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5 08:24: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學語文教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中學語文新課標的不斷深入貫徹,初中生語文素質的不斷提高,作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高,這一點從中考中的作文所占分數比重不斷加大就可以看出。因此,教師和學生對作文教學都越來越重視。盡管如此,現實中的初中生作文水平和能力還是不盡如人意,學生的作文陷入一種模仿抄襲的套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初中作文教學的局面呢?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又應該怎樣去面對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呢?以下是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作文教學的一些嘗試和分析。
一、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雖然初中語文教學在新課標引領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識提高了,人們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學和作文教學,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和急功近利思想的誘惑,初中作文教學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我們只有清醒地認識和正確地面對,采取相應的措施,初中作文教學才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作文教學的現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濃。目前初中語文教學是按單元教學要求進行作文寫作訓練的,每次寫作都是在講讀課文之后,學生根據教師預先設置的題目范圍和寫作要求完成的。對于作文寫作,學生都不是自愿的,他們都是為完成任務而不得不為之。學生對作文的寫作,不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完全是一種被動無奈的行為,他們不能盡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寫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樣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影響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2)學生作文的基礎薄弱,質量不高。如前面所說,學生的每次作文都是老師安排下進行的,不是出自學生內心的愿望,所以質量比較差:他們對事物和人物不能仔細觀察,深入了解,語言表達缺乏活力,缺少感情,內容受到限制,空洞乏力,條理混亂,學生在下筆時不作仔細思考和構思文章結構,造成文章布局不合理,更有甚者,不少同學對標點、段落把握不準。所有這些,都是源于學生語文基礎薄弱。
(3)教師對作文教學不夠重視。在學校,特別是農村初中,師資不足,不少教師平時工作量大,既有家庭的,也有學校的,還有學生生活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思想感受把握不清,又對學生的作文不能及時評改,更有甚者,一個學期對作文布置的數量很少,平時的訓練不多,即使評改,也是粗略簡單。這些都是教師對作文教學的不夠重視造成的。
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對策
作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保證。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措施和策略勢在必行。那么作為教師要從哪些方面著手應對和改進呢?
(1)端正寫作態度,明確寫作目的。學生的寫作態度直接關系到作文質量的高低。心理研究表明,一個人處于興趣之中,就會認真努力的去做好每件事。寫作也一樣,當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就會積極去完成,并努力做好。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端正寫作態度,讓學生明確初中作文寫作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為將來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在正確的態度引領下,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學生寫作業才會有動力。
(2)結合文本教學,引導觀察思考。學生的寫作不能脫離文本教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中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之后,將它應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尤其是要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身邊的一些事和人,把自己最熟悉和清楚的人和事作為寫作的素材,要不斷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生作文的素材源于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而作文的謀篇布局就要借助文本教學中所獲取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只有在不斷的強化訓練中,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不斷思考、體味,不斷推敲,用真情實感去描述,文章的質量才會有所提高。
(3)修正評價體系,倡導評寫結合。教師從自身做起,端正教學態度,對學生作文要及時評價,并將結果反饋給學生。對于作文評價,教師可以改變方法,可以教師改,還可教會學生自己改,同學之間互相改,在改的過程中作好記錄:哪里有缺陷?哪里是優點?讓學生在評改中了解自己,也了解同學,然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培養學生在“改”中“讀”,在“讀”中“悟”,在“悟”中繼續寫。通過不斷的評寫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的提高,寫作的能力才會真正得到提升。
總之,初中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的持續性工作,其質量水準的提升,需要每一個一線初中語文教師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同時密切關注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讓每一次教學都變得更有成效。唯有如此,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才能迎來全新的發展和燦爛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陳燕莉. 淺析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與對策[J]. 中小學電教(下),2011,(06)
筆者所在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于2006年成立,最初專業方向開設不齊,由1名專業教師和4名文化課教師擔任教學工作。隨后專業教師人數由5名增至2013年的22人(除去語數外課程教師)。其中,女教師20名,男教師2名,男女教師比例為1︰10,教師的專業背景與人數分布見下表。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2010年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數為50人,2011年學生人數增至130人。這些專業教師不僅承擔有教學任務還承擔了各專業的活動指導。例如,音樂學教師要教授幼兒園音樂活動指導(主要講教學教法),健康教育活動指導由教生物的老師講授,心理學教師要承擔幼兒衛生學教學。
(二)中職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
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人數隨著年份逐漸增加,教師的專業類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樂、美術為主。教師缺乏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現有的教師來自于普通師范院校藝術類、體育類、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鄉鎮普通中學考調進入學前教育專業任教的(轉崗教師)。教師專業結構呈現不完整和教師素質良莠不齊的現象。具備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一般來說專業知識較為扎實,能勝任專業教師崗位,但對于中職特點和學生特點缺乏了解,執教過程會面臨教學效果不明顯的現象。具備藝術類、體育類專業背景的教師實踐操作技能較強,但缺乏理論知識。他們學前教育專業知識比較匱乏,對中職特點及學生特點認識不夠深入,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基礎知識缺乏,文化素養不高。而轉崗教師已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短期內要想改變其教育思想和認識中職教育特點,一時難以實現。針對轉崗教師而言,不僅需要補充專業知識和文化基礎知識,還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這三類教師在執教過程中面臨進入專業教師角色時間較長、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較艱難、自信心受到打擊等困境。
因此,應著力提升他們的通識性知識,即應提高他們對有利于開展有效教育教學工作的綜合人文知識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識性知識范圍較廣、內容較多,教師們在短時間難以補充,短期的在職培訓也不能達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
二、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重大主題。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因素有學校環境、教師教齡、教師反思能力、教師教育培訓、教師成長經歷、教育信念等。針對不同的教師類型及其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師專業發展訓練,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訓時間至少應有120學時,培訓內容必須經相關部門認真研究決定,這樣才能確保教師專業知識的合格。通識性知識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運用教育科學知識,融會貫通地理解所教學科的知識,以促進實踐性知識的形成。這種知識無論是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還是教師的專業發展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師生成長的動力源泉。教師專業發展的一般途徑有師范教育、新教師入職輔導、在職培訓、自我教育等。其中,師范教育是教師個體專業性的起點和基礎,自我教育是教師專業化的自我建構,它是教師個體專業化發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徑。
(一)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它以促進教師專業進步和學生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教研活動中教師是研究主體,重在增強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教研組在組織教師教研活動時,必須遵守以下原則。
1.全員性
即所有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都必須參與進來,每一位教師必須積極思考教研主題并參與討論、發言,成為思考者、實踐者以及研究者。
2.實效性
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目的是解決通識性知識不足的問題,以求能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知識,增加課程吸引力。因此,必須注重教研活動的實效性,避免形式主義。在教研活動中,須遵守的原則還有發展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教研活動的流程為確定主題、收集分析資源、形成方案、預測結果、評估結果。基于提升教師通識性知識的目的,教研主題可以選擇中職教育特點、文化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內容。
(二)組織主題班會,促進通識性知識的掌握
主題班會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能促進教師對通識性知識的掌握。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不僅有大量的教學任務,也承擔有一定的管理任務。根據我們的調查,在中職專業教師中同時承擔班主任工作的教師不在少數,而主題班會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務之一。主題班會的組織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先確定主題,再確定班會形式,并策劃班會具體執行過程。班會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使其豐富有趣,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例如,可進行小型知識競賽、組織有獎勵的學習等。
學生應該加強修身養心,多學正能量之舉。最好的方式是多泡圖書館,多看健康書籍,這樣既可以增長見識,又能提高辨別是非能力,如此不尊重教師的現象將會大大減少。學生是教育中的受益者,與老師費盡心血的培育是分不開的。只有學生做好尊重老師,才能逐漸影響到社會的其他群體,從而在社會上形成“尊師重教”的優良風氣。
1.2學校改善課程設置與評分標準
改善成績評定方式,一則統一課程的評分尺度,避免學生根據老師或者課程評分結構選課;一則增加課程評分標準的多樣性,而不是僅僅依據出勤率與考試成績。比如,將課堂討論、小組發言和小組討論等記入總成績等。另外,在選修課程設置上多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志向,對于一些比較熱門的課程應該多設,避免人多課少。
1.3國家完善教育政策
1.3.1提高教師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據不完全統計,重視教育的國家,教師的待遇都是很高的。一個行業的社會價值往往體現在其從業人員的待遇與社會地位上。民族振興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師,所以應該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待遇水平。真正形成“學而優則師”的喜人局面,而不是維持“教師是最后的職業選擇”“教師是穩定的職業選擇”的現狀。
1.3.2增強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盡管國家越來越重視對青少年的倫理道德教育,但是大學前沉重的升學任務和大學后象牙塔的徹底放松,致使學生無暇顧及這些倫理道德。應該從小給學生都灌輸“不尊重老師是可恥的”的思想。
1.3.3建立良好的師生平等關系通過完善教育政策導向來更好地平衡師生關系。一則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師生以相互了解為基礎,建立雙向溝通的關系模式;一則通過重視教師節與開學、畢業典禮等活動,在校園中形成尊師重道觀念的文化氛圍。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164-02
記得一醫院麻醉醫生感嘆:“還是你們教師好,教的不好也得過很長時間才能發現,搞不好那時你們都退休了,而我們醫生特別是麻醉,藥量差一點,立刻就會讓人失去生命,我們的一輩子也就完了。”這雖是一句戲言,現在想來卻讓我很是不安。因此,我不斷學習著,努力著,探求著,力求尋找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這么多年下來,我認為語文教學應是一種“圓式”的教學模式。
圓的定義是當一條線段繞著它的一個端點在平面內旋轉一周時,它的另一個端點的軌跡叫做圓。根據定義,首先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主要參與的是教師和學生,因此從大處這個圓的圓心和圓周我們的做好安排。究竟把誰做圓心呢?對此葉圣陶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指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葉圣陶從事教育實踐和研究長達76年,對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有過非常精辟的論述。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縱觀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發展的全過程,我們發現,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極其明確,那就是一切為了學生。他要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學會善于教學,善于引導。語文教學以學生為本位,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是葉圣陶對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和發展。孔子就非常重視培養弟子的學習自覺性。他在《論語?述而》篇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認為知識的掌握和道德信念的確定,必須以自覺性為基礎。只有當學生有求得知識、掌握技能的主觀要求和愿望時,教師及時進行啟發、誘導或提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不贊成教師將學生當作容器,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當把學生看成是有思維能力的機體,教師要啟發學生,誘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一教學分配的大改變無疑是提高了對我們的要求,我們應該怎樣做:
①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課堂上發表不同意見,即使說錯了,對學生思維中合理的因素也應加以肯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自信力。鼓勵學生課堂上提出問題,對教師的講授、學生的發言,大家隨時可以發問。對提問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這樣就形成了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
②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因此,教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就會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為學生創設猜想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憑借直覺大膽猜想,把課本中現成的結論轉變成為學生探索的對象,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研究。細節上要做到:
(1)倡導學生提問;(2)鼓勵獨立思考;(3)課堂結構改革;因為留給學生課堂時間太多,導致原先準備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要求教師必須精選題目,以“少”勝“多”,
③調整教學方式(1)審題留給學生;(2)思考留給學生;(3)反思還給學生。
總之,新的主體的確立,作為主導教師的我們應做到:
讓學生感到你很有激情——用你的激情感染學生的激情;
讓學生感到你很風趣——運用語言技巧、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讓聽課變成享受;
讓學生感到你很干脆——詳略得當,擲地有聲、不哆嗦;
讓學生感到你很博學——充分備課,旁征博引;
讓學生感到你很可親——注意你的授課表情,對著鏡子好好練練;
讓學生感到你很可敬——不要用俗氣的語言博得學生們的開心。
以上是第一個圓心的確立,其次是關乎重要的課堂教學,以前我們的教學總是走到哪兒黑就在哪兒歇,而且總是滿堂灌,可這
一考試還是發覺顧此失彼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就成了費時多、收效低的狀況,漸漸地連我們都忘記了語文究竟是什么了。這就促使我們要好好分析、研究原因,從語文教學指導思想上進行探討,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語文究竟是什么,其實很簡單,語文就是語言。葉圣陶語文教學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語文是工具,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語文學科教學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語文的習慣這是語文的性質。學科教學不搞清該學科的性質,教學將會出現偏差。由學科性質決定,語文課應當是語言訓練課。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的一切教學安排應以此為中心來畫圓。那怎樣體現語文的語言交通性呢?
首先,需要老師的指導和訓練。葉老說:“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通,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所以講話和指點之后,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這就是說,教師的指點和講說必須和學生參與活動共同來完成。“訓練”和學生的“練習”不是一個概念,學生練習是指教師(或教材)提出題目,由學生經過反復學習而完成,來掌握某項知識或形成某種技能技巧。葉老在談及訓練時,曾深刻指出:“訓練訓練,分開來說,訓是老師的事,練是學生的事。就老師方面說,則首先得要求我們得有豐富的語言感染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讓學生從講中學,學中練,練中做。這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我們得有耐心,一步步進行。
(1)感知性語言訓練。要訓練學生初步理解生字、生詞,初步理解作者表達思路及查閱字典、詞典的能力。
(2)理解性語言訓練。
1. 在閱讀中感受美 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要想感知文學作品的美,首先應從朗讀開始。朗讀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情境氛圍,讓審美主體體會審美客體的形形的美,得到美的感受。在朗讀中,除了教師富有魅力的范讀外,更重要的是對朗讀技巧的指導。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寫了一幅“春風圖”,畫出了春風溫暖 、柔和這一特點,又是通過觸覺、嗅覺、視覺、聽覺顯現出來的。如何通過朗讀,在學生眼前呈現這一幅充滿春天的氣息,充滿春的活力的畫面呢?這除了在停頓、速度和節奏上進行指導外,主要在語調和語氣上加以指導。“泥土的氣息”,“春草味兒”,“醞釀”須讀重音,給人以嗅覺的美感。“清脆”、“婉轉”和“嘹亮”應讀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想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純甜交響曲。通過朗讀,學生仿佛感到春風柔和,聞到春風的芳香,聽到春風傳送的和悅的聲音,看到一幅美麗的“春風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就為欣賞打好了基礎。
2. 在課文分析中發掘美 中學語文課本中絕大多數文章都有其可欣賞的美點。或是意境深邃,或是構思精巧,或是形象感人,或是煉字精妙。教師恰當的分析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引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在愉悅中不露聲色、不著痕跡地完成語文的學習任務,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因此教師在分析課文時必須巧妙地利用各類文章的不同美點,去傳授知識,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2.1 體味美的意境。所謂意境是作者內心感情和外界景物相交融匯而成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境界。文學作品正是因為創造了這樣一種意境才獲得獨特的審美價值,從而引起了讀者心靈的共鳴和震顫,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如《天山景物記》所描繪的多姿多彩的天山景物,它展現的綺麗的雪峰、溪流以及迷人的夏季牧場,天然湖泊的動人畫面——無不讓人去遐想、回味,從而領略草原嫵媚、溫柔的詩情畫意。其物,奇幻迷人,名臻其妙。如:對野馬,雪蓮等的美境描寫,則給人以不同的情趣和美感。通過分析,不能不令人油然而生出向往天山的欲望,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也會在心底升騰。又如:楊朔散文不僅色彩清美,情調幽雅,而且還常常追求一種空靈含蓄,意象朦朧之美。“哪里似乎蘊蓄著一股迷人的空氣,一股不絕縷的想象力。”“把意綿不盡的生活真理寄托于夢幻般的形象中”。作者在描寫海市的出現時寫道:“只見海天相連處,原先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有見過的山巒,黒蒼蒼的,像水墨魚一樣,滿山都是古松大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魚村。山巒時時變化著,一會兒頭上幻出一座寶塔,一會兒洼里又出現一座城市,市上流動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慢慢消下去,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又在海上重現出來。”作者讓我們走進了那“海天茫茫”“空明澄清”的空靈縹渺的海市幻境之中。學生在體會意境時,領略其美妙無窮的神韻,從而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2.2 感知美的形象。形象美,是文學作品的生命。不管哪篇文學作品,作者總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動讀者。教師在分析人物時,一定要把握住人物的崇高形象的分析來教育感化學生。如:《荷花淀》中勤勞純樸而又富有愛國心的水生嫂。《梁生寶買稻種》中淳樸、無私、樂觀、認真可愛的梁生寶;虛情假義、卑鄙的周樸園;虛偽、兇狠、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葛朗臺等等。在教學中,緊扣作品的語言,分析這些人物的性格,評價形象的社會意義,同樣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教育。
2.3 體味美的語言。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分析課文時應引導學生熱愛語言,培養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興趣,注重讓學生認識和感受所學課文的語言美。中國漢語的語言美表現為韻律美、修辭美、朦朧美、想像美等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認識和感受。
(1)韻律美 漢語是講究韻律美的,尤其是詩歌、散文。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和體會語言韻律美。
(2)修辭美 巧妙的使用修辭會使文章增加美感有助于情感的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領會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等的精妙,讓學生感悟它們的美。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對“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寫就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通過分析這些修辭方法的運用,就會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普通荷塘的美妙。
還有朦朧美,想像美。在學習課文時也要仔細體味。
例如:在講《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時,在課外,學生肯定對秦始皇這一位偉人有了深刻的了解,無論是兵馬俑還是長城,所以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也有同學提問到:“老師,秦始皇這樣的殘暴,雖然有功,但是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呢?”在課文中,主要是強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但是我還是決定讓學生自行討論,并且組織了一次辯論:
正方的:
1、前230年的先滅弱韓:“先取韓以恐他國”。
2、前228年的離間滅趙:郭開誣李牧,趙括代廉頗。
3、前225年的水灌滅魏: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
4、前223年的王翦滅楚:秦王知錯能改,姜是老的辣。
5、前222年的北滅燕國:荊軻刺秦,無功不返。
6、前221年的完勝滅齊:孤掌難鳴,一敗涂地。
反方的:
1、秦始皇所做的焚書坑儒,滅殺天下才子。
2、修筑長城,累死人民無數。
3、賦稅過重。
4、嚴厲的刑法。
這時候,我將學生引入到秦朝中央集權的制度討論中來,有了辯論的興趣激發,很多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秦始皇的統一六國,為他帶來了極大的威信。雖然他的統治是殘暴的,但是秦始皇的偉業,自然有很多人去維護他。”學生將的是精彩、大膽,作為老師,我也給予了學生及時的肯定。在這一個提問、討論、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得到的是個性的張揚、得到的是視野的開闊,也能在不斷的在自主學習中,挖掘歷史的本質。
二、歷史意識的重要內容——情感教育
由于客觀條件的約束,歷史教材中不可能設計到所有的教材相關的史料。所以,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將教材作為參照的基礎,選擇具有趣味性、能活躍學生思維以及啟迪學生只能的材料,真正的讓教學內容生動、形象,讓教學充滿情感的味道。
例如:在說到《》時,為了在課堂中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之初,我播放了《在松花江上》這一歌曲。這一首充滿離愁別恨的歌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聆聽悲壯而激昂的音樂的同時,達到一種情感上的震撼,進而對中的家破人亡的苦難同胞產生同情,擔憂祖國的命運,對日本侵略的憤怒,將學生帶入到發生的事件中去。(如,九一八事件、等等。)在日本那妄圖滅掉中國,將其淪為自己的殖民地的思想中,中國人民為了自身的幸福、民族的獨立,開展了激烈的。這樣的情感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民族責任感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三、歷史意識的落腳點——評析能力
語文備課能力包括理解教材、駕馭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學和編寫教案等能力。要把握好課標,鉆研好課本,利用好教學資料。要明確教學目標,安排好教學程序,選擇好教學方法,設計好語文作業。要明確教案的內容,熟悉教案的形式,掌握板書設計的技能。語文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內容,對一些典范的名篇佳作記憶成誦,隨時能背,而且要能夠鉆深鉆透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結構、語言作深入的鉆研,力求有準確獨到的理解,出新意,有深度。語文教師不能總是借鑒別人,而應形成自己鉆研教材的真功夫。語文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及其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接受水平,對教材做出大膽合理的取舍,要能夠胸懷教材全局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對教材的構成體系與單元課文的組合做出積極恰當的調整與補充,從而確定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每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逐步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王國,讓學生學會求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放得開,古今中外的各種材料能廣征博引,為我所用,又要收得攏,教學目的能集中,這樣處理教材便達到了駕輕就熟的境地。
Z文教師必須要加強積累,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具有文學審美的眼光,具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如果教師自己的文學素養不夠,是無法引導學生進入文學的審美世界,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的。我們都知道不能輕易否定學生,這是觀念上的一個進步,但是,有些教師由于本身的素養所限,不能對學生做出一些有價值的引導,只是一味的贊揚,反而讓學生失去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成為學習者,平時多讀書,讀好書,在閱讀中積累,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康的人格等。在知識爆炸的新形勢下,語文教師要真正養成讀書的習慣,培養濃厚的讀書興趣,才能從書本上汲取到豐富的營養,眼界更開闊,思維更敏捷,教學工作將更得心應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就是閱讀。讀書,應該成為教師職業的最起碼的底線。因為教師的讀書會影響到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
二、語文施教能力
語文施教能力包括組織教學、講話、聽話、書寫、教具運用、教學應變能力等。要控制好教學目標,發揮目標的“導教”“導學”作用。要有過硬的嘴上功夫,教學語言要具有示范性、啟發性、感染性、自控性。要有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記憶力、機智的組合力和精湛的品評力,聽話要辨音、解義、記句、合意,評話要體情、識趣、察非、審美。要有過硬的手上功夫,寫得一手好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板書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要寫好“下水”文章,改好學生作文。要善于選用教具,熟練使用教具,學會獨立操作。遇突發事件,要沉著冷靜、靈活果斷,采取恰當措施,快速反應,排除“險情”。要適時、適度變通教學思路、調控教學情緒。課堂上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隨時提供的反饋信息與教師本人閃現的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即時對課堂教學內容或教學節奏或教學方法加以“妙手偶得”的靈活處理;無論是教材學習方面的機智處理,還是意外事件方面的機智處理,要想處理得巧妙、圓滿,都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藝術修養。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情感,而且還要有敏捷的思維力,靈活的決策力,努力培養出色的課堂機智。
理想的語文教育必然是充分個性化的。獨特鮮明的個性魅力是語文教師感染學生的最好方式。語文教師的個性應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對語文材料的感悟、對教材的呈現方式、對學生的反應方式的處置方法等。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幽默風趣、開朗樂觀的個性,蓬勃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展現自己極富有魅力的一面,會很受學生的歡迎。這會在教學中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震撼學生,感染學生,讓他們形成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人生的信念,并且,會使學生愛上語文。
三、提升自己的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人文教育 回歸
在高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在教授學生相關語文知識的基礎之上,能夠使得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繼承,使得我國文化能夠得以延續。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使得學生的精神水平得以提升。相對而言,學生的高中時期是其建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是其認識世界、內外檢修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精神,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人文理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1.人文教育目標及內涵
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對其思想水平進行提高,正確的對其人格進行塑造,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引入人文精神,其任務在于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對人文精神的感悟,加深對人文科學的理解。高中語文的人文教育應在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等之間的關系,并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得學生能夠認識科學。熱愛科學,對其價值進行探索。高中語文的人文教育,也是精神層面的教育,能夠使得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對其內在的精神進行傳播,致力于研究科學、索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等。
2.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第一,教學內容的原因。語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各個時期的精神文化均在其中有所體現。通過對語文的學習,能夠使得學生對人文精神有所感悟。然而,在現今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語言知識的講解方面,例如語法知識等。這就使得教學的重點向著語言工具的方向發展,句子成分的分析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文章的整體性,也使得字里行間中流露出的人文精神遭到破壞,最終使得語文中的人文內涵得不到體會。
第二,誤解人文精神。在多數高中語文老師的理解中,人文教育如同思想教育,應是政治課程中的內容,與語文并無聯系。然而,人文教育的精髓在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程度對情感的領悟。而語文學科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同人文教育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作為人文精神最有力的體現,高中語文教師應對其中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對語文學科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進行認識,使得語文能夠真正發揮出其在人文教育中應有的作用。
第三,應試教育的影響。處于高中時期的學生面對升學的壓力,教師以及家長均將學生的成績放在關注的首位,對考試過分的看重,而對學生的思想情況、綜合素質、價值觀等方面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被剝奪了體會人文精神的時間,所領悟出的人文精神也將得不到支持與理解。因而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之下,教師對人文教育并沒有給予重視,這就使得人文教育無法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正常開展,致使學生發展相對失衡。
3.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建議
3.1正確領悟人文教育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對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進行清楚的認識,對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進行深入了解,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根據人文教育的相關要求,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進行合理的確定,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價值體系。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相對較大,因此,廣大語文教師應在重視學生人文精神提高的基礎上,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使得學生能夠以教師為榜樣,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提高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高中語文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相對而言,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更加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學習,更加有利于人文教育效果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學生將語文工具同人文精神緊密聯系。從而使得學生在熟練掌握相關語文知識的基礎之上,精神水平以及綜合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加大對小組內學生的學習狀態的關注,協調學生的合作,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增加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基礎之上,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3.3制定合理的評價體系
在素質教育全面實行的今天,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僅局限在其成績的優劣,而是應對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合理的評價。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在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的基礎之上,對學生日常的學習精神、情感的領悟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達到真正全面評價學生的目的,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其對語文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進行魯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將魯迅先生的時代背景、作品意義以及人生指導等安排成課下作業,讓學生搜集資料完成作業。在評價的時候采取教師評價、課堂表述、學生評價相結合。鼓勵學生實踐“知人論世”的同時也在多種評價指標下衡量學生的自學能力。
【結 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全面實行的今天,人文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高中語文的人文教育效果將直接決定人文精神的繼承情況。因此,廣大語文教師應改變思想,深入分析人文教育,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11-003-001
語言文學課中的文學作品,多為優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創造與結晶。它們用美的語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創造出美的境界。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所謂審美觀,是指人們對世界的審美把握,它同真理觀、倫理觀一起,構成了人們對世界和人生的總的看法。青年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才能把握正確的審美標準,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才能談得上按照美的規律去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語文教學在教育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許多文學作品表現出鮮明的審美傾向性,反映了一定時代、民族、階級的審美要求、審美趨向和審美理想,這些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是語文教學發揮美育功能的堅實基礎。比如,我國古代的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作品中都表現出各種高尚的審美情趣。陶淵明的作品獨愛傲霜的,陸游的詩作贊美圣潔的梅花,王安石歌頌挺拔的松樹,鄭板橋的詩畫偏愛青竹。抓往這些,可以引導學生追求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人們都能不同程度發現美、欣賞美,而獲得的審美享受卻不盡相同。這不僅是因為人們的審美觀不同,更是因為人們的審美能力不同。所謂審美能力,是指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審美能力的獲得和發展,主要依賴后天的審美實踐活動和審美教育。所以,在語文課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青年學生對美的事物的觀照和喜愛,提高他們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技術美的感受、想象、鑒賞、理解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作品的語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工夫培養青年學生的審美能力。
1.抓住美的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含義,把握詞語的感彩,不同的句型、語調以及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在領略其語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寫邊防戰士在茫茫的沙漠里防守邊疆,時間已經很長,仗也打得很多。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穿”用得準確、形象。頻繁劇烈的戰斗、漫長的駐防時間,使金屬的盔甲都磨穿了。從側面點出了戰士生活的艱險,渲染了戰爭氣氛,給人以無窮想象的空間。
我們要特別注意把握句中關鍵詞語的內涵和外延,注意它們創造的深遠的意境和美學情趣。如杜甫寫的《登高》詩中的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和“不盡”,既是對眼前景色的真實描寫,也是作者心中的無限感慨的抒發。看著眼前無邊秋色的蕭條景象,想到歲月的艱難、人生的失意、病老的痛苦,還有殘存的希望,誰能說盡詩人心中有多少的人生感慨呢?所以,“無邊”、“不盡”既寫出了空間無限,時間無窮,表現出萬里河山的濃重秋意,也顯示出詩人廣闊的胸襟和無盡的感慨,可謂用詞精妙。
2.抓住作品的形象美
文學是作家運用形象思維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構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圖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語文課的教學必須突出文學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審美思想為指導,分析、欣賞文學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帶有普遍的社會意義的典型化形象的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學生的心靈,富有強大的啟發人、感動人、鼓舞人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美學價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中蔡老師,她外貌溫柔美麗,心地慈愛,愛孩子,關心孩子的甘苦,及時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傷,是一位老師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凈化心靈。
形象美也表現在對整體畫面美的欣賞上,如峻青的《夏夜?秋色》,描繪了一幅海濱仲夏夜的美景。
講授這一類課文時,應讓形象說話,把藝術形象再現于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感受和共鳴。
3.抓往美的意境
藝術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礎。所謂意境是作家創造的可經看得見覺得到的具體的生活畫面,與作家在他創造的形象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意境優美,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才強。如岑參的《磧中作》“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這是一幅可以看得見、感得到的生活畫面:作家離家已一個多月了,現正行進在茫無邊際的沙漠之中,望著再圓的明月,思念著千里之外的家鄉。通過這幅生活畫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涼寂寞之感,思鄉懷親之情”,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全篇無一字提到思鄉,但字里行間處處可以使人聯想到思鄉。
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培養規格來看,應用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是21世紀合格公民的必備素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明確地指明了創新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非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而要通過學校教育的長期培養才能形成。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擔負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任。數學學習中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對例習題解法(或證法)的改進,對家庭作業的獨立完成以及數學學習中的觀察、歸納、類比、猜想、判斷等,無不體現著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意識。數學教學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反復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獲取必要的信息――分析、處理、加工、篩選有關信息一-轉化為數學問題一-解決這個數學問題一一回答原來的實際問題”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覺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按照創造教育新的理論體系,課堂應當成為開發學生創造力的平臺,教材的知識作為載體,把過去的“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的“再創造”過程,這樣通過提高學生的創造力來讓學生掌握好駕馭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必然把文化科學知識學得好,用得活,“引爆”學生的潛能,激發創新和實踐的欲望,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初中的數學課堂教學要注意給學生留出獨立探索、研究的機會,讓學生擁有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求老師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去做,真正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自主實踐;老師應重新組織教材內容,盡可能從學生探究的角度,挖掘出教材中本身較平淡的問題,供學生討論。
2.科學人文精神是現代科學文化人必備的時代精神,它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中進行科學與人文教育整合、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產物。利用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如下幾個方面的科學人文精神:
(1)嚴謹、樸實,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
數學學習能夠去其浮躁,凈化人的心靈。數學中的概念、命題、定理的證明和表述是相當準確、簡明的,無須修飾。數學的結論不需要用華麗的詞藻修飾,更不允許有任何夸張。數學的思維方式能使人們養成縝密、有條理的良好習慣,長期的磨練有助于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理智、自律,強有力的自我約束力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美國數學教育家克萊因說:“在最廣泛意義上說,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美的程度,亦正是這種精神,試圖決定性影響人類的物質、道德和社會生活。”撇學知識體系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張揚。數學中的“權威”是“規則”,結論是正確邏輯推理的結果,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必須自覺遵守數學規則。數學解題中要求步步有據,有利于講道德、重依據的品格的形成。這種由數學教學熏陶所產生的對規則的敬畏感移植到人和事物,從而產生對秩序的尊重,養成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遵守公共秩序和法規的習慣等。
(3)誠實、求是,剛正不阿的品格
數學語言的精確性使得數學中的結論不會模棱兩可,數學中不存在似是而非的問題,在本質上要求數學研究者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不允許有弄虛作假。它用最少量、最明確的語言傳達最大量、最準確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語言傳達普遍存在的矛盾和規律。前蘇聯數學家辛欽指出:首先,數學教學可以培養人正直與誠實的品質;其次可以培養人的頑強與勇氣。數學作為一種精神,一方面通過演繹證明等來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通過數學的每一步向前發展的艱辛來培養學生堅忍不拔、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質和正直、誠實的人格魅力。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伽森狄說:“誰能從小受數學的熏陶到那樣一種程度,即已經習慣于數學的那種不容置辯的證明,誰就能養成認識真理的能力,從而不會輕易放過虛偽和假象。”數學課中強調的“理論聯系實際”,是數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了一種新的人文精神。數學教學活動中的理性、批判、自由、公平、競爭等精神特質都有獨特的人文內涵,對于形成人的求真意識、創新觀念、獨立人格、進取心態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二、如何具體實施素質教育
本文中,以兩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操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例一]關于“圓周角的概念”的教學
這個概念的教學方案可設計為:先以具體實例復習圓心角的定義,然后教師點明要求學生根據圓心角的定義給圓周角下定義,同時畫出圓周角的圖形。這種設計就比直接給出定義,或者在具體的實例基礎上歸納出定義更有助培養學生的能力,這種方案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索、歸納,其智力參與程度更高,對于學生的類比思維、感知能力、創造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更為有效。
點評: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出新知的生長點,利用舊知獲取新知,可為學生主動建構新知創設情景,鋪路架橋。
[例二]關于講授多邊形內角和的教學
這個教學的方案可以有幾種。教法1:盡快地告訴學生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然后做一些熟悉它的計算。教法2:告訴學生,本次課所求多邊形內角和同邊數有什么關系。先看四邊形,同學們量得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用拼剪的辦法,看出都是2個平角)不用拼剪的辦法,你能求出四邊形的內角和嗎?(有的學生作對角線)把四邊形分成2個三角形。(這里出現了“把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來研究的思想)
點評:這是一種注重加強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方法。教師授課應將知識的得出過程講給學生,真正的好老師應該在課上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自己得到知識的邏輯過程。
參考文獻:
[1]朱巨元.建立好數學策略教與學的“工作平臺”.中學數學月刊,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