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研究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28 08:50: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篇(1)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恢復發展的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除了我們已經取得了有日共睹的成績外,我們也大致可以探察到以下兒個存在的問題一是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承載了對職業教育實踐的研究、指導、服務、學術交流等諸多使命,惟獨沒有完全的白我本色,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往往滯留于更新觀念的層面,而少于對理論學理的深人探究;二是意識形態—反映論成為當代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主耍的哲學依據,妨礙了職業教育理論的豐富多樣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簡單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在一個狹小話語體系里運行,未能形成自己的話語運作規則和學術建設規范;,是改革開放以后西學強勁東漸,尤其是在上世紀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文化思想毫無遮攔地洶涌而人,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遭遇強勢西方學術時出現失語。恰如東施效擎、邯鄲學步,巾國許多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者在高度亢奮地將西方形形的新潮職業教育理論和方法挨個操練一番之后便無計可施了,陷人了進展不理想的境地;四是市場經濟浪潮攪擾了人們內心的平靜,功利化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逐漸增多。針對職業教育理論的困窘,許多可貴的學術潔問、有益的學科研究與理論探索早己在職業教育理論界廣泛而深人地展開,人們見仁見智,力圖激活職業教育整個學科的生命力。筆者由此提出建構職業教育理論的兩大方法夯實職業教育理論的學術根基;.搭建中外職業教育科學結合的理論構架,并能潛沉思慮進一步強化理淪原創意識。

一、夯實職業教育理論的學術根基

篇(2)

【關鍵詞】職業教育/泛化/職業教育延伸/培訓/學徒制

隨著素質教育這一時髦的詞匯被引入教育以來,在各種教育研究的論述中如果沒有素質一詞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種落后的觀念。職業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幾年的職業教育的研究中,素質一詞的使用頻率也在不斷地攀高,剛引入且得到推廣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學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為了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無論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無不對學生開出了龐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內容清單,一種我們自己都無法描述、解釋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標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脹起來。職業教育似乎對這一問題更為顯著,無論中職還是高職,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所涉及的知識范疇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個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標與境界。然而無論是高職還是中職教育,學生的學習時間畢竟只有短短的三年,這既有時間的約束,還有正規學校教育成本的約束,在三年之中我們要培養一個理論知識上似乎可以趕上專科或普高,在實踐能力上可以達到高級工或中級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現實中卻是天方夜譚,通識教育已走到了職業教育的前列。這種理想化的追求實際上把職業教育進到了泛化,之所以稱為泛化,是因為任何專業教育實質上都是職業教育,好像這樣的教學目標追求可以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強的能力,能夠更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現實的實際卻是學生就業難,企業更不滿意。職業教育追求教育內容遠離具體的崗位知識和能力的這種泛化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還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呢?這不僅涉及到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涉及到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問題。

一、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們之所以提出職業教育的類型,或者說職業教育的概念,是因為職業教育應與職業緊密相關,職業教育應培養學生具有相應的職業能力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目標,而且職業能力中的職業是具有某特定范圍的,它應直接對應于社會生產(廣義的生產)相關的崗位或某類崗位。因為不存在沒有崗位的職業,培養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本質所在。職業能力不僅存在于我們目前所認為的職業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專業教育之中,包括我們所說的普通高等教育。關于職業教育的本質問題,筆者已在相關文章中作了探討,并提出了職業教育的標志:完成初始職業化,在這里不再過多地贅述。

既然是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過程中,就必須參與特定的職業活動或至少是在模擬的職業情境中使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技能、態度等進行整合并內化為某職業的具體崗位能力。但是職業教育的泛化,使職業教育本應追求的教育過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的未來學習能力等為主要價值取向的職業教育觀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識教育的泛職業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認可。通識教育最早是由紐曼提出的,通識教育就其是各種學科都要具備的、公民的、廣泛的知識講,它是通識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都應具備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識講,它是普通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為目的教育而言,它是人文教育。是不是在這種廣泛知識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種基本的技術實踐能力呢,徐國慶在其《試論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展開順序》一文中對此進行了否定。反過來講,即使我們把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針對某崗位群,而不是某具體的崗位,職業教育應追求的是什么,知識在什么樣的教育過程中才能內化為個體的職業能力,因為在職業教育不斷泛化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走向了知識化,而非職業能力的養成上。我們說轉崗能力也好,進一步學習能力也好,適應能力也好,這些能力的培養是否在狹窄的職業教育過程中,即以某崗位的崗位職業能力為具體培養目標,或者說是教育方式下,學生就難以具備這些發展能力呢?其實,即使從一種狹義的職業教育作為出發點,或課程的組織方式,其轉崗適應能力也未必就差。如機械維修工,如果某個體精通于維修機床,當他轉崗到汽車、紡織、食品等行業來做維修工是極其容易的,因為機械維修的故障判斷、修理過程所涉及的思維方式與操作過程是極其相似的。再比如一個精通車床操作的車工,他若轉為一個銑床操作工,或一個磨床操作工等其它機床操作工并不是什么難事,甚至是在對設備的具體熟悉過程中,就基本可以勝任。如果說當個體不能進行轉換,可能是所涉及到的其它基礎能力太弱,如計算能力、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應用能力等,如果是這樣,那只能說明我們所設計的職業教育的文化基礎太低,它不能達到這類崗位的基本要求,這時就應當提升這類職業教育的基礎層次。由于不同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不同,職業教育的基礎層次也應當有所區別,在職業教育期間不斷地強化基礎文化知識教育也是職業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即使職業教育基礎層次設置得很高,我們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間就能完成個體一生所需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它更需要個體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斷學習。我們不能一方面高喊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終身學習者,而另一方面總是在試圖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間就把一個人一生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都培養出來,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在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養成過程中,把這種學習過程內化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學習方法、一種思維過程,在今后的轉崗等過程中形成一種具有廣泛應用的、可遷移的學習能力,這是職業教育應當追求的目標之一。

二、職業教育泛化的原因分析

職業教育既然是針對某崗位來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育。為什么職業教育的泛化在各種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似乎已成為一種主流的聲音呢?其實,這是目前我們所說的職業教育一種無奈的選擇。首先,我們可以從職業學校的現狀進行分析。目前,我國的職業學校主要是由高職學院、普通中專、技工學校、職業高中所組成。高職學院大多是過去的普通中專所改建,與普通中專的教學模式有著無法分割的歷史淵源;而過去的普通中專的培養目標是技術員,它的教學內容與培養模式與普通高等教育又具有極其相似之處,而且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設施,尤其是涉及工業企業生產的教學設施,離能真正地開展職業教育相距甚遠。職業高中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方式形成的,其教學設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說大多數學校就不具備職業教育的基本條件。最具有職業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學校,但技工學校(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技工學校)由于企業轉制等各種原因造成嚴重的經費短缺,設備更新緩慢。同時,近十年之中,第二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一直不強,就業彈性就全國而言在某些年還是負數,學生就業難的客觀現實使技工學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技工學校不得不放棄這種傳統的領域,向第三產業拓展。在這種情況下,技工學校的職業教育特征不但沒有得到加強反而削弱了。其次,從職業學校的師資看,進行以崗位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培養也難以達到要求,對“雙師型”教師的大力呼喚就是師資狀況的一個確切的反映。第三是職業學校的運行機制的影響。收費上學,學生分攤教育成本后,學生規模的擴大無疑成為職業學校追求的目標,因為只有有了規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問題是,對學生的收費標準是由政府規定的,學生規模的擴張所得到的收費難以彌補真正開展職業教育所需要的經費缺額。在這種背景下,以基礎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思潮無疑為職業學校擺脫困境找到了一種合理的出路,得到許多人的認可成了必然。

職業學校的泛化雖然給職業教育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如不具備基本的上崗能力等等。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積極的一面。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龐大的教育適齡人口是一個基本的國情。在學適齡人口龐大而教育經費不可能無限增長,要使更多的適齡人口接受職業教育,或者說哪怕是一種基礎的專業教育,或是一種職業引導教育,也是對我國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的重要渠道。我們面臨著兩難選擇,但也必須做出一種選擇:大力發展真正的職業教育,教育成本高,在現有的經濟支撐能力下,只有少數人得到專業教育。或者大力開展基礎專業教育,在經濟支撐能力一定的條件下,能夠使更多的適齡人口接受到基礎的專業教育。這種選擇是不依我們的規劃,我們的設想為轉移的。這是社會經濟對教育制約的一種表現形式。市場規律無時不在影響著企業、個人和學校的決策。

目前,雖然職業教育泛化的問題是廣泛的,但在不同地區,它所表現出來的趨勢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學校自主辦學面臨社會經濟狀況而做出的一種選擇,而正是這種多樣化的選擇,才滿足了社會和個體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經濟支撐能力強,就業崗位相對充足,職業教育的泛化問題就不是那么嚴重;而在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支撐能力脆弱,就業崗位嚴重不足,職業教育的泛化就相對具有市場。我們無法判斷這兩種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種對社會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即使是人力資本理論代表人物舒爾茨和韋爾奈的實證檢驗也只是局限于教育在培養個體農場主的適應不平衡能力中的作用,也并未涉及教育如何提高流水線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這一問題。關于學校教育是否可提高產業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至今尚未有嚴格的證明,目前只有證據顯示,更多的學校教育與較高的收入相關聯。這說明,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因此,對職業教育的這種泛化,我們無須更多的擔心。

三、學校職業教育的延伸

雖然我們無須擔心職業教育的泛化問題,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是怎樣才能把學校教育與企業的具體崗位職業能力協調起來,或者說銜接起來。因為,只有在對口就業時,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應用,才能顯著提高生產率,在對口就業不暢的情況下,從學校畢業的學生在非對口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長為崗位合格人員,這一問題僅靠教育系統是不能解決的,最好的一種途徑是廣泛地開展企業的崗前或在崗培訓。然而對企業來說它們更注重追求利潤,只有當他們覺得培訓投資有利可圖時,或者當他們的培訓投資不需太多的投資成本時他們才愿意投資于員工培訓。因為,企業投資培訓也面臨著風險,對員工過多地提供培訓,當受培訓人員培訓后未對其很好工作就離開企業時,企業就會損失投資。關于受培訓員工跳槽所引起的勞動關系糾紛問題在各種媒體屢見不鮮。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國家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從目前看,實力較強的企業,由于其實力對員工吸引力強,對員工的職前和在崗培訓已引起廣泛重視,但對于廣大的中小企業,由于經濟實力以及對人才的吸引力弱,對員工的培訓還微不足道。但是,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會增加就業人員的快速流動性,人員流動得過快,延長了就業人員成為崗位熟練者的時間,降低了人力資源開發的效率,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不僅是解決社會問題,而且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出口問題也影響極大。我們應當通過職業教育的延伸來解決這一問題,而不應強制所有的學校都面向更具體的工作崗位進行教育,也不應對企業采取嚴厲的培訓程序來解決這一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至少可以有兩種途徑。

第一,大力發展獨立的培訓機構。從目前看,需要技能培訓的不僅是剛從校門出來的學生,我國存在的大量失業、下崗人員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也急需轉崗和再就業培訓,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這一問題可能更為嚴峻。因此,我們應建立一定區域的技能培訓中心,這一技能培訓中心以區域的產業結構為依據來確定具體的培訓項目,通過短期培訓來縮短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適應過程。引入培訓機構這一中間環節,有以下幾點好處:(1)獨立培訓機構的專業化和針對性強,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為企業提供適需的勞動者。(2)學校主要從事專業基礎教育更易發揮其規模效益。(3)可以減少學校設備投資的浪費,因為,學校設備往往只能用于在校的少數學生,中間培訓機構可以更廣泛地用于社會失業、轉崗的人員再培訓。(4)有利于緩解企業與就業人員在培訓問題上的糾紛,盡管在培訓中,個體負擔了更多的成本,但這種成本能夠在進入企業后,由于其熟練程度高而增加收益來得到彌補,這實際上也是企業最易接受的雇傭形式。(5)由于獨立培訓機構的培訓可以給從業人員工作能力一個明顯標識,比企業培訓更有利于勞動者的流動,這樣的流動對企業沒有損失,但是企業所能支付的較高工資實際上也是對職業教育的投資。這種中間獨立培訓發展的經驗,在我國的香港以及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都有可資借鑒的經驗。

第二,發展規范的學徒制。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但是在我們高喊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經驗之時,卻把德國職業教育的本質——學徒制扔在了一邊,基本上廢除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制度的學徒制。當然,我國那時的學徒制是存在缺陷的,它的主要缺陷,一是沒有明確的進入標準,學徒制主要是工人子弟接班和計劃安排的新增就業人員的崗前培訓,由于沒有明確的進入標準,過低的文化基礎,如有的小學不畢業就當上了學徒,使學徒制培養的工人適應能力差。實際上,在那時學徒制只是社會用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人力資源開發的手段。二是沒有明確的學習內容和標準,尤其是專業基礎理論。三是對于指導學徒的師傅沒有篩選機制,師傅本身的操作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學徒工的學習成效影響甚大。但這并不是學徒制本身的問題,主要是一個不規范問題。學徒制的取消對我國產業工人的培養,損失是巨大的。目前,這一問題已經顯現,上海已實施了龐大的職業見習計劃,在其它經濟發達地區也正在發展,這說明學徒制有其自身的優勢。需要指出的是,發展學徒制更易解決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在學徒期間無論是否得到工資,它都遠比學校教育成本低。在社會的現實中,多數弱勢群體的職業教育就是通過學徒制來完成的。由于我們沒有學徒制度,無論是企業還是個體即使有學徒的需要,但學徒在企業的存在可能將會被認為是一種非法用工,尤其是在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情況下,更為無職業技能的人員進入企業帶來了困難,企業接受愿意學徒的人員對企業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這是大多數企業不愿做的。如果把它進行規范,使之合法化,也是對職業教育的多元化投資。我們不能只強調企業把大量的資金給學校,學徒制可能是企業更容易接受的投資職業教育方式。這對解決我國龐大的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和滿足企業需要大量的熟練工都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申家龍.社會學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內涵與特征.職業技術教育,2003(16).

[2]申家龍.社會學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層次與體系.職業技術教育,2003(9).

[3]申家龍.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初始職業化.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3(6).

篇(3)

為了總結辦學經驗,為藝術職業院校之間搭建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2008年7月11日至14日,由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主辦、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承辦的首屆藝術職業教育特色辦學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行。來自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山西省文化廳的相關領導以及全國各地具有鮮明辦學特色、在各自領域堪稱“最高學府”的40多所藝術職業院校的代表齊聚論壇,就藝術職業院校如何堅持特色辦學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一、堅持特色發展

眾所周知,在當前我國的藝術教育領域,“特色發展”無疑是大家廣泛達成的共識,不同類型的院校都在探索著自己的特色。但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傳統話題是:對于高等藝術職業院校來講,究竟什么才是特色?所謂的特色,究竟應當反映在高等藝術職業教育過程的哪一個環節?或者說,高等藝術職業院校特色發展的內涵應該是什么?種種問題,在此次論壇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作為此次論壇的承辦方代表,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院長趙銀邦談了他對“如何堅持特色發展”這個話題的看法和做法。“緊緊依托文化行業,堅持走‘三條道路’,努力建設‘三個基地’”。通過“道路建設”完成“基地建設”是山西戲劇職業學院的獨特做法,也是其區別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色。此次論壇舉辦的時間適逢山西戲劇職業學院50年校慶,在校慶舉辦期間,與會專家欣賞到了學院近幾年所取得的“特色發展成果”:大型民族交響樂《華夏之根》曾被譽為2004年中國民族樂壇上出現的一道亮麗風景,并于2007年榮獲第六屆“金唱片”獎的四個獎項,是本屆“金唱片”獎中獲獎最多的一個作品;大型精品旅游晚會“唱享山西——經典民歌匯”現已被確定為太原市文化旅游項目之一,其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自不必言。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院長、黨委書記易介南以其在辦學理念方面的十六字方針為切入點,讓大家對高等藝術職業院校的“特色發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圍繞舞臺,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場’,著眼于傳承與吸收,集中于創新與發展。根據這一理念,我們進一步明確我院的辦學性質具有高等職業教育和專業藝術教育的兩重性,從藝術教育的角度講,培養的是專業化舞臺人才,從職業教育的角度講,培養的是應用性高級文化人才。學院既要培養面向行業需求的文藝精英,同時也要培養面向文藝市場需求的大眾化人才,教學內容與形式、方法與手段都以這兩個面向為基準,因才而異,著力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謀生之道、創業之道。”從易院長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的特色辦學理念貫穿于學院的各個方面,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他們首先確立了戲劇專業的基礎地位,重點建設了民歌民樂、民族舞蹈及舞臺技術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他們注重打造名師隊伍。在教學過程中,他們以市場為導向,設置了旨在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

二、依托文化資源

依托學院所在地的獨特文化資源,為學院的特色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并進而打造學院的品牌形象,成為此次論壇形成的另一共識。廣大藝術職業院校的院長都認識到:中國是文化大國,而各地豐厚而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讓肩負著傳承與發展責任的當地藝術職業院校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辦學個性,并且毫無懸念地成為了本門類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而藝術職業學院要想腳踏實地地發展,必須“依托文化資源,深耕本土特色”。而依托的形式和深耕的程度,則決定了學院能否在特色發展之路上越走越遠。

如山西是文化大省,近年來,以“大院文化”和“尋根文化”為標志的山西傳統文化沖擊波讓人們對這個盛產文化藝術名人的地域充滿了崇敬與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成就了山西各藝術職業院校的“特色發展”,成為本次論壇代表學習的經驗。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院長趙銀邦和山西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李力就這個問題分別進行了介紹。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自2004年起,以“每年打造一部戲,五年打造五臺戲”的目標,投入到精品劇目的創作演出之中,為學生搭建起了廣闊的實踐舞臺,給學院的特色辦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為山西文藝舞臺增添了一道道絢麗的亮點。

精品劇目戰略的實施,不同于傳統教學劇目演出,它要推向社會、面向觀眾,“真刀真槍”,而非“仿真彩排”。這對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職業道德的養成,就業能力的提升;對促進優秀藝術人才的涌現等各個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些精品劇目的推出,不僅為人民群眾提供了精神產品,繁榮了山西的文藝舞臺;同時,通過參與這些劇目的創作、排練和演出,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師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培養搭建起廣闊的平臺。

而談到“依托文化資源”方面的獨特做法,不得不提到由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打造的聞名大江南北的大型舞劇《一把酸棗》。如今的《一把酸棗》在經過了國內外500余場演出之后,已經成為一部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這部舞劇不僅創出了品牌、培養了人才、錘煉了隊伍、增強了凝聚力,證明了高層次藝術人才在打造文化品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把酸棗》作為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和探索高等藝術職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獨創的“團代班”的教學模式,采用“劇目引導”的教學方法,圍繞舞劇《一把酸棗》設計課程、組織教學、安排演出實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學、練、創、演”緊密結合,該院最大的亮點是打破了理論課與實踐課、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與實訓場所的界限,把學業與就業、學習與工作、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由《一把酸棗》創立起來的藝術職業教育品牌已經產生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7年3月,在山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的大力支持下,該院和平遙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文化、教育、旅游戰略合作協議。《一把酸棗》落戶平遙,展示了精品、宣傳了學院、吸引了游客,讓更多的海內外游客走進古城、走進大院的同時,走近了晉商,走近了晉商文化,親身感受一番隱藏在無數晉商背后的人性化的世界。

事實上,得益于“依托文化資源,深耕本土特色”的藝術職業院校又何止以上兩所!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易介南在談到該院的辦學特色時說,“湘劇、花鼓戲是湖南的特色,也是我們學院的基礎和靈魂。雖然這些專業的辦學經濟效益不一定好,但它們的社會效益以及對其他專業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經過重點建設,今年,我們的戲劇專業成功申報為省級精品專業。我們可以毫不羞愧地說,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是湘劇、花鼓專業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另外一些學校在依托文化資源方面的經驗。如蘇州評彈學校的評彈、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的黃梅戲、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的越劇、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的蒙古四胡等等,各地豐厚而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讓肩負著傳承與發展責任的當地藝術職業院校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辦學個性,并且毫無懸念地成為了本門類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三、構筑理論體系

當前,藝術職業教育的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戰略機遇期。“一是我們國家正迎來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二是經過30年的探索,我們已經摸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藝術職業教育之路,而且正在構建中國特色的藝術職業教育理論體系;三是各個院校各有特色,立足當地,都有自己的發展機遇。”在論壇的總結講話中,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長韓永進提出了另外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構筑中國特色的藝術職業教育理論體系。

高等職業藝術教育在傳統的藝術教育中增加了“職業”的因素,兩字之差,但“理論體系”應當是獨立的。盡管很多藝術職業學院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我們也發現,這些成績大都與實踐教學有關,藝術實踐大多落腳于藝術人才培養模式,而理論發展則著眼于學科發展的長遠。一個學科走向真正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看是否具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圍繞這個問題,論壇代表也相繼發表了看法。

篇(4)

2.提供經費支持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撥款。如美國,政府出臺的每一部有關職業教育的法案,幾乎都有一部分內容規定配套專項經費的數額。1965年,為開發經濟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亞地區,政府通過了《地方重新開發法》,在這一地區實施了上千個職業教育項目,撥款達3.3億美元。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約占職業教育總經費的50%。新西蘭大約70%的職教經費來自政府。二是通過政府促使企業投入。如法國法律規定企業完成各項繳稅義務后必須承擔至少兩項支出:即按上一年職工工資總額1.5%的比例提取繼續教育經費,用于本企業職工的在職職業培訓;按一上年職工工資0.5%的比例繳納“學習稅”,用于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

3.實行并強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是國家干預職業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以及新近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等,都頒布并實施了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澳大利亞從90年代開始逐步對各行業制定全國統一的職業技術教育標準,頒發統一的資格證書。英國1986年由國家資格委員會創設了全國職業技術教育文憑??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幾乎覆蓋了英國所有的職業領域,在英國境內都得到承認。1992年又實施了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該資格既可作為就業的依據,又可作為升大學的依據,使學生在升學和就業方面更具靈活性。在法國,由于農村職業教育學制和專業不同,法國大學以下有五種證書:農業徒工證書、農業專業能力證書、農業專業技術員證書、職業教育證書、農業高中證書(準備上大學)。

4.實行普職分流英國的義務教育是到16歲,義務教育階段后實行普教與職教分流,據1993?1994年統計,普教職教就學人數分別為42%和58%。法國的義務教育也是到16歲,義務教育階段后普教職教是在16~19歲這4年逐年分流.重點是在16歲分流,據1993?1994年統計,普教職教就學人數比例分別為47%和53%。

二、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辦學上述國家和地區,除國家舉辦職業教育外,還積極鼓勵各部門、行業、私人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教育。在西德,許多大型企業把執行職業教育法作為企業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盡的義務,企業提供的職教經費達155億馬克,是各級政府支付額的7倍多。日本職業教育的辦學類型有正規學校教育中的職業教育、企業內部的職業訓練和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職業訓練。還有一些歐洲國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長夏短,學生不能在漫長的冬季進行農田作業,在短暫的夏季為了抓緊農田作業,就不安排課堂教學,而采用季節制;農村職業中學以完成義務教育后的農村青年為對象,利用2~3個冬季,每季有4個月的時間進行教學;為便于農民子弟就近上學,這些學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學校規模小但分布廣。

其他一些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也都十分重視多主體舉辦職業教育,私立學校在職業技術學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國培養技術人員的五年制高等專門學校有23%是私立學校,韓國這一類的學校甚至超過90%。可以說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辦學,是這些國家職業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重視對職業教育教學和培訓過程的改革80年代以來,職業教育逐步超越了傳統的“為經濟服務的”的思想,而被認為是實現人們“在就業、地位和個人發展上創造公平機會”的途徑。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突破了傳統狹隘的職業教育觀,而逐步確立了包括職業教育、技術教育與培訓在內的大職業教育觀,并使職業教育成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觀念主導下,職業教育也隨之發生著相應的變革。

1.增強受教育者的職業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為防止受訓者狹隘的專業化,德國要求獲得某一職業資格的受訓者熟悉7~8個工種所要求的崗位技能。

2.調整專業設置一是針對與農業相關的職業的不斷出現,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開設與農業生產相聯系的和與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的專業,如裝潢園藝、農業供應、農業機械、農業設備、農業市場等;二是打破行業、企業界限,以“通用工種”為標準,對工業職業教育相關的專業進行合并,組成新的綜合化專業。如德國已將12種工業電子專業的職業學徒培訓合并為4種。

3.改革課程內容一是強調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培養復合型人才;二是在強調能力本位的同時,普遍強化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共性知識,為學習者個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以及升入高等學校提供更廣泛的準備;三是強調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并把這方面的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關注外語能力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受訓者更有效地運用對外交往的工具。目前,德國、法國、英國等正采取拓寬專業的措施,重新安排培訓內容,編制“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為受訓者提供更寬的知識面和職業能力。

4.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一些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都有不同類型和水平的職業教育體系相匹配。如韓國從1945年到60年代初,主要是個農業國,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掃盲和基礎教育上,職業教育發展較慢且以農業職業教育為主。1960年,全國職業高中279所,其中農業高中129所,占46.2%。60年代初期韓國開始進入工業化階段,職業高中由279所增加到1970年的479所。其中,農業高中減少到123所,而工商等其他職業高中達356所,占74.3%。70~80年代是韓國經濟大發展的時期,經濟形態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逐步實現在技術密集型基礎上的工業和科技升級。因此,該國在持續穩定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同時,以專科學校為代表的高等職業教育開始出現,并得到迅速發展,專科學校在校生人數1970年還是零,1980年增到16.5萬人,1990年增到32.3萬人。90年代后,為適應科技的飛速發展,同時滿足受教育者終身學習的要求,韓國采取了多種措施對職業教育體系進行調整。一是調整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學生比例,從1990年的68∶32調整到1995年的50∶50,并通過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課程等多形式發展高中階段職業教育。二是大力發展專科學校和開放大學,1995年這兩類學校學生數為1990年的1.84倍。三是鼓勵高等專科學校招收在職人員,靈活辦學,對勞動者進行更廣泛的繼續培訓。四是在中等教育階段開設升學與就業指導課程,根據學生的成績與愛好提供多種選擇。

四、重視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和就業一些國家為加強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和就業工作,制定了保護畢業生就業的法規。如英國1948年通過立法規定了學校對畢業生實施就業服務有四項任務:一是傳遞工作信息;二是給予工作選擇指導;三是畢業生職業安置;四是保持與離校但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的聯系。日本對高中階段畢業生的就業制訂了《就業保障法》,使招工過程成為一個在法律保護下有序的教育競爭過程。通過竟爭,企業招到了滿意的人才,學校做好了就業服務,學生樹立了刻苦的學風,國家收到了職教的投資效益。

五、保護農業職業教育一些國家和地區盡管農業勞動力和農產品產值所占比重很小,但為了滿足本國、本地區居民的農產品需求,擴大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這些國家和地區仍然把農業發展和農業勞動力素質提高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強對農業職業教育的保護。

1.明確提出培養新一代農民的目標如韓國政府1981年開始組織實施農漁民后繼者培養工程,政府的支持工作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選拔,通過宣傳教育,父母的勸導,讓農村青年報名,再通過一定程序公開、公平、公正選拔錄取;第二步是培養,對選拔錄取的對象,通過農業院校或職業中學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使之成為合格的農漁民后繼者。我國臺灣地區,70年代初期以培養農業經營者為目標,制定了培養8萬“核心農民”的計劃,先后在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和農業專科學校試辦農場經營管理科。

篇(5)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正面臨著從擴大辦學規模向提高辦學質量、加強內涵建設的轉變。旅游院校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關鍵在于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條件等專業建設都以教師為主體,能否提高導游專業師資隊伍素質,調動和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積極性,是搞好內涵建設的關鍵。

一、旅游院校導游專業師資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導游專業的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因旅游院校導游專業設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招生規模逐漸擴大,新進教師占整個師資隊伍比例超過60%以上,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少:原有教師中絕大多數都是由歷史、地理、中文專業轉行的教師,但有旅游行業實際工作經驗的少;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比例較之以前逐漸增多,但是專業對口的少;由于旅游職業教育起步晚,教師隊伍梯隊結構中高級職稱少而中低級職稱多;男教師少而女教師多;雙師型教師少而理論型教師多;缺乏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還未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教學科研團隊,教師隊伍整體教學科研水平偏低。

其次,教師考核激勵機制與專業教師的教學工作不相吻合。有些高職院校仍以教學課時數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杠桿,以發放課時費作為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手段,這種考核激勵機制是與規模建設下引導教師多承擔課堂教學任務相適應的,單不注重教師的專業引領與指導、社會服務、培訓與技能鑒定等問題,不利于引導專業教師參與專業建設、教研科研,不利于有效調動其積極性。

二、以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和雙師型教學名師為抓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我國高職旅游院校專業辦學條件相對較差,高素質的導游專業教師數量不足,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嚴重制約了高職旅游職業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快導游專業優秀教學團隊建設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導游人才的重要保證。

(一)抓專業帶頭人培養以促進優秀教學團隊建設

優秀教學團隊梯隊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專業帶頭人隊伍建設上,它是旅游院校導游專業迅速發展的根本,是教科研水平提高的源泉,是樹立專業形象的關鍵所在。專業水平、專業成就比較高的專業帶頭人在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專業帶頭人在教學引領和教學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可以更好地立足教學實際,促進主體參與,發揮引領示范。

1導游專業雙師結構的團隊組成

(1)雙師結構與雙師素質

優秀教學團隊建設要始終圍繞“雙師”結構和“雙師”素質這一主線。因此,優秀教學團隊在結構上注重專兼結合,逐步加大聘請旅游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課、實踐技能課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在建立一支數量穩定、技能高超的兼職教師隊伍的同時,要不斷加強專業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聘請兼職教師是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的有力補充,但不是根本途徑,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的根本在專而不在兼,即注重專任專業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注意專業教學團隊梯隊的建設,注重專業教師層次的提高。

(2)數量充足且結構合理

導游專業雙師結構的團隊組成由專業領軍人物、專業核心人物、骨干人物組成,即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一般專業教師構成。通過培養和引進的方式,使導游專業教學團隊從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緣結構達到合理。如正高級職稱的專業帶頭人或骨干教師數量達到教學團隊的15%以上,專業帶頭人平均年齡不超過45歲,骨干教師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且均具有副高以上職稱;團隊梯隊結構按10%、40%、50%(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一般專業教師)的比例建設:注重對35歲以下具有中級以上職稱骨干教師的培養,培養人數不低于現骨干教師人數:至少50%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學位):至少50%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具有旅行社工作經歷或從旅游行業企業直接聘請,100%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具有“雙師”素質,并在旅游行業企業兼職。這樣就構成了一支專兼結構、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滿足導游專業教學和導游人才培養需求。

(3)素質精良并充滿活力

旅游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旅游國際化的趨勢呼喚高素質的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全依賴于旅游職業教育做強勢后盾,全力鍛造一支素質精良的優秀教學團隊是專業充滿活力和生機的保障。著力培養一支道德高尚、理念先進、素質精良、善于創新、結構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導游專業師資隊伍,注重養師德、鑄師魂、訓師才、培師能,推出一批全市、全省、全國知名教師和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為打造導游品牌專業,促進旅游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為山西旅游業提供高素質優秀導游人才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

2專兼結合的制度保障

第一個制度保障——兼職教師的來源、數量和質量。

(1)兼職教師的結構:高端~一般

聘請旅游行業老總、經理作為兼職教師,他們專業經驗豐富,在行業中具有一定權威性:聘請在某一方面有較高造詣的專家學者、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不僅可以緩解教師數量的不足,而且是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途徑。他們能彌補教師隊伍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是高職學校師資隊伍來源的另一條重要渠道。

(2)兼職教師的質量保障:聘任一培訓一管理

①聘任。由于旅行社與學院工作日完全重合,要聘請的專業骨干不可能在8小時工作時間內有大段的時間集中授課,這就給聘請兼職教師增加了困難,只有打破原有的五天工作日,采用彈性時間授課,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此外,還可根據兼職教師的時間,應靈活機動地開設各種專業講座,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前沿動態及技術要點,從而解決企業與學院工作日重合帶來的問題。

②管理。加強教學質量的管理。是發揮兼職教師特長求得更佳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第一,嚴格控制兼職教師聘任環節。每一位兼職教師在任職前必須經過由教務處、系部、專業教研室三方全程參與的面試、試講環節。只有通過兼職教師資格考核者才能上崗。第二,兼職教師的培訓。許多兼職教師并不是學師范出身,多數人沒有從教尤其是在高職院校從教的經歷。因此,對兼職教師進行培訓是必須的。培訓的內容如高職教育理論知識、高職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分析運用教材的能力和師德教育。第三,全程監控兼職教師授課環節。以專業教研室為主對兼職教師授課質量、教學效果進行監控,對兼職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設備進行記錄,并加以總結。第四,定量考核,動態管理。以學生專業能力增長程度作為對兼職教師考核的主要依據。根據《學生專業能力考核標準》將學生掌握專業能力程度劃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由專業教研室對學生進行隨機能力測試,若被測試學生50%能力考核為優秀,不及格不超過5%,學院將為其發放獎金以資鼓勵:若被測試學生20%以上不及格,學院將直接辭退,以后不再聘用。

將兼職教師管理納入專任教師管理范疇,擺脫原有單純聘任管理模式,使受聘兼職教師全方位參與學院各項教學建設工作,享受學院相關的福利待遇,樹立其主人翁意識。

第二個制度保障——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提高。

(1)訪問旅行社行業專家制度

訪問行業專家制度旨在提高專業教師真實環境下的導游帶團技能,掌握導游專業在旅行社、景區景點導游講解這一崗位的核心能力,制定符合旅行社需要的、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一是專業教師通過頂崗實踐和訪問,在了解旅游企業導游崗位需要的基礎上研究確定導游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和標準;二是根據訪問過程中發現的不足,審視自我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存在的不足,從而確定自我進修、提高方面的具體計劃;三是從專業培養標準出發。深化教學領域改革,從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模式、實習實訓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

(2)校企雙向交流制度

以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為依據,緊緊圍繞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的需要,加強導游專業建設,每學期定期召開導游專業教學研討會,聘請旅行社老總、行業專家共同座談,探討專業發展、導游人才培養、專業課程設置、實訓基地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內容,了解旅游行業新動態,及時調整專業教學內容、方向,使導游專業永遠走在最前沿。導游人才培養與市場接軌。通過校企雙向交流制度從而使教學團隊的“雙師”素質得到進一步增強。

(3)獲取導游人員職業資格證書

導游專業教師考取導游人員資格證書,一方面是對導游能力掌握情況的一次檢驗,另一方面是為日后指導學生考取導游資格證書打下基礎。所以應積極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獲取導游人員資格證書。對取得導游資格證書的專業教師予以獎勵,并將此項列為職稱晉升的考核項目。利用這種方法鞭策專業教師不斷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從而提高導游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

(4)旅行社頂崗輪訓制度

導游專業教研室每學期選派2-3名專業教師在企業頂崗輪訓半年以上,由學院提供掛職鍛煉企業,教務處、系部共同提出新教師掛職崗位應掌握的能力及階段性實踐成果,跟蹤掛職學習情況,不定期走訪教師掛職鍛煉的旅行社,了解教師掛職學習情況,并由旅行社人力資源部門、實踐崗位主管給出評價意見,將此作為教師轉正、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和考核項目。

(5)社會調查制度

為了及時了解旅游行業和社會對導游人才的需求情況,每年都要讓專業教師利用節假日走訪旅游企事業單位進行導游人才需求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根據反饋的情況,調整招生計劃和課程設置,并將此作為教師業務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

3專業帶頭人的核心作用

專業帶頭人是一種學術性稱謂和資格,不是一種職務和崗位。導游專業帶頭人的水平代表著學校在導游專業的水平,擁有高水平的導游專業帶頭人有利于提高旅游院校的聲譽和知名度。他們具有核心的作用:(1)善于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一團隊和諧(2)保持專業群建設的領先水平——技術領先(3)制定團隊建設規劃一青年導師制(4)學風正派師德高尚。我們要從師德品質、學歷、實踐經驗、教學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制定名師標準,選拔和培養自己的教學名師。設立專項經費用于骨干教師隊伍和學術梯隊建設,以提高學術水平和專業創新能力;必須對導游專業的教研科研、專業建設規劃、實訓基地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學術交流等承擔帶頭人的職責。結合導游專業建設,讓他們承擔學校的教學研究和改革、專業改造、技能創新和課題開發等方面的工作,造就一批在本校、本地區、本省乃至全國的專業帶頭人。

4團隊在社會服務中增長才干

(1)職業培訓。導游專業的專兼教師團隊可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利用現有良好的師資資源為社會進行導游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培訓。通過對外培訓充分展示導游專業教學團隊服務社會的實力和水平,同時在培訓中也使專業教師得到了鍛煉增長了才干。

(2)技能鑒定。每年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期間選派專業教師擔任導游人員資格考試導游講解現場口試考評委和《導游基礎知識》《導游實務》《旅游法律法規》筆試閱卷工作。提供技能鑒定及時了解考試前沿信息,反饋到導游專業教學工作中,引領專業教學。

(3)技術研發。專業教師可利用教學優勢資源,與旅游企事業單位人員通力合作,共同研發科研課題,使校企雙方互利共贏。

(4)社會服務。即導游專業師生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為社會提供導游講解服務,如大型會展講解、會議禮儀服務、上級領導參觀訪問景區景點講解服務等。在服務過程中,由專業教師現場直接指導學生,感同身受,專業技能迅速提高和強化,教師同樣開拓了眼界,收益匪淺。

(二)抓雙師型教學名師培養打造雙師教學團隊

培養造就“教學名師”,實施教學名師工程,是打造旅游院校導游專業雙師教學團隊的根本。因此,要制定具體政策,利用校內外優勢資源,積極引導鼓勵專業教師從事科研課題、教學方法、校企合作開發項目的研究,在實踐中造就一批專業知識廣,實踐和創新能力強,教學質量好和團結意識濃的教師。那么如何實施教學名師工程呢?

首先要從旅游院校導游專業中選拔,基本條件必須是導游專業的專任教師,副高以上職稱,有省級教學成果或專職三年、兼職五年,具有行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具有一定的旅游行業影響力,承擔技術服務項目、有橫向課題或技術專利的專家學者。評選的標準為:理論教學水平占20%;教研科研水平占20%;實際技能操作和實踐教學水平占30%:技術服務和行業影響力占30%。

通過造就“教學名師”,實施“名師工程”,促成導游專業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的跨越式發展,調動專業教師工作的熱情和對旅游職業教育的研究意識,為導游專業教師營造積極發展的環境,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增值效應。

三、高職導游專業教師的素質要求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筆者于2006年春赴英國劍橋進行了訪問,期間對英國的教育(包括職業教育)有一定了解,英國發展職業教育的經驗對于我國的職業教育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英國是世界最早的工業化國家,也是現代教育的發源地。英國的普通教育曾經引領世界,英國的職業教育比起普通教育發展較遲。在歐盟等發達國家中,英國的職業教育比較法、德等國也有一定距離。英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才開始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采取了包括推行職業技術教育試點、建立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英國的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英國政府又陸續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與培訓》政府教育白皮書以及“國家教育和培訓目標”等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有關法規,把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以期振興英國的經濟。我國的職業教育是在上世紀末學習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德國、加拿大)的成功經驗而興辦起來的,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政府重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更多地表現在數量與規模上,而質量與特色則沒有跟上來。我們認為,對于職業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應該更多地向德國、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學習;而在制度與政策上的國家與政府作為,我們應該更多地學習英國。

二、英國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

1.消除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文憑差別

為了有效地增加青少年受教育年限,提升教育水準,2001年英國教育與技能部提出了14—19歲教育階段的概念。他們認為,14—19歲是人生觀及知識、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2001年1月24日時任教育與就業大臣的大衛·布魯凱特(DavidBlunkett)在經濟協會年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隨著就業性質和經濟行為的變化,擁有靈活的技能和技術的勞動者必須能夠保持相應的變化,這對于經濟的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同年6月教育與就業部頒布的《國家技能綱要》,進一步強調了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后來的教育大臣埃斯特爾·莫里斯(EstelleMorris)和現任教育大臣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都堅持了同樣的觀點。2002年4月,教育與技能部《14—19歲,更多機會、更高水準》咨詢報告,提出了延長義務教育時間,推進職業教育,提高社會勞動力素質的具體方案,職業教育被擺在14—19歲教育階段的重要位置。一是在國家課程中增加職業類課程的比重。繼續在必修課中保留科學和技術兩個科目,在其他學科中滲透技術和技能教育,增加職業指導內容。二是建立職業和普通教育的混合考試機制。鼓勵學生在14—16歲階段選擇職業方向。這個階段考試,既可選普通學術科目,也可選職業類科目,由學生按興趣自由選擇。2005年,設立8個職業教育考試科目。三是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公民責權、職業性方面的學習以及廣泛的課外活動,例如藝術、音樂和體育。四是打破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界限。在正式表述中,義務教育階段的GCSE證書和高中階段的文憑(Alevels)不再冠以職業的或學術的。如工程機械與數學、藝術和設計等有同等地位。

我國于199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八屆人大第十九次會議通過),國務院在2005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又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會議和《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具體是: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250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進一步發展,每年培訓城鄉勞動者上億人次,使我國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在國家目標的宏觀指導下,各地也相應制定了地方發展目標。以湖南為例,該省《關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年招生達到35萬人,在校生達到100萬人左右;高等職業教育年招生達到20萬人左右,在校生達到60萬人左右;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00萬人次,年培訓在職職工200萬人次,年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0萬人次。湖南省教育的“十一五”發展目標,提出了重點打造的“八項舉措”,其中一項談到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并舉,到2010年,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含中專)的在校生人數應該大體相當。但職業教育的實際又是如何呢?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近年來普通高中得到發展,而職業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規模卻在萎縮。1998年,全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6.72萬人,占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58.29%,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為54.12萬人,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52.86%。1999年,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比上年下降2萬多人,2000年比1998年減少約1萬人。2000年11月,湖南省對岳陽、常德、懷化3個市的農村職業教育進行了實地調查,農村職業學校招生占高中階段招生份額,已從1997年的49.07%下降到2000年的40.15%。2001年,全省中職學校招生數占高中階段招生總數的37.64%,2002年進一步下跌至35.65%。至于辦學條件與辦學經費,職業學校離要求更是相差甚遠。2000年,湖南省對11所農村中職學校調查,生均專業教學設備為1369元,與正常標準相差254元。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中,本科以上學歷僅占專任教師的42%,比農村普通高中學校低19個百分點[1]。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社會的重普教而輕職教,如果政府能從證書上取消二者的差別,統一學歷,也就從根本上消除了對職業教育的歧視。

2.不斷創新職業教育證書制度和辦學體制,設立職業教育的學位序列

中等教育上連升學和就業,下接初等教育,具有升學準備和就業準備功能。如何實現這雙重功能,歷來是個棘手的問題。從建立文法中學和技術中學的雙軌制,到推行兼顧升學與就業的綜合中學,再到實施中學后就業培訓計劃,英國人從未放棄對中等教育功能實現路徑的探索。證書制度的變革是其中重要一環。1994年德林報告(DearingReport)提出,學生在義務教育結束后應有三條出路:直接就業者參加國家職業資格(NVQ)考試;學術升學導向者參加高級普通教育證書考試(ALevel);職業升學導向者參加普通國家職業資格(GMVQ)考試。根據英國政府1991年5月《21世紀的教育和訓練》白皮書規定,這三類證書在國家資格框架內相互融通。其中1992年專為16—19歲青年設置的GNVQ最有特色。它介于普通教育證書與國家職業資格之間,采用單元課程與單元學分累積制的方式,使學術課程與職業課程通過中介性課程過渡成為可能,構建了普教與職業課程一體化的技術平臺。GNVQ一經實施就得到中等學校的廣泛歡迎。1992—1999年有189000名學生注冊,涉及2000所學校。2002年6月,66000多人參加了中級GNVQ課程的學習,參加初級GNVQ課程學習的人數達到14500余人。2003年5月,英國課程與資格委員會宣布,將于2006年8月逐步以職業課程普通教育證書(GCSEsinvocationalsubject)取代中初級GNVQ。這個變化很值得注意,它標志著英國人又在審視GNVQ實施中的新問題,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證書制度,力求從根本上解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通、與勞動就業的結合問題,最終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等值。

我國的職業教育仍然定位在專科層次和職業培訓、減輕政府的就業壓力上。教育部長周濟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業教育的這種定位,形式過于單一,而且不設學位,沒有形成序列。這種短期的教育培訓形式在客觀上必定受到就業形勢的影響而變化不定,對市場的依附性太強,缺乏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和科學性。職業教育自身沒有高等教育,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學院名義上為高等教育,其辦學條件無論是設備、師資、資金投入等都不能與普通高校同日而語,其生源質量也是最差的。職業教育“先天”就不足,后天又缺乏營養,只是一時應急之舉,權宜之計,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生自滅。職業教育既然是與普通教育并重的一種教育形式,為什么不能設立職業教育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并授予自己的學士、碩士、博士呢?說到底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政策,還只是緩解政府就業壓力的一種策略。

3.改革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為職業教育正名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體制不順,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頑癥。對這個在許多國家都沒有解決好的問題,英國人率先提出了大膽的解決方案。近30年來,英國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機關幾經變化。1991年由教育科學部更名為教育部;1995年教育部與就業部合并,更名為教育與就業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兩部合并從宏觀管理層面上解決了教育與就業之間的矛盾。此前英國與許多國家一樣,教育部和就業部在職業教育的管理上職能相互交叉、相互制約,彼此有著很多矛盾。英國于1986年成立了由就業部領導的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負責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政府明文規定,職業資格與普通教育文憑互通。這無疑侵犯了教育部的利益。后來發生了兩部對培訓和資格證書及其授予權的爭奪戰。兩部合并后,1997年原教育部所屬的學校課程及評估委員會與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合并,爭奪戰也由此而告終。此舉不僅得到了本國工商界和學術界的贊同,而且也為世界各國解決教育與就業的管理提供了借鑒。同時,兩部合并為長期分離的學術和職業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職業教育成為與普通教育等值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是職業教育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篇章。2001年6月大選結束后,教育與就業部又更名為教育與技能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新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將提高全體勞動力技能水平作為政策核心,突出了對技術教育的重視。新機構成立兩年多來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說明了這一點。

我國的職業教育在管理體制上,高等職業院校并沒有歸入高教部門,而是單設了職成司、職成處,把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放在一起。成人教育在上世紀80年代曾盛極一時,在上世紀末,基本上煙消云散了。現在的職業教育如果不引起國家與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很可能要重蹈成人教育的覆轍。過去,設置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要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審批,現在下放到省市,國家連審批都不管了。審批權下放到地方后,高職院校的數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地方政府對這種很難顯示自己政績的職教工程是只批不管,更不愿意出錢,掛完牌就萬事大吉了。

由于沒有列入教育部門專管,在社會上職業教育也很難得到認可。港商與愛國人士對教育的捐獻,普通高校、普通中學甚至希望小學都能得到,唯獨職業院校從來沒有得過一分錢。從理論上說,職業教育關系到國家千千萬萬的第一線技術人才的培養與造就,它的回報率是最高的,也是最需要大力投入的,只有先進的設備、先進的實驗實訓條件、最好的師資才能培訓最優秀的人才,但實際情況卻是職業技術院校的實驗實訓條件遠遠不如先進企業的生產設備。這就好比一個發展中國家培養的學生到一個發達國家去就業,能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嗎?一些地方政府寧愿花錢修建一些使用幾天,閑置一世的樓臺場館(如一次性使用的體育賽事場所)也不愿給當地的高職院校出資。

4.發展教育事業的自身訴求與教育產業的雙重動力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美國哈佛大學,排名第二的英國劍橋大學(上海交大的2006年世界大學排名)都是私立大學。按照經濟規律,資本的投入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據世界有關機構調查,全世界賺錢的行業中,教育培訓排在中上的位置。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投資收益率是12.3%,在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這一指標更是高達20%。在英國,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劍橋、牛津這樣的城市就是靠大學支撐的。每一個中國學生自費到英國讀大學(預科兩年,大學三年)約花費100萬至200萬元人民幣。英美這樣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國際學生都要收取比本土學生高得多的高昂學費。留學生交納的不僅僅是高昂學費,還有生活費、住宿費及其他費用,帶動了第三產業。每一個留學生同時也給留學國家增加了一個就業機會。目前有超過60000名的中國大陸學生在英國接受全日制教育,占到所有歐盟國家中國留學生總數的60%。2006年赴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簽證發放數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增加了21%,達到20640份。英國的海外留學生中,中國學生占到將近15%,絕大多數是自費留學。除了學歷教育外,英政府還大力興辦專為非英語國家幼兒提供全日制教育的寄宿學校,以及與之相銜接適合各年齡段的各類學校。據英官方統計,僅英語教學這一產業每年即可為國家積匯10億英鎊。英國還在全球設立英語水平等級考試與培訓,如英國文化委員會設立的雅思考試和劍橋大學設立的劍橋商務英語考試。這兩種考試也形成了一個產業。2006年,140000名中國學生參加了雅思考試。中國加入WTO后,教育作為一種跨國服務行業,已經向世界開放。目前,82所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約占全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的一半)正致力于在中國開展教育交流活動。英國已經在中國建立了兩所中外合作高等院校,它們分別是寧波諾丁漢大學和西交利物浦大學。

發展職業教育事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自身訴求。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經濟上的窮國。我國有13億人口,近10億農村人口正在走向城市成為農民工。如何把這樣一個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無疑是一個明智之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舒爾茨早在20世紀60年代明確指出,人力資本的收益高于物質資本。發展職業教育對提高國民的科技素質,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本國教育資本同時吸引外國資金。我國鄰近的東南亞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如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等國家,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同時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的國際地位也越來越高。開發與利用我國文化資源也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興辦教育,招收國際學生無疑是一條傳播中華文明與提高教育收益的雙贏之路。但時至今日,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還沒有招收過一個國外學生,招生市場眼睛向內搶生源而不能到國外去爭取一席之地根本原因是政府政策的制約。

實際上,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職業教育與培訓都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有資料顯示:中國培訓教育市場的潛在規模達3000億元,并保持著迅猛的發展速度。IT培訓、英語培訓和少兒教育已成為目前培訓教育業的三大支柱。2005年整個IT教育和培訓服務市場銷售額達到41.49億元,并仍然保持著年增長率30%以上的發展勢頭。當前中國英語培訓市場的市場總值大約是150億元,預計到2010年,我國英語培訓的市場總值將會達到300億元人民幣。在未來五六年中,我國嬰幼兒教育市場消費額將達到上千億的規模[2]。2006年9月7日,新東方在美國成功上市,成為我國首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企業。這也說明職業教育不僅僅是投入,也有產出。但必須投入在先,產出滯后。

篇(7)

對機械類專業優化課程結構,合理設置課程的探索1.淺談中職教育在課程結構與設置方面的不足目前中職生源是中考中高中錄完后剩下的生源,生源的質量、素質及學習興趣大為降低;目前中職的教學體制為三年,基本上各中職學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兩年至兩年半,一年至半年畢業實習。這就使得目前的中職教育出現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而生源質量下降和在校時間縮短的矛盾,這就要求課程結構及設置要符合實際情況和需要,以達到要求。其次,由于經費和設備等原因,中職教育課程結構中往往存在著重理論課、輕實踐課等現象,這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難以提高。另外,中職教育教材由于要考慮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一直存在著教材內容陳舊,過于理論化,過于強調系統化,在一門教材中,各種內容面面俱到,以至各課程之間相互重復、交叉;而且有些教材還存在著與實習脫節、與生產應用脫節等間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擠掉和浪費了有效的教學時間。2.優化課程結構、合理設置課程針對上述中職人才應達到的基本能力和中職教育中目前遇到的相關問題,,結合洋浦及周邊企業的用人要求,對機械類專業課程結構及設置作如下探索,采取以下對策:2.1.“基礎+核心”課程模式的建設文化基礎(語、數、外、計算機應用)課程、德育心理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必不可少,是課程的基礎,但應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進行合理的壓縮或精選,緊扣職業技術崗位所需的文化、理論知識結構來選擇內容。而技術能力課程是核心的專業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專業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基礎+核心”課程模式作為一種能力本位課程,它的教學應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為中心,也就是從過去“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向引導、探究的方式過渡。調整教和學的關系,注重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作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基礎+核心”課程模式的建設中要注意一下問題:(l)課程設置應突出實訓課,強化技能衫11練。中職人才的崗位是一線,技能是相當重要的。機械類專業實踐性很強,在課程結構中,要十分突出技能實訓課和實訓課安排的合理性,強化訓練,煉就學生過硬的技能。保證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把中職機械類專業的實習安排到每個學期,并保證實習實訓的課時量,要使學生真正達到中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在實訓內容的選擇上,必須符合企業生產技術的要求,按能力要求選擇項目,直接為培養技術技能服務;并且理論課與實踐課要注意交叉并進,相互補充,如鉗工工藝學的測量部分和工具部分等內容。這避免了教學中的重復,又使學生真刀實槍,一講就懂,真正地掌握知識和提高技能。(2)適當設置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強化英語和計算機教學。中職的英語課程不能簡單仿照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因為中職學生沒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又人學基礎差,要達到英語能力要求不是一件易事。提高英語能力,除老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外,則要強化教學,在整個學程中不間斷,”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而對于計算機應用來說,盡管目前的計算機教學比較重視,但仍存在一些畢業生連簡單的辦公操作都不會的現象。筆者認為,機械類專業的計算機教學除保證教學的課時外,一是要保證計算機的上機時間,使學生得到足夠的訓練;二是教學重點要放在計算機應用上,讓學生會用,掌握操作,盡量用新的教材,跟上計算機高速發展的步伐,掌握新的操作方法。(3)要重視第二專業課程的設置。為適應社會的需要,針對性很強的設置與專業相近的第二專業課程,或設置第二、第三專業的選修課程。如焊接專業設置鉚工工藝和鉗工工藝課程,安裝專業設置焊接工藝課程和電工基礎等。使學生掌握自己專業的前提下,掌握相近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寬專多能。(4)不能忽視相關內容的課程。綜合素質是人生的創業、發展、成功的重要素質,中職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予考慮,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設職業指導、思想品德修養、法律、公共關系學、現代禮儀、企業管理、創業和心理教育、寫作、演講與口才等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2.依據企業相應崗位的技能要求有機整合課程內容,開發校本教材。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保障教學質量和學生獲取職業技術技能的基礎。現有的中職機械專業教材涉及的專業理論面過大,內容重疊較多,重點過多過散,導致學生學習難度較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利于課程的安排。而且課程設置應符合周邊企業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應伴隨著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因此編寫校本教材可以使教材的建設緊跟產業的發展,有利于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促進學生高質量地就業。為此學校應成立機械專業校本教材開發、編寫小組,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重點開發、編寫專業課和實訓課教材。校本教材不但要切合周邊企業的產業發展,突出專業課程,保證專業課課時量和學習周期,而且要重視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僅是學到知識技能,更要獲得學習、研究的方法。

建設合理、高效的實驗、實訓、實習基地。1、根據需要增添適于教學和科研的設備,設備投人應具有真實性、先進性和通用性等特征。參照周邊企業常用或通用的生產設備,結合教學用途在學校建設模擬生產實驗室或實訓車間,使設備設施趨于接近真實的職業環境,使教學更貼近實際生產,有利于培養滿足企業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設備設施應具有高技術含量、緊跟時展前沿,確保生產實訓項目能體現新技術、新工藝,在技術要求上要與企業實際生產相一致,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學到和掌握本專業領域先進的技術技能和實際應用的本領。在環境和設備選擇上不僅能滿足校內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還要能承擔各級職業技能的培訓任務,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增強實訓場所的適用性。2、加強與周邊企業開展合作,在學校有技術、有設備的前提下,主動出擊,引入先進的加工生產技術,積極推進“產教”結合,使學校的專業實驗室成為本地區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中心,建立良好的校企關系。一方面促進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可利用企業作為學校新型的實習基地并促進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

“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新時期對中職教育的要求和新的教學模式對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教師不僅具備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還必須具備高級技工以上的操作水平,保證授課過程中準確、規范、熟練的操作。因此,專業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把兩者融為一體,努力通過“講師/技師”的“雙師”評定。另外,專業課教師應加強與周邊企業的聯系與交流,關注企業的發展動態,掌握企業的生產工藝規程,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做到“活學于企業”而“活用于課堂”。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職業學校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快速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須采取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本位的符合職業教育目標要求的教學方法,即一體化教學。實踐證明,在一體化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1.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職業教育中,項目是指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或完成一件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確立實用、優秀的項目是項目教學法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項目教學的教學過程重點在于師生共同努力完成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項目的開發。因此,在實施項目教學法時,首先應該確立切實可行的項目。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在一體化教學中用好此方法,可以達到教與學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數控教學中,如果讓學生把數控機床原理、構造等高深的理論知識都掌握了再學數控機床的操作,學生可能早被這些復雜高深莫測的內容嚇倒了,根本沒有興趣再學數控技能。若采用項目教學法,直接圍繞加工一個零件講解有關知識,讓學生自己探究,經歷確定任務—制定工作計劃—實施計劃—進行質量控制與檢測—評估反饋的整個工作過程,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切實掌握相關知識。2、巧用“梯式教學法”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來促進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梯式教學法”就是根據實訓課程設置階段“梯式目標”,各目標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形成梯狀。本人在數控車床實訓教學中就設置了這樣的“梯式目標”,識圖一工藝編制一程序編寫一計算機模擬仿真操作一可切換的開放式小型數控車床操作一生產型數控車床操作一加工產品。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狀況不一樣,在每個實訓階段實現目標所花費的時間不一樣,在教學時沒有生硬的強求全班統一步調。這樣,一個班的學生就可自然地分布于一個個實習項目中的每個“梯式目標”,無形中對學生起到激勵、促進作用。團隊精神是取勝的法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討論,將學習者學習的信心,激發他們全力去取得成就和成功。在實訓教學中根據學生基礎好差搭配均勻分組,在采用“梯式教學法”的同時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并在各組間開展競賽。這樣既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也可解決只靠教師一人指導全班所有學生的問題。三、結束語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招生和就業壓力的嚴峻,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特別是專業技術技能是學校發展和生存的關鍵所在。因此中職教育必須因地制宜進行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在于培養適應時代的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向社會輸送滿足企業用人要求的優秀技能人才。而洋浦是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機械類專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應認清形勢、發揮優勢、抓住機遇、放眼未來,促使機械類專業得到長足發展。

本文作者:阮瓊琳李彥工作單位:海南洋浦技工學校

篇(8)

二、從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地位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

重慶市總工會對部分企業的調查表明,重慶企業職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術素質較低。在生產操作人員中,初級技工占27.2%,中級技工占45.6%,高級技工占19.6%,技師和高級技師占7.6%。從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慶市既缺乏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專業技術實用型人才。人才素質的提高是西部大開發的關鍵,西部大開發,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各類不同層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結構合理,整體素質提高。從中等專業技術人才上看,重慶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慶鈴國有企業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須具備中等專業技術,有數控操作能力。為此該企業還與重慶大學簽訂協議,重慶大學每年專為該企業培養一批具有中等專業水平、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工人。有了先進技術,有了一批高級技術人才,同時具備大批能使用先進技術的工人,這樣的企業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才不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所以慶鈴企業的經濟效益在重慶是屈指可數的。總之,要使廣大勞動者素質得以提高,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是教育責無旁貸之事。

篇(9)

一、青年教員優勢及不足

1.青年教員所具備的優勢

第一,思想解放,勇于開拓。青年教員思維敏捷,精力旺盛,思路開闊,勇于創新。第二,具有良好的智能結構和成才意向。第三,易于與學員進行心理上的溝通。

2.青年教員存在的不足

第一,職業道德素質亟待提高。目前青年教員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道德觀的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愛崗敬業、刻苦鉆研業務的精神遠遠不夠。

第二,教學培訓還不夠。近年來,我校青年教員絕大多數都畢業于工科院校,而直接畢業于師范類院校的也甚少。作為一名教員他們還缺乏一定的培養和訓練,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匱乏。

第三,教學中要求不嚴。一方面,青年教員相對學歷都比較高,大部分都具有眼高手低的心理,自我感覺良好,在教學中對自己要求不嚴;二是青年教員與學員的關系比較融洽,這常常導致青年教員對學員的缺點和錯誤過于遷就,課堂管控不及時,影響了課堂秩序。

二、青年教員素質的培養模式研究

1.“請進來,走出去”——理實結合,交流互惠

教員作為素質教育的直接實踐者,是全面高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青年教員的師德素質師能力素質、身心素質等,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已是當前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對青年教員培訓的方式方法很多,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其中一種就是校本培訓,這種培訓方法具有見效、針對性強、連續性好等許多優點。目前學校中的教員大多數都是青年教員,有些教員還處在教學的適應期。雖然他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較深的知識功底、健康的心理,但在師德素質、師能素質、身心素質上與新世紀高素質的教員尚有一定距離。

其次是聘請外校教員來本校上課評課,鼓勵本校教員外出培訓,即“請進來,走出去”,加強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聯誼。學校分期分批派本校各專業青年教員到相關學校參加專業備課、集休教研、說課聽課、評課等活動,聘請外校教員來我校上課及指導教研活動等。拓寬教員的視野,學習外校優秀教員的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

2.“師徒結對”——以老帶新,師徒共議

對年輕教員的培養,學校要采取向老教員和專業教學骨干教員“師徒結對”的形式。青年教員參加教育時間較短,沒有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在老教員和骨干教員的幫助下,能夠少走彎路,加快適應教學工作。事實上將青年教員安置在一些經驗豐富而肯于指導合作的骨干教員的身邊學習,使青年教員得到支持、指導與反饋,通過他們之間相互聽課、交流充分發揮骨干教員的傳、幫、帶的作用;在教學授課安排上盡量推選一般教員與骨干教員結合共同擔任同一門課程的方法,利用聯誼形式促使青年教員在日常教學中實實在在地參與學習和研究。

3.“教學反思”——剖析教學,完善自我

篇(10)

19824749 回歸與創新: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路徑選擇 中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7600字

19824750 我國技工院校辦學模式與職業學校教育發展方向探析 王曉君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51 基于財稅體制改革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經費保障 朱愛國 《職教論壇》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52 發展社會學視角下職業教育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陳鳳英 等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53 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結構與規律研究 張洪春 溫中梅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54 系統看待“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問題 張振元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15800字

19824755 強化省級統籌 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創新 薛二勇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300字

19824756 “三性”視角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 胡俊琴 《職教通訊》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57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研究 曾紹緯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58 “雙轉移”戰略下的廣東職業教育改革舉措、成效及啟示 孫曉玲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59 我國臺灣地區技職教育歷程與再造及其啟示 朱璋龍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12300字

19824760 臺灣職業教育產學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李向東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1 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雙證融通改革試點現狀調查 范心憶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62 “三主體”協同參與轉變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評價范式 李青 等 《中國高等教育》 2014年第Z1期 5600字

19824763 應用型人才“3?3”制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柴達 《中國大學教學》 2014年第6期 8600字

19824764 基于專業認證與雙證書聯動的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孫春玲 等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65 服務產業需求 促進“雙鏈”融合 陶書中 等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6 教育現代化視野下的現代學徒制研究 李玉珠 《職教論壇》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67 校企合作整合的問題觀照與因應對策 張健

《職教論壇》 2014年第16期 9900字

19824768 校企不同視域中的校企合作 馬斌 《職教通訊》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69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補性制度 李玉珠 韓春梅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70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吳升剛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8期 5300字

19824771 中高職有效銜接的幾個關鍵問題探究 祝士明 劉建花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72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及優化對策 楊近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73 頂崗實習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承諾影響及對策研究 饒雪梅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774 人格本位:高職課程發展的突破與超越 董奇 《教育發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10300字

19824775 整體化設置中職項目課程學習目標 雍照章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6800字

19824776 論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模型建構 朱旭東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6800字

19824777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實踐智慧:內涵、價值與生成路徑 祝成林 張寶臣 《中國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78 高職院校兼職教師勝任素質模型建構 張偉萍 《教育發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9500字

19824779 從“雙師型”教師政策的演進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定位 李樹峰 《教師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1100字

19824780 我國職業技術教師教育政策百年變遷與啟示 胡航 等 《職教論壇》 2014年第17期 12300字

19824781 集群思想下區域職業教育專業建設邏輯 魏明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82 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楊燕君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83 高職院校績效工資實施的現實困境及路徑探析 常書銘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4 校企“一體化”培養汽車維修工程師的探索 韓劍穎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85 農村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問題研究 計宏煒 沈亞強 《職教論壇》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86 論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要求與培育 楊燕 《職教通訊》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7 農村職業教育“向農”與“離農”的選擇悖論治理 金軍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17期 10500字

19824788 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制度建設 張勝軍 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89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發展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重慶地區的經驗數據 李勛華 等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90 探析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與收費的創新管理模式 李紅亮 等 《中國成人教育》 2014年第12期 6000字

19824791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課程建設與應用研究 孫姚同張清學 《中國成人教育》 2014年第11期 5900字

19824792 我國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搭建:基于國際的視野 張偉遠 《中國遠程教育》 2014年第6期 9900字

19824793 論成人教育中社會資本的形成機理及其實現 孫立新 《職教通訊》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94 退役士兵教育培訓狀況調查及滿意度分析 丁耀 文東茅 《中國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11000字

19824795 我國繼續教育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的多元徑路 萬嵩 《繼續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100字

19824796 創業教育與創業型大學制度創新研究 高福安 鐵俊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4年第6期 8400字

19824797 新形勢下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困境及求解 胡天佑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98 高職院校學風建設調查分析與對策思考 王春柳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799 論中職學校德育特色模式建構 王偉華 陳麗君 《職教通訊》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0 職校生技能競賽的心理分析與策略 崔景貴 黃亮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801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概況 劉金 《職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802 民國時期的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 謝長法 李紅梅 《職教論壇》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3 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 楊衛明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804 布盧姆菲爾德職業指導理論與實踐述評 柳靖 柳楨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5 日本技術科學大學的辦學特色及其經驗啟示 葉磊 《職教論壇》 2014年第16期 9800字

19824806 從德國職業教育立法考察我國職教體系法制化建設 張強 《職教通訊》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807 國外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

楊敬雅 劉福軍 《教育與職業》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808 德國企業參與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因素分析 徐聰 《職業技術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9 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辨析 申超 《全球教育展望》 2014年第6期 12900字

19824810 印度2012年“國家職業教育資格框架”述評 王為民 《比較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1700字

19824811 歐盟終身學習計劃視域中的成人及其學習――基于科隆威計劃的述評 蔣亦璐 《外國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700字

上一篇: 傳統戲曲論文 下一篇: 農村農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永码永久在线 | 最新精品国产免费 | 日韩精品一级一区 | 亚洲一区欧美日韩 |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 最新国产初高中生精彩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