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28 08:50: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戲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戲曲論文

篇(1)

我國戲曲藝術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代表。現代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借鑒傳統戲曲中有利的藝術元素,對于戲曲來說是一種繼承和發展。沃國平傳統戲曲本身具有傳統美,民族聲樂在繼承其傳統美德基礎上對戲曲藝術進行變革,二者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促進中國藝術的進度與發展。

(二)繼承與發展

現代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有著共同的文化起源,有著一定的審美共同點,他們產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范圍內,但是都具有強烈的人文特點和地域風格,具有較強的地域特點。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藝術,地域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因素都對藝術形式和審美情趣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傳統戲曲對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國戲曲的發展繼承了傳統戲劇中的優秀成分,比如在很多歌劇中經常會看到板式變化,我國現代民族聲樂中經常會出穿插戲曲形式,民族聲樂借鑒傳統戲曲的演唱技法豐富其音樂內涵,現代很多歌唱家都具有深厚的戲曲功底,利用不同的演唱風格,即是對傳統戲曲的一種創新,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

(三)傳統戲曲對現代民族聲樂發展的啟示

現代民族聲樂首先要將審美藝術融入到創作中,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積極發揮文學在聲樂中的表現,提高文化價值;注重創作個性和情感色彩的投入。在創作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創造出具有鮮明美學品格和綜合藝術的聲樂作品。在繼承傳統戲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演繹出具有時代性與戲劇性的藝術作品,推動我國文藝藝術的發展。

二、傳統戲曲元素對現代民族聲樂的沁潤

(一)熏陶和感染

傳統戲曲為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創作素材,利用現代藝術帶動傳統藝術的發展。現代很多著名的聲樂唱段中都有著傳統戲曲的影子,比如民族歌曲《斷橋遺夢》以曲唱詞,以豐富多彩的歌詞,展現中國民風、民情。另外傳統戲曲多樣的形式變化也為民族聲樂多繼承,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的變奏曲式不同,傳統戲曲中的板式變化使戲曲演唱感情更加豐富,也使其戲劇性更加豐富多變。民族聲樂在這種意識形式的熏陶下也形成了板式變化主體。其次民族聲樂也繼承了傳統戲曲的審美標準,二者都主要強調傳達情意、中正平和、含蓄典雅的審美特點,提高其藝術修養和音樂素養。

(二)演唱技巧的借鑒

歌唱的重要因素是氣息,歌唱者對于氣息的掌握是演唱的主要因素,這一點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都特別重視。現代民族聲樂就很好的借鑒了傳統戲曲中丹田運氣的方法,在演唱過程中適當把控氣息的運轉,不斷完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技能?,F代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注重對傳統戲曲語言的借鑒,傳統戲曲的歌詞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能讓人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情感上的寄托,民族聲樂對其進行借鑒,豐富了自身的語言形式,提高其藝術價值。

篇(2)

2.以“可舞性”彰顯戲曲藝術之美

“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睉蚯硌菪问接谐钭龃?,除卻唱念,其他形式均與舞密切關聯。傳統戲曲服飾的“可舞性”又可稱“表演性”,如戲曲服裝中的“水袖“”靠旗“”飄帶”等本就帶著舞的色彩,甚至在某一出戲的結構及人物塑造中不可替代。在《千古寒食節》的服飾中,我也十分注意“可舞性”的服飾特征,例如,劇中第二場介子推為誆騙重耳夫人遠離他自行割肉以靠慰君主,他以大段舞動展示內心有糾結、有決絕、有忠烈、有些許的艱難與困苦,于是內褶子外開身大坎肩的設計為其舞動提供了極為靈動的空間,與舞而言,介子推的服飾可謂起到了極其完美的幫襯作用。再如,劇中介子推與秀姑再次相見時,秀姑以“村婦”形象示人,身著襯托年紀的藍色褶子;而表達對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時在服飾上最佳的設計方案便是水袖,秀姑以舞動水袖的方式傳達感情,以甩出水袖拉近與介子推的距離,以水袖遮面擦拭淚滴等無不體現著戲曲傳統服飾的舞動性。

篇(3)

(一)西洋歌劇

西洋歌劇發端于古希臘的悲喜劇,最初是古希臘宗教祭祀的娛樂方式,即演員進行娛樂表演。隨著時間的發展,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16世紀末歐洲歌劇才真正誕生。從西洋歌劇的表現內容來看,西洋歌劇注重再現客觀現實,不管是在塑造人物性格,還是舞臺場景都力主逼真地模仿外部世界,體現了一種再現性藝術;在歌劇表演上,強調逼真性和再現性。從西洋歌劇的音樂形制來看,西洋歌劇的音調并不統一,可以說是一戲多曲或者說一戲多調,顯得每部歌劇的音樂都非常個性化。

(二)傳統戲曲

中國傳統戲曲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它同中國的書法、中醫、武術等一起被稱為中國的“國寶”,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體現出中國的古典美學。從戲曲的表現內容來看,中國的戲曲宣揚的是中國儒家傳統忠孝、仁義精神,戲曲中體現的優雅、辯證哲理,虛實、寫意的韻味都代表了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和自然認知。從戲曲的音樂形制來看,中國的戲曲分為曲連體、板腔體和綜合體三種,曲連體即所有唱腔由不一樣的曲牌勾連而成,各個曲牌可以反復;板腔體則是所有唱腔都是由慢板、快板、原板構成,并同屬一種腔調;綜合體則是二者的結合。但是上述三種音樂形制都采用“一曲多用”的體制,即所有曲牌都屬于同類聲腔,這就使中國傳統戲曲具有程式化特征。

二、中國新歌劇中西洋歌劇與傳統戲劇創作應用的比較

傳統戲曲和西洋歌劇屬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帶有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美學,所以在聲樂藝術表現、器樂藝術表現以及藝術情感特征上,總會有差異之處。

(一)聲樂藝術

不同聲樂藝術是中國新歌劇的主體,但是在不同的新歌劇中,體現出的西洋歌劇特征和傳統戲劇特征也不同。西洋歌劇講究美聲的唱法,注重聲音的高亢遼闊,而且在唱段中體現為詠嘆調,演唱者必須掌握連音、斷音等技巧,并嚴格按照樂譜進行演唱。中國傳統的戲曲則采取民族唱法,講究“字正腔圓”,追求聲音的韻味,有很大的隨意性。在中國早期的新歌劇中,多采用中國傳統戲曲聲樂表演形式,如《白毛女》等早期新歌劇一般都借鑒民間音樂,多采用北方戲劇“咬字”的表演藝術。在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的曲子《勝利時再聞花兒香》中就采用戲曲板腔體的運用,尤其是人物金環的一段唱詞“罪行罄竹也難書”采用河北梆子的流水板唱腔,突出了人物果敢、堅強的性格。隨后,從歌劇《江姐》開始,中國新歌劇逐漸形成了詠嘆調演唱法,改革開放后更為如此。如在歌劇《原野》中,詠嘆調《?。∥业幕⒆痈纭肪陀懈叨纫恢碌穆曇粑恢茫@首詠嘆調追求西方歌劇聲音、力度方面的爆發力,在高音位置聲音圓潤,顯得非常有力度。

(二)器樂藝術

不同中國傳統戲曲的器樂按照“文場”和“武場”的不同采用不一樣的樂器,“文場”主要是二胡、月琴、琵琶、笛、簫,嗩吶等吹、拉、彈的不同樂器;“武場”則主要是鑼、鼓、大鐘等打擊樂器。西洋歌劇則采用專門的樂隊,其樂器包括大提琴等弦樂器;單簧管、長短笛、薩克斯等木管樂器;圓號、薩克斯號銅管樂器;鼓、鑼、三腳鐵等打擊樂器。在中國早期的新歌劇中,多采用中國傳統戲曲的器樂方式,其樂器伴奏大多和唱腔配合,尤其是“過門”處,顯示出旋律的悠揚深遠。如在新歌劇《小二黑結婚》中就利用了傳統戲曲的器樂藝術,演員在唱詞上采用眼起板落的方式,使用傳統的民族打擊樂器鑼鼓進行伴奏。如在第一場人物小芹的唱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就在前奏、間奏、尾奏處利用鑼鼓打擊進行重復式過門,而這樣的旋律也凸顯了音樂的氣氛感,使人物形象突出。而在現階段的中國新歌劇中,則多采用西洋歌劇的器樂藝術來凸顯情節,烘托氣氛,如在新歌劇《原野》中,第二幕《大星、金子與焦母三重唱》中,當金子被別人逼迫說出她的情人是誰時,這個時候在器樂上從最初的弦樂,到小號、銅管等,最后是鑼鼓的打擊樂器重音,凸顯出緊張的氣氛,最后整個樂隊齊奏,將戲劇的沖突氣氛完整表現,而這三個人的戲劇沖突和內心情感的狂涌也在樂隊的器樂交響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篇(4)

二音樂創作中適當地植入戲曲元素的語匯表達技巧

隨著音樂形式風格的不斷豐富,音樂創作也不再拘泥于單一的創作方式及題材,多數創作者以生活為范本,從生活中發現和挖掘新的創作資源,使音樂創作與時俱進。音樂作為一種以流行元素為主的文化,其創作創新上都有著特定的要求。如今音樂創作“快餐”化,真正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原創音樂卻為數不多,大眾對不斷興起的音樂潮流已產生審美疲勞,流行、搖滾、通俗等音樂形式已逐漸失寵。音樂創作的創新不僅是內容,更是形式、風格,甚至是審美視角上的大革新。音樂亦屬傳統文化范疇,在音樂創新面臨發展瓶頸期的時候,創作者把視角轉向傳統文化,從傳統戲曲文化精華中探尋音樂創作的靈感,將其植入現代音樂之中。像吳瓊的《對花》、魏晨的《少年游》以及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等均屬于此類音樂作品。為此,我們將對傳統戲曲的語匯運用方式進行具體探究:

1音樂創作之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的語匯表達

所謂自然的語匯表達即語言表述簡明而富有內涵,語句輕快流暢并且在意境意蘊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想象力以及邏輯思維。但是,目前現代音樂的創作過程中,這種意境意蘊的表達往往不被創作者關心,他們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歌詞及曲調的創作上,這么一來,創作出的音樂就明顯覺得韻味不足、不夠自然。以日本音樂為例,天地、日月、星空、星球、星光、季節、山、水、木以及風、雨、雪等一些天文現象、自然景光往往是其原創音樂中的高頻詞匯,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始終將自身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這種天人合一、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情懷在其民族文化、哲學觀念、思想及宗教之中隨處可見。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戲曲中也不乏此類借助自然語匯進行戲曲創作表達的方式,而較之于地方文化往往同其地方語言不可分割,所以這些自然語匯大多是各地的地方方言。各地方言語匯的獨特之處在于我們可以透過它看到這個民族在慢慢歷史發展長河中所形成的經濟體制、家庭構成、婚姻體制甚至風俗習性。如一些戲曲形式中的能夠引發觀眾笑點的表演部分。在清末著名戲曲演員劉趕三的經典戲曲《南廟請醫》中,他被狗咬到之后,借機嘲諷賣國賊時,與仆人有這么一段經典對白,仆人道:“先生,這可到了,留點兒神,別叫狗咬了!”劉趕三手指臺下觀眾亮嗓子叫道“:這門里頭,是沒有狗的。不過,有的都是走狗!”如今,將地方特色方言融入到現代音樂中去,這一創作手法被許多創作者模仿,即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原生態音樂。

2現代音樂創作中融入傳統戲曲語匯音樂藝術形式與內涵日漸豐富

篇(5)

二、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的聲腔藝術的融合點

(一)民族聲樂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演唱方法的融合性

歌唱主要是一種音樂和語言在某種情感的融合下,利用人聲所進行的綜合性且具有語言化的藝術表演形式,需要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進行同步活動,以悅耳的聲音和適當的氣息來表現出歌唱者豐富的情感。從該點來看,傳統戲曲的聲腔藝術和民族聲樂演唱同樣隸屬于聲樂的范疇之內,同樣需要人類豐富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來作為演唱的基本支撐。在演唱的要求方面,傳統戲曲的聲腔藝術和民族聲樂都以字正腔圓和氣沉丹田作為發聲和呼吸的要求,在以情帶聲的同時,還必須咬字歸韻、聲情并茂和吐字收聲。在共鳴和潤腔方面,傳統戲曲的聲腔藝術和民族聲樂的融合點主要在于兩者均要求以字行腔和以聲圓字,確保字領腔行的同時字領聲行。傳統戲曲的聲腔藝術和民族聲樂對于聲音和字的結合及轉化成唱腔表現出來的過程要求極為嚴格,聲腔的巧妙融合同時也是對民族語言進行正確處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傳統戲曲的聲腔藝術和民族聲樂兩者均屬于民族風格,在追求音色和音質的優美與明亮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要求感情和表達方式自然直接。從唱腔的呈現方式角度而言,傳統戲曲的聲腔藝術和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均具有民族說唱的特點。

(二)民族聲樂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表現內容的融合性

民族聲樂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在表現內容方面均為以原作為基礎進行二度創作。按照民族聲樂以往的創作習慣,聲樂比較注重作品內涵,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則比較注重情節的連貫性和對人物的刻畫。因此,民族聲樂以演唱為主要表現方式,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則更注重表演。民族聲樂主要強調在內容表達方面融入美感,注重唱腔的優美性和音符發聲的質感,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則比較注重程式化的情節表現,唱、念、做、打及對音樂的要求均是為了表現內容及在不同的場景中表現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行為。但在內容的融合方面,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和民族聲樂均可以以同一個故事情節為基礎進行改編。由于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和民族聲樂均以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和故事等為選材的基礎,所以盡管兩者在表達方面側重點不一樣,但是在對情節的表達和演繹、對情感的抒發和表現等方面,具有統一性。

(三)民族聲樂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表現風格的融合性

民族聲樂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均需要在舞臺上進行表現和對藝術的再次創新。在表達方面,因為以不同地域的故事題材作為編演的基礎,以及民族的差異性和地域的差異性,所以在語言表達和演繹方面同樣具有差異性,如民族聲樂演唱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的戲曲韻白在演繹時所使用的地方方言。地方性語言和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等均為民族聲樂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進行風格表現的基礎,因此具有融合的共性基礎。但是,在融合的過程中,兩者表演方式的差異性又要求民族聲樂演唱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在風格表現方面要具有各自的特性,如民族聲樂相對戲曲的聲腔而言更具有民族性,民族聲樂將各個少數民族的大方、自然、樸實的特征融入在歌詞和聲音的表達中,配合少數民族的服飾,從演唱曲目選擇上按照當地民謠、歌曲的演唱要求來進行手、法、眼、步等的有效配合,演唱的過程中可以以少數民族的語言來進行演唱,但大多數都以普通話作為表演方式。戲曲則使用城市化的唱、念、做、打作為其主要的表現手法,力爭從綜合的、有機的表現形式上來進行表演風格的戲劇化和程式化。民族聲樂演唱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均以漢語為主,只有需要按照少數民族的劇本進行演繹時才會使用本地的表演形式和方言。因此,除民族聲樂演唱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融合時所注意的各自的不同表現手法以外,在對少數民族風情和語言進行藝術表現方面具有一致性。

(四)民族聲樂和傳統戲曲聲腔藝術發音處理的融合性

音節作為語音表現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發音技巧進行發揮的基礎。由于漢字有四種不同的音調,音調的高低起伏本身就有一種韻律的美感,說話與唱歌在咬字和吐字方面具有嚴格的區分性。傳統戲曲聲腔藝術發音處理要求將一些需要伸長的字按照字尾、字頭和字中三部分進行分解,即傳統戲曲聲腔藝術發音處理所表達的切音技巧,如民間歌曲《蘭花花》的唱腔“青線線那個蘭線線兒”,傳統戲曲聲腔藝術發音要求的切音和伸長字就要落在最后的“線”字上,按照切音的方式先讀出“x”然后讀出“i”部分的發言,最后將“an”發出,配合“兒”來抒發出意味悠長、言而無盡的感覺。傳統戲曲聲腔藝術發音和民族聲樂在發音處理上均需要對快唱和慢唱部分進行藝術處理。在傳統戲曲聲腔藝術發音和民族聲樂的發音方面還需要收準音、歸好韻,戲曲和民族聲樂都很注重唇齒之間的關聯性,如傳統戲曲聲腔藝術發音所注重的“噴口”。因為民族音樂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方式,民族特色比較明顯的歌曲在情感的表達方面對于重音的運用必須靈活,如民間歌曲《蘭花花》里“冒上生命,往哥哥家里跑”,必須使用“噴口”來表現蘭花花的抗爭情感和急促的心情。民族聲樂在此方面由于更加注重曲調的表現,因此對于發音的處理更加嚴格。

篇(6)

一、傳統戲曲服裝簡述及發展演變

戲曲服裝,舊稱“行頭”,泛指傳統戲劇目演出中的服裝。包涵三個部分:戲衣、盔頭、戲鞋。公元12世紀,戲曲形成了完整的藝術形態。它經由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以致近代的京劇等地方戲,直至今天的現代戲曲,經歷了800多年的不斷豐富、革新與發展。

二、傳統戲曲服裝的構成要素

中國戲曲服裝具有五大構成要素,即款式、色彩、紋樣、刺繡、面料。

(一)款式。款式也稱樣式,包括戲衣、盔頭和戲鞋三大類。1.戲衣款式。整體具有以下特點:款式多為寬袍闊袖,造型寬大平直,不顯腰身,多呈莊重、質樸的H型;款式以歷代的生活服飾為來源,以明、清為主,經過藝術加工后,已脫離了生活的自然形態;款式與表演藝術高度協調,既受表演動作制約,又有助于表演動作完美發揮。2.盔頭,戲曲服裝中的首服,是戲曲人物所戴的各種冠帽的統稱。盔頭主體與各種大、小附件,分作合用,有多種組裝法。3.戲鞋是戲曲人物腳上所穿的各種鞋子的總稱。戲鞋是在生活的基礎上,通過夸張、美化而成的,其中厚底靴是藝術創造的典型。

(二)色彩?!吧衔迳迸c“下五色”指在傳統戲曲服裝藝術中,推崇“上五色”與“下五色”兩類,“上五色”即紅、綠、黃、黑、白;“下五色”即紫、粉、藍、湖、古銅。紅是大紅;綠是老綠;黃是明黃;白和黑是中性色;紫是紫紅;粉是粉紅,屬于紅、白相加的顏色;藍是深藍;湖是湖藍;古銅類似橄欖綠。

(三)紋樣。戲曲服裝紋樣含括了我國民族傳統紋樣的精華,包括:1.古代美術紋樣,如草龍紋——結構簡單,風格粗拙,線條勁挺,多作為戲衣的領、袖口及周邊的鑲緣。2.歷史服飾紋樣,如麒麟紋——麒麟是古代圖騰崇拜中的神獸,祥瑞象征。明代用于公、侯、伯、駙馬的朝服,表示等級高。麒麟紋引入戲曲服裝,專用于丞相一類人物,是“位高權重”的象征。3.民間吉祥紋樣,雙龍戲珠紋、龍鳳呈祥紋、如意紋、八吉祥紋、竹葉紋、水族紋等都各有寓意。(四)刺繡與面料。刺繡是戲曲服裝中紋樣體現的主要工藝手段,同時也使得刺繡成為戲曲服裝區別于其他戲劇服裝的重要標志。戲曲服裝是以緞料為主面料的服裝,它光澤明亮,體現了絲綢品的華麗富貴,還能染出鮮艷的色彩,質地挺括,能負載刺繡紋樣而不變形,而且它剛柔相濟有利于舞動。

三、傳統戲曲服裝的藝術內涵

(一)寫意美學原則。中國戲劇以意為主導,以象為基礎,在塑造人物時以形傳神,神形并重,戲曲藝術形態的節奏型、虛擬性、程式性,就是寫意在表演藝術中的鮮明體現。從屬于戲曲表演藝術的服飾,屬于“寫意”,它不是簡單地再現歷史生活服飾的真實性,而是借物態化的服裝去為人物傳神、抒情。例如富貴衣,窮人本來穿不起綢緞,只能破衣爛衫,衣服破了要補,補丁的顏色盡量與服裝貼近,這就是真實生活。而戲衣中的窮衣則是絲綢面料,用色彩鮮艷的幾何形狀面料做補丁,并且呈散點式布局,就完全不是生活的自然形態。

篇(7)

2傳統戲曲藝術對現代民族聲樂的促進作用

2.1把握演唱節奏

要想將演唱者的個人情感與演唱很好地進行融合,演唱者就必須很好的掌握演唱節奏。同一首歌,但是由于演唱的人不相同,也將會演繹出各不相同的風情,這一切離不開演唱者的個人修養與審美觀點等的影響。然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即使是同一個演唱者,在不同時期也會因為自己不同的經歷、情緒、環境的變化等各種原因而發生不同的變化。一般情況下,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會迅速的投入演繹中,并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一旦把握不了情感的變化,就會影響聲樂演唱的效果。如果在演唱過程中,能夠將自己的個性以及情感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演唱當中,就能夠順利地打動聽眾,讓朋友們喜歡他的演繹。因此,民族聲樂演唱者的個性演繹是聲樂演唱過程中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

2.2把握情感變化

與傳統戲曲藝術表演一樣,民族聲樂演唱者也非常重視演唱曲目的旋律變化,并根據旋律變化選擇最佳的情感表達方式。因此,聲樂演唱必須要有能夠打動人的情感和內容。要想感染聽眾,首先必須得感動自己,演唱者也許有高超的技巧以及高亢的聲音,但是技巧和聲音是只是演唱的一種形式,可以吸引到聽眾的注意,但是真正想打動聽眾還是必須借助情感的傳達。只有將演唱者的情感很好地融入表演的曲目當中,才能打動聽眾,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情感融入得過于濃厚,就會影響表達效果,也許不但打動不了聽眾,反而會讓聽眾覺得做作。因此,情感的恰如其分的表達,正是民族聲樂演唱者需要重點把握的能力。

2.3運用想象

作為一門藝術,聲樂演唱的表演最終也離不開演唱者的豐富想象,因為只有豐富的想象,才能表達出演唱者豐富的情感。演唱者的想象越豐富,情感傳達的就會越恰當。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音樂的魅力,民族聲樂演唱者應該借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為表達的曲目營造良好的意境,從而使整首曲目表達的更加生動。然而,聲樂的想象并非是胡亂想象的,而是來源于民族聲樂演唱者的實際生活,然后經過演唱者自己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演繹,將自己豐富的情感進行傳達。

篇(8)

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主要指的是古印度梵劇、古希臘戲劇以及中國傳統戲曲等,古老中國傳統戲曲可以追溯到上古對圖騰頂禮膜拜的歌舞,中國傳統戲曲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慢慢從上古歌舞孕育成明清傳奇、宋金院本、漢百戲、元雜劇以及唐戲弄等,表演藝術不斷完善,成為一門集合“雜技、表演、舞蹈、文學、美術、音樂、武術”等多門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詩”的國度,比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等,通過幾千年凝聚以及升華,古代文人中已經形成了以“詩”為主體的一種審美模式。中國傳統戲曲蘊含了幾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散發著強烈的“詩”一般的氣質以及神韻,不管是表演還是文本,其審美思維都和西方戲劇存在很大差異。中國傳統戲劇之所以在世界戲壇上大放異彩,主要是因為傳統戲劇自身具備中華民族特有的“詩”性。意境屬于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范疇,具有深邃幽遠、意與境諧、虛實相生等審美特征,這樣才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也可以感染到讀者的思想情感。中國傳統戲曲的意境美不僅僅體現在文本的字里行間里,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舞蹈表演中。下面是筆者對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意境美的幾點思考。

一、情景交融的詩意化

中國傳統戲曲的意境論中“劇詩”通常都是來自于詩歌的意境論,因此戲曲意境基本上和詩歌相同,這主要包括景、情兩方面。在《閑情偶寄》中,李漁指出“情”、“景”兩個字,情發欲言、景書所睹,景主要指外景,情是油然而生的,情景交融共同產生了意境美,但是這種意境美也不是簡單的疊加“情”和“景”,必須由外“景”和內“情”完美融合。本來情感是虛無縹緲、抽象的,中國傳統戲曲屬于代言體,戲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無法讓全知全能的第三者進行表述,這就需要妥善的處理這種矛盾?!兜谄卟抛訒糜洝分?,毛聲山舉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例子,月明、雪寒、花香等都是比較抽象的人體感官感受,并不能通過畫筆直接描繪出來,但是月下畫看書人、雪中畫擁爐之人、花旁畫碟等都是實在、具體的景象,可以勾起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更加深入的體會畫外的含義。這種詩詞比興手法以及繪畫手法實際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很多戲劇作家都在研究、分析詩詞比興手法以及繪畫手法的精華,有機結合了藏露、比興手法,使戲曲變得情景交融,整個戲曲也變得更加具有詩意化。繪畫、詩詞只是一種平面靜態欣賞,相對于繪畫、詩詞而言,中國傳統戲曲意境美的動感更加立體,因為戲曲藝術的綜合性比較強,包括劇作家的文本創作,以及演員的舞臺表演。因此,戲曲意境需要劇作家自己進行一度創作,同時也需要表演藝術家自己在舞臺上的真實演繹以及二度創作,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立體、直接的意境美更容易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中國傳統戲曲對于演員的基本功具有很高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把其概括為“四功五法”,具體而言就是“念、唱、打、做(四功)”、“手、步、身、眼、法(五法)”,其中“唱”是最好的抒情方式,基本上劇詩戲曲的意境美都是體現于演員的唱詞方面。

二、虛實結合的寫意化

在《詩格》中,盛唐詩人王昌齡曾經說過“一日物鏡,二日情境,三日意境”。意境都是各種藝術因素虛實結合形成的結果,由特定藝術形象及其表現出的藝術氣氛、藝術情趣、可能引發的幻想形象以及豐富的藝術聯想等共同組成。大多數中國古代文人不僅是詩人,同時也是畫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古代畫論以及詩論是相通的。詩詞中的實鏡以及虛鏡可以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傮w而言,中國畫主要可以包括寫意畫、工筆畫兩種類型,其中“實”是指畫家用筆勾勒的實景,而“虛”指的是畫家下筆稀疏甚至完全空白的一部分。畫中雖然有實景、實物的景象,但是畫家往往對于空白的“虛化”更加重視,這部分“虛化”描繪才是構成意境美的關鍵。中國傳統戲曲實際上也是“劇詩”,因此也更容易受到“重神輕形”、“虛實相生”的影響,這樣就會形成“以虛帶實”、“以形傳神”的寫意化藝術風格。

1、時空寫意化

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中提出一種“三一律”原則,使戲劇創作的情節、地點以及時間等均保持統一。但是中國傳統戲曲并不用遵守“三一律”的原則,可以自由變換舞臺的時間以及地點。舞臺表演時間不僅可以在白天進行,也可以選擇在黑夜進行。就算是十幾年也可以壓縮成幾分鐘,就算只是幾秒鐘的思想沖突也可以經過創作后成一場戲。比如,《水滸記》中,《坐樓殺惜》這部分的內容中,在黃昏的時候,宋江遇到閻婆后到烏龍院和閻惜姣會見。因為閻婆將房門反鎖,從深夜到五更天的這段期間,閻惜姣、宋江一直都各懷心事,相互不理睬,都是自己悶坐、悶睡,宋江一直到黎明才打開門下樓。這出戲描述了黃昏——深夜——黎明整個過程發生的事情,這很容易看出戲曲舞臺比較靈活、自由,橫跨度比較大。而且空間上也有很大的跨度。

2、道具寫意化

篇(9)

二、戲曲服飾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歷史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發展,也經歷了長久的沉淀,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藝術風格。隨著中國戲曲的發展,在其表演的過程中,對戲曲舞臺表演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受到封建社會的影響,中國戲曲服飾也具有封建等級制度的特色,戲曲表演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服飾,在戲曲表演的過程中,寧可穿著破舊的戲曲服飾,也不能出現穿錯戲曲服飾的情況。戲曲服飾的不同分類,體現著不同的身份,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非常濃厚。從戲曲服飾的樣式上進行分析,戲曲服飾的樣式有限,為了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力,需要加用不同的圖案、花紋、色彩,而形成不同的戲曲服飾,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戲曲藝術,將戲曲藝術完美的呈現出來。例如褶子,褶子是戲曲服飾中最為常用的樣式,其中采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紋飾、不同的布料,將貧富、老幼等在戲曲中的角色呈現出來。戲曲中文生這個角色的褶子一般是梅、蘭、竹、菊,而武將的褶子多為虎、豹等獸紋,將武將的勇猛體現出來。不同的戲曲服飾呈現出不同的戲曲人物,同時將戲曲人物的性格體現出來,有效的將戲曲的表演藝術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戲曲服飾上的花紋、色彩、圖案,和戲曲演員的角色有密切的聯系,在戲曲表演中,身著合適的戲曲服飾,加上相應的舞臺妝容,就可以呈現出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在戲曲服飾中呈現出來的傳統文化,除了戲曲服飾的紋飾、角色文化之外,還具有服飾設計的搭配文化藝術,在戲曲服飾設計的過程中,基本的色調是相同的,服飾的造型和色彩是同線型,戲曲服飾其他方面的設計,也具有相互映襯、相互搭配的特點。

篇(10)

 

長期以來,流行音樂作為一種稍縱即逝的快餐式文化,難有深刻的內涵,所以它在音樂領域并不曾受到專家學者們的重視。但是,它作為當代最為普遍流行的音樂形式,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朋友所追捧,對社會的影響力實在不容小覷。因此,當下流行樂壇以周杰倫為代表的一批歌手掀起的“中國風”對尋找、回歸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較大的影響。

流行音樂作為回歸傳統文化的力量在兩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是以流行音樂作為工具,用它的創作與傳播對背離傳統文化而產生的種種不良社會現象與文化現狀提出抗議,另一是某些音樂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展現,通過傳統文化自身獨特的魅力贏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再度認同、熱愛與追隨。從敘事的觀點來分析周杰倫所演唱歌曲,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歌曲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非常注重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敘事意象

意象作為一個生命力極強的詩學范疇,在各種藝術領域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周杰倫演唱的歌曲中跳動著多個鮮活的自然意象(、稻香、芭蕉等)和蘊含豐厚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炊煙、閣樓等)。

以《青花瓷》為例,瓷器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也是使西方認識中國的一個特殊名詞。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工藝、書法、繪畫的精髓。青花瓷以其穩定的色澤,明凈素雅的畫面成為瓷器中的珍品。歌曲中的青花、檀香、煙雨、錦鯉、漢隸、宋體等對青花瓷的描繪完全展現出了青瓷洗盡鉛華、古樸典雅的那種“自顧自美麗”。再加上古箏叮咚,牙板清揚,琵琶淙淙和周杰倫柔情而古樸的唱腔,構成了一闋佳作。

《東風破》中孤燈、圓月、燭火、酒、水東流、古道、荒煙等意象音樂論文,很容易令人想起《相見歡》或《天凈沙秋思》等詩詞,這些意象的運用不僅深化了歌曲的內涵,而且重復渲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上海一九四三》中泛黃的春聯、黑白照片、雕花的門窗、斑駁的磚墻、豆瓣醬、舊皮箱等都是顯明的傳統文化意象,它們能夠使觀眾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因為大家都有過相似的經歷或有相同的文化浸潤。 二、敘事主題

對于文藝作品的主題,當前人們比較通行的一種看法是,它屬于文藝作品的深層意蘊,它常常透過形象、意境而表達出包含某種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從具體作品來看,周杰倫的歌曲數量龐大,主題多樣,但從眾多而多樣的歌曲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所演唱的歌曲主題大多不離傳統文化。

愛國主題是周杰倫歌曲的第一大主題。廣為傳唱的《蝸?!酚?006年被上海市教委列入《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100首》的推薦目錄論文開題報告?!侗静菥V目》迫不及待地要向國外輸出中國傳統文化,他說我們民族曾經創下了古文明,因此要“抓一把中藥服下一帖驕傲”,希望“華佗再世”,醫治“崇洋媚外的病癥”,并且要把我們的中華文化傳播出去,甚至還要讓“外邦學漢字”。《雙截棍》一歌中以武林絕技將“東亞病夫的招牌”“一腳踢開”,歌中的“仁者無敵”、“一身正氣”既是中華武術的精髓也是中國人立身與處世的根本所在?!洱埲泛狼槿f丈的宣告: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種/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條龍!這里的敘事者是一個自信、驕傲以及充滿尊嚴的中國英雄。

“百行孝為先”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爺爺泡的茶》講爺爺在主人公小時候泡茶的生活情節,那就是家的味道?!锻馄拧犯嬲]當今的人們孝順長輩不但要給予物質上的贍養,還要給予精神上的關愛?!堵爧寢尩脑挕吠ㄟ^與童年時自己的對話教育現在的孩子要愛自己的媽媽,要聽媽媽的話,讓她少操心。

當下社會競爭激烈,生活與工作節奏加劇,人們充滿焦慮,再加天災人禍不斷,很多人陷在了困難的負面情緒中,針對這樣的現實,《稻香》表達了對單純、原始生活的向往,其中蟲鳴鳥叫的鄉村能夠使人想起莊子的文化,它的主題是什么?知足。而“知足常樂”也是被當下人們所遺忘了的一種可貴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在周杰倫的歌曲中大部分常常表現出對過去世界深情的留戀,時間在他的歌曲中成了一個能指的符號,過去是充滿意義與價值理想、美好的所在地。

三、敘事語言

朱光潛先生曾說過,西詩以直率勝,中詩以委婉勝。當下流行音樂的歌詞以直截了當為風尚,淺白易懂到無味地步。而周杰倫的歌曲語言卻能以中詩的委婉勝,這在于它的敘事不但十分注重琢詞煉字,而且大量出現傳統文學中常見的比喻、擬人、引用、通感、用典等敘事手法,使作品體現出了與中國古典詩詞一脈相承的風格與神韻。“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臺》)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將“的黃”與“笑容的黃”一起呈現音樂論文,使人感到曾經溫暖甜美的笑容已逐漸淡離遠去,令人無限傷感。同時,這句又令人想起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的名句,真是更添思念哀傷之情。“只戀你化身的蝶”(《發如雪》)用的是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化蝶”的典,《發如雪》歌題本身對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轉化,《《四面楚歌》歌題用是項羽的歷史典故,這些切題達意,渾然天成的用典或轉化以古喻今,使歌曲顯得古樸而文采斐然,體現出以少勝多的簡約美,還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根基。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同時,語言又表達著文化,可以說,語言能夠反應一個人特性,包含著一個人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與反映著人對世界與人生的看法與態度。

上一篇: 房地產投資論文 下一篇: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高清 | 亚洲欧美日韩香蕉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一页 | 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久久99久久99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