重于日常工作的成績評價體系,學生在日常教學中以個人形式或小組形式完成的作業在總體成績評定中占主要地位,并要求小組在完成作業過程中要明確人員分工,在進行小組整體成績評價時也對個人進行考核,增強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完善實踐教學模式。首先,加強與涉農企事業單位合作的深度,通過聯合舉辦一些專業比賽、安排學生前往這些單位進行教學實習等方式,增加學生實踐機會,同時還要積極開拓實習基地,增加實習基地數量,使學生在寒暑假能到基地長期實習。其次,加強對畢業實習的追蹤和考核,盡可能引導學生到與本專業相關的單位進行畢業實習,定期與學生就畢業實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并在學生實習結束后對實習單位進行追蹤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實習學生的評價,提高實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徐輝,黎東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0,(12).
隨著我國高職院校發展中的專業建設問題的凸顯,人們積極探索專業建設的新途徑。高職專業建設大體上有三種類型:一是適應社會需求.形成特色的高職專業;二是參照本科專業建設,形成本科壓縮版的高職專業;三是參照中職專業建設。形成中職提升版的高職專業。可以說,后兩類高職專業是難以適應社會需求的。如何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職專業成為高職專業建設中的難點。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方針。這一職業教育方針明確了高職專業建設要以就業為導向,通過進一步加大與行業、企業的緊密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用人需求“零距離”,這無疑是解決高職專業建設的根本出路。從近幾年的招生、就業形勢看.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呈現出優勢,形成供求兩旺。本文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建設為例,對構建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職專業建設新機制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主動面向市場,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形成就業導向機制
高職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職業性。從某種程度來講.職業性就是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專業建設能否主動適應社會實踐需要,能否隨著生產、技術、管理的變化而改善結構,切實培養生產第一線急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成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解決高職專業建設問題的根本所在。
(一)適應區域經濟布局,合理設置專業
根據經濟區域布局的需求,設置相應專業,如經濟區域以服務業為主。則相應設置服務業方面的專業。如經濟區域以制造業為主的,則相應設置制造業方面的專業。
(二)適應產業結構調整而調整專業設置
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發展.國內外市場變化而不斷調整、升級。專業設置與產業及產業群是緊密相關的,產業結構調整,專業必須隨著調整,否則,就難以適應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教育具有滯后性,因此,專業要根據產業的中長期規劃,及時加以調整。
(三)適應崗位變遷。調整專業設置
專業對應的崗位及崗位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而引起了變化,由此應進行專業調整。
二、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形成專業指導機制
經濟管理類專業按專業設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其成員由企業、行業、政府部門和高校等的行家、專家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指導專業設置
在老專業的調整、新專業的設置中,我們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并對專業調整、設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進行論證。如醫藥營銷專業,就是在廣泛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制藥產業的發展而專門開設的特色專業。
(二)指導構建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人才培養的重要文件。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請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加以論證,確立可操作的高職人才培養方案。
(三)指導和培養“雙師型”教師
每年安排專業教師至少一個月的社會實踐,請專家指導,了解專業相應崗位能力的構成,熟悉實際崗位的操作流程、方法和技能。通過教師實踐,促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研究,把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落到實處。
(四)請專家講課、開講座
經濟管理類專業每學期都有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擔任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直接將企業實際做法引入課堂,教得有用,學得有效。同時請專家不定期來院講座,把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等及時傳授給師生,營造了師生與專家互動的氛圍。
(五)指導學生實踐
學生實踐的指導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指導學生的崗位實踐.另一方面對學生與崗位的適應性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專業能力、敬業精神、遵守公德、責任意識、吃苦耐勞、服務意識、團隊合作、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專家的評價客觀公正,對改進人才培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專業主任開拓創新。形成專業責任機制
專業主任在專業建設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專業主任按照崗位職責要求,工作的重心就是專業建設。經濟管理類專業主任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首先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分別調查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映。對畢業生調查的主要內容有專業對口程度、崗位適應狀態、崗位滿意程度和月薪等。通過用人單位調查的主要有思想政治表現、知識水平及工作能力方面的14個項目。在對畢業生跟蹤調查的資料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初步人才培養方案,組織教師討論,修改初步人才培養方案,再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綜合專家意見修改人才培養方案,然后上報審批。
(二)組織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
這一環節主要包括課程整合、落實教師(包括聘請基地的兼職教師)、做好實踐教學的組織工作、組織學科競賽活動和考證等。
(三)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專業主任負責與基地聯系,按照“校內基地工廠化、校外基地學校化”的要求,各專業都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跟班實踐、頂崗實踐,提高學生實踐性能力。同時校內基地在保證教學的前提下,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承接開發項目。
(四)檢查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效果
人才培養方案的最終效果是看社會的認可度,具體通過就業率、穩崗率、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反映出來。各專業通過畢業生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座談等加以評價。
四、明確課程組、骨干教師任務,形成專業動力機制
(一)圍繞專業進行課程改革
在制訂課程和教材規劃的基礎上,各專業積極探索工學結合課程、項目化課程、任務引領課程,強化實訓教材建設。課程建設目標明確,有校級精品課程,也有爭取省級或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適應性強,有自編的,也有合作的,還有省重點教材、國家規劃教材。
(二)實行教、學、做相結合
在教學中,做到邊學、邊做,學做結合。理論基礎教學與實踐教學做到1:1。實踐教學從模擬到真實項目,從師傅帶徒弟到頂崗實踐。
(三)全面實施“雙證”教學
學歷證書教育與從業資格證書教育相結合.把從業資格要求的內容融入相關課程,做到既不偏離專業系統方向,又符合職業工種要求,把培養高技能應用人才的根本任務落在實處。近幾年來,我院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雙證”率在98%以上,其中高級的在20%以上。“雙證”教學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除了提高學院的信譽和知名度外,更主要的是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五、校企合作。基地建設,形成專業依托機制
(一)建立分層校企合作基地
校企合作基地按雙方緊密程度分為一般性基地、緊密性基地和示范性基地。一般性基地主要是安排學生實習等,緊密性基地主要是進行教學、科研及校企文化互動等.示范性基地主要是在緊密性基地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地,充分發揮工學結合的作用。
(二)依托基地實施實踐性教學
首先,依托基地,把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經濟管理技術人員,充實到兼職教師隊伍;其次,依托基地,教師直接參與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有效提高了教師實踐性教學能力;再次,依托基地,進行學生的實訓和畢業實踐。有的學生通過基地的實踐,實現在基地就業。實踐證明。依托基地實施實踐性教學,是培養人才緊貼市場的有效做法,從而使教學與崗位形成零距離。
(三)理論教學規范化
理論教學從授課計劃、備課、講課、輔導到考核,都有一系列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部門嚴格按制度進行檢查和考核。
六、嚴格管理,督導結合,形成專業質量機制
(一)建立督導體系
為了加強專業建設的質量管理.在專業層面,建立由專業主任、企業兼職教師、課程組長和骨干教師等組成的督導小組。形成專業督導小組督導、教師相互評教和學生民主評教的體系.與學院的督導相互聯系、構成一體。專業督導的重心是人才培養過程中是否主動適應社會需求
(二)加強實踐教學的督導工作
從目前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看.辦專業的最大難點之一是學生的實踐性教學問題。如會計專業即使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得比較健全,但與學生以后上崗的真實環境仍存在差距,其他專業更是如此。因此,校內實訓以仿真性為主,校外實訓采用跟班、頂崗等形式。實踐教學的督導有別于理論教學。既要察看教師的指導.又要檢查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既要查實踐教學過程。又要驗實踐教學的結果。
七、重視專業建設研究。形成專業拓展機制
(一)職業教育專業理論的研究
專業理論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用以指導專業建設的一般原理。現在著重研究專業建設中出現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比如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問題,高職專業與獨立學院專業、本科專業質的差異性問題,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問題,國內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國外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問題等等。以職業教育的理論探索,促進專業建設的不斷改革和深化,切實增強高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
(二)專業教改研究項目化
專業教改項目分為招標和自行申報兩類。專業教改的招標項目一般是根據專業建設需要提出來的,自行申報項目是教師根據專業建設的要求而申報的。這兩個項目的評議、立項及資助政策基本參照科研項目管理,從而有效地調動了教師研究專業教改項目的積極性,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八、發揮輔導員、班主任作用,形成專業促進機制
(一)圍繞專業做好班級管理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在輔導員、班主任工作中設定三個具體目標,大一以“形成專業意識.打好專業基礎”為管理目標:大二以“鞏固專業思想,培養專業能力”為管理目標;大三以“樹立職業理想,具備職業素質”為管理目標。這個目標體系的設定是體現“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的主線,具有梯度性和關聯性,并以形成集體意識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念為最高境界。班級的活動圍繞專業特點來展開.如召開專業相關的主題班會、開展技能競賽等等。以專業活動為載體,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形成學生的崇高理想和職業信念,從而使班級管理成為生動的、全面的、高層次的、與專業建設相一致的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122-02
在我國,《統計學》是一門理論性、應用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方法論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統計學》是經濟管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同時,為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以后走向工作崗位解決實踐問題提供重要途徑。在現今的大數據時代,對統計思想深入理解,對基本的統計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并懂得統計數據的分析方法,是目前經濟管理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西北民族大學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其辦學過程中始終以為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提供各種應用型人才為最重要的培養目標。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專業主要有金融學、經濟學、國際貿易、工商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統計學》課程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科平臺必修課而開設的。鑒于筆者多年從事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的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對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一、主要問題
1.授課課時不夠。一直以來,在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中,統計學課程的課時并不多,大多為54學時,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介紹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如統計學的基本概念、研究對象和方法、統計調查與整理、平均指標和變異指標、動態數列、統計指數、抽樣調查等,同時還增加了統計數據的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回歸分析和統計決策等。統計推斷內容的增加豐富了統計學的教學內容,適應了大數據時代對統計學發展的需要。但在有限的課時容納這些內容并結合案例進行講解,課時不夠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另外,有限的時間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這些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更談不上經濟管理實踐中去應用。
2.統計學與經濟管理專業相關課程內容不銜接。與統計學課程相關的課程主要有微積分、概率論,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多元回歸分析等。由于在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專業這些課程內容的講授主要有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經濟學院和管理學院分別承擔,使得各課程教學活動缺乏統一的組織,各門課程老師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渠道。在統計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其中的統計推斷與概率論中課程存在著重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時的大量浪費;而統計學中非常重要的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內容沒有足夠的學時進行講授,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帶來了不便。
3.教學方法與手段不合理。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專業在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是單一的以傳統講授為主,這種單一的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的啟發,課堂上師生缺少一定的互動環節,以致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某種程度上對許多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起不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雖然在講授過程中各章內容增加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但由于課時有限,案例分析大多只能布置學生課后完成。在教學過程中,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課程很多教師采用了多媒體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課堂信息,但相關軟件(EVIEWS,SPSS,STATA等)并沒有跟進,使得學生利用相關統計軟件分析、處理實踐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一定的提升。
4.實踐環節缺失。統計教學除了課堂講授外,統計實踐教學也是其中重要的環節。統計實踐教學一般通過實驗課和實踐課來實現。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專業通過社會調查等活動增強學生對統計學理論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運用統計思維、統計學相關軟件解決社會實踐問題的能力。而目前的情況是,西北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課時教學時間較短,每周僅為三課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統計學教師往往由于受限于課時少等原因,把統計學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教學上,而對于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同時,學生在課后主動結合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操作的機會也是比較少見,致使學生應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嚴重脫節。
二、改革探索的舉措
主要課程:《稅收學》、《貿易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公司金融學》、《政治經濟學》、《金融計量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談判模擬》、《金融會計學》、《精算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經濟思想史》、《證券投資分析》等。
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信用、城市經濟、電算會計、國際金融、國際投資、航空經濟、經濟計量、金融與會計、能源經濟管理、企業財務會計、金融服務與理財。
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怎么樣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畢業后既可以至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行政、人事)、市場分析和營銷策劃等工作,也可以進入大中型農牧企業和食品加工貿易企業、與農業和食品產業有關的金融投資、流通貿易、加工運輸、科技開發、新聞傳媒、咨詢服務等企事業單位,從事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和市場營銷等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建筑、房地產、農業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產;
3 農/林/牧/漁;
4 多元化業務集團公司;
5 新能源。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銷售助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銷售助理。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要求
1.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相關的農(林)業科學知識和較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2.掌握企業經營管理、技術經濟分析、經濟核算、社會調查等基本方法;
3.具有獨立獲取知識、計算機應用和信息處理、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