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4:43: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機房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要結合通信機房的功能需求來設計機房的建設,采用了國內外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能夠可靠實用的保證當前通信用戶需要,同時又能夠滿足未來的長遠建設發展的業務需求。
(二)符合相關標準
在設計通信機房系統結構時,應首先考慮的是符合國際國家標準和有關法規。包括計算機廣域網、局域網標準,電力電氣運行標準和基本的建筑標準,能夠實現將來通信業務的發展留有空間和余地,奠定長遠建設的根基。
(三)滿足投資收益需求
通信機房建設要充分考慮電信運營商的投資收益需求,機房建設的材料和設備的采用要具有較高的性價比,保證投入與產出之比符合公司最基本的利益。同時在工程交付使用后,后續運營要考慮運營的管理成本最低化。
(四)環境保護目標
施工中要全部使用環保的建筑材料,同時實施噪聲控制、嚴格污染物排放控制,并對施工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隨時進行環保檢測,確保各項指數達標。
二、通信機房建設項目質量管理的主要問題
相對于其他項目的質量管理,通信機房建設項目具有自己的特點,存在項目周期長、無效反復投資、后續維護費用多等問題,整個機房的工作效率、穩定運轉和公司的投資收益就會受到負面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大的方面原因:
(一)傳統的機房建設存在總體布局和設計方面的問題
一是傳統機房在開始規劃設計和施工及后續管理理念上是落后的。二是通信機房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個模塊系統較多單位復雜,各種通信設備先進貴重而嬌嫩,綜合布線系統錯綜復雜,不像一般的實體建筑工程,它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否則就會產生機房整體進度緩慢、質量下降等問題,出現問題扯皮推諉的現象。三是初始設計沒有考量未來長遠發展的需要,對機房設備擴容增容的硬件設備和軟件布局考慮不足,機房的結構布局、工作環境無法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
(二)傳統機房在施工中容易與建設設計脫節
傳統通信機房的建設或者改造,經常實行的是公司內部或者本行業專業技術人員計劃設計,承包給施工建設方的方式,設計與施工分離,沒有成立專門的項目管理組織,將“設計”與“施工”區分為兩個建設程序。即由設計者提出機房的整體設計,而后由電信運營商組織承包給施工方,這樣就容易產生在設計與建設過程中交接問題,無法全部實現設計之初的意圖,無法進行無縫對接,導致設計意圖與施工質量無法得到有效地保證,造成了利益、責任、風險等一系列問題出現脫節。通過此種模式運行,避免了設計建設責任不清、風險處置各自為戰、利益成果獨享等問題,在項目的設計之初就可以充分考慮到未來長遠建設和將來施工質量問題,可以最大程度化解設計和施工的矛盾,降低設計錯誤、疏忽,便于縮短工期、減少成本和協調管理工作。
(三)中小規模的機房工程企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通信機房建設企業自身特別是一些中小規模企業,在進行機房建設任務是常會有一種資源不足、力不從心的感覺,比如在項目的初期籌劃設計階段,由于需要準備各種文件資料、購置各種設備物料、協調各部門政策配合和尋求技術層面支持上,就會出現人員不足、能力素質不足或者設備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問題,造成了項目工期拖沓難以順利進行,可能會導致工程籌劃與實際建設脫節,無法及時交付用戶需要的資料文件,導致提供的方案、配置不匹配,超出合同簽訂的項目資金預算,必然會影響工程施工質量,這就是中小規模的通信機房建設企業本身的不利條件。這些問題是由企業性質、規模等因素所決定的,是中小規模的通信機房建設企業的普遍現象。
三、通信機房建設項目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
項目質量管理具體到通信工程的質量管理,還需要在發展中不斷進行自我質量管理模式的完善,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創新、不斷學習發達的先進理念,在通信領域取得可觀的市場回報,還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發展完善:
(一)努力接軌國際先進的通信工程質量管理慣例
通信工程質量管理要積極學習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的相關質量管理理論和經驗,在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中,努力接軌國際先進的通信工程質量管理慣例。其實對于通信工程質量管理,國際上已經具備了一套完整管理模式和經驗體系,對行業項目建設企業都有正規的管理制度,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資格注冊實行嚴格的管理,通過監理工程師的監督檢查,保證通信工程建設質量標準質量。國內的企業只有國際法規、慣例和標準等,才能為國際同行所認可,提高項目質量管理水平。
(二)建立完善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法規制度
當前我國的通信工程項目建設比較混亂,統一的正規有效的質量管理模式更是無從談起,這方面既需要國家在有關政策方針層面的支持,更需要通信工程行業的同行們,相互合作共同促進提高,努力摸透本行業在國內的市場發展規律,建立和健全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的法規制度。建立我們自己的通信工程質量管理體系和模式,確保通信工程建設項目從前期策劃到施工到竣工等活動納入法制軌道。
(三)建立專業的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公司
專業的通信工程質量管理公司,必須具備極強的專業性質,確實是這個領域的應用研究的排頭兵,具備相應的資質條件。截止到目前,專業的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公司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成熟度還不是很高,而發達國家企業在這個方面已經走到了前列,并取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這也是我國項目管理落后于國際發達國家水平的一個體現。
(四)進行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的智能化建設
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的智能化,主要依托當前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并將其地創造性運用到了工程建設項目,通過智能化建設實現智能化的質量管理,使質量管理的各個方面都能達到方案最優,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的最優化配置,最大化節約,實現最高效率的質量管理。在這方面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不小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研究中,加大在通信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的智能化建設領域的應用研究。
對家用紡織品來說,色彩運用的好壞是體現產品情感性的關鍵,它與設計師本身設計所要體現的主題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一件產品的色彩主調的確定就是產品情感與內涵的決定,它不僅要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還要讓人能領悟到產品內在意義及所帶來的情感享受。如何運用紡織品的色彩設計來調節人們心理上的情緒變化,使人們通過不同的家紡色彩來調整心態,成為家用紡織品設計師首要考慮的因素。
色彩心理學家指出每一種顏色都具有象征意義,當人的眼睛看到某種顏色時,大腦會立即產生聯想。例如紅色代表熱情,人們看見紅色時便心情興奮;藍色象征理智,人們看見藍色能保持冷靜,這也是色彩的興奮與沉靜感。此外,色彩還具有冷暖感、輕重感、強弱感、軟硬感、明快與憂郁感、積極與消極感、華麗與樸素感、舒適與疲勞感等。如色彩的冷暖感方面,季節的變化會影響到家用紡織品的色彩設計,不同的季節,人們對色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夏季,人們多喜歡白、藍、綠等冷色系的家紡用品,因為它會在炎熱的夏季使人聯想到碧樹、藍天,給人以清涼的感覺;而在冬季,人們則更喜歡紅、橙、黃等暖色系的家紡產品,也是因為這些色彩能使人聯想到太陽和火焰,給人以溫暖之感。色彩還存在著地域性差別,由于不同的自然環境和傳統生活習慣的因素,不同的國家、民族、或地區對顏色的喜愛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如我國北方地區,多喜歡鮮艷的色彩;而南方地區則喜歡文靜、雅致的色彩。
此外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對色彩也有著不同的理解感受,如對于灰色,年青人視為憂郁、平淡、沒有生機;而老年人則認為沉靜、平凡。再如紅色,在年青人眼里是熱情的象征;而在老年人眼里卻意味著幼稚、卑俗。因此,設計師應當針對不同的年齡定位,進行適合的色彩設計,力求通過紡織品的色彩來溝通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情感交流,傳達人們內心的情感,調節人們的心理情緒,給人營造一個舒適愜意的優美環境。家用紡織品通過優美的色彩組合透射出來的情感可以打動和說服人,家紡設計師在進行色彩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色彩的情感內涵,針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消費階層,不同的季節作出適合的色彩設計。家用紡織品的色彩設計,一旦能準確地反映出人們日漸挑剔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取向,就必然受到眾多消費者的追捧青睞,也必定會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把握流行色,創造時尚化、個性化色彩
流行色是指時髦的、時尚的色彩。它具有新穎、時髦、變化快、敏感性強的特點,對消費市場起一定的主導作用。對家用紡織品企業來說,運用好了流行色,也便占據了市場。流行色由流行色協會或專門的色彩機構每年兩次,其不斷變化和生命力短暫的特點要求紡織品設計師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創新意識,能有效地避免雷同,能運用時尚的色彩觀念賦予家用紡織品日新月異的全新感,從而提高家用紡織品的競爭力。此外,流行色的變化帶有周期性,但不是簡單的重復,以往經典的色彩稍做變化后可能成為新的時尚亮點,設計師要善于發現和重新利用。
時尚化、個性化是紡織品色彩的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時尚與個性、擺脫大眾口味、注重表現自我。因此,設計師在在進行色彩設計時,要因勢利導地巧妙駕奴流行色,還應當尋求個性化色彩與流行色的很好結合,才能事半功倍地創造出獨具市場前景和視覺美感的家紡用品,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色彩選擇。
充分運用色彩美的法則,創造色彩的美感享受
進行家用紡織品的色彩設計還應遵循著科學、系統、合理的原則,這要求設計師對色彩美的法則有很好的認識與理解,色彩美的法則主要有和諧美、平衡美、節奏美、比例美、間隔美、空混美六類。在家用紡織品的色彩設計過程中,把各種色彩造型要素在畫面結構中呈現一種重力停頓狀態時所形成的色彩和諧效果,能給人以和諧、條理、秩序的審美愉悅。通過色彩的有秩序的反復和變化,可以表現出具有一定節奏韻律的色彩美。在進行紡織品的色彩組合表達時,通過色彩面積上的大與小、多與少的差異也可以形成色彩的比例之美。在色彩搭配時,還可以通過嵌入某種分離色來彌補顏色間因對比而過度刺激的缺陷,從而達到協調色彩的整體美。不同色彩在整體布局中能夠協調相處,營造出能激發人們相應審美感受的色彩搭配關系,創造家用紡織品的和諧之美。
色彩美的法則是人類在長期的色彩藝術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它能使色彩由于不同的比例搭配而產生符合人類審美的視覺美感。色彩美的法則是進行色彩設計的基礎,設計師應當在對色彩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對流行色的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很好的運用色彩美的法則,設計出符合廣大消費者審美需求的產品。
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打造紡織品色彩品牌
紡織品色彩的研究和開發,對紡織品色彩的創新設計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色彩設計不僅可以體現色彩的和諧之美,給消費者帶來良好的視覺美感,還能突出一個紡織品的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在無形中為企業創造著經濟效益。縱觀國外品牌的紡織品色彩,其大多都蘊含著本品牌的特色或本民族的豐富文化內涵。隨著紡織品產業的迅猛發展,國內眾多家用紡織品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品牌色彩的重要性,逐漸打造屬于本品牌的獨特色彩,例如,紅色可以從明度、冷暖等方面劃分出各種不同傾向的紅,企業則可以從這個紅色的范圍內挑選適合自己品牌特色的紅色,并賦予到產品當中,從而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特色。此外,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值得我們學習傳承和借鑒。例如,我國傳統的蠟染、扎染、夾纈、灰纈等傳統印染技術對現代的家用紡織品設計都一定的借鑒指導作用。家用紡織品色彩設計要以人為本、體現個性化、人性化,也要體現中國傳統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優秀民族風格。中國傳統藝術在色彩的運用上有著自己的特色,傳統的顏色也被賦予了特有的思想和生命。此外,中國消費者對顏色也有自己特有的審美心理、文化理念和思想情感。我國的家用紡織品企業要打造本民族紡織品色彩設計,開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紡織品色彩品牌,滿足消費者對功能和情感的雙重要求,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家用紡織色彩。這既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研究與開發,也是我國現代家用紡織品設計逐步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1前言
恐怕世界上再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整個國家的城市與建筑都在以無可比擬的速度發展著,城市急速地膨脹,新建筑大量地產生,取代著一個又一個經過千百年時光淘洗的古建筑。
在這個物質橫流的時代,建筑也如快餐一般被銷售入城市,隨著流行的風向變換著不同的口味,今天來個理查德·邁耶(RichardMeier),明天來個雷姆·庫哈斯(remkool—haas)……都市也如演繹著川劇一般不停地變換著臉譜……。
這是個你追我趕的社會,大家都追趕著最新的資訊,模仿著最時髦的設計方式,總覺得自己走在潮流的前線,卻忘記了自己永遠不是那潮流的創造者,而只是盲目地跟在后面,做著一個隨波逐流的追隨者。
我們需要怎樣的建筑,建筑背后的意義又是什么,中國式的現代建筑又是怎樣的呢?…面對這些刨根問底卻又是最須回答的問題,有多少人認真地思考過呢?
2我們應該照搬西方的設計方法嗎?
有的人說:“我們運用的是西方最先進的設計理念,方法新穎而又具有時代感,與國際發展接軌……”細想一下,中國的建筑真的全都要這樣嗎?中國真的和西方國家一樣嗎?認真地觀察和分析比較一下東西方的城市就可以知道。
以歐洲為例,歐洲人對于自己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建筑很多都是立法保護,就像柏林那樣,在二戰中被轟炸得不成樣子的城市,戰后也被恢復得完美,在佛羅倫薩曾見到一個來自加拿大,滿頭白發的建筑系教授帶著學生包車把帕拉蒂奧(Palladio)的建筑從頭至尾參觀了個遍,一次旅程下來對文藝復興的歷史已經有了深刻而又直觀的認識與理解。每當走在歐洲的街頭,到處都是歷史的痕跡,當地的建筑系學生甚至可以不用在室內上課,教授帶著學生現場學習就足夠了,整個城市就是一部鮮活的建筑史書。
反觀中國的城市,經過了20多年的“整容”,我已經看不見作為城市特質的一面了,到處是高樓大廈,風格迤異,張牙舞,隨意在城市里抓拍一個鏡頭,你難以分辨照片中的情景屬于哪個中國城市,甚至有的時候連南方北方也分不清楚,就連聞名于天下的七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也已似古非古了,如今城內只留下少數幾個如紀念碑式的古建,周圍簇擁著密密麻麻,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中華民族耗費幾百年上千年積累的那種曾經吸引了世界目光的古老莊嚴底蘊也漸漸地消失殆盡了。
以上談到的種種現象只是東西方這個問題的表面差距,而最根本的問題是中西方建筑發展的程度差異。
在西方,在浪漫主義之后迎來了現代主義并走向無與倫比的高峰,后現代的出現開始反思與批判現代主義,至此,地域主義,解構主義相繼出現與發展,這是一部完整的批判與創新的歷史,在廣袤的西方土地上留下了時代的印記。
回看中國的建筑發展,事實上就連現代主義這歷史階段都沒有發展成熟,那么作為反對現代主義的后現代也失去了批判的依據,之后的就更無從談起,歷史的發展應該是有因有果的,像中國現在“拿來主義”式的現狀更是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市場形式主義與吹噓拼貼現象嚴重,一切就像開篇所述說的那樣發生了。
3關于自己的設計方法
面對中國這一特殊的時期,特殊的環境,特殊的背景。建筑師應以什么心態,選擇怎樣的方式來面對這塊在華夏大地上消失的蒼老記憶與文化傳統呢?“中國式”的建筑究竟路在何方?
這是一個深刻而又迫切的問題,需要窮盡建筑師生的力氣去探索,去嘗試,自己也是在這條道路上尋尋覓覓,在不斷地建筑設計體驗和對歷史的思后,總結了一套設計方法,雖然自己還屬于“在路上”的狀態,但還是想就此問題和大家一齊分享與討究一番。
3.1關于具體設計之前的思考
在做設計之前,或者說無具象設計的狀態下的時候,自己有沒有思考過建筑本身的意義是什么‘?自己對設計又有怎樣的追求呢?也就是說如何樹立自己的建筑價值取向。
這步至關重要,很多人拿了設計題目后就埋頭苦干,集中精力在“做”上面,卻沒有在“想”上深花功夫。這樣的設計只能說是沒有錯誤的設計,但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先建立自己的建筑價值觀,定位一個努力的方向是做設計前應該思考的,有個目標后,自身常常會陷入一種自問自答的狀態,伴隨著越來越豐富的履歷與理論的影響,自己該走的那條路也漸漸明晰起來。
這段時間里,我總在思考怎樣才能讓建筑留住時間,記住歷史,成為永恒的藝術品,在歷史的長河中讓建筑承載過去,啟導未來。對此問題,很認同拉菲爾·莫內歐的觀點。他認為“如果不根植過去,不根植歷史和傳統,想要建立一個有著堅實基礎的未來,或是一個能真正保證人類文明社會持續良性發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同樣,對于建筑師的責任而言,建筑師不僅應成為文化的保護者和鑒定家,而且更應是它的創造者。回想一下改革開放20年問,有多少新建筑可以與開國十大建筑,如人民大會堂等相媲美的,又有多少會在百年后載入史冊延續那燃燒千年的文化火苗呢?思考的結果往往不言而喻。
在設計之前,我經常思考建筑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應該體現什么呢?
我認為建筑最終體現的是一種對人文的關懷。我們現在看到的傳統建筑形制是經人類世世代展與改進中形成的,然而這些形式上的特征只是表面的表達方式,這種形制的形成是由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結構而決定的,形制風格的成熟表明這種建筑適應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心理結構,這就是為什么說建筑是哲學的末班車,永恒的建筑形制必將符合人類哲學理念,這也是隱藏在建筑背后卻又是能讓建筑散發永恒魅力的關鍵。
心理學家榮格在精神分析學上發展了弗洛伊德的學說,講人的精神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處在心靈最深層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著遠祖在內的過去所有世代積累起來的經驗。這是一個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這抽象的事物引導向實體發展,說白了,建筑就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像“根”一樣植于人類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識。好的藝術作品都具備同一點要素,都體現出了人類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應該把目光轉向歷史,轉向傳統,用建筑來承載與續寫文化的精髓。
確定了這個設計目標后,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展開了,我習慣于把設計過程分成“內”與“外”的兩個部分。轉3.2“內”的研究
“內”是指建筑生成的邏輯,要建造一個建筑就必須有場地,而個地方必定有自己的歷史,這個歷史對于建筑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建筑師,應該去了解場地,了解它的歷史,它的根。這時,我們就會回顧傳統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間并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只是對傳統空間進行簡單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謂的“仿古式”現代建筑,這種方式無異于復制傳統。復制只會帶來感性的麻痹,也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那么,應該如何面對傳統建筑與文化背景呢?
這也就回到了之前的討論,傳統建筑形制是通過人們的行為方式與心理結構長期的選擇與改進而產生的,建筑由此承載了文化的沉淀,這也是榮格所提到的“集體無意識”層面,它帶有一種意象,可以喚醒人們最心底的共鳴,而這種精神在建筑方面表現在具像的空間品質之中。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研習人們的文化與心理,提取一種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達出來。
對于這種感性抽象體驗的提煉,有時不一定都只是分析建筑,藝術5大類中其他任意一類都可以,文化、音樂、繪畫與舞蹈在精神的表達上相對于建筑來說受限更少,更直接而徹底。因此,藝術學多方面都可以激活你的思路,你可以欣賞首古詩,從意境中得到啟發,你也可以品位一幅山水國畫,在濃墨淡彩之間感受那份情感。學會用自己的內心去進行調查與思考,捕捉最內心的感官體驗:找尋屬于自己的那份“根”的情結。
“精神”找到后,接下來就是怎樣去營造空間了,這些知識在學校中都會系統地訓練,例如如何控制光線,如何把握比例等。這屬于手法方面的問題,這里就不多講述了。但要強調的是設計一個帶有“傳統”味道的建筑不定全都需要運用傳統的元素,用現代的手法也可以創造出古典意味的空間,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在建筑中體現那份傳統的精神。
3.3“外”的思考
“外”是指強調與重視場所對建筑的影響意義。記得拉菲爾·莫內歐講過:“場址是一種有期待的實體,它總是等待著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過這個建筑物來表現它隱藏著的特征。”的確,在我眼里,場所如同人類一般有著自己的感情與特征,作為建筑師必須靜下心來去聆聽場地的低聲細語。
在我看來,每個場所都是獨無二的,都有自己最獨特的特征,這些特征是由場地內部與場地周邊環境一同影響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視場地的話,做出來的設計就會顯得與環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國際主義”式一般,處處皆行,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為場地間的相異性,才使得相同類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現出不同的形態,世界因此豐富與多彩。
講了許多有關于場地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場地特征,喚醒人們對場地更深層的認識呢?
這個問題關鍵在于一個眼光的培養。面對基地,我們通常思考的是交通出入口,流線與日照,景觀面等基礎問題,當然,這些必要的也是基本功,學生時代應培養的能力。但在這種基地分析的項目里哪項才是你最應強調,最應放大的呢7在這里,建筑師的決策力發揮了關鍵作用,有的人看重流線,有的人強調與歷史連續,有的人發掘與環境的形態處理,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每個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不好說誰對誰錯,藝術的東西有時難分對錯。在這個問題上我只能講講自己的看法。
面對場所,我更看重的是這個場所在城市中處于什么地位,城市對她的要求是什么,思考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面對城市。這里我不單只是考慮建筑這一功能空間對城市的影響,而更多的是把建筑與建筑以外的空間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建筑外空間對于城市的意義會比建筑本身更大,場地之中往往隱藏著潛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經存在在那里了,等待著你用建筑的方式讓它展現于世人面前。其實這種感受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面對場地更多得去親身實地的感受它,不同時間,不同氣候會有不同的感受,多去聽聽在城市母親懷抱下,回蕩在場地的“低聲細語”。
4實例說明
以上就是我由內至外的設計方法。光講過程步驟一時難以消化理解,我就以佩羅設計的法國圖書館為例子來闡述建筑師在設計時“內”與“外”的策略運用。
法國國家圖書館建于巴黎東部賽納河左岸巨大的再開發地區,在長方形中庭的四周,有4棟L形高層,玻璃幕墻建筑,佩羅在設計圖書館內的讀書空間時,參考并研究了法國傳統閱讀空間,并把這種傳統的空間品質引入到現代圖書館之中。
首先他提取了18世紀修道院的空間感受作為主閱覽室的設計定位,在閱覽室中元素的運用都是現代樣式,但空間的比例與光線還有家具的布置卻讓人深刻地感覺到那濃厚的如修道院般靜謐非常的空間效果。
其次,他認為國家圖書館這么一個公共型的建筑,不只需要一個封閉的閱覽空間,同時更應具有一個交流性質的場所,為此,他又創造了類似19世紀具有交流意義的傳統空間于圖書館之中。佩羅在圖書館的中心建造了一個巨型的下沉庭院,圍繞著庭院是具有交流意義的傳統廊道空間,這里他做得非常巧妙,下沉庭院種植高聳入云濃密的樹木,使每一層空間廊道都可以分享同一個庭院,而事實上每一層的剖面關系也與19世紀傳統交流空間很是致。
就這樣,佩羅在圖書館內部空間內融入了個體空間與集體空間,而對于法國人來說這棟現代感十足的建筑所蘊含的那一份傳統味道卻又是那么地熟悉,就算作為外國人的我,也被這空間深深地擊中。
對于選擇建筑應對場地的策略,佩羅顯示了自身良好的理論修養,在他1989年贏得“法國圖書館設計競賽”等獎的時候,基地所位于那個區域嚴格來說是什么都沒有,也沒有大型的工程,可以說是一個“虛”的場地,待建的場所。面對未來周邊環境的未知,佩羅在建筑中設計了一個內向的“虛空間”,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個“虛環境”中的一個“虛空間”,隨著時間的流動,周圍的“虛環境”開始轉變出現新的東西,新的大型建筑,這樣,到最后這個地區就只剩下圖書館中的“虛空間”。這個“虛空間”不是單純對圖書館的讀者而言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巨大的“虛空間”對于城市的意義。當我進入由4棟L形玻璃幕墻高層建筑圍合的巨大城市平臺的時候,內心深深地被那種無形的空間張力所震撼。在這個空間的面前,人能釋放自我,并開始重新思考與認識自己的內心。面對日漸稀少的城市開放空間,人們很難再找到一個純粹的空間去靜靜地進入自己的世界,而法國圖書館卻刨造了這樣個場所,通過這個“虛空間”平臺承載著個又一個純凈的精神世界。
的確,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一種讓人感到幸福的過程。
二修復過程中所考慮到的防火設計
要求對于古建筑而言,由于采用了木質梁柱、木屋架,火災荷載高于現行的國家標準規定的火災負荷量,起火后對建筑的危險非常大。古建筑中的木材,歷經幾十年、上百年的風干,材料的含水率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干材,因此極易燃燒。一旦起火,火勢將沿著整棟建筑的柱、梁直至屋頂而燃燒起來。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構件,表面積大,木材的裂縫和拼接的縫隙多,大多數通風條件比較好,發生火災后火勢蔓延快,燃燒猛烈,極易形成立體燃燒。
1耐火等級的設定
古建筑多采用木質結構,其耐火等級低,多為三、四級。所以當我們在做修復工程的時候對于防火方面不能把標準定位過低,古建筑的使用時間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考慮到院落舊址所在地塊界限尺寸有限,加大防火間距勢必破壞建筑群的整體性,因此我們將建筑的耐火等級定為二級,等同于目前低層商業及多層建筑的耐火等級要求,東西房與兩個正房的防火間距均為6m以上,這樣在保證了整體的同時也滿足防火要求。
2建筑防火分區的設定
現代建筑防火分區的劃分是防火安全體系最重要的基礎,也是防止火災蔓延以及人員疏散的安全保證,是保證結構安全的樞紐。因此,通過火災危險性的分析我們對27號院落中根據實際的距離大小來劃分防火空間,形成物理性的防火分隔,再以此空間的間隔,規劃設置各項防火措施及設備,達到防火安全目的。在27號院落里面的兩個正樓一、二層建筑面積為100m2~200m2左右,按照現在的防火標準可設為一個防火分區。在樓下均設有一層地下室,我們將每個地下室劃分為不大于500m2兩個防火分區,并且每個防火分區中均設有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和垂直疏散口,以此來符合現在制定的防火設計規范和要求。在地下室建筑組團西側和南側均設有消防車道,在西跨院和四合院設計有室外消火栓,每個房間配置兩個干粉滅火器。這樣在防火設備上就含有移動和固定兩種滅火設備。
3建筑材料的使用
古建筑原先所使用的材料很難達到現在的防火規范標準。對于古建筑的修復,首先在保證結構的安全和堅固的基礎上,所使用的材料還要采用必要的防火措施來滿足疏散和救火的要求。原有27號院落群的主體建筑采用的是磚木材料,根據多方探討和研究決定在修復院落群建筑原貌的同時要積極運用現今成熟的工程技術和材料做法,因此院落的主要屋面和樓板采用基底材料,墻體基底則選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和加氣混凝土砌塊,這些材料的使用使得整座院落的耐火性能基本達到現今砌體建筑的水平,同時在建筑里還砌筑有砌至梁底的防火墻,并在木構件的表面涂刷防火涂料,從而為發生火災時人員的安全疏散和救火留有一定時間。為保障安全疏散過程中人員的安全和盡量地延長逃生時間,在建筑中設置防火門成為必備的逃生和防火設施。會館建筑里設置有雙扇乙級防火門,管井門為丙級防火門。
二、城市防災空間的功能設計需求
合理有效的城市防災空間設計有助于完善城市的保障體系,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城市防災空間的建設已經成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項重要內容。借鑒國內外城市防災空間的實際案例和相關理論研究,從有利于防災管理、便于市民使用、協調城市發展等角度出發,不難看出城市防災空間的功能層次需求。
1、可識別功能:
城市防災空間的標識體系應該是清新明確和顯而易見的。在災害發生時,普通市民能夠迅速被指引至防災安全空間的準確位置,迅速找到安全避難場所。相關的防災設施標識要詳細、到位,如安全通道、消防栓、水泵接合器、劃設消防線、避難路線、疏散路線以及相應的防災空間內部功能標識等。
2、防災、御災功能:
城市防災空間應能夠給公眾提供警示與引導,使得災害環境前高效、合理的疏散到安全地帶。空間內的防災、御災功能應基于對避難行為和心理分析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道路、設施、區域系統規劃。城市防災空間一方面對城市災害進行直接或間接防御,如濱水堤岸,防護林帶、防護綠地、大型道路等;另一方面對城市環境具有生態調節的促進作用,如城市公園、城市綠地、城市水體等。有專家提出,建立城市防災空間系統應包括廣場、道路、公園、綠地等城市外部物質空間、與城市地上空間互通聯系的地下防災空間、以及防災設施(建筑物)空間及其附屬空間環境,才能真正達到保衛城市,發揮防災、御災功能的目的。
3、開放功能:
城市防災空間無論是城市廣場、道路、公園、大型綠地、還是居住區地下空間都應該具有城市公共服務空間的本質屬性,是開放的、開敞的,便于疏散、避難、救援等救災活動的順利開展。
4、安全功能:
安全性是城市防災空間的基本特性,為公眾提供安全地避難逃生、等待救援的安全庇護場所,盡可能地防御城市災害并將損失減到最小。
5、可持續功能:
城市防災空間的設立可以從城市規劃的角度進行城市空間形態的均勻劃分,組織空間、創造空間,降低城市空間密度、有效地改善和維護城市生態環境,高效地、集約地利用有限空間,加強城市的安全性能、誘導城市有秩序、有效率地發展。
三、城市地下防災空間的設計藝術
城市地下空間是建筑空間的延伸,承擔著吸納、疏散、保證市民安全的的職責,兼顧市民休閑停駐等功能。設計師又賦予了防災空間的二次生命,設計良好的城市地下防災空間應具有保證健康、衛生、舒適、美觀的地下空間內部環境。
1.室內空間形態或依附于建筑本體,體現建筑內部的結構和空間;或由于室內空間的分隔、界面的變化而呈現出獨立的形態風貌。
城市地下防災空間可以根據功能過渡連續順暢、形式豐富多樣。不同的空間形式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選擇空間的不同形式應合理考慮周圍環境、場地、防災功能、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空間功能劃分的形式著眼于功能空間。如地下防災空間的入口是一種多元空間,入口空間的形式常以交通功能為主,作為連接室內外、地上地下空間、防災空間內部交通與城市交通的中間環節,應具有豐富的景觀層次,強烈的組織空間的能力和明確的指向性。
2.優化城市地下防災空間的聲、光、色等人們對于該空間的生理和物理環境要求,營造一個健康、安全、舒適的多維信息空間。
設計中滿足人對空間環境刺激發生生理反應的感官需求,利用一些漸變設計的手法,增加過渡環境,減少不利的外界條件刺激,避免地下空間的封閉性帶給人的不舒適感。如通過透光性材料頂棚入口,引入自然光,減弱地面上下空間光線的明暗變化,有效地補充自然光源;采用通風空調系統、加大通風量、提高換氣率來改善城市地下防災空間的空氣質量及熱濕度;改善、控制路面狀況及車速,優化空間的聲學處理或者通過播放舒緩的背景音樂、營造具有香氣的嗅覺環境,使人精神放松,提高室內環境舒適性。創造一個健康、舒適、安全的地下空間內部環境,需要建筑環境工程學、衛生醫學、生理和心理學、建筑環境物理學、建筑材料、建筑氣候相關專業的密切配合,善于用聲、光、色等設計手法進行標識設計和導向性設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內部環境舒適性保障體系。
3.城市地下防災空間的藝術營造離不開恰當的材質和豐富的肌理。
肌理的變化與處理常常利用隔聲、吸聲等材料進行營造,其構造本身也是地下空間視覺環境的一部分。現階段的許多地下防災空間多以單一的枯燥無味的硬質鋪地為主,忽視了美化和營造地下空間景觀,設計中可根據功能劃分進行不同材質的變化鋪貼,使得地下空間增強人性化和生動性,提高地下空間景觀的親和力。適當將植物、生態水體景觀、自然光等自然元素引入地下空間可以起到柔化作用,將對地下空間的環境質量有很大提升,在心理需求和審美需求等層面人工環境設計進行補充,呈現出輕松的、生動的內外景觀交流效果。同時,城市地下防災空間設計中應遵守設計的形式美學原理如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營造出富有人性化、情感化、健康、美觀藝術化的室內空間環境。
二、建筑設計的構成要素及原則
(一)建筑設計的構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們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術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設備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等各項技術保障。
3.建筑藝術形象也是人們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體和單體的體型、內部和外部的空間組合、建筑立面構圖、細部處理、材料的色彩和質感以及光影變化等綜合因素所創造的綜合藝術效果。
4.經濟合理。建筑構造設計處處都應考慮經濟合理,在選用材料上應就地取材,注意節約鋼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證質量前提下降低造價。
(二)建筑設計原則
1.整體性設計原則:整體性設計原則是把要設計的建筑作為由各個組成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來全面研究整體的功能、構成及其發展規律,從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揭示系統的特征和運動規律。
2.綜合性設計原則:對任一系統的研究,必須從它的要素、結構、功能、相互關系、歷史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地考察。在綜合的過程中把分析有機地給合起來。從綜合出發,在綜合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再回到綜合。每一層次分析的結果都要反饋到上一層次的綜合去與整體進行比較,按照比較的差異從新進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與整體達到高度的統一。
3.聯系性設計原則:聯系性設計原則要求要考慮到相互聯系的諸多方面,不僅要考察研究對象這個系統本身的各個方面,還要考察系統的環境。環境是系統存在的外部條件。系統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中發生、維持和發展的,與環境中其他系統有著種種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作用包括:環境給系統提供的資源和壓力、系統給環境提供的功能和污染。因此,系統與環境是互塑共生的。
4.動態性設計原則:動態原則就是要探索系統的內外聯系及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趨勢、活動的速度和方式,還要探索系統發展的動力、應用和規律。對于建筑設計來講尤其要立足現在,兼顧未來,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
5.有序性設計原則:高層系統是由低層系統組成的,低層系統對高層系統具有構成性關系,同一層次的系統之間存在相干性關系。因此,系統都是有序、分層次的,是層層相包的結構關系。而且層次越低,結合度越強;反之層次越高,結合度越弱。結合度遞減,層次結構更加穩定,由此可見,使用房間對功能區、單體對群體、基地對環境都具有構成性關系,其結合度應遞減方能促進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如果一個功能區過于依賴于它的上層系統,一旦上層系統中某個環節遭到破壞勢必會影響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會癱瘓。因此,正確地確定各部分的關系,有效地進行功能分區,合理地組織各種流線和空間序列,是建筑設計中應認真對待的重要環節。
6.結構性設計原則:結構是要素在關系作用下的結合方式,是性能的載體,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結構決定性能,性能表現可以反作用于結構。要素是結構的賴以結合者,要素運動的穩定與否、發展方向將影響結構的穩定與否和方向。關系是將要素連接起來的作用,是構成系統的紐帶,關系質和量決定結構性能的穩定性。因此,必須了解它的結構。
7.最優化設計原則:系統形成的過程實際上是差異整合的過程。差異的事物能夠整合在一起,它們之間必定有同一性,相互需要、相互支持、優勢互補,這是整合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差異的整合使建筑的各個部分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激發出正的整體效應,促進“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三、建筑設計的程序與組織
建筑設計的程序包括:方案階段、初步設計階段和施工圖設計階段。
初步設計階段:首先應重新熟悉設計任務書、踏勘現場,進一步收集在設計中會有用的資料。切實了解項目所在地的環境情況和當地的一些有關的地方性法規。
初步設計階段的圖紙和設計文件,要求建筑專業的圖紙標明建筑的定位軸線和軸線尺寸、總尺寸、建筑標高、總高度以及與技術工種有關的一些定位尺寸,在設計說明中則應標明主要的建筑用料和構造做法;結構專業的圖紙需要提供房屋結構的布置方案圖和初步計算說明以及結構構件的斷面基本尺寸;各設備專業也應提供相應的設備圖紙、設備估算數量及說明書。
在完成了初步設計的設計文件后,設計單位應當經由建設單位向有關的監督和管理部門提交全部初步設計的設計文件,等候審批。
施工圖設計階段:對初步設計的文件進行細化處理,達到可以按圖施工的深度,并且滿足設備材料采購、非標準設備制作和施工的要求。
施工圖設計階段的圖紙和設計文件,應提供所有構配件的詳細定位尺寸及必要的型號、數量等資料,還應繪制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建筑細部詳圖。其它各專業則亦應提交相關的詳細的設計文件及其設計依據,并且協同調整各專業的設計以達到完全一致。
在施工圖文件完成后,設計單位應當將其經由建設單位報送有關施工圖審查機構,進行強制性標準、規范執行情況等內容的。
四、設計思維的創造性與個性化
建筑的個性,不僅來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滿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礎上,符合使用的個性和審美要求,通過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觀化,創造一個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間,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關的一切都帶有人格的力量。個性化設計內涵其實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人性關懷的一個表現。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結構主義》,商務出版社,1996.
[2]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
[3]汪坦,陳志華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建筑美學卷》,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李大夏,《路易·康》,中國建工出版社,1993.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建筑物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內各種電氣設備的使用日趨增多,尤其是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建筑物越來越多采用各種信息化的電氣設備。我國每年因雷擊破壞建筑物內電氣設備的事件時有發生,所造成的損失非常巨大。因此建筑物的防雷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直擊雷和感應雷是雷電入侵建筑物內電氣設備的兩種形式。直擊雷是雷電直接擊中線路并經過電氣設備入地的雷擊過電流;感應雷是由雷閃電流產生的強大電磁場變化與導體感應出的過電壓,過電流形成的雷擊。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規定,建筑物的防雷區劃分為LPZOA,LPZOB,LPZ1,LPZn+1等區(各區的具體含義本文不再贅述)。將需要保護的空間劃分為不同的防雷分區,是為了規定各部分空間不同的雷擊電磁脈沖的嚴重程度和等電位聯結點的位置,從而決定位于該區域的電子設備采用何種電涌保護器在何處以何種方式實現與共同接地體等電位聯結。
建筑物直擊雷的保護區域為LPZOA區,其保護設計已為電氣設計人員所熟知,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設計由避雷網(帶),避雷針或混合組成的接閃器,立柱基礎的鋼筋網與鋼屋架,屋面板鋼筋等構成一個整體,避雷網通過全部立柱基礎的鋼筋作為接地體,將強大的雷電流入大地。建筑物感應雷的保護區域為LPZOB,LPZ1,LPZn+1區,即不可能直接遭受雷擊區域;感應雷是由遭受雷擊電磁脈沖感應或靜電感應而產生的,形成感應雷電壓的機率很高,對建筑物內的電氣設備,尤其低壓電子設備威脅巨大,所以說對建筑物內部設備的防雷保護的重點是防止感應雷入侵。由感應雷產生的雷電過電壓過電流主要有以下三個途徑:(1)由供電電源線路入侵;高壓電力線路遭直擊雷襲擊后,經過變壓器耦合到各低壓0.38KV/0.22KV線路傳送到建筑物內各低壓電氣設備;另外低壓線路也可能被直擊雷擊中或感應雷過電壓。據測,低壓線路上感應的雷電過電壓平均可達10KV,完全可以擊壞各種電氣設備,尤其是電子信息設備。(2)由建筑物內計算機通信等信息線路入侵;可分為三種情況:①當地面突出物遭直擊雷打擊時,強雷電壓將鄰近土壤擊穿,雷電流直接入侵到電纜外皮,進而擊穿外皮,使高壓入侵線路。②雷云對地面放電時,在線路上感應出上千伏的過電壓,擊壞與線路相連的電器設備,通過設備連線侵入通信線路。這種入侵沿通信線路傳播,涉及面廣,危害范圍大。③若通過一條多芯電纜連接不同來源的導線或者多條電纜平行鋪設時,當某一導線被雷電擊中時,會在相鄰的導線感應出過電壓,擊壞低壓電子設備。(3)地電位反擊電壓通過接地體入侵;雷擊時強大的雷電流經過引下線和接地體泄入大地,在接地體附近放射型的電位分布,若有連接電子設備的其他接地體靠近時,即產生高壓地電位反擊,入侵電壓可高達數萬伏。建筑物防直擊雷的避雷引入了強大的雷電流通過引下線入地,在附近空間產生強大的電磁場變化,會在相鄰的導線(包括電源線和信號線)上感應出雷電過電壓,因此建筑物避雷系統不但不能保護計算機,反而可能引入了雷電。計算機網絡系統等設備的集成電路芯片耐壓能力很弱,通常在100伏以下,因此必須建立多層次的計算機防雷系統,層層防護,確保計算機特別是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安全。
由此可見,對建筑物內各電氣設備進行防感應雷保護設計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設計的合理與否,對電氣設備的安全使用與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感應雷的防護當中,電涌保護器的使用已日趨頻繁;它能根據各種線路中出現的過電壓,過電流及時作出反應,泄放線路的過電流,從而達到保護電氣設備的目的。
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4條規定:電涌保護器必須能承受預期通過它們的雷電流,并應符合以下兩個附加要求:通過電涌時的最大鉗壓,有能力熄滅在雷電流通過后產生的工頻續流。即電涌保護器的最大鉗壓加上其兩端的感應電壓應與所屬系統的基本絕緣水平和設備允許的最大電涌電壓協調一致。
現在,我們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錄六規定的各類防雷建筑物的雷擊電流值進行電涌保護器的最大放電電流的選擇。
一、一類防雷建筑物
1、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錄六規定,其首次雷擊電流幅值為200KA,波頭10us;二次雷擊電流幅值為50KA,波頭0.25us;根據圖1,全部雷電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裝置的接地裝置計,另外50%按1/3分配于線纜計);首次雷擊:總配電間第根供電線纜雷電流分流值為200*50%/3/3=11.11KA;后續雷擊;總配電間每根供電線纜雷電流分流值為50*50%/3/3=2.78KA;如果進線電纜已經進行屏蔽處理,其每根供電線纜雷電流的分流值將減低到原來的30%,即11.11KA*30%=3.3KA及2.78KA*30%=0.8KA,而在電涌保護器承受10/350us的雷電波能量相當于8/20us的雷電波能量的5~8倍,所以選擇能承受8/20us波形電涌保護器的最大放電電流為11.11*8=88.9KA;即設計應選用電涌保護器SPD的最大放電電流為100KA,以法國SOULE公司產品為例,選用PU100型。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條規定,該級電涌保護器應在總配電間處安裝,即在LPZOA,LPZOB與LPZ1區的交界處安裝。
2、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條規定,在分配電箱處,即在LPZ1與LPZ2區的交界處安裝電涌保護器,其額定放電電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處應選用電涌保護器SPD的最大放電電流為40KA,額定放電電流為10KA;以法國SOULE公司產品為例,選用PU40型。
二、二類防雷建筑物
1、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錄六規定,其首次雷擊電流幅值為150KA,波頭10us;二次雷擊電流幅值為37.5KA,波頭0.25us;根據圖1,全部雷電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裝置的接地裝置計,另外50%按1/3分配于線纜計;首次雷擊:總配電間每根供電線纜雷電流分流值為150*50%/3/3=8.33KA;后續雷擊:總配電間每根供電線纜雷電流的分流值為37.5*50%/3/3=2.08KA;如果進線電纜已經進行屏蔽處理,其每根供電線纜雷電流的分流值將減低到原來的30%,即8.33KA*30%=2.5KA及2.08KA*30%=0.6KA,而在電涌保護器承受10/350us的雷電波能量相當于8/20us的雷電波能量的5~8倍,所以選擇能承受8/20us波形電涌保護器的最大放電電流為8.33*8=66.6KA;即設計應選用
電涌保護器SPD的最大放電電流為65KA,以法國SOULE公司產品為例,選用PU65型。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條規定,該級電涌保護器應在總配電間處安裝,即在LPZOA,LPZOB與LPZ1區的交界處安裝。
2、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條規定,在分配電箱處,即在LPZ1與LPZ2區的交界處安裝電涌保護器,其額定放電電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處應選用電涌保護器SPD的最大放電電流為40KA,額定放電電流為10KA;以法國SOULE公司產品為例,選用PU40型。
三、三類防雷建筑物
1、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錄六規定,其首次雷擊電流幅值為100KA,波頭10us;二次雷擊電流幅值為25KA,波頭0.25us;根據附圖1,全部雷電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裝置的接地裝置計,另外50%按1/3分配于線纜計;首次雷擊:總配電間每根供電線纜雷電流分流值為100*50%/3/3=5.55KA;后續雷擊:總配電間每根供電線纜雷電流分流值為25*50%/3/3=1.39KA;如果進線電纜已經進行屏蔽處理,其每根供電線纜雷電流的分流值將減低到原來的30%,即5.55KA*30%=1.7KA及1.39KA*30%=0.4KA,而在電涌保護器承受10/350us的雷電波能量相當于8/20us的雷電波能量的5~8倍,所以選擇能承受8/20us波形電涌保護器的最大放電電流為5.55*8=44.4KA;即設計應選用電涌保護器SPD的最大放電電流為40KA,以法國SOULE公司產品為例,選用PU40型,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條規定,該級電涌保護器應在總配電間處安裝,即在LPZOA,LPZOB與LPZ1區的交界處安裝。
2、根據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條規定,在分配電箱處,即在LPZ1與LPZ2區的交界處安裝電涌保護器,其額定放電電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處應選用電涌保護器SPD的最大放電電流為40KA,額定放電電流為10KA;以法國SOULE公司產品為例,選用PU40型。
在供電線路中,電涌保護器的具體安裝以較常用的TN-S系統,TN-C-S系統,TT系統為例,示意如下:
1)TN-S系統過電壓保護方式
2)TN-C-S系統過電壓保護方式
3)TT系統過電壓保護方式
綜上所述可見,在防雷保護設計中,總的防雷原則是采用三級保護:1、將絕大部分雷電流直接引入地下基礎接地裝置泄散;2、阻塞沿電源線或數據、信號線引入的過電壓;3、限制被保護設備上浪涌過電壓幅值(過電壓保護)。這三道防線,缺一不可,相互配合,各行其責。目前通常作法是以下三點:
1)建立聯合共用接地系統,形成等電位防雷體系
將建筑物的基礎鋼筋(包括樁基、承臺、底板、地梁等),梁柱鋼筋,金屬框架,建筑物防雷引下線等連接起來,形成閉合良好的法拉第籠式接地,將建筑物各部分的接地(包括交流工作地,安全保護地,直流工作地,防雷接地)與建筑物法拉第籠良好連接,從而避免各接地線之間存在電位差,以消除感應過電壓產生。
2)電源系統防雷
以建筑物為一個供電單元,應在供電線路的各部位(防雷區交接處)逐級安裝電涌保護器,以消除雷擊過電壓。
3)等電位聯結系統
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局部修訂條文)明確規定,各防雷區交接處,必須進行等電位聯結;尤其建筑物內的計算機房等弱電機房,遭受直擊雷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在此處除采取電涌保護器進行感應雷防護外,還應采用等電位聯結方式來進行防雷保護,本文不再敘述。
作為電氣設計人員都非常清楚,建筑物的防雷保護設計是一項既簡單又繁瑣的內容,但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電氣設備的正常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還有待于各位電氣設計人員作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同時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范,善為謀劃,精心設計。本文僅此設計作了一點粗淺的探討,所以文中不足之處,望同行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2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2.1綜合性原則
針對當前我國現代建筑的基本發展現狀來看,其表現出來的綜合性越來越明顯,這種綜合性不僅僅體現在現代建筑中包含的系統和結構越來越復雜,更體現在這些系統和結構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必然就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整個現代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具體到現代建筑的設計階段,也應該充分的關注到這種綜合性的要求,對于具體的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也應該遵循這種綜合性的基本原則,即在具體的設計中要針對整個的現代建筑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和思考,避免出現單獨拿出一個現代建筑子系統進行設計創新現象的出現,這樣即使提升了該子系統的設計水平,也很難對于整個的現代建筑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甚至還會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因此,針對現代建筑設計方法進行創新就應該抓住這種綜合性,從整體的角度進行創新,這是最為基本得一個原則。
2.2動態性原則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還應該遵循動態性的基本原則。和以往的建筑工程項目設計相比,這種動態性的設計要求是比較明顯的,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項目設計中,僅僅依靠穩性的靜態設計就能夠達到相應的設計目的,而隨著當前現代建筑的不斷發展,其動態性設計的要求不斷提升,因此,在具體的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中也應該遵循這種動態化的設計原則,在具體的設計中體現出動態化的趨勢和設計目的來。具體來看,這種動態性的設計要求主要就是指現代建筑的設計不應該是靜止不動的,應該針對整個的現代建筑過程進行動態化的設計,尤其是要針對整個現代建筑設計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進行充分的思考,保障其設計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提升設計的活力,保障現代建筑設計的水平。
2.3最優化原則
在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中還應該遵循最優化原則,這也是現代建筑具體設計的一個根本目的和追求所在,只有保障其設計的最優化,才能夠體現出現代建筑設計的目的和價值,因此,不論是如何進行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都不能夠脫離開這一個根本的目的和追求,要時時刻刻的注意這種最優化原則的體現。
3現代建筑設計方法創新的具體表現
3.1針對現代建筑的功能進行設計創新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的創新來說,根據其設計的最終目的來看,著重加強對于現代建筑功能實現的設計是最為根本的一個設計創新要求,也應該作為最為典型的一種設計創新表現形式,因此,針對整個現代建筑設計進行創新就應該重點圍繞著這種功能的實現展開,無論是對于具體現代建筑施工材料的選擇設計,還是針對整個現代建筑內部空間組織結構進行設計,都應該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現代建筑的功能為基本目的,并且這也是滿足現代建筑需要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
3.2針對現代建筑技術選擇進行設計創新
對于現代建筑設計過程來說,相應的施工技術選擇必然是極為關鍵的一環,也是保障其后期施工過程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現代建筑施工技術的選擇進行設計創新也必然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表現形式,具體來說,針對這種現代建筑具體施工技術的選擇進行設計創新也是比較繁瑣的,因為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術類型是比較多的,針對不同的施工對象選擇不同的施工技術是極為必要的,也是現代建筑技術選擇設計創新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3.3加強現代建筑設計的藝術美感
對于當前現代建筑的設計要求來說,在美感和藝術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些更高更新的要求來說,具體的設計方法也應該進行必要的創新以適應這種不斷提高的美感和藝術感要求,對于這一創新表現來說,主要就是要求相應的設計人員必須與時俱進的加強對于相關現代建筑美感和藝術感要求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要學會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來,最終提升現代建筑的設計水平。
3.4加強對于現代建筑設計經濟性的思考
針對當前現代建筑設計來說,其經濟性要求也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升,這種經濟性設計要求的提升也就對于具體的設計方法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在具體的設計中應該把經濟性作為比較關鍵的一個因素進行思考,進而無論是對于施工材料的選擇,還是對于具體施工技術的確定都應該考慮到經濟性因素,保障其施工的順暢。
二、舊房改造課題的基地狀況
該舊房改造課題基地位于中山市一工業遺棄廠區內。舊廠房內部空間高闊,底層建筑面積418平方米,平均層高為6.5米,原始廠房內部形態相對豐富,有預制鋼筋砼屋架和鋼筋吊車梁作為主體支撐,形成“山”字形屋頂。外墻主體材料為紅磚。由于后期曾經加建附屬樓,因此只有60%的面積為通高,最高處達12.8米,其余的空間被分為三層,由兩個不同向的單跑樓梯作為連接。該廠房南面與東面皆為開闊平坦的小型廣場,西、北向為三至五層小型建筑群。現擬將此舊廠房,改造為一處文化創意產業公司(如廣告、影視策劃、設計事務所等)。要求學生在針對此空間進行設計時,尊重創意產業公司的組織結構特性,并延伸出合理的功能空間。
三、舊房改造課題引入空間設計教學的特色
(一)引入空間結構特征
舊廠房本身具備特殊的空間形態,十幾米高的空間引導著學生不得不考慮縱向空間比例問題。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從空間高度入手,有意識地增加空間的通透性。空間通透性有助于形成上下無阻、水平流動的視覺感受,而這種方法也恰恰促成了光與空氣的循環、流通,營造出怡人的空間感觀。該舊廠房中獨具特色的是預制鋼筋形成的山字形屋架和大型吊車梁。起初學生們都認為這些無法改造的梁架結構是設計中的大難題,但是經過對上海、北京以及德國維斯馬老港舊廠區改造等優秀案例的解析,在教學別強調了利用自身結構的重要性。比如,置換頂層材質,對屋頂進行部分破拆;故意結構,增加視覺的通透感和工業化的線條感;利用山字形屋架和錯層的夾板與豐富多變的樓梯相結合。巧妙設計出不同層高關系的豐富空間,以此來適應商業空間室內設計的多種功能需求。化解空間矛盾,保持基地自身優勢,變不利為有利。
(二)強調空間設計中材質的應用
為了增加舊廠房內部的有效使用面積,必定需要增加夾層,但是夾層的位置、面積等創作要素均是開放式的,需要學生自主思考和完成。由于是舊房改造課題,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空間中加建的各種要素既要符合人們的使用需求,又要和原始的紅磚墻、鋼架結構相結合,達到空間肌理上的協調、美觀的原則。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強調,材質不等同于材料,材質更加著重質感的表現,有更為豐富的藝術性和表現力。首先,讓學生分列出自己喜愛的幾種材質肌理,廣泛收集資料,然后,讓學生對這些材質的效果、顏色、施工工藝進行對比,優選出不超過三種主體材質。這三種主材必須適合高闊空間的尺度需求,也要符合環保標準,便于施工加建和損耗后的替換。以這三種主材為切入點,分別和舊廠房固有材質進行面積上的配比,形態上的推敲。于是,有的學生提出,在加建的部分中:墻體、層板、樓梯是三個重要的改造要素。想要在室內空間設計中展現特色,可嘗試對以上要素進行材質上的置換。將常見的磚墻、水泥樓板、木質樓梯,換成不銹鋼隔墻、合金沖孔板地面、鋼化玻璃樓梯等更為豐富的材質,能夠更好地烘托工業氛圍,展現時代氣質。
2建筑設計中平面布局對建筑防火的影響
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能有效地提高建筑防火能力,同時當建筑發生火災后,還能有效地降低火災帶來的損失,因此,設計人員在進行民用建筑平面設計時,要嚴格的按照相關建筑防火規定進行設計,確保建筑平面設計及布局均符合《建筑防火規范》的各項規定,對于不同的場所,其平面布局存在一定的差異,以商場平面布局為例,商場是人員、物資高度集中的場所,如果發生火災,人員的緊急疏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商場的營業廳不能設置在地下三層,只有這樣才能為人員安全撤離提供方便。對于幼兒園,由于幼兒園的小孩子比較多,他們的火災逃生能力十分弱,因此,設計人員不能將幼兒園設計在高層建筑物的高樓層中,同時為確保幼兒的安全撤離,還要專門設計幼兒出入口。
3民用建筑設計的安全疏散問題
安全疏散是民用建筑防火設計的重點內容,設計人員在對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進行設計時,要從疏散的寬度、距離、樓梯間等三方面進行考慮,其中疏散的距離為安全疏散的重中之重,設計人員在進行安全疏散距離設計時,不僅要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具體規定,還有注意以下問題:在具體的民用建筑防火設計中,對于公共性活動空間的安全疏散距離,最近疏散口的最短距離要控制在30m,房間最遠點距離疏散口的距離要控制在15m。這兩點雖然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沒有明確的規定,但設計人員必須重視這兩點。對于房間內部與房門的距離,設計人員要將其控制在走道兩側最大間距范圍內,當建筑內部裝有自動噴水滅火器,房間內部與房門的距離可以在相關規定中增加1/4的距離。對于丁字形內走道等特殊情況,設計人員要對兩安全出口的距離進行考慮,同時對于袋形走道的長度,設計人員需要加倍進行計算。這里的安全出口是指能夠直接通到室外的樓梯間或者外門,同時通往防火區的防火門也可以當成安全出口,設計人員要保證防火區的安全出口不少于2個,當防火墻上有防火門相連,并且相鄰兩個防火分區的面積沒有超過一個防火分區面積的1.4倍,設計人員可以設計1個安全出口。
4民用建筑的防火區和防煙區
設計人員在確定防火分區面積時,要重點考慮最大防火分區面積的限定,由于設計人員很容易忽略防煙區的設計,僅僅將防煙區設計在地下車庫中,這對建筑火災救援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設計人員在進行民用建筑防火設計時,要特別注重防煙區的設計。在《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規定:對于凈高不超過6米的房間,需要設計相應的擋煙垂壁,并對防煙分區進行劃分,確保各個防煙分區的面積小于500平方米,同時設計人員還要保證不能將防火分區和防煙分區混淆,嚴禁防煙分區跨入防火分區。對于地下車庫,設計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機械排煙系統,并保證防煙分區的面積小于2000平方米。對于高層建筑的固定窗扇房間、無窗房間、地下公共場所、超過20米的無自然排煙走道,設計人員要嚴格的按照《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設計防火區及防煙區,從而有效地提高民用建筑防火能力。
5民用建筑結構中的防火技術
在民用建筑設計中,建筑的構造很容易處理,但也容易被設計人員忽視,從而在建筑防火設計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對于L型、C型高層建筑,其內轉角不便設計防火墻,如果設計人員將防火墻設計在高層建筑內轉角周圍,要將兩墻之間門窗洞口最小邊緣水平距離控制在4米;當墻面的一側設置有固定乙級防火窗,這不需要對水平距離進行考慮;對于緊鄰防火墻兩側的門窗,要將最邊緣距離控制在2米,如果相鄰防火墻門窗水平距離小于2米,設計人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固定乙級防火窗對其進行彌補。設計人員要根據樓板的極限耐火性,選用合理的不燃燒體,每隔2-3層將樓板分隔開來,從而提高民用建筑的整體防火能力,當民用建筑的總體高度超過100米,要每層均使用不燃燒體對樓板進行分隔,同時,還要將井壁檢修門設計成丙級防火門。對于同層的封閉樓梯間內墻及防煙樓梯間前室,設計人員要設計合理的疏散門,除了疏散門以外,嚴禁設置其他門窗;對于消防電梯,要保證每層都能停靠,同時還要將電梯前室設置在靠近墻外的位置;對于通往直通室外的出口,設計人員要保證其距離不超過30米。由于當前的《建筑防火設計規范》中,只對鋼筋銹蝕問題進行規定,沒有考慮到火災對鋼筋的影響,因此,設計人員還要分析火災對鋼筋的影響。由于建筑發生火災后,鋼筋會發生變形,與混凝土的粘結力下降,因此,設計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加大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從而有效地提高建筑耐火性。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規定,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保護層需要小于普通混凝土保護層,這無疑會降低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防火能力,因此,設計人員要采用吊裝后下表面抹灰的方法,來提高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的耐火能力。