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8 18:00: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腦梗死護理護士長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此次會診是因為內科收治了一名危重患者,該患者是2型糖尿病伴多個并發癥,腦梗死病史多年,遺留左側中樞性面舌癱及左側肢體活動不靈的昏迷待查入院患者。會診由內科王建麗護士長主持,護理部主任韓紅燕,副主任湯之梅,科護士長張玉平,連同邀請的壓瘡學術組、VTE預防組、康復護理組及呼吸治療組專家周紅、楊思蓮、杜振蓮等同志參加了本次會診。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1(b)-109-02
Discuss of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for ICU patients
YANG Xueying1, LIU Jie2
(1.Nursing Department of Wanjiang Hospital in Dongguan City, Dongguan 523000;2.ICU of People'sHospital i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Province, Dongguan 523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for ICU patients.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by the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other 3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by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ICU; Infarction
臨床護理路徑是指醫院里的一組人員共同針對某一病種進行監測、治療、康復和護理所制定的一個有嚴格工作程序、準確時間要求的診療計劃,以減少康復的延遲及資源的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服務[1]。腦梗死是發病率很高且較易確診的常見腦血管疾病,患者一般入住ICU病房,其治療和康復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2]。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對于縮短平均住院日,限制醫療費用,規范診療護理手段,加強醫護合作,提高患者滿意度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作用[3]。本院ICU科從2008年開始選取腦梗死病種施行臨床護理路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0年9月在ICU科搶救的64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齡35~90歲,平均59.5歲;發病至呼救時間為8~200 min,平均48.5 min。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3]。把上述64例患者隨機平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發病性別、年齡、呼救時間、疾病構成比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健康宣教及康復鍛練等措施。
1.2.2 治療組治療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由主任、專科醫生、護士長、專業護士組成,對小組成員進行教育和培訓,統一認識,以確保臨床護理路徑的順利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小組成員對本組患者進行前瞻勝調查,總結以往的治療護理經驗,然后對資料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討論,并設計臨床護理路徑,按此表進行標準化、規范化護理。方法:①詳細詢問病史,仔細進行體格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初步診斷腦梗死,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臨床護理路徑的目的。②進行腦梗死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療方案與護理措施,以達到主動配合的目的。③做好入院指導,包括生活指導及心理指導,消除緊張、恐懼的心理,完善相關檢查;講解疾病有關的知識,評估患者理解的程度,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④指導患者應用腦梗死及治療腹痛的藥物。⑤合理飲食,強調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適宜。特別注意脂肪比例不宜過高,尤其是動物脂肪要加以限制。因高脂飲食可影響胃腸運動功能,加重腦梗死患者癥狀。避免過度飲酒及咖啡因,兩者均可作為胃腸道的激動劑,刺激結腸運動。注意避免進食大量精細加工面粉和人工食品,以及可導致腹脹和產氣的蔬菜、豆類和果實。⑥評估患者生理、心理反應及應對能力,找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護理計劃,幫助患者改善防衛能力和應對技巧,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個別心理治療、患者互助治療、社會與家庭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治療、暗示療法和放松訓練。兩組都在護理前后向患者進行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調查,跟蹤隨訪與定期復診,詳細詢問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的生活狀況,完成腦梗死-生活質量調查。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情況比較見表1。治療組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當前腦梗死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及復發率高的特點,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5]。西方國家腦梗死患病率約在600/10萬,東方國家可高達900/10萬。經CT、MRI臨床統計,在腦梗死患者中,血栓栓塞性腦梗死占44%,TIA占21%,腦栓塞占21%。另一項資料也表明腦梗死約占腦血管病的75%[6]。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CPN)是一種制定好的計劃,它的功能是用圖表的形式給患者提供有效的照顧,使診療、護理有序,減少遺漏項目,縮短患者住院日,提高護理質量。臨床護理路徑雖然對護理及醫療諸方面有著明確的規定,但不是固定不變的,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以隨時更改或者加入相關的內容,必要的情況下患者可以從臨床護理路徑中撤出來[7]。在實施上,臨床護理路徑避免了資源浪費,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使患者預先知道所要接受的治療與護理的過程及住院天數,患者對治療與護理全過程充分掌握,減輕恐懼、焦慮的心理,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積極參加醫療過程,滿意度顯著提高[8]。同時臨床護理路徑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促進整體護理的推廣和深化。
本科于2008年制定腦梗死的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并實施于院前急救護理中,使護理工作不再只是被動地、機械地執行醫囑或等待醫生檢查、指示后再實施護理工作,而是在醫生檢查、診斷的同時,護士能主動地運用護理路徑對患者實施快速、有效的救護,為患者的救治爭取了更多時間,提高了院前急救水平[9]。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患者的護理與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
總之,臨床護理路徑是整體護理的一種工作模式,是整體護理的深入,它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醫療護理方法,縮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數,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為整體護理的改革及護理質量管理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為臨床路徑提供專業信息、提高護理人員各專業之間的協調能力,而且對發展專科護理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惠賢.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護患關系的重要環節[J].實用護理雜志,2007,17(3):54.
[2]彭亞玲.臨床路徑用于甲狀腺腫瘤手術患者的護理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3):15-17.
[3]許章英.院前急救對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3,9(7):500-501.
[4]盧章云.臨床護理路徑在單病種醫療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3):66.
[5]郝紹麗.臨床護理路徑在大面積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09,2(11):75.
[6]林碧珠,壯琴英,陸嘉玲.臨床護理路徑在骨科之運用[J].護理雜志,2008,46(2):45-53.
[7]戴紅霞,成翼娟.臨床護理路徑-科學、高效的醫療管理新模式[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208-210.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8例危重癥患者。我們將這8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44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3例。他們的年齡在20~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18±5.24)歲。其中,有重癥顱腦損傷患者6例,有腦出血患者7例,有進行大型手術后的患者12例,有腦梗死患者8例,有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4例,有頸椎骨折患者7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4例。他們的年齡在21~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61±5.82)歲。其中,有重癥顱腦損傷患者7例,有腦出血患者6例,有進行大型手術后的患者13例,有腦梗死患者7例,有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5例,有頸椎骨折患者6例。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的護士均為女性,她們的年齡在28~3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1.22±1.58)歲。她們的工齡在6~10年之間,平均工齡為(8.58±0.54)年。這些護士在從業期間均無過錯記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管理方法
這些患者入院后,我們均對其進行了搶救,并維持其生命體征平穩。我們對負責對照組患者護理工作的護士進行常規管理。進行常規管理的方法是:對護理人員進行分組和排班,護士長定期檢查護士的巡查記錄,對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針對這些問題制定應對方案,督促各班組護士執行這些方案。對負責觀察組患者護理工作的護士進行無縫隙護理管理。進行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方法是:①醫院管理人員應建立無縫隙護理管理體系。將負責觀察組患者護理工作的護士按照其綜合能力分為護士長、護理組長、帶班組長、責任護士四個層級,每一層級都有自己的管理權限,且對上一層級負責,由此實現護理人員參與全院的管理。②護士長提前對護理人員進行分組及工作時間安排,每個護士小組由一名年資較高的護士和一名年資較低的護士組成。按照A-P-N(早中晚)排班的方式對各組護理人員進行排班,保證每名護士每周工作40個小時,一周進行一個班次的輪換,保證對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過程無間斷。③護理人員應在護理工作中加強對安全事件的管理(如患者的用藥安全、安全、ICU管道安全等),消除ICU的安全隱患。當患者離開ICU時,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轉移工作,防止患者受到二次傷害。④醫院管理人員定期開設講座,提高護理人員識別護理風險的能力,使護理人員能夠提前對可能發生的護理安全事件制定防范計劃。醫院管理人員每月召開一次護士會議,對護理工作進行總結,討論在對危重癥患者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對負責ICU護理工作的護士進行技術培訓和法律教育,提高護士的護理操作技術及法律責任意識,進而提高護士護理服務的質量。⑤醫院管理人員應組織護理質量監控小組,每月對ICU的護理工作進行一次檢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體健康狀況,并對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情況進行評估。⑥醫院管理人員成立突發事件應急小組,制定護理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確保對ICU的患者在發生突發事件時也能接受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⑦醫院管理人員安排專門人員對ICU的醫療設備進行管理,設立專門的資產登記本,定期清點儀器和設備的數量。安排專職人員對一次性醫療用品進行管理,記錄一次性醫療用品的名稱、數量、價值金額,對一次性醫療用品的消費情況做出詳細的清單。
1.3觀察指標
護理管理結束后,比較患者的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我們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調查患者的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該調查問卷表的評價等級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的人數+滿意的人數)/患者家屬的總人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我們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3]。
2結果
護理管理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5.45%,對照組患者的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81.82%,觀察組患者的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家屬,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選取我院收治的危重癥監護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采用完全隨機數字表法,將68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4例。其中實驗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0.45±2.21)歲;原發病:2例腦出血,3例腦梗死,5例重癥顱腦損傷,6例血氣胸,2例頸椎骨折并截癱,10例大型手術后患者,2例有機磷農藥中毒,其他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2~80歲,平均年齡(42.23±2.26)歲;原發病:1例腦出血,4例腦梗死,4例重癥顱腦損傷,7例血氣胸,1例頸椎骨折并截癱,11例大型手術后患者,1例有機磷農藥中毒,其他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予以無縫隙護理管理:
(1)構建無縫隙管理模型:開展專題講座,提高科內護士對ICU疾病的認知度。自制住院患者需求調查問卷,對患者反饋的問題予以統籌分析,制定策略性解決方案,明確分管護士崗位職責,定期開展指標考核,量化處理各種護理制度,構建個性化、全方位無縫隙護理模型方案。
(2)優化排班模式:討論并推敲原有APN排班上班時間,推行小組責任包干制工作模式,改善交接班制度。
(3)服務過程無縫隙:制定標準化流程,推行全程服務無縫隙。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予以個性化服務,實施主動服務無縫隙;尊重患者參與權與知情權,及時告知治療方案與護理內容;強化ICU重癥監護,重視應急處理與臨床觀察;分析病人心理活動與個性化特征,針對心理問題予以針對性干預。
(4)護理安全無縫隙:于護理工作中,重視不安全事件管理,制定防范,每月護士長帶領護理質控小組查房,評估患者病情,做好預防控制,完善細節管理與各項規章制度,構建護理報告制度與器械、藥品、儀器管理制度;構建突發事件應急小組,確保患者安全;貫徹落實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持續。
(5)質量監控:強化質量監控,質量監控小組總結問題,護士長重視原因分析,經由會議進行討論并改進管理策略。每月開展1次護士會,明確護理問題并予以改進。
1.3觀察指標
(1)護理滿意度:應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滿意度變化,主要包括四個級別:即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滿意及不滿意;
(2)綜合衛生部有關要求,制定護理成效考核表,主要涵蓋病房管理、基礎護理質量、護理操作、健康宣教及病歷書寫質量五個項目,每個項目總分為100分,應用百分制進行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總滿意率為91.18%,對照組總滿意率為58.82%,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質量對比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在病房管理、基礎護理質量、病歷書寫質量、護理操作、健康宣教五個方面的評分均較優(P<0.05)。
The nerv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ld age in-patient tumbles the reas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Zhang Xiaoyan
Abstract:Tumbles is refers cannot control either pours intentionally in ground or other low plane.Tumbles is in hospital old age patient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may cause the serious bodily damage,also is the senior citizen is damaged one of after causes of death.Not only tumbles increases the patient and family members pain and the burden,can become the medical trouble dispute the hidden danger.But the nerv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in hospital patient besides the age factor,its own disease,the medicine influence and the condition particularity causes the latent risk which it occurs tumbles to be higher.Therefore,prevented tumbles is nurses in the risk management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presently the patient who in June,2009 - June,2010 has my branch tumbles the situation to carry on the summary,the report is as follows.
Keywords:The old age in-patient Tumbles The analysi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199-01
跌倒是指不能控制地或故意地倒在地上或其他較低的平面上。跌倒是住院老年患者常見問題,可以導致嚴重的身體損傷,也是老年人受損傷后的死亡原因之一[1]。跌倒不僅增加病人及家屬的痛苦和負擔,更會成為醫患糾紛的隱患。而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除年齡因素外,其自身疾病、藥物影響和病情的特殊性使其發生跌倒的潛在危險性更高。因此,防止跌倒是護理風險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現將我科2009年6月―2010年6月發生的病人跌倒情況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科共發生跌倒20例,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確定的診斷標準,這些老年病人在跌倒后都進行過頭顱CT或MRI確診。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齡65~91歲,平均(78±5歲),這些老年患者意識清醒,能獨立行走,排除疾病急性期。20例患者中有5例皮膚挫傷,3例導致骨折,1例導致頭部血腫,其余未產生嚴重后果。
2 原因分析
2.1 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65歲以上的老年人跌倒51%與環境因素有關[2]。在這20例老年跌倒患者中,有10例與環境因素有關,占50%。其中因地面潮濕滑到4例,夜間起身如廁因病房關線太暗致跌倒4例,穿著拖鞋活動不慎跌倒2例。
2.2 疾病因素:神經內科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有腦梗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小血管的缺血性疾病,性血壓過低等原因是老年住院患者偏癱、腦供血不足,致大腦缺血缺氧,使患者突然發生腦功能失調,出現意識喪失而發生跌倒是老年人跌倒的又一重要原因。本組病例中有6例由于疾病因素導致跌倒,其中腦梗死偏癱2例,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2例,短暫性鬧缺血發作患者1例,下床后突發意識喪失1例。
2.3 藥物因素:神經內科老年病人口服藥偏多,許多藥物如鎮靜催眠藥、抗焦慮抑郁藥、降壓與利尿藥、擴血管藥等,都可影響患者的神志、精神、視覺、步態、平衡、血壓等,易引起跌倒。本組病例中有4例是由于藥物因素導致跌倒,其中鎮靜劑用后導致跌倒2例,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過量出現“降壓供血不良綜合癥”跌倒1例,焦慮患者服用抗焦慮藥物后出現全身無力而跌倒1例。
2.4 生理因素:女性跌倒的幾率為男性的2倍多。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骨質疏松和代償性骨質增生,易引起跌倒[3]。
2.5 心理因素:一些知識型老年住院患者由于自我認知欠缺,對自身能力估計過高而過于自信,對危險認識不足,或由于不愿意麻煩護士和家屬,對所有事情都勉強為之而成為跌倒的危險因素。
2.6 其他因素:除上訴導致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外,跌倒還可發生于較長時間臥床,久蹲大便后突然改變,引起短暫性鬧缺血而發生跌倒。
3 護理對策
3.1 環境的改善:病房布局合理、安全,房間有充足的照明,避免燈光直射,夜間護士及時打開地燈,地面保持干燥,平整等,是預防老年病人跌倒的重要方面。護士發放病人服時因選擇大小合適,長短適宜的衣褲,著鞋合適,病區走廊、樓梯、廁所、浴室設扶手等。經上訴整改后,無一發生二次跌倒。
3.2 落實疾病宣教:患者入院后根據近一年內有無跌倒史、年齡、視力、意識、活動、藥物、有無家屬陪護等方面進行評估,大于等于4分者列為高危跌倒患者,護理人員應向病人及家屬講解跌倒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并根據原因宣教預防跌倒的措施,落實好陪護。如偏癱患者,護士指導病人緩慢起立或坐下、上下床及肢體肌力訓練和平衡訓練,并給予患者更多的照顧,將病人經常需要的物品放置于病人隨手可及處。高血壓、短暫性鬧缺血發作病人囑其改變時宜慢,應遵循“起床三部曲”,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定時監測血壓,有頭暈、頭痛、頭脹時及時告知醫生。對于腦供血不足、小腦功能不全等平衡功能障礙者,日常活動應隨時有人照顧。視力,聽力差的病人外出檢查等要有人陪同。通過加強上述宣教后,住院老年病人無發生二次跌倒。
3.3 正確指導患者用藥:對于服用鎮靜、安眠藥的患者,告知未完全清醒時勿下床活動,服用降糖,降壓,利尿藥的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勿亂用藥,并注意用藥后的反應。
3.4 及時記錄:病人入院即于評估跌倒風險,及時記錄,每周復評,有病情變化隨時評估記錄,并在床尾掛跌倒警示標識,發放防跌倒宣教資料,并在護理記錄里記錄患者跌倒的危險性及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每班做好交接班工作。對住院期間發生跌倒的患者,應及時記錄發生跌倒的時間、地點、原因、病情、處理措施及后果,及時報告護士長,填寫跌倒上報卡,上報護理部,并由護士長組織科內人員進行討論,吸取跌倒事件發生的教訓,加以防范。
3.5 提高護理人員防范跌倒的意識: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教育,提高護理人員預防患者跌倒的集體責任感,同時使護理人員熟練掌握預防跌倒的護理干預措施。在科室內建立由護士長負責定期培訓護士,強化防跌倒知識的教育,加強安全意識的建立。
4 小結
跌倒的護理重在預防,正確評估老年人身體狀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創造適合住院老年患者的生活環境,同時對老年患者進行防護措施的宣教,并加強護理人員的教育,提高護理人員對預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視程度,一定能夠有效地預防老年患者的跌倒,很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健康。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3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297-01
老年糖尿病是內分泌代謝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種,且絕大多數是2 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長,并發癥多,夜間特定的生理因素、環境因素、醫療監護和陪護監護的薄弱因素,存在比白天更大的安全隱患,筆者通過對25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夜間護理,總結其不安全因素及護理體會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科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共255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均為2型,男158例,女97例;年齡60~87歲;住院期間空腹血糖3.4~19.6mmol/L,餐后2h血糖2.8~20.9mmol/L,0AM及3AM血糖2.6~15.3mmol/L;患病年限1-35年;并視網膜病變或白內障的197例,腦動脈硬化59例(腔隙性腦梗死38例,腦梗死后肌力下降11例,并失語1例),冠心病107例(有心梗史49例),糖尿病腎病67例,糖尿病神經病變143例,糖尿病足21例,肺炎19例,泌尿系感染71例,其中23例同時合并上述2~5種并發癥。`
1.2 夜間不安全事件發生情況:夜間發生低血糖反應39例,腦梗死4例(其中腔隙性腦梗死1例),心肌梗死2例,心衰3例,跌倒9例,無燙傷、無墜床,無死亡。
2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不安全因素原因分析
2.1 低血糖反應:200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低血糖工作組對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標準重新規定,不管是否是空腹狀態,只要血糖值≤3.9mmol/L就應按低血糖處理[1]。低血糖的典型癥狀:初期表現為出汗、震顫、視物模糊、心悸、乏力、饑餓感、煩躁等交感神經癥狀,后期表現為精神異常、意識障礙、肢體無力等低血糖腦病癥狀。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率高,交感神經興奮相對不典型,且約10%患者可表現為無癥狀性低血糖[2]。有報道[3]70歲以上運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后發生低血糖的頻率最高,發生低血糖的頻率與年齡及并發癥的個數呈正相關。本組39例發生夜間低血糖反應(發生在0AM-3AM為27例),多數表現不典型,僅表現為頭昏、視物模糊、震顫、心悸、乏力、饑餓感、出汗中的1~3項,或無癥狀而在監測血糖時發現。
2.1.1 患者因素:老年患者對降糖藥物的耐受性差,合并糖尿病胃腸病變而進食量少、腹瀉,肝膿瘍、腎膿腫而發熱;肝腎功能減退,對降糖藥物的清除下降;合并神經系統病變,交感神經不能很好的被低血糖所興奮;合并腦動脈硬化反應遲鈍,表述能力差;老年人低血糖時反調節激素功能差,在血糖降低時不能及時分泌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質醇等升高血糖激素;夜間0AM-3AM升血糖激素為一天里的最低谷。表現為頭痛、頭昏,食欲減退,腹瀉,發熱,肢端麻木,蛋白尿。
2.1.2 醫護人員因素:夜間使用中長效胰島素劑量過大1例;日間漏服降血糖口服藥,患者晚餐后自行補服5例;晚餐后2h血糖、21:00血糖值偏低時,護士未告訴患者加餐8例。
2.2 心腦血管事件:本組9例夜間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其中4例腦梗死,2例心肌梗死,3例心衰。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有嚴重心腦血管硬化,植物神經病變,血脂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冠狀動脈的血流緩慢,血少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4];夜間患者入睡,交感神經興奮性受到抑制,迷走神經活動占優勢,大腦皮層對心臟的調節功能相對下降,心率和血流減慢,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供血減少[5],另外,睡眠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使冠狀動脈痙攣,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心肌壞死[4]。胰島素使用,造成機體水鈉潴留,夜間睡眠時,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心臟的前負荷,從而增加了心臟負擔,促使心衰發生[6]。糖尿病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加上各種血管舒縮因子的作用,造成微循環障礙,形成微小血栓,而且糖尿病動脈硬化患者壓力感受器易失調,大腦自動調節功能不能代償腦灌流壓的改變,容易導致局部腦血流下降[7],再加上夜間心率和血流進一步減慢,促使患者夜間發生腦梗死。
2.3 跌倒:本組有9例跌倒,頭皮血腫1例,軟組織挫傷4例。原因是:并外周神經病變及血管病變,性低血壓5例;低血糖時肢體乏力,起床拿東西吃,跌倒3例;腦梗死后肌力下降,陪護入睡,患者不忍叫醒,起床如廁,跌倒1例;視力障礙,地燈不夠亮,地面有障礙物,起床如廁,跌倒1例。
3 夜間護理對策
3.1 低血糖反應的護理對策:護理人員在發放口服藥和注射胰島素時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口服藥要發藥到口,看著患者服下;注射胰島素劑量要準確,中長效及預混胰島素一定要充分搖勻;有腹瀉、發熱、進食量少、或日間有低血糖者要及時報告醫生調整降血糖藥劑量,且增加指測血糖次數,特別是0AM、3AM血糖;晚餐后2h
3.2 心腦血管事件的護理對策:夜間容易合并無典型神經系統癥狀體征的腔隙性腦梗死,以及由于植物神經的損傷,引起心臟痛覺的傳入神經疼痛敏感性降低,心絞痛癥狀不明顯,甚至發生無痛性心肌梗死[8]。這對夜班護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護理人員要加強巡視病房,對高危患者每30-60min巡視一次,耐心傾聽患者主訴,能發現患者細微變化,觀察患者有無頭昏,頭暈,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速,惡心嘔吐,乏力,出汗,情緒異常,胸悶,胸痛,氣促,肢體感覺異常、運動異常,不能平臥等情況。出現上述情況之一,要能分析原因并立即報告醫生。本組有4例發生腦梗死,其中1例,夜間起床如廁時跌倒在地,主訴左側肢體無力,查體:左側上下肢肌力Ⅲ級;另3例,1例一側手輕度無力,動作緩慢笨拙,1例手指發麻,1例一過性步態不穩。立即報告醫生,予偏癱病人吸氧、心電監護、溶栓、改善腦血液循環、預防腦水腫治療,其他3例予改善腦血液循環治療,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頭昏、頭痛、嘔吐及肢體麻木,無力及活動情況。24小時后CT證實1例右側基底節區腦梗死,其他3例為腔隙性腦梗死,由于及時治療控制了病情的進一步加重,且愈后良好。本組2例發生心肌梗死,其中1例疼痛輕微,1例為無疼痛,表現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細速,HR 132-140次/分,BP 85~90/50~55mmHg,予急查心肌酶譜示:CK560~820u/L,CK-MB106~350u/L,TNI(+)。即予絕對臥床休息,心電監護,吸氧,迅速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使用鎮靜劑,強心,擴血管及對癥治療;嚴密觀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壓、神志及全身情況,2例患者2~3周后臨床治愈出院。3例夜間突然胸悶、呼吸困難,R 28~30次/分,不能平臥,端坐呼吸,大汗,考慮心衰。予取半臥位或端坐位,雙腿下垂,吸氧、強心、利尿、擴血管、平喘治療,并予每日輸液量限制在500mL以下,輸液速度30~40滴/分,觀察生命體征、心率、心律變化,病情很快得到改善。
3.3防跌倒:護士應對每位新入院患者作好評估,對有跌倒危險者,床頭放防跌倒牌,呼叫器放在患者伸手可及處,告訴患者不要獨自下床活動,留陪護一名,加強看護,陪護夜間不得入睡;低血糖時臥床休息,勿起床活動,按呼叫器;病室地面要干燥,衛生間要有防滑墊,有扶手,有呼喚器,病房內無障礙物,地燈不可過暗;性低血壓是老年人暈厥和昏倒的重要因素[9],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外周神經及外周大血管的病變,導致血管收縮反應不完全,更易引起性低血壓,護士應指導患者正確的起床方法,即半臥位-坐位-雙腿下懸坐位-站立-行走逐步進行,切勿快速起床,以防眩暈跌倒。
4 體會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除本文列舉的不安全因素外,還存在墜床,燙傷因素。因此,護理人員在熄燈前巡視病房時給每位老年糖尿病患者拉好床欄;向合并神經病變患者宣教禁用熱水袋及取暖器;洗腳時,要由護士或陪護者先試水溫,水溫不超過35℃,泡腳時間不宜過長,約15~20分鐘。
每個護理人員要加強業務學習,且都要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認真交接班,認真做好治療和護理工作,重視夜間病情觀察,并能及時識別病情變化,使患者及時得到治療和護理。護士長要做到彈性排班,如果夜間危重患者多,應增加護理人員值班,確保護士有時間觀察病情,以提高夜間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Workgroup on Hypoglycemia. Defining and Reporting Hypoglycemia in Diabetes: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Workgroup on Hypoglycemia. Diabetes Care. 2005; 28: 1245-1249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5
[3]張良,喻翠玲.2型糖尿病強化治療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7(40):518-519
[4]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38
[5]張靈芝,劉海寧. 心力衰竭病人的夜間護理與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10):1202
[6] 徐卡敏,方滿紅.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夜間不安全因素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7,6(6):409
[7]董硯虎,錢榮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當代治療[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9
褥瘡是機體組織由于遭受外部壓力而出現的局部急性缺血性損害,現多稱壓力性潰瘍,在美國、歐洲及其他國家廣泛稱之為壓迫性潰瘍[1]。
為了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腦血管患者褥瘡發生率,近兩年來對臥床腦血管患者發生褥瘡的危險因素、預防、護理進行觀察、總結、摸索,結合褥瘡新發展理論,通過評估建立易發褥瘡患者登記本,建立翻身卡,消除各種誘發因素,做好健康指導,嚴格交接班制度和獎懲制度。結果189例褥瘡發生率為零。提高對臥床腦血管患者褥瘡的預防性護理,及時識別高危例群,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從而減輕護理工作量,同時提高腦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臨床資料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臥床患者189例,男117例,女72例,腦出血6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34例,腦梗死93例,住院時間15~61天。
護理方法
褥瘡的易發部位:多在受壓和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骼隆突處,以及皮膚皺褶處,而且與臥位有著密切的關系。平臥位易發生于枕部、肩胛、肘部、脊椎體隆突處、尾骶部、足跟及足趾處;側臥位易發生于耳廓、肩峰、肋部、髖部、膝關節內外側以及內外踝處;坐位易發生于坐骨結節處;俯臥位易發生于面頰和耳廓部、肩部、女性、男性生殖器,以及肋緣突出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位置。
導致臥床患者褥瘡的危險因素[2]:⑴外部因素:壓力是引起褥瘡的主要原因,并與壓力持續時間、壓力大小有關。其次是剪力比垂直方向的壓力更具危險性。⑵內部因素:大小便失禁或出汗引起潮濕,不清潔刺激導致皮膚浸漬、松軟,易為壓力、剪力、摩擦力所傷,而形成褥瘡。⑶身體自身因素:①皮膚功能降低:由于疾病的影響,皮膚的生理功能已發生變化,對外界的敏感性減弱。②長期臥床或全身營養狀態低:當機體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營養狀態低下或長期臥床容易造成循環滯緩,致使全身抵抗力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皮膚破損的修復能力及抗感染能力。③其他因素:有統計表明吸煙者發生褥瘡是非吸煙者的4倍,吸煙量與褥瘡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呈正相。社會心理因素也影響褥瘡發生,因缺乏自我護理意識也易發生褥瘡,護士對患者護理指導不充分也是褥瘡的易發因素。
預防褥瘡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易發褥瘡患者登記本:通過Norton評分法,正確地評出易發褥瘡的患者,然后登記例冊,使每名護士接班后對易發褥瘡患者有所掌握。②嚴格交接班制度:護士長每天早晚查房時帶領全體護士常規查看易發生褥瘡患者的皮膚,并提出指導意見。③做好健康指導:新例院的患者病情較重,缺乏褥瘡的預防知識,及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褥瘡發生的原因及危害,使他們學會預防褥瘡的正確方法。④建立翻身卡,放在患者床頭卡處。建立翻身卡,以便翻身時隨時記錄。翻身卡的實施提高了護士的責任心,增強了護士的主動性。⑤制定獎懲制度:加強過程管理及考核力度,護士長、責任小組長,每天進行跟蹤、督促、檢查其是否落實措施,處理是否得當,記錄是否真實。
預防褥瘡關鍵在于消除誘發因素及加強護理:①減輕皮膚受壓:對于病情允許者定時給予更換,一般至少2小時1次,極度消瘦,循環功能障礙l小時1次。采用30°翻身法,并配合軟墊墊起,側臥交替順序為:右側位3O°左側位30°平臥位,每種臥位持續2小時。②減少摩擦力和剪力:翻身或移動患者時忌拖、拉、拽、扯,可先放低床頭,保持床面平整。平行抬起患者減少皮膚摩擦,可使用提升裝置(如床單、過床板)移動,床頭抬高勿超過30°,并且只可保持短時間,半臥位時對于膝部和足部進行恰當固定,使用床的起降功能提升膝部或用枕頭墊起膝部,在足部和床底之間墊棉墊,防止患者身體下滑導致的摩擦力和剪力。③保持皮膚干燥,清潔:患者汗液、引流液的流出,靜脈輸液的外漏,尿液及便漬均可導致皮膚潮濕或不清潔,可使用溫濕的毛巾和干毛巾依次擦拭皮膚,動作輕柔,并適當撲爽身粉,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有效防止褥瘡的發生。④營養支持:大量研究證明,營養不良既是褥瘡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又是褥瘡經久不愈的主要因素。長期臥床患者,由于疾病的消耗,加之營養攝例減少,利用能力下降,使患者發生營養不良,導致患者出現低蛋白皿癥,而低蛋白血癥患者有近75%的發生褥瘡。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營養支持[3]。⑤協助床上運動:鼓勵患者床上運動,不能活動者被動肢體運動,不僅可以減輕組織受壓,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⑥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對于拒絕翻身的患者,講明褥瘡預防的重要性,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衛生宣傳,講解皮膚護理的目的和意義,使患者和家屬主動配合及參與護理過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護患溝通。
結 果
189例臥床患者中無1例發生院內褥瘡,提高了基礎護理質量。
討 論
隨著老齡化社會提前的到來,腦血管疾病隨之上升,臥床患者褥瘡的發生率也將不斷增加。對易發褥瘡患者實施登記本和翻身登記卡制度,加以嚴格的交接班制度,使護士分工明確,責任到例,有據可查,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護理例員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從而對腦血管病臥床患者褥瘡的危險因素、預防、護理方法,得以充分認識其發生及預后,使護士提高了對臥床腦血管病患者褥瘡的預防性護理能力和意識,及時識別高危例群,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從而減輕護理工作量。也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增加了安全防范意識,提高腦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我科從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腦血管病人842例,男性435例,女性407例,年齡35~96歲,腦梗死383例,腦出血(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102例,腦動脈硬化、腦萎縮共327例,帕金森病18例,癲癇病人12例,其中2006年412例,2007年420例,兩組的性別、年齡以及基礎病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2.護理效果 自從2007年1月份開始運用時間位點管理后,住院病人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由醫院自制病人對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發放及統計)由2006年88.1%(363/412),提升到2007年的98.8%(415/420)。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病人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25,P<0.01)。腦血管病人并發各種感染(包括呼吸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腸道、褥瘡)由2006年的16.54%(68/412)降至2007年的4.3%(10/402)。護理投訴由2006年5例降至2007年0例,護理部對科室護理工作質量的考核評分(參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護理管理與基本技術規范中的護理工作質量檢查評分標準進行考核,包括病房管理、基護、級別護理、安全隱患等)的分數由2006年的綜合平均分90分上升到2007年的綜合平均98.7分,獲全院第二名。
時間位點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具體運用
1.晨會交班前提前到位 晨會是白班與夜班工作交接的重要環節。而且腦血管意外病人病情重、臥床時間長、基礎護理多、任務重,要確保護理質量,護士長必須提前到位,做到五查、五看、五問,心中有數,才能保證工作落實,措施到位。五查:一查夜間護理質量及工作完成情況;二查危重病人護理措施是否到位;三查病人夜間有無病情變化;四查夜間新入院,轉入轉出病人情況及特殊檢查準備;五查夜間病區管理情況及安全隱患情況。五看:一看護士出勤情況;二看護士儀容儀表是否符合要求;三看護理記錄及交班本書寫是否符合要求;四看護士身體與情緒有無異常;五看各種管道是否通暢,有無異常。五問:一問病人當晚睡眠情況,二問病人病情情況與夜間護理是否到位,三問是否向新入院病人介紹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及責任護士、護長、醫生,四問當班工作有無特殊交待及安排,五問特殊檢查病人準備是否落實。
2.病人新入院時要主動到位 大部分腦血管意外病人新入院時因疾病特點及心理因素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悲觀等心理障礙,因此接待新入院時護士長應主動到位接待,進行自我介紹及向病人或家屬問好,要注重“首因效應”[2],一是消除陌生感,縮短護患的差距,二是通過交流溝通,初步了解疾病診斷,心理憂慮和病情,甚至可發現一些特殊的表象,預見性做好護理與管理。
3.病人發生病情變化或進行搶救時要及時到位 觀察病情變化,以及危重病人的搶救是護士長技術管理的重點,質量管理的關鍵,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1]。加上搶救時亦是容易發生差錯,糾紛的重要環節,而且腦血管意外病人病情重、變化快,因此護士長必須及時到位,積極參與和指導危重病人的搶救工作,不但要有效地落實快、準、效的搶救措施,而且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包括科內人力、物力的協調和科室以外的協調工作,保證藥品、物品、呼吸機、心電監護機等各種搶救儀器正常使用,同時將病情報告有關部門。并且還要妥善處理好醫患關系,及時疏散和安慰病人家屬,營造相對寬松的搶救環境[3]。主動和家屬溝通,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4.病人行特殊檢查前回病房后護理到位 急性腦血管意外病人為了明確診斷,必須要做各種特殊檢查如:MRI、CT、腦血管造影等,而這種病人病情重,往往帶有各種管道及監護儀器。因此檢查前要認真檢查各種管道是否通暢,做好生命征記錄,并做好檢查前準備。檢查回病房后,護士長必須到床前參加聽取交接班,了解檢查中情況,以及回房時病人情況,如病人神志、瞳孔變化、輸液有無外滲等,協助病人擺好,上好各種監護儀,確保管道通暢,并交代各班要注意觀察的護理要點及注意事項,確保護理質量。
5.開展新技術,新業務要到位 隨著醫療發展,新設備增加,新技術不斷被引用,腦血管意外病人治療也不斷應用新技術,如我科開展介入治療、溶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病人CT碎吸術治療,因此在新技術新業務開展之前,護士長首先學習相關知識,熟悉新儀器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然后集中科內護士進行相關知識培訓,做到有思想準備,技術準備,人員準備,并制定出相關護理計劃及護理措施,保證新技術開展順利進行,避免差錯、糾紛發生。同時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總結、分析,提高專科護理質量和科研水平。
6.發生醫患糾紛時要及時到位 因為腦血管意外病人病情重,肢體活動障礙,生活不能自理等因素常會碰到突發意外事件發生,如病人跌傷、墜床、走失等,而且腦血管病人是高風險人群,醫療糾紛發生率非常高,因此在發生醫療糾紛時護士長必須要及時到位了解和處理發生糾紛的原因,同時要在管理中加強環節質控,通過參加護理交接班,查房、巡視病人來了解護理措施是否到位,有無并發癥以及服務態度的優劣,做到預見性防范醫患糾紛。但是一旦發生糾紛,不要回避,要冷靜以誠懇態度聽取病人及家屬解釋,對病人或家屬的抱怨過激語言要盡量理解。同時學會運用語言藝術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合理解釋。并對存在問題要認真進行分析,吸取教訓,改進工作方法,修訂完善制度,提高護理管理水平。
7.防止各種感染并發癥發生 腦血管意外病人病情重,管道多,如胃管、尿管、氧管、氣管插管等如護理不到位易發生各種感染。為了防止或減少感染并發癥的發生,護士長應做到:①通過參與護理指導了解護理計劃中并發癥的預防措施是否到位,處理是否正確。如插尿管病人是否進行會陰沖洗,注意無菌操作,是否觀察尿量及顏色的變化。②做好預見性并發癥預防,并檢查指導預防方法是否落實,如:昏迷、癱瘓病人是否設有翻身卡,上氣墊床等。③對存在隱患要在護士會上進行分析,總結,引起重視。
討論
在腦血管病房中實行時間位點管理,突出了抓住一天工作中最重要任務,最關鍵時間,來確定管理重點,注重了管理目標的優先次序,對緊急重要的事件,進行針對性、及時性做出處置,有效地提高護理管理績效和護理質量。實行時間位點管理也突出了給病人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縮短護患距離,提高病人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實行時間位點管理加強護士責任心,認真落實每一項護理措施,保證了醫療護理安全,有效地防止差錯,及護患糾紛發生,減少腦血管病人各種感染的并發癥發生。因此認為實行時間位點管理是提高護理管理績效和確保護理質量的有效保證。
參考文獻
1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為妥善安排好教育時間,保證教育工作的落實,以提高教育質量,我們將教育的項目和內容制定成標準護理教育計劃,見表1。
2教育方式
在健康教育過程中,盡量符合個體化病人的需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育。
2.1文字卡片與口頭講解相結合將入院介紹、住院須知、進展期與恢復期的注意事項、出院指導均寫成卡片,分期指導病人學習。
2.2理解與講解相結合部分患者不識字,無法接受文字卡片教育,護士將教育內容講解給病人及家屬。
2.3提問與討論相結合鼓勵病人提問題,將病人最關心的內容進行討論。
2.4示教與指導相結合病情進展期讓病人多休息,適當活動;恢復期指導病人進行主動活動,活動量視病情、病人的耐受情況而定。對語言困難病人,教會病人恢復語言功能的鍛煉方法及勾通技巧。
3教育內容
3.1幫助病人熟悉環境熱情接待病人,通過入院介紹和評估,介紹病房環境、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科主任、科護士長、就餐方法、物品保管、作息時間等,詳細詢問病情,使病人感覺到醫護人員很關心他(她),從而使病人產生親切和信任感,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并在入院當天告訴病人次日需檢查的項目及采血的注意事項。
3.2心理護理由于病人突然出現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眩暈及視野缺損而使病人驚慌失措、悲觀、精神壓力大。也因失語而無法表達情感產生情緒低落、焦慮、孤獨感。所以,應在病人入院當時了解病人的一般情況,根據病人的情緒和狀態,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交談,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并向病人介紹主管醫生的技術情況,介紹同種疾病病人經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后的自理程度,幫助他們解除各種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身心處于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最佳狀態。
3.3進展期的教育與指導
3.3.1癥狀與體征的教育給病人講解本病一般的癥狀與體征及禁用病袋冷敷頭部的重要性和采取正確臥位以保證腦部供氧量的必要性。對于肢體偏癱的病人,給予講解早期肢體活動的重要性;對于吞咽困難的病人應詳細講解防止誤吸的方法等;對于躁動不安及合并精神癥狀者,應加護欄,必要時給予約束,防止跌傷、傷人或自傷。
3.3.2癱瘓肢體鍛煉時機與功能維持腦梗死病人肢體都有不同程度的癱瘓,可于發病后24-48h開始肢體的主動活動和協助肢體的被動活動(若是腦栓塞,待病情穩定后即可開始活動),包括肩、肘、指、髖、踝關節的屈曲、伸展及抬舉等活動,以防肢體肌肉攣縮和關節變形,并保持肢體的功能位,如:肩部外展50°、內旋50°、屈肘40°-50°肘部墊以軟枕維持外旋,腿部外側放置沙袋,以防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與床面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內翻。
3.3.3防止發生并發癥吞咽障礙的病人,協助病人進食糊狀的流質飲食,并采取半臥位或坐位,進食時不催促病人且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分散注意力,以防誤吸。每2h協助病人翻身1次,并按摩受壓部位,防止褥瘡發生。給病人勤拍背,幫助排痰,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4恢復期教育與指導
4.1癱瘓肢體的功能鍛煉一般在發病1周后即開始恢復期的功能鍛煉。
[JP3]4.1.1肢體肌力0-1級者,把其肢體放在床沿,讓其試者用力向靠近身體的方向移動,既是用不上力也要試著去做,能夠刺激部分腦細胞產生功能代償,使神經系統建立新的聯系,促使肢體功能早日康復,每天鍛煉4-6次/d,每次15-20min。[JP]
4.1.2肢體肌力達2級者,讓病人試著向健側翻身,翻身時健側手先幫患側手臂放于胸腹部,再用健側手抓住同側的床沿,同時患側下肢盡力屈曲,一齊用力向健側翻身,不可能一次成功,但要堅持鍛煉。每天鍛煉6回,即每餐前后各一回,每回各翻身成功3-5次。
4.1.3肢體肌力達3級以上者,督促病人積極練習仰臥起坐、仰臥伸手、抬腳及大、小關節屈伸、轉動,逐漸實現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拉繩、提物等,逐漸提高肌力。同時訓練手的精細動作,手腕的屈伸,用手握握力圈、捏持、扣鈕扣、翻書報等提高生活技能。
4.2語言的康復訓練
4.2.1給病人講解語言功能鍛煉對語言功能恢復的重要性,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鍛煉時從單個字、數如:吃、喝、不、1、2、…開始學起,逐漸讓病人看畫書、讀報紙、看識字卡。對不識字者,護士一字一數地教病人,認真指導,耐心幫助。
4.2.2指導病人與家屬及病友交談,增加交流機會。
4.2.3對病人實施連續性護理,減少無效交流次數。
4.3飲食指導
4.3.1根據病情指導患者的飲食。一般以高纖維素、低膽固醇飲食為主,合并糖尿病者應低糖飲食,有高血脂及高血壓病史者給予低脂、低鹽飲食,有煙、酒嗜好的患者要勸其戒煙、戒酒,生活要有規律。
4.3.2對能咀嚼但不能用舌向口腔深處送食物者,應鼓勵經口進食,將少量軟食(雞蛋羹、豆腐腦等)送至舌根讓病人吞咽,偏癱病人應從健側喂食物,以較稠的流質或糊狀為宜,對于嗆咳明顯、吞咽困難者給予鼻飼。
5出院前教育
5.1休息與活動休養環境需空氣新鮮,室內定時通風換氣,生活有規律,情緒保持穩定,避免勞累,戒煙、酒,注意飲食調護,適當鍛煉。反復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偏癱肢體及言語障礙進行長期功能鍛煉的必要性,讓家屬了解在病人恢復期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病人康復所需時間,應堅持長期鍛煉。
5.2需按照主管醫師擬定的治療方案堅持按時用藥,不能隨意停藥和加量,出現手指麻木無力或短暫失語、眩暈、步態不穩等可能為腦缺血發作先兆,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介紹復查時間和方法。
5.3注意控制血壓,積極治療心臟病、糖尿病。
5.4本病易復發,特別在春夏、秋冬季節交替時,患者肌體調節力差對氣溫的突變適應能力降低,指導病人到醫院做預防治療。
1做法
自2001年至今,對《護理管理雜志》、《中華護理雜志》、《中國療養醫學》等核心及國家級期刊做到每期必讀,對其他類雜志選擇性的閱讀,并做好閱讀筆記。把認為適合自己科室管理的方法嘗試性的應用,并根據使用后的結果進行適當修改、補充完善。
2討論
2.1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科室護理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長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借鑒護理管理文獻中的理論和經驗方法,是掌握新觀念、新知識、新方法的捷徑。例如閱讀顧海波等[1-4]的論文,可以較全面地掌握在教科書上學不到的適合護理管理者應具備的實踐經驗理論,用這些理論加強自身人品、人格、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領導藝術的培養。運用權變理論充分使用護理人力資源,按每個人的能力安排合適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閱讀張鳳花等[5-7]的文章,注重培養具有專業素質的護理人才,比如定期組織護士對個案病例進行學習、分析、討論,總結因護理原因導致誤診的直接因素或間接因素,以此為借鑒,避免工作中的差錯發生;針對康復病人的特點,培養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康復護理能力、心電圖臨床診斷能力、卒中護理單元的管理能力、護士骨干的組織管理能力等。閱讀劉軍等[8-10]的論文,改進了技術訓練的方法:技術上提高一針見血率、心理上訓練護士參加技術比武的適應性,訓練項目依照季節和病人的病情特點而定。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使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科學安排,把握重點,康復護理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2.2調動了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護士長能夠順利開展工作,保證臨床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離不開護士的大力支持,如何調動護士的積極性,文獻中介紹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閱讀李鳳等[11-12]的論文,筆者意識到開展護士群體同事支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是護士長的任務,并在管理時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實行民主管理,摒除家長式作風,解決護士的實際困難。比如對年輕護士尤其是獨生子女護士經常與其談心,了解思想狀況;對孩子小的護士,遇到孩子生病、家庭生活出現問題時,在排班、工作時間上給予照顧;護士過生日時送上一句“生日快樂”、節日時發送一條祝福短信。另外注重寬容待人、虛心聽取同事的意見,使用精神鼓勵法、獎罰激勵法等,調動護士的工作熱情,增加主動性,使護士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相互補臺,形成了一種講正氣、講奉獻的良好局面。
2.3加強了對護理風險的管理
目前,風險管理已是護理管理工作者探討的熱點問題,姜旖菲等[13-14]對風險管理從不同的角度作了闡述。閱讀這些文獻后,筆者加強了對護理文書的管理力度,專門建立了錯誤護理文書登記本,把不合格護理記錄收集、整理、裝訂后作為護士的學習資料;建立了“護理留言簿”;月質量分析會上分析不安全因素;設立警示牌,張貼警示語;嚴格毒麻藥品的專人專管制度;為加強護士的風險意識,開展了《康復護理實踐中風險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的科研課題,帶領全體護士在科研中培養風險意識,在學習中強化風險意識。
2.4開展了特色化護理服務
現代護理觀念、理論和方法層出不窮。借鑒護理文獻中的觀念和方法,對臨床護理措施考慮的更加科學、細致、周到。從席淑華等[15-17]的管理模式中受到啟發:注重護士的儀容儀表、禮儀服務培訓,把護理工作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在護理服務中注重細節,開展了需求服務護理,應用關懷照護行為,創建和諧環境。如為病人提供針線,為在住院期間過生日的病人送上生日賀卡和一句祝福,為新入院病人送上第一壺開水等。對臨床護理路徑以前只是理論上的認識,不知道如何使用,閱讀盛華麗等[18-20]的論文后,根據康復科工作特點,制定了腦卒中康復病人護理路徑,提高了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在卒中護理單元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5提高了撰寫護理管理論文的水平
要學會撰寫護理管理文章,必須先閱讀有關護理管理文獻。通過閱讀筆者受到了很大啟發,知曉了各類雜志的書寫格式和要求,寫作水平不斷提高。多年來,筆者把學到的管理知識應用到工作中,認真總結經驗,完成護理管理論文5篇,均已發表在核心醫學期刊上。
總之,護理管理工作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華護理雜志》、《護理管理雜志》等均是軍隊和國家最高層次的醫學期刊,觀點新穎,聯系實際密切,臨床實用性和指導性較強。筆者正是通過學習護理管理中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有針對性地應用到工作中,從而改進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帶領全科護士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各項護理工作,為康復病人提供了更科學、更系統、更優質的護理,有效地避免了各類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顧海波,杜美芳,鄒月珍.怎樣做好新時期的護士長[J].護理管理雜志,2007,7(4):56-57.
[2]李海蘭,呂娟.新護士長在管理工作中應重視的問題[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66-767.
[3]康琳,宿桂霞.新任護士長工作方法與領導技巧[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65-766.
[4]劉萬芳,張利巖,龍彬,.權變理論在救援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18-919.
[5]張鳳花,李躍芹.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護理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17(8):4140.
[6]姜永飛,劉學文.青年腦卒中腦血管病變研究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7(8):6567-6569.
[7]賈美英.低血糖昏迷誤診為腦血病1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7(8):6687-6688.
[8]劉軍,林志芳,尋麗彬,等.在動態微光下進行靜脈輸液操作訓練的方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45-47.
[9]劉曉聯,靳曉玉,畢越英,等.靜脈穿刺訓練量化管理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927-928.
[10]陳風桂,李玉芳,肖高尚.靜
脈穿刺操作技術訓練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66.
[11]李鳳.軍隊療養院護士壓力源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1):19-20.
[12]顏艷萍.人性化護理管理的實施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5,5(8):53-54.
[13]姜旖菲,張瑤,劉慧珠,等.我院實施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54-55.
[14]李亞潔,張立穎,李瑛,等.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8-920.
[15]席淑華,周立,張曉萍,等.開展禮儀服務提高服務質量[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929-931.
[16]韓英.突出以人為本管理提高護士整體素質[J].護理管理雜志,2008,8(2):1-2.
[17]李美華,譚惠儀,李書琴,等.細節管理對護理服務流程再造效果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9):8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